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優秀的教案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掌握亞洲地形、河流以及氣候的特點;讀圖簡要分析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
過程與方法
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一個大洲的地形、氣候、水系的特點,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通過對亞洲自然環境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自然環境的方法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通過對亞洲自然環境特點的認識以及對亞洲地理集錦的了解,培養了學生熱愛亞洲、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對亞洲自然環境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自然環境的方法
教學難點: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亞洲的地形、河流、氣候的特點,并簡要分析其相互關系
2?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亞洲自然風光圖片(亞洲之最: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死海、貝加爾湖、珠穆朗瑪峰、里海等),并同時播放《亞洲雄風》背景音樂。
教師:同學們,伴著歌曲,緊跟圖片讓我們感受到了亞洲山河的壯麗畫卷,自然環境的獨特韻味。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亞洲的自然環境。自然環境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呢?
學生:自然環境包括地形、氣候、水系等。
教師:同學們回答的很好,下面我們將從地形、河流、氣候三個方面逐一了解亞洲的自然環境
【設計意圖】
把學生帶入到濃郁的亞洲風情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通過展示亞洲之最的景觀激發了學生的自豪感,培養學生熱愛亞洲、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二、講授新知
活動一:亞洲之旅
教師:結合圖6.8和圖6.9,全班分成兩組做一次亞洲之旅:沿途說出你將經過哪些國家?哪些地形區?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見到什么樣的自然景觀?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亞洲之最的地形?
1.請一組同學沿東經80度,從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組同學沿北緯30度,從東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學可“結伴而行”)請沿途記錄所經國家、地形區,所見到的地貌環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觀等)。
。ńM織:活動中各小組要選出同學記錄所經地區的特征。)
2.每組學生依次上前指圖描述所經地區名稱、景觀及海拔。全班對描述最全面、語言最流暢的同學予以鼓掌激勵。
3.“造型活動”
。ń處熣n前準備好以上地區的名稱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別采用不同的顏色,如綠色、紅色、黃色)
以上同學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東西向兩排,交叉成十字。(視教室空間情況而定,也可分別在講臺前一字排開,但說明一組表示的是東西方向,另一組表示的是南北方向。)
教師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蓋處為海平面,腰部為海拔20xx米,頭部為4000米,請以上同學將手中的地形卡片舉放在最合適的位置。
教師:從同學們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亞洲地形大概有什么特點?
學生:地形復雜多樣,地勢起伏大,中間高,四周低
引導學生閱讀地形剖面圖:同學們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勢狀況,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學的按垂直坐標和水平坐標標注在圖上,就成為沿北緯30度和沿東經80度的地形剖面圖。
【設計意圖】
通過分組活動,使得全班每個學生都得到了充分參與,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由被動學習變成主動獲取知識,讓學生的學習過程充滿新奇、樂趣。
活動二:自主學習
閱讀課本第7頁圖6.8“亞洲的地形”,完成下列要求。
1.用筆圈出鄂畢河、葉尼塞河、黃河、長江、湄公河、恒河、印度河,并圈出它們流經的國家及流入的海洋。
2.看看他們注入的流向有什么不同?
3.亞洲河流分布有何特點?這種分布與地形分布之間的關系如何?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學生獨立的讀圖、分析、歸納、總結來實現最后的學習目標。
活動三:技能拓展
教師:回顧剛才我們分析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的方法,分析北美洲的地形及其對河流的影響。
1.歸納北美洲的地形特征。
。1)找出海岸山脈、內華達山脈、落基山脈、大平原、密西西比河平原、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亞山脈,分別指出它們在北美洲的位置和大致的海拔。
。2)按照“相對一致、空間上連續”的原則,將北美洲按照地形劃分成西部、中部和東部三個區域,說出這三個區域主要的地形類型。
。3)讀圖,指出北美洲大陸沿北緯40°緯線自西向東地勢的變化特點。
2.以密西西比河為例,解釋北美洲的地形對河流流向的影響。
(1)在圖中找出密西西比河及其主要支流,并用箭頭標出它們的流向。
。2)分析這些河流的流向與地形的關系。
【設計意圖】
學會知識的遷移,學會分析大洲地形河流的特點
活動四:復雜的氣候
教師:情境設計
家住廣州的小明在暑假期間出國旅游,這次旅游給他帶來了不同的生活體驗。旅行路線是從東向西沿北回歸線進行,他從廣東省出發時盛行東南風,來到了南亞,風向發生了改變,變成西南風,而且遇上滂沱大雨,當來到世界上最大的半島—阿拉伯半島上時,天氣卻異常炎熱、干燥。這是什么原因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
教師: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1.我會讀圖
。1)仔細讀圖,亞洲有哪幾種氣候類型?
。2)不同類型的氣候有何特點?
。3)分布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么?
(4)我們家鄉所在地屬于哪種氣候類型?聯系生活思考一下,該氣候類型的特征是什么?學生:帶著問題讀圖,并從中歸納得出答案,教師行間點撥。
2.我會探究
探究方案一:結合“亞洲氣候類型圖”,探究亞洲的氣候特點有哪些?為什么具有這些特點?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預習回答:亞洲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大陸性氣候分布廣和季風氣候顯著的特點。
亞洲緯度廣,地跨熱帶、溫帶和寒帶,地域遼闊,東、北、南三面瀕臨大洋,中西部深居亞歐大陸腹地,海陸間熱力差異明顯,地形復雜多樣。
氣候主要受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地形因素的綜合影響。
探究方案二:亞洲大陸東部從北向南依次是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說明季風氣候顯著,那么冬夏季風的性質是什么?季風氣候對當地農業有什么影響?
學生預習回答:冬季風寒冷干燥,夏季風溫暖濕潤。有利于形成季風氣候。由于季風強弱與進退時間每年不一,所以季風氣候易于發生旱澇自然災害。
3.我會拓展
。1)讀課本第12頁圖6.15“北美洲的氣候類型”,找出北美洲主要的氣候類型。
。2)亞洲和北美洲的氣候特征都有大陸性氣候顯著這一特點,造成的原因一樣嗎?
、賮喼薜赜蜻|闊,面積廣大,中部距海遙遠,大陸性特征顯著的原因是什么?
、诒泵乐薜牡匦翁攸c劃分為三大地形區:西部高大山系,中部廣闊的`平原,東部低緩的高地,造成其大陸性特征顯著的原因又是什么?西部山脈、中部平原分別對來自于太平洋的水汽、北冰洋的冷空氣有什么作用?
教師:最后我用一句歌訣來形容亞洲的自然環境:
山地多、高原大,亞洲地形雜;
中間高、四周低,江河放射流;
大陸性、季風性,氣候最復雜。
【設計意圖】教師小結交由學生自己回顧,是對本節課的課堂學習的一種很好的反饋。用歌訣記憶增強學生的興趣,最后的課后延伸是對本節課學生學習技能的鞏固。
【板書設計】
三、課堂小結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了亞洲地形和河流的概況,通過地形分布圖的判讀,總結出亞洲的地形特點;根據地形圖判讀,明確了亞洲的地形特征,明確了地形和河流之間的相互影響的關系,認識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的。北美洲與亞洲的維度位置有相似之處,地形、河流等自然地理要素存在差異,請課后類比探究。
四、教后反思
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工具,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讀圖,進行歸納并得出結論,培養學生讀圖分析問題的能力,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分析亞洲河流的流向時,首先讓學生讀圖,從圖中找出亞洲主要的河流,在圖中描出,并說出河流注入的海洋,進行歸類,從而歸納出亞洲河流的流向是從中部流向四周。學生自然就得出了“亞洲河流大多發源于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的海洋”的結論。學生能夠體驗到地圖分析對解決地理問題的重要性。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2
一、情景導入
見書問題
二、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
探究:
我們知道,在平面內建立直角坐標系后,平面內的點都可以用坐標來表示,為此,要確定區域內一些地點的位置,就要建立直角坐標系.
思考:
以什么位置為原點?如何確定x軸、y軸?選取怎樣的比例尺?
小剛家、小強家、小敏家的位置均是以學校為參照物來描述的,故選學校位置為原點.
以正東方向為x軸,以正北方向為y軸建立直角坐標系.
取比例尺1:10000(即圖中1格相當于實際的100米).
點(150,200)就是小剛家的位置.
畫出小強家、小敏家的位置,并標明它們的'坐標.
歸納:
注意:
。1)通常選擇比較有名的地點,或者較居中的位置為坐標原點;
。2)坐標軸的方向通常以正北為縱軸的正方向,正東為橫軸的正方向;
。3)要標明比例尺或坐標軸上的單位長度.
三、課堂練習
下圖是小紅所在學校的平面示意圖,請你指出學校各地點的位置.
四、課堂小結
怎樣利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3
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引導:由于亞洲面積廣大,國家眾多,有5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們根據地理方位的不同,又結合人文和自然環境特征的差異,把亞洲分成幾個分區,共有幾個分區?中國位于哪個分區?再觀察,同在東亞分區的還有哪些國家?
(展示亞洲地理分區圖)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繼續引導:其他的分區是不是都與中國接壤?分別位于中國的哪個方位?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
過渡:要了解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除地理位置外,還需認識它的地形、湖泊、河流及氣候等方面。講述世界第一大洲的亞洲地形的特點。
(展示“亞洲地形圖”)
引導:這種地形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不同高度,可以直觀地看出不同地形類型,這是哪類地形圖?
生:分層設色地形圖。
(指導學生基本的讀圖方法)觀察下方的陸高海深表。結合地圖判斷不同的顏色各代表什么地形。我們來認識一些主要的地形區,描述一下他們的位置和大致海拔。
(請不同組的學生展開競賽,搶答,活躍氣氛,增強組內的合作意識。)
A組:青藏高原、喜瑪拉雅山及主峰
B組:帕米爾高原、蒙古高原
C組:西西伯利亞平原、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伊朗高原
D組:阿拉伯半島、馬來半島
學生查圖討論回答出各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
引導:根據以上的讀圖分析,從位置和海拔兩方面考慮,看出亞洲地形特點: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入地形剖面圖。
(展示“亞洲大陸沿3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和北美洲沿40度北緯的地形剖面圖”)觀察區別兩圖。
學生讀圖歸納:亞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表現出起伏大,中部高,兩側低的特點。而北美洲在東西方向上地勢西高東低。
過渡:河流是構成自然環境的另一重要因素。
(展示“亞洲地形圖”)
在圖上找出幾條大河,觀察河流的`位置、流向及注入的海洋。
歸納亞洲的大河在分布上的特點。
特點:
受地形影響,亞洲地勢的中高周低決定了河流多發源于中部,向四周放射狀分布的特點。
在這些高山大川之間,還有一些著名的湖泊。請大家在圖上找出:里海、貝加爾湖、死海。(展示閱讀材料只能感有關資料,指導學生進一步結合地圖理解其特征)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鄉村與城市的差異,聚落的主要形式,聚落的形成和發展。
2.能舉例說明聚落的位置、形態、建筑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3.了解保護聚落方面的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能力目標
通過學生動手搜集相關圖片,運用圖片說明城市與鄉村的特點和差別,培養學生聯系實際,發現地理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地理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思維。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學生分析城市的好處與不足,使學生樹立環保意識;使學生認識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地理環境觀。
教學重難點
1.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
2.聚落與環境的關系。
3.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意義。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人類可以說是喜歡群居的“高級動物”,在人類發展的過程中,形成了各式各樣的有趣的“居住”景觀。請同學觀察下面幾幅圖,它們分別反映了什么地方的景觀呢?(邊展示,學生邊回答,教師強調圖片分別反映了城市與鄉村的景觀。)
[承轉]城市與鄉村都是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這就是我們這節課將要學習的內容——聚落。
講述新課:
在學生了解聚落的概念后,教師可以讓學生結合個人所見所聞,再舉些例子。
[承轉]我們看了這么多的例子,可以知道聚落的.規模有大有小,小的只幾十人的村莊,大的可以大到上千萬的巨型都市;聚落的形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與鄉村,它們具有不同的特色。那么,它們有何差別呢?
讓學生分別展示城市、鄉村景觀圖片:引導、啟發學生結合個人所見所聞,討論生活在城市里有哪些好處?
[啟發]教師可先啟發學生從圖片中的房屋密集、高度、道路的修筑情況、商店、醫院等的多少,有無農田、果園、魚塘等方面對比,說明城市與鄉村景觀方面的差別。
[討論]讓學生分組討論,結合個人的所見所聞,教師適當提示城市的學校教育條件、信息流通的快慢、生活娛樂的內容等方面來比較城市與鄉村的差別;并由學生課前做好小課件,上講臺當小教師,與其他同學交流小組的討論結果。
教師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從人口規模、從事的生產勞動等方面來討論城市與鄉村的差別。
[講述]:通過同學們的討論,不難看出,鄉村是人口規模較小的居民居住地。規模最小的叫做村莊,大一些的叫做城鎮,但我們也把它歸為鄉村聚落。鄉村的周圍有農田分布,居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具有很大的生活、活動空間。而城市是人口達到一定規模,從事非農業產業的居民聚居地。城市人口密集,匯聚了大量的社會經濟活動,并對周圍的地區的發展起著顯著的帶動作用。生活在城市的確存在很多的好處。
但是,城市本身也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你我就身在其中,結合自己的生活體會,哪位同學起來說一說你認為城市存在著哪些問題呢?
教師引導學生從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工業污染、大氣污染、水體污染、生活噪音、生活垃圾、就業困難等方面來進行討論。
[小結]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改造越來越大,自然生態環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所以我們更加要加強城市的綠化,管理與保護。在城市的建設中,要注意人與自然的協調關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出更美好的生存環境來。
[過渡]前面我們了解了聚落的形態,主要包括城市與鄉村。但是自然界的地理事物是處于不斷的發展與變化中的,城市是在鄉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將會有更多的鄉村發展成為城鎮、進而形成大大小小的城市。
聚落分布在世界各地,很不均勻,從前面的世界人口分布知識,我們就可以知道,人口分布不均,也反映聚落的分布情況。
教師進一步引導:我們當地的民居建筑有何特色呢?(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世界各地的民居風格不同,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社會經濟生活關系密切,體現了當地的文化習俗等。
[承轉]正因為不同地區、不同時期的聚落建筑風格各異,所以前人留下了很多獨具特色的文化遺產。
講述“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展示]各類文化遺產的圖片,教師邊介紹邊引導學生欣賞圖片,然后請學生考慮圖片反映的內容有什么共性?
[學生思考討論]教師總結:世界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它體現了不同歷史時期某個城市、某個民族、某個國家的文化精神,反映出當時的社會制度、民俗風情、經濟科技等到的發展水平以及其與環境的關系等。
[教師提問]有人在古代建筑物下刻寫“X到此一游”,這種做法對嗎?(不對)為什么?(學生討論)
[小結]:文化遺產是人類寶貴的財富,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經濟、科研價值,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在于:為我們研究人類各個時期的文化精神、社會制度、民族風情等有著重大的意義。特別為我們人類如何去協調人地關系,合理地改造自然等,提供寶貴的資料!
[課堂總結]
課件展示課堂板書設計,概括本課知識要點:
1.聚落:人們集中居住的地方,可分為城市與鄉村兩種形式;兩者的差別;
2.聚落的形成及其與環境的關系。
3.世界文化遺產的保護。
[課堂鞏固]
1.鄉村聚落類型及其人們從事的生產活動搭配正確的一組是()
A.農村——放牧B.牧場——伐木C.漁村——捕魚D.林場——種植
2.關于鄉村與城市聚落景觀差異的描述,正確的是……()
A.城市自然景觀改變小、建筑密而高B.鄉村道路縱橫交錯,網線密集
C.城市人口密度大,商店、學校多D.鄉村人們工作節奏快、文化生活豐富
3.影響聚落形成與發民的主要因素有……()
、俚匦微谫Y源③土壤④水源⑤氣候⑥植被⑦地質⑧交通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亞洲氣候特征
2、能運用氣候類型分布圖,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及相關資料分析亞洲的氣候特征及主要影響因素;
3、理解亞洲東部和南部的餓降水與夏季風的關系以及對農業的影響。
4、初步學會從位置、河流、氣候等方面歸納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特征。
情感態度目標:
1、通過學習亞洲氣候與位置、地形、農業的關系,分析氣候特征的影響因素,足見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識。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讀圖分析、討論競賽等活動,發展邏輯思維、培養創新與合作意識。
重難點:
重點是氣候特點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難點是對比不同城市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造成氣候差異的主要原因。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
導入:(從今日的天氣等話題導入,密切聯系生活實際。提示:冬夏兩季的氣溫差異和降水差別。)
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我們廣東的氣候有什么特點?
生: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引導:氣候是自然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大。作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地形復雜,氣候差異很大。(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
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看圖回答。
引導:全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十一種,僅亞洲就有9種,說明了什么?
生: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師:觀察其中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兒?
生:溫帶大陸性氣候,約占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亞洲中西部。
繼續引導:距離海洋的遠近如何?
距海遙遠,深入亞洲大陸內部。
(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并在上面點出孟買和哈爾賓、雅庫茨克、烏蘭巴托的位置)
。ㄒ龑W生分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注意邏輯層次、由簡到難,有分到總,講述氣候兩大要素:降水和氣溫,分析上述城市的氣溫和降水季節變化特點)
學生分析討論
。簻貛Т箨懶詺夂虻奶攸c是全年溫差大,冬冷夏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過渡:降水對于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陸地上的淡水來源主要來自于大氣降水。
。ㄕ故尽皝喼逇夂蝾愋蛨D”)
引導:亞洲降水比較多的氣候類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馬來群島的熱帶雨林氣候外,還有集中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相對比較多,是哪幾種?主要分布在哪兒?
生: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ń處熀唵谓忉尯沃^季風氣候,在亞洲圖上畫箭頭簡單示意,補充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幫助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
:降水的多少與夏季風有什么關系?
夏季風強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繼續啟發:如果降水過多或過少會造成什么后果呢?
。ㄕ故居嘘P干旱和洪澇的視頻、圖片)
學生看材料分析,旱澇災害對農業影響大。
。核栽趤喼迻|部和南部季風區內,由于夏季風的`影響易發生旱澇災害。
引導:根據以上分析,從氣候類型及分布范圍看,亞洲的氣候主要有什么特點?
學生分析得出結論: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過渡:為什么會形成這么復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ㄒ詠喼薜膸讉城市{前述}為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出氣候與位置的關系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系)
。河绊憗喼逇夂虻囊蛩,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引導:用以上分析做練習(培養學生綜合分析能力)
展示非洲氣候圖
提問:在圖中,非洲的餓氣候分布有什么特點?分析主要的影響因素。
。撼嗟来┻^非洲中部
以熱帶氣候為主,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分布很廣
氣候類型南北對稱,以赤道為中心
影響因素:緯度位置,還有地勢高低等
本課要點。
板書設計:
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一節自然環境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6
地形和河流(第一課時)
知識目標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說明依據;
2能結合地圖描述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及范圍。
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解剖面圖及相關資料的能力,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2理解河流分布與地形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度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參與觀察,分析,討論,競賽,辯論等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1亞洲的位置特點;
2亞洲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
教學準備
資料圖片,幻燈片,投影片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教學提示與建議
導入:點出上學期從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來研究問題。這個學期以大洲為研究對象,去研究某一個區域的地理環境狀況。
通過一系列提問,讓學生回答,引出亞洲。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復習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師:要認識一個大洲,首先要明確它的位置。觀察一下亞洲位于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個半球?
小結:亞洲主要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這是它的緯度位置。
完成P3活動一(1)(2)
引導:了解一個地區的位置還要了解其海陸位置。觀察亞洲周圍的.大洋,各位于亞洲的方位。亞洲周圍的大洲,各位于亞洲的方位。
學生看圖回答。
小結:這樣我們就明確了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7
教材分析
《東南亞》一節教材,介紹了東南亞地理中具有突出特點的一些內容,如“十字路口的位置”、“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等。教材利用“東南亞在世界中的位置”、“東南亞的國家”、“馬六甲海峽的航線”幾幅圖和對應的活動,介紹了東南亞的地理位置、范圍和主要的國家,特別突出了東南亞處于海上交通“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眾多地處熱帶的臨海國和島國,形成高溫多雨的氣候,進而影響到東南亞的農業生產類型和農作物分布。教材在介紹了熱帶雨林和熱帶季風兩種熱帶氣候特點的基礎上,突出體現了東南亞農業生產的特色:世界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產地。教材在介紹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后,聯系東南亞人口和城市的分布,分析了影響人口和城市分布的條件和因素,歸納出了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規律。教材介紹了東南亞是華人和華僑集中的地區,為東南亞經濟的發展和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很大貢獻。東南亞眾多沿海國家風景秀麗,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成為許多國家重要的`經濟來源。
學情分析
這部分內容對七年級學生來說不是太容易,尤其是農村學生,見識較少,對東南亞的位置的優越性、氣候的分布理解起來有難度。但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望來引導學生漫游東南亞。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東南亞處東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兩種熱帶氣候的特點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主要農作物及分布;了解東南亞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構成;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發達的旅游業。
2.能力目標:學習搜集資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據圖和相關資料,分析東南亞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學習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結合中南半島地形、河流特點,分析東南亞的自然條件對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響,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規律。
3.情感價值目標:培養尊重不同地區文化和傳統的意識;通過了解華人和華僑對所在國經濟建設和我國經濟建設做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了解東南亞的地理位置。
教學難點:東南亞十字路口的位置。
教學過程
師曰:關于我們的近鄰東南亞地區,同學們認真閱讀教材,上網查資料,十分投入地制作演示文稿,現在很多同學已躍躍欲試向大家展示制作成果。我們就把這次學習當做是一次東南亞旅行,依次請各組代表來當向導,帶領我們了解東南亞的地理環境,領略東南亞的自然風光和民俗風情。
1.位置交通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東南亞在世界中的位置”,“東南亞政區”,“馬六甲海峽的航線”
文字說明:位置:亞洲東南部,23oN—10oS,90oE—140oE
組成:兩大部分——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組間互動:請其他組的同學在投影屏幕前據圖認識和尋找教材P28活動1中的有關內容;在屏幕前據圖指出馬六甲海峽連接的地區;理解馬六甲海峽位置的重要性。
師適當補充。
2.氣候與農業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曼谷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亞洲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區一天中的天氣示意”,“東南亞居民喜食米飯”,“東南亞的梯田”,“東南亞國家主要農作物的分布”,圖“東南亞的橡膠種植園”,“東南亞的油棕種植園”,“東南亞的椰林”,“馬尼拉蕉麻”
文字說明:東南亞地區處在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地區,屬于兩種熱帶氣候類型。曼谷——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這種氣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新加坡——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這種氣候主要分布在馬來群島。
(2)組間互動:請其他組的同學一起分析兩種熱帶氣候的特點及主要分布區;對熱帶雨林氣候區的天氣過程進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認水稻和熱帶經濟作物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
(3)導游:請大家參觀東南亞熱帶作物種植園(據查閱資料對圖片進行講解)。
3.自然條件與城市分布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中南半島的地形、河流與城市的分布”
文字說明:中南半島山脈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間,縱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經山區,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寬,形成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農業區;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2)師曰:我請大家欣賞陳毅元帥的一首詩《贈緬甸友人》,從詩中我們可以了解中南半島與我國山水相連,唇齒相依的鄰邦關系。
(3)組間互動:在投影屏幕前據圖認識和尋找教材P31活動內容1中的河流及上游所在地;找出河內、金邊、萬象、曼谷、仰光分別位于哪條河流的沿岸,分別是哪個國家的首都;
。4)組織討論教材P32活動內容2。
4.華人華僑及風光導游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比重”
。2)教師介紹。
。3)演示文稿:圖“越南的下龍灣”,“花園城市新加坡”,“泰國曼谷的水上市場”,“曼谷佛塔”,“緬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吳哥窟”,“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等圖片及當地民俗風情的內容加以講解)。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初步理解區域劃分的原因及相應的地理區域類型;
2.在簡單地圖上進行區域劃分;
3.在地圖上指出四大區域的地理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4.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一線的意義。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析圖能力,觀察判斷能力和主動探究能力。
2.使學生初步掌握地理事物的劃分方法。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
教學重點
我國四大地理區域的位置、范圍及劃分原因。
教學難點
結合地圖,使學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間概念。
教學方法
讀圖觀察、啟發式講述、學生活動、探究。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投影片、教學掛圖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分別把課前掛好的新疆高山牧區景觀圖、西雙版納熱帶風光傣家竹樓景觀圖、東南沿海經濟特區的工業生產流水線景觀圖和長江三角洲農業及工業景觀圖與四位扮演者(學生)口述臺詞(課文中的敘述)配套,依次打開。
[講授新課]
這項活動完畢后,再叫一、兩名同學試著描述自己家鄉的特點。
教師帶領同學們一起總結:以上同學的描述,說出了許多不同類型的地理區域:(大屏幕依次顯示)
至此,同學們已經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國的地理差異。
(板書)第五章中國的地理差異
想一想:(大屏幕顯示)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地理區域呢?
學生各抒己見,教師可做點撥,最后總結:它們是根據不同的需要劃分的。
同學們請看屏幕。(課本圖5.1)
按學生座位分成四組,每個組負責在其中一個地理區域中找出有關區域的.術語,最后每組選一名代表,陳述結果,教師匯總:(大屏幕顯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牧區
完成P3活動二(1)(2)
(展示“亞洲的范圍圖”)
引導:亞洲和其他大洲之間,有些是以海洋作為天然洲界,有些大陸相連的地方則是人為劃定的洲界線。如亞洲與非洲,亞洲與歐洲之間。
提問:參照地圖能描述出亞洲與周圍其他大洲的界線嗎?
學生讀圖討論回答:亞洲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分界;西南臨非洲,以蘇伊士運河為洲界;東北隔著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南與大洋州隔海相望。
過渡:讓學生大致讀出亞洲所跨的緯度位置,與其他大洲比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引導學生先大致目測,與亞洲相比,只比較南美洲和非洲)
順承:亞洲不但所跨緯度最廣,而且還有許多世界之最。
(展示“七大洲面積比較”圖)
從此圖可以看出亞洲面積最大。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比較亞洲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得出亞洲東西距離最大。
小結:根據以上的觀察和分析,讓學生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一下亞洲的位置、面積、范圍。
(通過雙邊活動,訓練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9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講述: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學曾經或現在都會提到這些問題:地球是什么樣的?地球有多大?人們怎么認識這個地球的?這節課我們一起去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書: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嗎?
學生回答:圓形、橢圓形……
補充說明:我們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怎么知道的呢?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無法看到地球的整體面貌,在古代,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一個難解之謎。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活動:將課本上四幅圖用掛圖按照順序展示出來,學生討論完后,請代表上臺邊指示圖片邊講述。
圖1:“天圓地方”
圖2:“蓋天說”
圖3: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
圖4:地球衛星照片
請學生講述第一幅圖:“天圓地方”
補充小結:在古代,人們認為整個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鍋,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
總結:同學們都非常聰明,不像古代人一樣完全憑借直觀的認識世界.簡單地認識天空是圓的,大地是平的。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們逐漸發現大地并不是那樣平坦。比如:
、俸_呥h方駛過來的航船,先看見船桅,后見船身;②月食時,地球的影子邊緣總是弧形的。
請學生講述第二幅圖:“蓋天說”
引導提問:對于這樣的說法,同學們能否提出質疑?
(學生活動)
總結:從海邊看帆船到發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們對地球形狀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體的假想。為了證實這樣的假想,人類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為此,很多探險家進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說出歷都有哪些的環球航行?
(學生回答)
講述并引導:最的就是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環球探險航行。下面請同學講述麥哲倫航海的故事。
總結: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巨大意義就是充分的證明了地球的形狀是個球體。那么現在我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上來為我們講述。
(學生回答)
講述:現在我們進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為地球拍了照片,確證地球是個球體。
提問:剛才,我們同學把我們人類認識地球探索地球的過程給演示了一遍,從“天圓地方”到“蓋天說”,再從麥哲倫環球航行到地球衛星照片,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由簡單認識到猜想到實踐,由錯誤的現象到真理的漫長歲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過程中,同學們都有哪些感想?我們從中悟出了怎樣的道理?
(學生回答)
總結:我們要學習先輩,對待任何事物要科學,要堅持嚴謹、認真的態度和為探索真理勇于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我們還要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勇于實踐,這樣才能發現真理,取得成功。
承轉:我們認識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個標準的球體呢?(可加入學生討論)我們現在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來說,人們往往用表面積、周長、半徑等數據來說明球體的大小。大家看到課本第6頁圖c,說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掛圖:課本圖p5C圖地球的大小
讓學生讀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講述:精確的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因此,準確地說,地球應該是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當然,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還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徑只比北極半徑長21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成地球儀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板書: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
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啟下;下面我們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書: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活動:出示地球儀并展示給同學們看。
學生活動:仔細觀察地球儀并動腦筋思考,地球儀與真實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學生回答)
補充說明: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3.地球儀是有地軸的,而現實中并沒有地軸。
提問:根據自己對地球儀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試著給地球儀下個定義。
(學生回答)
歸納:地球儀是人們按照地球的形狀,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大小和名稱。地球儀可以讓我們更直觀的了解整個地球的全貌,還能幫助我們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情況。今后,我們經常要借助地球儀來學習地理知識,所以,同學們應當學習有關地球儀的知識。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地球和地球儀的基本知識,了解了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初步地認識了地球儀。下節課我們將學習地球儀的一個重要圖示--緯線和經線。
布置作業:參照課本的活動,回家制作一個小地球儀,課余比比看誰做的。
板書設計:
第一章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0
【教材說明】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后兩個標題內容。本節內容是:體會聚落差異源自環境差異,認識聚落與環境的關系;了解聚落的發展表現,在變化中發現問題――傳統聚落在消失,在探討傳統聚落價值中認識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
【設計理念】
本課教學應該以體驗領悟、分析為主,重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體驗人地關系的和諧與發展,順應學生心理發展趨勢,深入淺出地突破學生學習的畏難心理,了解地理知識的現實和應用價值,在思想上獲得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產生無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創造力。為其合作學習、多元化學習、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說明聚落與環境的關系。
(2)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聚落形成與發展的有利條件,理解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更好地發展。
(2)通過理解體會傳統聚落的內涵與價值,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聚落與環境的相互適應,進一步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2)體會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和思想實踐上的智慧高度,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3)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樂于分析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樂于合作與交流。
【教學重點】
聚落對環境的適應表現,保護傳統聚落的意義。
【教學難點】
聚落對環境的適應表現。
【教學方法】
整個教學過程運用教師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問題引導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推陳出新,創設情境
展示課件中不同聚落的圖片,啟發學生分析:分出鄉村還是城市,人們從事什么樣的`勞動生產活動,師生互動得出聚落的本質差異在于勞動生產方式。
轉承:勞動生產方式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適應環境,謀求生存與發展的手段,所以必須立足于環境。因而,聚落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課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與環境
師:探究事物間的關系必須弄清兩個方面:(1)弄清兩者之間的作用與影響。(2)理解相互適應表現。
師生共同分析歸納教材中影響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設計意圖:學生可以根據書上的圖,還可以聯系生活,活躍了思維并勇于探索發現和推斷,使他們在參與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師: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學生認同后繼續)是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產物。不僅具有鮮明的環境特征,還深刻地體現了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課件中東南__帶雨林區的民居,西__帶沙漠區的民居,學生討論。
轉承:民居建筑適應于環境,更適用于生活,它體現了環境更體現了人類的智慧。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聚落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梢哉f:傳統聚落記錄人類智慧的發展進程,它是濃縮了的歷史,而現代民居則體現了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并在飛速發展中。
2.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師: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回望歷史,農耕文明的發展,生態退化出現了;如輝煌的巴比倫古國就是在發展農耕中,生態惡化后過早隕落的;工業文明的發展,環境污染隨之而來。所以我們在發展與變革中,一定要順應自然規律,權衡利弊,以保證進一步的發展。聚落的發展我們應如何面對呢?(課件演示)
學生快速閱讀教材總結聚落發展表現及出現的變化。
設計意圖:設置問題學生回答,教師給予肯定,引發學生對消失中的傳統聚落的關注,先抑后揚,牽引著學生的心。
生:總結傳統聚落的價值。
師: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識到這一點,并已經把在鄉村和城市建設中,如何保護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筑群和遺址,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作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了。
生:根據生活所見回答。
師:總結歸納:(1)立法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__。(2)圈建保護。(3)異地遷建保護。
轉承:有些極其珍貴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已經不再是某國某地為保護自身特色和歷史的珍寶,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寶了,那就要把它們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了。
生:根據課件中圖片回答,了解37處世界文化遺產及其中有6處屬于傳統聚落類的文化遺產。
三、開闊視野,遷移拓展
師:放眼世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傳統聚落還有很多,這里是?(課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師:真棒哦!我們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這里?(課件演示)
生:中國的威尼斯――蘇州。
師:我們來談談你們對蘇州的印象。
生:水鄉,園林,人間天堂,蘇州工業園區。
師:蘇州是我們中國首批的歷史文化名城,小橋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園林,真可謂是移步易景啊!
四、曬曬收成,展我風采
師:展示課件中關于蘇州的組圖。
生:根據課件所展示的圖片分組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對蘇州園林的建筑風格與環境的適應,和對蘇州發展的建議,讓學生把本節所得的思想加以應用,實現內化。
五、歸納總結,收獲累累
學生總結,教師點撥,強化重點難點。
六、興趣盎然,走進生活
師:蘇州在發展,我們家鄉也在發展,請分析一下我們的家鄉,有哪些與環境相適應的表現,它的發展應注意哪些問題?到網上查找詳細資料,寫成小論文,相互交流。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1
初一地理教案——工業的分布與發展
第三節工業的分布與發展教學要求1.使學生了解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聯系。
2.使學生認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和人民生活的關系。
3.使學生掌握我國工業發達地帶和主要的工業地區、工業城市分布,初步學會分析工業基地的形成和發展的條件。
4.使學生了解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點。
結構分析
本節教材分為“工業與我們”“工業的空間分布”和“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三個標題內容。這三部分內容是前后聯系的,形成一個整體。教材內容貫穿的一條主線是:發展工業的重要性,我國工業的分布現狀,工業未來發展方向。
教材第一個標題下,講述了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以鋼鐵工業和汽車工業為例,利用景觀圖片結合文字說明,形象地介紹了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和類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使學生對工業生產有一個概括的了解;其次,強調了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地位和作用:工業是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源泉,是國家經濟自主、政治獨立、國防現代化的根本保證;第三,強調了工業與人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們每天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工業品,享受工業帶給我們的幸福和快樂。并且,教材通過活動練習“觀察我們的家……”,使學生加深對工業生產過程的認識,培養學生聯系實際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通過第一個標題內容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要實現國強民富,必須大力發展工業生產,充分認識到發展工業的重要性。
教材在第二個標題下,內容安排上采取了“由面到點”的呈現方法。首先是概括地介紹了我國工業的分布大勢,使學生對我國工業的空間分布現狀有一個總體了解。然后,在活動練習中,以“遼中南工業區”和“滬寧杭工業區”為例,分析其工業分布的類型及特點,分析影響工業的形成和分布的各自條件,從中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教材在第三個標題下,首先介紹了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和特點;第二,介紹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點;第三,講述了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地區發展差異和不同的產業開發重點。教材在最后安排了活動練習。通過活動練習內容可以使學生明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代表了我國工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內容點析
1.教材在第一部分首先介紹了什么是工業,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和類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的相互聯系性。教材運用圖4.24直觀地進行了說明。處于工業生產過程的不同階段,將出現不同的工業部門和類型。例如開采礦產,采伐森林等,是“從自然界取得物質資源”的工業;冶煉鋼鐵,制造水泥等,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的工業;生產汽車,制造機器,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后再加工”的工業。工業生產過程中上一個生產階段的產品,是下一個生產階段的原料,體現了工業生產具有階段性、相互聯系性和計劃性的特點。
2.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教材利用插圖表現了農業生產、城市建設、科學研究、國防現代化與工業的關系。通過幾個側面,使學生認識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3.工業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人們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每天都會直接或間接地接觸工業品,享受工業帶給我們的快樂和便利。教材在活動練習1中,設計了“仔細觀察我們的家……”的內容,讓學生由某一件家具找出人們生活與各工業部門的聯系,同時找出在工業產品的生產過程中各工業部門的相互聯系。通過活動練習,可以使學生加深對工業生產的理解,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4.了解我國工業的分布大勢。我國的工業分布,有沿海、沿河、沿交通線分布的特點。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區集中在沿海地區,包括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等。教材運用圖4.26(“我國工業的分布”)突出了上述重點內容。
5.合理分布工業是工業建設中一個重大的戰略問題,需要綜合考慮。首先,要考慮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以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第二,要考慮發揮地區條件的`優勢,揚長避短;第三,要考慮城鄉結合,帶動鄉鎮經濟的發展;第四,要考慮帶動老、少、邊、窮地區的經濟發展;第五,要考慮當地的工業基礎和勞動力構成;第六,要考慮國防安全等。教材在活動練習1中,以資源配置較好的遼中南工業區為例,提出了本地資源條件對工業分布的影響的問題;在活動練習2中,以資源配置不好的滬寧杭工業區為例,提出了如何發揮本區市場條件和交通運輸條件優勢的問題。通過這些練習,可以使學生掌握分析工業分布問題的方法。在活動練習3中,安排了由學生選取一些例子,分析交通運輸條件對工業分布的影響,這使學生又一次獲得鍛煉其分析能力的機會。在活動練習4中,涉及到工業的分布與鄉鎮企業發展的關系,這在我國當今西部大開發中,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6.關于高新技術產業的概念和特點。高新技術產業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上的新興產業,F代高新技術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具有“高、精、尖”的特點,科技投入的含量很大,產品更新換代很快。
7.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于大城市,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教材運用圖4.31(“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展示了我國沿海開發區、內陸和沿邊開發區的分布。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迅猛,除青藏地區外,各省區多在條件較好的中心城市建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形成了電子技術、信息技術、空間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等一批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
8.關于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結構。沿海地區科技力量雄厚,經濟發達,形成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沿邊地區利用其地理優勢,依靠國家的開發政策,發展了以組裝、加工為主的貿易導向型產業;內地地區依靠資源優勢和工業基礎,形成了以有色冶金、機械制造、電子、航空航天等工業為主的與國防軍工有密切關系的產業。
9.教材在最后的活動練習中,安排了材料閱讀內容。三則短文中,第一個短文介紹的是高新技術產業對上海這個老工業基地的振興所起的作用;第二個短文介紹的是北京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對北京市的經濟發展所起到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第三個短文介紹的是國際互聯網這一快捷的信息傳遞方式,應用于工業企業的供、產、銷中,將會改變企業的傳統生產方式,帶來一場新的工業革命。三則短文共同明確了一點,即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是我國工業的未來發展方向。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1-26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04-29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02-07
七年級地理下冊(人教版)教案04-25
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04-30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5篇01-16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精選16篇)05-24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5篇)02-14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通用18篇)03-19
七年級下冊地理第四周教案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