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比》的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借助教學反思我們可以學習到很多講課技巧,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認識比》的教學反思,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認識比》的教學反思1
《認識比》教學反思:
.
1. 由預習作業入手直奔主題,可以使課堂實現真正的高效。
2. 從學生已知的倍數關系引出比,讓學生溫故知新加深比的印象。
3. 理解特例可以使學生對比的認知更全面。
4. 反復的追問,使比的重點“每份的量必須一樣、注意前后的順序”更加突出,同時也引出部分與總量的比,并為后面的練習打下良好的.伏筆。
5. 該放手時就放手,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6. 數學從生活來還到生活中去,把學生放手于生活的大背景下理解比,更好地幫助學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
7. 理解黃金比,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同時,更讓學生進行了一次美的熏陶。
8. 明確比較之除法、分數的優越性在于可以同時表示多個數量之間的關系
《認識比》的教學反思2
《倒數的認識》是在學生掌握了整數乘法、分數加法和減法計算、分數乘法的意義和計算法則、分數乘法應用題等知識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理解倒數的意義和會求一個數的倒數是學生學習分數除法的前提。學生只有學好這部分知識,才能更好地掌握后面的分數除法的計算和應用題。
《倒數的認識》這一課的核心內容是“倒數的意義和求法”。“倒數的意義”屬于概念的教學,我認為,只有讓學生關注基礎知識本身,讓學生在深入剖析“倒數的'意義”的過程中,學會數學思考,體會解決問題所帶來的成功體驗,才能使學習真正成為學生的需要。
本節課我在設計教學時力求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與交流合作中再現知識發生的過程,提高學生的觀察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實現知識技能與學生智能的同步發展。通過這節課的實際教學,結合新課標,也給了我不少啟示。
啟示一:處理好“教教材”和“用教材”的關系:
1、在課的導入部分,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由倒影和一些有趣的文字引出本節課所要探究的問題――倒數,從形象直觀上感受顛倒位置,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為學生學習新知識做了充分的準備,為學生較好理解倒數的意義做了鋪墊。
2、變例題教學為學生自學課本,發現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然后通過舉例,檢查學生的掌握情況,再總結出求一個數的倒數的方法。
3、豐富練習的形式。在充分利用教材的練習同時,我還適當地補充了練習的內容,使學生在練習中鞏固,在練習中提高。比如設計的“比較大小”,在比較大小之后,讓學生找找其中的規律,為接下來的分數除法做鋪墊。“猜一猜“,不僅用到了倒數的知識,也聯系到前面學的分數乘法應用題。
啟示二:相信學生,處理好扶與放的關系:
1、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相信學生能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學中每一個問題的提出,要使學生不是坐等聽別人講,而是能養成先自己積極思考的習慣。
2、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當學生有困惑時,教師可以充分發揮學生集體智慧,引導學生小組合作、互相學習、互相交流,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提高、在合作中解決困惑。在教學中,我對于探求“整數有沒有倒數”、“0和1有沒有倒數”、“小數有沒有倒數”這幾個環節,充分發揮學生合作交流的作用,去共同解決問題。
《認識比》的教學反思3
八單元分數的初步認識共有以下一些內容:分數的初步認識;分數大小比較,包括分子是1的分數和同分母的大小比較;分數的簡單計算和簡單應用。其中分數的大小比較和簡單應用是難點。
這個單元的教學,我特別注重讓學生動手實踐,折紙、分物等活動,能使學生清楚直觀地感受分數。例如,學習分子是1的分數大小比較時,我讓學生每人準備2張同樣大小的正方形紙,第一張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用分數表示是1/2,第二張平均分成4份,其中一份用分數表示是1/4,學生很直觀地就看到1/2比1/4大,于是我再帶領學生總結分析:平均分的份數越多,每一份反而越小,所以分子是1的份數,分母小的反而大。這樣分析總結得非常透徹了,但是學生做題,我還是發現有的'學生出錯較多,可見這個地方真是個難點。
=
學習分數的簡單應用時,按照課本上的例題,我特意制作了教學,通過形象直觀的,讓學生明確,一個物體或圖形可以看做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一些物體也可以看做一個整體平均分,然后結合第一課時學習的分數的意義,使學生明確,平均分成了幾份,分母就是幾,表示其中的幾份,分子就是幾,經過反復的訓練,學生能快速準確的用分數表示圖中涂色部分占總數的幾分之幾。分數應用第二個例題到六年級學習了分數乘法時還要再學習,有的學生回家做題不會做,家長竟然教給孩子用六年級的分數乘法來做,真是不知道這些家長怎么想的,孩子不會做題,家長首先應該想到看課本例題或問老師呀。
這個單元的內容看似簡單,有一些學生掌握的還真不扎實,這幾天還得好好復習。
《認識比》的教學反思4
本節課的特點主要體現在:
1、以情境入手,貫穿始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本節課以手拉手活動為線索,為學生提供了較廣泛的素材。在手拉手活動中,城市學生可以充分領略到農村的廣闊和農民生活的變化,農村學生也可以感受到城市的繁榮與先進文化。教學時,在運用多媒體課件的形式介紹農村學生來到城市看到的情景。然后,在通過觀察情景圖,提出問題,借助學生已有的計數單位和數位等知識,引導學生進行推理、想象。
2、有充分的時間數數,感知數,對學生數數進行方法指導。
讓學生數數并不是說讓學生自己隨便數,教師在指導學生數的時候應當采用多種的方法,而這些方法在運用的時候也不是說一根一根數完就兩根兩根數,十根十根數完就一百根一百根數,什么時候要一根根數,什么時候要十根十根數,什么時候需要一百根一百根數,每一種方法數的時機,要達到什么目的,教師都要充分考慮到了,通過這樣的'數數不僅讓學生學會了數數而且突破了難點。通過教師這樣細致的指導,學生不僅能數而且能有條理地數。
3、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出現的實際問題。
在本節課中,還重視了對解決問題的相關練習,利用多種形式的練習,讓學生將數學與生活緊密的聯系了起來,增強了學習數學的應用價值。
《認識比》的教學反思5
這節課我設計的環節是先復習線段和厘米的部分,然后教授新課部分。最后將三部分串聯起來總結。在感受一米有多長的部分,學生比較激動好奇。我在組織這部分的時候沒有說清楚,學生有的不太明白。在量黑板,講臺,門有多長的時候,我直接拿出米尺讓學生來量。這中間我應該讓學生自己選擇測量工具,并提問為什么選擇它?這樣能更直觀的讓學生感受到米和厘米的不同。新課部分結束后,我讓學生自己總結厘米和米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通過復習加新授,學生還是能比較全面的羅列出來。但是沒有一定的方向性,這需要我稍微點播和提醒才合適。想想做做中有個問題,怎樣走才是最近的路線?這個問題學生知道都知道,但是如何讓學生徹底明白,我感覺我講述的還不夠清楚。本節課我重點讓學生感受厘米和米之間的關系。通過同桌互相合作測量教室的長和寬,同桌的身高等長度,讓學生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米的概念,使孩子們對米的認識更加具體化。
整節課,學生很積極,但動手操作的時候,課堂紀律不太好。學生的一些不良習慣暴露無遺。這點需要我反復糾正和教導。尤其是動手操作結束后,學具如何擺放等細節問題做的'還不夠好。有些學生趁機玩起了米尺,很多的細節需要我反復琢磨改進。總的來說,學生對米的認識還是比較直觀深刻的。接下來的教學環節中,我尤其需要關注的是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方式。
《認識比》的教學反思6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學生全面、和諧發展,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提倡讓學生親身經歷與體驗,設計這節課時,教師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從教學情境入手,使學生產生學習新知的必要性。
本節課呈現的.是“校園定向運動路線圖”,讓學生學習在位置變化的情況下,判斷行走的方向和路程。使學生了解,到達每一處后要確定到下一個位置的方向和距離。這就需要學生明確在位置變化的情況下觀測點也會隨之變化。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這節課教學時教師充分考慮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為基礎,創設活動情境,使學生一方面親身體驗識別路線圖,另一方面又體會到繪制路線圖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引導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知識并結合生活經驗來探索新知識,掌握新本領。并通過讓學生小組活動,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獲得數學經驗。
《認識比》的教學反思7
“現行的教本就是最好的參考書。”“當書本的內容已經不能滿足我們的教學時,教師要大膽刪改,選取最適合本地區的孩子的資源進行教學。”
這是我去年參加省優質課堂觀摩活動時,一位參與人教版編寫的教授說的話。這兩句話,到現在我還記憶猶新。因為它告訴我:要相信書本而不能迷信書本;要善用教科書而不能盲從教材;要用一顆科學的、研究的心去教我們的書,這樣才是對我們的教科書最大的尊重,對教研最大的尊重。
本學期,我們學校數學科組對二年級的《角的初步認識》這一單元內容進行研究,打磨精品課。該開展研究,老師們就嚷開了:精品課是什么概念?我們這樣一間小學校,基層中的基層,也能搞精品課,我沒有本事,你去搞吧。”我問:“為什么我們就不能搞?”“我們的基礎不好,我們的設備不夠先進,我們對電腦不夠精;還有,我們想不來這么多花俏的課件,人家的課件都美死了,都不用書本的內容,我們要是用書本的內容,輸定了!”
老師們的話讓我無言以對,是的,比賽嘛,“先進”兩個字在任何時候都吃得開。我們只是一間基層學校,要開展精品課程,真的很不容易,但是放棄不是我們的作風,獲不獲獎,一點關系都沒有,關鍵是我們要研究,要進步,要發展,精品課程建設市里的教研重頭戲,一定要踐行!
我跟老師們說:“課件再美,也就是完成教學的輔助工具,它只是教學手段的載體。如果書本原有的材料已經足夠我們完成教學,我們就把最簡單的事情最好,那就是成功!我們追求不來精美,我們就追求樸素美!黃愛華老師拿著一根粉筆就能上出讓人叫絕的好課,我們只要在這過程中努力了,進步了,就達到我們的要求了!”我把上面這兩句話跟老師們說,大家仿佛有所感悟,就開始研究了。
于是,我們就開始動手。上什么課我們早就確定了,這跟我們學校的校驗已經我們學校的課題生相符合的,就上二年級的“角的初步認識”。
研究中,我們發現:書本的主題圖生動有趣,知識面豐富,切合學生生活,完全符合我們的學情,足夠我們順利進行教學的,就沒有必要再標新立異,我們好好利用教科書。把它用好,上好。
考慮到要讓老師們實實在在地發展,而不是“做”一個漂亮的課。用這樣的程序:備課——說課——集體備課——試教——修改——試教——修改——定型這幾個步驟來進行。
彭老師設計的這節課,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在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建立角的概念。
學生對于角究竟有多少認識呢?在一年級的時候,學生曾經有過觀察物體的學習體驗,學生覺得在長方體、正方體上都有一些尖尖的角,可以說對于角的認識他們是比較模糊的,只是直覺中感覺角應該是尖尖的,另外學生也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這些平面圖形中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都有角。所以,角的認識首先應該從學生原有的認知經驗出發,通過讓學生自己指指身邊的角,學生指出后教師將學生指的在黑板上畫出,當發現老師畫的'和自己說得不符合時,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和知識體系發生了矛盾,在矛盾中感知原來自己所說的只是角的頂點,角還需要有兩條邊,并規范了摸角的方法。
二、重視操作活動,提供適當的材料,激發學生探索的興趣。
通過折疊、拼擺、測量、制作學具等多種形式,使學生在主動探索中建立具體感性認識,從而輕松理解并掌握各種特征,更好地實現學習目標。概念的獲得或者空間觀念的建立,要能夠讓學生自我建構,不能夠就概念而概念。老師設計了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畫一畫,這樣幾個環節來激發學生探索和建構的興趣。找,就是找到角在生活中的原型,能夠在生活中找到各種各樣的角,豐富學生對于角的感性認識,實踐證明,學生的感性經驗越豐富那么形成認知就越容易,感性經驗越多,學生的認識就越完整。看,就是通過引導學生觀察來人是從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幾何圖形——角,讓學生通過觀察來區分出各種各樣的角是有相同點的,通過相同點的尋找概括出角所共同具有的本質屬性,從而概括出角的特點,和角的各部分名稱,在這些步驟中,學生調動了生活經驗,充分的運用感知覺,饒有趣味的自我建構了角的概念,這個概念雖然可能還不夠完整,但是在孩子們的心里,應該是一種非常清晰的幾何圖形。
《認識比》的教學反思8
在教科院張老師和學校領導老師的幫助下,我執教了《角的初步認識》這節課,自我感覺較以前的數學課堂提高了一大截。現自評一下。
縱觀整節課,感覺優點有三:
一、能夠做到環節緊湊,思路清晰,從而形成一個較好的教學框架:首先是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其次是放手學生,探究新知;最后是歸納總結,拓展延伸。其中第二大環節又包括5個小環節,即找角、抽象出角的特征、畫角、做角及研究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二、能夠在導入新課中把問題的切入點拋給學生,如:你們最想知道角的哪些知識?從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入手,主動進入到學習的情境中去。而不是讓老師牽著鼻子被動前行。
三、在突破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這一知識難點時,能夠利用電腦多媒體的優勢,巧妙突破。尤其是利用兒童化的'語言,讓學生化難為簡。
但不足之處也有幾點:
一、只備教材,而對學生卻備得不夠。
比如:在找角的特征時,老師意在引著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出尖、線等,從而再轉到數學中的語言:角、邊等。但孩子的認知前提卻不同,有的心中空白,一直說不到點上,只說成折、橫,他們的回答讓老師也無所適從。而有的學生則無所不知,直截了當地說出了角的各部分名稱。讓老師又覺得心中不甘,意猶未盡。
二、在教學過程中,語言不夠簡煉。尤其是對一些數學術語把握得不夠。導致學生對角的認識不是很清晰,從而在數角時走了許多彎路。
通過這次研討課,我感覺自己受益匪淺,并由衷地慶幸自己能獲得這次難得的機會,并時時提醒自己,在以后的教學中,努力進取,從而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教學反思《《角的初步認識》教學反思》一文
《認識比》的教學反思9
《媒體連著我和你——認識廣告》是小學《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課程,教材安排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在迅猛發展的現代媒體社會,培養孩子們對媒體信息的辨析能力,過濾能力和低抗干擾能力。教學這一課時的時候,我捕捉了大量的廣告。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們解決四個方面的問題;1、現代生活中能否沒有廣告?2、廣告有哪些類型?3、如何正確的辨析廣告。4、如何通過合作,創設一條簡單的,備受歡迎的廣告。
整個教學設計,教師以孩子們最熟悉的學校入手,談談介紹自己的學校。這樣的話題,一下子就把孩子們引進了五彩繽紛的廣告世界,學習興趣就這樣被激發。緊接著了解現實生活中能否沒有廣告呢?這一環節是我安排教學的第一個重點,我采用的方法是開展一個小小辯論會,學生通過激勵的自由辯論的形式展開辯論,辯論過程中我只是認真地傾聽,有時候在孩子們跑題的'情況下稍作指導,但是我可以體會到孩子們真的用心去感受廣告,思考廣告,研究廣告了。最后很順利地導出結果,生活中確實離不開廣告,但是過多的廣告會給我們帶來一定的困惑。
教學第二重點——生活中廣告有哪些類型?介紹產品的廣告屬于商業廣告,它的作用是通過媒體推銷廠家上產的商品。它也占廣告的80%左右,而另有一種廣告叫公益廣告,它不是以贏利為主,主要的作用是教育人們要遵守社會公德。第一、學生體會很多的商業廣告不管是設計理念還是拍攝的效果,都賞心悅目,備受人們的關注,教師教學的時候就以生活用品為例,讓學生了解這些用品的用途。第二、公益廣告這一塊,教師選擇的是《防流感》。這樣的廣告,緊貼我們的生活。
隨著經濟的騰飛,產品越來越多,廣告業的發展也日新月異。并不是所有的廣告都會給社會帶來正面影響,還有一大部分的廣告不僅思想不健康,還影響社會,污染環境,欺騙消費者……在這樣的廣告面前,我們一定要用智慧的頭腦認清它們。這正是我教學的第三個重點。要讓孩子們來分清是有困難的,由此,我想到國家頒布的廣告法,通過閱讀、理解廣告法中的條例來辨別良莠不齊的廣告。教學效果還是相當不錯的。
最后一個環節是通過相互合作,一起設計一條簡單的公益廣告。課上安排這樣的環節,主要是要他們了解廣告的設計,又讓環保知識得到宣傳。
總而言之,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教師以說廣告,議廣告,賞廣告,評廣告,做廣告來串連的,學生感受了廣告,參與了廣告,學習氣氛相當活躍。本節課,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引領教學過程,顯得思路清晰,生動有趣,學生學得有滋有味。我始終關注學生的生活,并指導了生活,調動了孩子們已有的生活經驗,課堂活躍。特別是學生自己的廣告設計,激發了興趣,發揮了團體作用,學以致用,極大發揮了學生的創新潛力,延續了他們的課后學習熱情。不足之處在于:教學思路應該簡潔明了,對生成資源要巧妙點撥,及時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認識比》的教學反思10
這個模塊的內容是認識長度單位米,知道1米的具體的長度,米和厘米的關系,知道在量什么物體時用米做單位,什么物體時用厘米做單位。
首先,通過對上節課厘米的復習讓學生知道厘米是在量一些較短的物體時所用的長度單位,那么在量一些較長的一些物體時該選擇什么長度單位呢,這時,學生會對課堂知識產生興趣。進而引入長度單位米,并出示1米的具體長度,讓學生對1米有多長有一個具體的認識。再讓學生自己比劃比劃,更進一步的理解1米的具體的.長度。
1米和1厘米的關系是什么樣的呢,通過對米尺的認識可以幫助學生理解,米尺一共是100厘米,就得出1米等于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這時再進行一些簡單的米和厘米之間的單位換算,加深對米和厘米之間關系的理解。
最后舉一些實際的例子讓學生判斷選擇用什么做單位。如教室的長,杯子的高,電線桿的長,道路的長,鉛筆的長等,由學生來集體討論,通過討論能夠實際應用這兩個長度單位。
長度單位的認識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只有在課堂上結合實際來學習,學生才能真正的理解并運用到生活中。
《認識比》的教學反思11
除法的初步認識”是是學生學習除法的開始.本節課是除法概念的第一課時,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中沒有這方面的知識,因此,這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通過親自動手分實物,明確“平均分”的含義,并且從平均分的過程中清楚、直觀地了解除法的含義。通過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初步的語言表達能力。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低年級學生的.特點,課前的導入部分,我采取講故事的形式,這樣為學生創設了故事情境,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又使學生在故事情節中開始新知識的學習,使學生的思維處于積極狀態。在學生幫助小兔子解決問題的時候,讓學生以自己的學具代替蘑菇進行平均分,然后讓學生交流自己的分法,充分使學生眼、手、口、腦多種感官參與教學活動,自然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但是可能是學生動手操作次數不多,使得學生對“平均分”這個概念理解得不是很透徹。在練習中,題目從理解上就出現了困難,從具體到抽象的認識,的確有一定難度,這個過程中,教師的指導尤為重要,而在練習處理中,教師的指導不是很到位。
另外整節課的教學我還應該多用些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評價,肯定學生的想法,讓學生對自己充滿信心,更加喜歡參與到數學課中來。
《認識比》的教學反思12
這部分教材幫助學生初步建立米的長度觀念,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教材通過讓學生用刻度吃量黑板的程度,感覺到這樣量 要量很多次,太麻煩了,由此引出米尺,使學生切身體會到:量比較長的物體,用迷作單位比較方便。然后教材借助米尺幫助學生建立1米的實際表象。如讓學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將兩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長度。
本節課我采用了以下教學策略,收效較好。
1、學生已經知道1厘米的實際長度,基本上掌握了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所以在認識米和1米=100厘米時,我先讓學生在卷尺上找到“0”刻度,再依次找到1厘米、2厘米、3厘米……100厘米,然后左手捏住卷尺的“0”刻度,右手捏住100厘米的位置,拉直,舉起來,老師告訴學生:“這就是1米” 讓學生仔細體會1米的實際長度。再讓學生把卷尺放下,雙手的位置不動,閉上眼睛,把1米的長度“印”在腦海里。睜開雙眼,用手比一比“1 米”有好長,看誰比的準,看誰比的快,結果全班沒有一個人出錯。通過以上的活動孩子們不僅對“米”有了較深刻的印象,而且對1米=100厘米也理解得比較到位,掌握得較好,。
2、這節課我在作業設計上也十分注意孩子的年齡特征,設計有層次,有梯度,針對性強,同時還具有開放性和探索性。例如::通過排1米長的隊伍需要幾人,走1米長的路需要幾步,這些學生感興趣的活動,引導學生逐步加深對1米的認識。在充分活動的基礎上,讓學生靜靜的思考,通過閉眼想和再次比畫,力求在頭腦中建立清晰的'1米的表象。進而,再次讓學生根據表象剪出1米長的繩子,并借助測量加以調整,學生頭腦中1米的表象將逐步精確,請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米。讓學生邊操作邊思考,手腦并用,協調發展,使學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創新。這樣既深化了所學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認識比》的教學反思13
“倒數的認識”一課是學習分數除法的基礎。這節課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倒數的意義,知道什么是倒數,并會求一個數的倒數。這節課我在上課時,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知識掌握得較好,通過這節課的實際教學,結合新課標,給了我不少啟示。
第一,從聯系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入手,讓學生用簡單的話介紹一下自己的同桌,學生通過實際的對話“我是…的同桌”、“…是我的同桌”、“…和…互為同桌”,讓學生從直觀上理解“互為”同桌的`意思,分散了教學難點,為學習“互為倒數”做了一個鋪墊。而且課堂氣氛也活躍了,融洽了師生關系。
第二,相信學生。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自己自學課本,通過書中的算式,自己發現什么叫做倒數;同時也給學生合作學習的機會,探求“整數的倒數怎么求”、“0和1有沒有倒數”、“小數有沒有倒數”時,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得出結論,能夠群策群力地解決問題。
第三,練習的設計多種多樣,我不僅設計了關于倒數的基礎練習,也有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蘋果”的提高題,讓學生在練習中鞏固,在練習中提高。最后,我出示了一副回文對聯“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僧過大佛寺,寺佛大過僧。”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之美。
《認識比》的教學反思14
《噸的認識》重在于幫助學生建立噸的觀念。力圖體現“猜測、驗證、操作、感受”等以學生“體驗”為主的總體思路。根據課堂實況具體反思如下:
一、以“動態生成”為魂,發現知識的生長點。
1、猜測中生成的懸念:
一開課,讓孩子們猜測老師的體重,不管合理不合理,勇于大擔猜測的,老師預以表揚……正在猜測的熱烈氛圍中,教師告訴大家一個秘密,20個這樣的老師的體重合在一起有1噸多重,使孩子們引起對噸的懸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過搬運礦泉水的實踐活動,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礦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噸。50桶20千克的礦泉水是1噸,探究體驗的過程中,逐步建立了噸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計體重的游戲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學平均每人的體重看作是25千克,40個這樣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才會有1噸。而在班級內有52個小朋友,此時此刻想說些什么?有小朋友從安全的角度分析,這么多同學去乘同一輛公共汽車會超重,產生不安全的隱患,滲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說到:60×25=1500千克,1500千克就有1噸500千克了,超過1噸了,依次得出了“噸”與“千克”化聚的方法,這樣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
整堂課在知識呈現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們的思維,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動態生成中產生知識的生長點。
二、以“體驗學習”為主,變革學生學習方式。
1、體驗于建立表象時:
通過掂2分硬幣,體驗1克的感受,再次提1千克的物品,靜靜地體驗1千克的物品提在手中,停留片刻,有沉的.感覺,通過掂、提的親身經歷,對1克、1千克有了進一步的體驗。接著試抱老師,抱不動,估計老師的體重,想象20個老師合抱在一起約有1噸,1噸有多重:1噸重的物品還能用手來掂、提嗎?……通過掂、提、抱等體驗活動,初步建立了“噸”的表象,初次感受到“噸”。
2、體驗于方法引出時: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猜一猜體重,聽一聽真實的體重的體驗活動中,動態生成了一個新問題:現在咱們班有60個小朋友,平均每人的體重看作是25千克,那么全班同學的體重有多少呢?此時就涉及到了“1500千克”,超過了1噸該怎么表達自己此問題,很自然地引出了1500千克=1噸500千克,4噸800千克=4800千克……在體驗活動的過程中引出了“噸”與“千克”化聚的方法。將學習變成了主動的學習。
《認識比》的教學反思15
比的意義這課是在學生掌握分數應用題及常見的一些數量關系以及能解答簡易方程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比的意義這一節課的重點是對比的意義的理解,要讓學生真正理解并牢固建立起比的概念,讓比的意義作為一條主線貫穿于整個的教學之中。
設計理念:
一、構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教學。
隨著時代的發展,數學教育的價值觀發生了重大變化,由原來的以知識獲取為目標轉變為關注學生的發展為主要目標。本節課教學設計力圖體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被動接受學習變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學習。讓學生親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等方面的發展,把“什么是比?為什么學習比,比有什么作用?”作為核心問題隱藏在整節課的教學思路之中讓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比的事務活動中感知、體驗、理解和深化比的意義。
二、提升課堂教學的課程高度。
教學設計在遵循教材編寫原理的基礎上,對教學題材進行了重組。將求比值的方法,比的分數形式和比值的'區別的聯系等后移到下堂課,以騰出時間來創設不同背景下的不同生活問題。利用富有挑戰性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能夠引導學生有序思維,積極發現,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讓學生在充分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學會表達、學會交流,
三、體現新理念下的課堂教學基本模式。
數學新課程理念下將“總題情景——建立模型——解釋與應用”這一結構框架作為基本教學模式。本課在設計時通過對生活情景中燒飯的生活實例,使學生初步感受到比的意義和作用。再通過題組訓練,以及問題判斷等,讓學生在認知沖突的對立中走向統一。對比的意義有更深刻的理解。進而全面、系統的構建起新知識的模型。最后通過生活中的比的應用,幫助學生拓展延伸比的認識,深化比的意義,學以至用,學用結合,在生活中找到數學原型,發展和提升了學生的思維空間。
一堂課下來,感覺不足之處還有很多,有些細節地方處理得不是很到位。總之,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改進。
《認識比》的教學反思16
這節課要完成的任務是,讓學生在具體的情景中,感受大數的意義,培養學生的數感,認識所有的計數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了解相鄰兩個單位間的十進制關系,并在教學中加深對十進制關系的理解。生活中大數廣泛存在,對大數的認識既是萬以內數的認識的鞏固和發展,也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最基礎的數學知識之一。但是大數的概念相對于較小的數而言,要抽象的多,學生在學習的時候多多少少會對數字究竟有多大產生疑問。我在課前讓學生去收集萬以上的數,目的旨在讓學生在收集的時候體會一下。我在設計上遵循新課標的幾個基本理念:
1、創設情景
讓情景貫穿課堂始終,新課標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設計生動有趣的教育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的興趣提升上來。而且在整節課的過程中利用情境教學,使學習氛圍相當濃厚。教材針對這個問題在第4頁安排了閱讀材料“你知道嗎?”,并在后面設置了“一億有多大?”這個課題。通過這2個方面以及學生在生活中對大數感覺的逐漸培養,對大數概念的理解變得相對容易。最后學生通過親手操作發現數字非常龐大,由此引出數位和大數的概念。
2、注重對學生的評價
在這節課上,我追求評價方式多樣化,在上課過程中,我時不時給學生加10分,就是老師對學生的評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回答問題情況給自己加分,這是學生對自己的評價。指名學生模仿老師出題讓其他同學回答,由出題的同學給回答問題的同學加分,這是學生對學生的評價。最后再由大家給得分高的同學評價。在這種課堂環境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并且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體驗到了自主學習和評價的樂趣。
3.利用課本和實物資源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課本上有計數器的模型示意圖和數位順序表,我先讓學生自己看,看懂了以后聯系圖后的文字介紹要學生解釋。然后展示實物,通過直觀的印象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數位和大數。課后我要求每個學生制作一張數位順序表,在以后學習大數的讀法和寫法時便于利用。另外,我還親自制作了一張數位順序表貼在黑板上面,一直到學完大數的認識這個章節。我認為通過書面理解和動手制作,學生對于數位和大數的認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從而有效提高了課堂實效性。
《認識比》的教學反思17
講授過《時分的認識》一課后,我對自己這節課的授課情況作了一番反思。總的來說:本節課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結構合理。始終能以“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探究能力”為主旨,精心設計和安排活動,主要體現了以下特點:
1、教學方法:
這節課的內容是在一年級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初步認識整點鐘的礎上進行學習的,本節課主要使學生進一步認識鐘面,掌握看鐘表的方法 ,以及認識時間單位時和分,知道1時=60分。時間單位不容易用具體的物體表現出來,比較抽象,不好理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結合生活實際,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例如:“認識鐘面”這一環節,我首先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從孩子比較熟悉的起床、上學、睡覺等作息時間入手,自然入題,把學生已有的舊知開掘出來,為學習新知服務。又例如:讓學生知道1時=60分這個時間進率這一部分,我讓學生自己動手撥鐘表,然后上前演示給其他人看,通過觀察,自己去發現,自己去探索,從而得出時與分的`進率。
2、教學手段
本節課教學手段靈活多樣,多媒體輔助教學生動形象,內容直觀具體,充分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究熱情,同時鐘面、圖片等常規教學手段有機結合,使課堂動靜結合,學生眼、耳、口、腦、手等多種感官同時活動,提高了教學效率。在教學中我實施練習與新授緊密結合,()且有層次,有趣味,形式多樣,比如體驗1分這一環節,開展口算、寫字、讀繞口令等切實可行的游戲,讓學生在做中學。
3.缺點不足
但是本節課最大的不足就是讓孩子體驗的還不夠。應該再添加一些更生動的環節,比如在體驗一分鐘的時候,可以采用拍球比賽或者跳繩比賽這樣的形式,把孩子們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在身邊的事物中更真切地感受一分鐘,體驗一分鐘,這種多樣的形式在低年級課堂是比較實用的,在這方面,作為教師應該放手大膽讓孩子去嘗試,只有親自體驗了才能夠更真切地理解和體會。
在今后的課堂中,我應該在課堂活動這方面加以改善,揚長避短,爭取讓孩子們更享受數學課,愛上數學課。
《認識比》的教學反思18
教完千克、克的認識,感覺學生對這幾種質量單位的認識總是那么模糊,幾乎完全處于一種死記硬背的機械記憶狀態之中,由于受學生年紀和生活環境所影響特點,物體的質量觀念相對于他們來說幾乎是一種空白,怎樣才能從抽象到具體,加深學生對物體質量單位的認識呢,本著遵循知識的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調動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我注重了以下方面的教學:
一、課前收集信息 發現生活中的.數學
數學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數學課程標準》強調讓學生“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有價值”的數學應該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和以往的知識體驗有密切的關系,是對他們有吸引力、能使他們產生興趣的內容。課前,我布置學生隨家長一起進入超市,進行小調查:記錄物品包裝袋上表示物品質量的有關信息。在信息調查中,讓學生感受到克和千克也是常用的重量單位,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掂量超市里的小包食品的重量等,初步體驗重量單位克和千克。
二、課中探索發現 實現知識的再創造
有了課前的調查,學生對克和千克已不再那么陌生,他們已經親身感知了比較輕的物品的質量單位是用克來表示的。當在課堂上交流信息時,他們對克與千克的認識已不再那么空洞和抽象,已經建立在一種親身感知體驗的基礎之上了。當出示課本信息窗中動物趣聞的信息時,他們已經有了想象與對比聯想的思維方式,對1克、1千克有了淺層次的比較。然后在研究1克有多重的活動中,估一估,掂一掂。估一估2分硬幣有多重,再通過比較、用天平秤來驗證,就使得學生對克和千克的認識有了充分的基礎,建立了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觀念,克與千克在學生的探索中已成為知識的一種再創造,深入學生的腦髓。
《認識比》的教學反思19
本節課我采取了認數、寫數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在教學中我盡力創設濃厚、鮮明的問題情境、生活情境,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知識,從而認識0,感受到0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
本節課主要是通過觀察和實踐活動,使學生知道0的各種含義,規范0的寫法,使學生能較整潔的書寫0。培養學生想象力、合作探究能力,認真書寫的好習慣。通過緊密聯系生活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和生活的聯系。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0”,了解其含義。本節課的教學難點有兩個:寫數字0,理解“0”可以表示起點和分界線。
數0的含義比較寬,在生活中應用廣泛,不同的應用就體現出0的不同含義,所以教材采取了認數、寫數相結合的編排方式把數0的教學單獨安排成這一段。并注重通過多種素材,創設為學生所熟悉、感興趣的數學題材,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認數過程。在本節教學中,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和符合教學實際的`板畫教學,通過這些資源的合理運用使學生感受著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更會加強獲得新知的密度和效度。
本節課的不足之處在于:
1、如果讓學生做好預習工作,讓學生回家畫好一顆大蘋果樹,上面結上10個大蘋果,并給這些蘋果邊上號碼,想想自己能提出什么樣的數學問題,學生的數學思維就會得到更大的發展,比老師在黑板上演示效果要好很多,而且會啟迪學生的數學思維。
2、直尺上的0刻度表示起點的意思,比較抽象,學生不好理解,比起直尺,運動員跑步的起跑線更容易讓學生接受。
3、溫度計很多學生沒有見過,應該準備好學具,讓學生親眼見到,增加感性認識。可以通過天氣預報今天的溫度引出來。
4、教學0的意義時,用時太多,而且0的意義講的太深。學生不好理解,0表示起點和表示分界線的意思應略講,而當表示沒有的意思時要重點講。
5、學生對生活中的形象0和抽象數字0沒有分清楚,這與我一開始沒有講清楚有關系,導致最后個別學生沒有分清楚兩者,仍然混淆。
6、課堂中對學生的激勵性語言太少,學生畢竟年齡小,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相對的要少一些,而且學生對表揚是十分在意的。教學中只注重了知識的滲透,忽視了對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培養。一二年級的學生應該多表揚,多用實質性的獎勵,比如:小紅星、小紅花等。
7、應該及時抓住學生的瞬間思維以及精彩匯報給予獎勵,比如:當給0排序時,大部分學生只是知道從0到10從小到大的排列順序,而有一個學生卻逆向思維從10到0排,從打到小排列。對于這一閃光點要及時給予表揚。
8、課堂中忽視了對學生寫字姿勢的糾正,習慣養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應該隨時提醒,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9、0的寫法應該重點強調,很多學生有倒下筆現象。
以上的這些不足之處在以后的教學中要注意,并積極改正。
《認識比》的教學反思20
《分數的初步認識》主要是讓學生初步認識幾分之一并且能比較它們的大小,從而知道分數在生活中的應用。但是由于分數的概念比較抽象,只根據字面的意思根本不能很好地掌握,因而這堂課我以“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紙片為道具,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去發現數學知識。本堂課的設計有以下幾個特點:
1、情境化教學。由于分數概念的抽象性,因而我通過讓學生幫助給雙包胎兄弟分蛋糕導出“一半”,從而順利解說“二分之一”的寫法以及讀法。這樣學生不僅能理解“二分之一”,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生興趣,使接下來的課堂都能保持活躍的氣氛。
2、在做中學,提高學生學習的參與度
我將動手操作貫穿始終,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經歷學習過程,加強了對知識的認同和理解,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合作意識、實踐能力。
本節課所存在的不足:
1、教師在課堂中的地位轉變得不夠完美,對于學生的`引導不夠到位,在讓學生比較圖形不同的二分之一的大小時,沒有讓同學們充分思考這幾個二分之一的大小有什么不同,為什么會不相同,就直接演示課件,局限了學生的發散思維。
2、處理課堂教學要靈活多變,課堂中每一個教學環節都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學會本節課知識,每一步都應該扎實的去進行,根據學生知識的掌握情況隨時改變教學方案,對于最后一道題的拓展講解過細,這道題的目的是為了拓寬那些學有余力學生的思維,過多的講解會給那些基礎學生產生困惑,不知道應該如何處理所學的知識,如果采用引導的方法讓學有余力的學生自己去發現,再配上老師適當的點撥,應該比老師長篇大論效果要好。
這節課給我很多寶貴的經驗,我會從中吸取教訓,爭取在以后的教學中有更大的進步。
【《認識比》的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比的認識》教學反思04-16
倒數的認識教學反思03-09
認識方向教學反思04-03
10的認識教學反思04-02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02-07
秒的認識教學反思09-20
《認識鐘表》教學反思08-25
《加法的認識》教學反思12-21
認識0的教學反思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