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時間:2022-09-21 10:04:38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精選12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精選12篇)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篇1

  一、教學目的

  “三圈環流”一直是教學的難點。由于本節內容空間尺度大、要素多,只憑課本中的圖片,學生難以理解吃透,借助多媒體課件的動畫展示,也只能看得見,仍然摸不著,學生也只是憑借畫面去想象,難以形成空間思維的概念,最后也是暈頭轉向。因此我們決定讓學生動手,制作三圈環流模型。以此提高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

  二、教學思路

  本次實驗按照實驗準備――小組分工――合作互助――模型展示――教師總結這5步完成。在實驗準備階段,由老師事先安排好實驗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組分工對材料進行加工,形成最后模型制作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小組結合課本上“三圈環流的形成”相關文字介紹,合作完成模型;最后對模型進行展示,教師對模型制作中出現的問題進行點評。

  三、教學準備

 。1)地球儀。每個班準備10個橡膠地球儀玩具,其大小適中,并自帶經緯網,學科性強,可以在實驗的同時幫助學生加深地理認識。

 。2)硬紙條。以打印紙為材料,上面已經繪制了4個垂直氣流、3個近地面風向和3個高空風向,只需要學生在上課時沿線剪下即可,大大節省了課堂時間。同時,在設計上,高空風和近地面風是不一樣的,高空風成弧形,最后偏轉了90°,近地面風成直線形。這是因為高空風向和近地面風的成因略有差異,在制作前需要給學生具體強化。

 。3)透明膠布、剪刀等。

 。4)模型制作:①明確分工。在課堂上,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合理分工。2個同學負責剪紙,2個同學負責折疊,準備出4個垂直氣流、3個高空風、3個近地面風,另2個同學負責閱讀課本,了解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②合作互助。材料準備齊后,小組同學群策群力,共同完成模型。

  第一步,赤道地區受熱最多,近地面空氣膨脹上升,所以在赤道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氣流;而極地終年寒冷,空氣堆積下沉,所以極地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氣流。

  第二步,赤道地區空氣上升后,高空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極地地區空氣下沉后,高空空氣密度減小,形成低氣壓。在水平氣壓梯度力的作用下,高空空氣由赤道流向極地(南風),受地轉偏向力影響,南風逐漸右偏成西南風,在30°N附近高空偏轉成西風。這樣,來自赤道上空的氣流不斷在此堆積下沉。因此,30°N附近有下沉的垂直氣流。因此近地面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諝庥纱讼蚰稀⑾虮绷鞒,其中向南流的氣流(北風)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逐漸偏成東北風(近地面),低緯環流形成。

  第三步,從30°N近地面向北流的'氣流(南風)受地轉偏向力的影響,逐漸偏成西南風(近地面);極地空氣下沉,近地面空氣密度增大,形成高氣壓,空氣向南流出(北風),逐漸偏成東北風(近地面)。于是在60°N附近,從南邊來的西南空氣和從北邊來的東北空氣相遇,暖而輕的氣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氣流之上。因此60°N附近有上升的垂直氣流。

  第四步,60°N附近空氣上升后,在高空分別流向30°N(高空風)和90°N(高空風),組成了中緯度和高緯度環流圈。

  四、模型展示

  模型制作完成后,各小組派代表展示小組模型制作成果,并結合模型說出三圈環流的過程。

  五、教學評價

  本次模型制作,體現了模型制作的以下優勢:

  一是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傳統的教學以老師講授為主,學生只靠死記硬背掌握知識的要點,學習的興趣不濃,效率不高。而本次“三圈環流”模型制作,讓全體學生都參與進來,在小組中合作學習,動手制作,體現了地理學科的特色,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二是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完成本次模型,需要調用以往所學的“熱力環流”、“風”、“地轉偏向力”等知識,這也是“三圈環流”的難點,通過小組合作探究,查閱相關資料,加深了對以往知識的理解,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究精神。

  三是將復雜、運動的地理事物進行分解,直觀地展現出來,深化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通過本次模型制作,學生對三圈環流的形成過程有了更加直觀、深刻的認識。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篇2

  一、教材

  在上節內容中,我們已經對宇宙中的地球進行了初步學習,為學習太陽對地球的影響奠定了基礎。“萬物生長靠太陽”,在本節內容中,我們要學習與地球以及人類生存、生活密切相關的恒星——太陽對地球的影響,由此,我們才能繼續學習下面幾節與太陽對地球的影響有關的內容。所以,本節內容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二、學情

  1。在初中對區域地理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對太陽輻射的分布已經略有了解,在此基礎上要引導學生從原理上理解影響太陽輻射強弱的因素,并總結太陽輻射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2。對于太陽活動的認識,學生剛剛接觸,因此比較陌生,所以學生需要一個認識學習的過程。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結合實例,認識太陽輻射對地球的影響。

  2。結合太陽外部結構說出太陽活動的主要類型以及特征。

  3。簡述太陽活動對地球的主要影響,并能用實例加以分析和說明。

  【過程與方法目標】

  1。結合圖片、資料和生活體驗提出問題,認真思考,與同學共同探究,尋求結論。培養分析問題、總結歸納問題的能力。

  2。通過閱讀課本中出現的地理空間分布圖,掌握讀圖分析并總結地理規律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養成熱愛生活,善于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從生活中發生的`地理現象去學習、分析的習慣。

  2。通過探究太陽輻射、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樹立事物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觀點。

  3。正確認識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樹立科學的宇宙觀和發展觀。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太陽能量的來源,太陽輻射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2。通過讀圖,分析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規律及其影響因素。

  3。了解太陽的外部大氣結構與太陽活動的類型,理解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難點】

  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五、說教學方法

  講授法、讀圖法、對比分析法。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情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教學內容稱述性知識“亞細亞”和“歐羅巴”亞歐大陸亞洲的地理位置時區與區時

  運用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掌握亞洲和歐洲地理位置及特征。原認知知識

  好感

  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評價方法作業評價、小測試評價教學資源印刷資料小測試題多媒體資源flash動畫模型實物:地球儀教學重點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教學難點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教學關鍵

  運用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學會分析某個未知區域各地理事物之間的相互

  聯系及該區域的地理特征。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景觀在哪里?(播放一段關于亞洲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學生發言:中國、亞洲、日本?

 。ǘ┬率

  板書第一章認識大洲第一節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的大陸。學生通過閱讀圖1—1,進行討論后總結。提問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緯度范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經度范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主要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學生通過讀地圖1—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活動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后進行總結。歐洲:

  緯度范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經度范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了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學生回答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點撥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來分析掌握歐洲的地理位置。(學生小組探究完成)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高壓、低壓系統的活動規律與天氣特點。

  2、過程與方法:會運用簡易天氣形勢圖分析各地天氣系統及天氣變化趨勢,并分析其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論聯系實際,增強防災抗災意識。了解科技前沿,樹立學習科學知識為生產生活服務的理念。

  教學重難點

  1、能根據氣壓分布圖判斷其氣流狀況及天氣特點;

  2、能讀懂簡易的天氣圖,推測近期的天氣變化趨勢,并用規范的語言來表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導入

  今年的9月3日特別有意義,它是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日,大家都回家看閱兵儀式了吧?這些鏡頭,你們還記得嗎?

  【PPT投影】展示閱兵儀式的照片:英姿颯爽的三軍儀仗隊、激動得流著淚的抗戰老兵、踏著“七彩祥云”而來的空軍方陣。

  不知道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閱兵儀式上那道最美的風景——湛藍的天空呢?事實上,如此美麗的天空,來之不易。為了確保閱兵的順利進行,從8月20日起,北京地區正式啟動空氣質量保障措施,通過全市上下共同聯動,積極協調周邊省市協同減排,全力保障閱兵紀活動期間北京的空氣質量。至9月1日,北京空氣質量已連續天天優良,空氣質量保障情況甚至超越了2008年奧運會期間。當然,如果沒有老天爺幫忙,誰也不能保證當天一定是好天氣。就像秋游之前,你是否也擔心過老天配不配合呢?先讓我們來看看專家9月2日的分析預測吧!

  我們之前已經對氣候有所了解了,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大氣平均狀況,范圍大,時間長,一般變化不大。但是天氣是指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陰晴、風雨、冷熱等的大氣狀況,天氣是短時間的、多變的。那么,專家們憑什么就知道9月3日降水可能性小呢?

  學生討論后得出結論:我們發現文中在講到晴的時候,提到了當時“影響北京的天氣系統主要是東移的槽脊”。

  【講授】引出“槽、脊、高壓、低壓”的定義

  教師引導:其實槽和脊是天氣系統的名稱。天氣系統通常指引起天氣變化的高壓、低壓和高壓脊、低壓槽,鋒面等具有典型特征的大氣運動系統。而所謂天氣預報就是對各種天氣系統的預報,通過對未來某時段內各種天氣系統的產生、移動和消亡的變化來分析未來一段時間內的天氣變化。

  請學生根據教材內容了解“高壓與低壓”、“槽和脊”,并歸納在這些天氣系統在等壓線分布圖上的氣壓分布特點。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內容,學習到了“高壓”和“低壓”,“高壓”即中心氣壓高于四周,“低壓”剛好相反。由高壓中心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叫“高壓脊”,由低壓中心延伸出來的狹長區域叫“低壓槽”。

  教師引導:為了使學生能更好的理解,教師在等壓線分布圖上可先找到高壓脊,畫與之相垂直的一條線,請同學們說說其與等壓線相交的點上分別對應的數值,對比后發現,脊線上的氣壓值高于兩側。所以脊線本質是氣壓比兩側都高的'點集合。

  【活動】探究一高壓與低壓的大氣運動特點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活動一案例分析,研究控制北京附近的天氣系統及其對北京天氣的影響

  活動一(1)標出控制北京地區的天氣系統的名稱

  教師引導:下面讓我們來看看9月3日那天,部分地區的海平面氣壓分布狀況,請同學們來觀察一下圖上北京附近正被什么天氣系統控制著?

  學生活動:讀圖后,分析北京附近氣壓的分布情況,找到天氣系統的中心,通過比較中心與四周等值線的數值分布,結合教材內容,找到了“高壓”中心,并在圖上用“G”標出。在此基礎上,畫出由它延伸出來的高壓脊(脊線)。(一位同學上黑板演示,其余同學在學案上畫。)

  活動一(2)畫出此時北京和伊爾庫茨克的風向

  教師引導:先請同學講講風向的畫法。

  學生活動:畫過北京的風向的基本步驟,回答要點如下:

  1、先確定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壓線,指向低壓。

  2、北京在北半球,地轉偏向力偏右(右手定責畫法),風向右偏。

  3、近地面風向與等壓線成一夾角。確定風向,用箭頭標出。

  4、準確說出風向:西南風。過伊爾庫茨克的風向的畫法類似,為西北風。

  活動一(3)(4)完成高壓(反氣旋)示意圖(畫出高壓系統周圍四個點各處的風向以及垂直氣流的運動方向),并用簡要的文字歸納小結。

  教師引導:請學生在黑板上標出該高壓系統北部和東部的風向。

  學生由此發現,在高壓系統的不同部位風向是不同的。水平方向上大氣好像發生了旋轉。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大氣水平渦旋,我們把它叫做反氣旋。高壓和反氣旋是對同一個天氣系統的不同描述,一個指氣壓狀況,一個是指氣流狀況。畫過北京、伊爾庫茨克等四個風向后,可利用這一方法在高壓系統的模式圖當中將大氣運動的示意圖畫完整。教師最后引導學生做規律小結。

  學生活動:(抽兩名學生上黑板畫,一個畫北半球反氣旋示意圖,一個畫南半球反氣旋示意圖。其余學生在學案上畫。)主要步驟:

  1、在高壓中心用“G”標明。

  2、畫四點的水平風向。

  小結:

  1、通過畫圖,我們得出結論:北半球,反氣旋順時針向外輻散,南半球由于地轉偏向力向左,所以逆時針向外輻散。因為近地面水平方向上中心空氣會不斷輻散,于是垂直方向上,由高空空氣下沉來給予補償。

  2、關于天氣,高壓區,垂直方向上,高層大氣自上而下來補充,盛行下沉氣流,空氣下沉升溫,教師可引導“云消雨散”,故少雨。描述為,在高壓控制下的地區,天氣一般“晴朗干燥”。聯系北京9月3日“秋高氣爽”的好天氣。

  【活動】案例分析,研究控制東京附近的天氣系統及其對當地天氣的影響

  教師引導:【PPT投影】9月3日上午,部分地區的衛星云圖

  學生活動:觀察北京上空的云層特點,發現此處晴空萬里。繼而驗證了受高壓控制,天氣晴朗干燥的規律。

  教師引導:那么在該高壓系統的東面呢?可能正在受什么天氣系統的控制?

  學生活動:該處云層厚,很有可能是多云或降水天氣?赡苁鞘艿蛪海庑┑目刂。

  學生活動:

  1、標出低壓、低壓槽

  2、畫出此時伯力、東京的風向

  3、完成低壓(氣旋)示意圖(畫出ABCD的風向以及垂直氣流的運動方向)

  4、水平方向向中心輻合(北逆南順),垂直方向盛行上升氣流,天氣陰雨。

  小結:教師應引導學生邊畫、邊想、邊理解。自然地理難,往往需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但是其科學性強,邏輯性強,一環扣一環。這個活動題中,從確定中心氣壓性質(低壓區),到畫風向(水平方向上,大氣從四面八方向流入中心),到了解垂直氣流方向(中心的空氣上升,盛行上升氣流),最后推測天氣變化(氣流上升遇冷凝結容易成云致雨,往往形成陰雨天氣),一步接著一步。只要學生能把整個過程從頭到位不折不扣地理通理順,那么這個問題就解決,掌握了,甚至可以說,以后都很難忘記。

  【活動】探究二研究2015年8月6日部分地區海平面氣壓分布示意圖,分析有關問題。

  教師引導: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了解到,不同的天氣系統對天氣的影響是不一樣的,而天氣系統的產生、發展和消亡,又時時刻刻使天氣也隨之變化。生活中,我們研究天氣系統,也是為了預測天氣的變化趨勢,從而更好地指導人們安排好生產和生活。

  學生活動:觀察、思考、討論:

  學生活動1、請根據等壓線數值,標出甲、乙分別是何氣壓中心。

  學生答:甲,低壓系統;乙,高壓系統。

  學生活動2、圖示時間,影響北京和上海的分別是什么天氣系統?

  學生答:北京受低壓控制,上海受高壓控制。

  以上兩題,難度系數都較低。第二題中,學生答出北京受低壓槽控制,超出預計水平,說明對槽脊的概念已經理解掌握,能在圖中判斷并描述出來了。

  學生活動3、假如你是天氣播報員,請你來播報一下當時北京和上海的天氣情況。

  學生答:北京,陰雨天氣;上海,高溫晴朗。

  這一題難度系數略高,一方面需要結合之前剛學的規律,從高低氣壓來判斷天氣,這個還不算難;更難的一面是,題目要求“假如你是天氣播報員,請你來播報一下當時北京和上海的天氣情況”,這就需要學生用規范的術語來回答這個問題。普遍的結果是學生知道意思,卻不會表達,或者表達得不夠精確。以此作為機會,可以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所在,既要用準確的文字來表達,也要通過口述,來檢驗其合理和流暢的程度。教師應要求學生盡量用較為簡略的語言來描述,言簡意賅,突出天氣的兩個要素(氣溫和降水特點)。

  提供當時的天氣預報,ppt展示文字材料,一來驗證學生的推測分析,提高趣味性,二來引導學生作出更精確的歸納。北京:天氣悶熱,降水概率高。上海:高溫天氣,且無降水。

  <過渡>炎熱干燥的伏旱天氣就是由副熱帶高氣壓帶引起的。

  介紹:伏旱是指我國長江流域及江南地區盛夏(多指7月8月)降水量顯著少于多年平均值的現象,屬于季風區災害性氣候。一般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氣壓控制,且少臺風活動時,容易出現嚴重干旱。夏季是農作物生育旺盛的時期,伏旱對作物的生長及產量都有重要影響。圖片展示伏旱中,皸裂的土地。伏旱期間雖然晴朗少雨,但因長江中下游和川東地區河網密布,水汽蒸發很多,低空濕度仍很大,故熱量不易散發。高溫加高濕,人體不易排汗,感到悶熱難耐,還可能引發疾病,危害人、畜健康。那么這個時候最能緩解高溫酷暑的是誰呢?

  學生活動4、據圖判斷當時影響臺灣的天氣系統。

  學生答:低壓(氣旋)。

  教師引導:這題本身不難,但是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做進一步探究。例如:

  1、從該系統等壓線的分布來看,氣壓值向中心方向急劇下降,中心氣壓值非常之低,這是普通的低壓中心嗎?

  2、等壓線排列如此之密集,又反映了什么?

  學生活動:受教師的啟發后,思考并得出結論:這是一個強烈發展的低壓中心,等壓線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就大,表示四周風力很大。學生恍然大悟,是臺風。

  介紹有關臺風的源地、移動路徑等知識。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篇5

  一、教材分析:

  地殼是自然地理環境中眾多要素的基本載體。了解地殼的物質組成與物質循環,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前提。地殼的物質組成主要為礦物與巖石,地殼物質的運動,構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質循環過程,其中規模最大、歷時最長、影響最為深遠的就是地質循環。

  二、教學目的:

  1、了解礦物的定義及分類,能正確識別常見的礦物。

  2、觀察巖石標本,說明三大類巖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運用示意圖說明三大類巖石的相互轉化過程。

  4、結合實際,理解地質循環對地表形態的影響。

  5、通過對不對礦物、巖石的對比,初步學會對常見巖石的識別方法。

  6、通過對常見礦物和巖石的簡易識別,了解礦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

  7、通過填繪地殼物質循環示意圖,說明地殼物質的循環過程,從而提高學習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學重點:

  1、三大類巖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殼的物質循環。

  四、教學難點:

  1、正確識別常見的礦物。

  2、地殼的物質循環。

  五、教具:

  教師:礦物、巖石標本、瓷板、多媒體課件學生:采集巖石標本。

  六、教學方法:

  講解法;圖表對比法;多媒體課件演示法。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第一章,我們從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現在讓我們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來認識人類的唯一家園——地球。我們知道,地球從形成至今經歷了46億年,而在這漫長的時間里,其地表形態、大氣環境等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

  引起這些變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那么自然環境中的物質是怎樣運動的?能量又是如何進行交換的呢?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課程地殼的物質組成和物質循環。

  【講授新課】

  一、地殼的物質組成(板書、圖片、幻燈片并講解)

 。ㄒ唬┑V物(板書并講解結合用表格形式講解)

  1、礦產的概念(板書并講解)

  2、礦產的'基本存在形式(板書并講解)

  3、礦物的硬度等級

  4、礦產的形成

  地殼中的礦物很少單獨存在,它們常常按一定的規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巖石。(二)巖石(板書并講解)1、巖石的概念(板書并講解)

  2、地球上主要的巖石類型、成因及主要特征(用表格形式講解)

  研究表明,我們生活的地球已走過了她46億年的漫長歷史。在這46億年中,她經歷了滄海桑田的變化,其中規律最大、歷時最長、影響最為深遠的是地質循環。

  二、地殼的物質循環(板書并講解)

 。ㄒ唬┑刭|循環(板書并講解)

 。ǘ⿴r石的轉化(板書并講解結合幻燈片講授)

  巖漿巖沉積巖

  上變變風化

  升熔質侵蝕

  冷融作搬運

  凝沉積

  巖漿變質巖

  熔融作用

  特別講授:化石的地質意義

  【復習新知】

  地殼物質循環需要的時間很漫長,往往需要幾十萬年,有的要經過幾億年,遠遠超出了人類歷史的長度。從這個意義上說,巖石和礦產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們要提倡保護和合理利用礦產資源。

  地殼的物質循環一刻也不停地進行著,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態,只是地殼的物質循環一段時期內留在地表的痕跡而已。因此,在自然界中物質的運動是絕對的,靜止是相對的,我們要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地殼的演化。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篇6

  【教學重點】

 、倩瘜W元素——礦物——巖石之間的關系;

  ②三大類巖石及其成因;

 、鄣貧の镔|循環

  【教學手段】

  礦物標本,各類巖石標本

  【教學過程】

  (引課)引導學生從周圍環境入手思考:陸地環境由哪些要素組成?各要素之間有什么相互關系?特別是巖石與其它要素之間有什么關系?

  (出示花崗巖標本)花崗巖是由石英、長石和云母組成的,石英的成分是什么?→巖石是由礦物組成→礦物是由化學元素組成。

  (板書)一、組成巖石的礦物

  1.地殼中的化學元素

  (閱讀教材中扇形圖)地殼中所占比例較大的化學元素有哪些?化學元素在一定地質條件下構成礦物,舉生活中實例或根據化學課所學知識說明有哪些物質是礦物,這些礦物是由哪些化學元素組成的?→明確有些礦物是單質,有些礦物是化合物。 (出示礦物標本)礦物對人類最重要的是什么?標本是否可以稱為礦產?

  (板書)2.地殼中的礦物

  (1)礦物的概念

  (出示花崗巖、石灰巖等標本或觀察教材中的.圖片)說明幾種熟悉巖石的組成→明確巖石的概念

  (板書)二、巖石及其成因

  1.巖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類

  (出示三大類巖石的代表性巖石標本并結合教材中巖石成因的相關圖片)觀察玄武巖、頁巖、板巖等,從外觀上對三大類巖石進行區別→結合實物標本觀察教材中的圖片→明確三大類巖石的成因及特點。

  (出示有化石的巖石標本)觀察化石多存在于哪類巖石中?化石能夠起什么作用?

  (閱讀教材中補充資料和示意圖)通過閱讀了解有關地層和化石的知識→完成示意圖中的問題。

  (提出問題引導思考)日常生活中常提到的礦石與巖石及前面提到的礦產有什么區別?如何評價礦石的優劣?

  (提出問題學生分組討論)三大類巖石之間是否可以相互轉化,如何轉化?請用圖示的方式表示出來。

  (板書)三、巖石相互轉化與地殼物質循環

  【設計思想】

  對本節教材的處理力求從學生生活實際出發,巖石、礦物、礦產與學生實際生活聯系緊密,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忽略這些地理事物的存在,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實例,使學生感到所學知識與實際聯系密切,特別是在教學中如果所用的巖石或礦物標本是學生或教師親自在野外采集的,其效果更好。另外培養學生從圖像中獲取信息、認定加工信息的能力,也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重點,因此在教學中注意充分利用教材中已有的各類圖像資料,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得出結論,同時注意培養學生運用圖示的形式總結概括知識結構。

  【板書設計】

  第一節 陸地環境的組成——巖石

  一、組成巖石的礦物

  1.地殼中的化學元素

  2.地殼中的礦物

  (1)礦物的概念

  二、巖石及其成因

  1.巖石的概念

  2.按成因分類

  三、巖石相互轉化與地殼物質循環

  探究活動

  某地區不同地層依次發現有三葉蟲,恐龍,劍齒虎化石,說明該地區缺少魚類化石的原因?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一、知識要求:

  1.使學生了解地球的圈層構造,初步掌握地球內部圈層的組成和劃分依據

  2.使學生了解各內部圈層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狀等。

  二、能力要求:

  1.使學生了解研究地球內部構造的方法,從而認識人類對未知事物所進行的探索實踐,激發同學們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及責任感。

  2.了解地球內部圈層劃分實況及各層主要特點,從宏觀上認識全球的整體面貌,形成地球系統觀念。

  3.通過歸納、總結、對比地球內部各層的特點,對學生進行綜合歸納等思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

  三、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對學生進行熱愛自然、熱愛科學的教育,鼓勵學生獻身于科學教育事業。

  教學重點

  1.地震波的'波速及傳播特點,區別橫波與縱波。

  2.地球內部圈層劃分實況及各層主要特點,特別是地殼的特點。

  3.巖石圈概念,軟流層知識。

  4.激發同學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及責任感,地球系統觀念的形成。

  教學難點

  1.“地!钡挠嘘P知識。

  2.激發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的興趣及責任感,形成地球系統觀念。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具設計

  地震波速度與地球內部構造圖,地球內部結構示意圖,投影片(或多媒體、圖片)。

  講授過程

  導入新課“談天”是為了“說地”,“談天”中已知地球的形狀──球體,但它既不同于籃球──空心,也不同于鉛球──均質體,而是從里向外劃分為若干個球形的層次──圈層(出示“地球的圈層構造”示意圖)。地球有六大圈層:內部三個,外部三外,界限是固態的地表。六大圈層中,與人類關系最密切的有四個(“立足之地”──地殼、“空氣”──大氣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今天我們這節課就主要講述這幾大圈層,

  板書第四節:地球的圈層結構

  過渡首先我們學習地球的內部圈層:

  引發思考地球內部因地殼的阻擋,對人類來說始終是神密的,我們怎么會知道地球內部是由地殼、地幔、地核組成的呢?

  討論學生討論人類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

  學生回答略。

  講解鉆探取樣分析,火山噴發帶來的地球內部信息;地震波帶來地球內部信息等。

  提問哪種方式能將地心的信息也傳遞出來呢?

  學生回答地震波。

  討論你知道其機理嗎?

  學生回答略。

  歸納講解當地震發生時,地下巖石受到強烈沖擊,產生彈性震動,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這種彈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種機械波。同學們總結機械波特點,進一步歸納地震波特點。人類通過對地震波傳播速度變化的研究,將地球內部劃分了三層。

  板書

  一、劃分依據——對地震波的研究地震波特點

  1.縱波(P波):傳播速度較快,可通過固、液、氣傳播

  橫波(S波):傳播速度較慢,只通過團體傳播

  2.物質密度越大,傳播速度越快

  過渡雖然人類限于巖石圖阻擋,目前對地球內部的了解僅是皮毛,但人類的認識潛力是無限的,人類會日益深入地認識地球的真實面貌,從而和諧地與之共存。人類認識事物的一種方法是:了解宏觀結構到逐步深入分析微觀結構。對地球內部認識就是如此,首先通過研究地震波變化曲線了解其結構。

  板書

  二、地球內部圈層結構

  讀投影片“地震波速度與地球內部構造圖”分析: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隨著所通過的物質性質而變化。根據地震波在地球內部的傳播情況的研究,人們將地球內部劃分為幾個圈層結構。

  分析P、S波的波速變化情況,由波速的突然變化引入不連續面的存在和地球內部圈層的劃分。①兩條波速變化曲線,區別出P、S波(依據:同一物質中P波速較S波快)

 、诳偨YP、S波速變化情況,歸納波速發生突然變化的層次及大致深度。

 、鄱x不連續界面:霍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篇8

  學習知識要點

  (1)解釋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點。

  (2)了解宇宙的主要組成物質、天體及其類型。

  (3)掌握天體的系統結構,以及地球在天體系統中的位置。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重難點分析:

  本節內容是學習本單元知識的基礎,也是同學認識地球宇宙環境的重要內容。其中天體和天體系統結構是本節的重點,是認識宇宙的組成和運動變化的基本內容,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是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

  學習思路:

  [問題] 什么是宇宙

  [問題] 宇宙中的物質通稱為 。有哪些類型如何區別它們

  恒星

  行星

  衛星

  星云

  流星

  彗星

  [問題] 宇宙中各種天體之間有何運動關系

  將天體系統層次用簡圖表示:

  [問題] 讀太陽系模式圖和九大行星數據完成

  (1) 在示意圖中標注九大行星名稱、小行星的'位置

  (2) 注意九大行星的公轉和自轉的方向及軌道,參比公轉和自轉的周期。

  (3) 按結構把九大行星劃分為類地、巨、遠日行星,它們各有哪些

  [問題] 地球是一顆普通的行星,但又不同于太陽系中其它的行星,為什么

  (根據地球在太陽系中位置和九大行星的數據資料,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討論活動

  [問題] 在地球以外的天體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收集關于UFO、人類對宇宙的探索資料,批駁一些偽科學言論)

  [問題] 人類如何好好保護自己的家園——-地球

  同步練習:完成基礎訓練P2-4

  知識檢測:(省會考綱要)

  1. 什么是天體:

  2. 用簡表區別不同級別的天體系統:

  3. 日地的平均距離是:

  4. 地球是太陽系中一顆普通的

  說明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篇9

  教學重點

  1、城市區位選擇的影響因素。

  2、城市土地利用類型及其分布特點。

  3、城市功能分區。

  4、中心地服務范圍的特點及其商品等級和服務等級的關系。

  教學難點1、城市功能分區和空間結構。

  2、中心地理論。

  教具準備課件、投影儀、補充圖片。

  知識與技能

  1、明確影響城市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

  2、了解城市土地利用類型,掌握其分布特征。

  3、了解影響城市功能分區的主要因素,并理解經濟發展水平、交通狀況在城市功能分區形成中的重要性。

  4、了解中心地的概念,掌握其數量與城鎮規模的關系,并理解中心地理論。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探討,使學生學會分析城市分區及其土地利用情況的方法。

  2、利用個案分析,歸納城市功能分區劃分依據和研究過程。

  3、理論聯系實際,促進對“中心地”理論的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學習本節內容,明確城市區位選擇、城市功能分區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初步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以人為本”的城市空間結構思想。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導入新課

  課件展示:

  “不同聚落的景觀圖”

  師請學生觀察城市與鄉村的區別,并回答城市與鄉村有何區別。

  生(回答)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主要從事非農業產業活動的居民聚居地,是一定地域的社會、經濟、文化中心。與鄉學%科網村相比,城市具有人口和產業活動密集、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比較高、交通運輸和信息交流相對發達的特點。

  師(承轉)為什么世界上有的地方城市多,有的地方城市少?一個城市為什么建在這里,而不建在那里?要回答這兩個問題,就必須了解城市的區位因素。

  板書:一、城市區位分析

  推進新課

  師什么是城市區位?

  生城市區位是指城市與外部自然的、社會的和經濟的事物間構成的空間關系。

  師(激勵性評價)從概念中可以看出,城市區位的選擇既受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也受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因此,城市區位既有自然地理區位,也有經濟地理區位。什么是城市的自然地理區位呢?

  生城市的自然地理區位是指城市與周圍的山脈、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間關系。

  師(進行激勵性評價后,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下列圖片。)這些城市的形成和發展與自然地理區位有哪些關系?

  (圖二)重慶位置示意(圖三)

  [合作探究]

  學生分為兩組,一組討論探究(圖一)、(圖二),二組討論探究(圖三),討論后回答。

  一組:為什么在大河入海口處,在優良的海港和河流附近,在干流與支流交匯處,有利于形成比較大的城市?

  二組:為什么在臨近河流、湖泊和海洋的地方,有利于形成城市?

  師(激勵性評價后,精講)從圖中,我們觀察到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對

  城市區位選擇有很大影響,另外,在水源條件較好的山前平原,在荒漠地區的綠洲,也有利于形成城市,而且,由于自然地理過程通常是很緩慢的,因此自然地理區位對于城市的影響是相對穩定的。學習了影響城市區位選擇的自然因素,請同學們來完成下列探究題。

  世界上的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為什么主要分布在氣溫適中的中低緯度地帶?在河口三角洲,為什么城市會相對密集?在濱海地區、平原地區、低海拔的河谷地區,為什么城市會比較多?請談一談出現上述現象的原因。

  資源庫生(合作討論,探究后回答)因為在中低緯度地區,既有適度的降水,又有適中的氣溫,所以世界上的城市,特別是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氣溫適中的中低緯度地帶。河口三角洲,由于肥沃的土壤和便利的灌溉條件,自古以來就是農業生產的'先進地帶。濱海地區、平原地區、低海拔的河谷地區,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且利于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筑投資,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區,也是城市發育的理想地理區位。

  資源庫(承轉)以上舉例,分析的是影響城市區位的自然地理因素,下面我們再來學習城市的經濟區位。

  師(提問)什么是城市的經濟地理區位?

  生(讀書后回答)城市的經濟地理區位是指城市與周圍經濟事物的空間關系。

  師請同學們觀察圖片并思考:武漢與攀枝花的形成與經濟地理區位有哪些關系?

  課件展示:

  生(合作探究后回答)武漢位于京廣線上,并有漢丹線、武大線等經過,因此,鐵路交通很發達。武漢位于長江與漢江匯合處,水路交通很發達。攀枝花的興起是隨著攀枝花鐵礦的開采而發展起來的。

  師(評價后提出)除了鐵路、工礦企業外,城市的經濟地理區位還受哪些經濟事物的影響呢?

  生(閱讀教材后回答)還有港口、城市、商品、農業基地等經濟事物。

  師(繼續提出問題)這些經濟事物對城市經濟地理區位的影響是否有變化呢?

  課件展示:

  圖片“株洲城市的發展圖”

  師分析討論哪一要素的變化對株洲的分布及發展帶來了很大影響?

  生交通線的變化。

  師(評價后指出)這說明城市經濟地理區位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它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經濟空間格局的變化而改變。

  師城市區位除了自然地理區位和經濟地理區位外,還有什么樣的區位呢?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28活動材料,并討論一個城市的地理區位應從哪些方面進行分析。

  [合作探究]

  生城市區位還包括政治文化地理區位,分析城市的地理區位,應從自然,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多方面來分析。

  師(承轉)掌握了影響城市區位選擇的因素,受這些因素的影響,城鎮的空間布局有何特點呢?

  生(閱讀教材后回答)

  師(精講總結)城鎮空間分布具有以下特點:(1)人口密集地區城鎮數量較多,并在其人流、物流的集聚部位形成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區城鎮較多,在兩條河流交匯處或大的河流入海處,往往會形成比較大的城市。(3)在交通運輸樞紐處,比如兩條或多條鐵路交會處、鐵路干線與公路干線交會處、兩條或多條公路交會處,也會形成比較大的城市。(4)在歷史文化勝地、旅游地、大規模的商品集散地和邊境口岸,都有可能形成比較大的城市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與理解自然地理環境的地域差異特點。

  2、了解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3、運用地理環境差異性的原理,分析人類生產和生活中的現象。

  過程與方法

  嘗試運用所學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對“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圖”進行分析,并可以圖文轉換,閱讀“喜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異”圖,獲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規律

  情感態度價值觀

  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成求真、求實的科學態度,提高地理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自然帶的形成。

  2、地理環境的差異性的變化規律。

  教學難點

  陸地環境的地域性分異規律。

  教學過程

  【導入】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復習提問]

  1、自然地理環境的整體性產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間進行著物質與能量的交換。

  2、自然地理環境的兩個整體功能是什么?

  答:生產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環境整體性的兩個表現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環境具有統一的演化過程、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ǔ鍪揪坝^圖片“西雙版納熱帶雨林”和“內蒙古草原”)(經濟發達地區的教師也可將不同學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風光、自然景觀作對比)

  師:這兩幅風光迥異的圖片說明了自然地理環境具有什么特點?

  生:自然地理環境具有差異性。

  師:對。我們剛剛學習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但自然地理環境還具有另一個特點——差異性。

  【講授】第二節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

  師:從整體上看,全球的地理環境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但上面兩幅圖的差異又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地球表面各地之間又存在著明顯的地域差異。事實上,地域差異在自然地理環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環境中只有相似的區域,但不可能存在兩個自然狀況完全相同的區域。

 。ǔ鍪緢D片“五帶的劃分”)

  師:這反映了自然地理環境中哪個因素在空間上的分異?

  生:溫度。

  師:這種分異的尺度范圍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師:對。我們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區和我們家鄉的差異所體現的是陸地環境的地域分異,這種地域分異的規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異規模小。

 。ㄌ釂枺╆懙厣蠟槭裁磿纬刹煌臍夂蝾愋?

  生:由于各地所處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不同,所產生的熱量和水分的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氣候類型。

  師:請說一說,西雙版納的熱帶雨林中動物、植物都有著怎樣的特點。

 。ㄉ懻,師總結)在熱帶雨林中,長年高溫多雨,植被常綠,樹種繁多,層次復雜,生長茂盛,林內藤本植物縱橫交錯,附生植物隨處可見。森林中的動物種類豐富多樣,但茂密的森林使動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幾乎沒有善長奔走和長跑的動物,而多營巢樹棲、攀緣生活、耐濕熱的動物。

  師:那么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動、植物又有著怎樣的特點呢?

  (生討論,師總結)在內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為草類,耐干旱,根系發達。草原開闊而平坦,動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師:從對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環境有著明顯的地域差異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圍內又表現為景觀上的一致性,自然環境的整體性和差異性是辯證統一的。

  (出示圖片“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

  師:請同學們結合剛才的分析并觀察這幅圖片,歸納出“自然帶”的概念。

  生:在陸地上,由相應的氣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種地域組合,在空間上具有一定寬度、呈帶狀分布的現象。

  師:很好。從這幅圖上我們可以看出,陸地自然帶的分布是有規律的。

  (出示圖片“熱帶雨林景觀”和“苔原景觀”)

  師:請分析造成這兩種景觀差別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為什么。

  生:熱量因素。從赤道到兩極太陽輻射逐漸遞減,熱帶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區,苔原分布于高緯度的寒冷地區。

  師:對。受這種熱量由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地表景觀和自然帶沿緯度變化的方向,從赤道到兩極有規律地更替。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帶橫穿整個陸地?說一說在低、中、高不同緯度自然帶的分布有何特征?

  生:苔原帶、針葉林帶、熱帶雨林帶都是橫穿整個陸地的。

  師:這三個自然帶的分布有什么規律?

  生:苔原帶和針葉林帶在高緯度地區,熱帶雨林帶分布在低緯度地區。

  師:自然帶在中緯度地區的分布有著怎樣的特點?為什么?

  生:在中緯度地區主要是受到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帶并不像低緯度和高緯度地區那樣橫穿整個陸地,而是在大陸東岸、西岸和內部形成了三種不同的'組合。

  師:對。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說一說在中緯度大陸東岸自然帶的組合類型。

  生:在中緯度大陸東岸緯度從低到高依次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針闊混交林帶。

  師:在中緯度大陸西岸自然帶有著怎樣的分異規律?

  生:在大陸西岸緯度從低到高依次為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溫帶落葉闊葉林帶。

  師:對。請同學們看“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并回憶氣候的相關知識,思考: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對應著什么氣候類型?它和同緯度的大陸東岸自然帶類型的區別是什么?

  生:亞熱帶常綠硬葉林帶是在地中海氣候下發育的植被類型,而同緯度大陸東岸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帶。

  師:那么請大家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差別呢?

  生:大陸東西兩岸氣候類型不同。

  師:具體說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干燥,冬天溫和多雨;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天高溫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師:不錯。(出示圖片亞熱帶常綠硬葉林代表植物——橄欖的葉子和果實特征,和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樹種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較)

  師:請大家觀察比較這兩種氣候下生長的植被,在外在特征上有何不同?討論:它們各自是怎樣適合氣候的?

  (生討論,師總結)地中海氣候夏天炎熱干燥,植物為了減少蒸騰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為了適應這種氣候,硬葉林帶的植物通常皮厚葉小,表面有臘質,果實的皮也較厚;亞熱帶常綠闊葉林植物的葉片較大,表面也無臘質,原因是這里的氣候特征是雨熱同期,植物有足夠的水分供應蒸騰作用。

  師:中緯度的大陸內部又有著怎樣的組合類型呢?

  生:有著兩種組合。中部的亞熱帶和溫帶荒漠帶、兩側的熱帶草原和溫帶草原。

  師:對。這種從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當然也有水分條件的參與。

  課后小結

  自然地理環境的差異性是十分明顯的,這種差異性是有規律的。我們這節課主要是認識到其差異性。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篇11

  一、課前系統

  (一)、分析教材

  本節教學內容選自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節“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主要學習內容:掌握熱力環流的基本原理,并能運用其原理分析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現象;培養學生自學、探究、合作的意識。

  熱力環流是大氣運動最基本、最簡單的形式,在“地球上的大氣”一章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大氣熱力狀況知識的運用,也是學習“氣壓帶和風帶”的基礎,故對這一知識點進行詳細講述是非常必要的。

  (二)、分析學生

  課前學生已有必備的相關知識技能基礎,如大氣壓強與高度的關系,物體的熱脹冷縮性質,太陽輻射的緯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階段剛開始學習立體幾何,空間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節課的學習對于學生有一定難度

  (三)、設計思想

  高中地理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分析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規律等。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通過選用聯系學生實際的素材來實現教學目的,包括選擇學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學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問題,符合學生興趣和年齡特征的'地理問題等。教師在設計教學時要充分考慮高中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和不同的學習需要,積極探索和運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四)、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大氣運動的最簡單形式——熱力環流的形成原理。

 。2)通過繪制熱力環流圖,培養學生的繪圖能力和理解問題的能力。

 。3)運用熱力環流實驗來觀察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分析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現象,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際,服務于社會。

  2、過程和方法

  本課遵循由問題→課件演示獲得感性認識→分析推理運動過程→歸納概括運動規律(理性認識)→應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主線,在此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用分析、推理、歸納等方法學習地理知識。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分析、理解、觀察熱力環流和局地環流,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培養學生探索自然、熱愛科學的精神。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及應用難點:熱力環流的形成過程

  (六)、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設備

  二、課堂系統

 。ㄒ唬⒔虒W設計

  1

  2

 。ǘ、板書設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氣

  第一節冷熱不均引起的大氣運動

  第二課時熱力環流

  一、熱力環流的形成

  地面冷熱不均→→空氣垂直運動→→同一水平面氣壓差異→→→空氣水平運動(根本原因)

  ↓

  熱力環流(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二、生活中的熱力環流現象:城市熱島環流

  課后探究:

  唐·李商隱《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痹娋渲械摹鞍蜕揭褂辍笔窃鯓有纬傻模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陸地水體的組成及主要類型,能夠分析掌握陸地各種水體之間相互運動和相互轉化的關系,掌握陸地水體的運動更新過程和規律,明確水循環對整個地理環境的作用和意義。

  2.通過學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判讀地理原理示意圖的方法,培養學生從圖像中提取、認定、加工處理各種信息的能力。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陸地水體對于人類生存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明確在人類生產生活中應合理利用水資源使之能夠可持續利用下去,使學生樹立節約用水的意識,逐步樹立人地協調的觀點。

  教學設計方案

  【教學重點】

  1.水圈的組成及主要的水體類型;

  2.水循環的過程和主要環節;

  3.陸地水體的補給關系

  【教學手段】

  1.多媒體教學法;

  2.讀圖分析討論法;

  3.案例分析法;

  【教學過程 】

  [導入新課]水是生命之源,在《地球的宇宙環境》一節中也講過:地球存在生命的條件之一是因為地球有生命之源———水,地球上各種水體共同組成的一個連續但不規則的圈層就是水圈。

  一、水圈的組成(板書)

  1.水圈的組成(板書)

  【播放視頻】

  1、從宇宙看地球為藍色的水球。

  2、地球表面浩瀚連續的海洋水和南北兩極潔白連綿的冰川。

  【明確】地球表面僅29%是陸地,71%是海洋。

  【教師提問】 讀課本圖2-3-2地球水體的存在形式及所占比例,說出地球上的水體主要有哪些?它們所占的比例各是多少?

  【學生回答】(略)

  【分析提問】由比例圖可看出,地球上的淡水資源極其有限,那么淡水的主體是什么?

  【學生回答】南北兩極的冰川。

  【教師提問】在這些淡水資源中我們目前可利用的是哪些?為什么只能用這些?

  【學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其他水體人類目前還不能有效利用。

  【強調】:保護有限的水資源、平日節約使用每一滴水是每一個地球人的責任和義務。

  【引導討論】看書討論一下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有哪些特點,使其成為人類生產和生活主要淡水資源?

  2.可利用的水資源(板書)

  【學生回答】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更新周期較短,利用后在較短時期可恢復。因此,它們可以循環利用,與人類關系也最為密切,成為人類目前開發利用的主要水體。

  【拓展引導】不知同學們注意到了沒有,在許多地方有河流、湖泊等其實并不缺少淡水,但當地為什么還是缺水?

  【討論回答】當地水被污染,不能用了。

  【拓展引導】下面我們討論一下,哪些不良行為能污染水源?有哪些解決措施?

  【學生回答】不良行為:工廠不經過處理的污水、生活污水和垃圾、過量農藥等.

  解決措施:嚴格執法,工廠污水達標排放、處理生活污水,回收垃圾、使用低毒高效農藥等.

  【分析引導】在這些有限的淡水資源中還存在不少的問題,例如:時間、空間分布的不均勻。下面請同學們思考:我國許多地方修建水庫,以及“南水北調”工程,主要是解決什么問題,有何作用?

  3.淡水資源分布不均勻及解決措施(板書)

  【教師歸納】修水庫,主要是解決水資源年內分配不均(季節變化大)的問題。水庫的作用是在河流的洪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從而調節河流水量的季節變化。

  “南水北調”工程,以及前些年搞的城市引水工程,如“引黃濟青”、“引灤入津”、“引黃入晉”等,均屬跨流域調水工程,主要是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地區分布)不均的問題。

  【承轉、過渡】各種水體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都在不斷的更新。有的更新速度快,平均每16天多就可更換一次,如河流水;有的則更新很慢,如冰川、深層地下水,需要“千年等一回”。那么水體是如何更新的呢?

  二、陸地水的更新——水循環(板書)

  【讀圖分析】教師放動畫,看示意圖引導學生分析

  1.水循環的過程及主要環節(板書)

  【教師提問】何謂.水循環?有哪幾種類型?

  【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在海洋和陸地之間,因為發生的領域廣、范圍大,所以稱為海陸間大循環。而在陸地上和海洋上,也存在著水循環運動,稱為內陸循環和海上內循環。因為它們發生的領域較小,稱為小循環。

  【觀察提問】觀察圖上閃動的箭頭回答:三類水循環分別由哪些主要環節組成?

  【學生回答】(略)

  【承轉、過渡】那么,三類水循環水循環有什么地理意義呢?請同學們根據 圖示、課文來分析歸納、總結。

  2.水循環的意義?(板書)

  【學生歸納、總結】)

  第一,水循環維持著全球水體之間的動態平衡,促使水資源不斷得以更新;

  第二,促使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

  第三,影響著全球氣候,塑造著地表形態。

  【拓展探究】大家看屏幕材料:我國水資源分布很不平衡,南方多北方少,比較缺水的華北地區雖有大河——黃河流經,但仍是全國最缺水的地區。不少城市引河流水緩解城市用水危機。如“引灤入津”、“引黃濟青”等工程。但是北方河流徑流量不穩定,有明顯的季節變化,甚至出現斷流現象。1972—1998的27年間,黃河有21次斷流,進入90年代后幾乎年年斷流,黃河斷流不僅導致黃河沿岸用水緊張,而且黃河三角洲濕地幾乎萎縮一半,魚類減少40%,鳥類減少30%,海水步步回逼,1997年斷流,僅山東一省經濟損失達100多億元。

  現在同學們思考兩個問題:

  1.水循環的各個環節中,人類可直接施加影響的是哪一個環節?舉例說明。

  【教師歸納】人類可直接施加影響的是地表徑流。如南水北調工程

  2.既然通過水循環可使陸地水得到補充更新,能否說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呢?

  【教師歸納】在空間上、時間上一個地區的水資源是有限的,而且水體還存在更新周期的限制,所以我們不能說水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人類只有保護好水資源、合理利用水資源才能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承轉過渡】陸地水體彼此之間并不是孤立的,它們之間既有運動轉化,也存在著水源補給關系。

  三、陸地水體的補給關系(板書)

  學生讀圖分析,教師提出問題:河流徑流與降雨量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學生回答】河流的徑流量與降雨量兩者基本上是一致的。降雨多的時候,河流的徑流量就會增加;否則,便減少。

  1.大氣降水補給 水量變化與降水變化相關(板書)

  【教師提問】這樣的河流屬于內流河還是外流河?在我國主要分布在哪一地區呢?

  【學生回答】這種河流屬于外流河,最終流入海洋。在我國主要分布在東部季風區。

  (承轉)但情況也不都是這樣,再看下面這幅圖:

  【教師提問】這幅圖上只畫出了氣溫曲線,而沒有降雨量的變化。氣溫與河流流量之間是個什么關系?圖中1、2、11、12月份為何空缺?

  【學生回答】(略)

  【教師歸納】這幅圖反映的是處于干旱地區的河流(大多為內流河)的水源補給狀況。處于干旱地區的河流,由于降水較少,水源主要靠高山、高原上的冰雪、冰川融水來補給。而冰川融水量的多少,與氣溫的高低有直接關系。氣溫升高,山上的冰川融化,河流的流量就會增加。

  2.冰川補給 水量變化與氣溫變化相關(板書)

  (播放多媒體課件:河水與地下水互補示意圖思考)結合示意圖說明河流與地下水之間的補給關系特點是什么?根據河流與地下水的補給關系,分析說明河流與湖泊之間的補給有什么特點?

  【學生活動、回答】

  【教師歸納】在豐水期時,河流的水位可以高出湖面或兩岸的潛水面,這樣,河水就可以補給湖泊水或地下潛水;圖的右半部分剛好相反,當河流處于枯水期時,河流的水位低于湖面或潛水面,這樣,湖泊水或潛水就會補給河流。不僅如此,湖泊水或潛水就會補給河流。不僅如此,湖泊對河流還具有調蓄作用,在河流漲水時可以蓄存一部分洪水,從而延緩、削減河川洪峰。

  3.河水與地下水相互補給(板書)

  4.湖泊對河流起調蓄作用(板書)

  【教師歸納】以上3、4類型的補給關系其實挺簡單:誰的水位高,誰就是補給源; 誰的水位低,誰就是被補給者。

  好了這節課講完了,謝謝大家!

  板書設計

  第三節 水圈和水循環

  一、水圈的組成

  1. 水圈的組成

  2.可利用的水資源

  3.淡水資源的分布不均勻及解決措施

  二、陸地水的更新——水循環

  1.水循環的過程及主要環節 ?

  2.水循環的意義

  三、陸地水體的補給關系

  1.大氣降水補給 水量變化與降水變化相關

  2.冰川補給 水量變化與氣溫變化相關

  3.河水與地下水相互補給

  4.湖泊對河流起調蓄作用

  【教學反思】

  本節教材無論是講述陸地水體類型,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還是陸地水的更新,始終圍繞著水資源以及人類對水資源的利用這一主線展開,因此在教學設計中,也應對此有充足的體現,通過對三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切實感受到水資源的危機和水資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性。對于本節教材中原理性內容或知識間相互關聯性的內容,教學中力圖通過動畫、課件、示意圖等形式使學生易于理解。這部分內容的教學設計注重了對學生讀圖技能的訓練以及認定、提取、加工分析能力的培養。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相關文章: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02-02

高一必修二教案01-16

高中地理必修二教案11-05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9篇02-16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0篇)04-01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10篇03-31

高一歷史必修二教案09-28

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合集10篇)04-01

地理必修三教案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