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七年級歷史教案

時間:2023-05-05 14:11:55 歷史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級歷史教案(15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歷史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歷史教案(15篇)

七年級歷史教案1

  一、教學目標:

 。ㄒ唬┲R與能力:知道鄭和下西洋、外國貢使制度、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歷》的基本情況,了解明清時期中國與外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來往路線的大致情況。

 。ǘ┻^程與方法:結合地圖,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鄭和下西洋盛況表,并與同一時期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作一簡單比較,認識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ㄈ┣楦信c態度:鄭和下西洋是我國航海世上的壯舉,對促進我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認識外國貢使制度是明朝大國至上的一種反映。認識利瑪竇等人來華的主要目的是傳教,為了便于傳教也帶來了西方的科學技術。

  二、教學方法:

  分組討論法、問題探究法

  三、教學設計:

  《一》、導入新課:

  明朝早期,經濟發達,國力強盛,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相對活躍和頻繁,其中,鄭和下西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外國貢使制度也說明了這一點。

  《二》、鄭和下西洋:

  提出問題,學生看書,師生共同解決:

  1、“西洋”指哪里?(學生看課本注釋)明朝時,將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統稱為西洋;南海東部及其附近諸島,通稱為為東洋。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明朝前期,社會經濟繁榮,國家強盛,我國的造船技術進步,指南針的發明及其應用于航海事業等,為鄭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質技術條件。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明成祖派鄭和出使西洋。

  4、誰能介紹一下鄭和的生平?(學生概述)

  5、讀《鄭和下西洋路線圖》,說出鄭和下西洋的時間、次數、航線、規模、意義。

  6、根據課文內容和寶船模型,就鄭和下西洋的基本概況歸納制作一個表格。

  7、教師提供歐洲新航路開辟時哥倫布等遠航的情況,與鄭和遠航對比,然后談談自己的感受

  附:哥倫布、達伽馬等人的遠洋航行

  《三》、外國貢使:

  1、外國貢使制度有什么特點?(師生歸納)一是以外國朝貢,中國回賜的方式進行。二是對海外諸國朝貢嚴格限制,如發放貢舶“勘合”憑證,規定朝貢期限、貢舶停港、貢貨貢員及貢使進京的路線,手續極其煩瑣等。三是明朝回賜遠遠超出所接受的貢物,并對貢使附載商貨的超值收購。

  2、外國貢使制度的衰落與評價:衰落原因:超值回賜與超值收購,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明中期以后逐漸衰敗導致這一制度無法繼續。評價:外國貢使制度實質是中國古代王朝大國至上觀念的切實反映。能以外國貢使制度形式進行適當的貿易往來,對保持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著“懷柔遠人”的精神,對加強與外國的.正常外交關系也是有益的,但知識這是建立在巨額的經濟支出前提之下的,不僅沒有達到正常的貿易交往,而且加重了明朝的財政負擔。

  《四》、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歷》:

  1、傳教士來華的目的:傳教士是跟隨殖民者之后來到中國的,對他們的活動要具體分析。他們為了在中國傳教,采用了一系列有效的方式,同時傳入西方科學知識,其中,利瑪竇是典型的代表。(結合小字介紹利瑪竇。

  2、指導學生明確制定《大清時憲歷》的相關情況:以明末徐光啟主持修訂的新歷法為基礎;這部歷法的制定者是傳教士湯若望等人;康熙帝予以承認和頒布。

  3、學生看課本小字關于康熙的介紹,思考課本91頁課外學史。

  四、作業設計:

  1、畫出鄭和下西洋盛況表,說說那些因素使我國的航海事業由輝煌逐漸走向衰落?

  2、假如你是明朝統治者,對外國貢使你會采取那些措施?

  3、西方傳教士為什么來華?帶來了那些影響?

  五、課堂小結:

  本課通過鄭和下西洋、外國貢使、外國傳教士與《大清時憲歷》的內容,反映了明朝和清朝初期的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由興盛到衰弱的過程。明代初期及明末清初,中外經濟文化交流尚能進行,其中,鄭和下西洋可以說是中國與外部世界交流的一個高潮。而明清時期的對外關系,總體上是封閉的,我們稱之為閉關鎖國。這就是下節課我們要學習的內容。

  六、板書設計

  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一、鄭和下西洋(出)

  二、外國貢使(進)

  三、外國傳教士(進)

七年級歷史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了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編鐘。

  2、過程與能力:通過分析史料和搜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

  本課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歷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達信息、獲取信息,文字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在文字沒產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信息的呢?(學生能說出結繩記事、刻符號等等)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于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結: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了解)?梢姡S著時代的發展,文字字體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著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維持和聯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并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著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二、向學生展示網上的資料)

  (1)什么叫歷法?

  (2)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歷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歷法和24節氣,并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搜集24節氣的諺語。

  三、扁鵲

 、琶t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蒲a充扁鵲的資料,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四、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啟迪。

  (說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敘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閱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為追求理想頑強奮斗的精神。)

  五、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六、整合知識: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七、總結認識:(總結出今天的收獲,并引導學生繼續探究)

  1、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樣繼續去了解呢?

  2、對于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書設計

  1、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歷法產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戰國時測出24節氣。

  5、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6、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稱為楚辭。

  7、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七年級歷史教案3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匈奴的興起和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所作的貢獻,匈奴與兩漢的關系,包括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呼韓邪單于歸漢和昭君出塞,為學生初步掌握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過程和正確認識我國古代民族關系奠定基礎。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究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和昭君出塞所起的歷史作用,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和評價歷史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思考“漢武帝以前和漢武帝時期,西漢對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原因”,培養學生比較和分析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們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昭君出塞促進了漢匈的友好相處,受到后人的稱贊。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冒頓統一蒙古草原是本課重點。匈奴是我國北方蒙古草原的古老少數民族,戰國時建立奴隸制政權;钴S于秦漢時期的歷史舞臺。匈奴杰出的首領冒頓第一次統一了蒙古草原,匈奴的統治進入鼎盛時期。匈奴的興起對我國北方草原的統一和經濟開發做出了貢獻。學習這段歷史,可使學生感性認識到祖國的歷史是境內各民族共同締造的,各民族都對祖國歷史發展做出了貢獻。這也為理解匈奴與兩漢的“和”與“戰”做了鋪墊。

  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是本課又一重點。漢武帝時經濟的繁榮和國力強盛為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準備了條件。反擊匈奴的勝利使西漢北部邊郡得到安定,有利于中原農業文明的發展。

  正確理解當時的民族關系是本課的難點。民族關系的表現形式主要是戰與和。匈奴南下掠奪,是掠奪戰爭。雖然沒有侵略與被侵略的性質,但是有正義與非正義之分,因為它給漢匈人民帶來了災難。在和平時期,各族人民之間的雜居相處,友好往來,還有和親、邊境貿易等。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往來和合作是歷史的主流。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以先引出昭君墓圖片,生動形象地描述昭君墓和董必武《謁昭君墓》的詩碑,提出“匈奴是怎樣崛起的?昭君出塞與匈奴和親是怎么回事?”引起學生探究的`興趣,由此導入新課。

  2.冒頓統一蒙古草原是本課的重點之一。教師可引導學生回顧秦朝同匈奴關系中發生的幾件大事:秦始皇派蒙恬北擊匈奴,奪取河套一帶,并修筑長城,扼制了匈奴的南下。但是到秦末,中原戰亂,匈奴崛起。可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冒頓為什么能統一蒙古草原?統一對匈奴的發展產生了什么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在漢族的影響下,匈奴地區還出現了農耕,說明漢匈兩族人民在生產勞動技術上已經有了交往。教師可根據學生解答問題的實際情況,進行必要的說明和闡釋。

  3.關于“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一目,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與當時匈奴強盛相比,西漢初年的經濟是什么狀況?”“什么是‘和親’政策?西漢對匈奴為什么要采取‘和親’政策?”讓學生總結出西漢初年的“和親”政策并沒有阻止匈奴年年南下掠奪。進一步思考“為什么漢武帝時期開始大規模反擊匈奴?”以便理解西漢王朝經過六十多年的休養生息,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是漢武帝進行反擊匈奴戰爭的物質條件。教師講述時,可讓學生聯系已學過的知識,回憶西漢王朝實行休養生息后出現文景之治和漢武帝大一統的具體情況,以加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戰爭經歷了很長的時間,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三次戰役。公元前119年的一次,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次。衛青、霍去病在漠北大破匈奴,可結合“西漢和匈奴戰爭示意圖”講解。經過這次戰役,匈奴主力向西北遠徙,“漠南無王庭”,匈奴再也無力與西漢對抗。百余年來,北方邊境地區所受到的匈奴的威脅,至此基本解除。

  4.“昭君出塞”一目,包括兩個內容:呼韓邪單于歸漢和昭君出塞。呼韓邪單于歸漢恢復了漢、匈之間斷絕已久的友好關系,課本上引了雙方約定的內容,可請學生閱讀,以便加深理解。對昭君出塞,學生可能比較感興趣,可鼓勵學生講解,結合觀看《昭君出塞圖》,以加深對昭君出塞的歷史意義的認識,進而思考:“昭君出塞為什么得到人們的肯定和贊揚?”

  5.東漢與匈奴的和戰,教師可略講。東漢時,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向漢稱臣,逐漸內遷。北匈奴控制西域,隔絕了西域與東漢的交通,并經常出兵攻打東漢邊境。竇固、竇憲兩敗北匈奴,解除了北匈奴的威脅。后來,北匈奴大部分向西方遷徙。

  6。講完三個目的內容后,可以組織學生討論匈奴對中國歷史的貢獻。鼓勵學生自己提出或思考一些問題,如:西漢初年的“和親”與“昭君出塞”有什么不同?

  7.結合本課的“活動與探究”,引導學生思考“漢武帝以前和漢武帝時期西漢對匈奴政策的不同及其原因”的問題,對圖示中兩個孩子的不同觀點進行比較分析,以加深對漢匈民族關系的完整認識。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從本課引用的圖片、詩句、史書記載、文物等獲取信息,了解歷史和認識歷史,初步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2.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通過對漢武帝、衛青、霍去病、昭君等歷史人物的評價,使學生初步掌握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要求學生依據自己的理解,進行簡略的表述。

  3.通過講述兩漢與匈奴的“和”“戰”,教會學生用對比、歸納的方法掌握歷史知識。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匈奴族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做出了哪些貢獻?今天56個民族中有匈奴族嗎?”

  今天56個民族中已沒有匈奴族,但匈奴在我國古代歷史上做出了貢獻,主要有:(1)匈奴族用勤勞的雙手,開發了祖國的北疆。(2)第一次實現了蒙古草原的統一,為以后全國性的統一創造了條件。(3)他們創造的匈奴文化豐富了祖國的文化寶庫。漢、匈人民密切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聯系,共同締造著祖國歷史。

  2.回顧前面兩課,結合本課內容,想一想,漢武帝的大一統表現在哪些方面?

  漢武帝的大一統,表現在政治上實行削藩,加強中央集權;在經濟上將地方的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實行抑商政策;在軍事上大力反擊匈奴,進一步發展和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在思想上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儒家思想作為封建正統思想。

  3.史書記載,昭君和親后,“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亡(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結合董必武《謁昭君墓》的詩句,你能說出昭君和親的歷史作用嗎?

  昭君和親,促進了漢族和匈奴族的友好相處,推動了漢匈的經濟文化交流。

  練一練

  活動與探究

  1?磮D分析:現今發現的匈奴文物,上面鐫刻的文字全是漢字,例如單于和親磚與單于天降瓦當。這種現象說明了什么?

  說明當時的匈奴沒有自己的文字,采用漢字,同時也說明漢匈文化交流的密切。

  2.判斷:漢武帝以前和漢武帝時期,西漢對匈奴的政策有什么不同?發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女孩子認為:“漢武帝以前的皇帝軟弱,對匈奴只能退讓和親。武帝雄才大略,敢于反擊匈奴!蹦泻⒆诱J為:“漢武帝以前,國家貧困,對匈奴只能退讓。到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才能大舉反擊匈奴。”他們誰說的對?為什么?

  漢武帝以前,對匈奴實行退讓和親的政策,到漢武帝時期,則對匈奴實行大規模的武力反擊。這種政策變化,自然和漢武帝的雄才大略有關,但歸根到底還是取決于西漢國力的變化。因為國力的強盛與否,是決定戰爭勝負的物質基礎。如果不是國力強盛,漢武帝不可能多次對匈奴大規模用兵,并取得戰爭的勝利。

  參考資料

  冒頓

  冒頓(?-前174),姓攣鞮(luāndī),頭曼單于長子。頭曼欲廢冒頓而立其偏愛的少子,曾將他送到月氏作人質,企圖借月氏之手把他殺害。他盜馬馳歸,頭曼見他精于騎射,令其率領萬騎。冒頓創造一種發響的箭鏃——鳴鏑,嚴格訓練衛士,下令“鳴鏑所射而不悉射者,斬之”(《史記·匈奴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乘頭曼射獵之機,率衛士射殺之,自立為單于。

  冒頓統一蒙古草原

  冒頓殺父自立后,以優異的軍事才能,指揮三十多萬大軍,東擊東胡,西逐月氏,南并樓煩、白羊,北服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族,首次實現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了強大的奴隸制的匈奴帝國。疆域東盡遼河,西逾蔥嶺

七年級歷史教案4

  教學目標:

  1、識記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人、北京人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以及氏族生活的特點等。

  2、通過探究山頂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等問題,體驗獨立思考和歸納比較的過程。

  3、認識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類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學習重點和難點:

  北京人基本概況;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故事激趣,導入新課,解讀學習目標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歌曲《大中國》中唱到“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家里盤著兩條龍,是長江與黃河”。長江和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長江和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這里誕生了我國最早的人類——元謀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嗎?

  二、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知識模塊一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自主閱讀課本P2內容,完成第1題。

  1.簡述元謀人的生活狀況。

  (1)生活年代:距今約170萬年。(2)生活地點:云南省元謀縣。

  (3)生活狀況:會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歷史地位: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古人類。

  知識模塊二北京人的發現

  自主閱讀課本P3內容,完成第2題。

  2.簡述北京人的生活狀況。

  (1)生活年代:距今約70~20萬年。(2)生活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3)使用天然火。(4)靠狩獵、采集為生。

  知識模塊三北京人的特征

  自主閱讀課本P4~5內容,完成第3~4題。

  3.簡述北京人的特征。

  (1)北京人的頭骨、前額低平、眉脊較粗、顴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腦容量比現代人小。

  (2)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

  (3)生活狀況:使用打制石器,過群體生活,會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種,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上的里程碑。

七年級歷史教案5

  一、轉變理念

  歷史是一門古老的學科,初中歷史的課堂教學卻不是暮氣沉沉的。墨守成規的傳統教學漸行漸遠,全新的教學理念因對學生個體需求的尊重而誕生,創設生機勃勃的課堂成為每位教師的理想。因此,我在教學設計中力避“教”和“學”的簡單相加,努力追求師生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的課堂教學新格局,嘗試構建平等、民主、寬松、和諧的師生關系,實踐引導者、促進者與欣賞者的角色。

  二、解讀教材

  實現了教學理念的轉變,對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也會隨之改變。我認為,《初中歷史課程標準》已經將教材的定位從單純的知識傳承載體轉變為有效學習的輔助工具,教材的功能須通過教師的設計與引導,學生參與教學方能體現。

  從地位與作用看:本課居于第二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的第三課,既對兩宋社會風貌進行了總體描述,又從中體現了民族融合的重要主題。

  從內容與目標看:(知識與能力:)學生在學習本課的過程中,將了解宋代社會生活的大概風貌,包括當時流行的服飾、飲食的主要特點、居住條件和房屋建筑的樣式、交通工具、文化娛樂活動以及節慶風俗等,并通過辨別宋代社會衣食住行各方面變化,嘗試從圖片、詩詞等資料中捕捉有效信息,領略宋代的社會風貌,從而使自己的識圖能力、判斷能力、分析能力和知識遷移的能力的到鍛煉,并且運用聯系和發展的眼光看待歷史的發展,認識到文化是特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理解宋代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對宋代社會風貌呈現出萬千氣象的原因的討論中,學生將在教師引導下發現豐富多彩的宋代社會生活,是宋代高度發達的社會經濟的體現,是民族交往民族融合的結果,同時還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傳承性,對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認同感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增強。(過程與方法:)為了實現上述目標,我設計為學生提供更多直觀感性的材料,盡可能拉近歷史與他們的距離;創設情境、讓全班同學帶領卡通人物 “游覽”東京,體驗宋代的社會生活,力爭將探究式的學習方法融入愉快的學習。在此過程中,我和學生都將有目的、有計劃的使用交互式電子白板,在每個關鍵環節留下自主學習的痕跡,為課后小結做準備。

  從側重點看:宋朝的服飾變化與瓦子的出現可能是學生學習過程中較難理解的內容,我將之視為本課的重點與難點,為解決這兩個環節的教學任務,我設計一方面:為學生提供適量課外材料,為他們通過觀察、比對,主動歸納宋朝服飾的時代特點創造條件;另一方面:引導學生研讀課文、緊扣課本,嘗試從中為瓦子的種種特征找出依據,幫助學生及時、科學地使用教材這一學習工具。

  三、分析學情

  課程改革的沖擊下,歷史課堂已經不能封閉自為。我的教學對象是初一學生,他們天真活潑,好動、好奇、好問,早已經通過互聯網、圖書館、影視作品、報刊雜志等各種渠道接觸歷史,他們更喜歡直觀有趣的歷史資料,并且樂于參與教學,善于想象。進行本課教學時,他們學習過了宋朝時期各民族政權并立及民族間交往的相關知識,了解本課的歷史背景;還初步具備了閱讀、分析、比較史料的學科能力,為參加本課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做好了準備。由此,我得出結論:學生學習本課的知識、能力與心理準備已經充分。.

  四、展示流程

  停留于設計層面的教學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實踐教學設計的過程令我興奮,也令我成長。接下來,我將逐步展示我的'教學流程。

  第一步:知識鋪墊

  為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宋代社會風貌的歷史背景,我和學生一同簡單的回顧過往所學的知識,包括兩宋時期漢族及少數民族政權的更迭、民族間交往等,其間,我使用白板的遮屏功能,暫時遮擋課題,以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使知識回顧更高效。

  第二步:輕松導入

  展示本課主題之后,我為學生播放新近上映的動畫片《麥兜響當當》的片段,主要內容是基于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3D動畫,初步展現宋代市井生活的畫卷,課堂氣氛立刻輕松、愉快起來,學生興趣盎然。

  第三步:自主選擇

  看完短片,我向學生請教卡通人物“麥兜”與短片中的主角“麥子”是什么關系,并詢問:同學們是否愿意帶著麥兜一同見識其祖先生活的真實世界,得到肯定的答復后,顯示今天的學習游歷任務:宋代的“衣”、“食”、“住”、“行”、“娛”,為學生創設情境并提問大家想最先了解兩宋時社會生活的哪一方面。我會充分尊重學生的選擇,讓學生感受“我的課堂我做主”。

  民以食為天,在實際的教學中,絕大多數學生和我都首選了解兩宋的飲食文化,隨后我們將進入對宋代飲食的學習。這個自主選擇環節的設置消除了學生與我的距離感,他們發覺:在生活上師生是完全平等的,這將為后面的教學活動營造更加民主的氛圍,鼓勵孩子們大膽的參與教學活動。

  第四步:互動學習

  由此開始,學生進入了本節課學習的主體部分,在我的引導下,學生將分版塊,通過各種預設的活動、使用電子白板,逐步完成對兩宋社會風貌的認識與總結。我的教學預設是隨機的,下面我依據實際教學中學生的選擇順序逐步講述這節課的教學流程。

  1.兩宋的“食”:

  【教師使用白板資料庫】將事先準備好的食物圖片和名稱拖放到屏幕為學生活動做準備

  【學生活動1:】【學生使用白板】游戲“猜猜猜!”——請學生使用電子白板將圖片拖拽至相應的名稱。

  這一環節的設計目標是通過一人上臺操作,全班學生共同出謀劃策,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鼓勵其大膽嘗試、積極交流。

  【學生活動2:】說說飲食——自主歸納兩宋飲食特點

  完成前一個活動后,我引導學生回歸課本,結合課文內容與我提供的課外素材,結合政權更迭、社會性質等知識討論、歸納宋代的飲食特點,得出隨著政權南遷,主要的食材發生了變化、華麗美味的食物僅屬于統治階層等結論。

  【學生使用白板】填寫板書——學生依據剛才討論所得,在白板上將飲食的特點填寫完整。

  在這一活動中,學生將使用電子白板把自己的學習所得與我預設的板書相結合,同時,學生板書的頁面將留存在電子白板的資料庫中,成為最后我回顧本節課學習的重要素材。

  2.兩宋的“衣”

  服飾是一個時代主流思想和審美情趣的體現,兩宋服飾的特點是本課的重點與難點所在,在這個版塊里,學生將通過三個活動發現宋代服飾深受經濟發展、民族融合和封建思潮的影響。

  【學生活動1:】以“衣”取人——依據服飾為圖中人物的身份高低排序

  學生們都明白不能以貌取人的道理,我以一反常規的表達,引起學生的好奇,并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相關知識,仔細觀察圖片,大膽猜測圖中人物的身份貴*。學生們充分發揮想象力,不僅運用了本課所述的有關宋代服飾的知識,還運用了封建社會不同階層生活境遇的差距等知識。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還會進而得出剝削階級被消滅后,服飾也不再體現著階級的差異。

  【學生活動2:】各抒己見——評價纏足、說說你最欣賞的美

  纏足陋習的真實圖片和大文豪蘇軾對小腳之美的詠嘆之間形成的強烈對比是最能激起學生討論的素材,在活動中,學生不僅能明確的判斷纏足是否美,還能將初中政治課中關于培養正確審美觀的內容與歷史學習相滲透。

  【學生活動3:】看圖識變——觀察圖片,發覺宋代服飾的變化特點

  觀察圖片、獲取信息是歷史學科能力的一部分,學生在對比和交流中發現宋代服飾的動態發展及主要特征。

  【學生使用白板】填寫板書——學生依據剛才討論所得的結論在白板上將宋代服飾的變化及特點填寫完整。

  3.宋代的“娛”

  日常的娛樂與節慶活動是宋朝的精神生活的主要內容,它既屬于統治階層又屬于廣大市民與農民,它基于宋代物質文明水平的上升,且包含深邃的傳統文化。該板塊我組織了以下活動:

  【學生活動1:】【學生使用白板】我說《元日》——播放節日圖片及《元日》詩文,請學生自己上臺為同學們解讀詩中展示宋朝節日風俗的詞句

  在這一活動中,學生不僅主動學習,還將自己的探究成果與大家分享,當了一回小老師,學習的自信和主人翁意識自然得以增強;講述過程中,學生還結合自己的發言使用電子白板的繪畫功能標明要點,動手能力、語言組織能力均得到了綜合訓練;講述完畢,我給予學生即時的、熱情的贊揚,激勵大家更積極地投入后面的活動。

七年級歷史教案6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包括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水平的提高和商業的繁榮及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史實,進而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于南宋之時。

  通過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通過思考和總結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商業和對外貿易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對外貿易的發展為傳播中國古代文明、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自唐朝晚期至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及其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南方商業的繁榮”是本課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是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復習遼、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與遼、西夏,南宋與金都發生過戰爭,戰場主要在北方。這時,南方相對安定,在這種有利的環境下,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并逐漸超過了北方。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出示《耕獲圖》

  指導學生看圖,并回答:

  仔細觀察《耕獲圖》,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宋朝農業生產的情況。

 、賵D畫上有哪些人,他們在做什么?

  ——這幅圖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區田莊里的農民繁忙勞動的景象。圖中的農民在從事犁地、車水、挑送、插秧、揚場、舂米、磨粉等勞動。

 、诜N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揚場的場面同時出現,說明什么問題?

  ——證明宋代已有了雙季稻了。

 、転槭裁丛谒纬瘯r能夠由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兩熟?

  新引進的品種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氣候溫暖。

  總結南方農業的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學生思考: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業與前代相比有哪些發展?”

  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歸納:絲織業水平超過北方;棉織業首先在南方興起并初步發展;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的重心,制瓷工藝取得新的突破;造船業發達,居世界首位。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廣州、泉州)

 。ㄍㄟ^圖片展示說明南方手工業的水平)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強調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后,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外貿港口:廣州、泉州;

 。2)市舶司的設立

  3、貨幣制度的變化(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對朝廷的財政收入起著重要作用,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最終完成。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進行歸納、總結,對歷史發展的脈絡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

  4、小結:

  類別 發展成就

  農業的發展

  糧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進與推廣;蘇湖成為糧倉;水稻產量居糧食首位

  經濟作物 棉花、茶樹的種植和栽培得到推廣

  手工業的發展

  紡織業 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棉織業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制瓷業 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制冰裂紋瓷;景德鎮成為瓷都

  造船業 居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商業的繁榮

  商業都市 杭州是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

  對外貿易

  在當時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廣州、泉州是大商港;對外貿易范圍擴大;外貿收入是朝廷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貨幣 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5、作業:課后作業

七年級歷史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孔子及其仁學說?鬃釉诮逃臀幕系呢暙I。老子和他的辯證思想。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兵家等。

  2、能力目標:

  指導學生比較諸子百家各自的主張,培養學生的對比分析能力。

  [重點、難點]孔子和百家爭鳴

  [教法、學法]

  由學生自己閱讀課文而后質疑,教師給與點撥。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具]

  多媒體課件、有關春秋、戰國主要思想家簡介、人物圖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山東被譽為一山一水一圣人。一山是指泰山。一水指黃河。同學們,這一圣人指誰?(學生回答出孔子,從而導入課文)

  1、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板書)

  1)思想:

 。ㄖ笇W生看孔子像及其學說)回答:孔子是個怎樣的人?他有何學說?

  學生回答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出仁的學說

  2)教育:

  (指導學生閱讀53頁第二自然節)提出:孔子在教育方面的貢獻?

 。▽W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B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啟發學生思考問題。

  C教育學生學習態度老實,要謙虛好學。

  D時常復習所學知識,溫故而知新。

  3)文化:

 。ㄖ笇W生閱讀課文)回答由孔子主持編定了哪幾部著作?孔子的言行被弟子編成了什么書?(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

  《詩經》《尚書》《春秋》《論語》

  春秋戰國時期的孔子在思想、教育、文化等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對后世影響巨大,被譽為我國歷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孔子同一時期還出現了另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是誰呢?(學生回答出:老子)

  2、思想家老子:(板書)

  (指導學生閱讀老子插圖及說明文字,了解老子生平)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它的學說記錄在《道德經》里。他認為,一切事物都有對立面,對立的雙方能相互轉化。

  3、百家爭鳴:(板書)

  (列表讓學生看書來回答表內內容,也可先問學生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是什么,最后拿出事先準備的表格來總結。)

  學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觀點

  墨家

  墨子

  主張兼愛、非攻

  儒家

  孟子

  反對一切戰爭,主張輕徭薄賦,實行仁政

  道家

  莊子

  主張無為而治

  法家

  韓非子

  主張改革,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兵家

  孫武

  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

 。ㄖ,請同學們想一想,哪一派的學說對戰國時期的封建統治者最有用?)

  三、小結:

  組織學生討論你認為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的主要歷史條件是什么?

  四、作業:課本57頁填表題

  附:板書設計

  一、道家學派————創始人是老子,著有《道德經》樸素辨證法的思想。

  二、儒家學派————創始人是孔子,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貢獻:

  1、思想上他提出仁的`學說。

  2、對教育的貢獻:

  A:興辦私學,廣收門徒

  B:溫故知新

  C:學習的態度要老實

  3、他編訂了《春秋》

  4、孔子的弟子編寫的記錄孔子言行的書叫《論語》

  三、墨家學派————創始人是墨子,主張兼愛非攻

  四、儒家學派———戰國時期:是孟子,他反對戰爭,提出春秋無義戰,實行仁政

  五、法家———代表人是戰國的韓非,主張A:實行法制;B:主張建立君主*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著作是《韓非子》

  六、兵家———創始人是春秋時期的孫武著有《孫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兵書,還提出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七、道家在戰國時期的代表人物是莊子,他提出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七年級歷史教案8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三、講授新課:

 。1)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2)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3)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四、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五、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七年級歷史教案9

  說課內容:《中國歷史》第二冊第一單元第3課開元盛世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下冊第3課的教學內容。 隋唐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鼎盛階段,唐玄宗開元年間的空前繁盛更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在隋唐史乃至中國古代史教學中處于重要地位,是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好教材。為使學生對“開元盛世”形成的原因和盛世全貌有一個相對全面的認識,在隋唐史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調整:《開元盛世》一課主要內容包括“開元之治”,盛世經濟的繁榮,上承“貞觀之治”,下啟盛唐民族、對外交往和科技文化。

  2、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的新發展、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

  2、能力與方法:通過課前讓學生分組搜集資料, 進行信息加工,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合作探究的能力;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圖片、史料展示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對比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于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3.本課重點及處理: “盛世經濟的繁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經濟繁榮方面,盛唐經濟的發展主要反映在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上。利用課本導讀框中杜甫詩《憶惜》,讓學生朗讀后,依據詩句內容分析開元盛世的社會情景,利用課本內容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從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歸納盛唐經濟繁榮的具體表現,并利用圖片資料直觀感受。

  4.本課難點及突破:對曲轅犁、筒車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的理解: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于農具的了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根據學生對直觀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點,我分別展示出:曲轅犁和直轅犁對比簡圖、筒車與翻車示意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這兩種農具的先進性,從而突破難點。

  二、說學生:

  我所講的這節課面對的是初一學生,他們好奇心強,思維活躍,喜歡動手去做,動口去表達對事物的認識,但仍處于感性認識階段。而我所講的內容偏重經濟方面,理性強,學生理解難度大。為此在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為學生創設直觀的思維情境,鼓勵啟發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從而完成知識的“認知—理解—內化”。

  三、說教法

  結合實際情況,本課教學我準備采用講述法,提問法、導讀法、多媒體等多種教學手段。在聽覺和視覺兩方面同時帶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通過啟發式教學,使學生積極思考,達到傳授知識、思想教育和培養能力的教學目的。

  四、說學法

  學生學習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針對本課特點,我認為應當采用閱讀法,歸納法、比較法等多種學習方法。一方面要教給學生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方法和培養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能力;一方面要教給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同時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和能力。在教學中,實現教法和學法的有機結合和高度統一。

  五、據以上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圍繞開元年間政治、經濟兩個中心,設計若干問題進行如下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土暎┨釂枺和瑢W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第二課《貞觀之治》的有關內容,你對上一節內容中哪一個歷史人物最感興趣,為什么?這樣可通過復習上一節內容,引發學生興趣,既可以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又可以使學生很快進入課堂角色,與老師產生共鳴,一起進入學習本課內容的氛圍中。

 。▽耄┯枚鸥υ姟稇浳簟穭撛O情境,學生通過想象對開元時期的特點有所了解,引導學生帶著兩個問題:“開元盛世”是怎樣取得的?社會繁盛到何等景象?導入新課

  一、開元之治

  1、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設問: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盛世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學生討論時教師指導學生怎樣歸納問題,注意條例清楚,語言精練。并穿插:唐玄宗走馬任姚崇、考核縣令、捕蝗圖,說明唐玄宗勵精圖治。

  2、玄宗與太宗統治時期有哪些相同地方?列表對比,前后聯系,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概括能力,其中補充擴展,增加生動性。通過比較,概括玄宗改革政策影響:開元之治。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盛世經濟的繁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盛世最重要的反映在經濟繁榮方面,盛唐經濟的發展,主要反映在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上。

  1、利用課本導讀框中杜甫詩《憶惜》,讓學生朗讀后,依據詩句內容分析開元盛世的`社會情景,讓學生處理史料,培養學生分析史料,處理史料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生歷史信息加工能力。

  2、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指導學生閱讀教材相關內容,結合課本談談唐朝經濟盛世景象的表現?學生討論時教師依然指導學生怎樣歸納問題,注意條例清楚,語言精練。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和習慣。

  3、 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于農具的了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根據學生對直觀形象事物容易接受的特點,我分別展示出:曲轅犁與直轅犁對比簡圖、筒車與翻車示意圖,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這兩種農具的先進性,從而突破難點。

  4、在手工業方面,通過展示越窯青瓷與邢窯白瓷,再提供一些唐三彩的圖片和資料,讓學生通過觀察,感受一下唐代陶瓷業的成就;這樣既加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又引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5、商業的繁榮:主要通過對長安城的繁盛來體現,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出示長安城平面示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概括長安城的布局特點。想象體會長安城的繁盛,它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通過以上政治、經濟情況歸納,自然而然地推出: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即 “開元盛世”。

  三、指導學生討論如何評價唐玄宗

  通過前面的學習,對唐玄宗的前期有了認識,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最后一段內容,通過對唐玄宗前后期的對比對唐玄宗進行評價。學生討論后先請一位學生大膽地說,其他同學補充,培養學生客觀地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和學生合作解決問題能力。

  課堂小結:

  應掌握一、二、三、四,即:

  一個歷史人物——唐玄宗

  二個歷史概念——“開元之治”、“開元盛世”

  三個方面成就——農業“三新”:新工具、新品種、新技術

  手工業“二行”:絲織、陶瓷

  商業“一市”:長安

  四個世界之最——①生產工具曲轅犁和筒車

  ②陶器新品唐三彩

  ③最大最繁華都城長安

 、苁澜绲谝徊坎枞~專著《茶經》

  這樣就將本課的知識更加清晰明了,便于學生記憶。

  習題練習:(媒體展示)習題的設計在重視兩基的基礎上,有一定的梯度,既照顧了一般學生,有兼顧到好學生的培養和發展。

  板字設計:

  開元之治 改革措施

  影響——開元之治

  開 修建水利工程

  元 農業 方面 農耕技術提高、蔬菜品種增加

  盛 農業工具的改進與創新::轅犁、筒車

  世 盛世經濟的繁榮 手工業方面 絲織業

  陶瓷業

  商 業:

  評價唐玄宗

  板書設計為知識樹框架,這樣使學生有參差,有結構的掌握本課知識框架,使知識體系更加系統。

七年級歷史教案10

  學習目標:

  1、了解唐玄宗用人和節儉的史實;盛世經濟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方面的繁榮概況。

  2、理解“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之間的內在聯系。

  3、運用相關知識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國措施和結果上的共同之處。

  重點難點:盛世經濟的繁榮;農業工具的改進。

  學法指導:“讀、議、展、點、練”相結合。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熟讀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題,并把有關內容標注在課本上

  (一)“開元之治”

  1.改革措施(1)任用等人當宰相。(2)重視地方

  (3)崇尚節儉,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開元年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史稱“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處。

  (2):技術有很大發展。

  (3):有許多新品種。

  (4):生產在江南農業中占有重要地位。

  (5):創制新的生產工具和。

  2.手工業(1)絲織品:花色品種很多,絲織技術。

  (2)陶瓷業:越窯最為有名,界工藝的珍品。

  3.商業(1)大都市有、和

  (2)長安城內分為,分別是

  (3)長安既是當時的大都市。

  4.開元盛世(1)時間:統治前期。

  (2)概況:充實,唐朝進入時期。

  二、合作交流:根據下列問題分組討論,教師深入學生,適時點撥。

  1、材料分析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請回答:

  (1)、這是唐朝那位詩人的詩句?

  (2)、“開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號?當時出現的繁榮景象在歷稱為什么?

  (3)、“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導游,當你領一個旅游團到達長安時,你是怎樣向游客介紹長安的情況的?(就是寫一篇介紹長安的導游詞)

  三、探究展示:根據學生展示情況適時進行點撥。

  小結:唐朝建立以后,經過貞觀之治、武周統治,到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達到鼎盛,安史之亂后,唐朝衰落。

  四、課后檢測:

  1.在舊金山、紐約等地,人們把華僑、華人聚居的地方稱作“唐人街”,可見唐朝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稱為()

  A.文景之治B.開皇之治C.開元盛世D.康乾盛世

  2.唐玄宗命人燒毀宮內一批珠玉錦繡,意在表明()

  A、這些錦繡已經不可再用B.自皇帝始崇尚節儉,致力發展的決心

  C、唐朝此后對絲織業進行限制D.皇帝以后決不穿絲織品

  3.種茶、制茶、飲茶的發源地是()

  A、中國B、日本C、朝鮮D、印度

  4.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做出了不少的創造發明,其中唐朝時期創制的農業生產工具是()

  A.耬車B.翻車C.水排D.曲轅犁

  5.唐朝陶瓷制品中,以黃、綠、青三種顏色加以裝飾且聞名于世的藝術珍品是()

  A、越窯的青瓷B、邢窯的`白瓷C、唐三彩D、景德鎮瓷器,

  6.如果你是電視劇《唐玄宗》的導演,結合歷史的發展劇情中你不會設置的場景是()

  A、茶坊里飲茶的場景B、田野里用曲轅犁耕田的場景

  C、大戶人家擺設著唐三彩D、后堂掛著“開元之治”匾額

  7.下列關于唐朝長安的敘述,錯誤的是()

  A、在長安城里可遇到身著各式服裝的西域人B、長安城內街道兩邊有排水設施

  C、長安是當時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D、在住宅區內有許多店鋪,商業繁榮

  8.唐朝一位皇帝在統治前期勵精圖治,政績卓著,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這位皇帝是()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則天D、唐玄宗

七年級歷史教案11

  教學目標

  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發現及生活情況;舊石器時代、氏族與氏族公社。

  通過對教材的閱讀和學習,使學生初步掌握祖國境內的最早居民相貌與生活的情況。以教材為藍本并附以一些課外內容,如:考古資料、圖片資料、文字記載、本地遺跡等讓學生見識到歷史學科的豐富多彩從而開拓眼界。

  引導學生分析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這些祖國境內最早的人類不斷進化、演變的過程,幫助學生探究這一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從而使學生體會到勞動創造世界和人類本身。指導學生學會使用教材、分析教材并從中吸取有效信息的方法。通過介紹我國是世界目前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建議

  重點分析

  北京人及其生產、生活情況是重點。因為北京人的考古資料十分豐富,得到了完整的頭蓋骨和較多生產生活遺跡,可以充分證明北京人制造工具、使用天然火等情況,區別人和動物,證明勞動創造了人。

  山頂洞人。山頂洞人的生活地域與北京人相同,與北京人相比較,在體質和腦容量方面與現代人更加接近,掌握的生產技術等方面也有了很大進步。從對比中可以了解到人類的演進過程。

  難點分析

 、艑σ恍⿲S忻~的理解是難點,如:原始社會、氏族公社等。由于學生年齡小,以前接觸歷史知識很少,加之時代久遠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苿趧觿撛炝巳耸请y點。初一的學生尚未接觸到社會發展史,對于人類進化的知識幾乎是空白,恩格斯的話對于初一的學生理解起來一定很吃力,需教師循循善誘。

  教法建議

  教師讓學生思考“山頂洞人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井引導學生從體質特點、制造工具、使用火、社會組織形式、觀念等幾個方面進行比較,初步學會通過對比認識、理解歷史知識的方法。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北京人、山頂洞人

  教學難點:原始社會、氏族公社、勞動創造了人

  教法設計:

  教師講解,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建議有條件的地區(如北京、陜西)可以參觀原始社會遺址。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人類是萬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類才有人類社會的歷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來的?上帝造人的傳說(講上帝造人的故事),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的傳說(讓學生講故事),反映了人類對自身的困惑。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終于認識到,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結果,是由古猿的一支發展來的。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一、祖國境內最早的人類

  1、元謀人

  建議教師先讓學生看書第一頁“我國遺址分布圖”同時告訴學生我們的祖國地域遼闊,肥沃的土地是我們的衣食之潭,眾多的江河給我們灌溉之利,縱橫的山脈,茂密的森林蘊藏著豐富的寶藏。早在遠古時期,中華民族的祖先就勞動、生息、繁衍在這片富饒、美麗的土地上。提出問題“在這些遠古人類中,誰是我國最早的人類?他的發現時間和地點?”學生讀書,并回答問題。教師在肯定學生的回答后,簡單補充一些有關元謀人的知識。教師再次向學生提出問題,“看完我國遺址分布圖后同學們有什么感想?”學生的答案中會有分布較多或均勻的說法,教師少作補充后指出,我國是世界上目前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從而激發學生的自豪感和愛國熱情。

  二、 北京人

  關于北京人建議教師先介紹有關賈蘭坡教授的故事和北京人頭蓋骨發現、失蹤的經過,引起學生的興趣,同時告誡他們——落后就要受欺,落后就要挨打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同時引入一個考古學知識即只有發現了頭蓋骨才能復員古代人類的面貌。這就是為什么元謀人的相貌不能夠復員而北京人可以。引起學生興趣后,指導學生閱讀教材。

  1、地點 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洞里。

  1929年,我國考古學家裴文中發現了一個完整的頭蓋骨,奠定“北京人”在科學上的堅實基礎。以后,考古學家在周口店又先后發現了五個比較完整的北京人頭骨,還有152枚牙齒、10多塊上、下肢骨。同時出土的文化遺物,有石器和經過打擊的石片10萬多件,有用火的遺跡,還有虎類、鹿類等100多種動物骨化石,其中腫骨鹿和鬣狗就各有20xx多個個體。

  2、距今年代 約70萬年至20萬年。

  3、北京人的體質特征

  建議教師讓學生觀察北京人頭部復原像,并試著說一說北京人的的體質特征。學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師補充。(前額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頭部微微前傾,還殘留某些猿類的特征)。

  4、生活情況:

  ⑴使用打制石器。北京人的生產工具北京人把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使用這種打制石器的時代,叫作舊石器時代。北京人還把樹枝砍成木棒,作為狩獵和采集的'工具。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當年,北京人就是用這些石器的木棒,采集植物的根、莖和果實,捕捉動物,還用石器來剝割動物的皮和肉。學生看課本上《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圖,圖上左邊的石器為砍砸器,邊緣經過打擊,砍砸器用來砍伐木柴和狩獵用的木棒;右邊的為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

 、埔呀浭褂锰烊换。指導學生自習教材有關使用天然火的內容并且看課本上《北京人用火取暖照明、燒烤食物》圖,并描述途中的景象(四個人在燒火取暖,一個人兩手抱著雙肩,似乎身子還在發冷,洞口一人人右手舉著火把,左手摟著柴草,洞外是黑洞洞的,遠方的天空似有一些星星)。教師提問:北京人會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北京人用火燒烤食物,還用火照明,防寒、嚇跑野獸。用火燒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縮短了消化的過程,減少了疾病,促進了體質的發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過著群居生活。讓學生閱讀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討論:北京人為什么過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況怎樣?學生結合課文和一些相關知識,應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環境險惡,工具簡單粗糙,只靠個人力量,無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幾十個人在一起,依靠集體的力量打野獸,采集植物果實、根莖,過著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勞動,分享勞動果實,生活艱苦。)

  通過北京人的生活情況的分析,使學生明白艱難險惡的自然環境逼迫類人猿為生存而斗爭,制造簡單粗糙的工具去獲取食物,這個過程就是勞動。勞動促進了人的發展。如果不是環境險惡,類人猿不需勞動即能獲得食物,人類也就不會出現了。所以說:勞動創造了人。

  5、北京人與山頂洞人的區別:

  名 稱

  時間

  相貌

  用 火

  工具

  社會生活

  學生通過此表格的填寫,不但加深了對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了解,而且對于人類在漫長的演化過程中是的發展、進步的有了比較,有利于學生對教材的理解。

  教師總結:人類歷史的發展是漫長的也是艱難的,在祖國境內最早的居民之后又有哪些人類活動,讓我們繼續去學習去探索。

七年級歷史教案1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制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制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推翻其統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志、網站,搜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制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搜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中國歷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xx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后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后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起義,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尋找歷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古代歷史任務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介紹老師去旅游暑假,我們有的同學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會為游客精心設計旅游線路。如果老師外出旅游,你們能否設計一條的旅游線路呢?那么,請你們開始行動吧!

  【找一找】利用節假日,搜集自己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的有關資料,設計出xx地名勝古跡一日游的線路,帶著老師去旅游。

  【講一講】每組選出一名學生擔任導游,可一邊講解,一邊展示搜集的圖片、拍的照片、錄制的錄像或制作的網頁,讓老師及全體同學一起來了解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

  【議一議】讓學生就如何保護好家鄉或居住地的名勝古跡展開討論,自由發言,提出合理建議。

  【評一評】由學生投票評選出家鄉一日游或XX地一日游的設計線路。最后,由教師來評議出線路設計和導游。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然后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么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后,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后,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3、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么?(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發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4、推薦作業

  (1)制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長江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黃河流域。

  3、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后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七年級歷史教案13

  【學習目標】

  1。掌握“世襲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戰”等歷史概念。

  2。掌握夏啟、夏桀、商湯、盤庚、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等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學習重點】

  1、我國歷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學習難點】分封制。

  【學習導航】

  你知道我國最早的國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嗎?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第20頁“夏朝的興衰”一目的內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識結構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21—23頁“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子目的內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識點,并列出其知識結構: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從眾,讓思考成為習慣)

  1。你一定看過電視連續劇《封神榜》!劇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廣大的`英雄,他們幫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你認為歷武王伐紂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說說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統治者怎樣才能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對被分封的諸侯采用什么辦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作用)

  【歸納整理】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開國君主亡國之君

  夏

  商

  西周

  【當堂檢測、反饋矯正】

  1。下列內容中,標志著我國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是()

  A。禹傳位給伯益B。禹傳子家天下C。舜傳位給禹D。啟打敗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稱為殷朝,下列事件中,與此有關的是()

  A。商湯伐夏B。牧野之戰C。盤庚遷都D。武王伐紂

  3。常言道:“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當年姜尚等待的賢明君主是()

  A。黃帝B。夏啟C。商湯D。周文王

  4!澳睦镉袎浩,哪里就有反抗!闭f明這句話正確的歷史事件是()

  A。國人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實行分封制D。盤庚遷都

  5。暴君亡國,明君興政。參照這一標準,下列四人中,與其他三人明顯不同的一位是()A。商湯B。商紂C。周文王D。周武王

  6。禪讓制的依據是()A。財產B。武力C。德才D。門第

  7。說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主要原因是()

  A。產生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個階級B。國家機構初具規模,成為階級壓迫的工具

  C。國王居住在寬大、宏偉的宮殿里D。國王暴虐無道,統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湯滅夏B。武王伐紂C。世襲制代替禪讓制D盤庚遷殷

  9。在西周時期,既賦予諸侯相關權利,又要求諸侯履行相關義務的制度是()

  A郡縣制B分封制C禮樂制D中央集權制

  課堂反思:(寫下你在這課中的收獲和困惑)

七年級歷史教案14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

  【教學重難點】“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我國歷的女皇帝是誰?(武則天)她的政績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科舉制的發)

  引導過渡:所以,郭沫若稱贊武則天“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意思是說武則天的統治弘揚了貞觀之治的成果,為后來的開元盛世開辟了道路!伴_元盛世”為什么會形成?有哪些成就?請看第3課。

  一、“開元盛世”

  學生閱讀10——11頁課文、插圖和資料,

  1、“開元盛世”是在哪個皇帝統治時期?(唐玄宗)

  2、唐玄宗剛當上皇帝時,主要從哪些方面進行改革?:唐玄宗即位后,勵精圖治,他采取的措施有: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走馬任姚崇”);②整頓地方吏治;③崇尚節儉(反對奢侈——燒毀珠玉錦繡)。

  3.根據13頁“文獻資料”和“動腦筋”: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些共同的地方?(他們都善于任用賢才,重視吏治,注意“戒奢從簡”,使政治較清明,經濟有發展,出現了封建社會里的“治世”——“貞觀之治”和“開元之治”。)

  過渡講解:唐玄宗剛當上皇帝時,不但注意從政治方面進行改革,還很重視發展生產,使得當時經濟繁榮起來。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呸r業:①興修水利工程;②農作物種植上: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蔬菜品種增多、飲茶之風盛行;③農具改進:唐朝時發明了新的生產工具和灌溉工具;④抗拒天災的能力增強。

  ⑵手工業: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②陶瓷業:代表作有越窯、刑窯和(最的)。

  ⑶商業:①唐朝的商業繁榮,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②長安:不是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的大都市。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

  三、唐朝的衰亡

  1.學生閱讀15—16頁的課文,按16頁“活動與探究1”: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唐玄宗年少時,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情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能夠記得人民的疾苦,能夠勤于政事。)后來他堅持這樣做了嗎?(沒有)看教材中的小字部分。

  2、在唐玄宗統治后期發生的一場叛亂叫做什么?(安史之亂)唐朝滅亡于哪一年?(907年)

  【板書設計】

  一、“開元盛世”

  措施:①任用名相②整頓地方吏治;③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⑴農業:

 、剖止I:

 、巧虡I:

  三、唐朝的衰亡

七年級歷史教案1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多媒體播放影視片斷及文獻資料,學生查找唐太宗、武則天相關資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唐太宗、武則天的開明思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杰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二、教材簡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本課重點是“貞觀之治”、“女皇武則天”

  本課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作出恰當的評價。

  三、課前準備

  學生查找與唐太宗、武則天統治相關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ㄒ唬﹦撛O情境導入新課學生漫談“你所熟悉的武則天是一位怎樣的皇帝?”

 。ǘ⿴熒犹骄啃轮

 、瘛⑴饰鋭t天

  1、在課前談話基礎上展示武則天畫像,簡介武則天經歷,強調

  唐朝的武則天是我國歷的女皇帝。

  2、教師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為什么如此評價?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概括出武則天的統治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師簡評并銜接新知識:武則天的統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她確實是個治國之才,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女政治家!柏懹^之治”的局面出現在誰統治時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治世局面呢?

  Ⅱ、貞觀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思考“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會二世而亡呢?”學生自讀課文,理解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隋末農民大起義。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淵攻占長安,建立唐朝。學生自讀楷體字輔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統一戰爭中李世民功勛顯赫,教師補充“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2、貞觀之治

 。1)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講清“貞觀之治”這一概念。

 。2)出示探究問題:你認為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先閱讀課文,分小組合作,討論學習,再推選發言人全班交流。

  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因勢歸納出四個方面:

  A、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多媒體展示文獻資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教師小結: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蕩,親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為鑒,居安思危,深刻認識到君民關系有如舟水,貞觀年間的許多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開明思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學生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的治國政策,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政治上合并州縣減輕人民負擔。教師簡述:這些開明的治國政策,有利于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

  C、唐太宗善于任賢納諫學生解釋“房謀杜斷”。

  有關最的諫臣魏征,由學生表演一段課本劇,加深印象,增強趣味性。

  教師簡述:這些賢才諫臣為唐朝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保證唐朝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對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學生觀察敦煌壁畫“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認識到治世局面的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

  Ⅲ、試評價唐太宗、武則天的統治。

  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強調評價歷史人物,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則天的開明思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ㄈ┚毩暸c探究設計表格,列出并比較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

 。ㄋ模╈柟膛c小結

  1、復習鞏固本課重要知識點。2、學生談學完本課,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七年級歷史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歷史教案11-10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12-06

七年級歷史教案【薦】02-09

七年級歷史教案【熱】01-17

【推薦】七年級歷史教案02-28

七年級歷史教案【推薦】01-16

七年級下歷史教案01-30

七年級歷史教案【精】12-14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02-24

初中七年級歷史教案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