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改革中的主體地位論文
[摘要] 傳統的教育方式是以教師為主導的課堂式教學。教師在教學中具有絕對的主導地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地位,主觀能動性沒有完全發揮,其主體地位往往被忽略。隨著教學改革的推進,我們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要重視對教師品德修養、管理和組織能力的要求;同時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觀能動性的培養。本文從教師和學生兩個教學主體出發,分析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所處的地位、作用,說明了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改革中應當承擔的職責。
[關健詞]主體地位 主觀能動性 學習能力
無論是對小學、中學、大學還是研究生層次的教育來講,教學工作都涉及到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主體。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是最主要的教學方式,其次還會有一些課后作業,輔導等輔助教學方式。但是,不管是對傳統的板書式教學還是發展到現在的語音、多媒體教學,課堂這一教學手段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同樣,在小學和中學和絕大部分大學的教育過程中,學生基本上是被動的去接受教師的知識和思維方式。在一些相對活潑的課堂里面,學生會通過課堂回答問題和比較少的課堂討論來參與教學,達到接受知識的目的。教師在課堂絕對的主導地位也是毋庸置疑的。教師通過傳統的課堂來傳授知識,這是我國目前占主導地位的教學方式。從教師和學生兩方面的主體來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絕對的主導地位。但是,我認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應當被適當的提升,這樣將更加有助于達到教學的目的。
一、提高教師的課堂組織、管理能力
教學過程是一個雙向的活動,需要教師和學生的相互配合。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在教學過程中同樣都起著很重要的作用。我們不能片面的強調教師的“教”或者是學生的“學”。只不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無論從經驗、知識還是閱歷等方面,都比學生具有更大的優勢。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起到主導作用。但是,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面對的對象是具有思想、具有能動性和無限發展潛力的學生。所以,我們必須看到這一點并且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且激發學生的潛能。這就要求:作為教師,除了具備淵博的專業知識、崇高的品格、良好的道德情操之外,還必須具備組織教學,管理教學的能力,這一點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相應的管理學、組織學、心理學等方面的知識,可以幫助教師在教與學的天平上,達到一種均衡。所謂“沒有不會學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就應當是這樣的。所以改革教學的重點應該在教師方面。教師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努力,達到改進教學效果的目的。
(一)良好的道德品格
這是教師從業的前提。教師傳授知識的對象以及教學活動的公共性決定了從業者必須具備良好的道德品格。良好的道德品格一方面對學生起到感染作用,另外還會通過教師的言行傳遞給受教育者,可以代代相傳,具有深遠的影響。另外,良好的道德品格也是社會的要求。社會公眾要求教師具有較高的道德品格和情操。從5月12號以來的汶川的大地震中,我們可以看到:許多教師為了救援學生獻出了自己的寶貴生命。他們的行為,感動了學生,感動了社會。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應。他們的行為對學生們今后的行為有極大的影響,在社會上起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受到大家的一致稱贊。反之,一些其學生而逃的教師,則為社會、為人民所不齒。
。ǘY博的知識
這是教師從業的最根本的條件。首先,教師應當熟悉包括專業基礎知識,專業理論知識的發展前沿、發展方向,專業實踐狀況等等。其次,對每次所講授的內容在專業知識中所處的地位要有比較好的把握。結合學生的層次、知識掌握情況對教學做較好的安排,對講授的難度也會有更好的把握。最后,教師還需要一些綜合性的知識,例如做人、做事、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等專業知識以外的其它知識?梢韵胂笠粋什么都不懂得教師是無法把學生帶進知識的殿堂。
(三)較強的組織、管理能力
這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的必備條件。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能只是單純的講授知識,必須考慮到受教育者。一方面要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另外還需要在一定的范圍內控制、管理學生的活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同時對課堂、課后的學習要進行必要的控制。組織帶動學生參與到學習中來,另外,又要保證教學質量、教學秩序。
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學生是教學過程的主體之一,也是學習的主體。但是,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處于劣勢地位,在課堂上被動的接受教學。這就使得教學的質量打了很大折扣,教學效果也隨之下降。因此,我們必須結合學生的情況,采取一定措施,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一方面使他們學會知識,更重要的要是學會學習的能力。這才是我們教學的最終目的。
三、讓學生參與課堂的教學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通過教師在課堂上講授,學生在下邊通過視覺、聽覺等感官接受知識。隨著教學的發展,多媒體、語音等手段代替了傳統的黑板教學。學生可以通過感官獲取更加豐富的知識。但是,學生仍然很少參與到課堂的教學過程。下邊,根據幾年的教學經驗,我談談這方面的經驗,和各位同行共勉。
我們可以結合學生的知識結構,所處的層次,挑選出部分比較簡單的知識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講授,講完之后,其他同學進行補充,最后教師做總結。采用這種方式,一方面可以讓同學在課前自主進行比較深入的預習;另外,通過課堂相互的補充、討論,可以調動大部分同學的學習積極性。取得比較好的效果。但是,教師一定要把握好度,一般讓學生講授時間不能太長;另外,不能每次課都采用這種方式。最后,要考慮到學生的能力、水平。大學及以上層次的高等教育可以多次采用,基礎教育部分則根據課程情況適當選擇。
四、通過恰當的課后作業,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課后,除了布置適當的客觀題作業之外,應當加強主觀題目的布置,例如:《企業所得稅法》的查詢,以及新舊法規的比較等等。培養學生查閱文獻的能力,和學習能力。這樣,一方面可以加深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另外,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其次,可以布置一些分組的案例分析,增強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的訓練。另外也可以增強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
這些教學方式在研究生、博士生的學習過程中會經常用到。但是,我認為我們可以將其推廣到其他的高等教育以及部分基礎教育中。
總之,要促進教學工作的順利、良好進行,我們必須從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出發,考慮到他們的地位、知識、能力的不同,有針對性的培養教師綜合能力,提升教師綜合素質,同時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主觀能動性。教學相長,共同推動我們的教學工作進入到新的發展階段。
【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改革中的主體地位論文】相關文章:
構建學生體育學習主體地位的研究論文05-02
在英語教學中如何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04-29
學生閱讀主體地位芻議04-26
在科學探究活動中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04-29
初中數學教學中如何體現學生主體地位04-29
強化教師主導作用,突出幼兒主體地位的論文04-27
基于學生主體地位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論文05-02
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探討論文05-02
淺議在高職課堂教學中如何增強學生主體地位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