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論文
我們常常聽到有些教師無奈地說:“課堂千變萬化,一旦放開,學生的興趣是有了,可是把課堂的有限時間占用了,后面的教學內容完不成,這樣還能叫成功的教學嗎?”對于課堂的這種尷尬處境和疑問還有很多。作為教學的主要實施者教師,如何才能更加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呢?以下是筆者對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
一、 關注學生的課堂紀律
在我們傳統的教育觀念中,學生課堂紀律的好壞與教學質量密切相關。因此,多年來,課堂紀律成為衡量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尺度。然而,這一做法與新課程倡導的“課堂應給以學生選擇與自由的空間”產生了極大的沖撞。在課程改革的今天,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我上過這樣一堂公開課,課題是(有幾棵樹)在不同的班級進行試講,其中一個班級的學生確實很守紀律,雙腿合攏,身體坐端正,除了老師規定的動作,如舉手發言、拿書、寫字外,其余動作都是多余的,甚至不讓他們討論問題或提出問題,舉手發言的學生甚少。而另一班的學生面對老師提出的問題,不但跳著、喊著、搶著回答,還提出不同的看法。請看學生是如何算“8+6”的。
生1:把6分成2和4,8+2=10,10+4=14。
生2:把:8分成4和4,6+4=10,10+4=14。
生3:把8分成5和3,把6分成5和1,5+5=10,3+1=4,10+4=14。
生4:把8放在心里,往后數6個,得14。
生5:擺學具。先擺8個,再擺6個,一共14個。
生6:我早知道6+8=14,所以8+6=14。
生7:我會算9+6=15,所以8+6=14。
這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學習效果,一個班級的學生“太守紀律”,根本就不敢問,也根本談不上有自己的觀點,自己的選擇,自己的權利,學習效果也不會高,而另一班學生的學習過程卻很愉快,學習的效果也大大提高。
為了保證教學活動的有效進行,課堂切實需要紀律,課堂討論也要有秩序,有規則,一個吵吵嚷嚷、秩序混亂的課堂,很難保證教學目標的`完成,“七嘴八舌”也不是個性發展。可是,守紀律是否就要兩手背后,雙腿并攏,身體坐端正,除了教師規定的動作外,不做其他動作呢?這顯然不是課堂教學所需的必要條件,而是為了防止個別學生影響教學而采取的一種預防手段。只要學生在思考和體驗,必然伴有豐富的情感、情緒的變化和豐富的語言動作,甚至會不由自主地站起來跳躍,如果教師把這看作是妨礙教學,以紀律為名去強行抑制,學生的情緒和情感就會受到壓抑。我們的課堂應該是一個能讓孩子體驗感悟的場所,是孩子身心完全放松的課堂。學生可以兩手自由擺放,兩腳隨便活動,而且可以離開座位與同學討論,還可以找教師請教,沒有喧鬧聲,但有激烈的討論聲,有時還伴隨著表達喜悅、遺憾或沮喪的動作和聲音。
二、注重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
美國教育家彼得克萊恩說:“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學生要實現主動發展,參與是基本的保證條件。每一個學生都發言就是參與嗎?我在上(觀察物體)一課時,整節課采用教師問,學生答,氣氛熱烈,學生回答也不錯。但我在反思中發現沒有一個問題是學生主動提出來的,這樣教限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于是,我越來越意識到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性。在上(可能性)一課時,我讓學生做摸球游戲,并填表: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第四組
白球5039
黃球 4 9 6 0
然后讓學生看表格提出問題。如(1)為什么第二組摸的全是黃球?(2)為什么第一組摸的白球比黃球只多了1個,而第三組摸的白球卻比黃球少3個?并讓學生試著回答問題,這樣一節課的難點就不攻自破了。我覺得這樣教學,把問題習慣于拋給學生,要求學生回答,轉向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是一個質的變化。
如何調動學生的“思維參與”呢?我覺得首先應當創設情境,巧妙地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心理上的認知沖突,使學生處于一種“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的狀態。同時,教師要放權給學生,給他們想、做、說的機會,讓他們放開說,并且讓盡可能多的學生說。條件具備了,學生自然就會興奮,參與的積極性高起來,參與度也會大大提高。只有積極、主動、興奮的參與學習過程,個體才能得到發展。實踐證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參與的深度與廣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
三、 認真對待學生的“兩極分化”
過去,教師對每個學生的要求是一樣的,接受同樣的學習任務,回答同樣的問題,做同樣的作業,迫使這些學生在被動狀態下完成任務。而在新課程背景下,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多了民主性、少了強制性,多了自主性、少了被動性,減少了機械模仿,沒有了強制手段,減少了學習壓力,一部分自覺性差的學生不知道該如何學習,使原本已有的差距拉得更大。另外,教師指導教學的思路發生了變化,關注的是學生的探索、創新,是師生互動中出現的新問題。由于課堂的開放,教師隨時都可能面臨學生提出新問題的挑戰,關注課堂的發展和變化,于是就無暇按傳統的方式給學生更多的輔導和幫助,這些都促使學生向差的一極分化。所以,對于兩極分化,用的具體分析,原來是齊步走,現在拉開了距離,好的更好、更活躍了,一般能達到基本要求,就不能叫“兩極分化”。有這樣一道題:3盒彩色粉筆,每盒12支,求一共有多少支?你會用什么方法算?學生反饋時有:算法一,(擺學具);算法二,(口算法)12 x 3=36,。算法三,(連加法)12+12+12=36.算法四,(折數法)8 x 3=24, 4 x 3=12, 24+12=36。算法五(數的分解組成法)10 x 3=30, 2x3=6, 30+6=36。這樣教學,一部分學生只會用一、兩種算法,而一部分學生每一種算法都能理解。我們應該看到,孩子本身是有差距的,我們不可能通過課改,讓所有學生處在同一發展水平上。關鍵是要選擇和運用好課堂教學策略,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也可以適當使用分層教學,盡量縮小兩極間的差距,做到每一個學生都要發展,但不求一樣的發展;每一位學生都要提高,但不是同步的提高;每一位學生都要合格,但不必是相同的合格。
總之,教師要進行成功的教學,不僅要學習新課程標準理念、理解其內涵和意義以及操作方法,重要的還是要在情感上認同,大膽祛除傳統模式化教學的束縛,根據課程標準教學的理念將其自覺運用于自己的教學實踐中,主動地探索、反思、積累教學經驗,盡快探索出適合自己教學風格的方法。
【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的幾點思考論文】相關文章:
新課程理念下初中物理教學的幾點誤區論文11-25
新課程理念下物理課堂教學的探究和思考11-03
新課程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評價的思考01-20
淺談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堂教學 論文01-20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之我見01-20
新課程理念下如何優化物理課堂教學論文11-23
新課程體系下小學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論文10-05
新課程理念下對教師主導作用的思考10-04
新課程理念下對體育教案設計的思考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