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10篇【必備】
作為一名老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初步感知溶解的現象。通過想想、猜猜、實驗知道果珍會在水里溶解,面粉、油不會在水里溶解的。
活動準備:
果珍 水 操作紙 勺子 面粉 記號筆 油 去油漬的方法制作成PPT
活動過程:
一、幼兒探索:果珍和水
1、教師出示果珍和水。小朋友你們想一想,把水和果珍放在一起會怎么樣?幼兒猜測并做出回答。(教師邊出示操作紙,記錄孩子猜測的結果。)
2、幼兒親自動手操作并得出結論。(教師引導幼兒用勺子攪拌。果珍它偷偷地在告訴我,它想在水里跳跳舞,請小朋友用勺子攪拌一下好嗎?)
3、師小結:果珍和水相互溶解,果珍溶解到水里,變成了橘子水。(教師在操作紙上記錄幼兒操作的結果。)
二、幼兒探索:面粉和水
1、教師出示面粉和水。剛才面粉看見了果珍和水在一起,它也想和水一起玩一玩,你們想一想,把面粉和水放在一起會怎么樣?幼兒猜測并做出回答。(教師邊出示操作紙,記錄孩子猜測的結果。)
2、幼兒實驗:操作方法同上。(教師記錄幼兒動手操作的結果。)
3、師小結:小朋友你們說面粉溶解到水里,變成了白顏色的水,可是丁老師早上也操作了一次把面粉放在水里,水是變白了,而且面粉也沒有了,可是等我過了一會去看的時候,面粉沉在了水下面。(教師在幼兒動手操作的結果上打上問號)要不我們等一下去觀察一下好嗎?
三、幼兒探索:油和水
1、請幼兒猜油和水放在一起會怎樣?幼兒自由回答
2、幼兒實驗:操作方法同上
3、師小結:水和油互不相溶,無論用什么方法,總是油在上面,水在下面。(教師記錄幼兒動手操作的結果。)
4、剛才我們知道糖能溶解在水中,而現在油不能溶解在水中,可是如果我們的衣服不小心粘上了油,變的臟臟的`了,有什么辦法可以把油漬去掉。
5、除了小朋友想的,老師這里也有許多平時爸爸媽媽不怎么用到的辦法我們一起來看看。(看PPT)
四、活動延伸
剛才周老師把我們操作的面粉和水放到教室里了,我們一起去看看面粉到底是沉下去了,還是溶解在水里了呢?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通過觀察記錄,發現生活中相同或相似的物品。
2、感受復制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
活動準備:
1、每人收集同種三件以上的相同物品。
2、每人一張記錄表。
3、植物葉子。
4、一個相同形狀的雪花片和一個不同形狀的雪花片。
活動過程:
一、他們一個樣兒。
1、請幼兒把積木玩具放在桌子上,互相觀察比較這些積木是否一個樣兒,說說它們是怎么做的一個樣的`。
2、請幼兒說說這些積木各有什么特點?
3、你在那里看到過一模一樣的東西。(礦泉水、報紙、書、巧克力等)分別是什么工廠生產的?
4、為什么人們要把東西做的一模一樣。
二、尋找復制品。
1、把東西做的一模一樣的過程,叫做復制。你們能找出活動室里哪些東西是復制品嗎?
2、引導幼兒尋找活動室內一模一樣的東西。
3、請幼兒互相交流自己的發現。
4、我們一個小小的活動室就有這么多相同的東西,真沒想到!如果我們走出幼兒園,肯定會有更多的發現!以后,你們一有發現,就及時告訴大家,好嗎?
三、產生繼續探究的興趣。
1、出示植物葉子,引導幼兒發現各種植物的葉子是不同的。
2、引導幼兒產生探究自然界中的復制現象。
科學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認識水的基本特征。
2、認識字卡無色、透明的、無味、無形、可流動的液體。
3、初步培養幼兒節約能源的意識。
二、教學準備:
幼兒:玻璃杯每組兩個,分別裝水和牛奶,裝有醋的瓶子每組一個,玻璃球每人一個,水盆每組一個老師:字卡:無色、透明的、無味、無形、可流動的液體。漏斗一個,水勺,泡沫板。
三、教學過程:
1、教師出示課件:有關水的圖片。
幼兒觀看。
2、談話:我們生活、生產都離不開水,下面我們就一起來認識水。
3、請幼兒觀察水是什么顏色的?并出示牛奶請幼兒比較,說說牛奶是什么顏色?水有沒有顏色?知道水是無色的,并出示"無色"的字卡。
4、讓幼兒每人拿一顆玻璃球,放在牛奶和水中比較觀察,能不能看到珠子?為什么水中能看到珠子?知道水是透明的',牛奶不透明。并出示"透明的"字卡。
5、出示醋,請幼兒聞一聞,說說聞到了什么氣味?再聞聞水的味道,說說水有沒有氣味?知道水是無味的,并出示"無味"字卡。
6、實驗:水是怎樣到桶里的?
(1)讓幼兒觀察用水勺舀水,倒在漏斗里,水是怎樣到桶里的?
(2)用水勺將水倒在塑料板上,水像瀑布一樣,看看水是怎樣到桶里的?
總結:水是流到桶里的,并出示"可流動的液體"。
7、玩水游戲,讓幼兒用手去抓水,看水能被抓起來嗎?怎樣才能將水盛起來?并看看盛起來的水是什么形狀的?說說水有沒有形狀?
總結:水裝在任何容器中就是容器的形狀,水本身是沒有形狀的,并出示"無形"的字卡。
8、與幼兒一同看看字卡,一起總結水的特征。
9、請幼兒討論水可以用來干什么?如果沒有水會怎樣?
10、談談我們應該怎樣保護、節約水。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感知圓形物體的趣味性。
2.知道圓形物體可以轉動。
3.能用語言描述圓形物體的特征。
重、難點
重點:知道圓形的物體可以滾動。
難點:能描述圓形物體的特征。
活動準備
1.課件《車輪轉轉轉》。
2.圓形物品若干(和幼兒人數相等)分別放到兩個筐里。
3.方形物品一個。
4.《找圓形》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一、滾滾玩玩,初步感知圓形。
出示圓形物品,幼兒玩一玩,嘗試滾動。
1.指導語:看看,宿老師給你們帶來什么啦?想知道嗎?哇,好多好玩的玩具(出示圓形玩具)。想不想玩?好,請大家來拿玩具,試試可以怎么玩?我看誰的玩法最多。(讓幼兒自由探索玩)
2.提問:請一個小朋友說一說剛才是怎么玩的?(滾著玩的')
小結:噢,原來可以在地下滾動著玩(教師示范)。來,孩子們,試試你們的玩具,看看能不能在地下滾著玩。來,拿到手里看看能滾動嗎?
3.出示方形物品,了解方形物品和圓形物品的區別。
指導語:快看快看,宿老師這里也有一個玩具,誰來試一下,它能不能滾動起來?請一位小朋友上來試一試。(不能滾動)剛才的玩具能滾動起來,為什么這個玩具滾不起來呢?
小結:因為這個玩具是圓圓的,沒有角,可以滾動;這個玩具是方方的,有角,不可以滾動。
噢!孩子們聽,是誰的聲音?(熊媽媽的聲音:快來幫幫我呀!)原來是熊媽媽呀!(出示熊媽媽圖片)熊媽媽到底怎么了,我們來看看。
二、講述故事,感知圓形。
1.演示課件。
提問;車子為什么轉不起來?(輪子是方形的)那方形是什么樣子的?(有角)
小結:輪子是方形的,有角,所以不能轉動。
師:那怎么辦呢?小朋友們幫他想想辦法。咱們讓熊爸爸幫著換個輪子吧!來,咱們一起喊出熊爸爸吧!“熊爸爸快快來,熊爸爸快快來,快快幫我們換輪子。”
2.繼續故事。
小結:剛開始車輪是方形的,有角,所以轉不起來。后來換成圓形輪子,圓圓的,沒有角,所以就轉起來了。現在,我請一個小朋友來說一說,一開始為什么走不動,后來又為什么走動了呢?
4. 提問:在生活中你還見過哪些可以滾動的物體?(請兩到三名幼兒回答)
三、游戲“分類”,進一步感知圓形物體特征。
指導語:熊爸爸熊媽媽邀請咱們班小朋友到他家里去做客,你們想不想去?好,那我們要給熊爸爸和熊媽媽準備一份禮物。現在請小朋友們從筐子里挑一件圓形的,可以滾動的玩具作為禮物送給他們。來,拿著你們的禮物來宿老師這里排隊了,拿出你們的圓形的、會滾動的禮物,讓我看看。哇,你們好厲害,都找對了。好了,孩子們,跟客人老師再見吧!我們要出發嘍!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幼兒發現土壤是有生命的動植物生長生活的地方。
2.在觀察中知道要關心周圍世界,珍惜土壤。
活動過程
1.組織幼兒挖泥土
“請小朋友拿上小鏟子,我們到外面去挖一些泥土,挖的時候要仔細看看泥土里有些什么?”教師和幼兒共同到戶外挖泥土,引導幼兒觀察土中有什么。
2.引導幼兒觀察土壤,探索土壤里的東西
“請小朋友看看、摸摸土壤,能發現什么?注意不要把土弄出來。”指導幼兒觀察,傾聽幼兒的議論,觀察幼兒的態度。“現在請你告訴大家,你發現了什么?”“另外,土壤中還有大家看不見的很小的微生物,它幫助把枯葉……等腐爛成肥料,使土壤肥沃。”“土壤有什么用?”
3.小結
“土壤很寶貴,沒有它,植物就不能生長,人和動物就沒有食物吃,有的動物也就沒有家。我們要珍惜土壤,保護土壤。”
活動反思
該活動我能利用幼兒身邊的熟悉的資源——土,引導幼兒進行觀察、實驗、探索、討論。活動中讓幼兒帶問題去進行實驗、操作,引發幼兒學習、探索的.興趣。實驗的設計是讓幼兒能探索出土的性質,也便于幼兒操作,幼兒興趣很大。實驗中我能培養幼兒良好的合作能力,記錄能力,以及操作習慣,并鼓勵幼兒把自己在實驗中的發現,用圖畫的方式記錄下來。而且針對幼兒觀察到現象,我能引發幼兒思考,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以得出問題的答案,土壤里什么?使幼兒了解了土壤對于植物的作用,知道植物離不開土壤。然后和幼兒開展討論,哪里還需要土壤?知道土壤在生活中的更多作用。
科學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對于小班的孩子來說,要去理解沉與浮的關系是有相當的難度,所以設計了浮起來和沉下去這兩個人物形象來貫穿。本活動是通過猜一猜、想一想,讓幼兒運用已有經驗進行猜想和判斷,讓他們主動建構知識經驗,來驗證自己剛才的猜想,從而調整自己的認識,并讓幼兒懂得了要得出結論必須以客觀事實為依據。最后出示沉浮兄弟,讓幼兒根據沉浮兄弟的特征送水果,也讓沉浮兄弟驗證幼兒分類的結果,在愉快的分享中結束本活動。
教學目標:
1、觀察水果在水中的沉浮現象,獲得物體沉浮的經驗。
2、認識標記“↑、“↓,能根據沉浮標記簡單分類。
教學重點:
通過水果實物在水中做實驗,初步理解沉與浮的.關系為重點。
教學難點:
在理解沉與浮的基礎上,能認識標記“↑、“↓,并進行簡單分類為難點。
課前準備:
1、 各類時令水果若干。
2、 “↑與“↓的標記各一。
3、 沉浮兄弟頭飾各一。
4、 盛水容器若干。
5、 籮筐兩只。
教學過程:
一、猜猜誰會沉下去,誰會浮上來。
1、師:“小朋友,今天我們班來了兩位小客人。老師準備了許多水果來招待這兩位小客人。你們看,都有些什么水果。(請客)
(幼兒一一指認水果。)
2、師:“今天要來的兩位小客人非常奇怪,哥哥叫浮起來,專吃浮在水面上的水果,你們看吃多了浮在水上的水果,嘴巴都往上翹了(師出示標記‘↑’);弟弟叫沉下去,專吃沉在水底下的水果,你們看吃多了沉在水下的水果,嘴巴都往下垂了(師出示標記‘↓’)。我們可不要學他倆。
師:“可是不行呀,如果沉浮兄弟吃錯了水果,就要拉肚子,所以我們要幫兄弟倆把水果分出來。
二、浮起來又沉下去。
1、師:“小朋友,你們想一想,這些水果放在水里,哪些會浮起來,哪些會沉下去呢?幼兒自由討論后回答。
2、師:“剛才小朋友們各有各的說法,我們也不知道到底哪些水果放在水里是沉下去的,哪些水果是浮起來的。現在就請小朋友每人拿一樣水果,放到水里去試一試,看看你拿的水果在水里到底是沉是浮。
三、幼兒實驗,并把自己的實驗結果告訴小朋友聽。師巡回指導,幫助幼兒正確運用“沉和“浮來表述。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了解有些動物也能預報天氣,知道一些常見動物在預報天氣時的表現。
2、通過模仿、表演,掌握動物在預報天氣時的動作。
3、引起幼兒探索關于動物的各種小秘密及探究大自然的興趣和欲望。
4、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5、使幼兒對探索自然現象感興趣。
活動準備
1、農地、小河的圖片各一張、農民伯伯及小朋友游泳的圖片、烏龜、螞蟻、青蛙、燕子、魚、雞等動物及與他們相對應的圖片、下雨的圖片若干張。(也可制作與其相對應的課件)
2、烏龜、螞蟻、青蛙、燕子、魚、雞等動物的頭飾與幼兒人數相等;烏云、太陽的頭飾個一個;沙包若干。
3、錄音機、磁帶
4、提前請家長和孩子一起關注天氣變化,使幼兒對天氣有初步的了解。
活動過程
1、談話、提問的方式導入
(1)今天天氣怎么樣?
(2)你是怎么知道今天的天氣的?
2、了解知道天氣預報的幾種方法
(1)教師讀報紙上的天氣預報和手機上的天氣預報
提問:剛才老師是從哪里知道天氣的情況的?
你聽到了什么樣的天氣?
(2)觀看錄象[CCTV—天氣預報]
提問:電視里的阿姨在干什么? 她是怎么給我們播報天氣預報的? 天氣預報員是怎么知道天氣的變化的?
(引導幼兒討論,充分發揮想象,主動表達自己想到的各種預知天氣的方法)
教師總結:“氣象專家是通過衛星定位系統,觀測云象,利用專業氣象儀器測出氣溫、風速等氣象情況,來預知天氣。
(可出示衛星定位系統。氣象儀器等圖片)
3、知道一些動物于天氣的關系
(一)螞蟻搬家
師:氣象員阿姨的'本領可真大,每天都告訴我們天氣的變化,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看!農民伯伯正在地里干著活(教師出示農民伯伯干活的圖片)咦!他看到了什么?(教師出示螞蟻搬家的圖片)
幼:螞蟻搬家!
師:于是農民伯伯就回家了(收起農民伯伯的圖片)不一會,天就下雨了(出示下雨的圖片,放在螞蟻搬家圖片的后面)
提問:(1)咦!農民伯伯沒聽天氣預報怎么知道天要下雨的呢?
(2)是誰給農民伯伯報的天氣呢?(引導幼兒討論,并根據已有經驗和圖片的暗示知道是螞蟻給農民伯伯預報的天氣)
(3)螞蟻是怎么告訴農民伯伯天要下雨的呢?
(4)螞蟻們為什么要在下雨的時候要搬家呢?
師:我們一起來聽聽螞蟻是怎么說的?(教師播放錄音機,聽螞蟻說搬家的理由)
(教師小結:原來快要下雨的時候,螞蟻怕他們的家被雨水淹沒,要把家搬到高高的地方去。當人們看到螞蟻搬家了也就知道天要下雨了。小螞蟻用搬家來告訴我們,天要下雨了,讓我們也能快快找安全的地方躲雨。)
師:,小螞蟻也能預報天氣變化,真神奇啊!讓我們也來學學小螞蟻搬家預報天氣吧!(通過運用肢體語言及沙包,學學螞蟻搬家,加深幼兒的記憶)
(二)知道魚兒在下雨前的表現
師:大哥哥在河里游泳,多開心啊!小魚兒也探出腦袋來湊熱鬧啦!(出示圖片)咦?大哥哥怎么不游回家了呢?(拿走大哥哥的圖片)啊呀!下雨啦!(貼上下雨的圖片)幸虧大哥哥早回家,不然久要淋雨了!
提問:(1)大哥哥怎么知道天要下雨的呢?
(2)是誰給他報的天氣預報呢?(根據螞蟻搬家的經驗,幼兒能很快說出是魚兒報的天氣預報)
(3)魚兒是怎么告訴大哥哥的呢?
師:我們來聽聽魚兒探出腦袋來說了些什么。(播放錄音,聽魚兒為什么露出小腦袋)
師:快下雨之前,水里很悶,魚兒只好探出小腦袋,到水面來透透氣。魚兒們探出小腦袋也是想告訴人們要下雨拉,快回家吧!魚兒真神奇,他也能給我們預報天氣。我們特來學學魚兒露出小腦袋預報天氣。
(三)出示剩余的幾副圖片
師:看,這些小動物又在干什么呢?(同時剩余的幾副圖片,讓幼兒說說動物們的表現) 先觀察小燕子低飛的圖片
提問:小燕子怎么飛的這么低呢?
師:我們來聽聽小燕子是怎么說的?(播放錄音)
提問:(1)小燕子為什么飛的這么低?
(2)小燕子想告訴我們什么?(教師根據幼兒的回答貼上對應的下雨圖片)
師:小燕子也是個神奇的氣象員,它低飛是因為在下雨之前高處的空氣潮濕,會打濕昆蟲的翅膀,那昆蟲只能降低飛行高度,小燕子為了能吃到昆蟲,也只能飛低點。我們也讓學學小燕子飛的低低,告訴人們要下雨了!
(根據幼兒對小螞蟻、魚兒、小燕子預報天氣時的現象,剩下的“青蛙呱呱叫、烏龜出汗、雞在雞窩門前跑來跑去不肯進窩“等圖片,教師可先聽錄音在提問或者久根據換面提問,可這樣提問:它是怎么樣來預報天氣的呢?并和幼兒一起模仿它們的動作預報天氣)
(四)總結
教師小結:“小動物們真神奇,,他們在下雨之前做出各種動作來提醒人們要下雨了。它們是神奇的氣象員!那我們小朋友也知道在下雨之前空氣會怎么樣啊? (幼兒根據已有經驗回答,如:空氣悶熱、空氣潮濕等)
師:一些動物也能感受到這些變化,所以就表現出一些反常的現象,人們掌握了這些規律,就能預知天氣的變化了。小動物們幫助了我們知道天氣的變化,他們很厲害。”
4、游戲《我是小小氣象預報員》
師:小動物們是神奇的氣象員,那我們小朋友也來當回神奇的氣象員吧!
游戲玩法:幼兒戴上小動物的頭飾,教師戴上太陽的頭飾,那小朋友們就隨樂玩耍,教師戴上了烏云的頭飾,小朋友們就根據自己扮演的動物,用肢體語言預報天氣。(游戲可進行數次,每次可讓幼兒交換頭飾,感受不同動物的表現,也可讓幼兒來當太陽和烏云。)
游戲注意點:表演時不可碰到旁邊的小朋友,及時根據教師的頭飾做相應的反應。
活動延伸
請幼兒仔細觀察還有哪些動物可以做氣象員的,并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有關“動物與天氣”這方面的資料。
活動反思
這次活動中孩子們樂于參與,積極發現。通過觀看多媒體課件擴大孩子視野,豐富了幼兒知識經驗。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我依據了幼兒需要設計了提問、猜測、驗證、交流,讓孩子根據動物的特殊表現推斷預報天氣,好奇心和求知欲得到滿足。
活動中還存在著不足,結束部分我邀請幼兒預報心情,講游戲規則時可請能力較強的幼兒一同做示范,其它孩子會更清楚游戲的玩法。
科學教案 篇8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與反思:電話
教學意圖:
隨著電話號碼的普及,電話號碼在幼兒生活中隨處可見,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許多方便,因此設計了此次活動《電話》。旨在滿足孩子對電話的興趣和用途。
幼兒園中班科學教案與反思:電話
1、通過活動,使幼兒初步了解電話的外形構造和功能以及電話與人們日常生活對的密切關系。
2、知道如何使用110、120、119等急救電話,明白這些電話的重要性,平時不能隨便亂打。
活動準備:
1、電話2部,手機1部。
2、110、120、119電話號碼卡片各1張;警車、救護車、火警車圖片各1張。
活動過程:
1、猜謎語引起幼兒的興趣。
師:“叮鈴鈴,叮鈴鈴,這兒說話哪兒聽,兩人不見面,說話聽得清”小朋友動腦筋猜一猜,這是什么?(電話)2、出示電話、手機引導幼兒觀察電話的外形構造,學會正確使用電話。
師:電話是什么樣子的呢?(有數字、聽筒、話筒、電線)手機沒有電線。
小結:電話有不同的顏色,不同的形狀,但都有數字、聽筒、話筒、電線等組成,這樣才能相互通話。
3、電話在生活中的用途。
師:你們家有電話嗎?(有)你打過電話嗎?(有)師:你給誰打電話?是為什么事打電話?(問候、祝賀、詢問、聯系、請求幫助)4、遇到危急時你會打什么電話求救。
(1)當你走失了,迷路了,或者遇上壞人,你會打什么電話求救(110出示)(2)當你發現失火了,要打什么求救電話?(119)(3)當家里有人病了,暈倒時,要打什么電話求救?(120)5、玩配對的游戲:應該打什么電話(發給幼兒人手一份卡片)。
師:現在請小朋友看看圖片里發生了什么事,然后應該打什么電話求救,幫他們正確連線。
6、模擬急救現場打電話求救,初步學會說出自己的家庭地址。
(1)首先會正確撥打求救電話110、120、119(2)會簡單明確地回答現場的問題,會完整的.表達事情7、知道不能隨便亂打急救電話。
8、小結:我們的生活離不開電話,今天我們學會了打求救電話110、120、119,也知道這三種求救電話是在危急的時候才能打,沒有危急時是不能隨便亂打的,希望小朋友一定要記住。
科學教案 篇9
設計意圖
一次,我們班掛鏡子的釘子掉了,我就把鏡子隨手放在了窗臺上,中午的時候,從窗外透過的陽光照在鏡子上,在天花板上形成了一個光斑,這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他們爭先恐后的擠著看著說著,興致非常高。
光的反射可以說在我們生活中司空見慣,是我們身邊很熟悉的科學,也是幼兒非常感興趣的問題,選擇這個內容作為中班的活動,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體現了新《綱要》關于幼兒教育內容選擇的一個原則,即“既貼近幼兒的生活,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
活動目標
1、了解光的反射現象,會改變鏡子的角度,讓光往不同的方向反射。
2、能用語言表述自己的探索過程和發現,體驗探索的樂趣。
3、知道生活中有些物品也能發射光。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幼兒已玩過“踩影子”的游戲。
2、物質準備:(1)每人一面平面鏡(大小形狀各異)。
(2)若干可以反光的物品,如:不銹鋼拉鏈、調羹、茶杯、臉盆、光盤、手表等各種表面光亮的金屬或玻璃物品。若干不能反光的物品,如:書、粗糙的石頭、衣服等。
(3)用即時貼剪出飛機、花、小鳥等鏤空圖案,并貼到部分鏡面上;水彩筆等。
3、時間安排:陽光燦爛的日子。
活動建議
(一)請配班老師持鏡子從戶外反射陽光到室內,鼓勵幼兒尋找亮光,引出活動主題。
根據需要可做以下提問:亮光是從哪兒來的?它是怎么進來的?
小結:亮光是從外面來的,是鏡子反射的太陽的光。
(二)引導幼兒探索鏡子反光的現象。
1、請幼兒手持鏡子到戶外,自由探索如何將光反射進活動室。
2、引導幼兒交流討論:你是怎樣將太陽光反射到活動室的?并做一做。
請沒做成功的小朋友演示一下是如何做的,并找出不成功的原因。
小結:只有鏡面對著陽光才會反光,沒有陽光照在鏡子上就不能形成光斑。
3、請幼兒交流:在反射光的過程中,還有什么發現,如反射進活動室的光是怎樣的?它會不會移動?是怎樣移動的?你能把光照在你想照的地方嗎?你是怎樣做的?
小結:反射的光大小形狀是不一樣的,改變鏡子的角度,光會來回移動,它的方向也變了。
4、請幼兒再次操作,并相互交流經驗。
(三)引導幼兒探索還有哪些東西能反射光?
1、鼓勵幼兒結合生活經驗說一說,還有什么東西也可以象鏡子一樣在太陽光下能反射光?
2、請幼兒選擇提供的其他材料,自由探索哪些東西也能反射光?
3、鼓勵幼兒探索這些反射出的光有什么不同?
小結:能反射光的東西都是亮亮的,都能照見人;亮度強的物體,反射的光的亮度也強;小的東西反射出的光也小;不銹鋼茶杯、臉盆反射的光是一圈一圈的;有圖案或文字的鏡子反射出的光也有圖案或文字...
(四)玩游戲“捕光捉影”。
1、出示帖有飛機鏤空圖案的鏡子,讓幼兒猜猜會反射出什么。
2、教師介紹游戲玩法:兩人一組,一幼兒手持飛機鏤空圖案的鏡子,用鏡子反射到墻面上的光追逐、“轟炸”另一幼兒用平面鏡反射到墻面上的光,覆蓋一次得1分,幾分鐘后幼兒互換鏡子,游戲繼續進行,覆蓋次數多的為勝。
3、師幼一起玩游戲“捕光捉影”。
活動延伸
1、將手電筒、各種鏡子投放到發現區,鼓勵幼兒繼續探索光的反射現象。
2、家長、教師等引導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觀察、收集其他可以反射光的'物品,了解生活中或自然界里光的反射現象。
活動反思
這是在日常生活中捕捉教育契機,發現隱含的教育價值隨即生成的活動,由于是幼兒感興趣的話題,再加上整個活動過程充分讓幼兒動手、動腦、動嘴,幼兒參與活動的積極性非常高,活動效果很好,圓滿的完成了活動目標。
整個活動,教師為幼兒創造了寬松的環境,提供了豐富可操作的材料,鼓勵每個幼兒都能運用各種感官、多種方式進行探索,在幼兒探索的過程中,支持、鼓勵他們大膽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幼兒成為活動的主人,教師只是不斷的拋出問題,如“亮光是從哪里來的?你是怎樣將太陽光反射到活動室的?為什么有些小朋友沒有把光反射到活動室” “反射進活動室的光是怎樣的?他會不會移動?是怎樣移動的?”“你能把光照在你想照的地方嗎?你是怎樣做的?”“還有哪些東西也能反射光”“這些反射出的光有什么不同”……引導幼兒一步步深入地探究光的反射現象。幼兒在與材料、與同伴、與老師互動的過程中習得新的知識經驗,增強了同伴之間的合作能力,體驗了探索的快樂。
一節活動暫時結束,但幼兒的探索欲望卻并未就此結束,而是剛剛開始,于是把幼兒的探索活動有效的延伸到發現區和日常生活中,讓幼兒知道除了太陽光,還有其他很多光源也可以形成光的反射,還有很多物品也可以反射光。
整個活動體現了以下幾個特點:1、活動目標建立在了了解中班幼兒現狀的基礎之上。2、活動內容為幼兒提供了有益的學習經驗,并符合其發展需要,有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3、教育方法、策略調動起了幼兒自主學習的積極性。4、活動過程體現了“幼兒是活動的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引導幼兒主動有效的學習”,活動過程中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
科學教案 篇10
【活動來源】
隨著天氣漸漸變暖,我發現園中的孩子們對水的興趣很大,經常在水管前嬉戲、打鬧,以致把衣服弄濕了也不愿意離開,有幾個“小調皮”
甚至為了能在水池邊多玩會兒,主動要求幫老師洗抹布、涮拖把。綱要中指出:
“教師要善于發現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偶發事件中所隱含的教育價值,把握教育時機,提供適當引導,讓孩子運用感官,親自動手動腦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積極參與幼兒的探索活動。
我心想,何不利用孩子們的這種興趣,來上一節關于水的活動課。
【活動目標】
1、感知水的特征,知道水是無色、無味、透明、可流動的
2、知道水會隨溫度的變化呈現不同的狀態
3、了解水的重要性,懂得節約用水
4、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5、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準備活動】
1、每人兩個分別裝有水和牛奶的杯子、玩水玩具,每組一個大塑料盆
2、事先在冰箱里凍好冰塊
3、教師準備酒精燈、燒杯等
【活動過程】
一、導入新課師出示各種玩水玩具,如水槍、瓶子、水盆等。請每組幼兒自由玩水師:
“剛才,孩子們都玩得很高興,可是你知道嗎?(壓低聲音夸張狀)水呀,還有許多秘密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水的秘密,好不好?”
幼:“好”
評析:利用幼兒平時比較感觀熟悉又喜歡玩的東西,引起他們的興趣,利用幼兒的好奇,引發他們進一步探索的欲望,為本節課學習打下基礎。
二:認識水的特性
1、看教師請幼兒出示裝有牛奶和水的透明杯子。
師:你們面前是一杯水和一杯牛奶,請小朋友只用眼睛看,說說它們有什么不一樣?
(只用眼睛看語氣重一些)
幼:水清清的,牛奶濃濃的;水是無色的,牛奶白色的。
小結:水是無色的評析:
本環節,教師多次強調孩子只用眼睛,孩子對物體的感知有多種經驗,尤其對平常喝的'水、牛奶,他們很容易想到味道等其他的,而教師引導孩子用“看”這個感官系統,幼兒又自然運用上“顏色”這個詞匯,水的這一特性很自然就出來了。
2、嘗教師請幼兒嘗一嘗牛奶、水有何不同幼:牛奶酸酸的甜甜的,水沒有味道。
小結:水是無味的啟發幼兒:水與牛奶比,還可以與什么比嘗是無味的
例如:酒是辣的,醬油是咸的,加深水是無味的評析:讓幼兒嘗,他們親自感受,探索興趣更濃了3、觀察師在水杯、牛奶杯中分別放入一片鮮艷的花片,引導幼兒觀察并說出自己的感覺,例:
你能看見嗎?為什么?
幼:水中的花片很清楚,而牛奶中的看不清楚。水是透明的,而牛奶不透明。
小結:水是透明的。
啟發幼兒想辦法:你還可以用什么方法證明水是透明的?
例:把小手放入干凈水中,隔著盛滿水的瓶子互相能看見等。
評析:教師對于孩子一些偏離實際的說法、想法要及時正確引導,引導并啟發他們能夠及時回到要體現的內容上來,孩子也在不停的討論、探討中形成了知識。
4、動幾人一組將杯子里的水倒入盆中,引導幼兒感知水的流動,提問:水是怎樣的?
小結:水是可以流動的。
水的流動性還從哪里看出來,啟發幼兒說出如擰開水管、小河流水等。
評析:讓孩子動起來,使枯燥、抽象的知識在操作中明朗化、清晰化。
5、師幼共同總結水的特性:無色、無味、透明、可流動。
本環節總評:
幼兒與教師一同通過看一看、嘗一嘗、動一動等多種形式,對水的特性有了一個全面了解。
三、認識水的三態變化
1、水變冰師:水對小朋友說:
教學反思
幼兒園科學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養幼兒探索的興趣,教師時刻要為幼兒的探索認知創設一個寬松、和諧、自由的環境氛圍,讓幼兒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認識物質的性質。(.來源幼兒園學習網.教案網)本次教學活動通過看一看、嘗一嘗、動一動,幼兒從親身體驗中,對水的概念從形象到抽象的提升,讓幼兒在活動中自始至終都是“實驗者”,知識在孩子們的實踐中自然就形成了。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02-22
[經典]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科學教案[經典]08-02
科學教案(精選)07-30
科學教案【精選】07-31
(精選)科學教案07-27
科學教案(經典)08-06
【精選】科學教案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