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試析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思考論文
【論文摘要】當前,網絡的發展日新月異,大學已成為信息化程度最高、發展勢頭最快的地方。為了使大學生正確使用網絡這把“雙刃劍”,對其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已成為當務之急。應以培養大學生的道德主體性為目的,以法律教育、基礎道德教育、網絡道德教育和網絡知識教育為主要內容,開展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并不斷探索大學網絡道德教育的新途徑。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監督;自律
互聯網的發展形勢喜人也逼人,大學生踏入網絡時代已成現實。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把“上網”當作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他們在吸取網絡營養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不健康內容的影響。更嚴重的是,少數大學生還成了網絡不健康內容的制造者。面對這種情況,進行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已成為社會有識之士和大學生家長的強烈呼聲,因此關于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的研究也成為德育工作者的一項刻不容緩的重要任務。
一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一)網絡的特點及發展狀況決定必須進行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
因特網是繼報刊、廣播、電視之后的“第四傳播媒體”,因特網的出現構建了一個虛擬的網絡社會。不管什么人都可以通過上網得到各種信息,同時也可以通過上網發布任何信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與交往不再單純依靠面對面的直接交談,而是可以依賴網絡進行間接的“人機交流”,這就形成了一種新的網絡人際關系。同時,在網絡社會,人們的活動又具有隱蔽性。這些導致現實社會諸多的倫理道德約束可以被輕易地擺脫,對因特網引發的一系列不道德行為:如在網上發布虛假、有害信息、傳播病毒、篡改數據、侵犯他人知識產權和隱私權等,傳統倫理學的作用顯得蒼白無力。如果網民不能“慎獨”、對自己的行為進行道德自律,那么網絡社會將是一種道德的無序狀態。對此。必然會應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與重視。
網絡的發展速度決定了必須進行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用“瞬息萬變”、“一日千里”來形容網絡的發展一點也不過分。網絡在人們還沒有充足準備的情況下,就影響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人們的生活,它給人們帶來更多驚喜的同時,也帶來了憂慮甚至恐懼。網上內容不健康的信息極易誘導青年誤入歧途。一些道德敗壞的人利用互聯網的隱蔽性,肆意散布黃色、不健康的信息,制造趣味低級的網上游戲。一些別有用心的不法分子利用網絡進行違法犯罪活動。例如在網上冤枉謾罵、進行人身攻擊、顛覆社會制度、散布歪理邪說等等。
面對網絡所帶來的一些負面影響,我們不能“因噎廢食”,更不能坐等事態的自然發展,在這方面的法律規范還很不完善的情況下,道德教育就顯得更加重要。只有加強道德教育,才能糾正那些“偏離航道”的行為,并為上網者指明正確的方向。據有關數據統計,目前在互聯網絡上,英語內容約占90%,法語內容約占5%,其他語種的內容只占5%,而我國的內容只占其中的1%。相對我國上網人數位居世界第二,由此說明我們正面臨著外來文化的巨大沖擊。發達國家在通過網絡連續不斷地傳播文化信息的同時,也將其意識形態、世界觀和價值觀、倫理道德觀念等四處傳播并強加于人,對上網者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企圖達到利用西方資產階級腐朽的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不斷侵襲我國青年大學生思想的險惡目的。這對于任何一個民族和國家都是非常危險的。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對識別和判斷能力都還不夠強的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進行道德認知和評價的教育,進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教育,這樣才能不斷地增強民族凝聚力。
(二)大學生自身的特點及網絡行為狀況要求必須進行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
大學生正處于身心快速發展的時期,他們對新生事物有著強烈的好奇心,他們把上網當作一種時髦卻不知如何利用互聯網對自己有利(他們會更多地去關注歌星、影星而不關心國家大事);他們渴望能獨立思考卻容易偏聽偏信(他們對在網上看到的小道消息津津樂道并到處傳揚);他們渴望被人尊重卻不知道如何自尊自愛、如何尊重他人(一些人以一些血腥、恐怖、低級下流的詞語作為自己與別人聊天的名字);他們崇拜英雄卻不識英雄(許多人把“黑戶”當作英雄來崇拜);他們對社會的黑暗面深惡痛絕,但自己身染其中而不自知(瀏覽傳播黃色網頁)等。如果沒有道德約束,如此多的大學生在網絡上“任意馳騁”,后果也就可想而知。同時。我們不能想象在虛擬世界不講道德修養的大學生,會在現實世界有良好的道德形象。另外,現在的大學生還主要是網絡時代的看客,幾年以后,他們將是網絡的從業者和主動參與者。他們的道德素質如何,決定著將帶給人們一個什么樣的現實世界和網絡世界。因此必須進行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把他們引導到健康發展的軌道上來。
網絡被稱為沒有圍墻的大課堂,它可以向所有人開放,包括大中小學生。有調查表明,我國上網人數已突破2250萬,位居世界第二;我國網民又以青少年為主,占其中的74%,其中尤以大學生占絕大多數,因此有人稱當代青少年為“網上的一代”。由于青年人固有的特點可能引起網絡行為的出軌,甚至淪為“網絡黑戶”,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主要表現在:一是利用破壞網絡的方式來表現自己,如臺灣一大學生開玩笑地在電腦里投入“CIH”病毒,讓電腦界人士聞之色變;二是一些青年學生憑借自己掌握的高技術手段,以在網上搞惡作劇、騷擾他人為樂。三是少數大學生受利益的驅使,利用互聯網牟取非法利益。北京某大學計算機系學生盧某利用“黑戶”手段在互聯網上非法盜取某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上網賬號和密碼后,以販賣上網賬號從中牟利,被北京海淀公安分局抓獲歸案;成都某高校學生劉某因傳播淫穢物品牟取利益,被成都市金牛區人民法院判刑、并處罰金。許多大學生上網的目的是追尋自由,但如果不以道德進行規范,他追尋自由的結果或者被社會所唾棄,或者被法律所制裁,或者會使自己陷入“兩面人”的痛苦和矛盾中不能自拔,這些都走向了他初衷的反面。因此,互聯網時代必須進行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
二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目的和主要內容
(一)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目的
傳統的道德教育是要培養和造就一種“理想人格”。這種理想人格一般是比較定型、有著確定模式的。比如儒家倫理的“君子”就要具有“智、仁、勇”。而網絡道德教育不能以培養“網絡理想人格”為目的,它不具備模式化的理想人格的形成條件和表現方式。因為網絡是虛擬的世界,上網活動也具有極強的隱蔽性,它沒有直接的面對面的監督,其他領域道德規范發生作用的外在教育和輿論制約在這里對那些沒有內在自覺的人來說是失靈的。也就是說,在網絡活動中,教育對象自我選擇的比例很大,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重點和目的應是定位在教育對象自主選擇的大范圍內,為他們提供幫助和指導,培養他們的道德主體性。這種主體性的培養首先就應該體現在培養青年大學生具有自主的選擇判斷能力,辨別信息的真偽、信息的價值,使他們能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高效率、高質量地學習、生活和工作,即引導大學生學會選擇。信息來源的多樣性與廣泛性,無疑增加大學生正確鑒別是非和選擇行為的復雜性。為此,教育的著眼點應當是教他們學會選擇:一是要懂得選擇什么,使“選擇什么”的問題轉化為把握“度”的能力;二是知道如何選擇。其次應培養大學生的自律意識,做到網上“慎獨”:要培養他們的自我約束能力,面對網上的各種各樣的誘惑能夠做到不為所動;要培養他們的責任心,教育他們不只是做網絡時代一些不文明現象的“看客”,而應做一名勇敢的“斗士”。有了這種道德主體性,就會使大學生在網上沖浪的時候,做到“從心所欲不逾矩”,使整個網絡健康發展。
(二)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
無論是選擇判斷能力,還是自我約束能力,抑或是責任心的培養,都是建立在道德認識基礎上的,因此,確定科學的教育內容是提高青年大學生道德主體性的基礎。
1、法律教育。
法律是最低的道德規范,對青年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首先就應從法律教育抓起。連法律都藐視的人,讓他遵守道德也就成了一句空話。我國目前還沒有一部專門規范互聯網發展的法律,但我國有著一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條例和規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網人口通道管理辦法》、《中國公民計算機互聯網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和《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等。網絡時空是現實社會的虛擬,公民在社會生活中所有需要遵守的法令法規和道德文明禮儀諸如《民法》、《刑法》、《國家保密法》等在網絡上同樣適用,任何觸犯法律法規的行為都是不道德的行為,都是要依法受到處理的行為。
2、基礎道德教育。
網絡世界是現實社會的虛擬,上網交流、發布信息、瀏覽網頁已成為現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內容,因此,在其它生活領域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在上網的時候也同樣適用。如果不注重這方面的教育,就會出現目前比較普遍的現象:人們都知道私拆他人信件是違法的,打探、傳播他人的隱私是不道德的,但能夠進入他人的電子信箱,卻被看作是能力強的表現。如此下去就會形成惡性循環,社會公德受到普遍的破壞也就是必然的了。這些基礎道德主要有:誠實、守信、正義,勿偷盜、勿剽竊等。
3、網絡道德教育。
除了普遍適用的道德規范外,網絡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特殊要求,因此,注重并建立網絡道德規范,就會增強這些規范的可操作性,從而更好、更直接地達到提高網絡的從業者和參與者的道德水平與境界。
對此,一方面我們可以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如美國計算機倫理協會制定的“計算機倫理十戒”:
(1)你不應該用計算機去傷害他人;
(2)你不應該去影響他人的計算機工作:
(3)你不應該到他人的計算機窺探;
(4)你不應該用計算機去偷竊;
(5)你不應該用計算機去做假證:
(6)你不應該拷貝或利用你沒有購買的軟件;
(7)你不應該使用他人的計算機資源,除非你得到準許或者作出補償;
(8)你不應該剽竊他人的精神產品;
(9)你應該注意你正在寫入的程序和你正在設計的系統的社會效應;
(10)你應該始終注意,你使用計算機時是在進一步加強你對你的同胞的理解和尊敬。
另一方面,我們要根據我國的國情,把傳統道德與網絡道德的現狀結合起來進行教育。如:
(1)珍惜別人的勞動,尊重別人的智慧;
(2)不散發反動的、迷信的、淫穢的內容,不散布謠言,不搞人身攻擊;
(3)要自尊自愛,要注意網絡語言美,不談論庸俗話題,不使用粗俗語言;
(4)利用計算機技術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弘揚民族文化,與不道德的行為作堅決的抗爭等。
4、網絡知識教育。
目前,網絡在部分青年大學生眼里仍只是一種娛樂休閑的工具,網絡傳播知識的功能并未得到充分的利用,上網似乎就意味著聊天、交友、玩游戲等旁枝末節。即使上網瀏覽,也是以文化娛樂類信息為主,而科研學術類信息引不起他們的興趣,部分大學生知道某歌星的生日、星座、何時結婚生子、誰有了婚外戀等,但卻很少關注網上新聞。倡導大學生通過網絡獲得知識,開拓視野,正確使用網絡,形成正確的網絡觀,既是網絡教育的主要內容,也應納入網絡道德教育的內容。
三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途徑和方式
(一)培養一支懂網絡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
在新的形勢下,培養一支既懂得思想政治工作藝術又懂得網絡技術的高校政工隊伍已非常必要也非常迫切。新的形勢要求政工隊伍具有深厚的政治理論水平,具有馬克思主義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自覺維護這種價值觀和道德觀的責任感,又深入了解網絡的特征,能熟練的使用網絡,及時解決網絡傳播中的問題。網絡的特點決定了在網絡道德教育中,教育對象自我選擇的比例很大,如何在大學生自主選擇的范圍內使教育的引導和幫助真正地發揮作用,這就需要研究上網大學生的行為特點,了解他們的內心感受,熟悉他們的表達與交往方式。惟有如此,才能對癥下藥,起到事半功倍的目的。同時更要具有創新意識,并盡可能地以適當方式參與校園信息的制作與控制,做到以敏銳的思維和行動,迅速地抓住問題。有的放矢地開展網絡道德教育工作,使大學生網絡行為規范化、道德化。
(二)利用網絡的特點,建立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新陣地
網絡之所以能吸引活潑好動的大學生,自有其“魅力”,這種“魅力”就在于網絡所具有的特點。我們教育工作者也應充分利用它來開展工作。比如開設網站或在其它網站中開設欄目宣傳我們的主體思想道德價值觀念。形式可以活潑多樣。我們可以利用網絡的開放性來拓寬教育工作的空間,如在“德育教室”中開設德育講座,在“與圣人同行”中引導大學生閱讀中華傳統道德經典;利用網絡的迅捷性來提高教育工作的時效性,如在“德育沙龍”中開展辯論探討,在“德育調查”中就大學生最為關心的時事政治、社會問題進行調查;利用網絡的互動性來傾聽大學生的心聲。提高教育工作的實效性。如在“心理指導”中進行心理診斷與治療。在“成才與發展”中對大學生的人生選擇提供幫助與指導;利用網頁豐富多采的設計來增強教育工作的吸引力等。從而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圖文并茂、聲像交融的特點,把道德教育由“平面”引向“立體”,使網絡道德教育更加生動活潑,變被動防御為主動占領。建立網上德育新陣地。
(三)凈化網絡大環境,為大學生營造良好的網絡成長氛圍
大學生接受能力強、模仿性強,但辨別能力不夠強,這就使得網絡的大環境在網絡道德教育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對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還應從凈化網絡大環境人手,對那些不健康的網絡內容加強法律、技術上的監管。信息管理部門和學校要加強對電子信息產品和計算機網絡的監管。及時清除通過計算機網絡傳播的反動色情和不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電子信息。同時要建立健全校園信息網,包括校報、校刊、校廣播臺、校電視臺、閱報欄、宣傳櫥窗,特別是校園計算機網絡。該網絡既應充當“把關人”的角色,盡可能把一些流入學校的消極信息過濾,又應發揮“天平”的作用,對一些難以過濾的消極信息進行平衡。該網絡的主流應是積極向上的,正面引導的信息應能阻擋、抵制其中的消極信息;應調動可以利用的校園內各種資源,或制作軟件,或主動發布信息,對各種不良信息主動應戰。否則很可能是“學校三年功,網上三分鐘”。因此,盡快凈化網絡內容,構筑網絡“防火墻”。也是網絡道德教育取得實效的當務之急。
(四)建立大學生網絡行為監督機制,打擊網絡犯罪
網絡為人們提供的極大自由,已超出現有社會道德和法律所能適應的范圍。由此,我們必須盡快建立網絡行為的監督機制,加大網絡安全的管理力度。高校中要盡快建立網絡信息管理的常設機構,來統一協調網上信息的管理工作;高校應積極開展網上“文明”運動,確立網上道德規范,倡導文明行為;開展網上“環保”工作,經常查看校園電子公告欄,及時清除惡意言論和虛假信息的污染;開展網上“掃毒、掃黃”工作以及配合技術人員對信息危害事件開展調查,切實管住那些提供不健康內容的網站,建好具有正面引導作用的主流網站,從而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網上精神食糧;對不守網絡道德者進行批評、教育和改造,對違法犯罪者給予嚴厲的打擊,使文明上網成為大學生網民的自覺行為。
(五)開設校園網站和教師學生個人主頁等,通過正面引導和榜樣示范作用,提高大學生的網絡道德自律意識
從本質上說,道德起作用的方式是自律,但并非一開始就如此。任何道德品質的形成都是一個外在的道德規范內化為主體內在自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社會輿論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人們此時所關注的社會輿論又主要來自周圍所熟悉的人。因此,學校可以通過開設校園網站、制作網頁等形式來規范學生的行為;也可以通過開展網頁制作競賽,在評選標準上不僅要看技術水平,也要看其所體現的人文精神。使大學生在正面教育中品味“為善”所帶來的成功。還可以開展網絡道德問題辯論,使大學生在爭論中明辨是非,從而不斷地提高他們的自律意識。
總之,我們要通過對大學生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他們對網絡信息的辨別能力,使大學生理解、掌握、認同、實踐網絡道德規范,能夠以道德理性來規范自己的網絡行為,從而正確地利用、研究、開發網絡這把“雙刃劍”,建立起一道自我保護、自我約束、揚善抑惡的內在防護墻,做一個網絡文明大學生。
【試析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的思考論文】相關文章:
試析大學生的網絡道德教育論文(通用9篇)12-28
試析高職院校開展網絡心理咨詢的思考論文05-02
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改進措施論文05-01
試析電力員工安康和諧調查與思考論文04-30
試析地方高校人才引進工作的若干思考論文05-02
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研究論文(通用5篇)12-28
大學生擇業心理題目試析論文04-27
關于學校道德教育的思考04-30
試析由大學教師校本培訓引發的思考論文04-27
試析電力企業反習慣性違章的思考論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