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科學教案

時間:2023-11-06 07:50:21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集合)實用的科學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4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集合)實用的科學教案

科學教案 篇1

  本課主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玩蹺蹺板為切入點,進一步認識、探究有關平衡的科學規律,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教學目標

  1、能用觀察、體驗和已有經驗對杠桿尺平衡做出假設性解釋;能通過觀察、實驗等方式認識杠桿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戲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關心人們運用杠桿平衡的技術成果;愿意與人合作與交流;

  3、知道杠桿尺的平衡條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現象。

  活動準備

  支架、杠桿尺、直尺、鉤碼、蠟燭、設計表格。

  活動過程

  游戲導入:演示“蠟燭蹺蹺板”實驗。

  談話:這是一個有趣的“蠟燭蹺蹺板”游戲,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看誰的發現多?

  學生:他的左右兩端不斷地蹺起來。

  師: 你在生活中玩過類似的游戲嗎?他為什么一會兒蹺起來一會兒有落下來呢?

  探究活動:

  活動一:感知蹺蹺板的平衡,提出問題

  出示書中圖片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圖片,看他們有什么不同。

  (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然后組織學生交流)

  同學們發現了許多有趣的現象,也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問題,總之大家都想知道蹺蹺板平衡的辦法

  活動二:探究使蹺蹺板平衡的辦法

  1、討論探究方案

  (1) 提出活動紙想:請大家結合你的生活經驗猜測一下怎樣才能使杠桿尺保持平衡。

  (2) 學生討論后組織匯報。

  (3)教師小結:同學們的預測都有可能,但還不是結果,要知道這些預測是不是正確,還要驗證,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預測,結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組為單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 學生小組討論,制定方案。

  學生匯報交流。

  2、進行探究實驗

  (1) 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同學們已經做好了實驗的準備工作,現在可以動手、試一試,看誰的方法多,發現多?誰的記錄詳實?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與學生共同探究,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及空間。

  3、 交流實驗情況即發現

  活動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現象

  師:在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規律,請大家看這段資料(雜技演員走鋼絲等)

  師生交流:你還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類似這樣的現象?

  誰能用我們了解的蹺蹺板的道理,揭示剛上課時“蠟燭蹺蹺板”的奧秘。

  拓展活動:

  師:這節課同學們探究了有關平衡規律方面的知識,你打算用它來干什么?

  學生交流。

  出示關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勵學生在課下做一些有創意的玩具。

  板書設計:

  蹺蹺板

  物重

  左右一樣

  距離

科學教案 篇2

  一、教案目標:

  1、初步掌握制作樹葉書簽、標本和保存樹葉的基本方法。

  2、引導幼兒觀察形形色色的樹種,了解樹的'名稱、形態、特點、生長規律等。

  3、進一步增進幼兒對樹的認識,理解人與樹的內在聯系。

  4、通過對樹的認識和探究,激發幼兒愛樹、護樹的情感,培養其環保意識。

  二、教案準備:

  1、與家長取得聯系,爭取家長的大力支持;

  2、教師準備一些市區綠化的錄像帶、照片等資料。

  三、教案安排:

  1.綠化植物知多少:老師、家長和孩子一起調查了解幼兒園和幼兒園周圍有多少種綠化植物,并攝影,了解這些植物的生長特性以及與之相關的一些問題。

  2.樹葉探趣:家長和孩子一起到幼兒園、公園、植物園等實地觀察樹葉的形狀、顏色,采集樹葉標本,制作樹葉貼畫、樹葉標簽,……

  3.樹木護養:老師和家長一起教給孩子一些有關養護植物方面的常識。

  4.綠化植物攝影作品展和樹葉貼畫作品展。

科學教案 篇3

  一、實施前的設想:

  美國教育家杜威曾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兒童的成長”的理論,杜威的課程觀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和生長,強調直接經驗的獲取,反對把書本知識作為結論直接教給學生,主張課程設計把書本知識還原兒童的經驗。杜威的觀點對美國及世界各國的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然而我國《自然》教材,存在如下弊端:學習內容過分重視系統知識技能,科學理論而脫離生活實際。把知識用“告訴”的方式而不是以“實踐出真知”的方式呈現出來。《科學》新課程提出了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生體驗現實,感悟自然的教育理念。在《種子變成芽》教學過程中,以探究式學習,引導學生在學習中學會合作、交流促使學生合作學習,學會做人,進一步把我們的課堂進行觀察活動的課外延伸。

  二、教學內容分析

  1、本課教學的重點部分是觀察種子外部的顏色、形狀等特點以及解剖種子,進行內部結構的觀察。鑒于三年級學生注意力持續時間不夠長,同時也為了使活動更具有探究性和趣味性。我把播種活動設計為兩種不同的觀察記錄方法:一種是同一種種子在七天內的連續生長過程的觀察記錄。第二種是幾種種子同時播種,每天觀察它們的不同變化。這個過程更能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的學習態度。

  2、材料的選擇:因為鳳仙花的種子太細小,不容易觀察種子里面有什么?所以我選擇了蠶豆、玉米、綠豆等材料代替。

  三、活動目的

  1、認識幾種常見種子的名稱,能對種子外觀和內部進行觀察。

  2、知道種子生長的條件,掌握科學的播種方法。

  3、探究種子的秘密,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四、活動準備

  各種種子和浸泡過的種子、放大鏡、鑷子等等。

  五、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學生通過觀看課件,初步感知植物一生的變化。并讓學生思考:關于種子,你最想研究什么?

  (二)分組觀察,交流匯報

  1、認識種子

  你從認識的種子中,向同組同學介紹它們的名稱、顏色、形狀等特點。

  2、引導學生猜想

  學生討論后猜想:種子里面可能有什么?

  3、引導學生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

  師:我們用什么方法觀察種子里面呢?

  生:剝開。

  生:用牙咬開。

  生:用指甲撕開外皮,再看里面。

  生:用刀切開。

  師:切開和剝開那種方法好?

  生:剝開好。切開會使種子破碎,不易觀察。

  師:同意嗎?

  生:同意!

  師:那么我們就用剝開的方法,剝開種子又叫解剖種子。在實驗時注意什么?

  生:要細心,保持種子各部分的完好。

  生:使用鑷子和放大鏡時,要注意安全。

  生:要先剝去外皮,再觀察里面。

  生:要做好觀察記錄。

  師:組內要分好工,負責記錄的同學把全組的發現記錄在觀察之花中,看哪一組發現的最多,它的觀察之花就開得更燦爛。記錄時可用語言、圖畫、以及數據等描述。好,分組開始研究。

  4、學生分組活動

  ( 剝皮后的蠶豆 ) ( 解剖后的觀察 )

  4、匯報研究結果:學生將記錄表放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

  師:通過實驗,你發現種子里面有什么?

  生:我發現里面有2片小葉子。

  生:綠豆的又尖又彎,從里面破殼伸出來。

  生:蠶豆皮比花生皮硬。

  生:剝皮后,蠶豆可以分開兩個豆瓣,而玉米分不開的,只有一瓣。

  師:對,(邊講解,邊演示)玉米內還多了一層含淀粉的胚乳,我們切開后,涂上碘酒,變深藍色部分就是胚乳。而涂在可以分開兩個豆瓣的種子上是不變黑色的。課后我們可用這方法檢驗其它種子變不變深藍色?內部有沒有胚乳?還有沒有其它不同的發現。

  生:我們組的綠豆芽長得最長,已經有6毫米。蠶豆芽最短,只有2厘米。

  師:種子外面的這層是種子的皮,里面整個部分,科學家給它起了個名叫胚。胚是有生命的,皮和豆瓣就像媽媽一樣保護著小芽,供給小芽“營養”。就可以發育成一棵植物。

  5、讓學生把實驗用品整理好。

  (三)共同探討播種方法

  1、引導學生猜想:種子發芽時是先長出根,還是葉呢?或者其它呢?

  2、設計實驗:想一想,怎樣能透明地觀察種子變成芽的生長過程呢?

  3、一邊介紹兩種觀察方法,一邊演示。

  第一種是連續性觀察方法:A、先找個平底的透明小容器。再放幾層紙巾卷成筒形,中間放些土壤再灑些水,等紙巾完全濕潤,但不能太多。

  B、第一天放第一粒種子,放在通風的陽臺上。第二天再放相同的一粒種子……連續放七天。

  C、注意每天在同一時間放種子,同時要觀察前一天的種子變化,用不同的方式記錄下來。

  附:記錄表: 觀察 種子變成芽

  4、講解記錄種子成長信息的做法。 第二種觀察方法讓學生看書自學,請翻開書第25頁:幾種種子同一段時間的生長情況。

  第一、確定觀察種子和內容,如:觀察花生和綠豆第一周的發芽圖

  第二、參考資料,自己動手做一張記錄表。如統計圖式,表示幼苗的長高情況。

  5、討論播種方法。

  (四)總結和延伸。

  1、讓學生思考種子生長需要哪些條件。

  2、學生發表見解。

  3、送給學生一包種子,用收到的種子,按今天所學的知識和方法播種,注意做好記錄。

  六、活動評析

  本課的內容是以孩子們觀察種子為出發點,突出播種對使用的材料選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觀察種子怎樣變成芽。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觀看課件,初步感知植物一生的變化后,大膽猜想到觀察實驗,進而掌握科學的方法,進行播種,觀察種子怎樣變成芽,進行記錄。孩子們在活動的過程中,每個環節都有所收獲,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新課程指出: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對一個問題的結果作多種假設和預測。所以,合理地設計的兩個猜想A種子里面可能有什么。B種子發芽時可能先長根呢?還是葉呢?或者其它呢?讓學生先預測一下,再讓學生帶著預測自己去解暗箱,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也增強了學生敢于向未知領域挑戰的勇氣。沒有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現。

  2、從問題→猜測→觀察實驗,教師抓住了學生對未知的好奇心,迫切驗證預測結果的心理,成功地創設探究的情景。通過讓師生交流:實驗時我們要注意什么?使學生掌握了操作的基本方法和要領,充分體現了科學探究的自主性。

  3、通過讓學生動手實驗,并聯系自己的實踐活動討論、分析、歸納,學生采用語言、圖畫以及數據等不同的方式進行記錄。經歷了自行探究種子內部結構后,匯報時,學生到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實驗記錄,說明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探究后的研討是必不可少,但要注意鼓勵學生運用各種不同的方式進行互動交流。

  4、教師把握好教學的重點,同時突破難點:學生很難觀察和區分玉米的胚和胚乳部分,說明玉米只有一瓣(沒有兩片子葉)。我利用生物學染色的方法,在玉米切面上涂上碘酒,變為深藍色部分就是胚乳,胚還是淡黃色的。教師舍得在難點處花一點時間,教給學生檢驗種子是否含胚乳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碘酒自行動手探究,終身受用。這樣的實驗方法,簡單化、生活化。

  5、在課外驗證猜想之前,一定要讓孩子們對實驗的具體做法(步驟)做到心中有數。也就是要求學生設計好觀察內容和記錄表。并要求學生在做實驗時,要像科學家那樣有耐性,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進行持久的探究活動。

  整個活動中,教師重視孩子們之間的相互交流,相互評價,盡量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而且引導學生將課內知識向課外延伸,拓展了學生思維。也正如教育家斯賓塞所說:“在教育中應該盡量鼓勵個人發展的過程,應該引導兒童自行進行探討、自己去推論,給他們講的應該盡量少些,而他們去發現的應該盡量多些。”事實證明,學生完全有能力自己去探究一些身邊的科學,學會方法比學會知識更重要。

科學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在學生對生活中的冷熱現象有一定認識的基礎上,本課將幫助學生形成溫度的概念,教會學生規范地測定水溫,并帶領學生探究熱水變涼的規律。

  本課主要教學活動有三個部分:

  第一,形成溫度概念。教材首先安排了一個經典實驗——將手指分別插入冷、熱水中,5秒鐘后,再同時放入溫水杯內,體會兩個手指的感覺。接著請學生就這個現象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生將在卡通人的提示下很快悟到,光憑手的感覺不能準確決斷物體的冷熱程度,要想比較物體的冷熱要用一個科學儀器,并有統一的衡量標準。引導學生懂得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溫度計可以準確地測定物體的溫度。

  第二,學習測定水溫,學習使用溫度計。測定水溫的關鍵是溫度計的液泡不能接觸杯壁和杯底,讀數的時候不要將溫度計拿到杯外。

  測三杯水的溫度,是測量水溫的一次演練。

  第三,探究熱水的降溫規律。熱水變涼是生活是司空見慣的現象,然而學生可能從未想到過其中的科學道理。這一部分的教學目標在于進一步加強測量水溫的技能訓練,培養學生的記錄能力,特別是連續觀察并記錄的能力,通過指導學生繪制曲線圖、分析數據,引導學生發現降溫規律,從而激發學生去探究生活中的科學問題。實驗結束后,還要求學生通過討論來解釋這個現象,這是培養學生科學分析和推理能力的重要環節。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收集數據并發現熱水變涼的溫度變化規律。

  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的冷熱程度叫做溫度。會用溫度計測量水的溫度。

  2、知道在熱水變涼的過程中,溫度下降是有規律的。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對科學研究有興趣,體驗和感受到生活中時時處處有科學。

  2、體驗到親歷科學探究過程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重點:會用溫度計測量水的溫度。

  難點:知道在熱水變涼的過程中,溫度下降是有規律的。

  教學準備:

  演示實驗器材:溫度計、燒杯、多媒體課件等。

  分組實驗器材:不同溫度的水、燒杯、溫度計、鐵架臺。

  教學過程:

  一、 認識溫度

  同學們,上課前,我們來做個游戲好嗎?每個小組選一名手指感覺最靈敏的學生站起來。(學生討論后站起來)

  好!你們是你們小組當中感覺最靈敏的,老師來測測你們的感覺是不是靈敏?

  看,桌上有三杯水,左邊是一杯冷水,右邊是一杯熱水,中間的是溫水。請將左手食指放入冷水中,將右手食指放入熱水中,感覺到冷與熱了嗎?

  好!檢測你們手指靈敏的時候到了。將左手食指放入溫水中,再將右手食指放入溫水中,感覺到的冷熱一樣嗎?(不一樣)

  【評:(1)以做游戲的形式導入,學生較為感興趣;(2)選手指感覺靈敏的同學,是為下面感覺到的冷熱不一樣做鋪墊;(3)將左右兩只食指插入溫水,書本中安排是同時插入后,我經過多次實驗,感覺一先一后,效果更加明顯。】

  哪只冷一些,哪只熱一些?(右手冷一些,左手熱一些)

  是這樣的嗎?可,同一杯水,它們冷熱應該一樣的啊!怎么會一只冷一些,一只熱一些呢?是不是我們感覺出了問題?(原先右手放在熱水中,突然放到溫水中,就會感覺冷一些,而原先左手放在冷水中,再放入溫水中,感覺就會熱一些。)

  噢,是這個原因致使我們感覺到的冷熱程度不一樣。(板書:冷熱)其實,物體的冷熱程度叫溫度。(板書:溫度)它的常用單位:(板書)攝氏度當我們要想準確地知道物體的溫度時,就要借助科學儀器——溫度計。

  二、 正確使用溫度計

  過渡:大家想不想知道這三杯水的溫度?(想)那好,我們先得學會怎么使用溫度計,老師介紹,大家要聽仔細。

  【評:借助剛才桌上的三杯水,抓住學生急切想知道桌上三杯水溫度的心理,激發學生測量的欲望,為學習使用溫度計做下鋪墊。】

  (1)(出示溫度計)這就是溫度計,它是用玻璃做的,很易碎。所以使用時,一定要輕拿輕放。為了方便大家觀察,老師特意做了個大模型。

  (2)這最下端紅色的叫液泡,這紅色的一條叫液柱,上面還有刻度,每一小格就是1 C。

  (3)測量時,液泡要完全浸在水中,而且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否則測出來的溫度就會不準。

  (4)讀數時,要使視線與液柱的最頂端水平,液柱頂端指向哪個刻度,就是多少攝氏度。但要注,一定要等液柱不在上升或下降時,才能讀數。

  大家清楚了嗎?好!看看老師教具上的溫度是多少?(學生讀數)改變液柱的高度,學生繼續讀數。

  【評:以往說到科學課,我們馬上想到的就是讓學生親歷親為,動手探究。可是,“動手探究”不是科學探究的唯一方法。在提倡動手探究的`同時,我們不能完全拋棄“傳統的講授教學”,在許多情況正是,傳統講授法,也有自己的優勢。】

  大家會測量水溫了嗎?(會),好,我們就來測測這三杯水的溫度。注意,先測冷水再測溫水,最后測熱水,測量過程中,要分工合作,及時記錄下所觀察到的溫度。

  開始測量。

  匯報測量結果(教師板書,一至兩組測量的數據)

  我們發現冷水的溫度較高,溫水的溫度一般,冷水的溫度較低,你們都是這樣的嗎?

  三、 連續測量一杯熱水溫度的變化。

  1、過渡:大家這么快就學會了使用溫度計,并且測量了這三杯水的溫度,真了不起。大家知道,一杯熱水放在這里,它會漸漸變涼,也就是溫度在下降。那么它的溫度是怎樣下降的呢?是先快后慢,先慢后快,還是均勻下降呢……

  2、學生猜測。

  3、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快——慢,慢——快,均勻)教師:為什么這樣猜?

  【評: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知道熱水是在漸漸變涼的,但至于怎樣變的,學生可能沒有細想過。這里教師設問“它的溫度怎樣下降后”緊接著追問,使得問題的指向性更明,學生思考的難度大大降低。科學課中的探究并不等同于猜謎語,它是要有根有據的。】

  (一)方案設計

  4、大家的意見都不一樣?那該怎么辦呢?

  5、學生答:測。

  6、師追問:怎么測?我只測一次行不行?(不行)為什么不行呢?一次看不出變化?兩次呢?(也不行)那你認為測幾次?

  7、對,必須經過多次測量,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時間,才能發現溫度變化的規律!大家統一一下,測6次好嗎?

  8、那隔幾分鐘測一次呢?

  (1、2、3、4、5……)

  9、一分鐘時間太短,可能不易發現其中的規律,時間長了,又怕來不及,我們就隔2分鐘測一次吧!為了時間的準確,老師用秒表給大家記時,2分鐘時間一到,老師會報時,你一聽到報時,就把觀察到的溫度及時記錄下來,好不好?

  10、除了測量次數和時間間隔,還有什么需要注意的?

  (使用溫度計……)

  11、另外,老師覺得大家還需要分工合作,保持安靜,仔細觀察,有時記錄。

  【評:教師通過一系列引領性的提問,化解了此次實驗中的難點,在寬松和諧的對話中和學生共同制定了活動方案,制定過程中,教師時刻注意與學生保持平等,用商量的口吻,充分體現師生互相尊重,也為科學探究營造了一個寬松和諧的氛圍。】

  (二)實驗操作

  1、(發材料)小組長上臺來領鐵架臺和一杯熱水。

  2、你們溫度計的液柱還在上升嗎?(不升了)

  3、好,注意開始記時了,請記錄下此時的溫度,填入“0”分鐘對應的格里。

  【評:此環節的設計是為了教師統一計時,避免有的小組溫度還在上升時讀數。】

  4、2、4、6、8、10,觀察記錄。

  (三)交流匯報

  1、2—3組匯報,教師板書溫度。其他小組都記錄下來了吧!我們來看這兩組的數據。大家從中能發現什么規律?

  2、(先快后慢)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3、學生思考回答。

  4、為了直觀地看出這種變化,我們往往用曲線圖來表示。

  5、出示小黑板:橫軸表示時間,豎軸表示溫度。

  下面就根據第一小組的數據來畫曲線圖。

  6、師生同步作曲線圖。

  7、大家看圖,0分鐘到2分鐘,線段坡度怎么樣?(較大)說明溫度下降較快,8—10分鐘的線段坡度呢?(較小)說明溫度下降較慢,這說明溫度下降先快后慢。

  8、大家知道為什么溫度變化是先快后慢呢?

  (熱水剛到入杯中時與周圍的溫度相差較大,熱量散發得很快,當逐漸與周圍環境的溫差變小時,熱的散發速度就減慢了。)

  四、拓展延伸

  討論:如果繼續觀測下去,溫度會怎樣變化?

  提問:是否一直這樣降下去呢?會降到多少呢?

  板書設計 :

  冷熱與溫度

  攝氏度當我們要想準確地知道物體的溫度時,就要借助科學儀器——溫度計。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精選)10-22

科學教案[精選]08-15

(經典)科學教案10-01

【精選】科學教案09-28

(經典)科學教案08-24

科學教案(經典)10-15

【經典】科學教案10-09

[經典]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典】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