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的認識》教案設計優秀(通用10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總歸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的認識》教案設計優秀,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的認識》教案設計優秀 1
教學內容:
蘇教版實驗教材三年級(下冊)第74~77頁。
教學目標:
1、認識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2、在體驗面積含義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比較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在探索平面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在探索學習活動中,培養主動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和探索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
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
師示范,和生一起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
同座的兩個同學互相比一比
師生比一比
說說比較的結果
指一指,比較的是哪一部分的大小
二、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1、認識面積的含義。
(1),摸一摸,感受面有大有小。
(學生說,并要求摸一摸)一生說完,大家再摸摸
課本的封面和桌面比較,哪個面大?哪個面小?
誰能邊摸摸面,邊說說它們的大小?
你還能舉出這樣的例子來嗎?(邊摸邊說)
(2)揭示面積含義。
通過剛才的活動,我們發現物體中的面是有大小的在數學里,我們把黑板面的大小稱為黑板面的面積那黑板面的面積就是指什么?
課本封面的大小就是封面的什么?(板書)
你還能舉出面積的例子嗎?
(3)聯系生活拓展。
舉例說說生活中其他物體面的面積?并比比它們的大小
小組交流。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面積
(4)練習。
a、想想做做第2題
電腦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地圖。
知道我們南通屬于哪個省么?
對了,是江蘇省。誰上來找找看?
皖是哪個省的簡稱?(安徽)誰來找?
川呢?
湘呢?分別請生指一指
觀察一下描下來的這個四川省的圖形,用面積說一句話
像這些都是不規則的平面圖形,我們以前還學過哪些平面圖形?
b、在紙上畫一個平面圖形,并涂上顏色表示它的面積。
畫完之后和小組的同學比比看,誰的圖形面積比較大?
用另一種顏色的筆描出圖形的邊線
學生操作。
體會面積和周長的區別
2、比較面積的大小。
你能比較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嗎?(例2)出示
你覺得哪個圖形的面積大一些?
動手試一試,比一比,驗證一下自己的猜想。
看看哪一組能想到不同的方法進行比較。
小組討論。
各小組匯報比較的方法(演示)
師適時點評
3、想想做做第3題
比較這四個圖形,哪個圖形的面積大一些嗎?
先看第一個圖形占了多少格?第二個呢?第三個呢?
最后一個圖形你是怎么數的?有什么好方法向大家介紹?
那么這四個圖形中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大?
三、拓展應用。
打開書本第75頁,看試一試的第一題,比較下面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小組先討論用什么方法?然后選擇相應的工具。
全班交流:你是怎么比的?(根據學生回答,白板演示)
引導反思: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
四、課堂延伸
1、比一比兩塊布的面積
2、根據面積大小估算價錢
五、全課
談談你的收獲
教后反思:
孩子們比我預想中的要好,也許是準備比較充分,學生的基礎也不錯,師生配合得比較默契,總體感覺較順利,達到了預設的教學目標,上課很愉快,由衷的喜歡這幫孩子!感覺可以借鑒的地方:
1、組織豐富的數學活動,展現生動的形成過程。我為學生充分的學習材料和探究的時間,通過“摸一摸”、“比一比”、“擺一擺”、“畫一畫”、“數一數”等數學活動,引導學生親身經歷面積意義的產生過程、體驗面積單位統一的必要性。面積意義分兩個層次:物體表面的面積和封閉圖形的面積,這兩個層次重在讓學生在體驗中建構面積的意義。我對“物體表面”做了較為深入的挖掘:不但出現平面、還有曲面,這樣學生對表面的認識才較為全面。在封閉圖形的面積形成中重點抓住面積的表象的建立,通過“畫一畫”活動真切體驗到面積是一整片,是有大小的,并且自然生成周長與面積的比較。但上課時學生對周長和面積的區別都比較清楚,對比作用不是很明顯。
2、經歷面積的比較過程,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我認為學生空間觀念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以學生自己的體驗和知覺為基礎,特別需要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驗和感悟。課堂中學生在經歷面積的形成過程中,逐漸積累豐富的表象,尤其是“估一估”“比一比”、“擺一擺”等活動,使發展空間觀念的目標落到實處。整堂課以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面積大小為主線,滲透各種比較面積的方法。學生在探索過程中,通過交流、比較、解決問題過程中不同的策略,從中學到不同的比較策略,分享解決問題的經驗。學生在分工操作、比較、匯報、交流中,經歷“做數學”的過程,學生的體驗感悟才比較深刻。
雖然在操作材料上動了些腦筋,但是學生操作起來還是要花不少時間,如何再進一步節省時間,使討論更充分有效,值得進一步思考。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的認識》教案設計優秀 2
[教材簡析]
這一部分內容屬于課程標準空間與圖形領域中的測量。在學生初步認識了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的基礎上進一步的深化認識。通過學生已有的認知與實際解決問題之間的沖突激發認知的欲望,引出對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的認識,建立這些常用面積單位實際大小的表象。能在感知體會中合理運用這些單位進行直接計量。
[教學目標]
①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體會建立統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認識常用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并且感知這些單位的實際大小。
②通過學生身邊的熟悉例子,積累有關面積單位的實際大小的表象,在實際應用中,能迅速提取這些表象作出初步的估計與判斷,培養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通過引導學生掌握新知的過程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鍛煉數學的思考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每個學生一套平面圖形,有圓、三角行,長方形,邊長1分米的正方形和一個邊長為6厘米的正方形。
[教學過程]
一、游戲復習
1、考考眼力
⑴想一想那個平面圖形的面積最大?
課件比較快的演示
(1)一個圓里面包含一個三角行,三角形里面包含一個長方形,長方形里面包含一個正方形。
(2)幾個不同的平面圖形,通過移動,小的都被一個大的覆蓋住。定格2秒后隱去。猜測哪個圖形的面積比哪個大,怎樣判斷的?
生:只要能說出例如:因為三角形在圓里面,所以三角形的面積大或者正方形的平面蓋住了其他的圖形,正方形的面積最大等類似的觀察結果就可以。
⑵學生交流出判斷結果后,課件演示確認!
2、找一找,比一比
學生找一找身邊兩個物體上的一個面,用自己的方法比較他們的大小。
生:自由活動,相互演示,師巡視。
[評:本節課是這一個單元的第二教時,要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復習是非常有必要的,三年級的孩子還是處于低年齡階段,創設有趣的生動的導入手段是進入良好學習狀態的前提。]
二、設疑導入
1、創設疑問,誘導探究
⑴在學生的自主比較前提下提問底大多少呢?例如課桌面到底有多大,你的橡皮一個面的面積到底有多大嗎?學生知識沖突,有疑問。
⑵追問:想知道你的課桌面到底有多少大,準備怎樣告訴老師?
2、師:要求學生小組討論,用自己的方法告訴我你的課桌面到底有多少大?
生:小組討論用自己的方法去測量課桌面的大小。
估計情況:
①用數學書、文具盒等去比劃,說出有幾本書大小或者幾個文具盒大小。用課件演示靜止畫面:兩種大小不一樣的書(文具盒)在進行測量。
②用尺在量兩條邊的長短。
③用老師為每個孩子準備的大小不一的平面圖形一個一個擺。(故意設置的,但不做提示,以培養學生主動搜尋,解決問題的方法。)
④通過上一堂課的學習,可能會想到畫格子的方法。
3、討論幾種情況:
⑴通過靜止畫面的提示:大小不一樣不能準確表示。
⑵學生可能說到長是多少,寬是多少?師明確要解決的是面的大小,非長寬的長度?
⑶①有可能選長方形或正方行的擺,追問,為什么不選圓的?
②想:選長方形、正方形都可以,那么這個桌面的大小就出現兩種情況,有7個長方形大或者8個正方形大,利用課件演示模擬畫面,加強學生的判斷表象,從而否定。
③在學生的爭論中,會提出大小一樣,才可以比!追問:要讓所有的人都用大小一樣的正方形去測定那么改怎么辦?
4、師揭示:為了正確測量或計算面積大小,要用同樣大小的正方形面積作為面積單位去測量。
[評:當學生用不同的物體的面在比較大小后,會發現學生有爭執的意想,此時是學生接受探索新知的最佳時機,給予學生探索學習的機會,鼓勵合作學習,探索新知,針對學生探索的結果,師有目的的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篩取,選擇最佳方案,充分體現了學習方法的轉變,學生完全是根據自身需要而進行知識的探究。]
三、動手操作,探索新知
1、認識1平方分米
⑴請一個學生選一個你認為比較合適的,大家都可以一樣用的一個平面圖形的大小作為面積單位。估計情況:有可能不同的學生會選擇大小不同的兩個正方形。
⑵學生測量兩個正方形的邊長,討論確定選取邊長為1分米的一個正方形,師明確這是我們大家都統一的一個面積單位,邊長為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分米。
⑶用1平方分米,去測量課桌面的大小,告訴老師現在統一的課桌面大小可以怎么說了。為什么?
⑷比一比,身上哪個部位的大小比較接近1平方分米。
估計情況:一個手掌心的大小;面頰的大小
看一看教室里什么東西的面大小接近1平方分米
⑸用1平方分米測量你身邊的物體一個面大小。
學生操作活動,師搜集學生活動信息,以便進入下一個學習環節。
[評:有效的操作,合理的指導,清晰的展示知識點。]
過渡:搜集到有學生用1平方分米測量文具盒的面或者橡皮的一個面,或者沒有孩子去測量較小的面的面積,提問:A為什么不去測量較小面的面積大小;B你覺得用1平方分米這個面積單位去測量橡皮的一個面的面積合理嗎?你想怎么辦?引導學生考慮要用到一個比1平方分米小的面積單位。
([評:根據實際的需要產生探索新的知識的欲望]
2、認識1平方厘米
⑴嘗試作出1平方厘米的這個面積單位的大小?你想怎么樣做?
生:從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面積為1平方分米,可以知道邊長師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單位是1平方厘米。
每個學生自己在紙片上畫一個邊長是1厘米的正方形,剪下來!
⑵剪的那個正方形的面積有多大?(1平方厘米)每個孩子用紅色涂一涂。加強感知。明確1平方厘米是一個比較小的面積單位。
⑶找一找身邊大小和1平方厘米的物體表面,學生邊敘說邊用1平方厘米去比劃,再次加深這個面積單位的表象,強化1平方厘米的感知。
估計情況:一個手指甲蓋的大小;一個電源按鈕的大小;
⑷想:下面的兩個長方形都是有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的,他們的面積各是多少平方厘米?
⑸用1平方厘米這個面積單位去測量身邊物體的一個面的面積大小。
[評:通過畫一畫,剪一剪不僅能是每個孩子體會到知識的遷移是掌握新知識的一個好方法,體現了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更是體現了做數學這個先進的教學理念。新的.知識直接指導運用于生活,使數學與生活緊密結合。]
3、認識1平方米
⑴猜想:還可能有其他的面積單位嗎?是哪一個?為什么這樣想?
⑵回答要點比較小的物體表面面積大小用1平方厘米,那么大的面積應該有大的面積單位去測量,1平方米!⑶也請做一個1平方米面積單位。學生的回答肯定是不行,太大了,作不了的!追問:到底有多大呢?
⑷生:邊長是1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米。比劃1平方米的大小。
⑸出示1平方米大小的一張紙,展示給學生看,放在地上讓學生站一站,看能站幾個人?追問1平方分米能站人嗎?加深兩者之間的感觀區別。
⑹用1平方米這個面積單位估計教室里物體表面面積的大小。注意合理選擇測量的對象。如黑板,地面,窗戶
[評:數學學習的過程是簡單的個體受動的過程,更是一個主體對自己感興趣的且是現實的主題的探索與發現過程,這種過程是探究與發現的過程,是孩子們自己的觀察、思考、討論、嘗試,建構的過程,再次基礎上的新知識的產生是潤物洗無聲的,是豐滿的!在這個環節中1平方分米的實際大小是老師提供,學生根據實際選擇的,1平方厘米是自己做出來的,1平方米是學生在上兩個知識的基礎上猜想后得到驗證得到的,體現了解決問題的層次性與策略性。]
四、鞏固練習
1、在上面一個層次的練習上,師要求學生回答教室里其它物體表面面積的大小應該選擇哪一個面積單位比較合理,為什么?
2、想想做做2,P81頁
⑴提示:哪位同學想提醒大家點什么?(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培養良好的審題能力。)提示要點:第一個是封面的長,應該些長度單位,今天學的是面積單位。
⑵你是怎樣解決信封的面積大約是200()這個問題的?學生能多方面的表述自己的解題策略。例如:填寫200平方米是不可能的,200平方分米也是不可能的,只有200平方厘米或許還有其他的策略。
3、填空題:
1、常用的面積單位有()
2、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它的面積是1()。
3、數學課本的封面大約是2()。
4、一條手帕的面積大約是4()。
5、教室地面大約是40()。
6、小明的身高比小華多5()。
[評:練習的設計體現了知識的運用,使學生感知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民主化的提問不僅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思想,也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手段,開放性的交流體現了尊重學生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五、全課總結
1、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有哪些收獲?
2、同學們是怎么學到這些知識的?
[評:非為總結而總結,必須提供學生一個反思學習方法與學習的過程的時機,為學生的發展性學習奠定基礎]
[總評: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的位置,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本課注重揭示和呈現矛盾,巧設懸念,以激趣為基點,層層深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使學生在實踐與思考中不斷地碰撞出創造思維的火花。在知識點的呈現次序上先組織認識1平方厘米,在認識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時,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遷移和推導的形成來認識1平方分米和1平方米大小表象,在相互的比較中強化對知識的理解]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的認識》教案設計優秀 3
教學目標:
1、經歷觀察、估計、操作等活動,體會感受物體的表面和封閉圖形的大小,理解“面積”的意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培養主動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并理解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
能通過多種手段比較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面積的大小。
教學準備:
1、各種形狀的物體。(橙子、易拉罐、盒子、杯子等)
2、四人小組活動的長方形、正方形等學具。
3、多媒體課件。
4、作業紙、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同學們,請你們在教室里找找看,我們教室里有哪些物體?
這些物體哪里有面?在匯報時如有可能最好邊摸邊說。
(如:桌面、黑板面、凳面、書本封面、鉛筆盒面、人身上有手掌面、臉面等。)
二、合作探究,感知概念
1、物體表面的大小
(1)小朋友,你們看一看,黑板和大屏幕的'面,哪個更大啊?你們再用手摸一摸,凳子的面和數學課本的面哪個更大啊?
學生通過看、摸匯報結果。
教師揭示:通過觀察,我們發現了物體表面是有大小的,通常數學上把物體表面的大小稱作面積。
(2)師:那么我們來指一指課桌的桌面的面積和數學書封面的面積。
師生一起指(拿出實物進行指)(邊指邊說:數學書封面的大小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課桌桌面的大小就是課桌桌面的面積)同桌相互說一說。
(3)找一找身邊其他物體的表面的大小又是怎樣的,請你摸一摸、比一比它們面積的大小,再告訴你的同桌。
(4)出示一些不規則面的物體(如橙子、易拉罐、盒子、杯子),找找他們的面積(機動,準備刪除)。
2、封閉圖形的大小
師:現在我們來做個小游戲。老師這兒有幾根鐵絲,誰愿意上來圍一圍,圍出自己最喜歡的圖形嗎?(指名請3個學生圍)
師:那么這幾個圖形有面積嗎?它的面積在哪呢?誰能上來指一指、摸一摸?誰又能想辦法把它的面積搬到黑板上來呢?可以同桌先討論一下。學生匯報、板演。
教師再出示一些圖片,問他們能否找出他們的面積?為什么有些圖形就沒有面積呢?
師揭示:像這些不封閉的圖形無法確定它的大小,可以無限制地延伸;而這樣封閉的圖形能看出他的大小,才有面積。
揭示: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面積的大小。
師:你們知道這根鐵絲是這個圖形的什么嗎?
師:看來周長和面積還是有區別的,周長指外面一圈,好像是水果的皮;面積是里面的部分,就好像是里面的果肉。我們以后在做題目的時候得注意了。
補充練習(機動)
師:這個數學工具認識嗎?(三角板)那么你能找出它的面積嗎?(板所在的面積)
師:誰還能在這塊三角板上找出其它隱藏著的面積嗎?(空心部分這個封閉圖形的面積)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的認識》教案設計優秀 4
教學內容:
人教版實驗教材數學三年級下冊——面積的認識
教學目標:
1、知道什么是面積,以及面積與周長的區別;
2、會用不同的方法比較物體或封閉圖形的面積大小。
教具準備:
1、三張大小不同的長方形紙,一張正方形的紙(學生每人一份);
2、小黑板一塊;
3、實物圖,足球,封閉圖形,非封閉圖形1個;
4、獎勵星;
5、畫好方格的長方形紙兩張。
教學流程:
一、情景引入、探究新知
師:同學們我們一起唱一首兒歌,好不好?唱一首《粉刷匠》
生:齊唱《粉刷匠》
師:粉刷匠不錯,能把房子刷的漂亮。有誰想當粉刷匠來個刷墻比賽呢?(選兩名同學給大小不一的兩塊黑板涂色)
生:說出比賽的不公平。
師:(怎么了?)逼破學生說出他涂的太大了,肯定涂得慢。(什么太大了?)黑板太大了,(黑板的什么太大了?)黑板的面太大了,(黑板有好幾個面,<指其它的面>其實你們比賽刷的是兩塊黑板的表面)
板書:表面
生:用完整的語言說一說不公平在哪里?(我刷的黑板表面比他刷的黑板表面大)
師:比賽不公平,比賽結束。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什么是“物體表面”的面積
師:同學們,黑板有表面,生活中哪些物體也有表面?
生: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邊摸邊說:這是什么什么的表面,什么什么的表面這么大)
師:出示電視機,鐘表,彩旗,五角星實物圖,足球實物,貼在黑板上(它們有表面嗎)讓學生指一指他們的表面。(明確:物體都有表面,有的物體的面是平的,有的物體的面是曲的,例如:球或筆)
生:比一比幾個物體表面的大小,說一說大小關系(明確:物體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板書:大小
師: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給它起個名字叫———面積
板書:面積。(板書)
生:與教師一起邊摸邊說:這是什么什么表面的面積,并進行比較。
2、探究什么是“封閉圖形”的面積
師:物體的表面有面積,哪里還有面積呢?出示封閉圖形(貼在黑板上)長方形,三角形,圓,五角星以及不規則的樹葉形。它們有面積嗎,涂一涂這些圖形的面積。
課件:出示一個非封閉圖形
師:這個圖形有面積嗎,你能涂出這個圖形的面嗎?
明確:這個圖形沒有具體的面,也就沒有面積可言了。(或它的面積無法確定)
師:這個圖形與其它的圖形有什么不同呢?
生:討論,明確:封閉圖形有面積,而非封閉圖形沒有面積。
補充板書:封閉圖形
小結:什么是面積?
3、探究面積與周長的區別:涂一涂,描一描,比一比,連一連
(完成練習紙與課件中的習題)
4、探究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
(1)A墻面積大B墻面積大,怎么知道的。——觀察比較
(2)比較兩張大小差不多的長方形紙的面積,并說說是怎么比的。———重疊比較
(3)比較通過觀察比較不出的物體面積,或無法重疊的物體的.面積。
小游戲:引出測量法比較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面積需用統一的標準測量。
(4)比較大的物體的表面,又該如何比較它們的面積大小呢?計算面積———計算比較
三、全課總結:
師:同學們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1:
面積的認識
面積:面的大小
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周長:線的長度
板書設計2:
面積的認識的表面
或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的認識》教案設計優秀 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初步理解面積的含義。
2.使學生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多種比較策略。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的興趣,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游戲導入
師:同學們,今天來了這么多聽課老師,我們用最熱烈的掌聲表示歡迎。好嗎?
[評析:借助拍手的情境導入新課。]
二、 初步感知,認識面積
1.揭示面積的含義。
師:我們拍手的時候,兩只手碰擊的地方就是手掌面,誰來摸一摸老師的手掌面?(學生摸老師的手掌面)
師:你們的手掌面在哪兒?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學生摸自己的手掌面)
師:(摸數學書的封面)這是數學書的封面。老師的手掌面和數學書的封面比,哪一個面大?
生:數學書的封面大,手掌的面小。
師:把剛才的話說完整,好嗎?
生:數學書的封面比手掌面大,手掌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小。
師:伸出你們的小手,也擺在數學書封面上,比一比大小。
生1:數學書的封面比我的手掌面大。
生2:我的手掌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小。
師:數學書的封面和黑板的表面比,哪個面大呢?
生:數學書的封面比黑板的面小,黑板的面比數學書的封面大。
師:(指黑板面)像這里,黑板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板書:面積)你能說一說什么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嗎?
生: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
[評析:摸一摸老師的手掌面,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數學書的封面,以及觀察黑板的表面等等,用學生自己身邊熟知的事物,借助于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充分感知,引發新知的生成。在學生沉浸于生活體驗時,揭示本節課的主題面積的含義。及時地把生活經驗概括為數學知識,把生活語言提升為數學語言: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等。先就具體事物,說明面積的意義,為面積概念的形成打下感性認識的基礎。]
2.摸一摸,說一說。
師: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物體,桌子、凳子、練習本、文具盒等等。這些物體都有面,這些面的面積有大有小。現在,請同學們選擇其中的兩個面比一比,哪個面的面積大,哪個面的面積小?
生1:課桌面的面積比凳子面的面積大。
生2:練習本封面的面積比課桌面的面積小。
[評析:摸身邊物體的表面,觀察桌子、凳子、練習本、文具盒等物體的表面,并且比較兩個面的大小,能加深學生對物體的表面有大有小,可以比較大小的認識,鞏固面積概念。同時,還可以滲透全等形等積和面積的可加性等公理,以及其他等量公理,為引進面積單位以及用直接計量法求面積打下基礎。]
三、 操作實驗,比較大小
1.涂一涂。
師:我們研究了這么多物體表面,看過了,也摸過了,想不想再動手涂一涂呢?(想)好,全班分成兩大組,來個涂色比賽。請聽清兩個要求:第一,發給你們的圖形要涂滿,不能有空隙;第二,老師說開始,才可以動筆涂,時間1分鐘。請小組長打開1號信封,每人發一張紙。(小組長按要求發給每個學生一張白紙)
師:準備好了嗎?開始!
學生涂色。
師:時間到,涂好的同學請舉手。下面,我隆重宣布比賽結果:小組獲勝。獲勝的小組,把你們的作品舉起來,給大家看看。
生1:太不公平了!我們不服氣。
生2:他們涂的紙比我們的小多了。
生3:看看我們的紙,比你們的大多了。
師:你們小組的紙大,他們小組的紙小,也就是你們小組要涂的什么大?
生:我們小組要涂的面積比他們小組要涂的面積大得多。
[評析:創設激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形成認知沖突,造成憤悱的心理狀態。咱們研究了這么多物體表面,看過了,也摸過了,想不想再動手涂一涂呢,分成兩大組,來個涂色比賽,學生興致盎然。而教師事先發給兩組涂色的圖形的面積不一樣,一組比較小,另一組要大得多,當然涂起來用的時間就多。這樣,當學生看到事實真相之后,對面積的大小也就有了更強烈的感受。]
2.練一練。
(1) 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同一幅中國地圖上描下來的四個省的圖形。
師:這是從同一幅中國地圖上描下來的四個省的地圖。你能看出哪個省的面積最大,哪個省的面積最小嗎?
生:四川省的面積最大,江蘇省的面積最小。
(2) 畫面積不一樣大的圖形。
師:下面請大家動動手,畫出兩個面積不一樣大的圖形。
生按要求畫兩個面積不一樣大的圖形。
選擇3~4幅在投影儀上展示,并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
師:同學們畫出的這些圖形,都能比較出面積的大小嗎?(能)
(3) 想想做做第5題。
出示校園平面圖。
師:咱們再來看一幅校園平面圖。選擇其中兩個圖形,比一比所占土地面積的大小。
生1:運動場的面積比生活區的面積大。
生2:水池的面積比花壇的面積小。
生3:辦公樓的面積和生活區的面積差不多。
師:到底是辦公樓的面積大,還是生活區的面積大呢?能一眼看出來嗎?
生:看不出來。
師:怎樣比較這樣看上去面積差不多的兩個圖形的面積呢?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
[評析:相差懸殊的兩個面面積的大小,憑觀察就能做出判斷。對于兩個面積差不多的圖形,要比較大小就得另想他法。]
(4) 比較圖形的面積。
師:(出示面積接近的正方形和長方形)這兩個圖形哪個面積大呢?(學生意見不一)
師:咱們光用眼睛看,難以準確地做出判斷。你們能不能想想其他的辦法?
學生在小組內議論。
師:為了方便大家比較,老師為你們提供了一些材料:4個小方塊、紙條、尺子。大家可以借助這些材料,想辦法比較它們的大小。
學生在小組內活動,教師巡視。
組織反饋。(略)
[評析:問題是啟發式教學的驅動器。抓住了問題,就抓住了課堂教學的切入點。當老師出示兩個面積很接近的圖形時,引起了學生的爭論。這個時候的學生,是帶著問題在思考,策略的探求已經從外壓轉化為求知的內需。]
四、 實踐運用,解決問題
1.想想做做第3題。
出示圖形。
師:下面四個圖形,哪個圖形的面積大一些?你們有比較的辦法嗎?
生:數格子!
師:那么,我們就用數格子的方法來比較這些圖形的大小。
學生在書上數出結果,寫在每個圖形旁邊。
學生獨立完成后,組織匯報。(數梯形的面積時出現了分歧,有少數學生的答案是20格。)
師:究竟哪一個答案正確?
生:應該是18格,梯形中的4個半格合起來是2格。
師:通過數格子,我們知道哪個圖形的面積最大?
生:梯形的面積最大。
2.出示下圖:
師:小明家用方磚鋪地,還剩下兩個部分沒有鋪,如果鋪滿這兩塊空地,哪塊空地用的方磚多?
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各自的想法。
師:兩塊空地各用多少塊方磚?
生:第一塊空地要用16塊方磚,第二塊空地要用18塊方磚。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可以數空的格子。
師:怎樣才能把這兩塊地的空格數準確呢?
生:可以把空出的格子先畫出來再數。
師:你來試一試。
學生到投影前操作。(畫出格線,數出空格)
師:哪一塊空地的面積大?
生:第二塊空地的面積大。
師:這兩塊空地,一共要用多少塊方磚?
生:16 + 18 = 34(塊)。
3.游戲(猜猜看)。
師:同學們喜歡做游戲嗎?(喜歡)好,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游戲,規則是:同學們分兩組,分別看老師出示的圖形。一組同學看圖形時,另一組同學不能看。
師:(出示一個較大的被分成4格的圖形)請第一組同學看,這個圖形一共有幾格?
生:(齊)4格。
師:(出示一個較小的被分成6格的圖形)請第二組同學看,這個圖形有幾格?
生:(齊)6格。
師:大家來猜一猜,哪個組同學看到的圖形面積大?
生1:6格比4格多,當然6格的圖形大。
生2:不一定。說不定6格的圖形格子小。
師:究竟哪個圖形的面積大呢?想不想看看這兩個圖形。(出示兩個圖形)為什么4格的圖形,面積反而大?
生1:4格的圖形,每個格子大。
生2:6格的圖形,每個格子小。
師:看來,用數格子的辦法來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時,格子的大小要一樣。專門用于計量面積的這種小方格,就是面積單位,我們下節課再來研究。
[評析:比較面積大小,可以通過觀察,運用直覺思維做出判斷。對于面積相差不多的兩個圖形,則需要用其他的方法,如疊合法、數方格的方法等。用數方格的方法來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就是將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的比較,歸結為兩個數的大小比較。教科書以想想做做第3題,引導學生體會這種方法。隨后的練習,因為圖中沒有現成的格子,所以學生既可以比照旁邊的方磚,去數空缺處有多少格,也可以先畫格子然后數。專門用于計量面積的這種小方格,就是面積單位,這就為下一節課學習面積單位做了必要的鋪墊。]
總評
這節課有以下三個特點:
第一,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注重創設生動的學習情境,讓學生玩中學,學中練,在活動中體驗新知,在解決問題中提煉新知。教者在吃透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利用廣泛的課程資源,選取學生熟悉的事例,作為教學內容。這樣,就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實現教材預期的教學目標,把數學課上活。
第二,強化面積概念的教學。面在小學和初中都是不定義的概念。在教學中,學生很容易把面積和周長混同。關于面積計量,學生先要根據面積概念和面積單位的意義掌握面積的直接計量法(即數方格的方法),然后推導出幾個面積公式,從面積的直接計量過渡到間接計量。所以在面積概念的教學中,要注意滲透全等形等積和面積的可加性兩個公理,為直接計量法打好基礎。為了防止面積和周長混同,往往用對比題組對學生進行訓練。
第三,注重把握探索時機,對學生實施有效的引導,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教者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不斷地引導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的活動中,逐步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教學設計注意從解決問題中提升概念、方法和規律,并有效發揮活動的作用。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的認識》教案設計優秀 6
教學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經歷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兩個物品表面、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
2.認識面積的含義,了解把圖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來進行面積比較的方法。
3.積極參加觀察、比較、交流活動,愿意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課件、
2.學生準備:將附頁中的長方形剪下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我們周圍的物體都有面,像桌面、書面、文具盒面、籃球的面請你從身邊的物體中任意選出幾個物體看一看,摸一摸。 學生感受。
師:誰能給它們起一個共同的名字?
(物體的表面)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我們的教室,哪些物體表面的形狀是長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生1:課桌的面是長方形的。
生2:我的橡皮的面是正方形的。
生3:黑板的面是長方形的。
二、探究新知。
1、師:請你任選兩個表面是長方形或正方形的物 體,比一比它們的表面,你發現了什么?
生:物體表面有大小。
師:我們可以說:物體表面的大小叫物體表面的面積。
2、師:我們把這些圖形畫在紙上,就成了“平面 圖形”。 剛才我們知道了物體的表面有大小,那大家想一想,平面圖形呢?
引導學生得出:平面圖形也有大小,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平面圖形的面積。
3、誰能將這兩句話概括一下,說說什么是面積。 師生共同歸納面積的定義。
下面我們看看課本的編者是怎么給面積下的定 使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初步感知物體的.表面的概念,為理解面積的概念奠定基礎。 物體的表面積由教師傳授給學生,到平面圖形的面積時,學生采用類推的方法,即可得出平面圖形面積的定義。
如果學生說:“課桌是長方形的。”教師應及時糾正是:“課桌的面是長方形的。” 學生可能會說“哪個物體的表面比哪個物體的表面大或小。” 概括面積的定義義。 課件出示面積的定義,多讀幾遍,加深印象。
4、讓學生拿出從附頁中剪下的兩個長方形紙,比 一比哪個面積大? 指幾名學生到前邊演示比較的方法。
生1:黃色長方形的面積大。我把藍色長方形放在黃色的上面,讓相鄰的兩條邊對齊,我發現黃色長方形面積大。
生2:我是這樣擺的。
生3:還可以這樣擺。
生4:也可以這樣擺。
師:你能給這種方法起個名字嗎?
生:重疊法。
5、教師出示比一比(2)中的兩個圖形,讓學生 比一比,哪個圖形面積大,哪個圖形面積小?自己試一試。 把你的方法告訴小組中的其他同學,看看同學的方法對你有什么啟發,你們還能創造出什么方法比較這兩個圖形的面積?小組合作進行比較。
匯報:
生1:我用的是剪拼法。先把兩個圖形重疊,把多余的部分剪下來,拼在空余的部分,這樣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積大。(教師用課件演示)
生2:我用的是數方格的方法。我把兩個圖形都分成邊長為5毫米的小正方形,正方形共分成了36個小正方形,長方形共分成了32個小正方形,這樣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積大。
生3:還可以這樣劃分。我是都分成邊長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進行比較的。
6、出示說一說:這幾種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 你喜歡哪種?為什么? 學生自由回答。
三、鞏固練習。
1、85頁練一練。
2、智力闖關。
四、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還有什么問題?
五、作業。
訓練學生的概括能力。 培養學生良好的讀書習慣,給學生一種成功的享受。 在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加深理解。 學生通過比較發現這兩個圖形比較起來并不太容易,激勵學生去探索。 培養學生學會交流,學會合作。 小組學習要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要在學生自我發現的基礎上進行。 練習設計層層遞進,從課內延伸到課外。 質疑問難,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 有很多說法,只要能表達清楚意思就達到了設計的目的。 如果學生只說:“黃色長方形大”教師應指出是黃色長方形的面積大。對于學生出現的比較方法,只要能得出結論,就要加以鼓勵。 如果學生出現不了方法的名稱,教師可進行適當引導。 學生在操作中可能不會出現數方格的方法,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把兩個圖形分別劃分成許多同樣大小的方格進行比較,讓學生試一試試。 如果學生出現其它比較的方法,教師應給予鼓勵。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的認識》教案設計優秀 7
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58-60頁例1、例2和“想想做做”第1-5題。
目標:
1、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通過觀察、操作、比較等活動,初步理解面積的含義。
2、使學生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在體驗多種比較策略的基礎上,初步掌握數方格比較的方法,掌握這一方法對于面積計量的意義。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體會圖形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積累圖形與幾何的學習經驗,發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認識面積的含義,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教學難點:
掌握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引入新知
1、認識面
師:在我們的教室后面,有許多聽課老師,讓我們用熱烈的掌聲歡迎這些老師的到來。(學生鼓掌)
師:同學們真熱情。剛才我們兩只手掌碰擊的地方就是手掌面。這是數學書的封面。
師:伸出你們的手,用手掌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學生摸一摸)
教師巡視后示范摸數學書封面的全部,學生跟著老師一起摸一摸。
師:讓我們用同樣的方法,再摸一摸桌子的面。
2、認識面積
師:現在讓我們走進教室看看你能找到那些物體的面。(ppt出示,指名交流)
提問:黑板的面和五星紅旗的面,有什么不一樣?流動紅旗的面和五星紅旗的面呢?
通過觀察我們發現這些面有的大有的小,在數學中,我們把物體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個新朋友——面積(板書課題:認識面積)。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提問:什么是面積呢?誰能說一說。(物體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PPT出示)
例:凳子面的大小就是凳子面的面積。
照這樣子說,數學書封面的大小就是(數學書封面的面積)……
2、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題
師:看來同學們已經初步和面積交上了朋友,接下來請同學們選兩件身邊的物體,摸一摸它們的面,比一比這些物體的面積哪個大?哪個小?同桌互相說一說。(指名交流)
提問:這兩位同學說的物體的面中,哪個面積最大?哪個面積最小?
3、出示教材第58頁下部的兩個圖形,提出要求:把其中的正方形涂上紅色,長方形涂上藍色。
學生操作后,討論:正方形的面積是指哪個部分的大小?(涂有紅色的部分),長方形的面積是指哪個部分的大小?(涂有藍色的部分)這兩個圖形的面積,哪個大一些?為什么?
啟發:你能想辦法驗證上面所作的判斷嗎?(PPT驗證)
4、師:剛剛我們學會了什么是物體的面積,那你知道長方形的面積是指什么?正方形?圓呢?
師:長方形的面積是指(長方形的大小),正方形的面積是指(正方形的大小)……它們都是平面圖形,所以平面圖形的面積就是指(平面圖形的大小 )
5、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
在紙上畫一個平面圖形,再于同桌比一比,誰畫的圖形面積大一些。
6、你能比較出下面兩個長方形哪個的面積大?哪個的面積小嗎?叫學生先估一估,說明:運用觀察法已經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你能想一想其他的方法嗎?同桌討論。
請同學們拿出信封,借助老師提供練習紙上同樣大小的方格子,你想到了什么好辦法?
請學生上展臺演示,數出紅色長方形有16個格子
適時提問:你是怎么數的?
綠色長方形有15個格子,大家一起數一數。所以紅色長方形的面積大一些。
師:今天我們又學會了一種比較面積大小的辦法——數格子,(板書)
師:接下來我們就趁熱打鐵,請你在練習紙的方格紙上畫一個長方形,和同桌比一比這兩個圖形哪個面積大,哪個面積小?為什么?點名學生上臺展示,并且比較大小(我畫的長方形有()個格子,我畫的長方形有()個格子,所以誰的長方形的面積大,誰的長方形的面積小。)
7、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看到這些圖形,你想到了什么方法來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用數方格的方法)
學生獨立完成。交流反饋(由于梯形圖形的特殊性,鼓勵孩子用割補的方法數出格子個數。再交流反饋。)
三、鞏固深化,拓展應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中國地圖,老師介紹:中國有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在這張地圖上老師描下四個省,分別是江蘇省、青海省、山西省、湖南省。你能用觀察法比較出哪個省的面積大,哪個省的面積小嗎?
生:青海省的面積最大,江蘇省的面積最小。
師:老師告訴你們江蘇省約10萬平方千米、青海省約72萬平方千米、陜西省約15萬平方千米、湖南省約21萬平方千米。看來同學們都具備了火眼金睛。有興趣的同學課后也可以找一張中國地圖,比一比有關省份面積的大小。
2、想想做做第5題
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由選擇圖形進行比較面積大小。試著讓學生說一說。遇到圖形大小的面積有爭議的時候,引導學生只要說出面積大小差不多就可以了。
3、生活中的數學
看來數學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老師在過年的時候繡了一副十字繡,量得它的長 40厘米,寬30厘米,老師想幫十字繡裝上相框,相框至少長多少厘米?如果老師還想幫十字繡配上一塊玻璃,玻璃得有多大呢?
從題中,你知道什么?要求相框長多少就是求什么?口答
要求配的玻璃有多大就是求什么呢?(玻璃的面積)
可是玻璃不小心碎了……
數學可真奇妙呀,它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等著我們小朋友去一探究竟。
4、小小設計師
請你在方格紙上設計一個是6個格子的圖形,并用水彩筆涂上顏色。請你用你的畫筆再借助你的數學思考,看看哪位小朋友畫的圖形既美觀又新穎?
四、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學習了哪些知識?跟全班同學交流交流。
學生交流后回答:今天這節課我們知道了物體都有面,這些物體面的大小叫做面積,學會了比較物體面積大小的方法有觀察法,數方格的方法。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的認識》教案設計優秀 8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2、在學習活動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鍛煉數學思考能力,發展空間觀念,激發進一步學習和探索的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面積的含義,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教學難點: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教師事先在黑板上畫兩個長方形,一個長4dm,寬3dm;另一個長10dm,寬1dm。談話:這是兩塊菜地,獅子大王要把這兩塊菜地分給山羊和狐貍,忠厚的山羊讓狐貍先挑選,狐貍急急忙忙挑了這一塊(后一塊長方形),狐貍這次占到便宜了沒有呢?(學生發表意見)
二、交流共享
1、教學例1。
(1)看一看,感知面的大小
①出示情境圖,問:這是什么地方的情境?從這幅圖中你看到了什么?
②觀察黑板的表面和課本的封面,說說哪個面比較大,哪個面比較小。觀察課桌的表面和課本的封面,說說哪個面比較大,哪個面比較小。
③指出:通過觀察發現了物體的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呢的面積。
(2)說一說,表述面的大小。
①談話:現在誰來說一說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的什么?課本的封面呢?
②你們會比一比黑板面的面積和課本封面的面積的大小嗎?
(在小組里先說一說再集體交流)
(3)摸一摸,比較面的大小。
請同學們用手摸一摸桌面和椅子面,比一比哪個面的面積比較大,哪個面的面積比較小。摸一摸練習本的封面,學具盒蓋的面和三角尺的面,摸了以后你認為哪個面的面積最大,哪個面的面積最小。
(4)找一找,生活中的其他物體你能比較它們表面的面積大小嗎?
講述:通過觀察和摸物體的面等活動,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
(5)出示第58頁一個正方形和一個長方形。
問:這是兩個什么圖形?請你們拿出兩張這樣的紙片,有什么辦法能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呢?
(6)分小組討論。
集體交流。
講述:你們用重疊和測量的方法比出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這是兩種很好的比較方法。從比較結果我們看出,在這兩個圖形中,長方形的面積比正方形的面積大,這也說明了平面圖形的面積也有大有小。
2、教學例2。
(1)出示兩個長方形。
問:你們能想辦法比出這兩個長方形面積的大小嗎?
(2)分組討論,集體交流。
(3)談話:請每個同學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比一比這兩個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59頁“想想做做”第2題。
談話:這是從一幅中國地圖上描下來的四個省的圖形,你能看出哪個省的面積最大,哪個省的面積最小嗎?
指名回答,如果學生有興趣,可以在課后從中國地圖上再找出一些省份來比較。
2、完成教材第60頁“想想做做”第4題。
課件出示第4題的圖形,提問:下面的圖形哪個面積最大?為什么?用什么辦法比較四個圖形的面積?(數方格)
學生各自在教材上數方格,并比較哪個圖形的面積大。教師提示:碰到半格的,可以將兩個半格看成1格。
3、完成教材第60頁“想想做做”第5題。
出示題中的平面圖,提問:這是美麗的校園平面圖,從圖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你能比較平面圖中各個區域面積的大小嗎?
先讓學生互相交流,再指名匯報,全班訂正。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的認識》教案設計優秀 9
【目標】
1.理解面積的含義。
2.學習選用觀察、重疊、數面積單位以及估測等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及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建立單位面積觀念,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
【教學難點】
要在操作中體會引進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初步感知
出示一幅畫。
師:這里有一幅畫,要給它加上框,求它所用框的長度,是求它的什么呢?再給它配上玻璃,求所用玻璃的多少,又是求它的什么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面積和面積單位”。
二、探究新知,引導建構
1.教學例1。
(1)出示例1:
師:觀察黑板面和國旗表面,說說哪一個面比較大。
師: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的面積,國旗表面的大小是什么呢?(國旗的面積)
(2)師:我們身邊有很多物體,比如黑板、講臺、書本、課桌等,它們的表面在哪?
學生回答,并讓學生指一指。
師:摸一摸這些物體的表面,有什么感覺?
師:這些物體的表面,哪個大一些?哪個小一些呢?
師小結:我們把物體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黑板的面積比國旗的面積大。
(3)師:摸一摸自己的手掌面,和同桌比一比誰的手掌面積大。你們是怎么比的?
師小結:同學們的手大小比較接近,可以重疊在一起比較大小。
2.教學例2。
(1)出示例2:
兩個長方形,哪個面積大?
師:同學們想想、試試,用重疊的方法能比較出大小來嗎?(不能)怎么辦呢?
(2)課件出示兩個面積接近但形狀不同的長方形。
讓學生拿出事先準備好的兩個長方形學具,思考:用什么方法可以比出哪塊面積大一些?為什么?
師:大家經過觀察、重疊、割補都無法比較大小,怎么辦?
(3)分組活動:提供學具(長方形、圓片、正方形、正三角形)動手拼擺,合作探究。
(4)提出操作要求:
①每組任選一種圖片,在長方形上拼擺。
②遇到困難,可自己看看書本或小組內尋求幫助。
(5)學生操作。
(6)匯報:選擇的圖形不同,拼擺的結果也不相同:圓片有縫隙,不準確;長方形長寬不同,不方便;正方形和正三角形能測量出結果,比較起來,正方形更簡便。
(7)小結: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大小,要用統一的面積單位,正方形表示面積單位最合適。
三、鞏固提升
1.完成教材第62頁的“做一做”。
2.完成練習十四第1~4題。
【課堂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的認識》教案設計優秀 10
教學目標:
1.在觀察、交流、操作等活動中,經歷認識圓柱和圓柱側面展開圖的過程。
2.認識圓柱和圓柱側面展開圖,會計算圓柱的側面積。
3.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愿意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獲得學習的愉快體驗。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一個帶商標紙的茶葉桶、剪刀、小黑板或課件。學生每人準備一個圓柱體實物。
教學設計:
一、 情景導入
1、 我們生活在一個多姿多彩的大千世界,在我們的身邊隨處可見各種各樣不同形狀的物品,你們看——(課件出示),你能說出哪些物體的的形狀是圓柱?(指名說)在我們的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形狀是圓柱的物體?(指名說)
二、 探究體驗
1、 認識圓柱
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的圓柱形狀的物體,仔細觀察,并用手摸一摸它的表面,你發現了什么?
(1) 學生觀察,并用手摸表面。
(2) 集體交流。(指名說)(教師隨機介紹并板書:圓柱的上、下兩個面叫做底面,它們是完全相同的兩個圓。圓柱還有一個曲面,叫做側面。
(3) 通過剛才的仔細觀察,動手實踐,同學們都有所發現,下面我們一起來整理一下。(課件出示)這就是圓柱的特點,我們一起來讀一下,注意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要把關鍵詞重讀出來,能做到嗎?(齊讀一遍)
(4) 師介紹:圓柱兩底之間的距離叫做高。大家想一想:圓柱有多少條高?(無數條)
2、 圓柱的側面積。
(1)(出示)師:這是一個(圓柱)形狀的茶葉桶,誰能給大家指出這個圓柱各部分的名稱?(指名到前面來指)
(2)那大家猜想一下:如果我們把這個茶葉桶的商標紙沿著一條高剪開,展開后會得到一個什么圖形?(指名說)
(3)那大家猜想的對不對呢?下面就請大家睜大眼睛,我們一起來驗證一下。(教師操作,學生觀察)什么形狀?(一起說)
師:對,我們把這個圓柱形茶葉桶的商標紙沿著一條高剪開,得到了一個(長方形),也就是說圓柱的側面展開后是一個(長方形)
(4)下面請同學們認真觀察,想一想:
①我們得到的這張長方形紙的長和寬分別與這個圓柱形茶葉桶有什么關系?
②長方形的面積與茶葉桶的側面積有什么關系?(課件出示)
同桌互相討論一下。
集體交流。(指名說,教師隨即板書)
長方形的面積 長 寬
圓柱的側面積 底面周長 高
(5)因為長方形的面積=長×寬,所以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這就是我們一起推導出來的圓柱的側面積公式,一起讀兩遍,記住它。
那大家想一想,要想計算圓柱的側面積必須得知道哪兩個條件?(圓柱的底面周長和高)
三、 實踐應用
剛才通過我們打家共同的努力一起推導出了計算圓柱側面積的公式,下面我們就應用這個公式,走進生活,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1、這個茶葉桶,課前我測量出它的底面周長是()厘米,高是()厘米,大家能不能求出它的側面積?
2、某罐頭廠要給生產的罐頭瓶貼上商標包裝紙(接頭處不計),已知這種罐頭瓶高10厘米,底面直徑為12厘米,貼一個這樣的罐頭瓶商標要用多少包裝紙?
3、請同學們拿出你課前準備的圓柱形的物體,同桌合作:先動手測量出要求它的側面積所需要的數據,然后在練習本上計算它的側面積。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有什么收獲?(指名說)
五、拓展延伸
1、在我們推導圓柱的側面積公式的過程中,我們是將圓柱的側面沿著一條(高)剪開,得到了一個(長方形),從而根據長方形的面積公式推導出了圓柱的側面積公式。那大家想一想,如果我們將圓柱的側面沿一條斜線剪開,會得到一個什么圖形呢?那根據這個圖形,你也能推導出圓柱的側面積公式嗎?大家課下動手去試一試。
2、課后練一練1、3題做在練習本上。
【三年級數學下冊《面積的認識》教案設計優秀】相關文章:
《認識面積》的優秀教案設計(精選11篇)11-22
數學面積單位的認識教案12-31
《面積的認識》的數學教案08-26
數學《認識鐘表》教案設計04-01
三年級下冊數學面積教案02-22
小學數學《數的認識》教案設計08-24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什么是面積03-16
面積的認識教學反思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