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10篇(推薦)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常常要寫一份優秀的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科學教案10篇,歡迎大家分享。
科學教案 篇1
實驗過程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學的成功與失敗。現就如何搞好小學科學實驗操作,談一下自己的觀點。
一、科學實驗設計要符合學科的特點
一切科學都來自實踐,都是從科學實驗和生產實踐中總結發展起來的,小學科學也不例外。科學實驗設計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教學活動是教師教、學生學的雙邊活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在實驗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通過自己的.觀察、思考、實驗。
二、 實驗操作
新課改后,有的科學課教師在實驗教學中采取了牧羊式教學法,把實驗過程完全放給學生,讓學生隨意操作,自由發揮。
1、規范化操作有助于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培養。實驗時,通過規范化操作和準確的觀察,能使學生獲得最典型,最真實的感性認識,再通過思維活動順利地形成概念。
2、規范化操作有助于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小學科學課中的實驗都是最基本、最簡單淺顯的實驗,如《使用天平稱量物體的質量》實驗。
總之,教學的實踐過程也是教學方法的探索研究過程,好的實驗方法有利于學生有效地掌握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培養學生的技能和能力,有利于義務教材內容的完成,也有待教師更進一步地探索研究。
[教學反思】
科學課是少年兒童了解自然現象、探索自然科學規律的啟蒙學科。怎樣能有效提高農村小學科學課的教學質量呢?我在積極的教學探索研究中認為:
1、教師要具有“扎實”的教學基本功和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小學科學課涉及面廣,揭示的自然現象復雜,教師必須具備淵博的自然科學知識
2、科學課堂教學要“實際”。在教學活動中要盡可能向學生展示實物,出示直觀教具。
3、科學教學演示實驗要“落實”.教師要認真做好實驗操作。一方面,要通過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觀察、思維、主動探索大自然的奧秘,認識自然規律。
科學教案 篇2
【活動目標】
1、知道水果可以榨出果汁,對榨果汁有興趣。
2、愿意嘗試用榨汁器榨果汁,喜歡喝果汁。
3、積極參與探索活動,萌發求知欲,體驗成功快樂。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動準備】
榨汁器(事先消毒)、橙子(切成一半)、橙汁、托盤(裝橙子)、人手小毛巾一塊、一次性桌布、一次性杯子。
【活動過程】
一、喝現成果汁。
(價值取向:在觀察交流橙汁的特征的過程中對橙汁有興趣。)
1、提問:這是什么果汁?你怎么知道的'?
小結:用亮亮的眼睛看出來橙汁是橙色的。
2、聞聞、嘗嘗果汁。
提問:橙汁聞起來有什么氣味,喝起來是什么味道?
小結:橙汁橙汁香噴噴,橙汁橙汁酸又甜。
3、小結:你們用眼睛看、鼻子聞、嘴巴嘗的辦法知道這是橙汁。
二、動手榨果汁。
(價值取向:對榨果汁有興趣,愿意嘗試用榨汁器榨果汁。)
1、提問:你們有什么辦法把橙子變成橙汁?
2、介紹榨汁器。
提問:看看它有什么奇特的地方?
3、自制橙汁。
①幼兒第一次操作。
提問:你用了什么好辦法榨出果汁的?
小結:橙子橙子放放好,壓一壓、擠一擠、轉一轉,哎呦哎呦,橙汁出來了。
②幼兒第二次操作。
要求:試一試剛才我們說到的方法,榨出更多的果汁。
三、喝自制果汁。
(價值取向:品嘗自己榨出的果汁,激發幼兒喜歡喝自制果汁的興趣。)
提問:橙汁榨好了,怎樣喝到果汁。
小結:小手小手真能干,果汁果汁有營養,果汁果汁真好喝。
活動反思:
果汁是幼兒非常喜歡吃得飲料,平時他們喝得最多的是牛奶,對于這種水果飲料特別的感興趣,首先讓幼兒根據顏色和味道分辨各種水果飲料,帶著這份好奇心幼兒自己調制水果飲料,幼兒知道將水倒進杯子后要用勺子攪拌均勻,這樣飲料才能充分溶解,讓幼兒體驗自己調制水果飲料的樂趣。
小百科:果汁是以水果為原料經過物理方法如壓榨、離心、萃取等得到的汁液產品,一般是指純果汁或100%果汁。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 設計和建造橋需要綜合考慮許多因素,如造橋的要求,材料的特性和數量、形狀和結構等。
過程與方法
● 經歷設計、制作、介紹交流的過程,體會設計的重要性。
● 應用形狀結構的知識及經驗設計和制作。
情感、態度、價值觀
● 發展樂于動手、善于合作、不怕困難的品質。
● 發展尊重他人、認真傾聽、敢于發表意見的品質。
教學準備
為小組準備:舊報紙一張、膠帶、剪子、尺子。
教學過程:
一、檢查學生合作帶來的各種橋模型,請學生按照展覽要求先報名,再統一在講臺前參展。
二、請各在座的評委檢查制作的材料是否統一,然后討論分別從幾個方面去評價這些不同形狀的橋模型?教師提出要求,板書如下:我們的橋展示評獎大會——最佳作品獎,最佳評委獎。最佳作品:描述分、比較分、承重分,總評分。單項獎:省料獎、美觀獎、實用獎、參與獎。
三、準備怎樣介紹自己的橋?下面的內容可供參考:
設計的想法是怎樣形成的,出示設計圖或設計過程。
應用了哪些形狀方面的'知識。
應用了哪些結構方面的知識。
我們的橋哪里受壓力,哪里受拉力……
制作過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難,怎么解決的。
哪些地方限于技術,做得不夠好。
哪些地方是具有明顯的優勢的。
預計能承多少重量。
板書設計:
我們的橋展示評獎大會
描述分、比較分、承重分,總評分
最佳作品獎
最佳評委獎
單項獎 省料獎 美觀獎 實用獎 參與獎
【信息反饋】:
評獎結果令人出乎意料,平時成績優秀,表現良好的學生動手能力不佳,平時不起眼的幾個同學作品出人意料得好,經過了解,家長幫忙了,但是最出色的橋是劉雪松同學制作的,而且沒有家長幫忙,獨立完成,設計簡單,牢固,而且材料非常容易找到,幾個一次性被子,一個拱形,真是令人叫好啊!
科學教案 篇4
探究活動分析:
1. 溫度計的使用在三年級已經學過。在前兩課中,學生實際上已經用溫度計測量氣溫。
2. 每個小組或每個同學都將再次使用溫度計測量氣溫,并將在今后的一段時間里,每天都使用溫度計測量氣溫,并將測量的結果記錄在“天氣日歷”和“我們的日期-溫度表”中。
3. 為了提高學生們測量的準確性,有必要在下列幾個方面對學生使用溫度計測量氣溫進行指導:認識溫度計上的刻度。溫度計上標出的溫度往往是整十數,每兩個數值之間分成5或10個相等的小格,每個小格代表1攝氏度或2攝氏度。
4.測量時,要把溫度計放置到測量環境內2-3分鐘,待液柱不再升高(或降低)時再讀數。讀數時,視線要與溫度計的液柱平行。
5.對測量的氣溫進行比較和分析,確定只有室外陰涼通風的地方才能反映當地的氣溫。并指導學生把測得的氣溫記錄在“天氣日歷”和“我們的日期——溫度表”上。
6.利用收集的數據制成“溫度填充圖”,分析每天選擇同一時間測量氣溫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氣溫是指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每天應選擇同一時間來測量氣溫。
2過程與方法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3情感、態度、價值觀
保持對氣溫變化的研究興趣,理解長期測量和記錄數據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選擇每天測量氣溫的環境,完成“天氣日歷”中溫度的測量和記錄。
教學難點
正確測量,能堅持記錄。
教學準備
課前布置分小組記錄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氣溫。
每組一張溫度填充圖。
每個小組或每人一支溫度計。
教學過程:
一、教師導語,引入研究課題
1、溫度對天氣的影響很大,氣溫是天氣現象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天氣日歷中重要的記錄數據。
2、 揭示學習課題。
二、 室外溫度的測量與比較
1、教師提示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要注意的安全問題。
2、學生說說怎樣用溫度計測量溫度、怎樣讀數;復習溫度計的刻度;讓學生找出沸點、冰點、人體正常體溫等溫度。
3、討論教室內和教室外的溫度一樣嗎?怎樣確定室外的溫度比室內高?測量室內外的溫度要做哪些準備,注意什么?
4、測量室內溫度,記錄、交流。
5、 分組到室外不同地方測量溫度,走廊上、陽光下、樹底下、陰涼處,把測量的'溫度及時記錄。
6匯報交流,室內外溫度有什么不同嗎?哪個溫度可以反映今天我們這個地方的氣溫?每個小組測得的溫度一樣嗎?為什么不同?
三、氣溫的測量
1、 討論,剛才我們測量到的陽光下、陰涼處兩個不同地點的溫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們應該選擇什么地點來測量氣溫?
2、 教師小結,室外陰涼通風地方的溫度最能反映當地的氣溫,所以我們應該選擇合適的地方來測量氣溫。
3、 測量不同時間的氣溫,匯報不同時間所測到的氣溫。
4、 出示氣溫圖表,討論,從這張圖表中,我們可以獲得有關氣溫的哪些信息?為了準確的填寫我們的天氣日歷,每天測量的時間該怎么確定?
5、教師小結。
科學教案 篇5
科學概念:
尺子振動的頻率受尺子延伸到桌子外的那部分長度的影響。這部分的長度會引起音高的變化:越長音高越低,越短音高越高。
過程與方法:
探索和描述尺子伸出桌外不同長度在振動時發出的聲音的變化情況,通過柱狀圖的分析,將尺子不同長度的振動與其聲音聯系起來。
情感、態度、價值觀:
養成勤于觀察,樂于動腦的習慣。
【教學重點】認識尺子深處桌子外的那部分長度的變化能引起音高的變化。
【教學難點】能通過柱狀圖分析出尺子不同長度的振動引起音高的變化。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一把鋼尺、一本厚的硬皮書、活動記錄表。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出示鋼尺,如何使鋼尺發出聲音呢?請同學上來試試。
2.如果我們不斷地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他振動時發出聲音的音高會發生變化嗎?
二、探究尺子伸出桌面長短與音高的關系。
1.假設不斷地改變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振動時發出聲音的音高發生了變化,那么我們如何來驗證這個實驗呢?以小組為單位,制定一個簡單的研究方案:
(1)確定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的變化。
(2)實驗前先進行預測,根據鋼尺伸出桌面的`變化,音高可能會發生什么變化?預測的理由是什么?
(3)實驗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按照尺子振動部分長度的變化順序依次進行實驗;注意區分尺子敲擊桌面發出的聲音和尺子引起周圍空氣振動發出的聲音;把觀察到的現象(音高用高、較高、較低、低表示)及時記錄下來。)
2.教師一邊講解實驗注意事項,一邊演示分組活動:
出示記錄表格新課 標第 一網
尺子伸出左面的長度(厘米)我想到的(預測)我聽到的我看到的音高的變化順序
音 高振動的快慢音 高振動的快慢
3.整理數據:通過表格中的數據,統計好“我們的觀察柱狀統計圖”的表格,根據實驗數據,能找出尺子伸出桌面的長度合法出聲音的音高變化規律嗎?還能發現什么?
三、課后延伸
音量、拓展
你還知道哪些變化,也可以使物體發出的聲音發生變化嗎?
教學后記:
本課是單元的難點,引領學生探究時,確實是障礙重重。首先,尺子振動發出的聲音較輕,學生的習慣還是沒過關,做不到安安靜靜地做實驗,給聽音帶來了不便,第一個實驗中,撥尺子的方法也是必須注意的細節,一定要用一只手用力地在桌子邊緣處按住尺子,防止撥動時尺子敲打桌面發聲,干擾實驗。其次,部分學生觀察能力的限制使探究活動一再走入低谷,聽出用力不同,尺子發出的聲音強弱不同后,再問:“兩次實驗中尺子的振動有什么不同?”第一次沒有人能答得上來,再重復實驗,也只有少數學生注意到“振動的距離”不同,此時乘機讓學生用手的動作模仿了一下,給出了振幅的概念,覺得大多數學生沒有注意到這一不同,進行了第三次實驗觀察,這才堪堪達成預期的教學目標。再后面,就更加舉步維艱了,首先,用四個杯子聽音,有一部分對音樂不敏感的學生根本聽不出來,為強化學生對音高的感知力,我覺得可以用一種樂器先來讓學生聽聽高低不同的音,效果也許會好一些(我在四年級只有一個班級,這階是沒法試了),然后,橡皮筋拉得不同長的音高音低,也有許多聽不出的,同樣的,用眼睛,也沒有幾個學生能看出橡皮筋振動地有快慢,這一環節的結論得出,有些趕鴨子上架的感覺,學生有太多的不確定
教學后記:
按書中的材料,只能得出不同的物體傳播聲音的能力不同這樣的概念,要再細化,比較難(本來說預期他們了解金屬傳播能力最強的)。而且鋁箔紙棒,做起來很難,要特地去買材料,我把這個材料改成鉛絲了。
土電話是非常好玩的一個實驗內容,我把教材里的線加長,加長到30米,讓學生對著話筒輕輕說話,他們驚訝地發現,聽筒里能聽到!這比在教室里進行實驗要好得多,因為在教室里,本來就能聽到互相的說話聲嘛,還要電話干嘛啊!好玩之余,學生也對固體傳聲能力比空氣強得多有了很深的印象。
材的這一個認識還不夠,所以在課堂中也沒有讓學生來證明,只是教師在演示的過程中無意之間有了一個手握正在振動的音叉而使得聲音停止的一個發現,學生也正好利用這一個發現證實了物體的振動會產生聲音,物體停止振動,聲音就消失。
思考一:學生在這一節課里的活動有多少,(由于材料有限,沒有讓每組學生都有實驗的機會。)學生在教師的演示實驗中思考了什么?發現了什么?
思考二:教師的演示實驗是否達到了一定的效果?
發 現
反饋交流:交流本小組的預測和實驗結果,并對結果作簡單的分析。
4.分組實驗2:觀察橡皮筋音高的變化
(1)如何使橡皮筋發出聲音呢?出示一塊木板上釘兩個釘子,兩個釘子之間綁一根橡皮筋的裝置。
(2)把橡皮筋拉緊點,撥彈;稍稍放松些,撥彈。比較:橡皮筋發出的聲音有什么變化?如何描述橡皮筋發出的聲音的變化呢?
交流反饋:皮筋松,振動慢,發出的聲音低。皮筋緊,振動快,發出的聲音高。振動快慢用音高表示,音高的單位是赫茲(Hz)。
四、拓展
你還知道哪些變化,也可以使物體發出的聲音發生變化嗎?
5
科學教案 篇6
目標:
1.通過閱讀科學知識圖畫書和自主探索,感知磁鐵的吸引力。
2.嘗試用貼標記的方式進行操作記錄。
3.樂于閱讀科學知識圖畫書并積極動手操作探索。
準備:
經驗準備:認識回形針、螺絲等物品。
物質準備:科學知識圖畫書,將磁鐵做成魔術棒與幼兒人數相等,回形針、手帕、書本、不銹鋼勺子、鉛筆及與實物相應的圖標人手一份,集體記錄表。
過程:
一、閱讀科學知識圖畫書,導入活動。
出示圖畫書,第一頁:“這是一本圖畫書,我們今天一起來看看這本書,小朋友去上幼兒園了,他的小背包放在家里,背包里有一根磁鐵魔法棒,忽閃著眼睛也想跑出去玩……”
第二頁:“我們看看磁鐵魔法棒跑出來了嗎?你還看到了什么?”(好多小東西都圍著磁鐵)
第三頁:“發生什么事了?”(小東西和磁鐵魔法棒吸在一起)
“磁鐵魔法棒到底能吸住哪些東西呢?”
二、探索:磁鐵可以吸住哪些東西。
1.介紹操作材料:
“我們看看這里有什么?”(回形針、手帕、書本、不銹鋼勺子、鉛筆及相應的圖標)
“磁鐵魔法棒會把這里的哪些東西吸住呢?”(幼兒猜想、講述)
2.介紹操作和記錄方法:
“我們用磁鐵魔法棒靠近這些東西去試一試,每一樣都要去試試。”
出示集體記錄表:“這是什么?”(吸住和吸不住的'標記)
“你把磁鐵魔法棒靠近回形針,如果能吸住回形針,就找一個回形針的標記貼在能吸住的格子里。如果磁鐵魔法棒不能吸住回形針,就把回形針的標記貼在這個格子里。貼完了再去拿魔法棒吸別的東西去,試好了,再找標記來貼。”
3.幼兒探索操作,嘗試記錄:
每一種物品都去試一試,每試一種,記得把相應的標記貼到集體記錄表中。
三、集體交流,利用科學知識圖畫書進行集體記錄、小結。
1.觀察集體記錄表,討論操作結果,出現矛盾答案,請個別幼兒操作驗證。
2.小結:磁鐵能把有的東西吸住,也有的東西吸不住。為什么會吸住呢?我們以后再去找原因。
科學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本課是三年級科學課程教材中冷與熱單元的第二課《液體的熱脹冷縮》。主要觀察水及其他液體受熱和受冷時的體積變化情況的研究設計此課的教學,目的是幫助學生構建液體具有熱脹冷縮性質的概念。引導學生親厲探究科學、建立科學概念的過程,掌握一定的科學研究的方法和技能。通過與生活現象的聯系,解決實際生活問題。
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采用不同方法的進行動手操作實驗,比較液體的熱脹冷縮會讓他們很感興趣,因為“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學會用控制單個變量的方法進行對比的實驗有一定的難度,在操作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一些困難,需要同學開動腦筋,達到熟練運用的程度。初步的.思維能力、比較能力、控制變量能力及動手能力是學生學習本課的基礎。
教學目標
1、讓學生在玩中帶著愉快地心情觀察實驗現象,經歷對液體熱脹冷縮的探究過程。
2、讓學生經歷從個別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歸納出液體具有熱脹冷縮性質的過程。
3、通過實驗讓學生知道液體具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4、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養成實事求實的良好習慣,發展公平實驗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觀察及描述水的熱脹冷縮現象,學生能探究認識水等多種液體的熱脹冷縮現象。
難點:小組實驗時,學生之間合作探究能力的培養。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引入
2、魔術激趣,初步感知水的體積變化。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老師設問。
2、學生實驗。
3、匯報、交流。
4、板書課題。
三、啟發聯想、拓展知識
1、學生通過實驗知道水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2、聯想其他液體是否也這樣。
3、分組實驗并記錄。
4、匯報、交流。
5、小結
科學教案 篇8
目標
1.感知柔軟、堅硬、光滑、粗糙的感覺。
2.能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感覺。
準備
1.一個紙盒,上面挖一個小洞(大小能保證幼兒把手伸進里面并能從里面拿出東西)。
2.紙盒內放入海綿玩具、玻璃球、布娃娃、板刷等物,數量與幼兒人數基本相等。
過程
1.猜猜寶貝。
——教師出示神奇的百寶箱。這是一個神奇百寶箱,里面有許多寶貝,請你們猜一猜里面有什么?
——怎么才能知道里面有什么寶貝呢?
2.摸摸百寶箱。
——鼓勵幼兒上來摸一摸,并告訴大家自己摸到的寶貝可能是什么,摸上去的感覺怎么樣。
——把這個寶貝拿出來讓別的幼兒摸一摸,看一看。
——這是一件什么寶貝?有什么用?
——請幼兒玩一玩自己摸到的寶貝,想出多種玩的方法。
——鼓勵幼兒互相交換觀察各自摸到的物品,感知它們的`特點。
建議
1.百寶箱內的物品盡可能是多種質地的,且數量要多。
2.幼兒摸寶貝時不能看,待說出自己的感覺并猜想是什么后,方能拿出來驗證。
科學教案 篇9
一、教材分析:
玩具是學生的童年伙伴,每個小學生都是在玩玩具中成的。對于玩玩具,學生具有非常鮮活的生活經驗。學生通過玩玩具,用感官觀察物體的外部特征,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能夠滿足
學生與生俱來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究欲望,體驗探究的樂趣。初步感受玩具里面有科學,科學并不神秘,我們也能研究科學。
二、教學目標:
1、會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過改進或設計新玩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2、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問題意識,體驗玩玩具的樂趣。
3、知道各種玩具有大小、形狀、顏色等不同特征,并會用合適的方式加以描述。
三、教學準備:
學生自帶各種玩具。
教師準備各種玩具的圖片、投影片等。
教師自制各種玩具的課件。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各種玩具有大小、形狀、顏色等不同特征,并會用合適的方式加以描述。
難點:會用感官感知玩具的外形特征;通過改進或設計新玩具,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五、教學時間;
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今天我們開始上科學課,它將把我們帶進科學的大門,去探索科學的奧秘。這節課我們先從玩玩具開始,探索玩具里的科學。
(二)學習新課:
1 、提出問題
同學們可以先玩自己帶來的玩具,然后把你的玩具跟同學們交換著玩,還可以上來挑選老師帶來的玩具;可以自己玩,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玩。在玩的過程中,同學們要仔細觀察這些玩具有什么特點,可以怎樣玩,怎么玩有趣味性,怎么玩有創造性。在玩的過程中有什么發現和問題,請記錄下來。
2、猜想假設
誰來匯報一下你們的玩具有什么特點?可以怎么玩,有哪些趣味玩法和創新玩法?
學生分小組回答。
教師評價:
同學們說得真好,這說明你們在玩玩具的同時學會了觀察。
教師提問:
同學們在玩玩具的過程中發現了哪些問題?哪個小組的同學愿意給大家說一說?
學生回答。
教師評價:
這么多“為什么”,怎么去解決呢?我想只要同學們認真學習,大膽實踐,勤于研究,在今后的學習中一定會得到解決。
3、制定方案
提出活動要求:同學們發現了那么多問題,說明你們認真觀察、勤于思考,一點兒也不比科學家差,老師真佩服你們!在研究過程中,你們對現在的玩具還有哪些不滿意的`地方?現在,就讓你們當一回“小科學家”、“小設計師”,充分發揮你們的想像力、創造力,設計或改進一種玩具。可以把你們的想法說出來,也可以把它畫出來,小組成員要團結協作,開動腦筋。看哪個小組設計或改進的玩具最具科學性,最新穎!
4、實施探究
玩具信息的收集、結論的得出
5、展示交流
學生展示、介紹作品。
同學們的設計都很有創意,你們已經邁出了創造發明的第一步,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玩具店的櫥窗里一定會擺上你們的作品。
6、課堂評價
同學們,這節課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老師給每位同學準備了一張課堂評價表,這張表共有三項內容:我的興趣、我的問題、我的設計。如果你對這節課非常感興趣,提出的問題很多,對自己的設計非常滿意,就在三顆星下面打上“√”,如果比較滿意,就在兩顆星下面打上“√”,如果一般就在一顆星下面打上“√”。
學生進行課堂評價。
7、拓展創新
同學們40分鐘的時間很快就過去了,但是我們的科學研究才剛剛開始。課下,請同學們制作一些自己喜歡的玩具玩一玩,看看你又有什么新的發現。
科學教案 篇10
活動目標
1.認識各種動物的翅膀,學習使用觀察記錄表。
2.激發幼兒參與科學活動的興趣。
3.幼兒能大膽想象,愿意表達自己的想法。
活動準備
ppt課件:動物的翅膀
幼兒園課件
活動過程
一、出示動物圖片
1.請幼兒仔細觀察它們的翅膀,是什么樣子的,有什么特點。
2.引導幼兒分析討論。
提問:剛才你看到了哪些動物?
它的翅膀是什么樣子的.?
它會飛嗎?”
(幼兒相互討論,尋找答案)
3.教師小結:原來,動物們的翅膀是不同樣的,有的有羽毛,有的沒有;
有的有兩對翅膀,有的只有一對;有的會飛,有的不會飛。
二、動物的翅膀
1.動物有翅膀就一定會飛嗎?(不是)
2.哪些會飛哪些不會呢?(雞、鴨、鵝等不會飛,鳥、蜜蜂、蝴蝶等會飛。)
3.哪些動物的翅膀有羽毛?”(雞、鴨、鳥等有羽毛,蜜蜂、蝴蝶等沒有。)
4.哪些動物有一對翅膀,哪些有兩對呢?”(鳥、雞等有一對,蝴蝶、蜻蜓等有兩對。)
三、了解動物翅膀特點
1.有一對翅膀的動物: 鳥、雞等
2.有兩隊翅膀的動物:蝴蝶、蜻蜓等
3.有羽毛翅膀的動物:雞、鴨、鳥等
4.沒有羽毛翅膀的動物:蜜蜂、蝴蝶等
5.有翅膀會飛的動物:鳥、蜜蜂、蝴蝶等
6.有翅膀不會飛的動物:雞、鴨、鵝等
四、幼兒自由想象“假如我有一雙翅膀”
如果我們人也有翅膀那該多好呀!你們想要翅膀嗎?
如果有一對會飛的翅膀,你想做什么呢?”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02-22
【經典】科學教案10-09
【精選】科學教案09-28
(經典)科學教案10-01
科學教案[經典]08-02
[經典]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精選】07-31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精選)科學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