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大學生德育論文

時間:2024-11-04 20:05:42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大學生德育論文

  摘要:休閑德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視的新領域。當前, 在德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大趨勢下, 生活德育理論為休閑德育提供了理論資源。在生活德育視野下, 應該針對休閑德育問題系統設計建構課堂教學、生活體驗、環境熏陶“三位一體”的休閑德育模式。

大學生德育論文

  關鍵詞:生活德育; 休閑德育; 三位一體;

  大學生活與中小學生活相比, 存在更多的課余自由時間, 即閑暇時間。閑暇作為特殊的時空存在, 成為重要的德育資源。然而, 當前大學生的休閑生活狀況不容樂觀。2016年, 本項目團隊對廣東省5所高校大學生閑暇現狀開展調研, 發現大學生中存在一定程度的“休閑貧困”問題。具體表現為休閑異化 (不懂休閑、不能休閑、不愿休閑) 、休閑層次低 (淺休閑、假休閑、逆休閑) 、休閑倫理失諧 (休閑與自身、他人、自然失諧) 等, 這些現象應引起我們的關注。“德育回歸生活世界”作為德育現代轉型的重要內容, 使“生活德育”成為新的德育理論研究熱點, 也為大學生德育創新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 因此, 從生活德育角度探討大學生休閑德育模式, 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一、生活德育理論為休閑德育提供理論資源

  (一) 何謂生活德育

  不論是中小學, 還是大學, 德育與生活世界的脫離, 導致德育中存在“三化”(政治化、專門化、知識化) 問題, 這是造成學校德育困境的主要原因。針對這一問題, 近年來, 生活德育理論被提出并受到普遍認同, 成為當前德育理論和實踐的一大熱點。不論是美國杜威的“教育即生活”, 還是我國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 都是提倡德育回歸生活實踐, 倡導教育生活化的理論支撐。我國德育專家魯潔教授較早呼吁德育回歸生活。杜時忠教授在《論德育的走向》一文中提出現代德育“走向生活”的趨勢。高德勝教授的著作《生活德育論》對生活德育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 為大學生德育提供新的理論視角。他在《生活德育論》中指出, 生活德育是一種新的德育范式, 是對以往和現行的割裂、知性和技術化管理為特征的德育范式的轉換和超越, 生活德育的基本進路是“通過過‘有道德的生活’來學習道德”。[1]74生活德育觀指導下的學校德育, 應該是通過學校的整體生活進行的、對學校所有成員都起作用的、提升人的精神追求的教育活動。[1]89

  (二) 何謂休閑德育

  休閑與工作相對, 一般是指工作之外的自由時間 (閑暇時間) 從事的有利于身心的活動和從中體驗到的閑適狀態。休閑與時間有關, 也有狀態有關, 是生命提升的機會, 為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了豐富的可能性。

  大學生與中小學生相比, 突出的特點就是課余時間的增多。自由時間的增多, 意味著大學生可以有更多的休閑時間從事休閑活動。如何充分利用大學生的休閑時空與休閑活動, 提升休閑審美的品味與境界, 關系到大學生道德層次的提升與培育, 對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成才意義重大。

  近年來, 與大學生生活實踐相關度很高的休閑生活、休閑教育、休閑德育研究也越來越引起德育理論和實踐界的關注, 但對于休閑德育的內涵和概念還沒有達成一致。目前, 有的研究者側重于閑暇的角度, 有的側重于休閑的角度, 兩者雖然在歷史演化上有所區別, 但筆者認為, 針對大學生這一群體而言, 兩者內涵基本是一致的, 以下我們將休閑和閑暇等同理解。2005年, 邱偉光教授 (華東師大博士生導師) 較早意識到閑暇教育的重要性, 并提出隨著大學生閑暇時間的增多, 組織與實施閑暇德育可以成為實踐育人的新模式。此后多年, 休閑德育開始進入高層領導的視野, 得到思想政治教育與德育領域的重視和關注, 并在新課程改革中有所體現。如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教師培訓教材第五章中, 專門將大學生的休閑生活教育作為課改的新增內容, 作為新教師教育教學的必要內容引起了思政教育屆的廣泛關注。

  在針對休閑德育所起的作用方面, 曾琰在其論文《大學生閑暇德育現狀及對策分析》中指出, 由于高校的閑暇德育能為大學生營造一種“自由體驗”的積極氛圍, 有利于德育活動在主體參與和自主選擇的時空境遇中進行, 改變了傳統道德教育常常被詬病的人學空場現象, 因此充分尊重了人性, 體現了主體的“在場”。還有不少學者對于建構閑暇德育在方法論上進行了探討。萬慧進在其論文《高校閑暇德育對大學生閑暇德性的建構》中指出, 大學生普遍存在休閑資源意識淡漠、閑暇創造性缺失、閑暇生活質量欠佳等現象, 并提出通過確立合理的閑暇價值目標來引導大學生的價值觀, 豐富其閑暇生活方式, 提升其閑暇生活的文化底蘊與層次, 成就幸福的休閑生活。具有本真意義的幸福生活必然是具有德性的休閑生活。楊佳英在《淺談閑暇德育》中提出, 要使得閑暇教育能真正實現道德引導與教育的良好效果, 就需要以休閑化的方式開展道德教育, 休閑化教育使人容易處于一種放松的“去目的化”狀態, 不容易在主觀上感受到一種強制性的道德說教, 使德育的積極效果能在休閑化狀態中得到潛移默化的滲透與發揮。但他也強調, 這種教育方式一定要注意保證德育的“焦點化”與“目的化”, 避免因為方式輕松而導致教育目的隨意與渙散, 從而消弭道德引導的有效性。劉勝良、張百順在其論文《高校閑暇德育有效性研究》中提出, 閑暇具有道德意蘊, 現存的高校閑暇德育表現為:閑暇時間充裕, 閑暇質量低下;閑暇內涵明確, 閑暇技能單一;閑暇動力強勁, 閑暇指導缺位;閑暇自律明顯, 合作共贏低效。他們還指出閑暇德育理念偏失, 應試教育慣性沖擊, 閑暇德育活動單一, 交互德育主體缺失等, 是造成高校閑暇德育低效的原因。樹立科學的閑暇價值觀、挖掘閑暇德育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閑暇德育活動、發揮閑暇德育主體的能動作用, 是提高高校閑暇德育有效性的主要路徑。黎海燕在其論文《淺析高校閑暇德育的主要內容》里將大學生的閑暇德育內容歸納為學習、文化、心理、道德實踐、生活自律等五個方面, 她還在其論文《閑暇教育特征論析》中闡述了作為既具備道德教育一般特征, 又有其獨特品性的閑暇德育具有閑暇性、生活性、開放性、隱喻性等四個方面的特征。

  綜合各方面的研究, 筆者認為, 休閑德育主要是通過教育者有目的地采用各種方式、方法和途徑, 對大學生的休閑生活進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和影響的活動。因此, 高校的休閑德育可以從兩個方面來進行理解:一方面, 從時間維度來看, 是在大學生休閑時間范圍內所開展的指向道德提升的教育活動;另一方面, 從形式維度來看, 是通過休閑實踐活動來開展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動。休閑德育是德育回歸生活、走向生活的重要內容和途徑, 對更新德育觀念, 創新德育模式, 提高德育實效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二、休閑德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忽視的新領域

  (一) “有休社會”需要休閑德育

  隨著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 “有閑社會”逐漸成為現實, 人們將擁有越來越多的閑暇時間用于全面發展自我。學會如何有效地利用閑暇時間, 過有德性的休閑生活應納入教育的重要議題。然而, 休閑的能力與職業技能一樣, 并非與生俱來, 休閑的層次、休閑的質量至關重要, 因此休閑需要教育。目前, 我國教育尚處于為職業工作做準備的階段, 但在后工業社會, 出于對生命本真的考慮, 人們重新審視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它體現為“教育為休閑生活做準備”。[2]一方面, 休閑生活已經成為大學生重要的生活組成。對于大學生這一群體而言, 有調查顯示:我國大學生每年在校時間約為280天左右, 其中雙休日加上各種法定節假日竟有90天之多, 而且隨著年級的增高, 正常的教學活動會逐漸減少, 使大學生休閑時間進一步增多。另一方面, 休閑生活及其教育越來越彰顯其重要性。教育要為未來培養新人。當前我們身處一個快速變化的時代,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人工智能技術等快速發展, “機器代人”成為現實, 未來職場需求的已不只是工作技能, 休閑、生活的技能越來越被提到重要地位。然而, 我們應該清醒地看到, 當前的大學教育對于休閑及其教育力度是相當薄弱的, 休閑教育甚至是“被遺忘”領域。具體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對休閑倫理的貶抑。傳統倫理中我們往往宣揚“勞動至上”、“勞動光榮”, 導致對工作倫理的過度宣傳, 一些勞模因過度工作犧牲生活、犧牲家庭、犧牲生命的案例也被媒體放大宣傳, 導致民眾對休閑的貶抑, 休閑往往與懶惰、頹靡聯系對等而受到壓制。另一方面是對休閑教育的忽視。休閑并非一種本能, 而是一種能力。能力絕非與生俱來而需要后天培養。然而, 傳統的教育往往不遺余力地花費大量的資金與時間來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與工作技能, 卻不愿投入一點時間來研究如何培養學生的休閑生活技能。我國的中小學生常常從踏入體制內學校開始, 就被“埋葬”在題海戰術中, 導致“不敢休閑”(常表現為“學習至死”) 。而休閑教育的缺乏, 使我們的孩子無法培養最基本的生活技能與審美情趣, 即使有了休閑時間, 也不懂得過高雅而健康的生活, 甚至被一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所誤導而沉迷其中, 表現出“不會休閑”(常表現為“娛樂至死”) , “窒息”了精神生命。這是教育的悲哀!與此同時, 不容忽視的另一個問題是, 當前隨著網絡休閑方式的快速發展, 大學生休閑生活及消費中的價值觀引導問題越顯突出, 西方文化、非主流文化等通過休閑生活方式影響著大學生價值觀的形成與發展, 休閑生活領域成為意識形態斗爭的新陣地, 需要引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視與警惕。因此,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 大學生在休閑生活中的德性培養, 即休閑德育顯得越來越重要。

  (二) 休閑德育模式建構的現實意義

  1. 有利于高校更新教育觀念, 促進道德教育范式的轉型

  休閑德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 不僅是技術層面上對德育內容的補充, 更是體現了德育觀念的轉變和德育范式的改變, 它充分調動高校在休閑德育資源開發方面的積極性, 強調我們當前的道德教育應注重從課程德育向整體德育轉變, 從知性德育向實踐德育的轉變, 促進道德教育的生活化。

  2. 有利于促進大學生休閑生活從自發向自為狀態轉變

  休閑作為引導人走向自由的途徑, 使我們能在一種輕松的氛圍中獲得思考的時間與文化創造的空間, 為個體的精神生命發展搭建了更為廣闊的舞臺, 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彰顯。休閑德育引導大學生過有道德的生活, 激發大學生道德自我完善的內在需要, 冷靜反思社會與人生、理想與現實, 進行深刻的自我否定、批判揚棄、自我塑造, 使其在休閑生活中具有高度的道德自覺, 超越現有的自發生活狀態, 創造理想的“可能生活”, 實現向自為休閑狀態的轉變, 達成生命的自我超越。

  3. 有利于拓寬德育生活化的空間和實踐育人的新模式

  休閑德育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并不是以休閑德育取代知性德育 (課堂德育) 。課堂德育作為傳統的道德教育方式, 能有效通過道德知識的傳授與灌輸讓學生獲得道德修養的基本理論。然而, 道德規范的確認、情感意志的培養以及行為習慣的養成, 則更需要在生活中踐行并獲得固化。休閑德育作為德育回歸生活實踐的一種形式, 以知性德育 (課堂德育) 為基礎, 并對其進行有效補充、延伸, 能更好地彌補知性德育的不足, 為高校德育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徑, 并與知性德育一起, 包容了學生生活的全部, 避免因對大學生休閑生活的忽視所造成的“德育死角”, 有利于整體德育的建構, 對于提高德育實效性具有重要意義。

  (三) 休閑德育的基本進路:通過過“有道德的休閑生活”來學習道德

  生活德育是通過過“有道德的生活”來學習道德。而這里的“生活”包括了制度性生活和日常性生活, 也包括了勞作性生活 (職業生活) 和休閑性生活, 因此休閑德育作為生活德育的一個領域, 就是要通過過“有道德的休閑生活”來學習道德。一方面, 休閑生活關涉道德。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休閑必然包含著主觀的社會價值取向。“自由”是休閑的本質規定性, 然而“自由”并非意味著“無約束的放縱”, 自由不僅是更高要求的自律, 而且應該自覺承擔起對自己、對他人和對社會所應負有的基本道義與責任。“自由時間是自由的, 隨意的時間, 也是檢驗道德和倫理判斷的基礎。”[3]也就是說, 人們的休閑方式必須符合社會倫理規范, 要做到“休而有節”、“休而有禮”。另一方面, 休閑倫理需要教育。休閑不僅在形式上有類型之分, 在精神層次上也有高低之別。正如有論者指出的“誤用時間比浪費時間更可怕”。錯誤的休閑方式可能帶來消極的影響, 正確的休閑則是“成人”的重要途徑。休閑倫理是人們在休閑生活中用于處理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價值原則和道德規范。休閑倫理和休閑能力并非與生俱來, 需要后天教育進行正確的培養與引導。

  三、生活德育視野下“三位一體”的休閑德育模式建構

  按照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理論, 我們過一種怎樣的生活就接受一種怎么樣的教育, 生活就是教育。同樣, 關于休閑生活的倫理道德學習, 也不能只是關在課堂里進行純知識講授, 而應該建立一種更整體的生態教育觀念, 建構一種知性學習與實踐學習相結合, 體現生活德育理念的“三位一體”的休閑德育模式。

  (一) 課堂中學習

  休閑德育并不局限于在閑暇時間內開展的德育活動, 還包括關于休閑道德的教育。因此, 發揮大學生課堂的主渠道功能, 在相關人文教育、思政課程中設置相關內容, 甚至在專業教學中滲透休閑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 我們應該鼓勵高校開設獨立形態的休閑公共課程。這一類課程應以明確的目標和內容體現直觀的休閑教育內容。如有一些高校所開設的“休閑與工作”、“休閑與學習”、“休閑生活技能”、“我的休閑我做主”等公共課程, 將休閑教育作為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 作為一個健全人培養的重要一部分。但限于人力物力, 目前此類與休閑有關的專門課程在高校還鮮有設置, 條件不具備的院校可以退而求其次開設相關選修課, 鼓勵具有休閑意識的學生進行選修學習。另一方面, 我們應鼓勵高校在人文教育、思政課程中設置或滲透休閑教育的精神與技能。一般高校難以開設大量專門的休閑課程, 因此通過其他專業課程和公共課程滲透休閑教育觀念和技能, 是最切實可行的 (但也是難度最大的) 。如在旅游、藝術、體育等文體藝術類課程, 烹飪、烘焙、園林設計等各類專業課程, 甚至是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課程中滲透休閑教育的精神與技能、內容與理念等。但是這需要學校在宏觀層面上加強對教師的休閑教育, 提高教師休閑理論水平, 形成教師休閑教育的自覺, 使其能在具體的教育教學中具有言傳身教的體現與示范。

  (二) 生活中體驗

  區別于傳統知識理論傳授中他者“自外而內”的灌輸式教育, 休閑德育更注重自我“自內而外”的體驗式建構。因此, 高校的休閑德育應注重在教育方式方法上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注重方法整合。首先, 從教師角度而言, 要強化教師休閑能力的培養, 改善教師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只有教師的幸福感提升了, 才能言傳身教, 以自己積極的休閑行為引導學生積極體驗休閑實踐。其次, 從學生角度而言, 要培育和引導文化社團的發展。大學生社團一般可以分為興趣愛好型、公益服務型、專業學習型等幾類, 是高校學生開展休閑文化生活的重要載體。因此, 通過加強對社團活動的指導與監督, 有利于營造健康積極的校園文化氛圍, 為休閑生活文化品位的提升提供積極支持。最后, 從學校角度而言, 要突出院校特點開展休閑教育。為規避休閑教育與專業教育的剝離, 應嘗試把休閑教育融入專業教育中, 充分利用專業教育的資源。專業教育與休閑教育并非對立的兩個教育領域, 休閑應該是專業教育追求的最高境界。高校可以面向師生開放專業教育的實驗室、科普展示室等, 讓學生對專業有更加生動、活潑的多元體驗, 引導學生把專業不僅視為謀生的手段, 更提升為樂生的途徑。此外, 還應積極拓展網絡時空的休閑教育, 以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形式開展休閑活動, 讓師生成為校園休閑文化生活的創造者、體驗者和積極傳播者。

  (三) 環境中熏陶

  生活德育非常強調教育環境、教育情境的創設。校園文化、校園環境作為一種整體氛圍, 一方面是休閑德育的“隱性課程”, 另一方面也是休閑德育最終達到的目標。在具體實踐中, 高校應以“幸福校園”作為目標, 將休閑精神融入到學習、工作和生活中, 夯實休閑“軟件”的建設基礎。此外, 還要注重加強相關的休閑“硬件”建設, 注重加強校園休閑生活設施和環境的改善。每所高校除了建設好田徑場、足球場、籃球場、體育館等傳統體育設施外, 還應該根據高校學生年齡、心理和專業特點, 增設有利于其身心健康發展與專業興趣培養的場地設施, 如保證校園休閑公共場域的基本建設, 休閑廣場、舞蹈室、合唱室、樂器室、形體訓練中心、健身房、閱覽室等娛樂設施應符合基本配比。此外, 還可以考慮在學生比較集中的地方, 如在生活區配備便利的娛樂、休閑與健體活動室, 在教學樓、圖書館、實訓樓等教學設施配備適當的休息室、茶吧、音樂吧、咖啡吧等, 引導學生參與健康有益的休閑活動。同時, 在管理上、在時間安排上和空間設計上都要盡量將休閑倫理考慮進去, 教育、激勵、引導師生形成積極、健康、向上的休閑價值觀和倫理規范, 讓校園的師生能在一種休閑與審美中提升自我, 享受幸福, 過一種有德性的休閑生活。

  參考文獻

  [1]高德勝.生活德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

  [2]陳建華.教育為休閑生活做準備——兼論教育與休閑關系的歷史嬗變[J].教育研究, 2011, (10) :84.

  [3]托馬斯·古德爾, 杰弗瑞·戈比.人類思想史中的休閑[M].成素梅, 馬惠娣, 季斌, 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0:262.

【大學生德育論文】相關文章:

小學德育論文05-01

大學德育論文11-09

網絡德育論文05-02

德育論文范文01-22

德育論文怎么寫08-11

大學德育論文范文04-30

弘毅之子當如此德育論文04-28

關于德育論文的個人總結04-28

初中德育論文15篇01-13

(優)大學德育論文12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