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精選11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對一個省區的介紹,其自然環境的概述是必不可少的,是介紹其他各方面的基礎。本區首先介紹了海南省自然環境。從教材左上角的一幅小圖介紹海南省在我國的位置,結合地圖,可看出其地理位置特征,隨后介紹了其范圍和海南島面積。教材通過"海南島地形圖"結合文字描述介紹了海南島的地形特征和水系特征。地形和水系特征是相輔相成的,中高周低的地形特點使海南島水系呈放射狀流人南海。海南省地處熱帶,屬熱帶季風氣候,同時又受海洋影響,具備一定的海洋性氣候特征。總的來說是以冬季暖熱,夏季高溫多雨為主要特征。這種氣候特征決定了海南省農業以熱帶作物為主,加之風景秀麗,使其成為我國熱帶風光旅游勝地。從這一角度看,海南氣候特征是本節難點。海南省獨特的。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業"和"豐富的旅游資源"是本節的重點。濃郁的民族風情,是與居住在海南島上的黎族、苗族、回族等少數民族的民風民俗相關聯的,也是海南旅游資源的一部分。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方案①:
在我國南部有一島嶼,因交通閉塞,人煙稀少,歷代封建帝王都將此作為流放犯人的地方,內陸的,人們把它視為天之涯,海之角,有去無回,故有"天涯海角"之稱。你知道它是我國的哪一島嶼嗎?
方案②:
用多媒體播放海南的'藍天碧海、沙灘椰林、紅樹林、珊瑚礁等熱帶風光及具有海南特色的黎村苗寨、篝火歡歌等民族風情的錄像片。引人對海南省新課的講授。
在講述海南省"自然環境"時,可按以下步驟進行:
1.用多媒體投影儀展示"中國政區"圖(或出示"中國政區"掛圖X請一個學生指出海南島、中沙群島、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
2.結合地圖說出海南島的地理位置。(海南島是我國第二大島,位于祖國南端,北以瓊州海峽與廣東劃界,西臨北部灣與越南相對,東部和南部瀕臨南海,是我國最年輕省份,也是省級經濟特區。
3.展示"海南島地形"掛圖,進行以下練習:
(1)找出五指山、萬泉河、黎母嶺、昌化江、南渡江。
(2)海南島地形有何特點?水系有何特征?
(3)這種地形特點同水系特點有何關系?(海南島中高周低的地形特點,決定了海南島水系呈放射狀流人南海。
3.結合"中國政區"圖,請學生描述一下海南所處緯度區域、當地的氣候特點。(海南島屬熱帶季風氣候,同時又深受海洋影響,高溫多雨為其主要氣候特征。全年無冬,最冷月的平均溫度為16~24℃。
在講述海南省"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業"時,按下列步驟進行:
方案①:
(1)為什么海南省農業以熱帶經濟作物為主?
(2)海南省有哪些主要熱帶作物?
(3)海南省有哪些熱帶水果?
(4)為什么海南漁業資源豐富?你知道有哪些水產品嗎?
(5)完成教材p.67活動題1,了解海南豐富的鹽業資源。
方案②:
2.用多媒體展示天然橡膠、椰子、胡椒、咖啡、腰果、劍麻、檳榔、菠蘿蜜、芒果等熱帶作物畫面。
3.出示椰子、胡椒、腰果、擯榔、菠蘿蜜等實物。(教師可去超市預先購買)
講述海南省"旅游資源"時,可按以下步驟:
1.用多媒體播放海南的藍天碧海、沙灘椰林等熱帶迷人風光,及黎村苗寨,黃火歡歌的民族風情片段。老師可補充講述:在現代旅游業中,有所謂"三S"指的是太陽、海洋和沙灘這三種最受人們歡迎的旅游資源,而此三者都與海濱有關。中國海濱旅游最大的潛力在海南,這里一年四季都適宜海水浴。
2.討論:海南有哪些豐富的旅游資源?(對照教材"海南島地形"圖)
3、指導學生完成教材P66活動題3和P67活動題2。
附板書:
一、自然環境特征
1.地理位置
2.范圍面積
3.地形特點
4.水系特征
5.氣候特點
二、熱帶經濟作物為主的農業
三、豐富的旅游資源
1.秀麗的熱帶風光
2.濃郁的民族風情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課標要求]
1、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2、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臧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在地圖上識記秦嶺—淮河線的位置
2、根據已學的知識,說明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3、運用地圖指出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位置。
4、培養學生利用地圖,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組內的討論探究,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通過必答和搶答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認識我國遼闊的美好河山,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難點]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的輔助工具,啟發引導學生利用地圖分析地理問題
[學習方法]討論法、讀圖分析法
[教學準備]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由《晏子使楚》這篇課文中的“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的這句話提出為什么?從而引出秦嶺—淮河一線這一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一、秦嶺—淮河的位置
(一)認識秦嶺—淮河的位置設計了以下4個問題:
1、根據地圖請你說說秦嶺的走向?
2、淮河的流向是自至。
3、目前淮河的河水大部分經注入東海。
4、圖上填注秦嶺—淮河經過的省級行政區
5、判斷下列,位于秦嶺—淮河線以南的有哪些?
A、湖北B、山東C、江西D、山西E、河北F、浙江
(第1、2題為讀圖基礎題;第3題為知識拓展題;第4、5題既復習了省級行政區的分布,又為進一步明確位置奠定基礎)
(二)、介紹秦嶺和淮河
1、介紹秦嶺:學生看景觀圖并閱讀課文材料
2、介紹淮河:學生在閱讀材料后,完成下列問題
A、黃河奪淮入海是怎么回事?黃河水改道淮河,流入海洋
B、黃河奪淮入海后,淮河成為“害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黃河攜帶的泥沙,沉積在淮河的河道中,使淮河水流不暢
二、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1、從復習我國一月平均氣溫圖、溫度帶的`分布、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干濕地區的分布、水資源的分布,加深對秦嶺—淮河線地理意義的理解。(0℃、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800mm年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濕潤區的分界線。)
2、課本P76活動
3、課本P77活動
1955年1月發生強寒潮時,秦嶺北側的西安最低氣溫為-20.6℃,秦嶺南側的安康最低氣溫為-7.6℃。請你解釋兩地氣溫差異的形成原因?(由于秦嶺的阻擋,冷空氣的影響,在秦嶺南側減弱。)
4、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
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競賽)
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拓展)
綜上所述:秦嶺與淮河是我國東部重要的地理界線。在它的南北兩側,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的生產生活習慣有顯著的差異。(課本P77)
三、四大地理區域(課本P78活動)
看一看下列山脈是哪些地區的分界線。并用線連接起來。
陰山第二階梯與第三級階梯
太行山季風區與非季風區
秦嶺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
課本P79活動根據課本閱讀材料,用直線將下列地理事物合理地連接起來。
沙漠廣布
東南半壁農耕為主
牧業為主
西北半壁人口眾多
四、課堂小結及課后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圍,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資源;
探究日本經濟發達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貿易聯系狀況,記住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和地理學習能力;
從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使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國“科教興國”策略的重大意義
教學重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難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準備:課件《櫻花》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屏幕顯示日本富士山圖(帶櫻花的一幅),名曲《北國之春》,用于課前播放,營造氣氛。
[提問]:同學們,通過看和聽,你有什么要說的?學生發言,把學生引入日本話題。
一、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學校組織一批學生到日本修學旅行,下面幾種運輸方式都能到日本嗎?為什么?
1、汽車2、火車3、飛機4、輪船
(讓學生去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
[活動]:
四人一小組,根據下面提供的四個問題,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選擇其中的一題展開探究討論,然后用你最喜歡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討論結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領土主要由哪幾個大島組成?
2、地圖冊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東京的距離
3、日本有那幾個著名的城市?并能在地圖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個島國,英國也是一個島國,比較這兩個國家跨越的經度和緯度,那個國家大,這對地理環境的復雜程度有影響嗎?
(讓學生帶著問題探究討論,畫面切入到“世界政區圖”、“日本圖”)
教師此時指導學生閱讀“世界政區圖”、“日本圖”和“富士山圖”,結束后重新顯示版面2,讓學生回答問題,講出日本的位置和領土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師予以必要的補充和強調有關內容。
顯示“日本圖”,教師邊講邊指圖,圖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國四個大島的名稱用紅色顯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縮小定格,讓學生掌握這四大島的相關位置,接著屏幕左側顯示富士山的圖,在屏幕右側教師要告訴學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還曾噴發過,它被日本奉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著名的旅游勝地
探究題活動:
1、看看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那里?
2、綜合分析日本工業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經濟對外依賴嚴重,會對日本經濟帶來那些影響?談談你的看法
4、閱讀課本24頁有關資料,回答問題
閱讀“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布”圖,把圖中的主要工業區用紅色塊顯示圖中的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藍色顯示,加深學生對主要工業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問:日本工業為什么分布在這里?
顯示幾幅圖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鐵路”圖片、“填海造陸”圖片、有關大阪的鳥瞰圖片。教師邊講課邊播放有關內容。
在教師講解的同時,可接連播放較多的動靜態畫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婦女”、“日本茶道”圖片
顯示“日本工業區分布空白圖”,讓學生回答圖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業中心名稱,并思考回答日本工業分布在這里的原因。(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完成,同時借助于多媒體,通過這多個版面的播放,輔之以教師的講解,學生普遍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習興趣很濃,教學效果很好。)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利用地圖說明全球海陸分布特點,記住海陸面積比例
2、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
3、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征
重點和難點:
1、全球海陸分布特點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學準備:
1、小地球儀
課時安排:
1.5課時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教學提示與建議
第一時:
導入:
世界上第一個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人是誰?
(原蘇聯的宇航員加加林)
他到了太空,回頭看到我們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樣的?
(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水,在太空中地球是如此的蔚藍美麗)
提出問題:
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陸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知識
板書:一、世界海陸分布特點
1、人類對地球面貌的認識過程
對地球面貌的探索,人類經歷了漫長的歷程,其中有許多著名的探險家為人類認識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下面就請各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他們對人類所作的貢獻。
(學生介紹的過程中用向學生提供古“絲綢之路”路線、鄭和下西洋路線、哥倫布及麥哲倫航行路線等示意圖)
學生分組活動:
1、絲綢之路2、馬可波羅游記3、鄭和下西洋4、哥倫布地理大發現5、麥哲倫環球航行
(學生互相評價)
(1)組織活動
①指導學生用準備好的線繩把地球儀平分成任意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比較海洋和陸地面積的大小
②指導學生先把地球儀按自轉方向轉動,閉上眼睛,讓地球儀停止轉動后用一個手指隨意按住地球儀的任意部位,然后統計分別陸地和海洋的人數并計算所占的比例。
(2)但是,由于我們只有40多人,所以我們算出的海陸面積是不準確的.,那么根據科學家的計算,海洋和陸地各占全球面積的多少呢?
(出示教材圖2.2“世界海陸面積比較”)
學生活動
得出結論:地球上海洋的面積大于陸地的面積
按照要求參與活動,計算出陸地和海洋的比例
學生回答
71%為海洋,29%為陸地。概括說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板書:2、全球海陸分布比例
(3)問:所以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時認為它應叫什么?
提問:
同學們,你對地球的名稱有什么看法?
(鼓勵學生)(水球)
(這是由于古人當時并不了解地球的整體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體面積大于陸地面積的結果;人們已經叫了那么長時間的“地球”了,沒必要再改成“水球”。)
提問:
這七分海洋、三分陸地均勻地分布于地球表面嗎?顯然不是。看手中地球儀,南北半球海洋和陸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展示南北半球圖及南北半球海陸分布比例,幫助學生總結海陸分布特點。)
板書:3、世界海陸分布特征
學生活動:
觀察地球儀說明,并總結出海陸分布的特點為: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板書: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
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展示世界海陸分布圖)從地圖上看,全球的陸地都被海洋圍著,并被分割成幾塊面積廣大的部分和許多面積較小的部分;面積廣大的海洋也被陸地分割成幾大片。我們經常聽到大洋、大陸、半島、島嶼、海、海灣、海峽等眾多的稱謂,究竟是怎么回事?請看圖(用展示某地區的立體示意圖和平面輪廓圖,兩圖均標注注記),自學上述地理名詞的意義
2、我們把大陸與它周圍的島嶼合起成為大洲。看教材圖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回答:
①世界上有哪幾大洲和哪幾大洋?
②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幾個大洲?
(太平洋沿岸有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亞洲、歐洲、北美洲。)
③東半球主要有哪幾個大洲?
(大洋洲、亞洲、歐洲、非洲)
④西半球主要有哪幾個大洲?
(南、北美洲)
⑤赤道橫穿哪幾個大洲的陸地
(南美洲、大洋洲、亞洲、非洲)
⑥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洲和大洋?
(亞洲、太平洋)
⑦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大洲和大洋
(大洋洲、北冰洋)
⑧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歐洲、北美洲)
⑨世界上緯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
(南極洲、北冰洋)
⑩跨經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別是什么?
(南極洲、北冰洋)
3、有些大洲是相連的,在世界地形圖中找到這些大洲及其分界線,并把分界線描繪出。重點指導學生讀2.7,找到亞、歐、非三洲的分界線,并描繪說明。
學生活動:
通過兩圖對比,明確其地理意義。
邊查圖邊回答,進一步熟悉鞏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
鞏固練習:
1、填圖:在教材圖2.1中填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
2、繪圖:在教材圖2.9中,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出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輪廓,并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掌握水資源時空分布的特點,知道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不均的原因及相應的解決途徑,了解南水北調工程。
2、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各類圖表,逐步培養和提高讀圖、用圖和析圖的能力。
(2)通過學習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原因及解決途徑,培養分析、歸納、推理等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培養節水意識,教育學生樹立十分珍惜、倡導節約的資源觀。
二、教學重難點
我國水資源的時空分布特點以及對應的解決途徑。
三、教學過程
1、導入:視頻《我國東部地區今夏南澇北旱》,引出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勻。
2、空間分布:
【情景一】住在南方的農民伯伯,搬到北方種糧食,由于他對北方的水土情況不太熟悉,在種植的過程當中遇到一些問題,需要同學們為他分析情況,并出謀劃策解決問題。
【小組討論】(1)他應該種植的是什么糧食作物呢?
(2)為什么要種植這種糧食作物?你可以圖文并茂告訴農民伯伯嗎?
【情景二】當農民伯伯種植小麥的時候,他發現這里的地形平坦有很多耕地可以利用,可惜的是水資源不足,干旱嚴重的時候,農作物甚至無法生長。
【小組討論】(1)
1、請結合右圖為農民伯伯分析我國南北方水土配置的.情況?并分析這會帶來怎樣的影響?
(2)請為農民伯伯想想對策,解決問題。
【思維拓展】為什么要把水主要調到華北地區而不是西北地區?
3、時間分布:
【情景三】春天來了,當地流傳著這么一句話:“春雨貴如油”,農民伯伯準備播種的時候,剛好遇上了干旱,小麥遲遲不能發芽。
【小組討論】
(1)為什么春季會遇上干旱呢?(通過看圖指出我國水資源時間分布的特點)
(2)這種分布特點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有利和不利方面)
(3)請為農民伯伯想想辦法,并且說說你是怎樣操作的?
4、結束:“節水比調水更重要”(為后面“保護水資源”作鋪墊)
四、板書設計
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
空間:南多北少,東多西少跨流域調水
時間:夏秋多,冬春少興建水庫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教學目的]
1、能讀圖說明歐洲西部所處的地理位置及特點,并能在圖上指出主要的島嶼、半島、海灣、海峽和內海
2、讀圖熟悉歐洲西部的主要國家的名稱和位置
3、了解歐洲西部實際世界上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
4、了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發展最繁榮的地區并分析原因,熟悉本區主要旅游景點的分布
[教學重難點]
各國經濟發展概況、特點;繁榮的'旅游業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具準備]
歐洲西部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在我們地球上有這么一個地區,它的面積只比我國的陸地面積稍大,卻分布著30多個國家,這個地區是世界上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地區,也是目前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大家猜一猜,這是哪個地理區域呢?
一、位置和范圍、國家
1、展示“世界地圖”,指出歐洲西部的范圍:即歐洲的西半部。
2、學生觀察‘世界地圖“,從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說明歐洲西部的地理位置,按如下步驟進行:
(1)歐洲西部的北、南、西分別瀕臨什么海或洋?
(2)歐洲西部的東面與什么大陸相連?這種三面臨海,一面連陸的的分布可稱作什么?
(3)歐洲西部最南端的緯度大約是多少?最北端的緯度大約是多少?在五帶中大部分處于什么溫度帶?
(4)學生小結歐洲西部的地理位置特點
3、觀察“歐洲西部圖“,思考:歐洲西部的海岸線有什么特點?這對歐洲西部的氣候和經濟有什么影響?(討論)
4、引導學生在“歐洲西部地形圖”上找出歐洲西部的主要島嶼、半島、海峽和海灣及歐洲西部的主要國家
5、設問:歐洲西部各國,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大多屬于何種性質的國家?
二、雄厚的經濟實力
1、引導學生閱讀P54圖2-26,設問:從圖表中可以看出歐洲西部的經濟在世界上處于什么地位?
(過渡)歐洲西部作為世界上經濟發達的地區,主要可以從哪些方面表現出來?
2、學生閱讀P54文字,思考回答,教師小結:發達的經濟可以從工業、農業、發達的交通業等方面說明
3、一學生朗讀P55“閱讀”,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教師結合有關資料適當補充說明。(見教參P77)
(過渡)歐洲西部發達的經濟還可以從其繁榮的旅游業表現出來
三、繁榮的旅游業
學生自讀,思考:
1、歐洲西部為什么能成為世界上旅游業最發達的地區?有哪些豐富的旅游資源?
2、引導學生在地圖冊上熟悉歐洲西部主要的旅游資源
3、討論:歐洲西部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什么借鑒意義?
4、學生自讀P56“閱讀”,了解瑞士的自然風光和德國的啤酒節
5、完成P56活動
[小結]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作業布置]見基訓、填充圖冊
[板書設計]
初中地理教案 篇7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洲名的由來
1、學生結合預習,講述亞洲、歐洲洲名的由來
2、結合掛圖,教師指出亞歐大陸的位置并提問:亞歐兩洲的洲界線是什么?引導學生在地圖上說出
(過渡)分析一個大洲,首先從分析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入手
3、分析講述:地理位置包括其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4、師生共同閱讀“亞歐地形圖,引導學生從經緯度位置來分析亞洲的地理位置。并突出從南北半球看、從東西半球的位置看亞洲的位置特征
5、引導學生從海陸位置說明亞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2)亞洲的地理位置
6、學生討論完成P3活動題,討論回答歐洲的地理位置特征,而后結合掛圖強化
6、提問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認為怎樣分析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特征
[作業布置]
見基礎訓練
第二課時
[復習提問]學生上臺,結合掛圖說出亞歐兩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二、亞、歐兩洲的地形
(1)亞洲的地形特征
1、結合P5活動向學生介紹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
2、師生共同閱讀“亞洲地形圖”,從四方面分析亞洲的地形特征
A讀“亞洲地形圖”,觀察亞洲地形圖上主要以哪兩種顏色為主?各代表了什么地形?并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亞洲的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的,帕米爾高原的位置
B觀察提問:亞洲海拔最高的地方海拔有多少米以上?占地面積廣不廣?說明了從大洲看,亞洲的海拔高嗎?
C引導學生計算青藏高原與西西伯利亞平原,珠穆朗瑪峰與死海的高度差,得出結論:地勢高低懸殊,地面起伏大)
D繼續觀察:亞洲的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亞洲的哪個部位?平原又分布在哪里?這說明了亞洲的地勢哪里高,哪里低?
E引導學生找到亞歐大陸東側、東南側的弧形島嶼,并設問:為什么亞歐大陸東部會形成如此多的島嶼和群島呢?(聯系板塊構造學說理論說明)
3、通過剛才的分析,由學生小結亞洲地形的特征,教師指導學生在書本上找重點
3、按上述思路,學生閱讀歐洲地形圖和P6活動1題的資料,討論歐洲的地形特征,教師結合地圖引導學生理解,并引導學生找出歐洲的主要平原:東歐平原、西歐平原、阿爾卑斯山的位置
4、教師板書小結歐洲的地形特征:
(1)平均海拔最低,僅340米
(2)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
(3)中部低平
(4)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兩測
5、學生完成P6表格
[作業布置]
見填充圖冊
第三課時
(復習提問)
1、分析一個大洲的地形特征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2、歐洲的地形有何特征?亞洲的地形有何特征?
三、亞洲的氣候
(一)氣候負責多樣
1、學生觀察“亞洲地形圖”,數一數亞洲有哪些氣候類型?并設問:世界13種氣候類型中,只有哪種氣候類型在亞洲沒有?由此說明了亞洲氣候具有怎樣的基本特點?(復雜多樣)
2、引導學生結合地圖,從緯度位置、五帶的位置、地形的角度讓學生理解亞洲氣候負責多樣的原因:跨寒、溫、熱三帶,且地形復雜多樣
設問:亞洲氣候復雜多樣可以從哪些方面表現出來呢?(學生閱讀P7-8文字,思考說明)
(過渡)我們知道,氣候的兩個基本要素是氣溫和降水,因此,亞洲氣候的復雜多樣性可以從氣溫和降水的復雜性體現出來
(5)結合教材P7第二段文字,通過馬來群島與奧伊米亞康的氣溫對比,理解亞洲氣溫差別大
(6)設問:為什么亞洲的氣溫差別會這樣大呢?(主要受緯度因素的影響,跨緯度廣)
(7)展示世界雨極“乞拉朋齊”和西亞的無流國資料,說明亞洲的降水差異大,干濕差異顯著
(8)討論:為什么亞洲的降水差異會那么大?(主要受海陸位置、地形因素的影響,距海越遠,降水越少)
(二)大陸性強
(9)展示同緯度的亞洲齊齊哈爾與歐洲巴黎的降水資料,并分析;同緯度的巴黎和齊齊哈爾相比,冬季誰最冷?夏季誰最熱?誰的氣溫年較差大?這說明了亞洲氣候具有顯著的大陸性特征
(過渡)亞洲的氣候不但具有顯著的大陸性特征,而且季風氣候顯著
(三)季風氣候顯著
1、講述季風的含義:指隨季節變化而風向相反的風
2、結合本地實際,提問:當地冬季吹什么風向的風?氣候有什么特征?夏季吹什么風向的風?氣候又有什么特征?
(過渡)亞洲的`季風氣候是怎樣形成的呢?
1、結合板圖講述風的形成過程及與氣壓、氣溫的關系
2、板畫亞洲簡圖,理解亞洲冬季風和夏季風的成因
3、學生朗讀P8閱讀,進一步深化對亞洲季風的形成過程的認識,教師結合小黑板表格小結:
發源地風向性質對氣候的影響
冬季風蒙古、西伯利亞偏北寒冷干燥氣溫低,降水少
夏季風太平洋、印度洋偏南濕熱多雨帶來大量降水
4、設問:亞洲之所以會形成典型的季風氣候特征,和亞洲的什么地理位置分不開呢?
(小結)我們通過對亞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對氣候要素的影響,分析了亞洲氣候的三個特點: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性強,季風氣候顯著。
四、歐洲的氣候特征
1、引導學生閱讀P7圖1-7,回答:歐洲有哪些氣候類型?有熱帶氣候類型分布嗎?得出歐洲氣候的第一個特征:以溫帶氣候為主
2、引導學生讀圖1-10,比較緯度相近的鹿特丹和赤塔,冬季誰的氣溫低?夏季誰的氣溫高?誰的年溫差大?由此得出歐洲氣候的第二個特征:海洋性特征顯著
(過渡)為什么歐洲氣候具有明顯的海洋性特征呢?
3、學生討論完成P9活動4,教師結合歐洲地圖從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地形因素說明。
4、引導學生在“亞歐氣候分布圖”上找出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分布地區,并提問:在歐洲地中海沿岸是什么氣候類型?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各有什么氣候特點?
5、指導學生結合P9活動5、6題分析判斷各自的氣候特征。
6、小結歐洲氣候的第三大特征: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分布典型
7、學生討論完成P9活動2、3題,進一步理解亞歐兩洲的氣候特征。
初中地理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巴基斯坦的基本地理特征,記住卡拉奇。
2、知道印度河對巴基斯坦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3、通過分析自然條件對巴基斯坦農業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建議】
1、關于“巴基斯坦”的教材分析:
巴基斯坦為新增加的選學內容,教材講述的內容較少。主要是了解巴基斯坦的自然和經濟發展的一般特征。由于其內容許多在總論部分已經涉及到,為了避免重復,所以只是重點突出的設計了兩個標題。
“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概括了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巴基斯坦位于南亞西北部,這一點對它的氣候影響較大,進而影響其經濟發展。宗教問題是南亞尤其是印巴之間的一個重要問題。
“印度河平原為經濟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說明印度河平原對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該地區主要的.制約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農業、城市、工業的發展,主要以印度河為中心進行。
2、關于“巴基斯坦”的教法建議:
巴基斯坦是一個世界文明古國,應使同學了解其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宗教及風俗習慣等,可以布置學生查找一些有關的。資料,以事例說明印度與巴基斯坦在領土、宗教等問題上的爭議,關注南亞與我國西南相鄰國家局勢的發展變化,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培養收集資料的能力。
對于巴基斯坦自然條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該節體現得較充分,可以將該節作為一個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教學重點】
印度河對巴基斯坦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
【教學用具】
巴基斯坦景觀圖片;巴基斯坦地形與降水圖;印度河與印度河平原圖;巴基斯坦鐵路線、主要城市等分布圖
【教學過程】
(引入)上節課學習了印度,這節課學習與印度關系非常密切的國家----巴基斯坦
(板書)第三節巴基斯坦
(提問)談談你對印巴關系或巴基斯坦的了解(學生自由回答)
(展示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的景觀圖片)
【板書設計】
第三節巴基斯坦
A.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歷史
3、民族與宗教
B.印度河平原為經濟中心
C.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蘭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D.探究活動
初中地理教案 篇9
一.【教學目標】
1.了解巴基斯坦的基本地理特征,記住卡拉奇。
2.知道印度河對巴基斯坦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
3.通過分析自然條件對巴基斯坦農業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二.【教學建議】
1.關于“巴基斯坦”的教材分析:
巴基斯坦為新增加的選學內容,教材講述的內容較少。主要是了解巴基斯坦的自然和經濟發展的一般特征。由于其內容許多在總論部分已經涉及到,為了避免重復,所以只是重點突出的設計了兩個標題。
“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概括了巴基斯坦的地理位置及主要宗教。巴基斯坦位于南亞西北部,這一點對它的氣候影響較大,進而影響其經濟發展。宗教問題是南亞尤其是印巴之間的一個重要問題。
“印度河平原為經濟中心”突出概括巴西的自然地理特征,說明印度河平原對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該地區主要的制約因素是降水不足,所以其農業、城市、工業的發展,主要以印度河為中心進行。
2.關于“巴基斯坦”的教法建議:
巴基斯坦是一個世界文明古國,應使同學了解其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宗教及風俗習慣等,可以布置學生查找一些有關的資料,以事例說明印度與巴基斯坦在領土、宗教等問題上的爭議,關注南亞與我國西南相鄰國家局勢的發展變化,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培養收集資料的能力。
對于巴基斯坦自然條件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該節體現得較充分,可以將該節作為一個案例引導學生進行分析。引導學生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氣候、河流等因素分析。
三.【教學重點】
印度河對巴基斯坦經濟發展的重要性。
四.【教學難點】
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
五.【教學用具】
巴基斯坦景觀圖片;巴基斯坦地形與降水圖;印度河與印度河平原圖;巴基斯坦鐵路線、主要城市等分布圖
六.【教學過程】
(引入)上節課學習了印度,這節課學習與印度關系非常密切的國家----巴基斯坦
(板書)第三節巴基斯坦
(提問)談談你對印巴關系或巴基斯坦的了解(學生自由回答)
(展示巴基斯坦主要城市的景觀圖片)
七.【板書設計】
第三節巴基斯坦
A.南亞西北部的伊斯蘭國家
1.地理位置
2.悠久的歷史
3.民族與宗教
B.印度河平原為經濟中心
C.主要城市:
首都---伊斯蘭堡,最大城市、港口---卡拉奇
D.探究活動
初中地理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特點。
2.了解我國主要的溫度帶以及劃分的標準。
能力目標
1.初步學會分析氣溫形成原因。
2.培養學生判讀分析等值線分布圖的技能。
德育目標
使學生懂得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資源,使人和環境相互協調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教學重點
我國氣溫和降水的分布特點及差異。
●教學難點
1.有關氣候圖的分析判讀。
2.溫度帶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的關系。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觀察對比等為主的教學方法。
●教具準備
1.投影儀、錄像帶以及有關圖片。
2.繪制有關復合投影片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經常收聽天氣預報,聯系七年級所學地理知識,可以知道天氣方面的要素有哪些呢?在眾多的天氣要素中,氣溫和降水是非常重要的',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我國的氣溫分布以及因它而劃分的溫度帶。
(板書)第二節氣候
(觀看圖片)從圖片我們可以看到我國的冬季不僅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北國風光,同時也有鮮花盛開、綠草茵茵的南國景致。
可見,同是冬季、同是春節期間,我國南北的氣溫和景觀差別很大。
一、南北氣溫的差異
1.冬季南北溫差很大
[講授新課]
(提問)那么在“我國一月份的平均氣溫分布圖”上是否也可以分析出同樣的結論呢?
看《中國1月平均氣溫的分布》圖(圖2.13)
(讀圖觀察)下面同學們仔細閱讀一下代表北半球我國冬季的《中國1月平均氣溫的分布》,怎樣讀懂這幅圖呢?
①搞清圖例和氣溫數值,仔細觀察氣溫遞變有什么規律?(學生答后,教師小結:我國冬季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是由南向北遞減,即越往北去,氣溫越低)
②海南與黑龍江的漠河氣溫大約相差多少度?
③秦嶺-淮河一線一月平均氣溫大約多少度?
(教師小結)由此可見,我國冬季氣溫分布的特點是:越往北去,氣溫越低,冬季南北氣溫相差很大。(板書
版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三節《氣候》
本節課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氣與氣候的關系引入氣候,再從氣候的兩個最基本的要素(氣溫和降水),進入到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我國氣溫、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與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氣溫與降水的綜合特征總結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一、復雜多樣;二、季風氣候顯著。三、多特殊天氣;四、多旱澇災害。
教學反思:
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導入,讓學生知道,原來知識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在課堂上,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在這節課上充分利用地圖,讓學生讀圖,識圖。善于對地圖的運用,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從課堂效果看,我感覺導入順暢自然,重點難點突出,語言表達流暢,整節課結構緊密,知識傳授嚴謹,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分析與引導上做了適當的設計,從而調動了學生的聽課興趣,學生學習氣氛好。這節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導入,讓學生知道,原來知識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在課堂上,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足之處:一些活動課題學生參與的不夠充分,活動氣氛需要加強.學生發表意見時,學生的個體作用發揮的不夠好,不能照顧到更多的學生,有些問題應該放手讓學生研究,給學生更大的探究空間。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加強對學生的培養。
今后的努力方向:學生讀圖、識圖、分析與運用地圖的能力及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還是比較弱,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加強指導學生讀圖培養學生從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
初中地理教案 篇11
教學目的:
了解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和環境意義;能在世界森林資源分布圖上找出森林資源的主要分布地區;了解森林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的方法。
教學重點:
森林的環境作用,森林破壞情況及產生的嚴重生態問題。
教學難點:
森林的環境作用。
教具:
多媒體教學(漫畫、圖片、資料、實例)
教學方法:
運用電教手段,引入漫畫、圖片、資料、實例,引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思維。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我們知道,人體皮膚上附著很多毫毛、頭發等,它們的排汗和保溫作用對維持人體的水分和體溫起重要作用。對于地球來講,什么是她的“毛發”呢?那就是生長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們就了解有關森林的知識。
講授新課:
播放有關森林的紀錄片,提問:森林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有什么樣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書)
1、森林的經濟效益(板書):由于學生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可直接通過提問。
教師總結:森林除了剛才提到的經濟作用,還對我們生活的環境起著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環境效益(板書):
通過多媒體顯示一組森林作用的數據,以及森林對環境的作用,由學生填圖。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積為40億公頃,覆蓋率29.6%。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3(世界森林資源的分布):
教師提問: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學生回答:以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為主。
教師提問: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學生回答: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溫帶地區;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知道森林資源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因此,我們又把森林資源稱為“地球的毛發”,人們又是如何對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學生表演小品:由學生事先排練,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類,原告:森林,森林動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氣候,表現在當今森林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帶來的影響:每年都有大面積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樹更新的面積卻很小,熱帶雨林正以每分鐘50公頃的速度消失,熱帶雨林如果消失,不僅動植物資源遭到破壞,全球氣候也將受到影響,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將失去調節作用;許多野生動物喪失理想的棲息地,導致一些動物的滅絕。由于森林的破壞,環境污染和人類的濫捕,每天至少有一種生物滅絕。
通過小品,使學生認識到:森林慷慨地向人類貢獻著它的一切。但它卻得不到人類應有的保護和撫育。當前森林資源面臨的嚴峻問題,以及森林破壞帶來的嚴重后果,并使學生認識到保護森林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其保護森林資源的自覺性。
四、森林的保護: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認識到森林資源的重要性,開始注意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各國制定有關政策,鼓勵人們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發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遙感技術監控森林火災。
那么,我們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如何合理利用現有森林資源呢?下面,我們來看一條思考題,多媒體播放思考題:
某地有10000公頃森林,對這片森林有三種處理意見,你贊成哪一種,為什么?
1.全部保護起來,禁止砍伐。
2.全部砍伐,以滿足當地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需要。
3.把此片森林劃分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隨即補種樹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師小結: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無私地向人類奉獻它的一切,卻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并且遭到嚴重破壞,一些地區的環境因此而惡化。為改變現狀,應植樹造林,綠化地球。人們在搞經濟建設時,既要考慮經濟效益,也要注重環境保護,不要急功近利,竭澤而漁,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植樹造林過程中,嚴防弄虛作假,要講求實際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區域地理教案11-03
初中地理教案11-06
初中地理的教案06-10
關于初中地理教案11-26
【熱門】初中地理教案12-09
【精】初中地理教案12-31
初中地理教案【推薦】12-24
初中地理教案【精】01-01
【推薦】初中地理教案01-10
【薦】初中地理教案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