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高中區域地理教案(精選8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區域地理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區域地理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四種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質災害的關聯性,理解監測防御地質災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質災害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了解關于地質災害方面的科學研究的進展。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能正確評價地質災害和人類活動的關系;
2、增強學生面臨地質災害時的應變能力;
3、讀圖獲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標
強化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使學生具有環境保護意識和防災、減災意識。
【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
【課前準備】將學生分組,使搜集與地質災害相關的各類資料。
【教學過程】
【課件演示】唐山地震圖片,有配音。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看了有關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圖片和文字資料,我們發現,陸地環境的變化有時異常激烈,這些自然現象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它們常常給人類環境造成極大的損害和威脅,我們稱為地質災害。請同學們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質災害有哪些,能舉例說明嗎?
【學生回答】略
【課件演示】主要地質災害目錄
【觀看錄像】地震基礎知識
【提問】地球為什么會有地震呢?
【學生回答】(板塊邊緣,地殼不穩)
【觀看錄像】地震發生的原因
【教師總結】知道了地震發生的原因,我們不難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觀看圖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圖”和“六大板塊的分布圖”
【提問】雖然我們很少親臨地震,但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地震實際上是地球內能在地殼的斷層帶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釋放的過程,請大家發揮想像,地震會產生哪些危害呢?
【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略
【教師補充】我們很容易看到地震帶來的直接危害,而實際上,地震常常會帶來其它一些間接危害,這些間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為慘重的損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災,引發的瘟疫等等。
【過渡】剛才我們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圖,事實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礎知識。
【播放錄像】“火山的基礎知識”
【教師引導并提問】通過觀看錄像,我們了解了關于火山的一些知識,請你回憶一下,火山的分類有哪些?你覺得這樣的分類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學生思考回答】略
【教師總結】科學家們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說明了我們對于火山噴發規律的不甚了解。要確切了解這方面的知識,還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學研究。
【過渡提問】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動頻繁的國家?火山噴發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課件演示】展示板塊碰撞的動畫。
【分組討論】火山噴發也是破壞性很大的地質災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噴發有沒有有利的方面呢?請舉例說明。
【課件演示】對火山噴發這種地質災害應該有正確的評價。(1)從災害的角度看(2)從資源的角度看。
【承接過渡】地震和火山噴發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質災害。它們分別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和巖漿活動在地表的體現,而另外兩種地質災害同樣不容忽視。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課件演示】請大家看下面的這組圖,思考后面的問題。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地質災害給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危害,我們應該積極的防御,盡量減少這些危害造成的損失。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地質災害的發生也十分普遍。
【動畫演示】請大家觀看我國的地質災害圖。
【提問】這么多的地質災害似乎有些聳人聽聞,但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實,我們應該如何進行防御呢?請大家觀看下面的錄像,看看日本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錄像】日本地震災害的防御
【分組討論】在地震多發地區的人們,應該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來臨時和地震發生后三個階段各應該做些什么事?)
【教師總結】請參考擴展資料“地震發生時的應變”,接著總結地震災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高中區域地理教案 篇2
一、 教學目標
。ㄒ唬 知識與技能
1. 了解區域的含義;
2. 比較長江三角洲與松嫩平原的自然地理差異、人文地理差異;
3. 比較長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
。ǘ 過程與方法
1. 通過舉例說出區域的特征;
2. 利用地圖,運用所學的知識,列表比較長江三角洲與松嫩平原存在哪些差異,學會區域
比較的一般方法;
3. 結合教材內容,說明長江中下游平原在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的
影響。
。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讓學生明確千差玩別的地理環境,就會造就不同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初步建立科學的區
域可持續發展觀;
2. 養成自己動手、動腦解決問題的習慣
二、 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 教學重點
1.區域的特征;
2.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3.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ǘ┙虒W難點
1.區域的特征
2. 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三、 課的類型 授新課
四、 教學方法
比較法 案例教學法 師生互動式教學法
五、 課時安排
2課時
六、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區域的含義與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新課導入】我們的生活與地理區域密切相關,例如,我們介紹自己的家鄉是某省、某縣、某鎮,我們去過某些風景名勝區旅游等,我們還聽說過東北平原、黃河流域、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齊魯文化區等地理名詞。你了解什么事區域嗎?區域是怎么劃分的?又有哪些特征呢?好的,帶著這些問題,一起進入咱們今天的學習主題。
【板書】1.1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第一課時
區域的含義與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一、區域
【講述】區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間單位,它是人們在地理差異的基礎上,按一定的指標和方法劃分出來的,有一定的面積、形狀和邊界,由于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標和方法不同,人們劃分出的區域類型也就不同,如按自然環境差異,我國分為南方地區、北方地區、西北地區和青藏地區;按經濟發展水平,我國分為東部發達地區、中部較發達地區、西部落后地區。區域既有客觀性,也有主觀性,這個怎么理解呢?區域的客觀性體現在區域之間差異的存在,而主觀性則體現人為的劃分上,區域“內部特定性質相對一致”是一個區域區別于同等級其他區域的根本所在,如濕潤區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區域的特征】 (師)區域有級別差異,如東北平原既是東北地區的一部分,又可分為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
這說明區域具有什么特征。 (生)略 【板書】(師)這說明區域具有層次性
(師)上面我們說到了,區域是是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結合,客觀性體現在區域差異上,這說明區域還具有差異性特征,區域與同級別區域之間是有差異的,一般說來,區域等級越高,區域內部越復雜,同一性越小 ,區域間差異也就越大;反之,區域等級越低,區域本身簡單,區域內同一性大,區域間差異也小,(以武漢和湖北省為例給學生解釋) 【板書】差異性
。◣煟┙M成區域的各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如:
這說明區域具有什么特征? (生)略 【板書】(師)這說明區域具有整體性特征
。◣煟﹨^域還具有可變性,首先是指區域界線的相對模糊性。雖然有的區域邊界是明確的,如行政區,但大多數區域的邊界具有過渡性質,如干濕地區。其次是指對同一地表空間,人們研究區域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方法和指標不同,可得到不同的區域劃分方案。
二、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煟┯捎诓煌瑓^域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不同,加上地形等自然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各個區域在氣侯、地貌、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的差異,由于自然環境的差異,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導致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發展方向等也存在差異。 下面我們就已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為例,分析一下地理環境差異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思考】1.導致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年平均氣溫差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略
。ń處燑c撥)從緯度位置、海陸位置方面思考
松嫩平原緯度高,正午太陽高度小,地面獲得的太陽熱量少;距冬季風源地近,冬季嚴寒,年平均氣溫低。長江三角洲緯度低,距冬季風源地遠,年平均氣溫高。
2. 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各呈現什么規律 形成這種分布規律的主要原因分別是什么 (生)略 (教師點撥)長江三角洲的年降水量大致和我國降水量的普遍規律一致,原因是該地地形為平原,降水主要來自東南季風等方面分析;松嫩平原的年降水量由于受東面有長白山的阻擋,降水較少,基本呈現從東向西遞減的規律。
3.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河網密度的差異,對農業生產會產生哪些影響 (生)略
。ń處燑c撥)長江三角洲地區因河網密布,湖泊眾多,耕地多為水田,較為分散。松嫩平原地區河網密度小,導致耕地多為旱地,集中連片。
列表比較:
三、活動
學生回答(略) 教師點撥:本活動要求學生了解由于地理環境的差異造成南北方建筑物特點的不同,并由此認識地理環境差異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1)比較而言,北方的冬季寒冷而漫長,南方的夏季濕熱而漫長。為了在冬季充分利用太陽光照和熱量,北方民居正南正北的方位觀比南方強。北方民居的墻體嚴實厚重,利用在冬季保溫御寒;南方民居的墻體輕薄,利于在夏季通風透氣。從北到南,年降水量逐漸增大,民居的屋頂坡度也逐漸增大(利于排水);隨著對保溫要求的.降低和對通風納涼要求的提高,民居的屋檐逐漸加寬,房屋進深和高度逐漸加大。
(2)北方的城市住宅樓建設要考慮冬季室內取暖和墻體保溫,所以建筑成本較高,樓房間距的大小主要看冬季的正午太陽高度。冬季的正午太陽高度自北向南逐漸增大,為保證樓房底層正午有陽光照射的樓房間距自北向南逐漸減小。
補充:分析區域問題的步驟
第一步:搜集區域的相關資料。自然條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水文、植被等,人文條件包括人口、經濟、文化、歷史沿革等。 第二步:資料的分析與整理。
第三步:區域差異分析、比較。區域發展的條件、優勢和劣勢;區域經濟分析;區域發展階段評價。
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了解了區域的含義,分析了區域的一般特征,并且還以長江三角洲和松嫩平原為例,分析了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學習了怎么樣去分析區域問題,下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第二課時 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的影響
【新課導入】區域地理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經濟、技術等因素的改變而改變。長江中下游平原不同發展階段,地理環境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則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煟┫旅嫖覀円黄饋砜匆幌略搮^的地理環境:
、儆砷L江中下游沿岸若干平原組成 ②平原上河流、湖泊和沼澤分布較廣 ③地勢平坦,土質黏重。
不同時期區域地理環境對農業生產活動的影響是不同的,一些原來制約區域發展的地理因素得到克服,后來甚至成為促進區域發展的有利因素。為什么呀? (生)略
。◣煟┮驗殡S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強。 (師)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長江中下游平原同樣的自然條件在區域不同發展階段對農業發展的影響
高中區域地理教案 篇3
【教學重點】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學手段】土壤標本
【教學過程】
。ㄒ胄抡n)土壤是陸地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地理環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義是什么?
。ㄩ喿x教材“漢字‘土’的含義”示意圖思考)什么是土壤?
。ò鍟┮、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ㄩ喿x教材“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示意圖思考)土壤在地理環境中能夠起到什么作用?
(板書)2、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ǔ修D)土壤與生物圈的關系體現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ò鍟┒、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觀察土壤標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體積比例”示意圖)土壤由哪幾部分組成?這些組成物質有什么特點?屬于什么物質形態?適宜農作物生長的理想土壤中各組成物質的比例是多少?物質組成與土壤肥力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板書)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ㄩ喿x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發育示意圖”思考)土壤的四種物質組成與其形成之間有什么關系?哪種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響?
(板書)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1、形成過程
①—露巖石風化→成土母質;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著→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著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類活動的`影響
【設計思想】
由于學生對本節教材涉及的內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利用學生對土壤的感性認識,并遷移已有的關于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氣圈等知識,使學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教學中通過對土壤標本的觀察,或實地土壤剖面的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教學中列舉實例的目的可以使學生將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認識人類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以及人類應如何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關系。
板書設計
第五節陸地環境的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1、形成過程
、佟稁r石風化→成土母質;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著→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著生→成熟土壤。
高中區域地理教案 篇4
目標定位
1.了解東北地區發展的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2.了解東北地區農業的布局狀況,掌握該區的各類農業區的分布狀況。3.通過學習東北地區農業布局特點,使學生正確認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核心點一 東北地區發展農業的地理條件
區域位置:東北區位于我國的東北部,東面、北面、西面分別與朝鮮、俄羅斯、蒙古接壤。東北區所處的緯度位置較高,其最北端是我國緯度最高的地方。
東北區的區位優勢是:位于東北亞區域的中心地帶,東面、北面、西面與朝鮮、俄羅斯、蒙古接壤,東隔日本海、黃海與日本、韓國相望,南瀕渤海并與華北地區相連接。
特點 影響
氣候
條件 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冬季寒冷,夏季溫暖,降水量300~1 000毫米,且集中于夏季,雨熱同季 ①制約著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生產季節;②可滿足一年一熟;③易受低溫冷害影響
地形、土壤
條件 包括高原、平原、山地;東北黑土、黑鈣土廣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高 ①影響農業生產的類型②該地土壤有利于農業生產
社會、經濟
條件 是重要的工業基地,為農業發展提供機械設備、化肥等;交通發達,對外聯系方便;開發晚,人口密度低 ①有利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形成農牧興工,工促農牧的經濟格局②為發展外向型農業提供機遇③使農業經營規模遠高于全國水平;有利于綠色農業、大農業的發展
思維拓展 東北地區、東北經濟區域、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的區別
習慣上所稱的東北地區僅指行政區劃上的遼、吉、黑三省,本章所講的東北地區是指我國第一個比較成熟的大經濟區,是我國“九五”規劃中的七大經濟區域之一,其范圍除了包括習慣上東北地區的范圍之外,還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東部。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是我國東部季風區中的自然地區之一,其范圍較前兩者都小,西界相當于400毫米年降水量等值線,南界約為3 200℃積溫等值線。
核心終點:
根據氣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農業生產自然條件的差異及農業生產方式的不同,東北地區可劃分為三大農業生產區域。農業生產類型主要有耕作業、林業及畜牧業。
東北地區為什么能夠發展水稻種植業?
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和東部山區河谷盆地,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光、熱、水以及土壤條件能夠種植水稻。因此,這一地區為東北地區主要的水稻產區。但是,在東北的其他地區,隨著緯度的升高,積溫逐漸減少,在農業發展過程中仍可通過培育優良品種、改
進種植技術等措施,使水稻種植向北擴展到50°以北的`黑龍江沿岸。
類型1 農業發展的地理條件
關于東北自然環境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個省區,自然地域單元完整
B.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水熱條件配合協調,南北沒有熱量差異
C.有我國最大的平原、最肥沃的黑土地和最大的天然林區
D.區內河流水量豐富,季節變化不大,含沙量很大
答案 C
解析 教材中所指的東北地區是一個相對完整的地域單元,包括黑、吉、遼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東部一部分地區;從氣候上看,本區屬于溫帶濕潤、半濕潤季風氣候,南北方向上由于緯度位置的差異,熱量條件差別很大,由南向北可依次劃分出暖溫帶、中溫帶、寒溫帶等溫度帶類型;東北平原是我國最大的平原,黑土肥沃,是我國第一大林區,也是我國第一大天然林區,森林主要分布在大小興安嶺、長白山脈上;東北地區的河流具有較大的季節變化,降雨主要集中在夏季,河流的含沙量很小。
在分析一個區域時,我們首先要了解這個區域所處的位置,可從絕對位置來看一下它位于緯度多少到多少、經度多少至多少;也可從相對位置看一下它位于哪個半球,海陸狀況如何,周圍有哪些國家、地區、海洋等。然后可從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兩方面來分析。一個區域的自然特征包括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方面,由于受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影響,這些要素之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要注意分析它們之間的關系,這樣才能較好地理解該區的區域自然特征。一個區域的人文特征可從工業、農業、交通、人口、城市等角度進行分析。分析時應突出主要方面、有代表性的方面,也要注意這些特征的形成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變式練習1 讀甲、乙兩圖,回答有關問題:
(1)甲圖地形區名稱:A ,B 。按照“因地制宜”布局原則,A地適合發展 ;B地適合發展 。
(2)乙圖農業基地名稱為 ,該基地著名經濟作物是 ,該區域同江漢平原相比,發展農業的優勢條件為 。
(3)近年來,甲圖區域水資源緊張,為解決該區農業用水問題,下列措施可行的有(雙選)( )
A.節約用水,發展節水型農業 B.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
C.盡快實施“引嫩入遼”調水計劃 D.利用處理后的工業廢水灌溉農田
(4)甲、乙兩圖共同的地理特征是( )
A.凍土廣布 B.河流都有兩個汛期
C.都有小麥種植 D.黑土肥沃
答案 (1)遼東丘陵 遼河平原 林業 種植業 (2)三江平原 大豆 耕地面積大,人均耕地多 (3)AC (4)C
解析 首先確定甲、乙兩區域分別為遼東丘陵、遼河平原與三江平原。根據東北地區農業生產條件的地區差異,可判斷遼東丘陵適宜發展林業,遼河平原與三江平原適宜發展種植業。
類型2 東北農業布局特點
關于東北地區內部不同區域農業發展方向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平原區面向國內大宗農產品需求市場,繼續強化商品糧、大豆等大宗農產品生產
B.平原區的發展方向是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
C.西部草原區的發展方向是多元開發特色農產品,在半山區實現“立體開發”
D.山區農業的發展方向是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
答案 A
解析 東北地區內部的不同區域,農業發展方向與重點不同,加快發展農產品加工業,促進糧食轉化、延長產業鏈條是平原區農業發展重點之一,而不是發展方向。多元開發特色農產品,“立體開發”是山區農業的發展方向,西部草原區農業的發展方向是圍繞生態建設和增加農牧民收入兩大主題,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舍飼畜牧業。
變式練習2 閱讀“我國某區域地形剖面圖”及相關氣候資料,回答問題。
(1)甲、乙兩城市氣候的大陸性哪地更強?請用圖表中的有關數據加以說明。
(2)有關資料表明,甲、乙兩城市每年接受到的太陽輻射總量基本相同。為什么?
(3)據圖文信息判斷出C山脈的名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寫出適宜A、B、C三個地區發展的主要農業部門。
答案 (1)甲城市氣候的大陸性強。甲城市氣溫年較差大,約46.7℃,年降水量小,約320mm,乙城市氣溫年較差小,約42.4℃,年降水量大,約490mm。 (2)甲城市比乙城市緯度高,但夏季日照時間長,地處半干旱地區(非季風區),晴天多,接受到的年太陽輻射總量與乙城市相當。 (3)大興安嶺 (4)A地——畜牧業,B地——種植業,C地——林業。
解析 第(1)題,氣候的大陸性體現在氣溫年較差和降水量上,大陸性強的氣候,氣溫的年較差會更大,降水量更少。通過圖表中數據甲地的氣溫年較差比乙地要大,降水量比乙地的要少。
第(2)題,本題考查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即正午太陽高度角、白晝時間長短、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首先要通過讀圖得出甲地比乙地的緯度高,僅僅從緯度分析乙地的太陽輻射比甲地多,但甲地緯度高,夏季白晝時間長,再加上甲地位于非季風區,晴天多,對太陽輻射削弱作用小,因此盡管甲地緯度高,但與乙城市接受的太陽輻射總量基本相同。
第(3)題,判定C山脈為大興安嶺,主要依據是:①大興安嶺的東側年降水量大于400mm,西側年降水量小于400mm。②大興安嶺的西側為內蒙古高原,海拔較高;東側為東北平原,海拔較低。
第(4)題,A地位于非季風區,降水量較少,適合牧草的生長,因此適合發展畜牧業。B地位于季風區,降水量多且地形平坦,適合發展種植業。C地為山區,適合發展林業。
搞好東北地區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工作,一定要堅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在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讀圖完成1~3題。
1.東北的大米因質量優而廣受歡迎,主要原因是( )
A.熱量和水分較充足而且配合好,雨期短,光照條件好
B.土壤肥沃,熱量條件比南方地區好
C.降水多,比南方地區好
D.熱量條件和降水條件都比南方好
答案 A
解析 東北地區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作物生長期長,因此品質上乘;再加上氣候寒冷,農作物病蟲害少,幾乎不使用農藥,具有綠色大米優勢。
2.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 )
A.春小麥、大豆 B.冬小麥、玉米 C.棉花、水稻 D.高粱、亞麻
答案 A
解析 氣候條件制約著一個區域農業的生產品種、耕作制度和生產季節等。東北地區由南向北熱量在遞減,因而其南部、中部和北部的農作物品種有所不同。春小麥、大豆是位于東北中北部的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所共同的、主要種植的農作物。冬小麥、棉花主要分布在遼南,高粱主要分布于中部。
3.圖中A表示的地形區是( )
A.我國最大的平原——東北平原 B.東北重要的谷物農業區——松嫩平原
C.東北主要的玉米生產區——三江平原 D.東北主要的黑土所在區——三江平原
答案 D
解析 考查東北地區農作物的分布情況及土壤類型。圖中A位于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三江匯合處,是三江平原。三江平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從土壤類型看,東北地區是我國主要的黑土分布區,三江平原是最大的黑土分布區。因為緯度較高,生長期較短,所以三江平原主要糧食作物是春小麥,玉米已較少種植。
4.東北地區劃分為三大農業生產區域的依據是( )
A.地形多種多樣
B.氣候條件的制約
C.有利于發展綠色農業和大農業
D.氣候、地貌、植被和土壤等農業生產自然條件的差異及農業生產方式的不同
答案 D
解析 東北地區農業生產條件地域差異顯著,農業生產的地域性突出,根據氣候、地貌、植被、土壤等農業生產自然條件的差異及農業生產方式的不同,東北地區可劃分為三大農業生產區域。
5.東北地區水稻多種植在( )
A.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
B.松遼平原
C.北緯50°以北的黑龍江沿岸
D.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以及東部山區的河谷盆地
答案 D
解析 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北部生長季較短,是春小麥的主要分布區,松遼平原是玉米集中分布區。水稻多分布在遼河、松花江流域的大型灌區以及東部山區的河谷盆地。隨著育種和種植技術的進步,水稻已擴展到北緯50°以北的黑龍江沿岸,但此處還不是水稻的主要種植區。
高中區域地理教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日本的輪廓圖。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氣候、河流、礦產,并分析其特點與成因。
3、了解日本的農業發展條件、主要的農作物及出口的農產品,并能運用高中地理知識與原理進行解釋。
4、分析歸納日本的工業與城市發展的有利條件,工業分布的特點等。譬如以日本臨海型工業布局為例。
5、運用高中地理知識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構成、人口遷移、城市化進程特點。
二、本講重點、難點
重點:日本的地理特征。
難點:1、日本的農業和工業發展的條件。
2、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國家地理中的新加坡,我們是從哪幾個方面來了解的呢?(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氣候、河流以及資源等;工農業發展的特點及其原因)
日本(板書)
【引入新課】今天我們來學習世界國家地理中的日本,還是跟上節課一樣從以上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自然地理特征(板書)
1、地形(板書)
【讀圖】請大家把地圖冊翻到日本這一頁,找到分層設色地形圖。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思考下面的問題。
【提問】根據地形圖,來總結一下日本的地形狀況?(以山地丘陵為主,中間高,四周低,沿海地帶分布著狹小的平原。由四個小島組成: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由此總結出其地形構成:)
2、氣候(板書)
【提問】根據它的海陸位置(日本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24°N—46°N))我們來分析一下它的氣候特征(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季溫和,降水較多;夏季涼爽,降水豐富,原因:四周環海,受海洋影響大,沿岸有強大的日本暖流)
3、河流(板書)
【提問】繼續看圖,看河流的數量,流向及其長短并分析其原因(短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國土狹。
4、資源分布(板書)
【提問】從日本的資源分布圖中我們可以獲取什么信息(森林、水利資源豐富,但礦產資源貧乏。原因:水能—水量大,河流落差大;森
林—多山地,降水豐富;地熱能—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板塊的消亡邊界,火山地震活動頻繁;風能—處于季風氣候區)
二、農業(板書)
【提問】通過前面農業區位因素的學習,大家應該知道從哪些方面去分析一個國家的農業狀況(自然條件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交通,政策,農業生產技術,工業基礎,勞動力,地價水平)引導學生利用之前所學知識分析具體實例,便提問邊進行補充,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然后得出如下結論。板書:
種植業:平原狹小,人多地少,稻米單產高,可自給。
措施:小型農機具;發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培育良種等。
漁業發達:遠洋、近海捕撈和近海養殖發達。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于此,形成的北海道漁場。
其他:丘陵種果蔬,但仍需大量進口。
主要農作物:水稻
進口農產品:小麥、玉米、蔬菜和水果等
三、工業
【讀圖】指導學生閱讀日本工業分布圖,并思考一下問題
1、根據所學知識如何分析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狀況(板書)
。ńY合所學過的工業區位因素,自然因素:普通影響因素如原料、能源、土地、水源等;特殊影響因素如某些工業對礦產、水能、空氣或氣候等有特殊要求;社會經濟因素: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政府、
科技等;其他社會因素)
2、日本有哪些重要的'工業部門?(板書)
。ㄤ撹F、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3、日本發展工業的優勢與劣勢分別有哪些?(板書)
(優勢:國土狹小,國內市場狹小,礦產資源貧乏;劣勢:勞動力充足,文化素質高,科技雄厚,海岸曲折,多優良港灣)
4、日本的工業分布區主要分布在哪里,為什么?(板書)
。ㄖ饕植荚冢簽|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狹長地帶。原因:這些地區多優良港灣,交通便利,利于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業產品)
【引導】解決了以上幾個問題后,我們能不能總結一下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呢?
5、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板書)
。◤膰膺M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然后依靠科學技術和充足的勞動資源,對進口原料進行加工,制成工業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缺陷:工業產品依賴國際市場銷售;工業原料嚴重缺乏;依靠國際市場進口)
四、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板書)
【引導】讀課本內容,通過小組討論,解決以下問題
1、人口數量與人口密度
人口多,密度大
原因:日本國土面積狹小
2、人口問題
老齡化嚴重
原因:(1)隨著生活環境、飲食和營養狀況改善與醫療技術的進步,老年人死亡率在不斷降低
。2)日本的人口出
生率一直在下降
3、人口分布
太平洋沿岸平原
原因:地形多山地,平原面積狹小,多集中在沿海地區,所以人口和工業也多集中在這一地區。
高中區域地理教案 篇6
教學目的: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教學知識點:
1、什么叫洋流?
2、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是什么?以及洋流的分類。
3、影響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環流系統有哪些?4。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
5、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試找出分布規律。
重點:①洋流的分類②洋流的分布與流向③洋流的影響
難點:洋流的分布規律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第一步:引入新知,全班參與討論什么是洋流,是怎么引起的。解說:什么是洋流?→洋流又稱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運動外,海水沿一定途徑的大規模流動。(5分鐘)
第二步:圖文并茂,深入講解。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是什么?→最根本的動力是太陽輻射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而后帶動海水運動,產生現在的洋流形式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輻射的南北差異,海陸分布和地球自轉帶來的地轉偏向力,也就是地心引力和離心力的合力。(10分鐘)。
洋流的分類→①洋流按成因分為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風海流亦稱吹送流,漂流:在風力作用下形成的。盛行風吹拂海面,推動海水隨風漂流,并且使上層海水帶動下層海水流動,形成規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風海流。世界大洋表層的海洋系統,按其成因來說,大多屬于風海流。密度流在密度差異作用下引起。不同海域海水溫度和鹽度的不同會使海水密度產生差異,從而引起海水水位的差異,在海水密度不同的兩個海域之間便產生了海面的傾斜,造成海水的流動,這樣形成的洋流稱為密度流。補償流因為海水擠壓或分散引起。當某一海區的海水減少時,相鄰海區的海水便來補充,這樣形成的洋流稱為補償流。補償流既可以水平流動,也可以垂直流動,垂直補償流又可以分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魯寒流屬于上升補償流。②按冷暖性質分為暖流和寒流,暖流:本身水溫比周圍水溫高,來自水溫低處,寒流,亦稱涼流,冷流:本身水溫比周圍水溫低,來自水溫高處。③按地理位置分類:赤道流、大洋流、極地流及沿岸流等。(20分鐘)影響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環流系統有哪些?→一般的,除了北印度洋和中國沿海的洋流之外,其他地區洋流流向是穩定的,不受季節影響,而北印度洋和中國沿海洋流的流向轉變均是受季風改變的影響。北印度洋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洋流逆時針運動;夏季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洋流順時針運動;而中國沿岸洋流冬季受大陸西北和東北季風影響,流向向南;而夏季受到西南和東南季風影響,流向向北。
洋流系統:表層環流系統以中低緯海區的副高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以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低壓區為中心的氣旋型大洋環流,赤道為低氣壓區,由赤道兩側吹向赤道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驅動赤道兩側的海水由東向西流動。北面的稱為北赤道暖流,南面的稱為南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到達大洋西岸時,受陸地阻擋,其中一小股回頭向東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沿海岸
向較高的緯度流去,至中緯地區受西風吹動形成西風漂流。當它們到達大洋東岸時,一部風沿大陸西岸折向低緯,成為赤道暖流的補償流;另一部分沿大陸西岸折向高緯,構成極地寒流。南半球中緯海區的西風漂流。在南極大陸周圍形成的繞極環流,稱為南極寒流。反氣旋型大洋環流:信風漂流、信風漂流遇大陸后向高緯轉向的補償流、西風漂流、西風漂流遇大陸后向低緯轉向的補償流,便構成各大洋副熱帶海區(僅指大洋的如下海區: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氣旋型大洋環流:由西風漂流、西風漂流遇到陸地后向北分支形成的補償流、極地東風帶形成的中高緯大洋西岸的洋流組成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氣旋型大洋環流。南極繞極環流:在極地東風帶的吹拂下形成環繞南極洲大陸一周的南極繞極環流,再往低緯方向為環繞南極大陸一周的西風漂流,因本海區自然特征比較一致,有些學者把南極外圍海區稱為南冰洋,另一部分學者認為大洋應有其對應的大洋中脊而不承認“南冰洋”這一稱謂。(25分鐘)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對氣候的影響:總體來說,暖流增加溫度和濕度,寒流降低溫度和濕度。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寒暖流交匯的海區,海水受到擾動,可以將下層營養鹽類帶到表層,有利于魚類大量繁殖,為魚類提供誘餌。對海洋污染的作用:有利也有弊: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擴散而加快其稀釋和凈化的速度,也相應地使污染范圍擴大。
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
洋流的分布規律:1。中低緯海區,形成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高中地理教案,北半球順時針流動,南半球相反。2。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域,形成逆時針方向流動的大洋環流。3。南極大陸外圍,在南緯40°~60°附近海域終年受西風影響,形成橫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風漂流,其性質為寒流。4。北印度洋,形成“夏順(時針)冬逆(時針)”的季風洋流,這主要與該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風,冬季刮東北季風有關。(20分鐘)
第三步:回顧知識點,有任何疑慮的向我提問。
課后總結:大部分學生能了解洋流,以及洋流的分布。
高中區域地理教案 篇7
【教學思想設計】
主體地理思想——資源跨區域調配屬于國土整治范疇,對一個地區進行國土整治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設計理念】
本課基于先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的需要以及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運用典型案例,將學生帶入特點事件的“現場”,分析案例,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以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標分析】
“舉例說明產業轉移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
這條標準要求學生通過實例,分析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對資源調出區和調入區社會經濟、地理環境等方面的影響。這種影響包括利、弊兩個方面,也就是必須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的“一分為二”觀點的教育。
【教材分析】
“必修Ⅰ”和“必修Ⅱ”兩個模塊分別從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和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兩個方面闡述了人地關系。“必修Ⅲ”則是在上述基礎上,以區域為研究對象,結合“區域可持續發展”,將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原理應用于實踐!氨匦蔻蟆钡谝徽率恰秴^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其中第四節《區域經濟聯系》是在前三節基礎上的遞進、深化。本節內容包括三部分:“東、西部地區的經濟合作”、“資源跨區域調配”和“產業轉移”。第一部分的內容較少且比較簡單,所以與第二部分合并在第一課時中。第二部分又有“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和“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四個模塊。根據與學生生活的貼切程度和參考魯教、人教版教材,本節課創造性利用教材,選取“西氣東輸”為例子,讓學生認識到,資源跨區域調配不僅要關注對資源調出區或調入區地理環境的影響,而且還關注對資源調配中所涉及的有關區域的影響。
【學情分析】
從知識掌握程度看,一方面學生已學習了我國資源分布狀況、我國區域經濟狀況等知識,對我國資源的調配有了一定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學生雖通過不同渠道對西氣東輸工程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但對此工程的認識尚不夠系統和深入。
從心里特點看,高中學生思維活躍,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方法較為合適。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天然氣資源的特點及我國天然氣資源的`分布和開發利用現狀;了解西氣東輸工程的必要性和實施路線;學會分析跨區域調配與區域經濟、環境、社會間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我國天然氣資源開發利用現狀的分析,培養地理思維能力;通過閱讀分析圖表文字信息,提高歸納和把握事物重點的能力;通過活動設計,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探究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分析我國東西部地區資源分布和經濟發展之間的矛盾,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看待問題的能力;通過對天然氣跨區域調配工程的了解,樹立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同時使學生樹立人地關系協調發展的觀點,以及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重點:分析說明“西氣東輸”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難點:以“西氣東輸”為例,學會分析說明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地理環境的影響的方法。
(根據課標確定本節課的重點:學會分析其他資源跨區域調配,屬于知識的遷移。此前提是學生必須通過“西氣東輸”的案例的真正消化理解,才能掌握分析方法,達到學以致用,因此定為難點)
【教學策略】
資料分析、案例探究與問題討論,講授、解釋與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相結合。
【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1)提供西氣東輸的相關資料;(2)指導學生進行準備工作;(3)教學材料準備和課件制作。
學生準備:從多層次、多角度、多方位去了解有關西氣東輸的背景資料,如目前的工程狀況以及該工程對調出區調入區的影響等。課前進行預習,填寫導學案。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學過程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 [視頻引入] 西氣東輸工程資料片(關于廣西)
[教師講述] 西氣東輸已經進入廣西,在以后的生活里,我們將會深切感受到這種國家大型工程給我們生活帶來的便利。這種大型工程就叫做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并且以西氣東輸為例。
[目標展示] 觀看視頻
[教師提問] 我國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有哪些?為什么要建設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
[出示圖片] 教材27頁,圖1-22“我國西氣東輸路線布局示意”
[合作探究]結合我國行政區圖,找出西氣東輸的起點、終點、途經行政區、所經地形和所穿河流。
[教師歸納] 對學生的匯報進行客觀評價,并對闡述不清的問題及時引導、點撥并板書。
思考并回答問題
閱讀圖文,并從中提取有關知識,回答問題
結合中國行政區圖、地形圖以及“影響交通運輸的因素”的原理,小組合作,進行案例分析,并作匯報。
“西氣
東輸”概況
高中區域地理教案 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我國土地資源的主要特點。
2.知道土地資源開發利用中的主要問題。
3.知道耕地、草地、林地三種最主要的土地類型的分布,以及它們內部的地區差異和特點。
4.記住我國主要的土地利用類型,了解其特點。
5.使學生形成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的正確的資源觀,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資源保護意識。
教學重難點
1.我國土地資源的分布及基本特點。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劇減少等土地資源問題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意義。
3.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及帶來的嚴重后果,對學生進行土地資源的國情國策教育,培養學生正確的資源觀、環境觀,形成可持續發展意識。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學生齊唱環保之歌《我愛您,媽媽》“我悄悄獻上一束鮮花,獻給您親愛的媽媽,感謝您給我生命,您把我從小養大,媽媽啊,我愛您親愛的媽媽……”
(師問)歌中的“媽媽”指的是誰?
(生答)歌中的“媽媽”指的是養育我們的土地。
教師總結:土地,它給人類提供了山川、萬物、衣食、財富;過去的一切得益于它,它更影響著人類的未來。這就是土地,這就是土地資源。
二、新課教學
(一)類型齊全,耕地比重小
教師:多媒體出示耕地、草地、林地、城鄉建設用地、交通用地、工礦用地、永久積雪和冰川、戈壁的景觀圖。
學生:討論這些景觀圖中土地自然環境和條件的差異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同。
山區--林地;高原──草地;平原──耕地:城市──建筑用地。
教師:由于自然條件和自然環境的差異,人們對土地的利用方式和途徑也就不同,根據土地的用途及土地利用的狀況,我們把土地資源分為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設用地,耕地、草地、林地是農業用地,建設用地為非農業用地。
(承轉)我們身為中華兒女,祖國的土地資源有何特點呢?
中國陸地面積居世界第三位,國土遼闊,土地資源豐富。
(屏幕顯示)教材P68圖3.9《中國土地利用類型的構成》。
(師問)這些說明我國土地資源的什么特點呢?
(生答)土地利用類型齊全。
(師問)我國土地資源如此豐富、齊全,對我們來說是有利條件還是不利條件呢?
(生答)有利。
教師總結:如此豐富和類型齊全的土地資源,為我國因地制宜全面發展農、林、牧、副、漁業生產提供了有利條件。
請大家觀察各類土地所占比例,能說明什么問題呢?
教師總結:咱們十分需要的耕地、林地比重小,咱們不需要的難以利用的土地比重大,這樣的土地構成結構合理嗎?
大家請看我國人均耕地狀況。屏幕顯示圖3.8《中國人均農業用地面積與世界的比較》?梢钥闯觯袊司睾苌。
(二)地區分布不均
教師:指導學生讀圖3.9《中國土地利用類型的構成》
學生:結合此圖并聯系所學的有關知識完成課本P71“活動2”的填表格練習,明確土地資源的利用要受到地形、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影響。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造成這種分布差異的原因。
耕地--氣候濕熱,地形平坦。
林地--降水較多,山地地區。
草地--降水較少。
難以利用土地--氣候惡劣,干、寒。
(師問)我國季風區面積約占全國的一半,卻集中了全國90%以上的耕地和林地,是我國農、林、漁業的主要分布區,而且土地的利用程度高。草地、難利用的土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內陸地區,土地資源的.利用程度較低,未利用土地分布較廣。分布不均是我國土地資源的又一特點。大家想一想,這是優勢還是劣勢呢?
(生答)劣勢。
大家知道我國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濕潤及半濕潤地區,結合圖3.10,你能說出水田和旱地分別位于哪個地區嗎?
(生答)水田--濕潤區;旱地--半濕潤區
教師提問:下面請大家思考幾個問題:
(1)水田和旱地的分布大致以什么地方為界?
秦嶺-淮河一線。
(2)大致與哪條年等降水量線的分布相一致?
800mm.
(3)造成我國耕地南北差異的成因是什么?
南方降水多,屬濕潤區;北方降水少,屬半濕潤區。即氣候差異(降水差異)造成了農作物品種的差異。
(承轉)土地資源是可再生資源,如果合理利用,能夠供人們永續利用;如果利用不當,會出現什么問題呢?(生產能力會下降,甚至完全喪失。)
(三)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讀圖3.11《土地資源遭到破壞》中的漫畫:
第一幅圖:人口增長,非農業用地增加,造成耕地減少→加劇人與耕地的矛盾。
第二幅圖:過度放牧,造成草場退化→荒漠化加速。
第三幅圖:由于人類濫伐森林,加劇了水土流失。
第四幅圖:人們不當排放造成土地的污染。
教師總結:土地是立國之本,對于我國這樣的一個人口大國來說,合理用地、節約用地、保護耕地尤為重要,但是人們對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卻造成了土地資源的嚴重破壞,加劇了我國土地資源的危機。我國僅以世界7%的耕地養活著世界21%的人口,這既令人自豪,又是一種壓力。因此,我國把“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實保護耕地”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學生:閱讀課本P72圖3.12,明確我國已經實施的土地保護措施,完成P74“活動3”,
三、課堂小結
我們知道了我國土地資源有總量豐富、類型齊全的優勢;又了解了其人均占有量小、比例不盡合理、分布不均及各類土地資源破壞嚴重的劣勢。因此大家一定要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保護土地資源。
四、課外活動:實踐探究 拓展延伸
調查實踐:
l.在我們學校周圍,往日碧綠的田野已煙消云散,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排排的廠房,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寫一篇短文,在全班辦一期“保護家鄉的土地”的宣傳欄。
2.調查當地土地的主要利用類型和狀況,是否有破壞土地資源的現象,采用了哪些保護措施。
課后習題
在我們學校周圍,往日碧綠的田野已煙消云散,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排排的廠房,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寫一篇短文,在全班辦一期“保護家鄉的土地”的宣傳欄。
【高中區域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區域地理教案11-03
地理教案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08-26
《地理環境對區域發展的影響》地理教案08-28
高中地理教案11-02
(精華)高中地理教案08-30
高中地理教案設計09-01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05
高中地理教案(15篇)11-03
高中地理教案15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