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事例,經歷畫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找等量關系并用方程解答簡單分數除法問題的過程。
2.過程與方法:能用方程解答"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實際問題。
3.情感與態度:認識到許多分數除法問題可以借助方程來解決,能夠表達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重點:
學會用方程解答"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分數除法應用題。
教學難點:
學會用方程解答"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分數除法應用題。
教學準備:
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口算
15 x=5 34 x=6 3x=910
5x=1011 12 x=89 23 x=67
2.口答下列各題的數量關系式。
⑴某數的35 是36。
⑵全廠人數的58 是210人。
⑶完成了300個,剛好是計劃的14 。
⑷一個數的3倍是1225 。
3.解答:小營村全村有耕地75公頃,其中棉田占35 。 小營村的棉田有多少公頃?
生練習,提問:這道題為什么用乘法計算?把誰看作單位"1"?
二、探究新知
師:請看黑板,同學們開聯歡會布置會場,用的紅氣球占總數的49 ,一共用了多少個氣球?
師:指名讀題,誰能找出這道題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
師:題中"總數的49 "這個條件你是怎樣理解的?
師:邊畫圖邊理解
師:請同學們看圖說說題里的已知條件和問題。
師:觀察圖示,你發現數量間有怎樣的相等關系。
師:你是根據什么列出等量關系的?(同桌討論)
師:在這個等量關系中,哪個量是已知的?哪個量是未知的?
師:未知的可以設為X,根據等量關系我們可以用列方程的方法來解答,同學們自己能解答嗎?(指名板演,其他自練,并提醒學生做完要檢驗。)
師:做完的同學把書打開72頁,對照例題檢查自己做對了嗎?誰愿意說說你是怎樣檢驗的?
師:同學們是用把原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看方程左右兩邊是否相等的方法檢驗的,其實還可以根據題意進行檢驗,我們可以計算28是不是占X的 49 ,如果是就說明你的方程不但列對了,而且解對了。如果不是就說明有錯誤出現,好及時改正。
師:回顧例題的'學習過程,你認為解題關鍵是什么?
師:同學們真聰明!自己不但能學懂知識,還能學以致用,解決實際問題。
師:其實我們今天所學的知識不光能解決有關聯歡會的問題,還能解決生活中的許多實際問題,比如說"十、一假期,老師上街買了一套衣服,褲子75元,是上衣價錢的23 ,"應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你能求出一件上衣多少錢嗎?(能)
指名板演,其他自練。
三、鞏固練習
試一試
四、全課
師:求單位"1"的幾分之幾用乘法,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用除法。
五、作業
教學后記:
找準單位"1"的量,掌握題中的數量關系是解答分數問題的關鍵,教學例題時。我先讓學生找單位,寫出數量關系,讓他們根據數量關系列方程,掌握還不錯。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提高分數除法的計算速度和正確率,并能正確的計算,解決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動手動腦能力,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培養學生愿意交流合作,喜歡數學的情操,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體驗成功的`歡樂。
教學重點:
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用方程方法解答分數除法應用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鞏固,為新知作鋪墊
課件出示:
1、寫出下列各題的數量關系式,判斷誰是單位“1”
(1) 故事書的3/5是150本。
(2 )書的價錢是鋼筆價錢的2/5。
(3)汽車速度是火車速度的1/2。
2、復習題:寫出數量關系式,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
操場上有27人參加活動,跳繩的是操場上參加活動總人數的2/9,跳繩的有多少人?
(1)誰是單位“1”;單位“1”是已知還是未知?
(2)寫出等量關系式。
(3)找出題中的已知條件和未知條件
(4)根據題意列式。
學生獨立完成,匯報反饋。
二、導入新課
看來同學們都能正確分析和解答分數乘法的實際問題,分數除法的實際問題怎么解答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
(一)學習新知
1、出示情景圖:從情景圖中你能獲得哪些信息?
生簡要回答
2、出示例題:
跳繩的有6人,是操場上參加活動總人數的2/9,操場上有多少人參加活動?
3、討論:(1)誰為單位“1”?是已知還是未知?
(2)根據那句話得到的信息?
(3)你能列出等量關系是嗎?
半數:參加活動總人數XX2/9= 跳繩的人數
(未知) (已知)
4、你們有什么辦法利用以前的知識解答這道題?
同桌互相說說,在練習本上做一做。
生反饋,師板書。
學生口頭檢驗對錯。
5、對比復習題和例1,這兩道題有什么相同點,不同點?
(二)鞏固新知
看情景圖,你還能提出問題嗎?
(1)生提問題,全班解答。
(2)同桌互相提問題,寫出等量關系式,列式解答。
(三)練習、鞏固
打開書,29頁,試一試1,自己獨立完成。
集體訂正
三、拓展延伸
回過頭來看例題,你還能用其他的方法解答嗎?
(用除法計算)
四、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3
教學內容:
本節內容屬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長方體(二)”最后一節的內容:有趣的測量(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體積的知識,了解了容積的內容的基礎上呈現的。要使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掌握不規則物體的體積的求法,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滲透了轉化的思想。
學情分析:
本班級學生,大部分學習認真、踏實、自覺,基礎扎實,好學上進,部分男生活潑好動,愛思考。對于探索數學問題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喜歡自己動手解決問題。在他們身上還明顯地存在著兒童的天性,好動、好奇等。對于本單元的知識,大部分學生掌握得比較扎實。
教學目標:
1、經歷測量芒果、石頭、水瓶的體積的實驗過程,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滲透轉化的思想。
2、掌握不規則物體的測量方法,并能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3、在實踐與探索過程中,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提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讓學生掌握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排水法”和“溢出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魔方、芒果、圓柱體量杯、長方體水槽、石塊、蘋果醋若干瓶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同學們,周末老師在整理房間的時候,從柜子里發現了一個魔方,我特別喜歡。
從數學的角度來講,魔方是一個什么樣的物體?(正方體)
怎樣求出這個正方體的體積呢?(板書:V正=a)
它的棱長是10cm,體積是多少呢?(1000cm)
2、除了正方體,你還會求哪些立體圖形的體積?(板書:V長=abh)
3、像長方體和正方體這樣,都能夠直接通過公式求出它們的體積,這樣的物體,我們把它們叫做“規則物體”。(板書:規則物體)
4、現在請同學們再觀察老師手中的魔方,它還是正方體嗎?(旋轉一下)那它是什么形狀的物體呢?
像這樣,無法用語言準確地說出具體形狀的一類物體,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們稱它們為“不規則物體”。(板書:不)
5、現在這個魔方的體積是多少呢?(還是1000cm)你是怎么想的?(板書:轉化)
【設計意圖:我用正方體魔方引入,把本節課主要用到的數學思想滲透給學生,為后面的實驗做鋪墊,同時又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6、魔方是一個比較特殊的物體。再看,現在老師手中拿的這個芒果也是一個不規則的物體,我們能直接把它轉化成規則的物體嗎?
那它的體積是多少,又該怎樣求呢?
這節課,我們就通過有趣的測量,共同來研究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二、新授
(一)測量芒果的體積
1、你想怎樣測這個芒果的體積呢?(學生匯報)
2、桌面上,老師為每個小組準備了兩種測量工具:量杯和一個長方體容器。
你認為選擇哪一種測量工具,能夠很快地求出芒果的體積?為什么?(選擇量杯,因為它有刻度)
3、這樣做確實能比較快的求出芒果的體積,你來看(ppt演示)
量杯中裝有一部分水,正好是300mL,這300mL指的是什么?(水的體積)
仔細觀察,將芒果放入水中后,水面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水面會上升呢?那么,現在的400mL指的是什么?(水和芒果的體積)
現在,你知道芒果的體積是多少嗎?
100是芒果的體積,它也是什么的體積?(上升的水的體積)
4、在剛才的實驗中,我們借助量杯完成了一次轉化。是將什么轉化成了什么呢?(將芒果的體積轉化成了上升的水的體積,也可以說是將不規則的芒果轉化成了規則的圓柱體)
5、像剛才這樣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方法,我們把它叫做“排水法”。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觀察第一個實驗:用量杯和水試一試、測一測芒果的體積。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觀察等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初步的明白應用轉化的思想,可以把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轉化為上升部分的水的體積,也就是測不規則物體體積的基本方法。】
(二)測量石頭的體積
1、現在老師也想進行一次測量,我想測的是這塊石頭的體積。
我應該選擇什么工具來測量呢?為什么?(選擇長方體容器,因為石頭太大了)
2、用這個長方體容器怎樣求出這塊石頭的體積呢?在小組內和你的同伴說一說。(討論后,學生匯報)
3、在測量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強調:要從里面測量)
出示數據:長25cm,寬18cm,水面高度8cm。慢慢將石頭放入水中,觀察水面發生了什么變化?為什么?
這樣放行不行(豎著)?為什么?(石頭沒有完全浸入水中)
石頭已經完全浸入水中,此時水面的高度是10cm
4、你能根據屏幕上顯示的數據計算出這塊石頭的體積嗎?(學生動筆計算)
5、剛才,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測得了這塊石頭的體積。
在這次實驗中,我們又完成了一次轉化,是將什么轉化成了什么?(將石頭的體積轉化成了上升的水的體積,也可以說是將不規則的石頭轉化成了規則的長方體)
【設計意圖:學生有了第一個實驗的基礎,教師調換實驗用品進行第二個實驗,把量杯換為長方體容器來進一步探索求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學生有了第一個實驗的基礎,會很容易的探索出把不規則物體的.體積轉化為可計算的長方體的體積,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適時強調,測量時要把石頭完全浸入水中,才能應用轉化的思想求體積。】
6、你還有其他的方法能夠測量出這塊石頭的體積嗎?(出示“溢出法”和“排水法”的逆運用)
【設計意圖: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其他測量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方法,從而讓學生明白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性。】
7、其實,早在20xx多年前,大物理學家阿基米德就曾經用過剛才同學們說到的方法幫助國王解決了一個難題,出示“數學萬花筒”,學生讀。
(三)測量蘋果醋瓶的體積
1、現在你們想不想親自測量一下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機會就在眼前,每個小組的桌面上都有一瓶蘋果醋。在大家動手之前,請你先猜猜看“這個瓶子的體積是多少?(凈含量:260mL)
2、現在就動手來驗證一下吧。將記錄填寫在實驗報告單中。
實驗報告單
長方體容器的長
長方體容器的寬
放入前
水面高
放入后
水面高
蘋果醋瓶的
體積
25cm
18cm
【設計意圖:新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教學中“做”比“知道”更重要。數學活動課要把握好實踐活動的時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設計的,就讓學生親自去發揮;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就讓學生親自去動手。】
3、在剛才的實驗中,我們又完成了一次轉化,誰能來說一說?
(四)總結
通過這幾次的實驗,我們發現:不管是“排水法”還是“溢出法”,實際上都是在完成一次轉化,是將什么轉化成什么呢?(將不規則物體轉化成規則物體)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轉化”思想的實質。】
三、質疑
看書 頁,對于今天我們學習的知識,你還有什么不清楚的地方?
四、課堂練習
(一)填空
1、一個量杯水面刻度200mL,放入一個零件后,量杯水面刻度450mL,這個零件的體積是( )。
2、一個長方體容器裝滿水,底面長8dm,寬5dm,高3dm,放入一個不規則物體后,溢出30升的水,這個不規則物體的體積是( )。
3、一個長方體容器,從里面量長3分米,寬2分米,高5分米,里面裝有水,水深3分米,如果把一塊小長方體放入水中,小長方體的長是10厘米,寬8厘米,高5厘米,上升的水的體積是( )。
【練習目的:強化“轉化”思想的實質。】
(二)解決問題
第一組
1、一個長方體容器,底面長4dm,寬2dm,放入一個石塊后水面上升了0.5dm,這個石塊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2、一個正方體的容器,棱長20厘米,現裝有深度為5厘米的水。在放入一個物體后,水面上升到8厘米,放入物體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練習目的:通過對比練習,由直觀到抽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教學效率與效益。】
第二組
1、一個長方體容器,長20厘米,寬15厘米,高10厘米。將一塊鐵塊放入容器中,裝滿水,再將鐵塊取出,這時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是6厘米,這塊鐵塊的體積有多大?
2、一個正方體容器裝滿水,當放入一個長方體后,容器中溢出了48升水,已知長方體長8分米,寬2分米,求高是多少厘米。
3、一個棱長為15厘米的正方體容器內水深8厘米,浸入一個不規則的鋼塊后,水面上升到距容器口3厘米處,這個鋼塊的體積是多少?
【練習目的:由淺入深,層層深入,采用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全過程,增強學生的主人翁意識。】
五、全課小結
1、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學生匯報)
2、生活中有許多不規則的物體,我們可以把它們轉化成規則的物體來計算出體積。在解決數學問題的時候,往往需要我們用一種變通的方法去思考。
3、拓展練習:那么,你能想辦法測出一粒黃豆的體積嗎?(學生匯報)
一粒黃豆非常小,把它放入水中,我們很難看出水面的升高情況,也就很難算出它的體積。我們可以先測量出一定數量的黃豆的體積,再除以黃豆的數量,就能得出一粒黃豆的體積了。
板書設計:
轉化
有趣的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規則物體的體積
V正=a 芒果的體積 上升的水的體積
V長=abh 石頭 下降
瓶子 溢出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圓的周長計算公式,能應用公式求圓的直徑或半徑,正確解決求圓的直徑或半徑的簡單實際問題。
2.使學生通過圓的周長公式的實際應用,進一步掌握圓的半徑、直徑和周長間的關系,感受利用公式列方程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使學生感受平面圖形的學習價值,提高數學學習的興趣和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探索已知圓的周長,求這個圓的直徑或半徑的方法
教學難點:
運用圓的周長公式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什么是圓的周長?圓的周長計算公式是什么?
2.把圓規兩腳尖分開4厘米畫一個圓,這個圓的半徑是多少?直徑呢?周長呢?
指名回答,明確計算方法。
3.知道圓的直徑和半徑,我們能很快算出圓的周長。如果只知道圓的周長,我們能算出它的'直徑和半徑嗎?今天這節課我們來繼續研究圓周長的知識。
二、自主先學
出示例6和導學單
1.題中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是什么?。
2.如何準確地測算出這個花壇的直徑?
3.還有別的方法嗎?
三、小組討論
四、交流展示
方法一:列方程解答。 解:設花壇的直徑是x米。
3. 14x=251.2
x=251. 23. 14
x=80
答:花壇的直徑是80米。
方法二:算術方法解答。 251. 23. 14 =80(米)
答:花壇的直徑是80米。
五、質疑拓展
問:兩種方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你喜歡什么方法?為什么?
小結:這兩種方法都是根據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列方程是順著題意思考,用除法計算是直接利用周長公式中各部分之間的關系計算。
問:已知圓的周長,如何求圓的半徑或直徑?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①列方程解答。②d=C r=C 2
六、檢測反饋
1.完成練一練。
(1)學生獨立完成。
(2)集體交流。
提醒學生估算時,可將圓周率看作3,并使學生意識到3比圓周率實際值小了一些,所以周長也應該適當估小一點。
2.完成練習十上第6題
各自填表,說說半徑、直徑和周長的關系
3.完成練習十四第8題。
(1)借助圓柱形教具演示,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 樹干橫截面
(2)學生獨立思考并計算。
(3)集體交流。
4.完成練習十四第9題。
(1)理解拱門的高度的含義。
(2)學生獨立計算。
(3)集體訂正。
5.完成練習十四第10題。
(1)學生獨立思考。
(2)集體交流,明確:先求出花圃的周長,再求出種的棵數。
6.作業:練習十四第8、10題。
七、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5
一、走近科學、引出問題:
1、談話:大家都參加過打籃球、踢足球等活動,在這些活動中,球彈離球場地面的性能相當重要,那么球的彈性有什么要求呢?
2、自學課本第73頁“你知道嗎?”
3、說說你知道了什么,還想知道什么?
4、揭示課題:球的反彈高度
二、經歷實驗,獲取結論
1、同一種球的彈性實驗
(1) 組織實驗
A、明確實驗方法
先閱讀課本第72頁的文字說明和示意圖,然后說說實驗的步驟,結合學生的說法進行補充說明,讓學生明確:
第一、把球從指定高度下落時,要將球的上沿與高度標記齊平;
第二、要在球反彈的最高處及時做上標記,測量反彈高度時可保留整厘米數。
第三、及時記錄實驗中的數據。
B、認識實驗表格
出示實驗表格,學生閱讀,然后解決以下兩個問題:
第一、 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什么是下落高度,什么是反彈高度,如何求反彈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幾分之幾?
第二、 全班統一確定三次不同的下落高度。(提示高度相差大一些)
C、小組分工,確定各成員任務。
(2) 實施階段
A、小組分場地實驗
每組先標記三個不同高度,然后用籃球進行實驗。
B、教師巡視實驗情況
兩個方面的指導:球的上沿與高度齊平時可以用平直的工具(三角尺、直尺)使球的上沿與高度標記平直;捕捉反彈高度時要仔細觀察,及時標記、若看不清楚可以再重復一次。
(3) 整理反饋階段:
A、把相關數據填寫完整
B、觀察數據,小組討論:比較每次下落高度與反彈高度,你有什么發現?
比較反彈高度與下落高度關系的分數值的大小,有什么發現?
C集體反饋,獲得結論。(籃球下落的高度低,反彈的高度也低,不同高度下落,反彈高度也不一樣。反彈高度與下落高度關系的分數大小基本不變,即同一種球的彈性是相同的。)
2、不同球的彈性實驗,
(1) 研究足球、排球的反彈性能。(下落高度和籃球一樣)
(2) 學生有序進行實驗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 實驗反饋。
A、觀察足球實驗的數據,說說發現了什么?(結論同籃球)
B、觀察排球實驗的數據,說說發現了什么?(結論同籃球)
(4)三種球的實驗比較,觀察:發現了什么?(不同的球從相同的高度落下,其反彈高度不同;不同球的反彈高度是下落高度的幾分之幾的分數植是不同的,說明不同球的.彈性是不一樣的)
三、學以致用,感受應用。
1、計算比賽用的籃球的彈性
讓學生根據“你知道嗎”的數據算一算比賽用籃球反彈高度大約是下落高度的幾分之幾在哪個范圍內?
3、比較檢驗,讓學生把計算結果和實驗數據比較,檢查學校的籃球是否符合要求?
4、獻計獻策:學校購買籃球時可以采取怎樣的檢測策略?
四、回顧小結、拓展延伸
說說本節課你有什么新的認識?
課外可以上網了解有關影響球的反彈高度的其他因素。
板書設計:
球的反彈高度
籃球 : 下落的高度低,反彈的高度也低
足球:
排球: 下落的高度高,反彈的高度也高
結論:同一種球的彈性是相同的。
不同的球的彈性是不相同的。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初步理解數對的含義,能在具體情境中用數對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紙上根據數對確定位置。
2.引導學生經歷由實物圖到方格圖的抽象過程,滲透數形結合的思想,發展空間觀念。
3.結合具體學習內容,體驗確定位置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初步理解數對的含義,能在具體情境中用數對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紙上根據數對確定位置。
教學難點:
初步理解數對的含義,能在具體情境中用數對表示位置,并能在方格紙上根據數對確定位置。
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 合作交流教具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喚起生活經驗。
談話:同學們,你們去過軍營嗎?這節課咱們一起去看看夏令營時同學們的訓練情況吧。看,這是小強那一隊的隊列,多整齊!你能告訴老師小強的位置嗎?
(出示課本情境圖中小強那一列同學的隊列)
學生可能說:第2個、第4個、從前面數第2個、從后面數第4個等。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要在一列隊伍中確定一個人的位置只要說清數的方向和第幾個就行了。
二、合作探究,獲取新知。
明確行、列的意義。
1.(出示信息窗情境圖)
同學們這是小強全班同學的隊列圖,現在你能告訴老師小強的位置嗎?
學生思考一段時間交流,可能出現的說法有
橫著數,第2排第3個
豎著數,第3排第2個
從左數第3排第2個
從右數第4排第2個
從前數第2排第2個
2.教師引導:這么多表示方法有些亂,同學們所說的排,在數學上豎排叫列,橫排叫行。數列的時候習慣上從左往右數,依次為第1列、第2列,數行的時候習慣上從前往后數,依次為第1行、第2行。把情境圖上的每有列和每一行按順序寫上,同學互相指一指。
3.教師介紹:通常情況下,描述物體位置時先說列,再說行。
讓學生用正確的方法描述小強的位置。(第3列第2行)
你能用剛學習的知識描述一下教室中同學的位置嗎?(學生練習)
認識數對
1.談話:同學們,如果用一個圓點表示一個同學,他們的隊列就可以表示成一個點子圖。(隱去人物圖,出示點子圖)用點子圖表示隊列有什么好處?
引導學生體會點子圖的簡潔。
第5行 ○ ○ ○ ○ ○ ○
第4行 ○ ○ ○ ○ ○ ○
第3行 ○ ○ ○ ○ ○ ○
第2行 ○ ○ ● ○ ○ ○
第1行 ○ ○ ○ ○ ○ ○
第 第 第 第 第 第
1 2 3 4 5 6
列 列 列 列 列 列
2.讓學生在點子圖上找出小強的位置。
3.個性化表示位置,學習數對這一概念。
談話:數學的一大特點是簡練,剛才我們用一句話描述了小強的位置,能不能想一種更簡潔的方法來表示呢?
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學生的個性化表示可能有:第3列第2行、3列2行、列3行2、3/2、3-2、3+2、2/3等
教師介紹:小強的位置我們可以用兩個數來表示,寫成(3,2)。數學上把這一對數叫做數對。
談話:根據描述的習慣,你認為括號里這兩個數各表示什么?(第一個數表示第幾列,第二個數表示第幾行。)
用數對表示位置,根據數對確定位置
1.用數對分別表示圖中其他同學的位置。(小青、小亮等)
引導思考:我們用數對表示物體位置時要注意什么問題?(不要把列和行弄顛倒了。)
2.用數對表示自己的位置,再根據數對確定是班中哪一個同學。
3.找生活中的數對。(找坐位、找樓座等)
在方格紙上根據數對確定位置。
1. 展示方格圖。(將圓點連起來,成為方格圖)
介紹方格圖:標注方格圖上的列和行,使學生明白,橫為行豎為列,列與行的起點為0。
談話:我們把每個同學看作一個點,連起來就成為方格圖,這樣有什么好處?
引導學生體會方格圖比點子圖更為簡潔。
2.在方格圖上標出小強的位置和其他同學的.位置。
3.52頁紅點例題。
三、鞏固應用
1.自主練習1、2、3
2.自主練習6、7
3.利用所學的方向和數對的知識繪制一張你的座位圖。
四、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憶數對的抽象過程,鞏固所學知識,回憶有人物圖抽象為點子圖,再將點子圖抽象為方格圖的過程,體會用數對表示事物位置的簡潔,理解研究數學的方法。
五、作業
觀察思考:生活中還有什么地方用到數對?用數對可以解決生活中哪些問題?
教學反思:
根據數對確定位置,使原來憑生活經驗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數學方法確定位置。確定位置知識的拓展或者重新建構,有效的方法是引發學生認知的沖突。教學中在學生描述一列隊伍中人物位置的基礎上,讓學生描述方陣中事物的位置,制造認知沖突,激發探究的欲望。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7
一、教學目標:
1、初步體會到體積與重量的關系。
2、知道單位體積的重量,體積與物體重量之間的數量關系。
3、會計算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的物體的重量。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重量,體積與物體重量之間的數量關系。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這是兩塊同樣的木料,你估計哪塊更重一些呢?
師:其實這里的大小也就是我們已經學習過的體積。這節課我們就來繼續學習有關重量與體積的知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長方體木料。
(1)問:如何能知道1立方厘米這樣木塊的重量嗎?
(2)交流。
(3)出示測量數據。
2、1立方分米、1立方米這種木料重多少克?是多少千克?
生:獨立解答,交流。
師:你從中獲得了哪些啟示呢?
3、小結:
①同樣的物體體積越大重量越大。
②1 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物體的重量統稱為單位體積的'重量。
4、練習
①1立方米這種木料重700千克,倉庫里堆放了39立方米這種木料,這些木料重多少千克?
②1立方米這種木料重700千克,一輛卡車一共裝了3.5t這種木料,這些木料的體積是多少立方米?
這兩道題已知什么,要求什么?要能夠熟練解答關鍵要知道單位體積的重 量,體積與物體重量三者之間的數量關系。
5、解決情境中的問題 只要比較兩個木塊的體積就能比較他們誰更重。給出數據:長方體長4分米、 寬3分米、高5分米,正方體棱長4分米。
生獨立解答。
(三)鞏固練習。
1、一塊鋼板長3.2 米,寬1.4 米,厚0.02 米,每立方分米鋼重7.8 千克,這塊鋼板的重量是多少千克?
2、一塊正方體花崗巖,棱長是2分米,如果這塊花崗巖重20千克,那么每立方分米石料重多少千克?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有什么感想嗎?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根據統計表正確繪制單式折線統計圖。能根據折線統計圖對數據進行分析,對數據的變化做出合理的推測,并能提出和解決數學問題。
2、過程與方法:通過已有的統計經驗遷移學習單式折線統計圖。通過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比較,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優勢。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數據和合理推測能力。體會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
教學重點:
認識單式折現統計圖,了解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優勢。會看、會繪制折線統計圖,并能夠根據折線統計圖提出和解決數學問題。
教學難點:
感悟折線統計圖的'特點,能對數據的變化做出合理的推測。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談話:同學們喜歡機器人嗎?參加過機器人大賽嗎?沒有也沒關系,以后會有機會的。 在中國,自20xx年起,每年都會舉辦一次全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記得在第一屆大賽時,全國的參賽人數僅為200。不過后來,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青少年中敢于進行科技創新的人才越來越多,參加機器人大賽的人也越來越多。在20xx年時,已有約1100名選手,參賽隊伍是426支;到20xx年,參賽隊伍達到了499支。老師還查詢了其他幾個年份的參賽隊伍數量,大家請看。(教師邊說,邊通過課件出示統計表)
二、復習舊知──條形統計圖
1.教師:請同學們思考,從統計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學生回答)
教師:剛才說的信息,大家能用我們學過的統計圖表示出來嗎?
教師引導學生思考:橫軸表示什么,縱軸表示什么?根據數據的情況,第一個起始格應該表示多少?接下來一格代表多少合適呢?
2.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條形統計圖。(課件演示)
3.教師:觀察完成的條形統計圖,哪一年參賽的隊伍最多?哪一年參賽的隊伍最少?這些問題都一目了然了。如此看來,條形統計圖比統計表更加清楚、直觀。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條形統計圖的知識,為學習折線統計圖做好準備。
三、探索新知
1.認識折線統計圖
(1)課件出示折線統計圖。 教師:有一種比條形統計圖更加強大的統計圖,同學們想不想認識一下?請看大屏幕。
課件出示:中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參賽隊伍統計圖(20xx-2011年)。
教師:統計圖還可以這樣畫。這種統計圖叫做折線統計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關折線統計圖的知識。(教師板書課題:折線統計圖)
(2)初步體會折線統計圖的繪制過程。
教師:我們首先來觀察一下折線統計圖的橫軸與縱軸,與條形統計圖相比,它們相同嗎?(學生回答相同)
教師:想知道其中的折線是怎樣畫出來的嗎?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教師邊介紹邊描點,最后把這些點用線段順次連接起來。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9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旋轉90。
2.讓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對稱、平移和旋轉的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
3.讓學生體會圖形變換在生活中的應用,利用圖形變換進行圖案設計,感受圖案帶來的美感和數學的應用價值。
重點難點:
理解、掌握在方格紙上旋轉90的特征和性質。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要想把旋轉現象描述清楚,應該怎么說?
2.鐘表上分針從12轉到6,轉了多少度?這時時針轉了多少度?
二、新課講授
1.探索旋轉圖形的特征和性質。
(1)教師用課件出示教材第84頁例2三角形繞點O順時針旋轉90的圖形。
教師:剛才觀察三角形的旋轉過程你發現了什么?你怎樣判斷三角形是繞點O順時針旋轉了90?
組織學生觀察,并在小組中交流討論。
(2)三角形旋轉后,三角形有什么變化?
教師再次演示風車旋轉的過程,讓學生觀察。然后組織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討論并匯報。(教師注意引導)
小結:通過觀察,我們發現風車旋轉后,不僅是每個三角形都繞點O順時針旋轉了90,而且,每條線段,每個頂點,都繞點O順時針旋轉了90。
(3)揭示旋轉的特征和性質。
教師:從畫面中,我們能清楚地看到三角形旋轉后,位置都發生了變化,那什么是沒有變化的呢?(①三角形的形狀沒有變;②點O的位置沒有變;③對應線段的長度沒有變;④對應線段的夾角沒有變。)
如果我們將三角形在旋轉后的基礎上,繼續繞點O順時針旋轉180,那么三角形應該轉到什么位置?
2.學習畫出旋轉后的圖形。
(1)教師出示教材第84頁例3。
教師:怎樣畫出三角形繞O點順時針旋轉90后的圖形呢?
組織學生先在小組中討論交流:是怎樣旋轉的?應該怎樣畫出旋轉后的圖形?
學生匯報時可能會說出:①先畫出點A,OA垂直于OA,點A與O的距離是6格;②再用同樣的方法畫出點B;③然后把點OA,OB,AB連接起來。
(2)組織學生在課本上畫一畫,然后相互交流檢查。
3.完成第83頁做一做。
4.完成課本第84頁下面的做一做。
先放手讓學生獨立畫。再全班匯報交流,最后教師小結。結合生活中的數學介紹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
三、課堂作業
1.完成課本第84頁做一做
2.完成第85~86頁練習二十一第4~6題
(1)第3題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有關對稱、平移和旋轉變換的'知識進行判斷,注意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美,體會圖形變換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2)第4題練習時,可以放手讓學生設計,再進行交流,要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進一步理解旋轉的特點和性質,體會旋轉所創造的美。
3.完成練習二十二第1~3題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利用圖形變換進行圖案設計,讓我們感受到了圖案帶來的美感。
教學板書:
欣賞與設計
變換旋轉90時,中心點的位置不變,其他部分都以相同的方向旋轉90旋轉后的圖形與旋轉前的圖形只是位置發生了變化,大小不變,對應線段長度不變。
教學反思:
在教學時,我把旋轉的三要素中心點、方向、角度作為重點來突破,在學生觀察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動手操作,體驗旋轉的過程,以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教學中注重讓學生先想一想,再做一做,再想一想,試圖在操作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圖形變換的特點,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個別學生的空間想象力需要加強。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情境和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圖形面積、乘除法、方程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2、培養學生觀察、思考以及與同伴交流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會用小塊方磚鋪滿某個平面。
教學難點:
計算鋪滿某個平面需要多少塊方磚,多少錢。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同學們,小明家買了一套新房。近期,家里要裝修了。媽媽讓小明設計自己的臥室怎樣鋪地磚。今天就請同學們來幫小明出出主意,和小明一起來研究一下鋪地磚中的`數學問題。(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算臥室面積
1、買地磚之前要了解哪些相關知識?
2、小明臥室地面的長和寬分別是4m和3m,你們能幫他算算他的臥室有多大嗎?
(二)分小組討論,并填寫表格
所需地磚的數量,所需錢數
40厘米×40厘米
30厘米×30厘米
(三)匯報交流方法
1、學生匯報交流
2、得出結論
3、算一算
小明爸爸、媽媽的房間面積約為18平方米,用邊長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磚鋪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塊這樣的地磚?需要多少錢?你能幫小明算算嗎?
學生獨立完成,指名學生上黑板板演。
三、鞏固新知,練習反饋。
四、全課總結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11
設計說明
1.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
動手實踐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之一,它能加深學生對抽象的數學知識的理解。在本設計中,教師為學生提供充分的動手操作的機會,學生通過分一分、算一算等活動,進一步體會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同時還可以進一步體會“分數乘整數時,分子和整數相乘,分母不變”的道理。
2.實現數學學習的個性化。
本設計充分挖掘學生潛力,留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放手讓學生聯系已有知識經驗,自主探究計算方法,極大程度地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和主動性。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產生了多種算法,讓學生通過嘗試、感悟、體驗、探索,總結出“能約分的先約分,再計算比較簡便”這一最優的計算方法。學生自主構建知識,充分體現了“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的理念。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生準備 彩色紙 剪貼畫 長方形紙條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及其計算方法
⊙復習引入,提出問題
1.把8+8+8+8+8改成乘法算式。(8×5)
2.把0.5+0.5+0.5改成乘法算式。(0.5×3)
3.列式計算。
(1)5個12是多少?(12×5)
(2)12個1.5是多少?(1.5×12)
4.提出問題。
師:3個是多少,能不能用算式×3來表示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分數乘法。
(板書課題: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及其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復習整數乘法和小數乘法,引出分數乘法問題,不僅自然地過渡到下一個環節,而且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探究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初步感知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
課件出示問題:1個
占整張紙條的,3個
占整張紙條的幾分之幾?
(1)引導學生分析問題。
你們打算用什么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怎樣獲得最后的計算結果?
(2)小組內討論、交流。
(3)全班匯報。
預設
①圖示法計算。
把一個長方形紙條看作單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一份就是一個
,是,3份就是3個,如下圖:
3個是。
②加法計算。
求3個
占整張紙條的幾分之幾,就是求3個相加的和是多少。
列式:++==。
③乘法計算。
通過嘗試計算,發現結果和其他算法的結果相同,說明幾個相同分數相加也可以用乘法計算。
×3=++===
(教師在學生匯報的過程中,適時提問,引導學生完整表述計算過程)
師:同學們真厲害!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新知識——分數乘整數。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12
教學內容:
《因數與倍數認識》第5頁。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互為關系的辨析(以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你和爸爸、媽媽的關系,你和老師之間的關系,存在這些關系的雙方互相的關系表示為例,辨析互為關系)
2、小結互為關系,引入課題。(板書課題:因數與倍數)
二、探究新知
(一)認識因數與倍數
1、回顧學過學過的幾類數(自然數,小數,分數)
2、揭示因數與倍數的'研究范圍,(現在我們來研究自然數中數與數之間的關系。)
3、整除算式的辨別(給下面算式分類,并描述算式的特征)(出示課本P5例1)
4、學生自我分類,小組討論分類結果,完善分類。
5、辨析整除的意義,自學了解因數、倍數的意義,組內交流自學成果,議一議,辨明因數與倍數。
6、全班交流,選擇分類后的算式,說說什么是因數和倍數?說說誰是誰的因數,誰是誰的倍數。
7、當堂訓練
(1)完成課本P5下面的“做一做”(獨立說、組內互相說、全班交流說) (2)判斷:課本P7 T5(1)
(二)因數和倍數的求法
1、自學課本P6例2和例3,初步了解因數與倍數的求法。
2、組內討論因數與倍數的求法,一個數的因數與倍數的個數、一個數的最小的因數和最大的因數、一個數最小的倍數和最大的倍數。 3、全班交流上面組內交流的知識點,適時輔導,各自完善。 4、當堂訓練
(1)完成練習二T1(獨立練習、組內交流完善、選擇性全班交流)
(2)完成練習二T5(獨立判斷、組內交流完善、全班交流)
三、總結與分享
與老師和同學分享你的收獲與感悟。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13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42~43頁,練習七第9~14題、思考題。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使學生加深單位“1”及分數意義的理解,更好地認識真分數和假分數,掌握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
2、進一步增強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意識,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加深單位“1”及分數意義的理解,更好地認識真分數和假分數,掌握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板書:認識分數。
關于分數,你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板書:分數的意義、真分數、假分數、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
2、今天我們進行一些綜合練習,幫助大家更好地掌握這些知識。
二、綜合練習
1、完成練習七第9題。
獨立完成涂色。交流核對。
每組圖中分別涂了幾份?你是怎樣想?說說11/4表示的'意義?
2、完成第10題。
獨立完成填空。
4/9的分數單位是什么?它有幾個分數單位?白色部分可用幾分之幾表示?為什么?
第二組圖的分母為什么是5?它有幾個分數單位?
3、完成第11題。
1讀出分數,說出每個分數的分數單位,各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
2.說出這些分數中哪些是真分數,哪些是假分數?
4、完成第12題。
分別說說是把什么看成單位“1”?
說出每個分數表示的意義。
5、完成第13題。
“平均每天燒這堆煤的幾分之幾?”把什么看作單位“1”?這堆煤應該平均分成幾份?(10份)為什么?3天燒的就是幾個1/10?(3個)
6、完成第14題。
獨立完成,說說自己的想法。
展示學生作業,匯報想法。
你們所畫的圖形有什么相同點?
7、完成思考題。
獨立填寫分數,交流匯報。
右邊的圖,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每個涂色的形狀相當于把單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涂色的部分是這樣的幾份?用分數表示是什么?
三、課堂
通過這節課的練習,你對分數有了什么更深入的了解呢?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14
教材分析
在本次活動中,學生將綜合應用圖形、乘除法、方程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在探索實踐中體會數學的價值與應用,是培養學生初步數學意識的好教材。能培養學生多動腦、勤思考的習慣,增強學生學數學、愛數學、愛數學的意識。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情境和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綜合應用圖形面積、乘除法、方程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進一步了解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2.培養學生觀察、思考以及與同伴交流的良好習慣。
3.在實踐活動中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
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綜合應用圖形面積、乘除法、方程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教具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屏幕顯示:小明家搬新家,媽媽讓小明自己設計自己的臥室。星期天,小明要和媽媽去買地磚,去之前小明要做些什么準備呢?
生:應該知道小明的房間有多大?
生:從屏幕上看小明的房間是長方形的,那小明應該量一量房間的長和寬分別是多少米?
師屏幕顯示:小明的`新房間的長和寬分別是4m和3m。
師:同學們,你們能幫小明算算他的房間有多大嗎?
生:3×4=12(平方米)(師板書)
師:買多少地磚?怎樣鋪呢?現在就讓我們和小明一起來討論“鋪地磚”的問題。(板書課題)
【利用課件顯示小明臥室要鋪地磚的情景,讓學生深切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好數學能更好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由學生自己討論買地磚前應做的準備工作,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提出問題
師:小明一家來到裝飾城,小明逛了一圈,看到了很多漂亮的地磚,小明經過認真的挑選,再三權衡,最后剩下兩種地磚(課件出示兩種地磚)
師:現在小明無法取舍,同學們,你們能幫小明拿拿主意嗎?
生討論后匯報出:先分別算算用兩種地磚鋪滿整個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塊這樣的地磚,需要多少錢?選擇便宜的一種。
(二)解決問題
師:現在我們一起來幫小明選便宜的地磚鋪臥室
生分組討論:
1.所需40厘米×40厘米地磚的數量及所需錢數
2.所需30厘米×30厘米地磚的數量及所需錢數
3.比較選哪種便宜
生匯報交流:
問題一:用邊長為40cm的正方形地磚鋪滿整個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塊這樣的地磚?需要多少元?
方法一
4×3=12(平方米)=120000(平方厘米)
40×40=1600(平方厘米)
120000÷1600=75(塊)
8×75=600(元)
方法二
40×40=1600(平方厘米)=0.16(平方米)
1÷0.16=6.25塊
4×3=12(平方米)
6.25×12=75(塊)
8×75=600(元)
方法三
解:設至少需要邊長為40厘米的地磚x塊.
40×40×X=4×3×10000
X=75
8×75=600(元)
問題二:如果要用邊長為30cm的正方形地磚,那么鋪滿整個房間至少需要多少塊這樣的地磚?需要多少元?
(用同樣的方法求出至少需要邊長為30厘米的地磚的數量以及錢數)
問題三:用哪一種地磚鋪地面便宜些?便宜多少元?
生會很快答出用邊長為30厘米的地磚便宜,便宜了70元.
【創設出買地磚時出現的取舍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課需要解決的問題。再由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最終解決問題。學生的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
三、鞏固新知,練習反饋
1.小明爸爸、媽媽的房間面積約為18平方米,用邊長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磚鋪地面,至少需要多少塊這樣的地磚?需要多少錢?你能幫小明算算嗎?
(生獨立完成后匯報)
2.有一塊長方形田地,長100米,寬80米,在中間筑兩條如圖所示(圖見課件)的路,路寬3米,那么剩下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生匯報后,課件驗證)
3.李伯伯去年修建了一塊1公頃的正方形花圃,今年要擴大規模,把花圃的邊長再增加50米,每平方米需要栽花木幼苗5棵。今年比去年多栽花木多少棵?
(獨立完成后,同桌交流,再匯報)
【在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后,進行交流,給所有學生都留有足夠的思考的空間,能達到較好的練習效果。】
四、總結與評價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覺得這節課上自己表現的怎么樣?你認為誰表現的?
師:孩子們,這節課,你們積極動腦,解決了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老師還相信只要你們善于觀察、勤于動腦,一定會解決更多的數學問題!
【總結全課時,學生從知識、能力、情感三個方面談收獲,使他們獲得成功的體驗。同時讓學生評自己、評他人,以培養學生評價能力,增強競爭意識。】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15
教學內容:
教材58~59“分數混合運算(二)”
教學目標:
1.在觀察比較中,體會整數運算變律在分數運算中同樣適用。
2.利用分數加、減、乘、除法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教學重難點:
1.能體會整數運算律在分數運算中同樣適用。
2.能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激趣揭題
1.計算。
2.引入新課分數混合運
二、扶放結合探究新知
1.出示“第十屆動物車展”情景圖,從情悅圖中,找出有關信息及問題,并估一估第二天的成交量是多少?
2.理解題意,用圖來表示題目中數量之間的關系。
3.解決問題
①統計圖,讓學生理解“第二天成交量此第一天增加了1/5” 這句話的意思是第二天增加的是第一天的1/5。
②用線段圖來表示第二天和第一天成交的汽車輛數之間的關系。
4.把握算法之間的聯系。
三、反饋矯正落實雙基
1.做教材第59頁“試一試”第一題。總結:整數運算律在分數運算中同樣適用。
2.做教材第59頁“試一試”第二題。引導學生分析問題的條件及解決問題的.方法。
四、小結評價布置預習
1.這節課你學會了什么?有什么收獲?在學習中遇到了什么沒有得到解決的問題?
2.預習分數混合運算(三)
板書設計:
分數混合運算(二)
整數的運算律在分數運算中同樣適用。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10-22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2-10
數學五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01-12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5-24
五年級下冊數學的教案03-12
五年級數學下冊優秀教案02-28
五年級下冊數學優秀教案02-08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1-20
五年級下冊人教版數學教案01-12
五年級數學下冊人教版的教案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