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小學科學課教案

時間:2024-11-17 18:45:26 賽賽 其它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科學課教案(精選24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小學科學課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小學科學課教案(精選24篇)

  小學科學課教案 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認識理解杠桿有3個點:用力點、支點、阻力點。有的杠桿能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有的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過程與方法:用杠桿尺做實驗、收集并整理數據,分析認識杠桿省力、費力和不省力不費力的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到收集數據的重要意義,并意識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難點】

  對杠桿尺進行研究

  【教學準備】

  杠桿尺、鉤碼、記錄紙(學生);杠桿類和非杠桿類工具3~5種。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活動:請問我們班有沒有“大力士”,誰能幫我把講臺抬起來,我的一枝筆掉到桌子地下去了。…講臺實在太重了,搬不動,能不能利用工具來幫助我們做這件事?

  二、認識杠桿

  1、今天,老師介紹給大家一種非常簡單的`卻能很輕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桿。

  什么是杠桿?——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個支撐的物體,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們常把這樣的棍子叫撬棍。而今天我們科學地把像撬棍這樣的簡單機械稱為“杠桿”。

  2、示范用杠桿撬講臺。

  3、板書分析杠桿的各個部分名稱和定義。

  阻力點

  用力點

  支點

  杠桿上有三個重要的位置:支撐著杠桿,使杠桿能圍繞著轉動的位置叫支點;在杠桿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點;杠桿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點。

  4、出示P4的兩張圖片:壓水井、蹺蹺板。

  請大家在上面畫一畫,他們的三個點分別在什么位置

  5、在展臺底下進行反饋交流。

  6、分辨杠桿

  觀察P4 P5的這些工具,說說哪些是杠桿,哪些不是杠桿?并說明理由(找一找三點)

  三、研究杠桿的秘密

  1、 剛才我們用杠桿輕松地撬起了講臺,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桿都是省力的呢?

  2、 對杠桿尺的構造進行介紹和使用方法

  3、 教師問題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桿尺的左邊第四格掛上一個鉤碼,要使杠桿尺保持平衡,我應該在杠桿尺的右邊什么位置掛上幾個鉤碼 ?還有其他方法嗎 ?

  4、 老師剛才是在左邊第四格掛了一個鉤碼,還可以怎么掛?那么右邊又應該在什么位置掛幾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尺平衡呢?

  5、 請大家在小組內合作開展實驗,并且把數據記錄在P6上的表格內。完成實驗之后再把實驗數據進行統計:省力情況有( )種,費力情況有( )種;不省力也不費力情況有( )種。

  6、 對所有的數據進行觀察和分析。

  1)在什么情況下,杠桿省力?

  2)在什么情況下,杠桿費力?

  3)在什么情況下杠桿不省力也不費力?

  7、 教師進行總結:省力、費力、不省力不費力各情況的比較和分析。

  四、收集數據步驟的反思

  我們是按怎樣的方法步驟收集數據的?哪種方法更合理?

  五、全課小結

  小學科學課教案 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外力的風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會使巖石最終變成土壤。土壤包含巖石風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顆粒(小石子、沙、黏土)、動物、植物的殘留物,以及腐殖質、水和空氣等。水流動時能攜帶土壤微粒跟著一起運動,當水流靜止下來時,攜帶的物質也會沉積下來。一般來說,重的顆粒先沉積,輕的顆粒后沉積。生物的生存離不開土壤,土壤和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密切的關系,它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資源。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用沉積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顆粒的大小分成幾層。

  綜合各種方法獲得的信息,獲得對土壤成分的正確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和實驗尋找土壤的成分。

  【教學難點】

  認識到土壤對生命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

  【教學準備】

  分組器材:為學生準備新鮮濕潤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鏟子、塑料盒、報紙、放大鏡、去掉上部的透明飲料瓶、鑷子、小棍、水、牙簽等。

  教師演示:有關圖片和課件。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整塊的巖石風化成碎石,碎石繼續變化就會變成越來越小的顆粒,這些顆粒又是怎樣變成土壤的呢?

  2、學生猜測土壤是怎樣形成的。

  二、尋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尋找一下吧!

  1、觀察新鮮濕潤的土壤。(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把土倒在紙上進行觀察。我們可以用什么方法進行觀察?我們觀察到了什么?

  小組觀察后交流,并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匯報、小結。

  2、觀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簽把土壤顆粒分開,借助放大鏡仔細觀察,土壤的顆粒大小一樣嗎?我們能描述它們的.大小嗎?

  小組觀察后交流,并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匯報、小結。

  資料閱讀:根據顆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類,最大的土壤顆粒是沙礫(小石子),其次是沙,接著是比沙還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這些統稱為巖石的微粒。沙礫(小石子)直徑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沒有辦法看清楚。

  圖片或課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礫、沙、沙粉和黏土顆粒。

  3、觀察土壤的沉積實驗。(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們發現了什么?

  攪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靜置一段時間,我們又看到了什么現象?

  土壤的沉積物分成了哪幾層?試著解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順序?再做一次驗證自己的想法。

  小組觀察后交流,并做好記錄。

  全班交流、匯報、小結。

  4、延伸、小結。

  土壤里還有我們沒有發現的物質嗎?(腐殖質、鹽分)

  現在我們能解釋土壤是怎樣形成的了嗎?

  三、土壤和生命

  1、討論。

  有人說:土壤是地球上最有價值的資源。我們怎么解釋這一觀點?

  2、說說土壤和生物之間的關系?

  四、課內閱讀,資料庫五、布置作業:

  土壤和生物之間有什么關糸?

  六、課外活動:

  調查了觧農民為什么珍昔土地?

  七、板書設計

  小學科學課教案 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摩擦力的大小與物體運動方式(滾動還是滑動)有關、對于相同的物體,滾動摩擦力小,滑動的摩擦力大;運動的物體失去動力后自己會停下來,使因為受到了摩擦力的作用;滾珠軸承使一種將滑動變為滾動的裝置。

  過程與方法:

  做簡單的對比實驗;用簡單物品模擬做滾珠軸承。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了解人類改進搬運重物的方法,感受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系。

  【教學重點】

  用對比實驗證明同一物體滾動摩擦力小于滑動摩擦力。

  【教學難點】

  整理分析對比實驗獲得的數據,分析結果

  【教學準備】

  實驗用小車一輛、紙盒、載重物(鉤碼、小沙袋)、彈簧測力計、膠帶、大小瓶蓋、玻璃彈子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分別出示滾動和滑動的卡通圖片,提問:這兩幅圖中他們在干什么?

  2、一個箱子在地上滑動,一個箱子在木頭上滾動,板書:滑動和滾動

  3、提問:你想到了什么?(為什么要在箱子底下墊幾根木頭)

  (因為讓木頭滾動比滑動省力)

  二、對比實驗:滑動和滾動摩擦力的大小比較

  1、提問:你根據什么來說,滾動和滑動比省力?

  2、學生會根據生活中的`經驗舉例說明滾動比滑動省力。

  3、教師引導:生活中了解滾動比滑動更省力,那我們能不能用更科學的數據來證明呢?

  4、學生提出測量的方法。

  5、設計實驗如何測量。

  (1)輪子的接觸面積相同

  (2)小車的載重相同

  (3)在相同的路面上行駛上

  6、記錄。指導學生看83頁的表格。

  7、學生實驗,把數據記錄在書本表格上。

  8、分析整理數據,提出結論。

  9、提問:為什么滾動比滑動省力呢?

  (滾動可以減少摩擦力)

  三、制作滾珠軸承

  1、哪些地方用到滾動摩擦來減小摩擦力?

  (讓學生說非常熟悉自行車哪些地方都用了滾珠軸承)

  2、介紹滾珠軸承的工作原理。

  3、根據課本的提示小組制作滾珠軸承。

  四、小結

  1、討論:在哪些機械中也用到了滾動摩擦?

  2、討論:哪些地方用到了滑動摩擦呢?

  五、板書設計

  小學科學課教案 4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生一個河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沖力。

  過程與方法:組裝氣球小車和研究小車的.反沖運動。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合作的重要性和形成不怕苦難的積極態度。

  【教學重點】

  研究小車的反沖運動。

  【教學難點】

  對小車反沖運動的解釋。

  【教學準備】

  小車反沖運動實驗套材、長線一根、噴氣式飛機等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玩氣球,教師把吹足氣的氣球放開,氣球會飛走,

  引導語:玩過嗎?請你也來這樣玩一玩,想一想氣球為什么會飛出去。

  2、學生實驗、解釋。

  你在哪些地方也看到這樣的現象?

  3、揭題:能不能把這種力來驅動小車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像火箭那樣驅動小車。

  二、安裝小車

  1、交流討論安裝方法。

  2、出示小車安裝示意圖

  3、學生動手操作。

  三、用氣球驅動小車

  1、調試小車。

  2、測量小車能行駛多遠。

  (1)討論測量方法

  (2)測量

  3、提問:如何讓小車行駛得更遠?說說為什么?

  4、實驗。

  5、出示反沖力的概念。

  6、提問:你還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反沖力?

  (1)學生匯報

  (2)出示噴氣式飛機、火箭的圖片

  四、小結

  1、提問:怎樣才能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

  2、提問:怎樣才能讓小車運動得更快?

  五、板書設計

  六、教后記

  小學科學課教案 5

  一、指導思想

  依據《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貫徹落實“健康第一”的教學思想,讓學生學會生存、學會健體,掌握一些基本的健身方法。采用靈活多樣、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在教學中以學生

  為主體,讓學生的思維、情緒、活動同教師的教交融在一起,使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濃厚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完成學習目標,發展學生敢于動腦,大膽實踐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創新精神。

  二、教材內容

  本課的教學內容選用了滾翻教材中的《前滾翻》和游戲《障礙跑》。

  三、課的組織、設想

  本課結合教材內容采用故事情景的教學方法。 進入情景:在課的開始,教師以“小刺猬鍛煉”的故事對學生進行誘導,通過模仿動物和練習《健身操》發展學生的活動興趣。

  情景展開(1):在滾翻教學中,展開“小刺猬鍛煉”故事情景,啟發學生創造各種玩法。把空間留給學生,讓學生利用小墊子進行各種自由滾翻、滾動、跨越障礙等練習,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想象力。

  情景展開(2):教師及時捕捉住能做出“滾翻”的學生,通過他們的展示,將滾翻滲透于生活中,讓學生掌握自我保護的技能。

  情景展開(3):引導學生學習“前滾翻”。練習中及時幫助學生解決出現的問題(如:頭頂觸墊子、團身不緊、雙腳蹬地無力等),通過教師示范、出示掛圖,讓學生掌握正確的動作。在保護與幫助練習中培養學生團結協作,互相幫助,關心他人的優良品質。學生基本掌握滾翻的技能后,同伴之間相互評價打分,發揮小組評價和個人評價的作用,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情景展開(4):引導學生進行游戲《障礙賽跑》。通過小動物歌謠提高學生的游戲興趣,培養學生遵守規則,尊重同伴的優良品質,滲透安全教育,鼓勵學生大膽創新,積極協作,勇于顯示個體的價值。情景結束:集休手拉手跳簡單跳躍動作以放松身心。

  小學科學課教案 6

  教學目標:

  1、 樂于開動腦筋,表現自我,充分展示學生個性

  2、在體育活動中有一定的觀察和模仿能力

  3、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合作行為,培養創造能力

  教學內容:

  前滾翻

  教學過程

  一、導課

  師:同學們,冬天來了,你們一定很喜歡 出去玩,對不對?

  師:能告訴老師,你們想去哪兒玩嗎?

  師: 今天,老師帶你們到動物園里玩一玩,看看動物園里的小動物是怎樣過冬的,好不好?

  師:那我們就出發吧!你們一定要注意,到了動物園,一定要聽從指揮,注意安全!

  二、設置情景

  1、游戲一:穿過小樹林

  學習目標:調動學生興趣

  師領生跑步到森林,玩“穿過小樹林”的游戲,

  師:同學們,我們穿過了這片小樹林,就要到動物園了,大家一定要愛護小樹林。

  師:同學們,請注意啦,我們馬上就要進動物園了。師領頭穿過洞門(由兩位同學搭手成門),來到動物園。

  2、舞蹈:健康歌

  學習目標: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師:動物園里的空氣好新鮮呀!同學們,我們來做做運動吧!(播放音樂,師領生跳舞:健康歌)

  要求:氣氛活躍,心情愉悅

  3、模仿小動物開運動會

  學習目標:

  ①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②培養想象能力及創造能力

  ③培養協作意識

  師:跳完了舞,你們想和小動物們一起玩一玩嗎?現在,我們就來模仿一下小動物:看看小動物們怎樣開運動會的,好嗎?

  師:我們分組進行,看看誰的想象力最豐富,模仿的最象最好,行不行?

  師:我們現在開始吧!(師參與其中)(設想:龜兔賽跑、青蛙過河、老鷹捉小雞、青蛙跳遠)

  要求: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技巧:前滾翻

  4、栽種人工草坪

  學習目標:培養協作意識及競爭意識

  師:你們模仿的真像。現在,大家累了吧?一起到人工草坪上休息一下吧,不過,我們要先栽種好人工草坪,現在我們來比一比:哪一組栽種的最快最好。

  師:草坪種好了,你最想玩什么呢,大家分組玩一玩吧!

  設想草坪圖形:長方形、圓形等。

  生:分組活動。(設想:有的在草坪上來爬去,有的在翻筋斗,有的在仰臥起坐,有的在練習劈叉,還有的在……)

  要求:團結協作

  5、熊大哥“翻筋斗”

  學習目標:導入主題—前滾翻

  師:大家瞧一瞧,這一組的同學在干什么?

  生:翻筋斗

  師:說對了,原來,他是我們的熊大哥,在學翻筋斗呢!就象“滾圓球”一樣,現在我們把墊子拉開,排整齊,也來學學翻筋斗吧!注意:兩人一組,自由組合,看誰滾得又圓又穩。生:練習團身滾動

  師:巡回指導,提示學生能不能不抱腿滾動呢?

  生:表演示范

  師:表演的真好,我也來給你們表演一個。同學們,老師表演的好嗎?

  生:好!

  師:你們也來練一練吧,我相信你們比老師做得還要好。現在開始。

  生:練習前滾翻;分兩組集體表演

  師:你們表演的真不錯,我想和你們比試一下,好嗎?

  生:好!

  師:表演蹲撐前滾翻起立展體亮相。老師表演的和你們有什么不一樣?

  生:開始動作、結尾動作不一樣

  師:說得很好,同學們,你們有更好的方法和更漂亮的動作嗎?分組練一練,看哪一組的動作最優美,最有特色?

  生:練習,集體展示,個別展示

  四、放松活動

  師:大家玩累了吧:我們來放松一下(意念放松),準備回家吧!

  意念放松指導語:

  1、請慢慢閉上眼睛

  2、 我感到很放松

  3、我的雙手感到沉重和放松

  4、我的手臂感到沉重和放松

  5、我的雙肩感到沉重和放松

  6、我的`雙手、手臂、雙肩全部感到沉重和放松

  7、請慢慢睜開你的眼睛

  師:同學們,你們放松好了嗎?

  生:放松好了

  小結:同學們,今天,看了大家的表演,我對我們班同學有更深的了解,你們聰明、伶俐、活潑、好動,希望你們在以后的學習中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

  五、師生再見

  反思:

  這節課有多處不足。

  1、天氣比較熱,影響學生情緒,

  2、組織不嚴密,表現在準備部分,我把熱身倒過來了,應該活動身體各部位,做頭、腰、雙手、腿的動作。課上是先進入第一個環節,讓學生自主在墊上做滾翻動作。

  3、沒有及時運用激勵機制,做得好的與做得不成功一個樣,

  4、沒有跟生活聯系起來。只讓他知道怎樣滾,不顧怎樣用到生活中,因讓學生明確前滾翻粉是體育鍛煉的一種途徑。通過這個途徑可以發展學生的柔軟、靈敏、協調素質務基本活動能力,促進個性心理的發展。教案的設計基本結合學生的知識,自編了動物及游戲,這樣提高了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動腦思考的能力,使學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了和諧發展,體現了新課程健康第一的理驗。

  小學科學課教案 7

  教學目標:

  1、能通過多種方式獲得植物生長過程和變化的相關信息。

  2、能按照植物種植方法的提示種植選定的植物。

  3、能根據公式計算種子的發芽率。

  4、能搜集如何給植物施肥的資料。

  重點

  指導學生親自播種一種植物,并設計制作記錄植物生長的表格。

  難點

  指導并鼓勵學生堅持持久地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

  教學準備

  花盆、花鏟、植物種子、熱水、冷水、泡種子的小盆、放土壤的其他容器。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師:課前老師讓大家搜集了了解一些植物的生長過程,都帶來了嗎?你是用什么方法搜集到的?

  2、教師小結:搜集資料可以利用上網查詢、利用聲像資料查詢、想有經驗的菜農請教等方法。

  (二)學習新課:

  1、種茄子。

  (1)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看來,我們光說還不行,還需要同學們親自來實踐!你們小組商量一下,種什么好呢?

  (2)確定種植的植物,并明確小組內的.分工。

  (3)師:種植需要哪些步驟?

  (4)選擇合適的工具,種植植物。

  2、測定種子的發芽率。

  (1)師:通過這段時間種植植物,你們有什么發現?

  (2)學生匯報,有的小組活的比較多,有的比較少。

  (3)師:怎樣確定哪個小組的種子發芽率高?

  (4)學生匯報測定。

  3、給茄子準備“營養”。

  師:人的生長需要營養,茄子的生長也需要營養,讓我們給茄子準備一些營養吧!

  4、記錄茄子的一生。

  師:想一想,茄子的生長過程可能是什么樣子的?可以采用哪種方法記錄茄子的生長過程?

  師:同學們一定要堅持進行長期不懈的觀察,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不能半途而廢。

  5、教學反思:

  小學科學課教案 8

  教學目標

  1、從找尋薔薇花叢的食物關系開始,通過討論、分析活動,認識生態系統中的食物聯——食物鏈。

  2、通過畫、找食物鏈,認識食物網,意識到食物網反映了群落和生態系統中動植物間復雜的食物能量交換關系。

  3、經歷討論分析的活動過程,提高歸納綜合的思維能力,注意在討論分析活動中及時吸收別人的學習成果。

  教學重點:

  學會畫、找食物鏈,認識食物網,意識到食物網反映了群落和生態系統中動植物間復雜的食物能量交換關系。

  教學難點:

  畫、找食物鏈。

  教學準備:

  薔薇花叢的動植物卡片(背后粘有小磁釘)、學生用的活動手冊、跟食物鏈有關的課件。

  教學過程

  一、薔薇花叢的食物鏈

  1、出示在薔薇花叢中我們發現的動植物卡片(圖或文字)。上節課我們在薔薇花叢中發現了許多動植物,有蚯蚓、蜜蜂、蚜蟲、瓢蟲、西瓜蟲、鳥等,根據學生的回答逐個出示動植物的卡片。

  2、這些小動物它們吃什么?(薔薇、土壤里的`腐殖質、小草等,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逐個出示這些卡片)

  3、你能用箭頭表示它們之間的食物關系嗎?

  一生上臺用箭頭直接在卡片之間畫出它們的食物關系,其余學生在自己活動手冊上用箭頭畫出它們之間的食物關系。

  4、分析這條食物鏈。

  (1)仔細看看上面的箭頭圖示,你有什么發現?生物之間這樣一種像鏈環一樣的食物關系,稱為食物鏈。

  (2)認識生產者和消費者。

  人們根據食物鏈中不同生物的食物來源,把自己能制造食物的叫做生產者,把吃別人制造的食物的叫做消費者。你認為上面這條食物鏈中,誰是生產者,誰是消費者?薔薇花叢中的動植物哪些是生產者?哪些是消費者?

  5、寫出薔薇花叢中的其他的食物鏈。

  二、水田里的食物網

  1、出示水田的圖片。水田里有許多動植物,我們來看看吧!課件出示水田里的生物,他們在水田里觀察到了哪些動植物?認識這些生物。

  2、閱讀調查報告,看看他們畫出了哪些食物鏈。點擊出示箭頭。

  3、他們還有哪些食物鏈沒有畫出來。你能補畫上去嗎?學生在自己的書本上試著畫出食物鏈。請一生說說沒有畫出的食物鏈,師點擊鼠標出示其余的食物鏈。

  4、認識食物網。

  回頭看看水田里的食物鏈,你們有什么新發現嗎?教師用課件隱去水田里的動植物圖片,留下這些箭頭。像這樣錯綜復雜呈網狀的食物鏈就組成了一個食物網。

  三、課后拓展

  1、森林里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出示其他的一組生態群落系統(森林群落圖),在這個森林里生活著許多生物,你能找出其中的食物聯系,畫成食物鏈嗎?它們的食物聯系是否也組成了一個食物網?

  2、你還能找出像水田、森林這樣的生態群落嗎?

  小學科學課教案 9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植物按生存環境不同,可以分為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生存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

  植物一生是有生命周期,每種植物都有一定壽命。

  植物共同特征是:生長在一定環境里,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和營養,都會生長發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生命過程。

  過程與方法:

  運用比較方法獲得有關共同特征認識。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植物壽命認識,懂得生命可貴,也體會生死自然規律。

  【教學重點】

  了解植物一些共同特點。

  【教學難點】

  通過閱讀資料來總結植物一些特征。

  【教學準備】

  教師: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圖片,植物一生圖片;

  學生:水生植物和陸生植物比較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比較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憶:我們周圍生長著許多植物,我們已經認識了大樹、狗尾草、水葫蘆和金魚藻。我們還知道哪些陸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記錄在下面記錄單里。

  陸生植物 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長?請交流。請補充閱讀P21“植物需要陽光”。

  陸生植物生長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生長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圖記錄下它們生存需要共同點嗎?

  二、了解植物一生

  思考:植物一生經歷了哪些變化?

  請看圖:向日葵一生,我們能找出向日葵一生幾個典型生長階段嗎?

  種子、發芽、幼苗、開花、結果,這是向日葵一生典型生長階段。

  看圖:一棵大樹一生,你們能找出與向日葵一生相同和不同嗎?對了,主要不同是壽命長短不同。請看資料庫:“植物壽命有長有短”,你們有什么體會?是呀,無論是百年老樹,還是一年草本植物,它們都會死亡,這是自然規律,也是生命特征。

  交流:從這些植物一生中,我們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點

  思考:在我們對植物進行了這些觀察和研究之后,我們能夠說出植物哪些共同特點?我們是怎么知道?

  整理:翻看前幾課唯恩圖記錄,比較各共同點,然后整理記錄于紙上。

  交流:我們認為,植物都生長在一定環境中,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等;都會生長發育、都會繁殖后代,都有從生到死生命過程;都有相同基本結構特征: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總結:植物作為生命體有許多重要特征,有共同生長需要量,有生長發育、繁殖、衰老死亡等特征,還有適應環境(水葫蘆)結構特征等。(這樣歸納總結一定要基于學生發展基礎上,學生能總結幾條算幾條,不要強求,也不能死記硬背!)

  小學科學課教案 10

  教師演示:

  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圖片或課件(如放大鏡鏡片的結構等)。

  課時安排:

  1節課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談話:這個單元我們研究微小世界。(板書:微小世界)

  2、提問:什么是微小世界?(細菌,細胞,病毒等)。

  3.提問:微小世界是什么樣的呢,人類是怎么觀察到的?需要借助一些觀察工具是嗎?用什么呢?

  介紹:通常我們都是借用放大鏡和顯微鏡這樣的觀察工具來幫助我們了解微小世界的有關知識,本單元我們就重點研究放大鏡,顯微鏡,這節課我們來研究《放大鏡》(板書課題:放大鏡)

  二、為什么要用放大鏡觀察

  1、師出示放大鏡:放大鏡大家很熟悉,誰能從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三個方面來介紹一下放大鏡。

  2、小組討論交流放大鏡的構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鏡的構造——鏡架、鏡片(各種放大鏡根據用途不同,所以結構也有所不同。順便介紹修表用放大鏡,鑒定珠寶用放大鏡,臺式放大鏡。)

  放大鏡的作用——放大物體的像(可能學生會說“把物體放大”,提醒學生物體并未變大)

  放大鏡的用途——我們用放大鏡觀察校園里的生物、實驗中在老師指導下觀察花、昆蟲等。它是視力不佳者的助視器,還適用于電子產品檢驗、線路板檢驗、集郵者欣賞鑒定郵票、珠寶商鑒定珠寶、公安人員用它觀察指紋毛發纖維等、農技人員用它觀察花蕊進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藝品的工匠工作時使用……

  4、讓學生盡量充分地例舉使用領域,交流后填寫第2頁的網狀圖。

  三、放大鏡下的新發現

  1、師:誰給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鏡的正確使用方法?

  請學生演示放大鏡的使用方法。根據學生的演示教師講解正確使用放大鏡的兩種方法:

  ①目、鏡、物三者,目、物不動,鏡動。

  ②目、鏡不動,物動。

  2、師:選擇一小塊面積,運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圖片、屏幕、織物等看誰會有新的發現!將新發現用文字或圖片記錄在科學記錄本上。

  3、交流新發現后,師歸納:放大鏡把物體的圖像放大,讓我們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細微之處。

  四、放大鏡的特點

  1、師:放大鏡顧名思義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鏡片具有“凸”、“透”的特點)老師給大家準備的物品中有沒有像放大鏡那樣能放大物體呢?請同學們找一找。

  2、學生嘗試利用平面鏡、玻璃、水、水槽、集氣瓶、燒瓶等物體來放大物體的像。(發現圓柱形及球形的裝滿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師:放大鏡的鏡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點?(中間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鏡也叫“凸透”鏡。放大鏡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數也越大,由此推斷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數最大。

  五、小結

  1、師:對于熟悉的放大鏡,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新的發現或收獲嗎?(放大鏡也叫凸透鏡,凸度越大放大倍數越大。運用放大鏡細心地觀察物體,還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細節)

  2、課外你可以嘗試著用一些簡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鏡,或者用你的放大鏡去仔細觀察身邊的物品,看看還會有什么新的發現。

  板書設計:

  放大鏡

  構造:鏡架、鏡片(凸透——“凸透”鏡)

  作用:“放大”物體的圖像、放大細節

  用途:……

  小學科學課教案 1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1、磁鐵有各種各樣的形狀。

  2、磁鐵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被廣泛地應用在許多方面。

  過程與方法

  1、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關磁鐵的知識。

  2、觀察磁鐵形狀,根據形狀給磁鐵取名。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了解磁鐵的用途,體會科學技術給人們帶來的好處。

  2、樂于表達和交流。

  3、激發探究興趣。

  【教學重點】

  交流、整理關于磁鐵的知識。

  【教學難點】

  知道磁鐵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質,被廣泛應用于許多方面。

  【教學準備】

  各種各樣的磁鐵、塑料小車、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寶刀傳說。(課件圖片出示)古代的俠客不光武功高強,而且常常有好的兵器。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從青銅兵器到鐵制兵器,越來越結實,但是也有了一類特殊的兵器。就一把普通式樣的刀,看上去沒什么特別的,卻說是“寶刀”。原來,其他的兵器不敢輕易靠上它,一靠上它兵器就會被它吸住,力氣小的人往往會讓兵器脫手。撒暗器的也不管用,那些鐵制的暗器還沒傷到人,只要用寶刀在面前揮舞幾圈,暗器就被它全部吸住了。難怪被俠客們稱為“寶刀”!你知道其中的秘密嗎?

  2、聽完了寶刀的傳說,我想小朋友們的心里一定出現了一個大大的問號吧?呵呵!不著急,再看看老師的遙控小車吧!

  3、演示遙控小車:把一塊磁鐵用紙包上放在塑料小車上,把一根條形磁鐵包裝成指揮棒狀,手拿“指揮棒”靠近小車,吸引或排斥著小車前進和倒退。小車怎么會聽我的指揮?

  4、怪事還真多,你能猜猜其中的奧秘嗎?學生猜測、交流、討論。

  二、我們對磁鐵的了解:

  1、在我們周圍,很多物體上也都使用了磁鐵。我們知道磁鐵的'哪些事情,是怎么知道的?

  2、請以小組為單位,在記錄紙(我們知道的磁鐵)上畫出或者寫出對磁鐵的了解吧!再想想怎樣把小組知道的有關磁鐵的事情介紹給全班小朋友。一會兒我們開個小小交流會,比一比哪個小組知道的多,介紹的好。

  3、小小交流會:我們知道的磁鐵。

  (1)、全班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匯報以“磁鐵”為中心用網狀圖形式記錄在黑板上。

  (2)、評比得出最佳表現組。

  三、利用網狀圖,整理磁鐵知識:

  1、形狀

  (1)、磁鐵有各種各樣的形狀。(課件圖片出示)

  (2)、這么多不同形狀的磁鐵,怎么進行交流介紹呢?為了方便,人們就根據形狀給磁鐵取名了。你能給這些磁鐵取個名字嗎?(凡取的名有道理的都給予肯定,但注意最后統一到通用稱呼上來:蹄形、條形、環形磁鐵等。)

  (3)、為什么磁鐵要做成這么多的形狀?

  2、用途

  (1)、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鐵?

  (2)、磁鐵在這些地方有什么作用?

  (學生交流,教師根據學生回答課件圖片出示,或補充介紹或幫助學生打開思路。)

  3、性質

  (1)、我們知道磁鐵有一些特殊的性質,是怎么知道的呢?

  (2)、我們能把這些性質記錄下來嗎?學生在記錄紙(我們所了解的磁鐵性質)上寫下自己所知道的磁鐵的性質。

  (3)、交流匯報。

  四、總結延伸:

  1、回顧寶刀傳說和遙控小車,利用磁鐵還可以做什么有趣的小游戲呢?自己課后去設計設計哦!

  2、對于磁鐵,我們還想知道些什么呢?

  小學科學課教案 12

  一、教學目標

  1、能夠利用現有材料,設計并制作簡易降落傘。能夠設計實驗探究影響降落傘下降速度的因素。

  2、知道降落傘緩慢下降的原因(即增大空氣阻力),初步了解影響降落傘下降速度的因素。

  3、認識到科技發展對人類社會的促進作用。具有合作與參與的意識,主動進行分享和交流的品質。產生對科學問題進行反復嘗試與探究的精神。

  二、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棉線、衣夾、手帕、牛皮紙、塑料袋、剪刀

  演示材料:降落傘下降的視頻資料,秒表

  三、教學過程

  (一)認識降落傘下降過程中受到的各種力的作用。

  1、同學們,今天老師帶來了一段錄象,我們一起來看看。

  2、播放降落傘的視頻錄象

  3、大家認識錄象中的東西嗎?那你知道降落傘在下降過程中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呢?

  4、你們能用箭頭表示出來嗎?(指名一學生上黑板標注,其余學生自行在書上標注)

  引導學生主要標出降落傘受到的重力和空氣的阻力。

  (二)制作降落傘并測試降落傘下降速度

  1、大家想親手來做個降落傘嗎?請看老師給你們準備的材料:棉線、衣夾、手帕、牛皮紙、塑料袋、剪刀、秒表。

  2、每小組選擇相應的`材料設計并制作一個降落傘,并注意:

  A:在使用剪刀時注意安全

  B:線段從四個角下垂到結的長度應相等。

  3、現在我們來測試一下我們自己設計制作的降落傘

  測試方法:

  A:一位同學在教學樓二樓往下放降落傘,下面的同學用秒表記錄從降落傘打開到下落至地面的時間。

  B:要保證降落傘下降的距離一致。

  C:記錄員及時記錄時間數據

  (三)研究影響降落傘下降速度的因素

  1、每小組交流本組所制做的降落傘的降落所用時間

  2、每小組降落傘下降所用的時間為什么一樣呢?降落傘下降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系呢?

  3、學生各自提出假設

  4、下面我們以小組為單位,每小組確立一個假設,填好小組活動研究方案:

  問題:降落傘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假設:

  保持不變的是:

  需要改變的是:

  5、交流匯報,師生共同指正小組研究方案中有誤或不全的地方。

  6、小組開展研究,并填好數據。

  結論:

  (四)匯報交流:

  通過研究,你們有什么收獲嗎?

  (五)布置作業。“潛水比賽”是一個拓展活動,研究物體在水中的下降情況。如果時間不夠,可以布置學生課后自行研究。

  小學科學課教案 13

  【教學分析】

  材料屬于物質科學領域,學生對材料的認識僅僅停留在生活經驗的層面上。教材安排學生通過實驗充分認識各種材料的特性,從而選擇合適的材料。

  【教學目標】

  (1)了解某些材料的特性。

  (2)能制訂簡單的探究計劃。

  (3)學會合作與分享。

  【教學準備】

  木板、鋼筋、泡沫塑料板、鋁箔擠塑板、硬紙板、玻璃、塑料板、小刀、滴管。

  【教學過程】

  (1)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一起設計了小狗房子的平面圖,接下來我們就可以給小狗造房子了嗎?

  你拿什么造房子呢?我們還需要考慮什么呢?

  生:還要考慮材料的選擇。

  師:你平時見過的小狗的房子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呢?

  生:有木材、有鐵絲,還有瓦楞紙等等。

  師:只是用一種材料就能滿足我們所有的要求嗎?

  生:不是。

  (2)計劃組織

  師:所以材料選擇是一項龐大復雜的工程。要選出合適的.材料,我們必須制訂一個選材計劃。

  ①每6人一組,選出組長并進行分工。

  ②制訂選材計劃。

  師:在這個選材計劃中要有哪些項目呢?

  生1:要有任務、要求、實施步驟。

  生2:還要考慮總的預算、材料的價格、采購地點等等。

  師:同學們說得真好。現在請大家看材料超市中都有哪些材料?

  生:有木板、鋼筋、泡沫塑料板、鋁箔擠塑板、硬紙板、玻璃、塑料板等等。

  師:你對哪種材料比較熟悉呢?

  生1:我對鋼筋比較熟悉,這種材料比較硬,用它做小狗房子比較牢固,唯一的缺點是不容易彎折。

  生2:我對硬紙板比較熟悉,這種材料比較輕便,容易塑形,但不防水,放在室外恐怕不行。

  生3:我對玻璃比較熟悉,它的透光性比較好,我覺得用它來做窗戶一定很好。

  師:還有哪些材料時同學們不太熟悉的,你們想知道它們的特性嗎?

  生:想。

  師:根據我們的要求選擇材料,最重要的就是來考慮材料的特性。下面我們用實驗的方法來比較材料的特性。

  (3)實驗:比較材料的特性

  師:提問:你想比較材料的哪些特性?

  生:硬度、防水性、透明度等等。

  師:分別用哪些方法呢?請大家閱讀實驗方法。 師指導實驗方法。 生實驗并填寫表格。

  (4)得出結論

  師:你選用的是哪種材料?為什么選擇這種材料?

  把材料的名稱標注到圖紙上。

  【教學反思】

  關于材料的特性,生活經驗可以給我們一些,但對比實驗會給我們更準確的答案。

  小學科學課教案 14

  教學目標:

  1.能用實驗的方法探究莖運輸水分的作用;會用簡單的工具對植物的莖進行比較細致的觀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述研究成果。

  2.在探究過程中能大膽猜想,養成認真細致、尊重證據的科學態度;愿意合作交流,體驗到合作交流的樂趣。

  3.知道植物的莖有運輸水分和養料的作用。

  教學重點、難點:

  1、莖有運輸水分和養料的作用。

  2、會用簡單的工具對植物的莖進行比較細致的觀察。

  活動準備:

  1、提前剪取帶葉的枝條,迅速放入滴過紅墨水的水中,并在陽光下照射3~4小時,觀察現象,做好觀察記錄。

  2、準備生長旺盛的盆栽植物、放大鏡、刀片等。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引入

  探根吸收來的水分是怎樣輸送到植物各部分的?今天我們來學習12課、植物的莖。師隨機板書帶領學生觀察校園中的植物。

  討論:根吸收的水分怎樣到達植物的葉、花、果實?葉制造的`養料怎樣到達植物體的其它部分供它們生長?

  你認為莖會有什么作用?莖的內部可能有什么樣的構造?如果莖確有運輸水分和養料的作用,那么水分和養料走的一條道路還是兩條路?

  學生討論,匯報結果。

  教師小結:根據以上討論我們知道莖可能具有運輸作用;莖的內部可能有兩種管子,一種管子將根吸收的水分運送到植物體內的各個部分。另一種管子將葉制造養料運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二、驗證我們的猜想

  談話:如果自來水管斷了,水就會流出來,那么切斷植物的莖,會發生什么現象呢?

  在這顆植物上選擇一嫩枝,剪下。觀察嫩枝的截面上有什么?

  討論:嫩枝截面上的水是從哪里來的?

  用植物上面的一段莖推放在紅水中,你觀察到有什么現象發生?為會么葉子變紅?

  討論:以上現象說明了什么?(莖有運輸水分的作用)

  把浸泡過的莖、橫切、縱切、觀察。

  提問:在莖的橫切面上看到了什么?在莖的縱切面上又看到什么?說明莖內有什么?莖有什么作用?

  小結:以上實驗說明莖確實有運輸水分的作用。在莖的內部確實有運輸水分的管子。

  三、根據自己的研究,繪制出植物運輸水分的示意圖

  根據自己研究的成果,用自己喜歡的方式繪制出植物運輸水分的示意圖。

  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可以先在小組內交流,然后組織全班交流。

  自由活動:

  葉制造的養料是通過什么運輸到植物體各個部分的?運輸養料的細管子在什么部位?

  教師出示資料卡,引導學生認識篩管,使學生知道莖里還有一條運輸養料的管子,它在導管的外面。

  教師小結并板書:在植物體內,莖擔負運輸作用。在莖內有兩種管子。一種管子運輸根吸收的水分,另一種管子運輸的葉制造的養料。

  四、實踐應用

  在兩棵小樹間拴鐵絲晾衣服,日子久了,在撿鋼絲的樹皮上方會形成瘤狀突起,這是怎么回事?(因為植物的營養是通過樹皮自上而下運輸的,如果破壞了樹皮,葉子制造的養料向下運輸的通道就被切斷了,養料通不過去便積存在破壞的樹皮處,形成瘤狀物。)

  有的小朋友愛剝小樹皮,這樣做對嗎?為什么?

  五、拓展活動

  用塑料袋罩住一株盆栽植物的莖葉,扎緊袋口,放在向陽處,過一段時間,觀察、分析實驗現象。

  小學科學課教案 15

  教學目標:

  1、能夠根據一些自然現象推測地球的內部構造。

  2、能夠制作一個地球結構的模型。

  3、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

  4、讓學生在活動中樹立科學的自然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知道地球內部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能夠選擇制作地球構造的模型并準確地表述對地球構造的探究結果;

  難點:體會科學研究中建立地球模型的意義。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煮熟的雞蛋一個;分別裝有水、細沙、小石頭的黑色膠卷盒三個。

  學生準備:不同顏色的橡皮泥、小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一起來上一節科學課。(師指地球儀)問:這是什么?

  生:地球儀。

  師:通過前兩課的學習,我們對地球有了初步的了解。能告訴大家你們了解到地球哪些方面的知識嗎?

  生1:我了解到地球是球形的.。

  生2:我了解到地球的表面是千姿百態的。

  生3:我了解到地球上有高山,有峽谷,有平原。

  生4:……

  師:同學們了解的還真不少。關于地球,你們還想了解什么?(學生回答)

  師: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一起重點了解地球的內部。(板書課題)

  二、了解地球內部結構

  師:地球的內部結構是怎樣的呢?你們知道嗎?

  生猜測。

  師:關于地球內部的結構,教材告訴了我們一些信息,老師也為大家搜集了相關的資料。請大家仔細閱讀教材21頁和老師發給大家的資料,讀后用一段最簡潔的話概括出你了解到的地球內部的信息,把它寫到資料紙上。

  學生閱讀,概括信息。

  師生交流信息。

  根據交流的情況,教師大屏幕出示地球內部結構圖,觀察。

  在交流過程中板書:地殼地幔地核

  師:看到這個地球內部的構造示意圖,你覺得像什么?

  生:雞蛋。

  師:我們切開雞蛋觀察一下,對照你所觀察到的,說說地核、地幔、地核與蛋殼、蛋白、蛋黃之間有何相似之處。

  教師剖開雞蛋,指導學生弄懂二者的相似之處。

  三、指導學生探究

  師:這些信息是科學家得出的。那么,科學家是通過什么方法知道地球的內部結構的呢?我們先來看一組有關地表現象的圖片。請看大屏幕。

  教師課件出示火山、地震、地熱、海嘯等圖片,讓學生進行觀看。

  師:從這幾幅圖中你了解了地球內部的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地球的內部有熾熱的巖漿。

  生2:我知道地球內部蘊藏著巨大的力量。

  生3:我知道了地球的內部是活動的。

  師:同學們說得很好。科學家們從這些表象中推測出地球內部的許多信息,其實,他們還運用了實驗的方法來探索地球內部的秘密。我們來做個小游戲:老師講桌上有三個密封的膠卷盒,里面裝有不同的物品。在不打開蓋子的前提下,你們可以用什么方法知道盒子里裝的是什么?你準備怎樣做?

  學生討論準備如何做,得出方法:搖,鉆等。

  學生動手操作。

  學生匯報交流。(給予學生充分的時間,并提示學生完整的表達)

  師:剛才的游戲我們進行得很成功。我們都當了一次小科學家,因為科學家們也是通過這樣的辦法揭開地球內部的結構秘密的。

  四、制作地球構造模型

  師:同學們現在對地球的內部構造有了一定的了解,大家有興趣用橡皮泥做一個地球構造模型嗎?

  小組討論制作的方法和順序,師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相機課件展示制作步驟:

  (1)先捏成一個直徑約1厘米的紅色橡皮泥小球做內核。

  (2)再捏一個直徑約1.7厘米的黃色橡皮泥小球,壓成一個薄餅做外核。

  (3)然后捏一個直徑約2.2厘米的白色橡皮泥小球,壓成一個薄餅做地幔。

  (4)用一層薄薄的灰色橡皮泥做地殼。

  (5)最后小組合作進行組裝。

  小組活動。合作動手做地球模型。教師巡回指導。(播放音樂,制作完成后,提醒學生把桌面整理干凈)

  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地球構造模型,師生共同評價。

  五、拓展引伸。

  師:對于地球內部的構造,現在仍然還有許多迷團,許多信息科學家也是一種預測。老師希望你們課后能多搜集一些有關地球內部的資料進行整理,并與大家一起進行交流,好嗎?下課!

  小學科學課教案 16

  教學目標:

  1、知道土壤為人類所作的貢獻;了解我國的土壤資源;知道人類的許多行為是破壞土壤的;知道垃圾等對土壤的危害。

  2、意識到土壤的重要,能夠感激土壤;能夠在自己的`行動上為保護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環境意識。

  教學準備:

  1、有關土壤的資料,記錄表格。

  2、收集自己進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資料和卡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來學習土壤和我們的關系。(板書課題)

  (二)自主學習

  1、了解土壤為人們做了什么

  (1)小組交流:你認為土壤能為人們提供什么?

  (2)學生拿出自己準備的資料,分小組交流、討論

  (3)把你知道的填寫在書上。

  (4)小結:土壤是植物的母親,植物又為食草動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動物又為食肉動物提供了食物。動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將

  它們的尸體還原成土壤中的養料,土壤就這樣周而復始地為生命提供著無盡的營養,正是有了土壤,才有這美麗可愛的世界。

  2、討論人類的哪些活動破壞了土壤

  (1)小組交流:你認為人類的哪些活動破壞了土壤?

  (2)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3、討論假如地球上沒有土壤會怎么樣

  (1)小組交流:你認為假如地球上沒有土壤會怎么樣?

  (2)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4、討論我們能為保護土壤做什么

  (1)小組交流:你認為我們能為保護土壤做什么?

  (2)學生分小組交流、討論

  (3)小結:我們小學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傳工作。

  (4)指導學生自辦土壤小報,搞好宣傳工作。

  (三)拓展創新:

  引導學生寫出或畫出他們的建議,指導學生辦好土壤小報。

  教學反思:

  學習本課后,學生感知土壤資源的缺乏,認識了保護土壤的意義,并提出了保護土壤的想法。意識到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小學科學課教案 17

  一、課程標準:

  1.知道在科學探究中問題的解決或結論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實證據為基礎,證據的收集可以有觀察、實驗等多種方法。

  2.能通過栽培了解植物的生長過程。

  3.能指認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種器官的作用。

  二、教學目的:

  (一)過程與方法

  1.能夠調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圖畫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綠色開花植物。

  (二)科學知識:

  1.知道植物對人類的貢獻。

  2.知道我們吃的某些食物是植物的哪部分。

  3.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個部分及其名稱。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植物對人類的貢獻,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

  三、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1.能指認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知道各種器官的作用。

  2.知道植物對人類的貢獻。

  3.意識到植物對人類的貢獻,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

  四、學習成果評價

  (一)概念發展:

  1.不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個部分及其名稱。

  2.知道一株完整植物的各個部分及其名稱。

  3.意識到植物對人類的貢獻,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

  (二)探究能力:

  1.能夠描述職植物對人類的貢獻。

  2.能夠調查植物的用途。

  3.能用圖畫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綠色開花植物。

  五、教學材料:

  圖片、自制“完整的綠色開花植物圖”、布置學生收集、閱讀植物方面的資料和圖片

  六、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師生互動的目的

  教學反饋

  集中話題

  1.前面我們觀察了解了土壤。和土壤的聯系最密切的要數——?(各種各樣的植物)。

  2.這個單元我們一起來看看各種各樣的植物。

  3.板書課題

  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學習植物的興趣。

  探索和調查

  植物對人類有哪些貢獻?

  1.教師讓學生充分討論、說一說,感受植物對人類的貢獻。

  2.教師補充一些學生沒有說過的植物并小結:植物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

  3.剛才同學們說得最多的是植物為人們提供營養,那么你們知道各種植物的哪部分能供我們吃嗎?

  教師及時點撥學生認識植物的各個部分名稱。

  同學們對植物的各個部分的認識都很準確,如果請你畫一株完整的植物,會畫嗎?

  評價時,引導學生從植物的六個器官方面進行評價。

  認識植物對人類的多方面貢獻,感受植物與人類的和諧。

  認識植物的局部。

  引導學生用圖畫的方式描述植物各部分及其名稱。

  回顧和解釋

  這一課學習的課題是《植物和我們》,植物和我們有哪些關系?

  鼓勵學生說出這節課的收獲。主要從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的貢獻等方面說。

  小學科學課教案 18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鐵生銹是一種化學變化,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

  鐵生銹的原因與水和空氣有關。

  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實驗獲得證據,確定鐵銹是一種不同于鐵的新物質。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鐵生銹的原因。

  情感態度價值觀:懂得確定一種物質是否是新物質需要有足夠的證據,培養證據意識。

  教學重點

  認識鐵銹是不同于鐵的物質,了解形成原因。

  教學難點

  能設計完整實驗論證自己的`推理猜想,并能堅持觀察記錄。

  教學準備

  鐵片、銹鐵、鐵銹、電路、磁鐵、錘子

  教學過程

  一、出示生活實例圖片:很多的鐵制物品被銹掉了,影響了我們的使用,要控制鐵銹就要了解鐵銹。

  二、觀察鐵銹,和鐵形成對比認識

  1、提出問題,明了探究任務:鐵銹是從鐵變來的,那么鐵銹是鐵么?生答。怎樣證明鐵銹是不同于鐵的新物質呢?

  2、取出鐵、銹鐵、鐵銹(刮下來的),仔細觀察回答,如何支持我們的看法?

  3、引導思路:要看鐵銹是否是鐵,除了觀察等外,我們還要看鐵銹是否擁有鐵所具有的特性來驗證,尋找證據借鑒課本資料實驗探討填寫35頁表格。(指出:是對比實驗,注意可變因素的唯一性,以及實驗注意點)

  4、反饋交流探討結果,展示填表。如何用你的發現說明你的看法的?

  5、小結:我們通過觀察和敲擊、導電、磁鐵的吸引等實驗得到的結果都說明鐵

  銹不是鐵,是鐵產生的一種新物質,那么就是一種化學變化。是鐵和誰發生的化學變化呢?這是我們控制鐵銹的關鍵。

  三、探索鐵銹形成成因

  1、教師提出問題:是鐵和誰發生的化學變化呢?也就是鐵銹究竟是怎樣形成的。

  2、學生大膽討論猜測。

  3、制定研究計劃。

  4、交流研究計劃,相互質疑補充,(對研究命題作出指導,通過比較“鐵為什么生銹?鐵生銹與什么因素有關?與具體學生單一猜想問題作出比較,指導問題選擇的可行性,人員分工等)

  四、總結:

  下周我們再上課的時候,相信同學們對鐵銹形成的研究會有不小的收獲,我們還可以獲取避免生銹的方法。

  小學科學課教案 19

  教學目標

  1.讓學生了解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

  2.讓學生確認分子比細胞小得多;

  3.確認不同的物質,分子的大小并不相同。

  教學重點

  分子的特點,分子運動論的內容的有關內容

  教學難點

  分子的特點,分子運動論的內容的有關內容

  教學過程

  一、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

  引入一:提出物態變化中的許多現象,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現象,為了回答這些問題,需要學習物質構成。

  引入二:細胞是構成生命的基本單位。甘蔗汁從甘蔗的細胞中壓榨出來,說明甘蔗細胞中含有多種物質,那么,存在于甘蔗細胞內的糖和水等物質又是由什么構成呢?

  學生實驗:觀察蔗糖的'三個實驗(觀察方糖、觀察碾碎的方糖、觀察糖水)。讓學生一步步考慮,最后根據水變甜的事實,確認蔗糖沒有消失,在水中以極小的微粒存在,從而得到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構成的結論,把學生引入物質的微觀世界。

  分子——分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微粒。

  分子很小的概念——可以采用對比或比喻的手法,如:

  ⑴一杯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數如果讓人去數,每秒種數一個,要數幾十億億年。

  ⑵如果把水分子與乒乓球相比,它的大小的比例就好象乒乓球與地球之比。

  ⑶2500萬個水分子排列起來才只有1厘米長,而同樣數目的乒乓球挨個排列起來有750千米長,相當于北京到南京的直線距離。

  二、分子之間有空隙

  兩個演示實驗:(前一個是主實驗,后一個是輔助實驗)

  做水和酒精混合的實驗時:用有刻度的小試管。

  黃豆和芝麻混合的實驗總體積減少,其實跟兩種顆粒之間存在著空隙有關,又跟兩種顆粒的大小不同有關,所以應選用顆粒大小差異較大的,實驗效果就較明顯。當然模擬實驗只是用來幫助人們理解某個道理,它與所要說明的道理之間并不存在著簡單的因果關系。我們不能認為,因為黃豆和芝麻之間有空隙,所以構成物質的分子之間一定存在空隙,只能說與黃豆和芝麻混合的現象相類似,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間存在著空隙,當兩者混合時,由于分子填補了這些空隙,所以總體積就會減少。

  三、分子處于不停地運動中

  氣體的擴散實驗:打開香水瓶蓋,讓學生聞氣味。使學生認識到氣體分子在永不停息地運動著,這個實驗簡單易做,而且直觀性和形象性強。也可改為在教室里噴灑空氣清新劑或點燃衛生香,讓學生聞氣味。

  什么叫擴散?進行氣體擴散的微觀解釋,符合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

  液體的擴散實驗:紅墨水在水中的擴散實驗。應當用注射器將紅墨水注入水的底部,然后讓學生觀察紅墨水向周圍散開的現象。紅墨水在水中擴散的實驗需要較長的時間,可以在開始上課時將紅墨水注入水中。兩杯水,一杯用冷水,一杯用熱水,讓學生發現紅墨水在兩杯水中散開的快慢跟溫度的高低有關,溫度越高,擴散越快。擴散是由分子的運動引起的。

  擴散現象也能在固體中發生。教師介紹金和鉛的擴散實驗。讓學生舉例固體擴散的實例。

  教師總結。固體的擴散在制造金屬零件和現代電子基本元件晶體管的制造上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鋼件的表面滲碳法,從而提高鋼件的硬度;滲鋁法,從而提高鋼件的耐熱性;在晶體管中滲入微量的雜質,從而控制半導體性質。

  討論:比較氣體、液體、固體中擴散的快慢。

  擴散現象除了能說明分子的運動之外,還能說明什么?

  四、分子之間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課堂小結

  布置作業

  小學科學課教案 20

  學情分析

  食物對學生來說是一個很有趣的話題,最愛吃什么最討厭什么,談起來滔滔不絕。然而究竟吃什么才健康?這是學生所困惑的問題,對這一問題的研究則采用卡片來記錄,擺卡片來研究,最終得出對人的食物的一般認識。使之感到了研究的快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我們一天要吃很多種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制作食物名稱記錄卡片,拼擺食物記錄卡片,對食物進行數量的統計和類別的劃分。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開始有意識地關注所吃的食物。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有意識地關注所吃的食物。食物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

  難點:通過記錄一天的食物,發現問題和規律。會給多種食物組成的食品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進行食物記錄的卡片紙(每人20張)、食物分類記錄單(每組1份)

  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

  發放一天的食物調查記錄表(附后),讓學生在家里做好記錄。[學生記錄的.過程不單是為上課準備資料,其實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讓學習在家里學習,實現了學習的空間的開放;讓學生的學習從課上延伸到課前,實現了學習時間的開放;讓學生向家長學習,實現了學習方式的轉變。由此可見學生記錄的過程實際是一個開放的科學學習的過程。]

  二、導入

  1、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研究食物。關于食物你了解多少?[學生的科學學習是在其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的學習,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是我們教學的起點,這一問題正是為了了解學生對食物這一概念的理解,從而更好地找準教學的切入點。在此要引導學生對食品與食物這二個概念加以區別,以防止在書寫卡片時兩者相混淆。]

  2、你最愛吃什么食物?

  3、你最討厭什么食物?

  4、提出研究的問題:我們究竟吃什么才健康?讓我們通過這節課的研究來尋找答案吧。

  [最喜歡吃的食物與最討厭的食物是學生很感興趣的話題。在這一話題的討論中,學生會發現同一種食物有的同學喜歡,有的同學討厭。那么我們究竟應該吃什么呢?這正是我們這節課研究的問題。]

  三、討論研究方法

  1、交流研究方法。你覺得我們該怎樣開始我們的研究?

  2、啟發學生在科學研究中應注意選取樣本。我們就以昨天的一天的食物為樣本來研究。

  [研究方法的確定是科學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本環節的活動旨在使學生了解科學研究的方法選取與研究內容的關系,并初步學習選取研究方法。]

  四、記錄與統計

  我們的研究其實從昨天已經開始,拿出我們昨天填寫的一天的食物記錄,并且了解了一些食品由那些食材加工成的。想不想和同學交流一下?[這一交流活動是對家庭學習的驗收,也為下一步填寫卡片做好了準備。]

  1、下面我們就把昨天吃的食物記錄在卡片上。(投影出示以下提示語來指導填寫卡片的方法)

  2、一張卡片只記錄一種食物名稱。

  重復的食物要分多次分別記錄。

  多種食物組成的食品要用多張卡片記錄食物名。

  3、學生根據記錄表填寫卡片。

  4、初步統計。

  6、數一數共用了幾張卡片?這說明了什么?把重復的食物卡片用釘書器釘在一起。重復最多的是那些食物?這又說明了什么?

  五、整理與研究

  1、小組內將重復的卡片釘在一起。

  2、把卡片平擺在桌子上。這么多食物我們怎么研究呢?啟發給它們分類。

  3、如何分類呢?討論確定分類方法。(如,可以生食的食物與熟食的食物;主食與副食;動物類與植物類食物)

  [給物體分類學生并不陌生,但由于其生活經驗所限,活動中可能出現的有些食物分類不清的情況。為此,組織全班同學首先將食物分成動物與植物類,分類中出現了諸如水、鹽、食品填加劑等無法歸屬的問題。這時指導用“其他”來涵概。]

  4、分組用不同的分類方法將食物分類。

  5、討論交流分類方法。組織學生間的討論,統一認識達成共識。[在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同時也對人的食物的多樣性有所認識]

  六、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覺得人一天中應該吃那些食物才健康?[通過本問題的討論旨在使學生明白,人是雜食性動物,因此,沒有一種食物能包括人所需要的全部營養。從而糾正學生的偏食現象。]

  小學科學課教案 21

  教學目標:

  1.根據自己收集的資料和同伴交流恐龍滅絕的原因。

  2.產生探索恐龍滅絕原因的興趣。

  3.在活動中,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發現現象,并能以實證研究科學現象。

  4.激發學生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教學準備:

  學生經驗準備:閱讀過有關恐龍的書籍。

  材料準備:掛圖24號,學生查詢過關于恐龍滅絕的相關資料

  教學過程:

  一、討論恐龍的滅絕原因。

  1.引導學生大膽表達自己查詢資料時得到的相關信息,如果其他學生有不 同意見,教師應允許并鼓勵學生說出反對的理由。

  2.提問:恐龍生活在什么年代?現在能看到恐龍嗎 ?恐龍為什么會滅絕?

  二、教師不必強求學生學生按照科學家推測的說法來交流。

  三、整理恐龍滅絕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

  1.關于恐龍的滅絕原因目前有許多種說法,但沒有定論。

  2.讓學生投票發表自己的觀點,并說說自己投票贊成的理由,教師根據 學生的回答或作進也不地追問,或表示認同。

  四、出示掛圖,介紹恐龍滅絕的可能原因。

  學生看圖,聽教師介紹。

  如小行星碰撞地球、氣候變冷、病態恐龍蛋、恐龍食物沒了、吃了有毒的植物等。

  (在這個環節中,教師必須傳遞給學生的一個信息是:這些恐龍滅絕的原因都 只是推測,一種可能,隨著科學的發展,也許會出現新的結論。)

  教學反思:

  恐龍是孩子們心中最神奇的'一種動物。從平時小朋友對恐龍的興趣和認識的觀察,我猜想孩子們對這個活動一定有興趣,但如何抓住學生對恐龍的興趣,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做到教學過程最優化,是我必須考慮的。所以我在課前精心準備,希望能通過這一活動的學習達到不僅能讓孩子們了解一些恐龍的種類、形態及生活習性等知識,還要讓他們將這種探究延續到課外,培養學生對恐龍知識的持久興趣,激發學生主動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小學科學課教案 22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

  1.觀察、描述西紅柿幼苗的形態特征,了解幼苗成長的過程。

  2.知道植物的根一般生活在地下,具有吸收水分和固定植物等的作用。

  科學探究:

  1.能運用感官和工具觀察并描述植物幼苗的外部形態特征及現象。

  2.在教師引導下,能用比較科學的詞匯、圖示符號記錄整理幼苗生長過程中每部分的樣子。

  3.能依據證據運用比較、概括等方法,分析結果得出根的作用。

  科學態度:

  1.對自然現象保持好奇心和探究熱情,樂于參加觀察植物幼苗、研究根的作用等科學活動,并能在活動中克服困難,完成預定的任務。

  2.在科學探究中能以事實為依據,不從眾,不輕易相信權威與書本,面對有說服力的證據,能調整自己的觀點。

  【教學重點】

  通過回顧、觀察并結合生活經驗研究根的作用。

  【教學難點】

  通過回顧、觀察并結合生活經驗研究根的作用。

  【教學準備】

  教師材料:課件,常見的盆栽綠植。

  學生材料:番茄或黃瓜幼苗生長記錄,自己種植的番茄幼苗。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呱呱墜地的嬰兒經過幼兒、兒童時期會長成一位翩翩少年。種下一粒種子它會有什么樣的變化呢?這節課我們將通過《幼苗長大了》來學習一下植物幼苗成長的過程及根的作用。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熟悉的人的一生中早期的成長過程,拋出問題引發思考,點明主題。]

  二、認識幼苗

  1.師:寒假中,老師指導同學們種植西紅柿種子,要求同學們觀察記錄西紅柿幼苗的形態、高度等變化,同學們做的'怎么樣呢?現在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大家的成果吧。(展示學生記錄的番茄成長的數據和照片)

  2.師:你能說一下這些幼苗有什么變化嗎?

  3.生:幼苗長出了葉,葉子變大了,幼苗長高了,變得健壯了… …

  4.師:是的,幼苗長出了莖和葉,幼苗長高變大了。同學們認真觀察一周齡幼苗和兩周齡幼苗新長出的葉子形態,你有什么發現?

  5.生:幼苗剛開始長出的兩片葉子的邊緣是平滑的,后來長出的葉子邊緣不平滑。

  6.師:這位同學觀察的非常認真!番茄幼苗最初的兩片葉子是子葉,之后長出的葉子是真葉,我們生活中所見所說的都是真葉。觀察一下你種的番茄幼葉長大后的形狀像什么呢?

  7.生:像一片片羽(這些語言的意義何在?)

  8.師:非常棒,番茄的像羽毛一樣的葉稱為羽狀葉,楊樹的葉像心形,楓樹的葉像手掌,每種植物的葉都有特定的形狀,葉的形狀是植物的重要特征。幼苗長大過程中,地上部分枝和葉生長的同時,根也在努力的生長。根在植物的生命活動中起什么作用呢?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植株生長過程的照片和幼苗生長記錄表,讓學生直觀感知幼苗長大的過程。引導學生觀察、對比,發現番茄葉的特征。設疑問引出根的作用。]

  三、根的作用

  1.師:二年級的時候我們學過《栽小蔥》,通過這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小蔥的生長需要一些基本條件,如土壤、水分、陽光等。同時我們還做過一個“小蔥喝水的實驗”,每天記錄小蔥喝多少水。同學們你還記得這個實驗的注意事項嗎?(這個有何意義?)

  2.生:小蔥的根要發達,水要沒過根… …

  3.師:不難發現“小蔥喝水”與植物的哪個器官息息相關呢?

  4.生:“小蔥喝水”與根有關。

  5.師:沒錯,“小蔥喝水”靠的是根,這個實驗說明根有什么作用呢?

  6.生:“小蔥喝水的實驗”說明根能吸收水分。

  7.師:這位同學回答的很好,“小蔥喝水的實驗”說明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同時溶解在水中的養分也被根一起吸收。所以說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養分的作用。根吸收的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養分能夠維持植物的生命,使幼苗不斷長大,根屬于植物的營養器官。

  8.師:你印象中植物的根通常生長在哪里?

  9.生:植物的根通常生長在地下的土壤中。

  10.師:這是玉米的不定根,不定根屬于根的一種類型,同學們觀察一下玉米的不定根生長部位和特點什么?

  11.生:玉米的不定根從莖的下部長出,數量很多,像一個個鐵釘將玉米的莖牢牢的固定在土壤里。

  12.師:小組內討論一下這樣的根會有什么作用?

  13.生:根具有穩固莖干的支持作用。

  14.師:有一種食物物美價廉被稱為“小人參”,你知道是誰嗎?

  不錯,它就是蘿卜。我們常吃的蘿卜、胡蘿卜、甘薯都屬于根。有句俗語說的好:煙臺蘋果萊陽梨,比不上濰坊的蘿卜皮。濰坊蘿卜脆甜爽口、美味多汁。同學們想一想這說明根有什么作用呢?

  15.生:儲存營養物質的作用。

  16.師:誰能總結一下根的主要作用?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觀察并結合生活經驗的思考,讓學生感知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養分的作用,有固定植物和儲存營養物質的作用]

  四、總結

  1.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2.生1:我知道了幼苗的生長過程,觀察到西紅柿的葉是羽狀葉,不同植物的葉形態上有穩定的差異。

  生2: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養分的作用,有固定植物和儲存營養物質的作用。

  生3:植物的根通常生長在地下的土壤里。根是植物的營養器官,能維持植物的生命。

  小學科學課教案 23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了解剪子和刀具的特征、結構,知道剪子和刀具有不同用途。

  2.科學探究:經歷使用剪子和刀具完成制作紙制物品的過程,總結剪子的使用方法。模仿設計制作小掛件。

  3.科學態度、STSE

  樹立安全使用工具的意識。體驗成功的喜悅。意識到改進工具的意義。

  二、教學準備

  學生用剪刀、裁紙刀、其他種類的刀和剪、手套、石塊。

  做小掛件的材料和工具:剪刀筆、裁紙刀、線繩、膠水,薄厚不同的彩紙。

  三、教學時間

  1至2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出示各種漂亮的窗花圖片。

  剪窗花,需要使用剪子,有時,事先還要用刀具把大紙裁開。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剪子和刀具。

  (二)新課學習

  1.分開一張紙

  (1)提問:包書皮,需要把一張大紙分開,怎樣才能分開呢?

  (2)學生回答之后,出示教材中提供的3種方法(圖片):用手撕開、用剪刀剪開、用裁紙刀割開。

  (3)觀察比較裁開紙的效果。

  (4)講解使用剪子和裁紙刀的安全要求:既要防止傷害自己,也要防止傷害他人。

  (5)教師示范操作。

  (6)學生實操。教師巡視指導。

  (7)再次比較3種分紙效果。

  (8)小結。使用工具比直接用手撕能更好地達到要求,工具是我們的“好幫手”。

  2.制作小掛件

  (1)出示小掛件的圖片或實物,提出任務:過新年,我們一起制作一些小掛件裝扮教室,烘托節日氣氛。

  (2)思考:做這樣的小掛件,需要什么材料和工具?怎樣做?

  (3)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出示并解讀小掛件設計圖、分步制作示意圖。

  (4)根據教師的范例,學生分組交流并口述設計及制作思路。

  (5)教會使用剪刀的小竅門(用剪刀的刀口后部剪硬紙片,用剪刀的'刀尖部分把彩紙剪成碎紙條)。

  (6)交待注意事項,尤其注意安全。

  (7)分發材料和工具(材料:如薄厚不同、多種顏色的彩紙、線繩、膠水;工具:剪子、裁紙刀、筆等)。

  (8)學生實操。教師巡視指導。

  (9)作品展示和交流。用掛件裝飾教室。

  3.認識多種多樣的剪子和刀具

  (1)出示多種多樣的剪子和刀具實物,配圖簡介名稱,并演示操作其用途。

  (2)觀察剪子和刀具不同的結構,不同的用途,初步建立結構與功能的關聯。

  4.了解科技史——石刀、石斧

  (1)解說古人發明石刀、石斧的過程。

  (2)與現在相比,古人的石刀、石斧很粗糙,提示當時的材料和技術與現在的材料和技術的不同。

  (三)整理材料,下課。

  小學科學課教案 24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空氣主要由氮氣、氧氣、稀有氣體和二氧化碳等組成;

  (2)、通過實驗,知道空氣中氧氣的含量。

  2、過程與方法:

  (1)、初步理解空氣中氧氣含量測定的實驗原理,知道氣體體積的測定的一般方法。通過對“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實驗的設計,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在自主設計實驗探究的過程中,體驗探究的樂趣,保持和增強對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科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學習化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驗證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難點:初步理解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原理。

  三、教學準備

  3個集氣瓶,火柴,3個具支錐形瓶,導管若干,6套測定空氣中氧氣含量的實驗裝置,冰水,無水硫酸銅粉末,表面皿。

  四、教學過程

  1、導入(視頻)

  師提問:空氣與人類密切相關,大家對空氣了解多少?你知道空氣是由哪些成分組成的?

  生回答

  師:根據書本活動驗證空氣中存在二氧化碳和氧氣

  生:活動,展示實驗現象

  師分析:在活動一中發現石灰水并沒有渾濁,什么原因呢?

  比較新制的石灰水和長期暴露在空氣中的石灰水。

  學生得出結論:空氣中存在二氧化碳,但含量很少。

  活動二展示:木條在空氣中與在氧氣中的燃燒情況。

  師:從實驗中得出什么結論?

  生:空氣中存在氧氣。

  師:如何驗證空氣中存在水蒸氣?

  小組討論,回答

  師總結

  師:空氣中除了氧氣、二氧化碳、水蒸氣外還有什么?

  生:氮氣

  師:對,拉瓦錫通過實驗發現了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并且測出氧氣體積占空氣總體積達1/5。

  師:空氣中的氧氣含量如何測出?

  老師演示小實驗

  提問:

  1、注射器向外拉會有什么現象?

  2、水為什么會注入到集氣瓶中?

  3、注入集氣瓶中的水的體積跟抽出水的體積有何關系?

  學生思考、討論

  提示:如果抽出的是氧氣,則注入水的體積就是氧氣的體積。

  師:用什么方法能將集氣瓶中的氧氣全都消耗完?

  生:物質燃燒

  師:用碳燃燒好還是磷燃燒好呢?提示:碳燃燒會產生二氧化碳氣體,磷燃燒會產生五氧化二磷固體。

  生思考討論

  師:由此裝置改裝而來的測定氧氣的體積分數的實驗裝置。

  師:介紹裝置、實驗原理及操作步驟、注意事項

  學生操作,記錄實驗現象。

  師:誤差分析及實驗改進

  總結:經過大量實驗,得出空氣在各成分所占的比例

  師:這些氣體在生活中有哪些應用?自習p72

  生總結氧氣、氮氣、稀有氣體在生活中的應用

  師:大家知道零食中充的是什么氣體嗎?請下課后自主思考。

  五、板書設計

  一、空氣的成分

  二、空氣的利用

  氮氣(78%) 制化肥、炸藥、制冷劑

  氧氣(21%) 供呼吸、助燃

  空氣 水蒸氣(0.03%)

  二氧化碳(0.93%)

  稀有氣體(0.04%) 激光技術應用、保護氣體、霓虹燈

  六、教學反思

  本堂課中需要學生理解氧氣體積分數測定實驗的原理,而這也是本堂課的難點和重點,實驗前的啟發實驗有助于學生理解,本堂課學生參與不是很多,需要學生多參與到課堂中,在誤差分析后,可以讓學生嘗試再做一遍實驗,有助于學生對本實驗的深刻理解。

【小學科學課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科學課教案02-21

小學自然與科學課件與教案04-25

小學科學課教案05-15

小學科學課科學課教案集合08-23

(薦)小學科學課教案10-27

科學課程的教案02-25

科學課教案01-20

科學課教案04-25

科學課教案04-26

科學課教案[精選]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