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領域教案[熱]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領域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領域教案1
一、活動目標:
1、使幼兒學會正確的洗手方法。
2、培養幼兒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和節約用水的意識。
3、學會洗手禮儀三字兒歌。
二、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幼兒園洗手禮儀光碟;洗手池、香皂、香皂盒,每人一條毛巾;每人一張判斷對錯的.小圖片。
三、活動過程
1、導入情境,激發幼兒的活動興趣
教師與幼兒一同做手指操。
師:小朋友們,剛才做手指操我們用到最多的是哪里?(手)
還有哪里需要用到手?(洗臉、梳頭、刷牙、畫畫、玩玩具、拿蘋果……)
手對人很重要,我們要把手保護好。那么,手臟了怎么辦?(洗手)
你是怎樣洗手的?
下面我們來看一個短片,小朋友要認真觀察明明是怎樣洗手的。
2、正確的洗手方法
(1)幼兒看短片《明明洗手》
洗手池前站滿了小朋友,明明主動排隊等候,輪到明明時,明明認真洗手。
(2)教師提問,幫助幼兒明確正確的洗手方法
當其他小朋友洗手時,明明是怎樣做的?(排隊等候)
明明是怎樣洗手的?
①卷袖子。
②打開水龍頭,把手沖濕,然后關掉水龍頭。
③擦香皂,然后把香皂放回香皂盒。
④認真搓手。、手背、手指縫、手腕。
⑤打開水龍頭,沖掉手上的泡泡,再給水龍頭洗個澡。
⑥關掉水龍頭。
⑦取毛巾擦手。擦完一只手把小毛巾翻個跟頭再擦另一只,擦完把毛巾掛回去。
3、看課件,判斷對錯
(1)小小洗干凈手再吃東西。(√)
(2)莉莉擦香皂時沒關水龍頭。(×)
(3)萌萌只洗手心。(×)
(4)小躍關掉水龍頭再擦香皂。(√)
(5)明明一邊洗手一邊玩水。(×)
(6)姜月洗手時不排隊。(×)
4、學習禮儀兒歌
幼兒看課件《幼兒園禮儀兒歌――洗手》。
教師逐句教幼兒兒歌。
教師與幼兒邊說兒歌邊做動作。
5、游戲:“我住哪”
教師準備對、錯兩間小房子,將正確與錯誤的洗手過程圖片分發給幼兒。
幼兒可以相互交流一下。
為圖片選擇小房子,并說一說原因。
6、組織幼兒到水池邊,實地洗手一次
師:我們在什么時候需要洗手?
幼兒洗手,教師指導個別幼兒,提醒幼兒節約用水。
表揚正確洗手的幼兒。
四、活動延伸
請老師和家長餐前引導幼兒認真洗手。
五、活動評價
活動內容貼近幼兒日常生活。活動中,教師運用示范法、游戲法、童謠法等教學方法,使幼兒學會了正確的洗手方法,培養了幼兒良好的生活衛生習慣,同時也發展了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益于幼兒的健康成長和良好品質的形成。
科學領域教案2
【教材分析】
地鐵是先進的地下交通工具,在城市交通中擔負起乘客運輸的任務,大大緩解了城市的交通壓力。地鐵為人們的出行帶來了更多的便捷,同時也引起了幼兒的興趣。地鐵是什么樣子的?為什么它跑得那么快?地鐵的開通引發了幼兒濃厚的探究欲望。本次活動根據幼兒“好奇、好問、好體驗”的特點,結合視頻、畫面,引導幼兒在直觀感受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地鐵的特點和功能,激發幼兒對現代交通工具的認知興趣,培養幼兒安全、文明乘車的意識。
【活動目標】
1、了解地鐵的外部構造、功能以及便捷、環保的特點,知道乘坐地鐵的基本程序。
2、能大膽講述乘坐地鐵的經歷及需要注意的問題。
3、感受地鐵出行帶來的方便,萌發安全乘車、綠色出行的'意識。
【活動準備】
1、請家長帶幼兒乘坐地鐵,感知地鐵的特點。
2、教師自制課件(乘坐地鐵的視頻、采訪地鐵工作人員的視頻、地鐵的相關圖片、地鐵路線圖)。
3、“幼兒學習材料”——《身邊的科學》。
【活動建議】
1、結合圖片,引導幼兒初步了解地鐵的外部構造、功能等。
(1)提問:你平時坐地鐵嗎?地鐵是什么樣子的?
(2)引導幼兒觀察圖片,進一步了解地鐵的外部構造、功能。
提問:地鐵在哪里?它是怎樣行駛的?和我們坐的火車有什么不一樣?
小結:地鐵是鐵路運輸的一種形式,需要在專門的地下軌道行駛。它的車頭是子彈頭的形狀,有利于減小高速狀態下的風阻,減少能耗,提高車速。
2.結合課件,引導幼兒知道乘坐地鐵的基本程序,了解地鐵便捷、環保等特點。
(1)引導幼兒交流乘坐地鐵的經驗。提問:你是怎樣乘坐地鐵的?
(2)請幼兒觀看乘坐地鐵的課件,了解地鐵便捷、環保的特點。
提問:人們是怎樣乘坐地鐵的?為什么人們喜歡乘坐地鐵?
小結:乘坐地鐵安全、準點、快捷、舒適,是一種環保的出行方式。
3、結合課件,引導幼兒了解乘坐地鐵時需要注意的問題,感受地鐵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1)引導幼兒討論、交流。提問:乘坐地鐵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2)引導幼兒觀看地鐵工作人員的采訪視頻,進一步了解乘坐地鐵的注意事項。提問:這是誰?他說了哪些事?
小結:地鐵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方便,只有有序上下車,不擁擠,遵守乘車規則,保護好環境衛生,才能安全快樂地出行。
【活動延伸】
請幼兒閱讀《身邊的科學》第15頁,進一步了解如何乘坐地鐵。
科學領域教案3
【活動設計】
有一天午睡時,小朋友在脫衣服時聽到了噼噼啪啪的聲音,有的小朋友說玩滑梯的時候頭發在“跳舞”,覺得很奇怪!還有一次,我們為女孩子們梳頭,孩子們發現頭發被梳子吸起來,十分好奇。《綱要》強調:科學教育的內容應從身邊取材。引導幼兒對身邊常見事物和現象的特點、變化規律產生興趣和探究的欲望。于是,我設計了“有趣的靜電”這一活動,讓孩子們認識靜電現象,知道摩擦起電的原理,激發幼兒好奇心和科學探索的欲望。
【活動目標】
1、充分感知,觀察不同材料摩擦所產生的靜電現象。
2、通過合作探索,記錄下不同材料摩擦產生的靜電現象。
3、愿意參與探索活動,培養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記錄表,碎紙屑,塑料小勺,塑料梳子,塑料尺子,塑料剪刀,鉛筆,排筆,水彩筆,吸管,玻璃瓶,幼兒事先分為4組(紅、黃、藍、綠)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變魔術,激發幼兒興趣。
1、教師出示塑料小勺。
2、教師變魔術,讓塑料小勺吸起紙屑。
師:想讓它發揮魔力,還得請坐的最好的朋友配合配合。
二、幼兒用小勺自由探索,將小紙屑吸起來。
1、教師提問,引發幼兒思考。
2、請幼兒嘗試操作。
3、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的`方法。
4、教師小結。
師:其實我們這個神奇的魔術是因為摩擦產生了靜電,所以能把小紙屑吸起來。摩擦的力量大,靜電產生的多,塑料小勺吸附的紙屑就越多。
三、幼兒嘗試用多種材料進行實驗。
1、教師出示記錄表。
2、教師交代注意事項。
師:小魔術師們,我們研究魔術的時候,桌上的材料不要爭搶,自己先拿一種材料,研究完了,放回盤子里,再換另外一種材料。
3、幼兒自由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4、師幼交流實驗結果。
5、教師再次實驗。
小結:生活中有很多物品摩擦后都能產生靜電現象。
四、提問:生活中你們見過哪些靜電現象。
1、請個別幼兒說說自己遇到的靜電現象。
2、教師小結:在天氣寒冷的時候,很多物品因摩擦而相互吸引,如我們梳頭的時候,梳子和頭發也會互相吸引產生靜電現象。脫衣服時,我們身上的毛衣和襯衣和頭發都會產生靜電現象。
五、教師小結,結束活動。
師:小魔術師們都學會了我的魔術,現在我們就一起到外面去表演給小班的弟弟妹妹看看吧。
科學領域教案4
科學活動是指人們從事探索事物存在及變化的狀態、原因和規律的實踐活動,整理了活動設計的科學領域教案,歡迎欣賞!
一、 活動目標:
1、 對滾動的物體發生興趣,發現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征。
2、 探索滾動軌跡與物體形狀之間的關系。
3、嘗試運用繪畫記錄的方式表達、交流物體滾動的軌跡, 發展學習的自主性。
活動重點:了解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征。
活動難點:探索滾動軌跡與物體形狀之間的關系。
二、 活動準備:
方形積木、三角形積木、小圓球、紙杯、羽毛球、椎體塑料玩具、茶葉筒、水筆、白紙2張。
三、 活動設計:
(一) 幼兒自由操作材料,發現滾動物體的形狀特征。
1、認識操作的物品,感受物品的形狀特點。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很多東西,誰能說出它們的名字?老師和孩子一起說一遍。(積木、茶葉罐、小球、羽毛球、紙杯)
師:這些物品會滾動嗎?(幼兒:會;不會。。。)
師:我不知道你們誰說的對,怎么辦?(幼兒:試一試就知道了)師:好,每人拿2-3個物品放在桌上,用手輕輕一推,看它是否會滾。聽到老師拍手就停止玩,將你認為會滾的物品放進綠筐里,不會滾的物品放進紅筐里。
2、 幼兒實驗操作,教師觀察指導。
3、 教師幼兒共同總結實驗結果。
〈1〉你玩的是什么?它會滾動嗎?
〈2〉為什么綠筐的物品會滾,紅筐的物品不會滾動?
〈3〉你還知道哪些物品會滾動?它們為什么會滾動?
教師小結:圓圓的物品會滾動,有角的物品不會滾動。
請孩子檢驗筐里的物品,將放錯的物品糾正回來。
(二) 幼兒再次自由操作材料,探索圓形物體滾動軌跡的不同。
1、 這些物品都會滾動,它們滾得一樣嗎?它們是怎么滾的?每人拿一樣物品滾一滾,仔細看看它是怎么滾的,等會兒把你的發現告訴我。(幼兒探索,聽老師拍手后將手中物品放回筐里)
2、 幼兒講述自己組的實驗結果。
師:你玩的是什么?它是怎么滾動的?你能畫出它滾動的路線嗎?教師提供一張大紙,請個別幼兒畫出物品滾動的軌跡。 (請3-5個孩子)
(三) 幼兒再次操作材料,探索滾動軌跡與物體形狀之間的關系。
師:有的物品滾得直直的,有的物品滾得彎彎的。
(1)為什么有的滾得直直的,有的卻彎彎的?這是什么原因呢?請你拿一個物品,跟你的同桌小朋友一起輪流滾一滾,比一比,仔細看看,到底是什么原因?聽到老師拍手后,將滾得直直的物品放在綠筐里,將滾得彎彎的物品放進紅筐里。
(2)師幼交流。
師:什么東西滾得直直的?它是什么樣子的'?什么東西滾得彎彎的?它是什么樣子的?引導幼兒觀察物品的形狀,對比形狀的不同。
(3)以貼圖形檢驗成果
師:老師這里有一些圖片,你覺得它滾動的路線是怎么樣的,請你貼到上面的表格上。(幼兒互相檢查)
師幼共同交流實驗結果:我們發現,茶葉筒的兩頭是一樣粗的,它可以滾得直直的;一次性紙杯兩頭粗細不一樣,滾得彎彎的,原來物體的滾動與它們的形狀有關系。
(四) 延伸:小球球和茶葉罐形狀不一樣,為什么它們都是滾得直直的呢?這是什么原因?我們回家問問爸爸,或者上網查查。
科學領域教案5
活動目標
1、鞏固幼兒對紅黃藍三種顏色的認識。
2、注意觀察水的顏色變化,產生探索的欲望。
3、體驗活動的樂趣。
重點難點
重點:能區分辨認三顏色。
難點:知道三原色混合會變出其他的顏色。
活動準備
透明礦泉水瓶若干,紅黃藍可溶性顏料抹布色卡
活動過程
一以變魔術導入活動
1、出示神秘盒子,引起幼兒的興趣。
T:今天蘇蘇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一個魔法寶盒,請小朋友們猜一猜里面會有什么呢?現在請你們摸一摸,再猜猜看里面是什么?
T:現在讓我們一起數123把寶貝請出來吧1—2—3
T:是什么呀?瓶子里有什么?水寶寶有沒有顏色?
2、小結:水寶寶現在是沒有顏色的,是透明的。二進行魔術表演,初步感知水寶寶變顏色的秘密
1、教師進行魔術表演。
T:蘇蘇老師要進行變魔術了,你們想不想看?那可要看仔細嘍!看看我們的'水寶寶會發生什么變化?(教師第一遍邊搖晃水瓶邊念咒語水寶寶變變變,第二遍邀請幼兒一起念咒語,老師搖晃瓶身。)
2、出示魔術變出的一瓶紅色的水,觀察水的變化。
T:水寶寶的顏色有變化嗎?現在是什么顏色?
3、出示剩下的水瓶,請2個幼兒上來變魔術,其他幼兒幫助念咒語。
T::他們的水寶寶變顏色了嗎?他們的顏色一樣嗎?都變出了什么顏色?
4、分發水瓶,給班里每個幼兒嘗試的機會。
5、教師打開瓶蓋,讓幼兒觀察到瓶蓋上剩余的顏料。
小結:其實老師把一個秘密放在瓶蓋里,請小朋友仔細看看蓋子里有什么?這個魔法的秘密就是蓋子里有紅色顏料,水寶寶就可以變出紅色;蓋子里有藍色,水寶寶就可以變出藍色;蓋子里有黃色,水寶寶就可以變出黃色。
三出示色卡,幫助幼兒明確辨認顏色。四交換瓶蓋再次探索
T:老師手里的水寶寶現在是什么顏色?現在老師邀請小朋友手里的水寶寶來和我的水寶寶做好朋友,你們誰愿意啊?你們覺得這兩個好朋友手牽手了會怎么樣呢?現在請小朋友為你手里的水寶寶也找個好朋友吧。
四幼兒操作
1、請幼兒和老師一起回憶變魔術的過程,說出水寶寶發生的變化。
2、幼兒表演魔術給自己喜歡的客人老師并介紹水寶寶的顏色。
五成果展示
請小朋友按顏色將益智區的插塑玩具送回家。六延伸活動
《找顏色》
活動總結
1.這次活動的安排抓住了幼兒的興趣點,對幼兒有很大的吸引力。在幼兒觀察老師變魔術的過程中,注意力高度集中。教師變魔術過程中第一遍自己念咒語搖晃瓶身,幼兒注意力集中都很安靜很認真地看著變化過程。第二遍教師邀請小朋友一起念咒語,小朋友參與其中,營造出很愉快的學習氛圍,又再次調動小朋友的學習興趣。教師邀請2個小朋友上來表演分別變出黃色和藍色的水寶寶,感知認識了黃色和藍色,其他小朋友幫忙念咒語,激發幼兒的探索興趣。
2.分發水瓶,給班里每個幼兒的嘗試的機會,為幼兒提供感性經驗,讓幼兒在直觀的感受中,能清晰的知道變魔術的過程。
3.教師運用明確的色卡幫助幼兒分辨顏色,鞏固幼兒對紅黃藍三種顏色的認識。
4.邀請幼兒去給客人老師表演,增強幼兒的成就感。
5.將學習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學以致用。
科學領域教案6
設計意圖: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提出,3-4歲幼兒能注意物體較明顯的形狀特征,并能用自己語言描述。結合幼兒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不同形狀的物體,如,圓形的盤子、正方形的手帕、地板等。設計本次活動讓幼兒能有意識感知正方形,學會觀察并嘗試識別和描述正方形的物體。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觸摸,感知感知正方形的.特征;
2.認識正方形,能從生活物品中尋找到正方形。
3.樂于參加數學活動。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正方形手帕、裝有正方形、圓形的卡片(其中正方形的數量多于幼兒數量)摸箱一個、動畫版正方形PPT圖片、圓形,正方形等不同形狀的物品的圖片、不同形狀拼成的圖形、彩筆。
2.經驗準備:認識圓形
活動過程:
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小朋友們,大家上午好!今天老師要出一個謎語,請小朋友們一起來猜一猜吧!看看哪位小朋友又快又準確的猜出來?
謎語:小小花布四方方、整整齊齊好端莊、擦汗擦手要靠它、講究衛生我真棒。
請幼兒看一看小手絹是什么形狀的?(說出正方形名稱)
二、感知正方形特征
1.小手絹呀!帶了了正方形寶寶來我們班里做客了,我們一起把它請出來,看一看吧!(多媒體播放正方形一蹦一跳出來的情景,吸引幼兒注意力。)
正方形是什么樣子呢?哪位小朋友說一說呢?(教師引導它有幾條邊,幾個角)
小結:正方形有4條一樣長的邊,有4個相同的角
2.摸一摸:老師這里有一個摸箱,里面裝了正方形和圓形的卡片,小朋友你能找到正方形的卡片嗎?幼兒挨個進行觸摸,再觀察。
三、認識正方形,能從生活中尋找到正方形。
1.老師,這里有一些不同形狀的物品圖片,小朋友你能找到正方形形狀的嗎?請小朋友分別把手中正方形卡片放到尋找到一個正方形圖片上。
2.其實我們活動室也隱藏者正方形的物體,我們一起來找一找吧!(分組尋找)
四、分組操作
1.在拼成物品中,尋找出正方形并涂上你喜歡的顏色。
2.作品展示并評價總結。
活動延伸:
家長和幼兒一起找到家中正方形物品,可以一起畫圖,與小朋友分享。
科學領域教案7
活動目標:
1、在看看、猜猜、講講的活動中了解車子是由不同數量的輪子組成的
2、通過游戲讓幼兒知道輪子是可以滾動的
活動準備:
PPT、幼兒帶來的各種車子
活動過程:
一、介紹各種不同數量輪子的車
今天我給你們帶來一個神奇的寶貝,你們知道是誰嗎?
(一)出示兩只輪子,引起興趣
1、你們看這是什么?有幾只?2、你見過的兩只輪子的'車嗎?是什么車?
小結:兩只輪子的車有自行車、電動車、摩托車
過渡:還想接著往下看嗎?
(二)出示三只輪子
1、你們看這里有幾只輪子
2、三只輪子是什么車?
小結:三只輪子的是三輪車
(三)出示玩具車
1、這是一輛什么車?這輛車有幾只輪子?
2、出示四只輪子,四只輪子有些什么車?
小結:四只輪子的有轎車、警車、消防車、公共汽車等等
二、講講玩玩:知道車有了輪子會滾動
1、討論:為什么這些車都要有輪子呢?
2、你們想不想開開自己帶來的車?(幼兒互相介紹自己帶來的車有幾個輪子)
3、幼兒開開自己的車,開完后將車按輪子數量放進不同的停車場
總結:原來我們剛才看見的車和你們玩的車都是有不同數量的輪子組成的,有了這些輪子車才可以在馬路上開。
活動延伸
你們玩得開心嗎?還有很多寶貝也想出來和你們見見面,我們請他們出來好嗎?
1、你見過這么多輪子的車嗎?
2、平時請你們爸爸媽媽帶你們一起找找看哪些車有這么多的輪子,好嗎?
科學領域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了解植物的基本結構。
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種感官觀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態特征。
2、嘗試用科學詞匯描述觀察到的信息
3、自己動手畫一棵植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對常見植物的外在特征研究興趣,培養學生認真觀察,認真記錄的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植物具有根、莖、葉等結構。
教學難點:能畫一棵植物的簡圖。
教學準備:記錄單,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一株植物、課件
教法學法:觀察法
課型課時:新授課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星期六,喜羊羊到一片樹林里游玩。這里的植物真多呀!(板書:植物)同學們,我們跟喜羊羊一起去看看吧!他看到了哪些植物你認識嗎?
2、這是一株什么植物呢?喜羊羊不認識,他可真著急呀!你們能幫幫他嗎?
(1)它會不會開花?
(2)葉子什么樣子的?
(3)生長在哪里?
二、觀察一株植物
1、選定一株綠蘿,請大家仔細觀察并說說看到的情況。了解這株植物的結構:根、莖、葉
2、觀察植物的莖和葉。
(1)為了觀察的更仔細,喜羊羊決定走近這株植物,仔細看看它的莖和葉。走近了植物我們除了可以用眼睛觀察,還可以用什么來觀察?(在交流中板書:鼻子、手、同時強調要輕輕觸摸)
(2)請大家仔細觀察莖和葉。
(3)交流觀察到的'信息。
全班交流并強調說的習慣和聽的習慣
三、畫一株植物
喜羊羊聽了大家的觀察交流。覺得我們班的小朋友很厲害,他想:如果把這株植物畫下來,再去問村長,村長肯定能認出這是什么植物。怎么畫呢?我們小賴看看科學記錄單吧!
1、教師示范科學記錄單的使用。
(1)請大家拿出科學記錄單,教師在展臺顯示科學記錄單。
(2)老師知道學生填寫姓名、日期。
2、指導畫一株植物
(1)教師示范畫植物的順序、方法。
邊觀察邊畫,按莖、葉、—根的順序。
3、交流評價畫的植物。
評一評,說一說哪位同學畫的。并請被選中的同學談談畫時的體會。
四、小結
村長聽了大家的介紹,看了你們畫的畫,認出了這株植物。原來它是綠蘿(PPT出示)
村長發現大家這么厲害,讓老師帶來了一副被弄亂的畫,需要你們的幫忙才能復原,你們愿意接受挑戰嗎?(出示幻燈片)
1、請兩位同學分別來拼兩種植物的拼圖,并找出根莖葉。
2、這是兩棵大樹,如果我們要去觀察拼圖中這樣的大樹,我們可以怎樣取觀察呢?(幻燈片播放其中一棵大樹的惡遠景、近景、莖葉的特寫。)
3、結束:今天同學們在課堂上表現很棒,我們一起認識了植物上有根、莖、葉。我們還學習了科學的觀察。課后大家去校園里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觀察它。
科學領域教案9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比較不同的紙在水中的結果,能進行簡單地實驗記錄;
2、能發現由于紙質的不同產生吸水速度和程度不同的現象,并能知道大概時間。
3、增強對實驗活動及探索事物的興趣。并運用此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活動準備
皺紋紙、錫箔紙、卡紙、吹塑紙、牛皮紙、白板紙、宣紙等。
活動過程
1、教師提問請幼兒猜想:把這些紙放到水里,會有什么結果?
2、幼兒操作實驗。
幼兒可以選擇在水盆里做實驗、也可以自己找容器來做實驗。
教師指導:
①指導幼兒將紙放在水里,耐心的觀察一會數一數幾秒鐘后,紙會完全吸入水,沉到水底。
②比較一下哪種紙吸水快,哪種紙吸水慢。
③紙吸水后和沒有吸水的紙有什么不同?
④觀察一下,除了吸水以外,還有哪些現象。
3、選紙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紙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方便,人們根據需要制造出各種吸水和不吸水的紙,請選一選合適的紙:天氣熱擦汗該選哪種紙?畫水粉畫該用哪種紙?包吃剩的食品如餅干糖果等該用哪種紙?擦桌子用哪種紙?并說明理由。
活動延伸
生活中還有一些很特殊的紙,如不怕水的紙等等,在接下去的活動中我們進一步來研究。
科學領域教案10
活動目標
1、初步發現有洞的水瓶與瓶蓋的關系,探索洞洞的變化對瓶中水會有什么影響。
2、能夠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記錄下實驗猜想與結果,樂于表達自己的發現。
重點難點
活動重點:能發現有洞的水瓶與瓶蓋的關系,探索洞洞的變化對瓶中水會有什么影響。
活動難點
能夠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記錄下實驗猜想與結果,并進行分享。
活動準備
戳有一只洞洞的水瓶×8、戳有一高一低兩只洞洞的水瓶×8、水桶×8、收納筐×8、毛巾×8、記錄紙、筆若干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實驗(實驗激趣,初試記錄)
導入:請看,這只瓶子和常見的水瓶有什么不同?
集體猜測:有洞的瓶子裝滿了水,會發生什么?蓋上瓶蓋,又會發生什么?
過渡:光猜還不夠,要做實驗驗證猜想。
操作要求:
(1)兩人一組在瓶子里裝滿水,手提瓶口進行觀察。
(2)觀察蓋瓶蓋和不蓋瓶蓋兩種情況,將實驗結果清晰記錄在紙上。
提問:實驗完成,結果和你們的猜想一樣嗎?你們有什么發現?
追問:哪一組記錄一眼就能看明白?為什么?
小結:當瓶子上有洞時,蓋上瓶蓋不漏水,不蓋瓶蓋會漏水。大小適中、位置合適、線條流暢、頁面整潔的記錄方式,就能幫助你們清晰準確地記錄下實驗結果。
二、第二次實驗(二次實驗,花樣記錄)
過渡:看,這只瓶子和之前的`瓶子有什么不同?(有上、下2個洞。)
集體猜測:2個洞的瓶子裝滿水,會發生什么?蓋上瓶蓋,又會發生什么?
操作要求同上
巡回指導:幼兒是否記錄了實驗過程中發生的現象;幼兒是否能與之前預測的現象進行比較。
提問:通過第二次實驗,結果和你們的猜想一樣嗎?你們有什么發現?
追問:他們的出水情況一樣嗎?對于這樣的發現哪一組的記錄更清晰?
小結:不蓋瓶蓋,2個洞都漏水,上面洞的水漏得近,下面洞的水漏得遠;蓋上瓶蓋,上面的洞不漏水,下面的洞漏水。
三、活動延伸(大膽猜測,無限可能)
第三種瓶子,你們看看不同之處在哪?(并排的兩個洞洞)蓋上瓶蓋和不蓋瓶蓋會是什么結果呢?
活動總結
此次活動有三大亮點,即自主探索——在活動中教師只是引導及旁觀者,幼兒有極大的空間進行自主探索;自主發現——在活動中教師只是幫助幼兒梳理總結,所有的發現都是通過實驗產生;自主記錄——在兩次操作后,孩子們運用不同的方式將發現的"秘密"自主記錄下來,豐富幼兒的記錄方式。
本次活動目標度達成度為90%。整個活動通過實驗引導幼兒發現洞洞與瓶蓋的關系從而探索發現洞洞的變化對水會有什么影響;孩子們基本能夠用自己的方式清晰記錄下實驗猜想與結果,并進行表達。
一開始,我設計了三個實驗,分別為探究如何讓有洞的瓶子不漏水、兩個上下位置的瓶子有沒有瓶蓋的出水情況及平行兩只洞瓶子的出水情況,但在幾次科學室活動與個別化中我發現讓孩子們們自己發現蓋上瓶蓋水瓶就不會漏水較難,會讓他們失去探究的興趣,所以我將環節進行了調整,變為探索一個洞的瓶子與上下兩洞的瓶子蓋上瓶蓋和不蓋瓶蓋是否會漏水,難度適中的實驗會更好的激發幼兒興趣。
科學領域教案11
教材分析:
“鳥”是動物世界中的一個大家族,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見過小鳥,也知道鳥是人類的朋友,但是對鳥的種類和鳥類的特征了解甚少。通過本次活動讓幼兒認識、觀察了解幾種鳥類的特征。學會關心、照顧小鳥,建立與小鳥的親密關系,產生喜愛和保護小鳥的情感。
活動目標
1.認識、觀察幾種鳥類的特征,知道鳥類是人類的好朋友。
2.能按從頭到尾的順序觀察鳥類,學習觀察的方法。
3.了解愛鳥周的日期,愿意愛護、保護鳥類。
活動準備
1.森林里的鳥不同的聲音。
2.各種鳥的圖片。
3.各種鳥自我介紹錄音。
活動建議
1.欣賞鳥鳴,激發幼兒觀察、了解鳥兒的興趣。
(播放錄音)幼兒聆聽清脆悅耳的鳥鳴聲。請幼兒傾聽這是什么聲音?小鳥是怎樣唱歌的?幼兒模仿小鳥的叫聲。
2.介紹幾種常見的鳥,了解他們的特征。
(1)介紹自己收集的鳥類圖書
請幼兒說說自己帶來的是什么鳥?它是什么樣子的?你喜歡它什么地方?在幼兒講述過程中,鼓勵幼兒大聲完整地講述。
(2)出示啄木鳥的圖片
提問:這是什么鳥?他的頭上有什么?身上有什么?翅膀和尾巴是什么樣子?是什么顏色的?幼兒有序的講述啄木鳥的特征。
3.教師繼續出示麻雀、喜鵲等各種鳥的圖片,幼兒能按從頭到尾的順序觀察鳥類,說出它們有哪些共同特點?讓幼兒認識其他幾種常見的小鳥。
小結:鳥的身上長滿了羽毛,大多都有圓圓的.頭,硬硬的嘴,有兩只翅膀,都沒有牙齒。
4.組織幼兒討論:鳥類和人類的關系
討論:為什么說鳥類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如果我們人類總是捕殺鳥類,大自然會有什么樣的變化?
小結:沒有鳥,世界會變得一團糟,有了鳥類和我們相處,我們人類就能生活得非常愉快。因為,鳥不但回吃蟲子,還會做窩和保護森林,有的鳥羽毛很漂亮,可供人欣賞,有的鳥聲音很動聽,可供人聆聽—所以,我們人類應該和鳥類共同生活,友好相處,并要愛護鳥類。
5.播放PPT,了解鳥類面臨的災難。
(1)設置情景:信鴿送來探測到的面臨危難照片,大家一起商討研究。
(2)圖一:小鳥正受農藥的侵害。
提問:小鳥怎么了?為什么會死?飛機上噴灑的是什么?
小結:農藥的大量使用,不但殺死了害蟲,而且有毒的農藥也把小鳥給毒死了。
(3)圖二:小鳥受污水的侵害。
提問:小鳥怎么了?臟水那里來?白天鵝什么會邊成黑天鵝的?
小結:工廠里排放污水,使白天鵝變成黑天鵝的,使魚兒毒死了,小鳥吃了有毒的魚就死了。
(4)圖三:森林遭到破壞,小鳥無家可歸,面臨捕殺的危險。提問:小鳥為什么會哭?
小結:森林被砍伐,小鳥失去了家,還面臨著被槍殺和捕捉的危險。
(5)幼兒討論怎樣保護小鳥。
引導討論:我們的小鳥面臨的危險太大了,讓我們想想辦法,怎樣保護小鳥?
6.知道“愛鳥周”,愿意愛護、保護鳥類。
鳥類中的大部分都對人類是有益的。他們有的可以捕殺害蟲,有的可以捕殺鼠類。他們對農業、對森林和果園都有益處,所以鳥類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我們國家在每年的4月底到5月初的一個星期,在全國開展“愛鳥周”活動。號召全國人民都來保護、愛護鳥類
科學領域教案12
【活動設計】
有一天,陽光明媚,我帶著我們班的小朋友到戶外去玩,玩了一會兒,天氣就突然變陰了,一陣烏云過來了,馬上快要下雨了,小朋友看到這樣的自然現象非常興奮,都問我:老師,怎么天一下子就變黑了?老師,是不是太陽在眨眼睛呢?為什么會有云呢?等等好多關于天氣的問題,看到幼兒對天氣的變化如此感興趣,在加上孩子們的生活常常直接地受天氣的影響,他們都有玩雪、淋雨等經歷和體驗,因此為了更加豐富幼兒對生活中的自然經歷有科學的認識,于是我和小朋友一同設計了晴云雨雪這一活動,來引導幼兒關注天氣,了解天氣常識。
【活動目標】
1、認識天氣符號,了解簡單的氣象知識。
2、關注天氣預報,有觀看天氣預報的知識。
3、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重點難點】
1、重點:了解一些常見的天氣符號
2、難點:學習簡單的形象地記錄天氣的方法。
【活動準備】
天氣預報音樂,天氣預報視頻片段,記錄表,鉛筆。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出主題。
1、小朋友你們認識我嗎?對,今天是我第一次來和你們上課是吧,那我要考考你們了,聽一聽是什么電視節目開始了?(播放天氣預報音樂)
2、提問:什么電視節目開始了?再聽一遍,我提醒你們一下,這個節目每天都要播放的哦,我們再來聽一遍。(第二次放天氣預報音樂)這是什么節目?這是中央電視臺,每天晚上7點半準時播出的天氣預報,天氣預報你看過嗎?都和爸爸媽媽一起看過是吧,那我考考你們了,天氣預報到底說了些什么呀?(請幼兒講述)除了知道天氣和溫度,還能知道什么呢?除了知道我們無錫的天氣情況,能不知道蘇州的天氣情況呀?能嗎?北京的天氣能不能知道呀?
3、今天老師帶來了一小段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我們來看一看,是跟你們說的一樣嗎?(播放視頻天氣預報,幼兒觀看)
剛才看的是中央電視臺的天氣預報嗎?你啊有什么要問老師的,有什么話要說嘛,或者有什么地方看不懂嗎?(請幼兒隨便說說)教師根據幼兒回答解說圖片。我們來看一看這天氣預報可以知道幾天的天氣呀?這是幾號的?哦天氣預報可以知道第二天和第三天的天氣,就是能知道明天和后天的天氣是吧。
二、認識天氣符號。
1、這是中央電視臺播放的中國的天氣,能夠知道我們中國一些主要城市的天氣情況是嘛,今天呢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天氣符號。哪里有天氣符號,什么是天氣符號呀?教師指圖片問,哪里有天氣符號呀?還有哪里有天氣符號呀?每個城市的邊上都有嗎?什么是天氣符號?就是用一個圖案表示一種天氣的是嘛,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個。
2、我還要來考考你們,等會老師繼續放這段視頻,我呢給每個小朋友一張記錄表,(出示大記錄表),看這就是我們的記錄表,旁邊呢有許多的圖案,就是剛才說的天氣符號,接下來聽清楚了,看視頻的時候,你看到什么圖案出現了,就要鉛筆在它旁邊打個勾,會嗎?看到什么圖案出現你就打鉤,你們愿意試試看嗎?好請你那一張記錄表,我們一起來看看,等會看到圖案出現就打鉤,如果圖案沒有出現呢?就不打勾。請你那好一支筆,準備好了嗎我們開始了。(幼兒看視頻記錄)
3、師:記錄好了嗎,和旁邊的小朋友對一對,有沒有一樣的呀?(教師出示一張大記錄表)來,這是太陽的圖案,有打鉤的嗎,打鉤的請舉手?教師在表上打鉤,太陽的圖案表示什么天氣呢?誰知道?晴天,陽光明媚的.晴天,我們一起說一說。(教師依次講解天氣符號,多云,陰天,小雨中雨大雨,小雪中雪大雪,引導幼兒學說)有的符號沒有出現,我們等會再找找。
4、小朋友你們看,我們的祖國大不大?同一天里出現了這么多的天氣,好吧記錄表放在籮筐里吧。
三、小小預報員。
1、我們再來看一看,這里有沒有你們不認識的圖案。(出示天氣符號圖片),有沒有不認識的圖案,第幾張圖不認識?
2、這些符號你有沒有發現什么規律?小雨點和小雪花只有一個的時候就是小雨,小雪,有2個小雨點和小雪花就是中雨和中雪,點數越多下的雨和雪就越大。
3、教師指圖片,寶寶說符號名稱。
4、現在老師要請你們來當小小氣象員了,來播報一下天氣好嗎。(放第一張上海圖片)這是哪里?是什么天氣呀?教師依次放圖片,和幼兒一起說城市天氣。
南京小雨,13,上海多云25,北京小雪074,香港多云1018
四、教師小結
哇,小小氣象員們可真棒,已經學會了這么多的知識和本領,今天回家你再和爸爸媽媽去看一看今天的天氣預報好嗎。
【活動反思】
優點:
1.范讀具有一定代表,體現出了示范的意義。
2.圖文結合得很顯實效。
3.充分地讓學生在品讀中感受、理解詩意。
不足:
1.課堂流程不夠連貫。
2.讀與背中稍顯混亂。
改進措施:
在今后的語文教學中,充分地備課,摸清各環節以在課堂上授課游刃有余。
科學領域教案13
活動目標:
1、通過討論,使幼兒知道樹木的多種用途。
2、引導幼兒初步了解樹對人,對環境的主要作用。
3、激發幼兒愛護樹木的感情。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發動幼兒搜集關于樹的多種用途的資料;錄象資料。
活動過程:
1、教師請幼兒自由講述自己了解到的關于樹的用途的一些知識。
2、組織幼兒觀看搜集到的一些圖片,引導幼兒討論樹各部分的作用。
教師小結:樹根可以吸收、儲藏水分和養分,抓住泥土,使樹干牢固;樹根可以雕刻成工藝品,有的可以入藥、治病。樹干能為樹葉輸送養分;樹干可以做家具、工具、造紙,有的樹干還有奇特的作用,如橡膠樹的`樹干汁可以做膠鞋、輪胎。樹葉可以給草食動物做食物,還可以遮陽、做書簽、做肥料。果子可以吃,有的可以做肥皂、有的可以做藥、有的可以做種子。
3、引導幼兒討論森林與人類、動物及環境的關系。
(1)與動物的關系:提供豐富的食物和舒適的居住場所。
(2)與人類的關系:調節溫度,為人類提供大量的木材、藥材、食物。
(3)改善環境:防風固沙、防暑降溫、減低風速、保持水土、凈化污水、減少噪聲等。
4、組織幼兒觀看錄象,進一步了解樹木的作用。
教學反思:
一次科學活動的開始,應該來自幼兒已有的經驗,一次科學活動的結束,并不是真正的結束,應使幼兒有進一步的探索可能,成為獲取經驗的開始。幼兒是學習的主人,所以我們老師要盡其所有、創設各種學習環境,讓幼兒能夠用眼看、用耳聽、用嘴說、用腦思考,全身心地積極地投入到探究中去,給幼兒自由展現的空間。讓幼兒在游戲中、快樂中獲得知識,學得經驗。
科學領域教案14
設計意圖:
石頭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山上、河邊、田野、小路等都可以看見它們的影子,這些不起眼的石頭都是孩子們的最愛。玩耍時,地上有許多大小不一的石頭,激起孩子們極大的興趣:“咦,這石頭怎么有花紋?”、“石頭是哪兒來的?”、“石頭可以用來……”孩子們你一言我一語,興高采烈的討論著,順著孩子們的興趣與思路,我們和孩子們一起走進石頭的世界,探索石頭的秘密。活動的目的在于引導孩子接觸自然環境,使之感受自然界的美與奧妙,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和認識興趣,并在做做玩玩中體驗合作的樂趣。
活動目的
1、讓幼兒在活動中感知石頭的特性與作用,體驗合作活動的樂趣。
2、對生活中的自然物有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3、培養幼兒大膽、連貫、完整的表述能力。
活動準備
1、實物展示臺,PPT課件,石頭實物。
2、區角操作材料等。
3、環境創設:收集各類石頭風景及石頭建筑物的圖片在活動室內展貼。
活動過程
一、以觀察“石頭展覽”談話引入
師:“小朋友們,你們見過石頭嗎?那誰能告訴我,石頭摸上去什么感覺?今天我們來參觀小石頭,小朋友想去嗎?觀看的時候請小朋友摸一摸、看一看、捏一捏,比一比、踩一踩,然后說一說,這些石頭的名字,有些什么秘密?可以把你看到的,想到的和同伴小聲討論好嗎?”
二、幼兒參觀“石頭展”,探究石頭的特性
1、幼兒自由參觀區域中的石頭,師引導幼兒從紋路、顏色、形狀、大小、軟硬光滑、粗糙等方面進行感知。
2、請幼兒自由挑選一塊自己喜歡的石頭。
三、幼兒集中交流,分享探究發現
1、幼兒互相介紹手中的石頭。鼓勵幼兒自由與同伴交流,說出自己的發現
2、師:小朋友參觀石頭展,誰愿意來告訴大家:你認識哪些石頭朋友(要求說出石頭的名稱)?你發現這些石頭朋友有哪些秘密?(要求說出顏色、形狀等方面的特性)?還有誰發現跟大家不一樣的秘密?
(設計意圖:讓幼兒通過自己的觀察,進一步掌握、了解石頭的特征,并突出了石頭特征中的大和小,粗糙和光滑,為后面的根據石頭的特征進行排序埋下了伏筆。同時在這一環節中,既發展了幼兒的觀察能力,又使他們的語言得到了發展。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幼兒不僅說出了石頭有各種各樣的顏色,有粗糙的,有光滑的,有大的,有小的,還有的幼兒說出了石頭是冷冷的,摸上去象冰一樣,這些都說明了幼兒比較細致的觀察能力。如果在教學中老師能及時的抓住幼兒的這一回答引導幼兒再細致的進行觀察、描述,那么更加體現了多種教育內容的整合。可見老師心中應該時時裝有整合的目標。使整合真正落實、體現,而不是單純的為了整合而整合。)
四、師幼一起小結石頭的特性及作用
1、引導幼兒小結石頭的特性
師:“大家認識了許多石頭朋友,它們的顏色是怎么樣的呀(可用:五顏六色、許多顏色、五彩斑瀾……)大小怎么樣(可用:大大小小、有大有小……)用手摸一摸、捏一捏,你發現了石頭有什么秘密(有的光滑、有的粗糙、很硬……)石頭很硬小朋友玩石頭時要注意安全。
2、了解石頭的作用:
師:石頭有這么多的秘密,小朋友們知道這些奇形怪狀的石頭有什么作用呢?根據幼兒所說,師利用實物展示臺展示相關圖片。如:石頭是一種很好的.建筑材料,可用來蓋房子、造橋、鋪路……有些石頭經過工人叔叔加工成我們的日常用品,如石磨、茶幾和漂亮的工藝品石獅子、玉鐲、玉佩……
五、欣賞石頭風景圖
1、師:還有一些石頭是我們不知道的,在大自然中,成為美麗的石頭風景,現在請小朋友一起來欣賞,邊看邊想:這些石頭風景你見過嗎?是哪兒的?這些石頭形狀象什么?
2、利用實物展示臺展示圖片,引導幼兒展開想象。同伴互相交流。
(設計意圖:在幼兒講述的環節中增加幼兒對石頭的印象與理解,通過觀看圖片等不同的方法來讓使得幼兒對于石頭的這特征有了進一步的鞏固了解。更加讓幼兒知道了石頭的用途很多,我們生活周圍的許多建筑物都是用石頭做的,而且經過加工做出來石頭又美觀又漂亮。)
六、結束活動
師:”石頭不但作用大,而且很好玩,小朋友活動結束后可在各個區角中和石頭一起做游戲,也可以回家把你們的發現石頭的秘密告訴給爸爸和媽媽。”
活動反思:幼兒對石頭充滿了興趣,很是熱愛,尤其在探索石頭的特性環節,大家積極發言,說出了許多石頭的特點,細小的發現都會大家,看來利用鄉村特色教學很容易受到幼兒的喜歡,后來的環節欣賞石頭畫,大家興趣很高!
科學領域教案15
活動目標
1、感知木耳等常見的可泡發食品由小變大的有趣現象,愿意動手嘗試玩泡發實驗。
2、會用肢體動作表現木耳由小到大的變化過程,體驗游戲的快樂。
3、在探索中發展幼兒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幼兒初步探究科學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木耳、銀耳、茶葉、胖大海、紫菜等容易泡發的食品,溫水,透明杯子,盤子。
2、輕音樂。
活動過程
1、出示木耳,引起幼兒興趣。
(1)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帶來了一份禮物,看,是什么?(木耳)每個小朋友一塊木耳,請你們仔細看一看木耳長得什么樣子?你可以摸一摸、聞一聞。(干干的、硬硬的、黑黑的、小小的)
小結:木耳摸起來干干的、硬硬的,聞起來還有股香味呢。
(2)師:請小朋友把木耳放到盤子里,接下來我們要用木耳變一個魔術。
教師將兩塊木耳分別放進兩個透明的杯子中,往一個杯子里倒入溫水,木耳漸漸變大。
師:木耳變成什么樣了?(變大了)用手摸摸看,木耳有什么變化呢?請幼兒來摸一摸感受一下,幼兒說出感受(變軟了)
小結:原來小小的硬硬的干木耳泡水后會變大,變得濕濕的、軟軟的.,這個現象叫泡發。
2、幼兒動手嘗試玩泡發木耳的實驗。
師:下面呢,就請小朋友親自動手來泡發木耳,觀察一下木耳的變化。由于水溫有點熱,出于小朋友的安全考慮,老師來幫助小朋友往杯子里倒水。
幼兒人手一個透明杯子,一塊木耳,將木耳放入杯子中,觀察木耳的變化,并請幼兒講述自己的發現。讓幼兒摸一摸泡發好的木耳,感受木耳泡發后會變軟。
3、游戲——變變變,幼兒用肢體動作變現木耳泡發變化的過程,感受其樂趣。
師:小朋友,你們想做小木耳嗎?我們一起來玩“變變變”的游戲,小木耳們快來老師的身邊吧,看看哪個小朋友學干木耳學的最像,這位小朋友把自己的身體抱得緊緊的真像一顆干干硬硬的小木耳。
師:干干的小木耳準備洗個熱水澡啦,快跳進水里,在水里泡一泡,翻一翻,扭一扭,小木耳慢慢變大了啦!這個小朋友把小手小腳都伸展開來好大啊,我們也來把手腳伸開變得大大的吧。這樣泡得大大的木耳肯定特別好吃!
4、遷移生活經驗,了解其他可以泡發的食物。
師:除了木耳,你還知道有哪些食物在水里浸泡后會變大的?
幼兒想象。
茶葉、銀耳、胖大海、紫菜、海參、粉絲、方便面,等等。
5、幼兒再次進行泡發實驗,體驗探索的樂趣。
師: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各種食物,咱們去看看有哪些吧。
幼兒觀看食物,并操作將茶葉放到水里,觀看茶葉的變化,說說自己的發現。品嘗自己親手泡制的茶葉。再依次將紫菜、胖大海等泡發食物放入水中觀察其變化。
小結:茶葉、銀耳、紫菜、木耳等泡發食物在水中浸泡后會由小變大,變軟、變濕。
活動延伸
教師和孩子一起將泡發后的木耳送到食堂,作為廚師炒菜用的材料。
【科學領域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領域教案01-16
科學領域教案04-13
夏至科學領域教案12-04
科學領域教案[優選]07-13
科學領域教案(薦)07-12
科學領域教案中班(精選)07-04
清明科學領域教案10-10
科學領域教案【精】03-07
科學領域教案【推薦】03-07
【精】科學領域教案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