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科學教案

時間:2023-08-09 08:26:02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科學教案精選[9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科學教案9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科學教案精選[9篇]

科學教案 篇1

  ●活動目標

  1、初步學習辯證地看問題。

  2、簡單了解生物鏈的知識,感知動物與環境的密切關系。

  ●活動準備

  1、環境創設:模擬法庭————活動室中間為庭長席,兩邊分別是原告席和被告席,將白兔和灰兔的絨毛玩具或頭飾放在各自席位前面。

  2、黑色布裝扮成法官袍,小錘一個。

  3、動畫片《獅子王》中獅王和辛巴在夜晚的草地上對話的片斷。

  4、幼兒學習資源③第32~33頁。

  ●活動建議

  1、出示白兔和灰太狼的絨毛玩具,通過提問,為下一步辯論打基礎。

  建議提問:小白兔和灰太狼你喜歡哪一個,為什么。

  如果小白兔太多,我們的生活會怎樣?

  如果沒有狼,森林里會發生很么變化?

  2、幼兒閱讀幼兒學習資源③第32~33頁,傾聽老師講故事。

  3、征集小律師,請幼兒進行法庭辯論。

  角色分配:幼兒自主選擇當誰的律師,選好后坐到委托人(原告或被告)一邊。教師披黑色法官袍扮大熊庭長。

  (1)辯論一:大灰狼該不該吃小白兔?雙方陳述理由。

  第一階段結束后,幼兒可自由調整座位,重新選擇委托人繼續辯論。

  (2)辯論二:該不該判大灰狼有罪?

  4、欣賞動畫片《獅子王》中獅王和辛巴在夜晚的草地上對話的片斷。請幼兒討論這段對話的.意思。

  再次辯論是否判大灰狼有罪。

  4、庭長宣判后敲小錘表示結束。結語:兔子和狼都是生物鏈中

  的一對,對平衡和保護環境有著重要作用,那一種動物過多或過少都會影響地球環境。所以不能為了保

  護兔子就把狼殺光,而狼也不能把兔子全吃光。審判到此,本案結束。

  ●活動延伸

  搜集、觀看有關生物鏈的書、圖片或錄像等。

  (附:故事)

  動物法庭

  小兔吉米來到法庭,狀告灰狼麥克吃掉自己好多同伴。

  吉米哭哭啼啼地說:“我們招誰惹誰了?整日以草為生,從不傷害別人。都是大灰狼欺負人,仗著個頭大,跑得快,見了我們就追就咬,現在兔子們整日心驚膽戰,生怕一不小心就被吃掉。庭長你可要為我們做主!”

  大熊庭長非常生氣,就將灰狼麥克傳來問個究竟。誰知麥克一臉委屈,他說:“如果我們不吃兔子,兔子就會把草原全吃光,使草地變成沙漠,影響地球環境,我們這樣做純粹是為地球除害!而且我們的生活條件非常艱苦,雖然沒有老虎、獅子來吃我們,但沒有食物時我們也會餓死、老死,發生瘟疫還會病死,誰又來給我們做主。俊

  大熊庭長聽完他們的話,一籌莫展,不知怎樣判這個案子才公平。

科學教案 篇2

  設計思路:

  進入大班后,幼兒不僅樂于唱數,還喜歡各種比較數字大小的游戲,但是他們對于每個數字在整個數序中的位置和數字區間概念的認識仍不太清晰,如當玩游戲"猜數字"時,有幼兒猜10,我給出提示"太大了",結果仍然有幼兒會繼續猜11。顯然該幼兒并不理解教師給出的提示和所要猜測的數字范圍之間的關系。

  這樣的例子在一日活動中很常見。當我請11~20號的幼兒去喝水時,仍有一些在這個學號范圍內的幼兒沒有去喝水,而是在同伴的提醒下才懵懵懂懂地跟隨前往。一開始我覺得很奇怪,思考之后便豁然開朗:即使大班幼兒可以唱數到100,甚至更多,但是他們對數字區間的概念還是模糊的,有的幼兒并不清楚17是包含在11~20的數字區間內的。

  以上兩個例子,究其原因都是因為幼兒缺乏一個較為完整的心理數軸,以及對數序的理解;谟變旱男枰,我試圖將代表幼兒學號與數序的核心價值相結合進行活動設計,為幼兒呈現一條有趣的"會無限變長的線",將抽象的心理數軸直觀地展現給幼兒,引導幼兒在游戲中體驗數字與線段的關系。

  活動目標:

  1.在活動中發現線段與數序、數字大小等的關系,提高觀察、推理能力。

  2.對數字感興趣,并感受生活中的數序。

  3.樂意與同伴合作游戲,體驗游戲的愉悅。

  4.在交流活動中能注意傾聽并尊重同伴的講話。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幼兒知道自己和同伴的學號。

  2.物質準備:自制帶箭頭的直線(箭頭可以拉伸延長)、數字卡片(0、10、20、30、40)、學號小人卡片上面有幼兒的頭像和學號)、箭頭、小紅旗、記號筆、空白卡片。

  活動過程:

  一、出示有趣的線,尋找線上的數字秘密

  1.今天我帶來了一條有趣的線,你們發現這條線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嗎?(很多幼兒馬上發現了線末端的箭頭,"線上有個箭頭!")

  2.你們平時在哪里見過箭頭?箭頭代表什么意思呢?

  3.幼兒立即交流了很多有關箭頭的經驗。

  ("我上次和爸爸媽媽在公園里見過箭頭,告訴我們兒童樂園往哪兒走。""我在地鐵車站也看到過箭頭,告訴人們怎么換乘。")【設計意圖:活動開場,教師就直接出示一條帶箭頭的線,引發幼兒對箭頭的關注,并交流有關箭頭的經驗,為之后環節中理解箭頭的意義作鋪墊。】

  4.箭頭能表示方向,不過今天這條帶箭頭的線上還藏著許多看不見的數字。到底會有些什么數字呢(教師在線的起點和終點各貼上數字0和10)?猜猜這段線上0~10之間還會藏著哪些數字?

  5.幼兒-下子說出了0~10之間的數字。"你們說的數字都比0大,比10小,所以都在0~10之間。"

  6.如果從10再接著往后數,還會有什么數字呢?你們說的數字都比10大,都有可能在10的后面。那這條線好像不夠長了。

  (教師拉出箭頭,將線拉到大約40左右的位置。)

  7.(此時幼兒都覺得這條線很神奇,-下子很感興趣。)變長的線上還藏著許多數字,這些地方會是數字幾呢?

  (在20、30、40的位置貼上翻過來的數字卡片,待幼兒猜出再將卡片翻回來驗證。)

  8.有些幼兒猜到這些地方可能是什么數字。

  "因為已經有10了,所以后面肯定是20、30、400"(幼兒從線段的距離上估測出數字。)

  9.如果再把這條線拉拉長,后面還會有數字幾?如果神奇的線變得越來越長,上面的數字會越來越大。原來這些數字是從左往右、從小到大排隊的。

  【設計意圖:教師先從1~10"出發刀,引導幼兒發現在一段數字中間還包含著許多其他數字。之后,教師通過會變長的線,引發幼兒初步感知線上數字排列的規律(從小到大排列)!

  二、在線上找學號的家

  1.說了那么多的數字,有沒有數字可以代表我們自己(幼兒立即回答"學號")?這條線上的數字是從小到大排隊的,我們把學號也來排排隊吧。

  2.教師出示學號小人卡片,請幼兒找到自己的學號卡片,把它放到線上合適的位置。

  (幼兒看到貼有自己照片的學號小人,都覺得十分有趣,對"找找學號小人的家"躍躍欲試。)

  3.幼兒操作,教師巡回觀察。

  (教師發現:幼兒擺放的學號小人之間的距離有些問題。如5并沒有放在0和10的中間,或者幾個相連的學號沒有靠在一起,又或者11和13之間應該空開一點,卻連在了一起。)

  4.學號小人都排好隊了,是從小到大排隊的嗎?有沒有問題?為什么有些學號靠得近,有些寓得遠?

  5.幼兒對教師拋出的問題進行思考,表述了自己的理解,并能舉一反三,發現其他學號擺放的問題。

  "因為20后面就是21,當中沒有其他人了,所以要靠得近呀。""我發現了問題!11和13應該分開一點,因為當中還有12!"

  6.有些學號中間沒有其他學號了,所以靠得近;而有些學號中間還有其他學號,所以分得開。剛才你們說有些學號中間還有其他學號,所以要分開一點,那現在請你們把這些學號小人也放到線上吧。

  (幼兒將剩下的學號小人也擺放到線上合適的位置。)

  7.現在我們的學號都從小到大排好隊了。你們知道嗎?學號的順序里還藏著一個小秘密。知道某某為什么是1號嗎?因為她的年齡是我們班最小的,所以她排在最前面。原來我們的學號是按照年齡從小到大來排隊的。這條線除了可以表示數字的大小,還可以表示我們出生的順序。

  活動反思:

  很早聽說過有這樣一節課:“平衡小人”心里很好奇是怎樣一個生動的課例,正好有幸走進胡醒老師的課堂,有機會聆聽這個關于大班科學的探索活動;顒訌拈_始到結束,每一個環節、每一個步驟的安排都是老師精心設計和預設的',都給人一種嚴謹的教研風格,評價語、導入語、過渡語、小結語等多個方面充分的體現了科學活動中的語言的規范和機智。在活動中,老師適時的指導孩子,要求明確到位,評價具體親切并且準確,恰到好處的促進了幼兒的探索興趣;仡櫹聛,受益匪淺。

  在活動開始,胡老師以幼兒感興趣的話題:“雜技小人”引起孩子學習的興趣,通過孩子的自由猜想和進一步的操作探索慢慢的發現奧秘、匯總經驗,豐富的材料給予孩子各種學習嘗試的機會,橡皮泥、夾子、螺絲、磁鐵都是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讓幼兒從生活經驗獲得知識,使科學活動真正成為幼兒喜歡的日常的興趣活動。對于表格的記錄,更是有效的幫助孩子梳理探索的結果,共同匯總規律,獲得互相學習和提高的機會。在活動中,當老師發現問題的時候,及時的提出疑惑,在幼兒的再次實踐里解決問題,使活動更加的有效。值得一提的是活動中的常規,在一般的操作活動中,做到收放自如都是不容易的,但是老師明確清楚的操作要求以及生動的過渡語都為整個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最后的環節,老師提出掛著不同重量的小丑娃在鋼絲上會有什么有趣的事情發生?這樣帶著問題的延伸活動,使幼兒的學習進一步的拓展,給他們更多挑戰自己的機會。

  小小的科學活動帶給孩子的興趣和快樂是不可限量的,我想一個科學活動不在于內容是哪個方面,關鍵是老師如何的深挖和鉆研,怎么樣的活動是有效的、快樂的、提升孩子興趣和求知欲的,怎么樣的過程是合理的,可行的、怎么樣的引導是適時的科學的。要思考的有很多,一個活動的建構在無限的思索和實踐中會越來越完美,就像胡老師的課,給我們帶來的是欣賞和提高,在這次的學習中使我們對科學活動有了更多的啟迪。

  小百科:小人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xiǎo rén,一指人格卑鄙的人,二指平民百姓,三指舊時男子對地位高于己者自稱的謙詞,四指對平輩自稱的謙詞,五指古時老師對學生的稱呼,六指小孩子,七指小一輩的人。

科學教案 篇3

  設計思路: 本活動源自《奇妙的蛋》主題。在進行該活動時,《奇妙的蛋》主題的開展處于主題結束即最后的階段。在前面的小主題中,我們和孩子們一起認識了各種各樣的蛋,分辨了真假蛋寶寶,還一起分享了茶葉蛋、小鹵蛋、紅蛋等,孩子們對蛋充滿了無限的熱情和新奇感,針對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我組織了這次活動,在組織形式上,我考慮到中班幼兒的年齡和學習特點,嘗試了用故事、幻燈、小實驗有機結合的形式來開展。

  幼兒科學教育的首要任務是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的好奇心、認知興趣和探索欲望。因此在預設教育目標時,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去激發幼兒對生活中一些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的興趣:讓孩子們和蛋玩游戲,激發幼兒探索雞蛋在清水中加入一定量鹽后浮起來的現象,從中體驗到探索發現的`樂趣。

  活動目標: 1、培養科學探索的好奇心,體驗探索發現的樂趣。

  2、初步了解在清水中加入足夠的鹽可以使雞蛋浮起來。

  活動準備: 1、實物:雞蛋人手一個、鹽若干

  2、礦泉水瓶人手一個(瓶頭已剪去)、勺子、筷子、抹布、紀錄表。

  活動過程: 一、邊看幻燈,邊引出故事情節

  師:"雞媽媽家新造了房子要請客,一大早,雞媽媽就帶著蛋寶寶一塊兒去買東西,它們買了青菜、蘿卜、鹽,可當雞媽媽用籃子裝好東西準備回家時,發現蛋寶寶不見了,雞媽媽著急地到處找,找呀找,發現蛋寶寶掉進了一個深深的水溝里,雞媽媽急的大叫:怎么辦呢?

 。ㄔu析:生動形象的畫面一下子吸引住了孩子的目光,教師以"蛋寶寶掉進水溝"為懸念,把孩子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孩子們也身臨其境似的大喊:"蛋寶寶、蛋寶寶掉水里了,快救救它!")

  二、請幼兒幫雞媽媽想辦法,交流自己的想法

 。ㄔu析:孩子們的辦法很多,有的幼兒認為讓雞媽媽去拉蛋寶寶,有的幼兒說用繩子綁,還有的說讓船來救……孩子們討論的非常熱烈,但孩子們的辦法都被同伴一一否定了。沒有一個孩子的辦法被認為可行的,此時,活動陷入了僵局。)

  三、繼續出示幻燈畫面,探討雞媽媽的辦法

  師:"讓我們來看看雞媽媽想了一個什么辦法?原來雞媽媽把剛才買的鹽都放進了水溝里,它這樣做,能把蛋寶寶救上來嗎?

 。ㄔu析:對"蛋寶寶能否救上來"幼兒爭論的相當激烈,最后形成了強弱兩大觀點:大多數幼兒認為這樣做是不能把蛋寶寶救上來的,也有幾個小男孩認為應該可以的,其中一個孩子還說出了自己的理由: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鹽是可以讓蛋寶寶浮上來的。)

  四、幼兒第一次分組實驗,教師巡回觀察。

  師:"你們可以自己動手試一試,但要小心,不要把鹽撒出來。"

 。ㄔu析:孩子們帶著問題去操作,都表現地很投入。但不一會兒,情況出現了,有的幼兒的雞蛋浮起來了,可有的卻還沉在瓶底,此時,孩子們之間出現了波動,覺得很奇怪,都有一種百思不得其解的想法:大家都放了鹽,為什么有的蛋浮不上來呢,孩子們都著急了。我就示意他們去問問雞蛋浮起來的小朋友,原來他們放了好多勺鹽。)

  五、教師小結:原來鹽放的少,蛋寶寶是浮不起來的,要多放鹽,才能讓蛋寶寶浮上來。

  六、幼兒第二次分組實驗,請幼兒記住自己放鹽的勺數。

  1、教師巡回了解、記錄幼兒的實驗情況。

  2、幼兒互相交流,演示自己的操作過程并分享實驗結果。

  (評析:蛋浮起來的探索活動從第一次的無指向性自由探索-有目的的探索(記住放鹽的勺數),循序漸進,讓幼兒初步感受、理解了清水中加入足夠的鹽才可以使雞蛋浮起來這一現象,激發了幼兒從小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

  七、繼續看幻燈,體驗成功的喜悅

  師:"讓我們來看看雞媽媽有沒有把蛋寶寶救上來,哦,蛋寶寶真的上來了,鹽的力量真的太神奇了!"

  活動延伸:請幼兒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試一試,雞蛋放在其他水里,它還會浮嗎?

科學教案 篇4

  活動目標:

  1、 能認真、仔細、有序地觀察物體。

  2、 能用比較的方法找出兩幅圖的`不同之處。

  活動準備:

  1、 色彩、造型差異的紙飛機。

  2、 幼兒操作材料。

  活動過程:

  1、 觀察、比較兩種紙飛機的不同。

 。1) 教師出示紅色紙飛機。

  提問:這是什么?它是什么做的?

  (2) 教師出示藍色紙飛機。

  提問:這是什么?它是什么做成的?

  (3) 找出不同之處。

  提問:這兩個紙飛機一樣嗎?除了顏色不同,還有哪些地方不同?

  小結:大家觀察的很仔細,把這兩個紙飛機從機頭到機尾都做了比較。紙飛機除了顏色不同,他們的機身、機翼、尾翼也不一樣。

  2、 出示一張用過的紙。

  提問:這張紙除了可以折紙飛機外,還有什么用?

  小結:這張紙可以……還可以……,我們應該節約用紙。

  3、 完成幼兒操作材料。

  (1) 觀察畫面,理解用途。

  (2) 交代操作要求。

  (3) 幼兒完成操作任務,教師提醒按照一定的順序觀察比較。

  (4) 交流、驗證操作結果。

  (5) 幼兒相互交流。

  4、 結束,整理

科學教案 篇5

  活動目標

  1.通過看看、說說、做做了解花的用途。

  2.創造性地設計花的禮物,使幼兒進一步萌發愛花、護花的意識。

  活動準備

  1.課件:圖片-雨中紅色玫瑰, 山茶花2, 菊花5

  2.彩色筆,畫紙等。

  活動過程

  一、感知花的美

  1.課件演示:漂亮的花

  幼兒觀看。

  2.教師:你們看到了些什么花?漂亮嗎?

  看見花你感到怎么樣?

  二、感知花的用途

  1.觀察:花的禮物

 。1)提問:你們認識這些禮物嗎?它有什么用?

  (2)教師和幼兒一起說說花的禮物可以用來做什么。

  2.教師小結花的用途

 。1)做藥

  (2)可以吃

 。3)泡茶喝

 。4)用花做好看的裝飾品。

 。5)清香空氣

 。6)可以美容

  三、創造花的藝術品

  1.觀察花朵頭箍

  提問:這個頭箍是用什么做的?好看嗎?

  2.提出創造的要求:你想不想用花做禮物送給別人?

  請你們把自己想做的花的禮物畫下來,然后說給大家聽,你想做什么花的禮物,準備送給誰。

  3.幼兒繪畫:花的禮物

  4.幼兒描述自己的創造。

  四、環保教育

  討論:你覺得花的用處多嗎?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花?

  科學活動《磁鐵吸什么》——新教師過關課課后反思

  今天上午第二節課,我執教了我班科學活動《磁鐵吸什么》,在本節過關課中又得也有失,有進步的地方,更多的存在了不足,為此,對于本節課我做出如下反思。作為一名新教師,應該通過每一節課收獲更多的教學經驗,每一次課堂教學后的.反思往往就是下一節課需要改進的地方,所以總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慢慢成長起來的。

  從設計理念的角度出發:我從幼兒的好奇心出發,磁鐵對于中班幼兒來說還是很新奇的物體,在區域活動中,也經常會見他們拿磁鐵玩出很多的玩法;依據《綱要》精神,讓幼兒通過自主探究,初步了解磁鐵的性質,產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讓幼兒借助自主探究,親歷記錄磁鐵的特性的過程。借助著幼兒對于磁鐵這樣新鮮事物的新鮮感與好奇心,我選定這節科學課。再說教學過程:在確定了本節課后,我根據我班的實際情況我設計了不同的教學方案。最起初的想法是讓幼兒通過操作感受磁鐵的性質而后利用記錄表的形式呈現出來,在考慮到我班幼兒沒有嘗試過利用記錄表記載所以這個想法被耽擱了;導入活動中我利用“小老鼠上燈臺”的兒歌激發了幼兒的興趣,在這個環節中我自認為還是比較好的能夠激起幼兒探索的興趣,但是由于自己在準備的時候磁鐵的位置擺放的過于靠前所以有些幼兒能直接說出了我的這個秘密,這是我今后在準備工作方面需要注意的地方,特別是一些小細節;在第一次操作的時候,我讓幼兒初步感受磁鐵吸物的性質,為幼兒提供了道具——回形針,讓磁鐵寶寶與回形針寶寶做做游戲,初步感受磁鐵能夠吸物?赡軓目茖W領域的角度看,我比較直觀的像幼兒透露出了磁鐵吸物的概念,而在這過程中少了科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目標——讓幼兒自主探索,在這個環節中可能缺少了這種讓幼兒自主發現問題、自主探索的樂趣;再話第二次操作,在第一次初步感受的基礎上,我為幼兒提供了更多的材料,讓幼兒通過自己嘗試找找那些東西可以和磁鐵寶寶成為朋友的,

  將其放入有“笑臉”的籃子了,那么既然是找朋友,用“笑臉”的圖標呈現可能不能夠直觀的體現“好朋友”這個概念,可以將其換做“手拉手”的圖標,這樣就能夠一目了然的讓幼兒知道磁鐵要去找朋友了。在教師總結的這個環節中,我逐一驗證了幼兒的操作結果,但是由于每一個小組的材料不同,可能有些幼兒的材料是夾子,有些可能是硬幣等等,在驗證的這個環節中,我是否可以嘗試性的多叫幾名幼兒來驗證其他組的東西是否能和磁鐵成為朋友,不應該只是教師在講,應多讓幼兒嘗試探索并驗證。在此過程中,我還忘記了一個細小的環節,我沒有請每一組幼兒的小組長將各個組的小籃子拿上來,這是我忽略的一個小問題。最后說說我的延伸活動,在延伸活動中,我分別驗證最后出示了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不可以和磁鐵做朋友的,將其呈現在黑板上;中間有一組幼兒的東西里有“鑰匙”,可是鑰匙既不是木頭做的、也不是塑料做的為什么不能和磁鐵寶寶做朋友呢?可能這樣的延伸活動對于幼兒來說更有探索意義。

  經過了本次新教師過關課,我想較于第一次亮相課相比,自己認為是有進步的,課后在與指導老師的認真交流中我也找到了自己在本節課中的不足與亮點。我想:作為一名老師,總是在不斷的充實自我、學習自我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聽取別人給予你這節課的評價,才能為下一次的教學做好鋪墊,加油吧!

科學教案 篇6

  教案目標:

  1、感知物體間的大小差異。

  2、嘗試使用一些工具改變各種食物的大小,并愿意表達操作過程。

  3、認識一些常見工具,培養初步的自我保護意識。

  教案準備:

  1、各種食物:芹菜、黃瓜、胡蘿卜、桔子切成兩半的火龍果。

  2、各種工具:勺子、幼兒使用的剪刀、安全的小刀。

  3、大的記錄表一張。

  教案過程:

  一、認識各種食物。

  1、師:今天老師帶來了許多好吃的東西,你們看有些什么呀?

  2、師:你們吃過這些東西嗎?你們喜歡吃嗎?

  二、認識瓶上標記。

  1、師:好吃的東西要大家一起分享,你們看,瓶寶寶的肚子空空的,肯定怎么樣?(餓了)我們把好東西送給瓶寶寶吃,好嗎?

  2、師:這個瓶寶寶說話了,它說“我最喜歡吃芹菜了,請你喂芹菜給我吃!蹦悄銈兛催@個瓶寶寶喜歡吃什么呢?(認瓶上標記)

  三、初次探索,嘗試喂瓶寶寶吃東西。

  1、師:瓶寶寶又說話了,它說“等會你們喂我吃東西的時候要注意衛生,不能把好東西掉在地上,能做到嗎?”喂的時候可以和我說說話:“瓶寶寶,我喂芹菜給你吃。”

  2、師:現在請每個小朋友拿一個瓶寶寶,先看看它喜歡吃什么,再想辦法喂給它吃。

  3、幼兒操作。

  幼兒嘗試將食物放進貼有這種食物圖片的瓶子里。教師巡回指導,引導幼兒邊操作邊講述操作過程。

  4、交流與討論:

  (1)你的瓶寶寶吃到東西了嗎?為什么?(引導說出“瓶子口太小,食物太大!保

  成功的幼兒來講講:你用了什么辦法讓你的瓶寶寶吃到東西的?(我把長長的芹菜掰成一小塊一小塊,)如幼兒不會講,引導語:這顆芹菜怎么樣?(長長的,)瓶子里的芹菜是怎么樣的?(小小的),你怎么把芹菜變成小小的,為什么要這么做?

  小結:你真能干,用手把長長芹菜掰成一小段一小段讓瓶寶寶吃到芹菜,謝謝你!

  沒成功的幼兒:誰來告訴我是原因你的瓶寶寶沒吃到東西呢?這里可引出的.問題:食物大,食物硬。根據幼兒的問題教師想好預設回答,特別強調幫助幼兒找出原因所在瓶子的口太小,食物太大。

  小結:原來是瓶子的口太小,食物太大太硬,瓶寶寶才吃不到好吃的東西呢。

  (2)師:那有什么好辦法能讓瓶寶寶們都能吃到這些大大硬硬的東西?

  幼兒:小刀,剪刀等等

  師:今天老師也給你們準備了一些工具,看有什么?(剪刀、刀、調羹),

  四、再次探索,進行“大變小”的實驗。

  1、交代實驗操作要求。

 。1)師:我們用這些工具試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呢?(我們在用刀和剪刀的時候要注意保護好自己,也要保護好別人。)

 。2)師:現在我們請這些小工具來幫幫忙吧,請小朋友們選好瓶寶寶,找到他們愛吃的食物,把它們變成小小的喂給瓶寶寶吃吧。

  小工具在框里,小朋友可以自己選,要注意安全哦。

  2、幼兒操作。

 。1)、幼兒嘗試運用各種工具使食物大變小,并把食物對應放進貼有這種食物圖片的瓶子里。

 。2)、教師巡回指導,引導幼兒邊操作邊表達實驗過程。

  3、交流與記錄。

 。1)、師:你把大大的食物變成小小了嗎?瓶寶寶吃到食物了嗎?

 。2)、師:你用什么辦法把長長的芹菜變成小小的喂給瓶寶寶吃的。用剪刀剪什么?

 。3)、根據幼兒回答選擇圖片記錄。

 。4)、幼兒看著記錄表,學著說一說。教師繼續引導幼兒用粘貼的方式進行記錄,并引導幼兒看著記錄表完整表述實驗過程——“我用刀(剪刀、勺子)把黃瓜(芹菜、火龍果)變成小小的,喂給瓶寶寶吃。”

  小結:今天我們小朋友真能干,學會運用小剪刀,小刀,調羹,和手來讓食物變小,在平時我們的生活中,對不同的食物我們也要運用不同的工具讓它們變小變短呢,如(是否結合生活中的來說說)

  五、自然結束活動。

  師:“瓶寶寶吃了這么多好吃的東西,非常高興。小朋友一起拿著瓶寶寶和他們去做游戲吧!”

科學教案 篇7

  活動目標:

  1、能夠用多個圖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半圓形、梯形等)進行拼圖。

  2、會用單個圖形聯想添畫。

  3、愿意大膽嘗試,并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物質準備:

  1、多媒體PPT課件。

  2、每組準備五種不同的圖形: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半圓形、梯形若干個。

  3、紙張若干、彩筆、膠棒等。

  4、裝著各種圖形的教具小獅子實物。

  經驗準備:

  幼兒已經認識了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半圓形等圖形。

  活動過程:

  (一)、活動導入。

  師:今天呀,我們班來了一位新朋友,看!(教師出示教具小獅子)

  師:仔細觀察,它以平常的小獅子有什么不同?(肚子上有個洞洞)

  師:誰來摸摸看,小獅子的肚子里有什么?

  請幼兒上來摸一摸,摸出哪種圖形就說出它的名字,并說一說我們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這個形狀的。例如:摸出來的是圓形,太陽就是圓形的,蘋果也是圓形的等。

  (二)、趣味添畫。

  師:這些圖形發生了什么故事呢?一起聽老師來講一講吧。

  教師出示PPT邊講故事邊提問。

  故事:在圖形王國里住著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圓形、半圓形和梯形六個可愛的圖形寶寶,他們每天快快樂樂的生活在一起?墒怯幸惶欤麄円M行一次有趣的比賽,他們想比比誰的本領大。

  說比就比,首先第一個登場的是可愛的小半圓。“哈哈,我是小半圓,我不僅長的可愛,我還會變魔術呢”。說著半圓就跳進水池里。小伙伴都圍過去看,發現水池里多了一只烏龜,半圓卻不見了,大家都著急的問“半圓哪去了?”小烏龜很神氣的說道:“我就是半圓呀,你看我多厲害呀,我還會游泳呢!(師問:半圓變成了什么?幼兒:……)

  三角形聽了很不服氣說:“你會游泳,我也會”。話還沒說完呢,只見三角形撲通一聲跳進了水里(師問:猜猜三角形能變成什么?)對、變成一條熱帶魚,也神氣的說“看看我多漂亮呀”!(師問:這條熱帶魚是由幾個三角形變成的?)

  正方形動動手指說:“你們兩個只能在水里呆著,我可比你們強多了,我能變成電視機讓大家觀看精彩的節目,大家都很喜歡我!闭f完正方形搖身一變,變成一臺電視機。

  長方形也不服氣的說:“你們都只知道玩,我呀~,能變成一本書讓大家學習更多的知識”。說著長方形身子一扭就變成了一本好看的故事書。

  師:長方形是怎樣讓自己變成書?

  圓形看了他們的表演,笑了一下說:“你們看看我的吧!闭f著,圓形寶寶就爬上樹,變成大蘋果、一會又滾下樹變成一朵小花,還飛上天空變成一個大太陽。

  (師問:圓形寶寶厲害吧,這些圖形有的變成烏龜、小魚有的變成電視、書、還有的變成蘋果。還有誰沒上場呢?)

  這時梯形上場了,說:“你們都別爭了。我們都是能干的圖形,如果我們能團結起來我們就能變成更多的東西!

  這時圖形們都高興的說:“對呀、對呀我們怎么沒想到呢,我們大家一起變就更出更多的東西嘛。

  說著圓形拉著半圓一起變,變成一只小豬。

  三角形和長方形一起變成小樹。

  這些形狀寶寶們真能干呀!你看,他們還變成了漂亮的房子呢?

  圖形寶寶們越變越有勁了,你看,他們又變成輪船在海上航行呢?

  總結:這些圖形寶寶本領大不大?他們還能變成很多很多的東西呢?你想讓他變成什么呢?

  請個別幼兒說出自己的'想法。

  (三)、幼兒自由操作,教師進行個別指導。

  幼兒根據自己的構想自由選擇圖形進行拼擺、粘貼,教師觀察,對能力較強的孩子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對個別能力較弱的孩子給與幫助與指導,鼓勵幼兒大膽創作。

  (四)、欣賞評價。

  用手機拍下本班部分孩子的作品,連接到電腦上放映,幼兒與教師欣賞、評價。

  1、請幼兒對自己的作品進行講解(如:我擺的是……我是用……形狀來擺的等)。

  2、教師引導幼兒對他人的作品進行評價(如:XX小朋友的作品,顏色搭配很漂亮、形狀組合很有創意等等)。

科學教案 篇8

  適合班級:

  中、大班

  材料準備:

  硬塑料板、不同顏色的乒乓球、水、剪刀。

  制作方法與步驟:

  將乒乓球沿橫切面剪開,然后沿邊緣分別剪成鋸齒狀,做成小花。(見“旋轉的小花圖1”)

  實驗操作:

  (1)在一個乒乓球小花的底部蘸一點水,然后把這個乒乓球小花放在硬塑料板上。

  (2)讓幼兒雙手握住塑料板的兩邊,慢慢傾斜塑料板,就會看到乒乓球小花快速旋轉起來。(見“旋轉的小花圖2”)

  (3)取一個沒有蘸水的乒乓球小花并把它放在塑料板上,讓幼兒傾斜塑料板,觀察小花的旋轉與蘸過水的小花的旋轉有什么不同。

  或者讓幼兒同時在塑料板上放兩個以上的蘸過水的乒乓球小花,并讓它們同時旋轉起來,看誰轉的時間長,誰轉的乒乓球小花的數量多。

  或者讓兩名幼兒共同操作一個塑料板,協同讓蘸過水的小花旋轉起來。(見旋轉的小花圖3)

  教師指導建議:

  ●提示幼兒慢慢傾斜塑料板,防止小花掉下來。

  ●著重讓幼兒觀察比較沒有蘸水的乒乓球小花和蘸了水的乒乓球小花旋轉起來有什么不同。

  拓展與替代:

  ◆嘗試用其他圓底的材料代替乒乓球做小花進行游戲。

  ◆用不同質地的材料做托板,看哪種材料更容易讓小花旋轉起來。

  小知識

  當我們傾斜塑料板時,乒乓球會在重力的影響下向傾斜的方向旋轉,由于乒乓球底部蘸了水,水會減少乒乓球與塑料板之間的摩擦力,所以乒乓球能夠快速地旋轉起來,并在自轉的同時沿水痕公轉。由于水具有表面張力,所以當我們傾斜的角度適當時,乒乓球不會轉出塑料板。

  活動反思:

  《旋轉的小花》這一科學活動,主要是通過用剪刀剪讓孩子鍛煉手部肌肉,利用乒乓球制作旋轉的'小花,并探索怎樣能使小花旋轉起來。在活動中使幼兒初步了解水的吸附力的作用,引導幼兒在活動中動手制作乒乓球小花,并通過各種方法嘗試讓小花轉起來,通過探索對水的吸附力有直接的認識,在整個活動中體驗旋轉帶來的快樂,產生對科學操作活動的興趣。

科學教案 篇9

  【活動目標】

  1、初步了解物體之間一一對應的關系。

  2、在操作及游戲活動中,感受對應的關系。

  3、樂于參與集體游戲活動。

  【活動準備】

  1、大小不一樣的“大象”、相應大小的“木頭”,森林背景圖一張,獅子頭飾一個

  2、各種瓶子以及相應的瓶蓋、碗、勺子、杯子、牙刷的圖片若干;有筆帽得彩筆若干;托盤若干

  3、環境布置:將幼兒的桌子2-3張拼擺成長方形,小椅子放桌旁(面朝前)

  【活動過程】

  1、預備活動。

  (1)帶幼兒帶入教室,向老師問好。

 。2)情景導入,老師剛才接了一個電話,是森林王國的獅子大王打來的(出示獅子頭飾),它說有些事需要小朋友幫忙,我們們一起去幫幫它們吧。

  2、集體活動。

 。1)演示 “大象運木頭”

  教師:(出示森林背景圖)森林到了,獅子大王請小朋友找位置坐好。它說蓋新房要用很多木頭,(在黑板上出示木頭按大到小排列),誰來幫幫我呢?小朋友說一說,動物里誰的'力氣最大?誰適合運木頭呢?(出示大象并隨意排列。)

  教師扮演最小的小象:這么多木頭我應該運哪一堆呢?

  幼兒:最小的小象應該運最小的木頭。

  教師將最小的木頭放在小象的旁邊。

  教師:最大的大象,它應該運哪一堆呢?

  幼兒:最大的小象應該運最大的木頭。

  教師將最大的木頭放在大象的旁邊。

 。2) 幼兒操作 “大象運木頭”,感知大小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

  教師:老師這里還有很多木頭,請小朋友幫其他的大象找一張,它們應該運哪些木頭。(幼兒操作)

  3、小組活動

  獅子大王說還有一件事需要我們幫忙。

  小象里搬到新家里,房間特別亂,請小朋友幫它們整理一下,把這些筆找到它們的筆帽套起來,杯子找到蓋子蓋好。碗、勺子、瓶子、牙刷都需要整理一下(教師邊說邊展示材料)

  4、交流小結,收拾學具。

  教師:剛剛誰幫小象收拾房間的呢?你是怎么收拾的呢?

  幼兒:一樣顏色的放在一起。一個碗一個勺子,一個杯子放一個牙刷。

  教師:小朋友今天真能干,幫小動物做了這么多事情。小動物們說謝謝你們。我們也該回家了。跟獅子大王說再見。(教師帶領小朋友按原路走出教師)

  【活動反思】

  整個活動我用給大象幫個忙的情景展開,應該說孩子的活動興趣始終還是很高的,這次的活動在很輕松的氣氛中完成了,大部分的孩子通過活動能很好地進行有目的對應活動。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經典]08-02

科學教案02-22

[經典]科學教案07-20

科學教案(精選)07-30

(精選)科學教案07-27

科學教案【經典】07-25

科學教案【精選】07-31

科學教案12-16

科學教案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