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分析聲樂教學的興趣心理論文
從本質意義上來講,普通音樂教育不是培養音樂家,而是塑造美好心靈的育人工程。為達到此目標,通過歌唱、器樂、欣賞等手段,感受、表現和欣賞音樂,促使學生愉悅身心,陶冶情操,啟迪智慧,以實現審美教育應有的效能和價值。所以,音樂教學不是單純的技藝傳授,而是以音樂為“中介”的雙向心理交流活動。開啟心靈的窗扉,激活音樂學習心理,無疑是優化教學效果的最佳選擇。這里擬就尋求興趣與意志的心理協同效應發表一管之見,求教于同行和專家。興趣的內驅動力與局限性興趣作為一種心理現象,主要是指對某事物或活動具有熱情和肯定的態度,因而產生出積極參與的心理傾向。興趣是個性心理特征,存在著明顯的個體差異,但是這種潛在的心理機制一旦激活,就會產生巨大的內驅動力,迅速地轉化為積極的學習和工作熱情,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應。因此,在“音樂課程標準”中就將“以興趣愛好為動力”作為首要的基本理念。
興趣是天生的心理基因,但它又具有很強的選擇性。簡單地說,一個人不是對任何事物都會產生興趣,產生興趣的條件很多,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象的品質特征要適應并符合主體的心理需要,然后通過“親密接觸”,激活了心靈密碼,興趣便油然而生。從這一基本論點來看,愛美是人的天性。音樂作為一種藝術美,它以音響為載體,以聲波在空氣中傳播為中介,通過聽覺感受激起心靈反應,因此具有很強的激活興趣心理的品質特征。這種審美心理活動不僅“成本低”、易普及,而且很容易產生藝術魅力,這正是音樂容易激起興趣心理的真諦所在。音樂與興趣的這種親密關系在嬰幼兒時期就明顯地表露出來。例如當嬰兒啼哭時,播放樂曲就可以使之止哭而聆聽音樂,甚至產生愉悅的表情。從上幼兒園開始,孩子們普遍喜歡唱歌、聽音樂,這無疑是音樂教學可以充分利用的心理資源。因此,“音樂課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音樂課程標準”實驗稿第3頁,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由于興趣選擇性是個性心理的表現,不僅人與人之間存在著差異,而且還具有不穩定性,興趣的淡化、轉移,乃至消失,在生活中也是常見的事。音樂教學是有目標、有課程內容的育人活動,盡管是通過審美手段和方式來進行,有明顯的愉悅性,但是音樂課畢竟不是娛樂活動,必須結合一定的知識和技能訓練來進行。因此,傳授知識、訓練技能過程中的難度,往往成為挫傷學生學習興趣的主因,實踐證明這是不可避免的規律,說明了興趣不是萬能的,本身存在著明顯的局限性。
這里,聯想到流傳的一句熱門話:“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边@一富有判斷性的警句,凝聚著大家實踐教育心理學的心得體會,是難能可貴的,也是有交流、借鑒價值的。但是,如果上升到理論的層面來考慮,則使人感到有明顯的邏輯錯誤,其一,老師是人不是神,只有更好,沒有最好。其二,即使興趣可以幫助啟發學生的愛好,增加學習動力,但是其本身所特有的不穩定性、易轉移性,使其不具備“最好老師”的能力和水平。興趣也好,老師也好,都不是萬能的。而要尋求更好的音樂教學心理效果,就必須注意開闊視野,尋求多元心理因素的互補作用。就興趣心理而言,必須發掘與意志心理的協同效應。意志的精神力量及其艱辛性和興趣相比,意志是比較高級的心理過程。因為它是人為了達到預期的目的而能夠自覺地克服困難的心理活動。由于它的獲得和實現是和困難斗爭聯系在一起的,因此具有艱辛性。意志的獲得固然離不開外部環境的影響,但更重要的是主觀認識到行為的價值意義后而迸發出來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往往表現為能夠以頑強的毅力,有目的、有信心地解決一個個難題,直到取得成功。所以意志既反映了人對于主客觀現實的肯定性認識,也表現了人的主體能動性。
音樂是技術性很強的藝術,在學習過程中,有許多需要認識、理解和掌握的知識和技能難點,這些“攔路虎”常常嚇跑了孩子們對音樂的興趣,喪失了他們的學習信心。解決這一難題的有效途徑就是要想方設法激活學生的意志心理,強化學習毅力,增強克服各種技術困難的動力,以保證音樂技能的正確掌握。例如,在兒童學鋼琴的社會熱潮中,不知道有多少家長為了讓孩子掌握這門演奏藝術,長大成為音樂人才,而不惜重金買鋼琴、請老師,但中途棄學的孩子卻不在少數。那些成為小鋼琴家的孩子,則無一不是認識到學琴的目的,而主動自覺地克服了從識譜到演奏姿勢、指法等一系列困難,在艱苦的練琴過程中,通過意志心理的主導,不僅體驗了音樂美的愉悅,也發現了自我價值,于是不斷攀登新的學習目標,從而逐步步入了成功的殿堂。意志和興趣雖然都是潛在的心理基因,但是相比而言,意志的激活比興趣要困難得多。因為意志獲得的先決條件是面對困難條件下的自覺意識占主導地位。沒有學習的自覺性,意志就失去了存在的根基,許多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手段就難以掌握,雖然也可以有限度地進入審美活動,但是只能夠停留在音樂的“必然王國”,到達不了音樂的“自由王國”,“音樂課標標準”規定的教學目標也就無法實現。從心理學的視角分析,意志固然屬個體性的心理活動,有一定的先天基因,但是這種自覺性的動力主要靠后天生活環境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其中,教育方面的心理引導和啟發有重要的作用。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進行學習目的教育,提高學習的自覺性,是解決認識問題的關鍵。其次,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中外許多大音樂家的成長歷程無不顯示出意志的巨大力量,這無疑是有價值的教材資源,可以靈活地利用。還有,就是在音樂教學方法上,應該生動活潑,多啟發,多鼓勵!岸啾頁P,少批評”的傳統經驗雖然缺乏具體分析,但是恰當應用,或許可以增添學生學習音樂的自信心,有助于意志的形成。從宏觀方面來看,意志是人類推動社會進步的本源力量;就微觀而言,意志是立人之本。如果意志薄弱,甚至完全喪失意志,必將“一事無成”。所以,作為培養一代合格新人的音樂美育,必須注重意志力的培養和運用。但是,意志行動的生理機制告訴我們:它是在大腦皮質運動區發生的興奮與皮質其他部位的興奮間建立的暫時神經聯系,這種隨意運動具有條件反射的性質。處于生命成長期的中小學生,大腦神經系統正在發育成長階段,認識事物的能力和自控能力都比較薄弱。加之意志本身具有艱辛的屬性,其意志力雖可以激活,但是不穩定,難以持久。因此,在音樂教學活動中,應該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和意志的心理特征,揚長避短地加以應用。而將意志與興趣心理有機結合則不失為一種最佳的選擇。
尋求興趣與意志的協同效應心理學通常將人的心理活動劃分為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兩大類,前者包括認識、情感和意志三個過程,后者包括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兩大類。其中,興趣屬個性傾向性心理,而意志則屬于心理過程。但是,人的心理活動是一個整體,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不僅許多心理活動都會參與,而且呈復雜的運動態勢。協同論認為,千差萬別的系統,盡管屬性不同,但是在整個環境中,各個系統存在著相互影響而又相互合作的關系,其功能結構是相互依存的。在中外許多音樂家的孩提時代,以興趣愛好步入了音樂世界,而進入到艱辛的技藝磨煉階段,無一例外的都是將對音樂的摯愛情感和頑強的意志力融合在一起,再協同其他心理活動才戰勝了一個個技術難題,最終取得成功的。普通音樂教育的主要目標雖然不是培養音樂家,但是音樂學習心理規律卻是一脈相承的。所以,注重平衡和協調各種心理功能,以獲取最佳的學習心理狀態,無疑是教育心理的基本任務。在音樂教學過程中,興趣和意志是截然不同的心理活動,既有各自的功能優勢,也都存在自身的局限或難度,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按照相反相成的哲理,尋求興趣和意志的協同效應,將有助于構建學生成熟的審美心理,促使教學效果優化。
在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過程中,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作為學習的推動力是首要的第一步,也是容易獲取立竿見影的近期效果的,這無疑是音樂美的藝術魅力所致。但是,這時就應該引導學生將興趣轉變為愛好,逐步向“終身熱愛音樂”的目標邁進。在進入操作性的音樂知識技能學習時,就需要進一步潛移默化地注入學習目的教育,以促使學生將對音樂的興趣愛好提升到富有熱愛生活的情感、表現音樂的欲望和創造音樂的沖動階段,而這些潛能的轉化無疑是建立在認識基礎上的自覺意識,有助于良好學習動機的形成,實質上也是奠定了意志力的心理基礎。要善于將音樂教學中的技術難點轉化為興趣與意志的融合點。這種學習心態既延續了音樂審美愉悅所帶來的情感動力,也滲入了學習的自信心和毅力,這對單一的心理因素來說是揚長避短,而對于整體心理效應來說,則是協同互補。當然,作為音樂教學的心理調控是雙向的,我們這里探討的主要是圍繞學生的學習心理展開的。而作為音樂教師的教學心理,則首先需要認同和重視音樂教學心理協同效應,結合教學實踐做學生心理調控引導的“有心人”,以促使學生的學習心理能夠從自然的無序狀態轉換到自覺的有序運轉上來。
興趣和意志是學生不可或缺的心理活動,二者都具有各自獨特的功能優勢,但又都存在著自身的局限性或艱辛性。為此,重視它,實踐它,引導二者揚長避短,優勢互補,以尋求興趣與意志的協同效應,必將有助于促進音樂課程目標的實現。
【分析聲樂教學的興趣心理論文】相關文章:
大學聲樂教學創新教育價值分析論文04-30
聲樂演唱歌曲分析的價值論文04-30
淺談聲樂教學論文(精選15篇)06-30
如何把握聲樂教學過程中的聲樂心理04-30
幼兒聲樂教學困境與對策學科論文04-27
試論大學體育教學中的體育心理分析及教學對策教育論文05-02
簡析高職聲樂教學中的不良歌唱心理與矯正對策教育論文05-02
高校聲樂教學與民族音樂的融合論文05-02
音樂高考生的聲樂教學研究的論文04-30
聲樂教學中換聲點的解決論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