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

時間:2024-11-07 08:02:34 小學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錦集(15篇)

  作為一名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錦集(15篇)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1

  詳細介紹: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主要學習克和千克兩個重量單位,是后面學習"噸的認識"的前提和基礎.雖然學生在生活中接觸過重量問題,但重量單位還是第一次接觸,還缺乏認識,而且重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因此使學生初步建立起重量的觀念既是教學中的重點,也是教學中的難點.

  教材首先通過讓學生掂數學教科書和語文教科書,用天平稱物體的重量,給學生建立重量的初步觀念,使學生知道比較東西的輕重不能靠眼睛觀察,必須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稱一稱.

  接下去教材分別說明稱比較輕的物品的重量,常用克做單位,并通過著重給學生建立1克的重量觀念;稱一般物品的重量,常用千克做單位,著重給學生建立1千克的'重量觀念.

  為了使學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觀念,教材安排了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例子,通過讓學生用手掂一掂、稱一稱等實際活動,使學生感受到1克和1千克大約有多重,從而初步形成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觀念.

  教法建議

  認識重量單位克與千克,這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知識.雖然在生活中他們接觸過重量問題,但對重量單位還缺乏認識,重量單位不像長度單位那樣直觀、具體,不能靠觀察得到,所以在讓學生學習這部分知識時,安排了以下三個層次:

  1.在復習準備過程,通過讓學生判斷語文書和數學書誰重誰輕,學生用手掂出語文書重數學書輕,老師進一步追問:語文書有多重,數學書有多重,語文書比數學書重多少等問題,學生答不出,引出重量單位,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

  2.在學習新課過程中,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讓學生掂一掂2分硬幣和2袋精鹽,感受1克和1千克的實際重量,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觀念.為了使學生比較具體地感知克和千克之間的進率,教師可拿出課前準備好的1克、10克、100克、1000克大米,讓學生看一看,掂一掂.

  教科書中沒有說明天平的使用方法,教學時可以給予適當的說明.除天平之外,教師還應介紹其他的稱量工具,如臺秤、電子秤等,并簡單說明它們的用法.

  3.在鞏固反饋過程中,重視用多種多樣的練習,區分克與千克.

  本節課建議采用分組授課,這樣便于準備學具,使每個同學都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同時可以體現團結合作的精神.

  課題一:克的初步認識

  教學目的

  使學生初步認識重量單位克,初步建立1克的重量觀念.

  教具準備

  天平(自制天平)、兩個蘋果、一個梨(兩個蘋果一樣重,梨比蘋果重些.)一個2分幣、一些黃豆、15個圖釘.學生每人準備一個蘋果,一個梨和一個2分幣.

  教學過程

  1.新課

  教師讓學生拿出一個蘋果和一個梨(或播放視頻"誰重誰輕"下載),掂一掂.再提問:哪個重一些?(學生意見不一.)

  教師:究竟哪個重些,哪個輕些,光靠手掂很難說準確,老師為你們請來了一位裁判來幫忙(出示天平),這位公平的裁判就叫做天平.

  (出示天平圖或播放視頻"天平的結構"下載)邊指點邊講解:天平像一位機器人,它長著一對長長的手臂,兩只大手托著兩只盤子,可以上下擺動,頭上長著一根指針.當兩邊盤子里物品一樣重時,指針指向中間的刻度線;如果左邊物品的重量比右邊重,指針就向左偏;如果右邊物品的重量比較重,指針就向右偏.

  教師演示(或播放視頻"天平的使用"下載):先拿出兩個蘋果,分別放在天平左右兩個盤里,讓學生觀察天平指針的情況,并指出:當指針在標尺中間時,天平兩端平衡,表示兩個蘋果重量相等.

  教師指出:天平還可以用來稱東西的重量.拿出一個2分幣,提問:

  這個2分幣有多重?說明表示比較輕的物品的重量的大小一般用克做單位.

  板書:克.

  1克有多重?

  向學生介紹1克的砝碼.并說明用天平稱東西重量時需要用砝碼.一般左邊盤內放置所稱的東西,右邊盤內放置砝碼.

  教師將一個2分幣放在左邊盤內,1克砝碼放在右邊盤內,讓學生觀察天平上指針的情況(或播放視頻"稱硬幣"下載).

  提問:你們發現了什么?

  教師總結學生的回答指出,指針指在標尺中間,天平平衡,表示這個2分幣與1克砝碼同樣重.

  那么這個2分幣重多少克?

  讓學生拿出自己的2分幣,用手掂一掂.

  現在我們來稱出1克黃豆.

  教師從天平左邊的盤子里取出2分幣放入黃豆,直至天平上的指針指在標尺的中間,天平平衡.

  提問:這些黃豆重多少?

  請一位學生來數一數1克黃豆有多少粒.

  接著把1克黃豆讓學生分組順次傳遞,用手掂一掂.

  教師拿出15個圖釘:這里有15個圖釘,我們來看一看,它們有多重.

  教師在天平左邊的盤子里放入圖釘,在右邊的盤子里放砝碼,從1克、2克、5克放到10克,使天平平衡.

  15個圖釘有多重?

  接著把10克圖釘讓學生分組順次傳遞,用手掂一掂.

  教師按照稱圖釘的方法,稱1支粉筆、1本數學教科書、1瓶墨水、1把小刀,也可稱其他物品如乒乓球、鉛筆等.有些物品稱完之后,仍讓學生掂一掂,如數學教科書.

  2.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重量單位克.了解了用天平稱東西的方法,還親自掂了掂1克東西的實際重量.

  課堂練習

  1.練習十一第2、3題(學生做第3題時,要提示學生:式題中有單位名稱的,得數也應寫單位名稱).

  2.一支鉛筆重7克,8支這樣的鉛筆重多少克?

  3.37克45克36克6

  60克-28克8克4

  課后作業

  練習十一第1題.讓學生向家長或售貨員了解題中物品的重量后把得數填在練習中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內容:

  倍的認識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景中初步理解倍的含義,能解決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經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發展初步的觀察、比較、操作能力和有條理地表達能力。

  3.使學生在參與數學活動的過程中,初步體會變與不變的辯證關系,激發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過程:

  一、在有效探究中認識倍

  1.引出倍,揭示課題。

  談話:春天來了,花園里五彩繽紛的鮮花都張開了笑臉!瞧,這里有黃花和藍花(課件演示同樣多的黃花和藍花)。

  提問:黃花的朵數和藍花的朵數怎么樣?(課件演示增加黃花的朵數)現在誰來說說黃花和藍花的朵數關系呢?

  小結:其實,黃花與藍花的朵數之間,除了小朋友們剛才所說的多與少的關系,還有倍的關系。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有關倍的知識。(揭示課題:倍的認識)

  【評析: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通過讓學生比較黃花和藍花的朵數,從而引出倍的概念,溝通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

  2.在圈畫中形成對倍的初步認識。

  出示:2朵藍花,6朵黃花。

  談話:如果我們把藍花的2朵圈起來,看作一份的話,(師邊說邊圈)那么,黃花有這樣的幾份?可以在練習紙的第一題上圈一圈,再告訴大家。

  提問:誰來說說你是怎么圈的呢?黃花有這樣的幾份呢?

  小結:藍花有2朵,黃花有3個2朵,我們就說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3倍。(板書)

  課件出示:藍花2朵,黃花12朵。

  提問:黃花變成12朵,現在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呢?能用圈一圈的方法解決嗎?在練習紙的第二題上試一試。

  提問:誰來匯報?說說你是怎么圈的?發現黃花是藍花的幾倍了?

  (修改板書:黃花有6個2朵,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6倍。)

  設疑:我們來觀察剛才的兩幅圖。你們是怎么一眼就從圖中看出第一幅圖中黃花是藍花的3倍,而第2幅圖中黃花是藍花的6倍的?

  追問:第二行有3個圈就是有這樣的3份,也就是3倍,有6個圈就是有這樣的6份,也就是6倍。真就這么簡單嗎?【評析:在學生掌握幾個幾的知識基礎上,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倍的概念,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讓學生自己在圖上圈一圈,有利于學生建立倍的表象。再通過對比,使學生感知,能圈出這樣的幾份,就是一份數的幾倍。有利于學生理解倍的含義。】

  3.在比較中充實對倍的認識,掌握倍的內涵。

  課件出示下圖

  課件出示:12朵黃花,沒有紅花。

  提問:我們再來看看,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幾倍呢?

  引導:大家覺得有困難嗎?

  小結:看來1份紅花有幾朵太關鍵了!

  提問:那就讓你來猜,你猜猜紅花可能是多少朵,再說說你又會怎么圈?

  提問:如果紅花有3朵,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幾倍呢?

  在練習紙第3題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

  交流:誰來說說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結論了?

  追問:如果把1份紅花有4朵、6朵,它們之間的倍數關系又會是怎樣呢?

  完成練習紙的第

  4、第5題。

  交流:你是怎么圈的?得出什么結論。

  提問:如果紅花只有1朵,黃花還是12朵,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幾倍呢?我們在自己的腦海里默默地圈一圈,再告訴我答案。

  交流:你能說說腦海中是怎么圈的嗎?

  設疑:如果紅花是12朵,黃花也是12朵,現在它們的倍數關系又怎樣呢?

  交流:孩子們,黃花一直是12朵,那為什么兩種花之間的倍數關系也發生了變化?(出示上述藍花3朵、4朵、6朵、1朵、12朵的5幅圖)

  【評析:創設變式情境,不斷引起學生認知的沖突,讓學生在困惑中感受1份數的重要性與關鍵性,使學生的認識得到了升華,對倍的認識更加深刻。】

  談話:孩子們,我們每人的信封里,都有一些圓片,你能擺一擺,表示第二行的圓片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嗎?擺完的同學可以跟小組的交流交流自己的方法。

  請學生做小老師介紹方法。

  提問:還有不同的擺法嗎?或者你還想到了什么不同的擺法?

  追問:咦,老師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你們都是表示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怎么你們用的圓片個數并不一樣呢?能具體說說嗎?小結:只要第一行的1份的個數確定了,第二行就擺這樣的幾個幾。

  設疑:那如果要擺第二行是第一行的3倍,該怎么想?5倍呢?10倍呢?

  【評析:在學生操作的基礎上,啟發學生觀察和思考:都是表示第二行圓片的個數是第一行的2倍,為什么用的圓片個數卻不一樣呢?以此推動學生進行比較、分析、抽象和概括,完善對倍的認識。】

  4.探究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計算方法。

  課件出示圖:紫花8朵,黃花56朵;問題:黃花的朵數是藍花的幾倍?

  談話:大家可以圈一圈、可以用豎線分一分,也可以想其他的辦法。

  在作業紙上完成第6題。

  追問用除法計算的孩子:怎么想到用除法計算的?

  談話:我們圈一圈、畫一畫,不就是為了發現56里面有幾個8嗎?

  追問用畫圈方法的孩子:如果重新選擇,你會用什么方法?為什么?

  小結:是呀,如果黃花更多,用圈一圈、畫一畫的方法就麻煩了。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可以用除法來計算。看來,我們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也要不斷地發現規律,總結經驗。注意,在書寫結果時,因為倍不是單位名稱,所以在結果的后面不要寫倍。

  二、在多層練習中完善建構

  談話:通過剛才的畫一畫、圈一圈、算一算等活動,我相信大家一定對倍有了自己的認識與體會。小動物們還帶來了題目想考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戰嗎?

  課件出示

  1.看一看、想一想。

  第一行 紅帶子12厘米

  第二行 綠帶子3厘米(變化:2厘米、1厘米)

  提問:紅帶子的長是綠帶子的幾倍?。

  思考:大膽地想像一下,如果紅帶子的長不變,綠帶子越來越短,那么它們之間的倍數關系就會怎樣變化?

  2.連一連、填一填(想想做做第3題)。

  3.比一比,說一說。

  讓學生用兩種方法說一說。

  練習后,把第一行的6個變成5,讓學生試著說一說。

  追問:現在黃色的圈5個,為什么不能說黃色圈的個數是紅色圈的3倍?

  三、總結

  概念形成過程中的精致過程越來越被大家所重視。我們認為:在數學學習中,精致的實質是對數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進行盡量詳細地深加工,對概念要素進行具體界定,以使學生建立更清晰的概念表象,獲得更多的概念例證,對概念的細節把握得更加準確,理解概念的各個方面,獲得概念的某些限制條件等。為此,張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從強化感知,讓學生在圈圈畫畫中初步建立倍的表象;提供反例,讓學生在比較思辨中突出倍的意義;應用變式,讓學生在矛盾困惑中凸顯倍的內涵;重視操作,讓學生在動手活動中完善倍的建構等方面,引領學生 精致地完成了倍的概念的建構過程。或者說,把概念的精致提到了可操作的層面,使精致落到實處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經歷平均分的活動過程,體會平均分的兩種操作方法,通過操作,進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質特征。

  2. 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起學習數學的信心。

  3. 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學情分析:

  平均分的認識是學生學習除法的基礎,也是認識除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加強平均分的操作活動,能為學生認識除法積累充分的感性經驗。

  教學重點:經歷平均分的過程,感知平均分的含義,掌握平均分的幾種不同方法。

  教學難點:明確平均分的含義,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學過程:

  活動1

  【導入】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出示西游記中師徒四人圖片,師徒四人餓了,孫悟空一個筋斗云就飛出去找吃的'了。

  2.孫悟空帶回來了8個桃子(出示圖片),他把8個桃子交給豬八戒分,豬八戒的分法是否公平呢?為什么?

  3.怎樣分才合理呢?大家愿意幫幫孫悟空嗎?

  4.引出課題---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樣多。(板書課題:平均分)

  活動2【講授】 二、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學:把六個桃子平均分給三只小猴,怎樣分?

  (1)、學生拿出自己的小棒動手獨立分一分,再和同學說一說。

  (2)、請同學在黑板上分一分。(注意不同方法的展示)。

  (3)課件展示平均分動態過程。

  小結:同學們通過分一分,不僅幫小猴解決了問題,還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樣多”就是平均分。

  (7)、判斷平均分--聰明的小法官。

  2、深入探究

  (1)出示問題:先用12根小棒分一分再填空。

  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可以分成幾份?

  12根小棒,每3根一份,可以分成幾份?

  12根小棒,還能怎樣平均分?

  (2)小組合作用12根小棒分一分(找一組到前面來分)

  (3)集體交流。你是怎樣分的?

  (4)這樣的分法是平均分嗎?為什么?

  (5)小結:12根小棒,每2根一份,一共分了6份,每3根一份,一共分了4份,還能每4根,每6根一份的平均分。

  活動3【練習】三、組織練習,深化認識。

  1.第一關:看圖填空

  (1)先讓學生弄清是要求把什么東西平均分成幾份?分一分,然后填空。

  (2)集體交流訂正

  (3)讓學生聯系操作過程再板演。

  (4)真棒,祝賀同學們順利地闖過了第一關。

  2.第二關:

  把下面的水果(6竄葡萄,9個蘋果)平均分到三個盤子里,試著分一分。

  3.第三關:生活中的數學。

  小明家每頓吃飯時要用14支筷子,請你說說小明家一共有多少人?

  四、課堂總結

  提問:小朋友,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講述:今天我們學習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樣分東西才是平均分,還學會了用每幾個一份的方法來分東西。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4

  四第5~8題。

  教學要求:使學生理解和初步學會幾百幾十減幾十的口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教具準備:練習四第7題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做第17頁復習題。

  (1)學生在書上做第一組題,然后口述計算過程。

  (2)學生在書上做第二組題,口答結果,指出:幾百幾十都可以分成幾百和一百幾十。

  2、板書:650-200,讓學生說出口算過程,老師板書成:650-200=450

  3、引入新課。將200改成20,要怎樣算呢?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9第(1)題。

  (1)650-20與上面一題比較沒有什么不同?這道題是幾百幾十減怎樣的數?

  20要從多少里去掉?你認為這道題要怎樣算?

  老師配合板書650–20=630

  誰能告訴大家650-20是怎樣算的?為什么要從50里減去20,而不從600里減?

  (2)請小朋友在自己的書上把這道題算一算。

  (3)師小結。

  2、教學例9第(2)題。

  (1)按上面的一題要怎樣算?50減70不夠減怎樣辦?現在怎樣算?

  師配合板書:650–70=580

  500150

  誰來說說50減70不夠減是怎樣算出得數的'?

  (2)請小朋友在書上完成。

  (3)這道題和上面一道題在計算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3、討論:上面這兩道題還可以怎樣想?

  4、師小結。

  三、鞏固練習

  1、做“想想算算”第1題。

  2、做“想想算算”第2題。

  3、口算練習四第5題。

  4、做練習四第7題。

  5、做練習四第8題。

  讓學生說說題意。

  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是怎樣想的。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幾百幾十減幾十要怎樣算/十位上不夠減怎么辦?

  五、課堂作業

  練習四第6題。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初步懂得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并能解決簡單的數學問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2.能力目標:注重引導學生利用數學思想和方法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初步感受數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

  3.思想教育目標: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態度,對數學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在交流中養成傾聽他人想法以及尊重他人與他人合作的良好習慣。

  教學內容

  第19~20頁

  教學、學具準備

  教具:課件(小朋友游戲圖),寫有解決問題的課題題目。用來進行小組評價的三星(智慧星、創新星、合作星。)

  學具:每組1塊小黑板,1枝白板筆。用來進行學生自評和互評的小印章。

  教學設計

  創設情境學習新知

  1.教師:老師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今天我們班來了好多小客人,讓我們一起請出他們吧!

  (出示課件:學生活動圖)

  2.提問:你都看到了什么?在小組里說一說,然后指名回答。

  學生可能說:我看到很多小朋友在草地上玩,有的在準備踢足球,有的在玩丟手絹的游戲,有的在玩捉迷藏的游戲。

  3.教師:這些小朋友正在參加豐富多彩的活動呢!你能根據他們的活動提出數學問題嗎?(學生會自信地說:能。)

  這么有信心呀?那就發揮你們小組的力量,根據活動中已告訴的信息試著提出數學問題,我們比一比哪個小組提的問題最多最好?

  4.小組合作提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既能提出關于加法的問題,又能提出關于減法的問題。)

  5.小組匯報學習情況。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在課件上拉近畫面并出示問題。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有:

  生1:丟手絹的活動中,有8個女同學,有6個男同學。我們提出的數學問題是:一共有多少個同學?

  生2:我們來看踢足球的'活動,要有16人來踢球,現在來了9人。提出的數學問題是:還要來幾人?

  生3:我們來看捉迷藏的活動,13個同學玩捉迷藏,這里有6人,我們提出的數學問題是:藏起來幾人?

  6.教師:同學們提出的這三個問題都很好,你們能不能用數學知識解決這些問題呢?(學生會很自信地說:能。)

  教師:那我們就進行一個小小的比賽,看看哪個小組合作得最愉快、最成功。請每個小組任選一個問題來解答。

  (分組解決問題,把算式寫在小黑板上。)

  教師:老師剛才到小組中去,看到同學們合作得非常好,老師真為你們感到高興。哪個小組愿意說給大家聽。

  7.小組匯報。(采用學生互相提問的形式,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可能出現以下情況:

  a.學生:我們組解決的是捉迷藏的問題,列出的算式是;13-6=7

  學生1:你為什么用減法?

  學生2:因為要想知道藏起來幾人,必須從參加捉迷藏的13人中去掉找人的6個人,剩下的就是藏起來的人數,所以用減法。

  學生3:算式中的13、6和7分別代表什么?

  學生4:13代表玩捉迷藏的總人數,6代表找人的6個人,7代表藏起來的人數。

  b.學生:我們組解決的是踢足球的問題,列出的算式是:16-9=7。

  學生1:你為什么用減法?

  學生2:因為要想知道還要來幾人,必須從要參加踢足球的16人中去掉已經來了的9人,剩下的就是還要來的人數,所以用減法。

  學生3:算式中的16、9和7分別代表什么?

  學生4:16代表要參加踢足球的總人數,9代表已經來了的9人,7代表還要來的人數。

  c.學生:我們組解決的是丟手絹的問題,列出的算式是:8+6=14

  學生1:你為什么用加法?

  學生2:因為要想知道玩丟手絹的一共有多少個人,必須把8個女同學和6個男同學合起來,就是總人數,所以用加法。

  學生3:算式中的8、6和14分別代表什么?

  學生4:8代表要女同學的人數,6代表男同學的人數,14代表參加丟手絹游戲的總人數。

  這個環節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對學習小組進行評價,能夠說明白的小組可以得到合作星。

  [利用教材主題圖提供的信息資源,通過課件,創設動態情境,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自然地引入了新知。在學習新知部分,教師給學生提供了較大的思維空間,放手讓學生去探索新知,引導學生通過組內合作學習、組間相互匯報、交流、提問、評價等形式,積極地參與學習活動,利用已有知識經驗來提出并解決數學問題。]

  鞏固反饋深化新知

  1.看到同學們這么聰明,小動物們也想來我們班作客,都等急了,讓我們再把小動物請出來,好嗎?(課件出示:第20頁的小動物圖)

  2.都有哪些小動物呀?(生:有小鳥、小鹿和小魚。)

  看著這幅畫面,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小組討論。)

  3.小組匯報。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依次在黑板上板書問題。(這時,每當學生提出一個問題,課件中可以把學生提問的部分閃動幾次,以此讓學生進一步的明確所提問題。)

  a.樹上還有幾只小鳥?

  b.草地上還有幾只小鹿?

  c.還有幾條小魚?

  d.飛走了幾只小鳥?

  e.跑了幾只小鹿?

  f.游走了幾條小魚?

  4.你能又對又快地解決這些問題嗎?請你拿出練習紙自己完成。

  5.集體訂正,同學互評。

  知識應用體驗成功

  教師:同學們真是了不起,能用數學知識解決這么多問題,而且做得又對又快。其實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藏著許多數學問題,比如我們的教室里就藏著很多數學問題,你能發現嗎?

  和同桌說一說(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身邊的事物提出數學問題。)

  例如:

  1.觀察小旗。

  2.觀察其中兩個組的人數。(可以按組來分,也可以按男女來分)

  小結

  1.教師提問: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們都有什么收獲?

  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說一說。

  2.教師總結:今天這節課同學們上得非常好,大家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解決了這么多問題,都是用的什么知識?(數學知識),用數學來解決問題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出示課題:解決問題)數學知識可真重要呀,我們一定要學好它、用好它。

  [評析:通過觀察身邊的事物發現數學問題,真正實現了本節課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目的,進一步讓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從中獲得成功體驗,對于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有很大幫助。]

  提出課后建議將課堂所學知識進行延伸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6

  教學目標

  1。 知道鏡像對稱圖形的特點。

  2。 通過學生活動,正確體會鏡像對稱的相對性。

  3。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讓學生在合作中交流、學習、互動。

  教學重難點

  體會鏡像對稱的相對性。

  教學具準備

  鏡子、教科書第71頁的開放題、卡片

  教學過程

  一、玩一玩鏡子,創設情境

  1。小朋友們,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玩一玩鏡子,好嗎?(每人一面小鏡子)

  師:你在鏡子里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自己;我看到了書;我看到了黑板……

  師:這是怎么回事?

  二、引導探索,體驗鏡像對稱的特點

  1。 出示教科書第69頁的.主題圖,請學生仔細觀察。

  (1)師:這幅圖畫中,怎么會出現兩棟房子、六只天鵝?怎么岸上有樹,水底也有樹?

  (2)生:下面的房子、天鵝、樹是水里的影子。

  師:(放大房子圖)水上的房子和水下的房子是相同的嗎?它們的方向怎樣?

  生:樣子相同,但方向相反。

  師:其實這也是數學知識,是一種鏡面對稱。(出示課題)

  2。 請學生用手中的鏡子做游戲。

  (1)發給學生只有半邊圖象的卡片,請他們想辦法猜出另半邊圖象是什么?(小組活動)

  小組匯報:用鏡子照;把卡片對折……

  (2)用鏡子照自己的臉并做各種面部表情,同時觀察鏡子里的你面部表情的變化。

  (3)出示教科書中第69頁的小朋友照鏡子圖(例3)

  師:這位小朋友在干什么?鏡子里面的小朋友又在干什么?

  3。師說:“小朋友們,讓我們來照照鏡子吧,好嗎?”出示三面穿衣鏡,請學生在鏡子面前表演各種動作,同時請學生說出鏡子里面的自己動作是怎樣的。(小組活動,教師參與其中。)

  生:我向前走一步,鏡子里的我也向前走一步。

  鏡子里的我左手拿筆,右手拿本子,鏡子外面的我左本子,右手拿筆。

  我往左走,走鏡子里的我往右走。

  學生任意做動作……

  三、運用拓展

  1。 判斷。哪個是你在鏡子里看到的樣子?圈出來。(教科書第71頁第5題)

  2。 找朋友。

  3。 思考題:第71頁第1題、2題。

  (1)看鏡子寫數

  (2)看鏡子寫時間

  四、小結評價

  師:看,照鏡子、水面倒影等等這些生活中的事就是數學知識,你知道了嗎?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7

  【教學內容】課本14頁例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計算方法,明白“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的道理。初步學會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筆算加法。

  2、培養學生作業書寫格式規范、字跡工整的好習慣。

  3、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

  【教學重點】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進位加法的筆算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的算理。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指名學生板演:34+25=

  2、口算。

  5+7 8+6 50+30 6+28 34+9 57+3

  師問:6+28=34你是怎樣想的?

  (把28分成20和8,用6加8得14,再用14加20得3。)讓板演的同學口述計算過程。

  師問:在筆算列豎式時應該注意什么呢?(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板書:1、相同數位對齊。

  2、從個位加起。

  二、學習新課。

  1、導入新課。

  師:這節課學習新的`內容,(邊說邊板書:35+37=)這道題寫成豎式怎么寫?

  生:相同數位對齊。(教師板書豎式)

  師:從哪位加起?(從個位加起)

  師:個位5加7等于幾?滿十了嗎?(個位5加7等于12,滿十了)

  師:個位滿十了怎么辦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內容:進位加法。(教師邊說邊板書課題)

  2、教學例3。

  (1)邊擺邊說。教師在數位板第一排掛35根小棒,在第二排掛37根小棒。學生在畫有計數單位的紙上擺小棒。

  師:35和37各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35是由3個十和5個一組成的;37是由3個十和7個一組成的)

  師:個位是幾個一加幾個一,得幾個一?(個位是5個一加7個一,得12個一)

  師:幾個一是一個十?個位12滿十了嗎?(十個一是一個十,個位12滿十了)

  師:12滿十了,在豎式里怎么寫呢?

  (2)邊擺邊算。

  師:個位5加7滿十,將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掛到十位上,說明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在豎式中怎么表示呢?就在十位下寫個小“1”(寫在橫線上。學生模仿老師,也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一捆,放到十位這邊)

  師:個位上還有2個一怎么辦?(留在個位上)師在豎式橫線下對齊個位寫2。

  師:十位上原來是幾個十加幾個十?后進上來的這個十怎么辦?(原來十位上是3個十加3個十,再加進上來的1個十,一共是7個十。師在豎式橫線下對齊十位寫7)

  (3)看豎式敘述計算過程。

  師:35加37,個位5加7得12,滿十向十位進一,在個位寫2;十位上3加3再加進上來的1得7,在十位寫7。找上、中、下各一名學生看豎式口述計算過程。

  (4)仿例練習:56+37=93。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14頁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練習二的6~9題。

  四、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用豎式計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進位加法。計算時首先計算個位,個位滿十向十位進1,十位上的兩個數先相加在與個位上進的1再相加得出最后的計算結果。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8

  教材簡析:正值春天來臨,此次實踐活動可以引發學生樹立春化太倉,美化自然的意識。教材以三個班中小朋友參加植樹的情境,通過出發時的交談以及植樹時的互相提問,呈現數學問題,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解答。由于提出的問題難易不同,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要,從中也可以鍛煉學生克服困難的意志,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在實踐活動中,發展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仔細觀察的習慣。教學重點是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數學問題。教學難點是解決二班的植樹問題和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教學目標:

  1、在活動中,學生認真細致觀察場景圖,認真收集圖片呈現的有關信息、處理信息、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運用乘除和有余數的處罰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2、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力,思維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一些數學活動的經驗,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在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教學準備:多媒體、情境圖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春天,萬物復蘇,大自然多美啊!(出示圖片)

  小朋友們去干什么?原來是3月12日植樹節,他們一起去植樹。太倉近兩年有一個重要的活動就綠化美化太倉。有沒有發現太倉的樹木多起來了,太倉的綠地多起來了?

  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好嗎?(我們去植樹)

  【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引入新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整體感知,收集信息

  1、學生仔細觀察場景圖,說一說看到了些什么?

  2、學生先同桌交流,然后全班交流。

  3、你準備先解決哪些問題?

  【通過整體的觀察,使學生學會自主的收集信息、處理信息。】

  三、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1、解決班級種樹棵數

  a、收集信息:三個小朋友一邊走一邊說,他們在說些什么呢?

  學生讀一讀,說一說。

  一班學生說:我們班領了4捆樹苗,每捆8棵。

  二班學生說:我們班準備每7人一組,每組栽6棵。

  三班學生說:我們班準備把樹苗栽成5行,每行6棵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9

  單元教學內容:

  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一)課本P91~105頁。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主要教學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筆算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以及加減法估算。共安排了5個例題。

  這部分內容是在萬以內數的認識以及100以內的加、減法基礎上教學的,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通過口算和筆算,復習了數和計算的有關知識,另一方面也為進一步學習萬以內的數魚計算起就鋪墊作用。

  單元教學要求:

  1、使學生能夠正確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會正確計算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

  2、使學生能夠結合具體情境,進行加、減法估算,培養估算意識。

  3、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設適當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單元教學重點:

  正確口算兩位數加、減兩位數,會正確計算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

  單元教學難點:

  根據具體情況選擇設適當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單元課時安排:六課時。

  第一課時

  兩位數加兩位數

  教學內容:

  課本第91~93頁。“做一做”以及練習十九1、2、5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2、能夠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整理、分析數據,解決實際問題。

  3、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點:

  口算方法的掌握和熟練應用。

  教學難點:

  1、使學生掌握口算兩位數加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2、培養學生解決問題方法多樣化,提高思維的靈活性。

  教師準備:題單及課件。

  教學過程:

  一、準備練習

  引導學生完成口算題目,并說一說是怎么計算的。

  口算:50+70 300+600 800—400 30+40

  200+700 600+400 80+90 80—30

  說出怎么計算的。

  二、學習情境創設

  1、春天到了,這節數學課老師安排就一次春游特別行動,你想參加嗎?

  2、播放展示動畫。我們將去一個十分美麗的地方,一起去看看吧。

  3、可是美麗的鳥島卻在海中央,我們坐什么交通工具去呢?

  【設計意圖】:由談話引發去春游的愿望,抓住孩子的興奮點,搭建生活平臺,創建和諧的學習氛圍。

  三、師生互動活動

  1、組織活動1——碼頭乘船。

  (1)認真觀看,回答問題。

  二年級一斑有23人,二年級二班有31人,二年級三班有32人,二年級四班有39人。

  一艘船限乘68人。

  (2)根據這些信息,想一想,我們在乘船時將碰到哪些問題?

  學習不斷提出問題,教師及時肯定,引導。鼓勵拓展思路,盡可能多提出數學問題。

  同時板書一些有價值的問題。

  【設計意圖】;通過活動,讓學生去尋找有用信息,收集信息,在整理信息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多樣化,培養估算意識。重點是口算方法。

  (4)選擇書上例1、例2的問題,加以解決。

  先看第一個問題:四個班能合乘一條船嗎?我們用舉手的方式,認為不行的舉手?為什么不行?說說原因。

  23+31=

  (5)互相交流算法。

  3+1=4 20+30=50 50+4=54

  23+30=53 53+1=54

  31+20=51 51+3=54

  (6)同學們相到了那么多種方法,真能干!算一算:32+39=?怎么算的?說一說!

  嘗試計算32+39并說說算法。

  (7)對比兩個算式,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

  提醒:注意進位!

  (8)引導完成。

  (9)我們知道二年級一班和二班合坐需54個位子,現在你能不能獨立完成第3個問題還剩下多少人?

  (10)二年級一班和二班合坐后,還剩14個座位,你想怎么安排?

  32—10=22 22—4=18

  強調退位在頭腦中算。

  四、教學效果測評

  引導學生獨立完成練習,集體評議。

  1、練習十九第1題。

  2、練習十九第2題。

  【設計意圖】鞏固新知的掌握。

  拓展性學習

  1、練習十九第5題

  2、把3、6、9、12、15、18、21、24、27填在方格里,每行相加的和都是45。

  五、課題總結。

  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第二課時

  練習十九

  教學內容:課本第94~95頁。

  教學目標:

  1、能熟練的計算兩位數的加、減法。

  2、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興趣,感知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難點:

  能熟練的計算兩位數的加、減法。

  教師準備:

  練習十九第3題和第8題的主題。

  教學過程:

  一、準備練習

  1、引導學生完成口算題目,并說一說計算的過程。

  引導學生采用較簡捷的方法計算。

  2、引導學生完成“算一算”。

  巡視、輔導。

  幫助計算有困難的學生。

  及時評價,表揚計算有進步的學生。

  【設計意圖】:鞏固兩位數加減兩位數的算法。

  二、學中做

  1、組織活動1——買東西。

  出示練習十九第3題主題圖。

  (1)觀察練習十九第3題主題圖。匯報看見的東西和價錢。

  (2)列式計算。

  58+25=83

  (3)提示:算的時候要注意些什么?

  (4)要是你來到商店,你會想買些什么?提出要求:

  小組討論,選出一個記錄員,算一算一共要花多少錢?

  (5)組織學生進行匯報。

  2、組織活動2——籃球比賽。

  出示練習十九第8題的主題圖。

  (1)你看了以后有什么問題嗎?

  自己獨立提出問題,然后同桌交流,最后進行匯報。

  【設計意圖】:通過買東西的活動,復習鞏固兩位數加兩位數的算法。

  三、做中學

  1、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十九第6題。

  (1)說說意圖。

  (2)獨立計算。

  (3)集體訂正

  2、引導學生完成練習十九題。

  (1)用講故事的形式說說圖意。

  (2)解決書上的問題。

  (3)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能解決嗎?

  3、引導學生完成應用題。

  引導讀題、理解題意。

  列出算式,正確計算。

  【設計意圖】:在教師引導下,總結所學的知識。

  四、課堂總結。

  要求學生完成數學日記的`填寫。

  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第三教時

  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筆算)

  教學內容:

  課本96頁例3。“做一做“第1、2題中加法,練習二十第1、2題加法。

  教學目標:

  1、掌握幾百幾十加幾百幾十口算和筆算的算法。

  2、掌握豎式計算的規范書寫。

  3、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4、對學生進行綠化環境的教育。

  教學重點:

  1、掌握幾百幾十加幾百幾十口算和筆算的算法。

  2、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掌握幾百幾十加幾百幾十口算和筆算的算法。

  教學準備:教材第96頁主題圖。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教師出示兩位數加的算式卡片,讓學生搶答。

  【設計意圖】訓練學生的口算能力。

  二、創設問題情境

  1、出示主題圖,讓學生觀察,說說圖上的內容。

  小朋友們都在干什么?

  他們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2、現在搜集礦泉水瓶子的小朋友們遇到了一個難題,你們愿意幫助他們嗎?

  3、出示問題:500個送一次現在夠嗎?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4、請一個同學板演,其余同學自己在練習上寫出算式。

  5、訂正算式。

  6、看看這兩個加數都是什么數?

  7、揭題:這就是我們今天要一起學習的幾百幾十的加法。(板書課題)

  三、探究新知

  1、現在我們再動動腦,想一想應該怎樣計算。

  2、提出要求:

  (1)先獨立計算。

  (2)計算完成后同桌交流。

  3、組織學生匯報。

  用口算。因為18+34=52所以180+340=520

  用豎式計算。百位、十位和個位分別對齊,然后從個位開始算起。

  4、同學們能想到兩種那么好的方法來計算,而且還提醒我們豎式應該怎樣計算。我們寫豎式的時候要注意每個數位上的豎對齊,如果滿了十就向前一位進一。

  5、但是老師還是有個疑問:為什么百位上不是4呢?

  讓學生回答:因為十位上的8+4=12,向百位進了1,百位上就是應該是1+3+1=5

  豎式計算時進的1要寫上,算的時候不要漏掉了。

  口算180+340,算了18+34后要記得在末尾再寫上0。

  ……

  同學們很棒,那么你能提醒一下小伙伴們,我們在計算中哪些地方要特別小心嗎?

  四、教學效果測評

  1、完成教材第97頁“做一做”第1、2題中有關加法的練習。

  2、完成練習二十第2題。

  (1)說說圖意。

  (2)根據圖上問題列式計算。

  (3)根據變化的數據進行計算。

  五、拓展性學習

  想一想:最小三位數加上最小四位數和是多少?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10

  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二單元《表內除法(一)》的教學內容,它是認識除法的基礎,而且本節課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原有的'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所以它是比較難理解、比較抽象的數學概念。而除法的含義是建立在平均分的基礎上,因此本節課的內容是學習除法的關鍵。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通過對比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分得的結果同樣多。

  2.通過認真觀察、個體思考、小組討論等活動,在具體情境與實踐活動中明確“平均分”含義。

  3.初步建立公正、公平、團結、合作的人生觀。

  教學重點:讓學生在觀察對比的過程中,感知平均分的含義。

  教學難點:理解“每份分得同樣多,叫做平均分。”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講述發生在森林里招聘會的故事,引出本節課的新知識。

  二、引入新知

  ㈠ 問題1:把6顆糖分成3粉,你會怎么分?

  設計3個回答:

  第一種分法:1 2 3

  第二種分法:1 1 4

  第三種分法:2 2 2

  思考:哪種分法最公平?

  設計意圖:通過對比觀察,得出只有每一份都是同樣多,才是公平的。引出平均分的含義,每份都是同樣的,叫做平均分。

  ㈡ 問題2:誰沒有說謊?

  斑馬:“我把3個氣球平均分給了小牛和小馬。”

  獅子:“我把4顆糖平均分給了3個小動物。”

  小猴:“我把6個洋娃娃平均分給了小羊和松鼠。”

  小組討論,誰沒有說謊,并說說理由。

  設計意圖:通過分析判斷,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怎么樣才叫“平均分”。

  三、鞏固練習

  ㈠ 判斷下面哪一組是平均分。

  ⑴ ★★ ★★ ★★ ★★★

  ⑵ ●●● ●●● ●●

  ⑶ ▲▲▲▲ ▲▲▲▲

  ⑷ ◆ ◆ ◆ ◆

  ㈡ 把6個蘋果平均分,有幾種分法?

  四、課堂總結

  說說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11

  教學內容:

  課本第52、53頁練習十一8~12題 授課日期:_ 年_ 月_ 日 星期

  教學目標:

  1、學生能熟練地利用7、8、9的乘法口訣進行求商。

  2、 進一步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3、 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使學生熟練應用乘法口訣求商。

  2、會用口訣求商的'技能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課文插圖、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 背誦乘法口訣表

  2、 找幾句口訣說出它的乘法和除法算式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運用口訣的能力。

  二、展開學習

  1、 完成第52頁第8題

  (1) 出示表格

  (2) 說說商是怎么求的(被除數÷除數=商)

  (3) 計算并填表

  (4) 說說每一題所使用到的口訣

  2、 完成第53頁第8題

  (1) 學生獨立完成

  (2) 教對答案

  (3) 體會被除數變了要使商不變,則除數也應相應地變化。

  3、 完成第12題

  (1) 讓學生人人參與,將得數直接寫在書上。

  (2) 在同一時間內看誰對的多。

  (3) 樹立加、減、乘、除我都會我能學好口算的信心。

  【設計意圖】:利用各種形式的練習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三、拓展應用

  1、 完成第9、11題

  (1) 出示插圖仔細觀察掌握信息。

  (2) 認真分析數量關系

  (3) 學生討論并解決書上的問題。

  (4) 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

  【設計意圖】:盡可能讓每位學生都有思考的機會,同時積極開發學生的思路。有助于促成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課堂總結: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12

  【教學內容】

  二年級數學下冊,課本第37~39頁。

  【教學目標】

  結合生活中的現實場景認識銳角和鈍角,了解銳角和鈍角的特點。

  會區分并在實物中找到直角、銳角和鈍角,會用相關工具畫直角、銳角和鈍角。

  學生體驗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探究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1、認識銳角和鈍角,并理解與直角的關系。

  2、在認識理解的基礎上,能夠動手折疊或正確的畫出銳角和鈍角。

  【教具準備】

  三角尺、紙張、光盤。

  【學具準備】

  學生三角尺,紙張、小棒、剪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介紹一位新老師,大家想見見她嗎?

  2.新老師帶我們到一個好玩的地方去看看。00:33播放光盤(游樂場),00:50暫停。讓學生先看:你發現了什么數學秘密。

  然后點名讓學生說說。

  3.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下面我們把這些角請出來02:00播放光盤,02:20暫停,

  你認識哪些角?學生回答。

  他說得對嗎?你有什么辦法驗證?請學生用三角板驗證。

  4.生活中還有很多角。我們再到橋上去找找。05:25播放光盤,06:10暫停,你從中找出了些什么角?指名回答。

  電視機里的小朋友還找到哪些角?08:27播放光盤。

  5.這些角在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你能給這些角分類嗎?09:35播放光盤,10:25暫停。小組合作,先分清每個人干什么。分類時可以請三角板來幫忙。

  學生小組討論分類。

  6.小組匯報分類情況。你們是怎么分的?為什么這樣分?

  還有不同的分法嗎?

  電視機里的同學是怎么分的?播放光盤10:53,展示機內學生分類情況。

  7.小結分類情況。你喜歡哪種分法?為什么?

  二、探究新知,動手操作

  1.我們剛才把這些角分成三類,直角已經有了名稱,你能給這些角取個名字嗎?你是怎么想的?指名回答。

  我們來聽聽電視機里的同學取了什么樣的名字。14:08播放光盤。

  小朋友說得真形象!數學上我們就把比直角小的角叫銳角,比直角大的角叫鈍角。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銳角和鈍角。

  板書課題。

  2.誰能再說說什么樣的角是銳角,什么樣的'角是鈍角?指名說。

  3.閉上眼睛想一想直角、銳角和鈍角。

  4.生活中還有很多銳角和鈍角,你能找出來嗎?

  16:03播放光盤

  課前游樂場中的角是什么角?18:58播放光盤,19:15暫停。讓學生說一說。

  你在生活中見過銳角和鈍角嗎?讓學生指一指。

  5.你會做一個角嗎?請你動手做一個自己喜歡的角(可選擇紙張、小棒、剪刀等材料)。

  說說你做的是什么角。

  學生匯報展示。

  還有不同的嗎?

  6.你能畫一個自己喜歡的角嗎?

  學生動手畫一個自己喜歡的角。

  學生匯報。

  同桌互相欣賞一下畫的是什么角。

  7.接下來新老師請大家做一個游戲,好嗎?24:05播放光盤,猜角,比比誰猜得又快又準。機內外互動。

  三、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認識了兩位新朋友,說說你有什么收獲?

  四、課后作業:

  這節課同學們和電視機里的同學都收獲不少,下課以后找一找生活中的直角、銳角和鈍角,并說給家長聽。

  機動活動:用三角板拼一拼,能拼出哪些角?分別是什么角?

  小組合作。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13

  教學內容:

  長方形和正方形

  教學目的:

  1通過觀察、測量、比較、歸納,能夠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能夠按要求在之上畫出長方形和正方形。

  3回用正方形、長方形設圖案,發展學生空間想象力和審美意識。

  教學重點:

  在活動中嘗試歸納出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學難點:

  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教學準備:

  教具:長方形、正方形。

  學具:

  ①附頁2上的長方形、正方形;

  ②放一張長方形彩紙的`信封;

  ③三角尺、直尺、剪刀。

  教學時間:

  教學過程

  二次設計

  談話引入

  同學們,在你們的桌面上放一些幾何圖形,請你認一認,它們都是誰?

  告訴大家,你是怎樣認得這么準確的?

  玩中學1.活動一。

  學生分組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1)教師出示若干圖形,請同學們說出幾號圖是正方形,辨認長方形和正方形。

  (2)利用學具在小組內探索長方形、正方形有什么特點。先研究用什么方法,再進行操作。

  (3)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匯報本小組的研究結果。

  (4)完成“填一填”。拿著手中的長方形、正方形,同桌之間用自己的話互相說一說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2.活動二。通過小游戲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之間的關系。

  (1)猜一猜。

  信封里裝一張長方行紙,露出一部分。請同學們猜一猜:信封里裝的彩紙是什么形狀的?

  (2)拉一拉。

  請兩個同學到前面拉一拉,(拉動要慢)其他同學認真觀察彩紙露出部分的變化。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14

  學目的:

  1、通過直觀的數數使學生認識計數單位百、千、,并掌握數數方法,掌握10個一百是一千。

  2、初步理解相鄰計數單位間的十進關系。

  教學重點:能熟練地數千以內的數

  教學難點:拐彎數。

  教學過程:

  一、復習:

  數一數:一個一個地數,10個一是( )。

  十個十個地數,10個十是( )。

  二、新授:

  1、(1)利用直觀圖一百一百地數:

  五百里面有幾個一百?

  一百一百地數,九百后是多少?

  一千里面有多少個百?(板書:一百一百地數,10個一百是一千)

  師:這些數可以一、十、百、千來數數,一、十、百、千叫計數單位。(板書:一、十、百、千)

  (2)反饋練習:十個一是多少?一百里面有幾個十?一千里面有幾個百?

  (3)通過剛才的`數數你知道了什么?

  2、教學例3:

  (1)用計數器幫助數數:

  從一百起,一個一個地數,數到一百一十五。數到一百零九。問:再添一個是多少,該怎么數?

  練:從三百九十六起,一個一個地數,數到四百零五。

  (2)從一百起,一十一十地數,數到一百八十;再接著一十一十地數,數到二百三十。(指名上臺數,數到一百九十問:再怎么數?)

  練:從六百七十起,一十一十地數,數到七百一十。

  (3)從五百起,一百一百地數,數到一千。

  (4)從數數中,你發現了什么?

  師:相鄰的兩個計數單位之間是十進關系。

  3、小結:你今天知道了什么?

  三、鞏固練習:

  1、(1)從七百七十起,一十一十地數,數到八百四十。

  (2)從九百九十起,一個一個地數,數到一千。

  (指名數)

  (3)從六百起,一百一百地數,數到一千。(同位互數)

  2、書上第36頁 第2、3題。(獨立思考,同位交流,指名回答。)

  3、搶答賽:

  (1)3個百是多少? 7個百呢?

  (2)在一百九十八后面連續數出五個數;在二百零七后面連續數出四個數。

  (3)四百七十七后面的第三個數是什么數?

  四、作業:

  十個一是( );十個十是( );十個百是( )。

  一十里面有( )個一;一百里面有( )個十;一千里面有( )百。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聯系生活中一些常見的物體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能正確地指出物體表面的角,能在平面圖形中辨認出角。

  2、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認識到角是有大小的。

  3、使學生在認識角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動手操作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是教學的重點,能在平面圖形中辨認出角,能正確地指出物體表面的角是教學的難點。

  教具準備:課件、剪刀、三角板,三角形紙片、實物鐘。

  學具準備:硬紙條、圖釘、小棒、蠟光紙、三角板。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這個周末,小明和小紅可忙了,他們在忙什么呢?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吧!(課件出示主題圖)

  師:他們在干什么?(做手工)手中和桌面上有哪些物體?

  師:這些物體上有沒有我們認識過的圖形?(生說,師課件閃現)

  師:這些物體上不但有我們認識過的圖形,還藏著我們的新朋友——角呢,想知道角的樣子嗎?現在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它。(板書課題:認識角)

  評析:教師創設了學生熟悉的:做手工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從畫面的物體中抽象出平面圖形,再從平面圖形中引出新知一——“角”,這樣的導入,不僅符合幾何平面圖形的一般規律,而且遵循兒童的認知規律;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溝通了數學與實際的聯系。

  二、引導探究、學習新知

  (一)引導觀察、初步感知。

  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物體的角藏在哪里?(課件出示剪刀、三角形紙片、鬧鐘)[說明:為防止學生對角形成片面的認識,這里有意將三角形紙片上的角設計成開口朝下,鬧鐘上的角開口朝左]

  師(出示實物剪刀):打開剪刀,剪刀的開口就形成了一個角。(師指出,并用課件閃爍角)這就是剪刀上的角。

  師(拿出一張三角形紙片,指著其中的直角):三角形紙片的這里也是一個角。(課件閃爍)

  師:剪刀、三角形紙片上都能找到角,那么鐘面上哪兒能找到角呢?(拿出實物鐘,轉動指針)鐘面上時針和分針也能形成一個角(課件閃角)。

  評析:教師以生活中常見的物體為例,引導學生觀察,讓學生經歷從現實生活中發現角并初步感知角的特征的過程,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適時抽象、建立表象。

  師:這些都是藏在物體上的角,那么數學上的角是什么樣的呢?

  師(用課件隱去物體,剩下三個角):如果我們給這些角脫去外衣,再標上角的標記,就變成了數學上的角,這三個圖形都是角。

  師:請同學們觀察這三個角,看看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又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1:有的開口朝左,有的朝右,有的朝下。

  生2:有的大有的小。

  生3:都有兩條直直的線。

  生4:都有尖尖的地方。

  師:數學家們給角的各部分都起了好聽的名字,像剛才同學們說的尖尖的部分叫角的頂點,兩條直直的線叫做邊。

  師板書:

  通常我們還在兩條邊之間用一條小弧線作為角的標記。(板畫)

  師:你能說出上面每個角各部分的名稱嗎?(師指出,生說)

  師生共同小結: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師!板書:角

  評析:在學生初步感知角的基礎上,教師提出“這些都是藏在物體上的角,那么數學上的角是什么樣的呢?”這一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同時輔以現代化教學手段,很自然地把學生在生活中認識的具體的角,過渡到抽象的數學上的角,為學生形成角的表象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多層練評、內化新知。

  1、找角。

  師:看來同學們都已經認識角了,那么該怎樣找角呢?請同學們拿出三角板,找到其中的一個角,像老師一樣摸一摸,頂點在哪里?有什么感覺?

  生:尖尖的,會刺人。

  師:他的邊在哪里?有什么感覺?

  生2:平平的、滑滑的、直直的。

  師:通常我們在找角時,都要先找到角的頂點,再沿著角的的兩邊分別指一指,你們能用這種方法,找出身邊物體上的角嗎?找出來指給同桌看。

  (生找,指名說,學生找出屏幕、桌子上、講臺桌面上的角,還有很多學生舉手)

  師:憑著我們二(4)班同學的聰明.如果你們能繼續找下去,肯定能找出非常多的角出來,由于時間關系,你們課后可以繼續找……

  2、搭角。

  師:剛才我們能正確地找出物體的角。你能用兩根小棒搭出一個角嗎?(生搭)

  師:你能指出這個角的頂點和邊嗎?

  (指名上臺演示,并指出角的頂點和邊)

  3、辨角(“想想做做”第l題)。

  出示題目,學生明確題意,用手勢作出判斷,是角的,指出頂點和邊,不是的,說說為什么不是,教師課件展示。

  4、數角(“想想做做”第2題)。

  (1)出示題目。

  (2)師:請同學們翻開書本第66頁先找出圖形中的角。做上標記,然后數一數,填在括號里。

  (學生在書上完成,教師巡視,在巡視過程中,發現其中第三個圖形,一男生填寫零個,學生做完后,教師展示個別學生的作業,對第三個圖形的正確答案,教師沒有作任何的評價)

  師:這位同學說第三個圖形有兩個,有沒有不同意見?

  (那位男生馬上舉手)

  師:你有不同意見?你認為這個圖形有幾個角?

  生1:我認為這個圖形沒有角,因為,他們說的這個角雖然下面是直的,可是到了上面就變彎了,所以這個圖形根本沒有角。(多么認真觀察的孩子!)

  師(驚喜的):你真是個認真觀察,善于思考的孩子,而且你能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其余同學自發地鼓起掌來)

  師:你們同意他的觀點嗎?

  生2(舉手):我不同意,如果我們把圖形上面的.半圓遮掉,下面的邊就是直的,所以它是一個角。

  師:你們聽明白這位同學說的意思嗎?

  生3:。老師,我聽明白了,他的意思是可以把這個圖形分成一個半圓和一個長方形來看,那么下面的邊就是直的了。

  師:你們不但善于聽別人的發言而且還善于思考,謝謝你們的精彩發言讓同學們懂得了怎樣判斷一個圖形是不是角。(其他同學露出了佩服的神情)

  評析:教師沒有過多的語言,留給學生的是廣泛而又開放的思維空間,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都得益于教師采用的延遲評價,當學生提出錯誤的想法時,教師沒有輕易否定而是用贊賞的語言“你真是個認真觀察,善于思考的孩子,而且你能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來緩解這位同學的緊張心理,然后一句“你們同意他的觀點嗎?”把問題拋給學生,在學生的辯論中,暴露思維過程,引出“如果我們把上面的半圓遮掉,下面的邊就是直的。”這么精彩的發言。這一過程不但使學生鞏固了對角的認識,而且還進一步豐富了學生對相對封閉的平面圖形的認識。

  (四)動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1、觀察。

  師: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觀察一下,看看角還有什么特點?

  (師演示鐘面上的指針,將時針和分針撥成一個小角)

  師:現在時針和分針形成的角怎樣?(很小)

  (師慢慢轉動鐘面上的指針):請同學們認真觀察,這個角發生了什么變化?(越來越大)

  師:角有什么特點?

  生:角有大小。(師板書:角有大小)

  師:你們的這個發現非常重要!老師這里有三個鐘面圖,每個鐘面上都有一個角,你能看出上面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嗎?(生判斷)

  2、操作。

  師:如果給你兩根硬紙條和一枚圖釘,你能做出一個角嗎?(生做角,師巡視)

  師:你能把手中的角變大嗎?怎么變?(指名一邊演示一邊說)

  師:你能把手中的角變小嗎?怎么變?

  師小結:我們通過張開兩條硬紙條,可以使角變——合攏硬紙條可以使角變——

  3、比較C想想做做第3題)。

  師:我們身邊這樣的例子還很多,比如說,夏天常用的紙扇,(出示紙扇圖)打開時,紙扇上的角在哪里?頂點呢?

  師:同學們認真觀察,慢慢打開,扇面上的角發生了什么變化?

  (師出示剪刀圖):合攏剪刀時,剪刀上的角發生了什么變化?

  師小結:什么情況下,扇面(或剪刀)上的角越來越大,什么情況下,扇面(或剪刀)上的角越來越小?

  4、折角(想想做做第4題)。

  (1)學生動手折出一個角,作上角的標記,找出頂點和邊。

  (2)師:如果要折出更大的角該怎么做?要折出更小的角,又該怎么做?

  (3)學生思考——動手折——展示。

  評析:通過找角——搭角——做角——折角等一系列的遞進學習活動,學生從認識靜態中的角過度到認識動態中的角,并在這個動態變化中直觀體會、理解認識了角有大小,初步體會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大小的關系,

 三、總結延伸

  1、總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你有什么收獲?能不能介紹一下你是怎么學會這些知識的?

  2、延伸:回家后向爸爸媽媽展示你今天所學到的本領,找出生活中物體上的角,并指給他們看,好嗎?

  總評:本節課的教學遵循了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中,教師先引導觀察生活中物體上的角,再利用課件演示將物體上的角抽象為數學上的角,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角的表象,最后通過找角——搭角——做角——折角等一系列具體化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操作中,通過活動體驗自主建構對角的特征的理解。這樣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對未知數學知識的探究欲望,同時也注重了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二年級的數學教案01-31

小學二年級的數學教案08-28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04-28

小學二年級教案數學教案05-21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經典)06-28

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11-08

最新小學數學教案 小學數學教案范文01-24

[優]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09-05

人教版小學二年級數學教案02-07

小學二年級的數學教案(15篇)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