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小學三年級數學《周長》說課稿

時間:2024-09-02 04:31:41 如意 資料大全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小學三年級數學《周長》說課稿(通用17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數學《周長》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三年級數學《周長》說課稿(通用17篇)

  小學三年級數學《周長》說課稿 篇1

  一、教材分析

  《圓的周長》是在三年級上冊學習了周長的一般概念以及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的,同時它又是學生初步研究曲線圖形的開始,為以后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打好基礎,因而它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是小學幾何初步知識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學情分析

  因為六年級學生正在經歷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時期,所以在教學中,我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通過自主探究、猜測驗證、推導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從而使學生理解公式中的固定值“π”是如何得來的。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圓的周長,掌握圓周率的意義和近似值,初步理解和掌握圓周長的計算公式,能正確計算圓的周長。

  2、通過動手操作、實踐探究的活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滲透“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3、通過滲透數學文化,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學重、難點

  1、重點:正確計算圓的周長。

  2、難點: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推導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

  五、教學準備

  一套多媒體課件、若干大小不同的圓片、一把直尺、一根繩子、一個計算器

  六、說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我把上海世博會作為一條主線,貫穿課堂的始終。在創設情境時,我把城市地球館中的地球模型“藍色星球”介紹給學生,順其自然地提出本節課的數學問題:同學們,我們可以把“藍色星球”最大的橫截面近似的看做一個圓,那么對于這個巨大的圓,你怎樣求出它的周長呢?

  【設計意圖:上海世博會這個情境的創設是為了突破教材,以學生的興趣作為出發點,使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充滿了熱情和渴望,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望,為后面的學習做好鋪墊。】

  個別同學會想到以前學習周長的一些知識,以小見大,既然求大圓的周長沒有好辦法,那么我們可以找一些較小的圓,來求他們的周長。這時,我會及時地對學生的'想法給予肯定,“你的想法為同學們打開了智慧之門,老師真為你高興!”如果沒有同學想到這一層,我會幫助他們回想以前學習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不正是把長方形的操場聯想長方形的紙片,從而啟發學生用小圓代替大圓來解決問題。

  (二)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1、自主探究

  (1)讓學生熟悉圓的周長的概念。

  因為有以前的知識做鋪墊,因此讓學生自己先指一指圓的周長,然后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是圓的周長。

  (2)測量圓的周長。

  要求學生先獨立思考有幾種方法,再嘗試用自己喜歡的辦法去解決問題。此時,我及時巡視,調查學情,如果有的學生沒有想出辦法,我會在這個環節滲透給學生一種學習方法,那就是有困難向書本請教。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思維習慣,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在無形中滲透了自學的方法——向書本請教。】

  2、合作交流

  學生在四人小組內交流方法,或者討論有疑問的地方。這時,我會作為一個參與者融入到他們的交流中去。

  【設計意圖:小組合作旨在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在此過程中,通過不斷的交流、質疑,實現思想的碰撞與思維方式的互補,也使學生逐漸養成學會傾聽的好習慣,并在聆聽的過程中學會“取”和“舍”,即學會分析。】

  3、匯報展示

  (1)有的學生用一根繩子把圓片繞一圈,然后捏住兩端,把繩子撐直,用直尺量出長度,就是這個圓的周長。

  (2)還有的學生在圓上的任意一個點做個記號,并對準直尺的零刻度,然后把原片沿著直尺滾動一周,直到這個點又和直尺重合,這兩點之間的距離就是這個圓的周長。

  教師點評:你們的方法都很巧妙,都是在用直尺直接測量周長不方便的情況下,化曲為直,轉化成一條線段,再測量出這條線段長度的同時也得出了圓的周長是多少。

  【設計意圖:通過個別學生的展示,使學生深切地體會到“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方法,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此時,教師質疑,這些小圓我們可以用類似的方法來測量圓的周長,那么“藍色星球”最大橫截面的周長,再比如赤道的長度,還能用以上這些方法嗎?顯然不能。

  【設計意圖:再次把學生帶回課堂伊始的情境中,在質疑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促使他們產生探究一般方法的迫切愿望。】

  4、猜想驗證

  (1)觀察多媒體課件:分別以五條不同長度的線段作為直徑,畫出了五個大小不同的圓。讓學生大膽猜想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

  (2)探討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

  ①小組合作

  要求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由小組長負責分配任務,兩人合作測量直徑,一人用計算器計算圓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第四個人把相關數據按要求填入下列表格中。然后看看有什么發現。

  周長直徑周長與直徑的比值(保留兩位小數)

  1號圓片

  2號圓片

  3號圓片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中提倡學生在有理有據的情況下進行合理的猜想,然后再根據猜想進行驗證。】

  ②學習“圓周率”

  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指出,由于各種原因,不同的圓計算出的周長與直徑的比值可能不完全相同,但實際上,這個比值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通常我們稱之為“圓周率”,用希臘字母“π”來表示,“π”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為了計算方便,一般我們只取它的近似數π≈3.14。(板書:圓周率,π≈3.14)

  (3)滲透數學文化

  教師介紹《周髀算經》中與圓的周長相關的內容以及我國古代偉大的數學家和天文學家祖沖之的故事,然后請學生談談想法。

  【設計意圖:數學文化的滲透是為了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從小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5、推導公式

  學生根據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推導出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用字母表示為C=πd,教師追問如果已知半徑呢,學生會想到C=2πr。(板書公式:C=πd,C=2πr)這時教師順勢引出課題。(板書課題:圓的周長)

  小學三年級數學《周長》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這是第十一冊第四單元中一個課時的內容。這是一節概念與計算相結合研究幾何形體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以前學過的直線圖形知識和上節課掌握了圓的初步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力圖通過一系列操作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分析、歸納中理解圓的周長的含義,經歷圓周率的形成過程,推導圓周長的計算方法,為學習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下基礎。

  二、說學生

  六年級學生,在開放的課堂中,善于獨立思考,樂于合作交流,課上表現極為活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有較好的學習數學的能力。本課學生們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認知矛盾中去思考、探究、發現、解決問題。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理解圓周率及圓的周長的含義,掌握圓周長的計算方法。

  能力目標:通過對圓周長的測量,圓周率的.探索,圓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抽象、概括、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在圓周率方面的偉大成就,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四、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理解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及其實踐運用是本節課的重點,而理解圓周率的意義則是教學的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教法:本課采用引導探究法,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在活動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為他們創建一個發現、探索的思維空間,使學生更好地去發現、去創造。

  學法:本課鼓勵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實踐,組織學生認真觀察、分析和討論,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來完成探究任務。

  六、教學所需材料:

  圓紙片、直尺、繩、數據統計表、計算器、課件。、

  七、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激趣,導入新課。

  1、談話引入:熊貓明明繞圓形花壇跑了一圈(課件顯示)

  2、揭示課題:引導學生認真觀察跑步的路線,要求熊貓明明繞圓形跑一圈的路程實際就是求什么?(從而順勢引出課題:圓的周長。)[設計意圖:通過師生聊天和創設融洽的教學情景,為學生創造自主學習的輕松氛圍。從生活實際出發,把生活實際問題轉化為教學問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

  (二)主動參與,探索新知。

  1、認識圓的周長。

  教師提問:什么是圓的周長,學生回答后總結周長的概念。然后讓學生拿出學具中的圓片比劃一下,自己去體驗、領會圓周長的含義。[設計意圖:讓學生動手摸一摸后,初步感知圓的周長就是圓一周的長度。培養了學生把思維過程轉化為外部語言,更增強了對圓周長的感性認識,并形象理解圓周長的意義。]

  2、測量圓的周長,理解圓周率的意義。

  首先讓學生討論:怎么測量圓的周長?都需要什么工具?然后,討論后匯報交流并鼓勵學生上臺向全班同學演示自己的測量方法,教師要給以指導小結滾動法、繩測法。設疑激趣:圓形花壇的周長如何測量?引出矛盾。[設計意圖:這樣設計由問題引入,激發認知沖突,調動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

  小組合作,探究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認識圓周率。

  1)回憶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的關系,讓學生猜想圓的周長可能與什么有關?板書

  2)要求每組同學用準備好的三個大、中、小不同的圓片作為測量材料,分工合作,分別測量各圓片的直徑和周長,并利用計算器計算將數據填入表格中。

  周長直徑周長和直徑的比值

  3)完成后,教師點撥,學生歸納“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個結論,板書圓周率的計算方法,引導學生讀、寫“π”。

  4)進一步了解圓周率的歷史,看書63頁,看后交流感受。

  [設計意圖:這樣通過合作學習、自主探索、匯報交流,不僅可以突破難點,又能掌握學習方法,同時還能培養學生對科學知識的興趣;也為我國古代數學家的杰出成就而驕傲,并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推導圓周長計算公式。

  引導學生推導出求圓周長公式C=πdC=2πr板書

  (三)層層遞進,拓展創新。

  1、基礎練習

  計算

  (1)一個圓的直徑是10米,它的周長是多少米?

  (2)一個圓的半徑是10米,它的周長是多少米?

  判斷題

  (1)π=3.14。()

  (2)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π倍。()

  (3)大圓的圓周率比小圓的圓周率大。()

  2、、提升練習

  解答例1。

  3、發散練習

  (1)求圓形花壇的周長,你打算怎樣做?

  (2)我想知道一棵樹的橫截面的直徑,你有什么好的辦法?哪種方法最好?

  [設計意圖:題量不大,涵蓋本節所有知識點,呈現形式多樣,在編排上由易到難,層層深入,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總結評價,體驗成功

  我是用談話的方式進行小結的:談談自己的收獲?

  八、板書設計:

  簡潔明了,重點突出。

  圓的周長(c)

  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π)π≈3.14

  有關系

  圓的周長=圓周率×直徑

  直徑(d)c=πd

  d=2rc=2πr

  小學三年級數學《周長》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本節課選自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十一冊第一單元中圓的周長第一課時。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直線圖形知識和初步認識了圓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力圖通過一系列操作活動,讓學生知道圓的周長的含義,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推導圓周長的計算方法,并為以后學習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直觀認識圓的周長,知道圓的周長的含義;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掌握圓周率的近似值;理解和掌握求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

  (2)能力目標:能用滾動法、繞繩法等測量圓的周長,研究周長與直徑的關系,能正確運用周長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情感目標:在探究學習過程中體驗數學學習的探究性和趣味性,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教學重點、難點:

  本節課學習的關鍵是讓學生知道任何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因此我把讓學生理解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及其實踐運用設為本節課的重點,而理解圓周率的意義則為教學的難點。

  四、說教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么,如何體現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采用“激趣——猜想——驗證——推理——歸納”的探究式教學方法,力求充分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營造良好的探究式學習地方氛圍。

  五、說學法

  設計“說一說”“猜一猜”“量一量”“練一練”的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動口、動腦、動手的學習方式,更積極主動地參與數學學習中,感受“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無限樂趣。

  六、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激趣,引發探究。

  1、故事導入:兔子自從上次的比賽輸后,很不服氣,它又向烏龜發起了挑戰,聰明的烏龜接受了挑戰。它們從同一個起點A出發,同向而行,再回到起點位置(如圖示)。兔子跑直道,沿著正方形跑道跑。而烏龜選擇了彎道,沿著圓形的跑道跑。最后還是烏龜贏了。

  2、揭示課題:引導學生觀察兔子、烏龜所跑的路線思考,兔子跑的路程實際求的是什么?烏龜跑的路程又是求什么?順勢導入課題:圓的周長

  【設計意圖:通過改編的龜兔賽跑的故事導入新知的學習,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為課堂教學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二)主動合作,探索新知。

  1、說一說認識圓的周長

  教師拿出教具,啟發學生觀察。學生通過學具的觀察和體驗來領會圓的周長的含義。教師進而提問學生“你有什么辦法測量圓的周長?”學生會想到利用尺子,但圓周長是曲線,如何化曲為直,步步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說出用繞繩法或滾動法來測量。

  2、猜一猜初識圓周率

  回憶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得知,正方形的周長與其邊長有關,是邊長的4倍,引發學生思考圓的周長與什么有關?有什么關系?

  鼓勵學生大膽進行猜想,學生會想到圓的周長可能與圓的大小、直徑、半徑等有關,估計也是存在一定的倍數關系,可能是3倍、4倍或5倍。

  3、量一量,驗證猜想

  當學生對圓的周長有了初步的認識后,教師組織學生以4人小組為單位,每組課前準備好三個大小不同的圓。小組合作完成學習活動。

  活動一:測量圓的周長

  小組分工合作,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滾動法、繞繩法等)對不同的圓進行周長的測量。

  活動二:探究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認識圓周率。

  (1)從學生猜測的結果中選擇一個(直徑),讓學生探究圓與直徑的關系,驗證猜想。

  (2)分別測出各圓的直徑,把數據記錄填入表中

  (3)匯報展示

  學生匯報小組測量的結果,教師把測量不同圓的相關數據展示出來。

  (4)觀察,發現

  讓學生觀察、比較表中的數據,發現了什么?引導學生初步發現: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

  (5)總結、歸納

  教師:實際上這個比值是一個固定值,數值是在3.1415926—3.1415926之間,這個發現早在一千多年前我國數學家祖沖之發現的,這個偉大的發現比歐洲早了500年。我們把它叫做圓周率,用字母π表示,π是一個無限不循環小數,計算時取其近似值3.14

  活動三:推導圓周長計算公式。

  (1)引導討論:求圓的周長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如果已知圓的直徑或半徑,該怎樣求周長?

  (2)推導出求圓周長公式C=πd C=2πr

  【設計意圖:在這個環節,“說”、“猜”的方式,目的是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及求知欲。再通過小組實踐的測量活動來驗證猜想,讓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同時,也可體驗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樂趣。】

  (三)學以致用,解決問題。

  1、和自己的伙伴一起解答例1和做一做。

  2、說出這兩題用哪個公式比較好?

  【設計意圖:基礎練習的鞏固,深化對知識的認識。解答時,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同時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四)實踐應用,拓展創新。

  1、快速判斷

  (1)π=3.14。( )

  (2)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π倍。( )

  (3)大圓的圓周率比小圓的圓周率大。( )

  2、拓展創新

  如果知道兔子所跑的正方形跑道的邊長是6千米,你能求出烏龜跑一圈跑了多少千米嗎?

  【設計意圖:進一步強化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同時回歸到故事情境,解決故事中的數學問題。】

  (五)總結評價,體驗成功

  我是用談話的方式進行小結的:

  1、你學到了什么?(引導學生進行總結、梳理)

  2、你是怎么學到的?(指出這些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用到今后的學習中)

  七、說板書設計

  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

  圓的周長=圓周率×直徑C=πd

  又因為d=2r C=2πr

  小學三年級數學《周長》說課稿 篇4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小學數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課,第一課時的教材。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認識了周長及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礎上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我從學生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問題,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吸引學生探索的欲望,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學習新知。

  二、說目標。

  根據本課的具體情況,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有條理地總結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推理、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本著課程標準,我在認識了本節課教材在整個知識結構中所處的地位,考慮學生認知情況的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教學重點:推導、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理解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關鍵點:讓學生在自己的計算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和理解算法。

  四、說教法。

  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本節課的教學方法中力求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理念:從學生愛聽的故事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運用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主要采用: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師生互動探討新知、引導學生總結、點撥學生迷惑等教學方法。

  五、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么,如何體現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習方式呢?設計教學時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和開展小組合作交流的活動,總結規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通過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問題來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并體驗數學的樂趣。

  六、說教學過程

  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為學生創造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規律,在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教師引導的學習方式中進行教學。

  (一)設疑激趣,引入新課

  從學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提出問題。在問題的召喚下,喚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索新知的動機。

  揭示課題:長方形的周長

  (二)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提供嘗試探索的`空間,使學生樂于、善于自主學習,能主動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使組員之間形成觀點交鋒,思維共享,達到學習互補的目的。實現知識的學習、互補和再創造。在這個環節中,盡量讓學生多做多說多看多交流,老師放手使學生在動手中深刻的體會,并且驗證自己的觀點,并通過小組間的討論與合作,得出結論。使學生操作,思維,語言相結合,深刻的體會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1、長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怎么算長方形的周長呢?

  小組討論解決方法:小組討論看你們有幾種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匯報結果:

  寬+長+寬+長=周長寬+寬+長+長=周長

  寬×2+長×2=周長(長+寬)×2=周長

  師: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比較簡便?你最喜歡哪種方法呢?今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求長方形的周長。

  2、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小組討論解決方法:討論怎樣計算正方形的周長。你有哪些方法?

  匯報結果:

  邊長+邊長+邊長+邊長=周長邊長×2+邊長×2=周長

  邊長×4=周長

  有了長方形周長的基礎進行知識遷移,學生會輕輕松松的總結出來正方形的周長公式。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三)鞏固深化,聯系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1、老師要給一張長5分米,寬3分米的照片做一個相框,需要多長的木條?

  2、媽媽要給一塊邊長為8分米的正方形臺布四周縫上花邊,花邊的長是多少分米?

  3、爸爸想靠1面長10米的墻圍一個長方形的蔬菜園,菜園長6米,寬4米,可以怎樣圍?需要多長的圍欄?

  課堂教學的好壞,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否,學生發展的有無,一一都要通過練習來檢驗。本課中,依據教學重、難點,分層設計了以上幾個習題,通過練習,既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鞏固、記憶,又為第二課時的教學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四)課堂總結。學生交流本節課都學到了什么?

  今天這節課同學們學得真不錯,你有什么收獲?

  七、說板書設計

  長方形的周長

  長方形周長=(長+寬)×2

  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本課的板書,主要圍繞教學目標,顯示了本課的主要內容、本課重點,雖很簡練,但通過板書能看出本課所講的重點內容。

  小學三年級數學《周長》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圓的周長》選自人教版六年制小學數學第十一冊“圓”的第二節,圓的周長概念教學,是以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知識為認知基礎的,是前面學習圓的認識的深化,是后面學習圓的面積的基礎,因此,它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是小學幾何初步知識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

  二、說教學目標:

  (1)讓學生知道圓的周長和圓周率的含義,掌握圓周率的近似值。理解掌握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并能應用公式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通過對圓周長的測量和計算公式的探討,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方法的能力。

  (3)初步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辯證思想方法。

  三、說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利用實驗的手段,通過測量、計算、猜測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驗證猜測等過程理解并掌握圓周長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理解圓周率的意義,探索圓周長的計算公式。

  四、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模型圓,幾個直徑不同的圓形,線、直尺等。

  五、說教法、學法

  小組合作實物演示實驗驗證

  六、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問題。

  由學生熟悉的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入手,學生知道正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邊長有關(正方形的周長是它邊長的'4倍),長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長于寬有關(長方形的周長是長于寬和的2倍)。觀察這些圓,讓學生猜一猜,圓的周長與它的什么有關呢?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拿出圓形物體看一看,摸一摸圓的周長指的是那部分?并通過大小不同的圓感受圓的周長大小估計與直徑有直接的關系。

  探討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我讓學生分組做實驗,拿出自己準備的學具圓,分別量出它們的周長、直徑,并把數據填入書中表格中。通過測量,匯報。學生觀察數據,通過對比發現:每個圓的周長都是它的直徑長度的3倍多一些。為了進一步驗證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這三個圓的周長都是它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那么是不是其他圓的周長也是它直徑長度的3倍多一些呢?學生自己找身邊的一些圓形,分別測量圓的周長和直徑,并算圓和周長與它直徑長度的商,向全班同學匯報。在匯報過程中難免有些同學因為測量方法或測量誤差等原因,計算結果出現不到3倍或已接近4倍的現象,對以上得出的結論產生“負作用”。這時通過直觀、形象、精確的多媒體演示糾正學生認識上的偏差。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圓的周長應是它直徑長度的3倍多一些。最后,師生共概括:任何一個圓的周長總是它的直徑長度的3倍多一些。從而得出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突破了本節課的難點。

  接著介紹表示這個3倍多一些的數,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我們稱它為圓周率。用式子表示: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π)板書。再介紹π的讀寫法。最后結合畫像介紹古代數學家祖沖之與圓周率的故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開闊學生的認識視野,增強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同時指出:圓周率是一個無限小數,小學階段取它的近似值為3.14。

  最后引導討論:由圓周長與直徑的比值等于π,求圓的周長必須知道哪些條件?推導圓周長公式c=πd、c=2πr。

  (二)通過練習,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

  (三)依托導學練案,進行當堂訓練。

  小學三年級數學《周長》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分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開始學習的。是學生以后學習各種圖形周長計算的基礎,在整個幾何知識教學體系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教材在編寫上注重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聯系生活,強調在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抽象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和應用的過程,讓學生具體感知什么是周長,從而真正理解周長的概念。

  二、說學情分析:

  學生在學習本節內容時已經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并且已經掌握了這些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征。學習了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毫米及各單位之間的簡單換算,知道如何測量物體的長度。由于周長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學生是第一次接觸,因此在教學時我通過“描一描”﹑“摸一摸”圖形或通過物體的邊線來具體感知什么是周長,從而真正理解周長的概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周長意義里“長度”含義的理解可能會有困難。但低年級學生對身邊的、有趣的學習內容特別感興趣。

  因此,我在本課教學中注重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演示、動手操作等生動的學習過程中建構新知。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中的要求,結合教材特點以及三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認知規律,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能測量并計算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2)過程與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等學習活動中培養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的能力;在估腰圍、測腰圍的過程中培養估測的能力,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 。

  四、說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

  (2)教學難點是能測量并計算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五、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以及本班學生實際,我在教學中注意創設情境,用觀察演示和動手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描一描、摸一摸”等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我在課前準備了各種平面圖形的圖片,多媒體課件 測繩等教具,同時讓學生采集樹葉,準備軟尺,彩筆、直尺。

  六、說教學過程:

  根據《課標》指出的“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的理念,我安排了以下五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初步感知。

  三年級學生對童話故事非常感興趣,因此我創設了森林里舉行“森林運動會”馬上要舉行的是小螞蟻短跑比賽的情境,用三只小螞蟻賽跑的故事作為開頭,投學生之所好,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給整節課起了一個好頭。通過觀看三只小螞蟻爬樹葉的過程,學生清晰的辨析出什么才是完整的一周,為后面理解周長作了有利的鋪墊。通過這個環節:學生學到的陳述性知識有:圖形的一周是指圖形邊線的起點與終點的重合。程序性知識是:看螞蟻爬的路線,用手指螞蟻爬的路線。

  (二)自主探索,建立模型。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而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體現這一新理念,我設計了

  (1)描一描

  讓學生用彩筆描出手中樹葉的邊線,并說出打算用什么方法畫。學生描好后選一幅貼黑板上。課件出示小螞蟻說的話,然后問學生:它的話中哪個關鍵詞給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周長。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初步建立周長的概念。這時候再讓學生能從我們身邊找些例子說一說什么是周長。

  (2)摸一摸

  課桌面的邊線

  數學書封面的邊線

  平面圖形的一周

  這一環節中,我讓學生從已知的圖形或物體上去找、摸一周,讓學生充分體驗“邊緣”“一周”,豐富了學生的表象,幫助學生建立“周長”這一數學模型,體現了從具體到抽象的設計思路,也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周長在圖形上”,使學生在操作中積累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對周長的認識由事物上升到了半抽象,再讓學生去摸一摸,學生對一周這個概念就有了一定的認識。

  (三)合作交流,建立新知(小結周長的定義)

  根據小螞蟻的話:(樹葉)一周的長度就是(樹葉)的周長,學生很容易說出課桌面一周的長度就是可桌面的周長,而可桌面的形狀就是長方形,進而推導出長方形一周的長度就是長方形的周長,學生經歷了從具體的物體抽象出我們學習過的平面圖像,在這樣的基礎上師生小結板書周長的概念: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這個圖形的周長。

  這里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陳述“周長”,對“什么是周長”的理解有兩次飛躍。第一次是大量感性直觀的知識,結合具體事物陳述什么是樹葉(數學書封面,課桌面,黑板面,長方形,三角形,梯形)的.周長。第二次是由具體到抽象,什么是周長——圖形一周的長度。從具體事物中抽象出來,揭示周長的定義,建構新知識。新課程倡導小組合作這一重要的學習方式,這個環節教師組織學習同桌,小組交流,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從而建立數學模型,形成陳述性知識——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四)鞏固練習,解釋應用

  為了及時鞏固內化新知,訓練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因此,我注重問題的層次性,開放性和生活化。這個環節我采用一個智力大比拼的活動,充分利用學生積極性強的心理,強化所學習的知識,我設計了三個闖關的練習

  第一關:辯一辯,下面哪些圖形有周長?哪些沒有?為什么?

  引導學生根據周長的含義進行討論。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封閉圖形才有周長。強化學生對周長的概念的理解。

  第二關:下面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嗎?

  讓學生判斷兩個圖形周長是否一樣,強調平移方法,講解測量計算圖形的周長,這是為了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周長的含義,就是一周的長度;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來解決這個問題的,讓學生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促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第三關:量一量,算一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的周長

  學生獨立完成,然后說說你是怎么算的,目的是使學生感受學習數學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了解學習數學的價值。

  (五)回顧總結,建構體系。

  通過交流本節課的收獲,激發學生進一步研究周長問題的興趣。使學生獲取的不僅僅是數學知識,而更多的是對數學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數學世界的熱情。引導學生對本節課學習的內容進行回顧總結,幫助學生將零碎的,分散的知識整理成條理的,系統的知識過程,更是學生將所學的新知識內化,與原有知識融合形成新的知識的過程。同時師生,生生間的積極評價,使學生產生獲取知識的喜悅,充滿后續學習的信心。

  (六)實踐任務

  1.回家量一量爸爸媽媽的胸圍,腰圍和臀圍。 2.量一量一片樹葉的周長。

  七、說板書設計

  最后,我再來說一說我的板書:

  好的板書就是一個微型教案,我的板書力求重點突出,簡潔明了,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學的簡潔美和邏輯美。

  小學三年級數學《周長》說課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與作用

  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五冊42~43頁《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在小學階段分別安排了物體與圖形、長方形和正方形、其他平面圖形、立體圖形等內容。

  本節課是學生學習并了解平面圖形計算的第一課,是在學生認識了周長的意義及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對問題的探究,讓學生在經歷數學化活動的過程中,感受數學思考的合理性與價值,產生對數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應用意識,為以后學習其他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打下基礎。

  (二)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的編排特點,我擬訂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合作探究,發現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并利用這些方法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在探究計算方法和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經歷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方法的探索過程,并用于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的難點:是理解長方形周長的最優化計算方法。

  (四)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卡片、尺子

  二、教法與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對數學活動有這樣的`要求:教師應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并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與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從學生感興趣的事出發,創設生動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小組合作,動手操作,自主探索,相互交流。通過開展小組合作交流的活動,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聯系生活實際,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三、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四個環節:創設情景,設疑激趣;小組合作,探索新知;聯系生活,解決問題;課堂總結,課后延伸。

  (一)創設情景,設疑激趣

  在動物王國里,有對有趣的好朋友。它們是蝸牛先生和螞蟻xxx。它們倆都很喜歡散步。蝸牛和螞蟻每天分別沿著這個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卡片走一圈。有一天,它們卻吵了起來,吵什么呢,原來,它們倆都說自己每天走的路程比對方長。

  同學們,你們來猜一猜,到底誰走的路程長一些?你們有什么好辦法能判斷出誰走的路程長嗎?你覺得蝸牛和螞蟻散步的路線與我們所學的哪一個數學知識有關?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的計算方法。板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設計思路:我從生動的故事情境引入,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提出問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小組合作,探索新知。

  1、想一想:我們要計算兩個圖形的周長,要知道些什么?怎樣才能知道?在小組里交流。

  2、量一量:小組合作,動手量出計算這兩個圖形所需要的數據。

  3、議一議:小組討論,有了這些數據,該怎樣計算這兩個圖形的周長。

  4、算一算:獨立計算這兩個圖形的周長,并在小組里交流。

  5、說一說:把自己的算法跟全班的同學說一說。

  小學三年級數學《周長》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四單元《四邊形》認識部分中的第5課時。這一課時是在學生研究平面圖形、長度單位和初步感知了什么是物體的周長及掌握了各種平面圖形的周長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這一課之前,教材安排了讓學生去測量課桌、黑板、樹干的周徑、圓形花圃、籃球場等不同形狀的物體的邊長,并要求計算出邊長的總和是多少,通過大量的感受活動使學生對圖形的周長有了較深的感性認識,并具備了測量、比較的理念和動手的能力,在這樣的基礎上再進一步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根據教材內容的特點,設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用不同的方式探索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總結周長計算公式。

  (2)能利用長方形的周長計算公式解決實際生活中有關周長計算的問題。

  情感目標:

  (1)培養學生清楚表達自己的意見的能力,以及觀察,比較和歸納的能力。

  (2)培養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良好習慣和能力。

  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小組合作以及和全班同學的合作交流,總結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總結長方形周長公式

  二、教法、學法

  教法:針對幾何知識教學的特點、以及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空間觀念薄弱的特點,我打算采用創設情境法以及分組討論、合作學習的形式,并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輔助教學,讓學生在觀察、感知的基礎上,分組討論、合作學習,老師恰當點撥,適時引導,多媒體課件及時驗證結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發展為本,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從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目的。

  學法:蘇霍姆林斯基說:“喚醒人實行自我教育,按照我的深刻信念,乃是一種真正的教育。”在學法指導上,我將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精神,創設時間和空間激發他們主動探索。借鑒杜威“做中學”的思想,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讓學生在觀察、測量、實踐操作、問題解決等過程中,經歷想一想,算一算等活動,努力營造協作互動、自主探究、議論紛紛的課堂教學氛圍,將課堂真正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活動中得以發展。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復習長方形的特點,為新知的學習做好準備:利用身邊的長方形(數學書的封面、課桌面)引導學生復習長方形的特點,變抽象為直觀。

  2、復習周長:出示學生的生活照,引起學生注意,設疑:老師遇到了一個小麻煩,老師想把這張照片裝飾一下,鑲上花邊,讓它變得更加漂亮,花邊要多長呢?引出周長,進而復習周長的含義,讓學生指出長方形的周長,借助課件演示讓學生初步感知:長方形的周長就是四條邊之和。

  (二)提出問題、確定目標

  根據學生的回答順勢提出問題:這節課我們就來研先來研究怎樣計算長方形的周長。前面學生在學習周長時已經學會用工具測量出周長了,這里開篇點題,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計算。

  (三)實踐探究、獲取新知

  1、討論算法:通過設問,讓學生明確知道了長和寬就能計算出長方形的周長即先量后算。

  2、出示長方形的長和寬的長度,小組合作研究長方形的周長的計算。

  ①向學生說明活動要求。

  ②學生分組交流想法,然后在自學本上寫出自己的算法,能寫幾種就寫幾種。

  學生小組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③交流算法。

  (1)各小組派一名代表說算式(師板書算式),小組間互相補充。

  (2)全班交流算法,課件演示,歸納算法。

  (3)小結要算長方形的周長必須要知道它的長和寬。

  由于學生對長方形周長計算方法非常多,所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在各抒己見的.基礎上,形成一個熱烈、民主、交流的學習氛圍,老師在“放”的同時又要注意“收”。

  (四)應用新知,達成目標

  1、出示一個長6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學生用喜歡的方法計算。

  ①一人上臺板演,其余的在本上列式計算。

  ②集體訂正,優化計算方法。(讓學生經過體驗后更能體會哪種方法更好)

  2、出示兩只兔子在賽跑的情境圖,(正方形邊長4厘米,長方形長為5厘米,寬為3厘米).

  ①讓學生猜猜看哪個長方形的周長更長。

  ②驗證猜想。(分男、女生組比賽計算周長)

  ③引導發現: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周長一定時,它的長和寬是不相同的。

  積極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提供嘗試探索的空間,使學生樂于、善于自主學習,能主動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3、學生作業:第42頁及43頁做一做第1題。

  從圖形題上升到文字題

  由于長方形是一種空間圖形,用文字來表述題意,是要學生從題意中轉換為圖形,從而訓練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

  4、選作:第42題做一做第2題

  (五)回顧小結,教師評價

  通過今天的學習,有哪些收獲?有什么感受?

  讓學生談一談這節課的收獲,培養學生的小結能力。

  附:板書設計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6+6+4+4=20(厘米)6+4+6+4=20(厘米)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

  6×2+4×2=20(厘米)(6+4)×2=20(厘米

  長方形的周長=長×2+寬×2長方形周長=(長+寬)×2

  小學三年級數學《周長》說課稿 篇9

  一、教學內容:

  本節課所授內容是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周長的認識。

  二、教材簡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進行平面圖形周長的教學。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形成表象,才能對后面的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同時也為后面將要學習面積及面積的計算做好提前孕伏。舊教材是把對周長的認識和長方形周長的計算編排在了一起,而現在我們是用一整節課的時間讓學生感知什么是周長,目的就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觀察、操作,親身體驗、充分感受,從而理解周長的含義

  三、教學目標:

  1.經歷從現實生活中認識周長的`過程,理解周長的含義,會指出并能測量物體的面和簡單圖形的周長。

  2.通過觀察、測量、計算等活動,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滲透“化曲為直”的思想。

  3.通過從實踐中發現問題,在操作中分析問題,又在實踐中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現實生活里的數學,發展對數學的興趣,培養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數學思想和創新精神。

  四、教學設計思路:

  學生第一次接觸“周長”這個詞語,所以只有通過觀察、親身體驗等活動,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課堂首先注意創設情境,從學生描繪樹葉的形狀引入,從學生非常熟悉賽跑開始,通過兩項不同周長的比賽做對比,初步感知周長;再通過螞蟻爬樹葉的邊線來認知周長,從而,使學生得到圖形的周長就是一周的長度。這種符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情境創設,來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中,使他們進入積極的觀察、思考活動中。然后通過描一描書中樹葉和圖形的邊線,直觀感知周長的意義。從身邊找一個例子說一說什么是它的周長,并且用手摸一摸它的周長。這主要是為了拓展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初步認識周長的意義。量一量、算一算。讓學生運用周長的知識,兩個人合作互相量一量腰圍活動,同時算一算圖形的周長,使學生感受學習數學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數學就在我們的生活中,從而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體驗了學習數學的樂趣。

  五、設計理念:

  1、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新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習有價值的數學”,所以在選取例子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具體事物出發展開教學,通過觀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活動,獲得對空間與圖形知識的直觀經驗,并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2、讓學生親身經歷“做數學”的過程。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水平出發,在生動的具體情境中呈現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通過觀察、測量、計算等一系列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掌握測量方法,在計算中進一步理解周長的含義。這種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學習數學,有利于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也使學生的情感、態度、能力等得到充分的發展。

  小學三年級數學《周長》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圓的周長》選自人教版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圓”的第二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直線圖形,上節課我們又學習了“圓的認識”,這些知識為本課的教學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教材通過一系列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分析、比較、歸納中理解“圓的周長”的含義,經歷圓周率的形成過程,推導圓周長的計算方法。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

  教學目標:

  ⒈知識目標:使學生認識圓的周長,理解圓周率的意義和記住近似值。理解和掌握圓的周長計算公式,能正確地計算圓的周長。

  ⒉能力目標:通過對圓周長測量方法和圓周率的探索、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觀察、推理、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⒊情感目標:介紹古代數學家祖沖之對圓周率的研究事跡,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理解和掌握圓周長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對圓周率的認識。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識規律,我采取直觀演示法使學生認識圓的周長,滲透轉化思想。利用動手實驗法引導學生認識理解圓周率,并推導出圓周長計算公式,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技能技巧,提高學生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的能力,接著運用自學輔導法,提高學生的自學水平,培養“說”的能力。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學過程中我利用“啟發誘導法”層層設疑,給學生造成思維沖突,從而“逼著”學生去思考、測量、計算,最終發現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的關系。同時在教學中,注意獨立思考,合作操作,小組交流。學習形式的交互運用,達到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標。

  三、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內容,我將教學過程分為5大環節。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我利用“課件”演示唐老鴨和米老鼠在公園里跑步的情景。瞬間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接著說明:他們剛剛跑完一圈,就爭吵起來了,都說自己跑的路線長。那么,到底是誰跑的路程長呢?我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如果要求唐老鴨所跑的路程,實際上就是求正方形的什么?怎樣求?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復習正方形的周長知識。接著提問:如果要求米老鼠所走路程,實際就是求圓的什么呢?從而引入課題:圓的周長(板書)可是,圓的周長現在我們還沒有學,無法算出米老鼠跑的路程,我利用這個問題設下了認知障礙,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

  (二)引導探索新知

  ⒈直觀感知,認識圓周長。

  我讓每個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圓,先摸一摸圓,初步感知圓的周長就是圓一周的長度。然后通過電腦屏幕上的動畫演示讓學生再次感知了“圓的周長”后,我設計了2個問題:圍成圓的這條線是一條什么線?學生回答“曲線”(板書)我又問:這條曲線的長就是圓的什么?學生回答“圓的周長”(板書),最后問學生:你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是“圓的周長”嗎?揭示圓的周長概念(并完善板書)。培養了學生把思維過程轉化為外部語言,更增強了學生對圓周長的感性認識,并形象理解圓周長的意義。揭示了“圓周長”的概念后,我以一個實物圓,問學生可以怎樣測量圓的周長,引導學生說出用繩子繞圓一周可以測量出圓的周長,并演示“繩測法”讓學生觀察。接著又問:“你還有其他方法測量嗎?”引出“滾測法”,并觀看課件演示,教師指導操作要點,充分認識了圓的周長。

  ⒉揭示矛盾,產生探索新知欲望。我利用課件出示“摩天輪”圖片,以及(演示)小球的運動軌跡甩出一個圓,顯然,用剛才的“繩測法”、“滾測法”都無法測量,產生矛盾,從而使學生產生了去探討求圓周長的一般方法的欲望,為后面的教學埋下了伏筆。

  ⒊操作實驗。(這一部分是本課的教學重點,我分成3個層次進行教學)

  第一層次:觀察猜想。(出示三個大小不同的圓)讓學生猜一猜,圓的周長與它的什么有關系呢?有怎樣的關系?引導學生初步得出:圓的直徑越長,它的周長就越長。

  第二層次:驗證猜想。我讓學生同桌合作,先測量,再填表:圓的周長(cm)圓的直徑(cm)圓的周長除以它的直徑的商(cm)通過測量,指名學生匯報,并板書一組由學生測量、計算出的圓的周長除以它的直徑的“比值”,并逐一把這些比值寫在黑板上。3.18、3.17、3.15、3.14、3.19,(板書)讓學生觀察數據,說一說你發現了什么?

  第三層次:演示課件對于學生的發現,我并不急于表態,而是演示用“滾測法”測量圓的周長的動畫過程。進一步突出“3倍多一點。得出:任何一個圓的周長總是它的直徑長度的'3倍多一點,突出了重點,突破了本節的難點。通過以上這3個層次的教學可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技能、技巧,提高學生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的能力和小組合作精神。

  ⒋介紹圓周率

  ①首先介紹“這個3倍多一些的數”,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我們稱它為圓周率。用字母(π)表示,并介紹π的讀寫法。

  ②其次介紹“周髀算經”這本書和數學家祖沖之與圓周率的故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③最后指導看書P63頁第一自然段,并讓學生說一說,你有什么新的收獲?

  ⒌圓周長公式的推導根據圓周長與它的直徑關系,通過思考學生獨立地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用字母表示為C=πd或C=2πr(板書)。這樣通過思考、探索、分析、發現并總結規律,使學生學會了學習的方法。

  6。實踐運用: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圓的周長和圓周率有了比較清晰地認識,我們學習知識的目的是為了運用知識。如何運用我們本課所學的知識呢?我安排學生解決以下3個問題。

  ①第1個問題:你現在能求“摩天輪”的周長了嗎?

  ②第2個問題:你會求這個“圓”(演示)的周長了嗎?

  ③第3個問題:你能解決米老鼠和唐老鴨的爭議問題嗎?學生利用周長公式很快就解決了課前所無法解決的3個問題,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思維,并讓學生體驗成功解決問題所帶來的快樂。

  (三)初步運用新知

  在學生初步感受成功的快樂時,我又安排了3道習題:進一步鞏固新知,形成熟練技能。

  1、判斷題。(通過判斷,幫助學生鞏固新概念,加深對圓周率的理解)

  2、看圖題。

  3、求半圓的周長由于本課是“圓的周長”的第一課時,所以這3道題的安排以基礎練習為主,適當補充了提高練習。

  (四)課堂總結提問:今天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很多關于圓的周長的知識,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有哪些收獲?引導學生自己小結本節知識,使學生對圓的周長有了更明確的認識,進一步深化重點。

  (五)課后作業布置了一道課后習題:過了一個星期,米老鼠和唐老鴨又在公園里見面了,這一次米老鼠沿著紅色的大圈跑,唐老鴨沿著藍色的兩個小圈跑,這一次到底是誰跑的路線長呢?要求同學們課后去思考完成。

  圍繞米老鼠和唐老鴨再次跑步問題,進行課后討論,給學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間,首尾照應,并使整堂課在溫馨的故事中開始,在故事中結束。

  小學三年級數學《周長》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

  《圓的周長》選自湘教版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的第三節。本課教學是以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知識為認知基礎的,是對前面所學“圓的認識”的深化,也是后面學習圓的面積等知識的基礎。本課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是小學幾何初步知識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編寫意圖,確立本節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知道什么是圓的周長;理解圓周率的意義;理解掌握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

  2、能力目標:會初步運用公式解決生活中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思想目標:通過祖沖之與圓周率故事的介紹,激發學生作為中華兒女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探究并發現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

  教學難點:運用圓的周長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識規律,我首先采取課件演示的方法幫助學生認識圓的周長,滲透轉化思想;然后利用實驗法引導學生認識、理解圓周率,并推導出圓周長的計算公式,培養學生操作技能,提高學生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的能力;最后運用自學輔導法,引導學生自己去思考、測量、計算,最終發現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和半徑的關系,從而學生提高自學水平。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獨立思考及小組交流,交互運用各種學習形式,達到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教學目標。

  教學準備:

  ⒈多媒體課件。

  ⒉每個學生都準備三個大小不同的、直徑為整數的圓片,一根線條,一把直尺。

  三、說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情導入課件出示阿凡提的小黑驢與國王的小花驢賽跑的故事。引導學生觀察并思考:要求小花驢所走路程,實際是求圓的什么?讓學生揭示課題:圓的.周長。(應用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欲望,從而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

  (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

  1、教具演示,直觀感知,結合認知認識圓的周長。(學生獨立實驗,用繞線法、滾動法量出圓的周長,教師指導操作要點,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2、小組合作,完成實驗。

  a、量一量、記一記:學生測量圓的周長、圓的直徑,然后記下數據,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b、比一比:比較數據,揭示關系。

  學生繼續實驗并算出每個圓周長除以它的直徑的商,把商記錄下來。通過計算學生發現:這三個圓中,每個圓的周長,都是它的直徑長度的3倍多一些。得出結論:所測量的其他圓的周長也是它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在實驗操作過程中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技能、技巧,提高學生分析、比較、推理、概括的能力。)

  3、介紹圓周率。

  ①先介紹表示這個3倍多一些的數,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我們稱它為圓周率。用式子表示: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π)

  ②介紹π的讀寫方法。

  ③最后結合畫像介紹古代數學家祖沖之與圓周率的故事,激發學生作為中華兒女的自豪感。同時指出:圓周率是一個無限小數,小學階段取它的近似值為3.14。

  ④學生總結歸納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圓的周長=圓的直徑×圓周率,用字母表示為C=π×d。課件顯示直徑50米的圓形跑道和它的外接正方形跑道示意圖。請學生觀察思考圓的直徑和正方形的邊長是多少,然后利用公式快速算一算,這兩個跑道的周長是多少?看看國王和阿凡提的比賽到底是不是公平。

  4、課件出示:已知圓形草地的半徑25米,計算圓形草地的周長。引發學生思考,得出用半徑求周長的公式:C=2πR。(應用多媒體課件教學能使課堂信息量加大,使學生易于接受所學知識,并主動參與教學,在愉快的氣氛、交互討論中掌握了教學的重點、難點,教學效果非常好。)

  5、實踐應用。

  阿凡提看到自家的圓形驢欄有點松動了,就決定用些粗鐵絲把驢柵欄圍上3圈加固一下。阿凡提想請你們幫忙,計算這個半徑是4米的柵欄需用多長的鐵絲?學生快速計算并交流:先求出圓的周長,也就是圍一周需多少鐵絲,然后再乘以3,就求出圍3圈共需用多少鐵絲。(通過柵欄圍鐵絲的實例體現進行圓周長計算公式的實踐應用價值。)

  (三)強化訓練,形成能力課件出示必做題、選做題、拓展題。

  (四)總結提高,指導實踐學生匯報本節課的收獲。(引導學生回顧、總結本節所學知識、學習方法及獲得的情感體驗。)

  四、點評

  這節課,教師通過數學教學與多媒體課件的有效整合,使課堂信息量加大,教學過程圖文并茂、生動活潑。在教學中,教師起組織、引導作用,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了教學效率。

  小學三年級數學《周長》說課稿 篇12

  一、教材分析

  1、說課內容:

  教科書第101頁上的例題,“做一做”及練習二十七第1~5題。

  2、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面積和周長的對比是在學生學習周長和面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對比,今后學生才能對周長和面積正確區分,理解實際意義。所以本節課內容為學生今后進一步學生其它幾何體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

  3、教學目標:

  (1)、使學生正確地區分面積和周長的概念及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熟練地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和周長。

  (2)、培養學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良好學習習慣。

  4、教材編排特點: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本節教材內容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理論到實踐,具有層次分明的編排特點,也注意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思維規律來編排,這樣,讓學生利用知識的遷移來學習新知識。

  5、教學重、難點:

  本節教學重點是讓學生正確區分周長和面積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難點是能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是求周長或面積。

  二、教法分析

  這節課我圍繞“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來設計整個教學過程,并堅持以啟發式教學原則,根據以上教材分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時,我組織學生進行活動,采用實驗操作,引導發現,討論,自主探究等多種教學方法,努力營造一種民主,和諧、活躍的課堂氣氛。使操作觀察、說理、思維等活動有機結合,從而擊破重點,分散難點,實現教學目標。

  三、學法分析

  教會學生學習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所在。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用科學的方法學習。因此,在本節教學中,我注重指導學生掌握觀察操作遷移分析概括自學等學習方法,通過讓學生自主參與,交流合作,使學生有更多展示自己思維的機會。

  四、教學程序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和學法的基礎上,我共安排以下幾個活動:

  (一)、復習鞏固,導入新課。

  1、提問:什么是周長?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用什么公式?計算周長用什么單位?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

  2、什么是面積?面積和周長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今天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周長和面積的對比。板書課題:面積和周長的對比。

  (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

  《新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依賴模仿與記憶,應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品質,因此,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想一想、摸一摸、比一比、說一說四個層次,在每個層次的教學中,我大膽放手,把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活動中來,親身體會到知識的內涵。

  1、一想

  先讓學生想一想,回想學習過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公式,得出周長和概念。

  2、摸一摸

  用實物讓學生摸一摸,在摸的過程中感受到面積的形式,得出面積的概念。

  3、比一比。

  出示例題:計算下面長方形的面積和周長。

  讓學生根據圖形給出的數據計算周長和面積,指名學生板演,其它學生獨立解答,然后由學生對板演同學的計算進行評價,從評價的過程中讓學生對比長方形周長與面積計算方法的不同,也感受到概念的不同。

  4、說一說

  結合例題,引導學生討論交流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與面積之間聯系:都需要知道長方形的長和寬或正方形的邊長;區別是概念不同、計算方法不同、計量單位不同,面積表示圍成平面圖形的大小,計算方法要用面積計算公式,使用面積計量單位。而周長表示圍成平面圖形所有邊長的總和,計算方法要用周長計算公式,使用長度單位。

  (三)、鞏固練習,反饋鞏固

  1、基本訓練

  做教科書第101頁“做一做”1、2題;練習二十七第1題。

  2、拓展訓練

  用一根16厘米長的鐵絲。圍成一個長方形或正方形。(長、寬取整厘米)

  想一想,試一試,你一共能圍出幾種不同的長方形或正方形?

  長(厘米)

  寬(厘米)

  周長(厘米)

  面積(平方厘米)

  這個環節,通過讓學生實際操作,親身掌握到知識的要領,達到鞏固反饋作用,也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

  五、總結(略)

  六、獨立作業。

  小學三年級數學《周長》說課稿 篇13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小學數學西南師大版,三年級第六單元第二節課,第一課時的教材。這部分教材是在學生認識了周長及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礎上教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我從學生熟悉的故事情景境引入,提出問題,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吸引學生探索的欲望,引導學生在合作、探索、交流中學習新知。

  二、說目標。

  根據本課的具體情況,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制訂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有條理地總結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推理、分析、綜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目標:通過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精神。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本著課程標準,我在認識了本節課教材在整個知識結構中所處的地位,考慮學生認知情況的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教學重點、難點、關鍵點。

  教學重點:推導、歸納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

  教學難點:理解并掌握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

  教學關鍵點:讓學生在自己的計算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和理解算法。

  四、說教法。

  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我在本節課的教學方法中力求體現以下幾個方面的理念:從學生愛聽的故事出發,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運用合作學習,培養學生的協作能力;運用電化教學手段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引導學生以多種感官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我主要采用:創設情境引入新課、師生互動探討新知、引導學生總結、點撥學生迷惑等教學方法。五、說學法。“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么,如何體現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習方式呢?設計教學時我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通過動手操作、獨立思考和開展小組合作交流的活動,總結規律,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通過聯系生活實際解決問題來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并體驗數學的.樂趣。六、說教學過程教學活動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過程,傳統的教,將讓位于學生的學,學生才是學習的主人,一切只有從學生出發,才能有效的促進教學,才能有效的促進學生的發展。教師要為學生創造一個自主、探索的空間。根據教材的特點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運用電教手段,在學生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教師引導的學習方式中進行教學。

  (一)設疑激趣,引入新課同學們都聽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吧!自從“龜兔賽跑”兔子失敗之后,它一直很不服氣,總想找個機會證明自己的實力,這一天,在遙遠的森林里,動物又舉行了一次龜兔賽跑。比賽馬上就要開始了,裁判員虎王正在宣布比賽路線。說:“請運動員小兔沿第一塊草坪跑一圈,運動員烏龜沿第二塊草坪跑一圈。”小兔一看著急地說:“不公平!不公平!我跑的路比烏龜的長!”師述:到底小兔跑的路程是不是比烏龜的長呢?咱們一起看一看。(出示多媒體課件)你有辦法判斷出誰跑的路程長嗎?學生討論。(得出可以比較這兩塊圖形的周長。)揭示課題:今天我們就來一起研究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出示目標指名讀讀)板書: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設計思路:我從學生熟悉的故事情境引入,為學生創設探究學習的情景,提出問題。在問題的召喚下,喚起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探索新知的動機。)

  (二)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1、兔子的路程:提問:兔子的路線有什么特點?(長方形)長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呢?怎么算長方形的周長呢?小組討論解決方法:小組討論看你們有幾種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學生匯報結果。師:現在我們發現求長方形的周長有這么多的方法,請同學們在小組里說說如何計算一個長方形的周長?小組討論后匯報小結:寬+長+寬+長=周長寬+寬+長+長=周長寬×2+長×2=周長(長+寬)×2=周長師:計算長方形周長的方法有這么多種,這里的每一種方法都很棒,你認為哪一種方法比較簡便?你最喜歡哪種方法呢?今后我們每個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去求長方形的周長。(設計思路: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學習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徑是由學生自己去發現,因為這種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規律和聯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為學生創設主動學習的機會,提供嘗試探索的空間,使學生樂于、善于自主學習,能主動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同時還要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使組員之間形成觀點交鋒,思維共享,達到學習互補的目的。實現知識的學習、互補和再創造。在這個環節中,盡量讓學生多做多說多看多交流,老師放手使學生在動手中深刻的體會,并且驗證自己的觀點,并通過小組間的討論與合作,得出結論。使學生操作,思維,語言相結合,深刻的體會長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這樣的設計還有利于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概括等能力得到鍛煉。)

  2、小龜的路程提問:怎樣計算烏龜的路線(正方形的周長)。正方形的特征是什么?小組討論解決方法:討論怎樣計算正方形的周長。你有哪些方法?總結成公式。匯報結果:邊長+邊長+邊長+邊長=周長邊長×2+邊長×2=周長邊長×4=周長(設計思路:有了長方形周長的基礎進行知識遷移,學生會輕輕松松的總結出來正方形的周長公式。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

  3、得出他倆的路程一樣長烏龜和兔子比賽究竟誰勝利了?(對,小兔獲得了勝利。)

  4、給小兔點掌聲,有錯就改,真棒!希望我們也能像小兔那樣作一個知錯就改的好學生。(設計思路:前后照應,并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

  (三)鞏固深化,聯系生活,解決實際問題(課件出示)

  1、在釘子板上圍出長方形和正方形并求它們的周長。

  2、求數學課本封面的周長:(學生測量、計算。)

  3、求毛巾的周長:(課件出示)

  4、求跑兩周多長:(課件出示)

  5、求籬笆的長:(課件出示)(設計思路:課堂教學的好壞,教學目標的達成與否,學生發展的有無,一一都要通過練習來檢驗。本課中,依據教學重、難點,分層設計了以上幾個習題,通過練習,既加深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鞏固、記憶,又為第二課時的教學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四)課堂總結。學生交流本節課都學到了什么?今天這節課同學們學得真不錯,你有什么收獲?你能用簡短的話告訴大家嗎?同桌互說,然后告訴大家。

  (五)課后延伸,解決實際問題。

  1、小組為單位,尋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周長的知識?(3-5個)

  2、搜集數據計算教室門、窗、課桌、凳子面的周長。(設計思路:新課標指出數學學習要聯系生活實際,學有用的數學。周長的問題在兒童的生活中接觸還是比較多的。這幾個習題的設計,更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就在自己的身邊,使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體驗周長。)

  五、說規律總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按照新課標要求,讓學生自己在學習過程中自己總結規律,說出規律。既鍛煉了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六、說板書設計

  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

  長方形周長=(長+寬)×2正方形的周長=邊長×4(設計思路:本課的板書,主要圍繞教學目標,顯示了本課的主要內容、本課重點,雖很簡練,但通過板書能看出本課所講的重點內容。)文章

  小學三年級數學《周長》說課稿 篇14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教材從生活情境入手,通過一家三口騎著車輪大小不同的自行車去郊區游玩的情境使學生了解車輪周長的概念以及車輪周長和它的直徑有關系。幫助學生理解圓的周長的概念。在探索圓的周長公式時,首先同桌合作,測量一元硬幣的周長和直徑,學會測量周長的方法有兩種:一是用滾動法,在硬幣上做個記號,與直尺的0刻度對齊,在直尺上滾動一周,直接測量出圓的周長。二是用細繩繞硬幣一周,再來測量這段繩子的長度。然后小組合作,利用前面學到的方法測量三個大小不同的圓的周長與直徑,并在表格中記錄相關數據,計算出圓的周長除以直徑的商。觀察表格中的數據發現:任何圓的周長都是它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個商是一個固定值,通常叫做圓周率,用字母“Π”來表示。為了方便學生的計算,教材規定本書中“Π”只取兩位小數,即,3.14。根據圓的周長與直徑的倍數關系,可以得出求圓的周長的計算公式:c=Πd=2Πr。最后,安排了利用周長公式解決圓鏡周長的實際問題。教學中,可參考“知識窗”中的文字,介紹圓周率的發展歷史,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人類不斷探索數學的過程,體會我國古代數學家的智慧,激發民族的自豪感。

  2、教學目標

  基于上述分析,從“知識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三個維度確定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與能力理解圓的周長和圓周率的含義,探索并掌握圓的周長公式,會用字母表示,能運用周長公式正確進行計算。

  過程與方法經歷動手操作、測量計算、探索討論等認識圓的周長及周長公式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了解圓周率的發展史,激發民族自豪感和探索精神。

  3、教學重點及難點

  重點理解圓的周長,探索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并能正確地計算圓的周長。

  難點圓周長與直徑關系的探討。

  二、學情分析

  六年級學生已經具有較強的獨立思考和動手操作的能力,學生已經初步認識圓,已經具備測量一般圖形周長的技能。本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周長的一般概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圓的周長計算。

  三、教法和學法

  在教法的運用上,以小組合作學習、嘗試教學的理念為指導,并結合本節課的實際,采用“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展示交流”的方法進行。教師始終以一名“合作者、引導者”的身份組織活動,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讓學生在實踐中思考,在思考中實踐。從而使整節課始終處于活躍的狀態,充滿勃勃生機。

  四、教學準備

  學生每人準備硬幣、直尺、細線等。

  教師準備3個大小不同的圓形紙片(若干組)、課件。

  五、教學過程

  《數學課程標準》規定:“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設計以下的教學程序:

  課前嘗試小研究:

  1、復習鋪墊:

  (1)舉例說明什么叫物體的周長?

  (2)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2、探究嘗試:想辦法測量一元硬幣(或其他圓形物體)的周長和直徑,看誰的方法最巧妙,有困難可以請教家長或查閱資料。

  設計意圖:根據嘗試教學的理論,本著“學生能嘗試,嘗試能成功”的原則,將教學環節前置,將學生能做、會做、可探究的問題預先拋給學生。

  一、情境引入,鋪墊交流

  1、交流鋪墊題,復習周長概念。

  2、出示情境圖,讓學生觀察情境圖,了解圖中的事情,提出誰的車輪轉動一周走的遠,為什么?

  師:你認為哪兒是車輪的周長呢?

  生:車輪一周的長度就是車輪的周長。

  師:誰的車輪周長最長,誰的車輪周長最短?

  生:爸爸的車輪周長最長,聰聰的車輪周長最短。

  3、討論:車輪的周長和什么有關,有什么關系?然后由車輪的半徑越長周長越長,即車輪的直徑越長周長越長,進而得出:圓的直徑越長,周長越長的結論。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周的周長,板書課題:圓的周長。

  4、小組交流嘗試小研究、測量硬幣的方法。交流時測量的過程和結果要講清楚。

  師:誰來說說你們的測量方法和測量結果?

  學生邊說邊演示:

  (1)纏繞法。

  (2)滾動法。

  (3)軟尺測量。一元硬幣的周長是7.8cm。

  設計意圖:復習鋪墊題是學生學習新知的基礎,只有做好知識生長點的挖掘培育工作,才能結出新知識的累累碩果。探究嘗試題——測量硬幣的周長和直徑,放到課前目的是給學生充分的'探究空間和時間,課上直接交流,重點交流測量方法。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一)課上嘗試小研究:測量圓片周長。

  1、提出課上小研究的要求,讓學生用教師準備好的圓片測量并計算。

  老師課前給每個小組發了三個大小不同的圓片,小組分工合作,進行測量和計算,除不盡的保留兩位小數,并填在表中。

  給學生充分的時間進行操作,教師進行巡視參與。觀察得到的數據,你發現了什么?

  2、小組交流各組測量和計算結果,然后讓學生說一說發現了什么?

  3、全班匯報。師:完成測量了嗎?哪個小組匯報一下你們測量和計算的結果?

  匯報預設:

  三個圓的周長都是它直徑的三倍多一些

  不管是大圓還是小圓,周長總是它直徑的3倍多一些

  設計意圖:課上嘗試小研究要充分發揮好小組合作的功效,借助小組合作提高課堂效率,而不是相反。有了前面測量硬幣的基礎,此處重點應放在探究周長和直徑的關系上。

  (二)總結圓的周長公式

  1、教師介紹圓周率的發展歷程,然后交流感受和啟發,進行思想教育。

  師:看來,任何圓的周長都是它直徑的三倍多一些,其實這個倍數是固定不變的數,我們把它叫作圓周率。板書: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圓周率可用字母π來表示。板書:π

  教師范讀,學生齊讀,并在桌子上試著寫一寫。

  師:我們今天課上研究的圓周率,早在幾千年前,我們古人就開始研究了。

  請同學們自學課本84頁的兔博士網站。(學生自學)

  師:在眾多研究圓周率的科學家當中有位代表性的人物,你們知道是誰嗎?

  生:祖沖之。

  師:你們覺得祖沖之怎么樣?

  學生談感受

  師:老師也覺得祖沖之太了不起了,做為中國人感到太自豪了。

  師:現在人們發現圓周率是個無限不循環小數,利用計算器已經算到了小數點后面上億位,你們讀一讀。π=3.1415926535897……(生讀。)

  師:由于圓周率是個無限不循環小數,計算時只取它的近似值。

  板書:π3.14

  2、引導學生根據周長÷直徑=圓周率,推導出圓的周長公式并用字母表示。

  師:根據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如何求圓的周長呢?

  生:直徑×圓周率=圓的周長

  師:如果周長用字母“c”表示,直徑用“d”表示,誰來總結求圓周長的公式?

  生:c=πd師:那如果把直徑d換成半徑r呢?

  生:c=2πr師板書。

  師:再求圓的周長,你還用測量的方法嗎?只需知道什么就可以了?

  生:直徑或半徑。

  設計意圖:在教師的啟發下,經歷圓周長公式的推導和用字母表示的過程。

  三、鞏固練習,簡單應用

  1、讓學生試著用公式求圓的周長

  師:那我們利用公式試著求一下圓的周長。(課本84頁練一練的第一題)

  學生自己列式計算

  師:誰來說說你怎么列的?

  生:根據c=2πr列式為:3.14×2×1.5=9.42(cm)

  生:根據c=πd列式為:3.14×18=56.52(cm)

  2、讓學生試著用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小黑板出示:一面圓鏡的鏡面是40厘米,在它的邊緣鑲嵌一根金屬條,這根金屬條的長至少是多少厘米?

  指名讀題。

  師:你會做嗎?試試看,誰愿意到黑板前做?

  學生自己完成,指名板演

  3、課下作業:

  師:今天我們由車輪的轉動認識了圓的周長,知道了周長除以直徑等于圓周率,并且學會了如何求圓的周長,課下老師給大家留個調查作業有興趣嗎?打開書84頁,能完成好嗎?填在書上。

  設計意圖:通過給半徑求周長、給直徑求周長的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對圓的周長公式的理解。

  小學三年級數學《周長》說課稿 篇15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冀教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第四單元第一課時圓的周長。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反思等幾方面闡述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對本節課的設計。

  1、教材分析:

  這是一節概念與計算相結合研究幾何形體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在三年級上冊分別學習了周長的一般概念以及長方形、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并在六年級第一單元學習了初步認識了圓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是學生初步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的開始,也是后面學習圓的面積以及今后學習圓柱、圓錐等知識的基礎,是小學幾何初步知識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教材力圖通過一系列操作活動,讓學生在觀察、分析、歸納中理解圓的周長的含義,經歷圓周率的形成過程,推導圓周長的計算方法,為學習圓的面積、圓柱、圓錐等知識打下基礎。而且在對圓周長有關知識的推導論證過程中,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勇于實踐,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的能力。

  2學情分析:

  學生雖然有計算直線圖形周長的基礎,但第一次接觸曲線圖形,概念比較抽象不容易理解,推導圓周長的計算方法、理解圓周率的含義會有一定的困難。根據以上結構特點的分析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在觀察、討論、測量等活動 中,經歷探索圓周率以及總結圓周長公式的過程。

  (2)能力目標:認識圓周率,理解并掌握圓的周長公式,能運用周長公式正確進行計算。

  (3)情感目標: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了解圓周率的探索歷史,激發民族自豪感。

  4、教學重點、難點分析

  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如果學生能理解“任何圓的周長都是它的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個問題,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歸納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因此,讓學生理解圓的周長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及其實踐運用是本節課的重點,而理解圓周率的意義則是教學的難點。

  5、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三個直徑不同的圓形,細線、剪刀、直尺、計算器等。

  6、教法、學法分析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么,如何體現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呢?

  我的思路是:

  1、為學生提供一個合作探究的平臺。我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中學生的層次不同,并要求學生配備直尺、繩等學具,讓每個學習小組共同完成繩測法、滾動法測量周長,依所測數據找出直徑與周長的倍數關系,推導圓的周長公式三個操作活動,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

  2、在教學中獨立思考、合作操作、小組交流等學習方式交互運用,引導學生在認知矛盾、實際操作中去思考、探究、發現、解決問題。

  7、說教學過程: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中,我用生動的故事一下子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并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既復習了舊知,又自然引出課題。】

  (二)動手實踐,探索新知

  1、認識圓的周長,歸納測量圓周長的方法教師先拿出教具--圓,啟發學生進行觀察,然后,讓學生通過指一指、摸一摸,敘述出圓周長的含義;最后,讓學生合作交流,用學具試一試量出圓的周長,教師引導總結測量圓周長的基本方法:繩測法和滾動法

  2、探究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

  疑問一:用滾動法幫小兔出跑道的長嗎?那繩測法呢?

  疑問二:正方形的周長和它的邊長有關系,那圓的周長我什么有關系呢?

  層層設疑,利用學具(大、中、小三個圓)引導學生小組合作將課本63頁的表格填完整。圓的'周長(cm)圓的直徑(cm)圓的周長除以它的直徑的商(cm)通過認真觀察,學生不難發現: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有關系,并且是直徑越長,周長越長。通過計算、匯報,討論發現“圓的周長總是它的直徑3倍多一些”。最后利用課件演示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比較數據,學生就會自主發現圓周長與直徑的倍數關系,倍感合作探究的樂趣

  3、自學圓周率,引導推理圓周長的計算公式

  在學生體驗成功的同時,我順便升華本課的教學難點,利用課件介紹圓周率,并利用匯報的形式得出本課的重、難點:圓周率的概念和圓周長的計算公式【設計意圖:通過動手實踐、合作交流、自主學習等活動不僅可以突破難點,又能使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加強他們的民族自豪感,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落實三個教學目標。】

  (三)實踐應用,拓展創新

  依據本節知識特點,我設計了如下三個層次的練習:

  1、第一層次:基礎題幫助小兔計算直徑是100米的圓形跑道的周長是多少米?

  2、第二層次:判斷題地球赤道半徑約為6378千米,繞赤道走一圈大約是多少千米?(得數保留整數)

  3、第三層次:拓展題老師想知道文峰中路那棵老槐樹的橫截面的直徑,你有什么好的辦法?【設計意圖:幫助學生把所學知識形成一條較完整的知識鏈,同時又能把課堂的教學延伸到課外,讓學生感受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用之于生活。】

  (四)歸納總結,共同提高老師問:能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學生答:我知道了……我學會了……

  (五)說板書:設計意圖:我的板書簡單明了,這樣突出了本課的重點和難點

  (六)設計理念:課前,我用一個生動的故事貫穿始終,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為探索新知埋下了伏筆。課中,我采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體現了學習的多樣化 郭沫若曾說:“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自己學習,自己研究,用自己的頭腦來想,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手來做這種精神。

  8、課堂結構設計: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我這樣設計課堂結構:先讓學生回憶正方形、長方形的周長指的是什么?用什么計量單位?再啟發學生說出圓周長的含義,然后組織學生通過三個活動理解圓周長的含義、認識圓周率、推導圓周長的計算公式。接著安排練習鞏固知識并引導學生用于解決實際問題,最后進行評價,檢查學生學習的效果。

  我的設計意圖是由舊知識引入新知識,學生易于接受,并通過親身實踐掌握知識加深理解,隨后安排的基礎題和實踐題,及時地鞏固新知識,有利于學生形成技能。

  9、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主要設計了四個教學程序:復習引入;自主探索;鞏固運用;總結收獲。

  (一)復習引入。

  這一環節主要分為三個部分:1、復習舊知識。2、認識圓的周長。3、討論圓周長的測量方法。

  1、復習舊知識。課前給學生發了導學案,讓學生在導學案上描出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并寫出周長公式,并想一想,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和什么有關系?通過這樣的設計,讓學生不僅復習到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含義及公式,同時,為學習新知識奠定了基礎。

  2、認識圓的周長。首先讓學生說一說關于圓的一些知識,然后讓學生觀察圍成圓的線是一條什么線?這條曲線的長就是圓的什么?通過這個問題揭示圓周長的概念并引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初步認識了圓的周長后,讓學生拿出圓形物體看一看,摸一摸,說一說圓周長指的是那部分?讓學生實際觸摸圓的周長,從感性上加深了對圓周長的理解與記憶。

  3、討論圓周長的測量方法。教師提問:圓的周長是一條曲線,不能用直尺直接測量,應該怎么測?

  課前發給學生的導導學案上已經讓學生分組討論并交流了圓周長的方法。課上直接匯報,自己想到的圓周長的好方法,并讓學生到前邊演示,線繞法和滾動法。演示的過程中,老師指導操作要點,為了讓學生準確掌握測量圓周長的方法,老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再演示一遍,這樣的設計向學生滲透了化曲為直的轉化思想,化難為易,便于學生理解。

  老師讓學生測量電腦上圓的周長,很明顯用剛才的繞繩法、滾動法都

  無法測量,產生矛盾,從而使學生產生去探討求圓周長的一般方法。這就引起了認知的沖突,也激起了學生求知的欲望。

  (二)自主探索。

  這部分分為四個環節:

  1、猜測。

  2、探討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

  3、介紹圓周率的知識及祖沖之對圓周率的貢獻。

  4、圓周長公式的推導

  1、猜測。正方形的周長與它的邊長有關,觀察這些圓,讓學生猜一猜,圓的周長與它的什么有關呢?使學生主動探究和實踐精神得到培養。 

2、探討圓的周長和直徑的關系。新課標強調:教學是教與學的交往、互動,要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突破了“以教為中心”這一傳統的教學方式,把學生放在學習的主體地位。我讓學生分組做實驗,拿出自己準備的圓,分別量出它們的周長、直徑,并把數據填入導學案的表格,然后分組匯報。

  匯報完以后,學生觀察數據,通過對比發現:每個圓的周長都是它的直徑長度的3倍多一些。從而得出,圓的周長與它直徑的關系,突破了本節的難點。

  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討,并通過觀察,發現問題,參與合作交流,歸納總結,獲取解決問題的方法,享受成功的愉悅。

  3、介紹圓周率的知識及祖沖之對圓周率的貢獻。

  表示這個3倍多一些的數,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數,我們稱它為圓周率。用式子表示: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再介紹π的讀寫法。同時指出:圓周率是一個無限小數,小學階段取它的近似值為3.14。最后,出示《周髀算經》并結合畫像介紹古代數學家祖沖之與圓周率的故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開闊學生的認識視野,增強學生探索數學的興趣。

  4、推導圓的周長公式

  根據圓的周長÷直徑=圓周率,提問:圓的周長等于什么?推導出圓的周長公式 C=πd 、C=2πr。然后運用公式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通過思考、分析并總結規律,使學生學會了學習的方法。

  (三)鞏固運用。

  這一環節我設計了基礎練習、綜合練習、開放練習等不同層次的練習題。促進了學生從不同角度練習,鞏固所學知識和技能,提高了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基礎練習。主要考察學生對圓周率的理解及對公式的運用。

  2.綜合練習。通過周長求直徑,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做到靈活運用,培養學生活學活用的本領。

  3.開放練習。通過求馬所走的路程,讓學生親身體驗思維的樂趣,從而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拓展學生思維。

  (四)總結收獲。

  最后讓學生總結本節課的學習收獲。這樣的設計,不僅關注了本課的知識重點,更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有效的激勵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

  10、教學隨想

  本節課設計以我校學導式教學法為導向,和生活實際緊密相連,讓學生切實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數學學習是有價值的。培養學生實踐、動手操作能力和創新精神,讓學生經歷知識生成的過程,引出學生數學思考,促進學生主動溝通知識的內在聯系,讓我們的數學課堂深刻起來。

  我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小學三年級數學《周長》說課稿 篇16

  一、說教材:

  本節課是學生認識了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來認識平面圖形的周長。是學生以后學習各種圖形計算的基礎,也是幾何知識的重要基礎。根據大綱的要求和這節教材的特點,結合三年級學生的學習水平,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認知目標:結合具體的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

  2、能力目標:能測量并計算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平面圖形的周長。

  3、情感目標: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依據本節課的特點以及學生的認知規律,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結合具體事物和圖形,表述周長的含義。教學難點是:掌握測量周長的方法。

  二、說教法:

  數學教學活動是建立在學生認知水平和原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的,設計的教法主要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探索、解決數學問題,發現數學規律,獲得數學知識。因此,在教法設計上,我主要運用了情境教學法。

  三、說學法:

  學法指導主要是:動手操作法、觀察發現法、合作交流法等。

  四、說教程:

  新課標指出:“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了體現這一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了“創設情景,激發學習動機;組織活動,探索新知;下面具體的說一說:

  (一)、創設情景,激趣引入。我采用多媒體演示小螞蟻跑的動畫情節引入新課。這個環節設計的意圖是:讓學生在觀察比較中,理解“樹葉的一周”的含義,從而初步建立周長的表象,為下面學習什么是周長做好了必要的鋪墊。

  (二)、組織活動,探索新知識。這個環節我主要安排了三個活動

  活動一:描一描,引出周長的`含義。“小朋友們,現在請你從你收集到的樹葉中選出一片,在一張紙上用一筆描出它一周的邊線,行嗎?”在學生獨立活動之后,我請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在描樹葉邊線的活動中引導學生去發現:圖形一周的長度,就是圖形的周長。

  活動二:摸一摸,理解周長。在學生初步感知周長的含義后,引導學生找一找身邊物體表面的周長,并動手摸一摸,指一指,說一說。讓學生懂得:平面圖形都有周長。

  活動三、量一量,測量周長。在學生親身感受到物體周長的基礎上,如何求得圖形的周長?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測量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這些圖形的周長。教師進行巡堂加以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動手操作后交流方法。

  (三)、總結反思,深化認識。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收獲,對學習活動進行總結,發表自己的意見,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四)、課外拓展延伸。

  設計意圖是:讓學生明白數學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小學三年級數學《周長》說課稿 篇17

  一、說教材

  1、說課內容:上海教育出版社三年級下冊56—59頁。

  2、教材的作用和地位:這是一節概念、測量與計算相結合研究空間與圖形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已經初步認識圖形的基礎上,聯系一些常見物體和圖形進行教學的。教材沒有直接給出周長的定義,而是通過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在獲得直接感知的基礎上認識周長的含義。接著,以已有的直接經驗為基礎,讓學生根據給定的圖形去數一數,量一量、算一算,進一步理解周長,知道可以怎樣測量并計算出周長。本課的教學將為下節課探索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做準備。

  3、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通過觀察和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的含義,能測量、計算一些平面圖形的周長。

  (2)數學思考:經歷觀察測量等數學活動過程,讓學生在獲得直觀經驗的同時發展空間觀念,滲透“化曲為直”的數學思想。

  (3)解決問題:在學習活動中,能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4)情感態度: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與同學合作克服困難后獲得的成功,樹立駕馭數學知識的自信。

  4、教學重難點:

  重點:認識周長的含義,會測量和計算周長。

  難點:對周長含義的理解。

  二、說教法、學法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那么,如何體現新課程所提倡的學習方式、教學方式呢?

  我本節課設計的思路是:

  1、創設情境: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問題情境、動手操作和合作交流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易于學生掌握數學與客觀規律的聯系。

  2、合作學習:根據學習內容將學生分為2人一組,在合作中認知,有助于學生積極思考、探究、解決問題,獲得成功體驗。

  3、注重實踐: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測量,認識周長的含義,能計算平面圖形的周長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經歷知識的形成和運用過程。

  三、教學材料:

  課件,學生準備線、一元硬幣、學習紙、直尺等用具。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認識周長。

  1、激發熱情,感知周長。

  出示螞蟻賽跑的動畫,請學生說一說哪只螞蟻跑的快為什么?

  原來,紅螞蟻從起點出發又回到了起點,圍著樹葉的邊線爬了一周,而黑螞蟻沒有爬滿一周,引出一周的概念。那像這樣的例子生活中有沒有呢。接著,請他們描一描平面圖形的邊線。這一環節由實物的邊線入手,讓學生通過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描一描等活動,充分感知物體和圖形的邊線,為認識周長做好準備。

  2、認識周長。

  剛才我們描的一周的長度叫什么呢?揭示課題,周長。你是怎么

  理解周長這兩個字的呢?一周的長度。就是說三角形一周的長度就叫三角形的周長。圓形一周的長度就叫圓形的周長。最后歸納總結出:繞平面圖形一周的.長度就叫周長。在認識周長后再回到剛才所描的圖形,讓學生去觀察、交流,使學生反復體驗和理解周長的含義,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和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周長概念源于生活實際,也為求周長作了鋪墊。

  二、數數量量,理解周長。

  1、出示透明方格紙,學會數一數書本58頁竹園和菜園的周長,加深感知:周長是所有邊的長度的總和,和面積相區別。

  2、出示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正五邊形的圖形。由三角形的周長是三條邊長度的和,引導學生求三角形的周長要知道它的三條邊的長度,需要量三次,回憶周長的概念。那么長方形的周長呢,它是四條邊長度的和,需要量四次嗎?激發矛盾,回顧長方形特點對邊相等,所以只需要量兩次。再放手讓學生去思考正方形,正五邊形的周長該怎么計算。

  3、當學生已經知道通過數一數,量一量,算一算的方法來計算周長,此時,拋出問題:硬幣的周長該怎么求?剛才的辦法行嗎?滲透變曲為直的”轉化”思想,并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例如買褲子時量腰圍的活動,通過對生活中的實際數學問題的關注,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同時也激發學生利用生活經驗去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總結歸納

  這節課里,大家不僅知道了什么是物體或圖形的周長,還在學習活動中探索出了很多重要的數學知識。真不簡單!希望你們在以后的學習中能夠把自己善于發現、善于探索的能力更充分地發揮出來!小結生動具體,不僅關注了本節課的知識重點,更關注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有效激勵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體現了課程標準的新理念。

【小學三年級數學《周長》說課稿】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比一比說課稿06-01

小學數學《面積和面積單位》說課稿06-01

小學數學《100以內數的認識》說課稿05-25

小學數學說課稿(通用10篇)06-20

小學數學《植樹問題》說課稿范文(精選10篇)12-27

小學數學說課稿《角的度量》(精選10篇)12-13

小學數學《認識平均分》說課稿(通用10篇)09-27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倍的認識》說課稿(通用11篇)02-26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小數的初步認識》說課稿(精選11篇)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