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論文范文
在學習和工作的日常里,大家肯定對論文都不陌生吧,論文是討論某種問題或研究某種問題的文章。你知道論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語文教學論文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語文教學論文范文1
一、建立平等師生關系,確立學生學習主體性
1.平等
高中生具有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已經具備獨立學習的能力,他們不是教師的附屬,而是與教師一樣平等的學習主體。因此,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做好自身角色的轉換,要以平等的身份與學生一起參與到教學中來,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提高學生的教學參與度。
2.公平
學生間存在一定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事實。我們要正視學生間的差異,公平對待,一視同仁,不管是優生還是差生都是一樣的,都有功必賞,有錯必糾。
3.期待
學生擁有巨大的學習潛能,需要教師細心挖掘才能得到最大的釋放。因此,教師不能片面地認為學生的認知就只能停留在某個層次上,而是要對學生充滿期待,給予學生必要的鼓勵,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不斷督促學生進步。
4.和諧
教學不單是知識的傳遞,還包括情感的溝通與互動。在教學中,教師既要加強知識的互動,還要進行情感的溝通。因為這些積極的情感具有強大的感染與推動作用。
二、創設有效問題情境,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維的開端、智慧的窗口、發現的基石,是打開科學之門的金鑰匙。一個富有探索性的問題可以激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學生無法運用所學來解決問題時,便會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激起參與學習的主動性。因此,教師此時開展探究活動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在教學中我們要深入研究提問藝術,在適當的時機提出恰當的問題,以引起學生的主動思考與積極思維,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在提問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
1.問題的準確性
語文學科是一門語言藝術,具有很強的嚴謹性。在提問時,教師要充分考慮語言本身的嚴密性、科學性與準確性,也就是說語言要精練、準確,不可模棱兩可,存在歧義,使學生無法弄清題意,無法進行解答。
2.問題的探索性
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標。因此,教師在提問時要盡量避免那種是非判斷型題目或是可以直接從文中提取信息來解答的問題,而是在文本的基礎上聯系生活,提出富有思考價值、探索價值的問題,并留出更多思考的空白。這樣,學生才可以展開充分的思考,才能突破常規,創造性地解決問題。
3.問題的啟發性
教學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且會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出現一系列新的問題,從而使學生通過一個個問題的不斷解決來促進自身知識與技能的全面提升。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難免會遇到挫折,阻礙學生的思維。此時,我們不可輕易地拋出答案,而是要通過富有啟發性的問題來為學生指明思考的方向,讓學生從全新的角度來思考,進而解決問題。
4.問題的全體性
分層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理念。學生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在基礎知識、認知規律與學習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因此,在提問時我們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尊重客觀事實,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層次的問題,加強問題的目標性,真正做到“兼顧差異,面向全體”,這樣才能使全體學生主動參與,促進全體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
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就是推動教學現代化進程。以多媒體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我們的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有效彌補了傳統教學的種種弊端,且在教學內容的豐富、教學手段的改革、教學方法的更新、教學媒介的飛躍等方面表現出了巨大的優勢。現代信息技術的不可比擬的教學優勢日益得到廣大師生的一致認可。而且,將其運用于語文教學中更是具有重要意義。我們都知道,語文是一門極具人文性、情感性的學科。文字本身就有著無窮的魅力,就是一門語言藝術。傳統教學中,教師通過語言來描述語言,并不能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反而使得教學枯燥,內容單一,使得學生失去了學習的激情。而多媒體具有強大的視聽效果,更能展現文字的魅力以及語文的魅力,可以為學生營造一個愉悅的教學氛圍,激起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1.展現途徑多樣
多媒體可為我們創設一個圖文并茂、聲像兼備的教學情境,同時可以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實現了視覺與聽覺的完美結合。這對于以聽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是一種飛躍,且其表達的方式更為多樣化。
2.信息種類豐富
傳統教學中,學生獲取信息的種類主要是文字,還有少量的插圖。而多媒體可以突破教學時空的限制,將圖片、圖像、視頻、音頻、文字等多種素材綜合呈現,使得教學內容更為豐富,使學生可以獲取更多的直觀信息,從而為感性認知上升為理性認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3.意境更優美
多媒體可以真實地再現文本意境,帶領學生走入作者的內心世界,去感受作者的情感、社會人文、風俗習慣,從而讓學生真正走進文本,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達成共識。這樣更利于學生將文本與生活聯系起來,而不是純粹地學習文本;更利于學生對文本的個性解讀,使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得到全面提升。
四、總結
總之,教師要以學生為中心,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讓學生學得主動,學得愉悅,學有動力,學有成效,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得到全面發展。
語文教學論文范文2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通過這種活動,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促進學生素質提高,使他們成為社會所需要的人。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關于小學語文的教學論文吧。
摘要:朗讀是小學語文教學和學習的關鍵方法,對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朗讀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情感,讓學生與作者產生共鳴,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教學有效性
雖然很多學校已經認識到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重要性,但是從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現狀可以看出,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中還存在很多問題,語文教師必須詳細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并針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調整對策,實現有效教學。
一、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現狀分析
小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是在進行語言實踐,無論文章的形式如何、內容如何,這些內容最終都會轉換成學生所掌握的知識。小學生正處于成長和發展的關鍵時期,小學是學生學習語言的關鍵時期,語文教師只有保證語文朗讀教學的有效性才能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但是,受到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很多學校在采用傳統的語文朗讀教學模式和理念,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降低了學生朗讀的熱情和積極性,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學效率低下。小學課堂朗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小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因此,語文教師不僅要注重課堂朗讀的數量,更要注重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質量,教師要讓學生積極參與語文課堂朗讀教學,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從課堂閱讀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一些語文教師認為課堂朗讀只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插入環節,沒有認識到語文朗讀的重要性。通常情況下,語文教師會讓學生齊聲閱讀文章,閱讀結束后教師會對文章內容進行分析講解,學生無法參與朗讀教學,學生只能單一地記錄教師所講解的內容,學生根本無法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語文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對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成效有很大影響。但是,從很多小學教師結構看,學校缺乏專業的語文教師,現有的語文教師大部分是由其他專業轉向語文教學的,教師缺乏朗讀教學實踐經驗。除此之外,學校很多語文教師的年齡偏大,接受新知識和新事物的能力比較差,觀念陳舊。
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一)豐富朗讀教學內容
要想保證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的有效性,語文教師必須充分根據每位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并結合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合理制訂朗讀教學方案,明確教學目標,充分利用學校的教學資源,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朗讀學習的空間。小學語文朗讀教學要在教材的基礎上不斷延伸。但是,語文教師需要注意的是朗讀教學內容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不能脫離學生實際,要體現出朗讀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朗讀的熱情和積極性。新課標下,語文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朗讀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豐富教學手段,優化教學內容,完善教學體系。
(二)引導學生感知朗讀內容
在學生朗讀一篇文章時,只有多次閱讀才能理解文章所要表達的內容,才能體會到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在語文課堂朗讀教學中,學生的第一次閱讀是至關重要的,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這樣才能讓學生深入感知朗讀內容。學生在朗讀文章時發音必須準確無誤,并能夠理解文章中詞語的含義,理清朗讀文章的脈絡。在開展語文課堂朗讀教學之前,教師必須做好教學準備,反復閱讀朗讀文章。在學生開始朗讀文章之前,語文教師需要結合朗讀內容為學生設置問題,這樣學生就可以帶著問題朗讀文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除此之外,語文教師必須合理控制文章朗讀的次數,朗讀的.次數并不是越多越好,對于比較簡短的文章,教師可以讓學生朗讀三遍,對于內容比較多的文章,教師可以讓學生朗讀五遍。小學生的理解能力還比較弱,在朗讀文章的過程中必然會遇到很多問題,語文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幫助學生解決朗讀中遇到的問題,提高語文課堂朗讀的有效性。教師可以讓學生把文章中不理解的問題標記出來,先采用分組討論的形式解決問題,這樣可以讓學生都參與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談論解決不了的問題,教師可以與學生一起分析問題的難點,解決問題。
(三)指導學生欣賞朗讀文章
學生在第一次朗讀文章時必定會遇到很多問題,如果教師在學生第一次朗讀結束后就為學生解答朗讀中遇到的問題,那么學生的依賴性就會增強,學生的思維得不到鍛煉。因此,在學生第一次閱讀結束后,教師可以針對學生遇到的問題給出提示,讓學生再次朗讀文章,并根據教師的提示思考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反復朗讀文章的過程中,教師要起到引導作用,幫助學生捋順文章脈絡,找出文章各段落之間的關系,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在學生朗讀學習中,語文教師要多鼓勵學生,減少批評性的語言,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教學評價是小學語文朗讀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語文教師必須認識到教學評價的重要性。語文教師要對學生的朗讀過程和學習結果展開合理的教學評價,教學評價不僅可以讓學生發現自身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而且可以讓教師發現自身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避免針對存在的問題及時采取調整對策,提高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效率,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四)體現學生的個性特點
在語文朗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仔細品味朗讀內容,這樣才能真正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教師要在朗讀教學中多和學生進行溝通交流,并鼓勵學生提出問題,體現學生的個性特點。既然朗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教師必須合理分配教學時間,多留給學生朗讀的時間。朗讀不僅僅是依靠課內時間,教師還要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朗讀,豐富知識儲備。語文教師可以結合小學生的特點和實際情況為小學生推薦一些有意義的朗讀內容,開闊學生的眼界。新課標下,小學語文朗讀教學對語文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教師必須定期參加專業化培訓,積累朗讀教學經驗,進而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并提高自身接受新知識和新事物的能力,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結語
小學課堂朗讀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讓學生把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培養小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但是,很多語文教師認為課堂朗讀只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個插入環節,沒有認識到語文朗讀的重要性。朗讀教學內容必須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不能脫離學生實際,要體現出朗讀教學的趣味性。在學生開始朗讀文章之前,教師需要結合朗讀內容為學生設置問題,這樣學生就可以帶著問題朗讀文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在朗讀教學中,學生可以根據教師的提示思考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孫陽.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探究[J].保定學院學報,20xx,05:108-112.
[2]嚴琳.提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探究[D].江西師范大學,20xx.
[3]王明霞.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研究[J].學生之友(小學版)(下),20xx,06:53-55.
[4]孟廣珍.淺析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朗讀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北極光,20xx,09:90.
[5]曾得財.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課堂朗讀教學[J].科普童話,20xx,46:49.
語文教學論文范文3
一、中學生情感特點
語文教材里的篇目具有豐富的情感性。中學生閱歷逐漸豐富,生活范圍逐漸擴大,他們的情感也呈現出多樣性。他們的自尊心、自卑感也較為強烈,有的時候呈現出不穩定性,容易走向極端。當他們在思想苦悶之時,讀到勵志的作品,就會精神振奮,情緒激昂。當他們熱情高漲時,如果思想受到挫折,他們就會心灰意冷,這時如果讀到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讀到奧斯特洛夫斯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生命的意義”一段話也就會受到鼓舞,心中就會有積極的形象,也就會從自己的身上釋放出正能量。當然,對中學生來說,受他們心理和生理的影響,他們的情感往往也會出現矛盾,各種思想感情會交融在一起。教師應該發揮語文教材人文性的特點,適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讓他們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摒棄假惡丑的思緒。此外,教師還應充分把握中學生的情感特點,利用好教材中情感教育的優勢,不失時機地讓學生接受正確的情感教育。
二、情感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對學生進行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情感體驗的過程。積極的情感對學生的認知,對學生良好心態的形成具有積極的作用。情感能夠促進學生的認知。語文教學活動中的任何環節都是對學生的情感教育。而且,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包含著很濃的情感色彩,很容易影響學生的情緒。所以,教師一定要把握好自己的情緒,不能把自己不良的情緒帶給學生。教師對語文課文的解讀,一定要向學生傳遞積極的情感,不能把消極的因素帶給每一個學生。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一定要把握好感情的技巧,要激發起學生對語文學科的興趣,讓他們保持積極的學習心態。教師的積極情感能夠激發學生的激情。這是因為情感具有傳遞性,教師的積極情感必然會向學生傳遞向上向善的因素,這樣就能夠促進學生積極向上,激活他們內在的學習興趣。語文教學實際上是師生之間情感交流的過程。因此,教師一定要創設良好的情感交流氛圍,使學生以積極的情感去學習,從而產生不竭的學習動力。而且,教學過程中師生的情感交流能創造出和諧的教學氣氛,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此外,語文教材中美的語言、善的行為、積極的形象、美好的人生,都會對學生產生感染的力量,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情感得到升華。
三、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激發
1.在聆聽中激發學生的情感。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敘事作品文字優美、情感至深,曾經打動了無數人,讓一代代人感動不已。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根據作品的時代、作品的體裁,為學生的聆聽創設條件。如恰如其分的教學情景,可以為激發學生的情感創造條件,使學生在聆聽中身處其境,猶如進入作品描述的情景之中。如教學《春》時,教師可以通過播放音樂的形式,讓學生聆聽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靜聽泉水的叮咚聲,小鳥宛轉的歌聲,想象春天大自然的美,感受心靈的氣息。這樣,學生熱愛生活之情便隨之而生。
2.在閱讀中產生感情。語文教學本身就與生活密切相關,如有一些作品,描繪了河山的壯美,荒漠的蒼涼,小村的僻靜,城鎮的繁盛,到處是一幅幅畫面。教學時,教師如果引導學生景中有情,面臨其景,感知形象美,一定會使學生產生對自然的熱愛之情。例如,教學《沁園春雪》時,教師可播放投影圖像,讓學生仔細觀察雄偉的長城、起伏的山巒、滔滔的黃河,使學生在視覺上感知美的畫面,為進一步領會詩人抒發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之情奠定基礎。
3.在朗讀中品味情感。古人主張誦讀,朗讀成誦。古人充分肯定了朗讀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通過朗讀,品鑒詩文,可以達到“文若己出”的境界。這是理想的誦讀境界。在教學中,教師要想讓學生讀出作品的意蘊,進入到作品所描繪的境界中,沉浸在作者所創造的藝術世界里,與作者一起愛之所愛,恨之所恨,真正受到情感的熏陶,就要讓學生積極進行朗讀。當學生通過涵詠、朗讀,用心靈去領悟時,作品中的真善美的情感也就滲透到了學生對世界、對人生的認識中去了,進而使學生獲得感知和判斷生活的能力。
4.在想象中體味情感。作品是對生活的反映,因此,鑒賞作品也需要借助想象,從而品味到作品的美,品味到作者創造的'美。在教學中,教師只有調動起學生的想象力,讓學生在想象中傾注自己的情感,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作品的真諦,把握作品的思想,體會到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如教學《天上的街市》時,教師可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體會意境的美妙,感受語言的美妙,并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對課文主題思想有更深刻的理解。
5.在導語中激發情感。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有效設計,是一堂課成功的重要因素。一個好的導語,能夠將學生帶入作品描繪的情境之中,可激活學生思維,讓學生進入情景并為之動情。如教學《曹劌論戰》時,教師可以這樣導入:“同學們,遠離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歲月怎能帶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這是公元前684年的一天,魯國上下陰云密布……”這樣不僅有效激起了學生的興趣,還能引導學生進入文中,從而取得了最佳的教學效果。在情感這片肥沃的土地上,需要教師辛勤耕耘,播種知識的種子,撒播智慧的養料,激發成功的思維。語文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情感是語文教學的靈魂,是學生智力的催化劑和學習的原動力,才能使學生在愉悅的審美滿足中接受知識,受到教育,從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語文教學論文范文4
一、生活化教學理念在初中語文課堂上滲透與應用的重要意義
(一)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保持學習熱情
處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正處于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個人的語文學習情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個人的興趣和情感,所以傳統灌輸性的教學模式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語文知識單純進行機械性的背誦和記憶甚至會引起學生的反感。生活化教學理念在初中語文課堂上的滲透,可以讓語文教學更加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價值和樂趣,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大大增加和保持初中生的學習語文熱情。
(二)促進學生德育素質與審美能力的提高
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初中語文課堂上的滲透與應用,要求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關注每一位學生的成長,通過語文教學與學生現實生活的聯系,可以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以及在現實生活中的觀察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拓寬學生語文學習的思維廣度和深度,更好地感受和學習生活中的真、善、美等積極情感,促進學生德育素質和審美素質的不斷提高。
(三)促進初中語文教育教學改革
新時期的初中語文教育教學改革,仍舊面臨著應試教育的挑戰,初中語文基礎教育改革要想有所突破,就需要將生活化教學作為初中語文教學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到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中心,更多的關注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內心情感,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對語文理論知識的認知,加快初中語文教育教學改革的步伐。
二、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與應用策略
(一)轉變傳統語文教學理念,拓寬教學思維
在應試教育模式下,初中生的語文學習壓力比較大,尤其是對于缺乏語文學習興趣的學生,其學習情緒容易失控,喪失應有的學習熱情。對此,初中語文教師要轉變傳統灌輸式的教學理念,善于從學生生活入手,拓寬初中語文教育教學思維,樹立正確的生活化教學理念,讓學生的學習思維更加活躍和開闊,獲得更多創造性、生活性的學習效果。例如,在初中語文《親愛的爸爸媽媽》的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就作者熱愛父母的情感進行感知,還要引導學生與自己對父母的尊愛之情進行對比,讓學生意識到父母偉大的愛,以此來激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學習體驗,拓寬學生學習思維,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二)充分挖掘生活教育素材,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初中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雖然與現實生活聯系比較緊密,但是如果單純依賴教材進行常規教學,也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初中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挖掘學生周邊的生活教育素材,積極構建知識與生活相聯系的橋梁,利用學生頭腦中已經形成的生活經驗激發學生的語文學習思維和學習興趣,誘發學生的情感體驗和主動感知。例如,在初中語文《背影》的教學中,不妨讓學生回家認真觀察自己的父親,后者想象出與父親在日常相處時的特殊化的生活情境,進而從不同的角度去體驗父愛、感受父愛,這樣不僅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助于學生對語文學科知識的理解與感悟。
(三)營造生活化的語文教學氛圍,激發語文學習熱情
受傳統應試教學思維的影響,很多語文教師習慣于對學生施加高考壓力,使得很多學生在語文課堂上只能進行被動的學習,喪失了語文課堂上應有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初中語文課堂上的滲透與實施,要求初中語文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學情,營造出貼近初中生心理需求的生活化教學氛圍,進而有效吸引初中生的學習注意力,激發語文學習熱情。例如,在初中語文《橋之美》的教學中,很多學生會覺得橋在我們身邊觸手可及,但是并沒有發現橋梁的美,原因在于學生缺乏發現美的眼鏡,這也是學生跟作者的差距所在,所以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學校周邊的橋梁拍成圖片,讓學生邊學習邊發掘生活中的橋梁之美,這樣更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和記憶,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
(四)走向生活實踐,做到學以致用
初中語文課程的教學內容,基本都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相連,所以語文知識的應用性、實踐性比較強,為了能夠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語文知識的價值,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初中語文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時,要切忌過于傳統和封閉,而是應當大膽的走出教室,突破教材的限制,從學生的現實生活中搜集和整理教學素材,構建生活教學課堂,強化情感教育和審美教育,促進學生語文情感的升華,因此,初中語文課教學必須內外結合,為學生提供了一片學習思想語文的廣闊天地,把語文課置于社會生活中,讓他們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語文,時時有語文。例如,在學習完《鄉愁》之后,教師不妨讓學生利用周末或假期回到自己的故鄉,參加多種形式的社會實踐活動,然后以“我的故鄉”為題目寫一篇作文,這樣遠比學生在寫作教學中盲目抄襲他人的名言名句而更有教學意義,更能達到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
三、結語
總之,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與應用,既是初中新課改的基本要求,也是開展素質教育的現實需要。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積極轉變傳統語文教學觀念,重視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與應用,充分挖掘生活化的語文教育素材,彰顯出語文課程的價值與魅力,促進初中語文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
語文教學論文范文5
摘 要:談了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師教學時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以提高教學有效性。
關鍵詞: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原則
近年來,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面臨著愈來愈嚴峻的困難和挑戰。學校和教師應當尊重教育規律,根據具體實際,體現現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學有效性,遵循一些指導性的基本原則,主要有人本性原則、人文性原則、全體性原則、個體性原則、可接受原則和實效性原則。
一、人本性原則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必須以人為本,全面發展學生的素質能力。素質教育的精髓是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全面發展學生的素質能力。“教育作為培養人的活動,其基本出發點是人,是人的個性化和社會化的發展過程。”教學模式應當體現素質教育的基本理念。
在語文教學中,遵循人本性原則,教師應當注意:(1)堅持以人為本,要按照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改進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活動的安排始終以學生為中心,教學環節的設計和實施始終以學生發展素質能力為出發點。(2)堅持以人為本,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考慮學生的意愿和要求,保護自尊心,提高自信心,使學生在提高語文能力的過程中取得成就感,從而主動地學習。如在中等職業學校語文分層次教學中,應當將顯性分層和隱性分層相結合,防止挫傷學生的自尊心。(3)堅持以人為本,要擯棄傳統上語文教學單純以提高學習成績為標準的觀念,樹立語文教學為學生的未來工作和學習打好基礎的觀念,著眼于學生的長遠發展。由于職業教育的特殊性和語文學科的交際工具性,教學應當重點發展學生相應職業領域所需的語言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
二、人文性原則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必須關注人文,培育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傳統的語文教學類似于“說文解字”,將充滿人性之美和生活趣味的語文知識予以解構和概括,忽略學生的情感意志和審美情趣,導致學生人文精神的缺乏。語文教學要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發展打好基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人文素養相對比較薄弱,需要在語文教學中突破傳統模式的束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在語文教學中,遵循人文性原則,教師應當注意:(1)在教學過程中,把培育人文素養擺在首要位置,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活動組織要體現人文性要求。(2)將語文學科和歷史、哲學、藝術等人文學科聯系起來,在語文知識的學習中開闊視野,潛移默化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3)根據學生不同的個性特點和人文基礎,有針對性地指導課外閱讀,多讀書,讀好書,擴展知識,提高修養。
三、全體性原則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必須面向全體,保證全體學生都能得到語文能力的發展。面向全體學生,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條件,使每位學生都學有所得,達到教學目標,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教學的全體性,也體現在學生集體的能力提高和集體精神的培育。
在語文教學中,遵循全體性原則,教師應當注意的是:(1)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不拋棄,不放棄,“一個都不能少”。尋找語文后進生的閃光點,精心設計提高策略。(2)以“綱”為綱,按照語文教學大綱,嚴格要求全體學生達到統一的教學目標。(3)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合作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凝聚力和集體協作精神。
四、個體性原則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必須尊重個體,使每位學生都得到個性化發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引導學生在達到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個性化發展,是語文教學創新的立意所在。
在語文教學中,遵循個體性原則,教師應當注意:(1)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了解每位學生的學習基礎、智力水平、個性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學活動和評價考核,實現教學的最佳效果。(2)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鼓勵自主創新,對于主觀性學習內容,不預設固定“框框”和標準答案,避免扼殺學生的創造性。(3)在分組合作學習中,根據不同學生個體的特點,科學分組和安排活動,取長補短,充分發揮個體優勢,運用集體動力改正缺點和不足。
五、可接受原則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必須循序漸進,充分考慮各方面的可接受程度。創新教學并不是對傳統教學模式和教學組織形式的“廢立”,而是在傳統基礎上的繼承和創新。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Comenius)指出:“教給學生的知識,必須是青年人的年齡和心理力量的許可,一切事情的安排都適合學生的能力”。因此,教學創新不應一蹴而就、盲目冒進,而應理性分析,穩步推進。
在語文教學中,遵循可接受原則,教師應當注意的是:(1)在教學計劃、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設定上,循序漸進,步子不要過快,采取階段性遞進策略。(2)與學生建立良性互動關系,根據學生反應來調整教學進程,經常與其他教師、家長和用人單位保持溝通,及時反饋,爭取各方面對創新教學的理解和支持。
六、實效性原則
中等職業學校語文教學,必須注重實效,保證教學創新取得實際效果。很多教學改革由于流于形式,最后都收效甚微。教學要取得實效,必須立足學生實際,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提高教學活動的有效性和實現相應教學目標的針對性。
在語文教學中,遵循實效性原則,教師應當注意:(1)轉變教學改革只是上幾堂“公開課”作秀的觀念,將教學創新保持常態,以負責的態度上好每一節課。(2)多媒體教學手段的使用要考慮教學過程的“最優化”,避免形式主義,既要做到充分利用教學手段,又要有的放矢,不濫用教學手段。
語文教學論文范文6
一、多媒體教學的利弊分析
1.多媒體的正功能分析:
突出重點、難點,形象生動地講解知識。多媒體超文本的優勢不僅可以讓知識的講解變得形象生動,還能給學生提高靈活多樣的認知途徑,師生共同參與互動過程,也促進學生學習方式趨向主動、積極。
2.使用不當可能會導致的負功能:
(1)分散學生注意力,降低課堂效率。多媒體設計過于花哨,大容量、快節奏,可能會使演示功能加強,減少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學生的思考,導致偏離課堂預期目標的不良后果。(2)增加教學的備課負擔和講課壓力。很多老師尤其是對新技術接觸不多的年長教師,對多媒體的運用難以有準備的把握。課件設計出來后是固定的,師生被課件牽著走,靈活改變就變得困難。
二、多媒體下高中語文教學措施
本著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加強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原則,我在實踐的探索道路上摸索出自己的經驗,以下是措施分享:
1.多彩課件驅乏味,任務分層提效率
日常授課是最常見的重要板塊,對待這一課型下老師需要借助備課和實講去糅合黑板、多媒體這兩種教具的優勢,既驅除黑板的乏味,又能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提高教學效率,挖掘學生的各種潛能。在備課環節要根據每課教學目標和學生能力薄弱環節來設計豐富多彩的課件,任務分層中每節都通過“預習問題、自主探究、互助討論、老師答疑解惑、當堂鞏固”五大步驟實現學生自主學習,并依靠自己的預習、研究、思考等過程來加深對課外的理解,而老師答疑解惑還可以給學生留有發散思維空間,也可以根據教學時生成的資源,加以有摒棄、有互動的靈活處理。這樣,多媒體課件制作就完成了激發學生反思、表現力和學生興趣的同時,還借助重難點分明、層次遞進的教學分層任務計劃得到了高效率課堂效果。如在講《我與地壇》課程時,因為部分學生對作者生活年代的地壇不熟悉,也不明白其背景,于是我借助多媒體首先展示了作者“成名時已經喪失了最親近的母親”的背景,再讓大家以一個殘疾人的同感心理去感情化地初讀課文,且布置預習任務“探究我、地壇和母親三者之間的關系;找出可以表達作者對生死、親情的感悟的句子且有自己的體會;談談你讀后心中的地壇,可手繪或寫詩等多樣化形式進行表達”。初讀后接著讓學生聆聽多媒體里的范讀來體會是否感受到了作者的寂寥、苦楚。最后討論環節,讓大家談談自己是否有同樣的經歷,或者說說你對生死、成就、親情的看法。環環相扣的多媒體圖片強化學生對新知識的`認知,而老師的邊將邊總結,增強師生互動程度和自學性、啟發性。
2.教學結構合理,學生潛力開啟
一個豐富且成功的課堂絕不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應該是學生多感受、多說、多體會,并且老師可靈活運用適當教學法的課堂,所以我常根據課堂需要,將課件中出現討論、辯論、設疑、視頻觀看等環節,從不同角度刺激學生的潛能開發和自主探究。
3.豐富資源入課堂,博聞強記多途徑
語文是一門實用性和豐富性較強的學科,只有平時積累做到“胸中有丘壑”,才能實現知識的遷移與活學活用。因而多媒體使得課內外活動變得豐富多彩。如教師可組織課外讀物分享課,黑板列出活動口號或節目單,提倡把所讀過的內容改革成小品匯演、快板講故事,也可以進行詩歌朗誦、讀后感敘說等多種形式,借助多媒體設計提供伴奏、圖像的幫扶,使活動趣味化和生活化。如在《雷雨》的學習可進行影視欣賞“;在演講廳”的單元學習時,老師可借助多媒體展示演講的技巧,包括語速、語氣、停頓、感染力、微表情,再進行分組加以現場演習,關注、鼓勵內向和膽怯的學生改變自己,學有所用、學有所進;而《蘭亭集序》在學習之前進行真跡圖片的播放,更能刺激學生對古人的敬佩。總之,老師在運用多媒體的時候要牢記為學生的發展服務的出發點,結合傳統教學的優勢真正做到揚長避短,使多媒體發揮出更多的正功能。
語文教學論文范文7
摘要:隨著國家實施新課程的改革,各個學科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都發生了變化。同樣,為了落實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對小學語文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也有了新的要求,本文通過探究新課程改革下小學語文新的教學目標和方法,提出新的教學措施和建議,希望為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提供有效的依據。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措施
前言
在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下,為了更好的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教師在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制定上有了一定的變化,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會隨之改變,但不能一味的應對新課程改革的要求而忽視了小學語文教學的實質要求,還應該遵循語文教材的基本內容,注重小學語文的基礎知識,在傳統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和方式的基礎上進行改革,取長補短,既能提高教學質量,還能達到新課程改革的要求。
1改變教學方式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自主能力和注意力較差,所以在整個語文課堂教學中,主要以教師為主,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進行學習。對于教師而言,每節課的教學內容不宜過多,教師應在完成教學內容的前提下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改變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而不是填鴨式教學[1]。例如,教師在講解課文的時候,可以用一些有趣的話語,不要一味的講解課文的知識,顯得枯燥、乏味,應該從課文的內容中引申出來一些讓學生可以聯系到自己的知識,從而在教學中改變學生的學習思想,讓學生知道學習不是為了教師和家長,而是為了提高自己的知識和能力;教師也要根據小學語文課文的內容進行重難點的區分,并給學生提出相應的問題,時間久了,學生會主動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并帶著問題進行學習,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提高了整個課堂的教學質量。
2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際上,語文不僅僅是一門課程,它更是學生在文字、語言和溝通等方面的重要學科,它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著很密切的聯系。簡單的說,小學語文教學是為了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通過學習有效的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課本上的內容,還要結合實際的生活,讓學生聯系自己的實際生活進行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例如,教師應該培養學生每天閱讀的好習慣,根據學生的喜好,讓他們自覺的去閱讀自己喜愛的書籍,哪怕是漫畫,讓他們從閱讀中尋找快樂,教師應正確的引導學生閱讀,讓他們在閱讀中聯系實際,并有效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鼓勵學生親近大自然、體驗生活,有助于學生的知識累積。總之,小學語文的教學應該聯系實際的生活,讓學生對語文有一個新的認識,從語文的學習中尋找到快樂,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3凸顯學生的學習優勢
處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他們的自覺性和自控能力較差,不可能會在一整天的學習中都保持著飽滿的精神,所以,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和他們的學習方式合理的安排整節課的內容和時間。根據有關實驗表明,小學生在一節課的學習中,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隨著時間會逐漸增長,達到最高點的時候再逐漸下降,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課堂結構的時候考慮學生什么時間接受知識最好,把握知識之間的過渡,把重點的知識放在學生積極性較高的時間段內進行講解,讓他們在有效的時間內接受教師的教學內容。同時,教師還要考慮學生之間不同的優勢,有效的利用他們的優勢進行教學,讓他們在學習中發揮自己的優勢,滿足小學生的心理要求,讓他們互相學習,取長補短,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和教師的教學質量。
4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雖然教師占據主導的地位,但教師不要一味的講解,讓學生覺得整個課堂特別的枯燥、乏味,教師應該運用巧妙的語言或是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覺得在課堂上可以輕松快樂的學習,而不是一味的`聽講,造成他們聽覺性疲勞[2]。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讓學生更直觀的感受到課本中的知識,同時也可以補充課本中沒有顯示的知識,也可以通過情景再現的方式,讓學生以表演的形式將課文中的人物形象通過自己的理解表現出來,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表演切身的感受和理解課文的內容,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教師應該把握整節課的時間和學生的情緒,教師應該在適當的時候鼓勵和表揚學生,激發他們的積極性,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也會逐漸的提升。
總結
總而言之,教師教學水平的衡量標準中最重要的就是教學質量,為了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需要每一位教師在實踐中不斷的去探索和創新,教師的教學方式直接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教學質量,小學語文教學的好壞不僅僅影響的是一門學科,也會對學生的其他學科的學習和日常的生活有著一定的影響,所以,改變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才能有效的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王曜文.新課改下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對策[J].科技資訊,2014,(14):170.
[2]王衛蓮.淺談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措施[J].學周刊,2011,(09):41.
語文教學論文范文8
老舍曾談到過寫文章有兩個作用。一是整理自己的思想使之明確化、條理化,二是總結交流傳播經驗。寫語文教學論文當然也不例外。
首先,它是一個過程。我們研究大綱、教材有新的領悟或教學環節、教學過程的改進有新的收獲,或教法、學法指導,語文活動開展有新的路數等等,起初僅僅有一個粗略的認識,一旦要寫下來,才發現距離有物有序地表達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于是就逼著自己整理思想,彌補原有認識的不足。如果不寫,很難發現認識上的差距。
其次是為了總結交流,在語文這個園地里,任何個人不可能將宏觀的微觀的問題都研究到,都理解透。你在這方面有研究,我對那方面有創見,通過交流,取長補短,就能共同進步。教好學生是從縱的方向上作貢獻,交流研究成果是在橫的方向上做貢獻。可以說沒有哪個語文教師沒從別人的論文中獲得啟示,找到借鑒。希望更多的人能拿起筆來,整理自己的經驗并上升為理論,為語文教學教改教研園地增添自己的光彩和芬芳。
寫論文并不神秘,語文教學論文無非是闡述對語文教育的'功能、特征、教學原則、內容、方法等的認識,無非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結晶,無非是展示對語文涉及的方方面面的思考,并不是高不可攀。只要你是語文教學教研上的有心人,只要具備基本的寫作能力,就能寫好語文教學教研教改論文。
平時我接觸不少語文教師,從言談中發現,他們對語文上的一些問題很有見地,有些觀點很新穎,例子很恰切,有些作法有理論依據,又有很強的可行性,如果整理下來,就是很不錯的語文教學論文。就我們大多數語文老師來說,不是不會寫論文,而是不敢寫,沒有寫,只要思想一解放,好語文教學論文和論文作者就會成批涌現出來。
我們處在教學第一線的老師寫論文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那就是有真真切切的實踐經驗,需要什么例子信手拈來,寫出來的東西實實在在,經驗便于借鑒。咱們不要白白扔掉了這些有利條件。
寫論文視野要寬,選題要嚴。讀是寫的基礎,要通過閱讀了解所在縣市以至全省全國和世界,了解語文學科和相關學科,了解最新信息和代表性成果,立足當地實際,放眼全國。要了解別人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要借鑒別人的成功經驗,將別人研究的問題的方法途徑應用到自己研究的問題上來。視野寬了,還可避免重走別人走過的老路,正確確定語文教學論文選題。
確定語文教學論文選題要有三個意識。一是超前意識。報刊發表文章有一個或長或短的周期,要考慮論文發表到學習應用盡可能與教學同步,這就需要超前思考,預計教學中會出現何種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實驗,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寫出的論文就會受到人們的歡迎。二是服務意識。寫論文主要是為教學服務的,教學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老師們普遍感到困惑的問題,應當成為我們的主攻方向和主要研究課題。第三是攻堅意識。有句名言叫做“難啃的骨頭才有啃頭”。不付出努力,不花費大量心血,想輕輕松松是不可能寫出有價值的論文的。有些難度較大的選題,要有戰爭年代炸碉堡的勇氣,敢于說“讓我上”;有些難度不大而恰好是自己的薄弱環節的,也要敢于正視差距,彌補差距,在攻堅的過程中增長才干。在確定選題方面,我們可以借鑒一位農民企業家的經驗,他說,上項目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做到“你無我有,你有我好,你好我精,你精我轉”,時時領先一步。上項目如此確定論文選題也應這樣,只有如此,才能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寫語文教學論文不能貪大求全,對問題要有真知灼見。從事教學的老師們有具體教學任務的負擔,無查閱資料之便,不利于全方位地研究,但也有有利條件,那就是實踐。我們會隨時對教材、教參的某一點有感悟或有不同意見,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意想不到的順利和麻煩。順利因何出現,問題如何化解,要注意積累這些閃光點、凝難點,并圍繞這些“點”進行深層思考,由此及彼,舉一反三,整理成篇。既積累、傳播了經驗,又使自己的思想進入了新的境界。確有所感,確有所得,而不是人云亦云,才能真正稱得上是創作,寫的文章才叫論文。那種觀點轉引,材料轉抄,不痛不癢的文字是不能稱為論文的。
顧名思義,語文教學論文是以語文學科的有關方面為對象的議論文。一般來說,它應具有議論文所要求的基本結構。首先,要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即引論。在文章的開頭要告訴別人為什么要研究這一問題,以什么為理論根據。或列舉現象,或高屋建瓴,力求問題明晰,引人入勝。其次,要明確地亮出自己的觀點,論文的論點應當有,且只有一個,應當是十分明確的表述,要明白、精煉地將這一觀點濃縮,或在開頭出現,或在結尾歸結,還可用題目顯示,不能吞吞吐吐,模棱兩可。第三,要使標題醒目,結構勻稱。標題是文章的眼睛,主標題宜短不宜長,還要保證確能涵蓋全文;要有點韻味,不可過分直露;要盡可能展示論點或顯示論述的具體范圍。一篇論文的題目還要和文章的風格相吻合。文中若有小標題,幾個小標題角度、句式要盡可能一致,小標題下的內容要避免交叉或缺漏,要從語法、修辭、邏輯等角度反復推敲,以使讀的人能一下子就把握文章的內容和結構。文章下分的二級標題領出的各部分之間,以至三級標題下的各個小部分要保證篇幅大體勻稱,以免頭重腳輕或比例失調。為保證這一點,一定要在下筆之前列好結構提綱,做到胸中有數。此外還要安排好結語,用言簡意賅的歸結語或富有鼓動性的號召、具有可操作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來收束全文,從技巧上說可篇末點題,可照應開頭,可生發要義,大可不拘一格。
寫語文教學論文有沒有訣竅?說有,無非是老生常談:多讀多寫。好文章是寫出來的,愿我們的語文界同仁都積極參與教改教研,致力于教書育人,做學業上的有心人,從敢于拿起筆做起,逐步拓寬研究的領域,開掘鉆研的深度,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
語文教學論文范文9
一、在閱讀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
長期以來,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趕時間或省心省事,常常無視學生的自主性。老師拿著教學參考資料,根據作品的時代背景、作者介紹、分段分層,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題思想,分析作品的寫作特色,一路介紹下來,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這樣的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被動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師對作品的解讀,而不是學生對作品的自主閱讀。實際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放手讓學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學習。如學生學會拼音這個識字工具后,就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借助課文注音把書讀通讀順。為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教師應該是點撥、啟發、激勵學生,重點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閱讀、理解、品味、感悟。
新《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老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理念揭示了閱讀教學的基本要求:以教材為媒體,實現老師、學生、文本之間的對話和交流。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對這一理念的落實。
二、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的好壞對于學生的閱讀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養學生養成自覺、專心地思考習慣,閱讀就會毫無效果。所以,在閱讀教學中,應該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首先,要提醒學生在閱讀時不要一心多用,要靜下心來閱讀文章;然后,鼓勵學生在閱讀中不斷提出問題,以達到理解文章的目的;最后,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與作者進行情感交流,與作者產生共鳴。
當然,閱讀還要培養學生勤動筆的習慣。動筆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優美的詞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記號和批語,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寫讀后感。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會讓閱讀教學更加省力、高效,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閱讀能力不提高。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后三個階段下功夫。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生什么問題,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么寫?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愿望。當學生懷著某種愿望或為達到某種愿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領域。這樣,學生就會始終保持自主探索的濃厚的閱讀興趣。這對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感悟能力
語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理解語言,不僅要理解語言所表達的具體內容,還要體會蘊含在語言中的感情,特別是作者不直接表達的、比較含蓄的情感。因此,感悟作品,對學生來說也是極為重要的。
如《草原》一課教學中,教師課前可播放贊美草原的歌曲,播放描繪草原景色的課件,創設情景,讓學生入情入境,從而激起學習課文的興趣。教師在引導學生細讀第一段時,抓住景物品詞句,先讀出感受再讀出情感,從而體會作者老舍先生是如何觸景生情的,然后把作者的.感悟轉化為學生自己的感悟。后面描寫蒙漢兩族人民的深厚情誼時,可讓學生在讀中感悟。這樣,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悟作品,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從而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閱讀水平。
五、在閱讀教學中注意總結和積累
在閱讀教學中,要注意教給學生總結和積累的方法。教師總結閱讀的方法和技巧,并將總結得出的方法應用到新的閱讀中去,通過不斷的總結和積累,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就能不斷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總之,語文中的閱讀教學,重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只要我們教師審時度勢,因勢利導,就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語文教學論文范文10
【摘 要】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要使教學質量和效率得到提高,就必須讓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處于主體地位,傳統教學模式需要轉變,從新課程標準中,我們了解到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探究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也要求教師主動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本文針對如何提升學生的語文修養的問題,需要教師不斷優化初中語文教學,不斷完善課堂,優化語文課堂教學策略,以此來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以及自主創新意識,使語文學科的學習變得更加鮮活生動。
【關鍵詞】初中語文;優化策略;探究;實踐
新課標的改革對學生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教學方式和教師落后的教學理念早已無法滿足初中的語文教學。身處初中階段的學生需要不斷突破自我,所以教學策略的優化對于學生而言是很有必要的,這就需要教師為之做出更多的努力。教學策略是在教學工作進入正題前所進行的準備工作,是為保證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取得明顯的教學成果,針對課堂內容進行的設計,對于課堂教學的資源、材料、方式方法進行的提前預設。語文在初中教學中是一門基礎性的學科,所以優化初中語文教學策略很有必要。本文就如何優化初中語文教學策略進行探究。
一、情境創設,激發學生興趣
從初中語文課本的設計中不難看出,初中語文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聯想能力,因此在教材中時常會出現與語言文字相匹配的插圖。所以教師應該意識到這一點,教材之所以這樣設定,目的就在于營造情境,使學生感受到語文學習的氛圍,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巧妙地設定情境進行輔助教學,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這樣一來便能夠提高語文課堂的有效性。例如古詩文的學習,這往往是師生非常頭疼的一部分,不僅因為年代相隔甚遠,難以理解,即便明白文字的意思也無法從更深處體會文字的情感,這時創設相同情境,切身地從詩人的角度進行賞析是十分有幫助的.。只有走出小我,從詩人本我出發,才能夠體會到文字語言中更深刻的含義,也能夠使學生不再覺得語文學習無趣乏味。
二、媒體教學,吸引學生注意
初中學生的一大特點就是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所以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這一特點,轉變往常單一的教學方式,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現在是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課堂多媒體的應用已經相當普遍,因為它不僅能夠將課堂教學思路很清晰地呈現給學生,還能夠將語文教學以圖片或者視頻的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一來,便能夠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保證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對于初中語文教學而言,單純的書本知識的學習是十分片面的,教師往往需要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不同的語文知識,以達到開拓學生眼界的目的。多媒體教學不僅能夠適應現代化的信息技術要求,更能夠對初中語文課堂起到增光添彩的作用。
三、小組探究,培養合作意識
分組進行教學的方式在許多課堂教學中早已被采用,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分組探究真正做到了把學生視為課堂的主人,由學生自己來掌控課堂,改變了往常教師控制課堂的局面。對于初中語文課堂而言,小組探究更是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語文學習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表達與交流的過程,學生將各自不同的見解通過口頭的形式表達出來,與小組同學進行交流與合作,這樣不僅能夠從與其他成員的交流中收獲新的知識,還能夠鍛煉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小組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培養了自身的合作意識,這對于以后的學習和生活是十分有幫助的。所以語文教學進行分組合作探究,這種課堂教學的模式是十分值得推行的。
四、表達交流,評估課堂效果
在課堂教學的主要內容結束后,讓學生針對本堂語文課發表自己的見解,這個過程無論是對教師還是對學生,都是十分有必要的。學生在表達自己看法的同時,不僅能夠提高自己的語言組織能力,還能夠培養自己善于諫言的優秀品質,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能夠了解到學生對于課堂內容的掌握情況,還能夠通過學生的感受了解到本堂課的不足之處,這才是這一環節的重點所在。教師只有及時掌握課堂效果才能及時對課堂做出調整和改變,為日后更好地教學做準備。另外,初中生的自我表現欲望十分強烈,課堂上有這樣一個表達交流的機會對于學生是十分有利的,所以教師要對敢于表達自己的學生進行鼓勵,給予他們信心,只有學生獲得了認可,他們才能更加積極地投入到日后的語文學習中去。
五、愛――師愛是溝通師生心靈的通道,是開啟學生心智的鑰匙
有人說:愛是陽光,能融化冰雪;愛是春雨,能滋潤萬物;愛是橋梁,能溝通心靈。有了愛,師生就能以誠相見,心心相印。沒有愛,就沒有真正的教育。高爾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所以,老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在教學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整堂課的教學效果。
因此,要求教師對待學生親切自然,要鼓勵學生積極思考,積極發言;對學生一視同仁;對犯錯誤的學生不當眾大聲訓斥;課后經常和學生談心,讓學生把老師當作知心朋友。只有師生感情融洽了,才能促使學生去主動探索,積極地思維,為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鋪平道路。
總之,語文教學中,我利用“新”“趣”“思”“愛”很好的激發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課堂效率也有了一定提高。真正意義上的優化語文教學策略應該是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情況以及現在初中語文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對語文教學實踐活動進行調整優化,從而使得初中語文教學活動能夠與初中生的身心發展狀況齊頭并進。語文學科可以說是所有學科中看似最容易掌握,學起來卻又最困難的學科,容易在于它就隱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困難就在于如何將語言文字內化于心,所以對于語文的學習還需要教師對學生的正確引導,不斷優化初中語文教學策略,使學生能夠擁有較高的語文修養。
參考文獻:
[1] 李淑琴.新課改下優化初中語文教學的策略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xx(12):32,192.
[2] 房元廣.探析如何優化初中語文教學策略的具體實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xx(11):89.
[3] 劉雪棉.優化初中語文教學策略的探究與實踐[J].學周刊,20xx(1):111.
[4] 李愛珍.優化初中語文教學策略的探究與實踐[J].新課程:中學,20xx(7):112.
語文教學論文范文11
摘要:新課標教材的使用是初中語文改革的重大成就。新課標教學倡導建立和諧課堂進行教學,這個和諧課堂的建立就是擺在老師們面前的一個大難題。和諧課堂,就是老師和學生之間建立一種平等的學習關系,這是一種不同于以往的學生在課堂上占有主導地位的課堂,這種課堂的愉快和平等,讓教師更加方便教學,在這個基礎上構建出一個互動性強、和諧的課堂。
關鍵詞:初中語文 和諧課堂 構建。
近年來,隨著我國新課標不斷深化和推進,我國的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也逐漸地開始進行改革,但由于長時間地在應試教育影響下,學校的改革工作進展并不順利,當中仍然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和諧課堂的構建對學生來說是十分重要的,不僅能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同時也能有效提升課堂效率。本篇文章就和諧課堂的創造,為教師提供了一些建議和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初中語文和諧課堂的優勢。
1. 對于學生思想道德和道德素質的有利影響。
受教育不僅是接受知識的熏陶,比知識更重要的是一個人的品德。和諧的課堂環境形成了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在與周圍關系都和諧的情況下,學生能夠形成更加完整的人格。創建和諧的環境有利于學生培養優秀的思想品格,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對下一代的培養應該高度的重視,只有青少年的道德素養提高了,我國的和諧發展才能繼續。
2. 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發展打基礎。
在語文和諧的課堂教育中,學生接受文化知識的教育,感染文明風尚,潛移默化地培養出良好的思想品格,可以促進心智、價值觀、情感態度的形成與完善,和諧課堂形成的氣氛和環境讓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素養,讓學生為以后的學習、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3. 優化教學效果,提高教學效率。
語文是一門需要學生真正配合和積極主動才能夠真正學到知識的學科。語文的字詞的學習滲透在平時的生活之中,語文的提高也需要學生平時的積累,如閱讀課外書,積累語文常識。對于學生,教師對于學生應該發自內心的鼓勵和熱愛,在課堂上創造出一種平等、民主、和諧、寬松的氣氛,充分激發學生的情感,讓學生敢于和樂于開口,主動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去,積極主動的配合教師的教學工作,形成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極大程度地提升學生的積極性。
4. 形成一種新的課堂模式和氛圍。
新課程改革中,課堂教學由教師一人講授變為師生之間的互動,老師的作用在于對學生進行點撥、引導、組織。在營造和諧的教學氣氛時,老師要具有大方、友好、親切的態度,改變以往的教師居高臨下的態度,要真正地貼近學生,讓學生感受到親切,要對學生進行經常性的啟發,讓他們自主地動腦,在獨立思考中形成自己的思維模式,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
二、關于如何形成和諧課堂的相關建議。
1.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學習的能力。
教師可以首先加強對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深入的展開對于具體文本的分析與探究。不少教師都忽略了學生在課堂上的自主性,課堂上經常會成為學生的主導,教學過程也是以教師分析文本為主流,這其實體現了教師教學理念上的偏差。真正高質量的課堂上教師的講和學生的學習思考應當融為一體,教師要適當進行文本講解,尤其是要解析那些重難點內容,這才是教學應當關注的知識講授重點。與此同時,應當留出充裕的時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能夠獨立的思考一些問題,并且在自己的分析與推敲中對于所學文章形成一個基本認知。對于一些有一定難度或者思維量的問題,還可以鼓勵學生間以合作學習的形式進行交流,這才是和諧課堂氛圍的營造方式,這樣的教學過程中也能夠更好地推動學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進行自主學習,教師可以針對性的`給學生設計一些思考問題,讓學生結合具體問題來展開對于文章的剖析。例如,在學習 《蘇州園林》這一課之前,首先,教師可以設置一些諸如 “蘇州園林的建設風格是什么?” “蘇州園林具備哪些獨特的審美特色?”“大家有沒有親眼見過蘇州園林呢?” “南方和北方的園林有什么區別大家知道嘛”等問題,讓學生搜集整理相關資料,然后在課堂上與老師同學進行討論和交流,從而對蘇州園林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其次,教師課堂講解的過程中,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地提出一些思考題,讓學生可以時刻帶著問題進行語文的學習。這不僅是語文知識的學習,還讓學生學會了一些課外知識,拓展學生的視野和知識面。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及獨立學習的能力,這是推動學生更好地發揮自身在課堂上的主動性,以及解決各種實際問題能力的有效方式,這也是和諧課堂構建的基本組成。
2. 多種形式和多種活動促進和諧課堂的形成。
形成和諧課堂的方式有很多種,例如辯論賽就是一個能夠讓學生接受并且十分有趣味性的方式。互相溝通,可以對于問題進行討論乃至辯論,這些模式都可以為文本的教學帶來輔助。對于那些可以引發學生思考的教學文本,教師不妨結合文章設計一些開放式的討論問題。首先讓學生表明自己的觀點與立場,然后,相同觀點的學生作為一組,兩組間可以進行辯論。整個過程中課堂教學的氛圍會非常愉快,學生思維的火花可以充分得到碰撞,在這樣的教學環節中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于所學文章的體驗,學生往往也會受到其他觀點的一些影響與啟發,這對于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的培養都很有幫助。
3. 注意學生的不同特點因人而異。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我們都有這樣一個感受: 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由于學生在知識、能力、個性、行為習慣、意志品質等方面存在差異,優秀學生控制和把握課堂教學的進程,他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收獲很大,但部分學困生只是跟著看熱鬧,沒有能力進行探究或探究能力很弱。在教學中,我們往往會忽視他們,如果在教學過程中不關注這部分學生,那么,課堂教學就談不上和諧,也談不上面向全體。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要適當地扶一扶,給予探究方向和方法的點撥。對知識扎實、能力強的學生,要引導和激發他們自行取材設計探究的方法,然后根據方法進行深層次的探究。因此,面對不同的學生,同一學習內容也可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 在優秀學生按教師預設的方案進行探究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對部分學困生用接受學習的方式傳遞必要的基本知識。這樣,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采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實現 “教”與 “學”和全體學生認識上的同步,同時也實現課堂教學的和諧。
4. 注意教師在和諧課堂的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學生都善于模仿,一般來說,被模仿的對象往往是有能力、有可能給人獎賞的、受人尊敬的人,而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正是這樣的人。也就是說,教師應該是社會行為規范的代表,具有比較高的道德能力,成為學生模仿的榜樣。因此,對于求知者學生來說,教師就是知識的象征,是一本活的教科書。教師的角色特征決定了教師必須擁有豐富的知識,必須具有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不一定要學富五車,但應該知識面廣、見識多,愛好廣泛。教師首先應該精通自己所教專業課程方面的知識,不求在這一領域有所造詣,但至少應了解這一領域的主流觀點和一般觀點及其分歧所在,還有這一學科的前沿發展動態,從常識上要比學生有更全面的了解,對所傳授科目的臨近學科領域也應有一定的了解。俗語云“學者必有良師。”知識和原理,以恰當的方式向學生傳授知識,善于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依靠教學活動把德育與人格教育滲透,寓教于樂,使知識的傳授、人格的培養成為一個愉快的過程。
總之,和諧課堂的構建是現代素質教育中的重點內容,同時也是幫助學生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與學生之間構建起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更加有利于教師對于學生的教導,同時教師還應正確地利用現代化教學方式結合起來,讓中學語文課堂更加愉快、更有效率,提高教學的效果,形成新的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 馮衛。 對初中語文小組合作學習高效化的探討[J]. 語文教學通訊,20xx,( 02) : 50-54.
[2] 高建芳。 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 “求實”思考[J]. 語文教學通訊,20xx,( 02) : 45-46.
語文教學論文范文12
摘要:小學低年級識字教學過程要與文化啟蒙、學生身心發展和智力開發多種因素結合在一起。識字方法有文字游戲法、漢字聯想法、評比競賽法、講述故事法等,這種以整體發展促學生進步的教學方法,是小學教育發展的必然。
關鍵詞:識字教學;方法;探析
小學一年級識字教學是所有學科學習的基礎,有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采用各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產生學習動力,這才是小學識字教學的最終目的。提升小學一年級學生識字教學效率,可采用以下方法。
1.文字游戲法
小學低年級學生學習興趣點低,如果只是一味被動學習,容易引起學生的厭學情緒,影響教學效果。要想讓這一階段的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一定要在學習中導入游戲成分。由于漢字是方塊字,其音、形、義之間有著很多特殊有趣的聯系,教師可利用漢字的這些特征,將漢字識字教學以文字游戲方式進行。比較常見的有字謎、對聯、詩詞、繞口令、詞語接龍等。在一年級階段,簡單的字謎游戲十分適合小學生學習掌握,可以起到寓教于樂的效果。如“春”字教師可出示謎題:“三人同日去觀花。”“告”字:“一口咬掉牛尾巴。”“磨”字:“一點一橫長,一撇到南洋,南洋兩棵樹,長在石頭上。”這些字謎有難有易,有些字謎很直接,容易知道答案,還有一些字謎不能馬上猜出,教師可在旁點撥引導,讓學生順藤摸瓜找出答案。這樣的經歷能有效地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他們學習其他的生字很有幫助。在字謎游戲學習中,還可以利用歌訣識字加深對新字的記憶。小學生對一些有規律的兒歌與口訣有著天然的親和力,如把“琴”字記成“二‘王’今天來彈‘琴’”,把“金”字記成“一個‘人',他姓’王‘,口袋裝著兩塊糖”.
2.漢字聯想法
我國的漢字很多起源于象形、會意,構造富有邏輯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利用漢字這一特點,采用聯想方式讓學生加深學習記憶。例如講解“休”字可拆分解釋,一個“人”靠在“木”頭上歇息就是“休”.講解“聰”字,可分解為左邊是一個耳朵,右邊上面兩個點相當于人的兩個眼睛,口相當于嘴,心相當于心靈的智慧,把這些組合在一起,就是要告訴我們,一個耳朵靈、眼睛能看清、嘴巴會說、有心靈智慧的人,就是聰明的人,這個就是聰明的“聰”字。對于漢字拆分組合訓練后,學生對新學的漢字有了更感性的認識。這時教師可進行漢字開花游戲,進一步拓展學生的聯想思維。“漢字開花”,是把一個獨立的.漢字當作一朵花,用它和其他字、詞組合,形成新的漢字、新詞。實際上,這也是一種聯想、發散思維的訓練。例如“干”字可與其他偏旁組成汗、旱、刊、犴等新字,也可與其他漢字組成新詞,這些新字新詞的產生,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使識字教學取得顯著的效果。
3.評比競賽法
學習記憶是很枯燥的事情,時間一長會令人感到無聊,情緒也會受到影響,因此教師可采取競賽評比手段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布置抄寫作業,可采取競賽手段,看哪位學生在最短時間內抄寫得又快又好,可以此評選出“專心寫字小能手”.這樣的激勵措施能讓小學生在寫字過程中專心,集中注意力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即使表現欠佳,教師也要及時鼓勵,讓他們增強戰勝困難的信心,努力寫好漢字。這樣的教學手段,能讓學生增長知識的同時,心理素質也得到鍛煉。
4.講述故事法
小學一年級學生除了游戲之外,最愛的活動就是聽老師講故事。教師可利用學生喜愛聽故事的特點,以故事的形式加深學生對一些生字的印象。如教師在教學“銀行”這個詞時,可以給學生講個故事:有個外國友人很羨慕中國發展快,他對一位中國朋友說,中國發展太快了,連鈔票上都印上了“中國人民很行”.外國友人的話令這位中國朋友莫名其妙,他仔細地看看人民幣,才明白原來這個外國友人把“銀行”看成了“很行”.學生也覺得很有趣,教師的故事能讓他們把“很”和“銀”兩個字區分開來,在此教師要強調“行”字多音字、多義字,學生從中也可獲得許多額外的收獲,一舉多得。
語文教學論文范文13
摘 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可以說是當今素質教育的核心思想。它要求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的主人。所以,就從如何以人為本,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進行了簡單的介紹。
關鍵詞:高中語文;以人為本;高效課堂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和研究性學習的興起,很多教師已經意識到:主體性是人的本質屬性,是現代人素質的重要特征。所以,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樹立主體意識,使學生能夠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
一、以人為本,實施自主學習
新課程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主體性。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學生都是謹遵教師的指導,跟隨著教師的指揮一步步去學習的,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較低。所以,隨著新課程改革以來,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大膽放手讓學生進行自學,相信學生一定能夠成功,使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去自學。
例如,在學習王蒙的《善良》時,對于高中生來說,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理解能力,所以,在授課時,我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自學,在上課之前,就讓學生按小組的形式收集資料,每個小組自己制作教學設計,明確教學重點、難點,如,①理解文章中心內容,明確“善良”的含義,樹立正確道德觀;②明白文章中的對比論證法,并能靈活運用。在正式上課的`時候,讓每個小組的代表走上講臺面向同學進行講解。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而且口語表達能力也可以得到鍛煉。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同時,當學生的教學過程得到教師和學生的肯定后,學生也會有成功的感受,從而使學生樹立起學習的信心。
二、以人為本,進行自主探究
新課程標準十分強調學生的問題意識,倡導通過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來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方式。同時,在現實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還可以改善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逐漸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進而為實現高效的語文課堂打下堅實的基礎。
如,學習《寶玉挨打》時,為了能夠幫助學生梳理情節,理解寶玉挨打的真正原因。在教學過程中,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思考有關問題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寶玉挨打的真正原因,首先,我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①那幾件事的發生成了寶玉挨打的導火索?
②你能從中揣摩出賈政和寶玉之間矛盾沖突激化的本質原因嗎?
③寶玉這次挨打是不是偶然的?
④課文中是怎樣步步深入地表現出矛盾的本質的?讓學生根據這幾個問題進行思考、討論,讓學生再細細分析文本中的內容,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寶玉挨打的真正原因,進而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也使語文課堂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
三、以人為本,看到人的差異
在現代教育理念中,逐漸強調以學生為本,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但是,需要明確的是,我們在以人為本的過程中,首先要注意學生的差異,全面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使學生得到健康的發展。
由于每個學生生活的環境、學習的背景、學習的興趣點都不一樣,所以,對于教材內容的不同,我們可采用分層教學模式。教學目標的設定、教學方式的選擇、評價方式的選定等都要根據學生情況的不同進行分層,目的是讓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發展空間。
例如,在學習《我與地壇》時,我將學生的教學目標分成了不同的層次:C層:篩選信息,理解把握課文涉及的對生死和親情的感悟的內容。B層:掌握C層的知識點外,還要理解地壇描寫與抒情的關系。品味作者沉靜、綿密、抒情的語言特點。A層:讓學生掌握B層學生的知識點外,還要讓學生通過學習陶冶性情,激發熱愛生活的感情,提高審美能力。之后,引導學生進行自讀,真正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
四、以人為本,開展互評環節
互評是學生之間進行相互評價,它有助于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引導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評價過程中,可以增強學生主動發展的內部動力。并且,在互評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教師的主導作用,這樣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而且還可以讓學生在互評的過程中,吸取他人的優點,讓學生在互相評價的過程中找到學習的積極性。以學生之間互評試卷為例進行簡單介紹,如,在讓學生做有關《荷塘月色》的試題時,其中有一道試題是:為什么作者一開篇要說自己心里頗不寧靜呢?而作者在荷塘散步的時候又說“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又流露出喜悅的心情,作者到底在這篇文章中表達了怎樣的心情呢?在學生完成練習之后,我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讓學生進行互評,學習好的帶動學困生。這樣學生才能在互評的過程中,取長補短,才能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能夠得到更大空間的發展。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選用多種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探究語文世界的欲望,充分展現學生的主體性,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學到有用的語文知識,最終,在實現高效的語文課堂效率的同時,也促使學生得到健康全面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艷霄。高中語文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性探析[J]。教苑薈萃,20xx(21)。
[2]王再軍。高中語文教學中實施自主學習的策略研究[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20xx(3)。
(作者單位 廣東省雷州市第三中學)
語文教學論文范文14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為了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就需要能夠在現有教學方式中提倡創新、優化教學方法,通過現有閱讀教學模式的積極創新更好地滿足學生學習要求。
一、明確教學目標
為了更好地對語文閱讀教學方法的優點進行發揮,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需要能夠對小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考慮,在做好具體教學目標設置的同時將其貫徹在整個教學活動當中。具體目標方面,就需要對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要求相符合的同時,能夠對學生的發展情況相適應,盡可能通過更為明白、清晰的語言對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變化進行描述,即保證具有較高的檢測性、操作性以及明確的指向性。如在《匆匆》這堂課中,可以將教學目標設置為:“對本課生字進行學習,能夠對伶伶俐俐、赤裸裸、飯碗、徘徊這幾個詞語進行正確的讀寫,能夠把握重點句,在聯系自身實際生活的基礎上對課文內容進行理解。”而對于以往教學目標中經常出現的“培養”“啟發”以及“指導”等詞語則不應當將其應用在教學目標當中。在該過程中,教師則需要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基礎上對學生的閱讀情況進行培養,在教學中對統一性、規范性進行充分體現的同時,獲得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此外,在做好課程文章教學的同時,教師也需要在課文的基礎上做好延伸閱讀,以此在保證沒有同教學中心目標相偏離的同時對語文閱讀知識的興趣進行有效的提升。
二、優化教學方式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需要在從實際角度出發的基礎上對多種教學方式進行選擇,在做好不同學生關照的同時使學生能夠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在教師的課堂行為方面,要完全為了學生的合作、自主以及探究性學習進行服務,最大程度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如在《去年的樹》這堂課程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對小鳥同大樹間真摯的友情進行體會,則可以安排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通過討論、直觀演示、談話以及練習等多種方式的應用進行學習。而當教師在對其中一個小組的學生進行預習情況的演示之后,則可以讓學生對導學案進行學習,在自主、合作學習的過程中由教師在過程中進行指導以及巡視,并由學生進行匯報。需要注意的時,在該教學過程中教師也要做好學生個性以及自信心方面的考慮。在學生對自身成果進行展示時,教師需要多進行鼓勵,并盡可能地給更多學生以展示的機會,以此幫助學生能夠以更為認真的姿態進入到課堂當中。通過這種以學生為主體、對教學方式的積極優化,能夠在幫助學生對相關知識進行獲取的同時,獲得問題發現、分析以及解決能力的培養。
三、評價方式改革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課堂評價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教學內容,且根據類型的不同可以將其分為閱讀綜合素質以及課堂教學評價。在實際閱讀課程開展中,通過不同教學評價方式的應用,則能夠在對學生閱讀熱情進行點燃的同時對學生的閱讀欲望進行激發,需要教師能夠給予高度的重視。在實際評價工作開展中,教師需要對來自學生的心聲進行充分的傾聽,對形式多樣化引起充分的重視,對于學生閱讀成果的展示以及交流,需要跑做好評價適度、適當的把握,并保證具有充實的內容以及較好的激勵性,避免簡單的評價為“好”或者“很好”,且需要避免重復評價情況的出現。如在《夢想的力量》這堂課程中,當學生對教師安排的“瑞恩的夢想是什么?”這個問題進行回答之后,教師則給予評價:“你真是一個善于發現、善于觀察的學生!”在這個問題提出之前,教師就進行了一定的.考慮。對于該問題來說,其難度并不大,只要能夠對課文進行認真的閱讀,就能夠尋找到答案,對此,教師則可以將該問題交給語文閱讀能力一般的孩子,并通過該種激勵評價方式的應用使其獲得更高的閱讀自信心。通過該種方式的應用,則能夠在達到課堂教學目標的同時實現了學生學習自信心的有效激發,對于學生未來學習發展都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而在方式方面,也需要能夠做好小學生特點的考慮,最好能夠以試卷為主、分項測試為輔的方式對學生進行考查。對于分項測試,在日常教學中就可以開展,并以筆試口試相結合、課內課外相結合、集中分散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考查,以此在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進行考察的同時實現其實際操作以及動口能力的掌握。閱讀是小學語文學習中的關鍵一環,也是對學生未來語文綜合素質進行培養的關鍵。在實際教學中,需要教師能夠做好教學策略的創新與實踐,不斷提升學生學習水平。
語文教學論文范文15
摘 要:在當前的教學領域中,新課改不斷發展并深化,小學語文教師也應當遵循新課改的發展規律,找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采取對應的解決措施,以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特征,然后提出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現存的一些問題,最后從實例出發,探討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具體策略,以期為小學語文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分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
小學生進行自主閱讀,不但能夠獲得豐富信息,拓寬認識世界的途徑,還能強化思維,產生良好的審美體驗。教師要提高小學生的閱讀水平,就要改進教學方法,督促學生廣泛閱讀。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實現人文教育的核心手段。在目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教師需要針對這些問題采取適當的解決方法,獲取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特征
(一)主體性。教育是為了幫助學生實現終身發展,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取得進步,是衡量教學是否有效的主要標準。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需要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自主參與到知識建構過程中,積極獲取知識與情感,把客觀的教材內容轉換成為自己的知識。閱讀教學的主體性還表現在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讓學生實現個性化發展。老師要尊重學生的學習方式和心理需求,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人文性。人文精神是人類對真、善、美的追求。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人文性特征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實現自我完善。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老師要引導學生樹立健康的個性與優秀的品格,并從閱讀中感受到語言的魅力,進而獲得感化,學會做人。此外,閱讀教學的人文性特點決定了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審美趣味、道德情操以及理智情感,協助學生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三)實效性。實效性這一特征指的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需具有一定的效率,并且要獲得理想的成果。教師通過科學合理的教學手段運用,能讓學生在更短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知識。評價一堂閱讀課程是否獲得了預期的效果,就要看老師的投入與學生的收獲是否成為正比。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所提倡的實效性,其目的是鍛煉學生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其情感得到啟發。
(四)思想性。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為了拓展學生的思路,讓學生學會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其思想性特征就是要提高學生的批判能力和反思能力,重視學生的感受,把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放在首位,引導學生展開深層思考。語文閱讀教學的宗旨就是要充分激發學生的思考能力,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進行感受、領悟、理解和思考,培養學生的探究型思維。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現存的首要問題
(一)閱讀教學趨于被動化。如今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受到了各種考試的影響,導致其教學過程具有一定功利性,學生只是被動地接收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的知識,而沒有發揮出主體作用。老師在講解課文的過程中,經常向學生提問,“教”的色彩過于強烈,而忽略了學生和文本的對話。由于教師的講解和提問占據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學生很少進行自主思考和交流,也缺乏參加語言實踐活動的機會。比如老師講到《寓言兩則》時,告訴學生:“我們今天要學習兩則寓言,里面講述了拔苗助長和守株待兔的故事。”有的學生已經聽說過這兩個故事,于是就會感到索然無味。因此,教師不能忽略了問題的設置技巧,要想方設法引發學生自主思考,否則學生會難以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
(二)沒有制定出明確而有效的教學目標。要進行高效的閱讀教學,教師首先必須要制定出科學有效的教學目標。在當前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有的教師在擬定教學目標之前并沒有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而是單純依據參考資料中的建議進行文本解讀。如此一來,教師對教材內容的把握可能會出現偏差,教學效果也自然會大打折扣。此外,還有的'教師僅僅從“教”的層面考慮,沒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探究教材,導致教學目標的制定與實際情況脫軌。比如,有的教師在課堂上組織了小組討論,學生們看上去討論得十分激烈,但事實上已經遠離了討論話題的中心。這就是由于教師對閱讀教學的目標掌握得不夠清晰到位。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如果缺乏了一個明確有效的教學目標,就容易失去教學方向,學生的學習需求也就很難得到滿足。
(三)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特點。在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學生很少獲得自主閱讀的機會。老師憑借自己的思考與經驗,在課堂上進行滔滔不絕的講述。雖然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課堂上,多數教師都已經開始重視和學生的交流,提供了更多師生對話和生生對話的機會,但學生和文本之間的直接對話仍然很少。小學生的閱讀過程大多是由老師“包辦處理”,學生只負責聽講和被動練習,因此其舉一反三、遷移應用的能力得不到有效鍛煉。這正是由于老師沒有注重結合學生的個性化特點進行教學,導致學生學習興致不高,教學效果也始終只能在較低的層次徘徊。小學生具有個性化差異的特點,閱讀教學也必須考慮學生的真實感受,尊重學生的體驗,才能獲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三、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具體實施策略
(一)化被動為主動,建立生成性課堂。學生是課堂的主體,閱讀教學也應當讓學生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產生深刻的閱讀體驗。老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不能強迫學生接受所謂的“標準答案”,也不能以“條理化”、“板塊化”、“框架化”的方式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多向學生提一些開放性的問題,比如“你從這篇文章中感受到了什么?”“你覺得這篇課文中哪一句話寫得最有道理?”這類開放性的問題可以給學生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間和自由發揮的余地,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展開思考、探索與交流,從而化被動為主動,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感受。要建立生成性課堂,自然不能脫離了情境的構建。教師可以利用圖片、文字、視頻、音樂等,創設出適合的情境,讓學生輕松而愉快地參與到情境活動中,從而高效完成閱讀教學。
比如,學到小學語文《小蝌蚪找媽媽》這篇文章時,老師可以搜索相關視頻,運用視頻教學的方式構建情境,為學生播放動畫片,生動地演繹出小蝌蚪的出生環境、孵化過程,以及如何經過千辛萬苦,克服重重困難和危險,一路尋找媽媽的成長經歷。如此一來,老師就能通過情境構建打造出生成性課堂,學生觀看視頻之后,其情緒也能被全面調動起來,展開主動學習。
(二)設立明確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閱讀水平。語文閱讀教學不單單是要拓展學生的視野,還要豐富學生的內心世界,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感受能力。教師要進行高效的語文閱讀教學,就要制定出合理的教學目標,并確保目標能夠順利達成。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學生的個體特征結合起來,有目的地設計教學情境,讓學生的情感和認知全面融合在一起,推動學生智力、心理、素質等多項因素共同發展,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運用能力。閱讀是一項綜合性非常強的活動,老師要學會利用學生的主體意識,建立適合小學生的教學目標,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比如,學到《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這篇課文時,老師可以先制定教學目標,讓學生通讀課文,認識課文中的14個生字,然后理解文章的內容和涵義。最后,通過探究課文,讓學生明白誠實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品德,進而教導學生成為一個誠實的人。在講述這篇課文之前,老師要明確本課的首要教學目標就是教會學生理解誠實這一美德,然后將學生往正確的途徑引導。比如詢問學生:“老國王發給孩子們的花種都是煮過的,不可能開花,這些孩子知道嗎?”學生會回答:“不知道。”老師再發問:“但那些孩子們都帶來了美麗的鮮花,只有一個孩子沒有。這說明什么呢?”學生就會通過交流討論,明白誠實的珍貴。通過這一方法,能讓學生在提高閱讀水平的同時培養出誠實的品德。
(三)開展個性化閱讀教學,激發學生想象力。想象力是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推動力量。學生擁有了豐富的想象力,才能對文章的細節和主旨產生更為深刻的理解。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時,要注重結合小學生的個性化特點,進行想象力的鍛煉,從而促進語文閱讀教學朝著個性化方向發展。閱讀離不開文本,教師要讓學生聯系文本發揮想象,激發學生內心的情感共鳴。
例如,講到《秋天的圖畫》一課時,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道具進行個性化閱讀教學。小學生具有好奇心強的特點,容易對豐富的畫面產生興趣。教師可以向學生展示有關秋天的課件,其中包含了美麗的秋景圖畫,如紅紅的高粱、金黃的麥浪、飄落的樹葉等,讓學生感受秋天之美。之后再讓學生參照“梨樹掛起燈籠,蘋果露出臉頰”這樣的句式,讓學生自主發揮想象,以其他秋天的事物寫出類似的語句,從而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和想象能力,提高學生閱讀水平。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所在,因此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需要仔細找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漏洞,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課堂教學。教師要建立生成性課堂,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并設立明確的教學目標,提高學生閱讀水平。此外,還要重視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培養,全面激發學生想象力,促進閱讀教學的深入發展。
參考文獻:
[1]伏鳳林.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讀寫結合教學模式探析[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xx,09:93-94.
[2]王永成.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有效閱讀教學新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xx,04:103.
[3]王麗梅,張立云,趙玲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xx,03:183.
[4]王利峰.合作學習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20xx,S2:304.
【語文教學論文】相關文章:
語文教學論文01-05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07-15
淺談語文教學論文11-11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07-14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精選07-21
當語文遇上網絡語文教學論文10-11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論文07-24
初中語文教學論文02-10
小學語文教學論文大全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