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初中化學教案

時間:2022-08-31 15:11:17 化學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化學教案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學教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化學教案

初中化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 初步學會制取氧氣的方法。

  2、 認識氧氣的化學性質。

  3、 學習探究氣體性質的方法。

  4、 增強對化學現象的探究欲,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氧氣的化學性質及制法

  教學難點:有關氧氣性質的實驗設計

  教學內容分析

  實驗用品

  教學過程

  探究目標:

  1、探究最適合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

  2、明確實驗室制取氧氣的發生裝置和收集裝置

  提出問題:

  1、如何選擇最適合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依據是什么?

  2、如何收集一瓶氧氣?

  3、如何檢驗一瓶氧氣已收集滿?

  收集資料:

  1、回顧一下,寫出你所知道的制氧氣的一種方法。

  2、自然界中氧氣的主要來源

  情境創設:下列謎語是什么物質呢?

  無影無形摸不著,火焰見它跳的高。

  呼吸作用它參加,動物生長離不了。

  你一定猜到了是氧氣。氧氣如此重要,你一定想自己動手制取氧氣吧?

  設計實驗并進行驗證:

  步驟和方法 現象 分析和結論

  取A、B、C三支試管,分別加入3-5ml的過氧化氫溶液。

  1、 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A試管口,觀察現象。

  2、 在B試管中加入少量二氧化錳,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B試管口,觀察現象。

  3、 在C試管中加入幾塊沸石(或瓷片),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C試管口,觀察現象。

  是否明顯有氣泡產生?

  速度快還是慢?

  木條

  是否明顯有氣泡產生?

  速度快還是慢?

  木條

  是否明顯有氣泡產生?

  速度快還是慢?

  木條

  比較三種方法,你認為最適合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方法是

  依據是

  用下圖所示裝置制取一瓶氧氣。

  1、 組裝一套實驗室制取氧氣的裝置。在廣口瓶內先加入少量二氧化錳,再通過長頸漏斗添加過氧化氫溶液。

  2、 收集氧氣。

  先將集氣瓶中盛滿水,用玻璃片蓋住瓶口,然后倒立在水槽中。當導管口有氣泡連續、均勻地放出時,再把導管口伸入盛滿水的集氣瓶里,等瓶里的水排完以后,在水里用玻璃片蓋住瓶口,把集氣瓶移出水面,正放在桌面上。

  實驗時 (有或沒有)氣泡冒出

  收集到的氧氣是 色 的氣體

  判斷一瓶氧氣已收集滿的依據是

  實驗時,填加長頸漏斗的優點是

  實驗過程中,長頸漏斗的底部必須液封在液面以下的原因

  當導管口剛開始有氣泡地放出時,不宜立即收集,這是因為

  分析歸納:在過氧化氫制氧氣的實驗中,加入二氧化錳(或沸石),能加快過氧化氫的分解速率,那么二氧化錳(或沸石)在此實驗中起什么作用呢?

  交流與反思:實驗室用過氧化氫溶液制取O2 :

  反應物 ,狀態 ,條件 ,

  收集方法 , 。

  知識應用:

  1、常溫下,某氣體難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大,收集該氣體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向上排空氣法 (B)排水法(C)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氣法(D)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氣法

  2、過氧化氫溶液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的條件下能迅速分解產生氧氣,分液漏斗可以通過調節活塞控制液體的滴加速度。根據下圖所示回答問題:

 。1)分液漏斗中放入的物質是 ,錐形瓶中放入的物質是 ;

  (2)寫出該方法制取氧氣的文字表達式 ;

  要收集一瓶純凈的氧氣,應選擇裝置 (填字母);

  (3)某同學在觀察到錐形瓶內有大量氣泡時,開始用B裝置收集氧氣,過一段時間后,用帶火星的木條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見木條復燃。原因是 。

  探究課題:氧氣的性質

  探究目標:

  1、探究氧氣的物理性質

  2、探究氧氣的化學性質

  提出問題:

  1、充滿氧氣的集氣瓶為什么應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

  2、 中魚兒能生存,說明水中氧氣的溶解性是不溶于水還是不易溶于水?

  3、 如何證明一瓶氣體是氧氣?

  收集資料:

  1、搶救病人的時候要用到氧氣,說明氧氣具有 性質。

  2、家里生爐子時,用扇子煽,爐火越扇越旺,說明氧氣具有性質。

  做出假設:氧氣是一種化學性質的氣體。

初中化學教案2

  教學目標:

  1.了解物質的分散現象。

  2.理解溶液的概念,能說出溶劑和溶質。

  3.了解物質的溶解性概念以及影響溶解性大小的因素。

  4.初步分清懸濁液和乳濁液。

  5.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作風,發展學生思維能力。

  重點難點:

  溶液的概念、特點。

  會辨認溶質和溶劑,能正確分辨溶解與熔化的不同。

  學習目標:

  1.能說出幾種生活中的分散現象。

  2.背出溶液的概念、乳濁液和溶液,并舉出常見實例各兩則。

  一、物質在水中的分散 懸濁液、乳濁液的'區分:

  通過高錳酸鉀中加水,食鹽中加水,蔗糖中加水以及泥土(粉筆灰)中加入水中,食用油加入水中得到如下結論: 如果物質以細小的固體顆粒分散在水中,則形成懸濁液。 如果物質以小液滴分散在水中,則形成乳濁液。 物質的溶解:物質以分子或離子的形式均勻分散到另一種物質中的過程稱之為物質的溶解。 溶液:物質溶解后形成均一、穩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注】新名詞:

  乳化:把兩種互不相溶的液體形成乳濁液的現象稱為乳化。

  教學過程: 設問:海水為什么是咸的?黃河為什么是渾濁的?醫院里用的碘酒是怎樣制成的? 學生閱讀課本,歸納:上述三個例子都是一種物質(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的分散現象。 新課講授:閱讀P153活動與探究

  1.懸濁液、乳濁液、溶液。 閱讀實驗:在1~4號大試管中分別加入少量的泥土、植物油、食鹽和酒精。振蕩后觀察四種物質在水中的分散現象。 泥土 : 變渾濁 懸浮固體不顆粒 (分層) 植物油 :牛奶狀渾濁 分散著液體不止液滴 (分層) 食鹽: 透明液體 (穩定) 酒精 : 透明液體 (穩定) 繼續觀察:靜置一段時間后,試管中情況。 引出概念:1.固體小顆粒分散在液體里形成的混合物叫懸濁液。

  舉出實例:渾濁的黃河水;固體農藥(西維因);石灰漿及墻體涂料。 引出概念:2.一種液體小液滴分散在另一不相溶的液體里形成的混合物叫乳濁液。

  舉出實例:植物油分散在水中;石油原油;橡膠樹的乳膠等。 歸納:懸濁液和乳濁液統稱濁液。 思考:通過上面實驗,你可以得出濁液有什么特點?(渾濁不透明,會分層) 引出概念:3.一個或幾種物質分散到另一種物質里而形成的均一,穩定的混合和溶液。

  舉出實例:生理鹽水、糖水、碘酒。 配制溶液:學生練習用碘和酒精配制碘酒溶液。 分析思考:溶液與濁液相比,有何特點? 歸納:溶液的特點是:均一、穩定的、久置不分層。 鞏固新課(方法:練習反饋)

  二、水溶液的某些性質

  當某些物質在水中溶解時生成自由移動的離子,這樣的水溶液能夠導電。例如:食鹽溶液,稀硫酸,而蔗糖水溶液則不能導電。

  學習目標:

  1、復述溶解含義,區分熔化和溶解。 2、會判斷溶質和溶劑,正確說出溶液的名稱。 3、記住溶解性的含義,說出物質溶解性的大小,首先由溶質和溶劑的性制裁決定的,溫度等外 界因素也有重要影響。 教學過程:復習引入 教師設問:什么叫溶液?主要有什么特點? 閱讀課本P160溶質和溶劑相關內容。 思考問題:

  1、什么叫溶解?與溶化是否一樣? 2、什么叫溶質和溶劑?溶液有哪兩部分組成? 講授新課:1、關于溶質、溶劑(方法:分析講解) 閱讀實驗:課本P160,藥匙取0.1克以下的高錳酸鉀晶體,放在500毫升燒杯中,注入200-300毫升水,并不斷攪拌,形成色彩鮮艷的溶液。 分析:上述實驗叫什么過程,其中溶質是什么?溶劑又是什么? 思考:是否只有固體才能當溶質,水才能當溶劑嗎? 歸納:溶質:固體、液體或氣體 (1)溶液的組成 溶劑:通常為液體

 。2)溶液的名稱 不指明溶劑叫某水溶液 水以外其他某液體作溶劑時叫某溶液。

  關于物質的溶解性:

  問題引入:

 。1)沾有機油的衣物用水往往不易洗掉污物,而用汽油洗卻很快有效,這是什么原因?

 。2)為什么蔗糖加在熱水中比加在冷水中溶解得多且快?

  引出概念:

  物質的溶解性——一種物質在另一種物質里溶解能力的大小。

  分析歸納:物質的溶解性的大小,首先是由溶制和溶劑的性質決定的,溫度等外界因素也有重要影響。

初中化學教案3

  一、素質教育目標

  1、知識目標:a常識性介紹化學研究的對象。

  b初步理解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及本質區別;并能運用概念會判斷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描述實驗的能力,啟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知覺性和積極性。

  3、德育目標:通過學習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永恒運動的,是不可消滅的,

  只能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應用科學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教育。

  4、美育滲透點:以化學實驗為載體,向學生展示化學實驗中的儀器美,化學實驗現象美,從而激發學生對化學科學的喜愛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區別)及其應用。

  難點:如何判斷一個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疑點:物質變化與物質性質的區別。

  解決辦法:(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列表記錄實驗現象,由學生討論而得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及本質區別。

 。2)通過學生討論而歸納出物質的性質與物質的變化的區別。

  三、實驗及教具準備:

  試管,帶彎管的單空橡皮塞,酒精燈,玻璃片,燒杯,坩堝鉗,石棉網,鐵架臺(帶鐵夾),研缽,火柴,藥匙,膽礬,堿式碳酸銅,鎂帶,澄清石灰水,水。

  四、學法引導

  1、學會概念辨別,注意概念間的區別與聯系。

  如,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就可以從概念、特征、伴隨的現象等方面加以區別;從變化發生過程中兩者的相互關系尋找它們的聯系。

  2、學會觀察化學實驗。

  首先要觀察變化前物質的顏色、狀態;再注意觀察變化中的現象,如變色、發光、放熱、放出氣體、發出聲音……等;反應停止后,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等。學會觀察實驗,將有助于我們思考變化的原因,推測變化的原理,總結變化的規律。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看錄像“走向化學世界”、“漫游化學世界”(北京西城電教館,17分鐘),也可利用幻燈片引入新課,或由學生自己搜集資料,如:化學史、元素的發現史、化學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學、化學與生活等,由學生的發言引入新課。

  新課講授:

  一、化學是研究什么的?

  [學生討論]化學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

  構成物體的材料叫做物質。澄清兩個概念:物質與物體。如鐵這種物質能制成鐵釘、鐵錘等物體。

  化學研究物質,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學)組成?水由什么構成?(第三章學)構成水的粒子結構怎樣?(第三章學)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質的性質外還有哪些性質?這都是化學要研究的內容;瘜W還是一門研究物質變化規律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

  板書: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基礎自然科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化學概念、化學基礎知識都是通過實驗形成的,因此必須學會觀察實驗的方法。

  教師講解觀察實驗的方法。

  學習化學必須重視實驗,注意培養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積極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觀察實驗現象的程序:

  投影:變化前: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

  變化中:物質發生的主要現象,如是否發光、放熱、顏色怎樣變化、是否有氣泡產生,產生的氣體是否有氣味,有什么顏色的沉淀產生等。

  變化后: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

  描述實驗時應注意語言清晰、準確,只說現象不說結論。

  下面請大家觀察幾個演示物質變化的實驗,主要觀察變化前后物質的顏色、狀態、并列表記錄。分別由學生描述并記錄實驗現象。

  演示[實驗1]水的沸騰

  [實驗2]膽礬的研碎

  實驗編號變化前的物質變化時發生的現象變化后產生的物質

  1液態的水沸騰時生成的水蒸氣遇玻璃又凝結成液體液態的水

  2藍色塊狀的膽礬塊狀固體被粉碎藍色粉末狀的膽礬

  [實驗3]鎂帶的燃燒

  [實驗4]加熱堿式碳酸銅

  3銀白色的鎂帶燃燒,放出大量的熱,同時發出耀眼的白光白色氧化鎂粉末

  4綠色粉末狀的堿式碳酸銅加熱后,綠色粉末變成黑色,管壁出現小水滴,石灰水變渾濁三種其他物質:氧化銅(黑色)、水、二氧化碳

  二、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提問]實驗1、2有什么共同特征?實驗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這兩個實驗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物質的形態發生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的物質。這是判斷物質發生物理變化的依據。

  3、4這兩個變化的共同特征是變化時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質,這是判斷化學變化的依據。

  引導學生小結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概念。

  板書:物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化學變化:變化時都生成了其他物質。

 。ɑ瘜W反應)

  [討論]這兩種變化有什么本質區別和聯系?

  在化學變化過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質外,還伴隨發生一些現象,如放熱、發光、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等。這些現象常?梢詭椭覀兣袛嘤袥]有化學變化發生,但不能作為判斷一個變化是不是化學變化的依據。

  [討論]判斷一個變化是化學變化還是物理變化應依據什么?

  [練習]口答課本第5頁習題1、2。

  [討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發光放熱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B、固體變成氣體一定是物理變化

  C、化學變化過程一定伴隨著物理變化D、物理變化過程一定伴隨著化學變化

  解答此類題要熟悉下列要點:

  物理變化化學變化

  概念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叫物理變化,

  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又叫化學反應。

  現象

  物質的狀態、形狀等發生變化放熱、發光、變色、生成氣體、生成沉淀等等

  實例冰→水→水蒸氣,汽油揮發,

  木材制成桌椅、鐵生銹、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食物腐爛

  根本區別

  (判斷依據)是否生成其他物質

  關系

  化學變化的過程中一定伴隨物理變化

  物理變化的過程中不一定有化學變化

  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通過四個實驗,我們知道水沸騰時能變成水蒸氣,而水蒸氣遇冷又能凝結成小水滴,膽礬是藍色的晶體,鎂帶在空氣中能燃燒,堿式碳酸銅受熱能轉化成三種物質,這些都是物質本身特有的屬性,即物質的性質,引出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概念。

  [講述]物質的性質,無論是物理性質還是化學性質均指物質的特有屬性,物質不同,其性質也不同。下表有助區別兩種概念。

  [投影]

  物理性質化學性質

  概念

  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

  性質確定由感覺器官直接感知或由儀器測知通過化學變化可知

  性質內容

  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硬度、密度、溶解性、揮發性等可燃性、還原性、氧化性、穩定性等

  [討論]

  1、下列哪種性質屬于化學性質?()

  A、導電性B、揮發性C、可燃性D、溶解性

  2、下列各組物質能根據在水中的溶解性區別開的一組是()

  A、豆油和汽油B、水和酒精C、鐵塊和鋁塊D、面粉和白糖

  3、判斷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變化?哪些是化學變化?哪些是物理性質?哪些是化學性質?

  A、銅綠受熱時會分解;

  B、純凈的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

  C、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了氧化鎂;

  D、氧氣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氣重;

  E、木棒受力折斷。

  [小結]物質的變化和物質的性質的區別。

  我們應把握住一點,即變化是一個過程,是動態的;而性質是物質內在的屬性,有時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讓其表現出來,而有時只需用感觀和儀器感知測量即可。

  四、為什么要學習化學?

  學生閱讀課本第3、4頁內容,討論:為什么要學習化學?

  學生閱讀課本第4頁內容,了解化學工業的過去和現狀。

  五、如何學好初中化學?

  [小結]注意學習化學的方法(抓好預習、聽講、復習、作業四個環節),重視并做好化學實驗。

  預習指導:做到初步了解重點、難點、畫出不懂的問題。

  聽講:邊聽、邊觀察、邊思維、邊記憶,爭取在課堂學會。

  復習:鞏固所學知識。

  隨堂練習:

  布置作業

  復習課本1—4頁,畫出概念和記憶要點

  板書設計

  緒言

  一、化學是研究什么的?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基礎自然科學。

  觀察實驗的方法:

  [投影]變化前: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

  變化中:物質發生的主要現象,如是否發光、放熱、顏色怎樣變化、是否有氣泡產生,產生的氣體是否有氣味,有什么顏色的沉淀產生等。

  變化后: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

  二、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物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化學變化:變化時都生成了其他物質。

  (化學反應)

  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四、為什么要學習化學?

  五、如何學好初中化學?

  第一單元

  課題1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

  【學習目標】

  1、了解什么是化學,認識到通過化學知識的學習能進一步認識自然、適應自然、改造自然、保護自然。

  2、對學習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

  3、知道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它與人類進步和社會的關系非常密切。

  4、了解化學學科的學習特點,從而為學好化學做充分準備。

  5、知道探究性學習是學好化學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

  6、綠色化學必將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教學策略】

  1、魔術表演。

 。1)魔棒點燈。

  在酒精燈的燈芯里預先放有少量高錳酸鉀,將玻璃棒預先插在盛有濃硫酸的試管里(試管里的濃硫酸不要被學生看出來)。表演時將玻璃棒點在燈芯里的高錳酸鉀上,即可產生火焰。

 。2)水變“牛奶”,“牛奶”變水。

  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入呼出的氣體,石灰水變渾,繼續吹氣,渾濁變清。

 。3)白紙顯字。

  預先在白紙上用酚酞溶液寫好“奇妙化學,源于生活”八個字,晾干呈無色,將稀氨水貯于小型噴霧器內,表演時,將氨水噴在白紙上即可顯現出8個紅字。

  面對學生好奇、興奮的眼神,教師很自豪地告訴學生,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2、小組交流“你對化學學科的認識”。在小組交流的基礎上推薦組內最好的1個同學到全班交流。(針對不能很好合作的小組,讓他們加強合作重要性的體驗)

  3、全班交流(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在全班交流的基礎上,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掌握以下要點。

 。1)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科學。

  (2)學習化學的要求:

 、僬J真預習,重視實驗。

 、诿芮新撓瞪顚嶋H,學會與同學合作與交流。

 、凵朴谒伎,敢于提問,積極探究。

 、塥毩⑼瓿勺鳂I(包括書面、手工、調查、研究等作業)。

  5、[要點1]化學的作用

  學習化學,可以認識物質性質及變化規律,弄清生活和生產中的一些化學現象,并且可以控制化學變化,使其向對人類有利的方向發展。例如,懂得了燃燒的原理,就可以使燃燒充分,節約能源,并能有效地防火滅火等。

  學習化學,可以使人們更好地認識和利用自然界中的物質,如可以從石油中提煉汽油、煤油、柴油等,從空氣中提純氧氣等。

  學習化學,可以幫助人們研制新的材料,研究新能源,研究生命現象、合理利用資源,防止污染和保護環境,促進農業增產,促進人體健康等。

  學習化學,也有利于人們學習和研究其他學科或領域。

  [要點2]怎樣學好化學

  學好初中化學,最重要的是要牢固地、系統地、熟悉地掌握好化學基礎知識,掌握好基本的實驗技能。一部分同學在初學化學時感到有極大的興趣,但隨著學習的深入會感到“容易懂、記不住、難理解,不會解答問題”,從而失去學習化學的興趣,其實學習化學同其他學科的學習一樣,只要了解學科的特點,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要想學好化學,希望同學們注意以下幾點:

  1、樹立信心。要充分認識化學學科的重要性,化學是中學生必須學好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不能有輕視的思想,更不能有畏難的情緒,應該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一定能學好化學。

  2、加強記憶。要學好化學,記憶是關鍵,初中化學作為起點學科,要認識、了解的新東西太多,如元素符號、元素的化合價、物質的化學式、基本的定義定律等。不能僅滿足聽懂,要在理解的基礎上牢固記憶,同時通過勤復習、勤記憶更進一步加深理解。

  3、認真實驗。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要學好化學,必須認真做好實驗,仔細觀察,并記錄和分析實驗現象,還要注意觀察生活中的化學現象,思考生活中的化學問題。

  4、良好的思維習慣;瘜W學習中,思維習慣很重要,對遇到的現象、問題要善于動腦筋,多問幾個為什么,并學會對知識的概括和總結,逐漸培養自己分析推理能力,找出學習化學的“竅門”。在化學解題過程中,更要善于抓突破口,或正推或逆推,或發散性地進行思考,逐步使問題明朗化。

  5、學好其他學科。學好化學,除要注意化學的學科特點外,更要注意多學科間的滲透與聯系。學好數學、物理、生物等是學好化學的有力保證,當今是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要想在化學這門學科中有所發現,有所創新,除進行化學實驗外,更要利用先進的測試手段,同時通過了解世界上關于環境、生命科學、材料、能源等各方面的知識,開闊視野,從而進一步明確化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總之,只要同學們能抓住化學學科的特點,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思維習慣,多看書、勤記憶,認真做好實驗,一定會取得優異的成績。

  *要學好化學必須做到以下“六個字”。

  動腦──思考、反思。

  動口──提問、交流、解答。

  動手──實驗操作、探究、驗證。

  板書設計

  第一單元走進化學世界

  課題1化學使世界變得更加絢麗多彩

  1、什么是化學?

  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科學。

  2、化學與人類的關系──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3、化學學習方法。 “六個字”

  動腦──思考、反思。

  動口──提問、交流、解答。

  動手──實驗操作、探究、驗證。

  ●怎樣閱讀化學課本

  在剛開始學習化學時,就要培養自己閱讀課本的習慣和能力。不能只是不會做作業時,才去閱讀有關的課文。應該是先閱讀課文,然后再去做作業。閱讀課本的目的是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初中階段各學科都是打基礎的階段,化學也不例外。今后,同學們走向社會,在知識海洋里探索,要靠自己學習,自己鉆研,自己涉獵知識、增長才干。因此,學習各學科,包括化學在內,都應該學會閱讀課本。

  化學課本的內容包括文字敘述、化學用語和圖畫等部分。同學一般比較重視閱讀文字部分,這是正確的。但不能忽略化學用語和圖畫等部分。閱讀化學用語時,應該記住并領會它們所代表的意義和說明的問題。閱讀圖畫時,如閱讀實驗裝置圖,應該聯想到實物原形、名稱及用途,達到形、名、圖三位一體。實驗裝置結合化學用語在頭腦里應形成生動的實驗情景,喚起對實驗現象清晰的回憶。

  閱讀課本要講究方法,初學時應該接受老師的指導,參考老師的自學提綱或自學問題。了解閱讀重點和要解決的問題。在老師的指導下閱讀課本,容易抓住關鍵性問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

  閱讀時,一般內容應該通讀,重要內容應該精讀。通讀的部分,要正確理解其內容,能用自己的語言有條理地復述、歸納、概括出課文的大意。精讀的內容主要是化學概念、理論等難度較大的部分,對這些部分不能只停留在字面上的認識,應該認真思考,提出疑問,從有疑到釋疑。閱讀時對關鍵的字、詞、句不僅要讀幾遍,還要“咬文嚼字’仔細推敲,達到理解、掌握的目的。

  閱讀課本要根據學習要求與識記相結合。需要記憶的內容,應該在閱讀過程中,有意識地識記(如化學用語、基本概念),不能等到考前突擊記憶。需要識記的內容和要求,應該聽從教師的指導,明確所要識記的內容的價值,以增強記憶的自覺性,并且最好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記憶。

  閱讀課本應該記閱讀筆記,寫閱讀小結。對筆記或小結的要求,應從實際出發,講求實效;靈活掌握,不必強求一律。根據自己的情況,筆記可以寫成有自己特色的綱要式、對比式、記錄式等。課前記筆記,有助于抓住重點,理清脈絡;課后作小結,能起到及時復習和使零散知識系統化的作用。記閱讀筆記,寫閱讀小結,開始是較難的,應該通過練習逐步掌握要領。先從一堂課、一節課文寫起,漸漸擴大到對全章、全單元進行總結。堅持這樣做,就能從中認識知識問的內在聯系,把書讀活,真正學有所得,提高自學能力。

  ●怎樣做好化學實驗

  如果你在實驗前對實驗的內容、操作方法以及有關儀器、藥品的性能有充分的了解,并能嚴格按照操作步驟,你的實驗就能取得成功,并能從中得到化學知識和無窮樂趣;如果你準備不充分,粗心大意,那就可能失敗,甚至發生事故。忘樣才能做好實驗呢?

  一、注意安全

  1、注意化學藥品的毒性和腐蝕性。使用藥品要做到‘三不”:不能用手接觸藥品;不要把鼻孔湊到容器口去聞藥品的氣味;更不得嘗任何藥品的味道。濃酸、濃堿都是屬于強腐蝕藥品,使用時必須特別小心,防止沾到皮膚上或濺到衣服上,如呆不慎將酸濺到皮膚上,應立即用較多的水沖洗(如果是沒硫酸,必須迅速用布擦拭,然后再用水沖洗),再用3%~5%的碳酸氫鈉溶液來沖洗;如果不慎將堿液濺到皮膚上,立即用較多的水沖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2、注意操作時的安全。在實驗中如有易燃、易爆的操作,應該采取安全措施。任何實驗容器口都不要對著操作者和觀看者。進行有毒氣體的實驗時,應在通風的地方進行,實驗用藥量要少,時間要短,有毒殘渣要妥善處理。

  二、手腦并用

  做化學實驗前一定要明確實驗目的、步驟,避免盲目性。每次實驗結束都要認真總結成功的經驗或失敗的教訓,要注重對實驗進行改進,提高實驗的效果。如能否使用更簡單的儀器、更價廉易得的藥品,能否在操作上更安全可靠,能否使實驗現象更明顯、結果更準確等。

  ●怎樣掌握化學實驗現象的規律

  觀察實驗現象主要是指用眼看、鼻聞、耳聽、手感等方式得到實驗的現象。記憶實驗現象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如果能找到實驗現象存在的規律,則可化難為易。我們可以根據反應條件的不同將化學實驗大致分成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物質燃燒實驗;第二種是加熱固體物質實驗;第三種是在溶液中進行的化學實驗。這三類實驗的現象存在的規律:

  1、物質燃燒實驗都有三個明顯的現象

 、俜懦龃罅康臒幔虎谏闪艘环N或幾種不同于反應物(指物質的色、態、味)的產物;③固體直接燃燒則發出一定顏色和強度的光;氣體或固、液體轉變成氣體再燃燒則發出一定顏色和強度的火焰。(描述物質的燃燒現象,一般:一光、二熱、三生成。)例如,鎂條燃燒的現象是:①發出耀眼的白光;②放出大量的熱;③生成一種白色固體。再如,硫磺燃燒(在氧氣中)的現象是:①發出明亮的藍紫色的火焰(硫磺受熱先熔化再汽化最后才燃燒);②放出大量的熱;③生成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

  2、加熱固體物質的實驗現象主要包括物質的狀態顏色、質量變化及產物中是否有水和氣體產生

  例如,加熱碳酸氫銨的現象:①有一股刺激性的氣味產生;②試管壁上有水珠生成;③有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生成;④試管內的白色固體逐漸消失。

  3、在溶液中進行的化學反應,實驗現象主要包括反應物(固態)的質量和顏色變化及溶液中是否有沉淀(包括沉淀顏色)和氣泡產生,例如,在硫酸銅溶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的實驗現象是有藍色沉淀產生。

  4、觀察和描述實驗現象的注意事項

  (1)要注重對本質現象的觀察。本質現象就是以提示事物本質特征的現象。如鋁帶在空氣中燃燒時“生成白色團體”是本質現象,因為由此現象可正確理解化學變化這個概念,而發出“耀眼的白光”則是非本質現象。因此,觀察實驗現象要有明確的觀察目的和主要的觀察對象。

 。2)要正確描述實驗現象。①不能以結論代替現象。如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現象是“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熱,生成黑色固體”,而不能用結論“生成四氧化三鐵”代替“生成黑色固體”。②要明確“光”和“火焰”、“煙”和“霧”等的區別,不能相互替代。

  課題2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

  【課程類型】活動課: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

  【教學目的】

  1、通過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通過學生分組實驗使學生認識到實驗是學習化學的重要途徑;初步培養學生觀察實驗、表述實驗現象的能力;培養學生嚴謹的科學態度。

  3、通過探究,使學生體會發現的樂趣和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1、激趣

  2、培養學生對實驗現象的觀察、記錄和描述能力

  【教學難點】訓練學生主動發現實驗現象;學會表述實驗現象。

  【課時安排】l課時

  【教學環節】提出課題→師生討論→確定方案→實驗探究→交流反饋→填寫報告

  【教學策略】本課題第一次出現“活動與探究”,是學生進行化學探究的開端。第一個探究活動教師可先演示,學生模仿;第二個探究活動讓學生自己完成。

  【課前準備】蠟燭、火柴、燒杯、玻璃導管、白紙(稍微硬些的)、澄清的石灰水

  【學生活動設計】

  l、對課題涉及的知識方面的疑點提出質疑;

  2、每二人一組點燃蠟燭進行實驗探究并記錄;

  3、在教師的參與下進行生生交流;

  4、在教師引導下思考、分析,得出結論。

  【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世界是物質的,化學主要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變化規律;瘜W實驗是研究物質的重要手段。同學們,你做過蠟燭燃燒這個實驗嗎?你仔細觀察過燃燒的蠟燭嗎?如果用"化學的眼光"去觀察,你會有什么新的發現呢?

 。蹖W生閱讀]P7"活動與探究"

 。蹖W生討論]

  1、燃燒時可能發生哪幾種變化?

  2、你猜想蠟燭會有哪些性質?

  3、你想通過什么實驗手段來證實它們?

  4、你還有哪些問題需要向老師咨詢?

 。蹖W生質疑](可能問到的問題)

  1、石蠟是一種什么物質?2、蠟燭怎么會有各種顏色?3、蠟燭是怎么制成的?4、燭芯僅是純棉線嗎?5、為什么點燃燭芯就能引燃蠟燭?6、蠟燭燃燒后越來越短是因為它都變成蠟油了嗎?7、蠟燭燃燒有時冒黑煙是怎么回事?8、、蠟燭燃燒時是固體蠟燃燒還是蠟油燃燒還是有其他情況?9、蠟燭燃燒時,火焰為什么越來越高?10、吹滅蠟燭時為什么會聞到很難聞的氣味?

 。劢處煷鹨桑荩ㄟ叴鹨蛇厼楹竺娴膶嶒炋骄吭O下埋伏,凡是通過實驗探究能得到答案的暫不作答)

 。蹖W生活動]試述實驗探究的主要步驟及其目的。

  [教師指導]實驗步驟和觀察要點:(電腦畫面提示)

  l、取一支蠟燭,觀察其顏色、狀態、氣味、手感;用小刀切下一片蠟燭,將其放入水中,觀察它是否溶解、是否下沉;

  2、用火柴點燃一支新蠟燭:

 。1)觀察蠟燭外部形態的變化,例如燭芯被點燃后大約幾秒鐘蠟燭熔化;周圍氣流穩定時、不穩定時燭火及蠟燭的外型變化;蠟燭周圍溫度的變化等;

 。2)(如圖1)觀察蠟燭的火焰有無明顯的層次,其顏色、亮度、溫度有無明顯差異(可選用火柴;蛏杂驳陌准垳y試);

  圖1

  (3)(如圖2)將冷而干燥的小燒杯罩在火焰上方,觀察其內壁;然后將其迅速翻轉過來,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蕩,觀察石灰水是否有變化;

  圖2

  3、吹滅蠟燭,觀察;

  4、熄滅蠟燭時,試用火柴點燃白煙,看看會給你帶來什么驚喜?

  5、(拓展實驗)(如圖3)小心地往燭焰里插一根玻璃導管,你會發現什么?用火柴在導管的另一端點燃,你又會發現什么?

  圖3

 。蹖嶒炋骄浚輰W生每二人一組,邊實驗、邊記錄、邊思考;教師巡視,指導、答疑。

  [交流反饋]學生代表表述探究過程和結果(現象和結論)。

 。鄯此寂c補充]通過交流,學生取長補短。

 。劭偨Y與評價]略

  (學生填寫探究報告)

  【課后附記】

  1、課前布置學生在家觀察蠟燭的燃燒非常必要,否則課上時間太緊;

  2、學生可以自愿結組,這樣利于配合;

  3、限于時間,學生提問前教師要限定范圍,以避免跑題;

  4、每組可以配備小試管夾或者帶鐵夾的鐵架臺,用來固定導管,以免學生操作時燙手。

初中化學教案4

  一、說教材

 。ㄒ唬┙滩牡牡匚慌c作用

  《化學式與化合價》是人教版化學九年級上冊第四單元課題4的內容。本節課主要講述了化學式、化合價和有關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三部分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元素以及一些物質化學式的寫法,這位過渡到本課題起到了鋪墊作用。為之后學習第五章《化學方程式》的內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因此本節課整個教材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九年級學生他們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化學式的涵義;知道一些常見元素和原子團的化合價;能用化學是表示某些物質的組成,并能利用化合價求化學式;了解相對分子質量的含義,并能利用相對原子質量和相對分子質量來計算物質的組成;能看懂某些標簽或說明書上標示的物質成分和含量。

  2.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討論交流,活動探究,培養學生利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讓學生感受到生活中處處充滿化學,激發學生熱愛學習、熱愛生活的感情。

  (三)教學重難點

  1.了解化學式,知道元素、原子團的化合價。

  2.用化學是表示某些物質的組成,利用化合價求化學式。

  3.了解相對分子質量的含義,并會應用解決問題。

  二、說學情

  對于九年級的學生來說,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對元素的概念和物質的`微觀構成的基礎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對數字的基本運算能力有一定的把握,這為化學式的有關知識學習打下了基礎。但學生在化學學科中的邏輯思維能力還有待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有強烈的好奇心,處于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因此,教學過程中多采用直觀方法指導學生學習。

  三、說教法

  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根據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采用學生參與程度高的討論教學法。在學生看書,討論的基礎上,采用談話法與講解法。采用問答法時,特別注重面向全體,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問不同難度的問題,有效的開發各層次學生的潛在智能,力求使學生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同時通過課堂練習和課后作業,啟發學生從書本知識回到社會實踐。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數學知識,學習基礎性的知識和技能,在教學中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

  四、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學中要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在新課標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本節課內容,我將本節課的學法確定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說教學過程

 。ㄒ唬⿲

  由前面學過的一些物質的化學式引入:元素可以用元素符號來表示,那么我們前面學習的氧氣、二氧化碳這些由元素組成的各種單質和化合物怎樣來表示呢?把教學內容轉化為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讓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使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成為“猜想”繼而緊張的沉思,期待錄找理由和證明過程。在實際情況下學習可以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經驗,同化和索引出當前學習的新知識,這樣獲取知識,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到陌生的問題情境中。

  (二)新授

  1.化學式的學習

  學生自主學習課本81頁相關內容,對于化學式的定義有一個初步認識。然后以H2O為例,讓學生在小組內討論該化學式的意義,教師進行指導并及時指出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學生討論結束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并講解,得出化學式的定義及其意義。

  講解結束后,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化學式前面的數字與化學式中元素符號右下角的數字意義是否相同?為什么?并組織學生討論符號H、2H、H2、2H2各具有什么意義?在學生有初步認知的基礎上,我進行歸納總結:化學式前面的數字與化學式中元素符號右下角的數字意義不同,因為化學式前面的數字表示分子個數,右下角的數字表示一個分子中含該元素的原子個數。

  在此基礎上,通過多媒體呈現練習題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練習過程中,學生會出現一些錯誤,針對這些錯誤我進行指導并歸納總結,從而引出書寫化合物的化學式時需要注意

  的事項。

  2.化學式的學習

  學生學習了化學式,為化學價的學習做好了鋪墊。實驗測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組成,及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個數比,如不是這個數目之比,就不能形成穩定的化合物。在化學上,就用“化合價”來表示原子之間相互化合的數目。引導學生看課本83頁表4-6“一些常見元素和根的化合價”,針對表格提出問題引發學生討論,問題如下:

 。1)化合價有幾種?是哪幾種?(讓學生明白元素化合價有下負之分)

 。2)在化合物中,氧元素通常顯多少價?氫元素通常顯幾價?金屬元素通常顯什么價?非金屬元素通常顯什么價?

 。3)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多少?

  (4)在單質分子里,元素的化合價為多少?

  在此基礎上,組織兩個活動。活動一: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化合價記憶比賽,看誰記得多,記得準,評出“記憶之星”;活動二:讓學生編寫能幫助記憶的的化合價韻語、歌謠。活動結束后,展示同學們的化合價韻語、歌謠或快板。通過活動,可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及對知識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在學習了一些常見元素和根的化合價之后,應用化合價來推求實際存在的化合物的化學式。通過學生小組討論練習的方式完成此部分知識的學習。練習如下:根據在化合物中,正、負化合價代數和為0的原則,已知氧元素為-2價,計算二氧化硫(SO2)中硫的化合價和三氧化二砷(As2O3)中砷元素的化合價。練習結束之后,教師進行歸納總結:由兩種元素組成的化合物的名稱,一般讀作某化某,如:NaCl讀作氯化鈉。有時還要讀出化學式中各種元素的原子個數,如:CO2讀作二氧化碳。

  3.有關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

  引導學生復習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了解相對分子質量跟相對原子質量一樣,也是相對質量。通過提出問題的方式引發學生討論,從而引出相對分子質量的計算相關內容。由于計算比較簡單,啟發學生自己學習,并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糾正錯誤。

  在有關相對分子質量計算教學完成之后,可讓學生傳看幾種商品(如醫藥、化學試劑、洗滌劑、食品等)的標簽或說明書,教給學生如何查看它們的成分、含量或純度,并適當講解化學試劑按純度分級的情況。

初中化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知道分子、原子、離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學反應中分子 可以分解為原子,原子可以結合成分子,原子和離子通過得失電子可以相互轉換;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

  4.能根據相對原子質量求算相對分子質量。

  過程與方法:

  1.了解原子結構模型建立的歷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動為主線,不斷發現問題,運用討論交流等學習方法,再對學習素材進行比較分析與歸納概括的過程中不斷獲取新知。

  情感態度價值觀:

  1.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

  2.通過“原子的發現和原子構成探索”等內容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3.人類對原子的認識教育中結合中科院通過原子繪的中國地圖及相對原子質量的教學過 程中我國化學家張青蓮教授組織對銦、銻等相對原子質量的測定和修正,對學生進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愛國主義教育。

  重點、難點:

  1.通過對分子的可分性 與不可分性的認識, 逐步培養學生辯證統一思維方法。

  2.對分子、原子、離子概念的理解與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

  3.知道分子、原子、離子的不同和相互關系。

  4.知道原子的 結構,建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點。

  5.能正確求算相對分子質量。

  教學過程:

  一、分子 原子

  1.復習知識

  【回憶】我們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呢?

  【回答】在化學變化中分子會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設計意圖:復習學過的知識,為下面的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

  2. 【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學變化中還可進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學變化中無法再分了。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讓我們 循著歷史的足跡,一起來學習人們為了揭示原子結構的奧秘而經歷的漫長的探究過程。交設計意圖:使學生對本節課所要探究的內容產生興趣。

  3.交流討論

  道爾頓:近代原子學說,認為原子是實心球體。湯姆生發現電子。

  【設疑】原子中的電子帶負電,你能解釋原子為什么不帶電嗎?

  盧瑟福發現原子核,α粒子轟擊金箔。

  【設疑】你能 對α粒子運動路徑的改變作出解釋嗎?

  在討論α粒子運動路徑改變使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

  【歸納】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構成,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體積很小,但卻幾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質量。

  講述科學家對原子探索的歷程,討論原子中微粒電荷數的關系。

  【回答】原子由電子和原子核構成,電子所帶的負電荷和原子核所帶的正電荷相互抵消使原子還是呈電中性。

  【討論】大多數α粒子運動路徑沒有改變方向,一小部分α粒子發生偏轉,極少數α粒子被反彈回來。

  設計意圖:針對史料交流談論,認識原子構成的事實,并通過“對原子 構成探索”等內容的學習,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認識到原子不是構成物質的最小微粒。

  4.引導探究

  【指導】閱讀P67-68“原子核由什么構成?”

  【課件】原子及原子核構成的模型圖片。

  【問題】原子核還能再分嗎?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構成的呢?這些粒子有區別嗎?

  【設疑】根據原子核的構成你能解釋原子核為什么帶正電嗎?

  【歸納】原子中各微粒的電荷數關系。電子數=核電荷數=質子數

  【閱讀】原子核的構成。

  【回答】原子核還能再分;原子核由質子和中子構成;其中質子帶正電,中子不帶電。

  【討論】原子核帶正電的原因

  【回答】因為原子核是由帶正電的質子和不帶電的中子構成的。

  設計意圖:建立物質無限可分的觀念,建立原子 內部構成的直觀形 象,理解原子內部微粒數和電荷數的關系。

  5.知識拓展

  【講解】簡單介紹核外電子的排布規律及稀有氣體元素、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最外層電子數的特點及元素性質與原子結構的關系 ,了解1-18號元素原子結構的示意圖及各類元素原子結構(最外層電子數)的特點及元素性質與原子結構的關系。通過對最外層電子數與元素性質的 了解,讓學生認識到事物之間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初步學會科學抽象的學習方法,知道穩定結構的特點,為原子轉移電子變成離子的規律建立知識儲備。

  三、離子

  6.指導學習

  【設疑】根據剛才的知識請同學們試 著畫出Na和Cl原子的結構示意圖,并請討論這兩種原子在化學反應中電子可能的轉移方式。

  【問題】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層電子或得到電子后,是否呈電中性?

  【講解】化學上我們把這種帶電的原子就稱為離子,下面我們通過視頻和動畫來看一下,原子在什么情況 下、又是如何轉變成離子的。

  【講解】原子得失電子后形成的離子分別帶上負電荷和正電荷,我們把帶正電荷的離子稱為陽離子;把帶負電荷的離子稱為陰離子。

  【講解】為了方便我們在元素符號的右上角寫上離子所帶的電荷數及所帶電荷的正負來表示離子。例如:鎂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2,失2個電子后帶2個單位的正電荷,所以鎂離子的符號為Mg2+。氧原子最外電子層電子數為6,得2個電子后,帶2個單位得負電荷,所以氧離子符號為O2-。

  【問題】鋁離子,鎂離子,硫離子,氯離子的符號如何寫?

  教學意圖:知道原子得失電子會變成離子認識一些常見原子的結構示意圖、離子符號、離子結構示意圖。

初中化學教案6

  一、教學設計思路

  本課題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從學生的角度提出了很多富有趣味并有一定想象力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從第一節課起,就感受到化學學習的價值,產生渴望了解化學的強烈愿望。在此基礎上,教材通過提供與化學有關的影響人類進步的資料,引出課題和化學的定義,并運用實例使學生對其有較為透徹的了解。教材注重滲透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教育,使學生充分體會了化學與人類進步、與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充分展示了化學的魅力和學習化學的價值所在。

  本課題內容注重“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要淡化“化學”定義識記,強調研究的對象,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的例子中,加強對化學的認識和感受。本課題的重點是對學生進行化學學習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熏陶和培養,難點是正確理解化學的定義,體驗化學與人類生活、社會發展的關系。通過組織學生列舉大量的實例,充分利用多媒體等技術手段,鼓勵學生主動合作交流,讓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由于本課題基本上是非知識內容教學,所以本課時的主要教學任務就是讓學生感受化學、體驗化學、認識化學。

  本課題的教學目標是:

  1.知識與技能:知道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主動探究,討論交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①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養學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渴望了解化學的情感。②體會化學與人類進步及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認識化學的價值。

  本課題教學主要采用主動探究、合作學習、討論交流的方式展開,開放式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本課題教學應體現如下主要特征:

  1.以學生的活動為主線展開教學;

  2.特別注重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3.注重讓學生探究問題的過程;

  4.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5.激勵與評價

  (1)關注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程度、關注在合作交流中表現的情感、態度的發展。對參與程度的評價,主要對學生能否主動地與同學合作,是否愿意與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等方面來考查。對學生思維合作的評價,主要是通過交流去了解學生思維的合理性、靈活性和創造性。

 。2)對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評價,實際上是對學生化學學習過程和方法的考查,即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需要經過猜想、探究、交流等活動,以及能否有效地解決問題來評價。

  整個評價以激勵為主線,學生通過互評與自評,對各個環節進行及時評價與調控,以達成既定教學目標。在教學中還應加強學法指導,切實組織好小組合作探究交流,制作的多媒體課件應盡可能更具動感、美感。

  二、教案

  課 題:化學使世界變得絢麗多彩

  授課人:湛興和

  學 校:湖南省汨羅市白塘中學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化學是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及其變化規律的自然科學。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主動探究,討論交流,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對化學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養學生親近化學、熱愛化學,渴望了解化學的情感。

  體會化學與人類進步及社會發展的密切關系,認識化學的價值。

  重 點

  對學生進行化學學習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方面的熏陶和培養。

  難 點

  正確理解化學的定義,理解化學與人類生活、社會發展的關系。

  教學方法

  主動探究、合作學習、討論交流的開放式教學。

  儀器藥品

  NaOH溶液(用嗜哩水瓶盛裝好),用酚酞試液寫有“化學”字樣的紙(表觀為白紙),白開水和白酒,洗衣粉和精鹽,汽油和水,銅絲和鐵絲,澄清的右灰水。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語:新的學期,我和大家一起將走進一個新的學習領域,這個領域中的許多知識目前相對于同學們而言,有如這張白色的紙一樣(出示一張用酚酞試液寫有“化學”字樣的紙)是一片空白。但是通過我們的學習和探究,這個領域中的許多知識會呈現在我們面前。首先,讓我們做一個小實驗。(課件展示課題)




學生代表演示:將NaOH溶液噴灑到白紙上,出現“化學”紅色字樣。




創設趣味性化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化學使



世界變




得絢麗




多彩




①播放錄像:《武陵源風景──黃龍洞 》




②課件展示:《中國人上天了》




③課件展示:《隔水透氣的鳥籠》




④課件展示:《焰火使夜晚絢麗多彩》




適當小結,適時贊許鼓勵。




觀后,談感想,提問題。(如:黃龍洞中形態各異的鐘乳石、石筍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它們的形成究竟要經過多長的時間呢?又如:解說員說“水中溶解的礦物質”究竟是什么?……)




猜想飛船外殼的優越性能等。




猜想鳥籠材料的特點。




提出問題。




通過了解一些奇妙的化學現象,激發學生探究化學的欲望。















針對上面同學們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讓學生嘗試能否做出比較科學的解釋。




課件展示:中國人上天了,結合圖片闡述物質的性質、物質的組成、結構、物質的變化等內容,揭示化學的研究對象。




小結:化學是……




思考,學生處于興奮狀態。







感受化學的研究內容。




設疑,激趣。

讓學生深切感受學習化學的必要性,激發學習興趣。

























我們生活在物質的世界里,天天和物質打交道,化學無處不在,化學就在我們身邊。課件展示:“鐵鍋燒菜”、“白色污染”。你能舉出我們身邊可能與化學有關的一些實例嗎?




你還能舉出在現代科學、高新技術中應用化學的實例嗎?




觀看感受。




思考、討論。




自學教材相關內容,思考、討論、匯報自學成果(如:利用納米技術制作的納米銅,高分子材料等)




讓學生初步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讓學生理解“從生活走進化學”。




讓學生理解“從化學走向社會”。
















課件展示探究活動:




(1)用生活經驗鑒別物質;




(2)探究人體呼吸時呼出的氣體的組成特征;




(3)假如沒有化學,展開你的想象,設想世界將會怎樣




分組合作學習,主動探究,提交結論:鑒別白開水和白酒;鑒別洗衣粉和精鹽;鑒別汽油和水;鑒別銅絲和鐵絲。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吹氣。




自由討論。




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可簡略介紹1~2種化學方法,讓學生體驗化學知識的重要性。




感受化學在身邊,感受物質鑒別的一般方法。




為學習空氣的組成鋪墊。










小結:生活中處處有化學,我們離不開化學。




出示課后探究題:將一枚新鮮雞蛋浸入盛有200 mL食醋的透明茶杯中,記錄你所觀察到的現象;熱水瓶用久后瓶膽內會留下水垢,請你設法除去水垢(水垢成份與蛋殼相似)。請記錄下你觀察到的現象和你的實驗設計。




記錄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欲望。

運用生活常用的設計實驗,解決實際問題。激趣,培養實驗探究能力。




  【板書設計】

初中化學教案7

  一 、指導思想

  新課程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本節我創設能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的教育環境,利用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發展。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學生學會判斷物質發生化學變化時,發生了質的改變的基礎上而展開的。開始從生成何種物質向生成多少物質的方向過度,能使學生初步了解到定量的研究化學的方法;引導學生逐步從量的方向來研究化學反應的客觀規律;為學好化學方程式的教學做好理論準備,同時也完善了化學用語的教學,更關鍵的是為以后學習化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依據。

  三、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經過前面的學習,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化學知識;具備一定的實驗能力和實驗現象的分析能力。學生有學好化學的愿望,對該課題有著濃厚的興趣,愿意動手實驗,有較強的參與意識。相信他們完全可以過探究,解決問題。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主動地體驗探究過程,在知識的形成、應用過程中養成科學的態度,獲得科學的方法,在科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四、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對化學反應中反應物及生成物的質量的實驗測定,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恒定律,培養學生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對化學反應的實質分析,認識在化學反應中各反應物質量總和與生成物質量總和相等的原因,培養學生的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能力。

  3、 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觀察、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定量實驗,探究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

  2、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交流,對質量守恒定律的實質作出解釋,培養學生分析及推理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2、通過史實資料,學習科學家開拓創新的精神。

  3、產生學習的成功體驗,享受學習、享受科學。

  五、教學重點:理解和運用質量守恒定律

  教學難點:微觀解釋質量守恒定律

  六、教學方法

  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七、教學策略

  1.對于質量守恒定律,設計并安排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引導學生從觀察實驗入手,啟發學生分析產生現象的因果關系和本質聯系,利用Flash制作動畫—電解水的微觀分析,不但讓學生突破難點,同時使學生又進一步的理解和掌握化學反應的實質及分子與原子的根本區別。從而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學習和研究化學問題的一般方法和思維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使學生能從感性到理性上探索事物變化的本質,發現事物變化的規律,強化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為今后學習《酸 堿 鹽》奠定了基礎。

  2.通過一個個真實的生活中的化學反應,把化學知識和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這樣讓學生發現原來我們所學的知識是如此貼近生活,因而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會得到進一步激發。采用以實驗為先導,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分層次自主式教學法,根據學生學習的能力和個體差異,從實際出發,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在教學中分層要求、分層質疑、分層指導、分層練習,讓學生自主選擇,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3.自信造就一個人,自卑毀掉一個人,通過教學環節的設置,讓每位學生都充滿自信,形成對學習的持久興趣和求知欲望。

  八、教學準備:

  儀器:托盤天平、燒杯、試管、錐形瓶、玻璃棒、酒精燈等。

  藥品:白磷、NaOH溶液、NaCl溶液、CuSO4溶液、AgNO3溶液、 Na2SO4溶液、BaCl2溶液、FeCl3溶液等。

  多媒體課件:動畫

  九、教學流程:

  總結演示

  十、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意圖

  【演示實驗】展示一瓶變質的牛奶

  提問:這是什么?

  解釋:但這瓶牛奶已變質,不能再飲用。

  追問:它發生了什么變化?

  【問題引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著許多的化學變化,反應前、后物質的種類發生了變化。如果我們轉換一下思路,是否會有同學從量的角度對這些化學反應提出問題呢?

  【提出問題】 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之和會不會發生改變?

  學生觀察并回答--牛奶

  化學變化

  同學經過思考后提出一些問題。傾聽思考、產生學習興趣從學生生活實例入手,激發興趣停頓,期待。引導學生能把研究化學的思路從定性拓展到定量精心設疑,激發求知欲。

  學生大膽猜想與假設:

  1: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大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

  2: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等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

  3: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小于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之和。

  學生討論、分組交流 1發現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2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啟迪了學生的創新思維過教師活動

  過渡:大家的討論非常熱烈,從討論的情況來看,有三種不同的意見,那么哪一種是正確的呢?我們下面用實驗來探究。 學生活動聆聽 教學意圖程

   【演示實驗1】白磷燃燒前、后質量的測定實驗1結論:反應前物質的總質量與反應后物質的`總質量的關系是() 。

  【演示實驗2】氯化鈉溶液與硝酸銀溶液反應前、后質量的測定

  實驗2結論:反應前物質的總質量與反應后物質的總質量的關系是( )。 稱量記錄:

  反應前的總質量(錐形瓶+空氣+白磷)是( ) 克。反應后的總質量是( ) 克。

  稱量記錄:

  反應前的總質量(燒杯+試管+兩種溶液)是( ) 克。反應后的總質量是( )克。

  初步學習定量研究問題的方法。

  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記錄實驗的方法。

  【問題討論】化學反應前、后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這一結論是否具有普遍的意義呢? 思考 激疑、探索

  【分組實驗】指導學生分組實驗并檢查糾正學生實驗操作中的問題。

  反應名稱 實驗現象 反應后

  質量和 結論

  BaCl2+Na2SO4

  CuSO4+NaOH

  NaOH+FeCl3

  分組:把學生分成三組

  1:設計方案

  2:實驗探究

  3:匯報結果

  結論: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與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相等。

  帶著上述問題做實驗,并記錄本組實驗測定的數據(操作方法同演示實驗2)。

  1:學生通過教師提供的資料與實驗用品,自行設計實驗方案

  2:能積極分工、協作、觀察并記錄。

  3:代表匯報,其他同學可以提出質疑。

 。矗好枋鰧嶒灛F象,歸納實驗事實,試著總結規律。 1:讓學生自己動手,通過實驗進行探索,培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

  2:培養操作能力以及研究問題的科學態度3:體現合作精神

  4:初步形成科學探究能力

  5:培養學生嚴謹的治學態度

  【板書】一、質量守恒定律

  1、定律內容(略) 記憶定律內容 初步記住定律。

  教 學 過 程 【講述】科學家也是沿著我們剛才所走過的研究路線,發現并一次次的驗證了這條定律。該定律的最早發現要歸功于羅蒙諾索夫和拉瓦錫。

  【投影】史實資料--《質量守恒定律的發現》

  閱讀材料 滲透化學史的教育,讓學生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產生過程,重溫歷史,學習科學家敢于質疑、開拓創新的精神。

  把學生的認識引向深入。引導學生體會沒有經過科學理論的證明的經驗歸納,不能稱之為定律,只有經過科學理論證明的經驗歸納才可以成為定律。

  【提問】我們做了很多的實驗都看到天平是平衡的,哪怕是一萬次實驗都是平衡的,但有沒有‘萬一’呢?

  思考

  【學生實驗】碳酸氫鈉與鹽酸的反應

  師生交流: 實驗記錄:

  反應前、后質量 加深對定律的理解教 【問題討論】(1)鐵生銹后質量大于鐵的質量,能否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2)蠟燭燃燒后無影無蹤,是否符合質量守恒守律? 聯系實際,討論、體會定律中關鍵字的涵義,初步運用定律解釋一些實際問題。 初步理解定律中關鍵字的涵義。

  【板書】2、幾點說明:

 。1)參加化學反應

 。2)總質量(沉淀或氣體)

  (3)審題時要注意關鍵的字,如“充分反應”、“恰好完全反應”、“足量反應”等字所表示的意義。 領會定律中關鍵字的意義。 強化對定律的理解和認識。

  學

  【問題討論】為什么參加化學反應前各物質質量總和等于各生成物的質量總和呢? 思考 再次設疑,啟發思考,將認識從感性上升到理性。

  過 【多媒體課件】

  電解水微觀過程演示,通過教師的講解,引導學生從化學反應的微觀實質認識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守恒的原因。

  學生在觀察基礎上,認識化學反應前、后質量守恒的本質原因。 引導學生從化學的微觀認識質量守恒定律,從而使學生的思維從宏觀到微觀,從現象到本質,產生質的飛躍。

  【板書】二、質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種類、數目和質量均不改變。

  (三個不變) 學生歸納并記錄 培養學生分析和歸納的能力

  【遷移與應用】投影 思考并回答 知識的運用

  程 【反思評價】 通過本課題,你獲得了哪些知識?認識有什么提高?能力有什么長進?學的快樂嗎?把你的認識和體會與大家共享。 學生自由發言 學習的反思是一個知識內化、認識提高、情感升華的過程。

  布置作業:

  (易)在反應A+B C+D中,5克A和4克B恰好完全反應生成3克C,則生成D的質量為 克

  (中)在反應

  3A+2O2點燃H2O+CO2中,A的化學式為 。

 。y)1克H2和9克O2混合后,點火爆炸后生成水的質量是 克 。 記錄 分層作業,利于學生智力開發

  課外提高:你還想知道什么?你還想了解什么?請你帶著問題走出課堂,上網去查詢 自愿

  開拓學生視野

  板書設計:

  第三節 質量守恒定律

  一、質量守恒定律內容:

  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

  等于反應后生的各物質質量總和

  二、質量守恒的原因:

  原子的種類、數目、質量均不變

  三、質量守恒定律的應用:

  十一、教學反思:

  《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教學中的一條重要規律。本節的知識將貫穿學生學習化學的始終。因此學生的學習與教學顯得猶為重要。學習這一定律應注意三點。

  第一點要重視實驗。從觀察白磷燃燒和氫氧化鈉溶液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實驗前后物質的質量關系出發,通過思考去“發現”質量守恒定律,而不是去死記硬背。

  第二點正確理解質量守恒定律。定律強調“參加反應的各物質”“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

  第三點從本質上理解質量守恒定律。之所以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是因為在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后原子的種類沒變,原子的數目沒變,原子的質量沒變;瘜W反應的實質就是參加反應的各物質的原子重新組合而生成其它物質(生成物)的過程。

  現在回想起這節課,我覺得自己說的并不多,我把許多空間留給了學生,學生發揮的余地較廣,從練習的情況看學生的學習效果還不錯。于是我在思考一個問題:是不是可以把這節課的形式推廣應用到其它章節的教學中呢?我還會努力嘗試。

初中化學教案8

  一、教學背景與定位

  課型:新授課一課時

  學生信息分析:經過一年的化學學習,學生對元素化合物方面的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學習方法,如:實驗觀察、歸納總結、宏觀和微觀相結合分析等等。其中實驗探究方面的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本單元酸和堿的知識實驗較多,且現象比較明顯,學生在實驗探究方面的能力加強了,很多重要的知識就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加以解決。

  教學起點分析:在前兩節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鹽酸能與大理石、堿反應,又知道酸溶液中存在H+,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酸還有哪些性質?如何探究這些性質?這些問題都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現象中逐步引出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過程中應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如鐵銹、水垢等的除去,讓學生感知酸的其它化學性質,激發學生對酸的性質探究的興趣。

  教學方式:觀察總結、實驗探究、交流合作

  二、教學資源與設備

  儀器:試管、鑷子、藥匙、多媒體展示臺

  藥品:濃硫酸、濃鹽酸、稀鹽酸、鎂條、銅絲、木炭、生銹鐵釘、氧化銅、碳酸鈣、氯化銅溶液、氯化鋇溶液

  三、教學設計方案

  四、教學流程

  1、根據化學方程式歸納總結酸的化學性質。

  2、分析酸的`化學性質的實質是H+參與反應,總結出酸相似的化學性質。

  操作探究

  通過蘸有濃硫酸的玻璃棒在空氣中的溫度變化,讓學生設計稀釋濃硫酸的方法,理解其原因。

  利用多媒體展臺,把濃鹽酸和濃硫酸的標簽進行對比,學生通過交流歸納總結濃硫酸和濃鹽酸的主要物理性質;使用濃酸應注意的問題。

  活動天地

  引入新課

  鐵制品生銹、水壺底部產生水垢等都是令人討厭的現象,利用酸的性質,這些問題都可迎刃而解,酸有哪些性質?

  練習使用化學用語

  實驗探究

  1、第一組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探究稀鹽酸的主要化學性質。

  2、第二組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探究稀硫酸的主要化學性質。

  總結歸納

  多識一點

  介紹幾種其它常見酸如碳酸、硝酸、醋酸、磷酸等的化學式;試總結它們的化學性質。

初中化學教案9

  一、本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酸和堿之間發生的中和反應。

  2.了解酸堿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的影響,以及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3.了解pH的變化范圍與溶液酸堿度的關系。

  4.會用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堿度,了解溶液的酸堿度在實際中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酸與堿的反應認識中和反應的特征,通過生活實例了解中和反應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有廣泛應用。

  2、通過測定酸和堿溶液的pH,認識到了解溶液的pH有重要意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中和反應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應用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化學的價值。

  2、通過pH的測定,讓學生認識到了解溶液的酸堿度在生活中有重要意義。

  3、通過本課題的探究實驗,讓學生體會學習化學的過程,形成化學學習的持久興趣。

  二、本節教材分析

  酸和堿之間能發生中和反應,而且,中和反應在實際中有廣泛的應用,所以,教材沒有簡單將它作為酸或堿的性質來介紹,而是專門編成一個課題來說明。

  本課題從實驗入手來介紹中和反應。為了說明中和反應的產物,簡單介紹了鹽的概念。關于中和反應的應用,教材從酸堿性的角度說明了它在實際中的應用價值,并引出了溶液的酸堿度──pH及其應用。

  本課題內容與實際生活和生產有密切的聯系,教材安排了2個活動與探究,目的是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增強對這部分知識的認識。

  三、教學設計思路

  元素化合物課要以實驗為基礎,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操作實驗、分析實驗和設計實驗來感受、理解元素化合物知識的發現和發展的過程,初步學會化學思維方法。本課題的教學設計精心改進課本上的一些實驗,讓實驗的設計與組合更有利于學生掌握化學事實,揭示反應規律。通過實驗設置情景,使實驗內容具有更多的思考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啟動他們的思維欲望。設計與實驗同步的問題組,幫助學生突破學習的難點,有效地訓練學生觀察、分析和歸納的能力。本課題的設計面向社會,緊密聯系生活和生產實際,聯系環境保護。培養學生逐步學會用化學的視角發現、解釋和解決自己身邊發生的一些與化學有關的實際問題,啟迪學生的思維和培育學生品德。

  四、分課時的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中和反應及其在實際中的應用

  教學目標:

  1.知道酸和堿之間發生的中和反應。

  2.了解酸堿性對生命活動和農作物的影響,以及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酸和堿之間發生的中和反應。

  教學難點:中和反應原理

  教學過程:

  【創設情景】演示實驗:用少量氫氧化鈉溶液和稀硫酸反應,觀察現象,并觸摸試管。(氫氧化鈉溶液與稀鹽酸反應產生的熱量觸摸試管不明顯,故改為用氫氧化鈉溶液和稀硫酸反應)

  【提出問題】滴入試管中的氫氧化鈉和硫酸有沒有發生反應。

  【學生討論】可能有以下情況:

  1、無反應,因為無現象。

  2、已經反應,試管發熱。(物質溶解也可以放熱,不一定反應)。

  【引發探究】試管發熱證明反應發生,這一證據不太充分,有無更好的辦法證明確實已發生反應。

  【設計實驗】氫氧化鈉是堿、硫酸是酸,可用酸堿指示劑變色來指示反應是否完成。

  【實驗探究】在氫氧化鈉溶液中滴酚酞試液,再滴硫酸,直到變為無色為止。繼續演示氫氧化鈉和稀鹽酸的反應。并寫出反應方程式。

  【學生討論】上述幾個反應有什么共同特點?

  【師生歸納】酸與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做中和反應。

  【學生討論】討論下列生活中利用中和反應的實例,歸納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1)一塊稻田土壤酸性太強,不利于水稻生長,怎樣降低土壤的酸性?

  (2)硫酸廠的污水中含有硫酸雜質,可以用熟石灰進行中和處理,請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3)有些胃藥中含有氫氧化鋁,它在人的胃內起什么作用?試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4)被蚊蟲叮咬后,叮咬處很快腫成大包,這是因為蚊蟲能在人的皮膚內分泌出蟻酸,從而使皮膚腫痛。用什么溶液涂抹可以消除腫痛?

  【師生歸納】中和反應在實際中的應用:

  1、改變土壤的酸堿性

  2、處理工廠廢水

  3、用于醫藥

  【板書設計】課題2 酸和堿之間會發生什么反應

  一、中和反應:酸和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叫做中和反應。

  H2SO4+2NaOH═Na2SO4+2H2O

  HCl+ NaOH═NaCl+H2O

  二、中和反應的應用:

  1、改變土壤的酸堿性

  2、處理工廠廢水 :H2SO4+Ca (OH)2═CaSO4+2H2O

  3、用于醫藥:2HCl+Mg(OH)2═MgCl2+2H2O

  3HCl+Al(OH)3═AlCl3+3H2O

  【課堂練習】

  1、⑴用鹽酸可以將鋁壺內壁上的水垢[主要成分是Mg(OH)2和CaCO3]除去,原理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 ;但所用鹽酸不能過量,否則,鋁壺將被腐蝕,其原因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

  ⑵胃酸過多(主要是鹽酸)的病人常常服用含氫氧化鋁[Al(OH)3]的藥物,其原因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可改服用NaOH溶液嗎? (填“可以”或“不可以”)

 、怯檬焓、粘土和河砂混合制“三合土”的原因是(用化學方程式表示) 。

  2、在一張潔白干燥的濾紙上,依次噴灑A、B、C三種無色液體,當噴灑A時,濾紙上無明顯變化;再噴灑B時,濾紙上出現一只紅色小貓;最后噴灑C時,小貓逐漸消失。回答下列問題:

  濾紙上的小貓可能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畫的。

  第二課時 溶液酸堿度的表示法——pH

  教學目標:

  會用pH試紙檢驗溶液的酸堿度,了解溶液的酸堿度在實際中的意義。

  教學重點:pH和溶液酸堿性的關系

  教學難點:pH和溶液酸堿性的關系

  教學過程:

 。ㄉ险n始把幾束頭發分別放入不pH溶液的燒杯中)

  【創設情景】用試管取少量較濃的氫氧化鈉溶液和較稀的氫氧化鈉溶液,分別滴入酚酞溶液,都顯紅色。

  【提出問題】利用酸堿指示劑,只能試驗溶液是酸性還是堿性,但不能試驗溶液酸堿性的強弱程度。在生活、生產和科學研究中,有時僅知道溶液是酸性還是堿性是不夠的,經常還需要知道溶液的酸堿性強弱程度,即溶液的酸堿度,哪么怎樣表示和測定溶液的酸堿度呢?溶液的酸堿度常用pH來表示,pH的范圍通常在0—14之間: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它與溶液的酸堿度是什么關系呢?下面我們通過實驗進行探究。

  【實驗探究】在白瓷板或玻璃片上放一小片pH試紙,將被測液滴到試紙上,把試紙顯示的顏色與標準比色卡比較,即可得出被測液的pH。

  酸 pH 酸 pH 堿 pH 鹽和水 pH

  較稀

  硫酸 較稀

  鹽酸 較稀氫氧化鈉 水

  較濃

  硫酸 較濃

  鹽酸 較濃氫氧化鈉 氯化鈉溶液

  (注:較稀溶液的配制方法是在50mL的水中滴一滴較濃溶液配制而成,現象區分明顯。)

  【提出問題】根據實驗結果討論溶液的酸堿度與pH的關系?

  【學生討論】1、酸的pH小于7,酸的濃度越大,酸性越強,pH越小

  2、堿的pH大于7,堿的濃度越大,堿性越強,pH越大

  3、中性溶液的pH=7,鹽和水的pH=7

  【師生歸納】酸性溶液的pH<7 酸性越強,pH越小

  堿性溶液的`pH>7 堿性越強,pH越大

  中性溶液的pH=7

  【實驗探究】測定生活中一些物質的pH,并填寫表格。

  【學處閱讀】了解溶液酸堿度的重要意義

  【學生活動】觀察溶液酸堿度對頭發的影響。

  【板書設計】一、酸堿度:溶液酸堿性的強弱程度。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酸性溶液的pH<7 酸性越強,pH越小

  堿性溶液的pH>7 堿性越強,pH越大

  中性溶液的pH=7

  二、了解溶液酸堿度的意義

  【課堂練習】

  1、棉花、小麥、玉米等農作物適宜生長在偏酸性的土壤中,而大豆不論在弱堿性或弱酸性的土壤中均適宜生長,F測得某塊田地的pH約為7.5,此地適宜種植( )

  A、小麥 B、棉花 C、大豆 D、玉米

  2、下表為家庭中一些常見物質的PH:

  物質 食醋 牙膏 食鹽水 肥皂水 火堿溶液

  pH 3 9 7 10 13

  蚊子、蜂、螞蟻等昆蟲叮咬人時,會向人體注入一種叫蟻酸(具有酸的性質)的物質,使皮膚紅腫、癢痛。要消除這種癥狀,可在叮咬處涂抹一些家庭中的常見物。它是下列中的( )

  A、牙膏或肥皂水 B、食鹽水 C、火堿溶液 D、食醋

  3、下表為一些食物PH,對于胃酸過多的病人,空腹時最適宜使用的食物是( )

  食物 蘋果 葡萄 玉米 牛奶

  pH 2.9~3.3 3.5~4.5 6.8~8.0 6.3~6.6

  A、蘋果 B、葡萄 C、玉米 D、牛奶

  4、土壤的酸堿度會影響農作物的生長,某地區土壤顯微酸性,參照下表,從土壤酸堿性考慮,在該地區不適宜種植的作物是( )

  作物 茶 油菜 西瓜 甘草

  最適宜的pH范圍 4.5~5.5 5.8~6.7 6.0~7.0 7.2~8.5

  A.西瓜 B.茶 C.油菜 D.甘草

  5、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逐漸滴入稀鹽酸至過量,下面敘述正確的是( )

  A、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PH逐漸增大

  B、溶液由無色變為紅色,pH逐漸減小

  C、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PH逐漸減小

  D、溶液顏色不變,PH逐漸增大

  6、下列溶液中,pH最大的是( )

  A.使酚酞試液變紅的溶液 B.使石蕊試液變紅的溶液

  C.不能使酚酞試液變色的溶液 D.pH等于7的溶液

  7、對酸堿指示劑與pH試紙的敘述正確的是( )

  A.都可檢驗溶液的酸堿性 B.都可檢驗溶液的酸堿度

  C.兩者只能檢驗酸堿溶液 D.測試的意義相同,但測試方法不同

  8.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pH為零的溶液既不顯酸性又不顯堿性

  B.打開盛濃硫酸的試劑瓶塞,就可以看到白霧

  C.金屬氧化物能與酸發生中和反應

  D.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的溶液是酸性溶液

  9、現有50 mLpH=8的溶液,若想使pH變為3,應加入下列哪種溶液( )

  A.pH=0的溶液 B.pH=7的溶液 C.pH=14的溶液 D.pH=5的溶液

初中化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初步了解原于核外的電子是分層排布的;

  (2)了解原于結構的表示方法;

  (3)了解原子結構與元素化學性質的關系;

  (4)了解離子的形成過程,認識離子是構成物質的一種粒子。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間相互討論、交流,增強學生歸納知識、獲取知識的能力;

  (2)運用多媒體動畫片、課文插圖等輔助手段,演示離子的形成過程,化抽象為直觀,增強學習的效果。

  3.情感、態度與付值觀

  (1)初步體會物質構成的奧秘,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想像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樹立“結構決定性質”、“物質的粒子性”等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離子的形成。

  難點:核外電子排布的規律。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與學互動設計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談談]原子的結構

  [體驗]畫出原子結構草圖

  (二)復習回顧,課前熱身

  1.構成原子的粒子有質子、中子、電子三種。

  2.質子和中子構成原子核,居于原子的中央,帶正電,電子帶負電,繞原子核作高速運動。

  3.指出下列原子核外電子數:

  H 1 ,O 8 ,Na 11 ,S 16 ,Mg 12 ,He 2 ,Ar 18 。

  (三)合作交流,解讀探究

  二、核外電子的排布

  活動1:

  [討論]核外電子的運動是否如同學們所畫的?

  [歸納]核外電子運動是否像行星繞太陽旋轉有固定的軌道,但卻有經常出現的區域。

  [提示]核外電子運動經常出現的區域叫電子層。

  [設問]核外所有電子是杏都經常出現在同一區域?

  [點撥]核外電子就像人一樣,小時候完全靠父母,隨著年齡,對父母的依賴程度小。那么電子由于能量各不同,所以其運動的區域離核有遠有近。

  [提示]能量低,離核近,能量高,離核遠。

  活動2:

  [體驗]核外電子在不同電子層內運動的現象說明什么問題?

  [歸納]核外電子是在不同的電子層內運動的,這種現象叫做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

  [提示]1.元素的原子核外電子最少的有1層,最多的有7層。

  2.離核最遠,能量最高的電子層叫最外層。

  [明確]各原子的最外層可能不相同。

  [小結]電子層:一二三四五六七

  能 量: 低……→高

  離 核: 近……→遠

  活動3:

  [提問]稀有氣體化學性質表現如何?

  [歸納]稀有氣體化學性質穩定,難與其他物質反應。

  [設問]稀有氣體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有何特點?

  [投影]1-20號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

  [交流]稀有氣體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一般為8個。

  [提示]若第一層為最外層,則為2個。

  [點撥]原子最外層電子數最多不超過8個。

  [歸納]穩定結構:原子最外層電子數達到8個(若第一層為最外層,達到2個)的結構。

  活動4:

  [操作]請同學們根據上述知識畫出氫、氧原子的結構草圖。

  [討論]該圖是否表示出原子核及其帶的電荷數、核外電子的運動。

  [歸納]化學上把表示原子結構的圖形叫原子結構示意圖。

  活動5:

  [討論]以氧原子為例,回答圖中各部分的意義。

  [歸納]原子結構示意圖的意義:

  二、離子的形成

  活動6:

  [投影]1~20號元素原子結構示意圖

  [討論]哪些屬于金屬元素、非金屬元素、稀有氣體元素?

  三類元素的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特點及其結構是否穩定?

  三類元素的原子在反應中怎樣使其結構穩定?

  [歸納]

  [小結]元素的性質特別是化學性質,與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關系最密切。

  活動7:

  [設問]原子得失電子的結果是怎樣的?

  [課件演示]動畫:氯化鈉的形成

  [歸納]1.帶電荷的原子或原子團叫做離子,分為陽離子和陰離子兩種。

  2.陰、陽離子由于靜電作用而形成不帶電性的化合物。離子也可構成物質。

  活動8:

  [討論]如何表示離子?

  [歸納]離子符號的書寫:

  先寫元素或原子團符號,然后在符號右上方先標電荷數值(數值為“1”時省略),后標“+”“-”號。

  [提問]2Mg2+中數字“2”表示何意義?

  [歸納]元素符號右上方的數字:一個離子帶的電荷數。

  離子符號前面的`數字:離子的個數。

  活動9:

  [議一議]原子和離子的比較

  [小結]1.不同點:

  ①原子結構一般不穩定(稀有氣體除外);而離子結構穩定。

 、谠硬伙@電性,離子帶電。

  [拓展]若單核粒子中質子數等于核外電子數,則該粒子為原子;

  若單核粒子中質子數大于核外電子數,則該粒子為陽離子;

  若單核粒子中質子數小于核外電子數,則該粒子為陰離子。

  ③原子在化學反應中不變,離子可能變。

  [點撥]帶電的原子團這類離子在化學反應前后可能變。

 、茉佑迷胤柋硎荆x子用離子符號表示。

  2.相同點(聯系):

 、俣寄軜嫵晌镔|,保持物質化學性質。

 、

  活動10:

  [想一想]元素、分子、原子、離子、物質間的關系。

  [歸納]

  [明確]構成物質的粒子有分子、原子、離子三種。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投影]

  1.下列粒子結構示意圖中,表示具有穩定結構的原子的是 ( C )

  2.下面是幾種粒子的結構示意圖:

  ①A~E共表示四 種元素;②表示原子的粒子是 B、C (填序號,下同);③表示陰離子的粒于是 A、D ;④表示陽離子的粒子是 E ;⑤表示相對穩定結構的粒子是 A、D、E ;⑥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電子的粒子是 B 。

  3.鈉原子和鈉離子的結構示意圖如下:請回答:

  (1)由于它們的原子核內質子數相同;所以它們都屬于鈉元素。

  (2)鈉原子和鈉離子的化學性質不相同(填“相同”或“不相同”)。

  (四)總結反思,拓展玨伸

  [總結反思]本課學習核外電子的分層排布和離子的形成。啟示:.比較、歸納是學習化學基本概念的較好方法。

  [拓展延伸]

  1.M元素原子的核電荷數為A,它的陽離子Mn+與N元素的陰離子Nm-核外電子排

  布相同,則N元素原子核內質子數為 ( C )

  A.m+n+a B.m+n-a

  C.a-n-m D.a+m-n

  [解析]原子失電子變為陽離子,得電子變為陰離子,且原子中質子數=核外電子數。

  2.對于“具有相同質子數的粒子”,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C )

  A.一定具有相同的電子數 B.不一定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粒子

  C.可能是原子和分子 D.一定是同種元素的粒子

  [解析]具有相同質子數的粒子可能是同種元素的粒子如:S、S2-,也可能是原子和分子如:Ne、H2O等。

  (五)課堂跟蹤反饋

  夯實基礎

  1.下列變化中,最小粒子是原子的是 ( D )

  A.水受熱后汽化 B.貯氮氣的鋼瓶受熱爆炸

  C.氧氣溶解于水 D.水電解生成氫氣和氧氣

  2.三種元素的粒子Xm-、Yn+、Zp+都有相同的電子層結構,已知n>p,則它們的核內質子數(依次用X、Y、Z表示)關系為 ( B )

  A.X=Y=Z B.Y>Z>X

  C.X>Z>Y D.Z=Y>X

  3.下列粒子示意圖中,表示+2價陽離子的是 ( C )

  4.下列粒子中,屬于同種元素的是 ( C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下列粒子結構示意圖中,表示原子的是 ( B )

  6.下列粒子的結構示意圖中,表示陽離子的是 ( C )

  7.某元素負2價陰離子的結構示意圖如圖 所示,則該元素原子所含的質子數為 ( B )

  A.6 B.8

  C.10 D.12

  8.(20xx長沙市)下列粒子在化學反應中容易失去電子的是 ( A )

  9.(20xx山西省)下列粒子結構示意圖,表示具有穩定結構的原子的是 ( C )

  提升能力

  10.(20xx吉林省)下列關于分子、原子、離子的說法,正確的是 ( C )

  A.原子是微小的實心球體,可以再分

  B.單個SO2分子有刺激性氣味

  C.純凈的氫氣在氧氣中完全燃燒后,生成的物質是由同一種粒子構成

  D.離子是原子失去電子后生成的粒子

  11.某元素的原子結構示意圖為 有關該元素的說法錯誤的是 ( D )

  A.原子的核內質子數為16 B.原子的核外有3個電子層

  C.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為6 D.屬于金屬元素

  12.對Fe3+、Fe2+、Fe三種粒子的判斷,正確的是 ( C )

  ①核電荷數相同 ②核外電子數相等 ③電子層結構完全相同 ④質量幾乎相等 ⑤等質量的三種粒子所有的質子數相等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①④⑤ D.②③④

  13.某元素的一種粒子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 ,則該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為 ( A )

  A.1 B.2

  C.8 D.10

  開放探究

  14.表示M2+粒子結構示意圖的是 ( B )

  15.1996年科學家在宇宙深處發現了H3+離子和H3分子。請回答:

  (1)1個H3+離子中含有 3 個質子, 2 個電子。

  (2)構成H3分子的原子的結構示意圖是 C (填序號)。

  (3)H3屬于 單質 (填“混合物”、“單質”或“化合物”)。

初中化學教案11

  一、教學目標要求與教學重難點

  課題1內容主要是認識生活中常見的鹽以及鹽的命名、種類和用途。初步學會粗鹽提純和鑒定碳酸根離子的方法。能判斷常見酸堿鹽的溶解性以及復分解反應的類型及發生條件。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化學,了解制堿先驅—————候德榜,激發愛國熱情和學習激情。幾種常見鹽的性質及應用。本節重點是酸堿鹽之間發生的反應———復分解反應,過濾、蒸發等分離提純物質的基本操作技能。

  二、教材內容分析及難點突破方法

  本課題是從鹽的用途認識氯化鈉,由此引出粗鹽提純,學習蒸發操作,熟練溶解、過濾操作;認識碳酸鹽性質和用途,了解含有碳酸根和碳酸氫根的鹽的檢驗方法,概括出復分解反應的概念,通過實驗探究進一步了解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學會判斷酸堿鹽之間是否反應,掌握鹽的化學性質。

  重點突破:理解復分解反應的本質是本節課的教學難點。在學生熟練書寫常見酸與鹽、堿與鹽化學方程式的基礎上,播放flash動畫,動態演示復分解反應概念中化合物“相互交換成分”,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加強對復分解反應實質的理解,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學生復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準確書寫能力。難點突破:學生結合已有的學習體會歸納出酸與鹽、Na2CO3與Ca(OH)

  1、酸與堿發生的反應屬于復分解反應,通過合作探究實驗:NaOH能與CuSO4或FeCl3反應、NaCl與AgNO

  2、Na2SO4與BaCl2都能發生反應,并且都屬于復分解反應,有這些已知反應的生成物特點,歸納出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播放flash動畫,從微觀角度形象、動態地演示復分解反應發生所具備的條件,加深學生對復分解反應能否發生條件的判斷,突破教學難點。

  第一課時先對鹽類進行分類和命名,讓學生建立起鹽的概念。第二課時介紹常見鹽氯化鈉的提取,復習過濾的操作,認識蒸發這一實驗操作;第三課時繼續介紹常見鹽碳酸鈉、碳酸氫鈉和碳酸鈣,并掌握鑒別碳酸根離子或碳酸氫根的鑒別方法;第四課時對復分解反應條件進行探究并總結鹽類的性質。

  三、教學設計過程

  1、課題引入

  展示“生活中常見的鹽”教學圖片,引出鹽的組成特點及化學性質,分析歸納熟悉的酸與鹽、堿與鹽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特點,引出復分解反應的概念。

  2、直觀形象,突破重難點

  初三的學生,已具有了一些理解感悟能力,為了能將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在教學過程中采用不同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各個學習器官,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感悟度。通過flash動畫,動態展示復分解反應概念中“相互交換成分”是如何進行的,從“視覺和聽覺”角度加強對復分解反應實質的`理解,突破教學難點,提高學生復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準確書寫能力。因此,我設計了兩個環節來突破重難點:

  3、歸納總結

  通過書寫常見鹽的化學方程式與置換反應的特點的比較,總結復分解反應的概念,歸納出復分解反應類型。

  4、實驗探究

  通過CuSO4與NaOH、FeCl3與NaOH、AgNO3與NaCl、Na2SO4與BaCl2實驗探究,觀察現象,分析、得出結論,堿與鹽、鹽與鹽發生反應有沉淀生成,對復分解反應發生的條件有了感性認識,將感性認識轉化成理論知識,突破難點。同時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必須要“尊重客觀事實”、“化學知識以實驗為基礎”的道理,提高學生復分解反應發生條件的認識。

  5、拓展提高

  通過教學設計中的具體練習,在鞏固復分解反應相關知識的同時,增強學生對知識系統與綜合應用的能力,提高復分解反應化學方程式的準確書寫能力。習題的設計由易到難,體現了復分解反應知識的層次性和系統性,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規律,同時滲透化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感受化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化學。

初中化學教案12

  一、教學目標

  1. 1.知識目標:a常識性介紹化學研究的對象,化學教案-緒言。

  b初步理解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及本質區別;并能運用概念會判斷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描述實驗的能力,啟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知覺性和積極性。

  3. 3.德育目標:通過學習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永恒運動的,是不可消滅的,

  只能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應用科學改造自然,造福人類的教育。

  4.美育滲透點:以化學實驗為載體,向學生展示化學實驗中的儀器美,化學實驗現象美,從而激發學生對化學科學的喜愛之情。

  二、教學重點、難點、疑點

  重點:物理變化、化學變化的概念(區別)及其應用。

  難點:如何判斷一個變化是物理變化還是化學變化。

  疑點:物質變化與物質性質的區別。

  解決辦法:(1)通過觀察演示實驗,列表記錄實驗現象,由學生討論而得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概念及本質區別。

 。2)通過學生討論而歸納出物質的性質與物質的變化的區別。

  三、實驗及教具準備:

  試管,帶彎管的單空橡皮塞,酒精燈,玻璃片,燒杯,坩堝鉗,石棉網,鐵架臺(帶鐵夾),研缽,火柴,藥匙,膽礬,堿式碳酸銅,鎂帶,澄清石灰水,水。

  四、學法引導

  1. 學會概念辨別,注意概念間的區別與聯系。

  如,化學變化和物理變化就可以從概念、特征、伴隨的現象等方面加以區別;從變化發生過程中兩者的相互關系尋找它們的聯系。

  2.學會觀察化學實驗。

  首先要觀察變化前物質的顏色、狀態;再注意觀察變化中的現象,如變色、發光、放熱、放出氣體、發出聲音……等;反應停止后,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等。學會觀察實驗,將有助于我們思考變化的原因,推測變化的原理,總結變化的規律。

  五、課時安排

  2課時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可看錄像“走向化學世界”、“漫游化學世界”;表演小魔術:會變色的“水”(稀氫氧化鈉溶液、酚酞試液、稀鹽酸);看課本中的彩圖:小貓烤火、水中的鳥籠,引入新課。

  新課講授:

  一、化學是研究什么的?

  [學生討論] 化學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質組成的。

  構成物體的材料叫做物質。區別兩個概念:物質與物體。如鐵這種物質能制成鐵釘、鐵錘等物體。

  化學研究物質,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學)組成?水由什么構成?(第三章學)構成水的粒子結構怎樣?(第三章學)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質的性質外還有哪些性質?這都是化學要研究的內容;瘜W還是一門研究物質變化規律的一門基礎自然科學。

  板書: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基礎自然科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許多化學概念、化學基礎知識都是通過實驗形成的,因此必須學會觀察實驗的方法。

  教師講解觀察實驗的方法。

  學習化學必須重視實驗,注意培養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積極培養學習化學的興趣。觀察實驗現象的程序:

  投影:變化前: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

  變化中:物質發生的主要現象,如是否發光、放熱、顏色怎樣變化、是否有氣泡產生,產生的氣體是否有氣味,有什么顏色的沉淀產生等。

  變化后: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

  描述實驗時應注意語言清晰、準確,只說現象不說結論。

  下面請大家觀察幾個演示物質變化的實驗,主要觀察變化前后物質的顏色、狀態、并列表記錄。分別由學生描述并記錄實驗現象。

  演示[實驗1]水的沸騰

  [實驗2]膽礬的研碎

  實驗編號

  變化前的物質

  變化時發生的現象

  變化后產生的物質

  1

  液態的水

  沸騰時生成的水蒸氣遇玻璃

  又凝結成液體

  液態的'水

  2

  藍色塊狀的膽礬

  塊狀固體被粉碎

  藍色粉末狀的膽礬

  [實驗3]鎂帶的燃燒

  [實驗4]加熱堿式碳酸銅

  3

  銀白色的鎂帶

  燃燒,放出大量的熱,同時

  發出耀眼的白光

  白色氧化鎂粉末

  4

  綠色粉末狀的

  堿式碳酸銅

  加熱后,綠色粉末變成黑色,

  管壁出現小水滴,石灰水變

  渾濁

  三種其他物質:氧

  化銅(黑色)、水、

  二氧化碳

  二、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提問]實驗1、2有什么共同特征?實驗3、4有什么共同特征?

  1、2這兩個實驗的一個共同特征,就是物質的形態發生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的物質。這是判斷物質發生物理變化的依據。

  3、4這兩個變化的共同特征是變化時都生成了其他的物質,這是判斷化學變化的依據。

  引導學生小結物理變化與化學變化的概念。

  板書:物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化學教案《化學教案-緒言》。

  化學變化:變化時都生成了其他物質。

 。ɑ瘜W反應)

  [討論]這兩種變化有什么本質區別和聯系?

  在化學變化過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質外,還伴隨發生一些現象,如放熱、發光、變色、放出氣體、生成沉淀等等。這些現象常?梢詭椭覀兣袛嘤袥]有化學變化發生,但不能作為判斷一個變化是不是化學變化的依據。

  [討論]判斷一個變化是化學變化還是物理變化應依據什么?

  [練習]口答課本第5頁習題1、2。

  [討論]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發光放熱的變化一定是化學變化 B、固體變成氣體一定是物理變化

  C、化學變化過程一定伴隨著物理變化 D、物理變化過程一定伴隨著化學變化

  解答此類題要熟悉下列要點:

  物理變化

  化學變化

  概念

  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又叫化學反應

  現象

  物質的狀態、形狀等發生

  變化

  放熱、發光、變色、生成氣體、生成沉淀

  等等

  實例

  冰→水→水蒸氣,汽油揮發,

  木材制成桌椅

  鐵生銹、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食物腐爛

  根本區別

 。ㄅ袛嘁罁

  是否生成其他物質

  關系

  化學變化的過程中一定伴隨物理變化

  物理變化的過程中不一定有化學變化

  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通過四個實驗,我們知道水沸騰時能變成水蒸氣,而水蒸氣遇冷又能凝結成小水滴,膽礬是藍色的晶體,鎂帶在空氣中能燃燒,堿式碳酸銅受熱能轉化成三種物質,這些都是物質本身特有的屬性,即物質的性質,引出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的概念。

  [講述]物質的性質,無論是物理性質還是化學性質均指物質的特有屬性,物質不同,其性質也不同。下表有助區別兩種概念。

  [投影]

  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

  概念

  物質不需要發生化學變化就表現出來的性質

  物質在化學變化中表現出來的性質

  性質確定

  由感覺器官直接感知或由儀器測知

  通過化學變化可知

  性質內容

  顏色、狀態、氣味、熔點、沸點、硬度、密度、溶解性、揮發性等

  可燃性、還原性、氧化性、穩定性等

  [討論]

  1、下列哪種性質屬于化學性質?( )

  A. 導電性 B.揮發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2、下列各組物質能根據在水中的溶解性區別開的一組是 ( )

  A.豆油和汽油 B.水和酒精 C.鐵塊和鋁塊 D.面粉和白糖

  3、判斷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變化?哪些是化學變化?哪些是物理性質?哪些是化學性質?

  A、 銅綠受熱時會分解;

  B、 純凈的水是無色無味的液體;

  C、 鎂條在空氣中燃燒生成了氧化鎂;

  D、氧氣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氣重;

  E、 木棒受力折斷。

  [小結]物質的變化和物質的性質的區別。

  我們應把握住一點,即變化是一個過程,是動態的;而性質是物質內在的屬性,有時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讓其表現出來,而有時只需用感觀和儀器感知測量即可。

  四、為什么要學習化學?

  學生閱讀課本第3、4頁內容,討論:為什么要學習化學?

  學生閱讀課本第4頁內容,了解化學工業的過去和現狀。

  五、如何學好初中化學?

  [小結]注意學習化學的方法(抓好預習、聽講、復習、作業四個環節),重視并做好化學實驗。

  預習指導:做到初步了解重點、難點、畫出不懂的問題。

  聽講:邊聽、邊觀察、邊思維、邊記憶,爭取在課堂學會。

  復習:鞏固所學知識。

  隨堂練習:

  布置作業

  復習課本1-4頁,畫出概念和記憶要點

  板書設計

  緒言

  一、 化學是研究什么的?

  化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組成、結構、性質以及變化規律的基礎自然科學。

  觀察實驗的方法:

  [投影] 變化前:物質的顏色、狀態、氣味。

  變化中:物質發生的主要現象,如是否發光、放熱、顏色怎樣變化、是否有氣泡產生,產生的氣體是否有氣味,有什么顏色的沉淀產生等。

  變化后:生成物的顏色、狀態、氣味。

  二、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物理變化:沒有生成其他物質的變化。

  化學變化:變化時都生成了其他物質。

 。ɑ瘜W反應)

  三、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

  四、化學史

  化學教案-緒言

初中化學教案13

  一、教學設計思路

  如果把掌握知識的過程比喻為建筑一幢大樓,那么教師應當提供給學生的只是建筑材料,真正的建筑師應該是學生自己,而不是教師。為此,我從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把教學活動設計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課前,師生利用生活廢品自制教具,使學生對本節知識有了初步的認識,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解決大額班實驗儀器不足的問題,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課堂中,讓學生收集、整合實驗室制取O2的有關信息,推理出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設計思路,再結合思路設計CO2的實驗室制法,然后讓學生用自己設計的裝置制取、驗證、驗滿CO2,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探究知識,享受成功的喜悅;課后,讓學生利用本節所學知識再設計一套實驗室制取CO2的裝置,參加班級展覽,將探究由課內延伸到課外,達到學以致用的學習效果。這樣才能真正使教師成為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引導者,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教學過程的參與者。

  二、教案

  課 題 CO2制取的研究

  授課人

  學 校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討論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設計思路,進行CO2制取的探究實驗;

  2、通過探究,初步掌握實驗室制取CO2的藥品、原理、裝置和操作;

  3、了解CO2的.部分物理性質,學會收集、檢驗和驗滿CO2的方法。

  過程和方法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學會用科學的方法分析、推理、解決問題;

  2、通過分組實驗,培養學生合作、表達與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增強學生對自然界中化學現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從探究活動中獲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2、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及勤于思考、嚴謹求實、勇于實踐創新的科學品質。

  重點

  1、討論和歸納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設計思路;

  2、實驗室制取CO2的化學反應原理、裝置及收集、檢驗CO2的方法。

  難點

  根據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設計CO2的實驗室制取方法。

  教法

  對比法、分組實驗法、實驗探究法。

  儀器藥品

  儀器:錐形瓶(或廣口瓶、大試管)、長頸漏斗,帶導管的雙孔橡皮塞、集氣瓶、玻璃片、導氣管、注射器、膠頭滴管、火柴等。

  藥品:大理石(或石灰石)、碳酸鈉、稀鹽酸、稀硫酸、澄清石灰水。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創設情境

“大家從空氣中吸進了人體生命活動所必需的O2,請問:能否以空氣為原料制取O2?為什么?實驗室制取O2的方法有哪些?”


做一次深呼吸。


【回答】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1/5。


調整學生的精神狀態,激活思維,為問題的引出做好鋪墊。

整理舊知,引領思路,獲取新知


【請填表】



反應原理反應物的狀態反應條件密度比空氣的大小是否與水反應氧氣

【請選擇】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發生裝置為,用雙氧水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的條件下制取氧氣的發生裝置為;收集裝置為。





【問】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裝置適合于用雙氧水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的條件下制取氧氣嗎?為什么?能改嗎?怎樣改?


【問】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過渡


“吸進O2,呼出了CO2,如果需要一定量的CO2,能否以空氣為原料制得?”


【設問】在實驗室如何制取CO2呢?(揭開本節課的探究主題: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


學生練習、討論、回答。








推理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思路和方法:1、選擇理想藥品;2、確定合適的實驗裝置;3、驗證氣體。





再做一次深呼吸。


讓學生在鞏固舊知的基礎上分析、推理、引發出實驗室制取氣體的一般設計思路。達到輕松突破難點的學習效果。












提出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


分組實驗,探究理想藥品


【提供給學生藥品】石灰石(或大理石)、碳酸鈉、稀鹽酸、稀硫酸。


【說明】從反應速率,生成的氣體是否易于收集等方面考慮。


【小結】 實驗室制取CO2的化學反應


原理:


CaCO3+2HCl=CaCl2+H2O+CO2


分組試驗:觀察、記錄。




通過比較,選出實驗室制取CO2的理想藥品: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鹽酸。


讓學生通過操作,更直觀地理解實驗室制取CO2應選擇的理想藥品。初步認識實驗室制取氣體時理想藥品的選擇依據。
開動腦筋,設計實驗裝置

【問】用過氧化氫在二氧化錳做催化劑的條件下制取氧氣的實驗裝置適合于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嗎?


【激勵】相信你能當一個小設計師,根據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學反應原理設計出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


【屏幕顯示】可供設計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裝置的儀器(也可另選或自制儀器,還可利用代用品)。


【展示學生作品】實驗裝置。請學生說出每種裝置的優缺點,選出最佳方案。


【小結】實驗室制取CO2的實驗裝置。


1、制。2、收集。


分析、討論、設計實驗室制取CO2的實驗裝置,然后向同伴展示自己的作品。




發生裝置:固液反應不需加熱;收集:向上排空氣法。


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及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加強同伴間的合作、交流與表達。



使學生對本知識點有一個完整、系統的認識。


展示自我

【請你告訴大家】用自己設計的裝置如何制取CO2


【動畫】實驗室制取、驗證、驗滿CO2。


表達、交流、自查。培養學生自我表達、自查自糾的能力。
自制二氧化碳

請用自制儀器制取、驗證、驗滿CO2,并記錄實驗現象。


分組實驗。匯報實驗結果:1、現象;2、驗證方法;3驗滿方法。


讓學生從探究中獲取成功的喜悅,增強環保意識,培養創新能力。


鞏固新知,自我檢測,拓展思維


【請讓我來告訴你】1、根據下圖所示實驗裝置回答:(填代號)


⑴寫出標有編號儀器的名稱:


①;② ;③ ;④ 。





⑵實驗室制取氧氣時,應選用的發生裝置是,收集裝置是。實驗室制取二氧化碳時,可選用的收集裝置是。


⑶實驗室用固體氯化銨(NH4Cl)與固體氫氧化鈉在加熱的條件下制取氨氣(NH3),化學方程式為NH4Cl+NaOH





NaCl+NH3↑+H2O,氨氣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小,能溶于水形成氨水。根據以上知識推斷:實驗室制取NH3應選用的發生裝置是,收集裝置是。


2、【趣味實驗】雞蛋在醋酸中潛水。


問:你能解釋其中的奧秘嗎?


學生搶答。









觀察,討論。


當堂訓練,及時反饋,檢測學生掌握及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使化學教學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真正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


談收獲體會


1、本課題研究什么內容?


2、有哪些收獲?


3、從這些知識中你想到了什么?


4、運用這些知識你想做點什么?


自由發言,相互補充。澄清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的模糊點、疏漏點。

【課外探究】


1、小發明:就地取材,選用你家中現有的物品(墨水瓶、塑料瓶、圓珠筆芯等),自制一套制取CO2的裝置,參加班級展覽、討論,并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試驗。


2、社會實踐:通過社會調查或查閱資料,了解工業制取CO2的原理和方法。


學生自制儀器,開展社會調查。培養學生精益求精、勇攀高峰的科學品質;強化收集、整理、處理信息的能力。

初中化學教案14

  第一章 第一節 空氣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空氣的組成,空氣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氣體的化學特性和用途。

  2.通過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培養學生的分析思維能力和觀察能力。

  3.通過人類認識空氣的簡史介紹,使學生認識到進行科學探索,必須具有嚴肅認真、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重點和難點

  了解空氣的組成;了解空氣污染給人類帶來的危害,以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教學方法

  談話、研討、講解相結合的啟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引言〕在我們人類生存的環境當中,時時處處都充滿著一種“看不到又摸不著”的天然物質,它跟我們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動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價的自然資源,它就是我們在小學自然課上已經學到,今天將要進一步學習的空氣。

  〔板書〕 空 氣

  〔提問〕空氣就在我們的周圍,你對它已有哪些了解?

 。ㄌ崾荆核且环N單一的物質嗎?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組成?)

  〔小結〕空氣是一種無色、無氣味的氣體,它不是一種單一物質,是由多種氣體物質組成的。人們已經測知它的成分有:

  〔板書〕 一、空氣的組成

  1.空氣的成分及其體積分數(大約):

  〔講述〕 空氣的主要成分是:氮氣約占總體積的4/5,氧氣約占1/5。

  〔提問〕 你知道氮氣和氧氣在性質上主要的不同嗎?

  (氧氣支持燃燒,氮氣不支持燃燒。)

  〔講解并提問〕實驗可以證明:紅磷能在空氣中燃燒,實質上只是紅磷跟空氣中的`氧氣發生反應,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種白色固體,且極易溶于水。

  根據上述知識,你能設計一套實驗裝置用來證明空氣中含有大約1/5體積的氧氣嗎?

  (給學生一定時間的思考和議論)

  〔演示實驗〕①展示如圖裝置

  ②介紹儀器名稱、裝置原理和紅磷燃燒的位置

 、厶崾緦W生注意觀察操作方法和實驗現象后,教師操作。

  〔提問〕①你看到了哪些現象?

  ②為什么紅磷燃燒會生成大量白煙?白煙是什么物質?

 、蹫槭裁创蜷_止水夾后燒杯中的水會進入集氣瓶(或稱反應容器)中?又為什么進入集氣瓶中的水,只占集氣瓶體積的約1/5?

 、苁S嗟4/5體積的氣體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證明?

 、菽阏J為這個實驗成功的關鍵是什么?

  〔小結〕根據學生回答情況進行小結。

  〔講述〕人類對空氣的研究和認識,經歷了很長的歷史時期,期間許多科學家都做過類似的實驗,但都未能取得明顯的成果。直到18世紀末法國化學家拉瓦錫在前人工作的基礎上,通過實驗得出了空氣是由氧氣和氮氣組成的結論。他所以能獲得突出的成果,關鍵是他敢于破除當時傳統的錯誤理論(燃素說)的束縛,能夠尊重實驗事實,并做出了嚴謹的、實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斷。

  在19世紀末以前,人們還深信空氣中含有氧氣和氮氣。后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科學家才陸續發現了稀有氣體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們簡單的了解一下稀有氣體。

  〔板書〕2.稀有氣體

  稀有氣體是氦、氖、氬、氪、氙等氣體的總稱。

  〔講述〕 稀有氣體因在空氣中含量極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氣體,這是因為過去,人們認為它們不跟其它物質發生反應的緣故。隨著科技的發展,人們發現在一定條件下,它們也能跟某些物質反應,生成其它物質,故改稱為稀有氣體。

  由此可見,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因此把稀有氣體稱為惰性氣體是不科學的。

  〔閱讀〕課本使學生了解稀有氣體的特性和用途

  〔講述〕大家對空氣的組成已有了進一步的了解,一般來說,空氣的成分是比較固定的,但是隨著現代化工業的發展,若不重視工業廢氣,特別是有害氣體的回收和處理,任其進入空氣,就會帶來空氣污染,嚴重損害人體的健康,影響作物生長,形成對自然資源的破壞。

  〔簡介〕英國倫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國洛杉磯等空氣污染事件,以說明空氣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板書〕 二、空氣的污染與防止

  1.污染空氣的物質

  (1)粉塵:水泥粉塵、煤煙粉塵、各種礦塵等。

  (2)氣體: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來源

  (1)礦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燒

  (2)化工廠的廢氣

  (3)水泥廠的粉塵

  (4)燃放煙花爆竹

  (5)焚燒枯枝野草樹葉等

   

  ; 3.防止和減少空氣污染的方法

  (1)工廠做到廢氣回收與處理

  (2)發展民用煤氣生產

  (3)嚴禁燃放煙花爆竹

  (4)禁止焚燒樹葉、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質量

  〔小結〕防止空氣與環境污染,保護人類生存環境,是每個人都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練習〕(投影出示練習題)

  在相同條件下:

  ①分離100L空氣,大約可得氧氣______L,可得氮氣______L。

 、诜蛛x______L空氣,可獲得42L氧氣。

 、鄯蛛x空氣獲得氧氣63m3時,同時可獲得氮氣______m3。

  〔作業〕略

初中化學教案15

  教學目標

  使學生掌握實驗室用金屬和酸反應制取氫氣的化學反應原理,初步了解實驗室制備實驗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了解置換反應的概念,對給定反應物、生成物的化學反應,能初步判斷反應類型;根據氣體的性質,學會判斷氣體收集的方法。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觀察了解啟普發生器的工作原理,并根據其原理,用易得廉價的簡單實驗儀器,自行設計制備氫氣的簡易裝置。

  情感目標

  通過對氫氣純度的檢驗,使學生了解點燃可燃性氣體之前,需要進行驗純的必要性,加強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教學建議

  本節課是元素化合物的基礎知識課,難度雖不大,但知識面廣,這些知識是后續教學的基礎。

  1.準確 恰當地抓住教學目標,本節課要抓住置換反應的概念和氫氣的實驗室制取裝置等主要內容,緊緊圍繞這些知識的形成過程進行教學活動。因此教學目標應具體、明確,教材處理詳略得當,緊緊圍繞教學大綱的規定和教材內容的要求,重視能力培養和養成教育。

  2.教學內容應有序、合理

  教學過程從水的電解產物和氧氣的有關知識開始,可以用計算機等媒體放映"氫氣的用途"資料片,導出新課。再通過實驗,師生共同討論,建立置換反應的概念,同時簡介原子團的知識。在此基礎上,結合實物展示,巧設問題,由簡到繁,從易到難,根據儀器藥品,讓學生在課堂上設計出一套制氫氣的合適裝置,通過設計實驗,一可培養學生的動手、動腦的能力,二可增強他們學習興趣,三可鞏固已學知識。

  3.優選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多樣化

  本節教學方法是實驗探究法,以實驗為前提,通過實驗觀察,實物展示和錄像、計算機、投影等電化教學手段,集實驗、討論、講述、講解、歸納、練習為一體,這種方法既充分體現了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特點,又體現了教為主導,學為主體二者統一的教學原則。

  4.重視能力培養,注意養成教育

  本節教學應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實驗或啟發性、探究性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學生動眼、動手、動口、動腦的'機會,培養和發展學生觀察、操作、思維與自學等多種技能和多種能力。同時,教學中每一個知識點都是以已有知識或化學事實、探究性問題開始,通過實驗觀察、引導思考、討論、自學等多種方式,突出對學生學習過程的指導,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這樣有利于逐步建立有效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此外,教學中還可結合"氫氣的發現史"和"制氫發生裝置"的分析討論,以及知識的遷移過程,同時向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和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的教育,這些都有利于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

  教學設計方案

  早在十六、七世紀的時候,有好幾位科學家都發現了金屬跟酸反應能產生一種可燃性的氣體——氫氣。直到現在,氫氣的實驗室制法仍然選用金屬跟酸反應。那么用哪種金屬,用哪種酸為最好呢?

  一、驗室制取氫氣的原理:

 。▽嶒灒┤∷闹г嚬,分別向其中加入鎂條、鋅粒、鐵釘、銅片,然后向試管中加入等量的同種稀硫酸,觀察產生氣體的速率。

 。ìF象)稀硫酸同時與Mg、Zn、Fe、Cu接觸,實驗現象是:Mg與稀硫酸反應劇烈,鋅與酸反應,產生氫氣的速率較快,Fe與稀硫酸反應很慢,銅與稀硫酸接觸,沒有明顯現象。

  實驗室制取氣體,要求便于操作和收集,而Mg反應速率過快,不方便收集;Fe反應速率過慢,因此常選用鋅為最合適。

  二、實驗室制取氫氣的裝置和收集方法

  1.制備裝置:

  完整的氣體制取裝置包括發生裝置(即發生反應生成該氣體的裝置)和收集裝置兩部分。

  氣體發生裝置的確定,要依據反應原理,特別是反應物的狀態和反應條件。實驗室制取氫氣所用的鋅是顆粒狀固體,所用的稀硫酸呈液體,常溫下兩種藥品接觸即可發生反應。由此可見,只需用容器將鋅和稀硫酸盛放在一起,并將產生的氫氣通過導管導出即可。因此組裝發生裝置應包括盛裝藥品的反應容器(大試管、廣口瓶、錐形瓶、燒瓶等均可),用于封閉反應容器口的膠塞,穿過膠塞用于導出氫氣的玻璃導管(用試管或燒瓶作反應容器時還需用鐵架臺固定)。

 。ㄓ懻摚┑@種發生裝置的缺點是必須當鋅和稀硫酸中至少有一種完全反應后該反應才能停止,如何使制取氣體的過程連續呢?

  實驗中常加一長頸漏斗,通過長頸漏斗分次加酸來控制反應,

  長頸漏斗下部必須浸泡在酸液中,為什么呢?

  此時將導氣管一端堵死,觀察實驗現象。如學生看不清楚,可重復幾次,并提示學生應注意的問題。

 。ㄕ埻瑢W簡述現象,分析原因)

  展示啟普發生器,介紹部件名稱,作用,介紹使用方法。

  2.氣體的收集:

  氣體的收集裝置要依據該氣體的收集方法而定。氫氣的收集方法有兩種:向下排空氣法(因為氫氣密度最小)和排水法(因為氫氣難溶于水且不和水反應),如圖(E)、(F)所示。

  如果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氫氣,難于驗滿,因此收集氫氣的最佳方法是排水法。 注意事項:儀器連接好以后應先檢查裝置的氣密性,然后再裝入藥品制取氫氣;將鋅粒裝入試管時,應將試管傾斜,使鋅;朐嚬艿撞,以免直接投入時砸破試管底;對產生的氫氣經驗純后再收集或直接應用;收集滿氫氣的集氣瓶應倒置在桌上,防止氫氣很快逸散。

  三、氫氣純度的檢驗方法

  實驗操作:用排水法或向下排氣法收集一試管氫氣,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如果聽到尖銳的爆鳴聲,表明氫氣不純。然后按上述方法再收集、再檢驗,至點燃時發出的響聲很小時,表明氫氣已經純凈。實驗操作過程如下圖:

  注意事項:當開始收集的氫氣經檢驗不純,這時需要再收集、再檢驗。若下一步要采用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氫氣,應先用拇指把試管口堵住一會兒,再去收集、檢驗氫氣。否則剛用于檢驗氫氣的試管內的火焰可能沒有熄滅,立即用這個試管去再收集氫氣時,可能會點燃導管口不純的氫氣,引起裝置爆炸,發生危險。

  四、置換反應:

  置換反應:由一種單質跟一種化合物起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叫做置換反應。

  置換反應中“置換”的涵義是:反應物之一的單質中所含元素,代換了參加反應的化合物中的某種元素。

  置換反應是化學基本反應類型之一。

  表達式:單質 + 化合物=新單質 + 新化合物

  置換反應的特點是:參加反應的物質只有兩種,且一定是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生成物也只有兩種,一種一定是單質,另一種一定是化合物。掌握了這些特點,就能夠正確地判斷置換反應。

  (討論)置換反應與化合反應,分解反應有哪些區別?

  五、原子團的概念:

  鋅+稀硫酸 == 硫酸鋅 +氫氣

  在鋅與硫酸進行反應時,反應物硫酸,生成物硫酸鋅均有相同的集團,即:

  H2SO4和ZnSO4中的畫線部分。在許多化學反應中,作為一個整體參加反應,就好像一個原子一樣,這樣的原子集團叫做原子團。

  常見的原子團有:

  KClO

  3氯酸根

  KMnO4

  高錳酸根

  NaOH

  氫氧根

  H2SO4

  硫酸根

  KNO3

  硝酸根

  探究活動

  1 用廢舊的可樂瓶(塑料)、吸管、粘合劑,根據啟普發生器原理,制作一個簡易裝置。

  2 根據啟普發生器的原理,設計三套類似的實驗裝置,畫出裝置圖。

  3 設計一個儲存氫氣的裝置,便于利用該裝置收集氫氣,便于實驗中使用氫氣。

  4 實驗室制取氫氣時,以鋅粒與較濃的鹽酸反應,用氣球收集氣體,一段時間后,氣球癟了,重復上述實驗多次,均得到相同的現象,試分析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你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初中化學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化學教案范文(通用15篇)04-25

《水的組成》化學教案04-03

初三化學教案06-09

高中化學教案(精選9篇)03-29

初三化學教案(精選6篇)03-28

人教版高中化學教案(精選10篇)06-13

高一化學教案 二氧化硫03-15

《二氧化碳制取的研究》化學教案范文(精選9篇)11-20

初中二三事初中作文02-21

我的初中老師-初中作文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