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15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結合具體的情境,逐步培養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進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
理解兩、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算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明確目標
1、談話導入
同學們,生活中到處都有數學問題,就連火車上都有很多數學問題。今天,我們就來用乘法的知識解決乘火車中的數學問題。想試一試嗎?(板書課題:乘火車)
2、出示學習目標
①、探索并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方法。
②、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③、提高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二、自學指導、整體感知
1、教師出示自學指導
自學內容:教材32~33頁。
自學時間:3分鐘。
自學要求:圍繞思考問題進行自學,在遇到問題時,可以和同桌小聲地進行交流。
思考問題:怎樣計算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
2、反饋交流。(學生匯報)
3、出示問題,列出算式,探索算法。
(1)老師這里也有一個問題,你們能解決嗎?出示問題:5節臥鋪車廂可乘多少人?
(2)獨立計算,小組內交流。
(3)全班交流。
請小組同學派代表板書計算過程,并口頭說明計算過程,只要學生的算法是正確的教師都要給予肯定。
全班交流時,教師讓學生再討論豎式得數360的“0”漏寫得“36”是否正確,引導學生關注積的個位上的“0”處理問題。
(4)比較歸納。
將本題與上節課例題(出示16×4的豎式計算過程)相比較,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這兩題的'豎式計算過程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4、改編三位數、四位數乘一位數的乘法試題。
三、檢查點撥,探尋規律
1、學生完成“練一練”中的1、2、3、4題。
2、課本第33頁第二題。
3、總結方法:筆算連續進位的乘法,關鍵是不要忘記加低位進上來的數。
四、練習達標,拓展提高
1、教師出題:4351×4= 8972×5=
2、回歸學習目標。
3、總結
學生總結本節課學到哪些知識。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2
整體感知:
長度計量單位,特別是用毫米測量比較小的物體長度,主要通過直觀和操作,幫助學生建立 1 毫米的長度觀念,分米雖然不常用,但對學生加深對長度單位間的十進關系認識是有幫助的。因為長度單位是抽象的,靠教師很難使學生建立長度觀念。這就需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參與教學過程,在學習過程中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等手段,增加學習興趣,體會成功的喜悅。借助手勢,幫助學生形成表象,讓學生在課堂多活動、多操作。同時要抓住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使學生了解知識間的橫向聯系,在學習過程中,通過練習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
教學目標:
(一)知識點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長度觀念。
2.知道 1 厘米10 毫米 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
(二)能力點
1.能正確運用毫米、分米表示長度。
2.能用手勢表示 1 毫米、1 分米。
(三)德育點
引導學生探索知識間的內在聯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 1 毫米和 1 分米的長度觀念,知道 1 厘米10 毫米,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
教學難點: 幫助學生建立 1 毫米、1 分米的長度觀念,形成表象,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并應用概念正確表示物體的長度。
教具、學具準備: 學生尺、分米尺、米尺。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導入:我們學過長度單位米、厘米,也會用米和厘米測量長度,請同學們測量一下教學教科書封面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
2.學生操作,測量后匯報
書的封面長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 書的封面寬 14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
3.繼續測量書的厚度,學生匯報:書的厚度不到 1 厘米。
4.教師概括:同學們測量得到長 20 厘米多,不到 21 厘米;寬 14 厘米多,不到 15厘米;厚不到 1 厘米,20 厘米多,多多少?不到 15 厘米,差多少?不到 1 厘米,那是多少?20 厘米多,不到 15 厘米,不是一個準確的長度,是否能用米、厘米那樣的長度單位表示呢?有目的,分層次進行鋪墊,為學習新知識打下基礎,也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毫米,教學例 1。
1.啟發學生觀察測量得到的 20 厘米多,14 厘米多,不到 1 厘米,從尺子上看,你們發現了什么?互相議論一下。 學生回答:有許多小格; 長是 20 厘米還多 7 個小格; 寬是 14 厘米還多 5 個小格; 厚是 8 個小格。
2.教師講述:這每一個小格的長度比 1 厘米小,它的名字叫 1 毫米。請同學們數一數,1 厘米中間從 0 到 1有多少小格,又叫多少毫米?從 2~3、5~6、9~10 等每一厘米長中又發現了什么?互相交流一下。學生在初步認識的基礎上,通過認真觀察、交流,從而知道每一厘米長度內都有 10 個小格,都是 10 毫米。 3教師板書:1 厘米 10 毫米
3.請同學們想一想,1 厘米和 10 毫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可以互相議論一下。
總結歸納:1 厘米10 毫米板書: 1 厘米10 毫米是引導學生觀察討論自己感知的,學生感到高興。這也體現學生參與知識形成的全過程,自己學會知識。
4.借助手勢,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
①老師表示 1 毫米的長度用拇指和食指表示
②學生將 1 分硬幣用右手食指和拇指夾住,抽去硬幣,觀察拇指和食指之間的.縫隙,理解 1 毫米的長度觀念。
③用手勢表示 1 毫米、1 厘米 借助形象直觀的手勢表示抽象的概念,幫助學生形成表象,印象深刻,有利于學生加深理解概念。 6測量分組操作并填書 做一做66 頁 通過直觀——操作——總結——手勢——測量,使學生的認識逐步加深,在直觀——表象一一抽象的思維過程中,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概念——1 毫米。教師在新知識的傳授中,通過引導、點撥,充分發揮學生主人翁作用,使每一位學生都處于積極的思維之中。
(二)認識分米。教學例 2。
1.引導學生在尺子上指出 10 厘米的長度,出示分米卡,使學生認識 1 分米。說明有時候量物體的長度用分米作單位。
2.數一數 1 分米中有多少個 1 厘米?板書 有了認識毫米的思路,認識分米,啟發學生思維,自己學會認識分米的長度單位。
3.借助手勢,幫助學生建立長度觀念。
利用分米卡,用手勢表示,進一步認識分米。 將米、分米、厘米、毫米 4 個長度單位,用手勢表示。學生分組互相用手勢表示。 將長度單位用手勢表示,不但形成表象,加深理解,同時也區別了不同概念,建立正確的長度觀念。
(三)利用米尺,分組討論。
1米有多少分米? 1 米、1 分米、1 厘米之間有多少關系?
總結歸納:1 米10 分米 1 分米10 厘米板書 4.測量,做一做67 頁 分米的認識思路與毫米的認識基本相同,教學過程可以簡化,提高教學效率。通過兩次認識,掌握 4 種長度單位,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鞏固發展
鞏固發展是在學生學習了新知,并進行了反饋練習,在加深理解的基礎上的綜合鞏固練習,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新問題。 練習主要在課內進行,通過多種形式,多層次,有針對性地進行練習,因材施教,面向全體,以提高學習質量和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口述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并用手勢表示。
2.口述常用的長度單位間有什么關系?
3.同桌互相量一量鉛筆的長度。
4.練習十七第 1 題。分組練習
5.判斷下面敘述是否正確? 蠟筆長 6 毫米。 跳繩長 2 厘米。 課桌高 7 米。 粉筆長 75 分米。
三、全課小結
引導學生總結、認識了毫米、分米,知道 1 米10 分米,1 分米10 厘米,1 厘米10毫米。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3
第1課時
一天的時間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知道24時記時法
2、程與方法:借助鐘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同一問題不同的解決方法。
3、感態度與價值觀:逐步養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會用24時記時法表示某一時刻。
教學難點:
知道晚上12時既是24時又是0時。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自學法
教學準備:
鐘面模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 導入新課
1、師:上個星期六,我有個外地來的朋友來咱們這兒旅游,他提前一天已經買來了車票,第二天9點到西安我聽了很高興。第二天我一大早起來,9點以前趕到火車站,結果等到很久也沒等到這位朋友,這是怎么回事?你們猜猜看。
2、正如同學們所猜,我這位朋友買的是晚上9時到西安,鬧了個小誤會,那么,一天中究竟有幾個9時?你有辦法避免這種誤會嗎?
3、教師板書:晚上9時 上午9時
4、師:我知道了,大部分同學都是在時間前面加上上午、中午、晚上這些表示時間的方法來區分兩個不同的
學生說說晚上9時是怎樣變成21時的?
時刻。這種方法教普通記時法,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種記時法,他比普通記時法更簡單,它叫24時記時法。
二、 探究新知
1、關于24時記時法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2、看書。
3、自學反饋。
通過閱讀,你知道了什么?
一天有多少小時?
在一天里時針要轉幾天?
新的一天是從什么什么時候開始的'?
4、接下來我們看看一天時間是怎樣過去的?
三、課堂總結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怎樣計算經過時間?
在書上找一找,可是你能不能從書上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把自己認識重要的句子畫下來。
學生自由反饋。
四、作業設計
完成數學書71頁的2、3題。
板書設計:
一天的時間(24時記時法)
結束時間-開始時間=經過的時間
開始時間+經過的時間=結束的時間
結束的時間-經過的時間=開始的時間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4
設計說明
針對《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學段目標,結合教材求經過時間的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認識并掌握解決此類問題的數學模型,培養學生的模型思想。
1.明確相鄰的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使學生分清時刻與時間段。
學生已經對時、分、秒具有一定的感性體驗,能正確認讀幾時幾分幾秒,因此在教學例1的過程中,注重讓學生牢牢記住已經掌握的相鄰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是“60”。同時讓學生通過具體生活情境理解時刻與時間段的區別。
2.借助直觀模型,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由于時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充分借助鐘面模型,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鐘面,幫助學生理解經過的時間,然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通過交流探究找到解題方法,即“經過時間=結束時間-開始時間”。
教師準備 PPT課件、鐘表
學生準備 鐘表模型
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導入新課(出示PPT課件)
1.出示復習題。
(1)鐘面上有( )個小格,每兩個數之間有( )個小格。
(2)時針從一個數走到下一個數是( ),分針從一個數走到下一個數是( ),秒針走1圈是( )分鐘。
(3)1時=( )分
(4)1分=( )秒
2.出示古詩:“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1)交流:這是一首描述什么的古詩?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小結:這是寫珍惜時間的詩句,光陰就是時間。
3.揭示課題:時間的計算。
⊙探究新知
1.學習例1。
2時=( )分
想:1時是60分,2時是60分加60分,即120分。
做一做。
(1)5時=( )分,怎么想?[用5個60連加的方法;也可以這樣想:在120分的基礎上再加3個60分,即120+180=300(分)]
(2)( )時=240分
(3)3分=( )秒
(4)4分=( )秒
設計意圖:例1比較簡單,讓學生自主探究算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時間的計算。
(1)創設情境。
引導學生思考:你早上幾時離家,幾時到校呢?
(課件出示例2情境圖)
請同學們討論并提出數學問題。(小明從家走到學校用了多長時間)
(2)討論算法。
師:大家這么快就知道是15分鐘,你是怎樣計算的?請把你的計算方法講給組里的同學聽。(小組討論)
預設 生1:數鐘面上的大格,分針走了3個大格,是15分鐘。
生2:數小格,15個小格是15分鐘。
生3:45-30=15(分)
師:計算時,在同一個小時內,我們只要用分鐘相減來求經過的時間就可以了。這么多的算法,你最喜歡哪一種呢?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匯報)
師小結:剛才同學們計算的這道題中,幾時離家,幾時到校,這里的幾時我們叫做“時刻”。而剛剛大家計算的經過時間,我們叫做“時間段”。時刻,只要看鐘表就可以知道,而時間段是要經過計算得出的。以后計算時間段,也就是計算經過的時間,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
(3)情境練習。
出示教材5頁“做一做”。學生獨立解決,同桌交流算法。設計意圖:時間的計算這部分知識有一定的難度,本部分教學采用學生喜歡的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化難為易,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在計算的過程中不必要求學生統一使用一種算法,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被除數最高位上的數比除數小)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和驗算。
2、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逐步培養估算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驗算。
教學難點:
正確計算三位數除以一位數。
教學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學習三位數除以一位數(被除數最高位上的數比除數小)
1、引導學生學會選擇有用的信息,解決問題。
2、師出示問題:“華夏小學同學捐出576本故事書,送給6所希望小學,平均每所小學分到多少本?”
3、列出算式:576÷6
4、探討估算方法
(1)學生獨立估算商是多少?
(2)組內討論估計的過程。
5、探究豎式計算方法。
(1)學生列出豎式。
(2)提出問題:被除數百位上的“5”比除數“6”小怎么辦?
(3)交流反饋
(4)教師小結:被除數的最高位上的數比除數小,就要看前兩位。
(5)學生獨立計算后,引導學生理解商“9”要寫在十位上的算理。
二、學習驗算方法。
1、教師提出探索性問題。
要檢驗商是否正確該用什么方法驗算?
2、學生獨立思考
3、同伴交流
4、全班匯報,教師歸納小結:要檢查除法算得對不對,可以用商和除數相乘的方法來驗算。
5、嘗試解決問題
問題(1)如果把這些書送給4所希望小學,平均每所小學分多少本?
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獨立計算后集體討論計算方法。
問題(2)王老師有100元,最多可以買幾盒拼圖,還剩多少元?
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你遇到了什么問題?
小組代表匯報,集體解決問題。
6、質疑:你們還有什么問題嗎?
三、鞏固練習
1、出示教科書P62第1題
(1)學生獨立完成
(2)交流計算方法,鼓勵學生用比較分析法做。
(3)集體訂正。
2、摘蘋果游戲
(1)出示試題,貼上蘋果。
846÷6156÷4364÷7432÷6389÷9872÷4
(2)摘下商是兩位數的`算式上的蘋果
(3)算一算,集體練習,指名部分學生板演。
四、應用
1、出示教科書P62第4題,按如下過程進行思考。
(1)說出題中的數學信息。
(2)找出題中的數學問題。
(3)找出問題解決的方法。
(4)獨立完成
2、出示教科書P62頁第五題。,學生獨立完成,集體反饋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6
第三單元 測量
第1課時毫米的認識
板書設計: 分米的認識
第5課時噸的認識和換算
教學反思: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質量概念。知道1噸=1000千克,并能進行質量單位的簡單換算。 培養學生觀察、比較、猜測、推理及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和合作意識。
第6課時解決問題
教學內容:教材第33頁例9、做一做及練習七第5-8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實際問題中的信息,分析數量關系,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初步體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的作用。
2、使學生進一步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增強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獲得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
教學重點: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種可能的方案。
教學難點: 分析數量關系。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號里可以填哪些數?其中一個括號的數確定了,是否另一個括號里的數就能確定?
(2)如果前面括號里填3,后面括號里填幾?
(3)如果后面括號里填2,前面的括號里填幾?
2、導入。
談話:在日常生活和數學學習中,為了解決實際問題,常常需要運用各種策略。今天這堂課,我們一起運用策略來解決一些問題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題意。
(1)從圖中我們獲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問題是什么?
談話:求怎樣派車恰好把8噸煤運完就是求載質量2噸的車、載質量3噸的車各安排運幾次,使得這兩輛車運載煤的總質量等于8噸。實際上可以用式子2×( )+3×( )=18表示。要求出滿足這個條件的所有情況該怎么辦呢?
2、探索方法。
(1)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2)匯報交流。
師:如果用“載質量2噸”的車子裝煤,最多運幾次?
生:在不用“載質量3噸”的車子裝煤時,次數最多,最多8÷2=4(次),剛好裝完。
師:通過這個計算,我們知道“載質量2噸”的車子只可能運0-4次,運4次時符合條件,如果安排這樣的車運3次,那么,“載質量3噸的車”應該運幾次才能把煤運完呢?
生:“載質量2噸”的車運2次,能運煤2×2=4(噸),剩余4噸需要“載質量3噸”的車運2次才能運完,但是同樣的它們的總運量不能恰好等于8噸。
師:如果1次呢?0次呢? 學生獨立完成。
(3)列表法解決問題。
師介紹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種方案列舉出來,這樣更好的簡便、直觀。列表如下:
派車方案 載質量2噸 載質量3噸 運煤噸數
1 4次 0次 8噸√
2 3次 1次 9噸
3 2次 2次 10噸
4 1次 2次 8噸√
5 0次 3次 9噸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條件。
3、回顧與反思。
(1)我們在列舉的時候應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順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無限多,適合用列舉的方案嗎?(不適合,在能列舉出所有方案的情況下選擇用列表法列舉)
(3)檢驗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運完8噸煤。 學生自我探究。
三、鞏固練習
1、完成第33頁“做一做”。
(1)由題中我們獲得了哪些信息?師明確要求怎么付錢,就是求30元里面有幾個5元和幾個2元,同時需考慮到5元和2元的張數各自只有6張,即最多只能取6張5元或2元。試問如果沒有這個條件,怎么做,加上這個條件后怎么做?這樣有什么區別?
(2)學生在小組內討論,用列表法把各種可能的方案列出來然后選擇合適的方案。
(3)匯報交流結果,集體訂正。
2、完成“練習七”第7題。
(1)求“每條船都坐滿,怎樣租船?”就是求什么?(學生自由發言)
(2)求“哪個租船方案最省錢”怎么做?(學生把每一種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別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計算價格,然后比較大小。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解決問題的策略,你有哪些收獲?在題中的條件和問題比較多的情況下,我們可以用列表的方法來列舉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選擇符合條件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對于這堂課的學習,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第1、4兩種方案正好運完8噸煤。
1、“載重量2噸”:4次 “載重量3噸”:0次
2、“載重量2噸”:1次 “載重量3噸”:2次
教學反思:、使學生經歷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學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實際問題中的信息,分析數量關系,尋求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初步體會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關信息的作用。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于0”這個規律
2、結合具體情境,能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學習中的簡單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
3、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使學生逐步學會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1、探索并掌握“0和任何數相乘都等于0”這個規律。
2、探索并掌握被乘數中間、末尾有“0”的乘法。
教學過程:
一、“0”的乘法
讓學生口答“0×5=?”并說說是怎么想的。
再讓學生舉出類似的例子,學生們舉了許多例子,其中還提出了“0×0=0”,然后引導學生總結出:0乘任何數都得0,這一結論。
二、被乘數中間、末尾有“0”的`乘法。
1、解決“130×5=?”
(1)獨立思考,嘗試解決問題。
(2)在小組中說一說怎么算的,計算時應注意些什么。
(3)全班交流計算方法。
注意讓學生理解算理。學會用較為簡潔的乘法豎式的書寫方法。
學生可能難以獨立寫出來,教師要指導學生學習這種寫法。
2、解決“402×3=?”
讓學生先嘗試獨立計算,再讓學生說說各自的想法。體驗算法的多樣化。三、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練一練第1、3題由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練一練第2題,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再反饋交流。
三、課堂小結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8
教學內容:
毫米的認識
教學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概念,會用毫米厘米 度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2、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3、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毫米,會用毫米度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估測方法。
教具準備:
情景圖(課件),照片,蠟筆,尺子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成問題
創設讓學生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寬和厚的情境,在測量中發現它們的長度都不是整厘米。從中提出問題:要想精確地表示出測量結果,而測量的長度又不是整厘米時怎么辦呢?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1、估測數學書的長、寬、厚的長度。 師:請同學們觀察數學書的長、寬、厚,并估一估大約有多長,然后把估測的結果填入下表?
小組合作學習,估計課本的長、寬、厚。
(1)采用小組(建議4人小組為宜)合作的形式,分別估計一下數學課本的長、寬、厚。為了確保人人參與,可選專人將估計的結果填在記錄表(教師事先準備好,每組發一張)的“估計”一欄中(見下表)。
(2)對估計的結果進行反饋。
反饋時,學生選擇性的估計課本長、寬、厚,其他同學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見進行補充。將學生估計的結果板書在黑板上,提出問題:誰估計的結果比較準確呢?怎樣來驗證?
2、用測量的方法驗證估計的結果。
(1)分組測量課本的長、寬和厚。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課本的長、寬、厚,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測量的結果。
(2)組織全班學生交流測量的結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長:不到21厘米、差2個小格。 寬:不到15厘米、差2個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個小格。小結:當測果不是整厘米時,我們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間的一個小格的長度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認識學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長。
(2)讓學生看尺子,數一數1 厘米長度有幾個小格,然后匯報小結1厘米里面有多少個1毫米。
(3).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發現了什么
生1、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個小格,長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生2:從學生尺中,我能發現毫米與厘米的關系,1厘米=10毫米。 4、認識厘米與毫米之間的進率
思考:現在你覺得毫米與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 學生匯報交流 1厘米=10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5、舉例說明1毫米的長度
手比劃一下1毫米的長度,硬幣、電話卡、儲蓄卡、醫療保險卡等 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都是1毫米。
三、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 完成數學課本第3頁的做一做。
2、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一的第一、第二題。
3、找出自己周圍物品,并用毫米作單位量一量它的長度。
四、回顧整理、反思提升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又長了什么本領?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體驗算法多樣化。
2.在討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3.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教材分析:
這是在學生上學期已經熟練掌握乘法口訣基礎上,新學期的第一節課。教材利用三捆小樹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探索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
與過去教材相比,新教材更加體現了數學化的過程;充分體現了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的課程標準理念;更加關注了學生的知識背景及個性差異;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提出不同的計算方法,體驗算法的多樣化;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力求使學生自己主動建構知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教師利用多媒體出示教學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植樹造林對人類的好處嗎?每年我們學校都要植樹,那么今天我們來看一看,植樹的活動中有哪些數學問題。
(設計意圖創設學生所熟悉的植樹這一生活情境,密切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同時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2.請你認真觀察圖后和同桌說說你看到了什么,(一共有幾捆小樹?每捆有幾棵?)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小樹一共有多少棵?。
(設計意圖結合具體情境,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設計這樣的環節,主要是考慮到學生已經到了三年級了,已能從圖中收集信息,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這也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的一種策略。)
二、解決問題,探索口算方法
1.獨立解答。
學生列出算式203,然后嘗試計算。
2.小組交流。
讓學生結合小樹一共有多少棵這個情境,在小組內說一說自己列出的算式的含義,再說說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教師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探索整十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通過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討論,經歷探索多種算法以及與他人交流的過程,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立性和靈活性。)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0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112~113頁上的例1~例5,練習二十七的第1~5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會讀會寫幾分之一,知道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教具、學具準備:教師和學生都準備長方形紙條若干張,圓形紙片1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分梨。
提問:把12個梨平均放在4個盤子里,每盤放幾個?可用幾表示?(板書3)
2.分繩子。
提問:把6米長的繩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長?可用幾表示?(板書2)
3.分鉛筆。
提問:把 3枝鉛筆平均分給 3個同學,每個同學得幾枝?可用幾表示?(板書1)
二、新課
1.教學例1。
(1)教師提問:把一個餅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用幾表示?教師演示:把一個餅(實物圖)平均分成兩塊,把分后的兩塊重合起來,讓學生看到它們的大小完全一樣。告訴學生這樣就把餅平均分成了兩塊。
(2)把一個餅(實物圖)分成大小不等的兩塊。提問:可不可以說是平均分成了兩塊?為什么?
平均分的這半個餅可不可以用我們以前學過的數表示?
教師講解:過去我們學過的0、1、2、3都是整數。遇到不夠1個的情況,就不能用整數表示,比如這半個餅。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種新的數分數。
把一個餅平均分成2塊,我們就說每塊是這個餅的二分之一,用分數表示就是(板書)。
(3)指導學生讀。
(4)指導學生寫。
先畫一條橫線表示平均分,把一個餅平均分成2塊,在橫線下面寫
2,表示其中的1塊,在橫線上面寫1,寫作。(教師在兩塊半個餅上分別寫上。)
(5)涂色練習。
讓學生拿出一張圓形紙片,試折出它的,涂上顏色,并在涂色的一半上寫上。
讓學生拿出一張長方形紙條,試折出它的,涂上顏色,并標出。
(6)指導練習。
教師拿出畫有下面幾個圖形的掛圖,讓學生判斷圖中哪些陰影部分是原圖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并說明理由。
2.教學例2。
(1)先出示一個整圓,再把它平均分成三份。
提問:這個圓被平均分成了幾份?
每份是這個圓的幾分之幾?
想一想:是不是只要把一個圓分成三份,每份都是它的三分之一?
(2)指導學生寫出。
(3)讓學生用準備好的長方形紙折出它的,并標上。
3.教學例3。
學生自己拿一張長方形紙,對折再對折。
提問:把這張紙平均分成了幾份?
每一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把這個分數寫出來。(一人板書,全班齊練。)
數一數這張長方形紙上有幾個。
4.教學例4。
先讓學生看教科書上的圖: ,再填空:
把一張長方形紙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寫作。
5.教學例5。
(1)指導學生畫出1分米長的線段,再對著尺子上的'刻度,把線段平均分成10份。
提問:把一分米平均分成了幾份?
每份是1分米的幾分之幾?
(2)讓學生在自己畫的圖上標出。
(3)數一數這條線段一上有幾個。
6.教學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1)教師指出上面我們學習的、、、、這樣的數都是分數。
(2)結合介紹分數各部分的名稱。
讓學生回答:
分母表示什么?(把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
分子表示什么?(其中的1份。)
三、課堂練習
1.做一做中的第1題。
教師要給予一定的指導,可以讓一些先折出來的同學示范怎么折。分數的折法很多,只要學生能折出最常見的幾種折法就行了。
2.做一做中的第2題。
這道題是判斷題,學生判斷后要說一說為什么。
3.做練習二十七的第1~5題。(第1題、第2題、第3題、第4題、第5題)
四、課外作業
用正方形紙片分別折出它的、。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1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的基礎上認識幾分之幾。
2、發展動手操作、與人合作交流以及表達能力。
3、體會分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積極參與具體的數學活動,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1、情景導入:小朋友,動物王國有許多小動物,看,來了4只小猴子,他們蹦蹦跳跳,玩的可開心了。正當他們玩得滿頭大汗的`時候,媽媽給他們送來了一些水果。猜一猜,猴媽媽可能為他們帶來什么水果?(出示課件)
2復習討論:猴媽媽肯定會把這些桃子怎么分?為什么?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呢?
3、課件演示:剛才我們通過復習,知道猴媽媽把一盤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四分之一。
二、學習新知:
1、教學例題。
(1)提出問題。
談話:同學們,猴媽媽看見小朋友們表現這么精彩,非常高興,他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戰?聽,,猴媽媽又提出了新的問題。(并伴隨課件:我想把這盤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那3只小猴共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2)自主探究,小組交流。
談話:請同學們仔細想一想,有困難的可借助手中的圓片代替桃子擺一擺,分一分,3只猴共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3)大組交流。
問:誰來說一說,3只小猴共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4)課件演示分得四分之三的過程。
2、教學想一想。
(1)出示情境圖:
談話:看見猴兒們和小朋友們相處得這么火熱,兔兒們也蹦蹦跳跳地趕來了,兔媽媽說:小朋友們,聽說你們個個非常聰明,我也想考考大家,你們愿不愿意接受我的挑戰。
課件出示:把10個蘿卜平均分給5只小兔,3只兔共分得這些蘿卜的幾分之幾?
(2)請同桌互相討論一下,如還有困難,還可借助圓片擺一擺、分一分。
(3)學生交流匯報。
兩種意見:一種是分得這些蘿卜的五分之三,另一種是分得這些蘿卜的十分之六。
(4)課件演示分的過程。
3小結:把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其中的幾份就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板書課題:幾分之幾)
三、組織練習
1、做想想做做1。
(1)讓學生仔細觀察,思考把幾個看成一份,在圖上分一分。
(2)填寫分數,并指名說出結果。
2、做想想做做2。
(1)引導學生看清每幅圖平均分成幾份,涂色部分占這樣的幾份。
(2)各自填寫分數。
3、做想想做做3。
學生獨立涂色,然后與同桌交流。
4、做想想做做4
(1)同桌互相擺一擺。
(2)交流:你是怎樣擺的?
(3)你還能拿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幾?
四、全課總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通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礎上,編出6的乘法口訣,理解這些口訣,并能熟練地應用口訣進行乘法計算。
2.通過解決生活中相關的實際問題,發展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體驗數學知識的價值,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重點難點
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礎上,編出6的乘法口訣,理解這些口訣,并能熟練地應用口訣進行乘法計算。
教學設計 :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呈現情境。
談話:今天我們要到兒童樂園里去玩一玩。
2.提出問題。
(1)木馬轉盤一次可以坐幾個人?
(2)哪6位同學愿意在一起騎木馬?讓學生自由結合,組建6人小組。
(3)一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幾個6人,共是多少人?
讓2個小組的學生走到教室前面來,大家看一看。
(4)3次可以坐幾個6人,是多少人?
再讓6人到前面來。
那么4次、5次、6次呢?不要再走到前面來,設想一下,各有多少人?
二、經歷過程,自主探索
1.自己嘗試。
2.出示表格: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上面提出的問題,自己嘗試計算、填表。
3.交流探討。
小組內交流:自己是怎樣想的?怎樣算的?
班內匯報:各組是怎樣解決這些問題的?
結合學生的匯報,組織探討:
(1)表格中填出的數各表示什么意思?(板書:1個6相加、2個6相加……6個6相加)
(2)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嗎?積是多少?怎樣知道的?讓每個學生都寫出6個乘法算式,寫好后相互檢查。
4.編口訣。
(1)你能編出6的乘法口訣嗎?
說給小組內的同學聽一聽,讓他們評一評。
(2)整理口訣。
這些口訣,你們能按一定的'順序排一排寫出來嗎?寫好后小組內相互檢查。
(3)記口訣。
把口訣讀一讀。說說哪幾句容易記住,哪幾句難記?相互介紹自己記口訣的方法。
利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自由記口訣。
師生對口令記口訣。
5.用口訣。
口算:6×26×56×36×1。
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三、綜合應用,拓展延伸
1.開碰碰車。
2.練射擊。
3.打電話。
小動物們聽說兒童樂園這么好玩,于是它們各自打電話約朋友去玩。
你能找出它們和誰在打電話嗎?(友情提示:得數相等,電話接通)
讓小組內6名學生分別扮演不同的小動物,輪流打電話。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3
“倍”的認識是后面繼續學習乘法和除法計算的基礎,必須讓學生切實掌握好。本節復習課重點關注以下兩個方面:
1.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引導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感受數學的價值。
在教學教材112頁9題時,通過分析題意、獨立解決、集體反饋幾個步驟,讓學生經歷知識運用的過程,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觀察周圍世界的意識,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通過對“倍”的認識及相關問題的解決,促進學生乘法認知結構的優化。
2.關注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學生在解決有關倍的問題時,經常會將“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相混淆,主要是因為對題意理解得不夠透徹,所以在本節復習課中,選取了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讓學生分析、理解,使學生更清楚地了解“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意義,從而提高解決此類問題的.能力。
教師準備 PPT課件
1.課件出示教材110頁1題(5):飛機從北京飛往西安大約需要2小時,飛往烏魯木齊的時間是飛往西安的2倍。北京飛往烏魯木齊大約需要幾小時?
(1)引導學生回顧有關倍的知識。
①“倍”的意義: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就說這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②“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意義:求一個數里面有幾個另一個數。
③“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的意義:一個數中有幾個相同的另一個數,這個數就是另一個數的幾倍。
(2)復習有關倍的問題的解題方法。
①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計算。
②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計算。
(3)學生先獨立解決問題,然后集體訂正。
設計意圖:通過對倍的知識的回顧和問題解決,使學生對“倍”有進一步的認識,明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意義及解題方法,為后面的練習作鋪墊。
2.結合教材習題,復習倍的認識的解題方法及二者之間的區別。
(1)課件出示教材112頁9題。
4元16元 ()元 ()元
①筆袋的價錢是三角尺的幾倍?
②一盒彩筆的價錢是三角尺的9倍。一盒彩筆多少錢?
③筆袋的價錢是鋼筆的2倍。一支鋼筆多少錢?
(2)引導學生認真讀題,分析三個問題各求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答?
(第一個問題是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用除法計算;第二個問題是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用乘法計算;第三個問題是已知一個數和這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求另一個數,用除法計算)
(3)學生先獨立解決問題,然后集體交流。
[第一個問題:16÷4=4;第二個問題:4×9=36(元);第三個問題:16÷2=8(元)]
(4)引導學生觀察、比較、討論:解決這些問題時要注意什么?
(要注意的問題:①倍不是單位名稱,它是指兩個數量之間的關系,所以“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這樣的問題不用寫單位名稱;②兩個數相比較時,把標準數看作1份,另一個數里面有這樣的幾份,另一個數就是它的幾倍)
(5)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還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學生自主提出數學問題,并在小組內解答。
(6)引導學生討論:“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和“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有什么不同?
(①意義不同;②計算方法不同;③“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有單位名稱,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沒有單位名稱)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幾道題的訓練,旨在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再次鞏固“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解題方法和二者的區別,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奠定基礎。
⊙拓展練習
課件出示教材114頁17題:興華村前年只有16戶使用天然氣,去年使用天然氣的戶數是前年的4倍,今年使用天然氣的又比去年增加了20戶。今年使用天然氣的一共有多少戶?
(1)引導學生理解題意。
(2)尋找解題方法。
(3)列式解答。
16×4=64(戶) 64+20=84(戶)
⊙課堂總結
今天我們復習了“倍的認識”,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布置作業
教材114頁思考題。
板書設計
倍的認識
“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與“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的區別:
(1)意義不同;
(2)計算方法不同;
(3)“求一個數的幾倍是多少”有單位名稱,而“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倍”沒有單位名稱。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認識正多邊形,感受到生活中組合圖形的美,利用拼圖挖掘美。
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歸納能力。
教學重難點
認識正多邊形。
教學工具: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師:“小朋友,童話的世界真奇妙,看,今天我們請來了一些特殊的小伙伴,我們一起來認識他們。”
新課探索
探究一
師:“你們發現了這些小伙伴有什么特點嗎?”
生:“是長方形的,圓形的,正方形的,三角形的。”
師:“關于這些圖形你們知道什么小秘密嗎?”
生①:“正方形四條邊相等長方形對邊相等,圓有無數條對稱軸。”
生②:“正方形和長方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
探究二
師:“大家說的真好,現在一位神秘嘉賓到來了。你們認識嗎?”
錄像:魔毯
師:“這位朋友從印度遠道而來,讓我們靠近好好認識以下。你們發現了什么?”
生:“飛毯都是由各種圖形組成的,有正方形,有三角形,有六邊形,有五邊形。”
師:“:這下我們的圖形小伙伴都到齊了,請為這些小伙伴分分類,并說說為什么那樣分,四人小組討論。”
生①:“按邊分,分為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六邊形。”
生②:“按邊的特點分,分為每條邊長度相同,每條邊長度不相同的。”
師:“這些圖形,如果它們每條邊長度相同,他們分別叫做正多邊形。”如:五邊形的五條邊相等稱正五邊形。……(不相同的也要交待一下)
師:“這些正多邊形還有什么秘密呢?”
生:“它們都是軸對稱圖形。”
師:“他們分別有幾條對稱軸,請小朋友動手折一折,并完成工作表。”
師:“通過工作表,正多邊形的對稱軸有什么特點?”
生:“正多邊形的對稱軸根數和邊的根數一樣。”
探究三
師:“小朋友,生活中的這些圖形美不美?老師找來了一些美麗的圖形,你們看,這些是什么?”
出示三角形,四邊形,緊接著出現三角形和正方形拼起來的組合圖形。
師:“看,這是小丁丁為新家廚房間設計的新地轉,你們看懂了什么?”
生:“它由三角形和正方形組合而成。”
師:“小朋友,在用兩種不同的.圖形拼地轉的時候你們發現了什么規律?”
生:“兩個不同的圖形邊的長度要一致。”
課內練習
練習一
師:“接下來我們來創造美吧,小朋友,你可以選擇不同的顏色用不同的圖形組成一張畫,也可以用老師為大家準備的不同的圖形拼一張圖。最后在小組里向大家介紹一下。”
學生獨立完成,匯報交流,評選!
課后小結
本課小結
今天你們又學習了哪些新本領?
⑴每條邊長度相同的多邊形是正多邊形。
⑵正多邊形的對稱軸條數和邊的條數一樣。
課后習題
課后作業
練習冊76、77頁。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探索并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結合具體情景,學生經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
3.在數學活動中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并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方法并正確計算。
教學難點:
連續進位方法的掌握與實踐。
教學過程:
一、組織教學:清點學生人數
二、新知預熱
1、請同學們認真看大屏幕,誰能聲音洪亮的回答這些問題。(出示課件)
2 、小結:同學們這一環節表現很棒!
3 、引出新課:誰坐過火車?有硬座和臥鋪兩種車廂,這節課我們就和淘氣與笑笑一起來解決幾道與火車有關的數學問題。(板書課題)
三、新知探究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一天淘氣與笑笑來到火車站,與火車站的叔叔的交流談話中,你能獲得那些數學信息?(出示課件)提出那些數學問題?
2、解決問題、探索方法
(1)、臥鋪車廂每節可乘72人,5節臥鋪車廂可乘多少人?
①生讀題②生列式,師板書③生試做,生板演④匯報方法⑤看課件,小聲說計算過程(出示課件)
(2)硬座車廂每節可乘118人,7節硬座車廂可乘多少人?
①生試做,生板演②交流匯報③課件演示
(3)觀察這個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點?(連續進位)通過我們以上的學習,你能試著說一說兩、三位數乘一位數(連續進位)的計算方法?(學生與同桌說一說)匯報說;師生共同小結(出示課件)齊讀。
四、應用提升:(出示課件)
五、全課小結: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上冊教案01-29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6-20
小學六數學上冊教案01-14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復習教案01-02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2-04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精】01-08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熱】01-25
【薦】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1-25
【精】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1-25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推薦】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