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正確理解春捂秋凍的小常識
“秋凍”就是說秋季氣溫稍涼爽,不要過早過多地增加衣服,適宜的涼爽刺激,有助于鍛煉耐寒能力,在逐漸降低溫度的環境中,經過一定時間的鍛煉,能促進身體的物質代謝,增加產熱,提高對低溫的適應力,
正確理解春捂秋凍的小常識
。同樣道理,季節剛開始轉換時,氣溫尚不穩定,暑熱尚未退盡,過多過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氣溫回升,出汗著風,很容易傷風感冒。當然凡事皆有個度,“春捂秋凍”并不排除根據氣溫變化。
人的體溫總是要保持攝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調節,同時也要靠增減衣服來協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過于單薄,這樣的“春捂秋凍” 就過分了,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發季節,一方面是氣溫變化大,同時與衣著調適不當也有很大關系。上下身沒什么區別,關鍵在于全身機體是否協調。
“春捂秋凍、不生雜病”是一條保健防病的諺語,其意思是勸人們春天不要急于脫掉棉衣,秋季不要剛見冷就穿得太多,適當地捂一點或凍一點,對于身體的健康是有好處的,
資料共享平臺
《正確理解春捂秋凍的小常識》(http://salifelink.com)。人的體溫總是保持相對恒定,一般在攝氏37℃左右。如果體溫太高或太低,都會使人體生理功能受到損害。冬去春來,是從冷轉熱的過度階段,天氣雖然已經暖起來,但是氣候經常變化,一會暖一會冷,往往是太陽出來后,風和日暖,遇到刮風下雨就會冷起來。由于人們在冬天已經習慣了多穿衣服,到了春天如果把衣服脫得太多,就會不適應氣候變化而容易著涼得病。所以,人們在初春季節要有意捂著一點,慢慢的減衣服。
春季中自然界氣溫處于上升階段,但室內氣溫由于房屋熱惰性跟不上室外而產生內外溫差。這種溫差在一天中以晴日午后達到最大,常常有3-5°C之多,甚至更大得多。特別是,從溫暖陽光下走進陰涼的室內,老人和病人必需添衣春捂,才能避免受涼致病。由于中國在同緯度上春(秋)季升(降)溫最急,因此才誕生了中國特殊的“春捂秋凍”的養生諺語。
夏去秋來,是從熱到冷的過度階段,天氣雖然冷起來,但有個轉變的過程。有的人一到秋天就趕緊穿上許多衣服,甚至過早地穿上棉衣,這種做法不好,因為過早地穿上棉衣,就會使身體得不到對冷空氣的鍛煉,使防寒能力降低,不利于人體功能的調節,結果,到了三九嚴寒,真正大冷季節,鼻子和氣管一旦受到冷空氣侵襲,
【正確理解春捂秋凍的小常識】相關文章:
春捂秋凍生活常識09-13
秋季養生小常識:注意這6點安全度秋07-28
豬蹄皮凍08-02
紅酒小常識08-14
水果小常識09-15
節水的小常識08-25
護眼小常識09-17
用藥小常識08-10
護膚小常識09-15
胃痛小常識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