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 認識公頃>>教案
認識公頃>>教案 TITLE=<< 認識公頃>>教案 TITLE=<< 認識公頃>>教案 TITLE=<< << 認識公頃>>教案 教學內容:認識公頃(課本81---82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積單位公頃;通過實際觀察和推算,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2.使學生能借助計算器,應用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和有關面積單位換算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相互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 教學難點: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回憶學過的面積單位. 師:同學們,我們以前學過那些面積單位? 生:平方米 平方分米 平方厘米 師:很好!那你們能不能說一說它們有多大嗎? 根據學生的回答,課件出示它們的面積。 2.請你看一看,想一想。填寫什么單位合適? 一塊橡皮它上面的面積大約是15( )。 一張課桌它上面的面積大約是24( )。 一塊黑板它前面的面積大約是4 ( )。 3.出示課件:例題1的四個畫面。 通過學生觀察,說說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主探究,認識公頃 1.認識1公頃的含義。 1) 學生先自學課本81頁內容. 2) 小組交流自學內容. 3) 抽生回答,你知道了什么? 2.師生一起歸納總結. 3.體會1公頃的實際大小。 讓28個學生手拉手圍成一個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面積大約是100平方米。(每邊7個學生大約10米長) 推想一下看多少個這樣的正方形面積大約是1公頃。 10000÷100=100(個) 讓學生討論后,進行說明。 想象一下,邊長100米的正方形土地有多大?1公頃的面積有多大? (用我們的校園作具體的描述,讓學生切身體會公頃的大小) 4.進行單位換算。 出示“試一試”中的題目:一塊平行四邊形的菜地,底是250米,高是160米。這塊菜地有多 少平方米?合多少公傾? 完成后,要求學生把解答過程和單位換算的方法與同學進行交流。 簡要小結:把以平方米作單位的數量改寫成以公頃作單位的數量時,可以用原來的數除以10000,或者直接把原來數的小數點向左移動四位。 5.鞏固練習 (1)課件出示練習題 抽生回答,并讓學生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2)做第82頁“練一練”第1題。 先讓學生獨立計算,再討論這個足球場的面積是不是有1公頃。 (3)做“練一練”第2題。 教師對教室地面的長和寬進行步測后,師生共同計算出面積。再算一算多少個這樣的教室地面面積是1公頃。 三.課堂小結: 談話: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 <<公頃的認識>>說課: 公頃的認識是蘇教版國標本五年級上冊的內容,是學生在認識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這些面積單位后,要理解和認識的一個較大的土地面積單位。從學習內容上看,本節課對學生的技能要求并不高,學生只要能掌握1公頃=10000平方米這個關系,并用這個進率進行單位的換算就行,但本節課的難點在于學生如何建立1公頃大小的概念和表象,在今后的生活中可以合理的使用公頃這個單位。出于這樣的考慮,因此在教學設計時,我著重關注了兩點:一、課題怎樣引入,怎樣讓學生在自然的情景中去認識公頃。二、1公頃的概念怎樣幫助學生建立,讓學生形成初步的表象判斷。 教學中,我從學生以前學過的知識入手,通過學生的復習,重新喚起學生對面積的認識.接著課件出示例一,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學生的自學,自主探究新知.在師生一起歸納總結時,為了突破這節課的難點,讓學生對公頃有一個更清楚的表象,我例舉了我們校園的面積就是大約1公頃,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的理解公頃. 生活實際是重要的學習資源。建立1公頃概念是本節課的難點,在幫助學生建立1公頃概念時,我設計了一組題目,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經歷和1公頃比較,使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深化1公頃的認識,建立起1公頃的概念。通過這樣的學習,學生既能體會到公頃是一個較大的面積單位,又能具體感知1公頃的實際大小,從而建立1公頃的正確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公頃的認識>>課后反思: 對于公頃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較少,而教師在教學中難以像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一樣制作教具或學具,學生不能直觀感受到它的大小,便很難建立起正確的表象。在教學中,我利用學生身邊熟悉的土地替換了書上的四幅圖,建立起生動、豐富的表象,初步形成“公頃”的表象,為進一步認識公頃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教學的關鍵還在于如何將1公頃的教學轉變為學生對數學體驗的過程。前面的感知仍然是膚淺的,公頃到底有多大,以什么樣的實物可以類比,都還是十分模糊的。所以建立比較具體的面積概念,唯有通過活動來切身體驗。課前我把學生帶到了學校的操場上,讓他們置身于熟悉的生活場景里。組織28名學生手拉手圍成正方形,估計它的面積大約是100平方米,這樣課上再估計出1公頃的土地有多大。加強學生對1公頃的實際體驗。通過把體驗和數字計算結合起來也增加了數學內涵。由于學生比較有興趣,后來在估計學校總面積時,學生就估計得比較合理了。學生通過實踐操作——形成表象——抽象概念,建立空間觀念,再聯系生活,拓展想象空間,都充分調動學生多種體驗感受,更有利于學生在頭腦里建立起1公頃的實際觀念的知識體驗。這種體驗是別人無法替代的。在這樣的體驗活動中,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保證了學生對學習內容的理解,進一步構建所學知識。 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數學教學過程是師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教師要引導孩子積極主動地探索知識,和他們共同體驗學習的過程,共同分享學習的快樂。在本課中,讓學生積極參與操作與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研究和探索的機會。教師在學生主動探求新知的過程中,只是起著設疑、激趣、點撥、解惑的作用,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主動的去想象、嘗試、發現、思考和歸結,這樣學生在面對數學問題時,用自己的智慧去探求數學的奧秘,學生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才能得以體現。 從本節課上,我深刻體會到,課堂是師生互動交往的主陣地。課堂不能是教師一人的“獨奏”或“單口相聲”。教學不只是向學生展示前人認識的成果,而應在平等的師生關系中,在共識共享的基本形式下,讓教師、學生、教材、環境之間不斷地進行對話和交流,從而實現課堂教學實踐性的本質。【<< 認識公頃>>教案】相關文章:
<<愛的教育>>讀后感04-27
<<狗來了>>讀后感04-27
<<烏塔>>讀后感04-27
<<傲慢與偏見>>讀后感04-27
<<黨旗飄飄讀后感>> — 陳康04-27
<<養父>>觀后感04-28
<<三十六計>>讀后感04-27
<<生產消費者力量>>讀后感04-28
<<閃富先做兩件事>>讀后感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