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一区二区中文在线,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观看,国产99视频精品免视看9,成全免费高清大全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

時間:2024-09-25 22:55:12 曉麗 教學反思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精選21篇)

  身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課堂教學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你有了解過教學反思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認識公頃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精選21篇)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 1

  我執教的《認識公頃》是人教版四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內容。本教學內容比較抽象,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或多或少聽過見過“公頃”這一詞語,但絕大多數學生對公頃的實際意義仍然是很陌生的。由于公頃是一個較大的土地面積單位,怎樣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及生活經驗來領悟1公頃的實際大小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我借助以下幾個環節展開教學,課堂效率是比較好的。

  1.在教學的第一個環節,我引領孩子們用肢體語言比劃,結合簡易多媒體復習回顧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喚起學生對已有知識的回憶,做到了以舊促新,構建好新舊知識的聯系,有利于學習新的知識。后追問:除了這些面積單位外你還知道哪些面積單位?自然揭題示標。

  2.我覺得認識公頃,建立這樣一個面積單位,學生需要一個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的,需要不斷地累積表象認識,對于他們而言無疑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 而1公頃的大小要想通過教師的描述是膚淺的,唯有讓學生以熟悉的場所范圍為依據,并結合學生熟悉的環境做具體的描述,才能幫學生建立起對公頃的正確表象。 所以課前我先帶著學生到操場感知100平方米的大小,讓他們8人一組伸開手(約10米),分4組圍成正方形。其它同學分別進去感知100平方米的`大小;再組織孩子們手拉手去丈量校園的長和寬,估算校園的大小,分別丈量學校從東到西、從南到北大約多少米。最后讓學生推算本校的占地面積大約有多少。(大約1公頃)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1公頃的認識,又有利于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熱情,提高了學習活動的效率。再者結合簡易多媒體,通過計算熟悉的幾個教室,幾個100平方米的正方形,幾個足球場是1公頃等活動等,進一步體會1公頃的大小。

  3.結合多媒體,圖文并茂讓學生感受到公頃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在交流展示環節,我先結合簡易多媒體,播放教材的圖片和文字說明,激發了學生學習熱情、引起學習興趣、營造學習氛圍。緊接著我又播放孩子們熟悉的。

  4.引領學生利用畫簡圖實記1公頃的大小,班助學生建立1公頃的數學模型 書中只是抽象的文字表示,所以我安排的課前測量目的就是讓學生以熟悉的場所范圍為依據,并結合學生熟悉的校園環境做具體的描述,幫學生建立起1公頃的正確表象(具體的1公頃)。建立起1公頃的表象才展開1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關系。我引領學生利用用畫簡圖來表示1公頃概念和平方米之間的關系。(用簡圖抽象的1公頃)。從而達到從“書本抽象的1公頃概念----具體的體驗1公頃-----抽象簡圖的1公頃”構建數學模型的過程。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 2

  《認識公頃》是蘇教版五年級數學上冊教學內容。本教學內容比較抽象,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可能或多或少聽過見過“公頃”這一詞語,但絕大多數學生對公頃的實際意義仍然是很陌生的。由于公頃是一個較大的土地面積單位,怎樣讓學生借助已有的知識及生活經驗來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在教學新知識前,我帶著學生回顧了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大小,1平方厘米是邊長一厘米的正方形,大概有學生手指甲大小,1平方分米是邊長一分米的正方形,可以用兩個手進行比劃,類似于拍照的框架,1平方米也就是教室門的一半大小,以及區分了為什么1平方分米等于100平方厘米而不是10平方厘米,在以此類推其他幾個的面積單位之間的關系,而后問:除了這些面積單位外你還知道哪些面積單位?自然揭示課題,學習“公頃”這一新知識。

  因為課前已布置預習,所以我盡量讓學生自己說:課前你們對“公頃”這一教學內容已進行了預習,通過預習,你對“公頃”有了哪些了解?學生很順利地說出1公頃的概念:邊長100米的正方形土地,面積是1公頃。這一概念還比較抽象,于是我引導學生感受100米這一長度,使學生對100米的長度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進而想象并體會出1公頃的面積大小。同時為了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讓28名學生在操場上圍成一個正方形,感受大約100平方米的大小,并讓學生思考大約多少個這樣的正方形是1公頃。學生通過簡單的推理,體會到100個這樣的正方形面積大約是1公頃。告訴學生操場的長寬,算出學校的面積是8000平方米,學生每天都會去做操,每周也會有三節體育課,對于學校的操場很是熟悉,對于公頃感知更準確,還有學校的教室大概50平方米,一公頃大概需要200個教室,我們學校總面積是3.6公頃等等,讓學生以熟悉的場所范圍為依據,并結合學生熟悉的環境做具體的描述,這樣有利于幫學生建立起對公頃的正確表象。

  綜觀公頃概念的整個教學過程,我感到學生要獲得一個正確的數學概念,對于他們而言無疑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1公頃的大小要想通過教師的描述是膚淺的,只有根據學生的生活實際和身邊的事物聯系起來,才能讓學生更好的建立起對公頃的理解與感知。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 3

  公頃和平方千米是較大的面積單位,主要是用來測量土地面積,在生活當中不常使用,所以學生比較生疏。但我還是打算試一試,本學期就開這節課,幾周前我就開始琢磨這課該如何上,怎么才能讓孩子的腦中建立起正確的概念和表象,這是一個單元難點,該如何突破呢?左思右想,我還是認為應該讓學生親自去體驗一下,由表象再到抽象,在學生的頭腦中才能真正建立這一概念,才能準確地去應用。

  上課開始,我讓學生復習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這幾個面積單位,(這幾個單位在學生的頭腦中已有了表象)從這幾個面積單位再導入到讓學生自己設計更大的面積單位,學生紛紛設計出邊長是10米、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單位,進而認識到了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公頃;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100公頃。這只是初步建立模糊的表象,算是取得小小的.成功,以舊知引入新知再配上設計新的面積單位這個環節著實很吸引學生的注意迸發學生的思維。

  緊接著,我設計了兩個環節讓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公頃和平方千米。對于學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籃球場、大操場的面積,這些是學生深刻體會到的,每天都能見到的,以這些為基準,來感悟1公頃,分別大約是208個教室的面積、24個籃球場的面積、5個大操場的面積,在這個過程中也順帶培養了學生的估算,一舉兩得。“平方千米”實在是太大了,我就從網絡上找到了接近1平方千米大的北京故宮,

  通過觀看航拍故宮視頻,視覺沖擊進而建立了“平方千米”的表象。

  最后設計了“快樂的二選一”環節,讓學生在從今天學習的兩個面積單位中二選一來填,這樣不僅鞏固了本課時的學習內容,也讓學生放松心情,在游戲中學習成長。

  總體來說,對于《公頃和平方千米的認識》這節課的設計和上課的效果,我是很滿意的。看似簡單的設計,其實中間包含了老師的良苦用心,深入淺出的學習,厚積薄發的教學設計,這一切的一切都體現了新課標精神,以生為本,引導學生,讓孩子們樂于學習數學,感受學習數學的樂趣,讓本應抽象乏味的概念課變成了生動活潑的探討課,我覺得本課我上得很成功。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 4

  本節課能把各種資源加以整合、并靈活安排學習時間與空間很好的體現了學科性和綜合性,以數學書本知識為基準,結合生活實際中遇到的問題,創設一系列圍繞主題的教學活動,確立了以學科知識為基礎,以情景主題為背景,適時的穿插另外學科知識,豐富發展數學的內涵,讓學生學習數學學科以外的知識,讓學生從多種途徑中獲取信息,指導具有針對性,啟發性,從而領略數學的精彩。

  1、教材安排照片和文字說明的意圖,要激發學習熱情、引起學習心向、營造學習氛圍。首先是這些旅游景點、著名建筑都是學生比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學生的興趣由此產生。

  2、在游戲中體會1公頃。28個小朋友手拉手圍成一個正方形,是一個簡單的游戲,也是學生愿意做的游戲。教材告訴學生,這個正方形的面積大約是100平方米。如果讓學生這樣圍一圍,看著圍成的正方形,想像100個這樣的正方形有多大,他們又一次體會了1公頃。1公頃的觀念清晰了,有利于形成1平方千米的觀念。

  3、在有吸引力的.情境中首次呈現公頃和平方千米。例1以四張照片為背景,分別呈現明孝陵、中華世紀壇的占地面積,日月潭的面積和2004年我國的森林面積,這些面積都以公頃為單位。

  4、在豐富、多樣的活動中感受1公頃,形成1公頃的觀念,要知道它有多大。“知道”可以在聽和看中接受,也可以在操作實踐中體會。教材為學生選擇了多種渠道,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在頭腦中留下1公頃的印象。教材理解學生形成面積單位觀念的困難,給他們反復感受的機會,使印象逐漸清晰、逐步深刻。

  本節課同學們學習興趣濃厚,積極主動,課堂上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認真觀察,獨立思考,互相討論,合作交流,發現了知識,領悟了知識,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培養了學生優化思維和求異思維的能力,促進了課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學生在愉快的氣氛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課后,我訪問了一些學生,由于農村小學生視野比較窄,個別學生對公頃的大小感知還是有些模糊。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 5

  教學中,建立公頃的概念是重中之重,難中之難。首先,對于公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較少,而教師在教學中難以像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一樣制作教具或學具,學生不能直觀感受到它的大小,便很難建立起正確的表象。要在五年級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起公頃這種大面積單位的空間觀念,不管從操作到應用都有一定的難度。教學的關鍵還在于如何將1公頃的教學轉變為學生對數學體驗的過程。教師的描述是膚淺的,學生僅能體會到公頃好大,大的就是公頃。公頃到底有多大,以什么樣的實物可以類比,都還是十分模糊的。所以建立比較具體的面積概念,唯有通過活動來切身體驗。

  張老師采取了以學生熟悉的場所范圍為依托類比,在教學中結合周圍學生熟悉的環境做具體的描述,來幫助學生建立起對公頃的.正確表象。張老師把自己的學校面積作了一個參照,讓他們置身于熟悉的生活場景里。學生通過走一走,加強學生對1公頃的實際體驗。讓28個學生圍成面積約100平方米的正方形,讓學生估測多少個這樣的正方形正好是1公頃。通過把體驗和數字計算結合起來也增加了數學內涵。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形成表象——抽象概念,建立空間觀念,再聯系生活,拓展想象空間,都充分調動學生多種體驗感受,更有利于學生在頭腦里建立起1公頃的實際觀念的知識體驗。這種體驗是別人無法替代的。在這樣的體驗活動中,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保證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進一步構建所學知識。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 6

  《認識公頃》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公頃和平方千米》第一部分內容,在此之前學生雖然已經初步掌握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也初步有了了解但對于公頃,學生還不能直觀感受到它的太小,便對于建立正確的表象比較困難。教學的重點是幫助學生建立1公頃有多大的表象。這節課從學生所熟悉的情境入手,

  先從學生已有的`舊知“平方厘米平萬分米、平方米常用的面積單位入手勾起學生的回憶建立知識的鏈接點引走己學生的認識沖突喚起他們學習親新的更大的面積單位需要切入新題。

  接著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認識公頃”所想到的。提出問題例如有“什么是公頃”";公頃有什么用途?用到哪里”“公頃與平方米有什么關系”......最讓人驚喜的是有學生提出用字母怎么表示“公頃”。這都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探索“公頃“來全面的認識它。

  在教學中,要積極建立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出示天安門廣場故宮等占地面積資料形成意象再結合我們熟悉的校園和科技館。建立1公頃大約是多大面積的空間觀念讓學生進一步明白測量和計算土地面積通常用公頃作單位

  “公頃”這個概念在被學生感受類比,遷移中構建,深入學生心目中的一個面積單位,在最后與平方米之間相互轉化的學習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推算出二者轉化的規律所在。達到熟練推理地步,這也是進一步深化”公頃"認識的一方面。

  總之,本節課的學習要多角度帶著學生來認識同時,也要關注學生后面掌握和靈活運用情況。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 7

  一、設計意圖與主要理念:

  1、關注和利用學生的已有知識。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考慮到學生對1公頃的占地面積缺乏明確的感知與了解。因此,我從學生已有的舊知“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引入,通過對已學過的面積單位的復習,勾起學生的回憶,建立起知識的鏈接點,并通過修改教材內容(將“公頃”改為“平方米”),從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喚起他們學習新的更大的.面積單位的需要,從而切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公頃。

  2、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所以在認知“公頃”時,教師放手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師在學生主動探求新知的過程中,只是起著設疑、激趣、點撥、解惑的作用,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很快就認識到1公頃”就是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積。但這只是初步的感知,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直接地在學習中意識到1公頃有多大。我從學生熟悉的學校操場、學校、教室等場所的占地面積出發,讓學生把們的面積與1公頃比一比大小。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大約要200個自己的教室、或者4個我們學校的操場合起來才有1公頃,學校雖然看上去很大,但是占地面積還不到1公頃。這樣學生就在自己的計算與比較中體會到1公頃確實是很大的,公頃是用來計量大面積的面積單位。通過學生主動地去想象、嘗試、發現、思考和歸結,比較深刻地體會了1公頃的實際大小,建立1公頃的正確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3、充分關注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公頃是面積單位中的一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將此理念貫穿始終,通過“公頃”與已學面積單位的比較,以及相互之間的換算等活動,使學生深刻體會到數學知識之間的密切聯系。

  二、存在問題與改進措施

  1、在認識到“1公頃是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積”后,不應該只讓學生讀一讀1公頃的概念,還要問一問學生1公頃一定是正方形土地的面積嗎?讓學生明白其實它的逆命題是否命題,比如只要長方形的長與寬相乘得10000平方米,那么面積就是公頃。而1公頃=10000平方米的得出只是在口頭上,如果板書在黑板上學生會印象更深刻。

  2、提問要分層。基本的、鞏固性的問題可以讓中、下等學生回答,而拔高性的問題可以讓優等生回答,注意全班性的反饋。

  3、教學節奏要張弛得當。尤其在感受“1公頃”的大小時教學節奏要放慢,重點的地方要慢慢講,講清講透,不能走過場,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認真地去感受、體會,可能教學效果會更好。

  縱觀本課教學,“公頃”這個概念在被學生感受、類比,遷移中不斷建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生活經驗被逐步喚醒,思維之弦被撥動,學生逐步構建和生成著自己對公頃的理解。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 8

  公頃的認識是五年級上冊的內容,是學生在認識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這些面積單位后,要理解和認識的一個較大的土地面積單位。從學習內容上看,本節課對學生的技能要求并不高,學生只要能掌握1公頃=10000平方米這個關系,并用這個進率進行單位的換算就行,但本節課的難點在于學生如何建立1公頃大小的概念和表象,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合理的使用公頃這個單位。出于這樣的考慮,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著重關注了兩點:一、課題怎樣引入,怎樣讓學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去認識公頃。二、1公頃的概念怎樣幫助學生建立,讓學生形成初步的表象判斷。

  生活實際是重要的學習資源。建立1公頃概念是本節課的.難點,在幫助學生建立1公頃概念時,我設計了一組題目,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經歷和1公頃比較:如學校的面積、足球場的面積、承德各著名景點的面積等。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深化1公頃的認識,建立起1公頃的概念。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既能體會到公頃是一個較大的面積單位,又能具體感知1公頃的實際大小,從而建立1公頃的正確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 9

  《認識公頃》是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二單元《公頃和平方千米》第一部分內容。在此之前,學生雖然已初步掌握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對這些面積單位概念建構的過程也初步了解,但對于公頃,學生不能直觀感受到它的大小,便很難建立起正確的表象。教學的重點應是幫助學生建立1公頃的表象。如何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幫助學生認知1公頃到底有多大呢?這節課的教學中從學生所熟悉情境入手展開教學。

  1、進行本課的教學設計時,考慮到學生對1公頃的占地面積缺乏明確的感知與了解。因此,我從學生已有的舊知“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引入,通過對已學過的面積單位的復習,勾起學生的回憶,建立起知識的鏈接點,從而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喚起他們學習新的更大的面積單位的需要,從而切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來認識公頃。

  2、“數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我制作了圖片讓學生觀看,了解公頃,但這只是初步的感知,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直接地在學習中意識到1公頃有多大。我從學生熟悉的學校操場、學校、教室等場所的占地面積出發,讓學生把它們的面積與1公頃比一比大小。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大約要200個自己的教室、或者我們學校占地面積大約有1公頃,這樣學生就在自己的計算與比較中體會到1公頃確實是很大的`,公頃是用來計量大面積的面積單位。通過學生主動地去想象、嘗試、發現、思考和歸結,比較深刻地體會了1公頃的實際大小,建立1公頃的正確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3、在幫助學生基本建立1公頃的正確表象之后,我又出示了例題中的一組照片,向學生介紹這些他們比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旅游景點、著名建筑,有效激發學習熱情,營造了學習氛圍,也恰到好處地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4、在認識到“1公頃是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積”后,不應該只讓學生讀一讀1公頃的概念,還要問一問學生1公頃一定是正方形土地的面積嗎?讓學生真正理解1公頃,比如只要長方形的長與寬相乘得10000平方米,那么面積就是公頃。

  5、在感受“1公頃”的大小時教學節奏要放慢,重點的地方要慢慢講,講清講透,不能走過場,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認真地去感受、體會,可能教學效果會更好。

  “公頃”這個概念在被學生感受、類比,遷移中不斷建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生活經驗被逐步喚醒,思維之弦被撥動,學生逐步構建和生成著自己對公頃的理解。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 10

  在學習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這些面積單位適用于計量物體表面、平面圖形以及小塊土地的面積,而計量較大的土地面積這些單位就不方便了,因此引入較大的土地面積單位之一——公頃。在此基礎上同時利用照片和文字說明介紹這些學生比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旅游景點、著名建筑,有效激發學習熱情,營造了學習氛圍。由此讓學生感知,教室的面積有50平方米左右,圖中北京天安門、上海世博園中國館面積比教室的占地面積大得多,顯然“平方米”不合適,注意力集中到新的土地面積單位的認識上,自然引入“公頃”這個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

  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觸過“公頃”,但對于“公頃”的概念仍然比較陌生。教學的重點不僅僅是讓學生知道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公頃,還要幫助學生建立1公頃的`表象:通過與現實中的學校、操場、教室、多功能廳的比較讓學生來感知1公頃有多大。但又有些顧慮,所以在讓學生感受活動形式上還有些欠缺。比如可以帶學生到學校操場上感受100米直跑道的長度,讓學生想象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大小。組織28個左右的學生圍成正方形感受100平方米正方形的大小。只有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引導學生反復感受體會,逐步加深印象。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 11

  《認識公頃》是蘇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上冊第八單元認識平方千米和公頃中的第一部分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初步掌握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積單位,對這些面積單位概念建構的過程也初步了解,這為認識“公頃”這個面積單位在知識經驗、認知經驗等方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五年級學生的直觀感知能力還比較薄弱,同時對土地面積單位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也不是非常關注。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教學中很有必要鼓勵學生采取多種不同的學習方式來增強感知能力,領會“公頃”這一概念的本質。

  實際教學中,由于學生年齡小,生活空間相對狹窄,見識少,體會1公頃比較困難。教學時如何突破這一難點呢?在教學中,我為學生提供多種渠道去感知1公頃的大小,分別經歷了其它面積單位知識的遷移,和欣賞自然風光感受到公頃一般是用在測量土地面積上,接著讓學生通過對比反復感受體會,逐步加深印象。先讓學生猜測1公頃大約有多大》然后我提供一些學生生活中見的到,摸得著的具體媒介來幫助學生理解和感知1公頃的實際大小。比如感受28個小朋友圍城一個正方形的`面積是100平方米,多少個這樣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公頃呢?以及通過感知多少個教室的面積和籃球場的面積是1公頃來感受1公頃面積的實際大小,可以說很好地幫助學生領會了公頃這一面積單位。同時讓學生感受到公頃是一個很大的面積單位。

  其次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實際滲透思想教育,比如教學過程中利用生動的圖片、數據,讓學生感受住過的山河的壯麗,自然風光的優美,人文景物的文化沉淀,從而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熱情。

  教學畢竟是一門缺憾的藝術,自己在實際教學中的把握能力還有待加強,比如教學單位換算一環節,就引導學生在比較是把公頃化做平方米比較簡便,還是把平方米化作公頃比較簡便一塊處理的比較生硬。教學練習環節的處理重點不夠突出,可能出現個別學生不能很好理會的情況,還有在對教室實際大小的估計有偏差,導致教學效果一般。

  以上是今后教學中需要改進的地方,通過這次活動,自己加深了對教材的把握力度,能夠很好的認真去研讀教材,變教材為教學的原料,去組織教學,今后努力方向是認真打磨教學中的細節,讓課堂中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學習熱情高漲起來,課堂中師生交流廣泛起來。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 12

  雖然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接觸過“公頃”,但對于“公頃”的概念仍然比較陌生。教學的重點如果僅僅是讓學生知道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公頃顯然是不正確的,而應是幫助學生建立1公頃的表象。如何借助學生已有的知識與生活經驗,幫助學生認知1公頃到底有多大呢?我在這節課的教學中進行了嘗試。

  這節課我沒有設計豐富多彩的導入,開始就進入復習回憶階段。讓同學們想:都學過哪些面積單位,然后屏幕出示邊長1厘米和1分米的正方形。讓學生感受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的大小。同學們掌握的很好,順口就能說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這些耳熟能詳的知識激發了同學們學習的自信。

  公頃是一個很大的面積單位,所以建立1公頃的實際大小的表象較難。所以在上課前,我帶領學生去了隔壁的小區走了走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周長。在課堂上,我要求學生把眼睛閉起來,回憶當天走了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就是1公頃。然后要求學生討論1公頃等于多少平方米。但這只是初步的感知,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直接地在學習中意識到1公頃有多大。我從學生熟悉的學校操場、學校、教室等場所的占地面積出發,讓學生把們的面積與1公頃比一比大小。學生在比較中發現大約要200個自己的教室、或者4個我們學校的操場合起來才有1公頃,學校雖然看上去很大,但是占地面積還不到1公頃。這樣學生就在自己的計算與比較中體會到1公頃確實是很大的,公頃是用來計量大面積的面積單位。通過學生主動地去想象、嘗試、發現、思考和歸結,比較深刻地體會了1公頃的實際大小,建立1公頃的`正確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在幫助學生基本建立1公頃的正確表象之后,我又出示了例題中的一組照片,向學生介紹這些他們比較熟悉而且非常向往的旅游景點、著名建筑,有效激發學習熱情,營造了學習氛圍,也恰到好處地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

  為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學有所得,所以在練習中我安排兩個層次的內容:(1)基本練習:本節課教學中的第一次反饋。(82頁試一試 )做這題的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計算大的土地面積用平方米比較麻煩,并體會4公頃有多大;(2)綜合練習:主要防止思維定勢與惰性思維。(練習十四4題)在學生算出苗圃的高以后,想一想底250米、高160米的平行四邊形,又經歷了一次對1公頃的感受。

  綜觀公頃概念的整個教學過程,我覺得認識公頃,建立這樣一個面積單位,學生是需要一個從模糊到清晰的過程的,需要不斷地累積表象認識,一個正確的數學概念,對學生而言無疑是一個復雜的思維過程。1公頃的大小要想通過教師的描述是膚淺的,唯有讓學生以熟悉的場所范圍為依據,并結合學生熟悉的環境做具體的描述,才能幫學生建立起對公頃的正確表象。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 13

  從這節課的教學過程和效果來看,都比較好。所以我真正感到,教材只有一本,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卻可以百花齊放。因此,教師的教學理念確實是十分重要的。由于1公頃的面積比較大,學生建立1公頃的表象比較困難,所以把教學活動安排在室內和室外相結合的.形式。關于平方米和公頃的互化,只有公頃的意義是新知識,所以在這里以學生嘗試為主。對于試一試關鍵是抓住新的知識點,其它都是學生為主,教師只是適時地加以引導即可。

  在教學中結合周圍學生熟悉的環境作具體的描述:如學校大約是幾公頃等等。這樣學習面積單位之間換算才體現出它的意義和作用,學生也因切實體會到是在學習“生活中的數學”而感受深刻。

  點評: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掌握了一些長方形、正方形的知識以及它們的面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學習土地面積單位——公頃。因此,新課前復習面積的概念、常用的面積單位以及它們之間的進率。

  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使學生對1公頃有多大有個具體觀念,這樣才能進行正確的推算。因此,通過實際活動,實地觀察、具體推算,幫助學生建立具體觀念。實際觀察分三步:先觀察1平方米有多大;再觀察100平方米有多大;再想象100個這樣大的正方形土地就是1公頃。這樣由小到大便于學生建立具體觀念。

  回到教室后,通過提問,喚起學生對剛才在操場實際操作的想象,推算出1公頃=10000平方米,這樣教室內外的結合,一方面可以加深實際觀察的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利用教室內學生思想容易集中,推算出公頃和平方米之間的關系,容易記住。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 14

  一、重視基本概念的應用,加強基礎知識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教學中,落實好基礎性練習。如以填空形式來完成單位間的換算,強調換算方法的說明及應用。同時,在練習中注意,通過追問突出基本技能訓練。如“水立方”占地面積約6公頃,可追問“合多少平方米?是幾個學校那么大?”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面積約是1100平方千米,又可追問“合多少公頃?”追問中還可提供北京或者澳門等區域的面積,請學生作比較。

  二、適當調整或增加練習作業的素材,增強學習材料的豐富性。

  在一些具體場景面積的判斷或單位選擇上,可調整或增加一些當地的、學生更為熟悉的`材料,以更好地利用學生的直接經驗進行練習。這樣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同時也幫助學生建立“公頃”的表象。

  三、增加學習活動的開放性。

  教學中,適度挖掘相應習題的多元價值,擴大習題的開放性,以進一步豐富感性經驗。如第7題練習中,當結合1公頃、1平方千米、1平方米的關系完成了人數的估算后,可將“1平方米站的人數”換成其他事物,再來測算。如“1平方米鋪方磚幾塊”,“1平方米擺課桌幾張”等等,作為素材,再次練習,不僅強化了土地面積單位間的關系,同時也有利于對1公頃、1平方千米表象的建立。

  四、強調熟悉素材的應用,體現數學的價值。

  例如第8題,在完成了教材提供的6個省、自治區的面積排序后,可將所在省的土地面積與之比較。此外,還可提供一些更接近學生生活的素材,如本省內所轄的地級市的面積等。既讓學生了解了所在地區土地面積的信息,又體會了數學的意義。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 15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發展合情推理和演繹推理能力”。因此,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采用觀察、操作、測量、推算、交流等多種方式,盡量把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貫穿在整個“公頃”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如在概念教學初期,由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等于邊長分別為1米、1分米、1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大小,引導學生猜測、推理,形成1公頃等于邊長為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大小的初步認識。在觀察、操作等活動中,從一間教室的`面積是50平方米,4個同學手拉手圍成的1平方米大小的正方形可以站進16個同學,引導學生推算出200間教室的面積、80個我們學校升旗時站成的方陣面積大約就是1公頃,從而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公頃”這一面積單位的表象認識和感性經驗。

  “平方千米”這個面積單位太大,學生不容易直接建立表象。教師通過創設中國陸地領土面積這樣的情境,幫助學生初步感受平方千米是個很大的土地面積單位。接著,教師設計多種活動讓學生進行精測想象、推理計算等,引導學生從數理層面理解1平方千米的大小以及它和平方米、公項之間的換算關系。最后,通過天安門廣場占地面積、“烏巢”占地面積等實例與1平方千米進行對比,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直觀經驗,更好地建立1公項和1平方千米的表象,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 16

  這節課上讓學生感知的比較多,從看例題的圖片,到自己說說對平方千米的認識,到揭示新知,再到估計各省的面積,閱讀“你知道嗎”,學生的臉上不時會露出驚訝的表情,很多驚嘆句也會不時的冒出來。我想,學生的數學學習需要借助一個個的階梯和平臺,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所以我很樂意為他們的`數學學習作出這樣的努力和搭建。

  “公頃”和“平方千米”這兩個土地面積單位比較大,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形成表象確實有些因難。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熟悉的場地,如教室的面積一般是50平方米2,200個教室的面積大約是1公頃,通過學生的想像,加深學生對“公頃”這個土地面積單位的認識。在使學生明確了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千米之后,教師可以在學生對1公頃形成了表象之后,讓學生想象一下100塊1公頃的土地,就是1平方千米大。還可以通過其他的素材幫助學生認識和想象,如,一個足球場的面積約7000平方米,140個足球場的面積約1平方千米。課上我并沒有急于的去完成各種鞏固練習。而是花了很多時間讓學生去體驗,去想象,再把他們的體驗和想象轉化成語言,描述出來,帶動更多的學生。當然暴露的問題也很多

  (1)當把學生帶到操場上,測量操場面積時,站著觀察的同學沒有興趣、注意力不集中、交頭接耳、紀律確實不太令人滿意。事后我想這是因為老師在不知不覺之中又充當了主角,一個人不停的在說,絕大多數同學仍沒有參與,他們探究的興趣沒能得到激發,好奇心沒能得到滿足,學習就成了被動地接受。這樣的學習形式對學生來說仍是枯燥乏味的。如果以小組為單位,每個小組自行商量解決這個問題,最后匯報總結,那樣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2)在下課鈴聲響起之前,如果能讓學生們沿著操場圍墻走一圈,在享受著收獲的幸福氛圍中,去實際感受一下操場的面積與1公頃的大小,那將使學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 17

  公頃和平方千米是較大的面積單位,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用到的地方不多,所以學生比較生疏,在教學第八單元單元的時候,感覺這個東西是教不會的,所以1公頃的認識主要是以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為主,根據一定的推測,來感悟1公頃的大小,公頃和平方千米的教學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的主要問題在于:對1公頃的認識不夠深刻,主要體現在填空的時候,遇到“故宮的面積大約是40()”時,學生會不自覺的填寫平方千米,教學過程中有成功之處也有失敗之處,現在總結如下。

  一、區分好“公頃”和“平方千米”的使用地方

  大、較大這兩個詞的界定是很含糊的,對于學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籃球場、大操場的面積,這些是學生深刻體會到的,每天都能見到的,以這些為基準,來感悟1公頃,分別大約是200個教室的面積、24個籃球場的面積、5個大操場的面積。

  相對于1平方米而言,公頃是較大的單位,它是用來測量土地面積的,這個時候需要給孩子一個整體的概念,它是有別于“平方米”的,所以有1公頃=10000平方米,因為特殊所以進率是10000,這也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

  大是相對的,較大也是相對的,因為是相對來說,所以學生的認知結構會出現混亂,自然會體現在搞不清楚到底該填寫公頃還是平方千米了,所以想解決這個問題,要給學生建立起一個標準。

  在生活中,想要找到這個標準是困難的',尤其是“平方千米”的標準,個人以為應該是建立在行政區劃“市”的基礎之上,給學生這個標準之后,再讓學生去感悟何時用平方千米何時用公頃則有些好轉。在一般的情況下,“較大”用公頃,“大”用平方千米,這樣的策略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有助于學生認知結構的重新建構。

  二、在活動體驗中建立地級單位的概念

  動腦去想,用眼去看,動手去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般程序,這樣的過程本身是無可挑剔的,但是對于生本之間需要一個媒介起到引導作用,這就是教師,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有價值的思考和有意義的探索活動,獲得新的知識,形成技能。

  動腦想1公頃是很困難的,學生的描述無非是“大”、“很大”,這樣的描述是建立在淺表層面的,學生此時并未建立起1公頃的直觀概念,在他們的腦海中只出現了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但到底是什么并無確切概念。

  用體驗活動來幫助學生建立起概念,并且給出實實在在地拓展,1平方千米的教學難點是體驗,學生無法從1公頃的概念類比出100公頃,而在現實生活中,連大人對平方千米的概念也是比較生疏的。

  我想到了數學上的一種思想方法,叫做“不完全歸納法”,也就是說,我們在教學平方千米的時候,知識形成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習得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體驗、辯論、思辨的過程。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 18

  這篇教學設計通過施教,符合新課程理念,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能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問題的探索與研究,學生在整節課中學得輕松。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條理清晰,層次清楚,學生思維活躍,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運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采用小組合作形式,體現了合作精神。重點突破了公頃與平方米間的關系。

  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練習有由淺入深,結合身邊的事物,體現新課標精神,學生活中的數學,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但還受課本資源的限制,不能大膽突破教材,充分利用生活資源。但是這節課公頃和平方千米離學生的實際生活有點遠,學起來有點枯燥和乏味的,在這里的練習設計,我安排的有點少,只是采用書本上的直接單位換算,由學生填空,發現在教學后期,學生明顯有興趣不足,所以在練習形式上要多加改變總之對這節課的教學,我盡量采用以學生為主體的合作教學方式,讓學生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體驗成功。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 19

  公頃和平方千米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的教學難點在于公頃與平方米這兩個面積單位不容易親身體驗,因此在他們的頭腦中還是基于想象的基礎。而在教學平方千米時,學生理解的難度更大,本身公頃已經夠大了,再加上平方千米,學生更是缺乏平方千米知識的了解。在教學中,我結合學生熟悉的場地,如教室的面積一般是50平方米,200個教室的面積大約是1公頃,通過學生的想像,加深學生對“公頃”這個土地面積單位的`認識。

  在使學生明確了邊長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千米之后,可以在學生對1公頃形成了表象之后,讓學生想象一下100塊1公頃的土地,就是1平方千米大。還通過其他的素材幫助學生認識和想象,如,一個足球場的面積約7000平方米,140個足球場的面積約1平方千米。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既能體會到公頃是一個較大的面積單位,又能具體感知1公頃的實際大小,從而建立1公頃的正確表象,發展空間觀念。最后通過讓學生舉例來說明什么時候用公頃、什么時候用平方千米來計量土地面積比較合適,掌握了這兩個較大土地面積單位的實際用法以及它們之間的換算關系。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 20

  《公頃和平方千米》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它的教學難點在于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

  這節課上讓學生感知的比較多,從看例題的圖片到自己說說對平方千米的認識,到揭示新知,閱讀“生活中的數學”,學生的臉上不時會露出驚訝的表情,很多驚嘆句也會不時的冒出來。我想,學生的數學學習需要借助一個個的階梯和平臺,需要一個接受的過程,“公頃”和“平方千米”這兩個土地面積單位比較大,對四年級的學生來說,形成表象確實有些因難。教材中所出示的場景學生并不熟悉,缺乏感知。公頃和平方千米是較大的面積單位,在我們的生活當中用到的地方不多,所以學生比較生疏。

  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學生的主要問題在于:對1公頃的認識不夠深刻,主要體現在填空的時候,遇到“故宮的面積大約是40()”時,學生會不自覺的填寫平方千米,教學過程中有成功之處也有失敗之處。

  要讓孩子們區分好“公頃”和“平方千米”的使用地方。大、較大這兩個詞的界定是很含糊的,對于學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籃球場、大操場的面積,這些是學生深刻體會到的,每天都能見到的,以這些為基準,來感悟1公頃,分別大約是200個教室的面積、24個籃球場的面積、5個大操場的面積。

  相對于1平方米而言,公頃是較大的單位,它是用來測量土地面積的,這個時候需要給孩子一個整體的概念,它是有別于“平方米”的,所以有1公頃=10000平方米,因為特殊所以進率是10000,這也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

  “大”是相對的,“較大”也是相對的',因為是相對來說,所以學生的認知結構會出現混亂,自然會體現在搞不清楚到底該填寫公頃還是平方千米了,所以想解決這個問題,要給學生建立起一個標準。

  在生活中,想要找到這個標準是困難的,尤其是“平方千米”的標準,個人以為應該是建立在行政區劃“市”的基礎之上,給學生這個標準之后,再讓學生去感悟何時用平方千米何時用公頃則有些好轉。在一般的情況下,“較大”用公頃,“大”用平方千米,這樣的策略符合學生的認知需求,有助于學生認知結構的重新建構。

  結合教學,滲透思想教育。在本節課教學中,我利用生動的圖片、數據,讓學生感受祖國的山河壯麗,從而激發學生愛祖國的熱情。

  我們在教學平方千米、公頃的時候,我們應該深知,知識形成的過程是需要時間的,學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體驗、辯論、思辨的過程。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 21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常用的面積單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和常見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認識1公頃、1平方千米,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發現平方米、公頃和平方千米之間的進率。在公頃的認識中我是這樣安排教學的:

  首先師問: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常用的.面積單位?(板書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接著師又出示了一段話(明明從面積90的家中出來上學校,走進教室,按下面積2的按鈕,打開電燈,坐在面積24的課桌前,開始了一天的學習。中午放學了,明明離開了面積為4的校園,愉快地向家中走去。)師:你能從中選擇合適的單位把這段話補充完整嗎?)前面的三個橫線學生很容易填出,而后面的橫線學生的內心對已有的知識產生了火花的撞碰,從心底里想知道這里該填什么單位,激起了學生求知的欲望。這時師不失時機地引入學習內容:這節課我們一起走進比平方米還高級的面積單位——公頃。

  接下來,師相繼出示一些圖片,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公頃的大小。與此同時,師:說了這么多與公頃有關的信息,你有什么發現?公頃到底是什么?它有什么用處?帶著這些問題請同學們打開課本81頁自學,找到后與同桌說一說……

  面積單位本身是很抽象的,學生很難具體感受到它的大小,因此,在這里的教學,要結合現實的素材,學生身邊常見的場景,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用公頃表示的面積是比較大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自學,合作交流,重視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1公頃的大小,引導學生用數學的眼光關注周圍的世界。

【認識公頃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認識公頃教案02-27

《認識公頃》教學設計(通用10篇)05-25

公頃和平方千米的教學反思04-29

《公頃和平方千米》教學反思05-02

<< 認識公頃>>教案04-25

《認識比》的教學反思10-19

《比的認識》教學反思04-16

《公頃平方千米》教學反思(精選10篇)10-09

《除法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_教學反思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