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9篇(熱)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科學教案 篇1
設計意圖:小班第二學期孩子們已經了解了有的東西放在水里會沉下去,有的東西放在水里會浮起來。而且對鹽溶解于水的現象也有一定的了解。基于中班孩子的年齡特點,他們對科學知識有探究的愿望,愿意去嘗試。因此我將二者相結合設計了這次活動,讓孩子自己動手試驗,自己參與探究。感知鹽不僅溶解于水還能增加水的浮力,讓孩子初步了解科學的神奇。提高了孩子主動探索和學習的積極性。
活動目標:
1.通過實驗,知道鹽可以增加水的浮力。
2.發展幼兒的動手觀察力和操作能力。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活動重點:通過活動,知道鹽可以增加水的浮力。
活動難點:幼兒動手操作,成功地讓雞蛋浮上來。
活動準備:
經驗準備:幼兒有關于物體沉浮、溶解的初步經驗。
物質準備:教師:裝有水的透明杯子一個,雞蛋一個,攪拌棒一支,鹽一杯;視頻《死海的秘密》。幼兒:裝有水的透明杯子、雞蛋、小勺子人手一份。鹽每組一份,毛巾每組一條。
活動過程:
一、魔術“蛋寶寶浮起來”導入,激發幼兒興趣 1.出示材料,幼兒觀察雞蛋在水里的沉浮 師:小朋友們,這里有一杯水,雞蛋寶寶要去水里游泳了,你們看,蛋寶寶會游泳嗎?(不會,沉到水底了) 2.教師演示魔術“蛋寶寶浮起來” 今天張老師要為大家表演一個魔術。這個魔術可以讓蛋寶寶在水中浮上來。這是我的魔術粉(鹽),我要把它倒進去,用魔術棒攪一攪。(用攪拌棒慢慢攪拌,邊說“變變變”直至蛋浮起來) 提問:蛋寶寶怎樣了? (浮起來了)
二、是什么魔術粉讓蛋寶寶浮起來?引發幼兒猜想與假設 1.幼兒猜測,魔術粉到底是什么?你覺得我的魔術粉是什么?(幼兒自由發言,教師從魔術粉的顏色、形狀等方面提示幼兒) 2.教師設置懸念,激發幼兒探索欲望剛才有的小朋友猜的是鹽、有的猜的是糖、有的猜的是味精,其實你們每組的桌子上都有一份魔術粉呢!等會兒請你們自己去看一看,或用手指占取嘗一嘗到底是什么?
三、幼兒實驗,讓“蛋寶寶浮起來” 1.交代實驗要求每組的桌子中間都有一份魔術粉,每個小朋友的位子上都有一杯水和一個雞蛋,請小朋友將雞蛋輕輕放入杯子中,再用勺子舀進魔術粉,輕輕攪拌,注意魔術粉要放得足夠多才會成功哦!2.教師巡回指導指導重點:觀察指導幼兒輕輕攪拌,注意魔術粉的用量。引導幼兒間相互觀察、交流實驗的結果,感受新奇發現的樂趣。(討論交流分享)
四、交流實驗結果
揭示魔術粉的真實身份 說一說水里加入什么魔術粉使蛋寶寶很快浮上來?(鹽)
2.引發幼兒對鹽溶解于水增加水的浮力的思考 我們知道鹽加入水里會溶解,為什么鹽在水里溶解了,雞蛋寶寶就能很快浮上來呢?(自由討論)
3.介紹詞語:浮力 那是因為鹽溶解在水里,增加了水的浮力,浮力增大了,雞蛋就能浮上來了。
五、知識遷移
1介紹“死海的秘密” 師:地球上有一個神奇海洋叫“死海”。很久以前有個將軍抓了一群士兵,想把他們放到死海里淹死,可是士兵都浮在海面上,沒有沉下去,結果一個都沒淹死
2.幼兒觀看視頻“死海的秘密”。
3.知識遷移:提問:在死海里的`人為什么不沉下去呢?你發現了死海的秘密了嗎?
4.教師與幼兒總結:原來,鹽可以增加水的浮力,才能使沉在水下的蛋寶寶浮上來。同樣,死海的海水里含有大量的鹽,所以士兵們都浮上來了,沒有淹死。
六、延伸活動今天的發現可真神奇啊,鹽的作用真奇妙,它還有很多奇妙的地方等我們來發現呢,小朋友如果有新的發現一定要跟我們分享哦!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動手操作,嘗試使用多種輔助材料讓硬幣浮起來,激發幼兒對身邊科學現象的興趣。
2、學習記錄實驗結果,探索哪些物體更容易使硬幣浮在水面上。
3、體驗交流、分享經驗與合作的樂趣。
活動準備
1、一元硬幣、泡沫盤子、積木、薄紙板、塑料瓶蓋、大樹葉、記號筆(以上物品人手一份);
2、裝有清水的大盆4個,干抹布8塊;
3、記錄表(與幼兒人數相同)。
活動過程
一、談話,引起操作興趣。
1。教師:(出示一元硬幣)這是什么?請小朋友想一想,如果把這枚硬幣放進水盆里,它會沉下去還是會浮起來?(幼兒討論。)
2。教師:剛才有的小朋友說會浮起來,有的說會沉下去。到底會怎樣呢?我們大家一起來試一試吧。
二、討論
1、我們大家都看到了,硬幣一放入水中就怎么樣了?(沉下去了。)那么現在請你們想一想,有什么辦法能讓硬幣浮在水面上呢?
2、幼兒自由討論,大膽回答。鼓勵幼兒想出與別人不同的方法。
三、動手操作,大膽嘗試。
1、剛才小朋友們想出了很多辦法。今天,老師也為你們準備了幾種材料,讓我們來看看是些什么?(一一出示材料并讓幼兒了解其名稱。)
2、猜一猜,在這些材料中,哪些材料會使硬幣浮在水面上?在你覺得會使硬幣浮在水面上的材料下面打“√”。(出示記錄表,講解記錄方法。)
3、動手操作。下面就讓我們用這些材料來試試吧,看誰能使硬幣浮起來。提醒幼兒注意幾點要求:
(1)每組一個大臉盆,玩的時候,不能擠,更不能搶,要互相謙讓,遵守紀律,因為我們馬上要成為小學生了。
(2)注意別把水灑到桌上或地上。
(3)每一種材料都要試一試,將用過的材料和未用的材料分開擺放,同時看看成功了沒有?等所有的材料都試過后,在記錄表“結果”一欄后面記錄,在成功了的材料下面打“√”
4、幼兒進行嘗試,動手操作。
四、交流,分享
1、請1—2名猜想與實際操作結果都一致的幼兒介紹自己的`記錄表(同時展示記錄表),讓他們說說,是用什么材料,想了什么辦法讓硬幣浮在水面上的?
2、合作探索
(1)只使用一種材料(泡沫盤子)。把你們這一組的硬幣一個一個依次疊起來放在盤子中間,看這次硬幣會怎樣?
學習記錄:
幾枚硬幣放上去會使盤子跟硬幣都沉下去,就在記錄表上泡沫盤子下面的空格里寫上數字幾。大家商量好,誰來操作,誰來記錄。
(2)幼兒探索。
(3)交流、分享各組的新發現。活動延伸硬幣放進水中會沉下去,但我們借助一些會浮的材料來幫助它,就讓它又浮起來了。在我們的生活中,類似的現象還有很多,例如不會游泳的人借助游泳圈,就能浮在水面上。你們還知道哪些呢?(如鐵塊放入水中會沉下去,但造成了船以后,船會浮在水面上……)
(用繪畫形式表現。)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通過親自實驗和游戲來感知空氣的存在以及壓力等,知道空氣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2.激發幼兒對空氣進行觀察和實驗的興趣
3.了解霧霾天氣,從小培養幼兒的環保意識
活動準備:
瓶子、紙團、玻璃杯、蠟燭;課件
活動過程:
一、科學小實驗:放在瓶口的紙團能用嘴把它吹進瓶子里嗎?
1.猜想:能不能把放在瓶口的紙團吹進瓶子里?
2.介紹操作要求:平放瓶子,把小于瓶口的紙團放在瓶口,用力往瓶子里吹,能否吹進。
3.幼兒操作,師觀察指導。
4.觀看視頻總結為什么吹不進。(空氣的壓力)
二、實驗二:不吹自滅
1.師介紹操作要求
2.幼兒操作,師指導。
3.小結:空氣里有燃燒需要的氧氣,氧氣沒了蠟燭自然熄滅
三、總結討論
1.空氣的特點:看不見,摸不著,無色,無味。
2.空氣的重要性:動物植物以及人類都離不開空氣。
四、了解霧霾天氣
1.什么是霧霾?
2.霧霾天氣哪里來?
3.霧霾對人類的影響。
4.對霧霾我們(小朋友)能做什么?
活動反思:
《指南》中提出: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并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態度和能力。
無處不在的空氣,在幼兒眼中蘊含著許多“小秘密”,空氣本身就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東西,《空氣的秘密》這一活動的內容實際是很抽象的,霧霾天氣更是難以理解,但對幼兒進行這方面的環保教育又是非常必要的,如何能讓幼兒理解這個知識點是個難點。對照《指南》的要求以及根據幼兒年齡的特點,我設計了一個以幼兒動手操作為核心的活動過程,過程中以“放在瓶口的紙團能用嘴把它吹進瓶子里嗎?”和“不吹自滅”兩個小實驗進行探索,實驗一是“放在瓶口的紙團能用嘴把它吹進瓶子里嗎?”,這個環節根據幼兒的經驗覺得非常容易吹進瓶子里,而結果卻讓幼兒很吃驚,不管是使勁還是輕輕吹都無法把紙團吹進瓶子里,從而在親身體驗中讓幼兒感知空氣的.壓力;實驗二是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操作觀察了解空氣中有燃燒需要的氧氣。這兩個環節讓幼兒在玩中學,在一個輕松快樂的氛圍中,感知了空氣的特點及作用。
最后環節,抓住了今年的社會關注點“霧霾”,雖然“霧霾”對我們南方城市來說是少見的,可以說對我們而言是較遙遠的,但在現代社會里對治理霧霾又是勢在必行的。因此,本次活動后半部分從了解什么是霧霾?霧霾天氣哪里來?到霧霾對人類的影響。最后討論對霧霾我們(小朋友)能做什么?這幾個環節中讓幼兒多方位了解關注“霧霾”,讓幼兒知道從小這樣做的重要性,達到對幼兒從小進行環保教育的效果。
在整個活動中利用幼兒的好奇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并且達到了預期目標,效果非常好,甚至超過了預期效果。整個活動既讓幼兒體驗了實驗成功時的快樂、增強了自信心,也知道了保護環境的必要性,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觀察力及動手操作的能力,這個活動在大班開展是非常有意義和有必要的。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通過感知、猜想、實驗、記錄等活動,發現生活中有些東西是容易吸水的。
2.嘗試用獲得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3.對活動產生探究興趣并樂于在活動中動手操作。
4.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知識經驗準備:課前玩過針筒。
2.教具:二個八寶粥瓶子,大記錄表一張。
3.學具:八寶粥瓶子人手一個(里面裝有餐巾紙,蓋子上開一個小口)。
每桌一盆水、毛巾、積木、海棉、石頭、塑料袋、泡沫等。
4.座位:圓弧形。
活動過程:
一、以變魔術的形式,引起幼兒興趣。
孩子們,你們看過魔術嗎?
今天符老師也給你們帶來一個魔術,魔術的名字叫《水不見了》。
1、出示材料:二個八寶粥瓶子(一個空的和一個裝有餐巾紙)和二個針筒。
你們看!這些是什么東西?請你看看這兩個瓶子一樣嗎?(是一樣的)
我現在要把水注入這二個瓶子,我要讓這個瓶子里的水流出來,而這個瓶子里的水變不見了。
你們可要看仔細哦!現在我要來變魔術咯。
二、科學發現,找出水不見了的原因。
(一)教師實驗,幼兒找出水不見的原因所在。
1、提問:奇怪,這個瓶子里的水為什么會不見呢?
2、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現在我請一個小朋友把這個瓶子的蓋子打開,你們發現了什么?
3、用筷子夾取瓶內餐巾紙,水到哪去了呀?
4、用手擰,有滴水現象。
5、小結:原來當我們把水注入空的瓶子里,空瓶子里的水會流動,最后通過洞口流出來;當我們把水注入放有餐巾紙的瓶子里,餐巾紙有吸水的`本領,會把瓶子里面的水全部吸走,所以瓶子里的水不見了。
三、猜想、根據提供的材料,再次進行實驗,驗證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并記錄下來。
(一)幼兒猜想: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
1、幼兒猜想,個別講述,教師記錄。
符老師還準備了一些材料,請你們看一看。
2、介紹材料。
3、你們覺得這些東西容易吸水嗎?為什么?
(二)幼兒再次操作、記錄操作結果并驗證。
1、到底哪些材料吸水,哪些材料不吸水呢,你們想不想來試一試!
2、交代要求:6個小朋友一組。
每個小朋友選擇一種材料放進八寶粥瓶子里變魔術,變魔術之前先要把蓋子打開,把材料放進去,然后把蓋子蓋好。記住:注水時要請針筒幫忙,千萬不能讓小水滴跑到桌子上哦。
5、小組嘗試,教師巡回指導。
4、交流討論:你是用什么材料變的魔術,它容易吸水嗎?
5、小結:原來符老師給你們準備的材料里只有海綿跟毛巾可以吸水。
四、經驗遷移:請幼兒說說這些容易吸水物品有什么作用。
布吸水可以抹桌子、拖地;紙吸水可以擦汗、擦鼻涕;毛巾吸水可以洗臉等等。
五、結束。
其實生活中還有很多東西可以吸水,回家以后請小朋友一起去找一找。
活動反思:
活動一開始我以變魔術的形式導入活動,這樣不僅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而且也吸引了聽課老師的興趣。明明看到一針桶水射進八寶粥的瓶子里,在想把水倒出來時,水卻倒不回來了,水到哪里去了呢?帶著這樣的疑問再請孩子打開瓶蓋找出瓶子里藏著的秘密,原來瓶子里藏的是餐巾紙,水就是被餐巾紙吸掉的。發現原因后,我趁熱打鐵,引導幼兒將剛剛獲得的經驗擴散到生活中,為幼兒提供了生活中常見的、豐富的可操作性材料,讓幼兒繼續在變魔術的情景中去探索、發現。當然活動中還有值得反思的地方,如:導入部分需不需要進行二次實驗進行對比;另外操作的材料是不是需要更改;最后就是是否需要結合生活中吸水的東西展開講述。
科學教案 篇5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感知摩擦起電的現象,初步了解什么叫摩擦起電。
2、激發幼兒對科學現象的探究興趣。
3、對幼兒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進一步鍛煉與提高。
重點:引導幼兒感知摩擦起電的現象,初步了解什么叫摩擦起電激發幼兒對科學現象的探究興趣。
難點:對幼兒動手能力和思考能力進一步鍛煉與提高
二、活動準備
1、筆每人一支,碎紙屑,泡沫渣,毛線、羽毛等材料分組準備好。
三、活動過程
1、組織教學,談話導入游戲。
師:小朋友們快坐好,我們一起來做《手指操》
師:小朋友們說得可真棒!雙手是我們親密的好朋友,它們可以幫助我們做許許多多的事情,那么,今天我們就用這對小手好朋友來玩一個好玩的魔術。
2、幼兒動手操作,了解什么是摩擦起電的現象。
(1)幼兒操作
師出示尺子,碎紙屑,讓幼兒說它們的名稱。
師:我請一個小朋友試試能不能把紙片吸起來,我請***小朋友。
教師提出活動要求,讓幼兒用尺子把碎紙屑吸起來,幼兒分組活動,要注意及時提醒幼兒千萬不要把碎紙屑掉在地上,要做一個愛清潔,講衛生的好寶寶。
讓幼兒動手操作。幼兒一般情況下是不會吸起紙屑的。
(2)教師示范
師:剛才大家都開動了小腦筋,可是紙屑沒有吸起來呦!別灰心!你們知道嗎?老師可是一個有名的魔術師,現在就讓我這個大師來給你們變這個魔術吧!
教師動手實驗,讓幼兒認真觀察。教師邊做邊說,尺子頭發擦呀擦,紙屑紙屑起來吧!吸起來了嗎?
幼兒再次分組做實驗,教師巡回了解幼兒實驗情況。讓實驗成功的幼兒到前面演示一下實驗過程,并及時表揚。
再由失敗的幼兒也到前面來演示,教師點名其他幼兒幫助他完成實驗并說一下為什么會失敗。提醒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要認真觀察,這樣才是聰明寶寶,并對上前來幫助完成實驗的幼兒提出表揚,強調要互相幫助,團結協作。
(3)第二次分發活動材料(大塊厚卡紙,泡沫渣,細羽絨,毛線頭,小石子)
幼兒分組活動,看看摩擦過的尺子除了吸起紙屑,是不是還可以吸起其它東西。
師:現在請小朋友幫老師填表格,看看老師發給小朋友的.東西是不是都能被吸起來,能吸起來的打鉤。
幼兒操作
3、游戲結束
師: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些東西能不能被吸起來。
教師示范驗證結果。
師:現在請小朋友回家也找一找還有那些東西也可被吸起來。
四、教材分析
中班幼兒活潑,好動,因此在授課過程中設計了較多的活動,使幼兒在玩中學到科學知識,在授課過程中,我及時對幼兒進行引導,幫助他們了解了什么是摩擦起電的現象,還注意了對幼兒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注意了及時對幼兒活動結果做出評價,當然其中還存在許多不足,我感覺課堂設計有點過于嗦,課容量有點太滿,沒有注意到與其他學科適時的滲透,在以后我會努力提升個人素質,促使自己不斷的進步。
五、活動反思
第一個環節中,請孩子們嘗試了用塑料尺子在頭發上進行摩擦,雖然之前進行了試驗但是在示范過程中還是出現偏差試了好幾次,在第一次嘗試操作中幾乎沒有孩子成功,這是我預想到的,但是在第二次嘗試中,有孩子提到了很多的建議,但是對于孩子的表現我還是忽視了,沒有重視到孩子的興趣點和關注點。整個活動我與孩子間少了很多的溝通交流,所以整堂活動中都是我一個人的“獨角戲”到了最后我還是沒能把目標實現,“什么叫摩擦起電的概念”還是沒有講清楚,作為我來說,一堂科學活動我自己首先要邏輯清楚,但是由于是第一次嘗試,我似乎也荒亂了,導致了整個活動的失敗。從這個活動中我明白了,一個活動有一個很好的設計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教師在每個活動前對于每個環節的反思與把握,科學課更需要胸有成竹,這次的失敗對于我來說還是有收獲的。相信在不斷地嘗試中能夠把每個領域的課上好。
科學教案 篇6
活動目標:
1、進一步學習運用多種感官,感知夏天服裝的特點。
2、愿意在集體前大膽地做模特,展示自己的服裝。
活動準備:
1、幼兒用書。
活動過程:
一、談話“你的衣服什么樣”
教師:現在是什么季節?夏天我們穿什么?請你說說自己穿的衣服。幼兒自由說出自己衣服的外形。強調衣服的薄和少。
二、感知夏季服裝的特點。
1、幼兒做模特,共同欣賞夏天不一樣的衣服。
教師:小朋友們的.服裝都一樣嗎?你感覺夏天服裝的顏色怎么樣?還有什么特點?
2、小組活動,通過看、摸、說等方式感知夏天服裝的特點。
老師:請你們相互摸一摸、看一看同伴的衣服,比比你和其他小朋友的衣服有什么不互相間的地方。
3、集體交流
老師:你們找出夏天服裝的特點了嗎?為什么夏天的衣服是薄薄、短短的呢?
4、老師總結:因為夏天天氣熱,穿上薄薄、短短的衣服會涼快,舒服些,夏天的衣服款式很多,有短袖、背心,有短褲,裙子等等,顏色也很鮮艷,漂亮。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的:
1、引導幼兒觀察各種形狀和顏色的菊花,概括出它們的特征。
2、引導幼兒討論菊花開放季節以及與人們的關系。
3、培養幼兒的語言能力。
活動準備:
各種菊花的圖片、一年四季的圖片。
活動過程:
一、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各種形狀和顏色的菊花,概括出它們的特征。
1、教師:小朋友,你們看看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花?請你們仔細看看,說說菊花是什么樣子的?引導幼兒從花、莖、葉觀察菊花特征,如花開在莖頂端,花的形狀,顏色、葉子邊緣有鉅齒等。現在我們來看看菊花還有什么顏色或者形狀呢?
教師:讓幼兒先進行觀察比較,而且仔細的說說菊花的特征和組成部分是什么,從這些出發,加深幼兒對菊花的認識和理解。
2、菊花石一種鮮艷、美麗的花、花有大有小,花瓣有的窄有的寬。有的直有的彎,有的扁有的呈現圓管形,顏色有紫紅色、淺紅、黃、淺、黃、白、多種多樣顏色和形狀的菊花是人們非常喜愛的花。
教師:讓幼兒不止理解了菊花的的外形和組成,而且還讓幼兒明白了各有什么顏色,而且是人們喜歡的花朵呢,讓幼兒產生喜歡的心態。
二、引導幼兒討論菊花開放季節以及與人們的關系。
教師:"菊花是什么時候開的?秋天你可以在哪里看到菊花?人們為什么要種這么多的`菊花?"(美化環境、菊花還可以做清涼的飲料,泡茶喝,菊花的香味能治頭疼,)"你們喜歡菊花嗎?為什么?""你們還知道哪些花也是秋天開的?""這些花兒都非常漂亮,人們種許多的花。讓花把我們的生活的地方打扮的更漂亮、更美麗,我們大家都要愛護它。"
教師:從學習的這篇課文中讓幼兒明白菊花不僅是有什么組成,有什么顏色,有什么作用。而且還要讓幼兒明白、理解這些花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我們應該怎么去做,我們要好好的去愛護,去保護。讓我們的世界更加的漂亮,產生熱愛祖國的情懷!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知道自己每個手指的名稱,體驗它們的作用。
2.變換手的各種動作,對自己的手感興趣。
活動準備:
小鈴、圖書、手帕、充氣玩具等物品。
活動過程:
一、猜猜誰來了?
1.(室內燈熄,只剩投影),你們看看是誰來了?(老師做手影:兔子、鳥、狗等等)
二、認識小手
1.你們知道這些小動物是用什么做的嗎?
2.老師:(在手心里畫一個媽媽的臉),這是手媽媽,她有幾個手指寶寶?
幼兒:5個
老師:他們都很能干,你最喜歡哪個手指寶寶?你用他做什么事?
幼兒:我喜歡大手指,我用他說:“真是好寶寶”。
老師:這是大拇指,他可以表揚人。
幼兒:我喜歡這個手指(食指),可以指東西。
老師:這是食指,你們會用食指來指東西嗎?試試看,門在哪里?(孩子指)
再逐一介紹:中指可以彈琴,小拇指可以和朋友拉拉勾,無名指可以在折紙的時候幫助我們。
老師(小結):手媽媽有大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拇指五個手指寶寶,它可以幫我們做許多的事。
三、小手的本領
1.你的小手會做什么事?
幼兒:我的小手會拍球、穿衣服……。
2.除了這些事還會做什么?看看周圍有什么東西,你去玩玩。(在各個角落里放有小鈴、圖書、手帕、充氣玩具等物品)。
3.一會兒后,老師引導)你的.小手在干什么?引導說清手的動作:如:我的小手在敲小鈴、我的小手在疊手帕、我的小手捏捏它就響了等等。
4.老師還知道小手還有一種特殊的本領是它會說話。(招招手)這是什么意思?
幼兒:再見或不要。
老師:(做“過來”的動作)這是什么意思?
幼兒:來來來。
5.我們再讓小手做一件新的事情:為大樹變樹葉(手印畫),在草地上種小花(指印畫)。
結束部分:小手這么能干,一定要好好保護它,勤洗手、剪指甲,那我們去洗手吧!
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推力的作用,知道在同等數量的條件下骨牌的傾倒與路線、排列、間隔有關。
2、了解多米諾骨牌的起源及玩法。
3、能夠通過觀察、合作、比較,大膽的進行有目的有規律地探索。
4、培養幼兒主動積極的學習態度,體驗游戲的樂趣。
5、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三張路線圖、兩張記錄表各5份、骨牌若干數量、筆
活動過程:
一、引起幼兒的興趣,理解多米諾骨牌的玩法及規則
1、今天我們來玩一種特別的游戲——多米諾骨牌。
老師演示玩法,提醒幼兒注意排列的特點:注意在排列時木塊之間的距離盡可能是一樣的,推積木時要用手指輕輕推第一塊積木,我們就可以看到后面的木塊跟著倒下。
2、骨牌為什么會一塊接一塊地倒下?
3、規則:每人10快,在墊子上進行
二、知道在同等數量的條件下骨牌的傾倒與路線、排列、間隔有關
(一)幼兒個人自由探索,初步嘗試多米諾骨牌的玩法
老師輔導,及時給予幫助,并觀察幼兒操作過程中的亮點
結束提問:好玩嗎?你成功了嗎?
(二)探索其中的規律之一:在同等數量的條件下,排列的路線不同倒下的速度就不同,越彎曲的就越慢。
要求:1、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2、合作
導語:為什么有的組排得快,有的組排得慢?(排得快的組每個小朋友都合作得很好,排得慢的組也要象他們一樣更合作才行)。再想想為什么有的組倒得快,有的組倒得慢?(雖然是同樣數量的木塊,排列的路線不同倒下的速度就不同,越彎曲的`就越慢。)
(三)探索其中的規律之二:同一路線里間隔密就倒得快,間隔疏就倒得慢。
導語:假如是在同一路線下木塊的間隔疏密不同又會怎樣呢?
要求:1、將實驗結果記錄下來
2、過程可以反復嘗試
小結:從我們剛才的實驗可以看到骨牌倒得快與慢是和排列的路線、間隔的疏密、木塊的數量有關的。路線越彎曲木塊倒下的速度就越慢,同樣路線的骨牌間隔距離疏的倒下的速度就越慢。
三、了解多米諾骨牌的起源
多米諾骨牌起源于中國,它是一項體育活動,需要人們投入極大的耐心、細心和智慧,觀看多米諾骨牌吉尼斯記錄的圖片
四、觀看多米諾骨牌視頻
讓孩子們感受到多米諾骨牌的神奇
活動反思:
1、教學各環節比較清楚有條理性。在解決力的傳遞這個問題時引導幼兒探索還不夠,因此幼兒沒有很好的理解和表達。
2、活動時應該讓幼兒在地板上玩比較好,首先聲音輕,其次利于幼兒的合作。
3、活動中幼兒交流演示的時間安排可以再緊湊一些。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02-22
(經典)科學教案08-24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經典]科學教案07-20
(精選)科學教案07-27
科學教案(精選)07-30
科學教案[精選]08-15
【經典】科學教案10-09
【精選】科學教案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