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時間:2024-03-19 09:06:09 春鵬 教案 我要投稿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通用18篇)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會需要準備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通用18篇)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2、通過標準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學生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能力。

  3、通過分析亞洲氣候特征,使學生掌握氣候特征的分析方法,并在閱讀地圖和分析資料的基礎上總結出歐洲氣候的特點。

  4、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亞洲境內著名的湖泊。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釋歐洲河流特征,了解歐洲著名的河流。

  5、讀“亞歐人口分布圖”說明亞洲人口分布,分析人口分布不均的原因,學會閱讀亞歐政區圖。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指導學生分析亞洲氣候復雜多樣的原因及表現,讓學生結合已學的氣候知識,分析并解答出有關歐洲氣候的思考題,從而培養學生的讀圖、歸納、對比分析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對國家和人口的學習,可以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3、亞洲的地形特征和氣候特征。

  (二)教學難點

  1、學會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

  2、亞洲和歐洲的氣候及成因。

  3、亞洲及歐洲河流特點的成因。

  教學方法

  復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教學媒體

  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6課時。

  教學結構與過程

  第1課時

  (課堂導入)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景觀在哪里?(播放一段關于亞洲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學生發言:中國、亞洲、日本……

  (講授新課)

  板書 第一章 認識大洲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

  學生通過閱讀圖1—1,進行討論后總結。

  提問 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緯度范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

  經度范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主要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

  (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

  學生通過讀地圖1—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

  活動: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后進行總結。

  歐洲:

  緯度范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經度范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了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學生回答: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點撥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來分析掌握歐洲的地理位置。

  (學生小組探究完成)

  (1)讀圖1—1:歐洲大陸經度范圍:9°W~66°E;緯度范圍: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

  (3)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鄰,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與亞洲相鄰。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

  板書 4、時區

  (課堂總結)

  本節課我們重點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圖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分析。了解了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板書設計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2

  教學目標

  一、學會通過讀圖說明俄羅斯地理位置的特點,認識俄羅斯是個地跨歐亞兩大洲的世界面積的國家。傳統上是個歐洲國家。能在地圖上指出俄羅斯的臨海和主要鄰國。

  二、認識俄羅斯地形、氣候、資源的地理特征及分布特征。

  三、了解俄羅斯人口、民族、經濟、交通、城市和港口的特點及分布。

  四、了解俄羅斯在自然和經濟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

  教學重點

  俄羅斯自然特征和經濟特征。

  教學難點

  一、俄羅斯氣候成因。

  二、自然與經濟的地區差異。

  教學媒體

  掛圖、幻燈片。

  教學方法

  引導讀書,總結歸納。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上節課我們講敘了歐洲東部和北亞的范圍和國家,今天我們介紹這個地區最主要的國家俄羅斯。請同學看附表“歐洲東部和北亞國家概況”,從面積和人口上可見俄羅斯是該區、人口最多的國家,不僅是該區也是世界上面積的國家。

  【板書】一、世界面積的國家

  ①在此可從經度跨170°,是世界跨經度最多,東西長1萬多千米,與中國5 000千米相比是世界東西最長的國家等方面讓學生體會俄羅斯面積廣大,世界第一的特征。

  ②找14位同學讓每人代表俄羅斯的一個鄰國,然后按方位順序向其他學生報告自己所代表的國家,得出結論:俄羅斯是世界鄰國最多的國家。

  ③教師最后總結概括。

  【板書】1.面積1 700萬平方千米,世界第一。

  2.人口居世界第六位,l.5億人。

  3.由100多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俄羅斯人占總人口81%。

  【板書】二、俄羅斯自然及經濟特征

  該部分可引導學生充分利用書上給予的文字和圖自己進行概括總結。在總結中要注意進行歐洲東部和北亞的對比。教師也可列下表帶領同學邊總結邊填表。

  俄羅斯總體特征 歐洲部分 亞洲部分

  面積 世界第一,1 700萬平方千米 占全國1/4 占全國3/4

  人口 世界第六,1.5億 占總人口3/4 占總人口1/4

  地形 較為平坦,平原、高原面積廣大,烏拉爾山、高加索山為歐亞界線 東歐平原

  自西向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東西伯利亞山地

  氣候 溫帶大陸性為主的氣候,東西差異較大 受大西洋影響屬溫和的大陸性氣候 典

  型的大陸性氣候,北冰洋沿岸極地氣候

  河湖 河湖眾多 河湖少,主要河流伏爾加河,歐洲最長,俄羅斯人稱為“母親伏爾加” 多大河湖泊,流向自南往北注入北冰洋,勒拿河、葉尼塞河、鄂畢河,貝加爾湖是世界最深的湖泊

  資源 自然資源極其豐富,石油、天然氣、煤、森林、水能、鐵、有色金屬儲量產量在世

  界上名列前茅 占全國20% 占全國80%

  工業 重工業發達,輕工業發展緩慢,主要工業部門是鋼鐵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

  核工業、宇航業

  (工業發達)以莫斯科為中心,以圣彼得堡為中心的機械、化工、多種輕工業中心和以烏拉爾

  為中心的鋼鐵機械工業中心

  (工業較落后)新西伯利亞工業區重工業、軍事工業為主

  農業 不穩定,集中分布在中部和南部。主要農作物小麥、馬鈴薯、向日葵、亞麻 伏爾加河與頓河流域是主要農業區(農業發達) 世界針葉林帶南部有部分農耕區(農業不發達)

  交通 歐洲東部發達,西伯利亞大鐵路貫穿東西 以莫斯科為中心,呈放射狀鐵路網,伏爾加河航運(交通發達) 橫貫東西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單一)城市 多而集中,莫斯科、圣彼得堡、摩爾曼斯克 少而稀疏,伊爾庫茨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

  對自然及經濟狀況進行對比后教師可讓學生結合中國東西差異及經濟發展的'戰略有關知識,讓學生根據俄羅斯東西差異的國情為其設計發展規劃,最后教師再介紹東部開發的狀況及開發的條件和前景。

  【板書】三、東部地區的開發

  最后可設置以下反饋題:

  1.經過歐洲東部和北亞各方面的對比,你說說為什么俄羅斯是歐洲國家?

  2.對俄羅斯四大工業區的特點、發展條件及主要工業部門進行列表分析。

  3.俄羅斯各地氣候有什么差異,并分析其原因。

  板書設計

  第二節 俄羅斯

  一、世界上面積的國家

  1.1 700平方千米——世界第一

  2.1.5億人——世界第六

  3.多民族的國家(100多個民族)

  二、俄羅斯自然、經濟特征及東西差異

  (教師提供對比以下方面)

  面積 人口 地形 氣候 河湖 工業 農業 城市

  三、東部地區的開發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3

  第三節 印度(第一學時)

  教學目標: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學會用文字和數字資料,說明印度人口增長的特點,以及人口過度增長與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的關系。

  教學重點:世界第二大人口國

  教學難點:人口過度增長與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的關系。

  教學流程:

  一、課前預習:

  1、 與我國鄰近的大國有哪幾個?其中與我國基本國情與經濟發展狀況極其相似的是哪一個國家?

  2、你了解印度的哪些情況?

  3、你是否能夠概括出印度最突出的自然與人文特征?教師映示圖片,創造氛圍。

  二、自學質疑:

  1、 自讀7.34圖,討論交流:a.印度位于我國的哪個方位?找出喜馬拉雅山、恒河平原和得干高原,說說印度地形分布特點。

  2、 找出印度主要的陸上鄰國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國家斯里蘭卡,并說出這些國家分別位于印度的什么方位?

  三、交流展示:

  1、 學生到黑板寫出各組交流結果并講解,教師出示印度地形圖。

  2、 指導學生評價

  四、互動探索:

  1、 讀圖7.35,了解印度人口的特點:

  A、從1951年到20xx年,印度人口大約增加了多少億?

  B、 從1951年開始,每隔10年,印度人口增長數是越來越多還是越來越少?

  C、 由此你能總結出印度人口增長特點嗎?

  五、精講點撥:

  1、 出示表格,講解眾多的人口對印度的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壓力

  項目

  耕地(公頃)

  水資源(立方米)

  糧食(千克)

  鋼(千克)

  總量

  1.6億

  21019億

  2236億

  136億

  人均占有量

  0.17

  2167

  231

  14

  與世界人均占有量的比值

  70%

  22%

  67%

  11%

  2、 各組討論并展示,教師評論講解:

  六、遷移應用:

  討論交流,談談你對印度未來人口增長趨勢的看法

  七、課堂檢測:

  1、印度的人口超過 億,僅次于 ,居世界第二位。

  2、讀圖填空:

  (1)寫出下列字母所在國家名稱:

  A. B. C

  D、 E. F.

  (2)寫出字母表示的城市名稱:

  G. H. I.

  (3)①是 ②是 灣

  八、課堂反思:我學會了

  還有沒掌握的.是

  第三節 印度

  教學目標:通過地圖及圖片資料的閱讀與分析,能夠解釋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了解印度的糧食生產及其工業發展的過程和原因。

  教學重點:水旱災害頻繁、自給自余的糧食生產,發展中的工業

  教學難點:印度降水變化的原因,印度主要資源和工業的分布

  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

  1、 印度的地理位置

  2、 說說印度地形分布的特點

  二、自學質疑:

  1、 自主學習課文:讀圖6.10和7.38,思考討論:

  A、印度屬于 ?

  B、 印度的氣候特點是 ?

  C、 與東南亞相比,印度的降水更加集中在 月份。

  三、交流展示

  1、 組內板演并講解,教師適時點撥。

  2、 師生評價

  四、精講點撥:

  A. 出示圖7.39和圖7.40,引導學生學習分析圖

  師述:印度6~~9月是雨季, 10月~~次年5月是旱季,這兩個時段的風向是什么?

  B. 準確判斷,然后將A~~F填入下表:

  A.來得早 B.來得晚 C.退得早 D.退得晚 E.風力不足 F.風力強盛

  水災

  旱災

  西南風的變化

  五、互動探索:

  1、 分組討論:印度政府為什么十分重視糧食生產?

  2、 讀圖7.41和7.42,說出印度水稻、小麥的分布與降水量和地形的分布關系。

  3、 各組展示交流,教師點評

  六、出示圖7.43,分組討論,印度礦產、棉花、黃麻等資源的分布情況及原因。

  七、遷移應用:指導完成課課練27頁30題。

  八、隨堂檢測:

  1、印度夏季盛行 風,冬季盛行 風,給印度帶來大量降水的是 風。

  2、印度的礦產主要有 、 等,它們主要分布在 高原的東北部,儲量豐富。

  3、印度產量居世界第一的是 。

  4、印度糧食能夠自給自余,還要歸功于20世紀60年代推行的 。

  5、印度具有高新技術產業特點的工業部門是 。

  6、印度鋼鐵工業、棉紡織工業、麻紡織工業的分布與原料產地之間的關系是 。

  九、反思:這節課我學會了

  還需要掌握的內容是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4

  “地球和地球儀”

  【重點】

  (1)會觀察地球儀。

  (2)準確辨認經線和緯線、緯度和經度、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難點】

  (1)會觀察地球儀、使用地球儀。

  (2)東西半球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課時內容】認識緯線和經線

  【教學過程】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圖“簡化地球儀上的點和線”

  (學生活動)結合自己的地球儀觀察思考,同學先小組交流,推薦發言人回答下列問題:

  1、緯線的特點,經線的特點。

  2、認識地軸、南極、北極。

  (提問)地球真有一根軸嗎?地球表面能畫出多少條經線和緯線?

  (學生活動)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地球儀上的經線”、“地球儀上的緯線”

  (引導學生讀圖并回答下列問題)

  1、經線呈什么形狀?緯線又是什么形狀?

  2、認識本初子午線、赤道;區別南緯、北緯、東經、西經。讓學生讀出赤道、本初子午線的度數。

  (展示地圖)五帶分布圖

  (學生活動)

  1、引導學生繼續找出:北回歸線、北極圈、南回歸線、南極圈。

  2、請同學們在圖上描畫出00、300、600三條緯線,教師補充低、中、緯度的劃分。

  (讓學生在地球儀標出低緯、中緯、高緯的`三個區域。)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圖片“南北半球的劃分”和“東西半球的劃分”

  (學生活動)結合地球儀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組成的經線圈。

  (提問)

  1、南北半球是怎樣劃分的?

  2、東西半球是怎樣劃分的?

  (南北半球的劃分比較容易,讓學生說出。東西半球的劃分比較難,教師指圖引導,讓學生充分想象、理解。)

  (學生活動)結合地球儀,教師采取問題教學法,邊提問、邊啟發與學生討論,完成下列問題:

  1、比較不同的經線長度有什么變化。不同的緯線的長度是否相等?

  2、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呢?

  讓學生完成教材的“活動”中第二問題“小明的暑期夏令營”,問:小明能否找到夏令營地點?為什么?

  (總結:找不到該點,400的緯線南北半球各有1條,1160的經線有2條。)

  (學生活動)

  1、在地球儀上找出分別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兩側的大洲。

  2、在地球儀上找出分別位于低緯、中緯、高緯三個區域的國家各一個。

  (通過上面的練習,強化練習了地球儀的使用,對發言積極、答案正確的同學,教師應及時表揚鼓勵)

  【課堂小結】和學生一起回憶本節學習的主要內容。

  【板書設計】

  四、緯線和經線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5

  教學目標

  1.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2.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3.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教學重難點

  1.運用圖片描述城市景觀和鄉村景觀的差別。

  2.舉例說出聚落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前播放《愛在文登》歌曲,創設情境,活躍氣氛,引領學生進入學態。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知道我們剛才聽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嗎?(愛在文登)對,愛在文登,那么,請同學們看這組圖片,你們能說出這是我們文登的哪些地方嗎?對,非常好!這是青龍生態旅游度假村、這是文登學公園、這幅是新建的南海公園、最后一幅是昆崳山風景區。

  這些都是我們文登的旅游勝地,它們有的坐落在城市里,有的則建在鄉村。(導入部分加上了一首我們文登人自己的歌《愛在文登》,出示了文登的一些旅游景點的圖片,創設情境,導入新課。)不管是城市還是鄉村都是我們人類集中居住的地方,我們統稱為聚落。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探討有關聚落方面的知識。

  二、新授知識:

  第一部分:聚落與環境

  (一)出示學標,自主

  請大家看課本87頁圖文內容,完成導學案第一部分,自主。(板書: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什么是聚落?聚落的主要類型有哪兩種呢?誰來說說?(板書:鄉村與城市)大家對城市和鄉村了解多少呢?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城鄉,感受城鄉差異。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組有關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的圖片,進一步了解它們間的差異。這是一組有關鄉村聚落的圖片:圖片中有什么?誰來說說?

  正如以上兩位同學所說,鄉村中有農田、果樹、池塘、有通往小鎮的小路。鄉村聚落中有農村、牧村、漁村、林場等不同類型,相對應他們所從事的是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這是一組有關城市聚落的圖片,在圖中你可以看到什么?(我們可以看到城市里高樓林立、有許多商店、學校、醫院,道路縱橫,車輛很多)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們主要從事什么工作?(工業、商業、服務業)(添加了更多的圖片,更有利于學生的自主。)

  這是一組有關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差異的表格。誰來說說?(師出示表格內容)……

  (二)小組合作

  同學們,前面我們了解了鄉村聚落與城市聚落,那么你知道聚落是怎樣形成的嗎?什么樣的地區聚落密集、什么樣的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聚落在不同地區分布的形態是怎樣的?(板書:形成、分布、形態)x

  (三)交流展示,師總結

  (一)承接:請同學們看屏幕,這里有四幅圖片:沙漠、極地、高山、平原。現在,讓我們做一個假設,假設你是一個原始部落的首領,你會帶領你的子民選擇把家安在哪里呢?(D)大家都選擇把家安在D這里,也就是平原地區。哪個小組起來說一下理由?(A是干旱的沙漠地區,B是寒冷的北極,C是地勢高峻的山地,D是近海的平原地區,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氣候適宜)在比較中我們發現,自然環境的優劣對聚落的形成與分布有很大的影響。(出示圖片幫助學生分析影響聚落形成的主要因素)

  (二)小結:哪位同學可以總結一下:有利于聚落形成和發展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多媒體展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發展的因素。什么樣的地區聚落密集、什么樣的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生答)聚落在不同地區分布的形態是怎樣的?(出示圖片,生答)

  1、承接:同學們,我們知道,世界各地自然環境差異很大,聚落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往往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風格。在世界各地就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當地特色的一些建筑。下面我們就以西亞的民居和東南亞的民居為例,學落與環境的關系。請同學們閱讀課本91頁內容,完成導學提綱內容。(板書:民居與環境)

  2、小組內交流答案。請同學們看屏幕,西亞的民居、東南亞的民居,他們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點?當地的自然環境有什么特點?這位同學,你起來說一下,好,誰還有補充?這位同學,你說!很好!最后老師來總結一下,請看屏幕!……(師看屏幕講解)世界各地的民居風格不同,既能適應當地的自然地理環境,又與社會經濟生活關系密切,體現了當地的文化。

  三、拓展延伸:

  除此之外,你還了解哪些世界上有特色的民居呢?它們與當地的自然環境又有怎樣的關系呢?我們威海這里有沒有與我們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有特色的民居呢?(海草房)誰來說說海草房的建筑外貌有什么特點?我們威海的氣候特點是什么?(生答)

  世界上其他地區有沒有與當地自然環境相適應的有特色的民居呢?請大家再看一組圖片。(出示江南水鄉、蒙古包、泰國高架屋、日本的輕木質房屋、云南麗江古城等圖片并講解)。云南麗江古城是我國的傳統聚落,我們國家還有一些有代表性的傳統聚落,對于這些聚落,我們是應該保護還是拆除呢?請同學們讀課本90頁,思考這個問題。(保護or拆除)(保護,并且在保護的基礎上加以改建,更利于人類的生活)

  出示四合院旅館和窯洞旅館圖片加以講解(拓展延伸到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觀察其建筑外貌,分析與自然環境的關系,使學生對于聚落與環境的關系理解的更為深刻)

  四、鞏固:

  下面給大家幾分鐘時間記憶一下課本上的重點內容。通過這節課的,你有哪些收獲呢?(了解了鄉村景觀與城市景觀的差別;了解了世界上一些有特色的民居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五、課堂總結。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0

  【重點】

  (1)會觀察地球儀。

  (2)準確辨認經線和緯線、緯度和經度、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難點】

  (1)會觀察地球儀、使用地球儀。

  (2)東西半球劃分。

  (3)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課時內容】利用經緯線確定位置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共同了經緯線的特征和經緯度的劃分,為了鞏固所學知識,希望同學們認真完成下列表格。

  緯線(圈)

  經線(圈)

  形狀特征

  指示的方向

  長度的分布

  標度的范圍

  度數的變化規律

  經緯度的表示方法

  劃分地球半球的界線

  數量特征

  五、利用經緯網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們怎樣確定地球表面任何一點的確切地理位置?

  (展示圖片)教材提供的地圖“經緯網”,在圖上選出經緯網的交點A、B、C點。

  (讓學生讀出A、B、C點的經緯度。教師及時糾正,輔導。)

  引入:通過上面的,你認為用經緯網確定某一點的位置,有什么規律?

  (啟發學生與生活實際聯系一下,不難發現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樣。)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輪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難,你怎樣能準確的報出遇難輪船的位置,而及時的救援?

  (學生運用經緯網知識,不難回答)

  展示地球儀:讓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出北京、倫敦、莫斯科的經緯線度數。

  在前面的基礎上,讓學生找出下列事件的發生地。

  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第一批碎片墜落在44.40S、1500W 。

  臺風“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經移至2800N、125.30E。

  強化訓練:

  1.組織學生討論,填出下表:最后讓學生互相對答案。

  經緯度數

  判斷東西半球

  判斷南北半球

  300E、200N

  1200W、300S

  100W、870N

  1600E、450S

  2.在地球儀上找出北京、紐約、倫敦的位置,并說出它們的經緯度數。

  (搶答、及時表揚、鼓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總結全課)概括本節主要內容。

  (布置作業)教材提供的“活動”3——“城市經緯度的確定”。

  【板書設計】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6

  第1教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亞洲的位置、范圍、政區劃分以及地形河流概況。

  能力目標:

  1.通過對亞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學會讀圖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學會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區域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出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并分析其相互關系。

  2.通過地圖和資料,嘗試從不同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發展發散思維。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探究意識和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亞洲自然風貌的學習以及用歌曲強化氛圍,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于我們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

  教學準備:掛圖、地形名稱卡片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最低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中國在哪一個大洲嗎?

  對,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大洲—亞洲。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學習的對象將由上學期通觀全球,轉向距離我們周邊的世界越來越近的地理環境,從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區,再具體到某一國家。

  講授新課:

  一、世界第一大洲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范圍、邊界。

  那么,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動]:P3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找出亞洲的緯度位置

  [教師利用“亞洲地形”掛圖進行確認]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東:169°40′W;最西:26°3′E

  3.讀圖6.2、6.3,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組討論]

  1.計算:

  a.跨緯度數(約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溫、熱三帶)

  b.地球上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110千米,則亞洲南北距離(10120千米)

  c.跨經度數(約164°,大部分在東半球)

  d.比較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2.讀圖6.3《七大洲面積比較》,亞洲面積是多少,相當于幾個歐洲和南極洲面積之和?(三個歐洲和一個南極洲面積之和)

  得出結論:為什么說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跨寒、溫、熱帶)

  2.東西距離

  3.面積(4400千米)

  [活動]

  1.角色扮演──亞洲的鄰居(讀圖6.2《亞洲的范圍》)

  前后7人為一小組,以中心課桌為亞洲,確定教室的北方,請該課桌周邊的同學依據地圖,說明自己應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報出自己的方位,并按與亞洲的相鄰關系調整前后左右的距離。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仍由周邊同學說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與亞洲的分界線

  亞歐分界: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分界:蘇伊士運河

  亞-北美分界:白令海峽

  3.通常,亞洲按照地理方位還可以劃分為6個區域。

  讀圖6.4《亞洲地理分區》,結合圖6.5《亞洲地形、政區》,回答問題:

  ①新、馬、泰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③阿富汗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④北亞部分屬于哪個國家的領土范圍

  ⑤哈薩克斯坦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⑥中國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這個地理分區還包括哪些國家

  區域地理特征的學習通常要分為自然和人文兩方面。下面我們就要看看亞洲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亞洲雄風》歌曲,提問]從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聽到亞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嗎?你感受到了亞洲的驕傲在哪里了嗎?

  [復習地形圖的閱讀方法]地形圖依據什么來分層設色的?每種顏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讀海深陸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種?

  [活動]P5

  結合讀圖6.5和P.5閱讀材料,全班分成兩組做一次亞洲之旅:

  沿途說出你將經過哪些國家?哪些地形區?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見到什么樣的自然景觀?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亞洲之最的地形?

  1.請一組同學沿東經80度,從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組同學沿北緯30度,從東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學可“結伴而行”)請沿途紀錄所經國家、地形區,所見到的地貌環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觀等)。

  2.每組學生依次上前指掛圖描述所經地區名稱、景觀及海拔高度。全班對描述面、語言最流暢的同學予以鼓掌激勵。

  3.“造型活動”:

  (教師課前準備好以上地區的名稱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別采用不同的顏色,如綠色、紅色、-)

  以上同學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東西向兩排,交叉成十字。教師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蓋處為海平面,腰部為海拔20xx米,頭部為4000米,請以上同學將手中的地形卡片舉放在最合適的位置。

  從同學們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亞洲地形大勢有什么特點?(地形復雜多樣,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導學生閱讀地形剖面圖]

  同學們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勢狀況,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學的按垂直坐標和水平坐標標注在圖上就成為沿北緯30度和沿東經80度的地形剖面圖。(見p.6圖6.7)

  [提問]亞洲河流眾多,依據以上特點,亞洲的河流大多應從哪個方位發源,流向哪里?(呈輻射狀,由中心流向四周)

  總結:

  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2.主要地形區: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長江、黃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江

  北冰洋—鄂畢河、葉尼塞河,板書設計,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跨寒、溫、熱帶)

  2.東西距離

  3.面積(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一節自然環境,第2教時】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亞洲氣候特征

  2、能運用氣候類型分布圖,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及相關資料分析亞洲的氣候特征及主要影響因素;

  3、理解亞洲東部和南部的餓降水與夏季風的關系以及對農業的影響。

  4、初步學會從位置、河流、氣候等方面歸納一個大洲的自然環境特征。

  情感態度目標:

  1、通過學習亞洲氣候與位置、地形、農業的關系,分析氣候特征的影響因素,足見形成追根求源的探索意識。

  2、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讀圖分析、討論競賽等活動,發展邏輯思維、培養創新與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氣候特點及其主要影響因素

  教學難點:對比不同城市的氣溫曲線和降水量柱狀圖,分析造成氣候差異的主要原因。

  教學準備:地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從今日的天氣等話題導入,密切聯系生活實際。(提示:冬夏兩季的氣溫差異和降水差別。)

  復雜的`氣候:

  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想想我們連云港的氣候有什么特點?

  海洋性氣候,溫和濕潤,寒暑相宜,四季分明

  氣候是自然環境的主要組成部分,對人類生活的影響很大。作為世界第一大洲,面積廣大,地形復雜,氣候差異很大。(展示P7“亞洲氣候類型圖”)

  1、亞洲主要有哪些氣候類型?

  全世界的主要氣候類型有十一種,僅亞洲就有9種,說明了什么?

  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2、觀察其中分布范圍最廣的氣候類型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兒?

  溫帶大陸性氣候,約占亞洲面積的一半以上,主要分布在亞洲中西部。

  3、距離海洋的遠近如何?

  距海遙遠,深入亞洲大陸內部。

  4、展示“亞洲氣候類型圖”,并在上面點出孟買和哈爾賓、雅庫茨克、烏蘭巴托的位置)

  5、引導學生分析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

  溫帶大陸性氣候的特點是全年溫差大,冬冷夏熱,降水少且集中在夏季。

  過渡:降水對于人類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陸地上的淡水來源主要來自于大氣降水。

  6、亞洲降水比較多的氣候類型除了位于赤道附近馬來群島的熱帶雨林氣候外,還有集中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相對比較多,是哪幾種?主要分布在哪兒?

  熱帶季風氣候、-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南部。

  教師簡單解釋何謂季風氣候,在亞洲圖上畫箭頭簡單示意,補充三種季風氣候的降水季節分配圖和降水年際變化圖,幫助學生分析季風氣候降水的特點)

  小結:降水的多少與夏季風有什么關系?

  夏季風強大——降水多,反之,降水少

  7、如果降水過多或過少會造成什么后果呢?

  (展示有關干旱和洪澇的視頻、圖片)

  農業

  小結:所以在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區內,由于夏季風的影響易發生旱澇災害。

  8、根據以上分析,從氣候類型及分布范圍看,亞洲的氣候主要有什么特點?

  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溫帶大陸性氣候分布最廣。

  過渡:為什么會形成這么復雜的氣候?主要受了哪些因素的影響?

  (以亞洲的幾個城市{前述}為例,提示回憶上冊學過的“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知識,引導學生總結出氣候與位置的關系及氣候與地形、地勢的關系)

  小結:影響亞洲氣候的因素,除了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外,還有地勢及其他因素,但主要的是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活動】

  展示非洲氣候圖P9

  提問:在圖中,非洲的餓氣候分布有什么特點?分析主要的影響因素。

  總結:赤道穿過非洲中部

  以熱帶氣候為主,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分布很廣

  氣候類型南北對稱,以赤道為中心

  影響因素:緯度位置,還有地勢高低等

  板書設計:

  復雜的氣候:

  亞洲氣候類型復雜多樣

  溫帶大陸性氣候

  熱帶季風氣候

  -帶季風氣候

  溫帶季風氣候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運用地圖找出歐洲西部的位置、范圍、主要國家及首都;說出歐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點;了解歐洲西部的經濟特征、工業發展情況和農業特色;

  2、能力目標: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最繁榮的地區,能分析其原因,熟悉本區的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的分布。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教學方法: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媒體:教學掛圖、板圖、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

  請說說你了解西亞。(學生回憶,并回答。)

  二、導入新課

  在我們的地球上有這樣一個地區,它的面積比我國的陸地面積稍大,卻分布著30多個國家,其中有不少國家的面積十分狹小,被人們稱為“袖珍國”、這個地區是資本主義工業化最早的地區,也是目前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這里還曾經是歷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這個地區的旅游資源聞名遐爾,吸引了無數的`各國游客。這就是歐洲(通過簡單介紹引起學生興趣。)

  三、講授新課

  一、地理位置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說明:緯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間海陸位置——位于歐洲的西部,北鄰北冰洋、南臨地中海西臨大西洋、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二、輪廓、范圍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說明:像亞歐大陸向西突出的大半島,三面環海海岸線非常曲折,多半島、島嶼、內海和海灣是世界上海岸線最曲折的地區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干半島島嶼: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冰島內海(海灣):北海、波羅的海、挪威海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英吉利海峽

  三、主要國家、首都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提問:請說出各國的首都

  指導學生按照以前所學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氣候特征。

  四、地形特征

  通過分析地形圖,著重強調以平原為主的地形,四個主要地形區及分布特點料了解歐洲各國。南北兩側是山脈,中部是西歐平原、波德平原

  五、主要河流

  分析萊茵河、多瑙河

  解答書上活動探討

  六、氣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濕潤西風的影響,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七、雄厚的經濟實力

  1、歐洲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最早的大洲,目前經濟發展水平仍居各大洲首位。(指導學生讀統計圖。)

  2、歐洲西部各國工業部門齊全。

  3、農業不占重要地位,但生產水平高,種植業和畜牧業結合較好。(簡單介紹,結合幻燈讓學生了解)法國、英國、荷蘭、丹麥等國有發達的農牧業利用書56頁閱讀材料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

  八、繁榮的旅游業

  1、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最繁榮的地區簡單分析其原因,2、主要旅游資源或旅游景點(通過幻燈讓學生欣賞)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8

  第二章 了解地區 第一節 東南亞

  [教學目的]

  知識目標

  1.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國家,掌握東南亞聯系兩大洲、溝通兩大洋的地理位置。

  2.掌握東南亞的自然環境:中南半島山河相間,南北縱列的三大地形區,河口三角洲的分布,馬來群島多火山地震。

  能力目標

  1.了解熱帶雨林、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對當地農業生產的影響。

  2. 分析馬六甲海峽在世界海洋運輸中的地位和作用。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掌握東南亞占世界前列的熱帶經濟作物分布和在各過中的經濟地位,以及錫、適宜兩種礦產的分布。

  2.掌握東南亞的人口分布特征,了解華人、華僑對東南亞的繁榮做出的貢獻。

  [教學重難點]

  1. 東南亞“十字路口”的位置。

  2. 東南亞的自然環境及人口分布的特征。

  [教學方法] 討論法、啟發法、讀圖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如果我們在廣西或云南越過我國的國界線,就來到了一片極具熱帶風情的地區,”揶風海韻”是這里的一道美麗的風景線,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東南亞地區。

  一、 位置和范圍

  1. 引導學生觀察圖2-1,指出東南亞的范圍:由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部分組成。并介紹中南半島得名的由來。

  2. 結合世界政區圖,由學生分析東南亞的海陸位置特征:亞洲東南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

  二、 中南半島的地形與河流

  1. 引導學生找出中南半島上的主要河流,并設問:a這些河流都發源與哪國?

  b大致是什么流向?為什么?

  C 這些河流的上游,主要分布著什么地形區?它們在分布上與河流有什么關系?(山河相間)。

  D 這些河流的下游流經什么地形區?(平原)是怎樣形成的?

  E 中南半島上的河流上游流速有什么特點?為什么?因此,這里河流的 什么資源豐富?

  F 中南半島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對+東南亞的人口和經濟發展有什么影響?為什么?

  D 學生討論完成P36活動4題。

  2. 教師以手作比,小結中南半島的.地形特征:山河相間,縱令列分布。

  三、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

  1. 引導學生找到馬來群島,并設問:

  A 從整體上看,馬來群島地形以什么為主?平原主要分布在島嶼的什么位置?

  B 這些河流的長度與流速與中南半島相比,有什么特點?

  C 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思考:馬來群島位于哪些板塊的交界處?根據板快構造學說理論,馬來群島有什么特點?

  2.小結馬來群島的特征

  3.展示表格,學生結合教材思考::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各是什么氣候類型?氣候特征各是什么?對農作物的生產各有什么影響?

  4.結合教材,重點突出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特征對東南亞農業生產的影響?

  5.學生做P35活動3題,小結。

  [課堂總結、作業布置]配套練習

  [板書設計]

  第 一 節 東南亞

  一、位置和范圍

  1.位置:亞洲的東南部,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

  2.范圍: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

  二、中南半島的地形和河流

  1.地形特征:山河相間、眾列分布

  2.地形對河流的影響

  (1)上游:流速快,水力資源豐富

  (2)下游:流速慢,沖積成肥沃的平原

  3.河流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城市人口分布在河流周圍

  三、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

  1. 地勢崎嶇,山嶺崎嶇

  2. 平原較少,河流湍急

  3. 多火山地震

  四、氣候與農業

  氣候類型 氣候特征 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中南半島 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降水分旱雨兩季 農作物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馬來群島 熱帶雨林氣候 全年高溫多雨 農作物隨時播種,隨時收獲

  ●教學探討與反思:

  第 二 課 時

  (復習提問) 東南亞的范圍、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各有什么地形特征?其氣候特征對農業生產各有怎樣的影響?

  五、主要國家

  1.將全班學生分成兩組,分別查找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各分布著哪些國家?

  2.提問:東南亞各國中,面積最大的國家是哪個?唯一的內陸國是哪個?與我國接壤的國家有哪些?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哪些?位于赤道附近的國家有哪些?(學生識記東南亞的國家)突出新加坡“花園城市”的地位。

  3.引導學生找出湄公河流經的國家及注入的海洋。并強調:湄公河是東南亞最大的河流,也是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

  4.展示世界政區圖,指出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并提問:

  (1) 東南亞處于哪兩大洲和哪兩大洋之間?

  (2) 東南亞處于這兩大洲、兩大洋的什么部位?

  (3) 引用鄭和下西洋的典故,說明東南亞自古以來就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

  六、馬六甲海峽

  1.討論:從日本到印度,走海上的最近路線,該怎樣走?(引入馬六甲海峽,突出其位置特點: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

  2.在世界地形圖上指出馬六甲海峽的位置,并提問:馬六甲海峽聯系著哪兩大洋?通過馬六甲海峽航線向西向東,可以分別到達哪些地區?

  3.結合教材的文字和活動2題,小結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性。

  (過渡)東南亞因地處赤道,適宜的氣候和肥沃的平原鑄就了東南亞豐富的物產。

  七、富饒的物產

  1. 引導學生觀察圖2-6,熟悉圖例,了解東南亞的主要物產,并指出:東南亞有豐富的礦產和種類繁多的熱帶經濟作物。

  2.引導學生在圖上找出錫、石油、水稻、油棕、椰子的主要出口國,教師小結:

  天然橡膠——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油棕——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椰子——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水稻——泰國、柬埔寨、緬甸、越南;錫——馬來西亞、緬甸;石油——印度尼西亞、文萊。

  3.結合教材P39活動1、2題,理解泰國為什么能成為世界上主要的稻米出口國的原因。

  八、人口

  1. 展示“世界人口分布圖”說明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地區之一,并設問: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 學生自度思考:東南亞的居民主要分布在哪里?東南亞的居民組成有什么特點?

  3.結合教材重點突出華人和華僑的區別,并結合有關資料說明華人華僑對東南亞經濟開發所做的貢獻。

  [小結]學生小結,教師點撥。

  課堂小結、作業:配套練習:

  [板書設計]

  主要國家

  1.中南半島:緬甸、泰國、老撾、越南

  2. 馬來群島: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文萊、東帝汶

  富饒的物產

  ●教學探討與反思: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9

  【教學目的】

  1.了解澳大利亞是位于南半球的地廣人稀的國家;

  2.了解澳大利亞地勢地形的基本特征,掌握三大地形的分布;

  3.初步理解澳大利亞氣候分布與緯度位置及海陸位置的關系,以及氣候對人口分布、植被、農牧業發展的影響;

  4.了解澳大利亞在二次大戰后利用本國礦產、草場和土地資源優勢,發展工礦業與農牧業的事實,增強對因地制宜發展經濟重要性的理解;

  5.培養學生認識農牧業發展與自然條件關系的分析能力和比較法的運用。

  【教學重點】

  自然條件的基本特征,現代化的工礦業與農牧業,人口、經濟分布與環境的關系。

  【教具準備】

  澳大利亞掛圖,特有動物圖片或幻燈片。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方法】

  講解法、談話法。

  【教學過程】

  教學基本過程

  (新課引入)

  教師:在圖上指出大洋洲包括的大陸和大陸島。

  學生:……

  (講授新課)

  教師:本節課學習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及其附近島嶼的澳大利亞國家。

  師生交流信息的方式與方法

  教師指定一個學生在掛圖上指出,其他學生注意觀察,教師最后給以明確訂正。

  教師指圖說明澳大利亞的范圍。

  [板書]

  第二節澳大利亞

  一、大洋洲最大的國家

  教師:請同學們閱讀地圖冊中大洋洲圖,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說明澳大利亞的位置特點。

  學生:……

  教師小結:澳大利亞位于東半球,是南半球國家,南回歸線從大陸中部通過;東臨太平洋、西臨印度洋。

  教師:大洋洲的面積是多少?

  學生:……

  教師:大洋洲面積900萬平方千米,澳大利亞面積為768萬平方千米,是大洋洲面積最大的國家。

  澳大利亞約有人口1600萬人,是大洋洲人口最多的國家。請計算人口密度。

  學生:每平方千米2人。

  教師:澳大利亞是地廣人稀的國家。

  教師:澳大利亞在大洋洲有幾個之最?

  學生……

  教師指導學生在地圖上查找出赤道、南回歸線和東經160°經線,要求學生明確澳大利亞所在半球。要求學生在地圖上查找出所臨海洋。

  教師可讓學生查閱課本。

  教師指導學生計算澳大利亞人口密度,并與中國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約為121人)對比。

  [板書]

  1.大洋洲面積最大的國家

  2.大洋洲人口最多的國家

  二、東、中、西部地形不同

  教師:讀地圖冊澳大利亞分層設色圖,說明澳大利亞一般海拔高度。

  學生:……

  教師:全國大部分地區海拔在500米以下。東部大分水嶺海拔200—1000米;中部是低平的平原,最低處有艾爾湖,地下水豐富;西部是低矮廣闊的高原,其上分布有沙漠。

  教師要求學生依據高度表說明廣大地區的一般海拔高度。

  指導學生在分層設色圖中查找到基本上呈南北延伸的大分水嶺,并明確其一般高度;在圖中讀出澳大利亞最長的墨累河。教師在掛圖上用指圖桿明確西部高原的基本范圍和大自流盆地的.位置

  [板書]

  1.東部大分水嶺縱貫南北

  2.中部是平原

  3.西部分布著低矮廣闊的高原

  三、人口分布特征與環境的關系

  教師:請大家讀“澳大利亞人口分布圖”,依據人口密度圖例,說明人口居住比較集中的地區。

  學生:……

  教師小結:澳大利亞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西部和廣大內陸地區人口分布很少。

  教師:為什么澳大利亞人口分布特別集中在東南沿海地區?

  教師: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對澳大利亞人口分布有顯著影響。首先看自然條件對人口分布的影響,請大家閱讀課本中“澳大利亞氣候分布圖”,說明哪些氣候分布區最適合人類生存。

  學生:……

  教師:東南沿海和西南沿海地區是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分布地區,溫暖濕潤,適于居民生活,人口集中;廣大內陸為草原和沙漠氣候,干旱少雨,人們居住困難較多,居民較少。

  教師:經濟發展來看,東南沿海有優良的港口,對外聯系方便;經濟發展較快,工礦業、農牧業都較其他地區發達,促成了人口向這里集中,澳大利亞著名城市悉尼,堪培拉、墨爾本都分布在這里。

  教師提示學生可按方位說明人口分布集中的地區。

  教師小結時,在黑板掛圖上準確指出人口集中分布的東南沿海,并要求學生將注意力集中于掛圖。

  教師問題提出后稍停頓,讓學生思考;也可以組織學生議論。

  讀圖時,可請一些學習較好的學生簡述各類氣候的基本特征,說明與人類生存的關系。

  講解經濟發展對澳大利亞人口分布影響時,可指導學生閱讀“澳大利亞城市和鐵路分布圖”。介紹三個城市的性質及人口分布。

  在將人口分布特征與環境關系講解后,教師啟發學生歸納總結在該問題內共講解2個問題,①是人口分布特點,②是人口分布特點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歸納問題的能力。

  [板書]

  1.澳大利亞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

  2.氣候溫暖濕潤地區人們居住困難較少,人口集中

  3.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地區,人口稠密

  四、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工農牧業和工礦業

  教師:我們日常生活中接觸過與澳大利亞有關的農牧產品嗎?

  學生:……

  教師:對,有利用澳大利亞羊毛生產的各種毛紡織品……,人們之所以喜歡“澳毛”,是因為澳大利亞羊毛質地優良……,澳大利亞畜牧業發展很早,牧場多分布在東南部和西南部……(參看教參)羊毛的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澳大利亞是世界小麥重要生產國(簡介發展條件和分布地區),因人口較少,小麥大量出口,所以是世界小麥重要出口國之一。

  教師:澳大利亞礦產資源豐富,你們知道我國從澳大利亞進口什么礦產嗎?

  學生:……

  教師:正確,我國上海寶山鋼鐵廠使用的鐵礦石就是從澳大利亞進口的。澳大利亞除蘊藏有豐富的鐵礦外,還有煤……,儲量居世界前列:煤、鐵等礦石出口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二次大戰后,澳大利亞經濟發展很快,尤以采礦、機械、化學、紡織等工業發展迅速,工礦業的出口收入已超過農牧業,成為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

  關于經濟狀況講解內容力求豐富、生動,聯系生活,但應掌握的內容則要簡單明確。

  教師指導學生閱讀“澳大利亞的礦產分布圖”,了解澳大利亞的礦產種類和鐵、煤、鋁土等礦的分布。

  [板書]

  1.羊毛、小麥產量多,出口量大

  2.工業發展迅速,煤和鐵礦石出口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教師總結]請談談你們印象中的澳大利亞。

  學生:……

  教師小結:澳大利亞是一個領土遼闊,人口稀少的南半球國家,二次大戰后,經濟發展迅速,羊毛、小麥、鐵礦石、煤的出口量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復習鞏固)請同學們想想,澳大利亞在人口、城市分布方面與加拿大有哪些相同點?是怎樣形成的。

  (答案見教師教學用書)

  教師提示學生先說明澳大利亞人口、城市分布特點;再說明加拿大人口、城市分布特點。可讓學生閱讀加拿大地圖,幫助回憶分析比較。

  【板書設計】

  第二節澳大利亞

  一、大洋洲最大的國家

  1.面積最大

  2.人口最多

  二、東、中、西部地形不同

  1.東部大分水嶺縱貫南北

  2.中部是低平的平原

  3.西部是低矮廣闊的高原

  三、人口分布特征與環境的關系

  1.人口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

  2.氣候溫暖濕潤地區,人們居住困難較少,人口易于集中

  3.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地區,人口稠密

  四、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農牧業和工礦業

  1.羊毛、小麥產量多,出口量居世界前列

  2.工業發展迅速,煤和鐵礦石出口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10

  第一、二課時

  課題:第六章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第一節位置和范圍

  主備人:羅文學成員:楊麗教學目標:

  1、學會利用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來描述一個區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學會描述一個區域的范圍。

  4、了解亞洲的地理分區。教學重點:

  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教學準備:

  掛圖、地形名稱卡片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位置和范圍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視頻:視頻中展示了亞洲各地的自然風光和名勝古跡,并配以優美的音樂。

  教師提問:結合我們平時接觸的電視、電影、報紙、網絡資料,談談自己知道的亞洲。

  學習討論回答。

  教師歸納:我們居住的大洲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皚皚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這就是我們居住的大洲。它有眾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燦爛的文化,有優美的風景。它就是雄踞東方的亞洲。

  板書:

  一、雄踞東方的大洲——亞洲

  二、出示學習目標(同上)

  三、新授:

  (一)溫故知新(生回顧亞洲地名的由來)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為“東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xx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東岸(今天的敘利亞一帶)興起,建立起強大的腓尼基王國。他們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躍于整個地中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地中海以東的陸地稱之為“Asu”,即“東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圍后來逐步擴大到整個亞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陸地稱為“Ereb”,意為“西方日落處”,后來被用來指代整個歐洲。(二)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范圍、邊界。那么,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師點撥描述區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活動]:看圖討論回答: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找出亞洲的緯度位置

  ①最北:81°N;最南:11°S;

  ②最東:170°W;最西:26°E

  3.讀圖6.2《亞洲的范圍》,了解亞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圍?

  亞洲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北、東、南分別瀕臨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與歐洲毗鄰,西南與非洲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學以致用]:讀圖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圍”

  1.簡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說出北美洲的經緯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圍的大洋、大洲,說出它們分別位于北美洲的`方位,歸納北美洲的海陸位置特點。

  [活動]:師生互動,完成第5頁活動題:比較北美洲和亞洲的位置和范圍差異。

  四、課堂小結:

  認識區域,首先要認識區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圍。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五、作業安排: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同步練習。

  第二課時位置和范圍

  教學過程:

  一、教師導入:

  我們的環球之旅已經到達了我們祖國所在的大洲——亞洲。亞洲在許多方面值得亞洲人自豪。接下來,就讓我們通過自己的雙手和眼睛來驗證亞洲之最。二、活動內容:

  (一)算一算——世界第一大洲

  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小組討論]

  1.計算:a.跨緯度數(約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溫、熱三帶)

  b.地球上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110千米,則亞洲南北距離(10120千米)c.跨經度數(約164°,大部分在東半球)d.比較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2.讀圖6.4《七大洲面積比較》,亞洲面積是多少,相當于幾個歐洲和南極洲面積之和?(三個歐洲和一個南極洲面積之和)

  得出結論:為什么說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最廣(跨寒、溫、熱帶)

  2.東西距離最長

  3.面積最大(4400千米)(二)找一找——亞洲的分區

  通常,亞洲按照地理方位還可以劃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和北亞6個區域。

  讀圖6.5《亞洲地理分區》,結合圖6.5《亞洲地形、政區》,回答問題:

  ①新、馬、泰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③阿富汗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④北亞部分屬于哪個國家的領土范圍

  ⑤哈薩克斯坦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⑥中國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這個地理分區還包括哪些國家?

  四幅圖說明由于面積遼闊,亞洲各地的自然環境的地區差異很明顯,也就造就了居民生活的差異。

  三、師生共同小結:

  今天的旅程即將結束,請你們談談有什么收獲。

  四、作業安排: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同步練習。

  板書設計:

  第三課時

  【課題】第二節自然環境(地形和河流)主備人:羅文學成員:楊麗

  【教學目標】

  1、通過對亞洲的學習,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出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并分析其相互關系

  2、理解河流分布與地形之間的關系。

  3、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

  亞洲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

  【教學難點】

  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教學方法】

  講授法、讀圖指導法、練習法等。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11

  一、教學目標

  1、認識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和城市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工農業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化建設獨具特色。

  2、能夠利用資料分析巴西的人文特色,說明巴西是一個民族大熔爐的縮影。

  3、通過分析巴西自然資源的利用和城市建設布局的變化,認識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和正確處理人地關系的意義,培養學生從小樹立環保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學會利用資料描述巴西的人文特色,分析一個國家的自然、社會環境對民俗的影響;(2)以熱帶雨林為例,分析巴西在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培養學生正確的資源觀和環境觀。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我們即將要進行一次“巴西之旅”,為了能夠充分享受這次旅行,我建議同學們先了解一下巴西的基本概況。

  教師:多媒體出示8—51圖

  學生讀圖分析巴西的位置、地形和氣候特點:位置特點—緯度位置、海陸信置地形特點—亞馬列孫平原、巴西高原氣候特點—熱帶雨林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總結:巴西一個熱帶面積廣大的國家。

  教師:巴西不僅是一個熱帶面積廣大的國家,而且還是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和面積居前6位的國家。因此巴西是拉丁美洲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也是世界上少數的幾個大國家之一

  教師:圣保羅不僅是巴西最大的城市,還是巴西最大的工業中心。

  學生分組探究:巴西的資源狀況和工農業的發展變化。工業組:礦產(鐵礦石)—工業分布(東南沿海)

  農業組:農作物(咖啡、甘蔗、柑橘)—農產品(咖啡、蔗糖、橘汁)歷史組:單一經濟—現代工業迅速發展

  教師:引導學生用對比的方法分析問題,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二戰前:單一經濟(農產品、礦產品),現代工業不發達;二戰后:加快了工業發展步伐,現代工業躍居前列。 總結:巴西已經成為一個發展中的工農業大國。

  教師提問:同學們在讀圖中是否注意到:巴西的能源礦產不多,那么巴西政府是如何采取措施來解決能源礦產短缺這個問題的呢?

  學生1:與巴拉圭合建了伊泰普水電站。

  學生2:巴西利用本國大量生產甘蔗的有利條件,以甘蔗為原料制造酒精。學生3:巴西還加強了海底石油的開采。

  第二課時

  “巴西之旅”第二站——巴西利亞

  教師:我們一路顛簸終于來到了環境優美、獨具特色的`現代化首都城市——巴西利亞。

  教師:多媒體出示巴西利亞城市風光片(無條件可用圖片代替)學生:伴隨幕后解說,仿佛置身于綠草如茵的足球場,漫步于繁花似錦的城市街頭,體驗著巴西的騰飛。

  教師:通過欣賞巴西利亞風光,同學們發現了什么問題,想到了什么?學生1:為什么巴西利亞位于熱帶,卻四季如春?

  學生2:世界著名城市大多分布在沿海地區,為什么巴西的首都卻從沿海遷到內陸?

  教師:巴西將首都從沿海遷到內陸,不僅體現了對城市環境問題的考慮,同時更重要的是加強了對內陸的開發和管理請同學們課后討論一下,這與我國的西部大開發在意義上有什么異同?

  教師:我們愉快的“巴西之旅”即將結束,現在是旅行的最后一站,也是最富有神秘感的一站,希望同學們拿起你的相機,記錄下你在不同尋常的經歷,留下美好的回憶。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12

  知識目標

  1初步認識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并能說明依據;

  2能結合地圖描述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及范圍。

  能力目標

  1初步掌握使用地形圖和地形解剖面圖及相關資料的能力,學會總結歸納亞洲地形和河流特點;

  2理解河流分布與地形之間的關系。

  情感,態度目標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2通過參與觀察,分析,討論,競賽,辯論等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

  1亞洲的位置特點;

  2亞洲地形與河流分布的關系。

  教學準備

  資料圖片,幻燈片,投影片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教學提示與建議

  導入:點出上學期從全球角度,按照地理要素來研究問題。這個學期以大洲為研究對象,去研究某一個區域的地理環境狀況。

  通過一系列提問,讓學生回答,引出亞洲。

  (展示“東西兩半球圖”)

  復習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和位置

  師:要認識一個大洲,首先要明確它的位置。觀察一下亞洲位于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中的'哪個半球?

  小結:亞洲主要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這是它的緯度位置。

  引導:了解一個地區的位置還要了解其海陸位置。觀察亞洲周圍的大洋,各位于亞洲的方位。亞洲周圍的大洲,各位于亞洲的方位。

  學生看圖回答。

  小結:這樣我們就明確了亞洲的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13

  教學目標:

  1、掌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掌握東南亞地形、氣候的一般特點,及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在地形、氣候方面的差異;

  2、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及包括的國家;

  3、通過使用地圖,提高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4、通過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間關系的分析,了解地理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教學重難點:

  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氣候和地形特點

  學習方法指導:

  1.學會從地理位置(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半球位置)、地形、氣候、河流湖泊、資源等方面描述一個區域的自然地理特證。

  2.學會分析位置地形氣候等要素在地里環境形成中的作用及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從而總結出一個區域的突出的人文地理特征。

  3.學會運用對比分析的方法比較區域之間的差別與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旅游情景方式引入)你知道的獅城是那座城市嗎?

  你知道的世界文化遺產——吳哥窟在哪個國家嗎?

  讓我們一起到東南亞去旅游,你就會得到答案!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自主學習:

  讀圖2-1,觀察東南亞的位置和主要組成

  1、說出東南亞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2、東南亞的'主要組成部分

  3、總結東南亞重要的地理位置(十字路口)

  讀圖2-3回答:

  4、東南亞地區的咽喉要道是哪里?它有什么重要的戰略地位?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探究問題】

  為什么日本把馬六甲海峽稱為“海上生命線”?

  【教師精講點撥】日本國內需要的石油絕大部分來自于西亞,油輪必經馬六甲海峽

  【探究結論】

  日本是一個經濟大國,資源小國,礦產資源尤其貧乏,要進行

  工業生產,就必須進口石油,沿途經過太平洋,馬六甲海峽,印度洋,最后到達中東。馬六甲海峽位于東南亞的馬來半島

  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日本進口石油的必經之地,因此馬六甲

  海峽就成為了日本的“海上生命線”。

  學習任務(二)、東南亞的自然環境

  1、自主學習:

  讀圖2-1,觀察東南亞的地形與河流,分析地形與河流的

  關系,回憶東南亞的氣候,分析對農業的形象

  1、中南半島的地勢特征如何?

  2、分析總結中南半島的河流特點(流向與流速)

  3、分析判斷馬來群島的地形地勢特點和河流特點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探究問題】總結地形地勢與河流間的關系。

  (總結)河流的流向與流速受地形地勢的影響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14

  教學目標:

  1.了解美國的領土構成、地理位置

  2.知道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種族構成復雜

  3.了解美國的地形、氣候及農業生產的特點和主要農作物帶的分布。

  重點:領土構成、民族及種族構成、地形氣候及農業

  難點:地形,氣候及農業生產的特點

  教學過程:

  Ⅰ、自學知識我展示:(5~8分鐘)

  1.美國的半球位置: ,海陸位置: ,領土組成:本土部分、兩個外來洲 、 。因此美國是一個地跨 、 、 兩洲的國家。

  2.美國人口 億,原有居民是 ,今天居住在美國的白種人、黑種人、黃種人200多年間移入美國的。經過長期的融合,形成統一的民族。美國人總構成復雜,白種人占 ,黑種人占 。

  3.美國華人、華僑約 萬人,在 、 和 華人聚居的地方形成了著名的 。

  4.讀圖說出美國地形區主要有哪三個?主要河流湖泊有哪些?

  5.美國為什么被稱為“農業大國”?

  1.小組討論:外來移民的大量移入,尤其是今年科技移民的移入給美國經濟帶來什么影響?給移出國帶來哪些影響?你如何看人才外流現象?

  2.閱讀第81頁資料,說說華人華僑對美國有哪些貢獻?

  3.小組活動:

  讀第84頁,完成以下問題。

  1.(1)~(5)并說說美國地勢東西方向上的變化有特點?三大地形區各有什么特點?

  2.讀圖說出美國降水量的分布特征。

  3.讀圖完成(1)~(3)

  4.小結:美國有哪些優越的自然條件(地形、河流、氣候三方面說明)適合發展農業?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有哪些?

  5.拓展:比較美國與日本的農業有何不同?(條件?特點?)結論: 。

  Ⅳ、我能掌握我總結。(10-15分鐘)

  鞏固練習:填充圖美國部分

  檢測反饋:

  1.美國的唐人街主要分布在 、 。美國原有居民是 。

  美國的兩個海外洲是: 、 。

  2.美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3.美國的自然條件有哪些優越性?

  4.美國的農業有什么特點?美國有哪些著名的農業帶?

  5.自繪美國輪廓圖填注臨海、地形區、兩個外來洲、河流、湖泊。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了解美國的工業特點及分布2.認識并理解高新技術產業對一個國家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從而樹立科

  教興國的戰略觀念。

  重點:美國工業特點及分布、新技術產業

  難點:美國工業發展的借鑒意義

  教學過程:

  Ⅰ、自學知識我展示:(5~分鐘)

  1.讀圖9.12找出美國主要有哪些工業城市和工業區?

  2.讀圖冊47頁說說美國主要有哪些工業部門?

  3.美國工業的.特點:擁有 ,工業產品種類 ,產量 ,技術 ,是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

  4.美國的硅谷在 ,因生產 而出名。

  Ⅱ、明確學習目標(2分鐘)閱讀了解目標

  Ⅲ、合作探究我快樂:(20-25分鐘)

  1.自學內容交流反饋

  2.閱讀材料第86頁說出美國有哪些工業產品居世界第一二位?從中說明美國是當今世界工業最 的國家。

  3.小組討論:為什么美國能成為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

  4.活動:讀第87頁,完成以下問題。

  (1)閱讀4則資料,說說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的促進作用。

  (2)看圖9.11、9.12,總結高新技術產品的種類。

  5.學生討論:中國工業發展的方向是什么?我們應如何借鑒美國工業的發展的經驗?青少年應樹立什么樣的信念?

  鞏固練習:完成填充圖美國工業部分

  自繪美國本土示意圖,要求填注臨海、鄰國、五大湖、主要工業城市等。

  知識拓展:

  高新技術產業主要包括:微電子工業、電腦軟件、機器人、通訊設備、計算機輔助設備、光纖技術、超導研究、生物工程、航天技術等

  美國在計算機技術、電子電信、生物工程、化學及航空航天等高科技術部門居世界首位,在工業機器人、計算機芯片等方面落后于日本。

  目前中國的那些高新技術產業有較大發展?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15

  課時安排:共2課時

  教學目的:

  基礎知識與技能

  1、日本的地理位置、領土組成及首都等重要城市和海港的位置。

  2、根據地圖和資料,了解日本的地形特點、氣候特點和文化特征。

  3、根據資料和地圖,說出日本民族和人口方面的概況。

  4、根據教材資料和課外資料,說出日本的交通運輸特點。

  5、運用地圖和資料,聯系日本自然條件特點,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利用島國多港灣來發展經濟的成功之處。

  6、能舉例說明日本與我國在經濟、貿易、文化等方面的聯系密切。

  7、運用地圖和資料,能分析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布及其與城市、港口的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盡量給學生自主學習和交流的空間,培養學生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2、通過教師和學生的互動,營造一種和諧、平等、進步的師生關系。

  3、通過分析日本經濟發達的原因及與中國的外交關系,樹立良好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

  教學方法

  1、通過學生讀圖P69頁圖8—1“日本地形”,讓學生自己歸納出日本的領土范圍并相互交換自己總結的結果。

  2、通過看日本火山、地震錄像,感受日本多火山、地震,并能分析日本這種情況與板塊的關系。

  3、學生分組討論分析日本經濟發達的原因,讓每組代表上講臺來交流該組的討論結果,然后教師做適當點評。

  4、讓學生進行日本風光照片、日本習俗、日本飲食資料的收集,作為課前準備工作。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亞洲地形圖》、《日本地形圖》。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導入:讓學生猜謎語:日出之國;櫻花之國。放映歌曲《芭拉芭拉之浪漫櫻花》,這是描述了一種什么景觀?(櫻花飛揚)櫻花是哪個國家的國花?(日本)讓學生了解一下日本的國旗、國徽及日本的概況。

  二、講授新課

  ㈠東亞島國

  學生看多媒體,思考兩個問題:

  ⑴通過讀圖,判斷日本在世界上的位置位置。日本東部瀕臨_______洋,西北部隔_______海與_______、______、_______及韓國相望。首都為______ 。

  ⑵日本的領土構成上有什么特點?其中有幾個島嶼面積比較大?教師總結:日本是一個地狹人稠的島國。

  觀看《日本地形圖》,并指導學生認識日本地形的特點。(多山地丘陵,平原少,地形崎嶇,海岸曲折,最大的平原是關東平原,沒高的山峰是富士山,是一座活火山。)

  教師講授:日本不僅多山,而且多火山,特別是活火山,日本領士占全球內也面積四百分之一,而活火山占世界活火山的十分之一。

  [看富士山圖]指定學生朗讀圖下的說明,并幫助學生分析富士火山的景觀特點及其成因。(圓錐形——火山噴發物堆積而成,溫泉——地下熱能的表現,積雪——海拔高,山下植物繁茂——氣候溫濕、土壤肥沃。)

  ㈡多山的地形(板書)

  分析:為什么日本是一個多山,而且多火山地震的國家,(指導學生分析“六大板塊示意圖”,注意日本所在的位置——亞洲東部邊緣,正處在亞歐和太平洋二大板塊的交界處。由于板塊之間相互擠壓,隆起成山,而且地殼很不穩定,使日本多火山地震。據測量日本正在向我國沿海靠近。)

  提問:多山的地形給日本居民生產活動帶來了什么影響?

  教師講授:由此可見一個國家的地形狀況與當地居民的生產活動密切相關。那么日本的位置和地形對氣候又有什么影響呢?

  ㈢濕熱的氣候

  讀圖:指導學生讀東亞

  一、七月氣壓和風向圖,從日本在圖中的位置分析日本的氣候特點。

  從其海陸位置及領土組成看,日本與我國東部相比氣候有什么差異?(日本是島國,四面環海,受海洋影響大,因此在氣溫上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降水也更為豐富。)

  教師講解:就日本全國來說,受緯度影響南北氣候有一定差異,而多山的地形也會使日本的氣候相對復雜化,不僅表現在山地與平原地區氣候有所不同,東西方向上也存在明顯差異,但總的說日本是屬于典型的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國家。

  三、小結:

  我們今天從哪幾個方面認識日本地理特征的?(位置、領土、人口等基本概況及地形、氣候等自然環境等方面的地理特征)

  從上述幾個方面看,日本有哪些突出的特征?(東亞地狹人稠的島國,多山且多火山,氣候冬季溫暖,夏季涼爽,降水比較豐富,屬海洋性季風氣候。)

  歸納:日本是一個四多(人多、山地多、火山地震多、優良港灣多)、三少(國土少、平原少、礦產少)、一海(海洋性季風氣候)的島國。

  第二課時

  一、復習提問

  日本的位置、地形、氣候有哪些突出特點?

  二、導入新課

  教師歸納特點。這些特點對日本經濟發展有什么影響呢?我們現在就來分析這一問題。

  三、教授新課

  日本從歷史上就重視吸收外來文化。發展自己的民族文化。從古代中國水稻、鐵器的傳入,到近代向西方學習科學技術,這一切對日本經濟的`發展都起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因此日本的文化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

  四、文化特點

  指導學生閱讀讀課文“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一段思考:日本文化有什么特點?表現在哪些方面?(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又有本民族文化的傳統。表現可從古代、近代、文化藝術、飲食等幾個方面歸納。)

  大家知道日本是世界經濟大國,其實力僅次于美國,而且有很多工業部門已超過美國,很多工業品占據了國際市場。從我們身邊你可以看到很多日本的產品。你能說出幾種代表性的產品嗎?(電器、食品、汽車等方面。)

  五、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板書)

  觀看幻燈:日本的汽車制造聞名遐邇,我們所見到過的豐田、尼桑等小汽車都是很著名的。除此之外,其它工業還包括電子工業、鋼鐵、造船、紡織、化學等工業。日本依靠什么使一個資源貧乏的國家發展成為經濟大國的呢?我們來分析一下日本發展工業的條件。

  讀圖表,回答問題指導學生讀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源示意圖及日本主要工業原料從國外進口所占的百分比表,并說明①日本主要缺乏哪些工業原料和燃料?(多種礦石、棉花、木材等原料,石油、煤、天然氣等燃料。)②它們多從哪些地方進口?(從西亞進口石油,從大洋洲、南美洲等地進口多種金屬礦等。)

  教師總結:日本國土狹小,原料、能源嚴重不足,國內市場有限,這些都是不利條件。但是日本有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學技術,因而能迅速地提高生產水平。再加上日本海岸線曲折,有許多優良港灣,有利于發展國際貿易,進口原料、出口產品。成為世界最大的原料進口國和產品輸出國。

  想一想,我國有輸出到日本或從日本進口的商品嗎?日本是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它的工業技術先進,部門齊全,主要部門有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等。

  讀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布圖說明,日本有哪些主要工業區?(東京、大阪、名古屋、北九州等大城市及其附近地區。《日本地圖》中找出主要對外貿易港:

  神戶、橫濱、大阪等。日本工業分布有什么特點?為什么這樣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原因:臨海可利用海上交通的便利,以便于原料的輸入和產品的輸出。)

  六、主要城市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16

  教學目標: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確印度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長的特點,理解印度人口與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讀圖說明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文字、數據、地圖等資料,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形成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口觀;

  3.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印度的人口問題。

  2.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

  3.印度的糧食問題。

  4.印度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

  1.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與成因。

  2.工業的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過程

  1.多媒體課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電影,并提問:該片反映的是哪個國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們就學習我們的鄰邦——印度。

  2.設問方式引入:《西游記》同學們都看過,唐僧要去西天取經,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印度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呢?今天咱們也去取一回經。

  3.課件展示:圖7.34“印度的地形”,明確印度的方位、鄰國,找出喜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說說印度地形分布的特點。

  4.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印度位于我國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課件展示P34的閱讀材料:世界文明古國——印度)。印度的鄰國有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為三大地形區:北部為喜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恒河平原,南部為德干高原。

  5.課件展示:圖7.35“印度人口的增長”,并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經超過多少億?

  ②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多少倍?

  ③從1951年開始,每間隔10年,印度凈增人口數的變化趨勢如何?

  6.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目前印度總人口已經超過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3倍,從1951年開始,每間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長數是越來越多。讀圖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印度人口問題的主要特點是:人口增長速度過快。

  7.學生朗讀P36頁的一段文字資料,并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①說說你對印度未來人口趨勢的看法。

  ②眾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壓力。

  8.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得出結論。

  ①從文字資料中可以看出,20世紀70年代印度政府開始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獎勵計劃,但是由于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凈增量會越來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紀中葉,印度總人口將會超過中國,而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②課件展示:圖表7.1“印度部分資源、產品的總量和人均占有量(1998年)”,從表中我們可以發現印度的資源總量和產品總量都相當豐富,但是由于人口眾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說明,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的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9.課件展示:圖6.10“亞洲的氣候”和圖7.38“孟買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并思考:印度以哪種氣候類型為主,其氣候特點是什么?

  10.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印度大部分地區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以孟買為例,可以看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全年高溫,雨旱兩季。雨季(6~9月),特別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為什么印度的降水會有旱季、雨季的差別呢?

  11.課件展示:圖7.39“南亞1月風向”和圖7.40“南亞7月風向”,并思考:

  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風向有何差別?

  ②西南風的幾種變化情況,并填表。

  12.學生討論,代表發言,教師總結。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17

  ●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初步認識大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2、運用地圖說明亞洲和歐洲的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

  3、通過標準時間和國際日期變更線的介紹,培養學生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學生對地圖的閱讀,使學生學會從地圖上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熱愛我們所居住的大洲——亞洲的'良好情感,激發學生的自豪感。

  ● 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1、學會運用地圖說出某地區的地理位置。

  2、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二)教學難點

  1、學會簡單的時區和日期換算。

  ● 教學方法

  復習引導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

  ● 教學媒體

  地圖冊、多媒體課件。

  ● 教學結構與過程

  (課堂導入)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景觀在哪里?(播放一段關于亞洲的錄像資料,如長城、日本富士山、沙漠中的阿拉伯人、喜馬拉雅山脈等)

  學生發言:中國、亞洲、日本……

  (講授新課)

  板書

  第一章

  認識大洲

  第一節

  亞洲及歐洲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第二頁第一自然段。指導學生找到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分界線。學生閱讀。教師進行總結。

  板書

  一、“亞細亞”和“歐羅巴”

  1、大洲名稱的由來

  2、亞歐大陸

  亞洲和歐洲的大陸部分連在一起,合稱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陸。

  學生通過閱讀圖1—1,進行討論后總結。

  提問

  亞洲的地理位置如何呢?

  板書

  3、亞洲的地理位置

  (1)經緯度位置

  北部深入北極圈內,南部延伸到赤道以南。

  緯度范圍:南緯10度~北緯80度之間

  經度范圍:東經25度~西經170度之間

  主要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

  (2)海陸位置

  亞洲東、北、南三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西與歐洲相連,西南與非洲為鄰,東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我們通過對亞洲的學習,直到認識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應該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說明。

  承接

  通過我們對亞洲的學習,請同學們都歐洲的地理位置,來描述一下。

  學生通過讀地圖1—1,對歐洲的地理位置進行描述。

  活動

  分小組討論,發表各自意見,然后進行總結。

  歐洲:

  緯度范圍:北緯36度~北緯71度之間

  經度范圍:西經9度~東經66度之間

  總結歸納

  了解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哪幾個方面入手?

  學生回答

  經緯度位置(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兩方面。

  點撥

  利用你所掌握的描述亞洲地理位置的方法和步驟來分析掌握歐洲的地理位置。

  (學生小組探究完成)

  (1)讀圖1—1:歐洲大陸經度范圍:9°W~66°E;緯度范圍:36°N~71°N。

  (2)全部位于北半球,絕大部分位于東半球。

  (3)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西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非洲相鄰,西北隔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望,東面與亞洲相鄰。輪廓破碎,海岸線曲折。

  板書

  4、時區

  (課堂總結)

  本節課我們重點掌握了如何利用地圖去分析某一大洲的地理位置,即從經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兩方面來分析。了解了亞洲和歐洲的地理位置特點。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 18

  【教材說明】

  本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三節后兩個標題內容。本節內容是:體會聚落差異源自環境差異,認識聚落與環境的關系;了解聚落的發展表現,在變化中發現問題――傳統聚落在消失,在探討傳統聚落價值中認識保護文化遺產的意義。

  【設計理念】

  本課教學應該以體驗領悟、分析為主,重在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體驗人地關系的和諧與發展,順應學生心理發展趨勢,深入淺出地突破學生學習的畏難心理,了解地理知識的現實和應用價值,在思想上獲得文化遺產是我們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產生無限的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創造力。為其合作學習、多元化學習、終生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舉例說明聚落與環境的關系。

  (2)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聚落形成與發展的有利條件,理解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必須適應環境才能更好地發展。

  (2)通過理解體會傳統聚落的內涵與價值,懂得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聚落與環境的相互適應,進一步理解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2)體會人類文明的發達程度和思想實踐上的智慧高度,培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

  (3)培養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樂于分析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樂于合作與交流。

  【教學重點】

  聚落對環境的適應表現,保護傳統聚落的意義。

  【教學難點】

  聚落對環境的適應表現。

  【教學方法】

  整個教學過程運用教師引導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問題引導法、交流合作法、自主學習法。

  【教學過程】

  一、推陳出新,創設情境

  展示課件中不同聚落的圖片,啟發學生分析:分出鄉村還是城市,人們從事什么樣的勞動生產活動,師生互動得出聚落的本質差異在于勞動生產方式。

  轉承:勞動生產方式是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適應環境,謀求生存與發展的手段,所以必須立足于環境。因而,聚落與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課件演示)

  二、水到渠成,新知分布

  1.聚落與環境

  師:探究事物間的關系必須弄清兩個方面:(1)弄清兩者之間的作用與影響。(2)理解相互適應表現。

  師生共同分析歸納教材中影響聚落分布的自然和人文因素。

  設計意圖:學生可以根據書上的圖,還可以聯系生活,活躍了思維并勇于探索發現和推斷,使他們在參與中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更加自信,能更好地投入到學習當中去。

  師:聚落是環境的產物。(學生認同后繼續)是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產物。不僅具有鮮明的環境特征,還深刻地體現了人類對環境的'適應智慧和改造水平。

  展示課件中東南__帶雨林區的民居,西__帶沙漠區的民居,學生討論。

  轉承:民居建筑適應于環境,更適用于生活,它體現了環境更體現了人類的智慧。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聚落也在不斷的發展變化。可以說:傳統聚落記錄人類智慧的發展進程,它是濃縮了的歷史,而現代民居則體現了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并在飛速發展中。

  2.聚落的發展與保護

  師:發展是一把雙刃劍,回望歷史,農耕文明的發展,生態退化出現了;如輝煌的巴比倫古國就是在發展農耕中,生態惡化后過早隕落的;工業文明的發展,環境污染隨之而來。所以我們在發展與變革中,一定要順應自然規律,權衡利弊,以保證進一步的發展。聚落的發展我們應如何面對呢?(課件演示)

  學生快速閱讀教材總結聚落發展表現及出現的變化。

  設計意圖:設置問題學生回答,教師給予肯定,引發學生對消失中的傳統聚落的關注,先抑后揚,牽引著學生的心。

  生:總結傳統聚落的價值。

  師:全世界人民都已意識到這一點,并已經把在鄉村和城市建設中,如何保護聚落中有價值的紀念地、建筑群和遺址,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作為全人類共同面臨的問題了。

  生:根據生活所見回答。

  師:總結歸納:(1)立法保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__。(2)圈建保護。(3)異地遷建保護。

  轉承:有些極其珍貴的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產已經不再是某國某地為保護自身特色和歷史的珍寶,而成了全世界人民的文化瑰寶了,那就要把它們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加以保護了。

  生:根據課件中圖片回答,了解37處世界文化遺產及其中有6處屬于傳統聚落類的文化遺產。

  三、開闊視野,遷移拓展

  師:放眼世界,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傳統聚落還有很多,這里是?(課件演示)

  生:意大利水城威尼斯!

  師:真棒哦!我們了解一下意大利水城威尼斯。那么這里?(課件演示)

  生:中國的威尼斯――蘇州。

  師:我們來談談你們對蘇州的印象。

  生:水鄉,園林,人間天堂,蘇州工業園區。

  師:蘇州是我們中國首批的歷史文化名城,小橋流水、民居老街、大小園林,真可謂是移步易景啊!

  四、曬曬收成,展我風采

  師:展示課件中關于蘇州的組圖。

  生:根據課件所展示的圖片分組討論。

  設計意圖:通過對蘇州園林的建筑風格與環境的適應,和對蘇州發展的建議,讓學生把本節所得的思想加以應用,實現內化。

  五、歸納總結,收獲累累

  學生總結,教師點撥,強化重點難點。

  六、興趣盎然,走進生活

  師:蘇州在發展,我們家鄉也在發展,請分析一下我們的家鄉,有哪些與環境相適應的表現,它的發展應注意哪些問題?到網上查找詳細資料,寫成小論文,相互交流。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1-26

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02-07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5篇)02-14

七年級下冊地理教案15篇01-16

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15篇12-21

最新七年級下冊地理總結07-28

七年級下冊優秀地理總結07-28

最新湘教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通用13篇)01-21

星球版七年級地理下冊教案最新范文(精選7篇)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