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模式研究論文
摘要:信息化時代促進了社會信息快速傳播,信息化給高職院校德育教育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以信息的視角對高職院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對同行專家進行咨詢、查閱資料等形式了解當前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的現狀,針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分析,探索創新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模式,以期促進現代職業教育發展。
關鍵詞:信息時代;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模式
如今,信息已成為社會發展的主題,誰掌握了信息就是誰的世界。網絡信息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獲取知識、人際交流、展現自我的舞臺。但由于社會環境變遷,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應緊密結合時代的發展和掌握學生具體情況,認真分析信息化存在的問題,構建科學的信息管理機制,注重教育內容的選擇與優化,創新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模式,從而促進高職院校學生德、智、技等全面發展,培養符合社會、生產和管理一線崗位所需要的人才。為此,筆者開展了深入調研。
一、調查情況綜述
隨著當今社會環境的變化,高職院校學生基本上人手一部智能手機或其他智能終端,網絡信息已滲透到其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這種新常態對于高校德育教育工作既是挑戰,同時也是創新德育教育模式的最佳時期。為更好地完成高職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筆者針對高職院校學在獲取網絡信息的行為模式、心理特征、價值取向等特點進行了調研。并對高職院校德育教育工作者進行了訪談,了解與掌握高職院校不同年級的學生使用信息、媒體、網絡中的心理與行為特征。同時,通過查閱收集已有的研究成果,將它與本次問卷調查、專家咨詢的結果進行對照分折,努力探尋信息快速傳播對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產生影響的原因。
1.問卷調查
筆者選擇貴陽護理職業學院、貴陽職業技術學院和貴州職業技術學院的學生為調查對象。本次調查共發放800份問卷,收回786份,有效問卷774份。問卷調查發現:多數學生運用智能手機、電腦等上網獲取信息。在回答關于“你上過網沒有?什么時候開始的?”問題時,調查結果顯示:所有的學生基本上過網,有83.6%的學生在上大學前就上過網,有14.3%的學生在大學以后開始上網,有2.1%的學生現在上網還需要別人的幫助,也算是上過網,可以說現在的高職學生學習和生活都離不開網絡信息。在“回答關于你在校期間課余時間在做什么事”的問題時,有52.3%的學生選擇的是上網,有31.2%的學生選擇的是看書、學習,有19.1%的學生選擇的是參加各種課余活動,有7.4%的學生選擇的是其他。在回答關于“上網時主要干些什么?”的問題時,有27.6%的學生是瀏覽網頁、無目的,有47.4%的學生是聊天、聽音樂、看視屏,有14.2%是上網學習、查閱資料,有10.8%是上購物、打游戲等。在回答關于“一天上網多長時間?”的問題時,有31.3%選擇不好確定,有26.7%選擇課余時間基本都上,有15.4%選擇有需要時才上,有27.6%選擇無聊時就上等。此外,筆者還對少數部分學生進行了訪談,進一步了解當前高職院校學生使用網絡信息教育和獲取德育信息的情況。
2.專家咨詢
筆者咨詢了貴州省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名師(高職院校德育研究方面的專家),這些專家長期從事高職院校德育研究工作,或曾在一線從事德育工作,他們擁有較深德育理論和實踐經驗,掌握高職院學生的特點,他們對筆者的研究給予了充分的理論指導。與此同時,筆者還與不同職業院校思想政治課理論課教師進行了交流討論,更多地了解不同類別專業的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的情況,并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它們的共性和特性。
3.查閱文獻
對已有研究成果的查詢結果顯示:目前有關的信息化時代高職院校德育的研究成果較多,但在研究方法上多數都是屬于描述性研究,專門針對高職院校德育教育實證研究的成果相對較少,提出的論點論據沒有比較權威的調研數據作支撐,導致研究內容空洞乏力,說服力不強等。基于以上原因,筆者從信息的視角對高職院校德育教育進行研究,并將兩者有機結合起來,同時運用教育學、社會學等原理進行跨學科研究;運用問卷調查、深度訪談和查閱文獻資料等研究方法,結合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的實際探索可操作性的研究途徑,為科學構建信息時代下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模式提供有益的借鑒。
二、信息時代下的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現狀
現代的科技、網絡、信息打破了地域、時空和人際的界限,使其不受時間、地點和人群的影響而廣泛傳播。在這種背景下,信息傳播模式也有利于德育教育內容的選擇,調動德育教育主體的廣泛參與;有利于高職院校學生拓展道德認知、豐富道德內容;有利于調動高職院校學生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有更多機會了解社會發展形勢,充分發揮其主體性意識,自我調適心態,向往美好生活、提早做好就業準備,緩解就業壓力等。順應時代發展,高職院校德育教育在取得巨大成績的同時還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例如:對德育教育重視不夠、抓得不夠;德育教育內容空洞,缺乏說服力;德育教育形式空泛,失去吸引力;德育教育隊伍素質不高,失去影響力等。
1.高職院校德育教育重視不夠
信息具有開放性、廣泛性和互動性的特點,它使當下高校德育教育發生較大的變化,傳統的高職院校德育教育采取的“一元主導”地位和權威受到極大的挑戰,馬克思主義在德育教育中的絕對領導地位和作用受到動搖。信息的快速傳播使得不同地域文化之間交流與融合在所難免。調研數據顯示:絕大多數的高職院校學生都在上網,網絡信息是他們獲取個人倫理道德觀念的重要來源。信息傳播的內容必然有東方文化,也有西方文化,兩者之間存在意識上的差異,不同民族文化所傳導的價值不再具有不可撼動的統攝力,導致高職院校學生社會精神價值的多元性并存。傳統的高校德育教育絕大多數都采用理論灌輸的方式進行,當前,網絡技術的普及,學生獲取的信息量成倍增加,傳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絕對統治地位受到挑戰。但是,大多數高職院校德育教育并沒有利用網絡作為德育教育的途徑,沒有搶占信息教育領地,或者說重視力度不夠,導致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效果不理想,有脫離社會現實的現象。
2.高職院校德育教育內容空洞
傳統的高校道德教育教師具有絕對的領導地位,表現為“一言堂”或“滿堂灌”,形式是“教師講、學生聽”,即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活動。教師主體是指一種單向的傳道授業,注重道德知識講授與理論灌輸,重視教學任務完成情況,而很少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和教育效果如何,幾乎沒有與學生進行平等的溝通和交流。信息時代到來之前,教師掌握的知識和技能比學生多,這成為大家認同教師主體地位,學生自然處于被動接受教育的模式。但是,在信息化時代背景下,信息傳播速度加快和網絡技術的普及,多數學生通過智能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獲取大量的網絡信息,有的學生掌握的信息量甚至已超過了教師,教師已失去了傳統的權威地位,而有的教師還是按照指定的教材內容照本宣科,學生覺得枯燥、乏力。
3.德育教育隊伍素質不高
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教師隊伍素質不高。由于當前國內多數高職院校都是由中專學校升格而來的,原來中專學校德育教師自然成為高職院校德育教師,辦學層次的提升并不意味著教師隊伍素質的提升,教師隊隊伍素質的提升還需要一個過程。
三、創新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模式
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應正確對待信息時代背景下的教育環境,順應歷史潮流,努力創新教育觀念。既要根據現代高職院校德育目標的要求完成工作任務,又要結合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成長規律、學生的實際需求和現實生活環境,積極探索創新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模式。
1.高度重視信息傳播在高職院德育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以網絡為載體搶占高職院校德育教育陣地,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吸收人類一切文明成果的科學理論。在信息時代,我們更要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資源優勢,加強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渠道建設,運用教學案例,以信息傳播為載體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當前社會熱點、難點問題,為創新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注入新的素材。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創造思維,拓寬學生視野,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培育實踐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德、智、技等全面發展。
2.豐富高職院校德育教育內容
信息化時代背景下網絡德育信息傳播內容范圍廣泛,涉及文化觀念、價值選擇和行為規范。因此,教師要選擇正確的網絡教育資源為學生提供參閱、選擇,拓展學生知識面,輔助學生學習,豐富德育教育內容等。但是,有的高職院校學生上網成癮、甚至沉迷于黃色信息或網戀而不可自拔,從而引發了很多問題,造成了不良影響。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加強網絡信息監管力度,堅持“積極開發利用、科學引導、依法管理、信息過濾”的原則,借鑒已有的經驗,深入挖掘有價值的、有吸引力的德育教育內容;同時,又要努力與校外相關部門合作,統一管理,形成合力、權責明確、加強管理、注重技術研發,保證網絡信息有序傳播,嚴格執行信息過濾與封堵、內容審查、網站注冊等程序,提高網絡信息的運用效率。此外,高職院校應積極開設網上德育課堂、在線德育論壇等,重視網絡教育空間,加強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引導,抵御不健康思想觀念,教育培養學生自律自強,引導學生文明上網,自覺遵守國家法律、法規,約束自己的不良行為,科學構筑堅固的精神防線。
3.提升教師隊伍素質,構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教育模式
學生全面發展是高職院校德育教育的目的。能否達到這一目標,首先,起決于教師隊伍素質,教師隊伍素質如何直接影響教育的效果,教師是關鍵。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應根據教師隊伍的實際,主動調整師資力量,盡最大的努力提升德育教育教師隊伍素質,如加大投入,把送教師出去學習、培訓與引進人才結合起來。其次,需要改變原有的教育模式,從滿足學生的需要著手,通過網絡平臺建立平等互動的交流方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充分利用網絡信息為高職院校學生打開了一條獲取理論知識和習得技能的新路,精心選擇網絡德育資源,運用現代先進技術手段進行傳授。最后,在教學過程中,堅持以“教師主導,學生主體”,充分體現出教師在加強網絡德育教育內容的解惑和引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換而言之,教師授課內容不能局限于課本知識,而是需根據當下的熱點、難點編寫教學案例,以鮮活的事例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信息載體的融合,使高職院校學生在獲取信息的同時受到教育,并高度認同、內化為自身價值追求,規范自己的行為。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鄭永廷,曾萍.當代大學生的成長需要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實現[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2).
。3]張再興.網絡環境下高校德育創新發展的突破點[J].高校理論戰線,2011(2).
【高職院校德育教育模式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高職院校合作模式探索的論文04-27
高職院校音樂教學模式分析論文05-02
高職院校學生管理研究論文05-02
高職院,F代化體育模式的研究04-29
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問題成因及輔導模式研究04-28
關于高職院校隱性課程建設研究論文05-02
對高職院校水工專業學生培養模式的思考論文05-02
優化海南高職院校特色專業路徑研究論文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