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時間》教學反思
作為一名到崗不久的老師,我們要在課堂教學中快速成長,在寫教學反思的時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學失誤,那么教學反思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認識時間》教學反思,歡迎大家分享。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
認識時間這一教材內容的編排,是用5分5分的讀取時間,并通過實際操作知道1小時=60分。與一年級上冊的內容聯系起來看,教材對時間的認識是從特殊到一般從簡單到復雜的順序來編排的。這樣的編排既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也符合人們認識時間的經驗和習慣。
通過一年級的學習,學生已經知道了鐘面上有時針、分針、12個數、12個大格、60個小格;能夠認識整時和半時,知道認識整時和半時的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學會5分5分的認識時間探討1小時=60分。學生比較容易掌握。
由于時間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學中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好地理解時間。例如:利用第二節上課的時間9:30引入,拓展應用中利用小朋友作息時間的安排使學生能夠根據情境圖和自己的生活經驗估計時間的范圍,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于生活,與生活息息相關,從而增強學生認識時間的`興趣。通過開放性問題的提出,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生成一些自己的見解,再通過小組合作交流,對學生的生成進行討論、分析、探究。例如在教學8:15分的認識。在教學時運用實物鐘、鐘面模型、多媒體直觀的演示,使學生清晰準確的認識時間。例如在教學5分5分的認識時間時,通過看鐘面上的陰影部分,在教學1小時=60分時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實物操作,對時分關系一目了然。在認識分針走一小格是一分鐘,走一大格是5分鐘,5分5分的認讀時間時運用了多媒體的直觀展示,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突破了難點。在拓展應用中既對新知進行了鞏固,又對學生進行了珍惜時間的德育熏陶。
本堂課的缺點:
1、教學時板書還不夠規范,每個鐘面模型下時間的兩種寫法板書不全。
2、在教學1小時=60分時提問的語言不夠準確,沒有達到自己的理想效果。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2
一、圖象的直觀
在本節課當中,根據需要我制作了各樣的鐘面幻燈片,有整體的,有局部的,也有動畫的,清晰地顯示出鐘面各部分聯系,在吸引孩子眼球的同時也幫助了孩子觀察鐘面變化的過程。如引入新課的時候,我就為孩子展示了各種各樣的鐘面圖片,看到這些可愛的小鬧鐘,教室里一陣沸騰。在指導孩子觀察鐘面的時候,我就出示了一個大而簡潔的鐘面,孩子清晰明了地看到鐘面的各個結構。在觀察大格的時候,我把幻燈制作成動畫,孩子每數到哪一個大格,哪個大格便以不同的顏色顯示出來。在觀察小格的時候,我展示的是一個局部的鐘面,還給每一小格添上不同的顏色,讓孩子一目了然。
二、實物的直觀
鐘表是測量時間的`工具,認識時間自然離不開時鐘。課堂上我準備了一個真實的孩子常見的'時鐘,在為孩子講解時針走一大格就是一小時的時候,在幫助孩子理解1時到1時55分這段時間內時針的位置變化的時候,我都直接通過撥鐘面,簡單、明白、真實地把知識呈現在孩子眼前。
三、模具的直觀
現實生活中的小鬧鐘款式精美,如果課堂上我把生活當中的小鬧鐘作為學具,孩子往往容易被這些小鬧鐘美麗的外觀所吸引,而且鐘面上時針、分針、秒針同時存在,容易對孩子認讀時間造成困繞。而外觀簡潔、鐘面只有時針和分針的學具小鐘就剛好能突出孩子的主要觀察部分,不易讓孩子分神。而且,運用學具,調動了孩子的積極性,培養了孩子的動手能力,發展了孩子的思維能力,更重要是通過操作可以更好地幫助孩子解決認識整5分的知識難點。
回顧整個課堂,雖然不盡完美,也有遺憾,孩子的觀察和操作超出了預想中的時間,導致不能順利地完成所有的教學內容。但是,在有限的時間成本里,我仍然堅持喻之與形的直觀教學,只有符合孩子的認知特點,形象地把知識呈現在孩子眼前,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去發現和探討,才能培養孩子有序觀察、合理想象、直觀表達的知識素養和學習能力。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3
今天學習《認識時間》本節課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的,是本單元的一個難點。同時為以后學習時、分、秒及相關的計算打下基礎的。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先帶領孩子復習了整時,幾時過一點,快幾時了,然后認識分,重新認識鐘表,知道鐘表上有12個大格,每個大格有5個小格,一共有60個小格。分針走一個小格是1分針,走一大格是5分鐘,時針走一個大格是1小時。本節課學習氛圍濃厚,學生在撥一撥中學習幾時幾分。
但本節課存在著不足:
1.在教學本節課時有些孩子5個5個的數也不夠熟練,是依靠手指來完成這一過程的。所以對這些學生的教學很難,在認識鐘表的'時間時出現了困難。
2.還有一些孩子在數大格時,由于手和嘴在數的時候不一致,往往出現多數5分或少數5分。
3.部分學生在讀時間時往往容易讀錯,例如7時45分、4時55分這樣的時間對學生來說也是個難點,時針靠近大數,學生容易取大數,看成8時45分、5時55分。這可能受之前學的,分針指向12,時針指向幾就是幾時的思維的限制。還有的學生是分針指著數字3,就說是3分鐘,指著數字8就說是8分鐘等。
第二節課,我又復習鞏固了認識時間,讓學生自己撥鐘表,觀察分鐘轉動時,時針的變化,尤其對比觀察半時前后時針的位置變化,讓孩子撥一撥8時45分,接著讓分針繼續前進15分,到9時,觀察這兩個時刻時針的位置都指向9。但第一個時刻時針指向9,分針指向9,還沒到9時,再過15分鐘才到9時,所以雖然時針指向9但并不表示9時。
我重點讓孩子動手撥一撥,同桌一個人撥鐘表,另一個人認時間。過一會兒,同桌調換。然后,讓一個孩子上臺撥鐘表,全班同學說時間。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將更加認真備課,多方位了解學生,做好預設,讓我的課堂在追求生動活潑的同時,追求實效性。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4
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時,我自認為還比較滿意:
1、從生活中來,從上學期學過的“整時”、“半時”引入,復習鋪墊。
2、說說鐘面上有什么,鞏固時針、分針、大格、數字、小格表示的意義。
3、探究發現時針轉過1大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大格?……
接著探究分針轉過1小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小格?……
再探究分針轉過1大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大格?……
4、探究怎么讀、寫時間。
5、應用。似乎層次很清楚,可實際教學效果很不好。失敗的原因在哪兒?
我認為:
1、過分強調設計的'層次,變成了把知識點集中,教完一個,再教下一個,無形中又回到了“滿堂灌”的誤區。
2、急功近利,只重視了自己的設計是否清晰,只關心我是否能按設計完整地上完課,卻忽視了最重要的——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
3、以后我在教學中,要真正的重視預設與生成之間的差距,親身去體會學生的真實想法,讓教學真正為每個學生服務,讓課堂成為人性化的課堂。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5
認識時間學生在一年級上學期已經學習過,本單元的內容是建立在第一冊已經認識整時的基礎上,教學5分5分地數,1分1分地數,一年級學生對此已經有了初步的認識。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教具鐘面,讓學生對鐘面上有多少個數字、多少大格、多少小格都有了清楚的'認識。學生比較輕松地了解到分針指著每一個數字是多少分,學會了5分5分的數。讀、寫鐘面的時刻,采取學生獨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說一說自己是怎么認這個鐘面的。時與分的關系難在1時=60分的推導,采取讓學生自己動手撥小鬧鐘,認真觀察分針按順時針方向轉動一圈又回到12,時針有什么變化?學生很快就會發現在相同的時間里,分針轉了一圈,時針走了1大格。時針走一大格是1小時,分鐘走一圈是60分。讓學生自己發現1時=60分,即加深了學生的認識,突破了重點,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練習中發現有學生把5時55分認成6時55分,經過個別輔導,補救過來了。可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回憶上課情形,這節課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分析原因:
一、沒有著重強調幾時多時針一定是要過幾,而不能指著幾。
二、對于“分”這塊應該強調一一對應關系,如:2對應10,忽視這塊知識。
三、把學生看的太高,講每一節課前,對學生實際接受情況。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6
我覺得在本節課的教學中,以下幾個方面較好地體現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
1.教師角色的變化。
教師在本堂課教學中真正起到了一個參與者、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時而參與學生的觀察、研究、討論;時而恰到好處的引導、點撥;時而對學生匯報時不理解的地方進行講解;時而為學生匯報的研究成果加以重點強調或升華;在整堂課中,教師的角色和作用根據不同的需要,隨時發生改變,并非一成不變的。
2.充分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在這節課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三次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機會。在這三次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在小組內互相交流討論自己的發現和解決方法,然后全班交流,此過程中,學生的個性思維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現,每個同學都能從同學們的匯報交流中獲取到自己需要的信息。這樣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這幾個方面都得到了較好的培養,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3.注重了學生的個性發展教育。
在整堂課中,教師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獨立思考的空間,尊重了學生的個性,使不同層次的學生思維能力得到了發展。學生在此過程中不僅僅學會了讀寫時間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每個人都有獨立發展的空間,既有情感的體驗,又培養了搜集、獲取有價值信息的能力,學會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4.整節課的設計與現實生活緊密相連。
無論從課的導入,還是新知識的探究學習,最后的鞏固練習,都是源于現實生活,用于生活。讓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我們的身邊。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7
二年級“認識時間”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學知識。它是在一年級認識了整時、幾時半的基礎上學習的。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隨著電子鐘表的廣泛使用,很多學生平時很少被父母賦予認鐘的使命,對以前學過的有關鐘面的知識有所忘記,因此對于認讀鐘面時刻,學生間的差異非常明顯。為此,我在教學中發現問題及時進行了復習以往舊知的環節:認識鐘面,知道鐘面有哪些部分組成,各表示什么,鐘面上共有幾個大格,并復習整時、幾時半,在喚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后教學幾時幾分的認讀。
由于時間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在教學中注意結合學生的生活情境,使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更好地理解時間。復習整時和半時的時候,借助于孩子們比較熟悉的新聞聯播。后邊練習讀時間的時候也是結合了孩子在學校的生活場景。
在學習鐘面上12個數字對應的分鐘數的時候,對孩子進行了數數方法的引導,5個5個的數,更快的方法是借助于5的乘法口訣。怎樣看“幾時幾分”的鐘面時刻是這節課的重點、難點,在教學中,先出示了三個鐘面,只顯示了時針,把分針隱藏了,讓學生觀察時針的位置有什么共同點,讓孩子們發現時針都是在4和我之間,為了便于觀察把時針延長,發現都是4時多,到底是4時多多少了,讓孩子們先估計,再動手操作,利用手中的學具小組合作探究。由于在探究前我提出的問題不夠明確,導致學生問題不明確,所以孩子探究的.不夠深入具體,很遺憾。
當鐘面時刻剛過幾時或幾時不到一點點時,先 想接近幾時,是幾時多還是幾時不到,然后正確地讀出分針所指的刻度……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老師作適當的點評和補充,最后總結出讀時間的方法:時針走過數字幾,就是幾時,分針從12起走了幾個小格,就是幾分,合起來就是幾時幾分。
這一節課是我們整個二年級的數學老師經過,課前最初的研討,經歷了兩次試課的打磨,最后整合成的這么一節課,融入了我們每一個老師的教學思考點,教學設計上突破了重點和難點。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8
《認識時間》是人教版第二冊第七單元的內容,是在上學期認識鐘表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本節課的教學是讓學生能夠5分5分的認讀時間,知道1時=60分。反思我的教學過程,有很多值得我總結的地方,有成功也有不足。
在設計這節課的教學時,我自認為設計的過程還比較滿意:
1、從生活中來,從上學期學過的“整時”、“半時”引入,復習鋪墊。而后出示上課畫面和8時15分的鐘面,讓學生大膽猜一猜,說一說,并就此引入課題。
2、充分利用課件輔助教學功能。借助課件引導學生說說鐘面上有什么,鞏固時針、分針、大格、數字、小格表示的意義;探究發現時針轉過1大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大格?……;探究分針轉過1小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小格?……;再探究分針轉過1大格,經過了多長時間?2大格?……
3、探究怎么讀、寫時間。重點引導學生自己發現8時05分寫時為什么要用0點位。學生在討論中說出“因為寫8時要兩個0”“5分的十位是0”,我覺得學生的見解真有獨到之處。
似乎層次很清楚,可實際教學效果很不好。失敗的原因在哪兒?我認為:
1、過分強調設計的層次,變成了把知識點集中,教完一個,再教下一個,無形中又回到了“滿堂灌”的誤區。
2、急功近利,只重視了自己的設計是否清晰,只關心我是否能按設計完整地上完課,卻忽視了最重要的——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人。這體現在兩方面:一是沒有深入了解學生對舊知識的`掌握情況,有些學生對舊知識忘得干凈,分不清時針和分針;二是上半節課想引導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索,浪費了較多的時間,以至到認讀時間時,學生的智力已處于疲勞狀態,注意力分散,而我組織教學又乏術,導致教學任務沒完成,教學效果較差;三是在認讀時間中,由于心態較急,對于認讀方法沒有詳細小結和強化,而設計的練習梯度較大,沒有循序漸進(認讀9時25分后就跳到認讀2時45分)。
3、以后我在教學中,要真正的重視預設與生成之間的差距,親身去體會學生的真實想法,讓教學真正為每個學生服務,讓課堂成為人性化的課堂。
4、從學生課后練習完成情況看,當出現幾時45分、幾時50分、幾時55分時,學生對于時針的確定容易出錯。這有什么好辦法嗎?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9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會讀、會寫幾時幾分。
2、使學生知道1時=60分。
3、通過觀察、動手操作、等活動初步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合作學習、和珍惜時間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
會讀幾時幾分。
三、教學過程:
一)謎導入新課
1、有一個好朋友,嘀嗒嘀嗒走不停,叫我學習和休息,你們猜猜它是誰?
2、鐘表可以告訴我們什么?
3、(課件)你能說出圖上小朋友的作息時間嗎?
過渡:這節課我們就來進一步認識時間。(板書:認識時間)
二)自主探究學習
1、(課件)要想準確地說出鐘表上的時間,首先我們要了解鐘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鐘面。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仔細觀察看還有什么?
2、認識分
1)教師指著鐘說:看時針是用來計時的,時針從12走到1是多長時間?時針從1走到2呢?誰還能說一說?
2)分針是用來記什么的?分針走多少是1分?分針從12走到1是幾分?為什么?
3)請同學們拿出學具鐘,小組學習數一數,算一算,分針從12走到1是5分,從12走到2是幾分,從12走到3是幾分,——
4)學生匯報,教師出課件。
5)分針走一圈是多少分?(根據學生回答教師板書)
3、感知1分鐘(課件計時)
1)分針走1小格,經過的時間是1分。分針走2小格,經過的時間是2分。分針走幾小格,經過的時間就是幾分。
2)想不想知道1分鐘內能干些什么?
學生:跳繩、拍球、夾球、仰臥起坐
3)1分鐘后學生匯報。
小結:一分鐘跳繩()下、拍球()下、夾球()個、仰臥起坐()個。課下老師調查了一下,同學們一分鐘能寫15個生字,20道口算題,打字員阿姨能打200個字等等。世界上最寶貴的是時間,“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你們看一分鐘能做多少事情,時間的價值是多么巨大呀!希望同學們能珍惜每一分鐘努力學習。
4、時、分的關系
在鐘表里還有一個小秘密,只要你仔細觀察,你就能發現。
1)鐘面,時針指向幾,分針指向幾?
2)(課件)在同一時間里時針從幾走到幾?分針從幾走到幾?
再觀察一次,時針,分針是怎樣走的?
3)時針走一大格的時間是幾時?(板書:1時)
分針正好走一圈是多少分?
他們所用的時間是相同的,所以1時與60分有什么關系?
(板書:=)學生讀1時=60分
三)讀寫鐘面上的時刻
1、有時時鐘不正好指著幾時。
2、像這樣(出示課件教師演示)
看鐘面時針不是正好指著8時,而是過了一些,所表示的時間就是8時多了,那到底多多少呢?還要看分針。現在分針指向幾,(指向1)分針走了多少分?因此表示的.時間是8時05分。(板書)由學生寫出另一種表示方法。
四)鞏固練習
1、讀出下面鐘面的時間。83頁1題
2、撥表練習。
1)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老師的一些作息時間。請同學們撥出這些時間,課件出示,我上午8時05分上第一節課,11:45下班。下午1:25分上班,4時55分下班。
2)小組合作,每人說一個時間,另一個同學撥出來。(組內互查)
3、找朋友。
五)課堂小結
同學們學到了生么知識,有什么收獲?
課后反思
一、生活化的魅力。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課堂開篇不僅很快就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而且還能使學生把學習當成一種樂趣,吸引學生主動參與。由于時間在生活中是無時無刻不在的,學生對此也有一定程度的感知,所以我一開始就讓學生通過猜謎語來回憶上學期鐘表的一些知識,從學生日常生活的作息時間來引入課題,再讓學生根據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經驗去認識鐘表,通過討論,交流的方法由生活經驗上升到知識體系。課上,我告訴學生鐘表里還有一個小秘密,認真觀察的學生才會發現。當我用課件展示時針和分針同時轉動但在嘀嗒聲中卻走得一快一慢的情景時,我發現學生的眼睛、耳朵等各種感官都調動起來,精神也高度集中了。在鞏固練習中做找朋友一題時,學生也是興致盎然,我抓住了這個點,以此貫穿整堂課。
二、在實踐中體驗的價值。
學習活動最大的樂趣莫過于能看到學習活動的成果,本課在練習設計中不僅注重了練習的優化,還注重了數學知識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讓學生通過學習知道1分鐘就是分針走了一小格,那一分鐘有多長呢?又能做些什么呢?在此我為學生們設計了感受一分鐘到底有多長這一環節。讓學生們在一分鐘里做自己喜歡的體育項目來了解一分鐘內能做多少事情。目的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把以獲得的知識、能力應用于生活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掌握,并進一步培養學生珍惜時間、合理安排時間的意識,使學生體驗參與的樂趣。實踐活動中學生樂此不疲,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學習方式進行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愿意發表自己的見解和意見,課堂頓時成了學生展示自己個性的舞臺。
三、在活動中培養能力、發展思維。
在實際生活中,時間無處不在,所以通過教學活動發展學生猜想、觀察、操作、交流、合作的能力。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新課程標準精神的體現。教師結合生活實際設計一些基本練習,使學生感到數學知識就在生活中。如:撥表練習。同學們想不想知道老師的一些作息時間。請同學們撥出這些時間,課件出示,我上午8時05分上第一節課,11:45下班。下午1:25分上班,4時55分下班。讓學生動手撥出時間,不僅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又有利于培養靈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我覺得教師對新課程的理解是決定新課程實驗成敗的前提,參與實踐的質量是決定新課程實驗成敗的關鍵。作為一線教師,及時改變陳舊的教學理念,從觀念到行為都要努力使自己盡快進入新課程所倡導的新的課堂生活方式,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走進新課程來。<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0
新一輪“課改”要求要有新的教學觀并致力于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過去接受性、機械性學習為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這就要求教師必須轉變思想觀念,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發展。而且根據一年級學生好奇、好玩、好動的天性,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應讓學生經歷多觀察、多動手、多比較等一系列的活動,創設和諧的學習氛圍,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使學生思維可以得到盡情的跳躍,逐漸感受到數學學科的趣味性、生活性和挑戰性,達到教學的目的。
新課標中編入許多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操作,《認識鐘表》就是其中之一。本次《認識鐘表》將以前的半時取消了,只認識整時并滲透接近整時的習題,滲透一天有24時、滲透一天有兩個9時。這些屬于準備性知識,為以后進一步學習有關時間的知識——如二年級要學習的時、分、秒,三年級要學習的24時計時法做鋪墊。時間的概念比較抽象,只有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體驗才能把這一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便于掌握這些基本知識。因此,在教學中,努力做到以下幾點:
1、充分運用直觀、引導學生在生活情境中認識時間;
2、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幫助學生獲得感性認識;
3、結合大量的實踐活動來學習,注重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動口等多種感官參加活動,掌握所學內容。
教學中首先抓住學生的年齡特征,以謎語的形式引入,引發學生的親切感,在聽、猜、議中營造積極、活躍、民主的學習氛圍,利于孩子們投入到學習活動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根據一些精美的'鐘表吸引學生去研究它,通過觀察、操作、討論、交流等探究的學習方式,充分地認識鐘面的外部結構,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接下來我又非常自然地把學生的注意引向日常生活,利用小紅的一天生活作息情境學會看整時,并將特殊時刻12時和6時作為一個點詳細講解。我將認讀鐘面上所表示的時刻訂為本節課的重點。學生在生活中雖然能認識整時,但概念是模糊的,我分層次安排學生活動:試認→觀察探索→討論交流→操作練習。在操作中感知,在觀察中比較,在交流中驗證,從而尋找規律,突破
重點。同時還讓學生感知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在認識鐘表的過程我安排了大量活動,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生在看一看、撥一撥、說一說、比一比的活動中經歷探索發現規律的過程,實現認識鐘面,會看整時的教學目標。同時體現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聯系生活;合作交流,人人參與。
縱觀整節課,本課嘗試體現出:充分尊重和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使學
習活動成為學生生活經驗的總結和升華,在活動中,我只是把握活動方向,適時點撥,總結,盡量避免強加于人的說教,真正促使學生自覺學習,主動探究,從而提高學習實效性。整個一節課,讓學生在動中觀察、操作、討論,在動中自己去操作、去嘗試、去思考想象,不斷地嘗試錯誤,品嘗成功,學生們的學習興趣盎然,熱情高漲,使思維處于高度興奮狀態,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主動完成學習。
本課也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由于低年級學生小,所以在操作的過程中,學生不是很聽老師的指揮,在小組活動中,學生的合作意識較差,從動手操作到自主探索到用語言文學表達出來,學生都無所適從。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千萬不能“拔苗助長”。同時,教師在課堂上還要注重學生的主動性,創設良好的情景提高學生的興趣。這樣才會使學生學會數學、熱愛數學。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1
“認識時間”是在一年級上學期認識鐘表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由于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注意選取富有情趣的學習素材并借助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
教學伊始,我利用猜謎語的形式和課本的主題圖引入,使學生感受到時間與生活的關系,并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新授部分分為這幾個層次:首先,多媒體展示了一個鐘面,讓學生清楚地看到鐘面上有12個數、指針和格子。緊接著,通過圖像的閃爍及聲響效果,讓學生了解到12個數字把鐘面分成了12個大格,每個大格又被分成了5個小格。然后,再通過動態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小格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認識了時和分。接著,通過動畫演示和色彩的變化,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周的過程,讓學生得出1時等于60分,較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最后通過“小芳的一天”、給小動物找座位、“吃”水果,認時間這幾個活動來鞏固新知,貼近學生生活,體現了“生活數學”的新理念。.
我緊密結合生活,激發學生興趣。這節課的'設計,注意遵循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認知規律,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創設情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聯系實際用數學,提高探究能力。現代教育理論主張: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也就是說,在教學中要結合實際給學生創設實踐的機會。課程標準中也提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與兒童生活背景有關的素材,題材宜多樣化,呈現方式也應豐富多彩。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很好的做到了這一點。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不僅增強了學習積極性,而且進一步感悟到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提高了探究實踐能力。充分調動了他們對數學的情感,激發了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使他們感受到他們身邊處處有數學,從而增加他們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使他們更加樂意學習數學。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2
“時、分、秒的認識”是小學數學低年級教學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也是實用性很強的數學知識。
本課一開始,老師以生活中的數學順利地引出新課,馬上調動起學生的興趣。但學生對于“1時=60分”這個時間的進率理解起來時比較難的,時間單位比較抽象,單位間的進率比較復雜,老師讓學生認真觀察鐘面上一多少個大格,多少個小格,一個小格時多少分,一個大格是多少分,分針走一圈是多少分。學生弄清這些后,老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圈,從而揭示分和時的內在聯系。
本節課老師也有放手讓學生嘗試認時間,讓學生用舊知的遷移,自主探究新知。本課的難點例如7時45分、4時55分這樣的時間,時針靠近大數,學生容易取大數,會看成8時45分、5時55分。當學生出現這些錯誤時,我覺得老師應該讓學生展開討論,通過討論或者用小鬧鐘動手撥一撥,自己得出結論。學生樂于將自己的聰明才智展示出來,學習熱情也會被激發。
另外,在教學中還應滲透德育教育。一分鐘能做什么?老師適時提出,珍惜每一分鐘,積少成多就可以做好多事情;如果不珍惜時間,時間就會悄悄地溜走,什么事都干不成。
本節課的新授部分分為“認識鐘面”、“認識幾分”、“讀、寫鐘面的時刻”、“教學時與分的關系”四個環節。
“認識鐘面”重點認12個大格和每個大格里的5個小格,課件一小格一小格地演示,這為認識一大格表示5分作了鋪墊。認識分針指到各個數字各代表幾分,是這節課的難點,因為他們沒有學習乘法口訣,只能通過一大格一大格的數或5個5個的加,因此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比較大。
“認識鐘面”重點認12個大格和每個大格里的5個小格,課件一小格一小格地演示,這為認識一大格表示5分作了鋪墊。認識分針指到各個數字各代表幾分,是這節課的難點,因為他們沒有學習乘法口訣,只能通過一大格一大格的數或5個5個的加,因此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難度比較大。應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學習活動,給予學生充足的獨立思考和探究交流的時間,同時借助直觀形象的動態演示,加深了學生對這一難點的理解和掌握,為后面正確讀出幾時幾分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讀、寫鐘面的`時刻,采取學生獨立思考再同桌交流的方法,互相說一說自己是怎么認這個鐘面的。時與分的關系難在1時=60分的推導,采取讓學生自己動手撥小鬧鐘,認真觀察分針按順時針方向轉動一圈又回到12,時針有什么變化?學生很快就會發現在相同的時間里,分針轉了一圈,時針走了1大格。時針走一大格是1小時,分鐘走一圈是60分。讓學生自己發現1時=60分,即加深了學生的認識,突破了重點,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3
“認識時間”的教學是在一年級上學期認識鐘表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的。
由于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對“時針從一個數字走到下一個數字表示一時,分針走一小格”等不容易弄清楚,尤其是對時間單位的進率是60,而不是常用的十進制感到不習慣,所以我根據本課內容和學生的生活實際,上課一開始利用作息時間表引入,讓學生從表中找出學過的時間,從而復習看整時與半時的時間,使學生感受到時間與生活的關系,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新授部分我首先讓學生認識鐘面(有可以撥動時針分針的鐘面配合教學),并通過觀察、研究、對口令等活動,進一步認識鐘面上各個數表示幾分,為學習時間幾時幾分的教學,掃除了礙障。接著,讓學生動手撥一撥,再通過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圈的過程,讓學生得出一時等于六十分,通過本節課的重點,緊接著,我用課件出示上課時間9:40的鐘面,讓學生讀時間,并請讀對的學生當小老師,教大家如何看幾時幾分的時間,學生更是興致盎然,學習興致更濃了。
此時,又出現2:05的鐘面,讓學生用剛才新學的的方法讀時間,再用課件同時出現9:40和2:05的鐘面,教孩子們用電子的.表達方式,表示這個時間,重點講解五分是不滿十分,要用零在冒號后第一位占一個位置,從而突破本節課的難點。最后通過“芳芳的作息時間”讀寫時間,并設計“幫小動物找家”、計算一節課是四十分鐘還要過幾分鐘是一小時等幾個活動來鞏固新知,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充分感受到時間就在身邊的生活中,認識時間對生活有很大的幫助,體現了“生活數學”的新理念。這不僅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的好習慣,又有利于培養靈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培養了學生珍惜時間的意識和良好習慣。
當然,在本節課中我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比如: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的注重還不夠全面,互動的也不夠,低年級的學生也應適當互動,在互動中,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思維結果和思維方法,可以有效的拓展思維空間,培養思維能力,也可以有效的堤高教學效率,從而全面提高學生數學素養,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應多為每個學生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給予交流的空間。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4
一、學生的知識儲備明顯不足。
本節課學習之前,學生已經通過例1和例2的學習,學會了認識幾時幾分,但是學習本節課內容的知識儲備仍然十分不充分。首先,由于生活經驗缺乏,并且之前并沒有教學生去判斷時間的先后順序,因此有相當部分學生并不知道如何判斷幾個時間的先后。而掌握時間的先后是學習例3的必要前提,因此在教材沒有專門安排這個內容教學的情況下,設計“時間軸”等環節進行新授的鋪墊。本節課雖然進行了這方面的鋪墊,但是由于沒有專門學習這個內容,從教學的實際效果來看,這一情況仍然影響到了教學的效果。
二、層層遞進,化繁為簡。
本節課的另一個難點在于題目中的數學信息且多且雜,對于二年級的孩子來說,要將這些數學信息整理出來并且推理出正確的答案,十分困難。因此,我將這些困難進行分解,由易到難,層層推進,讓學生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感受到問題解決的方法。首先是引導學生將這些復雜度數學信息梳理成讓人一目了然的圖示,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從圖示中找到合適的時間段,從而判斷哪個時間是合理的。
三、使用交互式白板教學手段對于本節課教學的作用。
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了交互式白板進行教學。因為比起PPT,交互式白板具有“非線性”的特點。在收集信息環節,可以讓學生直接上臺利用電子白板筆在主題圖上將重要的數學信息標記出來,然后教師將已經縮小的數學信息進行放大。將在梳理收集的數學信息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上臺利用白板的拖曳功能,將幾件事情進行排序。如果學生排錯了,還可以調換位置。這樣操作,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讓學生認識到正確排列事情的順序是解決問題的前提條件。
四、問題解決策略的使用。
《教師用書》中對于本節課內容介紹了好幾種問題解決的方法,但是我斟酌再三,由于時間的限制,本節課主要使用了兩種問題解決的策略。第一種是將幾件事情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進行排列,從中找到問題對應的時間段,從而找到正確的答案。第二種方法是利用排除法排除不可能的答案,那么剩下的就是可能的答案。其實這兩種方法的教學都有一個前提,就是學生要在收集整理信息之后分清楚哪件事情是先發生的`,哪件事情是后發生的。而且這兩種方法也并不是互不相干的,解決問題的時候也可以將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使用。還可以用其中的一種方法解決問題,然后用另一種方法進行檢查。但是,由于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問題比較復雜,在實際的教學中,只有一部分學生能夠清晰地進行判斷,始終有部分學生處于混沌狀態。
五、充分發揮小組學習的互助作用。
本節課在學生收集信息,條理有用信息后,要求學生先獨立思考,在自己思考有結果或惘然后在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交流時先讓學困生說,其他同學傾聽遇到說不清楚時,優生加以補充說明,在小組內形成生生互學的格局,輔以教師有效的及時激勵評價,形成蓬勃向上的學習氛圍。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15
《認識時間》一課的教學是在一年級上冊認識鐘表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時間,是本學期的一個難點。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實際的操作,讓學生能夠用5分5分數的方法靈活認讀時間,由于時間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學生難以理解,因此,教學時,我注意創造機會設計學生自己理解的環節,并借助多媒體課件的資源進行輔助教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
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重要,一個好的課件往往能讓學生更形象直觀的掌握知識。所以,教學開始,我利用關于鬧鐘的謎語引出學生熟悉的鐘表,并出示鐘面,讓學生回憶一年級內容,并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回顧舊知的這一環節,內容過多,導致本節課有點拖堂。新授部分分為這幾個層次:首先,在屏幕上展示了一個鐘面,讓學生清楚地看到鐘面上有12個數、指針和格子。讓學生了解到12個數字把鐘面分成了12個大格,每個大格又被分成了5個小格。然后,再通過演示時針走一大格,分針走一小格的過程,讓學生清楚地認識了時和分。接著,又通過課件的動畫演示和色彩的變化,時針走一大格,分針正好走一周的過程,讓學生得出1時等于60分,較好地突破了本節課的重難點。但在這一環節中,我是考慮到學生對于“幾時過”這一知識點時,我設計了“幾時多一些”的知識讓學生去理解,但是這一部分中,由于本身自己沒有鉆研教材,語言上比較隨便,把這一部分講的有點含糊。
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斷地掌握新知識,但有的知識光靠教師苦口婆心地講,學生反復機械地回答問題,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學生也不一定能掌握得好,在教學中,我明白不能單靠教師的講授,而應把更多的時間讓給學生自己探索和交流,但是在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中出現了讓學生主動學習的`少的現象。這節課中,設計了各種活動,讓學生看看、說說、做做。比如:我組織了撥鐘活動,讓學生根據老師的要求,撥動鐘面。在教學1小時=60分時讓學生通過直觀的實物操作,對時分關系一目了然。通過實際的動手操作,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也進一步強化了對時間的認識和理解。但是這一部分學生用學具的活動設計的有些少,學生的學具沒有得到充分的運用。
但是,雖然我設計有撥鐘這一活動,但是撥的形式還是比較單一,都是老師說學生撥,其實教師可以放手讓同學間相互合作:一個人說時間另一個人撥鐘,或者一個人撥鐘,另一個人說出鐘面上的時間,這樣學生的參與度會更高,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一節課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在課中教師應把握好每分每秒,使學生的學習更有效,這要求教師教學語言要簡潔精練,引導要清楚明了,但這點我做得不夠好,教學語言不夠精練,引導的不夠細,使得時間的有效性沒有把握住,導致課還沒完就匆匆結束了。
總之,信任學生,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學會的,讓學生自己去學會;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做的,讓學生自己去做;凡是能讓學生自己去講的,讓學生自己去講。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學習中,做學習的主人。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相關文章: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04-08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論文11-09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范文10-06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范文10-06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精選范文10-07
《認識時間》數學教學反思11-17
中班認識時間教學反思09-30
關于認識時間的教學反思范文10-05
認識時間教學反思(精選10篇)11-30