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科學優秀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么問題來了,教案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六年級科學優秀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案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杠桿可以分為省力杠桿、費力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杠桿。
過程與方法:通過實驗認識到杠桿是否省力是由它的三個點的位置決定的。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不同種類的杠桿有不同的用途,在不同條件下需要使用不同類型的杠桿。
【教學重點難點】對不同杠桿的比較和分析
【教學準備】
桿秤、螺絲刀、開瓶器、鑷子、油漆桶、啤酒、粉筆、鑷子夾粉筆、開瓶器開啤酒瓶的圖片。
【教學過程】
一、趣味引入
游戲:出示油漆桶一個、啤酒一瓶、粉筆5支;鑷子、一字螺絲刀、開瓶器。
1、用工具把油漆桶撬開,然后在里面倒一杯水;
2、用工具打開啤酒瓶,倒一杯啤酒;
3、用工具用夾5支粉筆到一個空杯子里。
比一比,哪個同學完成地快,請其他同學為他們加油。
二、杠桿類工具的比較
1、剛才三位同學的表演非常精彩,首先讓我們思考一下,他們使用的工具合適嗎?
2、思考一下,他們所使用的三種工具哪種是省力的?哪種是費力的?或者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請幾位同學進行判斷,并說說理由)
3、判斷他們是否是省力工具最好的方法是什么?
4、請同學們在老師為你們準備的圖片上畫出每件工具的三個點。
5、然后在小組內討論一下這些工具是否省力?為什么 ?
6、在全班內進行交流反饋;并對學生的畫圖進行展示交流。(重點分析鑷子和開瓶器的三點位置的變化。開瓶器支點在前端,阻力點在中間;鑷子支點在末端,用力點在中間)
7、小結:怎么樣的工具是省力的?怎么樣的工具是費力的?
三、給各種杠桿類工具分類
1、請同學們在書本P8頁的10種工具上畫一畫,找出每樣工具的三個點。然后判斷一下它是省力的還是費力的或不省力也不費力。
2、學生各自作圖、填表。
3、匯報交流(請學生到展臺下進行展示交流)
4、思考:我們都知道杠桿能省力,能幫助我們抬起自己無法徒手搬動的東西;但是為什么剛才我們看到的這些工具他們有的是費力的呢?為什么這樣設計呢?
四、小桿秤的研究
1、俗話說:“稱砣雖小,能壓千斤”,今天老師就帶了一把桿秤來,請大家來說一說,為什么桿秤的稱砣這么小,卻可以“壓住”這么重的重物。
2、今天老師就帶大家來做一桿小桿秤。小桿秤制作過程指導。
五、課后思考題
出示教師用的桿秤進行示范,用不同的2跟提繩分別進行稱重時,桿秤會發生什么變化?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案2
——第一課 杠桿的研究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理解杠桿有3個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尺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據,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不費力的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并意識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對杠桿尺進行研究
【教學準備】
杠桿尺、鉤碼、記錄紙(學生);杠桿類和非杠桿類工具3~5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能不能利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這件事?
二、認識杠桿
1、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什么是杠桿?——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
2、示范用杠桿撬講臺。
3、板書分析杠桿的各個部分名稱和定義。
阻力點
用力點
支點
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P4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
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么位置
5、在展臺底下進行反饋交流。
6、分辨杠桿
觀察P4 P5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找一找三點)
三、研究杠桿的。秘密
1、 剛才我們用杠桿輕松地撬起了講臺,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呢?
2、 對杠桿尺的構造進行介紹和使用方法
3、 教師問題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桿尺的左邊第四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杠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杠桿尺的右邊什么位置掛上幾個鉤碼 ?還有其他方法嗎 ?
4、 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四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么掛?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
5、 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開展實驗,并且把數據記錄在P6上的表格內。完成實驗之后再把實驗數據進行統計:省力情況有( )種,費力情況有( )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 )種。
6、 對所有的數據進行觀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
2)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
3)在什么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7、 教師進行總結: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各情況的比較和分析。
四、收集數據步驟的反思
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據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五、全課小結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案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知道定滑輪固定在一個地方,不能隨著物體的移動而移動。
知道動滑輪不固定,可以隨著重物的移動而移動。
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不相同。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行設計實驗方案來研究定滑輪是否省力、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
情感、態度、價值觀:意識到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不同作用,發展探究簡單機械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滑輪的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通過實驗來認識其工作原理。
【教學準備】鐵架臺、滑輪、鉤碼、線、測力計、實驗計劃表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1、播放學校早晨升國旗的過程,并提問:“升旗的時候,我們的隊員是往下拉繩子,為什么國旗就往上升上去了呢?”(學生回答:因為旗桿頂部有一個輪子)
2、概念引入:像旗桿頂部的滑輪那樣,固定在一個位置轉動而不移動的滑輪叫做定滑輪。
二、研究旗桿頂部的滑輪
1、 請同學們小組合作做一個定滑輪,模擬升旗的情形,并思考:當我們利用定滑輪提升重物時,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有什么作用?
2、根據學生回答進行引導“定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一般情況下,學生已習以為常地認為我們所學的工具都具有省力作用)
3、請同學們自行設計研究定滑輪是否能省力的實驗方案。(提供實驗設計方案表)
要研究的問題 定滑輪是否能省力
預測 是( )否( )
要改變的條件
不要改變的條件
實驗設計(可附圖)
4、小組合作進行實驗,并記錄下研究的數據。
左邊鉤碼個數 右邊鉤碼個數 定滑輪的狀態 我們的。發現
5、全班內進行交流匯報。
小結:定滑輪的作用是可以改變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三、會移動的輪子
1、 出示塔吊的滑輪圖,并問:“這個滑輪是定滑輪嗎?”
2、 認識動滑輪的定義。
3、 請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安裝一個動滑輪。并思考:“動滑輪有什么作用?”
4、 在提升重物時,我們需要向什么方向用力?這說明定滑輪能否改變用力方向?
5、 用測力計研究動滑輪是否具有省力作用。
1)學習使用測力計,認識力的單位:牛頓。并進行鞏固練習,拉出3N、5N的力。
2)教師示范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不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示范用測力計測量將重物通過動滑輪提升時的重力度數。
3)請學生小組合作用測力計按順序分別測量不同個數(1~5個)的鉤碼直接提升的重力讀數和用動滑輪提升重物的重力讀數,并把實驗結果填寫在P13的表格內。并比較表內數據,發現了什么?
4)全班內進行交流動滑輪能否省力?能省多少力 ?
四、比較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的不同
五、想一想:
定滑輪和動滑輪的作用有這么大的不同,那么我們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定滑輪,什么情況下使用動滑輪?
教學反思:
本課將研究“滑輪”這一新的簡單機械,通過教學,認識什么是定滑、什么是動滑輪,研究定滑輪、動滑輪工作時是否改變用力的方向、是否省力兩個特征。
在教學一開始讓學生利用一個滑輪,繩子,支架把鉤碼充當的重物提升到高處?从袔追N不同的方法。然后讓學生從兩種不同的組裝方式找出它們的區別,從而引出定滑輪和動滑輪的概念以及定滑輪改變力的方向,動滑輪不改變力的方向。
其次讓學生再次通過滑輪來提升物體,感覺用哪個滑輪提升重物,拉的時候,誰比較輕松。有的學生感覺定滑輪輕松,有的學生感覺動滑輪輕松。那大家的感覺是否正確呢?我們需要用實驗來驗證。自然而然的引出驗證滑輪是否省力。
在研究“滑輪是否省力”的實驗中,原先教材中,對于定滑輪實驗的設計,教材是安排繩子每端各掛同樣多的鉤碼。一邊掛著鉤碼當重物,一邊掛上鉤碼當所用的'力。而動滑輪實驗的設計則是運用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的,從思維的銜接上來說,在定滑輪實驗安排用測力計測力,發現不省力。然后再測動滑輪發現讀數小了,得出動滑輪是可以省力的。思維很順暢,更利于理解和區別兩種滑輪的作用。但由于學校的測力計有誤差,學生用的測力計測出定滑輪實驗中的拉力都偏小,容易讓學生形成一個錯覺,定滑輪也是省力的,于是定滑輪的實驗驗證便由老師來演示,學生記錄。雖然沒讓學生分組做定滑輪的實驗,只是讓學生分組做動滑輪的驗證實驗。由于改變教材中定滑輪實驗的設計,利用彈簧秤測出定滑輪實驗中拉力的大小,也培養學生的數據意識,讓他們學會用數據來解釋實驗現象。
教學最后一個思考“我們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定滑輪,在什么情況下使用動滑輪?如果我們既想省力又想改變力的方向該怎么辦呢?”即是對本課教學的總結,也是為下節課做的鋪墊,另外也增加了學生課后自主觀察的問題“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到定滑輪和動滑輪?”使學生對定滑輪和動滑輪有進一步的認識,從而增加學生觀察周圍生活的興趣。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案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理解杠桿有3個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尺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據,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不費力的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并意識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對杠桿尺進行研究
【教學準備】
杠桿尺、鉤碼、記錄紙(學生);杠桿類和非杠桿類工具3~5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能不能利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這件事?
二、認識杠桿
1、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什么是杠桿?——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
2、示范用杠桿撬講臺。
3、板書分析杠桿的各個部分名稱和定義。
阻力點
用力點
支點
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P4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
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么位置
5、在展臺底下進行反饋交流。
6、分辨杠桿
觀察P4 P5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找一找三點)
三、研究杠桿的秘密
1、剛才我們用杠桿輕松地撬起了講臺,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呢?
2、對杠桿尺的構造進行介紹和使用方法
3、教師問題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桿尺的'左邊第四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杠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杠桿尺的右邊什么位置掛上幾個鉤碼?還有其他方法嗎?
4、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四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么掛?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
5、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開展實驗,并且把數據記錄在P6上的表格內。完成實驗之后再把實驗數據進行統計:省力情況有()種,費力情況有()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種。
6、對所有的數據進行觀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
2)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
3)在什么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7、教師進行總結: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各情況的比較和分析。
四、收集數據步驟的反思
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據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五、全課小結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案5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拱形可以向下和向外傳遞承受的壓力,所以能夠承受很大的壓力。
過程與方法: 根據觀察到的拱形產生的形變來推想它受力的.狀況。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邊實驗邊思考,對不斷深入研究的重要性。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做拱形的紙,鐵墊圈若干。
教師自己準備:相關的圖片資料。學生自己準備:搭瓜皮拱的瓜皮、小刀。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讓學生看一些拱橋的圖片。問為什么橋要做成拱形,特別是在古代,材料還不是很多,強度也不是很好的年代。其原因在那里?同學們原意和老師一起來解開這個千古之謎嗎?
二、拱形承受壓測試
1、實驗:做一個紙拱,試試它能承受壓力嗎?
2、學生分組進行實驗
3、要求:測試紙拱能承受多大壓力。觀察紙拱隨著壓力的增強,形狀有什么變化。
4、 分組表述自己的實驗結果。
三、讓拱形承受更大的壓力
提出問題讓學生自主解決:
1、怎樣使紙拱能承受更大的壓力。
2、提示:根據拱形受壓變形的現象,尋找克服變形的方法。
3、學生組實驗:要求學生做好工,并注意哪些量是要求不變的。
四、長壽的石拱橋
通過資料讓學生感受我國歷史上豐富多彩和發達的造橋工藝。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案6
教材分析:
《登月之旅》是蘇教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探索宇宙》單元的第一課。本課內容主要分為四個部分:人類對月球的認識——了解月球概況——解釋環形山——激發學生探月興趣,讓學生對月球有個初步的了解。內容是遵循了人類認識月球的歷程,所以教學時要將人類對于月球的認知以及人類探索月球奧秘的足跡作為本課教學的重中之重。同時鑒于六年級學生對于從互聯網中獲取信息的能力已能充分掌握,因此本課的學習讓學生自主探究的成分更要多一些。而解釋環形山的形成,因其是一個典型的科學探究問題,所以需要通過模擬實驗來進行解釋。
學情分析:
學生對月亮和有關月亮的神話有簡單的了解,六年級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強,已能熟練運用互聯網搜索相關信息,同時他們的求知欲和獨立意識增強,有自我表現的欲望,所以在自主探究環節,他們能較好地完成相關內容,并能有效表達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教學目標:
1、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知道環形山的形成及人類探索月球的歷史和所取得的成果。
2、體會人類對月球的認識是不斷發展的,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了解宇宙的幫助。
3、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宇宙的興趣。
教學重點:
了解月球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
做模擬環形山形成的實驗。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盤子、細沙、大小不一的玻璃球、手電筒等。
學生:收集有關月球及人類探月資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引入。
師:同學們,讓我們來欣賞一段有關中秋月的視頻。(出示不同風景區的月亮視頻)
師:看了這段視頻你想說些什么?(美麗、誘人、月亮上有什么、想上去看看……)
師:是呀!這么美麗的月球上究竟有什么那?這個問題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想弄清楚,但是因為當時的科技不發達,從而編制許多有關月亮的神話故事。你能說出一、兩個有關月球的神話故事嗎?(嫦娥奔月、玉兔搗藥、吳剛伐桂等)
師:月球上真的有嫦娥、吳剛、玉兔嗎?(沒有)那么月球上到底是什么樣的呢?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月球,來一場登月之旅。(板書:登月之旅)
二、初識月球,了解環形山。
師: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意大利著名科學家伽利略發明了天文望遠鏡。(出示伽利略和他自制的望遠鏡圖片)1609年伽利略用他自制的天文望遠鏡觀察了月球。(出示伽利略觀月圖)
師:他觀察到的月球表面是什么樣的呢?(出示月面圖讓學生說)。
通過學生的觀察教師適時讓學生認識“月陸”、“月!薄ⅰ碍h形山”。(板書:環形山)
師:你能說說這些環形山有什么特點嗎?你們知道環形山是怎樣形成的嗎?
師:300多年來,科學家們一直認為環形山是由于火山噴發所形成的。后來在地球上發現了被流星撞擊形成的隕石坑,科學家們經過比較,在大約50年前,得出了新結論:認為這些環形山是由于來自宇宙的流星和隕石的撞擊而形成的。(板書:隕石撞擊)
三、探究環形山形成的秘密
1、質疑探究,討論實驗
師:看著這些環形山,你有什么想問的嗎?
生1:隕石為什么會撞擊月球?
生2:撞擊的隕石哪去了?
生3:為什么環形山有大有小、有深有淺?
師:同學們的探究欲望真濃,這些問題也正是科學家們一直在研究的問題,今天我們著重研究環形山為什么會有大有小、有深有淺這個問題。(板書:大小、深淺)
師:大家想一想,環形山的大小可能會和什么因素有關系?
生1:環形山的大小可能會與隕石的大小有關;
生2隕石大撞擊出的坑就大而且大,隕石小撞出的坑就小。
師: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確呢?我們得用實驗來證明,下面我們就來模擬一下隕石撞擊月球表面的`情景。
師:大家想一想,我們可以用什么來模擬隕石?用什么來模擬月球表面的土壤,也就是月壤?
生:用沙子模擬月壤、大小不同的石子模擬隕石。
師:你怎么想到用沙子呢?
生:因為月球表面相對比較松軟。
師:好,現在模擬的材料我們都有了,如果我們假設環形山的大小與隕石的大小有關,這個實驗該如何來做
生:將大小不同的玻璃球從同一高度落下,觀察在沙盤上形成的坑的情況。
師:為什么一定要從同一高度丟下呢?
生:因為在同一高度才能比較石子大小對環形山的影響。
師:下面請同學們來做這個模擬實驗。做實驗前老師提醒大家要注意以下幾點(出示實驗注意事項)請大家在組長的帶領下開始實驗,完成“模擬環形山”實驗記錄表(一),看看哪組做的又快又好。
學生完成實驗后進行小組交流,得出結論:環形山的大小與隕石的大小有關(板書:隕石有關、大。
師:你們覺得環形山的深淺可能會和什么因素有關那?
生3:環形山的深淺可能會與隕石的下落高度有關;
生4:隕石下落的高度越大,撞擊所形成的環形山就越深;隕石撞擊月球的高度越小,環形山就越淺。
師:我們怎樣用實驗來驗證環形山的深淺與隕石下落的高度有關呢?
(生:將大小相同的玻璃球從不同的高度丟下,觀察在沙盤中形成的坑的大小。)
師(追問):玻璃球為什么要大小相同?
生:因為我們要判斷是否與高度有關,玻璃球的大小必須是相同的,否則就無法判斷。
師:請組長帶領大家開始實驗,并且完成“模擬環形山”實驗記錄表(二)看看哪組完成得又快又好。
學生完成實驗后進行小組交流,得出結論:環形山的深淺與隕石下落的高度有關(板書:下落的高度)
四、日照實驗,了解觀察時間。
師:如果我們想在地球上觀察環形山,大家想一想,在哪天晚上觀察好?(生猜測)
師:是不是向你們說的那樣?下面我們來做實驗證明一下。
師:請組長拿出手電筒。用手電筒光直射“隕石坑”,其他同學仔細觀察,看看此時的“隕石坑”是什么樣的?有沒有影子?能不能看清“隕石坑”的樣子?(學生匯報觀察到的現象)
師?現在請大家從側面斜射“隕石坑”看看此時看到的“隕石坑”是什么樣的?有沒有影子?能不能看清“隕石坑”的樣子?(學生匯報觀察到的現象)
師:通過剛才的實驗誰能說說,當陽光怎樣照射月球時觀察環形山好?(斜射)
師:對,也就是說我們在選擇用天文望遠鏡觀察月球時選擇每月的初七、八或二十二、二十三,這幾天比較好。因為這幾天陽光斜射月球,影子明顯。
五、飛天登月,再識月球。
師:“今人不見古時月!睆墓艜r候起,人們就一直渴望著了解月球,更多地認識月球,甚至幻想著能飛上月球。人類的登月夢想實現了嗎?(實現了)
師:你知道登上月球的第一人是誰嗎?他是哪個國家的?他乘坐的宇宙飛船叫什么名字?
師:1969年7月16日,美國三位宇航員乘坐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代表人類第一次登上了月球。讓我們重溫一下這激動人心的一刻。úシ拧栋⒉_登月》視頻)
師:誰記得登上月球后,阿姆斯特朗說的第一句話?
生: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出示這句話)
師:齊讀。你對這句話是怎么理解的?
師:對于阿姆斯特朗個人來說,他只不過是跨出了一步,做了非常簡單的一件事,但這件事對于整個人類來說卻是標志著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巨大突破,人類已經能從地球登上月球。這是人類文明的巨大成就。
師:當人類登上月球,月亮神秘的面紗被撩開后,人們有哪些發現?(學生自由回答:月亮上沒有水、沒有空氣、甚至沒有生命,晝夜溫差很大,月球很有趣,在那里引力只有地球的1/6等)
六、拓展延伸,升華情感。
師:踏上月球是征服宇宙的第一步,美國人在1969年登上了月球。我國也制訂了雄心勃勃的探月計劃。2004年,我國正式啟動探月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15年過去了,“嫦娥工程”都取得了那些成就呢?你們知道嗎?(學生匯報課前收集到的有關“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的資料)
師:目前,嫦娥四號已經完成了首次月面生物實驗,棉花的種子已經在月球上發芽!
師:下面讓我們來觀看一段有關“嫦娥四號”的視頻看了這段視頻,你的心情怎樣?想說些什么?還有什么想法?
師:我國在航天領域已經邁入了世界先進行列。飛天英雄楊利偉說,我國宇航員會在2030年前后登月。同學們,為了早日實現登月夢想,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師:在你們的努力下,2030年,我們終于可以乘自己的飛船進行月球旅行了,在出發前,我們需要做哪些準備工作呢?展開你想象的翅膀想象一下。(學生說出準備的物品后要追問為什么要準備此物品。生1:食物、水、氧氣,生2:宇航服、排泄物收集器,生3:照明燈、無線電話)
師:你們考慮的真周到,相信你們的月球之旅一定會很愉快。
板書設計:
登月之旅
環形山 隕石撞擊
大 小 大 小
隕石 (有關)
深淺 下落的高度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案7
過程與方法:
●能夠自覺地開展一些保護生物的宣傳活動和實踐活動。
●能夠做一個簡單的生態瓶。
科學知識:
●知道生態平衡對于人類的重要性。
●了解;r業。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變化的影響。
●意識到生物多樣性對于人類的重要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本節課的課題,并問:“誰理解什么是生態系統,什么是生態平衡?”
二、新課
1、理解生態平衡的概念
師講述:生態系統是指生物連同它們周圍的環境。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如果植物、動物及微生物的數量維持在一定的水平變化不大,這種狀態叫做生態平衡。
出示圖片,請學生觀察圖片中的生態系統。
2、制作生態瓶
。1)魚缸養魚。
(2)種小草
要求:學生回家后選擇一種方式進行,并記錄生長過程。
同時各小組討論:
A不給魚喂食,它可以活多久?放更多或更大的`魚到魚缸里,情況會怎么樣?
B不打開瓶蓋,瓶子里的小草可以活多久?
C魚缸和魚缸里的東西、瓶子和瓶子里的東西是如何模擬一個生態系統的?
D各小組進行討論,并全班匯報。
3、生態平衡對人類的重要性
出示P38頁的三幅圖。講述在日常生活中,生態平衡經常遭到人為的破壞。這三幅圖片都反應了人類在破壞生態平衡,生態系統會有什么的變化?
各小組討論并匯報。
請同學們閱讀P39和資料并討論問題。
學生閱讀資料,討論并回答。
讀活動記錄上和圖表,說說你對鹿和狼的關系的看法。
4、保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1了解各種動植物對生態系統的作用。
2師講解我國的自然資源和生物多樣性及我國怎么保護珍稀動植物。
3請學生們說說我們應該怎么保護生態平衡。
4師介紹生態農業和藍色農業,并請學生課后查閱資料它們意義。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案8
科學教育理論:
依據科學新課標的要求;科學學科的特點;學生的年齡特點;采取合適的教學。教學出發點和歸宿的以體現以人為本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
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梳理:
教學內容:
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杠桿的科學。
教學方法:
實驗研究;小組討論、交流為主的“參與式”教學法;采用“大膽猜測---實驗研究——分析數據——形成結論”教學流程。
學情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我所任教的六年級三個班中,每班學生均為23名,從平常接觸以及與其他老師交流中得知,學生整體學習態度比較認真。
2、已有知識、經驗: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大部分學生的科學常識缺乏,科學探究能力也較不強。家長和某些教師由于觀念的問題,低年級時偏重于語數教學及輔導,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進行實際觀察、操作。更沒有得到家長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
3、學生分析:在小學六年級,兒童對周圍事物具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而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實際,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認識理解杠桿有3個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弄明白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費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
用杠桿尺做實驗、通過實驗收集并整理、分析數據,理解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也不費力的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會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并體會到小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對杠桿尺實驗研究
教學難點:
對數據的整理和分析
教學準備:
杠桿尺、鉤碼等實驗用品;女孩壓水圖(ppt)、蹺蹺板(ppt)、羊角錘撬釘子圖(ppt)等8張幻燈片。
教學過程:
一、簡單操作導入
生產生活中,我們經常會遇到撬大石頭的情況,請同學們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試一試家長們是怎樣撬石頭的? 為什么家長們會這樣做呢?讓我們來揭開它蘊含的科學道理。
二、學習新知
認識杠桿:剛才我們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們農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這樣的簡單機械,我們把它叫做“杠桿”。請一個同學來講臺上示范,其他同學自己操作,教師適時分析指出杠桿各部分的名稱及定義。榜書:支點、用力點、阻力點。自己在小組內指一指這三個點位置,說說定義。
三、鞏固新知
那么我們以后遇到一些簡單的機械,如何判斷它是不是利用杠桿的原理呢?想想該用那些知識去判斷呢?要求組內簡單交流,教師請同學交流,其他同學談談想法,說說同不同意這樣的判斷。教師在總結說明。
四、應用所學
出示女孩壓水圖(ppt)、蹺蹺板(ppt),請同學們自己認真思考,這是不是杠桿?是,你的判斷依據是什么?想好后,組內討論。教師請小組代表在班內交流。(學生觀察的很仔細,部分學生想到蹺蹺板的阻力點、用力點在隨時改變,教師對同學的這種觀察仔細、勤于思考精神給予表揚)。
五、實際判斷
出示羊角錘撬釘子圖(ppt)、老虎鉗(ppt)、剪刀(ppt)等6張幻燈片,請學生判斷是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先自己想,在小組交流)。教師抽小組代表逐圖分析。
六、實驗研究
教師讓學生試著猜測判斷:所有的杠桿都省力嗎?帶著這個猜測我們來深入研究隱藏在杠桿上的科學道理。
教師指導各組安裝實驗裝置,敘述清楚實驗要求。讓各小組做實驗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費力、費力的三種情況,要求小組分工,記錄好實驗數據,把它填寫到課本第6頁的表格中。
七、數據統計
對數據進行統計:省力情況有( )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 )種;費力情況有( )種。
八、對數據梳理分析,發現規律,總結規律
通過數據分析,我們發現了什么?
1、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什么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己思考后組內討論、交流自己的發現。教師巡視,對各組給予適當的點撥、指導。小組交流后,抽小組代表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允許其他同學追問、質疑、辯論。教師也根據需要適時進行追問和質疑。最后得出實驗結論。回顧開始我們的猜測判斷對嗎?
九、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知道了杠桿有三個重要的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理解了有的杠桿省力;有的杠桿費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這節課同學們討論積極,能認真思考,希望在以后的學習中繼續發揚。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案9
【教材分析】
《放大鏡下的晶體》是九年義務教育小學科學教科版六年級下冊“微小世界”單元的第4課內容。本單元是按照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順序編排的,從放大鏡到顯微鏡,引領學生進入昆蟲世界、晶體世界和生命世界的一系列探究活動,由淺入深逐步展開。本課將帶領學生進人另一個新的觀察領域一晶體世界。晶體指組成物質內部的微粒按一定空間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比如食鹽是氯化鈉的晶體,味精是谷氨酸鈉的晶體,冬天窗戶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飄下的雪花,是水的晶體。
【學情分析】
1、本課教學對象是六年級學生,經過3年半的科學學習,具備了一定的觀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他們活潑好動,喜歡質疑,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動手能力,師生關系融洽。
2、但在語言表達上有點欠強,需要在教學中加強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一些固體物質的'內部有一定的結構,如果構成這些物質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間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規則的幾何外形,這就是晶體。
過程與方法:
1、用放大鏡觀察常見固體物質的晶體。
2、用圖記錄觀察結果。
3、自制食鹽等晶體。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激發了解和探索晶體世界秘密的興趣。
2、在欣賞各種晶體的過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學重點】觀察放大鏡下的晶體。
【教學難點】制作晶體。
【教學準備】
分組觀察器材:放大鏡、食鹽、味精、燒杯、滴管、玻璃片、礦物晶體等。
教師演示器材:各種晶體及晶體用途的圖片或多媒體課件,制作好的大晶體及器材
【教學過程】
一、觀察美麗的晶體
1、畫一畫我們記憶中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上節課我們用放大鏡觀察了小小的昆蟲,今天我們要運用放大鏡來看一些物質。糖、鹽、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質,首先請你在科學記錄本上畫一畫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
生分別觀察糖、味精、鹽、在肉眼下和在放大鏡下發生了那些變化?
2、放大鏡下的白糖、鹽、味精的小顆粒
借助放大鏡觀察糖、鹽、味精這三種物質的小顆粒分別是什么形狀的。將放大鏡下的顆粒形狀畫在科學記錄本上。(也可畫在書上第7頁方框中)
3、關于晶體
交流借助放大鏡觀察到的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形狀。(食鹽和白糖都是立方體狀的顆粒,味精是柱狀的顆粒。)像食鹽、白糖、味精那樣,有規則幾何外形的固體物質叫做晶體。
閱讀第8頁關于晶體的內容,欣賞第8頁各種晶體的圖片。老師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體圖片讓學生欣賞,讓學生感受來自大自然的美麗與神奇。
二、制作晶體
1、晶體的形成
師:同學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疑問:晶體是怎么形成的?像糖、鹽、味精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廠用機器將它們切碎成了這樣的形狀?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體從溶液中誕生,如海水蒸發得到鹽的結晶。有的晶體是在一定的壓強和溫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噴發巖漿冷卻后形成礦物的晶體。我們可以嘗試著用蒸發水分的方法來制作鹽的晶體。
2、制作我們的晶體
師:(出示其他班級已經制作的晶體)瞧,這便是用蒸發的方法得到的鹽的晶體,讓我們也來試一試好嗎?
師提供一些濃食鹽溶液,讓學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燈慢慢烘干。待水分蒸發后用放大鏡觀察它們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跡。(注意,玻璃片需遠離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熱量烘,老師自己要先試驗一下,用這樣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體。)
3、拓展活動
師:我們得到的晶體很小,你們看老師這里卻有一個很大的鹽晶體,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嗎?參考第7頁的方法,課外嘗試制作一個更大的晶體。
【板書設計】
放大鏡下的晶體
晶體:像食鹽、白糖、味精的顆粒那樣
規則幾何外形固體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科學課程目標的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能力發展,所以評價時,我更多的關注學生參與的程度、解決問題的能力,基于這一評價理念,本課我采用了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的評價與組內個人的評價相結合等,在“初識晶體,引入課題”和 “自制晶體”這兩個環節中我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的自評、互評相結合,在記錄表展示和談體會中我采取了口頭表揚、自評、組評、展示等評價方式。讓學生在評價中學會實踐和反思、發現自我、欣賞別人。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案10
教材分析
本課內容分由"了解日食現象"、"推測日食的成因"、"推測月食的成因"三個部分組成的
日食和月食,是學生們聽說過或觀察過的兩種有趣的天文現象。從教材的角度來說,把這兩種現象作為學生們學習的主題,不僅僅對學生來說有趣、有吸引力,還在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陽、月球三者之間的相對運動形成的,有助于學生認識太陽系的組成和運行狀態。同時,這兩個現象都反映了一個事實—宇宙天體是運動著的,這部分內容對學生建立起有關宇宙系統的模型是必需的,也是學生認識天體運動的典型素材之一。
學情分析
1. 學生認知情況分析:學生對月球、地球、太陽三者之間的相對運動關系在本課前有一定的認識,個別學生能夠依據自己的認識進行一個合理的猜想。
2. 學生學習本課的情感因素分析:日食和月食是學生聽說過或者查閱過的兩種感興趣的天文現象,相對來說學生對月食了解的多一些,而對日食的了解相對較少。但學生的學習并不會以為感興趣就能有秩序的完成,這需要教師充分利用這份興趣來做科學的引導。
3. 學生的`實驗方面狀況分析:這節課內容抽象,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太遠,只能設計模擬實驗,因此學生制定實驗方案比較困難,我讓學生結合教科書的實驗方案設計實驗,降低難度,使學生學得輕松,有興趣。
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與技能知識——知道日食、月食是自然現象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科學探究——經歷科學探究活動,能對問題結果進行猜測,形成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的方法,進行觀察、實驗,根據有關信息作出結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注重事實,敢于發表不同的觀點,樂于合作交流,保持并發展樂于探究的欲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日食和月食是太陽、地球、月球三個天體運動形成的天文現象。
教學難點:根據模擬實驗中的現象進行邏輯推理,推測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六年級科學優秀教案】相關文章:
六年級科學教案優秀06-21
優秀的科學教案05-20
科學教案(優秀)10-12
【優秀】科學活動教案07-04
科學活動教案[優秀]07-30
(優秀)科學教案08-17
[優秀]科學教案09-01
科學教案[優秀]10-18
(優秀)科學教案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