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七年級地理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地理教案1
第一單元第一課時(總一第課時)
我們身邊的地理知識
預習目標:
1、了解我們生活的地理環境中存在的地理問題。
2、知道在日常生活、經濟建設、社會文化等方面離不開道理知識。
預習重點:
地理與日常生活、生產建設的關系
預習任務:
1、從日常生活出發,提出地理知識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
2、列舉一些人類的生產活動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和制約。
3、歸納各地風土人情具有明顯的地域性。
預習珍斷
一、選擇:
1、下列體育活動與開展地區的組合正確的是:
A沖浪內陸地區
B冬季運動會廣州
C登山運動平原地區
D滑雪運動東北地區
2、下列農作物,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的是:
A、水稻
B、小麥
C、玉米
D、大豆
二、綜合題
學校所在地和你的.家鄉群眾最喜歡的體育活動是什么?與當地的道理環境有什么關系?
預習質疑
探討如何解開道理之“迷”的方法。
地理學科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時(總二第課時)
第二課時
預習目標:
調查家鄉農業生產主要農作物的種類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預習重點:
農作物生長需要的條件
預習任務:
調查訪問收集有關農作物生長的條件
預習診斷:
小麥、玉米等需要熱量、水、肥沃土壤
七年級地理教案2
復習目標: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及人類認識地球的過程;什么是地球儀。
2、經緯線的特點,經度和緯度的劃分
3、南北、東西半球的劃分;利用經緯網定位。
重、難點:
1、東西經度、南北緯度的判讀
2、東西半球的劃分
課時設置:
一課時
課型:
復習課
復習方法:
比較法、記憶法、歸類法
復習內容:
1、地球大小: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平均直徑:6371千米;最大周長約4萬千米。
2、地球的`形狀: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3、緯線: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呈圓形;長度不等,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縮短成為一點。
赤道以北稱北緯,“N”表示;赤道以南稱南緯,“S”表示。
4、經線:經線指示南北方向;呈半圓狀;長度都相等。 0°經線(本初子午線)以西稱西經,“W”表示;0°經線(本初子午線)以東稱東經,“E”表示。
5、地軸:地球自轉軸。
6、北極:地軸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7、南極:地軸南段與地球表面的交點。
8、南北半球分界:赤道
9、東西半球分界:160°E,20°W
10、東西經的分界線是本初子午線(即0°經線)
鞏固練習
1、通過精確測量發現,地球是一個( )
A正圓球體B紡錘形球體C不規則球體D規則球體
2、由北回歸線至南回歸線所跨緯度為( )
A.23.5° B.30° C.47° D.60°
3、關于經緯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A.每條經線都自成一個圓圈B.緯線長度都相等
C.地球儀上經線有360條D.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4、東半球的經度范圍
A.0°和180°之間B.20°W以西到160°E
C.20°E和160°W之間D.20°W以東到160°E
5、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可以找到經度116 °,緯度40 °的地點有
A.1處B.2處C.3處D.4處
6、讀圖完成下列要求
(1)以A為中心,畫出方向標,并標注出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2)判斷方向,C在A的方向;B在A的方向;C在B的方向。
7、普通經緯網的判讀
1)寫出A、B、C、D的地理坐標:
A:B:
C:D:
2)A點位于C點的方向;B點位于C點的方向。
3)A、B、C、D四點中,位于北半球的是,位于南半球的是,
位于東半球的是,位于西半球的是。(填代號)
鞏固練習答案:
1、C,2、C,3、D,4、D,5、D;
6、1)略,2)正東,西北,東南;3)、B(30°W,60°N,北,西)C(45°E,40°N,北,東)
7、1)A(80°N,140°E);B(40°N,140°W);C(20°N,140°E);D(20°N,140°W)
2)正北,東北;3)ABC;D;AC;BD;
七年級地理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讓學生了解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
2.了解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3.讓學生理解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讓學生認識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自然和人為原因,并認識相應的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的辦法與經驗。
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
2.通過讀圖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并討論由此導致的嚴重的后果。進一步培養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及歸納整理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內容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復雜關系。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教學重點
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2.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及成因。
教學難點
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教學方法
導學法、談話法、講述法相結合。
教具準備
1.有關課本插圖和圖像資料或多媒體教學軟件。
2.掛圖或投影片——黃土高原的位置,中國水土流失分布圖。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國有960萬km2的陸地面積。幅員遼闊,各地的自然景觀不同。下面我們看一段電視片斷(播放黃土高原的電視片)看一看這是什么地形區,主要地貌有哪些?(黃土高原地貌有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梁)引出新課。
板書: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
[講授新課]
教師出示掛圖或投影片——黃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讓學生在圖上找出太行山、烏鞘嶺、秦嶺、長城以及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并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然后教師可根據有關資料把黃土高原給學生簡單介紹。
板書:一、世界的黃土堆積區
承轉過渡: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山西省、陜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在這片廣闊的區域內黃土的厚度一般超過100米。這么厚的黃土到底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別的地方沒有?請同學看課本第57頁活動2題,分組討論,尋找答案。學生分析討論后教師通過提問來了解情況,然后幫助學生歸納總結。
關于黃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黃土是從哪里來的呢?科學家曾經提出過很多假說:有“風成說”“水成說”“風水雨相說”。其中,“風成說”得到廣泛的支持,即認為黃土物質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過來的。其證據是:
1.“黃土的厚度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沖來的。
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說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3.“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巖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說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4.“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說明黃土不是當地巖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板書:黃土高原黃土物質的來源——“風成說”
承轉過渡:同學們,我們從電視片和課本插圖“黃土高原景觀”中可知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梁是黃土高原地區典型的地貌,三種不同的類型同時也顯示了黃土地區被流水侵蝕的不同程度。(教師可把三種地貌給學生簡要介紹)為什么會這樣呢?下面我們來學習:
板書: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書)
首先讓學生讀圖“目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進行分組討論,然后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幫助他們進行歸納總結。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徑流流速越快,對地面物質的沖刷侵蝕力就越強。坡面越長,匯集地表徑流量越多,沖刷力也越強。黃土丘陵區,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達30°,坡長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長。每年每公頃流失25噸~100噸,甚至225噸以上。
②降雨。產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強度較大的暴雨,降雨強度超過土壤入滲強度才會產生地表徑流,造成對地表的沖刷侵蝕。黃土高原地區降水集中在7、某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劇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質組成。黃土高原幾乎為黃土所覆蓋,黃土多為風積物,土體疏松、多孔隙,垂直節理發育,干燥時較堅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蝕后易崩解,抗蝕力很低。
④植被。達到一定郁閉度的牧草植被有保護土壤不被侵蝕的作用。郁閉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強。
為了使學生對這個問題認識的更清,可讓學生閱讀圖“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討論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系。在讀圖時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以下三點:①三個實驗中植被狀況差異;②燒杯內水量多少;③燒杯內沙土的情況。從而得出:植被覆蓋率越高,涵養水源的能力就越強,水土流失狀況相對就不會特別嚴重。
2.人為因素
讓學生閱讀圖的對話,分組討論認識人類活動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響,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這段對話表面上看起來是矛盾的。因為男孩的意思是“千溝萬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卻認為“水土流失造成千溝萬壑”。實際上這兩個孩子的話都有道理,只是所處的時間平面不同,女孩站在歷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則是針對目前狀況來講的,同時這也說明了黃土高原已經形成了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這也同時說明人類在這個循環當中始終起到了“引發”和“加劇”作用。具體有哪些讓學生回答,教師幫助他們總結。
①毀林、毀草、陡坡開荒,破壞了地面植被。
②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同時,將大量廢土棄石隨意向河溝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轉過渡:同學們,我國是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國家,至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水土流失總面積達356萬平方米。為什么會這樣呢?請同學們閱讀圖,找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布,并根據圖上信息,分析這些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導學生確定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除了黃土高原外,還包括哪些地區,請學生描述。
第二,讓學生從地形、地勢著手,看一看這類地區分布在哪些地形區內,又在第幾級階梯上。
第三,讓學生看等降水量線,觀察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其降水量分布情況。
最后歸納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一般降水量較大,降水季節差異大,地形一般為山區,地表坡度較大。
[課堂小結]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黃土堆積區,黃土物質的來源有很多假說,其中“風成說”得到廣泛支持。因黃土多為風積物,遇水侵潤后易崩解、抗蝕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會帶來什么后果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反饋練習]
1.填空
(1)黃土高原東起、西至、南連、北抵。跨越、 、 、等省區。
(2)黃土高原黃土物質是由作用形成的。
2.選擇題
(1)關于黃土高原敘述正確的是( )
A.黃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廣泛的地區
B.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泛的地區
C.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D.黃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許多山間小盆地
(2)黃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
A.黃土坡B.黃土塬C.黃土峁D.黃土梁
3.簡答題
簡述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1)太行山、烏鞘嶺、秦嶺、長城、山西、陜西、寧夏、甘肅。(2)風力
2.(1)BC (2)BCD
3.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
人為因素:毀林開荒破壞了植被,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
板書設計
第一節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
一、世界的黃土堆積區
1.位置和范圍:
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晉、陜、寧、甘等四省區。
2.黃土物質成因:“風成說”
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
2.人為因素
①毀林、毀草開荒破壞了植被;
②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
活動與探究
結合本節所學內容,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是否有水土流失現象,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決方法。
七年級地理教案4
學習目標
1、了解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概況,知道國界線的劃分情況。
2、了解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劃分情況,掌握主要的發達國家。
3、了解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掌握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
學習重點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主要內容
1、國家和地區。
提問: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小的`國家?最大俄羅斯,最小梵蒂岡。據圖找出世界面積前六位的國家,記住他們所在的大洲,首都和輪廓特征。
人口最多的國家:中國,印度。找出人口占前十位的國家,找出所在的大洲,看看哪一個洲的人口最多。
最大的地區:格陵蘭島。
政治制度:社會主義,資本主義。
補充:國界線的劃分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有的依據山脈、河流、海洋,經緯線等自然情況劃分,有的根據語言、民族、總結等社會經濟情況劃分。如美國和加拿大,智利和秘魯等。世界各國無論大小,貧富,一律平等。
2、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
劃分標準: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發達國家:北半球的北部: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澳大利亞等。
發展中國家:北半球的南部,南半球:中國,印度。
強調:南北對話就是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對話,北代表發達國家,南表示發展中國家。近年來許多發展中國家發展迅速,如亞洲的韓國,印度的計算機軟件產業等。這一課是本章的重點內容,要掌握世界主要發達國家所在的大洲和位置,輪廓等特征。
3、國際合作。
讀課本,明確國際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發展中國家需要:資金,技術,人才。
發達國家需要:資源,勞動力,土地。
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歐盟、奧林匹克運動會等。
聯合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總部在美國的紐約。五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
補充:掌握世界主要組織的英文縮寫,標志,主要職能等。
總結:本章主要講述了國際合作和發展的知識,重點是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要掌握世界主要的國際組織,如聯合國,奧林匹克等。
七年級地理教案5
教學目標
1、了解巴西經濟發展的歷程,分析現在工農業特征,進一步理解當今世界的發展中國家建立健全獨立經濟體系的必要性。
2、分析亞馬孫雨林現狀和遭受破壞的原因,找到保護森林的相應措施,幫助學生樹立保護意識。
3、通過巴西遷都事例的學習,認識到當今世界快速的城市化進程及城市化所帶來的影響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巴西經濟發展的歷程,分析現在工農業特征
難點:認識熱帶雨林的生態作用,找到保護環境的措施。
教學過程
巴西面積851萬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五大國,人口2億,也是世界第五大國。同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一樣,有著豐厚的自然資源,還有優越的自然條件,那么,巴西的經濟發展如何呢?
今天我們繼續學習:
第二節巴西
二、新課講解:
(一)、發展中的工農業
1、農業:
(1)、地形氣候:
出示PPT,總結巴西的地形氣候特點:
兩大地形區: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
相對應的氣候: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
出示PPT,介紹亞馬孫平原:
世界最大的沖積平原,面積達560萬平方千米。大部分在海拔150米以下。
總結:
地形和氣候都有利于農業的發展。
(2)農業發展
出示含動畫的PPT,學生了解巴西農業的發展。
出示PPT,總結巴西農業的發展:
耕地面積廣大,約有可耕地3、7億公頃;豐富的水資源。
盛產咖啡、甘蔗、柑橘、木材、天然橡膠
巴西農作物大量出口(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
(3)、咖啡王國
出示咖啡生產的PPT,總結:
咖啡王國”——巴西是世界上最大咖啡生產國和出口國。20世紀初,巴西的咖啡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百分之七十五以上,從而贏得了“咖啡王國”的美稱。咖啡是巴西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
2、工礦業:
出示PPT,學生了解巴西自然資源的豐富。礦產口出口量很大。
學生從書中找出描述工業發展的語句,總結:
自巴西獨立來,工業發展迅速,現已建立了部門齊全、生產技術水平較高的工業體系,其中鋼鐵、汽車、飛機制造業等工業都居南美洲首位。
指出,巴西是南美洲經濟最發達的國家,是近年來世界經濟增長快速的國家之一。但是,仍然是發展中國家。和俄羅斯、中國、印度、南非,合稱“金磚國家”。(特點是經濟增長快)。
3、巴西利亞
出示PPT,認識巴西的首都:巴西利亞。
巴西利亞,是巴西的首都,位于巴西高原海拔1158米處。該城市以飛機狀的大膽設計及快速增長的人口而著名。巴西利亞氣候宜人,四季如春,人均綠地100平方米,是世界上綠地最多的都市。
雖然是首都,但不是最大城市。最大城市是里約熱內盧。指出,2016年奧運會,在里約熱內盧舉行。
活動:
P86頁活動。
(二)、熱帶雨林的.開發和保護:
1、亞馬孫河:
出示PPT,學生認識亞馬孫河
世界第二長河,流向大西洋。流量是尼羅河的100倍,是世界第一大河。
討論:亞馬孫河水量豐富的原因是什么?
結論:
亞馬孫河發源于安第斯山脈,流經赤道地區,赤道地區是全年多雨區,流域內全年降水豐富,大部分地區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干流水量極大。亞馬孫河的河面相當寬廣,流域以內平原廣闊,流域面積大,洪水季節流量極大,河口地區一片汪洋,有“河海”之稱。
2、熱帶雨林:
亞馬孫河是世界流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在亞馬孫流域也分布著地球上最廣的熱帶雨林。
亞馬孫的熱帶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為什么呢?
出示PPT,學生理解:
熱帶雨林通過光合作用,不斷地吸收二氧化碳,向大氣中補充氧氣。據估計,亞馬孫熱帶雨林所產生的氧氣,至少可占到地球氧氣供給量的20%以上。因此,亞馬孫熱帶雨林被稱為“地球之肺”。
熱帶雨林,除了提供氧氣,還有什么作用呢?學生看書總結:
3、熱帶雨林遭受破壞:
巴西熱帶雨林是世界上面積最廣大的熱帶雨林,它有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森林儲量占森林總儲量的30%以上,植物種類和鳥類各占世界的一半,河里還有2000多種淡水魚,是人類非常珍貴的生物資源寶庫。可惜的是,這個寶庫目前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破壞,這個“地球之肺”功能正在減弱,這是怎么回事呢?請看下一個話題——雨林危機
n原始農業:印第安人,原始的種植方法,砍倒樹木,開墾荒地。不斷的遷移,破壞雨林,但人口少,破壞較小。
n開辟牧場,發展畜牧業,使得越來越多的雨林消失。
n發展礦業:巴西熱帶雨林中公路旁的鋁礬土加工廠正冒著滾滾濃煙。
n開辟農場,種植大豆,向國外出口,獲取高額的經濟利益。
總結:
非法采伐是森林消失的主要原因。
在亞馬遜地區,農業開墾也吞噬著珍貴的原始森林。由于國際市場對大豆和牛肉需求的增長,這片地球上最大的熱帶雨林正在逐漸被大片的大豆種植園和牧場所替代。大豆種植者唆使農民砍掉大面積的原始森林,然后大規模種植單一物種的大豆。這些大豆成熟后,又被運往歐洲等地區作為雞、豬等養殖場的飼料。最后,這些動物的肉品被供應快餐店作為食物的原料。
同樣,牧場的過度開墾也是亞馬遜地區雨林破壞的重要原因。這些大型的牧場也在蠶食著大面積的原始熱帶雨林。
總的來說,是人極端追求經濟利益,破壞生態環境的結果。在這一點上,我們也需要吸取教訓,調整心態。追求人與社會、自然的和諧融合。
熱帶雨林遭到嚴重的破壞。
熱帶雨林的生態意義,遠大于經濟利益。是大自然賜給我們的禮物,我們不能放棄,轉身追求其它。
七年級地理教案6
教材分析
1、本節教材是要讓學生知道生活在地球上的主要種族和民族,以及他們的分布狀況;了解世界各地區語言的使用與宗教的`信仰情況;了解世界各大洲的國家數以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各大洲的分布。
2、本節還介紹了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中國與世界各國的友好交往。
教學方法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1、讓學生觀看世界各地風土民情、宗教、人種方面的錄像,然后鞏固重要知識點,在隨堂作業中反饋。
2、按教材順序講解課堂知識的同時,穿插講解一些風土人情故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課時安排
本節共安排2課時
教案
一、教學目標
1、掌握世界人口、人種、
2、了解世界民族和語系的分布;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種族的特征、分布、三大宗教的起源與分布;
2、教學難點:按具體情況區分種族和民族這兩個概念。
三、教學準備
世界人口分布地圖、地球儀、投影片、世界地圖光盤、世界人種圖。
四、教學過程
(一)世界人口:
1、增長速度很快;
⑴1987年7月11日是世界50億人口日;
⑵1996年6月底,世界人口已達57。7億;
2、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⑴亞洲東部、南部和歐洲大部分地區人口稠密,占全球1/3;
⑵極地、沙漠和熱帶森林地區人口稀少,南極地區目前無人定居。
(二)種族和民族:(參考《人文地理》種族篇,P8)
1、種族:
⑴白色人種(歐羅巴人種):人數世界第一,占54%;
①特征:膚色、眼色、發色較淺,頭發呈波狀,鼻梁高、嘴唇薄;
②分布:歐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
⑵黃色人種:(蒙古利亞人種)人數世界第二,占37%;
①特征:皮膚呈淡黃或棕褐色,眼珠黑、頭發黑而直,面龐扁平;
②分布:亞洲東部、東南部、美洲(印第安人、因紐特人)。
⑶黑色人種(尼格羅人種):人數占8。5%;
①特征:皮膚黑、頭發卷曲、鼻寬唇厚;
②分布:非洲中部、南部,大洋洲、美洲也有一部分;(故鄉在非洲)
⑷混血種人種占0。5%,南美洲最多。
2、民族:
(1)民族是由于經濟、生活、語言、文字、風俗習慣和歷史發展的不同而形成的;
(2)漢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3)大多數國家是多民族,也有單一民族;
(4)猶太人、吉卜賽人遍布于許多國家。
(三)小結:
語言人種
居民(板書)
宗教民族
課后作業
1、作業本:P2—3第1—9題
2、填圖冊:P
七年級地理教案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地球的形狀、大小。
(2)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征。
過程與方法:
(1)提出證據說明地球是個球體。
(2)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人類對地球形狀與大小的認識過程,知道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是夫窮盡的,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性。
(2)培養學生認真學習的態度和探求科學奧秘的志趣。
教學重難點
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知道地軸、兩極、本初子午線和赤道,知道經線和緯線的特征。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晴朗的白天,我們能夠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在十五的夜晚,我們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圓盤。那么,我們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樣的?
(板書)地球的形狀、大小
二、展示目標
即教學目標中知道與技能目標
三、自學引導及點撥
1、地球的形狀
(展示圖片)觀看教材地球衛星照片
(提問)地球是什么形狀?
(引導)地球是一個球體,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再簡單不過的問題,
在古代卻是一個難解的謎。人們對地球的認識,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引導學生觀察教材提供的圖片“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學生討論學習,小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直覺→邏輯推測→實踐證明→新“眼”目睹)
(提問)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根據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說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狀的事例嗎?
A、(可能出現的事例):站在海邊,搖望遠處駛來船只,總是先看到桅桿,再看見船身,而目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
B、(事例2)發生月食偏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
C、還有地球儀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
(提問)還有什么辦法可以證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組同學可以充分的討論,教師啟發、解釋。)
(總結)準確反映地球形狀科學證明是地球衛星照片。
(討論)從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總結)任何一個真理的發現都不是輕而易舉的,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甚至以生命為代價。
板書:2、地球的大小
(承轉)現代的科學技術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的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圖片)地球的大小
(學生活動)讓學生讀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講解)精確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赤道半徑的長度比北極半徑的長度多21千米。實際上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樣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書)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展示)地球儀
(提問)1、地球儀與地球真實的原貌有什么區別?2、地球儀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啟發學生積極回答)
(講述)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再繼續總結補充地球儀的特點。
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
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地球儀上還有一個能使地球模型轉動的地軸,而這個地軸在地球上卻沒有。
四、提出問題,探索解決
結合自己的地球儀觀察思考,同學先小組交流,推薦發言人回答下列問題:
緯線和緯度
1、緯線有什么特點,想想緯線可以有多少條?
2、緯度以哪條緯線為起點,標度范圍是多少?不同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
3、如何區分南緯與北緯?如何用不同的符號來表示南緯和北緯?緯度大小的變化規律有什么特點?
4、低、中、高緯度是如何劃分的?
5、緯度值的緯線有什么特征?該值出現在哪個地區?
6、南北半球是怎么劃分的?北緯是否都在北半球?南緯是否都在南半球?
7、你知道赤道紀念碑建在哪嗎?為什么要建在這個位置?
經線和經度
1、經線有什么特點,想想經線可以有多少條?
2、經度以哪條經線為起點,標度范圍是多少?不同經線的長度是否相等?
3、如何區分東經與西經?如何用不同的符號來表示東經和西經?經度大小的變化規律有什么特點?
4、東經180度與西經180度經線有什么特點?
5、東西半球是怎么劃分的?東經是否都在東半球?西經是否都在西半球?
6、每兩條相對的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都能把地球平均分成左右兩個半球嗎?為什么不采用0度與180度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劃分東西半球?
7、你知道什么是本初子午線嗎?地球上真實的本初子午線在哪?
七年級地理教案8
教材分析
“認識地球”是七年級地理的第一章,也即初中義務教育階段地理學科的起首章,而本節又是其中的起首章。由此本課設想通過多媒體和充分利用章首頁、設計動手探究活動來激發學生探究地球奧秘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知道地球是個不規則的球體,地球與赤道的平均半徑以及赤道的周長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設計討論地球形狀的活動和相關事例,用簡單的方法證明地球的形狀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究地球奧秘的好奇心和學習地理的興趣,體驗科學探究的方法,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受到科學史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教學重點
地球的大小
教學難點
地球形狀的認識
教學案例
[歡迎畫面]自制歡迎畫面:世界地圖和一個小姑娘探究頭像及歡迎詞:歡迎進入地理知識殿堂!
上課:歡迎大家進入我們的地理知識殿堂!作為一個地球人,你合格嗎?(老師親切地說,配合屏幕文字動畫進行)
[合格地球人的考察]:
1. 你觀察到的太陽、月亮、星星是什么形狀的?
2. 小時候你是否想過“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問題?
3. 現在你認為地球是什么形狀的?你能舉出相關事實進行說明嗎?
4. 你能用數據說明描述地球的大小嗎?
這些問題可以指定學生回答,也可以大家討論回答,回答的過程就是談話的
過程,是師生交流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從生活升華到科學的過程。讓學生體會到地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地理學科研究的是生活中的地理。
問題1:太陽石圓的,引申得出太陽是球形的結論;月亮看起來不同時間形狀不同,實際上也是球體,至于為什么不一樣,有的同學說的出,有的同學說不出來也沒關系,以后我們是要討論的;星星是點狀的,其實也是球形,只是離我們太遠,就縮小成點了。
問題2:實話實說,鼓勵學生多觀察,多思考。
問題3:球體,這一點學生已經知道,為什么呢?不同學生獲得的來源不同,盡情敘述,重在激發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意識。
追問:如果只是根據你觀察的'現象,你認為地球是什么樣的?平的……古人也和你們有同樣的想法,圍繞地球的形狀問題,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的學者曾經提出過不同的主張,下面我們了解一下人們對地球形狀的探索過程。
引申總結:哪些證據可以說明地球是一個球體?
1.海上帆船——大地不是平的,登高望遠——大地不是平的。
2.月食——地球也是圓的。
3.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地球是一個球體。
學生朗讀麥哲倫環球航行,再談談感想,引導他們明白下列道理:科學是經過人們的不斷探索,不斷積累而來的,今天有可能是正確的真理,明天有可能就認為是錯的,要相信科學;追求真理有時以付出生命為代價。
4.地球衛星照片——證實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問題4:用手可以比畫出籃球的大小,可要用數據說明,就要用到數學知識,根據同樣的計算方法可以計算地球的大小。
分組活動,完成書中第11頁要求填寫的內容。
老師給出準確的地球周長地球赤道的平均半徑等數據,并通過以下形象的說法讓學生體會到地球的“巨大”:假如我們乘坐每小時飛行800千米的飛機,沿著赤道繞地球飛行一周,得用50個小時。
板書設計
(一)地球的形狀
地球是一個兩極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規則球體。
(二)地球的大小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
赤道周長:大約4萬千米
赤道半徑:6378千米
極半徑:6357千米
地球的平均半徑:6371千米
七年級地理教案9
第三節地圖
第一課時
迷語導入:“容納千山萬水,胸懷五湖四海,藏下中外名城,渾身絢麗多彩。”(迷底:地圖)同學們猜得對,是地圖,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地圖的知識。
板書:第三節地圖
提問:一張地圖怎么能容下千山萬水、五湖四海、中外名城呢?
學生:把實物縮小,用符號表示??
提問:下邊我們就實驗一下,把實物畫在紙上。
學生活動:用尺子測量自己課桌的長度和寬度(60×40),然后畫在筆記本上;請一學生畫在黑板上
提問:同學們畫的非常好,誰能告訴大家,畫圖的時候首先要注意的一點是什么?學生:把課桌縮小。
提問:你們把課桌縮小了多少倍?
學生:縮小了10倍
提問:我們把圖上距離與實地距離之比叫做比例尺。寫成1:10(注意單位用厘米)。板書:一、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比例尺=圖上距離
實地距離
學生活動:打開地圖冊,找一找地圖上的比例尺,請一學生寫在黑板上
(根據學生寫的比例尺的形式歸納出比例的三種表示形式)
板書:比例的三種表示方式: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
提問:數字式比例尺能清晰表現地圖縮小的倍數,線段式比例尺可以直接在地圖上量算,文字式比例尺能清楚表示比例尺的含義。三種形式可以相互轉換。注意轉換時單位換算:由千米換算成厘米時,要在千米數字后加上五個零,由厘米換算成千米時,要在厘米數字中去掉五個零。
學生活動:
提問:地圖上的比例尺能表示地圖縮小的程度,可以用來量算距離,看地圖不僅要會讀比例尺,還要會在地圖上辨別方向。
板書:二、地圖上的方向
演示:指導學生讀P19“C圖-c”、分組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1)經線指示什么方向,緯線指示什么方向?
2)標出圖中甲、乙、丙三點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
3)圖中的甲點在乙點的什么方向,丙點在乙點的什么方向?
學生: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甲點在乙點的正北方向,丙點在乙點的正東方向
提問: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要根據經緯網來定方向,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板書:1、經緯網定方向
提問:同學們打開書,看圖P19“C圖-a”,誰發現了這張圖與“C圖-c”有什么不同?
學生:這張圖沒有經緯網,有一個標志。
講解:這個標志叫指向標,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判斷方向要注意:指向標指向北方。板書:2、指向標定方向
學生活動:1)分組討論,完成教材提供的活動;
2)1、2、3組同學將指向標改成,4、5組同學將指向標改成斷:汽車沿什么方向行駛?
黑板畫板圖:
講解:有的地圖既沒有經緯網,也沒有指向標,這樣的地圖怎么判斷方向呢?
學生:用人們常說的“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學生活動:1)分別說出B、C、D各點在A點的什么方向;
2)假如圖中B、C兩點的實地距離是90千米,分組討論怎樣確定該圖的比例尺。
學生:B點在A點的正東方,C點在A點的正南方,D點在A點
圖2的西北方向。
提醒學生:知道實地距離,確定比例尺,首先在地圖上用直尺量出B、C兩點的圖上距離,再與實地距離相比,可得出該圖的比例尺:
比例尺=圖上距離2厘米2厘米即:1:90千米9000000厘米實地距離
板書:3、一般定向法
提問:同學們思考一個問題:地球上有沒有這樣一個地方,它的'前后左右只有一個方向?學生:站在南極點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北方;當站在北極點上,他的前后左右都指向南方。
學生活動:各小組同學合作交流:假如在野外考察或旅行迷了路,你能根據什么來確定方向?(在北半球)看哪個小組的點子多?
學生:1)可用指南針
2)白天可以利用太陽定方向
3)晴天的夜晚可以利用北極星定方向
4)利用房屋確定方向
提問:同學們想的點子非常多,說明大家在日常生活中積累了許多知識,也說明了地理就在我們身邊。地圖可以表示出地面的各種景物,是怎樣表示出來的呢?請同學們翻開書,觀察“一些常用圖例”。
板書:三、圖例和注記
提問:圖例和注記幫助我們區別不同類型的地理事物,了解它們的特性。圖例和注記是地圖的一種特殊語言,需要熟悉一些常用的圖例。
學生活動:
1)分組討論,怎樣盡快記住一些重要的圖例,相互交流記憶方法;
2)每人發三張卡片,畫出三種圖例;
3)小游戲:出示卡片,學生搶答。
課后小結:地圖是日常生活、生產以及我們學習地理所必須的重要工具。地圖有三個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在地圖上辨別方向、量算距離、識別圖例和注記是需要大家掌握的知識。
布置作業:利用課余時間,分小組觀測校園內的主要地理事物,繪制一張校園平面圖。板書設計:
第三節地圖
一、地圖上的比例尺:表示圖上距離比實地距離縮小的程度
比例尺=圖上距離
實地距離
比例的三種表示方式: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
二、地圖上的方向
1、經緯網定方向
2、指向標定方向
3、一般定向法
三、圖例和注記
七年級地理教案10
“地球和地球儀”
【重點】
(1)會觀察地球儀。
(2)準確辨認經線和緯線、緯度和經度、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難點】
(1)會觀察地球儀、使用地球儀。
(2)東西半球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課時內容】認識緯線和經線
【教學過程】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圖“簡化地球儀上的點和線”
(學生活動)結合自己的地球儀觀察思考,同學先小組交流,推薦發言人回答下列問題:
1、緯線的特點,經線的特點。
2、認識地軸、南極、北極。
(提問)地球真有一根軸嗎?地球表面能畫出多少條經線和緯線?
(學生活動)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地球儀上的經線”、“地球儀上的.緯線”
(引導學生讀圖并回答下列問題)
1、經線呈什么形狀?緯線又是什么形狀?
2、認識本初子午線、赤道;區別南緯、北緯、東經、西經。讓學生讀出赤道、本初子午線的度數。
(展示地圖)五帶分布圖
(學生活動)
1、引導學生繼續找出:北回歸線、北極圈、南回歸線、南極圈。
2、請同學們在圖上描畫出00、300、600三條緯線,教師補充低、中、緯度的劃分。
(讓學生在地球儀標出低緯、中緯、高緯的三個區域。)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圖片“南北半球的劃分”和“東西半球的劃分”
(學生活動)結合地球儀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組成的經線圈。
(提問)
1、南北半球是怎樣劃分的?
2、東西半球是怎樣劃分的?
(南北半球的劃分比較容易,讓學生說出。東西半球的劃分比較難,教師指圖引導,讓學生充分想象、理解。)
(學生活動)結合地球儀,教師采取問題教學法,邊提問、邊啟發與學生討論,完成下列問題:
1、比較不同的經線長度有什么變化。不同的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
2、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呢?
讓學生完成教材的“活動”中第二問題“小明的暑期夏令營”,問:小明能否找到夏令營地點?為什么?
(總結:找不到該點,400的緯線南北半球各有1條,1160的經線有2條。)
(學生活動)
1、在地球儀上找出分別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兩側的大洲。
2、在地球儀上找出分別位于低緯、中緯、高緯三個區域的國家各一個。
(通過上面的練習,強化練習了地球儀的使用,對發言積極、答案正確的同學,教師應及時表揚鼓勵)
【課堂小結】和學生一起回憶本節學習的主要內容。
【板書設計】
四、緯線和經線
七年級地理教案11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①使學生掌握地球自轉的含義、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晝夜交替現象;
②使學生掌握地球公轉的含義、方向和周期,利用圖或親身體驗比較分析二分二至時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說明四季的變化;
③利用圖說明五帶的界限,并舉例說明各自特點。
能力目標:
①使學生學會用地球儀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轉;
②使學生初步學會畫一幅簡單的地球公轉示意圖。
德育目標:
使學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斷運動的,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同地球運動有關,從而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和無神論的教育,培養學生熱愛科學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的基本特點;
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教學難點:
地球上的季節變化。
教具:
投影儀、多媒體計算機、小型地球儀(學生可自帶)、手電筒(學生可自帶)、自制課件等。
教學方法:
自學法、講授法、演示法、讀圖法、問答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閱讀:學生一起朗讀閱讀材料──《是天轉還是地轉》,引入本課內容。
演示:教師用教具演示“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同步)”,請學生觀察。
自學:學生自學本課數分鐘。
二、講授新課
投影:地球自轉動畫
提問:地球自轉的含義、方向和周期。
投影:從不同角度觀察地球自轉
提問:假定地球不自轉,太陽照在地球表面上,會出現什么現象?
演示:要求學生利用自帶地球儀、手電筒、演示地球自轉,并觀察地球表面不同地點晝夜交替的情況。
提問:讓學生閱讀教科書第10頁中“暢暢和姨媽的問候”并思考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的'初步印象。
講述:教師利用地球儀和光源演示出晝夜兩半球的范圍,使學生了解地球自轉使地球不同地區產生了時刻差異。
提問:地球公轉的含義、方向、周期。
投影:從地球公轉姿態動畫得出地球公轉及其重要特征
投影:通過動畫和圖片講解地軸和地球公轉軌道面的交角
投影:通過地球公轉動畫、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太陽直射動畫及太陽直射點移動動畫,講解二分二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地球上移動,利用表格引導學生觀察和思考。
填寫二分二至日
太陽直射點緯度
南北半球獲得光熱狀況
南北半球晝夜長短狀況
春分
夏至
秋分
冬至
提問:第12頁活動2(通過動畫講解)。
歸納由于地球公轉,地球上所接受到的太陽光熱能量隨季節有規律變化形成四季。
投影:地球的五帶圖
提問:
①五帶的名稱和范圍;
②各帶內接受太陽照射情況和氣候最明顯特征;
③我國大部分陸地位于五帶中哪一帶。
[小結]學生小結本課所學內容。
三、課堂小結
四、布置作業
五、板書設計
點評:該教案項目齊全,教學目的明確,教學過程清楚,板書整潔,教學環節清楚,提問恰當,教師示范性強。教學過程略顯簡單。
七年級地理教案12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運用地圖找出歐洲西部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首都;說出歐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點;了解歐洲西部的經濟特征、工業發展情況和農業特色;
2、能力目標: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最繁榮的地區,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區的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的分布。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教學方法: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媒體:教學掛圖、板圖、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
請說說你了解西亞。(學生回憶,并回答。)
二、導入新課
在我們的`地球上有這樣一個地區,它的面積比我國的陸地面積稍大,卻分布著30多個國家,其中有不少國家的面積十分狹小,被人們稱為“袖珍國”、這個地區是資本主義工業化最早的地區,也是目前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這里還曾經是歷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這個地區的旅游資源聞名遐爾,吸引了無數的各國游客。這就是歐洲(通過簡單介紹引起學生興趣。)
三、講授新課
一.地理位置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說明:緯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間海陸位置——位于歐洲的西部,北鄰北冰洋、南臨地中海西臨大西洋、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二.輪廓、范圍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說明:像亞歐大陸向西突出的大半島,三面環海海岸線非常曲折,多半島、島嶼、內海和海灣是世界上海岸線最曲折的地區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干半島島嶼: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冰島內海(海灣):北海、波羅的海、挪威海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英吉利海峽
三.主要國家、首都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提問:請說出各國的首都
指導學生按照以前所學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氣候特征。
四、地形特征
通過分析地形圖,著重強調以平原為主的地形,四個主要地形區及分布特點料了解歐洲各國。南北兩側是山脈,中部是西歐平原、波德平原
五.主要河流
分析萊茵河、多瑙河
解答書上活動探討
六.氣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濕潤西風的影響,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七、雄厚的經濟實力
1、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指導學生讀統計圖。)
2、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
3、農業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簡單介紹,結合幻燈讓學生了解)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有發達的農牧業利用書56頁閱讀材料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
八、繁榮的旅游業
1、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最繁榮的地區簡單分析其原因,
2、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通過幻燈讓學生欣賞)
七年級地理教案13
課時安排:第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運用地圖,說明美洲大陸的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及其交通地位。
2.掌握拉丁美洲的概念,以及這里居民組成和語言與北美洲的美國、加拿大的差異。
教學重點:運用地圖,說明美洲大陸的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及其交通地位。
通過讀圖,分別了解兩個大洲自然環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教學難點:
運用地圖,說明美洲大陸的地理位置。(包括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和海陸位置)南北美洲的分界線巴拿馬運河及其交通地位。
使學生逐步學會熟練的掌握對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異同。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教師講述:公元1507年,意大利航海家亞美利哥根據他對美洲大陸的考察見聞,寫了一本《海上旅行故事集》,向世界宣布美洲這個“新大陸”的存在,后來人們為了紀念他,便以亞美利哥的名字為這個“新大陸”命名,并仿照其他大洲的名稱詞尾形式稱為“亞美利加州”,簡稱美洲。從這節課開始我們一起來了解美洲。
二、教授新課
㈠新大陸(簡單介紹,以趣味為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1.簡單介紹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故事穿過白令海峽的三線,中美地峽,巴拿馬運河,西印度群島
強調白令海峽以及巴拿馬運河的地理分界線作用和交通作用
2、讀圖6-28總結美洲的地理位置
(對照前面所學方法,通過讀圖分析完成要求,逐步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北美洲:
⑴最北在北極圈以北,最南在赤道以北,最東在30°w以東,最東在180°經線以東。
⑵北臨北冰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臨墨西哥灣、加勒比海,南面與南美洲相連,以巴拿馬運河為分界線,西北隔白令海峽與亞洲望相望。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北半球。
南美洲:
⑴最北在赤道以北,最南在60°S以北,最東在30°w以東,最西在80°15 w以西。
⑵臨墨西哥灣、加勒比海,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南與南極洲隔海相望(麥哲倫海峽)。
⑶主要位于西半球、南半球。
(查漏補缺,及時根據反饋信息指導學生。最后教師進行綜述。)
3、介紹拉丁美洲的來源、含義、語言、國家等。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讀圖,分別了解兩個大洲自然環境在地形方面的特征
能力目標:通過讀地形圖、統計圖表對比北美洲與南美洲的地形的異同之處。
教育目標:使學生逐步學會熟練的掌握對比分析了解地理事物的`異同。
教學重點::通過對書地形圖進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地形的特點。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總結作業情況。
二、導入新課
在黑板上繪制出代表南北美洲的兩個三角形,利用板圖加深學生印象。(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三、教授新課:
對比分析南美洲、北美洲的地形特征運用地形圖6-32 6-38讀圖分析
小組討論互助合作。對照板圖回答各地形區的名稱。在板圖中分別標出代表南北美洲主要地形區的代號:
海岸山脈、落基山脈、安第斯山脈阿巴拉契亞山脈、大平原。拉布拉多高原、奧里諾科平原、圭亞那高原、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拉普拉塔平原、巴塔哥尼亞高原。
16指導學生讀圖對比分析。
北美洲:平均海拔較高居世界第三(700米);地勢起伏較大;西部是高大的山系,中部是廣闊的平原,東部是低緩的山地。
南美洲:世界第四(600米);地勢起伏一般;西部是年輕高大的山脈,東部高原平原相間分布。
找出南北美洲主要的地形區,尤其是在世界上居第一位的地理事物
格陵蘭島是世界上除南極洲外冰川最廣的地,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安第斯山脈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科第勒拉山系是世界上最長的山系;亞馬遜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北美洲的不少湖泊是冰川作用的產物。
四、練習:教材27頁第1、2、3題。
五、小結:強調南北美洲地理位置、地形特征的對比。
課時安排:第3課時
教學目標
通過對書25頁26頁的氣候圖進行分析,掌握南北美洲氣候的特點。
通過對圖6—47、的分析突出北美洲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通過展示“世界氣候類型圖”提出問題,美洲的氣候與我們亞洲有沒有相似之處?
二、氣候特征(指導學生讀圖、讀書)
1、根據書25頁圖6-41和圖6-42分析美洲的1月7月平均氣溫。(分別從等溫線的讀數、等溫線的分布、等溫線的走向來分析。)
2、根據書26頁圖6-43分析美洲的降水量。(分別從等降水量線的讀數、等降水量線的分布、等降水量線的走向來分析。)
3、根據書26頁圖6-44分析美洲的氣候類型。通過讀圖分析復習影響氣
17候的各個主要因素。鼓勵學生總結。
北美洲:1.北美洲地跨寒、溫、熱三帶,氣候類型較齊全2.以溫帶大陸性氣候面積最廣3.山脈多為南北走向,對氣候影響大
南美洲:1.南美洲主要位于熱帶,溫帶面積不大,寒帶缺失2.以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3.南美洲降水充沛,是世界上最濕潤的大洲。
三、河流(學生讀圖對比分析。)
通過對地形圖的分析和書上統計圖表的判讀,列表比較南北美洲最大的兩條河流的特點。小組討論互助合作分析地形圖和統計圖表。
課時安排:第4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⑴了解美洲的主要國家、語言,政治區劃等。
⑵通過實例說明美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⑶使學生了解部分美洲國家的主要經濟部門。
2、能力目標:使學生通過閱讀,了解美洲的居民組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3、教育目標:使學生通過閱讀,了解美洲的居民組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⑴通過實例說明美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
⑵使學生了解部分美洲國家的主要經濟部門
教學難點:通過實例說明美洲內部的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使學生通過閱讀,了解美洲的居民組成,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教學方法: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請同學說說美洲的氣候特征。
二、導入新課:
簡單介紹。美洲的國家像美國、加拿大是人們非常熟悉的經濟大國,而像巴西、阿根廷等又是以足球聞名的國家。
(以趣味為主,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講授新課:
人口與經濟
閱讀美洲政區圖,分別找出美洲的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通過指圖辨認美洲的主要國家及其首都
美國——華盛頓、加拿大——渥太華、墨西哥——墨西哥城、巴西——巴西利亞、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
1.人種(通過閱讀課文了解這一部分知識。)
通過書上29頁閱讀材料分析強調北美洲以白色人種和黑色人種為主,黃色人種為原始居民、南美洲以混血人種為主,被譽為“世界人中大熔爐”、說明美國加拿大都是移民國家、
2、語言
美國和加拿大通行英語,加拿大東部部分居民使用法語。
中美洲南美洲的大多數國家通行西班牙語,巴西和一些島國使用葡萄牙語。
介紹拉丁美洲的范圍、名稱來源
3、經濟
①美國是當代實力最為雄厚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高度發達,加拿大也是發達國家,其余國家都屬于發展中國家
②墨西哥以形成以石油工業為之支柱的工業體系。
③墨西哥是與米的原產地,玉米是該國的主要糧食作物
④巴西是南美洲工農業最發達的國家
⑤阿根廷為重要的小麥出口國,牛肉、羊毛等畜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突出地位。
⑥南美洲以農礦產品為主要的出口產品,能源礦產以石油最為重要,金屬礦產以鐵、銅、鋁土為多。農業以種植業為主,經濟作物占絕對優勢,大量出產咖啡、香蕉、蔗糖、棉花、可可等。多數國家的糧食生產不能滿足本國的需要。
七年級地理教案1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地球公轉的概念、運動方向、周期。
2、使學生理解由于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的夾角、太陽直射點的變化規律、二分二至點的含義。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地球公轉示意圖,弄清二分二至點的含義
教學媒體:
手電、地球儀、自制地軸與公轉軌道面成66.5度的夾角模型。
教學過程:
[片段]:分析地球公轉示意圖
[講解]:地球上的光熱來自太陽,冷暖的變化也與接受到的太陽光熱密切相關。由于日地距離遙遠,地球比太陽小的多,一般把太陽照射到地球的光線看作一組平行光。
[板圖]:平行光照身射球體時直射點的圖形特征
[提問]: 哪兒是直射點?直射點在圖形上有什么特征?
[小節]:平行光線延伸過圓(球)心的`光線是直射線,和球的交點就是直射點
[演示] 步驟:
(1) 地球儀在燈泡的照射下,最亮處就是直射點
(2) 另一地球儀擺在對面(注意觀察兩者軸的傾斜方向)用教鞭連接兩地球儀的直射點,教鞭恰好通過光源中心,三點成一線。(注意兩個球體的光點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3) 旋轉教鞭一周,所得軌跡就是公轉軌道。
[學生活動] 由學生充當太陽和地球,演示地球公轉示意圖。請觀察,地球繞日公轉中,直射點的位置有無變化?
一個學生(個兒稍高)當太陽,在中間,向兩側張開雙臂,表示平行光
四個學生(個兒差不多)的頭當地球,分別站在P11地球公轉示意圖的四個位置上。
[演示步驟]:
1、找齊。 “太陽”張開雙臂旋轉一周,他的手指均指向四位同學鼻子位置。(鼻尖代表赤道)
2、傾斜。 A,B,C,D四個“地球”的頭同時指向北極星方向(A前傾,C后仰,B,D側偏)
3、觀察。 確定二分二至點。(太陽的直射光分別指向 ———A眼睛、C嘴、C,D鼻子)
4、公轉。 四個“地球”在軌道運行,位置相互替換。辨別新位置(注意保持頭的傾斜方向不變)
5、自轉加公轉。留一個“地球”,讓他自己旋轉一周的同時向前跨一步(注意保持頭的指示方向不變)
[分小組演示]:教師指導
[提問]: 哪個時間看不到頭頂?哪個時間看不到下巴?這兩個時間出現的是什么現象?
讀一讀:極晝極夜
[小結]:學生用觀察和體驗的結果填入表中
節氣
太陽直射緯度
極晝極夜
春分
3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秋分
9月23日
冬至
12月22日
北回歸線
赤道
南回歸線
北極圈
南極圈
板書:
二。地球的公轉
1。繞太陽旋轉
2。方向:自西向東
3。周期:一年(356天)
七年級地理教案15
教材分析
《地球公轉》在七年級已經學過,初中階段的重點是:地球公轉的方向、周期、地軸傾斜及由此產生的太陽直射點移動、晝夜長短變化、四季的形成。
學情分析
1、本班學生優秀生在1/4,中層生占1/2,有1/4的學生成績不是很理解,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辦法,通過組內、組間、師生合作互助交流,解決問題,實現全體學生成績的提升。
2、七年級學習過的內容,現在有所遺忘,通過復習,溫故而知新,加深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
課標考綱要求
1、分別用事實說明地球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課標)
2、能夠運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公轉;(考綱)
3、知道四季更替和五帶形成是地球公轉造成的;(考綱)
4、懂得比較不同季節正午太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度。(考綱)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觀看教學視頻、動畫等,理解地球公轉的規律及各種現象的相互關系。
2、熟悉地球公轉中的知識點并系統化。
3、分析圖形,運用知識點解決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運用播放視頻、動畫,投屏,角色扮演等教學手段,讓學生通過具體的感知,理解抽象理性的地理原理,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的地理核心素養。
2、采用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進行教學,統籌分配時間,分工合作,優勢互補,展示、評價、互助,面向全體學生。
3、投屏包括:平板屏幕投影,平板控制講臺電腦,平板充當移動的實物投影儀,增強教學效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進行教學,角色扮演,培養學生間的'團結互助精神,實現學生上的“精準扶困”,引起學生對地理學科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地球公轉的定義、方向、周期及地軸傾斜指向。
2、地球公轉過程二分二至點的日期、太陽直射位置及晝夜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
1、理解地球公轉的規律及各種現象的相互關系。
2、系統化地球公轉中的知識點。
3、分析圖形、數據,運用知識點解決問題。
教學策略
感性到理性認知法、問題導學復習法、合作探究法、小組討論法、現代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原創ppt課件,投屏教學的軟硬件,自制教具等。
【學生準備】導學案、地理書、圖冊等。
【應用的新(相對)技術】
利用路由器(或隨身wifi等)及希沃授課助手實現同屏(投屏)教學,用平板電腦或手機無線操作講臺電腦,減少被講臺的束縛,提高效率;把手機或平板電腦屏幕投影到講臺電腦屏幕及白板,打開錄像功能,實時拍攝學生答卷或活動過程并同步投影到講臺白板,變成移動實物投影儀。
利用PPT功能創作:太陽直射點移動及晝夜變化的動畫,控制歌曲播放時間,ppt中有ppt對象,控制答案顯示。
地理功能室應用:白板書寫,雙屏投影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課堂三合一:
云南省怒江州福貢縣跟崗老師匯報課
斗門區城東中學地理室驗收展示課
珠海市初中地理小組合作與現代教學手段優化整合研討課
總設計意圖:
整理加工知識,構建思維線索和知識網絡。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根據已經講過的知識,設置新的問題,給學生提供思考和應用的機會,讓學生愛聽,加強理解,加深記憶,并能思考應用。疏理系統、整理結構、總結規律、分析聯系,相同知識歸納,不同知識重組,相似知識遷移,相關知識聯系。
通過小組合作、投屏等教學技能的優化整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后練習
課后制作環保教具
教學后記
【七年級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地理教案10-27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1-20
七年級地理教案(精選18篇)06-16
七年級地理教案15篇07-21
七年級地理下冊(人教版)教案12-17
七年級地理教案(15篇)11-04
七年級地理極地地區教案08-27
七年級地理教案印度(精選6篇)06-16
七年級地理《氣溫和降水》教案08-25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