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初中數學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數學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初步體會從不同方向觀察同一物體可能看到不同的圖形;
2、能識別簡單物體的三視圖,體會物體三視圖的合理性;
3、會畫立方體及其簡單組合的三視圖;
過程與方法:
1、在“觀察”的活動過程中,積累數學活動經驗,發展空間觀念;
2、能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合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思維過程;
3、滲透多側面觀察分析的思維方法;
情感與態度:
通過系列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形成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激發對空間與圖形學習的好奇心,逐漸形成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從不同方向看同一物體可能看到不同的結果。
難點:能畫立方體及簡單組合的三視圖。
教法學法:
①發現式教學法
②動手實踐與思考相結合法
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看錄像;
2、從學生熟悉的古詩入手,觀察廬山;
3、房屋的房型圖。
二、觀察體驗、探索結論
活動1:觀察一組圖片,找出結論。
活動2:觀察圖片,注意這些圖片的拍攝角度,你能挑出一組三視圖的圖片嗎?
活動3:猜猜看:通過從不同角度拍攝的圖片來猜測實物是什么?
活動4:觀察下圖
如果分別從正面、左面、上面看著三個幾何體,分別得到什么平面圖形?
三、學畫簡單幾何體的三視圖
給出由4個小正方體形成的組合圖形,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并畫出相應的平面圖形。
做一做:以小組為單位,用6個小立方體塊搭出不同的幾何體,然后根據搭建的幾何體畫出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得到的平面圖形,并在小組內交流驗證,看誰畫的圖最標準、而后,全班同學根據某小組畫的三視圖來組合立體圖形。
四、小結與反思:
1、本節課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什么?
2、本節課數學知識對平時的學習生活有何作用?
五、練習與作業:
能力作業:畫出我校教學樓的三視圖(以面向南為“從正面看”),或者畫出你家的房屋(或設計)的平面圖。
初中數學教案2
一、課題
27.3 過三點的圓
二、教學目標
1.經歷過一點、兩點和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作圓的過程.
2.. 知道過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三個點畫圓的方法
3.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圓和外心.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經歷過一點、兩點和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點作圓的過程.
難點:知道過不在同一條直線上的三個點畫圓的方法.
四、教學手段
現代課堂教學手段
五、教學方法
學生自己探索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新授
1.過已知一個點A畫圓,并考慮這樣的圓有多少個?
2.過已知兩個點A、B畫圓,并考慮這樣的圓有多少個?
3.過已知三個點A、B、C畫圓,并考慮這樣的圓有多少個?
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探索、思考、交流后,小組選派代表向全班學生展示本小組的.探索成果,在展示后,接受其他學生的質疑.
得出結論:過一點可以畫無數個圓;過兩點也可以畫無數個圓;這些圓的圓心都在連結這兩點的線段的垂直平分線上;經過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個點可以畫一個圓,并且這樣的圓只有一個.
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個點確定一個圓.
給出三角形外接圓的概念:經過三角形三個頂點可以作一個圓,這個圓叫作三角形的外接圓,外接圓的圓心叫做三角形的外心.
例:畫已知三角形的外接圓.
讓學生探索課本第15頁習題1.
一起探究
八年級(一)班的學生為老區的小朋友捐款500元,準備為他們購買甲、乙 兩種圖書共12套.已知甲種圖書每套45元,乙種圖書每套40元.這些錢最多能買甲種圖書多少套?
分析:帶領學生完成課本第13頁的表格,并完成2、3 問題,使學生清楚通過列表可以更好的分析題目,對于情景較為復雜的問題情景可采用這種分析方法解題.另外通過此題,使學生認識到:在應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時,當求出不等式的解集后,還要根據問題的實際意義確定問題的解.
(二)、小結
七、練習設計
P15習題2、3
八、教學后記
后備練習:
1. 已知一個三角形的三邊長分別是 ,則這個三角形的外接圓面積等于 .
2. 如圖,有A, ,C三個居民小區的位置成三角形,現決定在三個小區之間修建一個購物超市,使超市到三個小區的距離相等,則超市應建在()
A.在AC,BC兩邊高線的交點處
B.在AC,BC兩邊中線的交點處
C.在AC,BC兩邊垂直平分線的交點處
D.在A,B兩內角平分線的交點處
初中數學教案3
學習目標:
1、通過具體動手操作得出矩形的概念,知道矩形與平行四邊形的區別與聯系
2、通過類比平行四邊形的性質定理,推導并掌握矩形的性質定理,會用定理進行一些簡單的計算證明、
3、通過矩形的對角線相等這一性質能推導出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感受直角三角形與矩形之間的內在聯系,發展學生的合理推理的能力
學習重難點:
重點:矩形的性質定理
難點:靈活應用矩形的性質進行有關的計算與證明
課前準備
教具準備:活動平行四邊形框架、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知識回顧
1、什么叫平行四邊形?
2、平行四邊形有哪些性質?
【設計意圖】:
通過對舊知的復習,一方面鞏固就知,另一方面為學習新知做好鋪墊
合作探究一:矩形的定義
閱讀課本第17-18頁,“實驗與探究”,思考:什么叫做矩形?
用四根木條制作一個平行四邊形教具。利用平行四邊形的不穩定性,演示下圖,當平行四邊形的`一個內角由銳角變為鈍角的過程中,會發生怎樣的特殊情況,這時的圖形是什么圖形、從上面的演示過程可以發現:平行四邊形具備什么條件時,就成了矩形?
【設計意圖】:
通過小組合作觀察,討論平行四邊形具備什么條件時,就成了矩形,自己歸納出矩形的定義、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發展學生的思維
歸納:有一個角是直角的平行四邊形叫做矩形、
合作探究二:矩形的性質定理
1、自主完成18頁的觀察與思考,通過實際操作回答提出的問題
2、小組合作:完成對性質的證明過程
【設計意圖】:
通過利用手中的矩形紙片動手操作使學生對矩形的性質獲得豐富的直觀體驗,為總結矩形的性質定理打下堅實基礎
矩形的性質定理1:矩形的四個角都是直角
矩形的性質定理2:矩形的兩條對角線相等
合作探究三:直角三角形的性質定理3
設矩形的對角線AC與BD交于點O,那么,BE是Rt△AB中一條怎樣的特殊線段
(BO是Rt△ABC中斜邊AC上的中線)它與AC有什么大小關系,為什么?
【設計意圖】:
根據圖形學生很容易猜想結果,關鍵是從數學的角度證明留足充分的時間讓學生交流,教師適時引導,明確論證方法、學生獨立完成證明,以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讓學生感受數學結論的確定性和證明的必要性
結論: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等于斜邊的一半
例題講解:
例1、如圖,矩形ABCD的兩條對角線相交于點O,∠AOB=60°,AB=6㎝,求矩形對角線AC的長?
當堂檢測:
1、矩形具有而平行四邊形不具有的性質()
(A)對角相等(B)對邊相等(C)對角線相等(D)對角線互相平分
2、已知Rt△ ABC中,∠ABC=900,BD是斜邊AC上的中線
(1)若BD=3㎝,則AC=㎝
(2)若∠C=30°,AB=5㎝,則AC=㎝,BD=㎝
3、在矩形ABCD中,若已知∠DOC=120°,AC=8㎝,求AD的長
4、工人師傅做鋁合金窗框分下面三個步驟進行:
(1)先截出兩對符合規格的鋁合金窗料(如圖1),使AB=CD,EF=GH;
(2)擺放成如圖(2)的四邊形,則這時窗框的形狀是_____,根據的數學道理是__________;
(3)將直角尺靠緊窗框的一個角(如圖3)調整窗框的邊框,當直角尺的兩條直角邊與窗框無縫隙時(如圖4),說明窗框合格,這時窗框是____,根據的數學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
課堂小結:
請說出你本節課的收獲,與大家一塊分享!!
作業:
課本P、20第2題
板書設計:
xxx
初中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
理解并掌握分式的乘除法法則,能進行簡單的分式乘除法運算,能解決一些與分式乘除有關的實際問題。
(2)技能目標
經歷從分數的乘除法運算到分式的乘除法運算的過程,培養學生類比的探究能力,加深對從特殊到一般數學的思想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教學中讓學生在主動探究,合作交流中滲透類比轉化的思想,使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感受探索的樂趣和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難點
重點:運用分式的乘除法法則進行運算。
難點:分子、分母為多項式的分式乘除運算。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課題
俗話說:“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樣,好的引入能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欲。因此我用實際出發提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
問題1:求容積的高是,(引出分式乘法的學習需要)。
問題2:求大拖拉機的工作效率是小拖拉機的工作效率的倍,(引出分式除法的學習需要)。
從實際出發,引出分式的乘除的實在存在意義,讓學生感知學習分式的乘法和除法的實際需要,從而激發學生興趣和求知欲。
(二)類比聯想,探究新知
從學生熟悉的分數的乘除法出發,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解后總結概括:
(1)式是什么運算?依據是什么?
(2)式又是什么運算?依據是什么?能說出具體內容嗎?(如果有困難教師應給于引導,學生應該能說出依據的.是:分數的乘法和除法法則)教師加以肯定,并指出與分數的乘除法法則類似,引導學生類比分數的乘除法則,猜想出分式的乘除法則。
(分式的乘除法法則)
乘法法則:分式乘以分式,用分子的積作為積的分子,分母的積作為積的分母。
除法法則:分式除以分式,把除式的分子、分母顛倒位置后,與被除式相乘。
(三)例題分析,應用新知
師生活動:教師參與并指導,學生獨立思考,并嘗試完成例題。
P11的例1,在例題分析過程中,為了突出重點,應多次回顧分式的乘除法法則,使學生耳熟能詳。P11例2是分子、分母為多單項式的分式乘除法則的運用,為了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我采取板演的形式,和學生一起詳細分析,提醒學生關注易錯易漏的環節,學會解題的方法。
(四)練習鞏固,培養能力
P13練習第2題的(1)、(3)、(4)與第3題的(2)。
師生活動:教師出示問題,學生獨立思考解答,并讓學生板演或投影展示學生的解題過程。
通過這一環節,主要是為了通過課堂跟蹤反饋,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進一步熟練解題的思路,也遵循了鞏固與發展相結合的原則。讓學生板演,一是為了暴露問題,二是為了規范解題格式和結果。
(五)課堂小結,回扣目標
引導學生自主進行課堂小結:
1、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哪些知識?
2、在知識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3、你有什么收獲呢?
師生活動:學生反思,提出疑問,集體交流。
(六)布置作業
教科書習題6.2第1、2(必做)練習冊P(選做),我設計了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是對本節課內容的一個反饋,選做題是對本節課知識的一個延伸。
板書設計
在本節課中我將采用提綱式的板書設計,因為提綱式—條理清楚、從屬關系分明,給人以清晰完整的印象,便于學生對教材內容和知識體系的理解和記憶。
初中數學教案5
一、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掌握有理數乘法法則,能利用乘法法則正確進行有理數乘法運算。
2、 能力與過程目標
經歷探索、歸納有理數乘法法則的過程,發展學生觀察、歸納、猜測、驗證等能力。
3、 情感與態度目標
通過學生自己探索出法則,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
二、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運用有理數乘法法則正確進行計算。
難點:有理數乘法法則的探索過程,符號法則及對法則的理解。
三、 教學過程
1、 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導入新課。
教師:由于長期干旱,水庫放水抗旱。每天放水2米,已經放了3天,現在水深20米,問放水抗旱前水庫水深多少米?
學生:26米。
教師:能寫出算式嗎?學生:……
教師:這涉及有理數乘法運算法則,正是我們今天需要討論的問題
2、 小組探索、歸納法則
(1)教師出示以下問題,學生以組為單位探索。
以原點為起點,規定向東的方向為正方向,向西的`方向為負方向。
① 2 ×3
2看作向東運動2米,×3看作向原方向運動3次。
結果:向 運動 米
2 ×3=
② -2 ×3
-2看作向西運動2米,×3看作向原方向運動3次。
結果:向 運動 米
-2 ×3=
③ 2 ×(-3)
2看作向東運動2米,×(-3)看作向反方向運動3次。
結果:向 運動 米
2 ×(-3)=
④ (-2) ×(-3)
-2看作向西運動2米,×(-3)看作向反方向運動3次。
結果:向 運動 米
(-2) ×(-3)=
(2)學生歸納法則
①符號:在上述4個式子中,我們只看符號,有什么規律?
(+)×(+)=( ) 同號得
(-)×(+)=( ) 異號得
(+)×(-)=( ) 異號得
(-)×(-)=( ) 同號得
②積的絕對值等于 。
③任何數與零相乘,積仍為 。
(3)師生共同用文字敘述有理數乘法法則。
3、 運用法則計算,鞏固法則。
(1)教師按課本P75 例1板書,要求學生述說每一步理由。
(2)引導學生觀察、分析例子中兩因數的關系,得出兩個有理數互為倒數,它們的積為 。
(3)學生做練習,教師評析。
(4)教師引導學生做例題,讓學生說出每步法則,使之進一步熟悉法則,同時讓學生總結出多因數相乘的符號法則。
初中數學教案6
教學內容:在學生初步了解,年月日、季度的概念后,尋找歷法與撲克之間的關系。
教學目標:1、通過對"撲克"有趣的研究,培養起學生對生活中平常小事的關注。
2、調動學生豐富的聯想,養成一種思考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撲克"與年月日、季度的聯系。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師:同學們,這個你們一定見過吧!這是我們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撲克"。誰愿意告訴我們,你對撲克的了解呢?
生:......
(教師補充,引發學生的好奇心。)
師: "撲克"還有一種作用,而且與數學有關!
生:......
二、新課
1、桃、心、梅、方4種花色可以代表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2、大王=太陽 小王=月亮 紅=白天 黑=夜晚
3、A=1 2=2 3=3 4=4 5=5 6=6 7=7 8=8 9=9 10=10 J=11 Q=12 K=13 大王=1 小王=1
4、所有牌的和+小王=平年的天數
所有牌的和+小王+大王=閏年的天數
5、撲克中的K、Q、J共有12張,3×4=12,表示一年有12個月
6、365÷7≈52一年有52個星期。54張牌中除去大王、小王有52張是正牌,表示一年有52個星期。
7、一種花色的`和=一個季度的天數
一種花色有13張牌=一個季度有13個星期
三、小結
生活中有很多的數學,他每時每刻都在我們的身邊出現,只是我們大家沒有注意到。請大家都要學會留心觀察,做生活的有心人。
初中數學教案7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義務教育課程實驗教科書(五四學制)數學》(供天津用)八年級下冊第十章整式第一節整式加減第2小節整式的加減。
二、設計思想
本節內容是學生掌握了“整式”有關概念的延展學習,為后繼學習整式運算、因式分解、一元二次方程及函數知識奠定基礎,是“數”向“式”的正式過度,具有十分重要地位。
八年級學生已具有了較強的數的運算技能和“合并”的意識(解一元一次方程中用)同時也具有初步的觀察、歸納、探索的技能。因此,我結合教材,立足讓每個學生都有發展的宗旨,我采用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開展教學活動,通過設計有針對性、多樣式的問題引導學生,給學生提供充足的.、和諧的探索空間讓學生學習。通過學習活動不但培養學生化簡意識,提升數學 運算技能而且讓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重要工具,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技能目標:
1、理解同類項的含義,并能辨別同類項。
2、掌握合并同類項的方法,熟練的合并同類項。
3、掌握整式加減運算的方法,熟練進行運算。
(二)過程方法目標:
1、通過探究同類項定義、合并同類項的方法的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歸納、探究的能力。
2、通過合并同類項、整式加減運算的練習活動,提高學生運算技能,提升運算的準確率培養學生化簡意識,發展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通過研究引例、探究例1的活動,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初步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三)情感價值目標:
1、通過交流協商、分組探究,培養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和敢于探索未知問題的精神。
2、通過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科學、嚴謹的學習態度。
四、教學重、難點:
合并同類項
五、教學關鍵:
同類項的概念
六、教學準備:
教師:
1、篩選數學題目,精心設置問題情境。
2、制作大小不等的兩個長方體紙盒實物模型,并能展開。
3、設計多媒體教學課件。(要凸顯①單項式中系數、字母、指數的特征②長方體紙盒立體圖、展開圖。)
學生:
1、復習有關單項式的概念、有理數四則運算及去括號的法則)
2、每小組制作大小不等的兩個長方體紙盒模型。
初中數學教案8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六三學制)七年級下冊第七章第三節多邊形內角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數學思考:通過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體會轉化思想在幾何中的運用,同時讓學生體會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問題的方法。
3、解決問題:通過探索多邊形內角和公式,嘗試從不同角度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目標:通過猜想、推理活動感受數學活動充滿著探索以及數學結論的確定性,提高學生學習熱情。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
難點:探索多邊形內角和時,如何把多邊形轉化成三角形。
四、教學方法:
引導發現法、討論法
五、教具、學具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學媒體:
大屏幕、實物投影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設疑激思
師: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那么四邊形的內角和,你知道嗎?
活動一:探究四邊形內角和。
在獨立探索的基礎上,學生分組交流與研討,并匯總解決問題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個角的度數,然后把四個角加起來,發現內角和是360。
方法二:把兩個三角形紙板拼在一起構成四邊形,發現兩個三角形內角和相加是360。
接下來,教師在方法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利用作輔助線的方法,連結四邊形的對角線,把一個四邊形轉化成兩個三角形。
師:你知道五邊形的內角和嗎?六邊形呢?十邊形呢?你是怎樣得到的?
活動二:探究五邊形、六邊形、十邊形的內角和。
學生先獨立思考每個問題再分組討論。
關注:
(1)學生能否類比四邊形的方式解決問題得出正確的結論。
(2)學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學生分組討論后進行交流(五邊形的內角和)
方法1:把五邊形分成三個三角形,3個180的和是540。
方法2:從五邊形內部一點出發,把五邊形分成五個三角形,然后用5個180的和減去一個周角360。結果得540。
方法3:從五邊形一邊上任意一點出發把五邊形分成四個三角形,然后用4個180的和減去一個平角180,結果得540。
方法4:把五邊形分成一個三角形和一個四邊形,然后用180加上360,結果得540。
師:你真聰明!做到了學以致用。
交流后,學生運用幾何畫板演示并驗證得到的方法。
得到五邊形的內角和之后,同學們又認真地討論起六邊形、十邊形的內角和。類比四邊形、五邊形的討論方法最終得出,六邊形內角和是720,十邊形內角和是1440。
(二)引申思考,培養創新
師:通過前面的討論,你能知道多邊形內角和嗎?
活動三:探究任意多邊形的內角和公式。
思考:
(1)多邊形內角和與三角形內角和的.關系?
(2)多邊形的邊數與內角和的關系?
(3)從多邊形一個頂點引的對角線分三角形的個數與多邊形邊數的關系?
學生結合思考題進行討論,并把討論后的結果進行交流。
發現1:四邊形內角和是2個180的和,五邊形內角和是3個180的和,六邊形內角和是4個180的和,十邊形內角和是8個180的和。發現2:多邊形的邊數增加1,內角和增加180。
發現3:一個n邊形從一個頂點引出的對角線分三角形的個數與邊數n存在(n-2)的關系。
得出結論:多邊形內角和公式:(n-2)·180。
(三)實際應用,優勢互補
1、口答:(1)七邊形內角和()
(2)九邊形內角和()
(3)十邊形內角和()
2、搶答:(1)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等于1260,它是幾邊形?
(2)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是1440,且每個內角都相等,則每個內角的度數是()。
3、討論回答:一個多邊形的內角和比四邊形的內角和多540,并且這個多邊形的各個內角都相等,這個多邊形每個內角等于多少度?
(四)概括存儲
學生自己歸納總結:
1、多邊形內角和公式
2、運用轉化思想解決數學問題
3、用數形結合的思想解決問題
(五)作業:練習冊第93頁1、2、3
初中數學教案9
一、教學目的:
1.理解并掌握菱形的定義及兩個判定方法;會用這些判定方法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
2.在菱形的判定方法的探索與綜合應用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
二、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菱形的.兩個判定方法。
2.教學難點:判定方法的證明方法及運用。
三、例題的意圖分析
本節課安排了兩個例題,其中例1是教材P109的例3,例2是一道補充的題目,這兩個題目都是菱形判定方法的直接的運用,主要目的是能讓學生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并會用這些判定方法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這些題目的推理都比較簡單,學生掌握起來不會有什么困難,可以讓學生自己去完成.程度好一些的班級,可以選講例3.
四、課堂引入
1.復習
(1)菱形的定義:一組鄰邊相等的平行四邊形;
(2)菱形的性質1菱形的四條邊都相等;性質2菱形的對角線互相平分,并且每條對角線平分一組對角;
(3)運用菱形的定義進行菱形的判定,應具備幾個條件?(判定:2個條件)
2.問題
要判定一個四邊形是菱形,除根據定義判定外,還有其它的判定方法嗎?
3.探究
(教材P109的探究)用一長一短兩根木條,在它們的中點處固定一個小釘,做成一個可轉動的十字,四周圍上一根橡皮筋,做成一個四邊形.轉動木條,這個四邊形什么時候變成菱形?
通過演示,容易得到:
菱形判定方法1對角線互相垂直的平行四邊形是菱形。
注意此方法包括兩個條件:
(1)是一個平行四邊形。
(2)兩條對角線互相垂直。
初中數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引導同學們領略數學隱藏在生活中的迷人之處;
2、培養同學們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內容:
生活中的數學。
教學方法:
啟發探索、小游戲
教具安排:
多媒體、剪紙、小剪刀三把
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從小學到現在我們都在跟數學打交道,能說說大家對數學的感受嗎?
學生討論。
師:同學們,不管以前你們喜不喜歡數學,但老師要告訴大家,其實數學很有趣,它不僅出現在我們的課本,更隱藏在生活的每個角落,只要我們仔細探究,就會發現它在我們的周圍閃著迷人的光,希望大家從今天開始,喜歡數學,與數學成為好朋友,好好領略好朋友帶給我們的美的享受。事不宜遲,現在我們馬上開始我們的數學探究之旅。首先,我們來玩個小游戲:
請大家拿出筆和紙,根據下面的步驟來操作,你會有驚人的發現。(PPT演示)
[1]首先,隨意挑一個數字(0、1、2、3、4、5、6、7)
[2]把這個數字乘上2
[3]然后加上5
[4]再乘以50
[5]如果你今年的生日已經過了,把得到的數目加上1759;如果還沒過,加1758
[6]最后一個步驟,用這個數目減去你出生的那一年(公元的)
師:發現了什么?第一個數字是不是你一開始選擇的數字呢?那接下來的兩個呢?如無意外,就是你的年齡了。是不是很有趣呢?至于為什么會這樣課后大家仔細想想自然就明白啦,這就是數學的魅力所在了。接下來我們來嘗試幫助格尼斯堡的居民解決下面的問題(PPT演示):格尼斯堡建造在普蕾爾河岸上。7座橋連接著兩個島和河岸,如圖所示:
網路圖
居民們的一項普遍愛好是嘗試在一次行走中跨過所有的7座橋而不
重復經過任何一座橋。同學們,你們能幫助他們實現這個想法嗎?拿出紙和筆設計的路線。
學生思考設計。
師:同學們行嗎?事實上,著名數學家歐拉已經證明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了,可是這是為什么呢?別急,我們繼續看下去。
1944年的空襲,毀壞了大多數的舊橋,格尼斯堡在河上重新建了5座橋,如圖:
B
現在請同學們再嘗試一下,在一次行走中跨過所有的5座橋而不重復經過任何一座橋。
學生思考。
師:同學們,這次行得通了吧?那么為什么呢?有沒有同學可以說一下他的想法?
其實,我們的歐拉大師經過研究大量類似的網絡,證明了這樣的事實(PPT演示):要走完一條路線而其中每一段行程只許經過一次,只有當奇數結點的數目是0或2時才是有可能的,在其他情況下,如果不走回頭路,就不能歷遍整個網絡。
他還發現:如果有兩個奇結點,那么經過整個路線的形成必須從一個
奇結點開始,到另一個奇結點結束。
師:我們來看一下是不是這樣的?第一個圖奇結點的個數為3,第二個圖奇結點的個數減少到2個了,看來真的是這樣的。
現在請同學們自己在練習本上解決這個問題:(PPT演示)
下面是一幅農場的大門的圖。如果筆不離紙,又不重復經過任一條線,有沒有可能畫成它?
學生思考討論。
師:我們看到它的奇結點個數為4,由歐拉的證明我們知道不能一筆畫成。
那如果農場主將門的形狀做成這樣呢?(PPT演示)
學生嘗試。
師:是不是可以啦,為什么呢?
生:奇結點個數為2.
師:這種不用走回頭路而歷遍整條線路的情況,不僅僅具有趣味性,在現實生活中具有很重要的實用性,比如,我們的郵遞員和煤氣抄表員,不走回頭路意味著可以節省很多寶貴的時間。看來,數學并不像
某些時候想的那樣沒什么用處了吧?
下面我們繼續我們的'奧秘之類吧。
今天我們班有同學生日嗎?如果你生日,爸爸媽媽給你買了一個正方形的蛋糕,你要把它切成不同形狀的平均大小的7塊,怎么切?能行嗎?嘗試一下。
其實很簡單,你只需要把正方形的周邊(即周長)分成7個等長,定出蛋糕的中心,從周邊劃分等長的標記切向中電,(如圖所示)即可。
為什么呢?這里我們用到三角形等高等底面積相等的性質。
吃完了蛋糕,我們來觀賞一下百合花。(PPT演示):
一個鄉村的池塘里種了美麗的百合花,百合花生長得很快,使它們覆蓋的面積每天增加一倍。30天后,長滿了整個池塘,那么池塘只被百合花覆蓋一半時是多少天呢?同學們,你知道嗎?
學生討論。
師:答案是29天,多么神奇,是吧?潛意識里我們很難接受答案就是29天,只與30天差一天。但用數學我們很容易很清楚地知道是29天,奧秘就在“它們覆蓋的面積每天增加一倍”這句話里面。你看,數學是多么聰慧、多么神奇的家伙!
其實,除了以上我們看到的一些有趣的數學影子外,我們的日常生
初中數學教案11
學習目標:
1.理解平行線的意義兩條直線的兩種位置關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論的內容;
3.會根據幾何語句畫圖,會用直尺和三角板畫平行線;
學習重點:
探索和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論.
學習難點:
對平行線本質屬性的理解,用幾何語言描述圖形的.性質
一、學習過程:預習提問
兩條直線相交有幾個交點?
平面內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除相交外,還有哪些呢?
(一)畫平行線
1、 工具:直尺、三角板
2、 方法:一"落";二"靠";三"移";四"畫"。
3、請你根據此方法練習畫平行線:
已知:直線a,點B,點C.
(1)過點B畫直線a的平行線,能畫幾條?
(2)過點C畫直線a的平行線,它與過點B的平行線平行嗎?
(二)平行公理及推論
1、思考:上圖中,①過點B畫直線a的平行線,能畫 條;
②過點C畫直線a的平行線,能畫 條;
③你畫的直線有什么位置關系? 。
②探索:如圖,P是直線AB外一點,CD與EF相交于P.若CD與AB平行,則EF與AB平行嗎?為什么?
二、自我檢測:
(一)選擇題:
1、下列推理正確的是 ( )
A、因為a//d, b//c,所以c//d B、因為a//c, b//d,所以c//d
C、因為a//b, a//c,所以b//c D、因為a//b, d//c,所以a//c
2.在同一平面內有三條直線,若其中有兩條且只有兩條直線平行,則它們交點的個數為( )
A.0個 B.1個 C.2個 D.3個
(二)填空題:
1、在同一平面內,與已知直線L平行的直線有 條,而經過L外一點,與已知直線L平行的直線有且只有 條。
2、在同一平面內,直線L1與L2滿足下列條件,寫出其對應的位置關系:
(1)L1與L2 沒有公共點,則 L1與L2 ;
(2)L1與L2有且只有一個公共點,則L1與L2 ;
(3)L1與L2有兩個公共點,則L1與L2 。
3、在同一平面內,一個角的兩邊與另一個角的兩邊分別平行,那么這兩個角的大小關系是 。
4、平面內有a 、b、c三條直線,則它們的交點個數可能是 個。
三、CD⊥AB于D,E是BC上一點,EF⊥AB于F,∠1=∠2.試說明∠BDG+∠B=180°.
初中數學教案12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
這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初級中學教材北師大版七年級第二章第一節《探索勾股定理》第一課時,勾股定理是幾何中幾個重要定理之一,它揭示的是直角三角形中三邊的數量關系。它在數學的發展中起過重要的作用,在現時世界中也有著廣泛的作用。學生通過對勾股定理的學習,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對直角三角形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掌握勾股定理,并能運用勾股定理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過程與方法:經歷探索及驗證勾股定理的過程,了解利用拼圖驗證勾股定理的方法,發展學生的合情推理意識、主動探究的習慣,感受數形結合和從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愛國熱情,讓學生體驗自己努力得到結論的成就感,體驗數學充滿探索和創造,體驗數學的美感,從而了解數學,喜歡數學。
(三)教學重點:經歷探索及驗證勾股定理的過程,并能用它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用面積法(拼圖法)發現勾股定理。
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的辦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動手實驗,讓學生在實驗中探索、在探索中領悟、在領悟中理解。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觀察、歸納、猜想和推理的能力。他們在小學已學習了一些幾何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包括割補、拼接),但運用面積法和割補思想來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還不夠。另外,學生普遍學習積極性較高,課堂活動參與較主動,但合作交流的能力還有待加強。
教法分析:結合七年級學生和本節教材的特點,在教學中采用“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拓展鞏固”的模式,選擇引導探索法。把教學過程轉化為學生親身觀察,大膽猜想,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歸納總結的過程。
學法分析: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學生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研討式學習方式,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三、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2、實驗操作,模型構建
3、回歸生活,應用新知
4、知識拓展,鞏固深化
5。感悟收獲,布置作業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圖片欣賞勾股定理數形圖1955年希臘發行美麗的勾股樹20xx年國際數學的一枚紀念郵票大會會標設計意圖:通過圖形欣賞,感受數學美,感受勾股定理的文化價值。
(2)某樓房三樓失火,消防隊員趕來救火,了解到每層樓高3米,消防隊員取來6。5米長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離墻基的距離是2、5米,請問消防隊員能否進入三樓滅火?
設計意圖:以實際問題為切入點引入新課,反映了數學來源于實際生活,產生于人的需要,也體現了知識的發生過程,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一個“數學化”的過程,從而引出下面的.環節。
(二)實驗操作模型構建
1、等腰直角三角形(數格子)
2、一般直角三角形(割補)
問題一:對于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積有何關系?
設計意圖:這樣做利于學生參與探索,利于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問題二:對于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正方形Ⅰ、Ⅱ、Ⅲ的面積也有這個關系嗎?(割補法是本節的難點,組織學生合作交流)
設計意圖:不僅有利于突破難點,而且為歸納結論打下基礎,讓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無形中得到提高。
通過以上實驗歸納總結勾股定理。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合作交流,歸納出勾股定理的雛形,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同時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體驗了從特殊——一般的認知規律。
(三)回歸生活應用新知
讓學生解決開頭情景中的問題,前呼后應,增強學生學數學、用數學的意識,增加學以致用的樂趣和信心。
四、知識拓展鞏固深化
基礎題,情境題,探索題。
設計意圖:給出一組題目,分三個梯度,由淺入深層層練習,照顧學生的個體差異,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知識的運用得到升華。
基礎題:直角三角形的一直角邊長為3,斜邊為5,另一直角邊長為X,你可以根據條件提出多少個數學問題?你能解決所提出的問題嗎?
設計意圖:這道題立足于雙基。通過學生自己創設情境,鍛煉了發散思維。
情境題:小明媽媽買了一部29英寸(74厘米)的電視機。小明量了電視機的屏幕后,發現屏幕只有58厘米長和46厘米寬,他覺得一定是售貨員搞錯了。你同意他的想法嗎?
設計意圖:增加學生的生活常識,也體現了數學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
探索題:做一個長,寬,高分別為50厘米,40厘米,30厘米的木箱,一根長為70厘米的木棒能否放入,為什么?試用今天學過的知識說明。
設計意圖:探索題的難度相對大了些,但教師利用教學模型和學生合作交流的方式,拓展學生的思維、發展空間想象能力。
五、感悟收獲布置作業:
這節課你的收獲是什么?
作業:
1、課本習題
2、搜集有關勾股定理證明的資料。
初中數學教案13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掌握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并會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的應用題;
2.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提高他們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初步養成正確思考問題的良好習慣。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的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
三、課堂教學過程設計
(一)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提出問題
在小學算術中,我們學習了用算術方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有關知識,那么,一個實際問題能否應用一元一次方程來解決呢?若能解決,怎樣解?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與用算術方法解應用題相比較,它有什么優越性呢?
為了回答上述這幾個問題,我們來看下面這個例題。
例1 某數的3倍減2等于某數與4的和,求某數。
(首先,用算術方法解,由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解法1:(4+2)÷(3-1)=3。
答:某數為3。
(其次,用代數方法來解,教師引導,學生口述完成)
解法2:設某數為x,則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數為3。
縱觀例1的這兩種解法,很明顯,算術方法不易思考,而應用設未知數,列出方程并通過解方程求得應用題的解的方法,有一種化難為易之感,這就是我們學習運用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目的之一。
我們知道方程是一個含有未知數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個相等關系。因此對于任何一個應用題中提供的條件,應首先從中找出一個相等關系,然后再將這個相等關系表示成方程。
本節課,我們就通過實例來說明怎樣尋找一個相等的關系和把這個相等關系轉化為方程的方法和步驟。
(二)師生共同分析、研究一元一次方程解簡單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
例2 某面粉倉庫存放的面粉運出15%后,還剩余42500千克,這個倉庫原來有多少面粉?
師生共同分析:
1.本題中給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與未知量之間存在著怎樣的相等關系?(原來重量-運出重量=剩余重量)
3.若設原來面粉有x千克,則運出面粉可表示為多少千克?利用上述相等關系,如何布列方程?
上述分析過程可列表如下:
解:設原來有x千克面粉,那么運出了15%x千克,由題意,得
x-15%x=42 500,
所以x=50 000。
答:原來有50 000千克面粉。
此時,讓學生討論:本題的相等關系除了上述表達形式以外,是否還有其他表達形式?若有,是什么?
(還有,原來重量=運出重量+剩余重量;原來重量-剩余重量=運出重量)
教師應指出:
(1)這兩種相等關系的表達形式與“原來重量-運出重量=剩余重量”,雖形式上不同,但實質是一樣的,可以任意選擇其中的一個相等關系來列方程;
(2)例2的解方程過程較為簡捷,同學應注意模仿。
依據例2的分析與解答過程,首先請同學們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然后,采取提問的方式,進行反饋;最后,根據學生總結的情況,教師總結如下:
(1)仔細審題,透徹理解題意。即弄清已知量、未知量及其相互關系,并用字母(如x)表示題中的一個合理未知數;
(2)根據題意找出能夠表示應用題全部含義的一個相等關系。(這是關鍵一步);
(3)根據相等關系,正確列出方程.即所列的方程應滿足兩邊的量要相等;方程兩邊的代數式的單位要相同;題中條件應充分利用,不能漏也不能將一個條件重復利用等;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檢驗后明確地、完整地寫出答案.這里要求的檢驗應是,檢驗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應用題有意義。
例3 (投影)初一2班第一小組同學去蘋果園參加勞動,休息時工人師傅摘蘋果分給同學,若每人3個還剩余9個;若每人5個還有一個人分4個,試問第一小組有多少學生,共摘了多少個蘋果?
(仿照例2的分析方法分析本題,如學生在某處感到困難,教師應做適當點撥.解答過程請一名學生板演,教師巡視,及時糾正學生在書寫本題時可能出現的各種錯誤。并嚴格規范書寫格式。)
解:設第一小組有x個學生,依題意,得
3x+9=5x-(5-4),
解這個方程:2x=10,
所以x=5。
其蘋果數為3× 5+9=24。
答:第一小組有5名同學,共摘蘋果24個。
學生板演后,引導學生探討此題是否可有其他解法,并列出方程。
(設第一小組共摘了x個蘋果,則依題意,得)
(三)課堂練習
1.買4本練習本與3支鉛筆一共用了1.24元,已知鉛筆每支0.12元,問練習本每本多少元?
2.我國城鄉居民1988年末的儲蓄存款達到3 802億元,比1978年末的儲蓄存款的`18倍還多4億元。求1978年末的儲蓄存款。
3.某工廠女工人占全廠總人數的35%,男工比女工多252人,求全廠總人數。
(四)師生共同小結
首先,讓學生回答如下問題:
1.本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
2.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和步驟是什么?
3.在運用上述方法和步驟時應注意什么?
依據學生的回答情況,教師總結如下:
(1)代數方法的基本步驟是:全面掌握題意;恰當選擇變數;找出相等關系;布列方程求解;檢驗書寫答案.其中第三步是關鍵;
(2)以上步驟同學應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
(五)作業
1.買3千克蘋果,付出10元,找回3角4分。問每千克蘋果多少錢?
2.用76厘米長的鐵絲做一個長方形的教具,要使寬是16厘米,那么長是多少厘米?
3.某廠去年10月份生產電視機20xx臺,這比前年10月產量的2倍還多150臺。這家工廠前年10月生產電視機多少臺?
4.大箱子裝有洗衣粉36千克,把大箱子里的洗衣粉分裝在4個同樣大小的小箱里,裝滿后還剩余2千克洗衣粉.求每個小箱子里裝有洗衣粉多少千克?
5.把1400獎金分給22名得獎者,一等獎每人200元,二等獎每人50元。求得到一等獎與二等獎的人數。
初中數學教案14
知識技能
會通過“移項”變形求解“ax+b=cx+d”類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數學思考
1.經歷探索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過程,體會一元一次方程是刻畫實際問題的有效數學模型。進一步發展符號意識。
2.通過一元一次方程的學習,體會方程模型思想和化歸思想。
解決問題
能在具體情境中從數學角度和方法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經歷從不同角度尋求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的過程,體驗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情感態度
經歷觀察、實驗計算、交流等活動,激發求知欲,體驗探究發現的快樂。
教學重點
建立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會通過移項解 “ax+b=cx+d”類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教學難點
分析實際問題中的相等關系,列出方程。
教學過程
活動一 知識回顧
解下列方程:
1. 3x+1=4
2. x-2=3
3. 2x+0.5x=-10
4. 3x-7x=2
提問:解這些方程時,方程的解一般化成什么形式?這些題你采用了那些變形或運算?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簡單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下面請大家解下列方程。
出示問題(幻燈片)。
學生:獨立完成,板演2、4題,板演同學講解所用到的變形或運算,共同講評。
教師提問:(略)
教師追問:變形的依據是什么?
學生獨立思考、回答交流。
本次活動中教師關注:
(1)學生能否準確理解運用等式性質和合并同列項求解方程。
(2)學生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變形方向(化成x=a的形式)的理解。
通過這個環節,引導學生回顧利用等式性質和合并同類項對方程進行變形,再現等式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兩邊同時乘以(除以,不為0)同一個數、合并同類項等運算,為繼續學習做好鋪墊。
活動二 問題探究
問題2:把一些圖書分給某班學生閱讀,如果每人分3本,則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則還缺25本.這個班有多少學生?
教師:出示問題(投影片)
提問:在這個問題中,你知道了什么?根據現有經驗你打算怎么做?
(學生嘗試提問)
學生:讀題,審題,獨立思考,討論交流。
1.找出問題中的已知數和已知條件。(獨立回答)
2.設未知數:設這個班有x名學生。
3.列代數式:x參與運算,探索運算關系,表示相關量。(討論、回答、交流)
4.找相等關系:
這批書的總數是一個定值,表示它的兩個等式相等.(學生回答,教師追問)
5.列方程:3x+20=4x-25(1)
總結提問:通過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分析時,要經歷那些步驟?書寫時呢?
教師提問1:這個方程與我們前面解過的方程有什么不同?
學生討論后發現:方程的兩邊都有含x的項(3x與4x)和不含字母的常數項(20與-25).
教師提問2:怎樣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轉化呢?
學生思考、探索:為使方程的右邊沒有含x的項,等號兩邊同減去4x,為使方程的左邊沒有常數項,等號兩邊同減去20.
3x-4x=-25-20(2)
教師提問3:以上變形依據是什么?
學生回答:等式的性質1。
歸納:像上面那樣把等式一邊的某項變號后移到另一邊,叫做移項。
師生共同完成解答過程。
設問4:以上解方程中“移項”起了什么作用?
學生討論、回答,師生共同整理:
通過移項,含未知數的項與常數項分別位于方程左右兩邊,使方程更接近于x=a的形式。
教師提問5:解這個方程,我們經歷了那些步驟?列方程時找了怎樣的相等關系?
學生思考回答。
教師關注:
(1)學生對列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步驟:設未知數,列代數式,列方程,是否清楚?
在參與觀察、比較、嘗試、交流等數學活動中,體驗探究發現成功的快樂。
活動三 解法運用
例2解方程
3x+7=32-2x
教師:出示問題
提問:解這個方程時,第一步我們先干什么?
學生講解,獨立完成,板演。
提問:“移項”是注意什么?
學生:變號。
教師關注:學生“移項”時是否能夠注意變號。
通過這個例題,掌握“ax+b=cx+d”類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體驗“移項”這種變形在解方程中的作用,規范解題步驟。
活動四 鞏固提高
1.第91頁練習(1)(2)
2.某貨運公司要用若干輛汽車運送一批貨物。如果每輛拉6噸,則剩余15噸;如果每輛拉8噸,則差5噸才能將汽車全部裝滿。問運送這批貨物的汽車多少量?
3.小明步行由A地去B地,若每小時走6千米,則比規定時間遲到1小時;若每小時走8千米,則比規定時間早到0.5小時。求A、B兩地之間的距離。
教師按順序出示問題。
學生獨立完成,用實物投影展示部分學而生練習。
教師關注:
1.學生在計算中可能出現的錯誤。
2.x系數為分數時,可用乘的辦法,化系數為1。
3.用實物投影展示學困生的完成情況,進行評價、鼓勵。
鞏固“ax+b=cx+d”類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反饋學生對解方程步驟的掌握情況和可能出現的計算錯誤。
2、3題的重點是在新情境中引導學生利用已有經驗解決實際問題,達到鞏固提高的目的。
活動五
提問1:今天我們學習了解方程的那種變形?它有什么作用、應注意什么?
提問2:本節課重點利用了什么相等關系,來列的方程?
教師組織學生就本節課所學知識進行小結。
學生進行總結歸納、回答交流,相互完善補充。
教師關注:學生能否提煉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如果不能,教師則提出具體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交流。
引導學生對本節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和梳理,以便于學生掌握和運用。
布置作業:
第93頁第3題
初中數學教案15
湖北省咸寧市咸安區實驗中學 章福枝
一、內容與內容解析(一)內容
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概念及解法
(二)內容解析
上節課學習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知道了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有關概念及解法,本節課主要是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及其解法,這是學習利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教材通過一個實例入手,引出要解決的問題,必須同時滿足兩個不等式,讓學生經歷通過具體問題抽象出不等式組的過程,進而通過一元一次不等式來類推學習一元一次不等式組、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這些概念.學習不等式組時,我們可以類比方程組、方程組的解來理解不等式組、不等式組的解集的概念.求不等式組的解集時,利用數軸很直觀,這是一種數與形結合的思想方法,不僅現在有用,今后我們還會有更深的體驗. 基于以上的分析,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法.
二、目標及目標解析(一)目標
(1)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等概念.(2)會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并會用數軸確定解集.(二)目標解析
達到目標(1)的標志是:學生能說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特征.
達到目標(2)的標志是:學生能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能在數軸上確定不等式組的解集,并獲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步驟.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概念及解法,但是對于學生用數軸來表示不等式組的解集時還不夠熟練,理解還不夠深刻.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數軸上找公共部分,確定不等式組的解集.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提出問題 形成概念
問題:用每分鐘可抽30噸水的抽水機來抽污水管道里的`積存污水,估計積存的污水超過1200噸而不足1500噸,那么將污水抽完所用的時間的范圍是什么? 設問(1):依據題意,你能得出幾個不等關系? 設問(2):設抽完污水所用的時間還是范圍?
小組討論,交流意見,再獨立設未知數,列出所用的不等關系. 教師追問(1):類比方程組的概念,說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怎樣表示? 學生自學概念,說出表示方法.教師追問(2):類比方程組的解怎樣確定不等式組中x的取值范圍? 學生經過小組討論,老師點撥:不等式組中各個不等式解集的公共部分就是不等式組x的取值范圍. 教師追問(3):怎樣解不等式,并用數軸表示解集? 學生獨立完成. 教師追問(4):通過數軸,怎樣得出不等式組的解集? 學生獨立完成,老師點評 教師追問(5):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什么是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 學生自學概念.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意識,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猜測、概括和自學能力.并且滲透類比思想,得出一元一次不等式組以及其解集的概念,利用數軸的直觀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義.
(二)解法探討 步驟歸納 例1 解下列不等式組
學生嘗試獨立解不等式組,老師強調規范格式
設問1:當兩個不等式的解集沒有公共部分,表示什么意思? 設問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一般步驟是什么?
學生總結歸納,老師適當補充,得出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一般步驟是:(1)求每個不等式的解集;(2)利用數軸找出各個不等式的解集的公共部分;(3)寫出不等式組的解集.
設計意圖:初步感受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方法和步驟.
(三)應用提高 深化認知
例2 x取那些整數值時,不等式5x+2>3(x-1)與
都成立?
設問1:不等式都成立表示什么意思? 小組討論
設問2:要求x取哪些整數值,要先解決什么問題? 學生先合作交流,再獨立解不等式組 設問3.怎樣取值?
學生在不等式組的解集范圍內,取整數值.老師強調即求不等式組的特殊解. 設計意圖:通過例2可以讓學生構建不等式組,并解出不等式組,同時根據解集求出不等式組的特殊解,這是對學生解不等式組的一次提高訓練.
(四)歸納總結 反思提高
教師與學生一起回顧本節課所學主要內容,并請學生回答以下問題.(1)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2)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一般步驟?
(3)一元一次不等式組解集的一般規律是什么?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歸納總結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
(五)布置作業 課外反饋 教科書習題9.3第1,2,3題
設計意圖:通過課后作業,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對教學進度和方法進行適當的調整.
【初中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數學教案08-12
角初中數學教案12-30
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案07-17
初中數學教案模板11-02
初中數學教案《圓》03-05
初中數學教案【推薦】11-22
初中數學教案范文02-21
【熱】初中數學教案11-15
初中數學教案【熱】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