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教案[合集10篇]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應當如何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科學教案10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的:
1、通過探索活動使幼兒知道哪些東西放在水里是沉的,哪些是浮的。
2、初步學習簡單的記錄方法,
3、激發幼兒對沉浮現象的興趣。
活動準備:
人手一份記錄表、彩色筆;兩人一份 (玻璃珠、鑰匙、塑料瓶、小石頭、小木塊、泡沫板)、一個塑料盆。
活動過程:
一、導入
1、師直接引題“今天我們要來做個有趣的實驗”引題。
2、教師介紹籃子里的準備一些材料,思考:這些材料放在水里會怎么樣?(浮上來、沉下去)
今天,我為小朋友準備了一些東西,我們一起來做一個有趣的試驗,你們看看籃子里有什么?如果把這些東西放到水里,它們是沉下去還是浮上來呢?
二、試驗:沉與浮
1、教師示范。教師取一塊積木請幼兒來猜猜:這塊積木放在水里會怎么樣?把猜測的結果記錄在記錄表上,請幼兒把準備的材料進行猜測,把猜測的結果記錄在記錄紙上。
你們猜木塊放在水里會怎樣?老師這里有一張記錄表,把猜測的結果這張記錄表上。木塊浮上來的,那就在在“?”這一列中,我們就在“?”這一列中,做一個“↑”,(一個條豎線,上面加一個小帽子)如果是沉下去,那我們就做一個“↓”(一個條豎線,下面加一個小帽子)。
2、實驗,把實驗的結果記在記錄紙上。
幼兒按意愿動手實踐,教師注意觀察記錄,針對性地指導;注意觀察幼兒的`表現。
鑰匙是浮上來還是沉下去呢?是不是這樣的,那其它的東西是不是和我們猜想的一樣呢?老師準備好水了,我們端上這些東西到那邊去試一試就知道了。試好后把實驗結果記錄在“小手”這一列中。
3、根據記錄表對兩種結果進行對比,。大家集中交流最后結果。
提問:“有沒有試驗結果和猜測結果不一樣的?”
總結:(出示表格和實物并演示)通過實驗我們知道浮上來的東西有`````沉下去的東西有``````
三、提升實驗操作:怎樣使沉下去的東西浮起來。
(1)幼兒嘗試使原來沉在水底的東西浮起來?
這里出現了一個問題:這些沉下去的東西不太高興了,它們也很想浮到水面上,你們能幫他們想出好辦法嗎?你們去試試看。
(2)、幼兒自由操作,鼓勵幼兒嘗試不同的材料和方法。。
(3)、幼兒介紹自己的操作過程。
老師不斷總結。如:小石頭原來是沉下去的,誰幫他浮上來的?
小結: 浮的東西可以幫助沉的東西浮起來。
四、經驗遷移
發大水時,我們人會沉到水里,請幼兒想辦法使自己不沉到水里而得救?
誰有很多神奇的力量,但水太大了,也會給我們帶來危害,發大水的時候,我們周圍的東西都沉到水里,我們人也沉到水里。這個時候,我們想什么辦法可以使自己不沉下去而得救呢?(救生圈、腳盆、木頭、船等)
五、結束
下一節咱們探索怎樣把浮的東西可以沉下去?
科學教案 篇2
目標:
1.初步學會用語言表達對不同物體的觸覺感受:軟、硬,光滑、粗糙,冷、熱等。
2.知道用手觸摸是感知物體的一種方法。
3.引導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教具:木板、海綿、砂紙等,螞蟻掛飾每名幼兒一個。
2.學具:幼兒人手一個操作小筐(內放木積木、海綿塊、砂紙),熱水、冷水
3.環境布置:請幼兒自帶一件物品,布置活動室--不同質地的物品(如玩具汽車、毛絨玩具、鵝卵石等)。
活動過程:
一、以游戲《小螞蟻學本領》引入課題:
教師、幼兒戴頭飾扮螞蟻,在木地板、海綿墊上爬,讓幼兒用手觸摸、按壓,感知并說出這兩種物體的硬、軟。
師:原來,我們的手能摸出硬的和軟的東西,我們的手真能干!當看見一個東西,我們不知道它是硬的還是軟的時,可以用手摸一摸,這是一個好辦法!
二、在觸摸--發現--再觸摸中感知物體特性,并表述出來:
(一)摸一摸:
1、請幼兒聽口令從小筐中拿出硬的東西(木積木),使勁捏捏、按按,(師)你捏得動積木嗎?(生答:捏不動)按捏不動的東西是硬的;同樣拿出軟的東西(海綿),摸一摸,捏一捏,還可以擰幾圈,海綿是柔軟的。
2、幼兒摸摸砂紙,感受正反兩面(粗糙和平滑)的不同,能說出一面扎手,摸起來不舒服,是粗糙的而另一面不扎手,很舒服,是光滑的。
3、伸出雙手分別握住熱、冷水杯,并說出哪杯水熱、哪杯水冷。
4、小結:我們的手不僅能摸出硬的、軟的東西,還能摸出冷的、熱的、粗造的、光滑的東西。
(二)選一選:請幾名幼兒到臺前來,任選一件喜歡的物品,告訴大家所拿物品是硬的、軟的、光滑的、粗糙的,還是熱的、冷的……(三)說一說:平常還摸過什么東西,是粗糙的.、柔軟的、熱的?
(四)小結:手能摸出硬的、軟的,冷的、熱的、粗糙的、光滑的東西。但是有些東西不能摸:如電源插座、開水、旋轉的電風扇葉等,要學會保護好自己。
三、游戲:《小螞蟻搬東西》
聽口令把小筐中軟的東西和硬的東西分別送到相應的籮筐中。
科學教案 篇3
活動目標:
1、知道鼻子的本領——能聞氣味。
2、能區分不同氣味的物品,并用語言表達自己的發現。
活動準備:
1、圖片
2、兩塊毛巾,其中一塊灑有花露水;同樣的小瓶8個,分兩組,里面分別裝有小半瓶自來水、白醋、白酒、酒精。活動過程:一、聞一聞,想一想——知道鼻子的本領(能聞氣味)重點提問:1、聞一聞兩塊毛巾有什么不同?2、為什么你能發現第二塊毛巾很香?
3、除了鼻子,還有其他器官能聞氣味嗎?
小結:鼻子有聞氣味的本領。二、說一說——能感知生活中的氣味重點
提問:
1、你聞到過哪些氣味呢?在哪里聞到的?
2、是什么東西發出的氣味?聞到這種氣味,你有什么感覺?小結:生活中有許多許多的氣味。觀看《我的`鼻子本領大》PPT,說說這些物品特有的氣味。
3、游戲:聞一聞 猜一猜——能區分不同氣味的物品重點提問:
4、聞一聞:一樣嗎?教師:這里有八個一模一樣的小瓶,里面裝了四樣東西,每樣有兩瓶,你能找出一樣嗎?讓幼兒想一想,通過哪些辦法知道里面裝的是什么,并試一試,從而使幼兒進一步鞏固對鼻子功能的認識。
5、你能說出里面分別裝的是什么嗎?小結:鼻子的本領真大,能聞出各種各樣的氣味。活動建議:在區域活動時,提供有不同氣味的材料,請幼兒聞一聞、分一分、說一說。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感受襪子的不同用途和特征,逐步形成“雙”的概念。
2、大膽表達自己生活中的經驗,常試自己整理襪子。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4、培養幼兒動手操作能力,在活動中大膽創造并分享與同伴合作成功的體驗。
活動準備:
各色襪子若干、小箱子數個。
活動過程:
1、出示盒子,猜測,導入課題。里面有什么?為什么?
2、觀察、觸摸、聽聲,感知襪子的外部特征。
3、感受襪子的不同用途。
4、通過對比,逐步形成“雙”的概念,并且知道襪子要大小匹配。
5、以情境引導幼兒整理襪子。
6、延伸活動:洗襪子。
活動反思:
襪子是我們小朋友最親近的.“好朋友”,幼兒對它非常熟悉。襪子是孩子很熟悉的生活物品,充滿了豐富的藝術美感,又易于孩子觀察、體驗、創作和欣賞,所以非常適合小班幼兒。
科學教案 篇5
知識背景
本活動運用的知識是有關與飽和溶液和改變液體密度等有關知識。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溶劑里不能再溶解溶質的溶液。增加溶劑密度的方法:添加溶質。本活動的科學原理在于將糖溶解在水里制成飽和溶液,使該溶液的密度增大,沉入水底。
方法背景本次活動采用了觀察、實驗、探究等方法。
試一試:這是本活動開始的部分。為了讓幼兒對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教師采用了先觀察的方法。請幼兒觀察教師手中的兩種液體——一杯普通的水,一杯紅色的水,請幼兒想一想:“把紅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會有什么現象?”教師在到紅水的時候應在杯子后面放一張白紙以便幼兒觀察。在幼兒看到水分成兩層后,請幼兒用自己面前的兩種水試一試看看能不能分成兩層。讓幼兒在濃厚的興趣下自己親手實驗,引起幼兒實驗和探索的欲望。
說一說:本環節大大激發了幼兒的語言表達欲望。幼兒可以通過自己的親手的實驗和教師倒的水進行比較,教師應該盡可能的讓幼兒把自己想說的事說出來,并提出一些讓幼兒既感興趣又能回答的問題以加強他們的自信心。“小朋友倒的水和老師到的水一樣嗎?那你們知道是為什么嗎?”教師可以在幼兒急切的期盼下說出答案“把許多白糖放到紅色的水里,使勁的攪,一直到化不開為止。”讓幼兒明白,紅色的水能沉到水底是因為里面有許多的糖,水就變重了,重的東西自然就沉到了水底。
做一做:本環節是采取了幼兒自己動手實驗的方法。在幼兒實驗時知道什么樣的液體可以沉到水底,用什么方法制作這樣的液體。讓幼兒和第一杯水比較,知道兩杯水的不同。
一、本次活動完成的《綱要》和國家《科學》課程的目標有:
1、通過幼兒的觀察和實驗等方法,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對事物的探究能力。激發幼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鼓勵幼兒運用恰當的方法表達、交流探索的過程和結果。
二、示范性方案
科學活動《奇妙的水》
活動目標:
1、通過不同的水的變化,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的的興趣并萌發初步的探索欲望。
2、在幼兒實驗的過程中培養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
3、樂意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所看到的現象并愿意和同伴交流。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活動準備:
兩杯紅色的水,一杯透明的水,白糖。小勺(此材料幼兒人手一份)
活動過程:
1、看一看,想一想談話導題:“小朋友看看,老師手里有什么?請小朋友想一想,如果老師把手里的紅色的水倒在透明的水里,會有什么現象呢?”(教師把事先調好的紅色的飽和的糖水倒在透明的'水里,請幼兒仔細觀察有什么現象?為了讓幼兒觀察方便,在透明杯子的后面襯上一張白紙。幼兒可以看見紅色的水沉到了透明的水底,成了兩層,非常好看。)
2、試一試:導語:“小朋友,那么你們想做這樣好看的水嗎?現在請你們用桌上的水來試一試,看看你們能不能做出這樣奇妙的水來。”(教師給幼兒分別提供一杯透明的水和一杯紅色的水,請幼兒倒一倒,看看能不能倒出兩層的水來。)
3、說一說:導語:小朋友,你們好看的水做出來了嗎?和老師做的水一樣嗎?(教師請幼兒大膽說出自己實驗的方法和結果)導語:“小朋友知道為什么你們的水不能象老師的一樣好看嗎?請小朋友看一看老師的紅水和小朋友的紅色的水有什么不一樣的。”請幼兒仔細觀察:小朋友的水很稀。老師的水很濃,象是蜂蜜一樣,粘粘的。告訴幼兒:“因為老師在水里加了好多好多的糖,這么多的糖在水里化了,水就變重了。而重的東西是要沉底的,所以紅色的水會在下面,透明的水就變成了兩層。”
4.做一做:請小朋友用自己桌上的東西(一杯紅色的水和白糖,一杯透明的水)制作奇妙的水。教師指導幼兒將白糖用小勺盛到透明的杯子里,要強調白糖一定要放多,一直到糖在水里不能化了為止。將放有白糖的紅色的水慢慢倒在透明的水里,請幼兒仔細觀察,奇妙的水做出來了嗎?
活動反思:
科學活動《奇妙的水》很適合大班的孩子,大班的孩子好奇心強,也很想自己有機會動手制做出他們自己喜歡的東西。本活動難度不大,但很容易看出結果,使孩子們通過成功的結果加強他們的自信心。通過本活動使幼兒在觀察、比較和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也使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小百科:水,化學式為H?O,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的無機物,無毒,可飲用。在常溫常壓下為無色無味的透明液體,被稱為人類生命的源泉。水是地球上最常見的物質之一,是包括無機化合、人類在內所有生命生存的重要資源,也是生物體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科學教案 篇6
設計思路
《3—6歲兒童發展與學習指南》中指出:幼兒的科學學習是在探究具體事物和解決實際問題中,嘗試發現事物間的異同和聯系的過程。其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螺絲在我們的生活中比較常見。小小的螺絲卻能將大大的物體牢牢地固定住,這大和小的強烈對比可以有效地激發幼兒的探究欲望。同時螺絲的可操作性很強,能夠充分調動幼兒動手操作的積極性,滿足幼兒的好奇心。
活動目標
1.在觀察中感知螺絲的結構、螺紋的設計以及大小的匹配。
2.通過親自操作、探索,知道螺絲在匹配的情況下可以連接、固定物體。
3.對生活中的科學現象產生興趣。
活動裝備
1.每名幼兒8塊積木(中間有孔),毛線、雙面膠、小細繩(與幼兒人數相等),螺絲(直徑與積木孔的直徑相匹配),記錄表一張,笑臉貼畫。
2.不同直徑的螺絲4組(每組中的螺帽、螺桿是匹配的,但提供給幼兒時是混放的。)
3.課件《小螺絲,大秘密》(螺絲在生活中的運用以及螺旋線在生活中的運用圖片),不同口徑的飲料瓶和瓶蓋,能擰的筆和筆帽。
活動過程
1.大膽想象,進行猜測
師:積木娃娃要和它的`好朋友緊緊連接在一起,你有什么好辦法?
實錄:可以將積木插起來,用膠帶粘起來,用繩子綁起來,用棍子從積木中間的洞洞穿進去。
師:今天我準備了毛線、雙面膠、繩子、螺絲,猜猜哪種材料連接得最緊最牢?將你的黃色笑臉送給它。
實錄:孩子們進行投票,雙面皎得票最多。
2.動手操作,積極探索
師:到底誰能將兩塊積木緊緊地連接在一起呢?大家一起來將四種材料都試試!
實錄:這個繩子綁好后積木還分著的;我用雙面皎粘住了,可是用力一拉又分開了;我的螺絲挺緊的。
師:現在請你將紅色的笑臉送給連接得最緊、最牢的工具。(幼兒再次投票。)
小結:原來螺絲固定積木是最緊、最牢的。
3.仔細觀察,尋找秘密
師:為什么這個小小的螺絲有這么大的本領呢?
實錄:因為它有個有洞的蓋子和長長的桿,像夾子一樣把積木夾緊了;因為她身上有一圈一圈的線,能夠轉起來。
師:螺絲由螺桿和螺帽組成,螺桿和螺帽里有一圈圈的螺旋線,所以螺桿和螺帽能夠緊緊地咬合在一起,連接、固定物體。
在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是用螺絲連接固定的?
實錄:門上面的鎖有螺絲;電腦里面有螺絲;衛生間里掛毛巾的掛鉤上面有螺絲;汽車上有螺絲;玩具上有螺絲……
小結:在我們的生活中,到處都有小螺絲的身影。(觀看課件。)
4.嘗試配對,發現不同
師:老師這兒有許多不同大小的螺絲,想送給工人叔叔去連接、固定物體,可是螺桿和螺帽都混在一起了,請小朋友幫幫忙,給它們配對,用你們的巧手把螺桿和螺帽擰在一起。
師:在配對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秘密?
實錄:有的螺絲長,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細;螺帽大了往下掉,螺帽小了擰不上去。
小結:螺絲、螺帽不大不小正好擰緊,叫匹配。螺絲在匹配的情況下才能很好地固定、連接物體。
5.遷移經驗,延伸活動
師:我還給你們帶來了螺絲的一些好兄弟喲!(出示瓶子和筆)它們為什么是好兄弟呢?
實錄:因為瓶子可以擰開;蓋子里有螺旋線;筆里面也有螺旋線……
小結:是呀,人們在許多東西上都設計上螺紋,用來互相連接,又快又結實。其實,螺旋線除了可以連接、固定物品,還有很多本領,讓我們一起去找一找吧!
科學教案 篇7
運動著的世界
教學目標:
1、能夠提出三個以上自己感興趣的有關運動的問題。
2、能夠從提出的問題中選出自己認為最值得研究的問題,并能說明自己選擇的理由。
3、能夠通過多種途徑查閱到一只三角有關物體運動的信息,并且能制成資料卡片。
4、能夠感受到自然界中多種運動形式的奇妙。
教學重點難點: 能夠提出有關運動的問題,學習查閱資料制作卡片。
教具準備:反映各種物體在運動的圖片和錄像資料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播放運動錄像
談話:風在吹、水在流動、人在走路、魚在游泳,我們生活在一個運動著的世界。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給學習《運動著的世界》。(板書課題)
評:通過錄像引起學生探究運動而你的興趣。
2、學習新課
指導學生認識自然界中的物體具有多種多樣的運動形式
在生活中你們知道哪些物體在運動?他們是怎樣運動的?
學生討論,匯報討論結果。
你們還能舉出那些有關物體運動的例子?自然界的物體都在運動嗎?學生討論,匯報討論結果。
關于物體的運動,你們還想知道什么?把它們記錄下來,并且在自己最想研究的'問題上作出標記。學生思考,并且記錄自己的問題。
學生匯報,幫助學生意識到關于運動有許多問題,也許我們今天還不能夠很好解決,但是隨著自己年齡的增大,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許多問題的答案將會被發現。
評:注意啟發學生的想象引導學生說出更多的物體的運動形式。
指導學生學習搜集有關運動資料的方法。
你想了解更多關于運動的知識嗎?那么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搜集有關運動的資料。你搜集資料嗎?你有什么好方法?
學生討論搜集資料的方法,匯報討論結果。
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和方式收集材料資料,教師可以結合自己查閱資料的經驗,把自己在報紙上說晚上和網絡上查閱資料的經驗與同學交流。比如,如何通過標題查閱資料,如何進行快速閱讀,教師要特別對學生如何在網上查閱資料、選擇信息進行指導,并要提醒學生及時將有用的信息記錄下來。
你知道怎樣記錄搜集來的資料嗎?你有什么方法?
評:知道學生在網上查閱資料的技巧。
教師指導:把自己才查閱到的資料記錄下來并制成卡片是科學研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請你參閱書中的資料卡片和自己設計一個資料卡片,同學之間可以互相討論,看看誰設計的資料卡片最好!
學生討論并設計資料卡片格式。
請你在下課后收集有關物體運動的資料,并且把它做成資料卡片,看看誰制作的資料卡片最好!誰的資料最完整、最準確!
評:引導學生經歷一個完整的資料卡片的設計和制作過程,讓學生體驗到獨立完成資料卡片制作的樂趣。
3、本課小節: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
4、板書設計:
課后小記:
有了問題之后,還要讓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方法已經找到了,那么該如何來實施呢?小朋友被難住了。此時小小的挫折與剛獲得的成功體驗形成了一個小小的落差,促使學生要找到驗證假設的方法。這就很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習成為他們的一種內在需要,他們渴望教師給予幫助。教師在此時介入指導,對學生無疑是“雪中送炭”,他們會很珍惜這種幫助的,這比老師提前灌輸給他們要強得多。
科學教案 篇8
活動目標:
1、知道周圍生活的世界有各種聲音,人們都喜歡樂音,不喜歡噪音。
2、能注意在日常生活中避免聽噪音和發出噪音。
活動準備:
1、小鈴、鋼琴聲、圓舞板、勺子、盒字等。
2、錄有噪音的磁帶、音樂磁帶。
活動過程:
一、請三位幼兒逐個操作小鈴,鋼琴、圓舞板。
1、感受悅耳的`聲音,你們聽了這三種聲音,心里感受怎樣?(引導幼兒說出聽了心里很舒服)
2、仔細聽發出噪音的物品(搖椅子、撞東西等等)。你們聽了這些聲音,又有什么感覺?(引導幼兒說出聽了心里很難受)
3、剛才,小朋友聽了許多聲音,誰知道什么聲音是樂音?什么聲音是噪音?
4、小結:周圍世界有許多聲音,有些聲音很好聽,這種聲音叫“樂音”,還有的聲音很難聽,這種聲音叫“噪音”
二、聽錄音分辨“樂音”和“噪音”
1、平時你在生活中聽過哪些“樂音”?哪些“噪音”?
2、請幼兒聽磁帶里的聲音。提問:哪些是“樂音”?哪些是“噪音”
3、平時生活中你還聽到過哪些噪音?這些噪音是怎樣產生的?
三、討論噪音的產生及危害。
1、為什么不喜歡聽“噪音”(對身體有害:頭疼、心情煩躁、聽力下降、失眠、影響健康)
2、小朋友聽到噪音怎么辦?
3、幼兒討論:在幼兒園里、在家里、在社區里、怎樣減少噪音?
四、總結今天,小朋友知道了好聽的聲音是樂音,難聽的聲音是噪音,今后,我們要保護自己的耳朵,不要聽噪音,自己更不能發出噪音。
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在玩玩做做中,發現“不倒翁”不倒的原因,體驗探究的樂趣。
2、主動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發現與想法,認真傾聽他人的表述。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于大膽探究和實驗。
4、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充分體驗“科學就在身邊”,產生在生活中發現、探索和交流的'興趣。
活動準備:
準備蛋寶寶兩組:一組為“不倒的蛋娃娃”,一組為“會倒的蛋娃娃 ”。蛋娃娃的數量同幼兒人數。小石塊、小沙包、橡皮泥、膠帶等。集體記錄表一張。
活動過程:
1、創設情景,發現問題。
——幼兒觀察并描述蛋寶寶的外形特征。
——幼兒自由玩蛋寶寶,觀察并討論自己的發現。
——教師小結并將幼兒的發現記錄下來。
2、猜測并實驗驗證。
——猜測和交流。
(1)師:為什么有的蛋寶寶推來推去不倒,有的蛋寶寶推一下就倒呢?
(2)引導幼兒仔細觀察比較,教師將幼兒的發現記錄下來。
——實驗驗證。
——探究蛋寶寶不倒的原因。
(1)師:“為什么有的蛋寶寶身體里放了東西就推不倒,有的蛋寶寶一推就到了呢?
(2)引導幼兒觀察,比較成功的作品失敗的作品。
(3)教師小結并將幼兒的發現記錄下來。
3、再次實驗驗證,解決問題。
(1)師根據我們的發現再試試能不能做成“不倒的蛋寶寶。
(2)幼兒自由制作。
(3)教師小結,出示飲料瓶能不能做“不倒娃娃”,給幼兒留下懸念,活動結束。
活動反思:
作為科學活動,我們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幼兒的科學思維和科學興趣,探究出一個結果不應成為一節科學活動的重點。不唯上、不唯書,存有一份好奇和質疑應是我們在科學活動中帶給孩子的珍貴理念,也是我們作為幼兒教師應該更新的觀念。當然,活動中也存在較多的亮點。如教師能通過視頻導入的方式激發幼兒的探索與興趣,在探索發現環節弱化老師的控制,更多的把課堂交給孩子,使孩子能夠在輕松的氛圍中充分探索,自由大膽表達。
科學教案 篇10
【活動內容】《頂紙板》(科學)
【活動目標】
1、對探索如何頂起紙板感興趣,體驗頂起紙板的成功喜悅。
2、學習手眼協調地頂起紙板,感知紙板有一個能頂起來的點,并積累使物體平衡的有益經驗。
【活動準備】
人手一支鉛筆、一個酸奶瓶、學習包《科學 頂紙板》、親子手冊《科學 頂紙板》
【活動過程】
一、欣賞教師頂紙板的表演(也可欣賞"頂缸""頂碗"等雜技表演節目),引導幼兒嘗試的欲望。
二、鼓勵幼兒大膽地嘗試用鉛筆頂起紙板、玩紙板。
三、引導幼兒探究能頂起規則形狀紙板的位置。
1、知道幼兒在鉛筆能頂起紙板的位置畫圓點(或提供畫有圓點的規則形狀紙板,幼兒用鉛筆分別頂在職班的各個點上,在能頂起紙板的點上打購,在不能頂起紙板的點上打叉),感知紙板油一個能頂起來的點,思考與交流鉛筆頂在正方形、正三角形、圓形、長方形、等腰梯形等形狀的什么位置才能頂起來紙板。
四、嘗試用鉛筆不規則形狀的紙板。
1、引導幼兒用鉛筆去頂部規則形狀的紙板,通過不斷嘗試探索尋找能頂起這些值班的點,并積極與同伴交流探索的.情況。
五、玩一玩、比一比:哪些東西容易頂起紙板?幼兒兩人一組,嘗試用鉛筆、細木棍、酸奶瓶頂紙板;玩一玩、比一比:哪種東西容易頂起紙板?想一想、議一議:這是為什么?然后還可以一人選一種材料頂起來至班,另一人往紙板上搭積木,看那組搭的最高
【活動延伸】
一、頂紙板大賽。
師幼共同嘗試用一只手指頂紙板,比比看誰又快又穩地把紙板頂起來;也可以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定值班, 看誰頂得又穩又快;也可以比比看誰在規定的時間內定期最多的規則形狀的紙板和不規則形狀的紙板,學習分類統計自己頂起的紙板數;還可以組織幼兒玩頂紙板接力賽的游戲。
二、在活動區提供各種形狀的紙板、鉛筆、粗細和長短不同的小棍子以及塑料碗、盤子等物體,供幼兒探索、比較如何更好、更快地頂起紙板。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經典]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科學教案(經典)10-15
科學教案(精選)10-22
【經典】科學教案10-09
(經典)科學教案10-01
【精選】科學教案09-28
科學教案02-22
(精選)科學教案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