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科學教案

時間:2023-06-03 08:00:26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熱門】科學教案模板集合六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科學教案6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熱門】科學教案模板集合六篇

科學教案 篇1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了解一些屬于大自然的事物,知道一些自然現(xiàn)象。

  2.科學探究

  初步經歷明確問題,在教師指導下制定考察計劃,經歷考察的過程,培養(yǎng)觀察能力。

  3.科學態(tài)度、STSE

  樂于參與考察活動觀察仔細認真。感受大自然的美麗在考察中知道要愛護大自然。

  二、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學生活動手冊中考察大自然的選項表,筆,小收納盒子。

  教師準備:考察提示PPT

  三、教學時間

  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這節(jié)課,我們將模仿達爾文考察大自然的方法,在校園中考察身邊的大自然。

  (二)新課學習

  1.明確考察對象

  提問:1.我們的校園里有哪些屬于大自然的事物?

  2.我們在校園里考察身邊的大自然,選取哪個區(qū)域進行呢?

  2.交待考察提示

  (1)選擇植物多的地方

  (2)考察時,要記錄觀察到了什么和有什么發(fā)現(xiàn)。

  (3)帶回2-3樣大自然的'物品。

  (4)愛護校園環(huán)境

  (5)注意安全

  3.排隊,教師帶領下,在校園中的已選取區(qū)域進行考察。

  4.完成考察任務之后,教師帶領下排隊返回教室。

  (三)整理,下課

  (1)各自整理自己帶回的物品,并要求妥善保管好。

  (2)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為下節(jié)課作好準備。

科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植物按生存環(huán)境不同,可以分為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生存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yǎng)。

  植物一生是有生命周期,每種植物都有一定壽命。

  植物共同特征是:生長在一定環(huán)境里,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yǎng),都會生長發(fā)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生命過程。

  過程與方法:

  運用比較方法獲得有關共同特征認識。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對植物壽命認識,懂得生命可貴,也體會生死自然規(guī)律。

  【教學重點】了解植物一些共同特點。

  【教學難點】通過閱讀資料來總結植物一些特征。

  【教學準備】

  教師: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圖片,植物一生圖片;

  學生: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比較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比較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憶:我們周圍生長著許多植物,我們已經認識了大樹、狗尾草、水葫蘆和金魚藻。我們還知道哪些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記錄在下面記錄單里。

  陸生植物 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長?請交流。請補充閱讀P21“植物需要陽光”。

  陸生植物生長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生長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圖記錄下它們生存需要共同點嗎?

  二、了解植物一生

  思考:植物一生經歷了哪些變化?

  請看圖:向日葵一生,我們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幾個典型生長階段嗎?

  種子、發(fā)芽、幼苗、開花、結果,這是向日葵一生典型生長階段。

  看圖:一棵大樹一生,你們能找出與向日葵一生相同和不同嗎?對了,主要不同是壽命長短不同。請看資料庫:“植物壽命有長有短”,你們有什么體會?是呀,無論是百年老樹,還是一年草本植物,它們都會死亡,這是自然規(guī)律,也是生命特征。

  交流:從這些植物一生中,我們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點

  思考:在我們對植物進行了這些觀察和研究之后,我們能夠說出植物哪些共同特點?我們是怎么知道?

  整理:翻看前幾課唯恩圖記錄,比較各共同點,然后整理記錄于紙上。

  交流:我們認為,植物都生長在一定環(huán)境中,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等;都會生長發(fā)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生命過程;都有相同基本結構特征: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總結:植物作為生命體有許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生長需要量,有生長發(fā)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還有適應環(huán)境(水葫蘆)結構特征等。(這樣歸納總結一定要基于學生發(fā)展基礎上,學生能總結幾條算幾條,不要強求,也不能死記硬背!)

科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各種土壤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作假設性解釋。能提出進行探究活動的大致思路。并作書面計劃,會查閱書刊及其他信息源。

  2、大膽想象,愿意合作與交流,能從自然中獲得美的體驗

  3、能設計研究不同土壤對植物生長影響的實驗。

  教學準備:

  1、植物與土壤的圖片和資料。

  2、三株生長情況大致相同的同一中植物。

  3、三種不同類型的土壤。

  4、搜集贊美土壤的詩歌。

  教學過程:

  (一)活動一:

  學生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對植物生長作用的有關圖文資料。

  教師出示自己搜集的資料卡。

  1、提出問題:土壤對植物的生長有什么作用?

  2、猜想與假設,并做好記錄。

  3、制定方案:小組內進行。

  4、實施探究;

  應用各種方法來證明自己的猜想與假設。

  5、匯報討論結果。

  小結學生探究過程與結果。

  (二)活動二:

  土壤對植物的.生長有什么影響?

  1、生交流搜集的有關不同土壤對植物生長的影響的資料。

  2、組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設計實驗方案,將預測結果記錄下來,并討論方案的可行性。

  3、學生試著匯報科學推斷。

  小結:這個實驗需要較長時間來觀察,要堅持不懈。

  (三)展示教材上的資料卡

  (1)小組討論土壤對植物的意義

  (2)小組展示討論結果

  (3)教師小結土壤對植物的意義

  (四)拓展活動:繼續(xù)觀察、記錄實驗情況。

  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喜歡大膽想象;能參與中長期的科學探究,愿意合作交流,能從自然中獲得美的體驗。知道不同的土壤對植物生長的影響不同。

科學教案 篇4

  設計思路

  1、學生在認識了溫度計的使用后提出要測定氣溫。因此在教學中將使用溫度計的技能訓練,放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保證學生較順利地獲取我們生活中的環(huán)境與氣象臺預報氣溫的環(huán)境下的各種溫度數(shù)據。

  2、在強調動手實踐的基礎上,重視學生的理解和體驗,使學生對探究活動的得失形成更理性的思考,所以在本課教學活動中,對溫度數(shù)據的和分析放在本課的核心地位,以突出交流活動和結構性探究作為本課的基本教學方式。

  3、為了充分保證上述活動和學生自主觀測,應當為學生的活動做好各種準備及有效的指導。如:百葉箱的設置、觀測地點的選擇,學生用溫度計的課前檢測,帶領部分學生用學校百葉箱觀測一周氣溫。收集上課當天本地(教室)的氣溫實況等。把測定的結果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上。

  4、教學中指導學生們作折線圖,通過折線圖,清楚地看出當天的氣溫變化規(guī)律。

  教學目標

  1、了解氣溫、天氣預報的主要含義。

  2、會用溫度計等進行簡單的觀測,搜集有關數(shù)據并能分析氣溫變化的規(guī)律。

  3、激發(fā)學生對氣溫變化的興致和求知欲。

  教學重點、難點

  測量氣溫和分析氣溫變化規(guī)律。

  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百葉箱、溫度計、氣溫變化折線圖

  2、學生準備:學生活動手冊

  教學過程

  1、導入

  (1)誰知道今天早晨氣象臺預報的氣溫是多少?

  (2)請一位學生看看我們教室里的溫度計,它有多少度?

  (3)我們教室里的氣溫是不是和氣象臺預報的一樣?

  (4)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

  導入課題——氣溫的變化

  2、認識氣象臺預報的是什么環(huán)境下的氣溫。

  (1)學生參觀學校氣象站。

  (2)百葉箱(沒有氣象站的學校看課本第35頁的百葉箱插圖)

  (3)觀察百葉箱,并進行討論。

  ①百葉箱的構造怎樣的?

  ②百葉箱這樣的.構造有什么作用?

  ③百葉箱里有哪些儀器?

  ④百葉箱應放在什么地方?

  ⑤百葉箱里的氣溫和外界氣溫有什么不同?

  (4)誰知道氣象臺的情況,介紹一下。

  3、測測教室里的氣溫

  (1)想一想:溫度計應該掛在教室的什么位置比較合適,怎么掛?

  (2)請學生設計一下,你認為怎樣測教室氣溫的變化:

  ①一天測氣溫幾次

  ②什么時候測

  (3)把自己的觀測結果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上。

  4、制作氣溫變化折線圖,分析氣溫變化的規(guī)律。

  (1)觀察課本第36頁上圖,2年不同季節(jié)的氣溫記錄。

  比較一下:在不同的季節(jié),不同的天氣里,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的差距有什么不同

  (2)觀察課本第36頁下圖:2年12月8日的氣溫變化折線圖

  ①想一想:做折線圖時,應注意些什么

  ②教師示范:制作氣溫折線圖

  從這幅圖中,12月8日工資這天的天氣變化有什么特點:最高氣溫出現(xiàn)在什么時候?最低氣溫出現(xiàn)在什么時候?

  (3)模仿制作氣溫變化折線圖

  ①學生模仿12月8日的氣溫變化折線圖,做己記錄的一天的氣溫折線圖

  ②教師提示:學生應一天、一天地作折線圖

  (4)教師指導學生根據制作的氣溫變化折線圖,分析一天中氣溫變化的規(guī)律

  5、布置作業(yè)

  (1)收集各種天氣的資料,準備下一堂課交流。

  (2)嘗試通過不同渠道了解明天的天氣。

科學教案 篇5

  本課主要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玩蹺蹺板為切入點,進一步認識、探究有關平衡的科學規(guī)律,激發(fā)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教學目標

  1、能用觀察、體驗和已有經驗對杠桿尺平衡做出假設性解釋;能通過觀察、實驗等方式認識杠桿尺的平衡原理。

  2、善于在游戲中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關心人們運用杠桿平衡的技術成果;愿意與人合作與交流;

  3、知道杠桿尺的平衡條件;了解生活中的平衡現(xiàn)象。

  活動準備

  支架、杠桿尺、直尺、鉤碼、蠟燭、設計表格。

  活動過程

  游戲導入:演示“蠟燭蹺蹺板”實驗。

  談話:這是一個有趣的“蠟燭蹺蹺板”游戲,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看誰的發(fā)現(xiàn)多?

  學生:他的左右兩端不斷地蹺起來。

  師: 你在生活中玩過類似的游戲嗎?他為什么一會兒蹺起來一會兒有落下來呢?

  探究活動:

  活動一:感知蹺蹺板的平衡,提出問題

  出示書中圖片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這些圖片,看他們有什么不同。

  (給學生足夠的時間,然后組織學生交流)

  同學們發(fā)現(xiàn)了許多有趣的現(xiàn)象,也提出了一些有價值的問題,總之大家都想知道蹺蹺板平衡的辦法

  活動二:探究使蹺蹺板平衡的辦法

  1、討論探究方案

  (1) 提出活動紙想:請大家結合你的生活經驗猜測一下怎樣才能使杠桿尺保持平衡。

  (2) 學生討論后組織匯報。

  (3)教師小結:同學們的預測都有可能,但還不是結果,要知道這些預測是不是正確,還要驗證,請同學們根據自己的'預測,結合桌上的材料,以小組為單位制定自己的探究方案。

  (4) 學生小組討論,制定方案。

  學生匯報交流。

  2、進行探究實驗

  (1) 教師引導學生探究:同學們已經做好了實驗的準備工作,現(xiàn)在可以動手、試一試,看誰的方法多,發(fā)現(xiàn)多?誰的記錄詳實?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與學生共同探究,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及空間。

  3、 交流實驗情況即發(fā)現(xiàn)

  活動三:找生活中的平衡現(xiàn)象

  師:在生活中有許多地方都用到了平衡的規(guī)律,請大家看這段資料(雜技演員走鋼絲等)

  師生交流:你還知道生活中有哪些類似這樣的現(xiàn)象?

  誰能用我們了解的蹺蹺板的道理,揭示剛上課時“蠟燭蹺蹺板”的奧秘。

  拓展活動:

  師:這節(jié)課同學們探究了有關平衡規(guī)律方面的知識,你打算用它來干什么?

  學生交流。

  出示關于平衡的小玩具,鼓勵學生在課下做一些有創(chuàng)意的玩具。

  板書設計:

  蹺蹺板

  物重

  左右一樣

  距離

科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從“這是什么”、“為什么會這樣”等角度對四季循環(huán)的現(xiàn)象提出問題。

  ·能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四季循環(huán)的變化現(xiàn)象作假設性解釋。

  ·會想辦法做四季循環(huán)的模擬實驗。

  科學知識:

  ·知道四季的不同特征。

  ·知道氣象部門對四季的判別標準。

  ·知道四季循環(huán)是由于地球公轉形成的。

  ·知道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公轉一周為一年。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喜歡大膽想象。

  ·愿意與他人合作并交流。

  ·體會到宇宙間的天體都是運動的,而且運動是有規(guī)律的,并以一定的方式贊美它,如科學小詩等。

  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方法:

  啟發(fā)學生回憶太陽高度與氣溫的關系。太陽高度大時氣溫高,太陽高度小時氣溫低。這是教學重難點教師可以用電簡直射在黑板上和斜射在黑板上,讓學生比較黑板上的光斑。直射時光斑面積小,斜射時光斑面積大。直射意味著太陽高度大,斜射意味著太陽高度小。電筒發(fā)出的光和熱是相同的,直射時分布在較小的面積上,斜射時分布在較大的面積上。從而使學生明白:太陽高度大時,陽光直射地面,同樣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熱量多,因此氣溫高;太陽高度小時,陽光斜射地面,同樣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熱量少,因此氣溫低。如果教師畫一幅太陽直射、斜射活動圖,就能形象地說明陽光直射、斜射時,地面受到的熱量不同,氣溫也隨著不同。

  教學準備:

  分組實驗器材:地球儀、電燈。1.分組實驗材料──蠟燭,用乒乓球、鐵絲制成的小地球儀(在北半球處粘一個小紙人)。2.掛圖或投影片──地球的自轉(示地軸、自轉方向、陽光及晝夜),地球的公轉。

  課時安排:1

  教學流程:

  授課有五個步驟:

  1.關于四季變化的教學,教師也可以先請學生想一想:四季的主要區(qū)別是什么?學生可能作出許多不同的回答,但是其中最主要的是氣溫和晝夜長短的變化,而晝夜長短變化也影響氣溫變化,因此,四季不同的原因可以從氣溫變化的因素中去找。這樣就可以使學生集中從氣溫這一點上來研究四季成因。

  2.先啟發(fā)學生回憶太陽高度與氣溫的關系。太陽高度大時氣溫高,太陽高度小時氣溫低。教師可以用電簡直射在黑板上和斜射在黑板上,讓學生比較黑板上的光斑。直射時光斑面積小,斜射時光斑面積大。直射意味著太陽高度大,斜射意味著太陽高度小。電筒發(fā)出的光和熱是相同的,直射時分布在較小的面積上,斜射時分布在較大的面積上。從而使學生明白:太陽高度大時,陽光直射地面,同樣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熱量多,因此氣溫高;太陽高度小時,陽光斜射地面,同樣大小的地面受到的光、熱量少,因此氣溫低。如果教師畫一幅太陽直射、斜射活動圖,就能形象地說明陽光直射、斜射時,地面受到的熱量不同,氣溫也隨著不同。

  3.學生明白了氣溫高低的原因以后,教師可利用地球儀演示四季變化的成因。先請學生指出地球儀上的赤道、北半球和南半球。將一只太陽光支架放在講臺中央代表太陽。太陽光支架的制法是用木板和木桿做一只支架,支架高度要根據地球儀的高度來定。支架的柱子上貼一張畫有5對箭頭的卡紙,表示太陽射出的光線。五對箭頭的距離可根據地球儀上的赤道、南北回歸線和南極北極極圈來畫。卡紙的兩邊剪成凹弧形,使地球儀的地球部分恰好鑲嵌在里面。演示時,把地球儀繞太陽光支架轉動,轉動時,要注意地軸始終指著一個方向不變。當?shù)厍騼x轉到甲的位置時,請學生觀察支架紙面上的箭頭,有三個指向北半球,一個指向赤道,一個指向南半球,表明陽光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受到的光熱多,氣候炎熱,晝長夜短,這時北半球是夏至。地球儀轉到乙的位置時,太陽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的陽光箭頭相等,表明南北半球得到的光、熱量相同,這時氣候溫和,晝夜平分,北半球是秋分。地球儀轉到丙的位置時,太陽直射南半球,南半球的陽光箭頭有三個,北半球是一個,這時北半球得到的光、熱量少,氣候寒冷,晝短夜長,這時是冬至。地球儀轉到丁的位置時,太陽光直射赤道,南北半球得到的熱量相等,氣候溫和.這時候北半球是春分,晝夜一樣長。

  4.關于地球公轉的周期,可以引導學生從“一年循環(huán)一次”的現(xiàn)象中受到啟發(fā);關于地球的公轉的方向,可以引導學生利用相對運動原理,從星座逐漸西移的現(xiàn)象中受到啟發(fā);關于地軸是傾斜的,可以利用教材中的插圖直接告訴學生;關于地軸傾斜方向不變,除利用圖示說明,還可結合北極星在一年中總是固定的方向來說明。

  在研究太陽高度的周期變化與地軸傾斜方向不變的關系時,除引導學生進行想象還可以讓學生親自試一試,如果地軸是直立的(把小地球儀的軸改成與桌面垂直),或傾斜方向是不斷變化的,再推著地球儀圍繞蠟燭轉圈,一年中的太陽高度還會不會發(fā)生如我們平常所觀察到的那樣的變化,以便從反面更深入地證明這個問題。

  5.想知道現(xiàn)在是什么季節(jié),你可以做一個四季盒,用紙板和膠帶將塑料盒隔成四格,把每格分別標上春、夏、秋、冬。接下來到室外,看一看,你周圍的事物,看看有沒有什么東西會使你想到某個季節(jié),然后把那個東西放在那個季節(jié)的格子里。例如一片落葉或許讓你想到秋天,而一片花瓣會讓你想到春天,如果那個東西太大了,不能放在格子里(如頭戴羊毛帽子的玩具使你想到冬天),那么可以把它記在一張紙條上,再把紙條放入四季盒的一個小格里,結果哪一格子最先填滿,表示現(xiàn)在很可能就是那個季節(jié)。

  總結

  (1)什么是地球自轉?地球自轉產生什么現(xiàn)象?

  (2)什么是地球公轉?地球公轉產生什么現(xiàn)象?

  (3)一天24小時是根據什么定的?

  (4)在地球公轉一周的過程中,同時自轉多少周?

  (5)為什么一年有365天?

  觀察與思考:在不同日期的同一時刻,南天的星座(獵戶座或其他任意一個星座)在天空中的方位有什么變化?(隨著日期的推移,自東向西移動。)你怎樣解釋這種現(xiàn)象?(這是地球在公轉過程中與周圍星座相互運動的現(xiàn)象。)

  板書設計:

  14、四季更替

  地球自轉一周是一天,一天24小時

  地球公轉一年,一年有365天

  四季循環(huán)是由于地球公轉形成的。

【科學教案】相關文章:

科學教案教案科學教案05-16

科學教案02-22

科學教案12-17

科學教案12-16

科學教案《賽車》04-07

火科學教案10-25

科學教案范文10-15

關于科學教案01-07

學生科學教案03-22

冬天科學教案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