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初中地理教案

時間:2024-08-05 10:24:39 地理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集合6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么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中地理教案模板集合6篇

初中地理教案 篇1

  一、 教學目標:

  1.運用事例,說明地球的形狀;

  2.學會用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表面積描述地球的大小

  3.通過了解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歷史過程,初步培養科學探索的精神

  二、 教學重點: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三、 教學難點:

  地球大小的單位。

  四、 教學過程:

  環節一、地球是圓的.嗎?

  人類認識地球的形狀的歷史過程

  1. 天圓地方

  2. 渾天說

  3. 麥哲倫環球航行

  4. 地球衛星照片

  5. 地球是圓的

  6. 證明地球是圓的證據

  1.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漫長歷史,主要的理論和人物介紹

  2.由于科技的進步,人類對地球形狀和大小有了充分了解。

  環節二、給地球量一量“身”

  認識地球大小的歷史過程及認識地球的真實面貌

  麥哲倫環球航行用三年,今天飛機航行用兩天,地球到底多大?

  可以分別從地球的平均半徑、赤道周長和地球的表面積來回答。

  環節三、地球儀

  1、地球儀是地球的模型。

  2、認識地球儀上的裝備。

  3、緯線和緯度。

  4、經線和精度

  5、練習如何利用經緯網定位。

  環節四、本節主要知識小節(標題)

  附:板書

  地球和地圖:

  1、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2、地球儀

  3、緯線和經線

  4、經緯網定位

  環節五、作業布置:

  練習冊第一節 地理填充圖冊第一節

初中地理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①通過對海陸變遷及大陸分離的若干證據的分析,培養學生觀察、感知、分析、歸納、表達等認知能力;

  ②通過對相連證據的找尋方向的探究,提高學生研究手段的科學性、指向性,形成科學的思維方法。

  ③通過從現象到本質的研究,提高學生對探究事物本質的科研興趣;通過魏格納的故事,激發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利用大陸漂移假說解釋一些現象。

  難點:尋找大陸源移的證據。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一、 海陸是變遷的

  導入:歌曲<東方之珠>引出“滄海桑田”這個成語。

  提問:“滄海桑田”是什么意思?

  生:大海變成農田,農田變成大海。比喻世事變化很大。

  師:其實它的原意就是指海陸的變遷。其實古人早就覺察到海陸是變遷的,因而在我國就有了“滄海桑田”的成語。

  二、海陸變遷的方式

  師:海陸變遷的原因是什么呢?出示海陸變遷的動態/Soft/Index.html>課件。(可以出示喜馬拉雅山、我國東部海底、荷蘭圍海造田圖片。)

  活動:(觀察、分析、討論)

  提示:

  1)喜馬拉雅山上的巖石中發現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說明了什么問題?

  2)我國東部海底發現古河道及水井等人類活動的遺跡反映了該海域過去是狀況?

  3)荷蘭的國土面積在過去的百年中為什么在不斷擴大?

  (總結)生:變遷方式有三種:

  1.地殼變動;

  2.海平面升降;

  3.人類活動。

  師:海陸是變遷的,七大洲四大洋是否就是固定不變的呢?20世紀地理科學史上發生了激烈的爭論。機會總是垂青善于觀察、思考的人。正像牛頓坐在樹下看到蘋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體運動定律一樣,這一次是一個躺在病床上的氣象學家解決了這個問題。

  下面我們來閱讀一下《偶然的發現,偉大的假說》。

  生:閱讀。(最好出示資料片)

  三、魏格納創立大陸漂移假說過程

  師:魏格納發現非洲大陸、美洲大陸輪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們原先是連在一起的?為什么?同學們都學過剪紙能否用這種剪紙的辦法證明一下你的`觀點。

  生:討論,用剪刀、白紙活動。

  師:巡視,指導。

  師:誰能把你們討論的方法演示一下呢?

  生:上前演示。

  師:結合學生演示評價。事實表明不能看到輪廓吻合就主觀認為二者是連接在一起的。咱們同學做事也是一樣,要注意認真求證,不能想當然。誰來介紹一個魏格納尋找證據的過程?

  生:(簡單介紹)魏格納最終為科學而獻身。

  師:從魏格納發現并創立大陸漂移假說的過程,你能得到什么啟發呢?

  生:認真觀察,大膽質疑,敢于創新,勇于實踐。

  四、大陸漂移假說觀點

  師:魏格納用生命的代價換來了大陸漂移假說的建立,現在我們就來看一看大陸漂移假說。(出示大陸漂移課件)它的基本觀點是什么?

  生:兩億年前,各大洲是連在一起的,它的周圍是一片汪洋。后來才分裂為幾塊,(南北美洲向西漂移,非洲向北漂移,大洋洲向東北漂移,南極洲向南漂移。)緩慢漂移逐漸形成今天的布局。

初中地理教案 篇3

  一、 亞細亞和歐羅巴

  (1)洲名的由來

  1、 學生結合預習,講述亞洲、歐洲洲名的由來

  2、 結合掛圖,教師指出亞 歐大陸的位置并提問:亞歐兩洲的洲界線是什么?引導學生在地圖上說出

  (過渡)分析一個大洲,首先從分析一個大洲的地理位置入手

  3、 分析講述:地理位置包括其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

  4、 師生共同閱讀“亞歐地形圖,引導學生從經緯度位置來分析亞洲的地理位置。并突出從南北半球看、從東西半球的位置看亞洲的位置特征

  5、 引導學生從海陸位置說明亞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2)亞洲的地理位置

  6、學生討論完成P3活動題,討論回答歐洲的地理位置特征,而后結合掛圖強化

  6、 提問小結: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認為怎樣分析一個地區的地理位置特征

  [作業布置]

  見基礎訓練

  第 二 課 時

  [復習提問]學生上臺,結合掛圖說出亞歐兩洲的地理位置特征

  二、 亞、歐兩洲的地形

  (1) 亞洲的地形特征

  1、 結合P5活動向學生介紹分析地形特征的方法

  2、 師生共同閱讀“亞洲地形圖”,從四方面分析亞洲的地形特征

  A 讀“亞洲地形圖”,觀察亞洲地形圖上主要以哪兩種顏色為主?各代表了什么地形?并引導學生在地圖上找出亞洲的青藏高原喜馬拉雅山的,帕米爾高原的位置

  B 觀察提問:亞洲海拔最高的地方海拔有多少米以上?占地面積廣不廣?說明了從大洲看,亞洲的海拔高嗎?

  C 引導學生計算青藏高原與西西伯利亞平原,珠穆朗瑪峰與死海的高度差,得出結論:地勢高低懸殊,地面起伏大)

  D 繼續觀察:亞洲的高原、山地主要分布在亞洲的哪個部位?平原又分布在哪里?這說明了亞洲的地勢哪里高,哪里低?

  E 引導學生找到亞歐大陸東側、東南側的弧形島嶼,并設問:為什么亞歐大陸東部會形成如此多的島嶼和群島呢?(聯系板塊構造學說理論說明)

  3、通過剛才的分析,由學生小結亞洲地形的特征,教師指導學生在書本上找重點

  3、 按上述思路,學生閱讀歐洲地形圖和P6活動1題的資料,討論歐洲的地形特征,教師結合地圖引導學生理解,并引導學生找出歐洲的主要平原:東歐平原、西歐平原、阿爾卑斯山的位置

  4、 教師板書小結歐洲的地形特征:

  (1) 平均海拔最低,僅340米

  (2) 地形以平原丘陵為主

  (3) 中部低平

  (4) 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兩測

  5、 學生完成P6表格

  [作業布置]

  見填充圖冊

  第 三 課 時

  (復習提問)

  1、 分析一個大洲的地形特征應從哪些方面入手?

  2、 歐洲的地形有何特征?亞洲的地形有何特征?

  三、 亞洲的氣候

  (一)氣候負責多樣

  1、學生觀察“亞洲地形圖”,數一數亞洲有哪些氣候類型?并設問:世界13種氣候類型中,只有哪種氣候類型在亞洲沒有?由此說明了亞洲氣候具有怎樣的`基本特點?(復雜多樣)

  2、引導學生結合地圖,從緯度位置、五帶的位置、地形的角度讓學生理解亞洲氣候負責多樣的原因:跨寒、溫、熱三帶,且地形復雜多樣

  設問:亞洲氣候復雜多樣可以從哪些方面表現出來呢?(學生閱讀P7-8文字,思考說明)

  (過渡)我們知道,氣候的兩個基本要素是氣溫和降水,因此,亞洲氣候的復雜多樣性可以從氣溫和降水的復雜性體現出來

  (5) 結合教材P7第二段文字,通過馬來群島與奧伊米亞康的氣溫對比,理解亞洲氣溫差別大

  (6) 設問:為什么亞洲的氣溫差別會這樣大呢?(主要受緯度因素的影響,跨緯度廣)

  (7) 展示世界雨極“乞拉朋齊”和西亞的無流國資料,說明亞洲的降水差異大,干濕差異顯著

  (8) 討論:為什么亞洲的降水差異會那么大?(主要受海陸位置、地形因素的影響,距海越遠,降水越少)

  (二)大陸性強

  (9) 展示同緯度的亞洲齊齊哈爾與歐洲巴黎的降水資料,并分析;同緯度的巴黎和齊齊哈爾相比,冬季誰最冷?夏季誰最熱?誰的氣溫年較差大?這說明了亞洲氣候具有顯著的大陸性特征

  (過渡)亞洲的氣候不但具有顯著的大陸性特征,而且季風氣候顯著

  (三)季風氣候顯著

  1、講述季風的含義:指隨季節變化而風向相反的風

  2、結合本地實際,提問:當地冬季吹什么風向的風?氣候有什么特征?夏季吹什么風向的風?氣候又有什么特征?

  (過渡)亞洲的季風氣候是怎樣形成的呢?

  1、 結合板圖講述風的形成過程及與氣壓、氣溫的關系

  2、 板畫亞洲簡圖,理解亞洲冬季風和夏季風的成因

  3、 學生朗讀P8閱讀,進一步深化對亞洲季風的形成過程的認識,教師結合小黑板表格小結:

  發源地 風向 性質 對氣候的影響

  冬季風 蒙古、西伯利亞 偏北 寒冷干燥 氣溫低,降水少

  夏季風 太平洋、印度洋 偏南 濕熱多雨 帶來大量降水

  4、 設問:亞洲之所以會形成典型的季風氣候特征,和亞洲的什么地理位置分不開呢?

  (小結)我們通過對亞洲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對氣候要素的影響,分析了亞洲氣候的三個特點:氣候復雜多樣,大陸性強,季風氣候顯著。

  四、 歐洲的氣候特征

  1、 引導學生閱讀P7圖1-7,回答:歐洲有哪些氣候類型?有熱帶氣候類型分布嗎?得出歐洲氣候的第一個特征:以溫帶氣候為主

  2、 引導學生讀圖1-10,比較緯度相近的鹿特丹和赤塔,冬季誰的氣溫低?夏季誰的氣溫高?誰的年溫差大?由此得出歐洲氣候的第二個特征:海洋性特征顯著

  (過渡)為什么歐洲氣候具有明顯的海洋性特征呢?

  3、 學生討論完成P9活動4,教師結合歐洲地圖從海陸位置、緯度位置、地形因素說明。

  4、 引導學生在“亞歐氣候分布圖”上找出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分布地區,并提問:在歐洲地中海沿岸是什么氣候類型?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各有什么氣候特點?

  5、 指導學生結合P9活動5、6題分析判斷各自的氣候特征。

  6、 小結歐洲氣候的第三大特征:溫帶海洋性氣候、地中海氣候分布典型

  7、 學生討論完成P9活動2、3題,進一步理解亞歐兩洲的氣候特征。

初中地理教案 篇4

  一、 教案背景:本課教案是在預習課本并且在網上搜集了眾多資源,

  然后依據教學目標撰寫的。同時在上節課已經為學生播放了關于東南亞的視頻短片。

  二、 教學課題:東南亞第一節

  三、 教材分析:本節只是七年級地理下冊人教版第七章第二節內容

  的第一節課的教案。東南亞是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這一區域的學習結果不但影響到學生對本區知識的掌握,還關系到學生今后區域地理的學習,因此在節課的學習中,不但要讓學生學到關于東南亞的地理知識,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培養學生利用地圖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所以對本區域的學習不但涉及到知識的掌握,更關系到學習方法的養成,因此在教材中的位置比較重要!

  本節課的教學目的:1.使學生了解東南亞的范圍及包括的國家,掌

  握東南亞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掌握東南亞氣候的一般特

  點。2.通過指導學生使用地圖,分析東南亞的重要地理位置,氣候特點,提高學生的讀圖和分析圖的能力并進一步培養學生

  分析和綜合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1、東南亞的范圍及其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位置。

  2、東南亞氣候類型的分布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教學難點: 東南亞氣候類型的分布及其對農業的影響。

  教學用具 :多媒體計算機課件

  四、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演示法、提問法

  五、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師:同學們,上節課我們觀看了東南亞的視頻短片,大家還記得短片中的內容分嗎?(請學生舉手回答)

  生:東南亞包括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馬六甲海峽、東南亞生產熱帶水果

  (教授新課):師:同學們回答的都很棒,那么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東南亞。 1、 十字路口的位置:

  師:用多媒體出示東南亞位置圖和東南亞政區圖。

  生:討論,找出東南亞在世界的位置,并在圖上找到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并結合書上P28頁活動題找出東南亞主要的國家。

  師:出示馬六甲航線示意圖,引領學生理解東南亞“十字路口” 的重要地理位置。

  2、 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

  師:出示《世界氣候類型分布圖》和《東南亞位置圖》

  生:結合教師給出的地圖說出東南亞主要的氣候類型及分布。

  (中南半島大部分和菲律賓群島北部屬于熱帶季風氣候,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分屬于熱帶雨林氣候。)

  師:引領學生分析這樣的氣候會形成怎樣的農業,并通過讓學生回憶視頻內容,直接了解東南亞主要的農產品并強調這一地區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的農產品種類。

  生:說出視頻中看到的.農作物,并根據自己的常識判斷氣候與農業的關系,從而分析東南亞經濟的特征。

  (讓學生在自我分析的前提下,認識氣候和農業的關系,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并能用聯系的眼光看待地理事物)

  師:請大家根據圖7.22填表

  【課堂小結】:本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多媒體出示知識體系,提醒學生學習區域地理的方法

  【知識反饋】

  (1)東南亞包括哪兩個部分( )

  A.菲律賓群島 B.中南半島 C.馬來半島D.馬來群島

  (2)東南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因為它位于( )

  A.五海三洲之地 B.亞洲各國到達美洲的必經之地

  C.兩大洋、兩大洲的十字路口 D.歐洲各國石油輸入的咽喉之地

  (3)東南亞地區的氣候類型是( )

  A.熱帶雨林氣候、熱帶季風氣候 B.熱帶草原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C.地中海氣候、熱帶雨林氣候 D.熱帶季風氣候、熱帶沙漠氣候

  (4)一艘輪船正在泰國某港口裝船外運,裝船的貨物最可能是( )

  A.小麥 B.水稻 C.石油 D.煤

  【板書設計】

  第一節 東南亞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1、范圍及組成部分

  2、主要國家:

  3、重要的地理位置:馬六甲海峽

  (二)熱帶氣候與農業生產

  1、東南

  東南亞地理教案

  亞主要的氣候類型的分布及特點

  2、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四、教學反思

  此教案是主要是為教學提供一個大概的知識框架,通過一定的材料和圖片引導學生分析、探究并證實上節課看到的視頻中的內容,得出結論。本節課還應該注意把學生身邊的事例引入,把地理學科與學生的日常認知水平緊密結合,讓學生感知地理學科的實際意義;同時也更要注意地理學科的人文性和學生學習方法的總結,力圖培養學生學會自主學習。

初中地理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培養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和圖片說明澳大利亞特有生物的生存原因。

  2.培養學生運用地圖說明澳大利亞的地理位置及人口的分布特點,并能夠在地圖上指出澳大利亞的首都和主要城市。

  3.使學生學會運用地圖和資料,說明澳大利亞自然環境的基本特點和特有的自然地理現象。

  4.初步學會運用地圖和資料分析說明澳大利亞的自然條件對其農牧業和工礦業發展的影響。

  能力目標

  通過探究性的學習過程,培養學生讀取信息、分析信息,運用比較和綜合的方法,概括總結某種地理事物規律的能力,判讀和分析地圖的能力,通過知識遷移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學習,培養學生因地制宜發展經濟、人與環境協調發展的價值觀念。

  ●教學重點

  1.澳大利亞特有的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

  2.澳大利亞經濟發展特點。

  3.澳大利亞人口和城市的分布。

  ●教學難點

  1.澳大利亞農牧業分布與地形、氣候的關系。

  2.澳大利亞工礦業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方法

  讀圖分析、比較綜合、解說等方法。

  ●教具準備

  1.有關澳大利亞錄像資料。

  2.實例圖片。

  3.自制電腦課件。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歌曲《浪跡地球》引入,展示澳大利亞人文和景觀的特色圖片。教師出示《悉尼歌劇院》圖,創設情境,引出澳大利亞之行。

  板書:澳大利亞

  [講授新課]

  過渡語:今天我們要去澳大利亞旅行,開始行程之前,首先要了解它在世界中的位置。

  電腦展示:課本73頁圖8.35澳大利亞在世界中的位置

  學生活動:

  ①學生在圖上找出澳大利亞。

  ②以它為中心,找出與澳大利亞相鄰的大洲和大洋。

  提問學生:在我們開始澳大利亞之行之前,請你談一談,我們應該做好哪些方面的準備?

  學生回答:服裝、飲食、語言、貨幣等方面做準備。

  過渡語:第一站我們到悉尼去參觀野生動物園。

  教師提問:你知道澳大利亞有哪些特有生物嗎?

  學生:袋鼠、鴨嘴獸、考拉等。

  教師:這些動物長什么樣,他們是如何生活的?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動物園。

  電腦展示:動物的圖片。老師做簡單介紹。

  袋鼠:是澳大利亞的標志,是澳大利亞人生活中的一道重要風景。你們看,前面 那只袋鼠正拖著美麗的長尾巴,懷藏可愛的“小寶貝”,跳躍著前進在澳大利亞廣袤的牧場上,整潔的城市里。

  鴯鹋:是澳大利亞特有的動物—不過它比鴕鳥更高大,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之一。不過翅膀和尾巴已退化,所以不會飛翔,但善于奔跑,有“飛毛腿”之稱,并能連續長跑,因此贏得了“長跑運動員”的聲譽。

  鴨嘴獸:它是哺乳類卻會下蛋,它最主要的奇特之處在于它亦獸亦魚,而又非獸非魚。它是水陸兩棲動物,它通過下蛋繁殖后代,但它所孵出的小鴨嘴獸又是哺乳的,因此,生物學家經過多年的爭論,才將鴨嘴獸列為世上稀有的“卵生哺乳動物”。

  樹袋熊:與我國大熊貓相媲美。它長著一張胖乎乎的孩兒臉,一個黑黝黝的大鼻子,一雙黑豆似的圓眼睛,兩只毛茸茸的短耳朵,一身又厚又密的灰色毛,滑稽可愛、憨態可掬。它們雖然屬于走獸,但幾乎從不下地行走,它們吃在樹上,睡在樹上,以樹為家。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的特有生物有什么共同特點?

  學生回答:很古老。

  教師提問:為什么只有在澳大利亞才有如此多的古老生物?試著用大陸漂移說的觀點解釋一下。

  電腦展示:大陸漂移的圖片。

  分段提問:

  1.澳大利亞大陸約在什么時候與其他大陸分離的?

  2.澳大利亞大陸長期孤獨地存在于南半球的海洋,這對生物的進化會產生什么影響?

  3. 引申思考:實際上,長期處于孤立狀態的大陸,不僅僅是澳大利亞大陸,還有南極大陸,為什么澳大利亞大陸有那么多特有動物,而南極大陸卻很少呢?

  學生活動:討論。

  學生回答:

  1、6500萬年前。

  2、會減緩生物進化的速度。如果這些動物又沒有生存的天敵,就能夠生存至今。

  3、南極洲位于地球最南端,氣候寒冷環境惡劣,不利于生物的生存和發展。

  老師補充小結:由于澳大利亞遠離其他大陸,海洋阻礙了各大陸間的動物遷徙與交流,使舊大陸上的高級食肉猛獸,如獅、豹、虎、狼等無法自己遠涉重洋來到這里,也使這些古老動物得以保存至今。所以獨特位置是澳大利亞古老生物得以保存的一個重要原因。

  板書:位置——孤立于南半球海洋上

  總結過渡:澳大利亞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四面環海,面積768萬平方千米,是世界上唯一獨占一個大陸的國家。幾千萬年以前,澳大利亞大陸就同其他大陸分離,孤居一方,獨立發展。長期以來,自然條件比較單一,動物演化緩慢,又沒有大型食肉天敵的侵擾,許多珍奇的原始動物生生不息,一直繁衍至今。現在,我們一起來體會“世界活化石博物館”的真實含義。

  學生活動:一名學生模擬播音員給大家朗誦課本74頁資料。

  師生互動:老師提問,學生齊答來幫助學生抓住資料當中的關鍵詞語。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有多少種其他大洲沒有的植物?

  學生齊答:9000種。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有多少種其他大洲沒有的鳥類?

  學生齊答:450種。

  老師提問:全球有多少有袋類動物分布在這里?

  學生齊答:全球150種除了南美洲有幾種外,大部分都分布在澳大利亞。

  板書:種類繁多

  過渡:參觀完悉尼動物園,下面我們去墨爾本,參觀牧羊場。

  電腦展示:墨爾本《牧羊場》的圖片和視頻。

  教師講述:這是澳大利亞墨爾本附近的牧羊場,澳大利亞是世界上綿羊數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

  設置懸念:澳大利亞盛產羊和羊毛,這是世人皆知的事實。然而①澳大利亞是從何時開始發展養羊業?②又是誰最先把羊這種澳大利亞大陸原本沒有的動物引入這塊樂土的?

  學生回答:18世紀后期,歐洲的'殖民者隨船帶到澳大利亞29只綿羊。

  教師提問:為什么澳大利亞非常適合綿羊的生長和繁殖呢?

  學生:氣候、地形適宜。草多,沒有大型食肉動物。

  電腦展示:展示《澳大利亞地形》空白圖。

  老師提問:澳大利亞的地形東部、中部西部有什么差異?

  學生回答:東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原。

  電腦展示:視頻,補充大自流盆地相關知識。

  教師提問: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亞牧場主的話,如果僅從地形的角度來考慮的話,你準備把你的牧羊場建在何處?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

  學生回答:中部是大面積的平原,地下水豐富,牧草優良,沒有大型野生食肉動物,可以一年四季露天圍欄放牧。

  電腦展示:《澳大利亞的氣候》圖片。

  教師提問:說出澳大利亞有哪些氣候類型?

  學生回答:熱帶沙漠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熱帶雨林氣候、亞熱帶濕潤氣候、地中海氣候、溫帶海洋氣候。

  教師提問:如果你是一位澳大利亞的牧場主的話,如果僅從氣候的角度來分析的話,你又準備把你的牧場分布在哪里呢?如果綜合地形和氣候因素,你又有什么打算?

  學生自由討論。

  學生回答:分布在中部、西部的熱帶草原氣候區,東南的溫帶海洋性氣候區,西南部的地中海氣候區。

  電腦展示:《澳大利亞農牧業的分布》圖。教師提問:澳大利亞的養羊業有幾種方式?

  學生:兩種。一種粗放牧羊帶,一種是綿羊與小麥混合經營帶。

  教師提問:如果你是澳大利亞對外貿易總公司的經理的話,如果你們公司主要出口羊毛和小麥的話,你覺得這些工業原料應來自于澳大利亞的哪些地區?

  學生回答:東南部和西南部。因為那里是羊毛和小麥混合經營帶。

  過渡:同學們,我國的平均人口密度是多少呢?(120人/平方千米)你們知道澳大利亞的人口密度是多少嗎?(學生看書了解2.5人/平方千米)是我國的1/45。澳大利亞國土面積是多少?(768萬平方千米)由此,可以看出澳大利亞是一個地廣人稀的國家。澳大利亞的農場規模很大,一般可以達到幾千公頃。這么少的人要管理這么大的農場,那是一種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呢?

  學生結論:農牧業生產高度機械化。

  老師:時間差不多,旅行快結束,請學生總結這節課主要學習的內容。

  思維拓展:澳大利亞發展經驗對中國的啟示。

  學生回答:

  1.發展特色農業。

  2.農牧業機械化,提高糧食產量。

初中地理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一)在圖3-36上指出其首都及主要城市的地理位置,指出其領士組成的阿拉斯加州、夏威夷州和本上部分。

  (二)結合美國國旗圖案設計上的變化,利用不同時期的美國地圖,探討美國領土的擴張情況。

  (三)運用地圖和資料,了解美國農業發展的有利自然條件和突出自然災害。

  (四)運用地圖和資料,比較美國傳統工業與新興工業的基本特點。

  (五)舉例說明美國在工業化和開發利用自然資源方面的經驗與教訓,并作簡單分析。

  (六)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人口和種族方面的基本概況以及華人與華僑對該國科技與文化發展的貢獻。

  (七)根據資料和地圖,說明美國主要城市及交通運輸特點。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共有3個小標題:“美國的領土”、“高度發達的經濟”、“人口與城市”。分別介紹美國領上的組成情況及地理位置,美國工業、農業及經濟情況和美國人口概況與城市分布。“美國的領土”以圖3-31介紹美國本土、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及周邊所臨海洋和鄰國、主要山脈、河流、湖泊等美國的基本概況。其內容是學習美國的經濟、人口與城市的基礎。

  “高度發達的經濟”主要從農業和工業兩方面介紹美國的經濟,要求學生了解美國的進出口貿易情況、工農業情況和生態、環保問題與對策,并引以為戒。

  “人口與城市”介紹美國人口與分布、種族問題和各主要工業城市,城市的分布、地理位置及主要城市職能無疑是本小節的重點。

  上述三個標題內容由總論到具體方面,形成直線串珠式的邏輯關系,再輔以補充資料,使學生對美國既有整體上的認識,也有具體問題上的了解,構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連同補充材料,本節教材提供了3幅地圖、7幅景觀圖。“美國地形”圖為我們提供了美國所臨大洋和鄰國及主要地形區的位置;“美國農業帶分布”圖反映了美國農業地區專門化的水平;“美國政區和主要城市分布”圖表述了美國的50個州和城市與人口的分布情況。3幅地圖在各自表述各方面的情況的同時,又綜合說明美“國經濟發達方面的原因。景觀圖則分別介紹農業、工業、城市、旅游等方面的主題、。

  3篇閱讀材料分別表述:用“國旗”反映美國領土的擴張、用“工業分布”資料體現該國的工業發展趨勢。通過黃石國家公園、科羅拉多大峽谷等旅游勝地的情況介紹,反映美國的環境保護與優美風景。

  本節教材的活動題設計得較為完美,既有讀圖思考,也有建議、討論,如美國NBA籃球球隊的地域特色,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愿望。

  教學提綱(板書)

  一、美國的領土

  1.本土48州、哥倫比亞特區

  2.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

  二、高度發達的經濟

  1.經濟概況

  工農業總產值一直居世界首位

  對外貿易:輸出工農業產品最多、出口貿易額最大、進口小汽車、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

  2.農業大國

  世界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進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膠

  3.工業大國

  傳統工業衰落,新興工業崛起

  4.環境保護問題

  黑色風暴

  三、人口與城市

  1.人口概況與種族問題

  2.主要城市

  華盛頓、紐約、洛杉磯、圣弗朗西斯科、芝加哥、底特律、匹茲堡

  教學建議

  新課導人:

  方案①:出示圖1—31“美洲”圖,取一面美國國旗,設問:“這是哪個國家的國旗?”并請回答正確的學生將星條旗貼到地圖上美國范圍內。

  方案②:本世紀初,發生了震驚世界的9.11事件,這是發生在哪個國家的事件?

  一、美國的領土

  1、的地理位置,教師強調:美國領土有醒目的兩片:本土和北美洲西北角的阿拉斯加州、、、、、

  1、看地圖冊上的美國國旗,設問:“誰知道美國國旗圖案含意?”

  2.解釋美國國旗圖案:13道紅白相間條紋代表美國最初獨立時的13個州,藍色星區的50顆白色五角星代表美國的50個州。

  3.閱讀圖3-36,學生數一數:在這副圖上,顯示了美國的多少個州,小結說明:除首都華盛頓所在哥倫比亞特區外,只有48個州位于美國本土,還有另外兩顆星代表的2個州在哪里呢?

  4、引導學生在“世界政區圖”上找出美國的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洲,并突出強調,夏威夷洲位于大洋州,所以美國是地跨北美洲和大洋州的

  5、小結美國領土由本土48個州和1個特區、2個海外州構成。

  (過渡)了解了美國的領土組成,那么美國的地理位置和地形有什么特點呢?

  6、學生討論完成P84活動2、3題,教師結合掛圖,引導學生分析

  7、設問:美國國旗如何從最初的13道條紋變成50顆星星,即如何由13個州擴張成為50個州的呢?結合地圖冊有關地圖講解美國領土擴張的過程,并小結:美國領土擴張的過程實際上是殖民侵略的過程

  (過渡)眾所周知,美國是世界上頭號的資本主義強國,其經濟發展究竟如何呢?

  二、高度發達的經濟

  1、 經濟概況部分

  學生閱讀P86-86文字,思考:美國經濟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可分解為兩個層面:一是國內的工農業總產值,二是對外貿易。三個要點:一是工農業總產值一直居世界第一位,二是外貿輸出工農業產品最多、出口貿易額最大的國家,三是世界上進口小汽車、石油、紡織品最多的國家。需要說明的是:美國進口工業產品和能源的原因是消費量極大和浪費嚴重以及工業生產需要造成的.,而不是本國工業落后、能源缺乏所導致的。如:美國的燃料動力資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氣和水能都蘊藏豐富,美國國內年產煤8~9億噸,原油4億噸,天然氣5~6千億立方米,還生產近3萬億度電力,能源總產量占世界首位。但美國能源消耗量占世界的工/4,是世界上能耗最多的國家,能源生產仍不能滿足國內的需求,石油進口量不斷增加。

  (過渡)了解了美國經濟的概況,接下來我們具體的學習美國農業、工業發展的特色。

  2、農業大國

  (1)指導學生閱讀圖3-33和活動材料,思考自治州自治州自治州子;據此,你能夠歸納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嗎?

  ( 2)歸納學生觀點,指出:美國農業生產的特點是農業地區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結合教材講述農業地區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的含義)

  (3)引導學生閱讀圖3-33,熟悉美國主要農業帶的分布,并設問:美國農業生產地區專門化和生產專門化有什么好處呢?(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可以充分利用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水、土、光、熱等),有效發揮農業機械的作用,并可集中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大力提高勞動生產率。

  (過渡)正是因為美國的這種農業模式使之成為世界上出口糧食最多的國家。

  (4)設問:美國是世界糧食最大出口國,為什么還要進口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等農產品?

  ( 5)提示:a.咖啡、可可、天然橡膠生產地在熱帶;b.美國本土在北溫帶,缺乏大面積的熱帶地區。

  (6)師生共同完成活動P861、2、3題

  引導學生評價美國地理位置和地形,重點關注下列地理事項:a.本上在北溫帶,阿拉斯加州跨北寒帶,夏威夷州跨熱帶;b.多面臨海,沿海地區受海洋影響較大;C.地形以平原為主,耕地面積廣大且水熱配合較好;d.密西西比河干支流與農業灌溉等。

  (過渡)雖然美國農業發達,但不可避免的,美國農業發展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

  (7)學生齊讀P86第一段文字,了解美國農業生產的問題

  第 二 課 時

  3、 工業大國

  (1)學生閱讀P86文字,思考:美國發達的工業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美國發展工業有哪些優勢?

  (2)教師介紹美國工業經濟特點:一方面是主要工業產品的產量居世界前列,另一方面是新技術的研制與開發居世界領先地位。這說明美國仍然是目前世界上經濟實力和技術力量最強的國家。教師在介紹時可列舉美國各工業部門的產量及世界排名情況,讓學生有感性認識。

  (3)結合教材介紹美國“夕陽工業”與新興工業的競爭狀態,可出示一些數據或產值對比,讓學生從數字上領悟到:傳統工業逐漸衰落,新興工業蓬勃興起。

  (過渡)美國工業發達,主要的工業區集中在哪里呢?

  (4)學生自行閱讀資料“美國的工業分布”,了解美國的工業分布區及各工業區的主要工業部門,教師結合掛圖講解并分析各工業區發展工業的有利條件。尤其突出美國東北部工業區的發展條件,從發展歷史、資源、交通、農業等方面進行分析,說明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是傳統工業的集中分布地,出現了地價昂貴、污染嚴重等問題;分析美國南部、西部“陽光地帶”的優勢條件:地價便宜、勞動力充足、環境污染少。美國工業逐漸向南部、西部地區遷移;介紹南部、西部地區新興工業興起的條件:環境、技術、大學和科研機構等。

  三、 人口與城市

  1、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36圖,了解美國居民的組成特點:由不同歷史時期遷人的移民及后裔組成,以歐洲白人移民為主,

  2、結合教材講述美國各色人種在美國的地位,突出美國人種的不平等性

  項目 東北地區 南部地區 西部地區

  面積 25.8 24.8 49.4

  人口 46.9 31.9 21.2

  3、 展示如下資料,得出結論:美國人口分布不均,人口主要集中在東北部和南部地區并分析其原因(從地形、經濟、交通的角度分析)

  城市部分:

  1.在圖3-36上找出美國的重要城市,確定其地理位置。

  2.學生熟悉7個主要城市的資料,注意其城市特點,而后以導游員的身份上臺同學介紹美國的8個主要城市。

  3.評出最佳導游

  4、完成P88活動題

  [小結鞏固]

  學生小結,教師補充

 本節圖表指導:

  l.圖3-31提供的信息:①美國領土的組成;②美國領土瀕臨的海洋和鄰國;③美國的地形及分布;④美國地形與農業的關系;⑤美國地形與人口分布的關系。

  2.圖3-33提供的信息:①美國農業的地區專門化;②美國農業區的空間分布;③美國農業開發與環境關系。

  3、圖3-36提供的信息:①美國50個州和1個特區的分布;②美國的主要城市分布;③美國領土擴張過程;④美國工業的遷移。

  4.景觀圖或配合教材,或配合練習,對相應的具體問題作直觀的闡述。

  課后活動:

  ①結合美國“ 911”恐怖襲擊事件,收集資料后討論:超高層建筑物的利與弊。提示:利——節約用地,城市象征,能集中辦公,聯系方便等等。

  弊——突發事件和災難時逃生困難,垃圾清運困難,上下班高峰人流疏導困難等等。

  ②收集資料,了解華人與華僑對美國科學技術和社會發展作出的貢獻。也可舉辦小型的相關人物及事跡介紹會,如李政道、楊振寧的事跡介紹等。

  ③結合美國“黑風暴”環境問題,收集資料,探討我國沙塵暴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并寫成小論文。

  ④畫圖比賽。結合歷史資料,自行畫一張美國領土擴張示意圖,用圖例或顏色區別不同時期的領土擴張情況。展覽并評出最優秀地圖。

  ⑤課外收集資料,探討美國的主要交通運輸方式及特點。

【初中地理教案】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的教案01-05

初中地理教案04-14

初中地理教案【熱】01-13

初中地理教案【薦】02-15

初中地理教案【精】01-01

初中地理教案【熱門】01-09

【熱】初中地理教案01-08

【推薦】初中地理教案01-10

【薦】初中地理教案01-11

【熱門】初中地理教案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