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總歸要編寫教案,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1
學生:觀察動畫,思考問題。
點評:學生的說法等。
師生互動:引導學生觀看動畫,注意其中的說明。
學生:積極發言、說明等
歸納:電影院里的座位表能幫我們準確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如果我們能把這樣的座位表繪制在地球儀的表面,那么,我們就能象在電影院找座位一樣,輕松地找到地球儀上的任何一點的位置。
過渡提問:那么,怎樣才能在地球儀上繪制出這樣的“座位表”呢?
歸納:其實,地球儀上的經緯線的分布,已經為我們準備好了這個“座位表”,人們稱其為“經緯”。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地球儀上的經緯是如何來準確地給地球表面的任一地點定位的。
環節一:利用經緯在地球儀上定位
講述:首先,請同學們在地球儀上,找出標注出的經緯線,找到這些經緯線所對應的經緯度數字,如:20°N、0°緯線、40°S、30°E、150°W、0°經線和180°經線等等。
活動:接下來,我們通過一個課堂活動來學會如何在地球儀上確定某一點的位置。
活動要求:
1.每四個人為一個活動小組,每組派一位女生領一個地球儀并負責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寫在地球儀的包裝盒上。
2.按老師要求共同觀察地球儀,其余時間地球儀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在地球儀上,按下列表中的經緯度,找出該經緯度附近的一座大城市的名稱,或按表中的地名,找出該點的大致經緯度。
環節二:坐標中識別點
過渡: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在局部的地圖上來判斷地理位置,如:給出了局部的經緯地圖(如下圖),請同學們在簡圖中給這些點定位(讀出其經緯度)。
歸納:這樣的練習,由于沒有直接標出緯度的南北和經度的東西,我們在判讀時,先要確定哪些是南北緯度,哪些是東西經度,然后才能讀出各點的經緯度,具體的方法可以概括如下:
1.面對地球儀的0°緯線,上方是北緯、下方是南緯;
2.面對地球儀的0°經線,左邊是西經、右邊是東經。
學生:聽教師講述,思考、體會。
學生:思考、回答。
師生互動:引導學生運用前面學過的有關地球儀的知識,設想什么東西可以成為地球儀上的“座位表”。
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觀察地球儀上的經緯。
學生:觀察地球儀,找到這些對應的經緯線和經緯度。
師生互動:教師提醒學生地球儀上經緯度標注在什么位置?(赤道和180°經線上)
學生:小組合作,利用地球儀完成課堂練習,準備回答問題。
師生互動:在學生的活動中巡視,指點,觀察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好的.做法和不足的地方,做好點評工作。
學生:回答,說明自己的看法等。
學生:分組練習。
師生互動:在教師巡視,及時發現學生練習中的問題和不足,指導學生等等。
學生:回答練習結論,介紹自己小組的學習體會等。
學生:聽講,歸納、筆記等
:在現代社會中,很多新技術都要用到經緯知識。地球表面各點的經度、緯度是現代GPS、GIS、RS技術的基礎數據,今后地球的數字化管理也需要經緯的基礎數據來支持。因此,每位同學都要學會使用經緯。師生互動:啟發學生談自己了解的有關生活中利用經緯定位的實例等。
學生:交流、自由討論等。
課堂:依據板書,、構建本課時的知識結構,提及下一課時的。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俄羅斯的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2.俄羅斯的地形、河流、氣候。
3.了解俄羅斯的自然環境(如礦產分布)對其經濟帶來的影響。
4.俄羅斯交通運輸特點和城市分布規律。
5.了解俄羅斯的地方名勝、文化、技術方面的情況。
過程與方法:
1.運用地圖,鞏固學習描述一個地區或國家的地理位置的特點。
2.理解俄羅斯的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3.認識俄羅斯交通運輸特點和城市分布規律,將這種能力運用到以后的學習中。
情感與價值觀:
俄羅斯有發達的航天航空工業,這一切是建立在先進技術基礎上的。由此聯系到我國,我們國家要想在世界上具有鞏固的地位,必須要發展科技,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的熱情。
教學重點:俄羅斯的自然特征和經濟特征
教學難點:
1.俄羅斯氣候成因
2.俄羅斯自然與經濟的地區差異
教學準備:
1.學生利用課余時間搜集有關俄羅斯風土人情的資料;
2.相關地圖、景觀圖片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你知道世界上哪個國家嗎?(同學回答:俄羅斯)
俄羅斯的面積有1700多萬平方公里,也是與我國接壤的國家中疆界最長的國家。既然地域遼闊,自然環境就會多種多樣。
設疑:你想了解有關俄羅斯的哪些方面的知識?
學生活動:分組提出問題,把問題進行歸納、篩選,選擇主要的問題。
教師小結:問題歸類,確定本節課要解決的問題。
講授新課:
一、國土遼闊
課件:投影世界政區圖,并讓學生找出俄羅斯的位置。
教師:先讓學生讀圖說出俄羅斯的緯度位置。
同學回答:50°N~70°N。
教師:前面我們學氣候的時候知道,影響氣候的因素有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等,我們大家看俄羅斯的緯度位置對其氣候有什么影響?
同學回答:俄羅斯的緯度位置決定了其大范圍是溫帶和寒帶氣候,沒有熱帶氣候。所以總的來說,氣候比較寒冷。
教師:誰能說出俄羅斯的海陸位置。
同學回答: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東臨太平洋,南臨黑海、里海。陸上鄰國有挪威、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烏克蘭、格魯吉亞、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中國、蒙古、朝鮮。隔白令海峽與美國的阿拉斯加相望。
教師:讀圖,找出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
(同學活動)
教師:大家還記得這是哪一條重要的地理界線嗎?
同學回答:亞歐分界線。
教師:所以說俄羅斯是一個瀕臨三大洋、地跨兩大洲的國家。
教師:再讀圖,看俄羅斯所跨的經度。
同學回答:20°E~180°E。
教師:俄羅斯從東到西大約跨160°經度,實地距離相差多千米,是世界上跨經度最廣的國家。而我國東西距離相差5000多千米,是我國的2倍。
從圖上可以看出: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的國家。
課件:投影幾大國家的面積,進一步證明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的國家。
國家: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澳大利亞
面積:1710:997:960:937:851:768
活動:1.讀圖,找出北冰洋、黑海、里海、貝加爾湖、太平洋、白令海峽。
同學回答:略
2.讀圖,找出俄羅斯主要陸上鄰國:芬蘭、白俄羅斯、烏克蘭、哈薩克斯坦、中國、蒙古、朝鮮,并說出這些國家分別位于俄羅斯的什么方位?
同學回答:略
課件:點擊出俄羅斯的地形、河流圖。
教師提問1:看分層設色地形圖,指出俄羅斯地勢傾向及主要地形區。
同學回答:南高北低,東高西低是其地勢傾向。自西向東有東歐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提問2:有哪些河流,其流向如何?注入哪里?
同學回答: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自南向北注入北冰洋;伏爾加河,全長3600 km,是俄羅斯最長的內流河,自北向南,注入里海。
提問3:讀圖,看中俄邊境上還有一條河流,是什么河?
同學回答:阿穆爾河,為中國的黑龍江,向東注入太平洋。
課件:投影完成下表俄羅斯地形、河流:
教師:同學們,以上我們介紹了俄羅斯的位置、范圍、地形、河流等自然概況。下面我們結合以前學過的有關氣候的.知識,來分析俄境內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異?
活動:讀圖
1.看等溫線分布圖,分析俄氣溫變化有什么規律?
同學分組討論回答:從南向北,氣溫降低,同一緯度地區,大陸西部氣溫高,東部氣溫低。
2.看降水分布情況,你又能總結出俄羅斯的降水有什么規律?
同學回答:南多北少,西多東少。
教師:俄羅斯由于所處緯度較高,因此大部分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又由于東西距離長,出現了在東西方向上的差異。東歐平原西部受大西洋的影響,氣候比較溫和。西伯利亞地區受極地寒冷氣流影響,冬季非常寒冷,而且時間很長。在俄羅斯北部從亞洲到歐洲,亞寒帶針葉林綿延很廣。北冰洋沿岸是終年嚴寒的極地氣候。
活動:試著描述雅庫茨克?奧伊米亞康一帶——“寒極”的氣候特征。
(同學討論)
教師:俄羅斯西伯利亞的冬季十分寒冷,北部的雅庫茨克、奧伊米亞康一帶,曾達到-71℃的低溫,因而有“北半球的寒極”之稱。西伯利亞的凍土,深度可達幾百米,在短暫的夏季,表面融化變成泥沼,能吞沒貨車、拖拉機等。房屋要建在深埋在土層里的高樁上,以免凍土解凍,建筑物傾斜或下沉。所有的住宅墻都很厚,都裝有三四層門窗。放在露天的鋼鐵也會失去韌性,變得像冰一樣脆,容易折斷。有人說,新來的人頭一次注意到自己的鼻子,鼻孔里每根毛不出一秒鐘都已凍僵,每吸一口氣你都能感到鼻毛彎腰。你能夠“看”到自己的呼吸,更出奇的是你能夠聽見它變成冰。
所以,俄羅斯的氣候特征是:
活動:閱讀“地跨亞歐兩大洲的歐洲國家”,進一步了解俄羅斯。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從多方面培養學生讀圖方法和運用地圖的能力,使學生領會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明確掌握地圖知識和技能,也是今后建設祖國所應具備的文化素質之一。
[知識和能力]
1.初步了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以及等高線等基礎知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3.初步學會在各種地形圖上判斷地勢高低起伏狀況,以備將來能用在生活和生產上。
4.在地圖上識別高原、山地、盆地、丘陵、平原五種地形。
5.用比例尺量算距離,在地圖上識別方向、填繪常用圖例和注記。
6.在各種地圖上,學會判斷地勢起伏高低的方法,提高讀圖分析能力。
7.能夠使用目的(如旅游)確定所選擇的地圖類型及其比例尺。
8.舉例說明一到兩種現代高科技地圖(例如遙感圖像和電子地圖等)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學重點
1.比例尺的計算公式和線段比例尺。
2.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用海拔計算地面高度。
4.等高線稠稀與坡度徒緩。
5.分層設色地形圖。
教學難點
1.比例尺大小的判別以及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系。
2.在經緯網地圖上辨別方向。
3.在等高線圖上識別各種地表形態。
教學設計[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兩節課,我們學習了地圖的基本要素——比例尺和方向,但是,要和地圖“對話”,獲取我們所需的信息,這是不夠的,還必須認識和熟悉地圖的“語言”——圖例。
板書
地圖的基本因素——圖例
[講授新課]
提出問題
什么是圖例?
指導閱讀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3圖1.22中有關圖例的文字說明,以及課本P14第3自然段,使學生知道圖例是指:地圖上表示各種地理事物的符號,說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文字和說明各種地理事物的數字,又稱注記。
組織活動
1.讓學生看課本P14圖1.24“一些常用圖例”,自己想辦法盡快記住一些常用的圖例。
2.讓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相互交流記憶的好方法。教師給予指導啟發,如點狀的符號有哪些?分別表示什么地理事物?線狀的呢?面狀的呢?等等。
3.教師可用電腦逐個展示各種圖例,讓學生辨認,也可用課前準備的“圖例卡片”,進行“找朋友”或“對號入座”等游戲。
4.組織學生進行繪制自己居住房間平面圖的比賽,看誰畫的又符合實際又美觀,圖上要有比例尺、方向以及自己設計的圖例等要素。
評價點撥
展示若干學生繪制的平面圖,點撥評價后說明記住圖例固然很好,但地圖一般都附有圖例,所以也不需去死記硬背,關鍵是要掌握識圖的方法和步驟。結合繪圖中的問題,強調在繪圖和填圖時,圖例要規范準確,特別是注記,應該字體清晰勻正,大小合適,排列應“橫寫自左向右,豎寫自上而下”,點狀事物不離點,線狀事物也是線,面狀事物不出面。
小結過渡
同學們,比例尺、方向、圖例是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只有熟練掌握了這些閱讀地圖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才能很好地與地圖“對話”,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板書
二、從地圖上獲取信息
提出問題
1.當前人們的哪些社會活動會用到地圖,各需要什么樣的地圖?
2.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你是否知道人們除了
利用地圖之外,還有哪些方法、手段,能夠更加快速和準確地獲得有關地表環境狀況的信息?
討論交流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19第1和第3自然段以及閱讀材料“地圖家族一覽”,以學習小組討論交流,列舉說明。
評價點撥
教師根據學生發言情況評價后小結點撥。
①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都離不開地圖,如氣候分布圖、農作物分布圖、工業區或工業城市分布圖、鐵路、公路分布圖、旅游景點分布圖、商業中心分布圖、政區圖、軍事地圖等。
②根據地圖的內容,通常可以劃分為普通地圖和專題地圖兩類。普通地圖是反映自然和社會經濟一般特征的地圖,概括程度高,多為小比例尺地圖。專題地圖則是根據專門用途著重反映一種或幾種自然或社會現象的地圖。
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計算機在地圖繪制中的廣泛應用,出現了許多新型的地圖,地圖家族中新貴族不斷涌現,電子地圖、遙感圖像等使傳說中的“千里眼”“順風耳”變成了現實,人們能夠更快、更準確地傳輸和獲取地理信息,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更大的方便。
④根據目的和需要,選擇和使用地圖,查找和獲得所需的地理信息,養成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地圖的好習慣。特別是地理課的學習過程中更是離不開地圖,正如人們說的那樣:“地圖是地理的眼睛”,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地圖學好地理呢?
討論引導
教師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地圖在自己學習地理過程中的體會后進一步引導:
1.運用地圖的方法——上課時要做到左圖右書,圖文結合,養成讀圖、用圖的好習慣。
2.運用地圖的步驟:
①看和指——在圖上找到所學地名,指出它的位置。
②讀和寫——生疏地名反復讀,同音、近形、近義的地名要多寫。
③想和說——看到的事物要多動腦想,想好以后要表達出來,能夠“看圖說話”,把“啞圖”變為“活圖”。
④變和畫——變是指在地圖上獲取的信息,要善于遷移應用(分析問題,解答問題),畫是指要多動手進行畫圖練習。如照著畫、默著畫、反著畫(如圖上畫的是南半球某種現象,你就畫北半球相反的某種現象)、繁化簡、圖配文、創新畫等。
總之,學地理,在腦海里時時、事事都要裝有一幅活地圖,逐步建立空間概念。
反饋練習
1.電腦展示下面三件事,把學生分成三個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件事,讓各小組去組織分配的活動,看看需要選擇什么樣的地圖,為什么?
2.各小組再去韓國漢城乘坐地鐵,讓學生完成課本P21活動2。
[課堂小結]
根據以下電腦展示,引導學生共同歸納地圖基本要素的內容,強調養成運用地圖的好習慣。作業布置每個學習小組,用16開紙把學校的平面圖設計出來,以“我為學校提建議”為形式設計未來的學校建設方案;或以“我浪費時間了嗎”為主題,結合現有城市地圖分析本組同學上學的路線是否最為簡捷。地圖上要有自己設計的圖例及其他要素,以及繪圖小組同學的姓名,一周后,大家評比,看哪個組繪的最準確、最美觀。
拓展閱讀
說明:以下內容為本文主關鍵詞的百科內容,一詞可能多意,僅作為參考閱讀內容,下載的文檔不包含此內容。每個關鍵詞后面會隨機推薦一個搜索引擎工具,方便用戶從多個垂直領域了解更多與本文相似的內容。
1、等高線:等高線指的是地形圖上高程相等的相鄰各點所連成的閉合曲線。把地面上海拔高度相同的點連成的閉合曲線,并垂直投影到一個水平面上,并按比例縮繪在圖紙上,就得到等高線。等高線也可以看作是不同海拔高度的水平面與實際地面的交線,所以等高線是閉合曲線。在等高線上標注的數字為該等高線的海拔。圖位于同一等高線上的地面點,海拔高度相同。但海拔高度相同的點不一定位于同一條等高線上。(如右圖140m的等高線)在同一幅圖內,除了陡崖以外,不同高程的等高線不能相交。閉合等高線的判讀在圖廓內相鄰等高線的高差一般是相同的,因此地面坡度與等高線之間的等高線平距成反比,等高線平距愈小,等高線排列越密,說明地面坡度越大;等高線平距愈大,等高線排列越稀,則說明地面坡度愈小。等高線是一條閉合的曲線,如果不能在同一幅內閉合,則必在相鄰或者其他圖幅內閉合。等高線經過山脊或山谷時改變方向,因此,山脊線或者山谷線應垂直于等高線轉折點處的切線,即等高線與山脊線... 圖片搜索更多新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地圖》教案
2、好習慣:好習慣是漢語詞語,是指良好的習慣。良好的習慣,就是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的事,并長期堅持,直到成為習慣性的行為。好習慣成就大未來。擁有好習慣的人就一定會取得好成績好習慣也是指在學習上。好習慣,顧名思義,就是良好的習慣。那么,什么是“良好的習慣”呢?良好的習慣,就是做有益于自己、有益于他人、有益于社會的事,并長期堅持,直到成為習慣性的行為。擁有好習慣的人就一定會取得好成績好習慣也是指在學習上。我們先一起來聽一個真實的故事:北京有一家外資企業高薪招聘應屆大學畢業生,對學歷、外語的要求都很高。應聘的大學生過五關斬六將,到了最后一關:總經理面試。一見面,總經理說:“很抱歉,年輕人,我有點急事,要出去10分鐘,你們能不能等我?”這僅剩的幾位大學生們都說:“沒問題,您去吧,我們等您。”經理走了,大學生們閑著沒事,圍著經理的大寫字臺看,只見上面文件一疊,信一疊,資料一疊。都是些什么呢?他們你看這一疊,我看這一疊,看完了還交換:哎... 知道搜索更多新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地圖》教案
3、比例尺:比例尺是表示圖上一條線段的長度與地面相應線段的實際長度之比。公式為:比例尺=圖上距離與實際距離的比。比例尺有三種表示方法:數值比例尺、圖示比例尺和文字比例尺。一般來講,大比例尺地圖,內容詳細,幾何精度高,可用于圖上測量。小比例尺地圖,內容概括性強,不宜于進行圖上測量。三棱比例尺用公式表示為: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比例尺通常有三種表示方法。(1)數字式(又名數字比例尺),用數字的比例式或分數式表示比例尺的大小。例如:1∶或1/(2)線段式(又名比例尺),在地圖上畫一條線段,并注明地圖上1厘米所代表的實際距離。(3)文字式,在地圖上用文字直接寫出地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多少米,如:圖上1厘米相當于地面距離500米,或五萬分之一。三種表示方法可以互換。必須化單位。在繪制地圖和其他平面圖的時候,需要把實際距離按一定的比縮小(或擴大),再畫在圖紙上。這時,就要確定圖上距離和相對應的實際距離... 知道搜索更多新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地圖》教案
4、地理:地理(英: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區的自然環境(山川、氣候等)及社會要素的統稱。“地理”一詞最早見于中國《易經》。古代的地理學主要探索關于地球形狀、大小有關的測量方法,或對已知的地區和國家進行描述。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環境中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基礎學科。地理學主要是研究地球表層各種自然現象和人文現象,以及它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學科。地理上的六風七帶地理是一門關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他所處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一般來講,地理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人類生活的各種環境,也就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自然環境包括大氣圈、水圈、巖石圈、生物圈、土壤圈等圈層,由此就產生了地理的各個分支,例如氣候現象、水文現象以及水環境、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地貌、生物的分布以及生態現象,土壤的分布以及類型等等很多現象,除了這些以外,自然地理現象還關注于由于樣式、水文、植物、土壤相互作用的地表系統現象以及由于...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現實體驗出發,舉例說出氣溫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系。
2、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并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3、學會使用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并能讀出氣溫的變化規律。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讀圖,用圖及簡單的繪圖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閱讀氣溫變化曲線圖及氣溫分布圖。
教學難點:
理解氣溫的變化規律及分布規律。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準備:
教師可在上本節課前將學生分成三組,讓學生注意收聽連續三天的天氣情況,每個小組分別關注一天的天氣情況,每組代表作好記錄并填在以下表格當中。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每一天都會關注當天的天氣情況,那么,每天的天氣狀況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內容呢?請同學們拿出你們自己記錄的天氣狀況表格,然后看看,在這個季節里,你們最想知道的是哪一項?是風力,陰天、晴天,還是氣溫?
現在天氣逐漸轉涼了,變冷了,氣溫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氣溫的有關知識。
教學新課:
一、氣溫與生活
提出問題: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天氣現象是與氣溫有關的?
學生討論:以小組為單位,大家在一起相互討論,然后每組派一位或幾位代表站起來發言。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說一說
學生回答完后,讓學生閱讀書上的“活動”部分的五則生活實例,再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每則例子分別說明了氣溫與穿衣、飲食、住房、農作物、交通等的關系。如果同學思維較活躍的話,還可引導學生說出氣溫與其他的人類生活、生產方面的關系。
讓我們再來看一下剛才的這個表格,最后兩欄是什么?那么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是怎么測出來的?再看到書上的表3、10,請讀出一天中,8時、14時、20時、2時的氣溫是多少攝氏度?從這個圖表中,你能觀察出氣溫與時間的關系嗎?你會用數學方法來計算該地的日平均氣溫嗎?
大屏幕投影:看一看 算一算
既然一天當中,會有最高氣溫和最低氣溫,那么我們在不同的時刻測出來的氣溫是不是一樣的呢?下面,同學們請看大屏幕,在橫線上填出幾個字,來概括一下氣溫狀況。
大屏幕投影:午?晨,冬夏、
在一天中,一年中,我們這里的氣溫是不是相同的?那么,現在,這個季節,我國的南方與北方,中國與澳大利亞的氣溫又是不是相同的呢?由此,師生共同得出結論,氣溫是變化的。從而過渡到第二個問題的學習。
二、氣溫的變化
提出問題:同學們請看課本上的圖,你們能從這兩幅圖上看出一些什么信息,然后又能間接地得出一些什么信息呢?
大屏幕投影:讀一讀 想一想
學生通過仔細觀察、討論、比較,然后經過整理,可能得出以下結論:
1、圖的縱坐標都是表示氣溫,橫坐標都是表示時間。
2、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后2時左右,數值約為31℃,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大概4時左右,數值約為24、5℃。
3、一年中,最高氣溫出現在7月,約為24℃,最低氣溫出現在1月,約為—6℃。
4、圖中的曲線形狀都是中間向上隆起,呈波峰式。(當學生得出這個結論時,可趁勢引導他們得出南半球的氣溫曲線呈波谷式,這是判讀氣溫曲線圖的要領之一)
5、可以間接得出的結論是:通過計算,可以知道一天中的最高氣溫與最低氣溫之差就是日較差,約為6、5℃;一年中,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為年較差,約30℃。
(學生在經過這樣的自己分析讀圖,討論整理之后,已經有了一定的讀圖析圖能力)
師小結:由此可見,這種用曲線的彎曲變化來反映一個地方的氣溫變化情況的圖就是氣溫曲線圖,它能更直觀地反映出氣溫在一天或一年中的變化規律。
好的,下面我想問問大家,這節課我們學會了一些什么知識?
學生經過回憶,思考,先后回答出:
1、了解了氣溫與人類生活的關系
2、知道了氣溫有最高值和最低值
3、會計算氣溫的平均值
4、學會了怎么讀氣溫變化曲線圖
下面,我就想來考考大家,看同學們掌握得怎么樣了,我們自己動手來繪制一幅氣溫曲線圖。
大屏幕投影:畫一畫 比一比
以小組為單位,大家可相互討論,商量,教師可在下面進行適當地引導、指點,然后繪圖,最后,各小組選出一到兩幅畫得比較好的圖放到屏幕上投影,讓大家進行點評,這樣可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
第二課時
復習舊課,引入新課。
教學新課:
三、氣溫的分布
教師引導讀圖并提問,這是一張什么圖?你是怎么判斷出來的?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能夠回答出來。
大屏幕投影:想一想
提問:世界的氣溫是怎么分布的呢?有什么規律嗎?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要先學會讀等溫線圖。
引導學生讀書上圖3、16,然后回答下列問題:
1、什么是等溫線?它與我們以前所學的等高線有什么不同?
2、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氣溫是否相等?
3、相鄰兩條等溫線之間的溫差是多少?
4、等溫線的稀疏與氣溫差之間有什么關系?
5、在等溫線閉合處,如何判斷是高溫中心還是低溫中心?
等學生答出這些問題后,再回到“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圖”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中的等溫線,并找出下列問題的答案:
1、等溫線分布有什么特點?與緯線有什么關系?
(經過小組討論思考,學生可以答出:等溫線大致與緯線平行,并且,低緯度氣溫高,高緯度氣溫低。)
2、在圖中找出北半球的20℃等溫線,看看它的分布怎樣?在經過陸地與海洋時,等溫線是不是平直的?這說明影響氣溫分布的'因素有什么?還有什么因素也會影響氣溫分布?
(不平直,等溫線會發生彎曲,這說明除了緯度會影響世界氣溫的分布外,還有海陸的分布也會影響氣溫的分布)
3、在炎熱的赤道附近的高山上,可不可能有終年不化的積雪,為什么?
學生對這個問題,可能還不太熟悉,教師先引導學生舉出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說明氣溫受海拔的影響,比如,我們爬山的時候,會感覺爬到山頂就很涼爽;夏天,人們愿意去城市郊區附近的山地乘涼,然后再引導學生看看書上的圖3、18,并根據有關的提示,計算出該座山頂的氣溫應該是24℃。所以說,在同一座山地,海拔越高,氣溫降的越低。即使是赤道附近的山地,只要海拔夠高,山頂也可能終年白雪皚皚。
歸納小結:
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世界上氣溫的分布,會受到緯度、海陸分布、地勢等因素的影響,從而使得氣溫的分布變得很復雜了。
做一做:
最后,讓學生做一做書上57頁的“活動”題,并進行講解,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授課體會:
這節課部分知識有一定難度,對于“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規律”,雖然使用了掛圖,但同學們還不是很理解。在根據“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攝氏度”這一規律,計算某些些題目時失分率還是很高。下節課對于這個知識點還要加以練習。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實例分析,讓學生體會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從而使學生受到辯證唯物主義的教育。
2.通過“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的教學,使學生體會、感悟“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培養學生的地域觀念、災害意識。
[知識和能力]
1.在世界氣候分布圖上說出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
2.舉例分析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3.舉出日常生活中的實例,說明氣候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4.初步學會閱讀世界氣候的分布圖,建立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分布的空間概念。
5.培養學生初步學會通過讀圖,分析某一地區氣候特征的能力。
教學重點1.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分布。
教學難點1.緯度位置等主要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2.世界主要氣候類型的空間分布。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1.在熱帶、溫帶、寒帶分別有哪些氣候類型?
2.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學生回答后教師指出:是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是影響氣溫和降水出現地區差異的主要因素。而不同的氣溫和降水的組合又形成了世界各地氣候的差異,因此,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也是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板書
二、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對于本段教學內容,要圍繞課本P59活動的設計,讓學生在活動中讀圖、討論、運用舊知,分析歸納,體會各因素對氣候的.影響。
1.投影展示課本P60圖3.24“兩地氣溫、降水量的月份分配”。教師先指圖說明其是“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的組合,圖的下端表示一年的12個月,圖的左側是氣溫刻度,右側是年降水量刻度。閱讀時以“氣溫曲線圖”“降水柱狀圖”的方法和要領進行分析判讀。然后把學生分成兩大組,每組討論分析一地的氣溫是什么特點?降水是什么特點?組合成什么樣的氣候特征?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屬于何種氣候類型?并選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2.各組的代表發言交流、大家評判補充、教師評價點撥,并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甲圖。使學生認識和體會緯度位置對氣候的影響。A地的氣溫各月均在20℃以上,降水各月都很多,年降水量超過20xx毫米。因而該地的氣候特征是全年高溫多雨。該地位于赤道地區,緯度位置低,形成了熱帶雨林氣候。
甲圖
3.把教室比成是亞歐大陸的溫帶地區。學生分成三部分,兩邊的學生分別位于大陸的東岸和西岸,中間的學生位于大陸內部。各組由于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分別討論本組形成了哪些氣候類型?并結合世界氣溫和降水分布的特點,說說各氣候類型的特征。
4.各組代表發言、大家評判補充、教師評價點撥,并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乙圖。使學生認識和體會海陸位置對氣候的影響。由于地處同緯度的溫帶地區,氣溫夏季陸高海低,冬季海高陸低。但是所處的海陸位置不同,東西兩岸地區距海洋近而且能受到海洋濕潤氣流的影響,降水較多,而遠離海洋的內陸地區,降水就少,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
位于亞歐大陸溫帶地區沿海的大陸東岸,形成的是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以及溫帶季風氣候,其特點是一年之中四季分明,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亞熱帶季風氣候的氣溫冬季在0℃以上,年降水量要比溫帶季風多。
乙圖
位于亞歐大陸溫帶地區沿海的大陸西岸,形成的是濕潤的地中海氣候和溫帶海洋性氣候。前者的氣候特征是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后者的氣候特征是全年溫和多雨,氣溫和降水的年變化比較小。
位于溫帶的亞歐大陸內陸地區形成的是冬冷夏熱,氣溫變化大,降水較少(集中在夏季)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5.讓學生觀察課本P60圖3.25,指出A坡屬于(迎風坡),B坡屬于(背風坡),降水多的是哪個坡?(A坡)。教師畫黑板簡圖或投影展示丙圖,加深學生認識和體會地形對氣溫和降水的影響。
丙圖
6.組織學生先獨立完成課本P10活動4,然后讓3名學生說說自己的答案和做題思路,大家評判補充。
(1)青藏高原緯度較高,但是氣候寒冷。(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氣溫隨海拔升高而降低,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2)海南島終年如夏,降水較多;黑龍江省
北部冬季漫長,多冰雪。(緯度位置:海南島緯度低,氣溫高;而黑龍江省北部,緯度較高,氣溫低)
(3)新疆塔里木盆地氣候干燥,同緯度的北京氣候較濕潤。(海陸位置:二者雖同處亞歐大陸的溫帶地區,但新疆塔里木盆地位于大陸內部,距海較遠,降水少;而北京位于大陸東岸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板書
三、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氣候與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關系密切。這里的教學,通過從學生的自身體驗出發,實例討論分析,讓學生認識體會不同地域,由于氣候條件不同,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也不一樣。
1.學生從自身體驗出發,結合當地的實際,列舉一年內的不同季節,人們在衣、食、住、行以及農業生產方面有什么不同。學生相互交流、補充,教師引導評價。
2.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61活動1,分成學習小組,談談這是氣候對人類活動哪方面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正在發生著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等,互相交流感想。并推選一個代表概括大家的發言,在全班進行交流,如果能選用當地的實例或讓學生結合自己家里的變化等,學生的感受會更深。通過討論交流,教師的引導點撥,使學生認識氣候對人類生活有很大的影響,但是隨著經濟、技術水平的提高,人類生活受氣候的限制越來越小。
3.讓學生閱讀課本P61“水稻種植與氣候”。結合自己對當地氣候條件的了解,結合水稻的生長習性,看看當地適合不適合種植水稻,使學生認識氣候對人類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
4.用兩個學生扮演小強和小明進行對話,讓學生進行討論,看看他倆的愿望能不能實現,為什么?通過討論交流,教師評價點撥,使學生認識到不同的地區,氣候條件不同,不能簡單地把甲地區的樹、農作物移到乙地區,不能憑主觀愿望做事,人類的活動必須要符合自然規律。
5.組織學生閱讀活動3,然后把學生分成兩組,并結合當地發生過什么樣的自然災害,造成哪些損失或危害,組織學生進行辯論。
根據雙方辯論的情況,教師要適時啟發引導,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災害是對人類危害而言的。否則只是自然現象,成不了災害。沙漠地區,荒無人煙,長時間不下雨,對人類來說造不成危害,所以這只是一種自然現象。而我國南方一些地區就不同了,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經濟發達,又是我國的主要農業區,一個月不下雨,人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就要受到影響,造成損失。同理,就是同樣等級的災害,在人口密集或經濟發達區造成的損失,要比人口稀疏或經濟落后的地區大得多。
通過對實例的辯論、分析,使學生自己去體會氣候異常變化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以培養學生的災害意識。
6.投影展示漫畫欣賞:“地球出汗了”。地球為什么出汗了?
讓學生閱讀課本P62“氣候變暖”。然后組織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討論:地球為什么出汗了?面對全球變暖的趨勢,人類應該怎么做,我們應該怎么做。
讓學生自由發揮,不要作過多要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識到: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所以,人類應該理性地控制對氣候有負面影響的活動。
[課堂小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和氣候對人類活動的影響。通過這些實例的分析,一方面要認識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以及地形對氣候的影響;一方面要體會、感悟“氣候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特別是氣候變暖已成為人類普遍關心的環境問題,要保護好大氣環境,這需要全人類的共同努力,作為新世紀未來的青年,同學們也要積極投入行動行列。
板書設計
作業布置閱讀下列材料,結合課堂的討論,以及通過調查、查找資料,自擬題目,寫一篇地理小論文。一星期后,組織一次論文交談評比活動。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6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讓學生了解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
2.了解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3.讓學生理解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讓學生認識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的自然和人為原因,并認識相應的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的辦法與經驗。
能力目標
1.通過閱讀地圖說明黃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
2.通過讀圖分析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并討論由此導致的嚴重的后果。進一步培養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及歸納整理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內容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自然環境各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復雜關系。從而培養學生正確的人地觀和可持續發展觀。
教學重點
1.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2.黃土高原脆弱的生態環境及成因。
教學難點
黃土高原上黃土物質的形成原因。
教學方法
導學法、談話法、講述法相結合。
教具準備
1.有關課本插圖和圖像資料或多媒體教學軟件。
2.掛圖或投影片——黃土高原的位置,中國水土流失分布圖。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國有960萬km2的陸地面積。幅員遼闊,各地的自然景觀不同。下面我們看一段電視片斷(播放黃土高原的電視片)看一看這是什么地形區,主要地貌有哪些?(黃土高原地貌有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梁)引出新課。
板書: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
[講授新課]
教師出示掛圖或投影片——黃土高原的位置。首先讓學生在圖上找出太行山、烏鞘嶺、秦嶺、長城以及黃土高原所跨的省級行政區,并對黃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簡要評價。然后教師可根據有關資料把黃土高原給學生簡單介紹。
板書:一、世界的黃土堆積區
承轉過渡: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山西省、陜西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在這片廣闊的區域內黃土的厚度一般超過100米。這么厚的黃土到底是從哪里來的?為什么別的地方沒有?請同學看課本第57頁活動2題,分組討論,尋找答案。學生分析討論后教師通過提問來了解情況,然后幫助學生歸納總結。
關于黃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黃土是從哪里來的呢?科學家曾經提出過很多假說:有“風成說”“水成說”“風水雨相說”。其中,“風成說”得到廣泛的支持,即認為黃土物質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過來的。其證據是:
1.“黃土的厚度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沖來的。
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說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3.“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巖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說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4.“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說明黃土不是當地巖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板書:黃土高原黃土物質的來源——“風成說”
承轉過渡:同學們,我們從電視片和課本插圖“黃土高原景觀”中可知黃土塬、黃土峁、黃土梁是黃土高原地區典型的地貌,三種不同的`類型同時也顯示了黃土地區被流水侵蝕的不同程度。(教師可把三種地貌給學生簡要介紹)為什么會這樣呢?下面我們來學習:
板書: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板書)
首先讓學生讀圖“目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進行分組討論,然后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幫助他們進行歸納總結。
1.自然因素主要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
①地形。地面坡度越陡,地表徑流流速越快,對地面物質的沖刷侵蝕力就越強。坡面越長,匯集地表徑流量越多,沖刷力也越強。黃土丘陵區,地面坡度大部分在15°以上,有的達30°,坡長一般100米~200米甚至更長。每年每公頃流失25噸~100噸,甚至225噸以上。
②降雨。產生水土流失的降雨,一般是強度較大的暴雨,降雨強度超過土壤入滲強度才會產生地表徑流,造成對地表的沖刷侵蝕。黃土高原地區降水集中在7、某月份,多暴雨,因此加劇了水土流失。
③地面物質組成。黃土高原幾乎為黃土所覆蓋,黃土多為風積物,土體疏松、多孔隙,垂直節理發育,干燥時較堅硬,能保持直立陡壁,遇水侵蝕后易崩解,抗蝕力很低。
④植被。達到一定郁閉度的牧草植被有保護土壤不被侵蝕的作用。郁閉度越高,保持水土的能力越強。
為了使學生對這個問題認識的更清,可讓學生閱讀圖“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討論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系。在讀圖時教師要提醒學生注意以下三點:①三個實驗中植被狀況差異;②燒杯內水量多少;③燒杯內沙土的情況。從而得出:植被覆蓋率越高,涵養水源的能力就越強,水土流失狀況相對就不會特別嚴重。
2.人為因素
讓學生閱讀圖的對話,分組討論認識人類活動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響,教師引導學生歸納總結。
這段對話表面上看起來是矛盾的。因為男孩的意思是“千溝萬壑造成水土流失”,而女孩卻認為“水土流失造成千溝萬壑”。實際上這兩個孩子的話都有道理,只是所處的時間平面不同,女孩站在歷史的角度上,而男孩則是針對目前狀況來講的,同時這也說明了黃土高原已經形成了生態環境的惡性循環,這也同時說明人類在這個循環當中始終起到了“引發”和“加劇”作用。具體有哪些讓學生回答,教師幫助他們總結。
①毀林、毀草、陡坡開荒,破壞了地面植被。
②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破壞了地面植被和穩定的地形。同時,將大量廢土棄石隨意向河溝傾倒,造成大量新的水土流失。
承轉過渡:同學們,我國是水土流失比較嚴重的國家,至20世紀90年代末,我國水土流失總面積達356萬平方米。為什么會這樣呢?請同學們閱讀圖,找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布,并根據圖上信息,分析這些地區水土流失嚴重的自然原因。
首先,引導學生確定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除了黃土高原外,還包括哪些地區,請學生描述。
第二,讓學生從地形、地勢著手,看一看這類地區分布在哪些地形區內,又在第幾級階梯上。
第三,讓學生看等降水量線,觀察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其降水量分布情況。
最后歸納出:水土流失嚴重地區一般降水量較大,降水季節差異大,地形一般為山區,地表坡度較大。
[課堂小結]
黃土高原是世界上的黃土堆積區,黃土物質的來源有很多假說,其中“風成說”得到廣泛支持。因黃土多為風積物,遇水侵潤后易崩解、抗蝕力很低,加上地形、降雨、植被等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會帶來什么后果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反饋練習]
1.填空
(1)黃土高原東起、西至、南連、北抵。跨越、 、 、等省區。
(2)黃土高原黃土物質是由作用形成的。
2.選擇題
(1)關于黃土高原敘述正確的是( )
A.黃土高原是世界上喀斯特地形分布最廣泛的地區
B.黃土高原是世界上黃土分布最廣泛的地區
C.黃土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D.黃土高原地形破碎,有許多山間小盆地
(2)黃土高原的主要地貌有( )
A.黃土坡B.黃土塬C.黃土峁D.黃土梁
3.簡答題
簡述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案:1.(1)太行山、烏鞘嶺、秦嶺、長城、山西、陜西、寧夏、甘肅。(2)風力
2.(1)BC (2)BCD
3.造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地形、降雨、土壤、植被等;
人為因素:毀林開荒破壞了植被,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
板書設計
第一節溝壑縱橫的特殊地形區——黃土高原
一、世界的黃土堆積區
1.位置和范圍:
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跨越了晉、陜、寧、甘等四省區。
2.黃土物質成因:“風成說”
二、嚴重的水土流失
(一)水土流失的原因
1.自然因素有地形、降雨、土壤(地面物質組成)、植被等。
2.人為因素
①毀林、毀草開荒破壞了植被;
②開礦、修路等基本建設,不注意水土保持。
活動與探究
結合本節所學內容,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鄉是否有水土流失現象,并分析其原因,提出解決方法。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7
復習上節課內容教師提問:
1、地球的形狀是什么?
2、怎樣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儀?
4、地球儀與地球的區別。
導入新課,教師講述:通過地球儀我們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狀況。上節課請大家回家制作一個簡易的地球儀,請大家拿出來,并在小組中交流展示。
學生活動在小組中展示自制的地球儀。
教師活動:選出兩到三個制作較好的地球儀并向全班展示,隨后進行鼓勵性評價,并拿出教具──地球儀。
教師提問:大家看看你們做的地球儀與老師的地球儀除了大小外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處:地軸、南極、北極。不同之處:大家有沒有發現老師的地球儀上面有很多點和線?這些線就是緯線和經線,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地球儀上的一個重要的圖示──緯線和經線。
板書:一、緯線和經線
教師活動:(展示經緯儀)在經緯儀上指示緯線但不說出定義,請同學們概括什么是緯線。
學生概括,教師補充說明:與地軸垂直并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
活動:
1、分別請幾位同學上臺用準備好的細繩在地球儀上標示出幾條緯線;
2、請同學們在自己制作的小地球儀上,用彩色水筆畫出兩到三條緯線。教師到各小組巡視,輔導同學。
(評價活動結果)
教師提問: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緯線有什么特點?(展示經緯儀并提示:緯線的形狀、長度的變化規律、指示方向等)
學生思考并回答。
板書:1、緯線
(1)定義:與地軸垂直,并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2)特點:①指示東西方向(與地軸垂直)
②每條緯線都是一個圓
③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是最大的緯線)
請同學們畫出最大的緯線──赤道,并觀察所畫的緯線是否符合以上特點。
過渡:大家按照剛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經線,經線有什么特點,經線和緯線有什么不同?
活動:1、分別請同學上來用細繩標示出兩條經線;
2、在自制的模型上畫出兩條經線。學生與教師共同歸納:連接南北兩極并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做經線。
教師引導:與緯線相比,經線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
板書:2、經線
(1)定義: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特點:①指示南北方向(與赤道垂直)
②每條經線都是半個圓
③經線的長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緯線、經線的定義及他們的特點后,請問同學們:在你們自制的地球儀上可以畫出多少條經緯線(無數條),為了區別這些經緯線,我們給他們確定了不同的度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緯度和經度。
板書:二、緯度和經度
我們先來了解緯度。
教師引導:首先我們要找到一條0°緯線,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那么0°緯線在哪里,它經常被人們叫做什么名字?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5頁,圖1、7并回答。
師生共同歸納:0°緯線就是我們早已認識的赤道。
教師活動:展示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紀念碑的圖片或。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查找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并在自制地球儀上標示出基多市。
教師提問:緯度是從0°緯線開始的,其度數變化有什么規律?最大的緯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5頁,圖1、7并回答。
教師小結:緯度是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增的。最大的緯度是90°,它們在北極和南極。
承轉:細心的同學會發現緯度沿赤道呈兩邊對稱,那么怎樣區分兩條度數相同的緯線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師小結:我們把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rth”的開頭字母;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做南緯,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uth”的開頭字母。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找出30°N、30°S的緯線,同桌之間一方任意指示一條緯線,請另一方讀出或寫出該緯線的緯度(強調緯度的正確寫法)。
教師引導提問:如果我們要選擇一條緯線把地球平均分為兩個半球,選擇哪條緯線作為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最為合適?為什么?
(學生思考并回答)
教師小結:同學們真聰明,和科學家們的想法完全一致。我們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學生活動:教師手拿若干標有緯度的卡片,每組兩位同學任意抽取一張。同學們根據卡片上注明的緯度,按規律站成一排(教師可自標明赤道的那張卡片,協助同學一起完成這個活動),站好后,每位排隊的同學說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稱。
【七年級地理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2-04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15篇02-15
星球版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06-01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通用10篇)09-28
七年級地理上冊全冊教案(精選10篇)09-06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案設計:澳大利亞08-26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反思04-09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計劃04-05
七年級上冊地理教學計劃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