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時間:2023-01-20 14:52:56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

  一、教學內容

  課本P38~40。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探索體積和體積單位的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察能力和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形成空間觀念,體驗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使其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從中獲得價值體驗。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體積概念的建立以及對體積計量方法的理解。

  2.教學難點

  感知物體的體積以及建立體積單位的概念。

  四、教學用具

  1立方米、1立方分米、1立方厘米的模型;水杯,水,沙子,大小石塊(用線系好),木塊等;10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

  五、教學設計

  (一)鋪墊選擇研究方向

  1.引入:在裝有半杯藍色水的玻璃杯中(先在水面處做個記號)放入一塊石塊。

  2.觀察思考。

  (視頻腳本三:長方體和正方體4.土豆放入水杯的動畫片。)

  (1)水面的位置發生了什么變化?杯中的水為什么會上升?

  (2)杯中的水為什么會上升,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內容。

  (二)發現并認識體積

  1.想一想:是不是所有的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用桌上提供的物品驗證。有:木塊、沙子、火柴盒、工具箱、石塊、玻璃球……

  2.教師巡視與學生一起探討。

  3.提問匯報。

  (1)你們是怎樣進行實驗的?

  (2)你們在實驗過程中觀察到了什么現象?

  (3)學生動手操作。

  (4)學生回答。

  生:我們拿出自帶的裝滿細沙的杯子,先把細沙倒在紙上,把一塊木塊放入杯中,然后再把細沙倒入杯中,沙子不能全部倒入杯中,有剩余部分,因為木塊占有一定空間。

  4.表象再現。

  (1)閉眼回憶剛才驗證物體的樣子。

  (2)學生閉眼想象。

  5.抽象體積的概念。

  (1)物體所占的空間一樣嗎?

  (2)學生回答。

  生:我們先把小石塊放入杯中,然后在水面上升處作個記號。取出石塊,再放入大一些的石塊,發現水面比原來的水面高了。

  (3)為什么上升的'水面會比原來的高?

  (4)學生回答。

  生:因為大石塊占的空間大,所以上升的水面比原來的高。也就是說,物體的大小不一樣,所占空間的大小也不一樣。

  6.看來物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就是物體的體積。

  (1)什么叫物體的體積?

  (2)學生回答: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7.看書質疑。

  (三)自我探索體積單位

  1.要知道一個物體的體積有多大,或者一個物體的體積比另一個物體的體積大多少或少多少,該怎么辦?這就需要計量,計量體積要用體積單位。【 】

  2.猜想。

  你聽說過哪些體積單位?

  (1)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2)匯報:將你們學習到的說給大家聽聽。

  (3)學生回答。

  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

  棱長1分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

  棱長1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視頻腳本三: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5.視頻“1立方米的空間有多大”的演示)

  3.估量體積單位。

  (1)1立方厘米的空間有多大?比畫比畫。

  (2)什么物體的體積大約接近1立方厘米?

  (3)1立方分米有多大?比畫比畫。

  (4)什么物體的體積接近1立方分米?

  (5)1立方米呢?

  (6)1立方米有多大?利用一些工具體驗大小,你們鉆進去試一試。(準備3個米尺)

  4.填入適當的單位。

  (1)橡皮的體積大約是5()。

  (2)桌子的體積大約是240()。

  5.質疑。

  (四)體積的初步計量

  1.教師演示(學生跟著擺)。

  (1)出示2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它的體積是多少?為什么?

  (2)出示6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它的體積是多少?為什么?

  (3)(改變長方體的擺法)這是長方體嗎?它的體積是多少?為什么仍是6立方厘米?

  (4)(再改變形狀)形狀變了,體積有沒有變?為什么?

  (5)為什么不管擺什么形狀,體積都是6立方厘米?

  2.學具操作。

  (1)你們每人桌上都放有10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現在請你們擺一個體積是9立方厘米的長方體,想想怎么擺?

  (2)為什么所擺的長方體的體積都是9立方厘米?

  3.歸納概括。

  (四人一組討論)根據剛才所擺的圖形,你怎么知道這些物體的體積是多少的?

  (五)鞏固練習

  1.填空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

  常用的面積單位有()、()、()。

  常用的長度單位有()、()、()。

  棱長()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厘米。

  棱長()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分米。

  棱長()的正方體的體積是1立方米。

  2.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單位。

  (1)一根粉筆的體積大約是10()。

  (2)講臺桌的體積大約是0.4()。

  (3)一本《新華字典》的體積大約是0.35()。

  (4)一張信紙的面積大約是5()。

  (5)一塊城磚的體積大約是3()。

  3.拼一拼,說說是由幾個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組成的?

  (六)全課總結

  通過這節課你有哪些心得和體會?你還有哪些問題?

  (七)板書設計

  體積和體積單位

  意義: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單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計量: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能夠準確識別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并熟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六個面之間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在觀察、操作、體驗和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歸納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能力。通過觀察和比較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系與區別。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養成敢于探索科學之謎的精神,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二、教學重點

  1、認識長方體特征:12條棱、6個面、8個頂點,理解并掌握相互平行的棱長度相等、相對面面積相等。

  2、認識正方體特征:12條棱、6個面、8個頂點,理解并掌握12條棱相等、6個面面積相等。

  三、教學難點

  1、理解長方體棱長總長、正方體棱長總長。

  2、對比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異同。

  四、教材分析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是人教版(20xx)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長方體和正方體》中第一節的內容,包括長方體和正方體兩個知識,其中長方體含有例1、例2,正方體含有例3。

  教材設計意圖:重在觀察、操作、體驗和交流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歸納能力,通過觀察和比較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系與區別。

  五、學情分析

  因為學生普遍對空間概念非常陌生,所以學生對新知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理解可能會比較困難。因此唯有聯系生活實際入手,由淺入深,逐一穿插學習活動,讓學生在觀察、觀察、操作、體驗和交流過程中來分析和比較,從而認識長方體、正方體,最終弄清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聯系與區別。

  六、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復習相關知識導入。

  1、回顧長方形及正方形。

  2、聯系生活實際,認識體的空間概念。

  (二)師用實物展示法和生交流,初步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量。

  1、師分別展示長方體、正方體模型。

  2、生認真觀察并詳細記錄觀察結果。

  3、生可在桌間或小組內交流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數量特征。

  ①長方體有12條棱,8個頂點,6個面(通常都是長方形,特殊2個正方形和4個長方形)。

  ②長方體有12條棱,8個頂點,6個面(都是正方形)

  (三)引導生通過操作、討論,來理解體會長方體和正方體棱長間的特征。

  1、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一):

  ①利用手中的學具,動手制作一個長方體。

  ②進一步理解長方體的特征:棱長間的區別與聯系。

  (長、寬、高的定義;相互平行的棱長長度相等)

  2、小組合作學習(活動二):

  ①利用手中的學具,動手制作一個正方體。

  ②進一步理解正方體的特征:棱長間的聯系。

  (所有棱長長度相等;統稱棱長)

  3、對比長方體和正方體棱間區別。

  (四)激勵生再操作、討論后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面間特征。

  1、生各自獨立完成(活動三):

  請學生課前剪下教材后的附頁,備好長方體和正方體展開圖。

  ①認真觀察長方體和正方體展開圖,猜想長方體和正方體面間的區別與聯系。(有一些面面積相等)

  ②沿虛線折長方體和正方體,驗證猜想。

  ③初步歸納長方體或正方體特征的異同。

  (長方體:相對面面積相等;正方體:所有面面積相等)

  (五)師生互動作課堂小結。

  1、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共同點:都有6個面、8個頂點、12條棱。

  2、長方體和正方體的不同點:

  ①長方體:相互平行的4條棱長度相等,相對面面積相等。

  ②正方體:12條棱長度都相等,6個面都相等。

  (六)課外作業

  一根繩子既可做一個長6厘米、寬4厘米、高2厘米的長方體框架,又可做一個棱長是多少厘米的正方體寬架?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3

  教材分析

  觀察物體是“空間與幾何”這一領域的內容,在不同學段有著不同的要求。本單元的內容屬于第二學段,通過觀察、拼擺較為抽象的幾何形體,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從不同的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是不同的,讓學生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左面和上面觀察到的簡單物體形狀。教材在編排上不僅設計了觀察活動,而且設計了需要學生進行想象、猜測和推理進行探究的活動,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空間想像力和思維能力,為之后正式學習投影和三視圖的有關知識奠定感性認識和基礎。

  學情分析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積累了豐富的觀察物體的感性經驗,并通過第一學段的學習,已經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而本單元在此基礎上,還要求學生學會辨認從不同方位看到的物體的形狀和相對位置。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設計觀察和拼搭等活動,為自己和學生準備好教具與學具。同時在進行觀察和拼搭的活動中,要注意讓學生真正地、充分地進行活動和交流。因為只有在活動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正經歷觀察、想象、猜測、分析和推理等過程,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才能得以鍛煉,空間觀念才能得到發展。切不可讓教師的演示或少數學生的活動和回答來代替每一位學生的親自動手、親自體驗和親自思考。要鼓勵學生敢于發表自己的意見,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在交流中理清思路,互相啟發。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讓學生經歷觀察和操作的過程,從中認識到從不同位置觀察物體所看到形狀是不同的,能正確辨認從正面、左面、上面觀察到物體形狀。

  數學思考:能根據已有的圖形,用各種方法拼搭相應立體圖形,發展學生的空間想象力。

  問題解決:通過拼搭活動,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情感態度:

  1.通過選取熟悉的環境和物體作為觀察對象,聯系生活經驗,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

  2.通過合作交流,養成學生互助、合作的意識,提高學生的數學交流和表達能力。

  課時劃分:2課時

  觀察物體……………………1課時

  練習二………………………1課時

  第一單元:觀察物體

  第一課時:從某個角度觀察多個物體

  教學內容:教材P2例1及練習一第1、2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能根據從一個方向看到的圖形擺立體圖形。能分析和分辨從不同角度觀察立體圖形的情況。

  過程與方法:通過推測和拼搭圖形的方式,引導學生簡化過程,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讓學生自己拼擺,得出結論,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求知欲及探求數學知識的'興趣。

  教學重點:能根據從正面、上面或左面看到的平面圖形推測出小正方體的拼搭方式。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法與直觀演示法。

  教學準備:若干個小正方體、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同學們都玩過積木吧,老師給你們4個小正方體木塊,請你們擺出從正面看到的是下圖的圖形。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這個問題,板書:觀察物體(三)。

  二、探究體驗,經歷過程

  1.學生探究。

  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若干個小正方體。

  師:現在同學們每個小組都有若干個小正方體,請你們自主探究一下,怎樣拼搭立體圖形,才能從正面看到的是,看一看哪個小組得出的方法最多。

  學生分組探究,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動手操作,小組成員之間進行討論交流。

  2.探究結果匯報。

  (1)一共有4個小正方體,從正面看到的是,可以先一行擺3個小正方體,剩下的1個小正方體的擺放位置有如下幾種情況:

  ①可以擺在這3個小正方體任意1個的后面,如下圖。

  ②可以擺在這3個小正方體任意1個的前面,如下圖。

  師:擺出的立體圖形的形狀是不同的,但是從正面觀察時,看到的圖形是相同的。還有其他的拼搭方法嗎?

  學生思考,動手實驗。

  學生接著展示:

  大家在拼搭的過程中要多思考,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我們會發現不同的結論。

  3.學生探究。師:如果再增加一個同樣的小正方體,也就是用5個同樣的

  小正方體,要保證從正面看的形狀不變,應該怎樣拼搭呢?下面就請各小組的同學用手中的小正方體進行拼搭,看哪個小組得出的結論最多。

  學生分小組動手操作,教師巡視指導。提示學生按照一定的順序擺放,既可避免重復也可避免遺漏

  學生分組自主探究,相互交流。

  4.匯報探究結果。

  小組分別匯報自己小組拼搭的圖形。

  ①可以擺在這3個小正方體任意2個的后面,如下圖。

  ②可以擺在這3個小正方體任意2個的前面,如下圖。

  ③可以擺在這3個小正方體任意1個的后面,如下圖。

  ④可以擺在這3個小正方體任意1個的前面,如下圖。

  ⑤可以把1個擺在后面,1個擺在前面,如下圖。

  教師分別對各個小組所拼搭的圖形點評,給學生以肯定和鼓勵。

  三、課堂小結,梳理提升

  這節課我們研究了,根據從一個角度觀察物體得到的平面圖形進行拼搭立體圖形,你有什么收獲呢?

  學生談收獲,教是根據學生談話歸納整理成板書。

  板書設計:觀察物體(三)

  1.由幾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擺成的立體圖形,從同一個方向觀察,看到的圖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2.根據從一個方向看到的圖形擺立體圖形,有多種擺法。

  作業:教材第3頁練習一第1、2題。

  第一單元:觀察物體

  第二課時:從多個角度觀察立體圖形

  教學內容:教材P~例1、例2及練習一第、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根據圖形推測拼搭的方式,引導學生簡化過程,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思維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解決由平面圖形到立體圖形的轉化問題。讓學生自己拼擺,得出結論,激發學生對數學的求知欲及探求數學知識的

  興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從多個角度觀察物體的能力,通過思考和分析,掌握從不同角度觀察立體圖形的情況。

  教學重點:經歷觀察過程,根據從正面、上面和左面看到的物體的三視圖,推測出小正方體的拼搭方式。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教學方法:啟發式教學法與直觀演示法。

  教學準備:若干個小正方體、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根據從某個角度觀察得到的平面圖形,拼搭出立體圖形的方法,這節課,我們再來研究怎樣根據從多個角度觀察得到的三視圖來拼搭立體圖形。教師出示從正面觀察某立體圖形得到的平面圖形,如。

  請同學們猜一猜,它是由幾個小正方體組合而成的,并說明理由。

  學生紛紛發表意見,有的說是2個,有的說3個……

  師:看來要了解物體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夠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索根據三視圖擺立體圖形。

  二、探究體驗,經歷過程

 1.投影出示例2。

  2.分小組探究。

  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準備若干個小正方體木塊。

  師:現在每個小組都有若干個小正方體木塊,請你們自主探究一下,怎樣拼搭,能拼搭成符合蘭蘭看到的三視圖的立體圖形,看一看哪個小組最先完成并說一說是怎樣擺的。

  學生分組探究,教師巡視指導。

  3.探究結果匯報。

  我們拼搭的圖形為。因為蘭蘭從正面看得到的平面圖形和從左面看得到的平面圖形都是由2個小正方形組成的長方形,因此說明這個立體圖形只有一層,并且它的前面是2個小正方體,它的左面也是2個小正方體。而從上面看是兩排,它的前排是2個小正方體,第二排是一個小正方體并且應該在左邊,因此我們組拼成了上面的圖形。

  師生共同評價總結:各小組都能積極地思考,動手動腦解決問題,并說出了自己的思考過程。

  3.即時練習。

  指導學生完成教材第2頁“做一做”。

  學生根據題意自行操作,教師巡視及時發現學生在拼擺中存在的問題,并進行及時指導。

  三、鞏固練習

  1.第3題:呈現了從不同方向觀察一個立體圖形得到的三個圖形,讓學生用正方體搭出相應的立體圖形。教師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然后組織全班同學討論并流拼搭的方法。注意引導學生有步驟、簡潔地進行操作。

  2.第4題:先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再組織交流。

  對于第(2)小題,學生完成練習后,教師讓學生展示不同的擺法,通過交流,使學生進一步體會只看到一面是無法確定物體的形狀。

  3.第5題:可以讓學生先直接作出判斷,再組織交流。

  4.第6題:讓學生根據從一個方向看到的圖形,判斷所觀察的物體是什么立體圖形,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不能只根據一個方向看到的形狀,就確定是什么立體圖形。如果搭成的圖形從正面看,最少需要3個正方體,還可能是4個、5個……

  教師可以讓學生說一說或在方格紙上畫出,從不同的方向觀察自己所搭的立體圖形得到的圖形;還可以讓學生小組活動,由一名學生增加所給的條件,使其他人能準確地擺出這個立體圖形。

  5.第7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并根據題意要求動手擺一擺,以此來驗證自己的想法。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全班交流。

  四、課堂小結,梳理提升

  這節課,我們研究了根據物體的三視圖拼搭立體圖形,同學們都能積極地動手參與,積極地思考。在按照物體的三視圖進行拼搭時,先根據平面圖分析出要拼搭的立體圖形共有幾層.要拼搭的立體圖形共有幾排,再根據平面圖形確定每層和每排的小正方體的個數和位置。

  板書設計:

  從多個角度觀察立體圖形

  先根據平面圖分析出要拼搭的立體圖形有幾層;

  然后確定要拼搭的立體圖形百幾排;

  最后根據平面圖形確定每層和每排的小正方體的個數。

  作業:教輔相關練習。

  第二單元:因數與倍數

  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學過整數的認識、整數的四則計算、小數、分數的認識等知識的基礎上展開教學的。本單元的內容主要包括因數和倍數,2、5、3的倍數的特征,質數和合數等知識。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既可以讓學生在前面所學的整數知識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整數的性質,又有助于發展他們的抽象思維。這些知識的學習是以后學生學習公倍數與公因數、約分、通分、分數四則運算等知識的重要基礎。

  學生已經學過整數的認識、整數的四則計算、小數、分數的認識等知識,但本單元的知識屬于“數論”的初步知識,概念比較多,有些概念比較抽象,概念的前后聯系又很緊密,部分學生學習時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教材明確規定在研究因數與倍數時,限制在不包括0的自然數范圍內研究,避免由此帶來一些小學生尚不必研究的問題。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學情分析

  1.利用乘法引導學生認識因數和倍數。教材在揭示倍數和因數的概念時,沒有像原來的教材那樣,先揭示整除的概念,再利用整除認識倍數和因數,而是讓學生通過分類,用除法算式認識倍數和因數。在找一個數的倍數時,也是讓學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4

  【學習內容】

  方格紙上的圖形旋轉變換(教材第84頁例2、3,第85~86頁練習二十一第4~6題)。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圖形的旋轉,探索圖形旋轉的特征和性質,能在方格紙上把簡單圖形旋轉90°。

  2、讓學生初步學會運用對稱、平移和旋轉的方法在方格紙上設計圖案。

  3、讓學生體會圖形變換在生活中的應用,利用圖形變換進行圖案設計,感受圖案帶來的美感和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掌握在方格紙上旋轉90°的'特征和性質。

  【教學過程】

  二次備課

  【復習導入】

  1、要想把旋轉現象描述清楚,應該怎么說?

  2、鐘表上分針從12轉到6,轉了多少度?這時時針轉了多少度?

  【新課講授】

  1、探索旋轉圖形的特征和性質。

  (1)教師用課件出示教材第84頁例2三角形繞點O順時針旋轉90°的圖形。

  教師:剛才觀察三角形的旋轉過程你發現了什么?你怎樣判斷三角形是繞點O順時針旋轉了90°?

  組織學生觀察,并在小組中交流討論。

  (2)三角形旋轉后,三角形有什么變化?

  教師再次演示風車旋轉的過程,讓學生觀察。然后組織學生在小組中交流討論并匯報。(教師注意引導)

  小結:通過觀察,我們發現風車旋轉后,不僅是每個三角形都繞點O順時針旋轉了90°,而且,每條線段,每個頂點,都繞點O順時針旋轉了90°。

  (3)揭示旋轉的特征和性質。

  教師:從畫面中,我們能清楚地看到三角形旋轉后,位置都發生了變化,那什么是沒有變化的呢?

  (①三角形的形狀沒有變;②點O的位置沒有變;③對應線段的長度沒有變;④對應線段的夾角沒有變。)

  如果我們將三角形在旋轉后的基礎上,繼續繞點O順時針旋轉180°,那么三角形應該轉到什么位置?

  2、學習畫出旋轉后的圖形。

  (1)教師出示教材第84頁例3。

  教師:怎樣畫出三角形繞O點順時針旋轉90°后的圖形呢?

  組織學生先在小組中討論交流:是怎樣旋轉的?應該怎樣畫出旋轉后的圖形?

  學生匯報時可能會說出:

  ①先畫出點A′,OA′垂直于OA,點A′與O的距離是6格;

  ②再用同樣的方法畫出點B′;③然后把點OA′,OB′,A′B′連接起來。

  (2)組織學生在課本上畫一畫,然后相互交流檢查。

  3、完成第83頁“做一做”。

  4、完成課本第84頁下面的“做一做”。

  先放手讓學生獨立畫。再全班匯報交流,最后教師小結。結合生活中的數學介紹旋轉在生活中的應用。

  【課堂作業】

  1、完成課本第84頁“做一做”。

  2、完成第85~86頁練習二十一第4~6題。

  (1)第3題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有關對稱、平移和旋轉變換的知識進行判斷,注意讓學生感受數學的美,體會圖形變換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2)第4題練習時,可以放手讓學生設計,再進行交流,要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進一步理解旋轉的特點和性質,體會旋轉所創造的美。

  3、完成練習二十二第1~3題。

  【課堂小結】

  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活動,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練習。

  板書設計第2課時欣賞與設計

  變換旋轉90°時,中心點的位置不變,其他部分都以相同的方向旋轉90°旋轉后的圖形與旋轉前的圖形只是位置發生了變化,大小不變,對應線段長度不變。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5

  【教學內容】

  質數和合數(課本第14頁例1及第16頁練習四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理解質數、合數的意義,會正確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2.知道100以內的質數,熟悉20以內的質數。

  3.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4.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質數、合數的意義。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1.什么叫因數?

  2.自然數分幾類?(奇數和偶數)

  教師:自然數還有一種新的分類方法,就是按一個數的因數個數來分,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這種分類方法。

  【新課講授】

  1.學習質數、合數的概念。

  (1)寫出1 ~20各數的因數。(學生動手完成)

  點四位學生上黑板寫,教師注意指導。

  (2)根據寫出的.因數的個數進行分類。(填寫下表)

  (3)教學質數和合數概念。

  針對表格提問:什么數只有兩個因數,這兩個因數一定是什么數?

  教師: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這樣的數叫做質數(或素數)。

  如果一個數,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因數,這樣的數叫做合數。(板書)

  2.教學質數和合數的判斷。

  判斷下列各數中哪些是質數,哪些是合數。

  17 22 29 35 37 87 93 96

  教師引導學生應該怎樣去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根據因數的個數來判斷)

  質數:17 29 37

  合數:22 35 87 93 96

  3.出示課本第14頁例題1。

  找出100以內的質數,做一個質數表。

  (1)提問:如何很快地制作一張100以內的質數表?

  (2)匯報:

  ①根據質數的概念逐個判斷。

  ②用篩選法排除。

  ③注意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課堂作業】

  完成教材第16頁練習四的第1~3題。

  【課堂小結】

  這節課,同學們又學到了什么新的本領?學生暢談所得。

  教學板書:

  質數和合數

  一個數,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這樣的數叫做質數(或素數)。

  一個數,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因數,這樣的數叫做合數。

  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教學反思:

  教學質數與合數時,先復習了因數的概念,然后再讓學生找出1~20各數的所有因數,并引導學生觀察這些數的因數有什么不同,再進行分類,在此基礎上引出了質數、合數的概念,學生對一些知識的掌握就會水到渠成,而且還會作出正確判斷。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6

  教學內容:人教版第十冊27~29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實物觀察和電腦演示,使學生掌握長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能力目標:小組合作,經歷探究長方體特征的全過程,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通過各種有效活動,提高學生動手操作、有序的觀察的能力,初步了解一些研究的方法,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

  情感目標:在活動中自主構建數學知識,從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長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難點:建立空間觀念,形成表象。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長方體2個(其中一個兩面是一正方形的長方體)、尺子、報告單、制作好的燈籠一個。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今天圖形王國里開演唱會,下面該誰出場了呢,讓我們大聲說出它們的名字歡迎它。

  生:長方體。

  師:那長方體是不是平面圖形,(不是)那是什么圖形?(立體圖形)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的?

  (學生列舉)

  看來生活中的物體真不少,這節課我們就來進一步研究長方體。

  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二)探究、發現

  1、初步認識長方體的面、棱、頂點。

  師: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長方體,看一看,摸一摸,并在小組內說說你的感受。

  (學生活動,小組交流,然后匯報摸的感受。)

  生:有平平的面,還有邊的角。

  師:把你手中的長方體舉起來,說一說什么地方是平平的?還有你說的邊和角都在哪?

  師小結:長方體上這種平平的面叫做長方體的面,把兩個面相交的叫做長方體的棱,把三條棱相交的點叫做長方體的頂點。(師邊摸邊說)

  電腦演示。

  師:現在教師要考察一下你們這段知識掌握的怎么樣,注意觀察,我摸到長方體的哪個部分,你們就快速說出它人名稱,好嗎?

  師生互動。

  (設計意圖說明:這個活動環節是讓學生摸長方體,使他們對長方體的表象有所了解,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對長方體的點滴認識充分激活。面對長方體的物品,讓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進入新的學習狀態。

  2、探究長方體的特征。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各部分的名稱,現在我們將要研究長方體有哪些特征。大家可以從面、棱、頂點三個方面進行研究,下面以小組為單位開展研究,研究時可以利用桌上的材料,加上你的巧手,做出一個或兩個長方體,在做的過程上,各小組要齊心協力,然后摸一摸,數一數,量一量,比一比,看看你有什么精彩的發現?并將你們的發現填在報告單上。

  附表

  面棱頂點個數形狀大小關系條數長度關系個數長方體

  (設計意圖說明:這個環節我提供了大量的制作材料,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愿望制作長方體,讓學生調用直觀感知、生活經驗、做中觀察,做中模仿、做中探索、做中發現,做的過程將實物、表象、模型建立聯系,對特征有淺表的認識。)

  師:現在哪個小組愿意派代表來說一說你們的發現?是怎樣發現的?

  師:你想先說說面、棱、頂點,哪個部分的特征?

  生:長方體有六個面。每個面都是長方形或正方形。

  師:你能說說是怎么數的嗎?舉起來數一數。(上、下、前、后、左、右)

  大家對他的方法進行一下評價。數得好不好?

  師:同學們在數圖形的時候要做到有規律,這樣才能不重復不遺漏。我們大家也一起來摸一摸,數一數。

  師:你還發現有的長方體的面是正方形的。你能把這樣的長方體舉起來讓大家看看嗎?用手指出來哪個面是正方形?那這個長方體上有幾個面是長方形、有幾個面是正方形?

  師:你有沒有找到這樣的長方體?舉起來看看。(板書:長方體的六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師:繼續匯報。

  生:相對的面大小相等。

  師:你能指一指哪兩個面是相對的?

  那你是怎樣知道這兩個相對的面面積是相等的?

  生:我是用尺子量出來的,量出這兩個長方形的長和寬,發現相等,說明它們的面積相等

  師:長方體有幾組這樣相對的面(3組)哪三組你能上臺指出來嗎?

  學生回答,電腦演示。(板書: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

  (師及時表揚鼓勵)

  師:下面請同學們拿出一個長方體放在桌面上仔細觀察,在同一個角度最多能看到它的幾個面呢?

  它的前面是個什么形狀?它的上面呢?也是一個長方形,由于觀察角度的原因,使它看上去象一個平行四邊形,它的右面也是這樣的。其實長方體一共有幾個面呢?為了讓同學們看得更清楚,我們一般添加3條虛線,畫出它的`透視圖。這樣就可以更清楚的看到長方體有六個面了。

  師:我們剛才研究的是面的特征,誰來繼續匯報。

  生:長方體有12條棱,它們的長度不相等。

  師:都不相等嗎?

  生:是4條4條相等。

  師:哪4條相等?(指名學生上臺摸一摸)

  師:這4條棱之間有什么位置關系?

  生:互相平行。

  師:他們組發現了這樣一組互相平行的4條棱長度相等,還有這樣的和這樣一組平行的4條棱相等。(師邊說邊摸)

  (電腦演示)

  師:你們認為他們小組的發現怎么樣?還有哪些也有這樣的發現,你們的發現真是太精彩,來,我們給自己一點掌聲鼓勵一下。那你們是怎么發現的呢?

  生1:用眼睛看出來的。

  生2:用尺子量出來的。

  師:有的小組是用眼睛觀察出來的,而這個小組同學還對它進行測量,說明他們有很嚴謹的研究態度,值得我們大家去學習。再一次給他們鼓鼓掌。我們一起來看看電腦的演示。

  師:另外,頂點有什么特點呢?

  生:有8個頂點。(電腦演示)

  (設計意圖說明:這個環節是學生匯報自己的發現,引導學生觀察作品,交流中發現特征,溝通聯系和區別,說的過程是數學名詞,數學概念結合操作體驗,通過匯報語言實現轉化的過程,把感知經驗上升為數學認識,由感悟上升為理性認識。)

  3、認識長、寬、高。

  師:每個頂點上都有幾條棱相交?

  生:每個頂點有3條棱相交。

  師:我們把相交與同一個頂點的三條棱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這是長方體的現下面也叫底面,我們通常把底面上較長的棱中做長方體的長,較短的一條棱叫做長方體的寬,把垂直于底面上的棱叫做長方體的高。

  (電腦演示)

  師:下面長們來進行一個快速搶答,注意看老師摸到的是長方體的長、寬、還是高。

  (注意糾正不對的同學)(學生糾正)

  師:它也是長,因為它和長是相對的,互相平行的,屬于同一組,所以長方體有幾條長?幾條寬?幾條高呢?

  (交換位置再說一說)

  師:長方體的長、寬、高會隨關它擺放的位置不同發生改變。

  (三)鞏固應用:

  1、判斷。(題略)

  2、量一量數學書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然后說一說每個面長和寬是多少。

  3、做燈籠,把所需要的木條和紙的數記錄下來。

  (四)教學小結:

  同學們,通過本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對長方體有了一個基本的了解,知道了長方體的基本特征。在生活中,我們經常見到長方體,注意留心生活,我們就會學到很多的數學知識。

  板書設計:

  面棱頂點個數形狀大小關系條數長度關系個數長方體6所有的面都是長方開,特殊情況下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相對的面的面積相等12相對的棱長度相等8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初步學會列方程解決一些稍復雜的生活問題.

  2,學會找出生活問題中相等的數量關系,正確列出方程.

  3,培養學生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擇算法的意識與能力.

  4,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體驗,培養學生積極的數學情感.

  教學重點:

  用方程解"已知比一個數的幾倍多(少)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問題.

  教學難點:

  分析問題中的等量關系,并會列出方程解答.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知識回顧:

  1,解下列方程.

  X+2x=147y-34=71

  2,根據下面敘述說說相等關系,并寫出方程.

  ①公雞x只,母雞30只,是公雞只數的2倍.

  ②公雞有x只,母雞有30只,比公雞只數的2倍少6只.

  3,(媒體出示教材情景圖)講述:一天,學校的足球場上,善于觀察的小軍,勤于研究的小華和愛提問題的小剛三人休息時,突然發現足球的秘密.小軍發現……小華發現……小剛提出……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邊形,白色的皮都是六邊形的黑色皮共有12塊,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塊,共有多少塊白色皮)

  讓學生獨立做,集體訂正時,(板書線段圖).

  二,合作探究:

  1,教學例1(媒體出示教材情景圖).

  "足球上黑色的皮都是五邊形,白色的皮都是六邊形的白色皮共有20塊,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塊,共有多少塊黑色皮"

  (1)審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有用信息.

  提問:"例題與復習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師說明:例1就是我們以前見過的."已知比一個數的幾倍少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問題.今天我們學習用方程解答這類問題.

  教師板書:稍復雜的方程

  (2)分析,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教師板書線段圖講解)

  看圖思考:白色皮和黑色皮有什么關系

  學生小組討論,匯報結果.

  可能出現的等量關系是:黑色皮的塊數×2-4=白色皮的塊數

  黑色皮的塊數×2-白色皮的塊數=4

  黑色皮的塊數×2=白色皮的塊數+4

  (3)同桌討論怎樣列出方程.

  (4)交流匯報并讓學生根據題意說出所列方程所表示的等量關系.允許學生列出不同的方程.

  板書學生的方程并選擇2x-4=20討論它的解法.

  學生小組討論解法.

  匯報交流板書:

  解:設共有x塊黑色皮.

  2x-4=20

  2x-4+4=20+4

  2x=24

  2x÷2=24÷2

  x=12

  檢驗:(引導先生口頭檢驗)

  答:共有12塊黑色皮

  (5)學生選擇其余的方程解答.

  2,變式練習.

  (1)教師:如果把例1中的第二個條件改成"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多4塊"該怎樣列方程(課件演示把白色皮比黑色皮的2倍少4塊中的"少"換成"多")讓學生列出方程解答.

  (2)把它和例1加以比較,使學生清楚地看到,這種用算術方法解需要"逆思考"的應用題,不論是"幾倍多幾"還是"幾倍少幾"列方程都比較容易.

  3,引導學生總結列方程解決問題的步驟:

  ①弄清題意,找出未知數,用x表示.

  ②分析,找出數量之間的相等關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檢驗,寫出答案.

  三,鞏固應用

  1,只列式不計算.(課件出示)

  ①圖書室有文藝書180本,比科技書的2倍多20本,科技書x本.

  ②養雞廠養母雞400只,比公雞的2倍少40只,公雞x只.

  ③學校飼養小組今年養兔25只,比去年養的只數的3倍少8只,去年養兔x只.

  ④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周長是86厘米,底是38厘米.它的腰是x厘米.

  2,學生獨立完成,集體匯報交流

  ①北京故宮的面積是72萬平方米,比廣場面積的2倍少16萬平方米.廣場的面積是多少萬平方米

  ②世界上的洲是亞洲,最小的洲是大洋州,亞洲的面積比大洋州面積的4倍還多812萬平方千米.大洋州的面積是多少萬平方千米

  ③獵豹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動物,能達到每小時110km,比大象的2倍還多30km.大象最快能達到每小時多少km

  ④共有1428個網球,每5個裝一筒,裝完后還剩3個.一共裝了多少筒

  3,拓展提高.

  ①甲乙兩數的和是90,甲數是乙數的2倍.甲乙兩數各是多少

  ②甲乙兩數的和是183,甲數比乙數的2倍還多3.甲乙兩數各是多少

  四,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知識

  板書設計:

  先把2x看作一個整體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讓學生了解體積的概念和體積單位,感知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單位的大小。

  能力目標動手操作,正確推導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并能熟練計算它們的體積。

  情感目標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以及歸納推理能力,進一步發展他們的空間想象力,體驗探索的樂趣。

  重點:引導學生探索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難點:理解長方體體積公式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激趣引入

  同學們,最近你們發現的城市有哪些變化呢?在城市里為什么要建這么多高樓大廈呢?如果建平房,會怎么樣?

  老師帶來一件衣服,誰想試一試?(點名讓一胖一瘦上來)問:同樣一件衣服,為什么有的寬松,有的緊?(因為他們體型不一樣,也就是占的空間不一樣)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跟空間有關的內容。板書課題:體積

  二、學習“體積”、“體積單位”的概念

  1、出示大、小蘋果,問:哪只蘋果占的空間大?你能從自己的身邊選兩件物體,比比它們的大小嗎?

  2、出示差不多大的土豆和一個長方體石塊,你知道它們哪個大嗎?那你有什么辦法?

  演示書上的實驗,得出:土豆占的空間小,石塊占的空間大。

  3、師揭示: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土豆和石塊相比,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

  4、計量體積的.大小,要用到什么呢?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請同學們自學14頁中間部分。

  5、學生匯報:

  (1)常用的體積單位

  (2)拿出課前做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體,說說哪邊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

  (3)立方米是怎么規定的?老師用3根1米長的木條搭成一個互相垂直的架子,放在墻角感知1立方米的大小,并說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跟1立方米差不多大。

  6、擺一擺:用棱長是1厘米的正方體木塊,擺成下圖中不同形狀的模型,你知道它們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厘米?(見教材)

  得出: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三、自主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公式

  1、猜一猜: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跟什么可能有關?

  2、實踐:拼擺長方體,四人一組,用不少于16塊小正方體拼擺長方體,并分別記下擺出的長方體的長、寬、高和體積。

  3、小組合作:學生四人一小組操作并做好實驗記錄。

  四、知識遷移推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

  1、師: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有什么關系?

  生:正方體是長、寬、高都相等的特殊的長方體。

  師:根據這種關系,你能推導出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嗎?

  2、師生共同歸納: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用字母表示為:V= a×a×a= a3

  師強調:讀作a的立方,表示3個a相乘。3 a表示3個a相加。

  拓展應用學校要在操場修建一個長方體的沙坑,如果長6米,寬4米,里面要鋪墊0。9米厚的沙子,需要多少立方米沙子?按每立方米沙子重1。7噸計算,這些沙子重多少噸?

  總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最高興的是什么?你還有什么疑惑?

  作業布置33頁8、9題

  板書設計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小正方體的個數=每排個數×每層排數×層數

  ‖ ‖ ‖ ‖

  長方體的體積=長×寬×高

  正方體的體積=棱長×棱長×棱長

  V = a×a×a= a3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9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教學目標:使學生理解分數加減法的意義,掌握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法則,并能正確的'計算同分母分數加減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什么叫加法、減法?

  二、教學新課

  1、學生自學例1和例2

  2、學生提出問題。

  3、向學生提問:

  (1)為什么分母相同的分數,可以直接把分子相加?

  (2)填空題:2/9+5/9表示()個1/9加上()個/1/9,一共是()個1/9,就是()。

  (3)3/4-1/4表示()個1/4減去()個1/4,還有()個1/4,就是()。

  4、在計算的過程中要注意什么?

  三、鞏固練習

  1、看題目說出計算過程。

  2、完成應用題。

  四、本節課的內容

  1、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如何?

  2、為什么分母不便呢?

  3、最后的結果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業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0

  一、教學目標:

  1、認識和掌握長方體的特征,理解長、寬、高的概念。

  2、能會計算長方體的棱長總和。

  3、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分析綜合和抽象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

  4、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二、教學重點:

  掌握長方體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

  三、教學難點:

  初步建立“立體圖形”的概念,形成表象。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教學設施及相關課件,長方體實物模型兩個(其中一個兩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長方體的框架一個。

  五、學具準備:

  學生每人準備一個長方體形狀的紙盒和一把尺子。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師: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了幾位老朋友,同學們看,你們認識它們嗎?(屏幕上顯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和梯形)你們能說出它們的名稱嗎?

  生:逐個說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

  師:這些圖形都是咱們前面所學過的平面圖形,現在你們再看這些圖形,和前面那些圖形一樣嗎?(屏幕上顯示:正方體、圓柱體、圓錐體、長方體。)

  生:不一樣。

  師:(指著圖)像這樣的圖形,就是立體圖形,今天,我們一塊來研究立體圖形中的一種圖形(屏幕上顯示:一個長方體)長方體。(板書課題:長方體的認識)

  二、探究新知:

  1、面的認識:

  師:根據同學們以前所學習的知識,誰能說說長方體的大概樣子呢?

  生:它的大概樣子是長長的,方方的。

  師:請同學們在這些圖中,找出長方體(出示課件)第幾個是長方體?

  生:回答。

  師:在日常生活中,你發現哪些物體是長方體?

  生甲:煙盒,牙膏盒,藥盒等。

  生乙:電冰箱,收音機,微波爐等。

  生丙:磚,床,衣柜,教室等。

  師: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許許多多的物體是長方體,只要同學們仔細觀察,就能發現很多很多。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學具,跟著老師一塊兒摸一摸(教師拿著長方體教具引導學生摸長方體的面)你摸到了什么?

  生:我摸到了長方體的面。

  師:它的面是怎樣的?

  生:是平平的。

  師:這樣平平的.面到底有多少呢?請同學們注意觀看屏幕(出示課件)。

  生:6個面。

  師:你們手中的學具也是6個面嗎?數一數。

  生:6個面。

  師:對,這是我們對長方體的第一個發現,長方體有6個面。(板書:6個面。)這6個面到底有什么特征呢?請同學們再注意觀看屏幕(逐個出示:上下兩面重合,左右兩面重合,前后兩面重合。)

  師:現在,你看到長方體哪兩個面怎么樣了呢?

  生:上下兩個面完全重合在了一起。

  師:說明這兩個面怎么樣呢?

  生:說明這兩個面的形狀、大小完全一樣。

  師:現在哪兩個面又重合在了一起?

  生:左右兩個面完全重合到了一起。

  師:說明左右兩個面怎么樣呢?

  生:說明左右兩個面大小完全一樣。

  師:接下來哪兩個面會重合到一起呢?請同學們猜想一下,想出來了請舉手。

  生:前后兩個面會重合到一起。

  師:這位同學到底猜想的對不對呢?咱們一塊來看大屏幕(顯示:前后兩個面重合。)這位同學猜想的對嗎?

  生:對。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你發現長方體6個面都是什么形?

  生:6個面都是長方形。

  師:是不是所有的長方體6個面都是長方形呢?現在請同學們拿出自己的學具仔細觀察一下。

  生甲:我的長方體學具6個面都是長方形。

  生乙:我的長方體學具4個面是長方形,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師:一般情況下長方體6個面都是長方形,在特殊的情況下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師:通過剛才的觀察及電腦演示,我們就可以得到長方體面的特征。(師板書:6個面都是長方形,特殊情況下有兩個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相對的兩個面大小相同。現在請同學們齊讀長方體面的特征。

  生:齊讀。

  2、棱的認識:

  師:(拿出教具邊指邊說)兩個面相交的一條邊,我們把它叫做長方體的棱。現在請同學們拿出長方體學具,用手摸一摸長方體的棱,你有什么感覺?

  生:有割手的感覺。

  師:看著棱,你發現了什么?

  生:棱把相鄰的兩個面分開了。

  師:長方體的棱有多少條呢?數一數你的學具。

  生:12條。

  師:(拿出長方體棱長框架,師引導學生有順序地依次數出長方體棱長。)12條。這是我們的第二個發現,長方體有12條棱。(板書:12條棱)

  師:現在,大家一塊來研究長方體的棱有什么特征呢?請同學們拿出你手中的學具,邊觀察邊用直尺測量,思考一個問題:1、長方體12條棱按長短可以分成幾組?怎樣分?帶著這個問題,四個人為一小組,邊討論邊分。(師巡視)

  師:討論好的小組請舉手。

  生甲:我們小組把12條棱分成了三組,最長的4條分成了一組,較長的4條分成了一組,最短的4條分成了一組。每組棱長度相等。

  生乙:我們小組分成了兩組:最長的4條分成一組,剩下的8條分成一組。

  (師:到底這兩組同學分的對不對呢?請同學觀看大屏幕,顯示1:最長4條分成一組,最短4條分成一組,剩下4條分成一組。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分成。顯示2:最長的4條分成一組,剩下的8條分成一組。)這兩組同學分的對嗎?

  生:都對。

  師:12條棱一般情況下分成3組,每組有4條棱長度相等。特殊情況下分成2組,一組有4條棱長度相等,另一組有8條棱長度相等。相等的棱是相對的,也可以說成相對的棱的長度相等。長方體的棱的特征我們就可以總結為(師邊說邊板書:相對的棱的長度相等。)

  3、頂點的認識:

  師:(拿出教具邊說邊指)三條棱相交的這一個點,我們把它叫做長方體的頂點。拿出你們的學具,摸摸長方體的頂點,有什么感覺?

  生:有扎手的感覺。

  師:這樣的頂點有多少個呢?現在請同學們觀看屏幕(顯示:長方體的頂點)數一數,長方體有幾個頂點?

  生:8個頂點。

  師:是不是所有的長方體都有8個頂點呢?拿出你們的學具數一數。

  生:8個頂點。

  師:對,第三個發現,長方體有8個頂點。(師板書:8個頂點)

  師:(出示課件)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相等嗎?(邊說邊用鼠標指三條棱)

  生:不相等。

  師:相交于一個頂點的這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邊說邊用鼠標指長、寬、高)。

  師:習慣上,長方體的位置固定以后,(出示學具邊說邊用手指)我們把底面中較長的棱叫做長,較短的棱叫做寬,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現在,請同學們看著老師的學具,老師用手指,同學們說出它的長、寬、高。(師把教具豎放、橫放、側放、讓學生說出長、寬、高)

  師:實際上,長方體的長、寬、高是根據長方體所放的位置的不同而改變的。現在咱們來做一些練習題。(電腦出示:練習題1)

  三、課堂鞏固

  判斷:(正確的在括號里面畫“√”,錯誤的在括號里畫“×”。)

  (1)長方體的六個面一定是長方形。( )

  (2)長方體有6個面,12條棱,8個頂點。( )

  八、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6個面都是長方形(特特殊情況有兩個面是正方形)

  相對的面大小相等

  (12條)棱:相對的棱的長度相等

  (8個)頂點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1

  一、學習目標

  (一)學習內容

  “正方體的認識”是《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人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20頁例3以及課后做一做。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直觀的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等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能通過實物或模型辨認正方體,知道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在教學正方體時,應激活經驗,回顧特點,對比長方體特點,感知“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二)核心能力

  能運用遷移類推的學習方法,通過觀察、操作,認識正方體,建立空間觀念,提高分析對比,抽象概括的能力。

  (三)學習目標

  1.在認識長方體的基礎上,通過觀察正方體、動手操作折正方體,自主探究正方體關于面、棱、頂點的特征,建立空間觀念。

  2.通過對比分析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抽象概括出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的關系。

  (四)學習重點

  掌握正方體的特征,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五)學習難點

  建立空間觀念,形成立體圖形的初步印象。

  (六)配套資源

  實施資源:《正方體的認識》名師教學課件,各種正方體實物,長方體模型,剪好書本第123頁的正方體展開圖。

  二、學習設計

  (一)課前設計

  1.預習任務

  (1)長方體的特征有哪些?我們是從幾方面來認識它的?請自己整理出來。

  (2)請找找生活中的正方體物品,并思考:關于正方體你都知道了哪些知識?

  (二)課堂設計

  1.談話導入

  師:課前讓同學們尋找生活中的正方體物品,誰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找到了什么?

  師:生活中有許多物體的形狀是正方體,正方體也叫立方體,這節課我們一起來認識它。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結合生活實際,學生對正方體已有一定的認識,因此通過分享學生在生活中找到的正方體,使學生對正方體有了初步的了解,激發了進一步學習正方體的興趣。

  2.問題探究

  (1)觀察模型,探究特征

  師:長方體和正方體都屬于立體圖形,回想一下,我們是從幾方面來認識長方體的?

  (面、棱、頂點,長寬高)

  師:對于正方體,你們準備從幾方面來認識?

  生自由發言。

  師:現在請你們借助手中的正方體物品來觀察研究,看看正方體都有哪些特征?

  同桌合作,自主探求正方體的特征。

  交流匯報。(匯報時重在交流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預設:

  ①正方體有6個面,每個面都是正方形并且6個面都相等;

  ②正方體有12條棱,每條棱都相等;

  ③正方體有8個頂點。

  小結:同學們從棱、面、頂點三方面進行研究,得出了“正方體是有6個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12條棱長度相等”的結論。

  (2)制作模型,加深認識特征

  師:認識了正方體的特征,現在請你們動手制作一個正方體,制作完后,量出它的棱長是多少厘米,并向同桌介紹你制作的正方體的特征。

  用剪好的書本第123頁的`正方體展開圖做一個正方體。

  展示學生作品分享制作感想。

  設計意圖:學完長方體后,學生已明確了面、棱、頂點的概念,知道了從哪些方面探究圖形特征,因此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充分經歷自主探究的過程,通過觀察、動手,學生親身感知正方體這個立體圖形。考查目標1

  (3)對比觀察,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師:我們都是從面、棱、頂點來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它們之間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呢?請4人小組,用你們喜歡的方式整理出來。

  交流匯報后,教師用表格的形式進行整理。

  引導歸納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正方體可以看成是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我們可以用下圖來表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主動探索,從而明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提升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歸納能力,同時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過程,體驗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的信心。考查目標2

  3.鞏固練習

  (1)第20頁的做一做。用棱長為1cm的小正方體搭一搭。

  ①搭一個稍大一些的正方體,至少需要多少個小正方體?動手試一試。

  ②用12個小正方體搭一個長方體,可以有幾種不同的搭法?記錄搭的長方體的長、寬、高。

  ③搭一個四個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其余兩個面有什么特點

  4.課堂總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小結:從面、棱、頂點三方面認識了正方體,有6個面,都相等,12條棱也都相等,有8個頂點,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三)課時作業

  1.

  (1)正方體的棱長是8分米,每個面的周長和面積分別是多少?

  (2)正方體棱長的和是48厘米,每個面的周長和面積分別是多少?

  答案:

  (1)32分米、64平方分米

  (2)16厘米、16平方厘米

  解析:通過對正方體面、棱特征的考察,加深理解,為后面學習表面積和體積打基礎。考查目標1、2

  2.根據所提供的條件,回答問題:

  它的前面是()形,長()厘米,寬()厘米。

  它的右面是()形,長()厘米,寬()厘米。

  它的上面是()形,面積是()平方厘米。

  答案:略。

  解析:通過“線”想“體”,再從“體”中找“面”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同時感受每個面與長、寬、高的關系,為表面積打基礎。考查目標1、2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2

  一、教學內容

  課本 P27~30 例 1、例 2。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并掌握它們面、棱、頂點的特征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兩者之間的關系。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長。

  2.過程與方法

  讓學生經歷探索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操作、抽象、概括的能力,以及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空間想象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體驗所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問題,從中獲得價值體驗。

  三、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使學生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掌握它們的特征;認識長方體的長、寬、高和正方體的棱長。

  2.教學難點

  了解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四、教學用具

  自制課件,學具,長方體、正方體的物品。

  五、教學設計

  (一)復習準備

  (視頻腳本三:第三單元長正方體:1.2)

  1.我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關系?

  2.出示收集的各種物體:這些圖形同剛才的圖形有什么不同?

  [設計目的是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系。]

  (二)探索新知

  1.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

  (1)師出示一些教具,學生拿出收集的學具。

  將這些物體進行分類,可以分為幾類?

  (2)學生小組研究匯報:根據圍成的面的不同可以分為:由長方形圍成和由正方形圍成的。(板書:長方體和正方體)

  (3)日常生活中你見過哪些物體是長方體和正方體?

  (長正方體認識:動畫場景1)

  (4)長方體有什么特征呢?什么樣的物體叫長方體呢?下面我們來繼續研究這個問題。

  (5)關于長方體你想學習哪些知識?

  師拿出長方體教具,學生拿學具,師給出面、棱、頂點、相對的面、相對的棱的概念,并板書。

  2.長方體的特征。

  (長正方體認識:動畫場景3)

  (1)長方體有幾個面?(6 個)你來猜想一下長方體的面有什么特點?

  (2)怎樣驗證你的猜想?

  3.學生驗證。

  可能會有以下方法:

  (1)通過量長和寬計算;

  (2)剪下比一比;

  (3)將其中一個面描在紙上,用另一個面對比。

  4.匯報結論:長方體的 6 個面都是長方形,相對的面面積相等。

  有不同的發現嗎?(也有相對的兩個面是正方形)

  5.教師重點帶領學生研究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請大家再來仔細觀察這個長方體,還有什么特征?

  6.長方體的棱有什么特點?怎樣驗證?

  (長正方體框架制作:動畫腳本---場景一、二)

  7.學生利用學具驗證。

  (1)測量;

  (2)用學具插一個長方體后,再比較棱的長短。

  8.匯報:怎樣插長方體,用了什么材料?長方體的棱有什么特點?

  12 條棱,相對的 4 條棱相等。

  9.重點研究相對的面是正方形的長方體的棱的特點。

  10.填寫總結報告。

  11.認識長、寬、高。

  (1)相交于一個頂點的三條棱的長度分別叫做長方體的長、寬、高。

  (2)學生指出自己手中長方體的長、寬、高,并量出長短。

  3.正方體的特征。

  (長正方體認識:動畫場景4)

  (1)學生獨立研究正方體的特征并填表。

  (長正方體框架制作:動畫腳本---場景三)

  (2)匯報你們是怎樣研究的?

  4.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關系。

  比較長方體和正方體,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么關系?

  相同點:6 個面,12 條棱,8 個頂點。

  不同點:

  (三)鞏固練習

  1.下面的圖形中,是長方體的`在括號里畫“△”,是正方體的在括號里畫“○”。

  2.寫出下面各圖的名稱。

  3.觀察實物圖,然后填空。

  (1)橡皮的形狀是( )。

  (2)橡皮的前面是( )形,長是( )厘米,寬是( )厘米,與( )的面積相等。

  (3)橡皮的右側面是( )形,長是( )厘米,寬是( )厘米,與( )的面積相等。

  (4)橡皮的上面是( )形,長是( )厘米,寬是( )厘米,與( )的面積相等。

  4.看圖填空。(單位:厘米)

  長( ) 長( ) 長( )

  寬( ) 寬( ) 寬( )

  高( ) 高( ) 高( )

  5.判斷。(對的在括號里劃“√”,錯的劃“×”。)

  (1)一張很薄的塑料紙,只有正反兩個面。 ( )

  (2)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 ( )

  (3)一個長方體中有四個面完全一樣,那么另外兩個面一定是正方形。 ( )

  (4)用一根長 120 厘米的鐵絲圍成一個正方體框架,正方體的棱長為 20 厘米。 ( )

  (四)全課總結

  在這節課上,使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你還有什么需要解決的問題嗎?

  (五)板書設計

  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1.理解質數、合數的概念和判斷方法,能靈活選擇方法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2.引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比較、猜想驗證、歸納總結出質數、合數的含義。

  3.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應用數學的意識;體驗從特殊到一般的認知發展過程,進一步完善學生對自然數的分類方法的掌握,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教學重難點

  1.掌握質數與合數的概念。

  2.熟練記憶100以內的質數。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什么叫奇數?什么叫做偶數?

  是2的倍數的數叫做偶數,不是2的倍數的數叫做奇數。最小的奇數是1,最小的.偶數是0。

  2.請說一說20和5的因數各有哪些?

  有的數的因數個數多,有的數因數個數少。一個數最小的因數是1,最大的因數是它本身。

  【設計意圖】

  通過練習找一個數的因數,讓學生明白一個數的因數的個數是有多有少的,初步讓學生知道按因數的個數分類怎么分。

  二、探究新知

  1.找出1~10各數的因數。

  1的因數有:1。

  2的因數有:1,2。

  3的因數有:1,3。

  4的因數有:1,2,4。

  5的因數有:1,5。

  6的因數有:1,2,3,6。

  7的因數有:1,7。

  8的因數有:1,2,4,8。

  9的因數有:1,3,9。

  10的因數有:1,2,5,10。

  2.按因數的個數分,你可以分成幾類?

  只有一個因數:1

  只有兩個因數:2、3、5、7

  有兩個以上個因數:4、6、8、9、10

  3.明確概念:一個數,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這樣的數叫做質數(或素數)。如2,3,5,7都是質數。一個數,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還有別的因數,這樣的數叫做合數。4,6,15,49都是合數。

  注意:

  1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4.100以內的質數表。

  5.100以內質數順口溜。

  2和3,5和7,11、13又17,

  19、23、29、31,37和41,

  43、47、53、59、61,67和71,

  73、79、83、89、97.

  【設計意圖】

  通過質數表和順口溜讓學生熟練記住100以內的質數。

  6.想一想:最小的質數和最小的合數分別是多少?

  三、課堂練習

  1.判斷下面說法是否正確?

  (1)所有的偶數都是合數。

  (2)所有的奇數都是質數。

  (3)3的所有倍數都是合數。

  (4)一個合數,最少有3個因數。

  (5)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2.將下面各數分別填入指定的圈里。

  2737415861738395

  11143347576287999

  3.思維訓練。

  兩個質數,和是9,積是多少?

  四、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教后思考: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4

  教學 目標

  1.使學生認識約分和最簡分數的意義,理解和掌握約分的方法。

  2.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和歸納等思維能力。

  教學 重點

  掌握約分的方法。

  教學 難點

  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約數,并能準確地判斷約分的結果是不是最簡分數。

  教學 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作業紙。

  3.分數卡片、信封袋。 4.記號筆、白紙。

  板書 設計

  約 分

  例1:把化簡。 例2:把約分。 == 板書約分的兩種形式 == 板書分母是9的 == 所有最簡真分數。

  教學 過程 教師邊導邊教

  學生邊學邊練

  評 析

  一、情境導入, 復習鞏固, 激發興趣。

  1.引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孫悟空比本領。 2.指出下面每組數中的公約數(1除外)。 42和50、15和5、8和21、18和12 3.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數。選擇第三道題問:你是怎么想的? = = == 利用該知識,把分數化成同它相等的另一個分數。

  快速口答

  突出回答8和21只有公約數1,所以8和21是互質數。

  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達到回顧知識的效果。

  有簡潔的導入:孩子們對孫悟空這一神話人物充滿好奇,以和悟空比本領談話導入,引發大家的學習興趣,緊接著回顧求公約數和分數的基本性質,明確又簡單,為理解最簡分數和掌握約分的方法作好準備。用一句簡短而富有神秘挑戰性的話語“大家都知道孫悟空有72變,特神奇,你們想不想也學一招?好,這節課我們就來創造第73變,變分數!”來激發學生學習新知識的激情。

  二、理解 最簡 分數 及約 分的 意義。

  1.嘗試“變”分數。 例1:把化簡。 活動要求:

  (1)這個分數要和大小相等。

  (2)這個分數的分子、分母要比的分子、分母小。 2.了解約分的概念。

  (1)觀察所變出的分數與有什么關系?

  (2)像這樣,把一個分數化成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較小的分數,叫做約分。舉例:把化成就是約分。

  要求學生變出一個和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較小的分數。把變出的分數寫在自己的作業紙上,能變幾個就變幾個。

  與四人小組內的同學說一說變的分數是怎樣得來的。

  觀察后發現分數大小相等,但分子、分母都比原來分數的分子、分母小。

  學生找還有哪些過程也是約分。

  有明確的學生自學內容:在提出了學生變分數的小組合作的要求后,老師參與其中,予以適當的點撥,讓學生明確活動的要求,促使他們的思維處于積極的良好狀態,在合作中共同探究學習,并學會觀察,相互提點,發現約分的實際概念。

  有精要的重難點講解:讓學生在老師例舉中找到約分的概念,嘗試著進行概括,并從觀察的分子、分母能否再變小,提出了最簡分數的概念,通過舉例、練習達到鞏固的效果,這樣本課的重、難點就迎刃而解了。

  3.認識最簡分數。

  (1)觀察的分子、分母能否再變小了?為什么?

  (2)像這樣分子、分母是互質數的分數,叫做最簡分數。 (3)找出最簡分數練習。

  分子、分母為互質數。

  舉例說出幾個最簡分數。

  強化最簡分數的概念.

  有及時有效的學習反饋:及時對學生已掌握的知識點進行檢測,通過不同類型的習題,讓學生在比較中進行小結,概括適當的方法。

  三、自主 探索, 合作 交流, 總結 方法。

  1.你能根據我們化簡的過程找到約分的方法嗎? 打開書p100,看看書上是如何說的'?

  2.自主探索約分的形式。把一個分數進行約分? 教師板書約分時一般采用的兩種形式。 a、逐次約分法。 b、一次約分法。

  如果能很快看出18和42的最大公約數,也可直接用6去除,一次約分得。

  3.小結:我們既可以用它們分子、分母的公約數去除,一步一步來約分;也可以用最大公約數去除,直接約分。

  四人小組討論發現約分的方法是什么?(用分子和分母的公約數同時去除分數的分子和分母。) 注意到約分的方法中關鍵的地方。 嘗試練習。例2:把約分。

  學生邊匯報教師邊板書過程。

  在書寫的時候,提醒大家注意各個數位對齊。最后都要約成最簡分數。

  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對下面各分數進行約分。寫在作業紙上。(視頻展示)

  有恰當的學生自學引導:在自學的過程中,學生們從書本上形成知識表象,對自學部分,及時進行反饋,并予以指導,特別在學習約分的兩種形式時,教師的一步步板書,清晰明了,讓學生在頭腦中形成每一步的過程,形成的影象。

  四、鞏固 練習。

  和悟空打擂臺。 1.判斷:

  2.說出分母是4的所 有最簡真分數。 3.

  4.用最簡分數表示出小明每一項內容占一天總時間的幾分之幾?之后看表提問題。 5.每人從信封袋中挑選一個自己最喜歡的分數卡片。 (1)最簡分數上臺。

  和最簡分數相同的分數起立。

  (2)從剩下的同學中找到自己的好朋友。幫最后兩名同學找最簡分數作朋友。

  判斷并說明理由。

  寫出分母是9的所有最簡真分數。

  先判斷哪些分數是最簡分數,把不是最簡分數的分數進行約分。

  上學8小時 睡眠10小時 勞動1小時

  做家庭作業2小時(含課外閱讀時間) 餐飲休閑3小時

  按要求參加活動,綜合考核學生判斷最簡分數和對分數進行約分的能力。 (用記號筆現場寫)

  有實效的對重、難點的檢測和練習:創設生活情景,提供了一些現實的學習材料,把書本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自生活,并不抽象;學好數學,為生活、生產服務,學數學真有價值。題目充滿趣味性。在引導學生積極觀察、思考、聯想、誘發學生的創新因素時,應注意引導學生克服固定的思維模式,鼓勵獨創性地發現知識的規律和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

  五、總結 提升

  現在我們來回顧一下,今天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了解了什么是約分、最簡分數、怎樣約分

  有簡要的課堂小結:及時對本課的學習進行小結和梳理,加深學習的印象。 課后 延伸

  尋找相關的練習進行訓練。

  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牢固的掌握知識。 總評:

  新課標指出,提供給學生的學習內容必須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教師要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創設有利于學生學習的情境,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營造一種能促進學生主動發展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正確評價中,得到肯定,增強信心,提高學習興趣,使自己在各方面都不斷進步。本課即選取了孫悟空這一形象貫穿全課,讓學生與孫悟空比試、學習72變、打擂臺等,很容易把學生吸引到課堂上來。

  讓學生多種感官協同參與活動,眼口手腦密切配合,為學生提供觀察演示練習的機會,真正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在理解約分的意義后,繼續通過用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口頭表達自然形成最簡分數的概念。概括地總結本課內容是學生參與學習程度的集中體現,也有利于培養學生抓住重點精練概括的能力。

  之后,又提供一定數量針對性強、難易適度、聯系生活實際的練習,既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又促進學生發展能力形成技能,還結合練習有機進行學習習慣的教育。

  只要照著新課標進行教學,勢必對學生的將來產生積極影響,讓學生不管在什么時候,都能很自信地說出:“我能行”!

人教版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

  教材分析:

  例3是公因數、最大公因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教材通過創設用整塊的正方形地磚鋪滿長方形地面的問題情境,應用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的概念求方磚的邊長機器最大值。

  學情分析:

  學生已掌握了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的概念及求法,本課內容主要是幫助學生通過分析,使學生發現這樣的地磚必須即使16的因數又是12的因數。在此基礎上學習本課不難。

  教學目標:

  1.通過解決實際問題,初步了解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2.在探索新知的過程中,培養學好數學的信心以及小組成員之間互相合作的精神。

  重點難點:

  初步了解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初步了解兩個數的公因數和最大公因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方法指導:

  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約5分鐘)

  課件展示教材62頁例3,今天我們要給這個房子鋪磚大家感興趣嗎?要求要用整數塊。

  二、自主學習

  (約5分鐘)

  1.幾個數( )叫做這幾個數的公因數,其中最大的一個叫做( )

  2.16的因數有( ),24的因數有( ),16和24的公因數是( ),最小公因數是( ),最大公因數是( )。

  3.A=225,B=235,那么A和B的最大公因數是( )。

  4.用短除法求出99和36的`最大公因數。

  三、合作交流

  (約13分鐘)

  小組合作學習教材第62頁例3。

  1.學具操作。

  用按一定比例縮小的方格紙表示地面,用不同邊長的正方形紙表示地磚,我們發現邊長是 厘米的正方形的紙可以正好鋪滿,沒有剩余,其它的都不行。

  2.仔細觀察,你們發現能鋪滿的地磚邊長有什么特點?把你的發現在小組里交流。

  3.總結。

  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是把鋪磚問題轉化成求公因數的問題來求。

  四、精講點撥

  (約8分鐘)

  根據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情況明確展示任務,進行展示。教師引導講解。

  五、測評總結

  (約9分鐘)

  1.達標練習

  (1)要將長18厘米、寬12厘米的長方形紙剪成正方形的紙,沒有剩余,邊長可以是幾厘米?最長是幾厘米?

  (2)玫瑰花72朵,玉蘭花48朵,用這兩種花搭配成同樣的花束(正好用完,沒有剩余),最多能扎成多少束?每束有幾朵玫瑰花和玉蘭花?

  (3)有一個長方形紙,長60厘米,寬40厘米,如果要剪成若干個同樣大小的小正方形而沒有剩余,剪出的小正方形的邊長最長是多少?

  六、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都學到了什么知識?有什么收獲?

  七、作業布置

  練習十五5,6題。

  板書設計:

  最大公因數(2)

  鋪磚問題:求公因數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01-19

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2-10

數學五年級下冊人教版教案01-12

五年級下冊數學的教案03-12

小學數學五年級下冊教案09-28

小學數學下冊教案11-15

五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4-04

五年級數學下冊人教版教案01-12

五年級下冊人教版數學教案01-12

新課標五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