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人際交往的論文

時間:2023-07-28 13:33:41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熱門]關于人際交往的論文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怎么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關于人際交往的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門]關于人際交往的論文

  關于人際交往的論文 篇1

  1高等學校特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差的原因

  1.1家庭因素

  有家庭問題的特殊學生群體,例如家庭經濟貧困、家庭矛盾、家庭成員傷殘、單親家庭等因素都極易困擾著學生,加重他們的心里壓力,影響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尤其隨著我國離婚率十年連續遞增,處于父母離異情況下的學生越來越多。如果家庭關系處理不好,會給學生會帶來極大的傷害跟壓力。

  1.2學校及社會因素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競爭日趨加劇,學校在高考的指揮棒下,只注重學生的成績,而忽視了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往往處理不好與他人溝通交流等問題。高等學校的教學方式也致使特殊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沒有機會得到有效的指導與幫助。社會中現代信息技術特別是國際互聯網的高度發展,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已經打破在時間和空間交往的限制。網絡越來越強烈地介入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貼近大學生的同時,也為大學生發泄不良情緒、逃避現實生活提供了場所,一些特殊學生沉迷于網絡交往,導致在現實生活中的封閉和人際交往能力的`下降。

  2如何加強高校特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

  2.1對特殊學生群體進行心理疏導,培養他們塑造有利于人際交往的性格的意識

  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但是人是發展變化的。隨著社會的改革開放,個人交際的頻繁、社會實踐的增加以及知識面的拓寬,個人的觀念、意識和性格都會有很大的變化。只要高校特殊學生有意識地注意改變自己的性格,則會收到好的效果。性格改如何有意識的去改變呢?首先,要樹立信心,正確認識自己。謙虛謹慎、不卑不亢地生活在人們中間;其次,若改變內向性格還需要開闊自身的眼界。要多讀書,多看報,多出去看看世界,關心世界大事、國家大事,擴大知識面,開拓視野;再次,要找到自己的興趣愛好,可以學習舞蹈、書法繪畫、瑜伽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增加與他人的交往,性格就會在潛移默化中改變。

  2.2營造素質拓展教育平臺,提高特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要吸引更多的特殊學生參加素質拓展活動。通過舉辦辯論賽、演講比賽、經驗交流會、科技創新、專題討論會、文藝活動、學習競賽、體育競賽等活動,引導特殊學生接受教育,提高特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與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人際交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要學會正確運用語言,學會用清晰、簡練、準確、生動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3舉辦專題輔導活動,培養特殊學生在人際交往中需要掌握的藝術與技巧

  講座、報告等專題輔導活動主題鮮明,指向性、時效性強,是加強特殊學生群體教育的一個重要形式。根據特殊學生群體的人際交往問題,有針對性地舉辦不同內容的講座和報告,對教育特殊學生群體有積極的作用。交際能力是需要培養的,大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要學會一些交往的藝術與技巧,這對提高人際交往能力是很有幫助的。此外,社會實踐是高校學生教育的重要環節,特殊學生能在假期能做些社會實踐活動其實是培養和鍛煉自己人際交往能力非常好的途徑。在不耽誤學習的前提下,更多地參加社會實踐不但可以使特殊學生能學到許多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而且能從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培養和鍛煉交際能力。

  關于人際交往的論文 篇2

  摘 要:本文主要闡述一例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的臨床心理干預與診斷過程。在心理咨詢過程中,主要采用了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通過在來訪者的大腦中輸入一組與人交往時不焦慮的程序性知識,并結合臨床放松訓練使其達到自動化運行,重新建立人際交往時的、新的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徹底地解決了來訪者人際交往障礙問題。

  關鍵詞:人際交往障礙 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 元認知干預技術

  大學是學生步入社會前的一個重要準備階段,在這個階段里,大學生們逐漸將生活重心由學習,轉移到社交活動上。但很多同學由于從小一直埋頭于學習,缺乏人際交往經驗,或者頭腦中存在關于人際交往的錯誤信念,導致人際關系建立或維護時產生問題,長時間內無法進行自我調節,于是對自己、對他人產生消極評價,一旦對人際交往產生焦慮、恐懼情緒,便很易形成了人際交往障礙。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表現為焦慮、緊張、交往恐懼、孤獨感、冷漠、依賴心重、信任感缺乏、傲慢等方面的特點。其中尤以焦慮、緊張、孤獨感、信任感缺乏等表現為多。下文是筆者運用元認知心理干預過程對一名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案例進行干預的過程。

  1。來訪者基本情況與癥狀表現

  1。1基本情況

  小杰(化名),大連某高校國際商業學院大一學生,93年出生,河南農村人。父母在大連金州區務工,自小便跟隨父母在外讀書。小杰為家中長女,有一個弟弟有個妹妹,感情較好。

  來訪者性格獨立,努力上進,甚至有些爭強好勝。小學、初中在金州讀書,學習成績優異,班級名列前茅。一直擔任班級班干部,培養了較強的管理能力,但與人交往時說話直白,有時甚至咄咄逼人。高中后,返回河南老家就讀高中,與父母分開,同奶奶一起生活。由于轉學等原因,成績迅速下降,自己感到難以接受,對自己很不滿意,卻一直無法調整,渾渾噩噩的度過了高中三年。高考后被調劑到目前所學專業,該專業學費較高,來訪者便開始自責給家里增添了經濟負擔,愧疚不已。學校規定,大一年級達到一定分數可以轉專業,因此,大學期間一直努力學習,想要轉到學費較低的同類型專業去,被同學戲稱為“學霸”。

  由于來訪者所在專業學費高昂,多數學生家里條件較好,來訪者感到和她們沒有共同語言,價值觀不同。開學二周后就與同寢室一位同學發生爭執,室友批評她不講個人衛生,身上有異味,不注意保護寢室衛生環境、自私自利、鬧鐘鈴聲等影響同寢室室友休息等。來訪者辯解到,自己已經很注意衛生了,是室友強詞奪理,并且自己早起,是不想軍訓遲到,自己睡的比較“死”,根本聽不見鬧鈴震動,所以才設置了鬧鐘鈴聲,這樣做也可以叫室友一起起床,自己每天催室友快一點,室友不但不領情,還埋怨她,告訴她如果怕遲到就自己先走,在這催催催,很煩人。對此,來訪者感到很氣憤,與室友大吵一架。自此感覺到很難與室友相處,回到寢室感到氣氛冰冷,不愿意、也不敢跟室友說話。感覺到室友孤立自己,自己也看不慣室友,感到心煩,室友經常聯絡其他寢室的同學到自己寢室來打撲克,每次看到有外人在自己寢室都感到煩躁,覺得沒有歸屬感。

  1。2癥狀表現

  第一、寢室恐懼:不愿意回寢室,每次都是早上出門,下了課便去自習室或圖書館,直到圖書館閉館,不得回去時才返回到寢室,在寢室樓下徘徊很久后才敢進入寢室,隨后便感到煩躁、心慌。

  第二、不敢同室友說話:看到與自己吵架的室友,感到心煩、擔心、焦慮。不敢與室友說話,怕自己說話太沖,又引起不必要的爭端,但又覺得自己這樣“忍著”,對自己很委屈,而且不公平。

  第三、人際障礙:長期不敢同室友說話,逐漸不敢和班級同學說話,在路上遇到同學與自己打招呼,也匆忙躲開。無法融入到正常的人際交往當中,每天早上為了避免與同學打招呼,甚至提前一個小時去班級。

  2。癥狀的成因

  2。1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的形成

  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是指一種在條件反射形成和發生過程中,本人未曾意識到或意識到卻控制不了的情緒反應[1]。其中的“條件性”是指通過后天建立起來的反射[3],它以情緒為核心,以S—E—R為表征式,其中S為問題情境或刺激事件,E為自動實現的條件性情緒,R為條件性情緒推動下的思維及外顯行為反應,人們通過自己的認知、經驗、觀念等對條件性情緒反射所引起的反應R進行評價、思考,又產生了新的評價性情緒E′,這種情緒增強了原來的條件性情緒反應,由此開始不斷地積累,從而產生了循環。如果S所引起的是消極情緒,那么人們就容易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和障礙。

  據此原理,小杰的人際交往障礙,其本質就是一種潛意識條件性情緒反應。最初形成過程,即與室友吵架(s),產生煩躁、氣憤、焦慮的情緒反應(E),最終形成的行為反應(R),即為不愿意回寢室,不愿意與室友說話。行為產生后,小杰會對自己產生一個消極的評價性情緒(E′),即我不會和同學、室友說話,我的語言溝通能力是有問題的,我的人際交往是存在問題的。這樣的評價增強了小杰的焦慮情緒,于是形成了SER的增強循環。

  隨著上述刺激循環的形成,久而久之,回寢室、同室友講話、和同學說話成為了小杰的刺激情景、刺激事件(S)。其對應的條件性情緒(E),即為焦慮,擔心自己說錯話,會令事情更糟糕,會讓自己變得更加被動、成為被孤立的對象。這樣產生的反應(R),即為不回寢室,不跟室友說話,逐漸的也不愿意、不敢和同學說話,甚至見到同學后立即躲開,繞路走。這樣的行為持續一段時間,來訪者會對自己產生一種消極的.評價,即我是有問題的,我是不正常的,這使得情緒(E’)更加焦慮,增強了不良行為的產生。這也就形成了復雜系統的增強循環模型。

  2。2程序性知識自動運行

  程序性知識,是關于“怎么辦”的操作性知識,它能夠在面臨實際問題時自動實現并且表現為能力[1]。這種“怎么辦”的反應在認知心理學的知識分類中用C—A產生式來表示,即我一遇到這樣的情景,就要去這么做的程序。程序性知識是自動運行的,對于小杰來講,形成的是關于如何避免回到寢室,避免與室友說話、與同學說話的程序,然而這種程序在運行過程中,往往會伴隨著焦慮情緒的產生,久而就是便形成了障礙。

  3。臨床干預

  3。1認知調整

  首先,對小杰講解條件性情緒反射原理,小杰之所以會愈加嚴重,一方面,小杰自身將對于人際交往的焦慮感、恐懼感不斷放大,想要控制卻無能為力,使得焦慮不斷提升;另一方面,小杰對于人際交往知識的缺乏。那么,首先就需要向其解釋癥狀產生的整個心理機制。使她明白問題的關鍵因素在于焦慮、恐懼情緒下推動的潛意識行為。并且告訴她,這種條件性情緒是后天形成的,是易建立的,同時也是易消除的。同時,給小杰補充關于人際交往的知識,比如黃金法則、白金法則等交往規則,也就是要站在別人的角度考慮問題,學會寬容、大度、不斤斤計較。

  3。2放松訓練

  臨床放松訓練是一種高效的暗示學習技術,保加利亞羅扎諾夫博士研究發現,暗示作用下的學習效率是平時的5至50倍[2]。利用這種高效學習的狀態,臨床上為患者建立新的、積極的條件反射,以替代過去消極的條件反射。首先通過肌肉的漸進式繃緊放松,配合以舒緩的音樂,使來訪者慢慢達到一個輕松平靜的狀態;接下來為患者輸入風景想象,對美好愿望想象,促進來訪者形成積極的情緒。最后利用冥想模擬刺激情境,輸入合適的程序,建立積極的條件反射。例如,針對本來訪者,可以帶領來訪者進行冥想:九點鐘后,想象著自己就要回到寢室了,進行一個深呼吸,告訴自己我沒有問題,輕輕的推開門,笑著對室友說:“我回來了!”無論室友的反應如何,你都在心里對自己說,看,你成功了,你戰勝了自己的恐懼,就這樣做下去,你的人際交往已經邁進了一大步!

  此放松訓練共做了四次,來訪者能夠很平靜的回到寢室,不感到焦慮、緊張。第三次后,來訪者很興奮的跟我說,之前與自己吵架的同學,主動與自己說話了,來訪者感到很開心。隨后對放松進行了狀態調整,讓來訪者能夠主動的融入到寢室話題當中。第二階段的放松共做了四次。

  3。3防復發策略指導

  來訪者在咨詢的過程中,由于連續做放松訓練,其人際交往障礙得到了明顯的改變。但是在放松結束以后,來訪者獨立進行人際交往的過程當中,一旦不可測因素產生,便會再次陷入障礙當中。為使來訪者能夠克服困難,堅持運行正確的新程序,我們需要教會來訪者一套行之有效的愈后防復發策略。即用元認知指導和監控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變化。

  教給來訪者深呼吸和小程序放松的方法,在交往過程當中,如果遇到令自己緊張、焦慮的狀態,深呼吸10~20次,或者做簡單的小程序放松,降低焦慮情緒。增強自身信念:我已經做到很好了。我是一個能夠克服困難的人,這一點小小的困難,怎么能夠難的到我!

  3。4布置作業

  要求來訪者每天至少要做30個以上的深呼吸,每當焦慮情緒上來的時候立刻做深呼吸,告訴自己停止非理性的思維,給自己積極地暗示,暗示自己要做一個寬容的人,大度的人,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

  要求來訪者做運動,每天保持半小時以上的運動量,運動過程中想些積極的畫面,比如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未來的憧憬等,并且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會實現。

  經常記錄進步筆記,每當自己取得進步時就記錄下來,經常翻看自己進步的點點滴滴,哪怕是很小的進步也要記錄下來,例如“同學說了不愛聽的話,但是我沒計較”。或者當自己取得進步的時候,讓自己手舞足蹈一下,將這種情緒放大,體驗到進步的快樂,看到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更加自信。

  4。干預效果

  經過十次的干預,來訪者自述,能夠心情平靜的回到寢室,不再感到寢室氣氛壓抑。有時,遇到自己感興趣的話題,能夠融入到寢室聊天當中。逐漸對自己的人際交往有了信心。

  5。結論

  在運用元認知技術進行臨床咨詢的過程中,咨詢師通過對來訪者講明技術原理,使來訪者明確問題產生的心理機制。這樣來訪者就可以靠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咨詢師的幫助形成正確的程序性知識,并自動運行。主動積極的調整自己的心理活動,建立起元認知系統,關注心理健康,塑造良好的行為習慣和人格特征。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真正的做到了授人以魚,更授人以漁。

  參考文獻:

  [1]金洪源,王云峰,魏曉旭。元認知心理干預技術[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xx

  [2]王立凡,金洪源。過度傾訴與傾訴癖的形成、危害與臨床治療[J]。社會心理科學,20xx,22:23—25。

  [3]金洪源。元認知心理干預與學生人格的高效培養[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xx,11:4—7。

  關于人際交往的論文 篇3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科技的發展,智能化移動終端設備也迅速普及,幾乎成為了當代大學生不可或缺的“伴侶”,而移動互聯網絡不斷升級加速,無線網絡的逐步覆蓋,海量應用程序的洶涌來襲,更是讓人們充分體驗到科技進步給自己生活帶來了極大的便捷與樂趣。但是當你漫步在校園里,卻會發現如今在食堂、在寢室、在操場、在衛生間,乃至在圖書館、在自習室、在教室,幾乎校園里各個角落,隨時隨地都有學生低著頭,目不轉睛地盯著手里拿著的智能手機或者平板電腦,指尖飛舞,所有的注意力都聚焦在手中發亮的方寸屏幕,無暇顧及周圍世界,凡此種種,不禁讓人重新審視那些智能電子產品,而那些人就是當今時代的“低頭族”,英文譯之為:“phubbing”指的就是整日沉迷于手機而冷落了現實世界的人群。

  一、手機對大學生影響研究

  (一)研究背景

  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手機網絡也日益成為新興的網絡陣地。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表達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渠道。截至20xx年6月,我國成為世界上使用互聯網人數最多的國家。其中,我國手機網民規模為5.27億,較20xx年底增加約2699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用戶占比提升83.4%,手機成為我國網民第一大上網終端。報告同時指出,大學生是所有青少年上網人群中使用手機上網比例最高的,約97.4%的大學生都使用手機來上網。以上數據顯示,手機的使用己成為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的一項重要內容,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日常行為和其個人的發展。

  (二)研究意義

  1、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的情感生活的影響

  大學生有非常充足的精力和豐富的情感,經過緊張的學習后他們需要為自己減壓,此時人際交往就是最好的方式。經過人際交往活動,大學生可以獲得友情,可以融入集體的生活中,更加關心自己身邊的人,從而也會覺得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因此,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是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途徑。

  2、人際交往對大學生的個人情緒的影響

  年齡在18―24歲左右的大學生正處在生理及心理都漸趨成熟的時期。在這個階段,大學生的發展也容易受消極因素的影響,一些不好的情緒,如憤怒、焦慮、緊張等都會給其成長帶來不良影響。實踐證明,健康積極的人際關系對疏導和調節大學生不良情緒具有重要意義。

  3、社會的發展要求大學生要擁有良好的人際交往關系

  當代大學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之一,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夠幫助大學生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促進社會和其個人的積極發展。同時,大學生可以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更好的認識自己和了解他人。通過與他人的接觸,大學生可以更好的認識彼此,大家相互幫助,共同進步。

  二、手機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的現狀分析

  (一)調查問卷設計

  1、調查問卷的構成及設計目的

  (1)問卷的構成。本次調查問卷在查閱相關資料的基礎上自行編制,在發放、收回的基礎上進行定性和定量的綜合分析。調查對象即本文主體――大學生。本次問卷主要有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本論文主體即在校大學生的基本信息,主要對分析大學生的性別、年級進行分析,了解各個不同年級和男女使用手機的比例和基本信息特征,進而了解整個樣本的特征。第二部分是本次問卷的重點,主要內容是問題的選擇,通過對在校生手機使用過程娛樂、通訊及人際交往行為的使用頻率的調查,分析大學生使用手機媒體進行人際交往的范圍、方式和特征。進而分析手機對大學生人際圈的影響的認識。

  (2)問卷設計的目的。通過對大學生的調查,分析手機對其的影響和大學生對這些影響的認識,在了解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的同時分析手機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現狀的影響及其影響因素,從而對進一步發揮手機在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積極影響提出相應的對策。

  2、數據收集及樣本特征分析

  (1)數據收集本次問卷主要采取現實隨機發放的途徑,在蘭州財經大學和平校區圖書館進行。共發放160份,回收157份,有效問卷153份。有效回收率達到95.6%,覆蓋大一到大四的在校生。

  (2)樣本特征整理分析樣本后發現,受訪者年級、性別比例分布均勻,具有較強的代表性,有利于對整體在校大學生的研究

  (二)手機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積極影響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手機顯然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經常使用的幾種重要工具中最為重要的一種。其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積極影響如下:

  1、消除了空間的限制,有利于遠距離情感維系

  81.1%的在校生認為手機交流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比面對面交流更方便。通過打電話、發短信、社交軟件,能在第一時間與好友分享信息,交流感情。由于經常通過電話、短信聯系,通過社交軟件查看朋友圈等,即使相隔多年沒有碰面的老友也不會感到生疏,仿佛彼此剛剛交流過一樣。

  2、利于消除近距離的交往困境

  鑒于大學生的特殊年齡階段和心理發育特征,他們對于良好人際交往技巧的了解不夠充分,實踐過程中更是缺乏經驗,因此,不可避免的形成了人際交往的困境。問卷數據顯示,56.2%的大學生使用手機交流是為了避免尷尬。正處于人際交往困境的雙方,對于面對面的直接交往產生排斥時,以手機為媒介的間接交往在此時是化解近距離人際交往困境的最佳選擇。是維護彼此尊嚴,增進彼此了解,解決交往矛盾,促進大學生更深層次交往的一種好方法。

  (三)手機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消極影響

  1、出現嚴重的偽親密性、人情淡漠化現象

  自從手機介入人際交往之后,交往主體間見面的時間變少了,交心的機會也隨之減少。手機的便捷取代了面對面交談,問候短信代替了真心的祝福,也隔斷了情感的交流。在方便的遠程交流的`同時加劇了大學生的交往負擔,使得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人情味銳減。

  2、手機依賴成癮,忽視甚至逃避現實中的人際交往

  享受到了手機所帶來的便捷后,有的人幾乎一天24小時和手機捆綁在了一起,無論是吃飯,睡覺,還是上廁所,走在路上都有手機相伴,這種現象在大學校園中更是常見。有上述行為的同學被稱為“校園低頭族”。手機作為一種人際交往的工具,確實表現出了巨大的作用。然而,手機同時也集娛樂、游戲等一些附加功能于一身,無形中加重了大學生與手機的粘性。

  3、沉迷于虛擬世界,現實人際交往能力減退

  當前,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沉溺在手機的便捷與多媒體功能不能自拔。其主動的人際交往減少,甚至逃避現實,出現輕微的“社交恐懼”,缺乏人際交往的熱情,使其人際交往得不到健康發展,甚至影響以后進入社會的人際交往。

  (四)培養大學生自身素質,減少手機的使用

  大學生對手機的使用頻率相當高,因而減少手機的使用是解決其負面影響的關鍵之一。這就需要大學生提高自身的自控能力,對手機網絡、流量等手機使用內容進行適當的控制,加強自身網絡防范意識,減少不必要的手機使用和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防止自己整日使用手機,過度依賴手機。不要把時間都用在手機的使用上,應多與他人進行面對面交流溝通,在必需的時候使用手機,使其能夠真正發揮其積極作用,促進大學生群體自身的健康發展,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

  參考文獻

  [1] 匡文波.手機媒體的傳播學思考[J].北京.國際新聞界.20xx.7.

  [3] 朱海松.無線營銷-第五媒體的互動適應性[M].廣東:經濟出版社,20xx.

  [4] 佟西原.手機網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xx.

  [5] 李旦.碎片化語境下手機媒體的機遇和隱憂[J].20xx.23.

  關于人際交往的論文 篇4

  【摘 要】大學生具備較強的人際交往能力是大學生成長與成才的需要,作為培養人才的高等院校,應該在培養大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中發揮主導作用。本文從高校和學生管理工作者的角度,提出培養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

  近些年,大學生就業總是新聞媒體的熱門話題。他們能否順利地走上社會,的確為全社會所關注。各高校舉行的校園招聘會上,一些企業負責人表示,在大學生就業的問題上,除去宏觀形勢、大學生擇業心態等因素外,大學生的交際與溝通能力越來越成為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獲勝的主要動力,因而用人單位在招聘時更看重求職者的綜合素質,而大學生的能力則成為用人單位關注的重點,特別是人際交往能力。面對用人單位開出的招聘條件,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感受到了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1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涵義

  社會交往能力是指妥善處理組織內外關系的能力,包括與周圍環境建立廣泛聯系和對外界信息的吸收、轉化能力,以及正確處理上下左右關系的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分為三種:表達理解能力:表達理解能力意味著一個人能夠將自己內心的思想表現出來,還要讓他人能夠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想法,其次就是理解他人的表達。一個人的表達能力,也能直接地證明其社會適應的程度。人際融合能力:表明了一個人是否能夠體驗到人的可信及可愛,它和人的個性有極大的關系,但又不完全由它決定,更多的是一種心理上的意味。解決問題的能力:當前獨生子女的一大弱點是依賴性強,獨立性解決問題能力差,再加上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的交往能力不盡如人意。

  2人際交往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也有可能受到一些人不好的影響,大學生思想尚未成熟,社會閱歷淺,易感情用事,缺乏辨別力,受到不良思想、行為的`侵蝕。如:抽煙、酗酒、打架、賭博、沉迷網絡等等。現代大學生面臨著各方面的壓力,學習壓力、就業壓力、經濟壓力等,沒有良性的疏通渠道,就很容易導致心理疾病。沒有良好的人際交往環境和渠道,就無法形成健康的心理支撐系統,這可能導致兩種情況:一是不良的交往可能會導致心理疾病的產生和加重;二是由于長期情緒、壓力無法排解,沒有形成正確的疏導渠道,而使心理疾病產生和加重。有可能形成小團體,不利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長。小團體一般都具有封閉性和排外性,思維固化性。在團體內的人已經形成了較為統一的習慣和方式,對外來的人和思想有一定的抵觸性,直接導致了思維的固化性。關心團體內的人多,和外界交流少,無法形成正常健康的溝通交流渠道。這種小團體已成為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障礙。如老鄉會。人際交往的復雜性。人際交往具有泛指意義,它不僅僅指學校、同學之間的交往。我們的校園同樣不是封閉的,人際交往還包括與社會人員的交往和網絡交往。大學生思想尚未成熟,社會閱歷淺,容易被社會人員利用,陷入網絡陷阱。

  3人際交往能力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3.1年級不同表現不同

  大一是適應階段,也是過渡階段。這一階段的大學生有著不同于中學生又有別于大學高年級學生的特點。他們剛剛從競爭激烈的入學考試中掙脫出來,滿腔熱情,對未來充滿希望,特別是面對來自五湖四海、個性迥異的同齡人,更讓他們興奮、好奇。交往的范圍比較廣,認識了許多新朋友。二年級經歷了一年級的大學生活,大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有了進一步的轉變,通過一年的接觸大家逐漸相互了解,交往范圍縮小,學習開始繁忙起來,大都有針對性地交往有限的一些朋友。到了大三,學習壓力相對小一些,并已習慣了大學及所在城市的生活,這個時期會更多地接觸與了解社會,進一步擴大自己的社交范圍。而進入大四,面臨就業、考研等各種壓力,很多人都在為自己的將來而忙碌,人際交往的意愿和行動會少一些。

  3.2性別不同表現不同

  不同性別大學生人際交往綜合能力有顯著性差異。在對人和人際交往的認知和評價取向、人際交往的社會退縮取向、對交往的意向性取向維度上,在對交往的自我評估、交往的外傾性、交往的坦誠性等特征上存在顯著差異,都是女生的得分要高于男生。這表明,男性大學生在交往上可能顯得更封閉些。對不同性別大學生心理健康各維度和特征的比較可以看出,男生的心理問題要多于女生。這種性別間的差異原因有很多,出現這一結果,除了男女生生理基礎不同,女生比男生早熟外,還與男女生回答問卷的真實性程度有關系。在使用問卷法時,當問卷觸及到的敏感問題,男生回答要比女生坦誠,少一些掩蓋性。此外,男女性別角色的社會期望不同,社會與傳統文化對兩性性別角色及行為形成了較為固定的看法或觀念,認為男性應當堅強,要有責任、敢擔當。這種性別角色偏見和期待,使得男性在遇到挫折時,常常選擇壓抑自己的內心痛苦,不愿意敞開心扉與他人談論自己的情感問題,更不愿意向他人尋求幫助,以維護其男性自尊。而女性則被容許脆弱,在遇到挫折感到痛苦時,往往會主動尋求別人的幫助,并善于通過傾訴等方式來宣泄被壓抑的情緒,來緩解乃至消除心理上的障礙。

  3.3專業不同表現不同

  不同專業大學生人際交往綜合能力不存在顯著性差異,這與王軍的研究結果一致。但在交往的外傾性、交往的互助性、對交往的理念上存在差異,都是理科生的得分要高于文科生。應當說,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和所學專業特點有關。理科學生平時得到的大多屬邏輯推理訓練,思維嚴謹。因此,在交往的理念上會比文科生更明確,更理性,對于自己認為是正確的東西,就會主動去追求,因此,也表現出一定的外傾性。由于理科專業的性質,有很多實踐性的知識(比如實驗)需要互相配合才能完成,因此表現了較好的互助性。不同專業的大學生在心理健康總體水平上不存在顯著差異,但在情緒失調上存在差異,文科生的問題要多于理科生。文科生由于平日接受各方面文化的教育,對生活、文化的體悟比較深刻,與理科生相比,有更多的情緒體驗,容易多愁善感,因此情緒更容易失調。

  4結束語

  很多專家都把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看作是困擾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而一個人的人際關系滿意程度與穩定程度狀況,除了受其人格的影響外,直接由人際交往能力制約。但是以往研究都是關于大學生常見的心理障礙及人際的作用、原則和技巧等方面,很少有人從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這個角度對心理健康進行研究。可見,探討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是否影響其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黃巧香.論大學生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J].邵陽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xx,3

  [2]周曉虹.大學教育與管理心理學[M].南京大學出版社,20xx

  關于人際交往的論文 篇5

  在任何一個社會中,個體都不是單一孤立地存在著,他們總是在和周圍的人以及環境的交互作用中存在和發展的。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過:“能獨自生活的人,不是野獸就是上帝。”我國醫學心理學家丁攢教授也說“: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于人際關系的適應,所以人類的心理病態,主要是由于人際關系的失調而來的。”中職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與父母長輩的矛盾加劇

  現在的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由于中職生從小受父母的溺愛,會產生自私自利、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進入中職以后,自然產生一種失落感。兩種心態的交合,就會使他們產生一些不良情緒。中職生會經常埋怨父母、不尊重父母,離家出走,有的甚至與父母發生行為沖突。

  二、師生間信任缺失

  中職生對職業學校的教師存在一定的質疑或壓抑感。主要表現在師生間不信任與隔閡,學生遇到困難很少與教師溝通。教師缺乏對學生理解、耐心和愛心,不能以熱情的態度給予指導幫助,反而橫加指責,學生則會失望,甚至產生不滿或偏見,產生逆反心理。

  三、同輩間異性交往出現偏差

  歌德曾說“:哪個少年不懷春,哪個少女不鐘情。”騷動的情感需要得到適當的釋放才能獲得平靜。但隨著青少年情感自我調節能力的提高,情感表露越來越帶有文飾、內隱的性質,他們往往把內心的沖動與激情深深地壓抑起來。這種內在矛盾長期積累起來,將會嚴重地影響青少年的生活與學習,甚至會引發青少年的心理障礙,妨礙了正常的人際關系。

  四、偏重于網絡交友

  如今,不少中職生偏重于“人機”對話式網上人際交往,經常以逃課方式上網,熱衷于網絡交友,迷戀上網尋找所謂的友誼,有的學生為此荒廢了學業。網絡交往一旦受到傷害,容易導致中職生忽視真實可信的人際關系,使人際關系更加冷漠、無情,造成人際情感的逐漸萎縮,產生嚴重的心理扭曲等心理障礙。

  五、社會性交往心理萎縮

  一些中職生對正常的社會交往失去了信心和耐心,總覺得“矮人一頭,低人一等”,因而不愿意與人打交道,不愿意說明自己中職生的身份。據調查,中職生中只有50%的人經常與同學交流思想,有57%的人有無話不說的真心朋友,但是中職生普遍認為自己不會、不情愿與人主動交往,或缺乏主動與人交往的`信心和勇氣。每換一個新的環境,平易近人的學生只占35%,而在眾人和陌生人面前說話,感到羞怯的學生占到了60%。很多學生由此引發煩躁、郁悶、焦慮等不安心理特征,這些心理問題如果缺乏合理地疏導,得不到緩解,長期積累,往往會以違紀的形式表現出來。社會是由人構成的,在社會生活中,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地要與他人交往,形成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而人際關系的好壞又作為一種社會心理因素直接影響一個人的心理狀態,進而影響身心健康。所以,了解中職生在人際交往中的問題并逐一進行解決,是中職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最好方式。

  關于人際交往的論文 篇6

  摘要:本文從學生個人方面、家庭教育方面、學校教育方面、社會環境方面提出相應的人際交往障礙調適策略,進行干預和調適,引導大學生正確處理人際交往障礙,完善他們自身人格,增強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關鍵詞:人際交往障礙;調適;策略

  綜合研究發現大學生在認知方面、情感方面、能力方面和人格方面存在人際交往障礙,我們需要提出切實可行的辦法,進行干預,幫助高校生找到自己身上所遇到的問題,學習并解決自身的困惑,將自己的人格盡量做到完善,提升大學生素質,為社會輸送健康的人才。同時也為心理學的基本理論提供補充,以便對日后的研究有所借鑒。

  一、學生個人方面

  (一)樹立正確的交友觀念

  正確理解認識交往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們應以開放的態度去接受。尤其是性格比較內向的,應努力調整自己的心態,擴大交友范圍,讓自己的生活也因朋友而變得豐富多彩,樹立一個積極向上的交友觀念。

  (二)全面發展興趣愛好,提升自身交往能力

  進入大學會遇到在語言、文化、興趣、人格、價值觀等不同方面的差異的交往對象,使我們的交往變得不再簡單,我們需做到全面發展自己,才能應付自如。多參加學校組織的活動,參加學生會、班干部等提高與人交往的能力,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例如,舞蹈、游泳、書法、繪畫等,讓自己的生活變得豐富,在學習中多結識志同道合的人,多學習,以此提升自己的交往能力。

  (三)掌握必要的交往技巧

  大學生要處理好和他人之間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就需要學習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這樣和別人交流時你就知道該怎么做了。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第一,給別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第一次見面會因你身上的某個特質而愿意和你再次見面。第二,學會換位思考。第三,運用正確的語言藝術。第四,學會幽默。第五,主動熱情。第六,學會贊美別人。第七,給自己進行積極地暗示。

  (四)正確處理現實與網絡中的人際關系

  大學生應當正確認識網絡的兩面性。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這一點,分清現實與它的區別,現實生活才能滿足我們的基本需求,吃穿住行。網絡世界雖然美好但它是虛擬的,我們所需要的精神追求通過在現實生活努力去創造也能獲得。

  二、家庭教育方面

  (一)改變家庭教育理念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對子女應該做到嚴厲和慈愛相結合,給孩子更多的關心和愛護。對待子女的態度應該松一些,大氣一些,父母應與孩子多一些交流,少用命令式的語氣,用道理去說服孩子,不要強制孩子去做你所認為對的事,多些笑臉,少些發怒,多些朋友之間的親密,盡量不用父母的威嚴來壓制孩子,多給孩子講些道理。

  (二)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

  和諧的家庭氛圍有助于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不健全的人格會形成人際交往障礙,父母應多與孩子溝通,不能一味按照父母想為孩子設想的未來發展,多與孩子溝通,父母注重自身的素質,不因孩子做錯事亂發脾氣,應給他們講道理,采用合理的方式解決問題,做到家庭中每個人都有發言權,不獨斷專行,制定相應的規定,有問題講出來家庭中的成員一起解決,父母與孩子共同構建一個和諧而又民主的家庭。

  三、學校教育方面

  (一)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詢的工作

  學校應重視學生心理方面問題,開設相關的課程。幫助他們解決自身所遇到的心理障礙,學習自我調節,增強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處理好人際交往關系。具體應遵循幾個原則:遵循學生發展規律,明確學生作為教學活動中的主體,老師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并引導學生正確客觀地面對人際交往之間的障礙。

  (二)引導學生全面發展,培養成功交往的品質

  學校應讓學生重視鍛煉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馬斯洛提出的需求層次理論中的安全需要是每個人都追求的,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可以從中獲得安全感,收獲友誼。通過他人對自己積極的評價,增強我們完成工作的積極心,在學習和生活中更加游刃有余,鍛煉好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社會環境方面

  (一)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

  大學以開放、民主的態度對待大學生的人際交往關系。健康安全的.社會環境更有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活態度觀念、人際交往觀念以及社會價值觀念。社會應宣傳積極健康的思想,引導學生正確學習社會中大眾認可的觀點,常開展事例教育,讓學生學習。營造一個健康經濟的社會風氣。

  (二)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上網觀念

  現代社會是互聯網時代,大學生處在其中經常接觸網絡中虛幻的信息,難免分不清對錯而沉迷其中,打游戲或在網絡上結交網友,忽視現實中的人際交往。引導對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上網觀,我們應遵循這幾個原則:社會管理和學校教育相結合,自我管理和他人約束相結合,社會相關管理部門與宣傳健康的網絡知識相統一。社會相關部門應注重宣傳健康上網的意識,引導大學生學習有關網絡的法律知識和自我保護知識,建立和促進良好的榜樣。

  五、小結

  本文在以往研究結果基礎上,詳細闡述了人際交往障礙的調適策略。第一是自身方面,大學生應正確認識在和他人交往時會遇到不同的問題,學會調節自己的問題,提升自己的魅力,讓別人喜歡和你做朋友。第二是家庭方面,父母應采取正確的教育方式并建立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第三是學校方面,應重視心理健康教學工作,設置心理咨詢室,老師引導學生正確提升自身人際交往的能力。第四是社會環境方面,社會應營造良好的風氣,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

  參考文獻:

  [1]溫永慧.大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及人際交往技巧[J].青少年研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xx,(05):31-33.

  [2]張宏偉.大學生常見的人際交往障礙及對策探析[J].科教文匯(中旬刊),20xx,(06):72.

  [3]章梅珍.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障礙分析與改善途徑[J].福建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xx,(01):28-30.

  [4]吳丹.當代大學生交往心理分析及交往障礙調適[D].哈爾濱工程大學,20xx.

  關于人際交往的論文 篇7

  為了了解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分析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了解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主要因素,我們選取信陽師范學院、廣東醫學院等中東部高校作為調查地點,以自填問卷的方式和集中填答相結合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共收回有效問卷568份,有效回收率85.3%。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普遍認識到人際交往的重要性,但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缺乏交往的主動性、社交能力普遍較差、對自身溝通表達能力的不肯定、交往中多處于被動角色以及部分學生表達能力有待提高成為該群體人際交往的主要問題。而性格、興趣、文化程度、家庭結構和年齡等成為了影響人際關系的前五位個體因素;老師對大學生溝通表達的重視程度、學校課程設置及推廣、外部兼職機會等構成了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外部因素。

  一、大學生校園活動參與情況

  校園活動是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重要平臺和載體,大學生校園活動的參與情況是其人際交往狀況及能力的重要表征。

  1、大部分學生沒有擔任過學生干部

  在被調查的學生中,擔任或曾經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占39.1%;未擔任過學生干部的占60.9%。由此看出,超過一半的大學生沒有擔當過學生干部的經歷。

  2、多數大學生參加過校園文化活動

  至于參加校園文化活動的情況,在被訪大學生中,參加過校園文化活動的占絕大多數,占到74.8%,而未參加過校園文化活動的僅占到25.2%。

  3、不少學生沒能認識到加入社團對人際關系的影響,而加入社團者多數為培養興趣愛好

  加入學校社團是鍛煉大學生人際交往和溝通表達的重要途徑。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有24.9%的大學生沒有加入過社團;加入過1個社團的占33.3%;加入過2各社團的占28.0%;加入過3各社團的占11.5%;加入過4個、5個和8個社團的分別占1.4%、0.5%和0.4%。

  調查數據顯示:在被訪者中,認為社團活動對人際關系“影響很大”的大學生占8.5%,認為社團活動對人際關系“影響較大”的大學生占35.0%,此兩者合計比例為43.4%,不足一半;認為社團活動對人際關系的影響“說不清”的大學生占25.9%;認為社團活動對人際關系“影響不大”的大學生占28.6%,認為社團活動對人際關系“沒影響”的大學生只占2.0%,此二者合計則為30.6%,約占到三分之一。

  通過進一步的分析發現:多數大學生加入社團是為了“培養興趣愛好”的占到56.5%,超過了一半;其次是為了“發展人際關系”和“鍛煉能力”的被訪大學生各占15.5%,均占較少比例;仍有部分學生加入社團是為了“打發時間”、“休閑放松”或其他原因加入社團的,均占到5.0%左右。

  二、大學生人際交往認知狀況及存在問題

  1、大學生對人際交往的認知狀況

  (1)被訪者普遍認識到人際關系的重要性。大學生對于人際關系作用的看法,普遍都傾向于認為人際關系是重要的。調查數據顯示: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為人際關系“很重要”的占到34.9%,認為人際關系“比較重要”的占到48.3%,單此兩項合計就達到83.2%,再加之認為人際關系“一般重要”的占到15.9%,此三項合計可高達99.1%。而認為人際關系“不太重要”或“不重要”的學生僅不足1.0%。

  (2)大學生對人際關系作用的認識。大學生對人際關系作用的認識表現在對學習、生活和工作的影響上。一是人際關系對學習的影響。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為人際關系對學習“影響很大”的占18.0%,認為人際關系對學習“影響較大”的占43.6%,此二者合計則占61.7%,接近三分之二;而認為人際關系對學習的影響“說不清”的占20.5%,認為人際關系對學習“影響不大”的占15.9%,認為人際關系對學習“沒影響”的僅占1.9%。這說明大多數學生普遍都認為人際關系對學習都是有或大或小的影響。

  二是人際關系對生活的影響。至于大學生對“人際關系對生活的影響”的看法,在所調查的大學生中,認為人際關系對生活“影響很大”的占23.6%,認為人際關系對生活“影響較大”的占51.1%,此二者合計則占74.8%,接近四分之三;而認為人際關系對生活的影響“說不清”的占16.6%,認為人際關系對生活“影響不大”的僅占8.3%,認為人際關系對生活“沒影響”的不足1.0%。這說明絕大多數學生都認為人際關系對生活是有影響的。

  三是人際關系對工作的影響。在“人際關系對工作的影響”這一問題上,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為人際關系對工作“影響很大”的占43.6%,認為人際關系對工作“影響較大”的占44.3%,此二者合計則占87.9%,超過五分之四;而認為人際關系對工作的影響“說不清”的占9.0%,認為人際關系對工作“影響不大”的僅占2.7%,認為人際關系對工作“沒影響”的不足1.0%。這說明絕大多數學生都認為人際關系對工作是有影響的。

  2、大學生人際交往存在的主要問題

  (1)多數大學生對人際關系有較高關注度,但卻認為并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通過調查發現,在日常生活中,大學生也大多對人際關系持關注態度。在被訪的大學生中,對人際關系“經常注意”的占到51.1%,超過了一半;對人際關系“偶爾注意”的占到39.4%,此兩項合計就高達90.5%。而對人際關系“不注意”或平時“沒想過”的總共不足10.0%。

  盡管多數大學生對人際關系保持較高關注度,但他們的期望與現實情況往往是不一致的。大學生總體上認為人際關系是重要的并且平時比較注意,但真正“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的卻并不占多數。在被訪的大學生中,只有33.2%認為自己善于處理人際關系,而認為“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的占36.9%,再加之持“不清楚”模糊狀態的169人,二者合計所占比例高達66.8%。

  對于大學生而言,宿舍內人際關系狀況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現實中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的狀況:在被訪的大學生中,認為宿舍人際關系“很好”的占45.2%,還不足一半;而宿舍人際關系“還行”的就占49.1%,接近一半;不過,宿舍人際關系“說不清”、“不太好”或“很差”的大學生也為數寥寥,只占5.7%。這說明多數大學生的宿舍人際關系狀況一般,尚有待進一步改進。

  (2)多數大學生缺乏與人交往的主動性。能否處理好人際關系,更多的表現在大學生的主動性方面。在被訪大學生中,表示“愿意”與陌生人主動交談的占43.0%,尚不足一半;而表示“不愿意”與陌生人主動交談的則有約三分之一;持“無所謂”態度的約占四分之一。

  在對待陌生人的態度問題上,在所調查的大學生中,表示會“真誠相待”陌生人的占50.5%,勉強超過一半;而表示會對陌生人“小心謹慎”的占到45.5%,居然接近了一半。另外,還有4.0%的人表示對陌生人會“盡量躲避”。

  對于是否有勇氣在公開場合發表看法的情況,在被訪大學生中,表示有勇氣在公開場合發表看法的占到46.4%;而表示沒有勇氣在公開場合發表看法的占到27.2%,超過了四分之一;另外,持模糊態度“不清楚”的也有26.3%,超過了四分之一。

  同老師的溝通狀況也是大學生人際關系的重要表現。調查發現,在平時,大學生與老師溝通的情況不容樂觀。在被訪大學生中,“經常”與老師溝通的僅占9.3%,“偶爾”與老師溝通的占18.5%,兩項合計僅為27.8%;而“極少”與老師溝通的就占47.9%,“從不”與老師溝通的占到24.3%,此兩項合計則其所占比例高達72.2%。

  (3)大學生社交能力普遍較差。社交能力是影響大學生人際關系的重要方面。調查發現,大學生社交能力不容樂觀。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為大學生社交能力狀況“很好”的占5.4%,社交能力狀況“比較好”的占29.5%,此兩者合計占到35.0%,剛剛超過三分之一;認為社交能力狀況“一般”的占55.7%,超過一半;認為社交能力狀況“不太好”的占8.1%;認為社交能力狀況“很差”的占1.1%。

  (4)大學生對自己的溝通表達能力不太肯定,溝通更看中“語言”因素。調查發現,對于自己的溝通能力狀況,大學生普遍不太肯定。在被訪的大學生中,對于自己的溝通能力狀況表示“非常滿意”的僅占7.5%;表示“比較滿意”的占32.7%;表示“一般滿意”的占45.6%,接近一半,表示“不太滿意”的占14.2%。

  對大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狀況的調查發現:在被訪大學生中,表示“很容易與他人溝通”的占63.1%,接近三分之二;而表示“別人經常不理解自己的話”的占6.5%;表示“反復敘述才能表達清楚”的占30.3%,約占到三分之一,這一比例值得引起我們的注意。

  對于“溝通時應注意的因素”這一問題,在被訪者中,有70.8%的大學生認為是“語言”,占絕大多數;有11.5%的大學生認為是“表情”,有11.0%的大學生認為是“心態”,只有5.9%的大學生認為是“動作”。

  (5)大學生社會交往中多處于被動角色,應對“冷場”策略不一。我們對于大學生在社會交往中角色的調查,其結果更值得我們思考。在被訪大學生中,社會交往中作為“主角,引導談話的主題”的占33.9%,約三分之一稍強;作為“配角,被動跟隨他人談話”的則占61.1%,接近三分之二;另外,還有4.9%的大學生,在社會交往中“常常被忽視”。

  對于溝通中的冷場狀況,大學生的應對策略各有不同。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在面對溝通中的冷場狀況時選擇“保持沉默”的占16.0%;選擇“引出新話題”的占73.2%;選擇“借故走開”的.占6.5%;另外還有4.3%的大學生根本“不知所措”。

  (6)部分大學生表達能力有待提高。通過調查發現:在被訪大學生中,能夠“清晰準確”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僅占9.3%;能夠“比較準確”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占49.7%,不到一半;可以“一般準確”地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占34.3%;“需要重復表達”的占1.8%;還有4.8%的被訪者“不善表達”。

  三、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因素分析

  1、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個體因素

  大學生個體背景情況構成了影響人際交往的內部因素。而調查數據顯示出性格、興趣、文化程度、家庭結構和年齡等成為了影響人際關系的前五位個體因素。

  (1)性格因素。超過一半的被訪者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第一位的因素主要是性格。就被訪大學生的回答中,對于“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一位因素”的看法情況如下:超過一半人次的被訪者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一個因素是“性格”,占57.6%;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一個因素是“年齡”的人次占13.5%;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一個因素是“興趣”的人次占10.2%。而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一個因素是“地域”、“文化程度”、“民族”、“家庭結構”或是“其它”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不足10.0%。

  (2)興趣因素。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二位因素集中于興趣。在對于“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二位因素”的回答中,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二位因素是“興趣”的人次占33.9%;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二位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占22.6%,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二位因素是“性格”的人次占20.0%,而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二位因素是“地域”、“家庭結構”、“年齡”、“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不足10.0%。

  (3)文化程度因素。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三個因素集中于文化程度。對于“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三個因素”的看法,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三個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占30.3%;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三個因素是“興趣”的人次占20.7%;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三個因素是“年齡”的人次占14.4%;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三個因素是“家庭結構”的人次占13.5%;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三個因素是“性格”的人次占11.5%;而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三個因素是“地域”、“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尚不足5.0%。

  (4)家庭結構因素。影響人際關系的第四位因素主要是家庭結構。對于“影響人際關系的第四位因素”的看法,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四位因素是“家庭結構”的人次占20.6%;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四位因素是“興趣”的人次占20.2%,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四位因素是“年齡”的人次占19.4%;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四位因素是“文化程度”的人次占17.9%;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四位因素是“地域”的人次占12.3%;而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四位因素是“性格”、“民族”或是“其他”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尚不足10.0%。

  (5)年齡因素。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五位因素主要是年齡。對于“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五位因素”的看法: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五位因素是“年齡”的人次占24.3%;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五位因素是“地域”的人次占23.2%;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五位因素是“家庭結構”的人次占19.5%;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五位因素是“興趣”、“民族”、“文化程度”的回答人次都不多,均在10.0%左右;而認為影響人際關系的第五位因素是“性格”或“其他”回答人次就更少,均只占到不足5.0%。

  2、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學校因素

  老師對大學生溝通表達的重視程度、學校課程設置及推廣、外部兼職機會等構成了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外部因素。

  (1)大學老師對大學生溝通表達的重視程度不足。大學老師對溝通表達的重視程度往往會影響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培養。調查發現,大學老師對大學生溝通表達的重視程度還很不夠。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為其大學老師“經常強調”溝通重要性的只占29.3%;認為其大學老師“偶爾強調”溝通重要性的占59.4%;其大學老師“從不強調”溝通重要性的也有11.3%。

  (2)大學中有關人際交往的講座不多。學校開設有關人際關系的講座是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調查發現,被調查大學生所在學校開展關于人際關系講座的情況并不樂觀:在被訪大學生中,認為自己的學校關于人際交往的講座“很多”的只占9.1%;有41.5%大學生表示自己學校關于人際交往的講座“一般”,不到一半;表示自己學校關于人際交往的講座“很少”的占40.8%,將近一半;而有8.6%大學生則表示自己學校關于人際交往的講座根本“沒有”。

  (3)明確知道所在學校開設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課程的人數不足一半。所在學校開設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課程是提高大學生人際交往和溝通表達的重要途徑。但調查數據顯示明確知道所在學校開設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課程的大學生并不多。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有46.9%的大學生表示其所在學校開設有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的課程,不足一半;有27.9%的大學生表示其所在學校沒有開設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的課程;還有25.0%的大學生根本“不清楚”其所在學校是否開設有提高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的課程。

  談到是否希望學校開設此類課程時,大多數學生表現出渴望與期待:在被訪的大學生中,高達70.0%的大學生表示“希望”開設此類課程;只有7.2%的大學生表示“不希望”;有18.8%的大學生表示出“無所謂”的態度;還有4.0%的大學生表示“沒想過”。

  (4)大學期間做過兼職的過半,過半的大學生認為兼職對溝通能力影響較大。兼職對于大學生溝通能力的影響是明顯的。調查數據表明:被訪的大學生中,在大學期間做過兼職的占到58.5%;沒有做過兼職的大學生占40.6%。至于兼職對溝通能力的影響,多數大學生還是持肯定態度的:在被訪大學生中,有16.3%的大學生認為兼職對溝通能力“影響很大”,有37.8%的大學生認為兼職對溝通能力“影響較大”,二者合計占到54.1%,超過一半;另有28.6%的大學生認為兼職對溝通能力的影響“說不清”,而只有很少大學生認為兼職對溝通能力“影響不大”(14.1%)或“沒影響”(3.2%)。

  關于人際交往的論文 篇8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智能手機的使用日趨廣泛,微信作為手機必備的一種APP軟件,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青睞。微信轉變了傳統的社交格局,對人們的日常社交方法帶來巨大的影響,絕大多數大學生采用微信實現社會人際傳播,其對人際關系的好壞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結合微信和人際交往的相關概念進行分析,詳細闡述了當代大學生的微信使用現狀,旨在探討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

  關鍵詞:微信;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

  一、概述

  (一)微信。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xx年重磅推出的一款通信軟件,支持短信、語音、圖片、視頻的實時發送,通過二維碼、QQ、搖一搖等添加微信好友,支持多人群聊和查看附近正在使用微信的用戶,可使用漂流瓶、QQ同步助手、QQ郵箱、語音記事本、實時對講、朋友圈等功能。 [1]微信之所以倍受青睞,源于其獨特的優勢。微信各項功能設置十分人性化,可直接通過QQ賬戶登錄,可自主搜索已開通微信賬號的好友并直接添加,有效擴大了大學生的社交范圍。微信不收取任何通信費用,大大降低了社交成本,為大學生提供了便利。

  (二)人際交往。交往即為兩個或多個人相互交流的具有評價性或認識性的相互過程,簡單來說,即為人與人之間的相互交流和溝通,各類信息情報的相互傳遞和相互作用的重要過程。交往具有兩大特征,其著重強調了信息溝通。在雙方交流的過程中,信息發送者即為主體,所發出的信息被及時傳遞到接收對象,影響信息接收者的行為或觀念,進而實現交往雙方的相互影響和交流。

  二、微信環境下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征

  (一)構建真實的人際網絡溝通平臺。在現實世界中,大學生的交往活動一般都局限在某一特定區域或時間段,而微信能構建即時便捷的人際交流平臺,實現與好友用戶之間的一對一雙向傳播。好友來源通常為騰訊QQ好友、手機通信錄及部分陌生人賬號,用戶身份具有一定的真實性,因此,人際網絡溝通平臺的真實性得到了良好保障。[2]

  (二)打造多元化的大眾傳播平臺。在傳統的網絡溝通平臺中,用戶更新個人信息容易受到多種條件的限制,如地域、時間等。而在微信平臺中,除了普通的文字信息以外,用戶還能選擇多種新興多媒體手段,隨時隨地記錄自己的感受,因此,使用微信的用戶都可成為大眾傳播者,從而打造多元化大眾傳播平臺。

  (三)交往行為更加直接。采用微信平臺交往不受年齡、身份等限制,任何人都可以參與其中,無需特定人或物作為交往媒介。在微信平臺中,可實現多人交流或“點對點”交流,進行多種元素相結合的交流方式,不需要面對無聲的交流,交往行為更加趨于直接化。

  (四)交往關系平等。在現實的人際交往活動中,人們容易受到多種社會因素的影響,無法從真正意義上實現交往平等。而在微信平臺中,日常交往規則被淡化,人人都能平等地參與到網絡交流中,實現交往關系的平等。

  (五)交往意識自主。在微信平臺中,人際交往屬于開放、個性、多元、自由的系統,任何交往角色都擁有決定權與話語權。交流行為人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愛好,自由地選擇交往方式、交往對象等,并且利用微信平臺的交互功能,使用、分享和制造各種信息資源。

  三、當代大學生微信使用現狀

  本研究主要選取某大學586名在校學生作為調查對象,采取問卷等形式對大學生使用微信的行為進行調查研究,從多個角度和層面分析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其中收回問卷586份,有效問卷581份。

  微信一經發布就成為一種熱潮,受到了大學生的大力追捧。在被調查的大學生中,微信正在使用率達77.7%,微信曾經使用率達17.1%,未曾使用率為5.2%;使用微信超過半年以上的大學生超過70%;超過50%的學生經常登錄微信接收信息。[3]可見,在大學生中,使用微信的人數較多,且使用時間較長,頻率較高。在微信好友的調查中顯示,大學生的微信好友主要是朋友和同學,父母及親人所占比例較少。

  四、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

  (一)積極影響

  1.微信可加強人與人之間的聯系。一方面,微信給大學生的相互交流帶來了便利,打破了大學生實際交往中時間、空間上的局限性,信息可實時傳送到信息接收者的手機上。微信增加的實時對講功能更加便捷,無需支付通信費用,便可實現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另一方面,微信好友全面轉移了大學生的人脈資源,進一步拓展和延伸了其社交網絡,給不善于交往的學生提供了平臺。

  2.微信更好地滿足了大學生的'情感訴求。微信與社會人性化、社會粘性化相符合。微信具有平等性和匿名性,大學生通過微信可以擺脫現實束縛,選擇具有針對性的方式構建人際關系。大學生可以通過深層次的交流和溝通,使心理狀態得到放松。

  3.微信中的虛擬社區可以增強歸屬感。微信具有高效性和便捷性,可以實現人與人之間各項信息的快速傳播,集中社會人脈資源,通過聚集故舊和新朋,逐步形成網絡群體。[4]微信使用個體可以通過朋友圈分享和獲取各項信息,形成社區化和虛擬化的人際傳播模式,個體通過信息傳播來保證人際交往的社區化發展。

  4.朋友圈可增強人際交往的嚴謹性。朋友圈是一種新型的虛擬社區,朋友圈成員應通過嚴格的身份審核,才能查看同一圈子內部、各成員所發布的觀點和信息,分享和記錄生活體驗。其將人際交往關系由線下拓展到線上,需得到用戶同意,陌生人才能查看各項信息,確保了朋友圈的感情牢固性和嚴謹性。

  (二)消極影響

  1.使大學生與現實脫節。微信在為大學生帶來便捷性的體驗的同時,也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大學生使用微信擴展人際關系,必然會占用大量的人際交往時間,淡化了現實生活與個體之間的直接聯系,造成個體傳統意義上的人際關系逐漸淡化和松弛。微信是基于高新科技手段,實現現實人際關系的轉移,在媒體空間中,人類淡化了對真相的追尋,部分大學生寧愿相信虛擬網絡,而忽視客觀事實,導致其與現實生活脫節。

  2.造成個人隱私的暴露。女大學生更傾向于與陌生人交流,導致其容易輕信他人,極易上當或受騙。微信雖然有隱私設置功能,可以針對好友開放,但在其開發初期,對于隱私的保護還存在諸多問題,犯罪分子可以通過“搖一搖”開展詐騙活動,給大學生的財產安全帶來巨大的威脅。

  3.使不道德行為增加。許多大學生會偶爾或經常通過微信中的“搖一搖”功能與陌生人交流,這樣就有更多的機會將現實中受到擠壓的一面或不為人知的一面展示在微信交友平臺中。由于沒有社會道德的束縛,許多人在微信交友平臺上僅憑自己的喜好發表言論,監督體制無法體現其應有效用。在微信平臺上,大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自我觀察能力以及自我控制能力都會有所下降。

  微信在有效降低人際交往成本的同時,迅速增進了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為朋友間的相互聯系提供了便利。微信雖然具有較強的便利性,卻極易產生社交依賴,且部分不良信息的傳播還會破壞社會風氣。因此,大學生應該正確、適度地使用微信,注重保護個人隱私,避免給自身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

  參考文獻]

  [1]劉小瑋.大學生人際交往問題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20xx.

  [2]溫如燕.微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研究[D].蘭州大學,20xx.

  [3]郭燕榮,麻文斌.試析微信對于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以蘭州大學在校生為個案的實證研究[J].社科縱橫,20xx(6).

  [4]田芳.新媒體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J].學理論,20xx(36).

  [5]徐靜.微信對大學生社交的影響[J].新聞傳播,20xx(2).

  關于人際交往的論文 篇9

  1.研究背景

  30年前的1977年,高考制度后的兩年里,有理想的青年們爭先跨入大學的校門,離家進入大學,不可避免地面對著“人際關系”這一詞。

  隨著現代社會的進一步發展,經濟水平、興趣愛好、地域文化等因素,都間接影響著當代大學生的“人際圈”,其人際交往能力總體有向更高的水平發展的趨勢。然而在這些和諧交往的背后,也不乏各種負面情緒和不利影響的存在,矛盾沖突總也存在。

  當寢室中矛盾和問題產生的時候,如何去面對它們,則更加成為影響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因素。本文所研究的當代大學生寢室人際交往抗壓能力是指大學生在處理寢室人際交往中遇到的問題時的心理壓力承受能力,并對處理方法的得當與否進行分析。

  2.研究目的

  通過對本校一到三年級學生的調查,了解當代大學生處理人際交往關系的能力、人際交往抗壓能力水平,歸納整理出在與人打交道時一些潛在的問題,并探究內在原因。從而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參考,以調節大學生生活壓力、豐富業余生活、放送學習心情為輔。

  3.研究方法

  3.1問卷調查法

  本課題的研究以浙師大學生為主要調查對象。并運用WORD和EXCEL進行數據的統計和處理,定量分析的同時輔以大量的定性分析,以期達到預期課題研究效果和目的。

  3.2訪談法

  在問卷調查的基礎上,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個別同學隨機進行寢室訪談,以一對一的訪談方式,認真填寫訪談記錄,從而更為客觀具體地了解大學生在寢室中人際關系現狀。

  3.3文獻檢索法

  本課題組成員通過圖書館、網絡等渠道對大學生轉專業的現狀等進行了較為全面的了解。

  4.研究結果

  4.1問卷調查結果圖一:男女生側重點

  4.1.1寢室人際交往中注重的因素

  通過調查問卷,我們發現大部分同學在寢室人際交往中都會有不同的側重因素。很多同學在寢室交往時,會相關地考慮到如“性格”、“興趣愛好”、“道德品質”、“為人處事”、“個人能力”、“成績水平”、“外貌”、“家庭情況”等因素。結果顯示雖然男女生交往時考慮到的因素比較復雜、多變,且男女生側重點的確存在差異。

  4.1.2南北差異

  大學中有來自各地的同學,一個寢室中有著來自天南地北的同學。南方人和北方人因為所處的地理位置不一樣,接觸到的思想觀念有差別,在觀念上有所區別;在性格上不能說一定有明顯的差別,南方也有豪爽的人,北方也有不豪爽的。但南方開放的比較早,接受的新觀念多一些,北方相對保守一些。

  4.1.3寢室中做噩夢情況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女生無論是偶爾做夢還是常常做夢的'百分比都高于男生,從側面反映出,在寢室生活中,女生所顧忌或遇上的困難有時候多于男生,而矛盾也往往是她們做噩夢潛意識中的原因,但不排除男女生性格的差異和在寢室外產生的矛盾。但夢的產生是一個隨機的事件,綜上還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4.1.4寢室存在的主要問題

  問卷表明在大學生寢室交往過程中主要在“交流”、“習慣”、“接觸時間”、“性格觀念”、“學習氣氛”、“衛生”、“作息”等方面存在差異,造成分歧或矛盾。調查中可以看出一些問題的突出點很明顯,比如在“交流不善”和“缺少信任、團隊觀念不足”這個問題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另外在“性格觀念”、“學習氛圍”、“衛生習慣”等方面也占有不小的比例。

  4.1.5男女生側重點

  由于樣本數量不大,不足以表明男女哪類易在寢室交往中產生矛盾,但可以表明產生原因的側重點確實存在不同。

  4.2訪談結果

  本次訪談調查涉及11個專業,有效訪談問卷10份,專業涉及漢語言文學、物理科學、地理科學、城市規劃等不同專業。

  調查結果顯示,寢室問題影響大學生心情、生活、學習等各個方面。對于和諧寢室的相關意見,同學們各抒己見,提出了各種“寢室交往”的具體建議。認為不僅要從自身做起,還要提醒身邊的。同學們的回答各有千秋。如“盡量理解同學,但也不能委屈自己”、“要讓每個同學都心滿意足真的很難”等。如何將和諧寢室的理念以及常識宣傳到大學生們,讓大家從心底愿意與同學和平相處,有同學提出,這也是一個慢慢磨合、實踐的過程,無論如何都會有不如意的一面。

  當代大學生寢室人際交往技巧

  大學不僅是長知識的地方,更是青年人走入社會的第一站。寢室是我們的又一個家,寢室的成員大多是來自不同的地方,由于各自生活習慣的不同,往往處理的不好很容易形成僵化的局面。

  首先,要學會寬容。“寬容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室友之間的磕磕碰碰無論如何也避免不了。這就要求大家都能有一顆包容的心,如果凡事都斤斤計較,回回都要爭個是非曲直,“針尖對麥芒”,那就不好了。相互謙讓,各退一步。

  當然,寬容并不是毫無原則地退讓。如果每次對方都無理糾纏,甚至以為你好欺負而得寸進尺,這時應該“該說不時就說不”,給予必要的反擊,可以提醒那些沒有自知之明的人,適可而止。

  其次,要學會關愛室友。天南地北,五湖四海,大家能夠相聚一室實在是一種緣分,每個人都離家在外,相互關心互助是最基礎應該做的的,同時我們還應該珍惜我們之間的緣分。我們多看對方的優點,不但可以得到室友的尊重和寢室的和諧相處,而且能完善自我,一舉數得。

  最后,要真誠地為室友取得的成績而感到開心。大學是發揮個人自身才能的大舞臺,有人在這里如魚得水,有人卻默默無聞,由此造成的對比很容易引起心理不平衡,以致產生嫉妒情緒,易引起寢室內的不良反應,你可以向取得成績的室友表達你真誠的祝賀,同時你也向她看齊。絕對不要吝嗇自己的贊美之詞,要甘當“綠葉”,要相信終有一天你也會成為“紅花”。

  寢室雖小,但體現的人際交往藝術卻不能忽視。要知道寢室關系并不難相處,關鍵還在于我們要擁有一個開放的胸懷,有容人之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努力營造一種和諧美好的氣氛,讓寢室成為每一個成員溫馨的港灣,讓遠離家鄉的學子們感受到家庭般的溫暖,讓我們以后回首大學生活,都會會心一笑,溫馨溫暖。

  關于人際交往的論文 篇10

  摘要: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是我國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學生整體素質的一個重要的方面,也是我國基礎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以及新課程實施中應該認真關注的問題。本文在分析了中學生人際交往的一些現狀的基礎上,闡述了中學體育教育中學生人際交往的一些問題,然后重點闡述了中學體育教師是如何利用體育教學的特殊領域,幫助中學生培養和諧健康的人際交往等問題。

  關鍵詞:體育教學 人際交往 和諧健康 合作學習

  前言

  每個人生活在世界上,都需要與他人交往聯系,當代中學生在這一方面存在著較為嚴重的困惑,據調查有80%的中學生將孤單視為最大的苦惱,他們渴望與人交往渴望能學會與人共處,建立和諧健康的人際關系。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關注學生和諧的人際交往是新的課程對體育教學提出的新的要求。作為一名中學體育教師,如果能利用體育課堂這一特殊的教學領域,幫助中學生培養和諧健康的人際交往,既可以讓體育教學更加順利完成,也能幫助班主任和家長解決學生“交友”的難題,還能促進學生健康成長、適應社會的發展與時代的進步。現將教學中一點體會寫出來,供大家參考。

  一、全面了解中學生人際交往的實際情況

  中學生正是個體生長發育的第二個高峰期,由于生長發育的急劇變化,性發育開始使得學生在生理與心理上發育不平衡,而心理發展相對會落后于生理功能,這些特征正是中學生具有少年期的半幼稚半成熟型,也正是具有獨立性和依賴性、自覺性和幼稚性錯綜復雜的時期,也是最容易產生心趣沖動和行為過失的年齡階段。而在這里中學生隨著社會和集中地位的變化以及人格的形成,社會人際交往的范圍會不斷擴大,但這樣會使得學生的.社會關系會變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亂套,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1.過分濫交,荒廢學業;2.分不清益與損;3.處理不好與朋友的關系;4.情感控制不好。

  二、體育教學與人際交往

  在一定意義上,體育教學活動就是一個“課堂小社會”,在這個課堂社會中的學習活動大多具有集體性和競爭性。而且由于場地大、活動多、內容廣、活動時分組與個人活動多,小組成員之間,個人之間的交往頻繁,這不僅增加了師生之間的聯系,而且同學之間的交往也很多。同時由于在體育活動中學生所處的角色和地位也會不斷變化,使得學生的人際交往面更加寬廣。在這樣錯綜交叉的人際交往中,學生的能力、修養等都會得到很好的提高,個人的人格也會表現出來,這有利于學生對自己和他人有一定清晰的認識和了解,也有利于培養學生和諧健康的人際交往。從另一方面說,如果學生的人際關系處理好了,在體育課上的表現會更加積極,與同伴的配合也會更加默契,這樣體育教學也能更加順利地開展。因此我們說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也應該更加關注學生的人際交往,促進學生建立和諧健康的人際關系。

  三、利用體育教學,多方面培養學生的交往素質

  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在了解了與中學生人際交往的一些情況后,一定會更加關注中學生的人際交往的,那么怎樣才能幫助學生培養和諧健康的人際交往呢,我從教學中得到一點體會,供大家參考。

  1.提高自身的素質,從正面引導學生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自身的行為往往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行為與思維,教師的表率作用對學生起著很大的作用。所以如果要培養學生和諧健康的人際交往,教師應先從自己做起,要處處提高自己的交往素質,生活中要為人大方,對人尊重,上班時要團結同事,對學生要充滿愛心,平等待人……這樣給學生做榜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同時,也會向學生灌輸了文明的交往觀。

  2.關愛學生,與學生做知心朋友

  教學工作是師生的雙邊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關愛每一個學生,與學生平共處,我覺得在這一方面,教師需要做到以下兩點:熟悉了解每一個學生充滿愛心和尊重學生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

  3.選擇對人際交往有利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

  隨著新課改的步伐,體育教學的內容越來越廣泛,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與人際交往也關注得越來越多,我覺得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適當地選擇一些有利于培養學生交往素質的內容與方法。

  (1)選擇一些與人際交往有關的健康基礎知識。首先選擇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和交際健康教育,讓學生對健康的心理有一些理性的認識,同時還要進行一些青春期常識的教育,讓學生對青春期有一整體的認識,從而減輕交往對異性的好奇。

  (2)用合作學習促進人際關系。合作學習有以下幾個要素:①積極地相互配合,特別是面對面促進的互動。②積極承擔在共同任務中個人的作用。③期望所有學生能進行有效的溝通,并建立起維護小組成員之間的互相信任,有效地解決組內矛盾。④對個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小組加工⑤對共同活動的成效進行評價,尋求有效的途徑。從以上的要素,我們可以看出,在合作學習中,學習者之間為了解決問題而需要控制自己的欲望、彼此交流溝通,這樣學習者之間的人際關系就會隨之而和諧統一。

  和諧健康的人際交往是中學生健康向上的一種體現,它可以使學生團結進步,幫助學生走上健康的光明大道。作為一名中學體育教師,我們應該更加有耐心和愛心,在平時的教學中多關注學生文明的人際交往,并及時發現學生在交往中的困惑,給予糾正和引導,這樣也會真正提高體育教學的質量,真正從各方面培養合格的社會人才。

  參考文獻:

  《學校體育學》高等學校教材金欽昌主編

  《初中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教學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季瀏、汪曉贊主編

  《初中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教學法》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謝正義主編

  《走進課堂·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案例與評析》

  關于人際交往的論文 篇11

  職高生正處于青春期,處在逐漸走向成熟的階段。在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樹立的過程中,良好的人際交往方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手機網絡對其社交方面具有深遠的影響研究意義。

  一、手機網絡與人際交往的相關理論

  1.手機網絡的內涵

  手機網絡與傳統網絡的功能一樣都具有信息傳播的功能,但手機網絡是以移動電話為上網終端 ,通過符號、文字、語音圖像等形式傳播構成的網絡。

  在很早之前,人們都是通過報紙了解時下新聞,往往不能及時的了解到最新,更全面的新聞,而隨著新媒體的不斷發展和創新,廣播電視節目逐漸的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但由于受其定時播放的限制,對人們的使用還是具有一定的約束性。直到之后網絡的興起,與傳統媒體相比較,它突破了時間地域的限制。傳播的信息也更加豐富多彩,并且具有傳統媒體沒有的速度快,多樣化等特點,人們可以按照個人愛好,瀏覽到世界各地的新聞。對于學生來講,手機網絡更有利于及時搜索平時不懂得問題,及時的查閱更加全面的資料。

  2.高職生人際交往類型

  高職生人際交往的類型主要分為三種類型:親子交往、師生交往、同學交往。

  親子交往也是高職生人生中的第一個交往方式。其交往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的個人品德。隨著年齡的不斷成長,他們也開始有自己的思想,對于父母的很多觀點都開始不贊同,與父母發生爭議。對于高職生而言,一段良好的親子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它將直接影響學生的思想品德和對社會的認知。

  師生交往對于學生而言占據生活的大部分時間,兩者之間具有教育和被教育的關系。師生的交往一般發生在學生在校期間的學習和生活中。師生交往的這種關系中,需要二者之間相互配合,教師應具有優秀的教學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質。學生也需要有正確的思想認知,和對知識的求知欲,這樣才能開展一段良好的交往關系。

  大部分高職生都不是在本地學習,到了異地遠離了父母的愛護,就需要學生獨立管理自己的行為和學習生活。行為上沒有了父母的管理更加自由。到了一個陌生的生活環境里,學生的活動范圍比較小,怎么和同學友好的交往是非常重要的。

  二、手機網絡對高職生人際交往的影響

  1.豐富了高職生的人際交往方式

  手機網絡的興起,為高職生提供了多種交往方式,如QQ、微信、微博等社交軟件。即使遠在外地無法見面也可以通過視頻聊天等進行溝通交流。據可靠調查得知:大部分學生都經常使用社交軟件與他人進行互動交流。可見,手機網絡在高職生的人際交往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并主導著學生們的交往方式。

  2.拓寬了高職生的人際交往的范圍

  由于長期的在校生活,大部分學生都非常渴望與他人交往,希望有自己的朋友圈。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很多困難。有時只能向朋友求助。而手機網絡的普及使學生的交往更加便利,通過社交軟件,可以更容易的結識更多各種類型的朋友,遇到不懂的問題可以隨時和朋友討論,而不需要受制與地點。與傳統的人際關系相比手機網絡的興起為學生們提供了更廣泛的人際交往范圍。

  3.激發了高職生人際交往的主動性

  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地域和生活習慣的差異,有時學生之間很難快速的習慣交往。而現實中也存在很多影響交往的限制因素。由于性格的原因,有些內向、不自信的學生就不愿意主動與人交往,而手機網絡這個特殊的社交環境,可以讓生活中害羞不主動與人交往的.學生也能大膽的和他人溝通。

  4.有利于促進高職生的全面發展與自我認知

  手機網絡不僅豐富了高職生的人際交往方式,也突破了時間和地域的差異,讓學生可以在網上進行廣泛的信息交流,享受各種學習資源。手機網絡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交往方式和更多的學習機會,更有利于職高生的全面發展。使學生們在自我認知方面也得到了提高。

  總結:

  由于手機網絡在學生生活中的極高使用率,對職高生的人際交往方面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為學生與老師、家長、朋友的交往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條件。不僅豐富了職高生的人際交往方式,擴大了職高生的人際交往范圍,還激發了學生交往的主動性,促進了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所以,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念,正確的使用手機網絡,抑制其對學生產生的負面影響,是非常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周碧蕾,鄧樹添.人機還是人際——手機網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影響研究[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xx,32(3):49-53.

  關于人際交往的論文 篇12

  我們生活的空間中,每天都需要與人進行交流,掌握一定的交際心理方法,你就可以在蕓蕓眾生中脫穎而出,成為人際交往中的焦點人物。

  首因效應

  首因效應在人際交往中對人的影響較大,是交際心理中較重要的名詞。人與人第一次交往中給人留下的印象,在對方的頭腦中形成并占據著主導地位,這種效應即為首因效應。我們常說的“給人留下一個好印象”,一般就是指的第一印象,這里就存在著首因效應的作用。因此,在交友、招聘、求職等社交活動中,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效應,展示給人一種極好的形象,為以后的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礎。當然,這在社交活動中只是一種暫時的行為,更深層次的交往還需要您的硬件完備。這就需要你加強在談吐、舉止、修養、禮節等各方面的素質,不然則會導致另外一種效應的負面影響,那就是“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

  近因效應與首因效應相反,是指交往中最后一次見面給人留下的印象,這個印象在對方的腦海中也會存留很長時間。多年不見的朋友,在自己的腦海中的印象最深的,其實就是臨別時的情景;一個朋友總是讓你生氣,可是談起生氣的原因,大概只能說上兩、三條,這也是一種近因效應的表現。利用近因效應,在與朋友分別明,給予他良好的祝福,你的'形象會在他的心中美化起來。有可能這種美化將會影響你的生活,因為,你有可能成為一種“光環”人物,這就是“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

  當你對某個人有好感后,就會很難感覺到他的缺點存在,就像有一種光環在圍繞著他,你的這種心理就是光環效應。“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在相戀的時候,很難找到對方的缺點,認為他的一切都是好的,做的事都是對的,就連別人認為是缺點的地方,在對方看來也是無所謂,這就是種光環效應的表現。光環效應有一定的負面影響,在這種心理作用下,你很難分辨出好與壞、真與偽,容易被人利用。所以,我們在社交過程中,“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具備一定的設防意識,即人的“設防心理”。

  設防心理

  在兩個人獨處的時候,我們不時地會有些防范心理;在人多的時候,你會感到沒有自己的空間,自己的物品是否安在;你的日記總是鎖得很緊,這是怕別人奪走你的秘密。為了這些,你要設防。這種設防心理在交往過程中會起到一種負面作用,它會阻礙正常的交流。

  這只是交往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幾種心理,我們留心身邊的人和事,你會對交往有更多的認識。愉快的人際關系會帶給你朋友和自信,有助于良好身心健康的建立。

  關于人際交往的論文 篇13

  摘要:杰出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成才的重要保障,但在現實日子中,不少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呈現一系列的心思疑問,嚴峻影響到他們的學習、日子和作業。如何對大學生進行人際交往的輔導,協助他們優化人際關系,調適其心思疑問,就顯得至關重要。

  關鍵字:大學生;人際交往心思 ;對策

  一、人際交往及其效果

  人際交往也稱人際關系,是指人運用言語或非言語符號交換意見、交流思想、表達情感和需要的進程。杰出的人際關系不光可以穩定情緒,給人以安全感,還有助于個別自我意識的深化發展。關于大學生而言,維護健康和諧的人際關系不只是大學日子學習的需要,也是將來走向社會的需要,它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到人的全面發展,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人際交往適應才干是大學生社會化適應才干的歸納體現。

  二、今世大學生人際交往心思特點

  1.自卑心思。自卑是一種過低的自我評估。自卑的淺層感觸是他人瞧不起自個,而深層的體會是自個瞧不起自個。自卑的人失望、郁悶、孤僻,簡單消沉地評估自個,總覺得自個在容貌、身材、常識、才干、談鋒乃至穿著等方面不如他人,低人一等 ,假如遇遭到他人的的嘲笑與侮辱,更是甘咽苦果,忍辱負重。為了到達在交往中的“完美”,不敢進入新的交往,將社交圈子束縛在狹小的范圍以內,形成了人際交往隔閡的局勢。

  2.自傲心思。自傲者在人際交往中通常變現為傲氣輕狂、高高在上、自命不凡,視他人為下級、被教學者。在與他人處事中,過于信賴自個,而不信賴他人,只關懷自個的需要,很少思考對方的需要,有時常常成心使對方墮入出丑、為難、為難地步。自傲的人自以為是、咄咄逼人,傲視一切,然后禁錮了大學生的人際交往。

  3.羞怯心思。害臊是一種普遍存在的心思現象,年輕人面臨新環境的交往活動,常常體現出害臊、膽怯、拘束不自然。當他們在陌生人面前,或是在世人面前說話時感到嚴重,語無倫次,言不盡意,然后他們的舉動見人臉紅,手足無措。因為害臊者在人際交往中過多束縛自個的言行,無法充分地表達自個的情感,常形成交往兩邊的不了解或誤解,且無法與人交流,繼而阻礙杰出人際關系的形成。

  4.猜忌心思。猜忌心是在交往中因為片面推測而發生的對他人不信賴的復雜情感體會,體現為對他人 的言行敏感,總以為他人在談論自個,瞧不起自個,而對他人老是持不信賴的情緒,不愿講真話,戴著假面具與人交往。猜忌是大學生展開交往的大敵,它不只會使大學生之間關系松懈,也會使同窗好友因猜疑作怪而發生裂縫,使人際交往墮入消沉被迫的窘境。

  5.妒忌心思。妒忌是在人際交往中,發現自個的才干、學習 、聲譽等方面不如對方而發生的一種不悅、自慚、仇恨乃至帶有破壞性的做法。妒忌心思是一種消沉的心思品質,變現為對他人的長處成果心懷不滿,抱以嫉恨,總期望他人落后于自個,乃至采納不合法的做法給他人形成損傷。妒忌會吞噬人的理智,形成品格歪曲,通常是以恨人開端,以害己告終。

  三、對于今世大學生人際交往心思疑問的對策

  1.規矩人際關系的知道。首要,要準確知道自我。經過與社會上和自個位置 、條件相類似的人相比來知道自個,在對比中認清自個的優勢和下風,長處和矮處,到達揚長避短,完善自個的目的。其次,要承認特性。大學生應當知道到,不一樣的人的特性是千差萬別的`,互相相處中發生沖突是不可避免的,咱們不能盼望得到每個人的認同,與每一個人都成為好兄弟,但要尊敬這種不一樣,以一種寬恕的情緒對待他人。準確的社會認知觀的形成,有利于增強自傲心,消除自卑、孤僻等消沉心思。

  2.遵從人際交往的準則。首要,對等準則。在中國社會,無論是公事仍是私交,都沒有凹凸貴賤之分,都要以兄弟的身份進行交往,切忌因經驗缺乏、經濟條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為自個年輕優異而得意忘形。其次,真摯準則。真摯是一種對人腳踏實地的情緒,是待人誠心誠意的友善表明,真摯的心能使交往兩邊志同道合,互相肝膽相照,能使交往者的友誼地久天長 。虛偽是交往的大敵,大話、詐騙、玩弄、自私是就義友誼的惡魔,有必要堅決拋棄。最終,寬恕準則,體現對非準則性疑問不錙銖必較,可以以德報怨、寬恕大度。

  3.培育人際交往的品質。一是自傲,在人際交往中自傲的人老是不亢不卑,落落大方,談吐沉著;自傲者決非顧影自憐,盲目狷介,而是對自個的缺乏有所知道,并長于聽他人的勸告與協助,勇于改正自個的過錯。二是信賴,信賴即是信賴他人的真摯,從活躍的視點去了解他人的動機和言行,而不是口是心非。三是熱心,熱心能給人以溫暖與安全,促進人的彼此了解,融化冷酷的心靈,交流人們的情感。

  4. 把握人際交往的技術。一是學會協助他人。以彼此協助為開端的人際關系不只使杰出的人際關系簡單建立,并且縮短人與人之間的心思間隔。當人遇到困難波折時,哪怕是他人一個真摯的笑臉,一個別貼的眼神,一句溫暖的言語,都能讓人感到安慰,感到振奮。二是學會適度贊揚。贊許他人要講究尺度和方法,不能太夸張夸大其詞,要長于調查和發現他人的長處,說出對方的可贊之處。三是學會詼諧。詼諧是美德和才智的結晶,是常識和才干的展示,大學生要學會詼諧,注意培育自個敏銳的調查力、豐厚的想象力、靈敏的應變力。

  參考文獻:

  [1]崔艷俠.今世大學生人際交往現狀及才干培育[J].遼寧教學行政學院學報,20xx(3).

  [2]倪嘉波.大學生人際交往心思疑問的成因及對策[J].教學探究,20xx(2).

  關于人際交往的論文 篇14

  一、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提高整個教學過程的有效性

  為了讓學生體驗人與人交往的相互性,可以安排“支撐”活動:讓學生坐在椅子上圍成一個圓,前面的同學倒在后面同學的腿上,以此類推,然后撤掉所有人的椅子,讓大家靠著彼此的力量相互支撐。多數學生在第一次做這個活動時都會感到很神奇,當成功完成活動時,學生都能夠強烈地體驗到自己沒有倒下是因為有別人在支撐,同時自己也在支撐著別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相互支撐的關系。為了讓學生了解人際吸引的因素和人際交往中的心理現象,可以安排“朋友樹”活動:讓學生畫一棵樹,再畫上果實,有幾個要好的朋友就畫幾個果實,并在果實上寫上好朋友的名字,然后思考與好朋友最初是怎樣成為朋友的,友誼持久的原因是什么,思考后小組分享,最后進行歸納總結,達成課程目標。為了幫助學生學習感恩的態度,可以安排“互助之旅”活動:一部分學生用眼罩蒙上眼睛,然后讓其他學生引領著通過一系列障礙,蒙上眼罩的同學首先感到行走于障礙中的無助,再感受被人引領通過障礙的溫暖,從而產生對引領的同學的感恩之心。活動后學生分享感受,并由此引發對更多人的感恩之心。為了引導學生積極解決生活中人際交往的困惑和問題,可以設計生活場景,讓學生來表演,將經過小組討論的`解決辦法表演出來。這樣,對表演的同學來說強化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對其他看表演的同學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過程。

  二、積極調動學生自身的資源,不斷提高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教師要積極調動學生自身的資源,使學生在充分參與教學的過程中,不斷提高人際交往能力。人際交往問題是學生日常生活中出現最多的問題,也是心理健康課學習過程中學生最感興趣的問題。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可以針對學生的實際,借助學生自身的資源,為學生的心理成長服務。比如,在培養愛的能力的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思考自己的戀人標準,并進行分享,從學生的分享中可以發現學生不同的戀愛觀,并可由此總結什么是愛情,學習戀愛三因素論,使學生對愛情有進一步的理解。在探討愛的能力的內涵時,可以先讓學生討論幾個與戀愛相關的問題,如被一個異性喜歡怎么辦,學生在討論過程中自然會列舉出不同的情況。被異性喜歡時可能自己也喜歡對方,也可能自己并不喜歡對方,對前者如何接受,對后者如何拒絕,學生自己的經驗中有好的或不好的應對方式,教師引導學生學習愛的能力包括接受愛的能力和拒絕愛的能力。

  三、結語

  教師還可以推薦學生在課外閱讀相關書籍或觀看有關影視作品,推動學生進一步開展學習。

【人際交往的論文】相關文章:

關于人際交往的論文09-20

高職學生人際交往障礙分析及自我調適的論文10-09

大學生人際交往中的認知障礙及調適論文09-16

團體輔導在大學生人際交往能力培養中的應用論文09-16

人際交往案例12-21

人際交往技巧12-12

論高校輔導員對大學生人際交往的引導論文09-21

論網絡人際交往12-13

網絡人際交往與倫理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