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八年級下冊地理北京教案范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快來參考教案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八年級下冊地理北京教案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八年級下冊地理北京教案范文1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確產生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大氣水平運動的產生及受力狀況。在學習大氣運動基本原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判讀原理圖和示意圖的能力,訓練學生繪制簡單原理示意圖的基本技能。在明確大氣運動基本原理的同時,使學生認識大氣運動與人們生活和生產活動的關系。
教學建議
關于讀圖能力培養和課后活動的教學分析
教材中“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區)的等壓線和風向圖”是訓練學生閱讀地圖的基本技能,也是訓練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密切聯系的很好途徑,教師不能忽視這一教育功能,應該充分利用此圖達到訓練的目的,另外本課教材中的閱讀材料能夠使學生更加了解大氣運動與人類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部分,因此也應該引起教師的重視,不能放任學生自由閱讀,潦草而過。
關于風的形成和風的方向的教學分析
關于風的形成是本課重點的知識內容,而風向的確定則是本課的難點知識,確定風向的關鍵是明確幾種力的關系,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氣壓梯度力,這種力在氣壓場中如何繪制應該使學生明確,無論等壓線的表現形式如何,水平氣壓梯度力始終與等壓線垂直并由高壓指向低壓。空氣一旦運動起來,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轉偏向力只影響空氣運動的方向而不影響空氣運動的速度,當這兩個力達到平衡時風向與等壓線平行,如果在北半球,背風而立低壓在左,高壓在右,這個運動的過程,教材中用一幅圖像加以表示。這種風向只會出現在高空大氣中,而近地面的風,還會受到摩擦力的影響,摩擦力既改變力的方向,又會對風速產生一定影響,當三力達到平衡時,風向與等壓線斜交,由高壓指向低壓,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篇。三力平衡的過程比較復雜,不必讓學生了解,學生只要知道結論即可。
關于大氣的水平運動的教學建議
關于“大氣的水平運動”這部分內容,首先應該讓學生明確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引導學生判讀教材提供的圖像“水平氣壓梯度力”示意圖,明確繪制水平氣壓梯度力應該注意的問題:水平氣壓梯度力總是與等壓線相垂直并由高壓指向低壓。當空氣開始運動后,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如果只受到兩個力的影響,二力平衡風向如何表示,這部分內容注意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圖像資料,如能夠提供學生動畫演示有助于學生理解地轉偏向力如何逐步影響水平氣壓梯度力最終達到二力平衡,使風向達到穩定。在近地面的風除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外,還會受到摩擦力的影響,三力平衡的過程比較復雜,不需要學生了解,但三力達到平衡后的風向應該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圖像資料加以了解,學生了解了平直等壓線中風向的繪制方法后,可以結合教材提供的“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區)的等壓線和風向”示意圖,引導學生學會繪制在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等壓線呈閉合狀態時的風向,并能夠總結出風向偏轉的規律。本節課教學注意指導學生繪制示意圖的方法,訓練學生繪圖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
關于熱力環流的教學分析
這部分內容教材配置了一幅圖像,說明熱力環流的基本原理,分析圖像時應特別注意a、b、c三地受熱不同,出現空氣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同運動,由于這種運動導致高低空空氣密度不同,因而使同一水平面出現氣壓高低的不同,如果不是在同一水平面,氣壓高低不具可比性;同一水平面氣壓高低出現差異,就會產生空氣的水平運動,這就是風。
關于熱力環流的教學建議
本節課以講授法為主,但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注意運用啟發式進行教學。在引言部分,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總結學過的太陽輻射在各緯度分布的特點,由各緯度冷熱不均引導學生分析大氣的運動特點。在學生明確了冷熱不均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后,運用教材提供的熱力環流示意圖逐步分析冷熱不均首先引起大氣的垂直運動,由于垂直運動導致不同高度大氣密度不同,使得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不同地區出現氣壓差異從而引起大氣的`水平運動,形成了熱力環流。熱力環流在實際生活中是存在的,教材提供了一段閱讀材料,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段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在城市與郊區會出現熱力環流現象,使學生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切實感受到大氣運動與人類生產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
--示例
【教學重點】①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②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式
【教學手段】多媒體資料庫
【教學過程】
(引課)地球表面各緯度獲太陽輻射多少有何不同?總結太陽輻射隨緯度變化的規律。
(學生閱讀教材“冷熱不均引起的熱力環流”示意圖思考)空氣受冷熱不同,其運動有何不同?→受熱地區空氣上升運動,受冷地區空氣下沉運動。大氣垂直運動的結果是什么?→導致大氣密度發生變化,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現氣壓高低不同→空氣水平運動,從而形成環流。分析教材中的閱讀材料,說明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熱力環流現象。
(板書)一、熱力環流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熱不均
2.熱力環流——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學生閱讀教材“水平氣壓梯度力”示意圖)引導學生閱讀此圖了解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含義以及繪制的方法。并說明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板書)1.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2.風的方向
(學生閱讀教材關于“二力平衡的風向”示意圖或教師展示二力平衡的動畫過程)教師講解二力達到平衡的過程中,風向如何偏轉,當二力平衡時,風向的特點,并向學生說明,在實際的大氣運動中,這種風向只在高空,不考慮摩擦力的情況下才可能出現,而在近地面,必須考慮摩擦力的影響,因此風向是在三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達到平衡后才可能穩定。
(學生閱讀教材中“一月海平面的等壓線和風向”圖)教師指導學生繪制閉合等壓線中三力平衡時的風向,并引導學生總結高壓中心和低壓中心空氣運動的規律。
【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學習對于學生有一定難度,其中涉及一些物理知識,因此教師的講授較為重要,雖然本課教師的講授較為突出,但學生不應該是被動的接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設計一些由淺入深的問題,并借助計算機動畫演示手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獲取知識,另外在教學中應注意運用教材提供的閱讀材料及相關圖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使問題,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并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
【板書設計】
第三節大氣的運動
一、熱力環流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熱不均
2.熱力環流——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1.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2.風的方向
八年級下冊地理北京教案范文2
第一節日本第1教時
教學目標: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圍,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資源;
探究日本經濟發達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貿易聯系狀況,記住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和地理學習能力;
從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使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國“科教興國”策略的重大意義
教學重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難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準備:課件《櫻花》
課件<日本>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屏幕顯示日本富士山圖(帶櫻花的一幅),名曲《北國之春》,用于課前播放,營造氣氛。
[提問]:同學們,通過看和聽,你有什么要說的?學生發言,把學生引入日本話題。
一、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學校組織一批學生到日本修學旅行,下面幾種運輸方式都能到日本嗎?為什么?
1、汽車2、火車3、飛機4、輪船
(讓學生去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
[活動]:
四人一小組,根據下面提供的四個問題,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選擇其中的一題展開探究討論,然后用你最喜歡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討論結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領土主要由哪幾個大島組成?
2、地圖冊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東京的距離
3、日本有那幾個的城市?并能在地圖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個島國,英國也是一個島國,比較這兩個國家跨越的經度和緯度,那個國家大,這對地理環境的復雜程度有影響嗎?
(讓學生帶著問題探究討論,畫面切入到“世界政區圖”、“日本圖”)
教師此時指導學生閱讀“世界政區圖”、“日本圖”和“富士山圖”,結束后重新顯示版面2,讓學生回答問題,講出日本的位置和領土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師予以必要的補充和強調有關內容。
顯示“日本圖”,教師邊講邊指圖,圖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國四個大島的名稱用紅色顯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縮小定格,讓學生掌握這四大島的相關位置,接著屏幕左側顯示富士山的圖,在屏幕右側教師要告訴學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還曾噴發過,它被日本奉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的旅游勝地
[讀圖7.5-7.7分析完成
1、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
2、日本多火山。火山能給人類帶來災難,但是在火山非活動時間,能夠利用火山為人類造福嗎?
3、日本經常有地震發生,每年有震感地震多達1500多次。人們采取很多辦法來預防地震,或者減小地震帶來的危害。我國也是多地震的國家嗎?為什么?你了解哪些防震減災方面的知識?
讓學生對火山和地震有感性認識。
顯示日本和中國人口比較表學生分析
國家人口數(億)面積(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中國 13 960萬
日本1.27 37.7萬
?日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3萬多美元,是世界收入國家之一
?世界上前30家大商業銀行中,日本占18家
?日本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位
二、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關于日本工業部門,利用多媒體補充有關內容。橫濱港等待裝運出口的日本汽車圖。關于主要工業原料進口情況,可顯示“日本主要工業原料從國外進口所占百分比圖”和“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源示意圖”,教師簡要講解日本主要原料的進口國和地區,為以后的世界地理學習打下一定基礎
1.日本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是什么?
2、日本經濟發展水平如何?有哪些主要工業部門?
3、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自哪些國家(地區)?
4、日本貿易對象是哪些?中日貿易情況怎樣
有利條件:(1)豐富的人力資源(2)較高的科技水平(3)島國的優勢
不利條件:自然資源缺乏
探究題活動:
1、看看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那里?
2、綜合分析日本工業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經濟對外依賴嚴重,會對日本經濟帶來那些影響?談談你的看法
4、閱讀課本24頁有關資料,回答問題
閱讀“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布”圖,把圖中的主要工業區用紅色塊顯示圖中的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藍色顯示,加深學生對主要工業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問:日本工業為什么分布在這里?
顯示幾幅圖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鐵路”圖片、“填海造陸”圖片、有關大阪的鳥瞰圖片。教師邊講課邊播放有關內容。
三、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
在教師講解的同時,可接連播放較多的動靜態畫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婦女”、“日本茶道”圖片
顯示“日本工業區分布空白圖”,讓學生回答圖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業中心名稱,并思考回答日本工業分布在這里的原因。(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完成,同時借助于多媒體,通過這多個版面的播放,輔之以教師的講解,學生普遍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習興趣很濃,教學效果很好。)
板書設計:
日本
一、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二、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三、東西方兼容的文化
八年級下冊地理北京教案范文3
東南亞第1教時
教學目標:
1、東南亞的范圍,聯系兩大洲和兩大洋的地理位置
2、東南亞的氣候和農業
3、東南亞的地形與主要的城市
4、東南亞的風景
教學重點:
東南亞的地理位置
馬六甲海峽的十字路口位置
東南亞的地形與主要的城市
教學難點: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東南亞的地形、氣候特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國際影星楊紫瓊的家鄉是哪里嗎?她的家鄉就是美麗的熱帶島國------馬來西亞。
一、十字路口的位置
請一位同學上來指出馬來西亞的位置。
(放映東南亞的地圖)。
[提問]:它大概位于中國的哪個方向?
跨過中國的南部邊界,就到了與我國山水相連的東南亞。它包括了許多國家,從總體上來看,可以分為兩大塊,一個是半島,因為位于中國的南部所以叫做中南半島,請同學們用紅筆沿邊界畫下來,數一數有多少個國家位于中南半島上;另一個是群島,由幾萬個分布于太平洋中的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請同學們用藍筆沿邊界大致畫下來。數一數有多少個國家組成。
[總結]:指圖:東南亞位于亞洲的東南部,太平洋的西海岸,印度洋的東面。緯度位置大約在10oS—25oN之間。地處熱帶,所以這里四季常青,分布有成片的熱帶雨林,成為當今的旅游勝地。我們常聽到的新馬泰地區就是指這里。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
我們仔細觀察一下藍筆和紅筆畫出來的地區可以發現,東南亞像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馬路上的十字路口。他溝通亞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東南亞正是擁有這樣一個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而成為各國往來的十字路口。我國自古以來就有鄭和下西洋、下南洋的壯舉,就是通過東南亞而到達了北非、西非等國家和地方進行了友好往來和經濟交流。[展示鄭和下西洋的圖片],而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則可以稱為十字路口的咽喉部位,控制了他就可以控制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的通道。[展示馬六甲海峽的圖片說明]
剛才我們數了數東南亞的主要國家,發現東南亞由十一個國家組成。這十一個國家是:老撾、緬甸、越南、泰國、柬埔寨、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文萊、東帝汶。特別值得一提是東帝汶這個國家,于2000年獨立。這十一個國家就是位于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上。
[活動]:下面我來請同學回答分別在空白圖上填出位于這兩個半島上的國家。
其中的越南,老撾,緬甸是與中國接壤,的內陸國是老撾,其余都是臨海國和島嶼國。印度尼西亞,由13000多個島嶼組成,其名印尼是海島的意思,有“萬島之國之稱,是世界上的群島國家。
二、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東南亞的風土人情嗎?東南亞人是什么人種?他們的主食是什么嗎?
[思考]:我們發現他們和我們一樣主食是大米,這是什么原因呢?
[活動內容]在這樣一種氣候條件下,還適合什么作物的生長?
因此這里也是世界的熱帶作物的生產基地之一。同學們在圖上找出哪些國家盛產椰子,哪些國家盛產橡膠和油棕,哪些國家盛產稻米和蕉麻。[圖片展示]
好,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對東南亞的自然情況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下節課我們將學習東南亞的人文景觀。
[課后練習]:1、東南亞由很多海峽為什么只有馬六甲海峽被日本人稱為“海上生命線”?
2、列舉出“東南亞之最”。
3、收集東南亞國家的風景資料
板書設計:
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東南亞的國家
第七章
第二節東南亞第2教時
教學目標:
東南亞的地形與主要的城市
東南亞的風景
教學重點:東南亞的地形與主要的城市
教學難點:東南亞的地形、氣候特點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自古以來中國就與東南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我國革命家陳毅在寫給緬甸朋友的詩中曾說到:”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共飲一江水”,這便是中國與中南半島國家之間關系的真實寫照。因為中南半島上的許多河流的源頭都在中國。請同學們在地圖上將他們找出來。
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
在河流與河流之間,多是山脈和高原,用我們的手就可以形象的表示出中南半島的地形----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思考]:這樣的地形條件有怎樣的好處?
蘊藏豐富的水利資源,下游可以形成肥沃的平原。
因此成為東南亞人口稠密的地區,中南半島上的國家的首都主要多分布在大河的沿岸。
[活動]:
為什么分布在這里?有怎樣的`好處?有什么弊端?
上節課我們講到中國歷的鄭和下西洋、下南洋,我們可以發現東南亞地區與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密切的聯系,不僅如此,直到今天,許多中國華人華僑都在為東南亞國家的發展積極努力著,請同學們看一下閱讀材料。
華人、華僑集中地地區
在東南亞的國家中,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是華人比較集中的國家,分別占到該國的77%和25%,在60年代,印度尼西亞曾經發生反華暴力事件,對當地的華人華僑任意的屠殺,在國際上造成極壞的影響,使得他們紛紛撤回資金,重返祖國的懷抱。改革開放以后,華僑華人紛紛回國支援國家建設,為中國的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
通過對東南亞的學習,我們可以發現東南亞確實有許多的閃光點,吸引著全世界的人來到這里,特別是這里獨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觀,是亞洲的魅力所在。
下面我們來共同欣賞一下同學們收集的一些關于東南亞美麗景觀的圖片。[多媒體展示]
[課后練習]:1、收集關于東南亞國家的景觀資料,出一期《東南亞旅游景點介紹》小報
板書設計:
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
華人、華僑集中地地區
八年級下冊地理北京教案范文4
第五章第三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明確西北地區的范圍和地形特點。
2.理解西北地區自然景觀的遞變規律,并初步探討其成因。
3.明確西北地區的自然特征及氣候與地形、植被、河流的相互關系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4.明確青藏地區的位置和范圍,分析本區“高”“寒”的自然地理特征及對其他地理特征形成的影響。
5.明確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的分布及我國主要的牧區。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能力。
2.用聯系的觀點認識地理環境各要素間的對立統一關系。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認識、了解祖國的熱情和愛國主義思想。
※教學重點
西北地區與青藏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成因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難點
西北地區與青藏地區自然特征的成因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教學方法
比較法、啟發引導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打開大屏幕,顯示圖5.4(課本第4頁)我國的四大地理區域,與同學們一塊兒復習四大區域劃分界線及西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和青藏地區的地勢及地理位置。今天我們來了解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的特點。
板書:第三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
[講授新課]
讀圖5.4:西北地區的地形。
同學們從圖中找出本區的主要地形及位置,然后提問。
大家已經知道西北地區深居內陸,距海遙遠,那么來自海洋的水汽容易到達這里嗎?(很難)同學們請看大屏幕(顯示中國地形圖),用亮線分別顯示中國主要東西方向的山脈。
想一想:這樣的走向對來自海洋的`東南濕潤氣流有何影響?(阻擋氣流)
總結:深居內陸,距海遙遠的地理位置加上東西向山脈對氣流的阻擋,使濕潤的海洋氣流很難到達這里。
想一想:(大屏幕顯示)
1.這里的降水情況如何?(稀少)
2.氣候有何特點?(干旱為主)
3.河流分布多少?(河流稀少)
4.河流多為內流河還是外流河?(內流河。教師提示、點撥學生從氣候、地形方面找原因)
3、4兩題目要通過大屏幕顯示中國河流分布圖,把推理結果在現實中得到印證。
板書:降水稀少,氣候干旱河流稀少,多內流河。
活動1:(課本第12頁活動1)
這個題目,學生很快即可完成。通過提問,看有無問題,適當點評。
承轉:我們知道本區降水稀少,所以氣候干旱,那么本區各地干旱程度一樣嗎?
學生看圖、思考,教師點撥:降水有東西差異(東部多,西部少),干旱程度也應是西部較東部地區更為干燥。
植物的生長需要適宜的水分,降水的東西差異,會導致植被差異嗎?
播放錄像片段:(有畫面,有解說)
1.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景觀。
2.荒漠草原景觀。
3.荒漠景觀——我國面積的塔克拉瑪干沙漠。
看完后,教師簡單介紹水分與景觀的聯系。完成第12頁活動第二題。
想一想:
1.西北地區制約人類生產、生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什么?(缺水)
2.西北地區的西部都是沙漠嗎?(不是)
3.哪些地方不是呢?(水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
教師進一步解釋為:地表水、地下水豐富的地區。
錄像片段:我國最長的內流河——塔里木河。
我們把沙漠地區,水分條件較好,能生長植物的地方,叫綠洲。
提問:這些綠洲的分布有何特點?
盆地邊緣。
[課堂小結]
(師生一起復習總結)
提問:回答:
1.本區地理位置?深居內陸,距海遙遠。
2.東西方向山脈?對濕潤氣流阻擋。
3.結果呢?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
4.特征包括?降水稀少。
河流稀少,多內流河。
[反饋練習]
1.填空
(1)西北地區深居內陸,距遙遠與方向山脈的共同影響,形成為主的氣候特征。
(2)西北地區的河流特征表現為:數量,且多河。
(3)西北地區自然景觀的差異,主要是的差異引起的。
2.判斷
(1)西北地區具有受海洋影響小的共同性特點。
(2)西北地區內部沒有差異。
(3)西北地區干旱區面積廣大與其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
(4)我國山脈的走向與西北地區氣候特征的形成無關。
3.填圖
在西北地區填充圖上,填出下列地理事物:內蒙古高原、準噶爾盆地、塔里木盆地、內蒙古呼倫貝爾草原、塔里木河
參考答案:
1.(1)海東西干旱(2)少內流(3)水分(降水)
2.(1)√ (2)× (3)√ (4)×
3.略
※板書設計
※活動與探究
通過各種媒體,調查、了解西北地區與北方、南方地區自然特征方面較為具體的差異。
。
八年級下冊地理北京教案范文5
一、設計理念
新課改的教學理念關鍵是改變地理的學習方式,在本課的教學中,通過聯系生活設計不同形式的活動,比如讀圖探究、角色扮演、發揮想象等,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充分訓練學生閱讀地圖、分析地圖、從地圖上獲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探究創新的能力,以圖憶文,改變地理學習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海陸的變遷"一節是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講述了地球表面海陸分布的原因,是承接第一節"大洲和大洋"對地球海陸面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讓學生認識到地球表面是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過程中,對學生逐步樹立海陸變遷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未來的學習與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能舉出實例說明海陸變遷,讓學生樹立起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念。
(2)了解大陸漂移學說產生的背景,知道海陸分布格局的形成過程。
(3)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有關地理現象的成因。
(4)閱讀地圖,說出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規律,說明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2、過程和方法目標:
通過讀圖、閱讀、討論等,培養學生的讀圖、動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及科學興趣和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
(三)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1)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及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和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
(2)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一些地理現象,說出主要火山和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教學難點:
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一些地理現象成因。
三、學情分析
學生剛剛學習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章第一節"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陸分布大勢,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必備的知識基礎。但初一學生根據其年齡、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水平,要順利完成本節課的學習目標仍需采用直觀演示的方法降低難度。
四、教法選用、學法指導
現代教育對受教育者的要求,不僅是學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學會怎樣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要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理解知識產生發展的過程。根據課程標準、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
本節課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以啟發探究為主,輔以讀書指導法、講解法和直觀演示法等。
本節課的學習方法為:自主讀圖探究和合作學習。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課前出示圖瓦盧舉國遷移的新聞資料。激發學生興趣,由此導入新課。新聞的導入方式,海陸變遷的疑問,激起學生探究的興趣,用問題情景將學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課堂上來。
2出示課時學習目標讓學生有目的有重點的進行學習。
(二)探究新知
A、滄海桑田
【提出例證、質疑探究】
展示圖片資料
1、學生小組合作,根據現象推斷變化并簡要解釋。
2、交流匯報,體會海陸是不斷變遷的。教師附以課件簡圖,師生總結引起海陸變遷的原因。
在教學中,選擇反差大的材料,讓學生產生疑問,保持學習興趣,養成善于動腦思考、敢于開口提問合作學習的習慣。
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優勢,讓學生獲得更多的感性認識,層層遞進的分析解決重點。
B、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設疑過渡,觀察猜想】
海陸是不斷變遷的,那么我們腳下的大地,生活得大洲是自古如此嗎。同學們不要急著下結論我們來觀察一下世界地圖。(課件出示世界地圖)
觀察非洲和南美洲輪廓特點,大膽進行猜想非洲和南美洲在很久以前是不是曾經連在一起?
引出:大陸漂移。
環環相扣,層層設疑的學習過程不斷激發學生探索的欲望。
【角色扮演、證實假說】
讀材料了解魏格納和大陸漂移假說。
小組合作收集資料、證據說明大陸漂移假說的科學性,同時采用直觀演示的方法說明觀點、看法。
讓學生自主參與、動手體驗、反思交流。發散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求真求實積極探究的科學精神。
C、板塊運動
【觀察動畫,圖說地理】
1、動畫演示:大陸漂移
2、學生觀察,描述,教師課件引導。
3、暢所欲言:從魏格納與大陸漂移學說的故事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多媒體演示大陸漂移,增強其直觀性,暢所欲言的活動,啟迪學生的探究意識,培養學生求真求實的探索精神。
【設疑過渡】
大陸為什么會漂移?人們經過不懈的探索,在大陸漂移說基礎上創立了板塊構造學說。質疑大陸漂移學說,引出板塊構造學說理論。
【合作讀圖、理解學說】
1、引導學生讀圖,自主發現地理信息,合作總結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觀點。
通過讀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讀圖分析歸納的能力,發揮合作學習的`功效,突出重點。
2、直觀演示理解板塊運動學說
(1)打雞蛋,理解地球不是一個整體而是由板塊構成的。
(2)引導學生觀察圖中箭頭,通過動動手活動,輔以動畫演示,理解板塊運動的模式,產生的現象。
通過聯系實際的小實驗,形象的計算機動畫演示擠壓運動、張裂運動過程,使學生更好理解板塊運動的內容,突破難點。
3、學以致用
由學生用板塊構造學說理論討論解釋地理現象,加深學生對板塊構造學說的理解。
通過運用板塊運動學生解釋地理現象的過程,提高學生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讀圖思考、由表及里探究竟】
1、引導學生讀圖分析歸納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了解兩大火山地震帶。
2、引導學生觀察思考,世界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運動之間有何聯系。
教師并聯系生活實際,煮裂雞蛋,蛋清冒出來的例子。通過讀圖歸納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能力,從表層信息獲取地理知識內在聯系的深層信息,并聯系生活突破難點。
【走進生活中的地理】
瀏覽汶川地理圖片,烘托情景,探究汶川地震成因。
通過汶川地震的圖片資料,感染學生,激發探究的欲望,體驗地理知識的價值性,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培養愛國情感。
(三)課堂總結
1、學生自主小結質疑。
2、教師總結,激勵探索。
大災無情,人間有愛。地震的發生,海陸的變遷是有規律可循的,我們要不斷探索,有知識武裝自己,用知識為人類造福。讓學生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
激勵學生不斷求索達到課雖盡,而意不止的目的。
板書設計
【八年級下冊地理北京教案】相關文章: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案08-23
八年級下冊地理復習教案10-19
八年級地理下冊教案(精選9篇)01-06
粵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教案02-02
粵教版八年級地理下冊教案7篇02-02
八年級地理下冊教學總結05-20
八年級下冊地理教學總結05-21
八年級地理下冊教學計劃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