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測量教案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自然測量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自然測量教案1
一、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實踐學習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使幼兒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測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測的次數越多。
3、初步培養幼兒互相合作的能力。
二、活動準備:
1、在活動室內布置一張模擬地圖,從各個城市通向北京。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筆、積木、筷子、布條、紙條等)
3、記錄測量次數的紙、筆。
三、活動流程:
導入活動→學習測量→幼兒操作→體驗不同測量結果
四、活動過程:
1、導入活動。
組織幼兒游戲:我的火車就要開,熟悉全國各地地名。
2、學習自然測量。
(1)教師請個別幼兒測量從一個城市到北京的距離,并引導幼兒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時,測量工具要和起點對齊,在測量工具的另一頭用筆做個記號,第二次測量時,要從記號開始接下去量。
(2)教師與一位幼兒合作,再次進行測量,并做好測量次數的記錄,最后說出測量結果。
(3)幼兒自由結伴,選擇測量工具和測量線路進行測量,教師進行觀察,適時進行輔導。
(4)請部分幼兒說一說測量的'結果。
3、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教師提問:“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條線路,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
(2)請兩位幼兒進行實踐操作,引導幼兒比較測量結果的數目為什么不同,說出用長的工具量出來的次數少,用短的工具量出來的次數多。
4、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在區角活動中使用各種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比較各種不同的結果。
自然測量教案2
活動目標:
1、 能選擇自然物測量物品的長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測量方法
2、 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體驗測量活動帶來的樂趣與成就感
活動準備:
測量工具:繩子、長棍、紙筒、筆
記錄表
活動過程:
一、教師通過組織幼兒討論身高、體重引出課題,知道測量要借助工具
二、基本過程:
1、 邀請幼兒測量桌子的長度,初步探索自然測量的`基本方法
(1) 請幼兒討論除了尺子還可以用哪些工具進行測量,引導幼兒說出各種自然測量工具(長棍、繩子、筆等)
(2) 請幼兒以小組為單位自由測量桌子的長度并做好記錄
(3) 請多名幼兒演示不同的測量的方法,(mamanv)師生討論哪種方法測出的結果更準確
2、 教師示范演示首尾相接測量法,引導幼兒掌握其中要領
(1) 討論:為什么量了一次后要用手按住這個點,然后移動小木棍從這個點開始繼續測量?
(2) 教師講解、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并請幼兒操作
(3) 幼兒自由選擇測量工具進行自主測量桌子的長度并做好記錄表的填寫
(4) 對用不同工具測量出的結果進行比較,引導幼兒發現: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或大)測量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量的次數越多(自然結束)
活動延伸:
借助自然測量工具測量環境中的其他事物
自然測量教案4
活動目的:
1、學習自然測量長度的方法,嘗試測量周圍的物品并表達測量結果。
2、了解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3、培養幼兒的嘗試精神。
4、培養幼兒與他人分享合作的'社會品質及關心他人的情感。
指導要點
提供小棒、吸管等測量工具,人手一份記錄表
活動過程:
1、談話引題:“桌子的一邊有多長,有多寬?長比寬長多少?我們要用什么辦法可以知道?”
2、教師示范測量的方法:首尾相接,做下記號,記錄次數。
3、幼兒自選工具測量桌子的長度和寬度,并記錄結果。
4、交流和比較各自的測量結果。
5、組織幼兒討論:
大家的結果一樣嗎?為什么?說一說分別用什么工具,比一比工具是不是一樣。引導幼兒得出結論:工具不同,結果不同;工具長,次數少;工具短,次數多。
活動反思
由于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自然測量教案5
活動目標
1.了解幼兒園里的樹,萌發對樹木的關愛
2.掌握正確的自然測量方法
3.探索用自然物測量樹干、樹枝、樹葉的不同方法,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
重點難點
重點:學習用測量的方法了解幼兒園里的樹,萌發對樹木的關愛
難點:會用不同的“量具”進行正確的測量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教具:示范紙一張,筆1支。學具:每人一張記錄紙,各種測量工具(火柴棍、冰棒棍、筷子、繩子、紙條、布條、毛線等)
教學過程
一、激發幼兒活動興趣
組織幼兒來到小花園,向小樹問好,親親小樹。
二、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一次嘗試活動)
1.目測:小樹的樹干有多高呢?(幼兒討論)
2.引出測量:我們用筷子來量一量好嗎?
3.幼兒嘗試測量,老師指導,提醒幼兒在測量時對小樹要有禮貌,小心測量。
4.分享:你是怎么用筷子來測量樹干的?教師簡單小結。
5.幼兒再次用筷子以正確的方法測量,教師進行個別指導,并記錄幼兒測量的結果。
三、探索“量具”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第二次嘗試活動)
1.幼兒自由取火柴棒、冰棍棒等不同長度的“量具”測量同一棵樹干的高。
2.討論:測量同一棵樹,用怎樣的工具量次數多?用怎樣的工具量次數少?
得出結論:測量同一棵樹,工具越長量的次數越少,工具越短量的次數越多。
四、自由選擇工具進行測量(第三次嘗試活動)
幼兒自由選擇“量具”為小樹測量,并互相交流測量情況。
教師作個別指導。
延伸活動
用自然測量的方法回活動室測量室內物品。
活動評析
一、設計意圖
本次活動最突出的.特點是綜合利用和發揮幼兒園現有環境中的有利因素及其潛在的教育功能,引導幼兒用不同工具測量樹干、樹枝等,激發幼兒展開探索活動,突破了以往同類教學重認知結果輕認知過程的劃一模式,讓幼兒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過程中既獲取知識又得到潛移默化的環境情感熏陶。因此,在確定本次活動目標時,以學習用測量的方法了解幼兒園里的樹、萌發對樹木的關愛為重點。活動以讓孩子們親親小樹開始,充分調動幼兒的環境情感,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三次活動嘗試和活動小結引導幼兒逐步掌握自然測量的正確方法以及測量中簡單的數關系。第一次嘗試活動,提供給幼兒一種測量工具,讓幼兒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二次嘗試活動,提供給幼兒類似但長度不一的測量工具,讓幼兒探索量具長短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三次嘗試提供給幼兒較為復雜的多種測量工具,讓幼兒自主地去深入測量。
二、效果分析
本次活動結合嘗試教育,滲透環境教育,較好地體現了幼兒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以及“在環境中的教育”。材料的提供層次感較強,由淺入深逐步引導幼兒在自主活動中獲得知識經驗,孩子們為自己在每一次嘗試中有所發現而歡欣鼓舞,同時也在不知不覺中讓幼兒對園內的小樹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孩子們在活動中是那么的專注,測量中小心翼翼,生怕傷到小樹,不難看出孩子們對樹木的關愛,也勾畫出了一幅人與植物親密無間的畫面。
自然測量教案6
一、說教材
1、教材來源:此活動來源于幼兒的生活游戲當中。在一次的游戲當中,發現兩個幼兒在為自己測量的數值有了爭吵,因為他們的測量結果不一樣,也為測量的方法進行著爭執,都認為自己才是正確的。隨著年齡的增長,大班幼兒對于數的認識已經不對的加深,當然其中的測量也是他們認識數的一種方法。居然發現幼兒對于測量產生了一定的興趣,就有必要使幼兒對于測量有個正確的認識,加深幼兒對于測量方法和記錄方法的認識,激發幼兒對于學習數學的興趣。我認為此教材有一定的生活性、必要性,就如《綱要》中所說"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的概念,并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游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強調了幼兒園教育活動尤其是數學教育活動必須回歸于生活與幼兒生活實際密切溝通,以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的積極性,讓幼兒在生活、活動中發現數學、學習數學、理解數學、發展數學。
2、目標定位:數學教育目標是數學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它規定教育發展的方向,也是教育評價的依據。《綱要》指出:"幼兒的科學教育啟蒙教育,重在激發幼兒的認識興趣和探究欲望。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的探究對象。"且根據綱要的有關精神我從幼兒的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這幾個方面制定了以下四個目標:
1、嘗試借助自然工具測量周圍的物體,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感知測量工具的不同,測量的結果不同。
2、提高動手操作能力,培養幼兒對測量的興趣以及積極的探索精神。
3、學會做簡單的測量記錄。
4、體驗活動的樂趣,愿意參與活動。
5、初步培養觀察、比較和反應能力。
6、培養幼兒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習慣。
根據目標,我們把活動的重點定位于:學習正確的測量方法,通過幼兒自由探索和發現,使活動得到深化。活動的難點是:學會做簡單的測量記錄以及用不同測量工具,感知測量結果的不同,主要通過幼兒的自主操作,通過集體評價,使幼兒了解到如何進行正確的記錄。總之,我們樹立了目標的科學觀、系統觀,力求形成有序的目標運作程式。使活動呈現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情景、游戲之中。為此我做了如下的準備:
1、測量工具:吸管、筷子、毛線、編織繩、粉筆等自然測量物2、記錄工具:記錄表、鉛筆全方位的準備為活動的成功開展提供可能。
二、說教法新綱要指出:"教師應成為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活動中教師除了以飽滿、積極的情緒影響幼兒,以自己良好的教育感染幼兒之外,還通過以下幾種教學方法來引導,激發幼兒觀察認知:
1、操作法:操作活動是聯系幼兒周圍環境和心理結構的紐帶,皮亞杰發生論認為:兒童的邏輯數理知識都是來源與幼兒與物體相互作用中建構起來的。所謂的操作法是指幼兒動手操作,在與材料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進行探索學習。本次活動我安排了兩次的操作活動。第一次是引起幼兒的興趣后的第一次操作,主要是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經驗進行探索物體的長度,通過看一看、量一量、記一記中獲得感知。第二次操作是讓幼兒根據正確的測量方法和記錄方法進行不同材料對于同種物體的測量。感知測量結果的不同。
2、交流討論法:交流討論法指讓幼兒之間或是幼兒和老師之間的交流發表自己的建議和看法,大家共同討論出一個結果。活動中,我請個別幼兒上來分享自己的測量方法、記錄方法和結果,通過交流、演示和討論,得出正確的.測量方法和記錄方法。
3、比較觀察:比較觀察即對相似事物中的不同因素,對事物進行對照和辨別——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在本次活動中,才用此方法,一是讓觀察和比較個別幼兒的測量方法和記錄方法和老師的有什么不一樣,哪種方法更好,更準確。二是讓幼兒用不同的操作材料,測量同一種物體,感知測量結果的不同。
4、演示法:是指教師通過講解談話,把實物或是教具展示給孩子看,幫助他們獲得一定的理解。本次活動,教師演示了如何完成簡單的記錄表,讓幼兒初步感知簡單的記錄方法。
三、說學法以幼兒為主體。創造條件讓幼兒參與探究活動,不僅提高了認識,鍛煉了能力,更升華了情感,本次活動幼兒采用的學法有:
1、多通道參與法:新《綱要》科學領域中的目標明確指出"能用多種感官動手動腦,探究問題;用適當的方式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因此,活動中我們引導幼兒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說一說、寫一寫等多種感官參與,不知不覺中體驗到測量的樂趣。
2、嘗試法:陶行知先生說過在"做中教、做中學,做中求進步"。通過兩次的操作活動中我們就鼓勵幼兒自由地去探索測量物體從而感知測量的基本方法,伴隨著動作,幼兒的思維就會靈活起來,因而就有了更豐富、多樣的測量方法、記錄的方法。通過介紹性評價,把大家的經驗匯合,總結出正確的測量和記錄的方法。
四、說教學程序我采用環環相扣組織次活動程序,活動流程為:
活動反思:
《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自然測量教案7
一、教材簡析:
本課是蘇教版《科學》三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觀察與測量》的第2部分,在同學們嘗試用各種感官對多種物體做了細致的觀察基礎上,發現我們的細致的觀察也會有不可靠的時候,感覺不可靠怎么辦?測量可以為我們提供精確的數據。本課將對同學們進行五種基本測量技能(測量長度,估算面積、測量容積、測量質量、測量溫度、測量時間)的訓練。
第一課時
二、設計說明:
1、首先通過幾個感官難以判斷的例子,說明有些時候認識物體只憑感官并不可靠,從而引出“用工具測量”這個課題。 2、這節課主要讓學生測量樹葉,測量什么?用什么工具測量?怎樣測量?讓學生自己討論。
3、考慮到學生可能會說測量葉子的質量,因此老師在這節課安排了學習使用簡易天平,將教材順序進行調整。
4、對于較困難的項目,如:估算面積、簡易天平的使用,老師通過電腦課件給予介紹,供學生參考。
5、接著讓學生分組動手學習使用工具測量葉子,然后匯報測量結果。
6、最后讓大家談收獲和存在的問題。
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學習用尺子、繩子、厘米格、天平等工具對物體進行測量,采集數據并作記錄。
2、能夠用畫圖、文字等方法記錄測量結果并與同學交流結
果和想法。
知識與技能
1、認識到測量對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
2、認識常見的測量工具及計量單位,。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只憑感覺是不可靠的,科學需要精確的數據。
二、 教學重點:
意識到只憑感覺是不可靠的,科學需要精確的數據。
三、教學難點:
估算面積、簡易天平的使用。
四、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葉子、小天平、回形針、兩個質量略有不同的盒子、繩子、方格紙若干張(厘米格)、實驗記錄單、電腦課件等。
學生準備:尺子。
五、教學過程:
(一)提出疑問、導出課題
1、(播放課件)質疑:這是兩條直線嗎?這兩片葉子哪片比較大?這兩個盒子哪個比較重?
2、生:觀察、討論匯報。
3、師:只憑我們的感官可靠嗎?我們怎樣才能準確知道這是兩條直線嗎?這兩片葉子誰大?這兩個盒子哪個重?
4、生:討論回答,導出課題——用工具測量
(二)學習使用尺子、天平等工具測量樹葉
1、師:這節課我們來測量樹葉,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測量樹葉?用什么工具測量?怎樣測量?把討論結果記在實驗記錄單。(后附)
2、生:討論、記錄。
3、生:匯報、交流。
4、師:引導學生確定測量項目,如:葉子的'長、寬、周長、面積、質量等。
5、師:注意,測量長度時,要從葉尖量到基部,不包括葉柄;測量寬度要以最寬處取值。(出示課件)介紹估測面積和測量物體質量的方法。(詳見課件)
6、生:小組分工合作動手測量并做好記錄。師巡視指導。
7、生:匯報、交流。
(三)反饋質疑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想問?
(四)小結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發現細致的觀察也會有不可靠的時候,感覺不可靠怎么辦?測量可以為我們提供精確的數據。老師希望同學們把今天學到的測量技能運用到生活實踐中。
六、 反饋與體會:
1、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需要。如:在質疑可以從哪些方面測量樹葉時,學生可能提出測量樹葉的質量,因此安排了學習用簡易天平測量樹葉的質量。
2、教學目標明確、結構嚴謹、層次清晰,選用工具、使用方法恰當,教態自然、學生聽的清楚,學生探究與教師指導相結合較好,教學效果不錯。
3、小組實驗時老師應指導做好分工合作的工作,有利提高課堂功能效率。
4、重視學生探究技能的教學,合理利用電腦課件幫助教學。(估測面積和簡易天平的使用)
5、注重培養學生的觀察、測量技能,通過測量樹葉的長、寬、周長、面積、質量等使學生掌握使用尺子、天平、繩子等工具測量物體的技能,并把這些技能應用于生活實踐中。
自然測量教案8
目標:
1、學習用目測和自然測量的方法,識別物體的長、寬、高。
2、喜歡測量活動。
準備:
幼兒人手1只空紙盒,1把多用尺。如圖:
紅綠黃藍橙紅綠黃藍橙(尺上帶有這幾種顏色)
演示用糖果盒1只,木尺、三角尺、鋼皮尺各1把。
過程:
1、教師介紹
(1)物體的長、寬、高
教師以皮鞋盒、桌子、教室為直觀演示教具,讓幼兒分別感知它們的長、寬、高。
(2)用什么方法能知道物體的長、寬、高呢?
在幼兒議論后教師歸納:用測量的`方法
目測法:用自己的眼睛看,可大致比較,但不精確;
測量法:用尺來量一量,教師出示木尺、三角尺、鋼皮尺等,大人們用木尺、三角尺、鋼皮尺可分別量糖果盒,桌子,教室的長、寬、高。小朋友看不懂尺上的數字刻度怎么辦?可以用沒有數字刻度的尺來量。
(3)認識多用尺
幼兒人手一把多用尺、數一下共有10個彩色小正方格組成,紅―綠―黃―藍―橙五色相間,可用來量物體的長、寬、高,轉動尺的一端,長尺可變成直角尺。
2、演示:
(1)教師用鋼皮尺或木尺量桌子的長、寬、高。
(2)個別幼兒用多用尺量糖果盒的長、寬、高,說出長、寬、高分別是幾個小方格。
3、操作:
(1)幼兒各自用多用尺測量空紙盒,分別量出空紙盒長、寬、高是幾個小方格,并記錄在紙上。
(2)幼兒合作用多用尺測量小桌子,量小桌的長、寬、高是幾尺長或幾尺另幾個方格長,記錄在紙上。
(3)幼兒嘗試進行自然測量,教師巡回觀察、指導。
建議:
1、可啟發幼兒思考在用多用尺測量時,可用1個小方格做單位,亦可用1尺作單位(10個小方格作為1尺)。量同樣長的物體,單位小測量得數大,單位大測量得數小,如糖果盒得長可以說是2尺長,亦可以說是20個小方格長。
2、再可讓幼兒想想:除了用多用尺度量外還可以用什么作度量工具?(小棒、繩子、筷子、自己手得虎口、腳步等)
自然測量教案9
教材簡析:
測量是一個比較傳統的科學內容,以往的測量活動大多是教師為幼兒提供一定數量的測量工具如:筷子、繩子、粉筆、吸管等,讓幼兒進行測量的,他們的思維就大多被局限在教師所提供的工具內,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的發揮。然而,現實生活中,可供幼兒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很多,有的甚至我們成人都想不到,但是幼兒卻能夠去發現。
設計理念:
本活動從幼兒的實際生活出發,將幼兒身邊的事物"桌子"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引起幼兒的興趣,讓他們自己動手、動腦,自主的探索、發現、操作,進而創造,從而獲得測量的正確方法與經驗,從中體驗經過他們自己探索發現而獲得的成功,讓幼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活動目標:
1.幼兒能創造性地使用各種工具進行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并記錄測量結果。
2.幼兒能積極動腦,解決測量過程中遇到的問題。
3.學會與他人合作進行測量,體驗合作的快樂。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發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
活動準備:
1.蠟筆、紙人手一份
2.桌子八張
活動過程:
(一)導入活動,引起幼兒探索的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看,我們教室里有好多桌子,我們天天都要用到它,可是你們知道這些桌子有多長嗎?
那就讓我們自己動腦去量一量吧!
[《綱要》中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的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在幼兒生活中,可以用來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因此活動一開始我以幼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桌子來導入,直接進入正題,通過問題"桌子有多長"一下子調動起幼兒的興趣,讓孩子尋找身邊的測量工具并積極地去動手操作,解決疑問。]
(二)幼兒進行測量,自己動腦尋找量具進行測量。
量完后提問:
1.你剛剛是用什么量的?(幼兒介紹自己使用的量具)
2.那你是怎么量的呢?請你來給大家示范一下。(請多個幼兒回答并示范)
3.你覺得他的這種方法怎么樣?(每請一個幼兒示范后,讓其他幼兒評價一下)
4.教師與幼兒一同總結,從而得出正確的測量方法:從左往右或者從上往下開始測量,如果長度不夠,做好標記,再從標記處接著往下量。
[教室里可供幼兒進行測量的工具有很多,幼兒紛紛尋找測量的工具,有的孩子用的是自己的`手,有的用的是蠟筆盒等等,他們用自己的方法、自己的工具去初步感知測量,充分發揮了孩子們的自主性與創造性;而交流的過程則是讓孩子大膽的說出自己的做法,教師始終支持孩子的活動,只作適當的引導,不同的做法其實是孩子智慧的碰撞,最終孩子在交流評價的過程中找到了正確的測量方法。這樣的過程讓幼兒感到是他們自己在獲得經驗,獲得知識,而不是老師說教、灌輸給他們的。真正感受到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體驗了發現的樂趣。]
(三)幼兒第二次操作:再次測量桌子的長度,并記錄測量結果。
師:現在老師要請你們用和剛剛不一樣的方法,再去量一量桌子的長度,然后把你用的量的工具和測量的結果記錄下來。你記錄的結果要自己看得懂,別人也要看得懂。
1.幼兒進行測量,教師進行觀察指導。
2.你是用什么量的?怎么量的?你量的結果是怎樣的?(讓幼兒出示測量記錄表)
3.你們有沒有發現什么問題呢?為什么同一張桌子,你們量了之后記錄下來的結果不一樣呢?(幼兒討論后回答)
4.教師小結(邊演示邊操作):雖然量的工具不同,但是量出來的桌子的長度還是一樣的!
5.介紹常用的測量工具,直尺、卷尺等。
[本環節是對上一環節的鞏固。有了第一次的測量經驗,這次就容易多了,因而我在這一環節增加了難度,讓幼兒用和第一次不一樣的方法測量,而且還要記錄。記錄的過程也是幼兒創造力和能力的體現,因為幼兒由于能力差異,記錄的方式會不一樣。活動在此逐漸深入,引導他們發現問題,即"為什么同一張桌子測量記錄的結果卻不一樣"然后在討論的過程中找出問題的答案:原來是測量的工具不一樣,但桌子的實際長度是不會變的,教師同時適時的引入生活中常見的測量工具,拓寬孩子的經驗。教師始終都是讓幼兒自己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只在關鍵時刻用問題來引領幼兒,起一個"推一把"的作用。]
(四)幼兒自由選擇測量對象,進行測量并記錄。
師: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東西可以去量一量,你還想量什么呢?在量的時候,把你量的對象、量時用的工具和量的結果都記錄下來。你還可以和別人對照一下,同一樣東西,量的結果一樣嗎?如果你一個人不行的話,你可以找好朋友一起去測量。
1.幼兒自由測量,教師觀察并指導。
2.幼兒之間相互交流測量的過程。
3.集體交流評價。
4.教師總結。
[孩子們在學會測量并記錄之后,興趣就更大了,為此,教師適時地滿足孩子的需要,讓孩子去量自己想量的東西,只是孩子們測量的范圍更廣了,教師也給予孩子更多的自主空間和選擇的權利:你還想量什么?同時鼓勵幼兒進行合作測量:如果你一個人不行的話,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去測量,讓孩子從中體驗合作的快樂、共同解決問題的快樂,使同伴之間的關系更為融洽。]
教學反思:
這節課中,我覺得我的活動提問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提問的效果也很好。可以說在大家的討論下,提問的有效性有了很大的提高。幼兒不僅會說了,而且還更會問了。這樣的自由探索活動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也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孩子們在輕松、愉快地氛圍中,發揮了他們在活動中的主動性,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
自然測量教案10
活動目標:
1、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測量工具來測量周圍物體,在探索比較中發現測量工具和測量結果的關系。
2、了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幼兒參與測量的興趣。
3、愿意與同伴合作交流,解決問題。
4、讓孩子們能正確判斷數量。
5、體會數學的生活化,體驗數學游戲的樂趣。
活動準備:
1、幼兒已有初步的測量經驗。
2、尺子、繩子、軟尺、吸管、小棒、短積木、鉛筆、筷子、紙卡段、盒子、書等物品。
3、記錄表、水彩筆、磁性板。
活動過程:
一、引題:提出任務
今天小朋友來當“小小測量員”,用三種不同的工具來測量相同的一條邊,并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二、探索:分組測量并記錄
1、幼兒兩人自由結伴協商、自主選擇合適的測量工具來測量物體同一條邊。
2、教師巡回觀察、傾聽、了解幼兒測量的情況。
3、鼓勵幼兒用不同的工具進行測量,并把測量結果記錄下來。
三、分享:交流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1、將各組幼兒的測量記錄表張貼在磁性板上,幼兒邊看邊交流,討論測量的過程和結果。
2、引導幼兒分析記錄結果,說說為什么會有不同的結果?并在分析比較中獲得用不同測量工具測量同一條邊測量結果不同的經驗。
四、游戲:問答競賽小游戲,啟發幼兒再次測量。
1、測量黑板的長邊,用什么工具量的次數最少(或最多)?為什么?試一試。
2、測量活動室長度有三種長短不同的工具,選取什么工具測量速度最快?為什么?試一試。
3、如果沒有這些工具,我們還能用什么辦法來測量活動室的.長度?試一試。
五、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再次嘗試探索用各種不同的工具來測量物體的高度、遠近等。
活動反思:
由于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節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并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范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于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節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2、教師是否必須選擇和幼兒同等的測量對象進行示范講解呢?怎樣選擇才能更好地考慮到每個孩子的視線呢?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為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于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范講解?
第二個環節
適宜行為:我充分考慮本班幼兒的實際操作特點,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進行教學,幼兒均能遵守規則,并且學習效果較好;老師組織也比較輕松。
不足之處:我設計的小環節比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兒什么都想試一試,操作時間顯得不夠充分。
問題:
1、各個小環節的設計均為了一個目標——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在活動中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個小環節和第二個小環節結合起來,讓幼兒操作起來時間顯得更充足呢?
2、難度會太大了嗎?因為幼兒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況要幼兒初步感受了測量方法后,馬上就步入第二個目標——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系的,進程是否會太快?
對策:
1、考慮將這個教學內容分成三個課時,把此次的目標、重點放在“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上。第二個大環節,就改為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操作,繼續學習、鞏固正確的測量方法。當然,我們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有圓邊的物體進行測量,學習不同的測量方法。
2、把“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系的”這一個目標放在第二個課時來進行。這樣,幼兒學習起來不會那么辛苦,操作的時間也更寬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整體感受:設計活動環節,既要根據幼兒的活動特點來設計好環節,又要很充分地考慮各個環節的目的性和可行性,還要考慮好各個小細節的處理。自身的業務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的設置、隨機的觀察、引導語的把握均是需要進一步的培養。
小百科:測量是按照某種規律,用數據來描述觀察到的現象,即對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測量是對非量化實物的量化過程。
自然測量教案11
【活動目標】
1、學習自然測量,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或大)測得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得的次數越多。
3、同伴之間能相互合作,大膽的交流。
4、通過各種感官訓練培養幼兒對計算的興致及思維的準確性、敏捷性。
5、引導幼兒對數字產生興趣。
【活動準備】
測量工具(各種長棍、尺、繩子、紙盒等)、筆、記錄紙、黑板、摸箱、標記
【活動過程】
1、導入:將幼兒分成五組,進行跑步比賽。
師:你們知道剛才跑了有多遠?有什么辦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測量要求:這里有許多材料,每組商量一下選一種材料進行測量,并將測量的工具和結果記錄下來交給老師。
3、幼兒第一次嘗試測量,教師觀察幼兒的測量方法是否正確,并指導幼兒與同伴合作。
4、請測量方法正誤的兩組幼兒分別演示,師生討論哪種方法測出的結果更精確。老師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第一次測量的結束處是第二次測量的開始,依次接著量)。
如幼兒測量的都正確,也請一位幼兒示范,教師加以解釋。
5、請幼兒反思剛才本組測量的方法是否正確,進行第二次測量驗證第一次的測量結果。
6、請每組推選一位幼兒介紹本組的測量結果。
7、提出問題,引起幼兒思考:為什么測量的結果不一樣?(因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長、有的短,量具越長(或大)測得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測得的次數越多。
8、游戲:找寶藏。第三次嘗試測量。
幼兒從摸箱里摸出一張畫有寶藏地點的標記圖,根據圖進行測量,找到寶藏。
9、結束小結:今天我們學會了用各種工具進行測量,還知道了測量的結果和量具的大小、長短有關。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還有哪些東西可以用來測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試一試好嗎?
【活動反思】
由于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并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范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于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節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2、教師是否必須選擇和幼兒同等的測量對象進行示范講解呢?怎樣選擇才能更好地考慮到每個孩子的視線呢?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為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于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范講解?
自然測量教案12
集體活動
活動目標:1、初步掌握用自然物測量長度的方法。
2、進一步感知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量具越短,測量的次數越多。
3、對測量活動感興趣。
活動準備:1、幼兒已有用等長的量具一一排列擺放進行測量的經驗
2、學具:
(1)各種長度不同的量具
(2)記錄用的作業單、筆等
3、教學用品:相等長度的小課桌若干、其他等物
活動過程:
一、用打扮教室引起幼兒的測量興趣
T:春天到了,我們小朋友們都穿上了好看的`衣服,我們幼兒園也將要打扮一新,我們要給這里的小桌子做一個布的桌套,桌套要和桌子一樣大小,現在我們就來量量看,桌子有多長。
二、幼兒自選一種量具進行測量。量好后,請幼兒用筆和紙記錄下來。
三、幼兒交流自己剛才的測量方法與結果。
教師講述正確的方法:要求每次測量注意首尾相接。
討論:量相同的桌子為什么會有不同的測量結果?
幼兒討論
小結:
測量工具越長,測得的結果越小,測量工具越短,測得的結果越大。
四、幼兒換一種測量工具進行測量,并和第一次的測量結果進行比較,再次感受量具長短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
五、師生共同小結
在測量活動中,我們發現大家測量相同的小桌子,用的量具越長,測量的次數越少;最具越短,測量的次數越多。
自然測量教案13
活動目標
1、幼兒通過自己的嘗試活動,學習自然量,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探索用不同長度的量具,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嘗試精神。
活動準備
1、長度不同的冰棒棍若干,總數與幼兒人數相同。
2、各種長度不同的量具,如小柴幫、紙條、繩子及粉筆。
活動過程
一、第一次嘗試
1、師:今天老師給小朋友準備了許多冰棒棍,請你試著用冰棒棍量一量桌子的長邊有多長,量完了數一數桌子的長邊有多少個冰棒棍長度。
2、幼兒嘗試活動,教師指導。
3、請幼兒將測量結果告訴大家。
4、教師和幼兒共同總結測量方法。(量時,冰棒棍的一頭要對齊桌子的邊角,在冰棒棍的另一頭用粉筆畫一條短線作為記號,第二次量時要從記號開始接下去量。)
二、第二次嘗試
1、師:①同樣的桌子你們量的結果怎么會不一樣?
②(引導幼兒觀察冰棒棍的長短)什么樣的冰棒棍量出來的次數多,什么樣的冰棒棍量出來的次數少。
③請你試著用長度不同的冰棒棍量一量桌子的長邊有多長。
2、請幼兒嘗試操作活動,教師指導
3、請幼兒將測量結果告訴大家。
4、得出結論:冰棒棍越長量出來的次數少,冰棒棍越短量出來的次數多。
三、第三次嘗試
1、師:老師還給小朋友準備了許多長度不同的量具,請你自己選長度不同的量具在同一測量物上進行測量,然后將結果記錄下來。
2、幼兒進行嘗試,教師指導。
3、請幼兒說說測量結果及為什么測量結果數目不同。
四、結束部分
師:小朋友真能干,學會了用正確的測量方法和長度不同的量具進行測量。
自然測量教案14
活動目的:
1、喜歡參與測量活動,樂意運用自然測量的知識來解決所碰到的問題。
2、自主選擇工具,測量物體的長短,初步認識測量工具與測量結果之間的關系,并且初步學習正確測量的方法。
3、在動手動腦的活動中激發幼兒的探究精神,發展幼兒觀察、比較和判斷的能力。
4、了解數字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初步理解數字與人們生活的關系。
5、知道按事物不同的特征進行排序會有不同的結果,初步了解排序的可逆性。
活動準備:
1、長短不一的測量工具、粉筆
2、故事圖片
3、記錄紙、筆
活動過程:
(一)創設問題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問題:藍貓和淘氣的爭論如何測量小汽車的車頂長度?
幼兒討論
(二)幼兒嘗試活動
幼兒自選工具測量某一物體
引導幼兒比較觀察測量的結果,并與同伴對比,有什么發現?
(三)討論
1、比較測量的結果
引導幼兒尋找測量結果與工具的關系
2、討論測量的方法
找準起點;沿邊線測量,不要偏離邊線;首尾相連
3、小結:使用測量工具的長短不一樣,那么得到的結果也不一樣。
(四)幼兒自主測量
1、提出測量的要求:選擇一種工具,量時找準起點,用筆畫個記號,沿邊線測量,首位相連。
2、幼兒操作。
3、討論與總結:
(1)你用什么工具測量的?結果是多少?
(2)誰也是用這個工具的?結果一樣嗎?
(3)你還測了什么?結果怎樣?有人測的和他一樣嗎?你的結果呢?
(五)延伸活動
1、討論:還有什么也可以當測量的工具?
2、我們身體的那些部位也可以當測量工具?
3、幼兒游戲:跳遠。
活動反思:
由于選擇的教學內容——《自然測量》活動是幼兒較感興趣的一項數學活動內容,也是一項操作性很強的活動;而且,我為幼兒也準備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兒在活動中主動性及積極性都很強,探索活動中個個都表現地很投入,許多平時比較不愛動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動中也顯得活躍多了。幼兒通過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動,已能掌握比較準確的測量方法了;幼兒在測量中,各項能力也得到了發展,特別是動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環節
適宜行為:在第一個環節中,讓幼兒進行探索性測量,并根據自己的測量經驗進行討論,讓幼兒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說出來,起到了互相學習,互相借鑒的作用,而且個別幼兒的演示、教師的示范講解,使幼兒對正確的測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處:
1、幼兒人數較多,而空間有限,選擇椅子的高度來測量,讓孩子的視線受阻,活動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確的.測量方法時,選擇了和幼兒一樣的測量對象——椅子,由于空間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邊的幼兒觀察地比較不清楚。
問題:
1、如何選擇幼兒的探索對象、教師應發出怎樣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環節中欠缺充分的考慮。
2、教師是否必須選擇和幼兒同等的測量對象進行示范講解呢?怎樣選擇才能更好地考慮到每個孩子的視線呢?
對策:
1、可以讓孩子們選擇椅子靠背的邊作為對象進行測量,這樣既能讓幼兒的活動空間不會太窄,又有利于幼兒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畫一條直線線段,通過比較清晰的方法來進行示范講解?
第二個環節
適宜行為:我充分考慮本班幼兒的實際操作特點,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進行教學,幼兒均能遵守規則,并且學習效果較好;老師組織也比較輕松。
不足之處:我設計的小環節比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兒什么都想試一試,操作時間顯得不夠充分。
問題:
1、各個小環節的設計均為了一個目標——繼續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在活動中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個小環節和第二個小環節結合起來,讓幼兒操作起來時間顯得更充足呢?
2、難度會太大了嗎?因為幼兒要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況要幼兒初步感受了測量方法后,馬上就步入第二個目標——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系的,進程是否會太快?
對策:
1、考慮將這個教學內容分成三個課時,把此次的目標、重點放在“學習多種自然測量的方法”上。第二個大環節,就改為讓幼兒通過自由探索、操作,繼續學習、鞏固正確的測量方法。當然,我們可以在活動中,有意識地引導幼兒對有圓邊的物體進行測量,學習不同的測量方法。
2、把“嘗試讓孩子們自己發現不同的測量對象適合用不同的測量用具,測量工具的選擇和測量對象是有關系的”這一個目標放在第二個課時來進行。這樣,幼兒學習起來不會那么辛苦,操作的時間也更寬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難點。
整體感受:設計活動環節,既要根據幼兒的活動特點來設計好環節,又要很充分地考慮各個環節的目的性和可行性,還要考慮好各個小細節的處理。自身的業務水平也是相當重要的,問題的設置、隨機的觀察、引導語的把握均是需要進一步的培養。
自然測量教案15
一、活動目標
1、討論、分析并懂得用不同測量工具測量同一個對象,得出的結果不同;
2、運用已有經驗,進行多種工具的測量,嘗試簡單記錄;
3、感受測量活動的趣味性。
二、活動準備
1、直尺、卷尺、皮尺、小棍、書本、橡皮、鉛筆等測量工具若干。
2、幼兒用書。
3、教學PPT
三、活動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幼兒測量的興趣。
師:大家看黑板上的圖片是什么呀?
幼:小朋友在擦桌子。
師:我們平常是完飯也經常的這樣擦桌子,但是小朋友知道我們的桌子有多長嗎?
2、幼兒討論,教師幫助幼兒小結測量的方法。 師:小朋友們都知道如何測量我們的桌子呢? 幼:尺子、米尺、指頭……
師:非常好!其實我們還可以用我們身邊的.物品來進行測量。比如說我們桌子上的書、鉛筆、橡皮。下面老師告訴小朋友們如何用這些物品來進行測量,老師測量的時候請小朋友們跟著老師一起數。請看黑板。
3、指導幼兒用書、橡皮、鉛筆再次測量桌子。
師:那現在請小朋友們開始測量吧!
(啟示幼兒測量物體需要從物體的最頭端起開始測量,測量時用手暫時記錄長度,下次測量需要緊挨手部最后端起開始測量。)
4、幼兒記錄測量結果。
5、分析測量中的問題。
四、活動延伸
請小朋友們回家測一測父母和自己的腰的尺寸,并嘗試記錄下來。
【自然測量教案】相關文章:
《學習自然測量》大班教案08-25
大班數學《自然測量》教案12-30
中班數學自然測量教案03-26
自然測量大班教案及反思03-20
大班科學自然測量教案03-25
大班科學教案自然測量03-04
大班數學優質課自然測量教案04-01
大班科學優質課自然測量教案03-13
大班科學教案《自然測量》(精選20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