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二生物優秀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二生物優秀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高二生物優秀教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方面
1、使學生理解礦質元素的概念,了解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的種類和來源
2、使學生理解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及其與植物根細胞呼吸作用之間的密切關系
3、使學生理解根吸收礦質元素離子與根吸水的聯系和區別
4、使學生了解礦質元素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運輸方式和利用特點
5、使學生了解合理施肥、無土栽培原理和實用。
二、能力方面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與呼吸作用的關系以及分析影響根吸收礦質離子的環境因素,訓練學生分析實驗和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通過在教學中介紹合理施肥、無土栽培原理和實用,增加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培養學生關注科學、技術在現代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對學生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講述了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合理施肥以及無土栽培的基礎知識。
1、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
教材在第一章中已經學習過組成生物體的化學元素基礎上講述了:
(1)什么是礦質元素
將植物烘干后充分燃燒,植物體中的C、H、O、N元素會以二氧化碳、水分、分子態氮和氮的氧化物等氣體形式散失,而礦質元素以氧化物的形式存在于灰分中,所以礦質元素元素也叫做灰分元素,它們主要是由根系從土壤中吸收,氮元素雖在燃燒過程中散失,不存在于灰分中,但是氮與其它礦質元素一樣,也是植物從土壤中以無機鹽的形式吸收來的,因此,也將氮歸于礦質元素一類。
(2)什么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
目前,科學家確定的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有13種,其中N、P、S、K、Ca、Mg等6種屬于大量元素,Fe、Mn、B、Zn、Cu、Mo、Cl等7種屬于微量元素。
(3)簡要地講述了確定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的方法
在人工配制的培養液中,除去某一種礦質元素后,植物的生長發育不正常了,而補充這種礦質元素后,植物的生長發育又恢復正常的狀態,就說明這種礦質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
2、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
教材主要從植物吸收礦質元素的器官、植物吸收礦質元素的主要部位、礦質元素的存在形式、礦質元素被植物吸收的形式、根吸收礦質元素的過程幾個方面介紹了植物對礦質元素離子吸收,其中根吸收礦質元素的過程是重點,也是難點,這個過程教材概括為兩步:首先礦質元素離子通過交換吸附到根細胞表面;然后吸附在根細胞表面的離子通過主動運輸進入細胞內。
教材特別強調了根對礦質元素離子吸收與根細胞呼吸作用的密切關系。
3、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
(1)礦質元素的運輸
教材簡要講述了礦質元素進入根毛以后如何最終進入導管和礦質元素如何被利用的知識。教材還通過列舉科學家所做的實驗強調了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與根對水分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即植物運輸水分和運輸礦質元素是一個同一過程;而植物吸收水和植物吸收礦質元素離子不是同一過程,因此蒸騰作用能促進水的吸收和運輸,也能促進礦質元素的運輸的道理,但不能促進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
教材還提到了植物體除了根以外、葉片等部位也能吸收礦質元素離子,及其在農業生產實際中的重要意義。
(2)礦質元素離子的利用
教材介紹了礦質元素離子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與其能否被重復利用之間的關系。
4、教材注意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概括地講述了合理施肥的基礎知識,并且簡要講述了無土栽培這一新技術的基本原理、特點以及優點。此外,本節還在“課外生物科技活動”欄目,鼓勵學生利用無土栽培技術培養植物。
教法建議
1、引言
課前指導生物小組的同學用完全培養液和缺素培養液培養出一些植物體,以便課上展示給學生,引發他們對礦質元素對植物生活的作用的思考,以此引入本節內容。
也可以從分析植物體內化學物質的元素組成入手引入課題。例如,植物體內的物質中,蛋白質通常含有N,S、葉綠素含有Mg,核酸含有P,但植物體通過光合作用可從二氧化碳獲得C和O,通過根的吸水中獲得H和O。以此引導學生分析出植物體內含有的元素種類與植物吸收的元素種類之間的矛盾,從而很自然地引入植物還可從土壤吸收礦質元素這一事實。
也可以從根的滲透吸水直接引入,因為學生都知道土壤溶液中還溶解有各種礦質元素離子,這時可引發學生思考:溶于水的這些礦質元素離子是否是和水一起被吸收的?從而引入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
2、礦質元素的概念
和根對水分的吸收情況一樣,學生在初中已學過有關無機鹽吸收有關的初步知識,因此,教師可提出一些問題,以了解學生對礦質代謝的理解程度,找出學生對礦質代謝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在討論了問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礦質元素的概念、必需元素的概念、植物體內哪些元素是大量元素、哪些元素是微量元素。
可把學生討論的重點放在“如何確定某種元素是植物必需的礦質元素的.方法?”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設計方案,以便滲透研究方法,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豐富學生研究問題的思路有重要作用。
3、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過程,是本節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1)根細胞對礦質元素的交換吸附
這是根細胞吸收礦質元素離子的第一步
可先讓學生做《根對礦質元素離子的離子交換吸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或實驗結束后,教師通過一系列問題串引發學生對交換吸附的思考和理解。
學生在討論問題時,教師可根據需要適當做一些知識和方法上的提示,最終使學生明白礦質元素離子交換的原理,然后可就上述實驗做進一步討論。
(2)吸附在根細胞表面的離子通過主動運輸進入細胞內
可讓學生回憶主動運輸所需要的條件,即需要ATP和膜上有相應的載體蛋白;進而討論“為什么礦質元素離子具有選擇性?”等問題
(3)根對礦質元素離子和水分的吸收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是教學的難點。
引導學生討論一些實驗問題的基礎上加深對上述觀點的理解
4、礦質元素的運輸和利用
(1)礦質元素的運輸
引導學生討論出植物運輸水分和運輸礦質元素是一個同一過程;而植物吸收水和植物吸收礦質元素離子不是同一過程,因此蒸騰作用能促進水的吸收和運輸,也能促進礦質元素的運輸的道理,但不能促進礦質元素離子的吸收。
老師可向學生介紹植物體除了根以外、葉片等部位也能吸收礦質元素離子,及其在農業生產實際中的重要意義。
(2)礦質元素離子的利用
教材介紹了礦質元素離子在植物體內的存在形式與其能否被重復利用之間的關系。
5、教材注意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概括地講述了合理施肥的基礎知識,并且簡要講述了無土栽培這一新技術的基本原理、特點以及優點。此外,本節還在“課外生物科技活動”欄目,鼓勵學生利用無土栽培技術培養植物。
高二生物優秀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方面:
1。說明抗生素在控制感染性疾病等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2。簡述常用抗生素的作用機制。
3。列舉生活中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實例,討論、分析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4。認同應合理使用抗生素。
過程與方法方面:
本節課主要采取學生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法,并通過瀏覽網站資料來了解當前人們在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展開激烈的討論。了解抗生素的史話以及作用機理。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三者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我學習、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培養學生關愛社會,關愛人們健康。培養他們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1。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及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2。合理使用抗生素。
【教學難點】
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及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教學方法】
講授法和學生合作學習相結合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師:教師和學生一起探討日常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實例和危害。
學生:分組探討、交流日常生活中人們對抗生素素用法的認識。每位學生提出自己對抗生素的使用的做法。
教師:用課件展示生活中濫用抗生素的一些做法。
(學生活動)學生分組個討論。
教師:展示電視廣告中一些關于抗生素藥物的一些內容,學生討論。
課件展示:某同學患感冒后,打點滴。第一次,用的青霉素,第二次,還是用的青霉素但用量比第一次的量比第一次多,他本人認為多了好得快。以此實例,學生展開激烈的討論。
學生分組探究學習結束后,進行交流。解答以下問題并展示:
1。抗生素史話
(1)青霉素的分子式
學生通過看課本,熟練掌握青霉素的分子是的.具體寫法。
(2)抗生素的作用機制:(學生看課本討論)
a。細菌的結構
b。作用機理
抗生素主要是通過干擾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代謝過程而影響其結構和生理功能,從而達到抑制和殺滅他們的目的。
2。合理使用抗生素
(1)學生討論細菌產生抗藥性的示意圖,并提出自己的認識和觀點。
(2)對教材中的資料進行分析,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實例
3。對如何保健,少用藥。或不用藥展開討論。
4。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抗生素,通過本節課的探討,學生淺談一些自己的體會。
【隨堂練習】
1。在日常生活中,對抗生素的使用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A。只要是感染就用青霉素
B。把劑量加大,好得快
C。根據情況和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
D。使用抗生素及時比使用其他的非抗生素的效果好
2。利用發酵工程,可以是產生抗生素的量大大提高,有關說法正確的是:
A。發酵工程中,都是用的生物的無氧呼吸。
B。抗生素是蛋白質。
C。抗生素能對付所有的病原體。
D。不同的抗生素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
3。抗生素的作用機理是
A。分解蛋白質,為細胞的繁殖提供營養。
B。干擾細菌等病原微生物素的代謝過程,從而影響其結構和生理功能。
C。是為了保證細胞的活性
D。為細胞進行新陳代謝提供營養物質。
【布置作業】做學案上的練習題
【教學反思】
抗生素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種藥物、,合理利用抗生素可以達到治病救人的良好效果。但是,日常生活中,不同的人做法不一樣。有些人主張多用多好,在授課過程中,可以看出,不同的人,觀點各異。通過一節課的討輪和探究,學生對抗生素的使用有了一個合理的認識。
高二生物優秀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
2。通過學習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提高有關蛋白質相關計算的能力。
3。認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關注蛋白質研究的新進展。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
難點: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及相關計算。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提問:
之前我們學習過了組成蛋白質的基本單位氨基酸,如果把氨基酸比喻成珍珠的話,那么這些“珍珠”是如何穿成串兒,成為“珍珠項鏈”蛋白質的.呢?如果告訴你氨基是具有堿性的,而羧基是具有酸性的,那么大膽猜測一下會發生什么?(酸堿中和。)帶著這樣的思考,接下來共同學習一下氨基酸形成蛋白質的過程。
(二)新課講授
1。蛋白質的結構層次
過渡:蛋白質是生物大分子,所謂大分子就是相較無機物來說分子量大百倍或千倍以上的分子。比如牛胰島素的相對分子質量為5700,人的血紅蛋白相對分子質量為64500等。
提問:那么小小的氨基酸是如何組成那么大的蛋白質的呢?請同學們結合課本,說一說從氨基酸到蛋白質大致有哪些結構層次。(經歷了二肽→三肽→多肽,通過盤曲、折疊形成了具有空間結構的蛋白質。)
過渡:這種氨基酸和氨基酸的連接方式稱為脫水縮合。
2。脫水縮合過程
組織學生自學課本,說出脫水縮合的含義:一個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和另一個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相連接,同時脫去一分子的水,這種結合方式叫做脫水縮合。此時重點強調肽鍵的含義及寫法。
活動(角色扮演):請4位同學分別扮演一種氨基酸,如果每位的右手代表氨基,左手代表羧基,然后站成一排,相鄰的同學手牽手,牽手的部分可以稱作什么?(肽鍵。)
問題:
怎樣才能更高地還原脫水縮合過程?(每人右手拿著NH和H的卡片,左手拿著CH和OH的卡片,一個同學和另一個同學左右手相連的時候,拿掉H和OH的卡片。)
其他同學觀察,4位同學站成一排,會形成幾個肽鍵?脫去幾分子水?(3;3。)
如果是5位同學呢?(4;4)6位同學呢?(5;5。)
繼續提問:那么n個氨基酸形成一個肽鏈時,脫掉幾個水分子?形成幾個肽鍵?如果n個氨基酸形成m條肽鏈呢?(n—1;n—1;n—m;n—m。)
(三)鞏固提高
提出啟發性問題:如果4位同學站的不是一排,是一個圈,結果跟之前的有什么區別?(形成環肽,形成4個肽鍵,脫去4個水。)組織學生進行表演,其他同學點評,總結結論。
(四)小結作業
小結:師生共同總結。
作業:如果同學們在進行角色扮演時,改變站位、人數、人員等等,結果又是如何?形成的蛋白質是一樣的么?請同學們課下進行活動,并且探究蛋白質結構多樣性的原因,下節課進行分享。
高二生物優秀教案4
知識目標
理解由各種化合元素組成的水、無機鹽、糖類、蛋白質、核酸等各種化合物的化學組成特點,在細胞和生物體內的存在形式和各自具有的生理功能;初步了解生物的各種生命活動是體內各種化合物按一定方式和規律有機地結合起來協調合作、共同作用的結果。
能力目標
通過對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相關知識的學習和分析,培養學生理解、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對不同化合物的組成、結構和生理功能的學習和分析,培養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化合物的學習和分析,初步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各種化合物的結構特點和功能特點的學習,認識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的觀點;通過各種化合物的功能的學習,認識生物體的物質性和生命活動需要物質基礎的觀點;使學生初步學會抓住知識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用抓住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的觀點分析事物、認識世界的思維方法。
重點分析
1、組成生物體的六大類化合物的元素組成,該六大類物質在生物體內和細胞中的存在形式、在生命活動中的主要功能。
組成生物體的六大類化合物雖然都是由化學元素組成,但組成的各類化學元素的種類、數量、組成的方式是各不相同的,教師應指導學生運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比較,使學生了解各種化合物的組成特點,并在此基礎上掌握其功能;另一方面該部分的知識又是學習以后知識,如新陳代謝、遺傳和變異的重要基礎。所以必須作為重點指導學生學好、學扎實。
2、四類有機物的結構和功能
四類有機物是生物體特有的化合物,了解這四種化合物的結構和在生物體生命活動中的功能,特別是四種化合物在生物體生命活動的功能的側重點,利于學生深入理解生物體的生命活動。糖類物質主要作為生命活動的供能物質,脂類物質主要作為生命活動的儲能物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體現者,而核酸是生命活動的控制者,核酸對生命活動的控制是通過控制蛋白質來實現的'。教師在教學中應重點引導學生對四種化合物的功能進行區分。
難點分析
1、組成蛋白質的結構單位——氨基酸的化學結構特點,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及其與功能特點的相互關系。
蛋白質的結構單位以及蛋白質的化學結構特點及空間結構特點等,是有機化學的知識,由于學生還沒有開始學習有機化學,因此是學習上的難點。教師在教學時應注意聯系化學知識進行講解,講清楚氨基酸的結構通式,通過氨基酸的縮合反應引出蛋白質的化學結構,并直觀演示蛋白質的空間結構(模型),幫助學生理解蛋白質的空間結構和生理功能特點的相互關系。
2、組成核酸的基本單位——核苷酸的結構特點,核酸的種類、結構特點和主要功能。
核酸的知識雖然簡單,但知識繁多、瑣碎,對于學生來講學習和記憶都有一定的困難,因此是教學的難點。教師教學是一要注意與蛋白質的結構單位(核苷酸)區分開,二要區分核酸的不同種類(DNA、RNA),三要區分不同種類核酸的核苷酸,為后面遺傳的物質基礎的學習奠定基礎。
高二生物優秀教案5
一、三維目標
1、能說出DNA分子的基本組成單位
2、能概述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的主要特點
3、能闡明堿基互補配對原則
4、能概述DNA分子復制的時間、場所、過程、特點和意義
5、通過構建概念圖,有利于培養學生構建知識網絡能力。
6、通過課堂的技能訓練,強化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7、認同DNA分子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
8、通過師生互動,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及能規范和準確描述專業術語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DNA分子結構的主要特點
DNA分子復制的條件和特點
2、教學難點:利用堿基互補配對原則進行相關計算
半保留復制應用
三、教學方法
談話法、講練結合法、歸納法
四、教具準備:PPT課件
五、教學課時:1課時
高二生物優秀教案6
知識目標:
理解從基因文庫中獲取目的基因
描述PCR技術擴增目的基因的過程,了解其原理和條件。
了解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目的基因
能力目標:
(1)通過對書中插圖、照片等的觀察,學會科學的`觀察方法,培養觀察能力。
(2)能利用課本以外的資料和信息解決課內學習中發現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終身學習、后續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3)通過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科學方法的正確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比較、判斷、推理、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具備能運用學到的生物學知識評價和解決某些實際問題的能力。
(4)對于基因工程操作實例做到能理解、能介紹,從而培養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能力及良好的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現代先進生物學技術,讓學生了解到生物技術給人類帶來的貢獻,通過把現在所學知識與社會相聯系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生物的重要意義。激起學習的熱情和愿望。
教學策略
教材處理
在教材處理上,本節課按照課本知識的編排順序來進行教學,在過程中通過問題探究和問題情景的創設來合理過渡,并遞進地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以問題為主線,探究過程環環相扣,有利于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思維。
教法學法
教法:主要以多媒體演示法、問題啟發式教學法、情景創設啟發式教學法、知識遷移比較教學等方法。
學法:觀察、理論推導、對比學習、總結歸納、課外延伸探究等方法。
媒體選擇
(1)用flash軟件制作的基因文庫建立過程的三維動畫
(2)用flash軟件制作的PCR技術過程的三維動畫
(3)用PowerPoint制作的演示文稿
高二生物優秀教案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概述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
2。理解細胞膜作為系統的邊界,對細胞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觀察利用哺乳動物紅細胞制備細胞膜的實驗,提高科學實驗設計的嚴謹性,增加概述和歸納總結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同細胞膜作為系統的邊界,對細胞生命活動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細胞膜對細胞生命活動的重要作用。
【難點】
細胞膜對細胞生命活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1。老師展示地球與宇宙、中國與外國、生物與外界環境、細胞與外界環境、細胞的結構圖,提問:
(1)地球與宇宙的邊界是什么?
(2)中國與外國的邊界呢?
(3)生物與外界環境的邊界呢?
(4)細胞與外環境的邊界呢?
(過渡語)細胞作為一個基本的生命系統,它的邊界就是細胞膜,今天我們就一起學習系統的邊界——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
環節二、新課教學
研究細胞膜的化學組成,首先要把細胞膜與細胞的其他組分分開,怎么樣獲得細胞膜呢
(一)細胞膜的成分
1。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
(1)學生思考要制備細胞膜,應該選擇什么細胞作為實驗材料呢?PPT呈現植物葉肉細胞、神經細胞和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的圖片?請學生選擇并說明原因,之后PPT呈現人體正常的紅細胞,人的圓漲的的紅細胞和人的漲破的紅細胞圖片
(2)確定了哺乳動物的紅細胞作為實驗材料,那又該選擇什么方法制備細胞膜呢?PPT呈現3種方法:①用針扎破,讓細胞的內容物流出?
②用鑷子把細胞膜剝下來?
③細胞內的物質是由一定濃度的,如果把細胞放在清水里,水會進入細胞,把細胞漲破,細胞內的物質流出來,這樣既可得到細胞膜。
(3)確定了實驗材料和試驗方法,該如何做實驗呢,學生看教材“實驗”這一模塊,思考總結實驗步驟,并在大屏幕呈現人正常紅細胞和光鏡圖片和人部分紅細胞已漲破的光鏡照片。
思考如果上述實驗在試管中進行,細胞破裂后,還需要用什么方法才能獲得較純的細胞膜?
2。細胞膜的組成
(1)PPT呈現材料:①19世紀末,歐文頓曾用500多種化學物質對植物細胞的通透性進行上萬次實驗,發現細胞膜對不同物質的通透性不一樣:凡是可以溶于脂質的物質,比不能溶于脂質的物質更容易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
②人的消化液中含有很多能夠水解蛋白質的物質,用這種物質處理細胞膜,會使細胞膜分解。學生閱讀這兩段材料得出結論:細胞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
環節三:總結與收獲
教師帶領學生回顧本堂課重要知識:制備細胞的材料、方法;細胞膜的成分
作業:細胞膜具有怎樣的作用?學生課下預習并查找資料
【高二生物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生物的特征》教案優秀11-01
高二數學優秀教案09-13
高二地理優秀教案02-12
高二生物的呼吸作用教案設計08-25
初中生物優秀教案02-19
高中生物教案優秀06-24
《生物的特征》生物教案12-22
生物教案:生物的特征08-27
生物教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