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流動性滯存說點評
我國自1996年下半年起出現通貨緊縮,至今已歷時六年,仍未見明顯緩解。六年來,有關于通貨緊縮的研究一直在進行著,人們紛紛就此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理論和對策建議。比較著名的如流動性陷阱說、流動性約束說、貨幣流動性不足說、流動性滯存說等。這里,對流動性滯存說談一些個人理解和看法。不當之處,請批評匡正。同“外匯”一詞類似,“流動性”一詞也有兩個含義。其一是指一種資產能迅速脫手變現而在這一過程中又不會遭受價值損失的能力,其二是指貨幣與資金。流動性滯存一詞中的流動性,取流動性的第二個含義,指的是貨幣與資金。凱恩斯在《通論》中講的流動性偏好,即指對貨幣的偏好。
流動性滯存說從社會再生產的角度來解釋流動性滯存和通貨緊縮。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企業生產出產品,經出賣得到貨幣收入,這一貨幣收入經過復雜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過程,最后到達欲以之購買商品和生產要素的購買者手中,形成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以使隨后生產出來的產品能夠賣出,保證社會再生產能夠順利進行。形成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的貨幣量,與最初出賣產品所得的貨幣量并不相等。設其他因素不變,若在數量上前者小于后者,則說明出現了流動性滯存。流動性滯存使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不足,社會再生產因產品難以賣出而不能順利進行。貨幣可滯存于收入分配和再分配過程的各個環節,其形式則有家庭和企業的貨幣窖藏(因非交易目的而持有現金)、銀行存差(商業銀行存款額大于貸款額的差額)等。流動性滯存使貨幣供給量中當期實際上用來購買商品和勞務的貨幣量減少,形成通貨緊縮。通貨緊縮并不是總貨幣供給量緊縮,而是由于滯存貨幣量增加,使當期實際上用于購買商品和勞務的貨幣量緊縮。
至于流動性滯存產生的原因,流動性滯存論者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第一,經濟貨幣化、金融市場的發展、收入水平的提高等,這些都是長期的、趨勢性的因素,不會引起短期經濟波動。第二,由經濟體制、生產技術以及環境和政策等因素的變化導致的居民間收入差距擴大。由于高收入者的消費傾向小于低收入者的消費傾向,居民間收入差距拉大導致國民總儲蓄率上升,總消費率下降,消費不足制約了投資,使儲蓄的資金不能轉化為投資,在銀行形成存差。第三,由社會經濟體制、技術以及法律政策等因素的變化導致經濟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加,人們預期不良、經濟安全感減弱,自我保障和自我保險意識增強,人們縮減消費,增加包括窖藏在內的儲蓄,人們投資更加謹慎,使資金滯存于銀行。我國2000年前后的通貨緊縮,就是由后兩個原因引起的流動性滯存形成的。
既然通貨緊縮是由流動性滯存形成的,那么,要想真正解決通貨緊縮問題,就必須從引起流動性滯存的原因著手,先解決流動性滯存問題。流動性滯存論者認為,解決流動性滯存問題有治標與治本兩種方法。
治標法就是運用擴張的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來緩解通貨緊縮。由于通貨緊縮是由流動性滯存引起的,所以,在通貨緊縮時運用擴張的貨幣政策,會遇到以下問題:(1)通過“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居民和企業”這一信貸渠道,難以迅速有效地增加貨幣供應量;(2)增加的貨幣供應量中,會有很大一部分滯存起來,只有一部分在當期購買商品和勞務;(3)由于消費者和企業信心不足,利率降低未必會使消費和投資增加。這些都使貨幣政策效果減弱。若此時運用擴張的財政政策,由政府向商業銀行和居民發行國債,把滯存的貨幣量變為政府的國債收入,再通過政府支出,使之變為即期購買商品和勞務的貨幣量。同時,中央銀行利用公開市場業務,從商業銀行手中買入國債,發出基礎貨幣,可實現增加貨幣發行和增加總需求的目標。即是說,通貨緊縮時期財政政策比貨幣政策效果要好。但由于通貨緊縮時,居民消費傾向較小,財政乘數小,擴張
[1] [2]
【流動性滯存說點評】相關文章:
老外點評:中國空姐說英語像唱搖滾04-28
疏導流動性過剩獻策04-28
伺機調整組合 保持流動性04-30
矛盾的數據彰顯流動性繼續泛濫04-30
我國國債市場的流動性論文04-29
商業銀行流動性危機:成因及對策04-28
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研究04-26
作文點評范例02-04
作文點評范例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