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服裝設計論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說到論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你寫論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服裝設計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服裝設計論文1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單一的由學校通過書本授課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人才培養需要。為了更加貼近市場需求,學校和企業聯合辦學,一方面豐富學生的專業技術知識和實踐經驗,另一方面為企業培養上手快、針對性強、技術過硬的人才。
一、校企合作對人才培養的意義
1、改變以往教學模式,強化“工學融合”
以往學校教學主要由教師通過課堂講授的方式將書本知識傳授給學生。這種方式把學生和市場分開,使學生缺乏對行業以及企業的了解,學的知識也不能緊跟時代步伐。特別是服裝設計專業,由于服裝款式、用料、設計觀念等變化速度非常快,書本上的知識只能作為理論基礎,不能完全依靠。而校企合作的模式,強調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工學融合”,使學生能夠接觸時尚、前沿的知識和作品,從而增強服裝設計的時代感,也滿足了企業對服裝設計人才的需求。
2、促進教學資源的整合,共建互利
校企合作的.模式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的資源,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教學環境以及實訓教師,通過學校和企業的密切配合,是真正實現了學校培養與企業用人相結合、師生與實際勞動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合作還能實現學生專業技術的全面提高,為學生將來步入工作崗位打下良好的基礎,通過引入企業合作,能夠有效解決學生實習和找工作的問題,企業也能獲得人才儲備,達到共建互利的效果。
二、我校服裝設計專業校企合作現狀
1、積極引入企業辦學,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機制
我校通過多方調研,把服裝設計專業與行業現狀緊密聯系在一起,先后與區多個制衣廠達成合作意向并簽訂合作協議,在多方爭取下,制衣廠實習實訓基地分別掛牌成立。學校通過與企業的深度合作,以及加強對協會的管理,完善了校企合作機制,增強了學生的綜合競爭力。
2、專業的教學條件不斷優化,教學成果明顯提高
通過一系列的深度合作,學校的師資力量得到了明顯增強,服裝設計專業已經成為學校的明星專業。在校內的各種服裝設計競賽中,服裝設計專業學生展現出自己的風采和實力。此外,服裝設計專業學生參加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高職組服裝設計賽,充分展現了“校企合作”“以賽促學”的積極效果。在實訓方面,學校投資建立大型的服裝實訓中心,增添了許多新型的高科技設備,為學生實訓提供方便,學生能夠充分利用資源,把上課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市場需求緊密聯系在一起,企業反饋學生能夠適應市場環境,設計各類型服裝。在實踐中,充分體現了“工學融合”的效果,大批優秀的人才得到發掘。
三、加強服裝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措施
采用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學校、企業以及學生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進步。所以學校應強調繼續鞏固和加強校企合作模式,完善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根據教學經驗,針對教學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筆者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加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其一,建立并完善“前店中校后廠”的新型辦學模式。通過與企業的合作,聯系設計門店以及工廠,建立“前店中校后廠”的新型辦學模式。強調“前店后廠”的主要目的是為師生提供一個集設計、打版、成衣、營銷為一體的平臺,實現學生能夠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工作,通過實踐活動,將富有特色和市場潛力的服裝設計作品投入生產,并通過實體店進行銷售,增強設計的成果轉化。
其二,進一步充實專業師資力量。學校加大人才引進,吸收優秀的人才到服裝設計專業任職,這些人才會帶來豐富的教學內容和先進的教學方法。學校還應把企業設計師請到課堂內,通過他們的經驗傳授,幫助學生從各個方面得到提升和鍛煉。優秀的師資團隊增強了服裝設計專業的綜合競爭力,實現了良性循環,提高了專業知名度和認可度。
其 三,創新教學方法及手段。在新時期,教師應采用先進技術,改善教學方法,通過教學方法的創新,帶動整個專業的進步。如,采用互動式、開放式教學方法、示范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形成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課程教學模式。再如,利用多媒體教學、教學網站以及多媒體演示等手段和途徑可活躍課堂氣氛,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更能提高教學效果。
校企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是高等院校正在蓬勃發展的一項新事物。通過實踐得知,校企合作的新型人才培養模式非常適用于市場環境變化大的專業教學,它能把學校、市場和學生緊密聯系起來,形成良性互動,提高人才培養的效率和水平,具有非常好的實踐意義和教學效果。
服裝設計論文2
一、電影服裝設計自身所代表的文化含義
服裝是人們生活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一種文化傳播的載體。最初用于保護身體、遮羞蔽體。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服裝裝飾和美化開始被重視原來簡單的屏蔽效應修正功能已經從社會的實際內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同時,服裝已經不僅僅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但作為一種文化遺產,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服裝藝術民間暗示的含義和代表的政治意義,完美地體現出來。
影響深遠的電影藝術,跨度大,廣闊的時間和空間所描述的內容,也對服裝的要求很高的,需要的真實性,但也兼具藝術性。電影的影視作品中必不可少的道具,而穿著的服裝字符的外表形象傳達人物的內心活動和審美取向。服裝是的元素最親近的人,最能體現性格的人,所以,在影片中的服裝不僅要反映的裝飾美,而且還與情節的特點和作用,建立人物豐滿的層次感,反映中的作用和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二、影視人物造型所蘊含的服裝信息
人物的身份,除了用言語和行動,以顯示最重要的,但也是最直接的方式是依靠合適的衣服,視覺上的沖擊,讓人們觀看電影和電視的時候,初步的印象。觀眾將很快就能服裝信息,以確定人物的性格和角色的定位。
服裝被稱為“身體的延伸”。心理學認為,服裝是一個反射的心理和心態”裝扮和修飾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性別,種族,年齡,社會經濟地位,職業,性格,愛好,和值。這件衣服可以起到美化自己的表現內心世界,并實現特定的交際目的的作用,可以反映不同態度的人對自己的角色在社會和周圍的世界。許多專家研究和分析的服飾和人物的心理,性格的問題。服裝與某種信息,因此,服裝和心理的趨勢密切相關,反映一個人的情感和性格。
在電影版的《杜拉拉升職記》中,拋去精彩緊湊的劇情,最大的看點是由中外時尚團隊合作打造的主角徐靜蕾和有著“美麗時尚達人”稱號的吳佩慈。吳佩慈以紅色褶皺抹胸裙搭配黑色鉚釘高跟涼鞋出現,大長腿的優勢顯而易見,很有“白骨精”的味道,讓人覺得個性十足;而徐靜蕾則是層疊上衣加上西褲外帶魚嘴高跟鞋的形象,既掩蓋了比吳佩慈身材豐滿的劣勢,也顯得比較低調,實用性很強,容易模仿。通過這樣對比,影視中的角色形象更加豐滿,也在不知不覺中,透露給觀眾一種微妙的時尚信息。
三、電影服裝設計對人物性格的剖析與展示
影視服裝是劇組的設計人員根據電影劇本以及導演對故事情節和人物的刻畫而進行的設計創造,通過對人物的認知和理解,展現出角色的性格、地位、職業、身份以及他們的情緒和命運。電影服裝和舞臺上的戲曲服裝在運用上大不相同,戲曲服裝的主要表現是沿襲舊制,通過幾百年以來的藝術沉淀,已經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很少有變化。而影視服裝的設計來源是生活,設計的依據和靈感同樣是生活,利用生活的多姿多彩和千變萬化,設計出來的服裝可以更貼近生活,從而形成“藝術來源于生活卻高于生活”的千古真理,并且通過這種方式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以及思想和性格的種種特征表現。例如:電影《紅樓夢》中的賈府是鐘鳴鼎食的富貴之家。在原著的小說作品中,有很多關于珠環翠繞、錦衣繡襖、讓人眼花繚亂的服飾描寫。而在電影中,這些描寫被直觀地展現出來,讓觀眾從服裝的視覺感受上,對人物的性格、心理都產生了深切的認知。賈寶玉是賈家的希望所在,是全劇的男主角,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寶玉在生活中絕對是時尚和精致的代表。他的情感在服裝上也有體現,其服裝的主打色彩就是紅色。在寶黛初見的時候,通過林黛玉的眼睛,我們見到了衣著華貴、服裝色彩斑斕的寶玉,大紅箭袖、紅絲束發、銀紅大襖、大紅鞋使得寶玉的形象一下子深入人心,把一個活潑好動、喜歡自由、風度翩翩的貴族美少年展現得堪稱完美。那“平生萬種情思”的形象,一剎那間深深地鐫刻在黛玉心中,為兩人的情投意合奠定了初步基礎。同時,也暗示了寶玉在賈府里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特殊身份。男人在稱呼女性朋友的時候,往往會說“紅顏知己”,紅色在傳統文化中,代表的也是女性。而寶玉是那樣關心女性、推崇女性,紅色的裝飾是他的個性和心理狀態的顏色,表現出他積極、亢奮的性格特征。他所居住的“怡紅院”,他小時候的.諢名“絳洞花主”,紅色在展現賈寶玉的性格特征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四、電影服裝設計對人物角色的塑造
電影和電視服裝設計不僅需要設計師有良好的美學基礎和繪畫能力,更重要的是敏銳的觀察力,高度的對人性的敏感和強烈的情緒生命的力量。斯坦利·庫布里克曾經說過:“如果說,電影是虛構的,其實我覺得這是更喜歡音樂,它是一個情感和情緒化進程的推進。主題隱藏在背后的情感意義,最后出現”服裝設計這是前進的一種無聲的機器演員還沒有說話的神神不知鬼不覺數字悄悄地呈現出來,然后再與跌宕起伏的劇情和角色的過程,反映自己的美麗和緊張感。
所以,如果他們中的人物,沒有深入的分析理解能力的設計師設計的服裝,無論多么美麗豪華的蒼白。在《莎翁情史》中,女主角薇奧拉的服裝就幾乎和她的語言一樣為我們清晰地描述了這樣一個聰慧而勇敢的女人:她穿著那件像蜻蜓一樣的彩虹褶皺紗和杏黃花緞的外衣;還有那件淺湖綠色的衣裙,看上去就是一位海底公主;唯有那件沉重暗淡的金色婚禮服,使她看上去僵硬呆滯,即使是那塊很輕的頭紗也不能減輕這件服裝的重量。在整部電影中,薇奧拉的婚禮服裝是唯一件看上去不對勁的衣服,但正是這種感覺使得它成了一件很搭的衣服。薇奧拉穿著它的時候,她所有的動作都變得很困難,她變得猶豫不決,躊躇不定,變得沒有那么性感——令人窒息的絎縫緊身胸衣似乎是對她將來單調沉悶的生活的預兆,似乎是她為適應這種生活所必需要上的第一堂課。我們都知道,伊麗莎白時期,服裝的整體造型是龐大夸張,在其中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鮑玉珩,孫志紅,張一平.好萊塢的服裝設計藝術[J].電影評介. 20xx(18)
[2]李晴,藥思達.淺析科幻電影中的服飾設計[J].美術大觀. 20xx(06)
[3]肖琳.奧斯卡的審“美”品位[J].中國紡織. 20xx(04)
服裝設計論文3
【摘要】在服裝設計上,中國與西方的設計思維之間存在的差異可以通過裝飾思維以及“形的生成”兩方面來闡述。而中國現代的服裝設計教育要從三個角度入手進行深化認知,即服裝史教學、美學教學、設計教學。本文將就此展開分析,旨在區分中西方服裝設計上的思維差異,并從中獲得關于現代服裝設計專業教育方面的啟示。
【關鍵詞】中國現代服裝設計教育;設計思維;中西差異;啟示
”隨著山本耀司、川久保玲、三宅一生等日本本土設計師憑借他們各自對服裝獨到的哲學理念征服了西方時尚界,凝聚東方哲學思想的藝術理念開始在國際上受到關注。
一、源自東方的空間感受
空間是藝術探討永恒的主題,通過分析藝術作品空間的表現方式,人們可以解讀出藝術家對外界事物的感知方式。基于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東西方藝術對空間的感知和再現方法存在著本質區別。“物派”藝術關注的是存在于物體中的空間,日本美術批評家千葉成夫用陸地與航行在海上的船只的關系來說明“物派”的思想。在這里,陸地與海洋是相互依存的,陸地與陸地的關系是借助海洋向外圍無限擴展延伸而連接起來的。在西方觀念中,人們要創造出具有獨立空間的存在物,而在東方文化語境中,自然空間是原本就在那里的東西,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所以在原本就存在的空間里存在著包括人們自身在內的一切。用韓國物派藝術家李禹煥的觀點來說就是,“所有的東西在太初都已經實現了,世界就是這樣向我們開放著,我們還能到哪里去呢?”
二、物派藝術的空間觀
(一)物派藝術概述
物派是日本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出現的一個重要藝術現象。物派的作品風格特征是以大量使用未經加工的木、石、土等自然材料,將制作程度降到最低的限度,在遵從重力法則及其他自然法則的前提下,對普遍存在物進行組合。物派注重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普遍的物在特定空間中的特殊存在,并將空間以及由此產生的“場”的變化作為作品因素之一加以考慮,消解概念的物的存在,從而揭示世界的本來面貌。
(二)神秘的空白—“間”
“間”字在日文的發音為“MA”,日語《巖波古語辭典》中將其解釋為“連續的物與物之間當然存在的間隔,由此產生休止的觀念”。“間”包含了主客觀兩方面的知覺范圍,大致與漢語“之間”的意義相近,意味著“時間的休止”和“空間的空白”。因此,“間”也具有時間與空間兩方面的意義。“間”中包含著事物之間的間隔、停頓與虛空。日本的枯山水中用白沙與石塊營造空白與距離,以高度象征的手法營造了一個精神空間,如繪畫中的留白,詩歌中的休止等。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空白以“間”的觀念來理解,是指一種狀態或“機前”—空白處必須予人以期待,即事件或現象發生的可能性。“間”的關鍵在于不可分離的空間,強調相互對應的兩方面或兩種力量間的關系,并通過“間”的作用進一步強化雙方的力量。賦予虛無的空間以某種意味,是日本人特有的思考方式,是體驗感與傳統審美價值觀結合后形成的。“間”就像一條長河流淌在日本人的生活中,其影響力不言而喻。
(三)物派藝術中的“間”
物派藝術家菅木志雄認為,物體在與其他物體產生相互關系的狀態下存在。他的作品注重表現物與物之間的存在關系,通過揭示這種關系來揭示人在世界中的位置和存在方式。他的作品《無限狀況》由方木塊與窗臺相互依存構成,觀者會看到美術館的室內空間與外面的空間連接在了一起,形成一體的景象。原本封閉的空間,在這件作品里與外面空間連接起來,觀眾的視線以及周圍的空氣似乎由內(作品)集中轉向到外(外部空間),并向周圍擴散開來。在這里,木塊作為“間”的中介位置融化在周圍開放的“氣場空間”中,并引導觀眾去觀看、感受這個“氣場空間”的整體氛圍。木塊的位置暗示了處于自然空間中的人是無法脫離自然的存在。由此可看出,物派展示的是一個縫隙般的“氣場空間”,使人與自然空間之間的“間”以及“氣場空間”成為可視、可感的東西。另一位日本藝術家榎倉康二的作品《壁》,是在兩棵樹之間用混凝土筑起了一面墻,處于兩樹之間的墻使觀眾更注意周圍特殊的空間分割與自己的關系,并通過周圍的空間關系來強化自己的存在。榎倉康二通過觀眾身體的介入來探索自身與外界空間的關系。
三、物派空間觀中的服裝設計表現
自江戶時代起,日本產生了許多新的審美價值觀,如通(高超的鑒賞能力)、粹(風流倜儻)、伊達(俠義氣概)、灑落(時髦)等。后來,審美開始關注物與物之間的空隙:屋頂使用宅瓦的話,房子面向街道那一側的格柵就要選用大的;如果和服的腰帶較寬,則只需加上一個裝飾性的半領來達到平衡……幾乎所有設計都開始關注起處于中間位置的“空隙”和空間。
(一)對主體的“空置”—三宅一生
1993年,三宅一生創造了PLEATPLEASE系列。該系列是三宅一生對布料進行獨特的工藝處理,使之成為不會消失的褶皺形態。這個系列最大的特點是帶褶皺的布料可以隨著人體任意造型,予人體以極大的變化空間。從設計的角度來說,三宅一生并沒有把人體放在設計的.主要位置,而是把精力投入到怎樣處理布料上。因此,這個系列可以使人看到“人體的抽離”,進一步發散,即人性的抽離,使其具有了一種超越時空的抽象美。三宅一生對“空”的理解是“使其消失”。在作品132.5折紙系列中,他通過復雜精密的邏輯結構和對布料的鉆研精神實現了通過折疊使服裝的內部空間消失。在A-POC系列中,三宅一生借用現代科技使傳統制作過程消失,用新型的技術制造出服裝和家居系列產品。BAOBAO系列是一款可折疊的、由反光材料構成的、具有菱格紋結構的手提袋,他再次將載物功能空置,把目光從袋子本身轉移到了都市周圍的景象,使用反光材料使手提袋周圍的環境投射到袋子上。這個系列的作品使三宅一生不僅瓦解了作品的內部空間,同時還實現了其對外部空間的映射。三宅一生將主體和核心部位的“空置”,正是日本傳統文化的重要特質。這種“空”的方式,使設計整體的結構充滿了神秘的力量。同時,主體的“空置”的存在必須依賴于周圍的“邊際”的存在,三宅一生依靠布料或反光材料劃定作品所要展現的“空間氣場”,再利用這一氣場引導人們去感知周圍邊際的存在。這里衣服或者手袋連接了人與周圍的環境,當人們穿上衣服、提著手袋時就與周圍的空間建立起了一個整體的關系。
(二)細節中的時空意境—山本耀司
根據德國美學家格奧爾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爾的美學觀點,服裝是否具有藝術性,主要看是否能成為精神、心靈的表現形式。山本耀司注重對衣領、衣扣、衣袖、衣兜等處的設計,人們可以從這些細節中感受到設計師對時間與空間的意境體驗。山本耀司的設計喜歡使用整塊布料,以肩膀為基點自頸部最下方起自然下垂。如何達到頸部和下垂的布料間的和諧,則是山本耀司的興趣所在。他較為注重在領口處營造一種流動感,有時松垮,有時收緊,山本耀司希望衣領的感覺可以根據穿衣者當時的心境自由變換。衣袖應根據肩部與臂的結構設計,在空間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山本耀司認為設計中要將肩斜、袖口和袖山(衣袖最上部的折疊線)這三處同時考慮到。添加衣袖的方法是決定款式的關鍵因素。衣袖的構思需要在最初的設計階段開始,因為在身體的所有部位中,肩膀是支撐衣服的關鍵部分,所以袖子是一個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肩斜的角度決定著衣服所有的功能性。服裝的細節決定著服裝最終的形態,山本耀司在處于流動狀態的細節中把握著服裝與人體微妙的內部空間,在細節的處理上實現了服裝與身體之間的承上啟下的聯接、布料的緊繃與松弛的平衡。不僅如此,山本耀司還特別注重人穿上衣服時的感受與狀態,因此,他對細節的處理是對狀態、關系和空間的探索。
(三)內外空間的翻轉—川久保玲
川久保玲的設計建立在東方以及現代服飾審美理念的基礎上,一直在尋求個性的解放,形式上不再一味地追求夸張的立體層次所帶來的外觀效果,而是注重穿衣服的主體—人的外在和內在精神。與其他的設計師不同,川久保玲常常把身體放在衣服之外,例如在CommedesGarcons1995年春夏系列中,像圍裙一樣掛在身體前面的西裝外套,以及將“反穿”帶入的服裝設計。從反過來穿的衣服到跑到身體之外的衣服,川久保玲一直在探索服裝與身體之間的內外、表里關系。日本哲學家鷲田清一認為,身體作為人存在的一部分的同時,也是一個外部的對象。衣服雖然接觸人的身體表面,但也可以說它是處在外部的。如果把衣服的表面看作是人的外部,衣服和皮膚之間的空隙就是內部;如果把皮膚看作是人的外部,平常被看作衣服的里面,同皮膚接觸的部分就變成了外部。如此說來,反穿的衣服則是身體跑到了衣服的外部,也就是說把身體放在了向著內部的衣服的表面之上。本來應該在內部的東西來到了外部,而本來的表面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里面,服裝與身體的空間關系不停地被改變著。川久保玲通過解構服裝,創造斷裂、分割、破舊的布料形態,翻轉了表里內外,在一定程度上是對身體內部與外部空間關系的探索。
在物派藝術的空間觀念中,山本耀司、川久保玲、三宅一生等日本服裝設計師都開始關注起處于中間位置的“空隙”與空間。三宅一生通過將主體“空置”,使作品散發出更神秘的力量;山本耀司在服裝的細節中把握微妙的內部空間;川久保玲更是大膽地翻轉了內外空間。他們的設計使人們可以感受到源自東方的、對于空間的獨特情感,在“空隙”中追求人與物、衣與體、心理與精神的自在與圓融。
參考文獻:
[1]潘力.間—日本藝術中獨特的時空觀—訪日本當代建筑大師磯崎新[J].美術觀察,20xx(1).
[2]千葉成夫.日本美術尚未生成[M].范鐘鳴,譯.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xx.
[3]鷲田清一.古怪的身體:時尚是什么[M].吳俊伸,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xx.
[4]黃篤.意大利“貧窮藝術”與日本“物派”比較研究[J].中央美術學院,20xx(6).
[5]王玉萍.凝練東方哲學思想的藝術表現—中日代表性本土品牌服裝的設計取向[J].中國藝術,20xx(2).,河南鄭州。
服裝設計論文4
一、 選題的目的及意義
現代男裝在款式、色彩、材質、圖案以及服飾配件的設計中已經出現了非常明顯的女性化特征,與傳統意義上的男裝大相徑庭。本文通過對于傳統男裝風格的表現與形成原因分析入手,對現代男裝設計中女性化元素運用的表現進行詳細、系統的分析,并預測這種女性化風格也將會越來越普及,成為男裝設計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長期發展下去。現代男裝女性化現象由最初的爭議到現今的逐漸接受,深刻而生動的反映了社會觀念的開放與寬容,標志著傳統社會強加于人們身上的社會性別界定被打破,說明了整個社會向更為自由和民主的方向發展。
二、 本課題國內外同類研究現狀
男裝女性化的歷史源遠流長,在中西方均出現過。男裝女性化作為男士著裝的.一種選擇,不僅反映了男士著裝者的個性化心里,同時也反映了政治,文化,經濟等諸多方面現象。而現代,男裝女性化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是多元文化的表現。
周洋在《男裝中性風格設計理念的研究》中,以新的視角來研究中性男裝,主要歸類為:偏女性化風格、另類前衛風格。再通過對男裝中性風格中的這幾個設計理念進行展開分析和詳細解釋。主要針對男裝在面料、色彩、款式和工藝上的變化進行研究、歸納和整理,并結合一定的品牌做深入研究,加以說明。
蔡蓓在《現代男裝設計風格異性化研究》中從社會學和心理學的高度對男裝設計風格異性化的形成原因進行研究,得出現代男裝設計風格異性化是由社會角色的轉變、性別模糊、亞文化的影響(社會學角度)以及性動機(同性戀)、心理沖突的調和、自我意識的影響(心理學角度)這幾個重要因素所影響作用而產生,并預測,人們對于這種現象將逐漸認同,這種異性化風格也將會越來越普及,并作為男裝設計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一個穩定的風格流派長期發展下去。
在《淺析“后現代男裝設計女性化”現象》中,指出的男人氣質不再拘泥于粗獷力量,成熟等等 而是暗示了那種細膩,精致 活潑,具有挑逗意味的另外一種新的男人氣質,從現代男裝設計女性化的表現人手 從社會學和心理學的角度來揭示男裝變革的深層原因。
三、 本課題研究內容
一.緒論
1.男裝女性化風格研究的背景與現狀
2.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二.傳統男裝設計風格的表現及成因分析
三.歷史上的男裝設計風格女性化現象及成因分析
1.巴洛克男裝風格女性化的表現
2.20世紀60年代的男裝風格女性化的表現
四.現代男裝設計風格女性化的表現
1.風格女性化男裝設計元素分析
2.現代男裝設計風格女性化典型特征總結
五.現代男裝設計風格女性化的成因分析
1.社會學角度
2.心理學角度
六.現代男裝設計風格女性化的發展方向及影響
1.現代男裝設計風格女性化的發展方向
2.現代男裝設計風格女性化的影響
七.小結
四. 本課題的實行方案、進度及預期效果:
實行方案:了解PLC以及公共組態軟件MCGS通訊部分的具體知識和操作方法,并及時了解上下位機的實現情況,利用上位機的組態與系統的通信,完成該系統的實時監控功能。
前1—2周搜集資料,知識儲備,撰寫開題報告。
第3周總體方案設計。寫出每個斷路器開關動作順序。
4-7周軟件設計。并對MCGS有認識和了解,并會使用。畫出設計圖。
8-11周軟硬件調試。形成變電站模擬屏的倒閘操作映射畫面,動態顯示潮流情況
12-15周撰寫畢業論文
16上半周答辯
預期效果:通過PLC采集、處理、判斷,模擬屏中的所有開關由上位機實現控制,反映模擬屏的實際狀態,動態顯示潮流分布情況,具有監測控制管理功能。
服裝設計論文5
摘要:中國的地域廣闊富饒,56個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在中國政治經濟的管理下,中國的民族文化發生著改變。隨著改革開放,中國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中國與外界文化的交融更加頻繁和密切,國際化的服裝設計思想影響者中國的設計師,中國的服裝設計受本土民族文化與國際文化的交融,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服裝特點,設計師根據設計文化思想內容進行分析,逐步融入現代化的社會元素,對現有的中國服裝設計內容進行分析。充分利用可以關心的內容,提升中國民族文化的發展水平。本文將針對服裝設計中民族的和世界的文化思想進行分析,研究服裝設計中民族與國際的不同和相同。
關鍵詞:服裝設計;民族;國際
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國際文化與民族文化有更多的機會可以交流,服裝設計需要良好的審美意識,需要對現存的社會需求、時代發展向符合,需要與國際上的時尚同步。民族個性化的時代融合發展可以提升服裝設計的多樣性,更好的提升服裝設計效果。我國的服裝文化自古至今發生著巨大的變化,服裝的演變與歷史文化有一定的關系,分析中國民族文化發展變化,對中國的歷史文化進行研究,從歷史發展角度認識服裝變化的原因。加強服裝設計的國際化發展研究,將服裝設計的民族化與國際化相互統一,提高民族改革開放發展和創新,提升我國服裝設計的國際化標準地位。
1服裝品牌中面料的設計
服裝品牌的核心要素中包含產品的發展水平,產品具有的獨特特點。服裝品牌的發展需要不斷的創新,分析當下社會服裝發展變化的基本需求,對每一個季節的服裝展覽時代需求進行分析,對服裝市場供需標準進行認識,對服裝的面料進行不同的研究。充分認識棉、麻、綿綸、混紡、海馬毛等多種材料單獨使用或綜合使用的效果,對不同的材料進行不同服裝設計。運用現代服裝加工工藝,將不同的材料相互結合,實現多結構、多層次的面料設計,實現獨特的、精細的服裝面料基礎研究。這樣的服裝品牌就具有了品質效果,實現了品牌的獨特文化發展,適合市場的服裝材料是保證服裝品牌長久經營的基礎,不斷完善服裝材料品質的研究,加強品牌的創新研究意識,確保服裝品質的穩定發展。
2服裝產品的創新
服裝受季節、時代、樣式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往往具有不同的商業價值。根據服裝品牌的'產品創新研究,對商品進行大量的分析,挑選具有特性的商品,提高服裝產品的產品價值。這樣的商品價值具有良好的品質作用,服裝的流行與創新發展有關系,良好的服裝創新會促使服裝產業的進步。分析服裝市場中需求和變化的不同,對產品價值、產品主導思想進行研究,逐步提高服裝產業的發展水平,改變服裝產業的時裝標準,對適合服裝銷售的主導基礎思想進行研究。根據服裝產品銷售的情況分析服裝的市場認可度,以服裝創新為基礎,提高市場的新鮮度,更好的完善服裝設計的效果,確保服裝產品的創新研究品質。
3創建品質品牌服裝文化
將品牌品質設計融入到文化設計中,利用不同的文化設計提高品牌的品質效果。設計師將個性化的服裝文化融入到服裝中,提高服裝品牌的設計效果,這不是單獨的制造服裝,更是一種文化產業的藝術設計,建立獨特的服裝設計理念,提高品牌品質的設計效果。這有利于品牌文化的發展,提升服裝品牌的價值,是藝術行業的品牌文化發展。
4民族與國際的服裝文化設計
4.1民族品牌文化的營銷。民族品牌文化的服裝設計師具有多樣性的、個性化的、民族性的文化發展標準。利用不同的品牌設計標準思想,對民族品牌文化設計進行營銷,提高民族文化的審美設計效果,對民族文化道德思想進行綜合整理。品牌文化設計受營銷的需求影響往往更具有市場選擇性。服裝品牌的民族文化設計,通過市場可以驗證服裝設計的市場認可度。品牌服裝的設計更具有持久性,世界品牌服裝都具有歷史文化思想底蘊。市場經濟對品牌的認識和發展具有一定的關系。有的品牌與國際品牌想合作,利用品牌加工的機會熟悉國際服裝制作標準,學習研究國際品牌的設計思路;有的品牌利用文化主題發布會將我國文化思想在國際上的時裝周上展示,另辟蹊徑,更好的提升文化品牌的國際設計效果。
4.2特有的服裝工藝加工設計。民族服裝設計具有民族服裝制作的獨到文化特點,將民族服裝設計的工藝特點充分的發展,實現服裝品牌的品質建設,形成具有自身民族文化的品牌。中國的民族文化中京劇臉譜、中國結、唐裝、風箏等文化思想越來越多的受到市場的認可,國際上的服裝設計中也不乏有類似中國民族文化的元素。民族的特色文化影響了國際服裝市場的設計發展,良好的民族產業文化更需要國際市場,這樣的大環境提升民族產業服裝文化的發展。因此,利用民族產業文化,推進國際服裝產業的市場發展,將民族的推進國際化市場,將國際化市場的優秀方面學習過來,實現中國服裝文化的國際化發展。法國巴黎時裝周是服裝產業最盛大的節日,多種品牌的時裝發布會在這里云集。近年來,中國的民族文化受國際時裝的歡迎,中國元素的設計引人入勝。中國國力經濟的發展帶動服裝市場的進步,中國在世界服裝周上的地位逐年提高。中國文化受到大家的認可,中國的文化節日已經成為世界的文化節日,這就如圣誕節一般,世界認識到服裝設計需要多元的文化思想,而中華民族文化的思想是重要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加強中國民族文化與國際化水平的融合,這有利于中國民族與世界文化的交流,利用服裝設計這一共同的橋梁,實現文化思想的構建,提高中國與世界經濟的快速交融和發展,確保中國文化設計的有效性和可行發展性。
5結語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的服裝文化設計需要世界國際化的文化思想,世界的國際化思想離不開中華民族文化。在多元化的社會中,提高中國有特色的民族文化服裝設計,讓世界的人們更好的認識中華民族文化,接收中華民族的服裝理念,這是有利于中國發展的“走出去”思路的,實現中國經濟的國際化發展。
服裝設計論文6
[摘要]現階段,國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良好的改善,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對于美的追求不斷加深,所以對于服裝設計和服裝的樣式也不滿足于僅僅是保暖和穿衣的需求,而是開始關注其美觀性,以及服裝所具有的超前流行變化。拼接設計理念為服裝帶來了最新的視覺感受,也為設計師帶來了不同的靈感,因此針對拼接設計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情況,以此為服裝設計工作找到最新的研究方向。
[關鍵詞]拼接設計;服裝設計;色彩
目前,在我國城市化發展速度不斷加快的過程中,經濟和科技水平在不斷地提升,這也為國民的生活質量帶來了一定的提升,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在良好的生活環境下,脫離了原有的溫飽滿足情況,購買能力逐漸上升,開始對服裝的樣式、質量等有著不同的要求。拼接設計是現階段提出的最新服裝設計理念,其主要就是將現有的服裝面料、款式和色彩進行一定的改變,以此達到不同的視覺效果,以及服裝多變的性能,這樣才能夠為我國社會服裝設計行業的發展帶來一定的促進作用。
1拼接設計在服裝設計中應用的意義
1.1拼接設計的理念
拼接設計工作,其主要的意思就是通過拼接以及連接的手段和方式,把不同的顏色或者是質量不相同的布料連接在一起,以此合理的進行服裝的設計工作。實際上這樣的設計理念在很早的階段就已經出現在社會之中,最早時期是在古羅馬階段,但是當時的社會之中,拼接設計主要應用的價值就是為了能夠在根本上提高服裝所具有的舒適性,與藝術的價值并沒有任何直接性的聯系。
1.2拼接設計的意義
拼接設計的理念在服裝設計中的使用實際上在早期階段,僅僅是為了能夠填補衣服上出現的破洞,當時的社會發展水平較低,人們的生活質量較差,無法經常更換衣服,因此用其他的布料填補破洞,能夠增加服裝的使用壽命,這也是傳統拼接設計在服裝中的應用意義。但是隨著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拼接設計在服裝設計中應用的意義逐漸轉變成藝術內涵,能夠給人們帶來最新的視覺體驗和享受,引領器服裝設計的潮流,這也是現階段拼接設計在服裝設計中應用的意義。
2拼接設計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色彩拼接:分析人們對色彩的喜好程度,在心理學上分析,人類對于色彩的敏感情況遠遠超過了對于形態的敏感程度。所以在拼接的服裝設計之中,色彩是非常關鍵也是重要的內容,其直接影響到服裝的整體風格。具體來分析,服裝的色彩拼接可以分為三種形式:第一種就是相同色彩的拼接,指的就是同一種色相的面料,通過顏色深淺的情況進行設計和拼接工作,這樣的拼接能夠使整個服裝看上去色彩協調統一。第二種就是鄰近的顏色之間的拼接,這種方式就是把色相環90°的范圍之內的色彩進行拼接,以此避免服裝的單調性。第三種就是對比色彩的拼接,這一種混合色彩的設計,能夠給人們非常強烈的視覺上的沖擊和刺激感覺,這一種手段在國內外開始備受設計師的關注。非紡織材料拼接:在服裝設計工作之中,拼接的設計方式還可以使用非紡織材料的拼接,這也屬于其中比較常見的一種,這種材料就是并沒有經過紡織技術等工藝進行加工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動物的皮毛、塑料,還有金屬制品等材質,在很久之前,這些非紡織材料并不經常地被應用在服裝設計工作之中。目前在人們所具有的審美意識不斷加強的過程中,這些材料也開始被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拼接設計之中,以此能夠設計出更加具有特色的服裝樣式,也能夠滿足人們對于服裝個性化的要求,例如:動物的皮毛就是非紡織材料中一種比較常見的材料,其可以作為天然的動物毛革,這也是一種非常珍貴的服裝設計方式,在近年來大受人們歡迎。款式拼接:服裝設計中的拼接手法,還有一種體現形式就是款式設計中的拼接手段,其中包含著三種設計的形式,第一種就是可以分離形式的拼接手段,這種設計工作的特點就是對于不同的位置進行分離和拼接,進而保證分離和組合的方便,例如:拉鏈形式的拼接和紐扣形式的拼接等,這些都可以作為服裝拼接和相連的`點。第二種不可分離形式的拼接,這種方法和手段還需要選擇出同樣色系的面料,以此進行不可分離形式的拼接,這樣才能夠體現出設計師的設計風格,例如:現在的假兩件服裝,能夠有效滿足時尚和前衛的服裝需求。第三種就是不規則的拼接,這也是一種色彩和綿連的混合拼接方式,這種服裝能夠給人跨裝和狂野的視覺感受。
3結語
根據以上探討和分析得出的結果能夠看出,自古以來,我國社會人們生活的基礎保障就是飲食、穿衣、住宿、出行,不論人們的生活質量如何,也不論社會發展水平如何,只要有人生活的地方,這些就是基礎。而隨著社會發展的進步,以及科學技術、經濟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已經不僅僅滿足于最傳統的穿衣、飲食等,特別是服裝的設計,其在不斷地改革和創新,主要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人們不斷提升的美的需求。拼接設計是服裝設計中比較常見的一種手法,符合今年流行和時尚發展的趨勢,因此還需要關注到其在設計中的應用,為服裝設計行業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李敏.拼接設計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J].西部皮革,20xx,39(20):12+15.
[2]周潔.淺析拼接設計理念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J].現代經濟信息,20xx(16):341-342.
[3]劉玉珊.拼接設計理念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xx,13(27):174+176.
服裝設計論文7
一、故事性主題服裝設計的特點
故事性主題服飾造型特點,作為一種特殊地服裝展示形式,概括總結后具有以下特點:
1.獨特性和夸張性
故事性主題服飾的設計不同于現實服裝設計,體現了它的獨特性。它超越了純裝飾的意義,而成為表現主題思想的手段之一。它以往是故事塑造藝術形象,反映社會生活的特殊媒介。因為它的獨特性,間接導致了它的夸張性,它不必被一般生活服裝的實用性功能所限制,凡是能體現故事主題的元素,甚至是反常規的、不符合現實生活的都可以夸張地運用到服裝設計中去。
2.幻想性和假定性
一般情況下,服裝表現的故事都是充滿幻想、想象的藝術,幻想性是故事性主題服裝的突出特點,充滿幻想的服裝更能吸引觀眾。而所謂“假定性”,是指人們從故事性主題服飾的“幻想”所共有的一種約定俗成的屬性,即被人類審美心里所認可的藝術真實性。
3.概括性和擬物性
由于服裝展示的規模性、時間性,決定了必須對服飾進行高度的概括,我們不可能把故事完全呈現,這樣不僅浪費人力、物力、時間而且也缺少藝術的概括與簡練性。概括是建立在對事物仔細觀察和梳理的基礎之上的,對故事主題性服裝概括,必須根據故事的劇本發展和角色的需要進行設計,找出能突出表現角色個性、故事情感的`概括設計。在概括故事角色的同時,故事性主題服飾具有生動的“擬物性”。擬物性是由故事的特殊性決定的,它也是故事性主題服飾設計的特點之一。在對非人類角色的服裝進行創作時,如動物、植物、器物等,要在充分了解故事腳本、故事所要傳遞的情感等各方面的前提下,選擇合適的服裝造型,運用夸張或變形等設計手法來設計穿戴角色的服裝。這種服裝造型的特點使得故事情感表現更加豐富化、形象化、從而提高了作品的藝術價值和品位。
二、故事性主題服裝設計的作用與總結
瑪里琳霍恩曾經說過:“服飾是人的第二皮膚。”服裝是故事角色綜合的視覺傳達媒介,包括服裝的造型、面料、色彩和配飾。可以有效地刻畫故事主題的背景,角色的特征等。一場完美的服飾展示不僅是一場完美的視覺盛宴,更能傳達設計師的情感,正因如此,故事性主題的服裝設計更生動,更形象,更獨特更夸張地來體現設計師的思想和情感,引起觀者的共鳴。用服裝講述故事已經成為現代舞臺上服裝展示的一個重要形式,故事性主題服飾在現代服裝設計中有著鮮活的生命力,并被越來越多的設計師用來傳遞自己的情感。如果把故事性主題服飾設計比喻成拍電影,那么重點是:立體飽滿地塑造好人物、生動巧妙地講清楚故事,然后通過故事來傳遞情感,引發共鳴。這是故事主題服裝設計的意義所在。
服裝設計論文8
摘要:歐洲位于大西洋沿岸,風光秀麗,景色宜人,氣候溫暖,底蘊深厚,在這樣一個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的醞釀和文化氛圍之下,歐洲的服裝一直呈現著百花齊放的特點,歐洲各國的服裝設計突出了各個國度在不同時代的文化特點,本文從各國典型時代的文化特征入手,分析各個國家的服裝設計特點,以此來說明服裝設計與文化的交融性。
關鍵詞:洛可可風格;新古典主義風格;哥特式風格
1歐洲文化的起源與整體服裝發展特點
一種文化的形成,原因是復雜的。它與一定的地理環境、氣候及生態環境等自然條件相聯系,同時也與一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生產方式,以及政治、經濟等多方面的因素有關。地中海東部的愛琴海被認為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公元前20xx年左右,古希臘人的祖先就定居在愛琴海的克里特島,它也成為了古希臘文明的發源地,并且逐漸發展出城邦文化。古羅馬國家建立在意大利半島上,半島上多河流,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比希臘優越。雅典和斯巴達是最大的城邦。希臘各城邦對外開放,各城邦之間以及各城邦與東方各國之間的商業和貿易往來十分頻繁。他們互相學習,并從東方學到了煉鐵和鑄銅技術,使手工業,如冶金、造船和制陶業,以及工商業都得到了發展。由此可見,歐洲社會是大洋文明,開放包容的心態讓歐洲社會的服裝設計從古至今,都呈現著一種百花齊放的特點,充滿著創新,夸張和獨特的風格,在當今時裝秀的舞臺上每每總能以一種自稱一派的風格綻放光彩。
2文化影響著歐洲服裝設計
經濟政治決定文化,文化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論是歐洲建筑,還是歐式服裝,都深深地受歐洲文化,甚至經濟政治的影響,下面舉幾個較為比較典型的歐式服裝風格,細細分析一番文化與服裝設計的關系。
2.1洛可可服裝風格
洛可可藝術(Rococo),是18世紀產生于法國、遍及歐洲的一種藝術形式或藝術風格,盛行于路易十五統治時期,因而又稱作“路易十五式”,該藝術形式具有輕快、精致、細膩、繁復等特點。這種藝術風格輕快、華麗、精致、細膩、繁瑣、纖弱、柔和,其追求輕盈纖細的秀雅美,纖弱嬌媚,紛繁瑣細,精致典雅,甜膩溫柔,在構圖上有意強調不對稱,且工藝、結構和線條具有婉轉、柔和的特點在當時法國十分流行。洛可可風格從建筑裝潢擴展到家具、油畫和雕塑領域,保留了巴洛克風格復雜的形象和精細的圖紋,隨后發展到西班牙地區,且影響了當時法國周邊地區的服裝設計。洛可可服裝有著十分典型的洛可可藝術風格,其深受生氣勃勃的生命意識影響,法國宮廷式服裝是非常柔和、非常女性化的。其中大裙撐,緊身衣,低領線,小花邊、蝴蝶結等都用一種夸張的語言突出了女性的曲線,強調了女性的特點。那個時代的人們頭發做得很高,里面有很多支撐材料,這些都體現女性的一種夸張與唯美。優雅繁瑣,卻富麗堂皇———這就是洛可可服飾元素。18世紀的西方服裝界,正是因為洛可可服裝風格的出現,被渲染上了一層纖巧而富麗的光澤。在服飾面料上洛可可服裝多采用質感溫軟的材料,浪漫而華貴。高雅而精致的面料,如具有優雅和透明感的緞子、綃紗和蕾絲花邊等都強化了古典風格,局部設計常飾以華麗花邊,領部細褶和袖部裝飾,精巧的刺繡工藝和諸如蝴蝶結、玫瑰花裝飾等,顯得十分精美。洛可可服飾時而采取自然形式的裝飾題材的`運用,充滿了女性愜意的輕松感,處處體現著新興資產階級上升階段強調滿足自身感官愉悅的審美趣味。洛可可風格在歐洲盛行了一個多世紀,它所演繹的精致、華麗、優雅的性感,夸張的造型始終是時裝設計的靈感源泉,極大影響著現代服裝的款式設計、結構設計及制作工藝。“它的精華就是夸張”!
2.2新古典主義服裝風格
新古典主義服裝文化不像巴洛克和洛可可兩種風格,它不是視覺樣式層面的問題,而是一種精神層面的理念問題,這也是正確理解新古典主義服裝的關鍵之處。這種類型的服裝風格以追求古典為主,這個時期的服飾,使用的面料不僅特殊,設計也顯得十分新潮大膽,從中體現了一種現代服飾的縮影,而且,最突出的一點是,女性離不開手套,仿佛這是她們高貴的體現。女性的手套設計也是別有一番風味,黑色的蕾絲,金屬珠子相互搭配,提箱一種風情韻致。帽子的設計在新古典主義時代也是十分引人注目,女子的發髻越來越高,帽子上頭的羽毛,緞帶又體現出對古典風格的重視。而男性的服裝在新古典主義時代以長筒靴,騎馬裝為代表,不是男子氣概的同時,體現出一種柔美與內涵。那個時代是經濟,政治,文化都高速發展的階段,人們的文明程度不斷提高,開始逐漸接受樸實的審美方式,同時仍然留戀著古典的自然風格,于是古典與現代的結合在那個時代讓歐洲,尤其是法國的服飾大放光彩。
2.3哥特式服裝風格
哥特式服飾,顧名思義,這種服飾一定少不了哥特風格。而哥特風格以新奇,古怪,大膽,幽深,孤寂,神秘等特點。哥特服飾主要是想要給人一種與眾不同的高貴感,因此哥特著裝一般搭配帶有宗教色彩的配飾(如十字架),給人一種冷艷的感覺。其風格主要體現為高高的冠戴、尖頭的鞋、衣襟下端呈尖形和鋸齒等銳角,呈現出永遠的黑色或者是暗色系列。哥特主義的典型特征就是層層疊疊的衣服,繁復的首飾,以及陰沉的色彩。哥特風女性甚至化成慘白的皮膚、血腥的眼神,和著或白、或猩紅、或暗黑、線條銳利、面料樸素、領口高聳的單色長袍,充滿了維多利亞時代(流行大量的蕾絲花邊、緞帶、蝴蝶結和束腰設計、展現十足的女性特質,塑造出高貴典雅的形象)的禁欲、莊嚴、冷酷。
3結論
分析了歐洲社會和文化起源,理解了不同服飾背后的文化內涵與民族特征,服裝設計離不開文化的熏陶,文化的發展離不開服裝設計的補充。藝術文化繁榮的地方,服裝設計也會豐富,在每個地區,每個不同時期的文化背景下,服裝設計和文化是相輔相成的,它們深深地融進人類的文明中,必將為當代及未來的服裝設計產生深刻的影響。
服裝設計論文9
論文關鍵詞:時裝畫服裝專業教學技法
論文摘要:怎樣針對高職大專學生的特點來創造出一些適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比較短時間內能迅速掌握時裝畫的基本技巧,是高等職業院校服裝專業教學的重要課題。本文就此進行了論述,并著重指出了解時裝畫的基本特征、要素和掌握技巧是學好時裝畫的關鍵。
瞬息萬變的服裝業中服裝設計處于這一行業中最受人矚目的位置,它往往占據了服裝生產環節中最重要的首席地位。時裝畫,是一名設計師藝術涵養和設計水準的體現。服裝藝術設計作為一種古老而又年輕的藝術創作,時裝畫始終是一種最基本、最有效、也是最直觀的表現手法。服裝設計師的藝術靈感與服裝質地、造型的完美結合將通過時裝畫反映出來。因而準確而熟練的掌握服裝畫表現技法在這里顯的就尤為重要。
時裝畫教學在職業院校服裝專業教學當中既是一門專業基礎課,也是一門必修課,需要每個學習服裝設計的學生認真掌握。但是作為教學的老師會發現,職業院校的學生繪畫基礎較差,這給教師的教學帶來很多困難。許多學生沒有繪畫基礎,造型能力差,理解力較弱,致使教師在授課時事倍功半,不能夠達到預定的目標。針對職業大專學生的特點,再結合本人多年在時裝畫技法方面積累的一些經驗,總結出一些教學的方法。
一、時裝畫技法怎么教
(一)臨摹是時裝畫技法的敲門磚
學習時裝畫是一個循序漸進熟能生巧的過程,只有達到一定的量才能由量發展到質的變化,初學者不能求之過急。最簡單最有效的途徑必須要從臨摹入手,在大量的臨摹與寫生過程中理解并掌握人體的變化規律,哪些是可變的,哪些是不可變的。臨摹是對一個動態場景進行反復描繪后要用默畫的手法重復,然后再對照原稿尋找差距,多次反復一定會有意外的收獲。
在教學上,一定要遵循教學規律,采取由易到難,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教學方式,先讓學生練習畫人體比例,多臨摹直到能掌握人體的基本型,然后再畫手、腳、五官等。這種教學進程上的循序漸進使學生每走一步都會有進一步的變化,既有利于他們對技巧的把握,又增添了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的塑造形象的基本功扎實,又相應地練習了線條的使用,促進他們積累技巧,當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達到一定程度后,學生便可完整地作畫了。
(二)畫理是時裝畫入門者的實踐認知
常言說學無定法,但學畢竟有法,畫畫更是如此,畫理是在創作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它包含著反復實踐、除舊變新的艱苦過程,一條畫理需要理解更需要在實踐中運用,若不在實踐中認識畫理,是很難心領神會并運用自如的,我們在教學中要特別注意這一點,所以要大量的練習繪畫,對各種技法都要實踐,要特別體現一個過程,既要讓學生認識到新的,又要讓學生敢于否定舊的,日積月累,逐漸豐富學生的藝術技能與藝術感知,如對人體各部位比例的'把握,對各部位表現的認知,衣服配色的感覺,都是潛藏在練習中的畫理,教師有義務和責任啟發學生,幫助他們活得畫理。
(三)畫技是職業院校學生的立腳石
因材施教是中國傳統的教學經驗,它適用于各種層次教學,對職業院校尤為適用,職業院校培養人才的目標就是使他們掌握一門技術,好在社會上有立足之地,這就要求在教學生時要重基本功的訓練,主要訓練他們的畫技,因此要找到切實可行的途徑或手段,提高學生的畫技,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掌握最出色的技能,所謂“熟能生巧”,要指導學生勤于動手,加強訓練,只有多練,才能具有純熟的技巧和技能。相對于理論知識,我們更注重提高學生實踐技能,但這并不是不教理論知識,仍要要適當地教授,真正的藝術人才要有嫻熟的技藝,更要有高深的文化修養,但是教學上必須有的防矢,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四)風格是時裝畫技法的點睛
經過一些艱苦的訓練后,相信同學們的時裝畫會有一個較大的進步,再融入其它的表現方法,如夸張、變形、簡化等,時間久了就會自然形成自己的風格。沒有風格的時裝畫是沒有靈魂的,但風格的形成需要因材施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時裝畫達到一定程度時,要想有新的提高就必須要加強自身修養,從文學、音樂、舞蹈、歷史、雕塑、民間美術等相關藝術中去吸收養分,同時要始終保持一顆年輕的心,把握時尚,采用新材料新技術,不斷總結不斷進步,探索自己時裝畫的風格。
二、時裝畫技法教什么
下面我談一下需要讓每位學習時裝畫的學生必須要明白和掌握的知識:
(一)要讓學生明白時裝畫的基本特征
只有了解事物的本質特征,才能把事物的本質特征表現出來,盡管時裝畫不是人體畫,但必須學習人體結構特征,人體是大自然中注意完美、最富有變化、最和諧的形體,掌握繪制完美的人體是學習時裝畫的基礎。現實中的人體比例大約在7頭或7.5頭身比例,然而時裝畫中的人體比例不是一般繪畫藝術的人體比例,它是通過藝術的夸張,達到視覺上的審美需求,更能體現出人物的優美曲線和修長身軀。具體表現時一般軀干部位不變,而將四肢尤其是腿部比例加長,形成以腰部為中心點的上下比例變化規律。所以在繪畫時要掌握事物的本質特征,否則繪畫體現出來的東西是蒼白無力的,盡量最大程度地概括事物的本質,這也是學習時裝畫重要的要求。
(二)要在學習中了解時裝畫的要素
不知其要領而為之的做法,不論做什么事都不會成功的,畫畫也是如此,在時裝畫的學習中,明白其要素相當重要,因為它已由最初的時裝版畫發展到現在的時裝繪畫,并且成為一個獨立完整的畫種-----時裝畫,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了解時裝畫就要了解時裝畫的發展脈絡,從雜志插圖到銅版畫,從寫實手法到夸張、裝飾手法,是人們由對自然界的客觀表現,向著對主觀世界、人的情懷意向表現的發展和提高,不僅如此,時裝畫也注重技法的表現,強化線條在運轉流動所自然體現出來的韻致,同時,還吸收了版畫、水彩、水粉、油畫等技法,在形象刻畫上重提煉、重效果從而形成自身的特點。
(三)要培養學習時裝畫的技巧
時裝畫的技巧是不拘一格的,為了表現效果。畫龍點睛之筆常常在最精彩的部分,但總的來說,時裝畫特別注重人物造型、姿態、角度與時裝的最佳組合,強調面料質感肌理和整幅作品的表現方法與其它畫種的相連性。時裝畫經常采用人物的變形、夸張手法,不局限于一般性的動態,是純粹對人體與服裝美的一種激情感受的表達。常常采用寫實手法、夸張手法、裝飾手法、簡化手法、背景描繪和趣味手法等,除了上述手法之外,還經常采用姊妹藝術的某些技法和材料。如中國畫中線的運用,工筆渲染方法的表現,版畫中刀法的借鑒,油畫技法對寫實、細膩服裝的再現,以及水粉、水彩、水墨、素描等表現技法都可以借鑒。這些種種技法是由表現效果而用的,不可生搬硬套,倘若要豐富作畫的技法,就要多動眼觀察,動手作畫并且在切身實踐中尋找規律,學到種種畫理畫技之后,創作實踐就會有強大的生命力。
總的說,學習時裝畫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是一個過程的體現。需要經過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由具象到抽象、由寫實到寫意的發展過程,誰違背了這個過程誰就違反繪畫的邏輯,任何人都不能這樣如此,尤其是初學者。作為一名教授時裝畫技法的老師,只有不但清楚教什么,還要清楚怎么教,才能帶領更多的學生步入時裝畫的殿堂,開啟服裝設計的寶藏。
參考文獻:
1、《服裝繪畫技法大全》劉曉剛、何智明著上海文化出版社
2、《手繪時裝畫表現技法》蔡凌霄著江西美術出版社
3、《時裝畫研究與鑒賞》陳聞著中國紡織大學出版社
服裝設計論文10
1童裝人性化設計的途徑
人性化設計理念不僅滿足人體結構和人體特征的生理需要,更追求滿足人們深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服裝設計過程把人、人的心理、人的視覺和人的審美及人的情趣等諸多因素考慮到產品的設計中去,強調個性,通過富有隱喻性的色彩和審美情調的設計,關注人們的生活方式,關注人們的精神追求。要想設計出舒適實用、人性化的服裝,除了對生活充滿熱愛,設計者必須要了解服裝的使用者、使用環境,著裝者的觀念和生活方式等。因為孩童是特殊群體,很多情況下,大人不能自己的觀念去解釋孩童的需求,孩童更不會表達自己的感受,我們必須通過不同場合與途徑去了解他們。
1.1觀察法
任何產品的人性化設計都必須要關注使用對象,童裝的設計也是如此。創造最佳的用戶體驗就要研究使用者,一定要避免先入為主的偏見。不同的年齡段兒童的身體、心理發育是不同的`。因此,設計者深入貼近研究對象的本土生活,鎖定目標人群所在的真實環境,解讀使用者的行為和動機,抱著尊重之心,不能任意加以干擾。了解不同年齡段孩童起居飲食、活動場所、活動項目、活動特點等,這要求研究者不同程度的參與到使用者的日常生活中去,在自然真實的情景下觀察并收集素材,以描述性方式記錄資料,從而推斷出服裝與人的外在關系。
1.2訪談法
通過面對面、打電話、各種電子平臺交流方式,了解個體對自己的使用過程和使用經歷的回顧,間接獲得報告。這是設計者和使用者形成的一種交互關系。訪談中就比較忌諱提出帶有研究者自身傾向性的建設或者對某種選擇表現出個人好惡等的暗示。研究者與使用者之間的互動關系及使用者對研究者的信任程度決定著使用者提供所知數據的程度。然而學齡前兒童的特殊性,訪談變為訪問者通過孩童的家長、監護人方間接了解情況。從而,引發設計師超越自己原來所致思索,指引更真實、更符合使用者需求的設計概念浮現出來。
2童裝人性化設計的準則和方法
人性化設計所考慮范疇是有層次、有深度的。既要考慮作為社會的人,也要考慮作為群體的人,還要考慮作為個體的人。孩童自由行為受到限制,在生活中只能依靠別人幫助。如能從以下幾方面審視童裝的設計,童裝不僅能給孩童生活帶來方便,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孩童與服裝之間的融洽關系。
2.1環保安全設計
從根本上說,人性化設計應該是功能主義的。對于弱勢人群的兒童,服裝對身體的意義是不容忽視的,特別是嬰幼兒時期,服裝對身體的保護是第一重要的。面對嬌嫩的皮膚、柔軟的骨骼,服裝面料、輔料、色彩的選擇以及結構的設計稍有疏忽可能對嬰兒造成的就是傷害。隨著孩童著裝過程中事故的發生,各個國家對童裝的安全問題都提出了各自法規標準。童裝的設計與生產必須嚴格遵循各地區的安全標準執行,以減少對兒童的傷害。
2.2耐用設計
學齡前兒童身體成長速度較快,服裝著用年限太短,淘汰速度太快,許多童裝只能穿一季,資源浪費嚴重。另外兒童生性好動,服裝容易發生磨損、撕裂等現象。人性化設計理念即要解決服裝淘汰太快,盡量延長服裝使用壽命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需要在調節服裝長短、胖瘦的部分進行巧妙的設計,使服裝能夠隨著孩子的成長而適當的“成長”。在易磨損的部位考慮特殊結構或使用特殊面料進行局部處理。
2.3簡樸便利設計
童裝的使用年限相對較短,淘汰速度較快,由此決定著童裝應減少產品繁復和不切實際的功能,降低成本。不應該僅為追求商業利益生產奢華嬰童產品,要準確發展企業品牌文化,從使用者、監護人的角度考慮童裝設計,增加產品的認同度。總體來看,除了考慮孩童的生活能力,服裝的設計要方便穿脫,在結構上還要結合兒童的體型特征及運動規律性,以寬松、舒適、便捷的設計為主。可利用彈性纖維面料保持服裝合體性的同時增加運動舒適性。面料選擇上應符合安全標準,柔軟舒適、易于洗滌。
2.4體現童趣
家長對童裝的消費自主性意識比較強,這是造成近年童裝“成人化”趨勢的一個重要原因。兒童所穿著的服裝在設計、價格乃至市場運作等方面都呈現成人服裝的特征和傾向,這可能導致孩子失去應有童真,在孩童身體、心理生長的需要上欠考慮。如:為了模仿成人服裝,不少童裝完全沒有從孩子身心健康和安全著想,在面料的選用上或者對時尚元素的運用上缺少考慮兒童與成人的差異,直接應用在童裝上。兒童的社會化過程應該是循序漸進的,不恰當地跳躍性發展,過早靠近成人心態,會失卻兒童的率真本色。因此,童裝設計要考慮到家長對童裝的選擇傾向性,更要尊重兒童為獨立的人,遵循兒童世界的需求。
3結語
產品想要喚起用戶的認同、對品牌情有獨鐘,增加品牌的忠實度,產品設計的理念必須貫穿濃厚的人情味。未來的童裝設計應該符合兒童身體、心理、智力成長的特點,遵循兒童休閑、自然、環保、健康的生活習慣,探索純真、甜美、陽光、歡樂的童心。最大限度地使服裝遷就孩童的行為,體諒孩童的感情,使孩童感到舒適,而不是讓孩童去適應服裝、理解服裝。
服裝設計論文11
繼承與創新是世界各國文化發展的必經之路,我國現代服裝設計面臨的發展問題同樣如此。要想更好地推進我國現代服裝設計走向國際化,就必須對其傳統性和民族性進行探討,不斷吸取傳統服裝設計的精華,結合當前時代的全新元素,深入創新我國服裝設計,進而使我國的服裝設計始終能在時代潮流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現代服裝設計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隨著時代潮流的不斷沖擊,我國服裝設計得到了巨大的發展。然而,由于現代服裝設計的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因此我國現代服裝設計發展中仍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首先,在我國的服裝設計領域,存在一部分的設計師沒有真正地理解服裝設計的傳統性和民族性,缺乏對傳統服裝設計的繼承,這對于發展中國特色的現代服裝設計是極其不利的。其次,服飾作為文化的另一種表現形式,無時無刻不體現著一個國家的文化底蘊,而不同地理位置和不同風俗習慣的國家和民族,又具有不同風格體現的服裝,因此,造就了服裝風格的多樣化以及服裝設計的多元化。然而,在我國現代服裝設計發展中,缺少一定的民族性色彩,這直接降低了我國現代服裝的辨識度,對于設計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現代服裝造成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再者,我國現代服裝設計中缺乏傳統元素和現代元素二者的結合,難以提升現代服裝的時代性,更是缺乏對傳統服裝設計文化底蘊的展現。
二、中國和西方的傳統服飾上的本質差異
要想更好地發展中國現代服裝,就必須對中國與西方的傳統服裝上的本質差異進行討論,明確我國傳統服裝的特色與發展中的不足,進而對傳統服裝設計的精髓進行學習掌握,結合西方服裝設計的優勢與現代服裝特色,總結我國現代服裝的設計要領,不斷推動現代服裝的創新設計發展。我國與西方對空間事物的觀察方式存在本質上的差異,西方對于空間事物的觀察始于空間的某一點,再以某一固定角度進行觀察,這樣的觀察方式可以從側面對事物進行深度剖析,然后再進行空間擴展,直至掌握空間事物的全貌。這是西方對空間事物擴充意識的暗示,可以說是一種自我擴展的心理意識的具體體現,是西方渴望占據更廣闊的空間的具體體現。
而中國對空間事物的觀察方式是十分靈活的,觀察出發點受觀察者主觀意識的影響較大,中國服裝設計更是追求虛與實、明與暗的變化。因此,在服裝設計中體現出對空間幾何結構的追求。而不同空間形態的`幾何結構總會體現出明明暗暗的不同,這些明暗之間的巧妙連接則體現出了節奏的變化之感,進而展現出流暢連貫的空間形象,然后進行空間擴充。這種空間擴充方式往往可以降低服飾的突兀視覺,展示出趨向于整體近似平面幾何的形態。因此,相比于西方服飾,中國服飾具有更大的心理視域空間。
三、如何設計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裝
在我國的風俗習慣中,將紅色、黃色視為吉祥、喜慶的文化色彩,意味著喜慶和祥和。而不同民族的風俗習慣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就導致不同民族的服裝設計上會存在較大的不同。在設計民族特色服裝中,設計師應該充分考察不同區域的民族風俗特色,再將民族性元素加入到服裝設計中,進而將民族特色與服裝設計緊密結合,促使二者共同發展。比如同心結在我國傳統文化中象征著團結、相互扶持,具有十分濃厚的民族情懷,在我國少數民族的服裝設計中被廣泛使用。除此之外,為了更好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并將中國元素加入到現代服裝設計中,進而不斷進行服裝設計創新,可以在現代服裝設計中加入一定的中國風元素,結合現代化服裝設計的技巧,進而凸顯中國特色。比如在服裝設計中加入竹葉、梅花等具有濃厚的中國風情的元素,象征著正直、高潔等美好特征,而中華民族經歷了歷史極其悠久的文化沉淀,一直給人以團結、勇敢、美好的形象,這對于凸顯中國民族特色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的服裝設計領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對傳統服裝設計的繼承,以及對現代時代元素的結合,這就需要對現代服裝設計的繼承和創新進行研究。通過對于中西方空間事物觀察的本質差異進行探討,本文對民族特色服裝進行了探討,進而為現代服裝設計師以及相關學者提供了科學、有效的參考依據。除此之外,通過對現代服裝設計的繼承和創新進行研究,可以引導更多的服裝設計師對中華傳統文化精髓進行學習和弘揚,鼓勵其拓展自身的創新性思維,提升現代服裝設計的創新能力,進而不斷推進我國現代服裝設計的穩步發展。
參考文獻:
[1]靳艷.關于現代舞臺服裝設計的繼承與創新探討[J].藝術品鑒,20xx(06).
服裝設計論文12
摘要:創新教育是現代教育的一種主張,工作室模式自由開放的教學形式、啟發式的個性化教學、圍繞項目的跨專業方向交叉教學等等,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加快學生就業適應能力具有獨特的優勢;就服裝設計工作室模式而言,主要有合作型、自創性、研究型和綜合型,可根據各自的辦學條件選擇適當的模式。本文就綜合型的工作室模式如何培養服裝設計創新能力做了深入的探討,并提出考核細則對工作室加以考核,以促進其良性發展。
關鍵詞:工作室模式;服裝設計;創新教育
創新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動力,我國非常重視創新,早在“十一五”規劃時就制定了到20xx年建成“創新型國家”的發展戰略。創新型國家需要創新人才,而創新人才的培養依賴于創新教育[1]。服裝設計是解決人們穿著生活體系中諸問題的富有創造性的計劃及創作行為,顯而易見,服裝設計教育需要有創新教育,即從培養學生對服裝設計的好奇心、興趣入手,鼓勵其對某些問題提出質疑,并探索實踐自己的設計理念,從而獲得有益的成果。創新是以新思維、新發明和新描述為特征的一種概念化過程,創新教育對大學而言,主要表現在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上。本文擬以工作室模式教學來研究服裝設計的創新教育。
一、創新教育是現代教育的一種主張
由于知識經濟時代人的創造力潛能成為最具有價值的不竭資源,彰顯了人的創造性作用,因此,由知識性教育向創造力教育轉變是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的重要轉型之一。現代教育認為,創造力教育具體有兩個方面,一是創新教育,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能力與創新人格;二是創業教育,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業能力與創業人格。創新教育與創業教育二者相互結合與交融,就能培養出創新、創業型復合性人才,這已成為現代教育的基本目標。創新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目標,遵循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對事物的整體或部分進行變革,從而使事物得以更新與發展的活動。創新性人才必須具備創新素質,創新素質是指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以及創新能力和創新運用[1]。創新教育首先是一種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方法論教育和培養。具體說來,就是使受教育者學會從大量的社會實踐中尋找創新的課題,學會在創新過程中所應當把握的思路、技巧、方法和技術路線等;其次,創新教育與知識教育相輔相成,互為作用。創新教育應該以知識教育為基礎,這樣才能夠發現科學的、符合實際的創新成果。而知識教育也應該與創新教育相結合,這樣才能夠使學到的知識真正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第三,教師在創新教育中起主要引導作用。任課老師首先要具有強烈的創新意識,教學過程中要把自己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體會等毫無保留地體現在教學過程中,以達到啟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的目的[2]。
二、工作室教學模式對創新能力的培養
工作室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來源于德國包豪斯的設計教育理論體系,其主要特征為:注重理論與實踐、技術與藝術的結合,注重市場需求和社會實踐,設計中強調自由創作,反對模仿因襲、墨守成規。為了兼顧教學的深度和廣度,目前設計教育普遍采用授課體系與工作室教學兩者共同構成的有機整體,前者用于傳授專業基礎知識和設計思考方法,后者則用于訓練和強化設計技能、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工作室模式實行小團隊教學,以某個學科專業的研究方向為基礎,以專家、教授為核心,學生人數通常只有6-15人,實現“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工作室模式對創新能力培養具有獨特的優勢,主要表現在:
1.自由開放的教學形式,突破傳統教學的封閉性,把課堂的概念進行延伸,創設民主、寬松和自由的教學氛圍,使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更自由自在,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在這種教學組織形式里,教學能與市場需求充分結合起來,可自由地探索教學內容與實踐。
2.這種教學模式不注重理論概念的講授和內容的系統性,著力于知識的實用性、連貫性和針對性;授課方式不再是以講授為主,而是多以指導和啟發來教學,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合作與探索性的教學,教師的角色是幫助學生。注重強化工作室里學生之間的個性和差異,強調學科、教師、學生之間的互動,這一模式順應了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和布魯納的發現教學基本思想。
3.教學組織靈活,能跨專業方向交叉教學。隨著設計產業化的進一步發展,產業鏈的相互銜接、團隊合作的效應越來越凸顯出來,設計師個人的作用將逐漸被淡化。服裝設計只是龐大的服裝產業鏈中的一個環節,它的實施要受到多方面條件和因素的制約,如在產品開發過程中,不僅要涉及服裝設計本身的知識,還要結合產品的風格與市場定位、服裝材料、生產組織與管理、市場推廣策略等多方面的內容。通過跨學科實踐教學,使學生學會組織管理項目進展中不同的階段以及如何協調各部分的合作。
4.圍繞工作室教學項目,教師與學生可以充分互動,促進教學相長。工作室還可加大學生間的討論和交流機會,美國創造學的奠基人奧斯本就認為:許多獨特的想法都是在小組交往中產生的。討論交流時各種想法異想天開、質疑問難,創新思想得以培養。還可建立項目成果展示,營造學生之間比優、比強的氛圍,增加學生榮譽感,激發學生的創作實踐熱情。
5.培養學生就業適應能力。以工作室為平臺,學生可以直接參與社會上企業的產品開發與生產,除了可以鍛煉設計能力以外,還可提高學生的組織管理能力,增強心理承受能力,促進人際交往能力和應變能力等。同時,還可以使他們了解到就業環境和形勢,有利于他們找到與自己的知識水平、性格特征和能力素質等相匹配的職業。
三、工作室模式下的服裝設計創新能力培養
合理有序地組織、運行和考核服裝設計工作室能有效地培養學生服裝設計的創新能力和綜合能力。
(一)工作室模式的組織和運行
服裝設計工作室組建可以有多種形式,具體運用哪種形式還要因校情而異。
1.合作型服裝設計工作室。這種模式是指工作室與企業合作開發服裝產品,教師帶領學生參與到產品開發的過程中,學生能直接感受設計作品產品化并最終成為賣出去的商品所帶來的樂趣,獲得成就感和認同感。設計作品的商品化要求學生能理解作品、產品與商品之間的區別,懂得產品設計要結合生產工藝并把握消費者的心理,也就是如何將學院派的設計向實用主義的市場轉化的過程,這個過程使學生建立了真正的設計概念。這種運作模式相當于為學生提供了實習機會,也為工作室創收,便于進一步開展教學,是工作室成立之初最值得推崇的模式。
2.自創型服裝設計工作室。當企業合作模式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可以向該模式轉型。該模式下工作室有自主產權的服裝品牌,能獨立進行服裝產品開發,并能夠將產品大量生產,這就要求工作室的硬件和軟件齊全,除了研發和生產,后續的市場推廣營銷也要花費較多精力,因此實現難度大。這種模式源于西方創意產業運動,1986年著名經濟學家羅默撰文指出,新創意會催生出無數的新產品、創造廣闊的新市場,提供大量獲取財富的新機會。
3.研究型服裝設計工作室。這種模式是針對服裝產品進行創新研究,服裝創新研究主要聚集的目標是其設計元素的創新研究,諸如材料、色彩、造型、工藝等的創新,通過組合創意性元素設計出新的產品。因此,對服裝產品及其設計元素的深入研究,找到關于產品的設計、管理的規律和方法,形成觀點與結論,并將這些研究成果通過一定的途徑運用到實際生產中,指導生產實踐活動,這就是研究型工作室的意義。該模式對教師和學生的研究型能力要求很高。工作室負責人要起到學術帶頭人的作用,必須由具備較高理論研究水平的教師擔任。在學生選拔方面,著重考慮學生是否具有理論基礎,興趣點是什么,有沒有鉆研精神,只有具有一定理論功底和鉆研精神并有志于研發產品的`同學才能參與進來。
4.綜合型服裝設計工作室。事實上,學校工作室的角色是雙重的,它區別于社會上的工作室,肩負著實踐教學、研究的任務,不是完全獨立的,對于校內工作室,上述三種模式單獨進行不切實際,而綜合以上三種模式才是相對可行的。在工作室綜合模式建立初期,可作為輔助教學的形式出現,教師利用業余時間來組織工作室的各項工作,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以項目促創新。工作室教學模式運行的基礎是企業的實際項目,教師獲得鮮活的實踐教學案例,學生通過參與企業項目實施的過程,提高實踐能力,同時工作室獲得經濟效益。項目組成員由項目負責人來挑選,教師帶領并指導學生開展項目工作,通過熟悉企業和市場的運行機制,為企業提供直接有效的幫助,這樣,師生共同在干活中學習、提高。工作室在長時間沒有企業項目可做時,教師可以通過虛擬企業項目的形式,按照完成企業項目的要求和步驟來訓煉學生,使其具備實戰工作的能力和狀態,以便將來能順利完成真實的項目任務。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靈活組成工作小組,教師定期與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按進度檢查督促學生,讓學生小組在規定的時間內共同完成設計任務。
(2)以比賽促創新。由于受到教學條件的限制,日常的教學課程安排不可能完全滿足工作室的需要,這就要求工作室教師承擔起對學生進行課外專業輔導的任務。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思考,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查閱文獻、收集整理資料,根據擬定的主題來設計系列服裝,以積累素材。鼓勵并組織學生參賽是一種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很好途徑,讓學生在參賽的過程中體驗創作的樂趣和收獲,同時也體驗過程的艱辛。國內外每年都有很多服裝設計比賽,工作室教師可以積極組織并指導工作室學生參加各種設計比賽,參加高水平的比賽可使學生收獲頗多,學生在比賽過程中吸取的專業知識、掌握的設計技巧、設計速度與效果的進步往往出人意料。
(3)以課題促創新。工作室的另一個職責是做課題研究,教師通過申報省級或國家級科研課題,帶領學生共同挑戰和解決本學科某些領域的難題,增強學生對實際問題的思考能力,培養其對本學科難點和疑點以及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的研究興趣,使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學科理論水平,為他們繼續深造打下基礎。總而言之,綜合模式下運作的工作室多項工作穿插進行或有機結合,做項目、做課題研究、組織參賽等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進行,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產學研結合。隨著模式運作的逐漸成熟,還可以將其與課程教學相結合,使之成為傳統教學模式的有力補充,直至變成主導模式[3]。
(二)工作室考核
創業教育要培養創新型人才,必須結合專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進行教育管理制度改革[4]。為了更好的促進工作室教學、發現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教學偏差和實際問題,更好地維護工作室的良性發展,要逐步建立考核制度。筆者認為,考核工作室績效可從三個方面來評價:第一,為引導設計教學面向社會,面向市場,應考核工作室在社會服務方面產生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引導工作室團隊主動對接區域經濟需求。第二,為促進教師科研團隊的形成壯大,并促成學生科研意識與能力的養成,考核工作室申報和完成各級科研課題的情況。第三,為強化創新能力的培養,可通過學生設計參賽獲獎或獲專利發明情況以及社會服務的貢獻來考核工作室學生的設計個性化、創新能力的培養效果。這樣的考核會使工作室的三個功能相互促進發展,使工作室成為一個創新創業教育的大平臺,為工作室的長效機制提供保障[5]。
四、結語
實踐證明,在服裝創新人才的培養中,工作室教學模式功不可沒。它是課堂教學內容的擴展、延伸和深化,同時也將不同課程內容相互交叉與滲透,營造平等、寬松、自由的教學環境,通過師生的交流與對話,共同探討學術研究的過程,它有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達到因材施教以及大班教學中無法實現的個性化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創業意識和團隊合作精神,鍛煉學生對專業知識綜合運用的能力。完善工作室的管理與考核,有利于促進工作室的良性循環,使得企業樂于為工作室提供項目,教師樂于進行產品研發和課題研究,學生樂于進入工作室接受技能培訓,這樣,勢必對高等院校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王臨坤.中國目前大學教學中的創新教育探索[J].教育與職業,20xx(35):177-179.
[2]王復亮.創新學概論[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xx(9):24-29.
[3]張技術.工作室建設與發展模式探討[J].設計藝術,20xx(6):43-44.
[4]錢宗霞.淺析三螺旋視域下高校創業教育的創新模式[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xx(2):38-42.
[5]蔣新革,牛東育.教師工作室教學模式及管理體制創新的探索[J].教育與職業,20xx(9):43-44.
服裝設計論文13
1感性工學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
服裝設計涉及面比較廣泛,主要牽涉到服裝的造型設計,服裝的色彩選擇,服裝的面料確定以及服裝的工藝設計等內容。在實現感性工學與服裝設計相互融合的過程中,積極從上述四個角度去進行改善和調整,是至關重要的。具體來講,將感性工學運用到服裝設計過程中去,需要從多個角度出發,積極找到兩者之間的切合點,采取多種手段去進行調整和改善。通過對于當前服裝設計人員工作情況的調查和總結,發現在實現感性工學融入到服裝設計環節過程中,可以積極從以下幾個角度入手:
1.1造型的感性化設計
服裝設計過程中,服裝的造型是服裝的主體框架,是奠定設計風格的基本要素,是體現服裝性質和材質的前提和基礎。不同的服裝造型,會給予我們不同的感受,當這種感受與消費者的心理需求是相互吻合的,就證明造型達到了感性設計的要求。因此,服裝設計人員應該積極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對于消費者的穿著心理積極進行調查和研究,明白造型感性化設計的切入點,由此去開展造型設計,才能保證有的放矢;對于不同的消費者群體,以不同的服裝造型來展現其心理或者生理需求,從而實現服裝造型風格的獨特化發展。
1.2色彩的感性化設計
服裝色彩,也是感性工學融合到服裝設計環節的重要樞紐。從服裝設計的角度出發,服裝的顏色不僅僅能夠給人以較強的視覺沖擊感,還可以通過各種組合,淺深的方式將消費者的心理表達出來。然而實現色彩感性化設計的過程,還需要高度重視以下幾方面內容:其一,服裝設計者應該高度重視色彩,以保證能夠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需求;其二,就要求服裝設計能夠積極考量色彩的重量感,空間感和冷暖感的心理效應,集合消費的感性需求,選擇最佳的服裝設計色彩方案。
1.3面料的感性化設計
面料也是感性化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可以將材質面料分為兩個類型:其一,視覺和表面分離而出現的視覺型質感;其二,觸摸而出現的觸覺型質感。要想使得面料朝著感性化的`方向發展,服裝設計人員應該洞悉不同面料材質給予不同消費者帶來的不同觸覺感受和視覺感受,使得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實現融合,由此使得面料方案選取越來越感性化。
1.4工藝的感性化設計
服裝工藝是服裝外在形態和內在品質相互融合的過程,精湛的工藝,優良的品質,往往可以將服裝的精細化設計理念和態度融合進去,這樣的服裝產品不僅僅質量好,其給予消費者的心理需求也是相互契合的,往往會促進其購買欲望。應該高度重視服裝工藝的感性化設計,積極運用不同的工藝,實現服裝理性色彩的提升,以最大化地滿足消費者的感性需求。
2結論
服裝的個性化發展,注定了服裝設計需要綜合考量消費者的需求。而消費者的需求會因為不同因素的影響,使得其呈現出動態化的狀態。為此,作為服裝設計者應該樹立正確的感性工學理念,從全新的角度去審視服裝設計工作,由此為實現兩者的融合打下夯實的理論基礎。相信隨著服裝設計人員對于消費者市場調查的越發詳細,服裝設計的工藝、面料、色彩和造型也將朝著感性化的方向發展,由此能夠使得服裝最大化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服裝設計論文14
我們從服裝發展的趨勢入手,會發現設計的服裝若只是將造型結構加以突破并進行創新,已經不能適應現在的發展動向,所以開發與創新服裝面料再造在當今社會就顯得越發重要。現在設計服裝正朝著將材料作為設計者構思的源頭方向發展,對材料進行各自的創意設計,根據這些材料將自己設計的特點表現出來。而服裝面料的再造正給服裝設計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向和想法,現在面料再造被廣泛地運用在服裝設計里,其也開始成為體現現代設計風格和將產品價值有效提高的一種必要手段。
1面料再造的現狀
1.1概念
我們所說的面料再造指的是現在市面上比較流行的“以面料的形態進行設計”的,主要指在原有的面料前提下,綜合各種方法來重新設計立體改造,讓現有材料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質感上都會有很大的變化,將面料外表形成一個全新的跟材質和空間以及色彩等多種因素相結合的完整概念,有效地使服裝所需材料的設計空間和運用范圍給擴展開來。
1.2發展歷史
面料再造已經不是一個十分新鮮的產物,早在我國傳統的手工藝當中就有許多的工藝是面料再造的工藝。例如,在我國的刺繡,它分布在我國很多地區中,各式各樣的刺繡都是我國精美的手工藝術品。我國享譽中外的“四大名繡”因它們自身美麗的外觀,絕美的繡工而備受人們喜愛。后來因為刺繡的機械開始出現,我國傳統的手工藝技術發生衰退的現象,但是在20世紀末期,人們又開始重新對傳統的面料再造工藝展開全面認識,人們開始意識到它的價值,致使到如今,面料再造的技術不論是在裝飾品的設計還是在服裝的設計上都被廣泛地應用起來。
2表現手法
面料再造有很多種的表現手法,在對面料開始再造之前要對面料的性能有所掌握,要深入了解每一種面料所具備的各種性能,要保證對再造的面料進行改造時有一定的可行性。誠然,不一樣的表現手法又會呈現出不一樣的藝術外觀,使服裝造型具有創新性,常見的幾種面料表現手法如下:
2.1褶皺和重疊
(1)褶皺。對面料的褶皺進行設計是根據外力來對面料加以打壓和抽褶等,或者是對面料的局部進行擠壓促使其變形,將面料外表形狀進行一些調整,讓面料由原來的光滑外表變得粗糙,產生各種不同的、自然的立體形狀。在設計服裝造型時,有的是對整體進行褶皺設計,而有的是對局部進行設計,對面料進行褶皺設計時不一樣的處理方式會產生不一樣的質地變化,給人們的視覺帶來不一樣的感受和體驗。
(2)重疊。重疊指的是將幾個顏色不一樣或者是質感不一樣的面料加以疊加或者是重疊,產生一種互相重疊的另類效果,讓設計出的服裝更有層次感。設計的重疊手法常見的有對透明的面料進行重疊設計,對不透明的面料進行疊加設計等。
2.2設計裝飾與重塑造型
設計裝飾是指在成品面料其外表面增加與之一樣的材料或者是不一樣的材料和色彩,將物體原貌進行改變,產生立體感。在進行設計的時候可以根據不同的目的來選擇不一樣的裝飾。例如,花邊、亮片和絲帶等加以裝飾,或者是選用刺繡和鑲嵌等方法來增加服裝的華美感,使服裝變得更加的精致。一般來講這種裝飾的方法主要運用在比較高級的服裝設計里。而重塑造型指的是將面料折疊為各式各樣的形狀,之后再進行拼合,根據疊加或者是縫合等方式讓面料展現出一種別樣的效果,將面料進行折疊目的是凸顯出服裝的造型,使服裝在造型上更加吸引人,提高服裝在造型上的視覺效果。
3在服裝設計當中的運用
3.1應用在服裝的局部設計中
依照設計服裝的相關理念,為了將服裝中局部的變化能夠有效地凸顯出來,增加局部區域跟整體上的對比感,所進行的有目的性的對面料再造加以設計。在對服裝的局部。例如,袖口、衣領、腰部、下擺、肩部等部位進行設計時對面料進行二次加工,強化面料本身的肌理、質感及色彩的變化,既與整個服裝在風格上保持一致,又凸顯其在整體服裝中的設計亮點。通常采用編結、織繡、滾邊、燒花、抽絲、鑲飾、纏繞、粘貼、絎縫、堆積、鉆孔、壓花、拼接、鏤空添加金屬鉚釘等單種或多種改造手法的結合運用,形成凹凸、交錯、連續、對比的視覺效果。這樣做并不是想將服裝的面料全部進行改變,而是想要對局部進行處理,構成有韻律的空間層次,使面料的表現力更強,展現立體的肌理效果,使平面的材質形成浮雕般的立體效果,通過對細節的.改變使整體服裝更具特殊的形式美感。
3.2應用在服裝的整體設計中
將面料加以改造,把面料自身的肌理進行強化,突出面料在質感以及色彩上的變換,充分顯示出了服裝設計師在設計服裝跟對面料進行再造這二者之間的良好的調控力。這一類型的服裝主要將面料的變化作為主要目的,款式并沒有設計得那么復雜。著名的服裝設計師三宅一生充分考慮了人體的造型和運動的特點,設計出了獨特的褶皺面料,在機器壓褶的時候,就直接依照人體曲線或造型需要來調整裁片和褶痕,并在整理階段就以高科技的處理手段完成褶皺形狀,使之不會變形,褶皺面料像人的第二層皮膚一樣舒適服帖。運用這種面料設計出的褶皺服裝能夠給穿用者足夠的活動空間,是通過穿用者的穿著行為最后完成造型的。由于褶皺面料自身性質就決定了這一類型的衣服主要是簡潔,他被世人稱為褶皺大師,而他所設計的服裝也被人們稱為是“軟雕塑”。
4結語
對服裝材料進行再造有很多種途徑,也有很多種形式,而若是想要使設計達到理想境界,同時還想要把面料具有的獨特性質給保留下來,設計師們就一定要經歷漫長而又艱難的創作歷程,不斷地對面料再造進行多層次的、空間感的研究和分析,不斷的打開多維性視覺的創新和更新,不斷對材料質感方面以及肌理方面加以必要的探索,將服裝的材料擺脫傳統的那些紡織纖維,對于自然界里物質材料進行充分的利用,并運用再加工的方法,給設計服裝的相關思維提供一條新路徑。與此同時,還要把存在于現在的藝術當中的類似于夸張,變形和抽象等表現形式跟服裝材料的再創造相結合,給現在的設計服裝相關藝術發展提供一個更加新穎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服裝設計論文15
摘要:高職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這一中心思想就要求學校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取工學結合的新型教學方式,結合自身專業的特點。本文就如何培養服裝設計人才的創新素質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職服裝設計;人才培養;創新素質
1高職服裝設計人才創新素質培養
目前對于新興的服裝設計這門學科,各個高校都在研究探討的過程中。服裝設計專業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創新性是其重要的特點之一。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模式無法適應當前社會的要求,致使學生思維陳舊,創新性不強,所以市場適應能力較弱,這種模式的培養下,學生在今后就業的過程中受到了一定牽制,所以高職服裝設計人才創新素質培養就變得尤為重要,應該致力于培養出有較高的職業素養,新型設計理念的專業型人才。就目前考察的結果而言,一部分高職的服裝設計的課程設計距離真正意義上的教學還有很大一段差距。學生很難進行自主設計,基本上都存在著學生人數多,課時安排較少,服裝設計的所用設備短缺,現有的資源利用不充分的問題,所以,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就是當下服裝設計人才的創新素質培養的重中之重。
2服裝設計人才創新素質培養的意義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代服裝設計已經不是以前單純的意義了,融入了很多新型元素,有了自己的文化內涵,是一種實現產品價值的不斷創新,通過對消費者的需求來進行創新設計的一個過程。這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進步的過程,在原基礎上進行創新和改進,使之能更好的應和時代的發展潮流,所以對于服裝設計的創新,我們可以理解成將日常生活的元素通過設計師進行排列組合,構成一個獨特的全新的設計理念。這種理念基于傳統,卻又不同于傳統,而且更加適應時代潮流的發展。這就是對于新型服裝設計人才創新素質培養的重要性。
3對于高職服裝設計人才創新素質培養的策略
第一:加強各個部門對于高職服裝設計人才創新素質培,養的重要意義的認識。在辦學授課的過程中樹立科學發展觀。針對不同層次的學校和學生,因地制宜,進行合理的教學方案設計。努力創造出一流的教學思想。主要要在教學理念和管理制度以及教學條件上加強。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新型人才。重點抓教育,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提高畢業生的就業能力。這是衡量一個學校教育質量最基礎的標準。第二:重視服裝設計技能。所謂創新,必然是在扎實的服裝設計基礎上進行的,只有具備了扎實穩定的基本功,才能談創新。在高職服裝設計人才創新素質培養的策略中,建立完善的基本設計實踐課程,在鞏固學生的基本功的同時,注重創新能力的培養以及實踐能力。要做到學生敢想敢干,用于突破傳統思維的束縛,培養創新意識,在創新的道路上不斷地前進,激流勇進。第三:建立健全的人才培養計劃。制定專業的以創新為核心培養專業人才的計劃,準確的人才培養計劃是落實高職服裝設計人才創新素質培養的關鍵所在。針對不同基礎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培養計劃,最大程度的挖掘學生的優點,培養創新創作能力。第四:加大宣傳力度。目前很多學生乃至學校的領導對這一專業的認識都還不夠,沒有真正的了解到服裝設計的魅力之處,學習就處于一個被動的狀態下,加大宣傳力度,讓學生從心里重新認識服裝設計這一專業,感受設計過程中的魅力。一部分高職學生還缺乏創新意識,實踐能力也參差不齊,對于問題的分析和解決都有待提高。所以還應該選擇專業性較強的老師進行指導,根據專業背景,創造合適的專業學習環境,盡可能的開展創新教育活動,讓創新融入生活。第五:進行校企結合。想要培養高技能人才,就需要有良好的.實踐環境,一些民辦學校就很難實現現代教育的大規模資金投入,所以,通過校企結合,利用企業的現有資產與資源的優勢,建立校外的實訓基地,這是加快高職教育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第六:重視信息技術的教學。現階段是信息技術不斷發展的時代,多媒體教學在各大高校的教學應用中已經較為普遍。多媒體信息技術以他簡單方便的操作,生動形象的展示授課內容等特點迅速被人們接受并且使用。這種新型的資源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技術方面的震撼,更重要的是可以讓學生足不出戶就可以學習到世界各國頂尖的資訊,讓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又進一步的加深,拓展了視野,放眼全世界,不再拘泥于周邊的事物,促進了服裝設計教育的發展,與社會一同進步,走向世界。
4結語
培養學生的創新創作能力是當今高職學校教育的一個基本出發點,大力開展創新實踐活動,注重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設計活動,培養實踐能力,拓寬學生的視野。對于我們教育職業者,要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理念,遵循教學方針,在提倡學生個性化發展的今天,結合學生自身狀況,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改進教學方法,推進高職服裝設計人才創新素質培養的健康持續性發展。只有這樣,中國的服裝設計才能更好地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立足于世界。
參考文獻:
[1]北京師范大學教學部.中國高校教學模式全集[M].北京:中國教育出版社,20xx(01).
[2]王曉曼.淺析服裝符號和文化的內涵及其在服裝設計中的作用[A];中國創意設計年鑒論文集20xx[C].
[3]候風仙.藝術與技術互動下的高職服裝設計人才培養方法研究[D].杭州:中國美術學院,20xx.
【服裝設計論文】相關文章:
論文的格式要求 -論文04-27
關于教育論文的論文11-06
服裝設計教案12-17
服裝設計作文02-19
服裝設計實習報告06-13
服裝設計實習總結06-09
服裝設計大賽策劃01-31
服裝設計的實習報告05-10
服裝設計實習報告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