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教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歷史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歷史教案1
[知識與能力]
掌握教材中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認識到開發邊疆的重要性。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重點]
兩漢經營西域
[難點]
歷史人物的作用與人民是創造歷史的動力相互關系的史觀。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二、導入新課:今天我們一塊學習第17課兩漢經營西域和絲綢之路
三、講授新課:
(1)張騫出使西域:
1、西漢時期,人們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也就是今新疆地區和更西的地方,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2)絲綢之路: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3)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四、小結。展示課件知識點匯萃
五、作業
附:板書設計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把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稱為西域。
2、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張騫出使西域。
3、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管理西域事務,這是西域各國正式歸屬中央政府的開始。
二、絲綢之路:
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內,運到西亞,再由西亞轉運到歐洲。
三、班超經營西域:
1、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3、166年,大秦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國家同我國直接友好往來的開始。
七年級歷史教案2
教學目標:
1、識記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人、北京人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以及氏族生活的特點等。
2、通過探究山頂洞人生活比北京人有哪些進步等問題,體驗獨立思考和歸納比較的過程。
3、認識中國是人類的起源地之一,周口店古人類遺址是的世界文化遺產,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感。
學習重點和難點:
北京人基本概況;所講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故事激趣,導入新課,解讀學習目標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歌曲《大中國》中唱到“我們都有一個家,名字叫中國,家里盤著兩條龍,是長江與黃河”。長江和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長江和黃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在這里誕生了我國最早的人類——元謀人和北京人,你想了解他們的生活狀況嗎?
二、自學互研生成新知
知識模塊一我國境內的早期人類
自主閱讀課本P2內容,完成第1題。
1.簡述元謀人的.生活狀況。
(1)生活年代:距今約170萬年。(2)生活地點:云南省元謀縣。
(3)生活狀況:會制作工具和知道用火。
(4)歷史地位: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古人類。
知識模塊二北京人的發現
自主閱讀課本P3內容,完成第2題。
2.簡述北京人的生活狀況。
(1)生活年代:距今約70~20萬年。(2)生活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3)使用天然火。(4)靠狩獵、采集為生。
知識模塊三北京人的特征
自主閱讀課本P4~5內容,完成第3~4題。
3.簡述北京人的特征。
(1)北京人的頭骨、前額低平、眉脊較粗、顴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腦容量比現代人小。
(2)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
(3)生活狀況:使用打制石器,過群體生活,會使用天然火并保存火種,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上的里程碑。
七年級歷史教案3
【學習目標】
1。掌握“世襲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戰”等歷史概念。
2。掌握夏啟、夏桀、商湯、盤庚、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等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學習重點】
1、我國歷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學習難點】分封制。
【學習導航】
你知道我國最早的國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嗎?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第20頁“夏朝的興衰”一目的內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識結構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21—23頁“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子目的內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識點,并列出其知識結構: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從眾,讓思考成為習慣)
1。你一定看過電視連續劇《封神榜》!劇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廣大的英雄,他們幫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你認為歷武王伐紂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說說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統治者怎樣才能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對被分封的.諸侯采用什么辦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作用)
【歸納整理】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開國君主亡國之君
夏
商
西周
【當堂檢測、反饋矯正】
1。下列內容中,標志著我國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是()
A。禹傳位給伯益B。禹傳子家天下C。舜傳位給禹D。啟打敗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稱為殷朝,下列事件中,與此有關的是()
A。商湯伐夏B。牧野之戰C。盤庚遷都D。武王伐紂
3。常言道:“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當年姜尚等待的賢明君主是()
A。黃帝B。夏啟C。商湯D。周文王
4。“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說明這句話正確的歷史事件是()
A。國人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實行分封制D。盤庚遷都
5。暴君亡國,明君興政。參照這一標準,下列四人中,與其他三人明顯不同的一位是()A。商湯B。商紂C。周文王D。周武王
6。禪讓制的依據是()A。財產B。武力C。德才D。門第
7。說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主要原因是()
A。產生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個階級B。國家機構初具規模,成為階級壓迫的工具
C。國王居住在寬大、宏偉的宮殿里D。國王暴虐無道,統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湯滅夏B。武王伐紂C。世襲制代替禪讓制D盤庚遷殷
9。在西周時期,既賦予諸侯相關權利,又要求諸侯履行相關義務的制度是()
A郡縣制B分封制C禮樂制D中央集權制
課堂反思:(寫下你在這課中的收獲和困惑)
七年級歷史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甲骨文、金文等字體,知道漢字的演變;了解夏朝和商朝的歷法、戰國的24節氣;知道扁鵲的成就;了解屈原和編鐘。
2、過程與能力:通過分析史料和搜集資料,培養學生收集、處理、運用資料的能力,培養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我國勞動人民在古代就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通過詳細了解古代科技成果,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嚴謹的治學態度;通過學習詩人屈原,對學生進行道德情操教育。
[重點與難點]
本課重點是甲骨文、商朝歷法和詩人屈原。
本課難點是甲骨文的字型結構、古代歷法和《離騷》的藝術成就。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故事法)
我們同學每天都在讀書、寫字,要接觸大量的文字,文字幫助我們記事、傳達信息、獲取信息,文字對我們來說太重要了。同學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的祖先在文字沒產生之前是如何記事、傳達信息的呢?(學生能說出結繩記事、刻符號等等)
一、文字的演變
1、先展示各種文字———陶器刻符、甲骨文、金文、竹簡、帛書(讓學生有一個感性認識)
2、關于這些文字,你想知道些什么呢?你對哪種文字最感興趣呢?(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
3、甲骨文: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發展來的,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小結:隨著書寫工具的變化,字體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展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書法條幅,學生感受書法藝術美,陶冶了情操,同時對文字字體演變有了簡要的了解)。可見,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字字體在進行不斷的演變,向著簡明、快捷的方向發展。
漢字形聲表意,歷經千年而不衰,成為維持和聯結我們中華民族的根。希望同學們熱愛我們的漢字,并寫好漢字好嗎?
(這種形象直觀的教學能發揮多種教育功能,既可以使學生清晰掌握我國漢字的早期演化過程,也可以通過了解造字方法增強學生準確運用漢字的本領,還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更能夠培養學生觀察和歸納問題的能力。)
[過渡:隨著對天象的觀察,我國的歷法發展起來。]
二、向學生展示網上的資料)
(1)什么叫歷法?
(2)夏朝的'歷法的發明、商朝歷法的特點、戰國24節氣從生活入手,讓學生了解歷法和24節氣,并讓學生深入思考他們的作用。讓學生課下繼續搜集24節氣的諺語。
三、扁鵲
⑴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⑵補充扁鵲的資料,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四、屈原
詩歌賞析,體會屈原的思想感情,并從中受到啟迪。
(說明:《離騷》是屈原被流放后用詩歌形式寫成的自敘傳,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抒情詩。表達了崇高熾熱的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同時通過閱讀和分析《離騷》,教育學生認識學習兩千多年前的屈原憂國憂民、高潔耿介的崇高品德和為追求理想頑強奮斗的精神。)
五、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提供一些資料供學生了解。
六、整合知識:綱要知識圖(可讓學生自己畫,小組互相交流)
七、總結認識:(總結出今天的收獲,并引導學生繼續探究)
1、通過學習這些知識,你還有哪些想進一步了解?你打算怎樣繼續去了解呢?
2、對于這些知識,你還能用其他形式表現出來嗎?
3、約定:把自己探究的成果互相交流和展示。
附:板書設計
1、商朝的文字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稱為甲骨文
2、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是從商朝開始的。
3、商周的青銅器上鑄刻的文字叫金文
4、歷法產生于夏朝,完善于商朝,戰國時測出24節氣。
5、名醫扁鵲,望、聞、問、切四診法。
6、戰國時期,楚國的屈原創造出一種新的詩歌體裁,稱為楚辭。
7、戰國時期盛行鐘鼓之樂
七年級歷史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發解唐朝開元時期的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和觀察、想象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利用實物模型、圖片、同學分組介紹、表演等學習掌握本課內容。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茶藝表演和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盛世經濟的繁榮。
教學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學生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
教學過程
同學們,楊迪和沈心同學是大家一致公認的最佳導演與演員,今天他們倆為我們精心打造了一幕歷史短劇的表演,請大家歡迎!(劇本主要表現唐太宗和魏征的故事。)
表演得真精彩!大家猜猜沈心表演的皇帝是誰?------(唐太宗)對,那么唐太宗時期的統治如何呢?-----(“貞觀之治”的局面)唐太宗以后,到了他的曾孫唐玄宗統治時期又是怎樣的局面呢?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來學習本課內容。
請同學們閱讀一下第一部分內容,想一想這個時期的唐玄宗和唐太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根據學生回答歸納出:
善于用人
重視吏治
發展農業
戒奢從簡
唐玄宗所采取的這些措施使開元年間政局為之一新,史稱“開元之治”.正如杜甫<憶昔>詩中所描繪的那樣“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下面我們就去看看盛世經濟的繁榮吧!
一、農業發展
提問:1、唐朝時期農耕技術有哪些進步?
2、猜猜看唐玄宗吃過什么蔬菜?
3、此時出現哪些先進的農具?
根據學生回答,指出:
唐時糧食產量大大提高,出現了許多蔬菜新品種,例如菠菜、萵苣;還出現了兩種新的農具:曲轅犁、筒車。出示曲轅犁、筒車的投影片:
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片,然后說說這兩個工具的.用途。提問:你知道它們的工作原理嗎?哪些地方可以體現它們的先進性?它們有缺點嗎?你能不能加以改進,使之更合理?(通過討論解決以上問題來說清有關曲轅犁、筒車的知識。)
唐朝時,茶葉生產在江南農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飲茶之風在全國盛行,下面我們請第一小組同學來向我們介紹一下關于茶葉的一些知識。(以下是第一小組同學活動的過程)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茶。茶和咖啡、可可號稱世界三大飲料,而其中茶居首位。在我國唐朝時,出現了記載茶葉產地、飲茶風俗及茶功能的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中國古今名茶有千種之多,自古就有十大名茶之說,那么,同學們知道十大名茶指的是哪些茶嗎?(同學討論發言)
同學們說得都不錯,就我們所收集的資料來看,十大名茶有:西湖龍井、婺綠、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平水珠茶、祁紅、滇紅、大紅袍、鐵觀音以及凍頂烏龍。飲茶不僅僅是個人的嗜好,且“烹香茶以待來客”早已是中國人的好客習慣。茶道茶藝也就由此而生。現在請欣賞由九位同學聯手表演的茶藝。第一組同學泡制的是綠茶,依次是紅茶、花茶。
第一步:賞茶。將茶葉從茶罐中撥出,欣賞茶的外形。碧螺春品質條縈纖細,曲成螺,茸毛披覆,銀綠隱翠,清香文雅,濃郁豐淳;祁紅外形條縈緊細苗秀,色澤烏洋溢潤;花茶是詩一般的茶葉,融茶湯之美、鮮花之香于一體的茶中藝術品,茶葉與花香巧妙結合,構成了茶湯適口、芬芳的韻味,兩者珠聯璧合,相得益彰。
第二步:清洗茶具
第三步:溫杯。先將茶杯預熱,這有助于茶湯香氣之散發。
第四步:置茶。將茶葉撥入茶杯,這對于泡制紅茶來說,還有一個獨特的名稱叫做“王子入宮”.
第五步:沖泡。透過透明的玻璃杯,觀察茶在水中的緩慢舒展,游動變幻的過程,人們稱其為“茶舞”.
第六步:分杯敬客。請大家品嘗同學們泡制的茶,再作品評。請品嘗的同學們談談所品茶的味道.茶和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茶不僅可以作為飲料,還有許多其他的妙用,下面請同學們討論交流一下自已在課外了解到的關于茶的功用的知識。
同學自由發言。
茶的功效很多:茶能提神清心、清熱解暑、消食化痰、去膩減肥、降火明目等等。總得來說,培養良好的飲茶習慣是大有裨益的。
謝謝第一小組同學的精彩表演,讓我們領略了茶文化的魅力。唐朝時期手工業也很發達,我們歡迎第二小組同學來向我們介紹
二、手工業發達
(以下是第二小組活動的過程)
首先讓我們來欣賞幾副畫,請同學們看彩圖三<唐代花鳥紋綿圖>和“唐朝穿裙衫的婦女”,仔細觀察,你能不能說說你的感受,比如:你覺得它美嗎?它們有什么特點?(學生討論)
你知道嗎?――回答書上“動腦筋”問題簡單歸納:唐朝絲織品質輕、透明、精薄,色彩艷麗、品種繁多。絲織業水平高超。
今天我們還給大家帶來幾個藝術品,誰能告訴我們這是什么?(唐三彩)
對!唐朝陶瓷業的水平很高,出現了邢窯的白瓷、越窯的青瓷,最富盛名的要數唐三彩了。請同學們談談你所知道的唐三彩。
唐三彩就是三種顏色嗎?唐三彩怎么做出來的?唐三彩有哪些造型?
根據大家的發言,總結唐三彩的制作工藝。
唐三彩是中國唐代的一種彩陶工藝品。它是繼青瓷之后出現的一種彩陶,主要由黃、綠、白三色釉彩涂胎,故稱唐三彩。也有二彩、四彩的,但總稱唐三彩。它是在繼承漢代綠、褐釉陶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是中國制陶技術發展的高峰,當時就聞名中外(活動結束)謝謝第二小組同學的介紹。
現在大家請隨我一起走進長安城,去領略它宏大的規模、富麗的裝扮和繁榮的商業吧!
三、商業興盛
播放長安城的影音資料。同學們,看完這段資料后,給合地圖冊,你能說說長安城的布局特點嗎?整體看,長安城的平面象什么?現在請發揮你的想象:
假設你是唐時的一名舉子,進京參加科舉考試,初到長安,你自然要去市集中購買一些必備品,等一切安頓妥當,你靜下心來,去仰慕已久的國子監研讀<詩經><論語>,經過緊張的考試,結果你皇榜得中,并有幸參加在曲江為新科進士舉辦的國宴。宴后,眾人豪情勃發,紛紛去大雁塔下題名留名┅
在上述過程中,你都需要去長安城的哪些地方?為什么?在途中你可能會遇到哪些人?(有少數民族的人嗎?有外國人嗎?)
(說明:此問題的設置主要是想讓學生知道長安城中“坊”為居民區,“市”為商業區,當時的長安城人口上百萬,比我們現在鎮江市市區人口還多。貿易興盛、交往頻繁,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小結:
這段時期是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外國人稱中國人為“唐人”。
七年級歷史教案6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宋朝社會生活大概的風貌,包括當時流行的穿著打扮、飲食的主要特點,居住條件和房屋建筑的樣式;交通旅行的條件;文化娛樂活動、節慶風俗等方面。
通過了解過去的社會生活史,提高認識和改進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了解歷史上物質文化生活的條件和特點,有助于更好地認識我們現在的物質文化生活,提高創造性地改進物質文化生活的能力。
通過對于過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學生對于歷史有更加生動直觀的認識,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
【教材分析】
本課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物質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項內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娛樂活動和節慶活動兩項內容。
從教材敘述展開的程度來看,服飾和瓦子可以視為重點內容。同時,服飾問題涉及到國內各民族間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響;瓦子屬城市商業繁榮的問題,也可以視為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提問和引導學生回顧和概括已經學過的宋朝農業生產、手工業生產發展和商業發展的史實,導入本課的教學內容,闡釋社會生產的進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發生新的變化,使學生認識到宋朝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進步基礎。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1、衣:小袖狹身的短衣;婦女纏足。
欣賞《清明上河圖》等宋代的插圖,描述畫面中人物的服飾,或者通過不同的服飾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個問題:
第一,宋朝服飾特點的歷史變化,從王朝初年的簡樸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統治階級的日漸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飾中明顯地反映了少數民族的影響,朱熹說:“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類,先王冠服掃地盡矣。”這是長期以來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結果,使學生認識到,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豐富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作用。第三,在宋朝出現的纏足陋俗,說明當時統治階級價值觀念的腐朽和婦女地位的低下,引導學生批判性地認識這些歷史現象。
2、食:北方以面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為多,南宋吃魚多;
導學生思考當時南北方飲食習俗的差異和少數民族對于中原地區飲食習慣的影響。
4、住:茅屋、瓦房、宅第。
展示各類住房的圖片,要求學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幾類?各類的民居各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比較城市和鄉村住房的不同,便于學生認識和比較。
4、行:牛車,驢車;乘轎,騎驢騾。
引導學生認識宋朝主要有哪幾類交通工具,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在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異?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時便利人們出門旅行的條件還有哪些?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1、瓦子: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
引導學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動?再加以概括,使學生認識在瓦子中有文藝、體育等娛樂活動,有商品、飲食等買賣交易活動,有服務類的活動等等,表現了大都市的繁華。
2、節日:春節、元宵、端午節、中秋節。
要求學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節慶活動?流傳至今的重要傳統節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經出現了?要求學生指出當時的人們是如何歡度這些節慶日的?哪些活動今天已經不多見了?哪些活動與今天還有類似之處?
教師最后闡述節慶活動是一個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吸取傳統節慶活動優秀的精華部分,豐富我們的生活。
三、課堂小結(略)
四、作業:課后作業
七年級歷史教案7
課標內容:1、了解隋朝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
2、以大運河為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① 隋朝的建立;②隋朝統一的時間及其意義;③大運河開鑿的時間、南北起止及中心點;④大運河的作用;⑤隋文帝開科舉制的先河;⑥隋煬帝創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⑦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1、結合《隋運河》圖講解大運河的開鑿,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和結合圖文理解歷史知識的能力。
2、聯系隋以前中國古代的主要選官制度,說明隋創立科舉制的作用和意義,培養學生綜合說明問題的能力。
3、通過對隋煬帝的評價,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4、通過課后題“比較隋朝和秦朝,看看它們有哪些相似的地方”,培養學生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隋朝統一及其歷史作用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2、結合課中題,補充歷代詩人對隋大運河的詠嘆,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進行討論。結合卡通問答中有關科舉制的介紹和課后題,對科舉制的'作用進行討論。通過這些活動,引導學生勇于從不同角度提出問題,在共同探討的過程中,對歷史事件做出評價。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本課學習,進一步認識到國家的統一、安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2、了解隋運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長的運河,至今還在發揮重要作用,它的開鑿顯示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3、理解科舉制的作用,初步認識人事制度建設對國家的重要性。
重點和難點:一、重點: 1、大運河的開鑿
2、科舉制的創立
二、難點: 1、大運河為什么在隋朝時開鑿?
2、進士科的創設標志著科舉制正式形成。
3、就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和科舉制的作用引導學生勇于多角
度提出問題,共同探究,并做出解釋。
教學方法: 以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為主。
教學時間:2課時
導學程序:
(簡要復習上冊知識,導入新課)
一、隋朝統一南北:1、隋朝的建立,弄清楚隋建立的時間、建立者及都城所在地。
2、就定都長安,要求學生歸納隋以前還有哪些朝代在此建都。
3、隋統一南北講清時間及所滅的政權。其意義結合“隋朝出現了
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講解。
二、大運河的開鑿: 1、隋煬帝下令開鑿大運河
2、大運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3、大運河的作用
三、科舉制的創立: 1、隋文帝通過分科考試選拔人才
2、隋煬帝創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
3、科舉制的作用和影響
(導學小結)
就隋的建立和統一南北的有關知識提問,指出隋開鑿的大運河和創立的科舉制對后世影響巨大。請一至二位學生簡要歸納這兩個歷史事件的影響。
課后作業:
1、( )年,( )廢北周皇帝,建立隋朝,定都( )。
2、( )年,隋朝滅掉南方的( ),南北統一,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面。 3、605年,( )下令開鑿大運河。
4、大運河以( )為中心,北通( ),南達( ),全長( )多千米。
5、開鑿大運河的意義或作用:大運河的開鑿,對南北( )和( )起了很大的作用。
6、開鑿大運河的目的:隋朝統一后( )。
7、開科舉制先河的是( )。( )又創設( ),科舉制正式形成。
8、隋文帝創立科舉制的目的:改革( )的辦法,通過分科考試( )。
9、科舉制打破了( )的限制,給一般的知識分子提供了( )的機會;同時,為統治者( )拓寬了道路。隋朝創立的科舉制對后世影響深遠,以后各朝都相繼沿用。
10、隋末農民起義軍中( )、( )領導的( )勢力最大。
七年級歷史教案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元謀人的發現與距今的年代,北京人的發現、地點與距今年代,北京人使用石器和天然火以及北京人的群居生活:山頂洞人的距今年代、發現地點,山頂洞人的石器、磨制技術和人工取火;山頂洞人過著氏族生活。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我國是人類的發源地之一,是目前世界上發現遠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
(2)通過認清勞動創造世界和人類本身這一真理,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
教學難點
認識勞動在人類產生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程序
教學內容及預見性問題方法與措施
一、自學討論,預習提綱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的人類是()
a、元謀人b、北京人c、藍田人d、山頂洞人
2、“距今約七十至二十萬年,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顯,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根據這一材料,請你判斷他屬于()
a、元謀人b、北京人c、山頂洞人d、半坡原始人
3、在從猿到人的演變過程中,起到決定性作用的是()
a、食物b、四肢的進化
c、大腦的進化d、勞動
4、下面對北京人一天生活的描述,正確的是()
a、幾十人圍在一起喝小米粥
b、某人在一片原始森林中設下陷井捕捉野獸
c、人工取火燒烤捕到的野獸
d、群居在洞穴中,洞口燃著一堆大火以驅趕野獸和照明
5、有關山頂洞人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其面貌還保留著一些猿的特征
b已使用磨制石器,并能制作骨針
c集體居住在山洞里
d已經懂得人工取火
6、山頂洞人是比北京人更進步的遠古人類,是因為:()
a手腳有明顯分工
b距今年代比北京人近
c懂得人工取火
d過著群居生活
7、北京人與元謀人的相同之處不包括:()
a保留著猿的一些體質特征
b人工取火御寒
c過著群居生活
d使用打制石器
8、山頂洞人抵御野獸的攻擊,最可能使用的武器不包括()
a石器b木棒c火把d弓箭
9、在同一地點發現的遠古人類是()
a、元謀人北京人
b、北京人山頂洞人
c、山頂洞人半坡原始人類
d、河姆渡原始人類半坡原始人類
1a2b3d4d5a6c7b8d9b
二、分組交流,展示提升。
10、①右圖是什么人?距今約多少年,位于哪條河的流域?
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黃河流域
②圖中人物使用的工具是什么?
石器和木棒
③圖中人物的體質特征有何特點?
北京人能直立行走,上肢與現代人相似,但頭部還保留著猿類的一些特征。
④圖中人物取火方式是什么?“火”的使用對人類有何意義?
天然火火的使用大大提高了人類的體質,增強了與大自然斗爭的能力。
合作探究學習
11、考古學家對北京人遺址進行了大量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北京人的生活情況。現在我們知道的北京人化石材料有:完整和比較完整的.頭蓋骨6個,頭骨碎片、下頜骨、牙齒、肢骨碎片、脛骨等,分屬40多個不同年齡的個體。同時還有10萬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種野獸化石,還有大量的灰燼,其中獸骨化石除犀牛、羚羊、斑鹿、牛、虎、豹、狼外,還有已經滅絕了的劍齒虎、腫骨鹿等……
(1)請根據有關資料,想象一下北京人一天的生活。
一天中的勞動:婦女和兒童等采集果實,男子打漁,集體捕獵野獸,獲取食物;
一天中的學習:長者要教幼者一些打獵的本領和生活的經驗;
一天中的娛樂:晚上有盛大的篝火晚會,競技比賽等;
重要提示:晚上一定要有專人負責看管火種;
其它:可以展開合理的想象;
三、瀏覽鞏固。
原始人類名稱生活地點距今年代體質特征工具制造觀念用火情況
元謀人云南約170萬年會制造工具和使用火使用天然火
北京人北京約70萬~20萬年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獵等使用天然火
山頂洞人北京約180XX年和現代人基本相同開始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從事采集、漁獵等活動懂得愛美人工取火
四、抽測達標。
[導入新課]
展示遠古人類的頭部模型。設問:這是什么時候的人類頭部模型?那時侯,我國境內有哪些遠古人群?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大家閱讀第1課“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課堂組織學生自學課文,完成學案
學生充分展示后教師總結
對本課內容的小結,教師可采用表格或其它方式予以歸納,便于學生從整體上把握知識,并作為學習資料保存。
七年級歷史教案9
學習目標:
1、了解唐玄宗用人和節儉的史實;盛世經濟在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方面的繁榮概況。
2、理解“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之間的內在聯系。
3、運用相關知識分析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治國措施和結果上的共同之處。
重點難點:盛世經濟的繁榮;農業工具的改進。
學法指導:“讀、議、展、點、練”相結合。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熟讀教材,自主完成下列各題,并把有關內容標注在課本上
(一)“開元之治”
1.改革措施(1)任用等人當宰相。(2)重視地方
(3)崇尚節儉,不用物品
2.改革成效:使開元年間的政局為之一新,史稱“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1):大型水利工程共修建多處。
(2):技術有很大發展。
(3):有許多新品種。
(4):生產在江南農業中占有重要地位。
(5):創制新的生產工具和。
2.手工業(1)絲織品:花色品種很多,絲織技術。
(2)陶瓷業:越窯最為有名,界工藝的珍品。
3.商業(1)大都市有、和
(2)長安城內分為,分別是
(3)長安既是當時的大都市。
4.開元盛世(1)時間:統治前期。
(2)概況:充實,唐朝進入時期。
二、合作交流:根據下列問題分組討論,教師深入學生,適時點撥。
1、材料分析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請回答:
(1)、這是唐朝那位詩人的`詩句?
(2)、“開元”是指哪位皇帝的年號?當時出現的繁榮景象在歷稱為什么?
(3)、“開元之治”與“開元盛世”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2、假如你是唐朝的一名導游,當你領一個旅游團到達長安時,你是怎樣向游客介紹長安的情況的?(就是寫一篇介紹長安的導游詞)
三、探究展示:根據學生展示情況適時進行點撥。
小結:唐朝建立以后,經過貞觀之治、武周統治,到唐玄宗的開元盛世達到鼎盛,安史之亂后,唐朝衰落。
四、課后檢測:
1.在舊金山、紐約等地,人們把華僑、華人聚居的地方稱作“唐人街”,可見唐朝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稱為()
A.文景之治B.開皇之治C.開元盛世D.康乾盛世
2.唐玄宗命人燒毀宮內一批珠玉錦繡,意在表明()
A、這些錦繡已經不可再用B.自皇帝始崇尚節儉,致力發展的決心
C、唐朝此后對絲織業進行限制D.皇帝以后決不穿絲織品
3.種茶、制茶、飲茶的發源地是()
A、中國B、日本C、朝鮮D、印度
4.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靈魂,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做出了不少的創造發明,其中唐朝時期創制的農業生產工具是()
A.耬車B.翻車C.水排D.曲轅犁
5.唐朝陶瓷制品中,以黃、綠、青三種顏色加以裝飾且聞名于世的藝術珍品是()
A、越窯的青瓷B、邢窯的白瓷C、唐三彩D、景德鎮瓷器,
6.如果你是電視劇《唐玄宗》的導演,結合歷史的發展劇情中你不會設置的場景是()
A、茶坊里飲茶的場景B、田野里用曲轅犁耕田的場景
C、大戶人家擺設著唐三彩D、后堂掛著“開元之治”匾額
7.下列關于唐朝長安的敘述,錯誤的是()
A、在長安城里可遇到身著各式服裝的西域人B、長安城內街道兩邊有排水設施
C、長安是當時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D、在住宅區內有許多店鋪,商業繁榮
8.唐朝一位皇帝在統治前期勵精圖治,政績卓著,出現了“開元盛世’’的局面,這位皇帝是()
A、唐高祖B、唐太宗C、武則天D、唐玄宗
七年級歷史教案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甲骨文、青銅器和金文的歷史價值。
2。提煉青銅文明的本質特征,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知識的能力。
3。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圖片,總結甲骨文、金文的演變趨勢,通過做“想一想”和讀“小資料”,培養學生觀察、想象和概括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展示青銅器圖片,讓學生了解我國青銅時代的輝煌。
2。通過展示甲骨文字,了解甲骨文與漢字的淵源。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本課,學生了解我國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樹立人民創造歷史的正確人生觀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甲骨文和青銅器成就。
2。了解甲骨文和金文的含義。
(二)教學難點
1。甲骨文和金文的歷史價
2。青銅文明。
●教學方法
啟發式教學法、自學式探究學習法。
●教學媒體
(一)教具準備
商、周時期甲骨文、青銅器圖片,甲骨文和青銅器的視頻。
(二)素材準備
多媒體網絡、投影儀。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課堂導入
問題導入:我國有文字記載可考的歷史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我國最早的文字是什么文字嗎?
第7課甲骨文和青銅器
(講授新課)
(板書)一、甲骨文
播放《甲骨文》視頻,閱讀課文第一部分內容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甲骨文?甲骨文最初是用來做什么的?
2。甲骨文有什么歷史意義?
3。甲骨文的內容?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最初甲骨文是用來做占卜的,比如,當時的人們生育、筑城和征伐都要先進行占卜,包括生育和疾病這樣的事情也要進行占卜。記錄占卜的文字刻寫在龜甲和獸骨上,因此稱其為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國最早的文字,記載了當時商王朝和貴族活動的重要方面,反映了當時的歷史情況,是我們現在研究商朝歷史的重要資料。)
教師展示甲骨文的相關圖片,使學生了解發現的`甲骨文的字數已有約4500個,現在能釋讀的有近20xx個,并舉例幾個甲骨文文字,請學生識別甲骨文。對比甲骨文和漢字。
(板書)二、青銅器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本第二部分“青銅器”的內容,找出以下問題的答案,并作答。
1。青銅器是用什么做成的?
2。青銅器有哪些的種類?
3。青銅器有哪些特點?(可以通過和舊石器時代、新時期時代工具進行對比,總結歸納。)
教師展示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青銅器圖片。
教師介紹“青銅器時代”和“青銅文明”的概念。
(板書)三、金文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三部分“金文”的內容和“小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金文
2。迄今發現最長的金文是在什么器物上?
3。金文有什么歷史價值?
教師展示刻有文字的青銅器的圖片,請同學們觀察。比較金文和甲骨文的特點及歷史價值。
●板書設計
七年級歷史教案1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有關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歷史基礎知識。
2.過程與方法
利用視頻、圖片、文字資料等各種歷史資料培養學生的歷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是學生認識到中國是遠古人類的發源地之一,為人類的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元謀人、北京人的特點。
【教學難點】
內容距今久遠,只有依據考古發掘成果進行科學推斷并結合必要的、合理的想象,才能理解和掌握本課的基本內容。
【教學方法】
合作、探究、交流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相關視頻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激趣導入
自從有了人類,就開始了人類歷史。人類社會經歷了一個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那么,最早的人類產生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今天就來探討人類的奧秘。
二、新課學習
(一)元謀人
教師:俗話說的好,樹是有根的,水是有源的。那么,同樣道理,我們人類的老祖先是怎樣出現在地球上的呢?關于人類的出現你知道有哪些說法嗎?
學生:中國有女媧摶土造人說。
學生:西方有上帝造人說。
多媒體展示
教師:無論中國還是西方的神話有一個共同的觀點,人是神創造的。我們人類果真是“神”創造的的嗎?那么我們人類到底是怎樣產生的呢?我們來看一組圖片。(多媒體展示)
(多媒體展示祖國境內遠古人類遺址圖)
教師:元謀人產生的時間在什么時候?
學生:距今約一百七十萬年
教師:考古學家在哪里發現的元謀人足跡。
學生:云南元謀縣
教師:那元謀人的生產生活情況怎么樣?
學生:會制造工具,知道用火
教師:元謀人的社會地位如何?
學生:元謀人是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
教師:早在1965年5月1日,新中國的科學工作者在云南省元謀縣發現兩顆牙齒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經科學家鑒定,這是遠古人類的遺物,距今約有170萬年,我們稱他們為元謀人(多媒體展示)
北京人的發現
教師:北京人遺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遺址堆積層厚40多米,遺址最先于1921年被發現,后來人類學家根據在遺址中發現的3枚牙齒,將活動在這里的古人類命名為“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教師:結合文章內容找出重點。
教師:北京人在什么時期出現的?
學生: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
教師:北京人在哪里發現的呢?
學生: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的山洞里
教師:北京人具有什么特征呢?
學生: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教師:北京人的發現過程是怎樣的?
學生: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最先于1921年被發現。后來人類學家根據在遺址中發現的3枚牙齒,將它命名為“中國猿人北京種”,俗稱“北京直立人”或“北京人”。
學生:1929年,中國青年學者裴文中發現第一個北京猿人頭蓋骨,同年又發現用火遺跡。
學生:1936年,在同一地點發掘出土3個北京猿人頭蓋骨。此后,這一遺址進行了多次發掘,共出土40多個個體的直立人化石以及近10萬件石器和大量的動物化石。
教師:北京人發現有什么作用?
學生:為科學家復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狀況作出了重要的證據。
問題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對于我們研究早期人類有什么作用?
學生:化石是怎樣形成的化石是埋藏在地層里的古代生物的遺物。最常見的化石是由牙齒和骨骼形成的。古代動物死后,尸體的內臟、肌肉等柔軟的組織很快便會腐爛,牙齒和骨骼因為有機質較少,無機質較多,卻能保存較長的時間。
學生:化石的發現對我們復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環境提供了重要證據。
教師:北京人的發現具有怎樣的社會地位?
學生:北京人遺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遺跡最豐富的遺址,1987年入選世界遺產名錄。
(三)北京人的特征
教師:北京人具有什么特點?
學生:頭部像猿人。前眉脊骨粗壯,顴骨高突,嘴巴前伸,沒有明顯的下頜。
學生:手腳分工明顯會制造和使用工具像人。
教師:下面我們來看一組圖片通過比較古猿、北京人和現代人的頭部你得出什么樣的結論?
學生:北京人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多媒體展示圖片)
教師:北京人的生產和生活狀況怎樣?
學生:生活狀況:獵取動物、采集植物果實為食,會使用火來燒烤食物、照明、驅寒。
學生:使用工具:石器、骨器、木棒、鹿角等。
教師:在遺址中,還發現了虎、豹、熊、鹿、野豬等許多獸骨化石,在這樣險惡的環境里,只靠單個人的力量,無法生活下去。因此,他們往往幾十個人在一起,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著群居的生活。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會。(多媒體展示)
教師: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韓非子》韓非子為什么這樣說?
學生:猛獸出沒、險惡異常。
學生:打制石器、簡易木棒。
學生:團結就是力量。他們想到的辦法是群居。
學生:所以就形成早期的原始社會。
思考:北京人的火是怎么來的?
學生:煤的自燃
學生:雷電生火
學生:偶然碰撞生火
學生:森林自燃生火
(多媒體展示有關火的圖片)
教師:即使沒有兇猛野獸,一個人也難生活,尋找食物成了難題。只有群居,男女分工狩獵和采集才能維持生存。所以北京人采取了群居生活,這就是早期的原始社會。
教師:請問:他們用火做什么呢?
學生:燒烤食物
學生:驅趕野獸
學生:照明御寒
教師:思考我長得很像猿,卻叫我北京人,你看我是人嗎?
學生:你長得的確很像猿,但你手腳分工明顯,還會使用天然火啦,最重要的是你會制造和使用工具了,所以你真的是人了!
教師: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
學生:北京人過群居生活,是由生產力水平的極端低下和環境的險惡所決定的。
教師:北京人發現的意義
學生:北京人的發現對研究古人類進化具有重要的意義,是世界迄今所知發現的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
學生:1987年北京人遺址被聯合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三、課堂總結
本課我們除了學習了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之外,后來我們通過考古我們又發現了藍田人、丁村人等等很多的遠古人遺址,因此我國成了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豐富的國家,這是中華民族的驕傲,這說明我們腳下這塊土地是一方沃土,我們為之驕傲和自豪。
四、課堂練習
1.研究歷史的第一手資料,要通過(C)
A.神話傳說
B.史書記載
C.考古發掘
D.學者推斷
2.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主要作用的(A)
A.勞動
B.火的使用
C.直立行走
D.制造和使用工具
五、作業布置
1.背誦本課知識點
2.做練習冊
七年級歷史教案12
一、鄭和下西洋
1、目的:
為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彰顯國力,換取奇珍)。
2、條件:
①明朝前期的國力強盛
②造船術的發達
③指南針在遠洋航海的.廣泛運用
④鄭和個人吃苦耐勞的英雄氣概好勇于探索的精神
3、時間:1405──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
4、到達地區:到過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5、意義:鄭和是我國也是世界上的偉大航海家。鄭和的遠航,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了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二、戚繼光抗倭
1、騷擾我國沿海地區,使百姓的生命財產慘遭損害,沿海居民稱它們為“倭寇”。
2、戚繼光抗擊倭寇的進攻(臺州),戚繼光是我國著名的民族英雄。
3、“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詩句抒發了戚繼光怎樣的情懷和抱負:不追求個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已任的愛國情懷。
七年級歷史教案13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了解秦的暴政,識記大澤鄉起義的時間、領導人;理解陳勝吳廣起義的歷史意義與楚漢之爭的史實。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分析秦始皇,為鞏固同意采取的措施引入新課;通過分析秦的暴政和陳勝吳廣的關系,及陳勝吳廣起義與秦滅亡的關系,學習因果關系的方法。掌握農民起義的動態圖。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本科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反抗和秦滅亡的主要原因,,肯定和贊揚陳勝吳廣起義的首創精神及推翻暴政的歷史功績;認識人民群眾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1、秦的暴政2、大澤鄉起義
難點:1、秦朝暴政對農民起義的影響
2、項羽劉邦反秦活動的作用
[復習導入]: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秦王嬴政橫掃六國后,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為鞏固自己的統治,他建立了一套什么樣的制度,并且為了鞏固統一采取了哪些措施?當時的秦帝國強大無比,那么為什么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幾年就滅亡了?
生:略。
師:那么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十課的內容,相信同學們在學習了本節課之后會對老師提出的問題有一個清晰的認識.
生:略
師:請同學們齊讀一下本節課的學習目標.PPT
首先,咱們一起來看本節課的.第一部分,秦的暴政,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秦的暴政
1.秦朝賦稅、兵役、徭役繁重
師:首先同學們來看一首歌謠,然后告訴老師,你從這則歌謠里得到了什么信息。同學們主要卡老師用紅色標出來的字。
我家有三子
老大修長城,多年未相逢,
老二戍邊關,至今未歸還;
老三忙耕田,租稅沉甸甸;
飯菜不得飽,一家難團圓;
敢怒不敢言,惟恐遭劫難。
生:略
師:對,通俗的說就是吃不飽穿不暖,那么咱們換句話說這是什么現象?對,賦稅很重,還有什么?看關鍵字,修長城,守邊關,這些活是給誰干的?對,國家,那么咱們可以說是什么?很好,徭役、兵役繁重。
2.刑法殘酷
材料二:當時在秦國的市場,有一種奇怪的現象:鞋子沒有人買,拐杖卻是搶手貨,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呢?PPT(出示秦朝的刑具)請同學們結合課本思考。
生:看書思考秦朝的刑法殘酷,犯法者即使免于處死,也逃不脫割鼻、斷腿、挖膝蓋的刑罰。所以買鞋的人少,買拐杖的人多。
二、總結,手段野蠻殘暴,禁錮了人們的思想,摧殘文化,阻礙教育的發展,同時也激化了秦朝知識分子與朝廷的矛盾。等等```````
過度:秦始皇采用這種野蠻殘暴的方式加強思想控制,知識分子只能按照皇帝的要求去想事情,不能有多余的想法,即使有不滿意的地方,也不敢說出來。人們思想更加壓抑,更加憎恨秦始皇。秦朝人思想壓抑、賦稅、兵役、徭役繁重、吃不飽,穿不暖,還要忍受嚴酷的刑罰。他們對秦始皇的統治強烈不滿。渴望著改變。終于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在了出巡的途中。人們期待著殘暴的秦始皇死后,生活能輕松一些。人們的愿望實現了沒有?
三、楚漢之爭(自主學習)
師:自公元前207年,秦朝滅亡以后,出現了兩個霸主?
生:項羽和劉邦
師:所謂一山不容二虎,此后項羽和劉邦之間展開了長達五年的爭奪,史稱“楚漢之爭”,接下來同學們自主完成老師所給的表格。結合課本50頁的材料研讀。
師:總結,初期項羽實力強大,有楚霸王之稱,封劉邦為漢王,他們之間的爭奪故稱為“楚漢之爭”!后來劉邦善于用人,愛戴百姓,與公元前202年取得這場爭奪的勝利,建立漢朝,劉邦就是漢高祖。以上就是這節課的全部內容。
課堂小結:首先同學們合上課本,我們一起回顧本節課學習了哪些內容。秦始皇所期望的萬世流傳的帝國基業,只存在了15個年頭,便在歷史上消失了。席卷六國的強大秦朝,只存在了十幾年就滅亡了,它給了我們什么深刻啟示?原因:秦朝對人民實行暴政。啟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四、課堂練習。
七年級歷史教案1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制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制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推翻其統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志、網站,搜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制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搜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xx年,禹建立了中國歷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xx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后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后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起義,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尋找歷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古代歷史任務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介紹老師去旅游暑假,我們有的同學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會為游客精心設計旅游線路。如果老師外出旅游,你們能否設計一條的旅游線路呢?那么,請你們開始行動吧!
【找一找】利用節假日,搜集自己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的有關資料,設計出xx地名勝古跡一日游的線路,帶著老師去旅游。
【講一講】每組選出一名學生擔任導游,可一邊講解,一邊展示搜集的圖片、拍的照片、錄制的錄像或制作的網頁,讓老師及全體同學一起來了解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
【議一議】讓學生就如何保護好家鄉或居住地的名勝古跡展開討論,自由發言,提出合理建議。
【評一評】由學生投票評選出家鄉一日游或XX地一日游的設計線路。最后,由教師來評議出線路設計和導游。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然后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么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后,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后,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3、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么?(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發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4、推薦作業
(1)制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長江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黃河流域。
3、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后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七年級歷史教案15
導入新課
“結合史料(課本)能總結出“開元之治”原因者,將獲得大唐開元盛世游的機會。”
什么是開元之治?
武則天后,唐朝政局一度動蕩,唐玄宗勵精圖治,政治局面為之一新,歷稱之為“開元之治”。
開元是唐朝哪個皇帝的年號?
出示唐玄宗畫像
提起唐玄宗,同學們能翻譯出這句話嗎?
玄宗少歷民間身經迍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親庶政”
(因為唐玄宗少年時在老百姓中間生活過,經歷了很多磨難,所以剛即位時,很懂得體諒老百姓的疾苦,很多涉及老百姓的政務,都親自辦理)
由此導入新課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創了”開元盛世’的良好局面.
講授新課
為了開創繁榮昌盛的景象,唐玄宗具體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一、政治上(開元之治):
即位后,勵精圖治,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
②重視;
③崇尚節儉,命人燒毀珠玉錦繡,表示的決心。這些措施,使開元年間政局為之一新,史稱“”。
二、經濟上⑴農業:
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優點。(省力;翻土塊,相當完善。)
觀察、想象,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水力代替了人力)聽講理解形成認識:筒車是一種利用水力轉動的灌溉工具,用竹或木制成一個大型立輪,由一個橫軸架起,可以自由轉動,輪的周圍斜裝上許多竹筒,把轉輪安置在溪流上,受水流沖擊,自行旋轉不已。
觀看”開元盛世’從西域引進的蔬菜品種、陸羽《茶經》圖片,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開元盛世’農業特點
①興修工程;
②農作物種植上: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品種增多、之風盛行;③農具改進:唐朝時發明了新的生產工具和;
④抗拒天災的能力增強。
⑵商業方面:
觀看長安平面圖,引導學生了解”開元盛世’商業特點
1)明確當時唐朝繁華的都市有。
2)長安城的布局:城內分為和(長安城中的坊和市分別指和。)
3)唐代的長安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個的大都市
⑶手工業:
觀看“唐畫中身著絲綢服裝的婦女形象”、“唐朝陶瓷”、“唐三彩”,引導學生了解”開元盛世’手工業特點
①絲織業花色品種多,技術高;
②陶瓷業:代表作有越窯、邢窯和(最的)。
老師歸納:開元之治是唐朝鼎盛的時期,也是我國封建社會少有的經濟繁榮和文化昌盛的時期。
明末清初的學者王夫之比較了歷代盛世之后說:“開元之盛,漢、宋莫及矣。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歷稱為“開元盛世”。
這里一定要注意:在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了全盛時期,
因為在唐玄宗統治中后期,,由于寵愛楊貴妃,重用奸臣,后來爆發了安史之亂。而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到衰的轉折點。
我們已經知道在統治前期,為了取得良好的統治局面,唐玄宗采取了很多措施,比如重用人才,發展生產,提倡節儉
但是開元盛世的.取得是玄宗一人的功勞嗎?哪些方面促進了開元盛世?
1、唐玄宗的努力
2、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奠定的基礎
3、勞動人民的創造
4、中外及各民族間的交流
課堂小結:
一、開元之治
唐玄宗前期的統治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的新氣象
2、手工業的成就
3、商業城市的發展
布置作業
課后“練一練”及“活動與探究”
【七年級歷史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歷史教案11-10
七年級歷史教案【薦】02-09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12-06
(經典)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10-16
七年級歷史教案【精】12-14
七年級下歷史教案01-30
七年級歷史教案【熱】01-17
七年級歷史教案【推薦】01-16
【推薦】七年級歷史教案02-28
七年級上冊歷史教案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