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3篇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紀錄片中也暴露出故宮管理的嚴重不足,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3篇
。看到修復辦公室里工作場地的雜亂,就體現了中國人的粗糙和不講究,和管理的落后。下面是unjs整理的關于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范文,歡迎閱讀!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1)
首先,這部紀錄片以文物修復為主題,里面幾乎集中了國內最頂尖的藝術品,包括鐘表,字畫,陶瓷,漆器,織品,在故宮塵封了許多年,有很多甚至是第一次公布于眾,精妙絕倫,巧奪天工,真的大開眼界(我印象最深的是“銅鍍金鄉村音樂水法鐘”)。而且對這些文物的背景介紹也可以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了解歷史,很有意思,很長知識。
然后呢,這部紀錄片想表達的最核心的我想還是“匠人精神”。這些中國最頂尖的文物修復專家,很多人幾十年如一日,默默地,靜靜地,從事著一份偉大又平凡的事業。說偉大,是因為他們用自己高超的技藝把千百年前的珍寶以它們最完美的姿態呈現給現代的人們,這仿佛是跨越千年的相遇,讓人震撼和感動。說平凡,是因為他們就像巷子里最普通的工匠,看起來那么的隨和,仿佛手里拿的不是一件價值連城的文物,只是普通的一個鐘,一個表,而他要做的只是盡自己的力量修好它。你也可以從這部片中看到傳承,一批批的年輕人猶如新鮮的血液注入故宮,延續著傳承著老一輩手藝人的技藝,以及他們對文物的熱愛,對文物修復的執著。這不禁讓我們這一代的年輕人思考:不僅是文物修復,還有很多文化遺產方面的手藝需要當代的年輕人去傳承和發展,其中很多工作都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冷靜,我們有責任像老一輩匠人一樣讓我們國家的文化一直流傳下去,不僅如此,我們更要學習的是這些匠人腳踏實地,充滿熱愛,專心致志地去對待自己的工作,這對我們以后從事職業也是積極正面的影響吧,現在浮躁的我們真應該好好靜下來,看看這些大師們是怎么對待工作的,一輩子真能做好一件事,也是功德圓滿的。
最后,這部片子沒有枯燥的說教,沒有刻意的煽情,很多生活的小細節流露出這群干著特殊工作的匠人的清苦,其實也不是清苦,因為他們心里是滿足快樂的。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2)
曾在故宮的神武門展廳,參觀過故宮文物修復展覽。這次通過紀錄片,更詳細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認識諸位身懷絕技的文物修復專家,倍感親切。正是有了這些樣貌普通,猶如掃地僧那般深藏不露,甘于寂寞,苦心技藝,才能使千年的中國燦爛文明,重新呈現在世人面前,才能讓后世子孫,有幸能瞻仰古人的杰作。
文物修復,惠及萬代;殘破腐壞,改頭換面;巧奪天工,舊貌新顏;精絕技藝,代代相傳。
文物修復不僅是技術,也是藝術。除了技藝之外,此紀錄片重點是讓我們看到的是,這些身處深宮的文物修復工作者,日復一日枯燥而又有趣的工作和生活,寬松的工作氛圍,以及故宮修復技藝傳承有序的堅守。整個紀錄片,生動有趣不枯燥。
你既能看到修復技術人員們沿襲師徒傳承制度,工作上嚴謹認真,也可以看到他們閑暇時,種花植樹,養鳥斗貓,歡鬧地打杏接杏,收獲果實。
這群人似乎一進宮,就與一墻之隔的浮躁塵世格格不入,但每個人各有性格,卻又各有包容。
很喜歡古畫修復的組長楊澤華,工作休息時,彈著吉他,貌似和故宮、古畫以及他的工作性質并不協調,但卻感到了他的特立獨行和個性,
資料共享平臺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3篇》(http://salifelink.com)。當古畫修復完成之后,他操著地道北京腔,給人介紹畫中人物,那個像趙本山,那處曾經被一個技術拙劣的前人修補過,發現了畫中的小秘密……那份得色和驕傲,溢于言表,個性分明而可愛;喜歡第三集的一段真實記錄,裱畫的老專家,在裝裱完工后,對不完美處的遺憾;
喜歡木器組屈峰組長有關格物的那段話,喜歡他在遼金代觀音木雕像修復完成后,讓旁人尋找修復痕跡時,那份可愛的炫耀;當觀音像被搬走時,全體木器組的人們站在門口,依依不舍送別的眼神,也令人感同身受;
感動漆器組的年輕的小閔組長和伙伴們,忍受大漆的味道和過敏,堅守著最傳統的技法。贊嘆之前殘破不堪的古瑟,舊貌換了新顏之后的驚艷;
絲織品組的陳楊組長,為了職業使命,忍受枯燥,自己親手緙絲,令人稱道。
因為故宮禁煙,有煙癮的王有亮老師傅,坐在乾隆生母寢宮壽康宮的炕上,審視、檢查剛就位的紫檀大柜,然后畫風一變,忙騎著車,跑到故宮院外抽煙過癮。
還有鐘表修復組、鑲嵌組、青銅組、瓷器組等等,普通、默默無聞而又身懷絕技的專家們,他們擔當著承上啟下的重任,每天觸摸歷史,是一群令人羨慕而又令人敬重的人們。
當然,在紀錄片中也暴露出故宮管理的嚴重不足。看到修復辦公室里工作場地的雜亂,就體現了中國人的粗糙和不講究,和管理的落后。工作室里沒有專業的修復臺,真擔心誰走路不小心,掛到或者碰到文物,造成文物的損壞。辦公室里沒有恒溫恒濕裝備,沒有專業冷光照明,這些溫度濕度自然光對紙張、絲織物都是嚴重損害;尤其看到歷經千年的遼金木雕觀音像,在精心修復完工后,放在一個鐵架子推車上,沒遮沒擋,由一幫非專業的搬運工,送慈寧宮的雕塑館。當時真想穿過屏幕,來到現場,最起碼,在捆扎繩帶底下墊塊海綿,哪怕一疊厚紙呢,也不能繩子直接就和文物生碰啊,真擔心在故宮坑洼的路上,一個顛簸或不小心,把文物硌壞,或者,綁扎的繩子、帶子,把所剩不多的金漆磨掉。另外,同在故宮里面,文物的運送,不應該有修復組專業人員隨行嗎?
看來,故宮的技術管理還是遠遠不夠。真希望他們夠吸取損壞宋代哥窯盤子的教訓,制定科學嚴謹有效的流程和5S管理,避免歷經千年幸存下來的文物,在我們這代損壞。
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3)
因為微信上的某個公眾號的推送,偶然之下得知這個記錄片,大概也是因為好奇心驅使,我索性利用閑暇時間看起來了。《我在故宮修文物》,名字聽起來也很隨意,整個片子拍得真心不錯。既講述了一位位文物修復工作者的日常工作場景,也講述了一個個美麗的文物在文物修復工作者手下經歷的歷程。
一口氣看完,看完還頗為感動。甚至一遍一遍向同事推薦,但是不感興趣的人依然是不感興趣,這一點我也無法強求。不過怕是正是因為如此,工作一年多,我依然覺得很孤單,因為沒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們所關注的不過是錢,普通的日子。盡管這些是需要被關注,但是平凡的簡單的日子里,絕對也是有詩意的生活。偶爾好奇心驅使之下的美麗發現,亦是生活中最好的點綴。?
對這部紀錄片中最喜歡的人物莫非是王津師傅。之所以喜歡?,是因為他身上那種大智若愚的氣質。明明就是一個技藝很高超的鐘表修復師,但是說起話來,那種平和,那種對鐘表的癡迷,真是讓人印象深刻。我想這可能就是大師的一個典型形象吧。因為熱愛,所以總是感覺自己的無知,從來不覺得自己是這個領域中最厲害的人物,可是憑著這股熱愛的情感,讓自己在技藝這條道上,走得越來越遠,對后輩出現的些許不如意,都能心里上給予認可,甚至理解。
我是個很喜歡歷史文物的家伙,因為喜歡,所以一次一次地徜徉在博物館中,流連忘返。當然我更多的時候,只是簡單地沖著文物美麗的外觀,對于文物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我有時是知道的,有時是不知道的。因為自己的無知,因為自己的太多太多的不懂得?。但是看完這部紀錄片之后,我開始對文物背后所藏著的歷史文化底蘊感興趣,我甚至想了解每一件文物背后所藏著的故事。我為這些偉大的歷史而感動。
【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觀后感】相關文章:
歐陽修的故事(通用12篇)04-07
思修社會實踐報告格式模板09-26
北京故宮導游詞貫口06-01
《上學路上》觀后感07-19
職場禮儀的觀后感05-25
音樂之聲觀后感05-25
《上學路上》觀后感07-19
大會師電影觀后感07-14
《花田少年史》觀后感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