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于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的探討論文
論文摘要: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是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長效機制的重要內容。探討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的依據、原則和內容,對全面評判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成效,完善基礎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增強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實效具有重要意義。
論文關鍵詞: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基礎教育質量
一、探討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的必要性
(一)構建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長效機制的需要。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的長效機制是由政府保障機制、制度約束機制、質量監測機制和持續改進機制等要素以一定的聯系方式構成的質量管理系統,質量監控指標則是這一管理系統中的制度約束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設計和制定出科學性、指導性、操作性強的質量監控指標,才能發揮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長效機制的作用,對農村基礎教育質量進行全面、有效和持續監控,確保基礎教育教育活動朝著預期的質量目標方向有序運行?梢哉f,設計和制定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是構建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長效機制,增強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實效,不斷提升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前提。
(二)深化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在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向縱深推進的同時,如何判斷和評價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尤其是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狀態和實施效果,如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路向、課程改革目標的達成度、課程改革的組織實施能力、課程改革的效果與城市基礎教育課程的差距以及農村中小學生素質發展狀況,等等,從而為進一步深化農村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提供質量反饋信息,確;A教育課程改革整體目標的實現。因此,設計和制定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有利于全面評判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成效,科學調控和推進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過程,促使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提升。
(三)解決農村基礎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缺陷的需要。目前關于農村基礎教育質量評價的理論研究還沒有引起學界足夠的重視,致使農村基礎教育質量指標建構的研究基礎薄弱,進而導致現行的農村基礎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的缺陷,直接影響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的客觀評價,影響農村基礎教育的協調發展。
如由于農村基礎教育質量評價指標的建構研究缺乏科學的理論支撐,在一定程度上窄化或模糊了農村基礎教育質量指標的內涵界定,單一性、表面性、隨意性和封閉性成為農村基礎教育質量評價指標的突出問題。
只有從農村基礎教育的目標任務出發,以科學的理論和原則為指導,設計和制定出全面、可行、開放的質量監控指標,才能有效解決農村基礎教育質量評價指標存在的缺陷,不斷完善基礎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二、設計和制定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的依據與原則
(一)設計和制定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的依據
設計和制定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既要考慮國家的教育政策法規和農村基礎教育發展實際,又要考慮科學的理論依據和指標研制技術。
1.教育政策法規。教育政策法規是設計和制定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的政策依據。教育政策法規明確了農村基礎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確立了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目標和培養目標,規定了學校、校長、教師、學生的權利和義務,是設計和制定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的直接依據。因此,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的設計和制定,必須以國家教育目的為指導,依據基礎教育培養目標的基本要求,按照《義務教育法》、《教師法》以及《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教育工作的決定》等法律政策的相關規定來進行,從而確保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的公平公正性。
2.多元智能理論。多元智能所強調的多元、過程、開放和發展的理念作為一種思路和方法,是設計和制定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的重要理論依據。美國哈佛大學著名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教授提出評價多元智能的方法,必須符合三個標準:一是必須用“智能展示”的評價方法,即直接觀察到一種智能的潛力,而不必通過數學和邏輯的“反光鏡”;二是必須具有發展的眼光,即評價兒童在某一特定領域的知識,必須使用適合他或她在一定發展階段的方法。如進行幼兒早期多元智能確認和培育的《多彩光譜》項目;三是它必須和推薦相關聯,即對一個具有特定智能測繪圖的兒童,評價所得的分數和評語,必須和這名兒童推薦的活動相關聯,如用情景化評價。
3.農村基礎教育實際。農村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實際是設計和制定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的客觀依據。在設計和制定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時,必須從農村基礎教育發展的實際出發,充分反映當前農村教育基礎改革的新要求、新舉措。如體現基礎教育內在規定性和農民及其子女現實需求的農村基礎教育目標,農村基礎教育服務農村經濟發展情況,農村教師隊伍建設情況,以農村文化為取向,反映農村兒童生活經驗的校本課程開發及教材建設情況,以農村特獨特的教學資源為主要內容的教學用具制作運用及實踐活動開展情況,農村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統籌情況,農村學生的發展狀態及水平,等等,使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具有客觀性和針對性。
4.教育指標研制理論。借鑒和運用教育指標研制的相關理論是設計和制定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的方法依據。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設計和制定的取向、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的展開方式、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的表達方式等問題的解決,都離不開教育指標研制的相關理論支撐。就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的展開方式而言,是采用縱向展開方式還是橫向展開方式,應以教育指標研制的相關理論為依據,充分考慮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體系的內在要求和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實際,使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
(二)設計和制定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的原則
設計和制定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還必須貫徹和運用以下基本原則:
1.增值性。增值是指自身在原有基礎上發展、變化和提高的幅度。在設計和制定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時,不能用“一把尺子”作為質量監控指標去統一衡量所有農村學校的教育質量,而要關注農村學校的現狀、條件和水平以及在原有基礎上質量提升的實際表現,突出質量監控指標的差異性和多樣性,靈活運用多把尺子。也就是說,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的設計和制定既要考慮以質量監控的基礎性指標為主要內容的統一性指標,更要考慮不同農村地區、不同學校在原有基礎和水平上的質量增幅度,實現一把尺子和多把尺子的有機結合。
2.過程性。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的設計和制定應重視農村學校辦學、管理、教學和學習過程的狀態和水平,如學校服務農村社會職能發揮情況、學校以師生為本的管理理念的落實情況,學校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成長情況,各個教學要素和環節的質量水平,基于農村學生學習實際的學習方式轉變,等等,將農村基礎教育過程納入到質量監控體系之中,從而消除以往農村基礎教育質量評價指標窄化現象,確立過程性質量監控與預先性質量監控、終結性質量監控一體化的全面質量監控指標。 3.改進性。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的設計和制定必須以滿足學生健康成長、教師素質提升、學?茖W發展和農村社會需要為出發點和最終歸宿,突出質量監控指標在持續改善農村基礎教育質量方面的功能。因此,在設計和制定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時,應把制約和影響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的全局性因素作為質量監控指標的主要內容,如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體系中教育投入保障機制的完善狀況,教育資源配置機制的優化狀況,質量管理制度的建設情況,質量檢測機構的運行狀況,等等,使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成為持續改進和不斷提升教育質量的“調節器”。
三、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體系的內容
基于對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的理解和國內外教育質量研究的已有成果,根據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設計與制定的依據和原則,我們認為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是由基礎性指標、發展性指標、特色性指標等三個維度和辦學條件、辦學目標和理念、師資隊伍、生源質量與學生素質、課程與教學、教學管理、經費保障等七個觀測點構成的全方位、動態化監控和持續改進基礎教育質量的指標體系。
(一)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的基礎性指標
農村基礎教育監控的基礎性指標是監控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運行狀況和已有教育資源達到國家規定的基本辦學條件的指標。這一維度上的監控指標關注的是農村中小學基本的教育資源是否達標、學校教育教學運行狀態是否正常、廣大農民對子女就學是否滿意。
就具體觀測點而言,辦學條件基本達到《農村普通中小學校建設標準》(建標[2008]159號)和《陜西省義務教育學校管理基本規范(暫行)》(陜教基[2009]37號)的相關標準和要求;辦學目標能體現國家教育目的的要求,符合學校實際和農村發展需要,辦學理念體現素質教育的基本精神;師資學歷、結構和數量達標,熱愛農村教育,具備從事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能力;農村中小學生的家庭教育、原有經驗、行為習慣、心理準備和就學預期與學校學習生活的適應性;學校課程開設基本符合國家課程方案的規定,教學活動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學校實行校長負責制,管理規范有序,注意實效;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改革的通知》(國發[2005]43號)精神,教育經費基本有保證。
(二)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的發展性指標
農村基礎教育監控的發展性指標是監控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過程優化和質量提升、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和充分利用等的指標。這一維度上的監控指標指向的是農村中小學優質教育資源配置和利用是否均衡有效、學校教育教學運行過程和質量是否持續改進、廣大農民對學校及其教育質量是否滿意。從具體觀測點來講,辦學條件要符合或高于國家和省上關于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的相關標準和規定,特別是中小學理科實驗教學儀器和藝術、勞動技術、體育衛生保健等教學器材配備齊全,圖書館(室)藏書滿足師生學習和教學需要;學校辦學目標科學,定位準確,有中長遠發展規劃,學校辦學理念先進,以師生發展為本,符合基礎教育規律和農村中小學生成長規律;教師熟悉農村基礎教育特點,骨干教師培養力度加大,教師隊伍結構不斷優化,教師隊伍整體的專業化水平持續提升;農村中小學生的品德修養、知識技能、勞動技能、個性特長和身心素質不斷提高;深化農村學校教育教學改革,開發體現農村社會和學校實際的校本課程,建立以發展性為取向的學生、教師和學校評價體系;探索和實踐現代學校管理制度,構建和實施教學質量監控與保障體系,管理科學高效;建立和完善教育經費保障長效機制,提高教育經費使用效益,切實保障農村教師的工資福利和社會保險。
(三)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的特色化指標
農村基礎教育監控的特色性指標是觀測農村中小學在辦學實踐中積淀、培育和形成的獨特的辦學風格和發展優勢的指標。這一維度上的監控指標反映的是農村中小學的辦學理念和治校方略是否先進獨特、學校的改革創新和發展優勢是否亮點突出、學校特色培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否為學生提供了高質量的教育。對具體觀測點來說,以生本化為取向,優化辦學條件,建設人文化生態化校園方面的特色利用學校長期辦學實踐的積淀,探索學校傳統特色、現代教育發展趨向與農村社會發展特點三結合的辦學目標和辦學理念特色;開展以農村教師專業發展為目標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訓方面的特色;體現素質教育要義,結合農村實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動手實踐能力方面的特色;開展具有“鄉土”特點的研究性學習,選擇適合農村學生生活環境的教學內容,設計和組織綜合實踐課教學;農村學校人本管理和校本管理實踐方面的特色;農村教育經費投人保障機制有效運行方面的特色。
【農村基礎教育質量監控指標的探討論文】相關文章:
教學及監控體系構建探討市場營銷論文04-30
《電工基礎》課程教學實踐探討教育論文05-02
農村水電開發效益理性探討論文04-30
基礎日語不同階段的教學方法的探討教育論文05-02
農村基礎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探討04-30
關于審計目的與審計目標的探討04-28
環境監控中心聯網方案探討04-29
高校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探討的論文04-27
高等教育質量自我監控機制的探析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