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初中地理教案

時間:2023-05-06 14:43:35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教案匯總10篇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10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初中地理教案匯總10篇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了解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和環境意義;能在世界森林資源分布圖上找出森林資源的主要分布地區;了解森林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合理利用和保護森林資源的方法。

  教學重點:森林的環境作用,森林破壞情況及產生的嚴重生態問題。

  教學難點:森林的環境作用。

  教 具:多媒體教學(漫畫、圖片、資料、實例)

  教學方法:運用電教手段,引入漫畫、圖片、資料、實例,引發學生思考,調動學生思維。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我們知道,人體皮膚上附著很多毫毛、頭發等,它們的排汗和保溫作用對維持人體的水分和體溫起重要作用。對于地球來講,什么是她的“毛發”呢?那就是生長在地球表面上的森林。今天,我們就了解有關森林的知識。

  講授新課:播放有關森林的紀錄片,提問:森林在日常生產、生活中有什么樣的作用?

  一、森林的作用(板書)

  1、 森林的經濟效益(板書):由于學生有大量的感性認識,可直接通過提問。

  教師總結:森林除了剛才提到的經濟作用,還對我們生活的環境起著重要的作用。

  2、森林的環境效益(板書):

  通過多媒體顯示一組森林作用的數據,以及森林對環境的作用,由學生填圖。

  森林作用的數據

  森林的.環境作用

  每天每公頃闊葉林可吸收1000千克

  二氧化碳放出730千克氧氣

  調節大氣成份

  每年每公頃松林能滯留粉塵34噸

  凈化空氣

  夏季每天每公頃森林可以從地下汲取70~100噸水,化為水蒸氣

  增加空氣濕度

  通過上述的填圖,使學生知道:森林具有調節大氣成份,凈化空氣,增加空氣濕度;因而,它被稱為“環境的肺臟”。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1:(護田林帶防風動畫示意圖)注:圖中沙塵應該和風畫在一起,為表示清楚而畫在上面,線的疏密表示風的強弱。沙塵的多少受風力大小的制約。

  教師問:圖中的森林起什么作用?

  通過分析:由于森林帶的阻擋,使強大的風變為微風前進,從而避免了大風對莊稼的危害;同時,風中的沙塵因風速降低而沉落。

  學生回答:防風固沙,保護農田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2:(護坡林帶保持水土動畫示意圖)注:圖中箭頭的粗細和顏色的深淺表示流量和含沙量的多少。

  教師提問:徑流中泥沙減少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被森林阻滯后,泥沙逐步沉積在坡上。

  教師提問:減少的那部分徑流到哪里去了?

  學生回答:森林阻滯,水的流速減緩,大量的流水滲入地下,變成地下水。

  結論:護坡林帶使水土留在坡上,清水長流。

  除此之外,教師提問:森林還有哪些功能呢?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森林還有調節氣候,減弱噪音,美化環境等作用,因此,人們把森林稱作“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那么,森林資源在全世界的分布狀況又是如何呢?下面,我們就來看一看森林資源的分布。

  二、森林的分布:目前,世界森林面積為40億公頃,覆蓋率29.6%。

  顯示多媒體動畫示意圖3(世界森林資源的分布):

  教師提問:世界森林主要有哪幾種類型?

  學生回答:以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為主。

  教師提問:森林資源主要分布在哪里?

  學生回答:全球森林資源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亞寒帶針葉林主要分布在亞洲、歐洲、北美洲的溫帶地區;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的熱帶、亞熱帶地區。

  通過以上學習,我們知道森林資源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因此,我們又把森林資源稱為“地球的毛發”,人們又是如何對待它的呢?

  三、森林的利用:

  由學生表演小品:由學生事先排練,角色有森林法官,被告:人類,原告:森

  林,森林動物,森林其他植物,地球氣候,表現在當今森林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帶來的影響:每年都有大面積的森林被砍光,而植樹更新的面積卻很小,熱帶雨林正以每分鐘50公頃的速度消失,熱帶雨林如果消失,不僅動植物資源遭到破壞,全球氣候也將受到影響,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將失去調節作用;許多野生動物喪失理想的棲息地,導致一些動物的滅絕。由于森林的破壞,環境污染和人類的濫捕,每天至少有一種生物滅絕。

  通過小品,使學生認識到:森林慷慨地向人類貢獻著它的一切。但它卻得不到人類應有的保護和撫育。當前森林資源面臨的嚴峻問題,以及森林破壞帶來的嚴重后果,并使學生認識到保護森林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其保護森林資源的自覺性。

  四、森林的保護: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開始認識到森林資源的重要性,開始注意保護森林資源,維護生態平衡。各國制定 有關政策,鼓勵人們植樹造林擴大森林面積,發展替代林和速生林,并用遙感技術監控森林火災。

  那么,我們在保護森林資源的同時,如何合理利用現有森林資源呢?下面,我們來看一條思考題,多媒體播放思考題:

  某地有10000公頃森林,對這片森林有三種處理意見,你贊成哪一種,為什么?

  1. 全部保護起來,禁止砍伐。

  2. 全部砍伐,以滿足當地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需要。

  3. 把此片森林劃分為10片,每年砍伐1片,砍伐后隨即補種樹苗,使其十年成材。

  教師小結: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無私地向人類奉獻它的一切,卻得不到應有的保護,并且遭到嚴重破壞,一些地區的環境因此而惡化。為改變現狀,應植樹造林,綠化地球。人們在搞經濟建設時,既要考慮經濟效益,也要注重環境保護,不要急功近利,竭澤而漁,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植樹造林過程中,嚴防弄虛作假,要講求實際效果。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形成原因,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嚴峻現實.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分析歸納能力及表達能力.

  2、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觀察和搜集分析資料得出結論,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以及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環保意識及可持續發展觀念.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及千溝萬壑的地形特征

  難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教學方法】討論法、歸納法、對比法、啟發引導法

  【教學準備】

  教師:

  1.關于反映黃土高原地表特征的圖片和資料等.

  2.黃土高原水土流失與地表植被的關系演示實驗器材.

  3、課前把全班同學分成六個小組.

  學生:提前收集有關黃土高原的圖片、資料文字等信息.

  【課件設計思路】

  課件內容主要包括黃土高原的概況視頻,黃土高原的位置、范圍圖,黃土高原景觀圖片,黃土形成的原因材料,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以及我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圖及原因分析.課件設計原則是簡單、精要、實用.力圖通過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讓學生在獲得感性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上升到理性認識.重在重點知識和重點圖片的分析和歸納.在應用時根據學情靈活、有選擇性的利用.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多媒體屏幕上依次出現四段描述,都是關于我國的一個著名地形單元,大家一起猜一猜.(可以隨時搶答)

  1、從飛機上看下去,褐黃色的原野,幾乎看不到一絲綠色.

  2、從出發地看目的地并不遠,但車子上坡下坡,繞了好幾道梁子才到. 3、這里的人們因地制宜,挖了窯洞居住,冬暖夏涼.

  4、我國科學家劉東生因畢生研究黃土成因取得巨大成效而獲得20xx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被稱為“黃土之父”——(黃土高原)

  教師:黃土高原是教材中涉及到的第一個跨省區域,同時也是教材重點分析的我國唯一一個地形區.(幫助同學復習一下中國的地形區)

  活動一:信息交流―――黃土高原知多少

  學生:一一說出涉及到黃土高原的知識(學生個人以及小組之間回答,對表現好的給以表揚鼓勵.)

  教師講解:黃土高原概況 展示圖片:黃土高原景觀圖.

  學生:根據講解和圖片組內討論交流形成對黃土高原的整體認識.

  教師引導:積極鼓勵思考快而正確的同學在班內展示成果.(倡導以強帶弱,追求課堂效率.) 教師:難怪美國記者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到:“有的山丘像巨大的城堡,有的像成隊的猛犸,有的像滾圓的大饅頭,有的像被巨手撕裂的崗巒,上面還留著粗暴的指痕??”

  學生:根據課件內容簡單說明世界最大的黃土堆積區的特點.

  (增強印象,培養學生的數據整理能力,以檢驗課堂學習效果.)

  教師:(首先贊揚學生認真觀察和思考的學習態度).有人曾經形容如果將黃土高原上的黃土做成1米寬和1米厚的黃土墻,則能從地球到月球一個來回.

  課件:展示中國地形圖、黃土高原在全國的位置圖和跨越的省區圖

  活動二:學生分小組找出黃土高原的位置和具體分布范圍?(培養學生概括和總結的能力.)

  學生:

  1、黃土高原東起太行山,西至烏鞘嶺,南至秦嶺,北抵長城.(落實到地形圖上) 2、包括:陜西、山西、甘肅東部和寧夏大部分地區(落實到政區圖上)

  活動三:分小組討論黃土高原的成因.

  教師:關于黃土高原的成因,許多科學家已經在我們前面做了很多研究工作,其中“風成說”是得到廣泛支持的觀點.我們可以客觀地對這一學說進行分析.

  學生:從圖8.3“黃土形成過程示意圖”中可以看出,黃土的形成與我國的戈壁、沙漠、黃土的分布是一致的.

  (理由)

  (黃土高原是從中亞、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來的.)

  學生:從教材P27找出哪些“風成說”的證據,并思考說明的問題.

  (學生小組分析討論;教師穿插其中,及時解難答疑并了解學情.培養學生依據資料分析問題和歸納總結的能力.)

  學生:個人或小組發表不同的意見或見解.(教師對學生發表的見解給以正確的評判,對有創新性的見解加以表揚、鼓勵和推廣.)

  1.“黃土的厚度均勻”說明黃土是從上空吹來的,而不是流水沖來的.

  2.“從西北向東南顆粒越來越細”說明帶來黃土的方向是自西北向東南.

  3.“黃土高原黃土的礦物質成分與堆積地方的.基巖的礦物種類極不相同,卻與中亞、蒙古等地戈壁、沙荒的礦物成分相同.”說明黃土不是本地產生,有可能是從中亞、蒙古一帶而來.

  4.“黃土中有隨地形起伏的多層古土壤”說明黃土不是當地巖石風化逐漸形成的,而是外來的.

  教師:介紹獲得20xx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的“黃土之父”——劉東生院士的研究黃土成因的感人事跡.(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課件:投放關于黃土地貌的圖片和資料.(塬、梁、峁、林、柱等)

  教師:既然“風成說”認為是黃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那么黃土應該是均勻覆蓋在現在的黃土高原地區,為什么形成溝壑縱橫的景象呢?

  學生:嚴重的水土流失.

  活動四:分小組討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的原因

  學生:據圖6.32歸納

  1、自然原因(地形、氣候、土壤、河流、植被等)

  2、人為原因(毀林、開荒、開礦)

  教師引導:思考并討論各因素對水土流失的影響,對困難問題逐一通過分析和結合實驗,幫助學生理解,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1)地形:地面破碎平地少,斜坡多易造成水土流失.(結合物理知識)

  (2)氣候: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易造成水土流失.

  (3)土壤:土質疏松易溶于水.(對比黃土和巖石的溶解性)

  (4)植被:數量多少影響水土流失的強弱.(P29活動題1的實驗)

  總結:看來黃土高原溝壑縱橫的地形特點與自然要素密切相關,同時人類活動也會產生

  很大的影響,并且使區域的特點發生變化.

  活動五:結合P69活動題2的對話,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植被的減少會造成水土流失,形成千溝萬壑,而地表的破壞又會加劇水土流失. 關系如下所示:

  課件:中國水土流失嚴重地區的分布圖

  教師總結:發生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具備的條件:A、地形條件:地表坡度較大的山區 B、降水條件:降水量大或是降水的季節性差異大

  小結:因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使黃土高原成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如此嚴重,會帶來什么后果呢?我們下節課再學習.

  【課后作業】完成學習探究P90—91

  【教學反思】

  授課詳略得當,注重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分析”這一難點的突破.效果很好.在授課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牢牢抓住了學生的能力培養,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在觀察中、討論中、展示中、合作中逐步顯示和培養學生的能力.學生的知識掌握扎實,能力得到了提升.但總覺得在時間允許的前提下可適當拓展知識.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利用地圖說明全球海陸分布特點,記住海陸面積比例

  2、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

  3、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布特征

  重點和難點:

  1、全球海陸分布特點

  2、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

  教學準備:

  1、小地球儀

  課時安排:1.5課時

  教學過程:

  師生活動教學提示與建議

  第一時:

  導入:

  世界上第一個乘坐宇宙飛船進入太空的人是誰?

  (原蘇聯的宇航員加加林)

  他到了太空,回頭看到我們生活的地球,是怎么樣的?

  (地球上大部分都是水,在太空中地球是如此的蔚藍美麗)

  提出問題:

  那么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陸地到底是如何分布的呢?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世界大洲和大洋的知識

  板書:一、世界海陸分布特點

  1、人類對地球面貌的認識過程

  對地球面貌的探索,人類經歷了漫長的歷程,其中有許多著名的探險家為人類認識世界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下面就請各組派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及他們對人類所作的貢獻。

  (學生介紹的過程中用向學生提供古“絲綢之路”路線、鄭和下西洋路線、哥倫布及麥哲倫航行路線等示意圖)

  學生分組活動:

  1、絲綢之路 2、馬可波羅游記 3、鄭和下西洋 4、哥倫布地理大發現 5、麥哲倫環球航行

  (學生互相評價)

  (1)組織活動

  ①指導學生用準備好的線繩把地球儀平分成任意兩個大小相等的半球,比較海洋和陸地面積的大小

  ②指導學生先把地球儀按自轉方向轉動,閉上眼睛,讓地球儀停止轉動后用一個手指隨意按住地球儀的任意部位,然后統計分別陸地和海洋的人數并計算所占的比例。

  (2)但是,由于我們只有40多人,所以我們算出的海陸面積是不準確的,那么根據科學家的計算,海洋和陸地各占全球面積的多少呢?

  (出示教材圖2.2“世界海陸面積比較”)

  學生活動

  得出結論:地球上海洋的面積大于陸地的面積

  按照要求參與活動,計算出陸地和海洋的比例

  學生回答

  71%為海洋,29%為陸地。概括說就是“七分海洋,三分陸地”

  板書:2、全球海陸分布比例

  (3)問:所以加加林在太空中看到地球時認為它應叫什么?

  提問:

  同學們,你對地球的名稱有什么看法?

  (鼓勵學生)(水球)

  (這是由于古人當時并不了解地球的整體面貌,不知道地球表面水體面積大于陸地面積的結果;人們已經叫了那么長時間的“地球”了,沒必要再改成“水球”。)

  提問:

  這七分海洋、三分陸地均勻地分布于地球表面嗎?顯然不是。看手中地球儀,南北半球海洋和陸地的分布有何不同?

  (展示南北半球圖及南北半球海陸分布比例,幫助學生總結海陸分布特點。)

  板書:3、世界海陸分布特征

  學生活動:

  觀察地球儀說明,并總結出海陸分布的特點為: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集中分布在北半球,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

  板書: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七大洲:

  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四大洋: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展示世界海陸分布圖)從地圖上看,全球的陸地都被海洋圍著,并被分割成幾塊面積廣大的部分和許多面積較小的部分;面積廣大的海洋也被陸地分割成幾大片。我們經常聽到大洋、大陸、半島、島嶼、海、海灣、海峽等眾多的稱謂,究竟是怎么回事?請看圖(用展示某地區的立體示意圖和平面輪廓圖,兩圖均標注注記),自學上述地理名詞的意義

  2、我們把大陸與它周圍的島嶼合起成為大洲。看教材圖2.6“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回答:

  ①世界上有哪幾大洲和哪幾大洋?

  ②太平洋、北冰洋沿岸各有哪幾個大洲?

  (太平洋沿岸有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南美洲、北美洲;北冰洋沿岸有亞洲、歐洲、北美洲。)

  ③東半球主要有哪幾個大洲?

  (大洋洲、亞洲、歐洲、非洲)

  ④西半球主要有哪幾個大洲?

  (南、北美洲)

  ⑤赤道橫穿哪幾個大洲的陸地

  (南美洲、大洋洲、亞洲、非洲)

  ⑥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大洲和大洋?

  (亞洲、太平洋)

  ⑦世界上面積最小的大洲和大洋

  (大洋洲、北冰洋)

  ⑧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

  (歐洲、北美洲)

  ⑨世界上緯度最高的大洲和大洋?

  (南極洲、北冰洋)

  ⑩跨經度最多的大洲和大洋分別是什么?

  (南極洲、北冰洋)

  3、有些大洲是相連的,在世界地形圖中找到這些大洲及其分界線,并把分界線描繪出。重點指導學生讀2.7,找到亞、歐、非三洲的分界線,并描繪說明。

  學生活動:

  通過兩圖對比,明確其地理意義。

  邊查圖邊回答,進一步熟悉鞏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和分布。

  鞏固練習:

  1、填圖:在教材圖2.1中填注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

  2、繪圖:在教材圖2.9中,用簡單的幾何圖形繪出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的輪廓,并注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認識兩極地區的位置范圍、氣候條件、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

  2、會用地圖、景觀圖片和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出兩極地區的環境特點。

  3、學會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

  4、培養從圖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二)能力目標

  1、掌握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明某一地區位置特點的方法。

  2、掌握使用兩極地形圖和景觀圖片,總結歸納兩極地區氣候特點的方法。

  3、使用兩極地區氣溫圖表區分兩極氣候的特點。

  4、掌握利用經緯網在以兩極地區為中心的地圖上判斷方向的方法。

  (三)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家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強他們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一)教學重點

  兩極地區的位置、氣候、自然環境、自然資源等。

  (二)教學難點

  1、判斷兩極地區的方向,辨別周圍環境。

  2、讀圖理解、區分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的差異。

  3、讀圖分析能力與技巧的培養。

  三、教學突破

  1、分別用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地圖,說明兩極地區的位置。

  2、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用經緯網辨別方向和周圍的環境

  3、利用兩極地區氣溫圖,區分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的差異。

  4.利用圖片等相關資料,總結、歸納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

  四、教學準備

  北極地區圖、南極地區圖、兩極地區氣溫比較圖、有關閱讀資料、圖片、課件等。

  師

  生

  活

  動

  教學提示與建議

  (一)冰雪覆蓋的地區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請大家看一段錄像,猜一猜片中展現的是哪兒的景象?(播放極地區的景象錄像)

  總結:這就是神秘的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今天我們進入到這兩個特殊地區,去解開它們神秘的面紗。

  板書:兩極地區。

  2、兩極地區都是被冰雪覆蓋的地區,為什么呢?我們來揭示這一問題。

  板書:冰雪覆蓋的地區。

  展示北極地區圖和南極地區圖。

  請同學們從圖中查出兩極地區的位置范圍和周圍的大洲或大洋。(北極地區:位于北緯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圍被亞洲、歐洲、北美洲環繞。南極地區:位于南緯66.5以南,中心位置是南極大陸,周圍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環繞。)

  3、引導:從緯度位置看,兩極地區接受的熱量多嗎?試從這個方面解釋兩極地區冰雪覆蓋的原因。(兩極地區緯度高,太陽斜射,所得的太陽光熱少,氣溫低,大部分地區冰雪終年不化,所以形成厚厚的冰雪,覆蓋著陸地和大洋。)

  總結:由于太陽斜射,兩極地區氣溫很低。都有極晝、極夜現象,這是由地球公轉引起的。

  4、南北極氣溫比較圖。

  讀圖對比一下兩極的氣溫值,結合課本102頁有關材料,探究:在兩極地區不同的氣溫影響下,氣候和自然景觀會有什么差異?(南極氣候:酷寒、干旱、大風。南極景觀:厚厚的冰層,附近海面有冰山,被稱為“白色沙漠”和“風庫”。北極氣候:氣溫高于南極,降水多于南極,風速小于南極。北極景象:終年冰封,冰雪天地。)

  板書:緯度高,氣溫低,冰天雪地,南極酷寒、干旱、大風。

  5、引導:盡管兩極自然條件惡劣,但也有生命存在,看圖10.3和圖10.4,說說最能代表兩極的動物各是什么?(南極:企鵝。北極:北極熊。)

  6、怎樣在以兩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別方向?(站在南極點上,前后左右都是北方。站在北極點上,前后左右都是南方。)

  7、過渡:南極遠離人類的居住地,自然條件又非常惡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的科學家前去考察,出于什么目的?帶著這一問題,我們探究下一個問題。

  (二)科學考察的寶地

  承接過渡語,板書:科學考察的寶地。

  1、閱讀自學104—106頁教材內容,歸納總結:南極地區有哪些自然資源?((1)有煤、鐵等豐富的礦產資源。(2)儲存著大量的.固體淡水資源。(3)沿岸棲息著無數的海洋生物。(4)還有原始的自然環境,成為天然實驗室。)

  板書:豐富的自然資源。

  總結:科考環境也是一種寶貴資源。為什么把南極地區稱為“天然實驗室”?

  板書:天然實驗室。

  南極大陸地下的煤是怎樣形成的?

  原始的自然環境為科學家們進行氣象、冰川、地質、海洋、生物等學科的科學研究提供了便利。根據大陸漂移學說,南極大陸原來并不在南極位置,而是位于溫帶地區,生長著茂密的森林,經過地質變化形成煤層。

  2、展示我國科學家在南極地區考察的照片,看到這些圖片,我們感到很自豪。目前,已有18個國家在南極地區建立了140多個科學考察實驗站。

  從南極地圖上,找出中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和中山站,描述它們所在的位置。(長城站在西經60,南緯60附近。中山站在東經70,南緯70附近。)

  長城站和中山站的建立時間為什么都選擇在2月?(2月是南極地區氣溫最高的季節。)

  小結: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用經緯線來確定,南極的氣候與北極相反。

  3、自學105頁閱讀材料《穿越南極》,體會南極考察隊員勇于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4、閱讀課本秦大河的描述,體會極地的科考價值。

  南極考察如火如荼,自讀課本106頁內容,說說北極科考為什么越來越頻繁?(北極與南極一樣,都有重要的科考價值。二戰之后,又在北極地區發現和開采了石油、天然氣、煤、鐵等資源。)

  5、總結: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不久的將來,兩極地區必將為人類提供寶貴的財富。

  (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1、展示日本南極捕鯨的資料。兩極地區都有大量的生物資源,但都不同程度地遭到濫捕和濫殺,使兩極地區的鯨魚資源已陷于危機之中。該怎樣對待兩極地區的資源呢?我們以展示的資料為背景材料,分成日本方和國際社會方,兩方進行辯論,在辯論中達到探究的目的。(按照日方和國際方各分成幾個小組,然后以小組為單位,準備辯論材料。各組派代表發言、辯論,氣氛熱烈,精彩之處鼓掌歡迎。日本方的辯論中心:捕鯨是為了搞科研,鯨肉食品只是科研的副食品。國際社會方的辯論中心:進行科研并不需要每年大規模捕鯨,況且,現代科學技術并不需要殺死鯨魚來搞科研。)

  板書: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濫捕、濫殺。

  2、總結:人類再也不能失去最后這片凈土了,各國要引起重視,務必用條約的形式束縛各國。旨在保護南極環境的《南極條約》于1959年12月簽訂,我國于1983年正式加入。

  板書:南極條約。

  (四)本課小結

  通過本節學習,我們認識了兩極地區惡劣的自然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我們了解極地地區,就是為了更合理地利用它,保護它,為人類做出應有的貢獻。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教學目的]

  1、 能讀圖說明歐洲西部所處的地理位置及特點,并能在圖上指出主要的島嶼、半島、海灣、海峽和內海

  2、 讀圖熟悉歐洲西部的主要國家的名稱和位置

  3、 了解歐洲西部實際世界上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國家

  4、 了解歐洲西部是世界上旅游業發展最繁榮的地區并分析原因,熟悉本區主要旅游景點的分布

  [教學重難點]

  各國經濟發展概況、特點;繁榮的旅游業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具準備]

  歐洲西部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在我們地球上有這么一個地區,它的面積只比我國的陸地面積稍大,卻分布著30多個國家,這個地區是世界上資本主義發展最早的地區,也是目前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大家猜一猜,這是哪個地理區域呢?

  一、 位置和范圍、國家

  1、 展示“世界地圖”,指出歐洲西部的范圍:即歐洲的西半部。

  2、 學生觀察‘世界地圖“,從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說明歐洲西部的地理位置,按如下步驟進行:

  (1) 歐洲西部的北、南、西分別瀕臨什么海或洋?

  (2) 歐洲西部的東面與什么大陸相連?這種三面臨海,一面連陸的的分布可稱作什么?

  (3) 歐洲西部最南端的緯度大約是多少?最北端的緯度大約是多少?在五帶中大部分處于什么溫度帶?

  (4) 學生小結歐洲西部的地理位置特點

  3、 觀察“歐洲西部圖“,思考:歐洲西部的海岸線有什么特點?這對歐洲西部的氣候和經濟有什么影響?(討論)

  4、 引導學生在“歐洲西部地形圖”上找出歐洲西部的主要島嶼、半島、海峽和海灣及歐洲西部的主要國家

  5、 設問:歐洲西部各國,從經濟發展水平來看,大多屬于何種性質的國家?

  二、雄厚的經濟實力

  1、 引導學生閱讀P54圖2-26,設問:從圖表中可以看出歐洲西部的經濟在世界上處于什么地位?

  (過渡)歐洲西部作為世界上經濟發達的地區,主要可以從哪些方面表現出來?

  2、 學生閱讀P54文字,思考回答,教師小結:發達的經濟可以從工業、農業、發達的.交通業等方面說明

  3、 一學生朗讀P55“閱讀”,了解歐洲部分國家的特色產業,教師結合有關資料適當補充說明。(見教參P77)

  (過渡)歐洲西部發達的經濟還可以從其繁榮的旅游業表現出來

  三、繁榮的旅游業

  學生自讀,思考:

  1、 歐洲西部為什么能成為世界上旅游業最發達的地區?有哪些豐富的旅游資源?

  2、 引導學生在地圖冊上熟悉歐洲西部主要的旅游資源

  3、 討論:歐洲西部經濟的發展對我國經濟的發展有什么借鑒意義?

  4、 學生自讀P56“閱讀”,了解瑞士的自然風光和德國的啤酒節

  5、 完成P56活動

  [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作業布置]見基訓、填充圖冊

  [板書設計]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第2課時

  教學目標

  1。 知識目 標:讓學生了解南極洲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知道南極洲是冰雪覆蓋的大陸;酷寒、干燥、烈風的 冰原氣候;豐富的淡水、鐵、煤、鯨、企鵝、磷蝦等自然資源。

  2。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 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3。 教育目標:讓學生了解南極洲是科研的寶地,理解人類對南極 洲的科學考察,了解我國在南極洲建立的長城站、中山站和科學考察的近況,培養學生熱愛 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在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認方向。人類對南極洲的科學考察。

  教學難點:在南極為中心的地圖上辨認方向。

  教學方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教學用具:多媒體、教學掛圖、板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復習提問上節課內容。學生回憶,并回答問題。

  請你說說南極和北極地區的位置特點和氣候特點。

  二、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走進了冰天雪地的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在那么冷的環境中,有沒有動物呢?(學生回答有,并且舉例說明。)那么,這些動物有什么樣的特點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動物資源 。20xx年我國在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 上,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人類對兩極地區的探索還遠遠不夠,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努力學好各課的知識。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許多的有關兩極地區的小材料,各種趣聞,小故事。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三、講述新課:

  指導學生以閱讀形式,找出有關的答案。

  ㈢北極地區和南極地 區的 自然資源

  1、 淡 水資源

  地球上68%的淡水一冰雪形式存儲于兩極地區。淡水資源十分豐富。

  2、 礦產資源

  南極地區,已發現220種礦物,煤儲量豐富,查爾斯王子山脈上有是節上最大的鐵礦床,另外還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

  3、 生物資源

  請同學們看一下圖片,62頁“兩極地區的動物”。

  63頁,活動題。

  ㈤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

  指導學生閱讀64頁,《南極探 險》。了解人類征服南極的過程。

  1、 人類對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

  2、 我國在南極建立的兩個科學考察站長城站、中山站

  3、 我國對北極地區的科學考察。(指圖,讓學生在地圖上找到這兩個考察站的地理位置。)

  教師引導:20xx年我國在挪威的斯瓦爾巴群島上,中國建立了第一個北極科學考察站。人類對兩極地區的探索還遠遠不夠,今后就要依靠大家去探索啦。

  所以,我們現在一定要努力學好各課的知識。大家回家后找到了許多的有關兩極地區的小材料,各種趣聞,小故事。現在我們一起來交流一下。

  學生活動: 學生站到講臺上,給大家講一下自己所了解的南北極趣聞、故事等等。

  作業:目標檢測的相關內容。

  教學后 記:

  后半節課,學生自主交流,講 一下關于兩極地區的小故事,學生們的積極性都很高,課堂氣氛熱 烈,下課后,學生們的發言仍沒有結束。以后可以上一節關于兩極的地理知識交流課。

初中地理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運用地圖和其他資料歸納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鎮、綠洲及交通線的分布特點。

  2.舉例說明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對河流、綠洲分布的作用和影響。

  3.根據資料,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以西氣東輸為例進行說明。

  【過程與方法】

  通過豐富的圖文資料和層層遞進、互為關聯的問題探究活動,說出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鎮、綠洲及交通線的分布特點;歸納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對河流、綠洲分布的作用和影響;通過活動,以西氣東輸為例,了解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的開發利用。將要教與學的內容通過順次開展的方式來實施和完成。讓學生在各項活動的積極參與中體驗、探索、求知、收獲。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地理學習興趣,關心我國油氣資源國情,增強因地制宜、區域共謀發展的觀念以及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塔里木盆地主要城鎮、綠洲及交通線的分布特點。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開發利用的成功經驗──西氣東輸工程。

  【教學難點】

  塔里木盆地地理位置、地形因素對河流、綠洲分布的作用和影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課件:

  請同學們看一下這個字“疆”應當都認得吧?這是新疆的地形圖我們來看一看有趣的地名出示

  疆字的右半部形象地概括出新疆的地形特點和國防重要性,弓是古代武器,“土”寓意被沙俄強占的5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新疆地處祖國的西北邊陲,遠離政治中心,提醒我們要時刻握緊手中的武器,保衛祖國的疆土。這節課,我們就一同走進新疆了解干旱的寶地——塔里木盆地。

  進入新課出示課件

  教學目標:

  出示新疆衛星影像示意圖,學生說出塔里木盆地的位置。

  塔里木盆地位于中國新疆的南部,是中國面積最大的盆地。盆地處于天山和昆侖山之間。面積達53萬平方千米。在盆地的中部是著名的'塔克拉瑪干沙漠。

  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塔克拉瑪干沙漠是中國面積最大的沙漠,面積達33萬平方千米。平均年降水量不超過100毫米,最低只有四五毫米左右,是我國極端干旱的地區。

  合作探究一:1.讀喀什氣候圖,分析塔里木盆地的氣候特點,總結塔里木盆地的氣候類型。喀什的氣溫與降水

  冬冷夏熱,降水稀少,氣候干旱, 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

  :2.討論分析塔里木盆地氣候干旱的原因:出示課件

  塔里木盆地遠離海洋(海陸位置),周圍又有高大山脈環抱(地形),來自海洋的氣流不易到達,氣候干旱,降水稀少,成為我國極端干旱的地區。在盆地內部形成我國面積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合作探究二:讀圖8.18,小組討論完成以下各題

  找出塔里木盆地的主要城鎮,說出它們的分布特點。

  城鎮主要分布在有水源的綠洲上,沿著塔里木盆地邊緣呈環狀分布。

  觀察圖中綠洲的分布有什么特點?找出這里重要的河流—塔里木河。

  綠洲是指沙漠中具有水草的綠地。綠洲分布在盆地邊緣的山麓地帶和河流沿岸。綠洲是星星點點分布的而且相距遙遠。綠洲面積小,限制了農業生產;綠洲之間相距遙遠,造成新疆交通不便,影響了經濟的發展。

  討論塔里木盆地的城鎮、交通線分布與水源、綠洲分布的關系。

  城鎮主要分布在有水源的綠洲上,交通線串聯起各座城鎮,沿著塔里木盆地邊緣呈環狀分布。

  圖中有兩條縱貫塔克拉瑪干沙漠的公路,猜測修建這兩條公路的原因。

  主要為了開發利用塔里木盆地中的油氣資源。

  油氣資源的開發

  塔里木盆地油氣資源簡介

  塔里木盆地是我國最大的含油氣盆地,總面積56萬平方公里,根據中石油、中石化最新一輪資源評價數據統計,塔里木盆地可探明油氣資源總量約為162.9億噸,其中:中石油塔里木油田可探明油氣資源總量150億噸;中石化塔河油田可探明油氣資源總量12.76億噸,中石化河南寶浪油田可探明油氣資源總量20xx.94萬噸。

  截至20xx年,盆地剩余油氣資源總量在全國各大油氣田位居第一,天然氣資源量列全國500多個盆地之首,現階段仍處于勘探早期階段,具有巨大的資源潛力。(來源:巴州油地項目研發中心 發布時間:20xx-11-27 )

  西氣東輸:播放影像資料

  西氣東輸工程的兩條線路及意義:

  出示課件:

  合作探究三:

  1、什么是“西氣東輸”?

  西氣東輸工程是指中國西部地區天然氣向東部地區輸送,主要是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氣輸往長江三角洲地區。

  2、 那沿途一定經過哪些地方?

  西氣東輸工程分兩條線路。一線工程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油氣田,東到上海、杭州,年輸氣量120億立方米 。二線工程主干線于新疆霍爾果斯口岸將從中亞進口的天然氣向南運至廣州、廣西,年輸氣量300億立方米。西氣東輸管道,可是我國距離最長、口徑最大的輸氣管道。

  3、西氣東輸主干管道自西向東經過了哪些地形區?

  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黃土高原、華北平原、第江中下游平原

  4、討論西氣東輸工程的實施,為

  東西部地區帶來的益處。

  西氣東輸工程對東西部地區發展的影響:

  對西部地區的影響:發揮西部地區能源優勢;促進相關產業的發展,擴大就業帶動西部地區經濟發展。

  對東部地區的影響:

  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短缺;優化東部地區能源結構。改善東部地區環境質量

  5、塔里木盆地開發油氣資源應重點關注的問題是什么?

  塔里木盆地環境脆弱,開發油氣資源應重視環境保護。

  6、西氣東輸工程對塔里木地區的能源、環境保護方面帶來哪些好處?

  西部地區的人們普遍使用了廉價、潔凈的天然氣能源,緩解了周邊地區因薪柴砍伐帶來的環境壓力。

初中地理教案 篇8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在掌握經線的基礎上,了解經度的概念。

  2.使學生掌握經度的劃分方法。

  二、教學時間

  約10分鐘。

  三、教具

  地球儀,一張直徑30cm的圓紙,一條注出經度的寬3cm的長紙條。

  四、教學過程:

  師:[指地球儀上經線]我們已經講過了經線,它是連接兩極的半圓線;所有經線長度都相等;兩條相對的經線組成經線圈;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為了區別每條經線,給經線標出度數,這叫經度。它是怎樣劃分的?[出示一張直徑約30cm的圓紙片]我們來看,這圓紙的兩邊是兩個半圓線,代表兩條經線,它們現在是相對的,組成了一個……[指圓紙周邊]

  生:經線圈。

  師:對,現在把圓從中間折起,這折出的直線相當于地軸,它和經線之間形成兩個半圓的面。請看現在這兩條經線之間[折成直角]所夾的角是多少度?

  生:90°

  師:[又縮小一半]這樣呢?

  生:45°

  師:對,[展示圓面]現在這兩條線中間多少度?

  生:180°

  師:很好,[指圓紙背面]如果再看這面呢?

  生:也是180°

  師:對,所以經度一共有360°,為了區別清楚,要找一個0°作起點,經過各國共同商定,以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原址[板書]的經線作為0°經線[指地球儀],叫作本初子午線[板書],現在大家都從圖上找一找。

  生:[看圖]

  師:0°經線確定后[在地球儀上指出并演示]向東10°、20°、30°……越向東度數越增加,到180°;從0°經線向西10°、20°、30°……越向西度數越增加,也到180°。[板書]向東為東經度(E),向西為西經度(W)。0°和180°是東、西經共有的。[畫板圖]請看這兩幅圖(圖1)有什么不同?并和我一起畫。

  生:0°經線向東是東經度,數字遞增;0°經線向西為西經度,數字也是遞增的.。

  180°經線向東為西經度,數字遞減;180°向西為東經度,數字也是遞減的。

  師:對,我們注經度時一定要注明東經度或西經度。地球儀的經度常注在赤道上,地圖多注在圖下。

  [出示注好經度的紙條,并圍成一圈]

  大家回去裁一張紙條(2cm—3cm寬,40cm長)從0°開始,注上經度(每1cm作10°),最后在180°處粘在一起,成一紙圈,幫助你加深對經度劃分的了解。

初中地理教案 篇9

  [課標要求]

  1、在地圖上找出秦嶺、淮河,并說明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2、運用地圖指出北方地區、南方地區、西北地區、青臧地區四大地理單元的范圍。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在地圖上識記秦嶺—淮河線的位置

  2、根據已學的知識,說明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3、運用地圖指出我國四大地理單元的位置。

  4、培養學生利用地圖,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組內的討論探究,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通過必答和搶答的形式,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的競爭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認識我國遼闊的美好河山,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難點] 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教學方法] 利用多媒體的輔助工具,啟發引導學生利用地圖分析地理問題

  [學習方法] 討論法、讀圖分析法

  [教學準備] 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由《晏子使楚》這篇課文中的“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的這句話提出為什么?從而引出秦嶺—淮河一線這一重要的地理分界線。

  一、秦嶺—淮河的位置

  (一)認識秦嶺—淮河的位置設計了以下4個問題:

  1、 根據地圖請你說說秦嶺的走向?

  2、 淮河的流向是自 至 。

  3、 目前淮河的河水大部分經 注入東海。

  4、圖上填注秦嶺—淮河經過的省級行政區

  5、判斷下列,位于秦嶺—淮河線以南的有哪些?

  A、湖北 B、山東 C、江西 D、山西 E、河北 F、浙江

  (第1、2題為讀圖基礎題;第3題為知識拓展題;第4、5題既復習了省級行政區的分布,又為進一步明確位置奠定基礎)

  (二)、介紹秦嶺和淮河

  1、 介紹秦嶺:學生看景觀圖并閱讀課文材料

  2、 介紹淮河:學生在閱讀材料后,完成下列問題

  A、 黃河奪淮入海是怎么回事? 黃河水改道淮河,流入海洋

  B、黃河奪淮入海后,淮河成為“害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黃河攜帶的`泥沙,沉積在淮河的河道中,使淮河水流不暢

  二、秦嶺—淮河線的地理意義

  1、從復習我國一月平均氣溫圖、溫度帶的分布、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干濕地區的分布、水資源的分布,加深對秦嶺—淮河線地理意義的理解。( 0℃、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800mm年等降水量線、半濕潤區和濕潤區的分界線。)

  2、課本P76活動

  3、課本P77活動

  1955年1月發生強寒潮時,秦嶺北側的西安最低氣溫為-20.6℃,秦嶺南側的安康最低氣溫為-7.6℃。請你解釋兩地氣溫差異的形成原因?(由于秦嶺的阻擋,冷空氣的影響,在秦嶺南側減弱。)

  4、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

  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 (競賽)

  秦嶺—淮河一線南北的差異(拓展)

  綜上所述: 秦嶺與淮河是我國東部重要的地理界線。在它的南北兩側,自然環境、地理景觀和居民的生產生活習慣有顯著的差異。(課本P77)

  三、四大地理區域 (課本P78活動)

  看一看下列山脈是哪些地區的分界線。并用線連接起來。

  陰山 第二階梯與第三級階梯

  太行山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

  秦嶺 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

  課本P79活動根據課本閱讀材料,用直線將下列地理事物合理地連接起來。

  沙漠廣布

  東南半壁 農耕為主

  牧業為主

  西北半壁 人口眾多

  四、課堂小結及課后反思:

初中地理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①通過對海陸變遷及大陸分離的若干證據的分析,培養學生觀察、感知、分析、歸納、表達等認知能力;

  ②通過對相連證據的找尋方向的探究,提高學生研究手段的科學性、指向性,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

  ③通過從現象到本質的研究,提高學生對探究事物本質的科研興趣;通過魏格納的.故事,激發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利用大陸漂移假說解釋一些現象。

  難點:尋找大陸源移的證據。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 海陸是變遷的

  導入:歌曲<東方之珠>引出“滄海桑田”這個成語。

  提問:“滄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師:其實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陸的變遷。其實古人早就覺察到海陸是變遷的,因而在我國就有了“滄海桑田”的成語。

  二、海陸變遷的方式

  師:海陸變遷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陸變遷的動態/Soft/Index.html>課件。(可以出示喜馬拉雅山、我國東部海底、荷蘭圍海造田圖片。)

  活動:(觀察、分析、討論)

  提示:

  1)喜馬拉雅山上的巖石中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了什么問題?

  2)我國東部海底發現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反映了該海域過去是狀況?

  3)荷蘭的國土面積在過去的百年中為什么在不斷擴大?

  (總結)生:變遷方式有三種:

  1.地殼變動;

  2.海平面升降;

  3.人類活動。

  師:海陸是變遷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變的呢?20世紀地理科學史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機會總是垂青善于觀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頓坐在樹下看到蘋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體運動定律一樣,這一次是一個躺在病床上的氣象學家解決了這個問題。

  下面我們來閱讀一下《偶然的發現,偉大的假說》。

  生:閱讀。(最好出示資料片)

  三、魏格納創立大陸漂移假說過程

  師:魏格納發現非洲大陸、美洲大陸輪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們原先是連在一起的?為什么?同學們都學過剪紙能否用這種剪紙的辦法證明一下你的觀點。

  生:討論,用剪刀、白紙活動。

  師:巡視,指導。

  師:誰能把你們討論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師:結合學生演示評價。事實表明不能看到輪廓吻合就主觀認為二者是連接在一起的。咱們同學做事也是一樣,要注意認真求證,不能想當然。誰來介紹一個魏格納尋找證據的過程?

  生:(簡單介紹)魏格納最終為科學而獻身。

  師:從魏格納發現并創立大陸漂移假說的過程,你能得到什么啟發呢?

  生:認真觀察,大膽質疑,敢于創新,勇于實踐。

  四、大陸漂移假說觀點

  師:魏格納用生命的代價換來了大陸漂移假說的建立,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看大陸漂移假說。(出示大陸漂移課件)它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生:兩億年前,各大洲是連在一起的,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才分裂為幾塊,(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東北漂移,南極洲向南漂移。)緩慢漂移逐漸形成今天的布局。

【初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區域地理教案11-03

初中地理的教案01-05

初中地理教案11-06

初中地理教案04-14

初中地理教案【推薦】12-24

關于初中地理教案11-26

【精】初中地理教案12-31

初中教學地理教案10-26

【熱門】初中地理教案12-09

初中地理教案:地形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