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論文
語文課堂的知識傳授、技能培養(yǎng)應該在充滿生機活力,充滿文化氣息,充滿人文關懷的氛圍中進行。然而,長時間以來,人們將語文學科的任務局限于工具性的一面,忽視其人文素質(zhì)的培養(yǎng)。一篇美文被條分縷析,分解得支離破碎,一塊塊地填給學生。社會各界和家長都曾對這種現(xiàn)狀提出過尖銳的批評。那么怎樣才能改變這種現(xiàn)狀,使語文課堂真正實現(xiàn)語文教育的任務呢?我以為應該從人的因素入手,從教師和學生二方面找原因,讓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
教師:大膽地“放”,變“灌”為“引”
由于受傳統(tǒng)的“滿堂灌”、“填鴨式”等陳舊教育觀念和方法的影響,當前教育運作上仍以知識傳授為中心,以知識灌輸為基本方式,以知識再現(xiàn)能力為終極目標,使用統(tǒng)一的課程與教參,仍是“教材中心、課堂中心、教師中心”的教育。這樣的教育模式,在語文課堂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我們許多語文教師被教參上固定的教學目標束縛了手腳,而教師們又以同樣的繩索去束縛一屆又一屆的學生。在這樣的以灌輸為基本方式的教育氛圍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那是根本不可能的。所以要真正體現(xiàn)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語文學習是個性化行為,教師必須大膽地放棄,放棄老經(jīng)驗、舊方法,放棄教參、資料庫,甚至放棄師道尊嚴,將自己融成學生中的一員。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fā)現(xiàn)學生的個性差異,掌握學生個性化的學習方式,也唯有如此學生才敢于講真話,講出新思想。這樣充滿民主氣氛的課堂無疑對培養(yǎng)學生文化素質(zhì)和自主學習的能力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而要使多年來適應了“嚼碎了喂”的學生真正自主學習,充分發(fā)揮個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能力,教師在語文課堂上恰當有序的“引導”是非常必要的。引導不是牽著鼻子走,不是撬開學生的嘴巴灌,而是為學生的“人性之流疏通出正確的渠道,讓生命與發(fā)展呈現(xiàn)出活力與生機。”因此教師的“引”要有明確的目的,要因人而異,因文而異。教師要能創(chuàng)設出情境,并把學生引導到這樣的情境中自由地采摘閃光的思維之果。因此我們語文教師在放棄束縛之后并沒有真正輕松,擔子更重,因為要使全班絕大多數(shù)學生在自己的引導下自主學習討論,生成出自我教育的力量確實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它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漫長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作為自主活動的主體,其作用必然是不容忽視的。
學生:主動去“找”,變“被動”為“主動”
教師自古以來就擔負著“傳之以道,授之以漁”的任務,但作為學生如果一味地以教師所授之“漁”去看待事物,解決問題,便會失卻自己的個性不利于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所以在我看來,教者不應過多地把自己的所謂“方法”硬塞給學生,而應讓學生在具有了一定的語言知識積累之后,主動地去“找”,去“找”自己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樣一個“找”的過程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義。那么怎樣才能使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主動去“找”呢?
一、加強誦讀積累存儲
在語文課堂上,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知識的積累。而一個人在少年時“多記性,少悟性”,充分利用這一時期的記憶優(yōu)勢,多背誦積累一些典范的詩歌和文章,增加一個人的語言庫藏,對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實現(xiàn)自主學習是大有益處的。所以我們確定了以“讀”作為學生自主活動的首要原則。對于一篇課文的教學來說,應以誦讀為先導活動,并把讀貫穿在一篇課文教學的始終,變換多種讀的形式。一位學生在給我的信中說“我至今忘不了你教《春》時叫我走上講臺讀課文的情形,它增強了我的自信……”。確實,留在學生記憶深處的多數(shù)內(nèi)容是學生自己“讀”來的,而不是教師“教”給的。
需要明確的是,“讀”的活動決不是單向的主體聲音對課文文字符號的轉(zhuǎn)換活動,“讀”的過程是主體對讀物內(nèi)蘊主動建構的過程,事物的形狀特征、人物的表情、動作等在主體內(nèi)心逐漸生成。所以“讀”的活動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首位活動。
二、創(chuàng)設情境研究討論
語文課本的大多數(shù)篇章都描寫塑造了生動的形象,傾注著作者強烈的主觀情感,構成了真切的意境。教師借助語文課堂情境的創(chuàng)設為學生自主學習主體性的生成創(chuàng)設了適宜的環(huán)境。在教師的組織下師生通過圖片演示、音樂渲染、角色表演、想象描述等實體操作活動,使師生共同進入課文那種形象化的真切情境之中。在課文語言與學生個性化語言或非語言活動的對應互動中獲取直覺的、綜合的內(nèi)省體察。學生的這種形象體察必須上升為理性的思想,才能實現(xiàn)學生自主學習質(zhì)的飛躍,因此在語文課堂上讓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各種學習情境中,通過自主嘗試、小組合作交流、組際間的交流競爭,對課文中的信息進行分析、比較、歸納抽象、概括等思維加工,得出相應的思維成果。比如教《雷雨》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周樸園是個十足的反面形象,是不是他就沒有一絲一毫的人性了呢?”學生的討論很踴躍,雖然這些討論有悖于已成的定論,但畢竟打破了單一僵化的思路,使作品的形象更豐滿,也培養(yǎng)了學生多角度、多側(cè)面的發(fā)散思維能力。我們還可以嘗試讓學生自己設計問題、確定目標,不必拘泥僵化的現(xiàn)成答案,讓學生有充足的自主探究的空間。我們只有借助語文課堂這塊陣地,讓情境體驗的非理性活動與研究討論的理性活動和諧統(tǒng)一,才能塑造學生完整的主體,促使學生學習自主性的生成。因此,研究討論的理性活動應該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關鍵活動。
三、應用遷移自主創(chuàng)新
學生學習自主性的生成還必須通過具體的應用來檢驗,語文課堂同樣應該成為學生自主學習成果檢驗的主陣地。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具體的新情境中去,知識才能活化,才具有強的遷移力。學生力求對所學知識從不同角度去理解,并與具體情境聯(lián)系起來,力爭用多種實例加以證明,這樣知識才能遷移。教師要利用好語文課堂繼續(xù)創(chuàng)設廣泛應用的情境,促進學生學習的正向遷移,使學生的認知結構進一步整體化、靈活化、深刻化,增強自主創(chuàng)新學習的能力。在評價陶淵明的“世外桃源”時學生明白了要公正客觀地評價作者、歷史人物,也明白了文學作品作者的時代與階級局限性不能不在作品中有所反映的道理。后來學到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思想觀點再對此進行評價時,學生便能有感而發(fā),暢所欲言了。在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應用遷移活動應該是檢驗活動,是成果展示的活動,同樣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環(huán)。
通過上面三個過程,讓學生主動去找,找內(nèi)容,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變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使學生達到:學習——學會——會學。這樣,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學生掌握了自讀的方法,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和求知欲,自然樂學好學,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新世紀是知識經(jīng)濟的時代,新世紀的教育是培養(yǎng)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發(fā)展人的各種生存能力,塑造完善主體人格的教育。讓我們從語文課堂入手,恢復它的人文氣息,加強它的文化底蘊。教師大膽地放手,學生主動去探索,并把二者有機結合起來,使語文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我們可以相信,21世紀中國的教育必將走在世界的前列。
【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論文】相關文章:
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04-30
利用Moodle教學平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04-30
大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論文04-27
以IT為支撐構建大學英語自主學習平臺05-02
學生自主學習有效性的探索論文05-01
自主性學習論文04-30
讓語文課堂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樂園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